主动思考、学习与生活知识——用字母教数字

主动思考、学习与生活知识——用字母教数字

一、活跃思维 学活知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雪[1](2021)在《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学重点是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对知识点重点内容的设计,更加清晰地、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根据教学知识的重点内容,合理设计适应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具体教学方法,实现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打好概念教学的基础,才能为更好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关注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了解每个概念的脉络和内在联系,渗透数学思维方法,理解数学的本质。目前还没有聚焦初中阶段数学概念课的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编制有针对性的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数学教师教学重点设计水平和指导概念课教学具有研究意义。确定的研究问题是:(1)合理的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2)基于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模型是什么?为编制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已有相关理论及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得到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结构基础;其次在考虑教学重点设计样本文字性的特点下,结合专家建议,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75份优质教学设计样本进行编码分析,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接下来通过两次征求专家意见,利用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效度;然后计算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形成评价模型;最后通过评价实施检验,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形成合理、科学的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论:(1)《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共有3个一级指标(课标因素、数学因素、教学因素)、9个二级指标(内容要求、思想方法、数学素养、概念内容、概念理解、概念应用、主次分明、合理板书、教学方法),其中9个二级指标对应9条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信度良好,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可以作为评价初中阶段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的测评工具使用。(2)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模型,可用数学公式表示(S代表总得分,T1至T9依次表示各二级指标的得分):S(28)0.1 95T1+0.152T2+0.085T3+0.162T4+0.141T5+0.086T6+0.091T7+0.056T8+0.060T9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的建议: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把握好章节重点的知识要求;注意数学概念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体现初中生数学能力素养的发展;关注数学概念本质内容,通过提及相关概念等方式理清概念体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核心所在,深化概念理解;注意数学概念应用的具体领域;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做到教学内容主次分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合理衔接;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基础。

罗瑞[2](2021)在《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读教材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是教师进行深度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核心环节。教师研读教材主要是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钻研与表达,本研究为深入地剖析这一教学过程,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对教材进行内化的“研”与外化的“读”,但其实“研”与“读”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研”是“读”的基础,“读”是“研”的升华,二者相统一,即进行教材文本研读和课堂实践研读。本研究以KM市PL区Z名师工作室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数与代数”模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编排与呈现。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第三,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执教课题中如何研读教材。第四,多轮研读教材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微循环过程对工作室、教师、学生产生的影响。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实物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每一次执教课题选定后进行的第一轮研读,到“课堂教学——干预——反思——修正”过程中的全员集体评课、研讨,从而为执教者提出下一轮的研读建议等一系列活动,研究者一直参与到此工作室对该课题的研究中。基于此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数与代数”在四大领域中单元数和课时数占比都是最大,且“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占比又高于其他部分,每部分都呈现螺旋式的编排,小学阶段深研此模块教材内容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包括三原则、四愿景、四方法、四方式以及五步骤。(1)三条原则:注重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2)四个愿景: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3)四种方法:整体系统研读法、深度追问研读法、横纵对比研读法以及移情理解研读法。(4)四种方式:自我研读、交流研读、合作研读、指导研读。(5)五个步骤:以课标为基本依据,明晰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要求;“初研”教材整体结构;“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深研”教材编写意图。第三,“数与代数”模块五个研读课例从“研”到“读”的全过程。研读课例分析中由“研”到“读”四转换:教材文本转换为问题框架、问题框架转换为外部问题、外部问题转换为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策略转换为教学活动。四环节:研、议、思、写。第四,此课题的开展过程对教师的影响。提升了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并且多轮微循环的研讨改进过程增进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合作的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进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工作室课题的开展对提升教师研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制度与策略是改善研读效果的重要基础,应持续、深入地进行研读教材实践研究以及课例开发。

郭花梅[3](2021)在《基于模型思想的小学高段数学方程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自2011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一线教师逐渐开始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模型思想作为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理解现实世界的方法,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能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提升。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其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是进行模型思想渗透的有利素材。现有研究中,以小学数学具体教学内容渗透模型思想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以此为切入点,选取小学数学方程作为模型思想渗透的载体并展开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案例及调查等方法,探讨了基于模型思想的小学高段数学方程教学研究,旨在能引起教师对模型思想的重视,提升模型思想的应用意识。本研究首先在梳理、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方向和内容;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模型思想与小学数学方程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通过对小学数学方程内容、学生特征、教学方法等设计要素进行分析,建构了基于模型思想的小学高段数学方程的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准备模型;提出假设,模型分析;探究启发,建构模型;自主动手,求解模型;回归情境,验证模型;模型应用,总结反思;依据此流程,选取小学六年级某班展开教学实践,并以课上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反馈以及课后学生的测试反馈为依据,分析基于模型思想的小学高段数学方程教学的实施效果;最后综合实践结果发现基于模型思想进行小学高段数学方程的教学设计是可行且有效的,学生能够准确捕捉情境中的关键信息,确立等量关系,完成模型建构,并能在变式训练中转变方程学习态度,掌握解决方程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方程的应用意识,进而提高方程学习效率。本研究以小学数学方程内容为载体,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流程,将模型思想渗透于教学实践中,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体会模型思想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以期为一线教师在实际方程教学中提供一些帮助。

董菁[4](2021)在《生活情境塑造在“数与代数”教学例题中的应用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第一学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教学具有其独有的特征:一方面要使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和现象,另一方面则需要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数学思维。其中“数与代数”的教学占据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由于数学教学需要例题的推演与展示,诸多教帅在使用例题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却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是在第一学段的教学过程中对例题的引导、呈现以及解释无法真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要求。研究过程主要采取对调研对象H小学课堂教学观察和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的方法,关注教师对例题的选取来源、使用方式、加工素材以及课堂呈现过程。经过观察和分析后发现:第一学段课堂教学中情境塑造与例题无关,教学情境塑造脱离生活经验,例题教学情境塑造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情境塑造指导理论的匮乏,教学实践手段的单一,以及教师在塑造例题情境的教学目的偏离等现象。主要的原因既来自于H小学课堂教学中例题素材的来源有限,也跟第一学段学生的生理和思维发育过程有关。这些问题事实上使教师在理解例题情境的过程中发生了“数学化”与“生活化”的理念冲突。导致例题生活化情境塑造失当的原因还与教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专业知识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解决策略上来看,教师需要重新理解例题情境塑造的内涵,对要进行教学的例题进行有效选择,并根据第一学段学生的经历与认知特点构建教学例题情境的素材。还应该从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构成入手,引导教师重新去理解数学与生活现象之间的关系,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有效教学和情境塑造的科学思维,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包芳芳[5](2021)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以知识方法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活动经验。史宁中教授在其《教育与数学教育》中阐述道:“数学起源于生活和外部世界。数学抽象了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变化规律,并通过概念和符号来执行逻辑推理。”(1)因此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是两者之间最好的桥梁。“综合与实践”教学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成长”,让数学课及数学知识具有趣味性与灵动性,改变学生对于数学的刻板印象爱上数学。本研究在梳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的动口表述、直观观察、动身参与、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影响基础上,从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认识、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等三个维度对小学师生(第二学段)进行了现状调查。据调查分析“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师生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充分,实施停留在表面形式;学校教学设备不完善;在教学中学生秩序不好把控。根据以上发现的问题及对“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分析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建议教师们自主学习“综合与实践”教学相关知识,研读相关文献和书籍,有机会多听有关专家的报告;建议学校重视“综合与实践”教学在能力范围内完善教学设备或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建议让学生充分认识“综合与实践”教学课堂,并设计好每一步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充分的参与感以及获得知识的快乐。最后结合整个研究编写了两个“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

常红梅[6](2020)在《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文中研究表明算术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数学的初级形态,专门研究有理数的性质和运算。算术在科学、数学、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在清末民国时期,算术作为代数、几何、三角等学科的基础,在小学和初中均设置,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62年才取消初中算术。初中算术作为小学算术的承接,是算术学科更高阶段的学习,在初步计算的基础上强调运算原理的学习与研究。初中算术同样与初中代数、几何相结合,在教科书中设置简单的代数、几何知识等。本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1902—1949)初中算术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四个时期,即清末时期(1902—1911)、民国初期(1912—1922)、民国中期(1923—1936)、民国后期(1937—1949),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探究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理念、编排形式、内容体系、编写特点等;总结影响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整体特点;挖掘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数学教育观;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典型经验。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6个部分。1.清末时期,学习日本学校制度建设经验,建立中国近代新学制与新型数学课程制度。教科书编写群体主要以留日人员为主,以翻译、编译日本教科书为主。在近代教科书审定制度初定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出版呈现多元化趋势,为教科书的本土化探索奠定了基础。代表性教科书在编写理念、内容等方面体现出新颖性、生活化的特点。2.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民国政府建立新型的民主共和体制,制订、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在模仿日本等国外教科书的基础上,教科书编写逐渐本土化。教科书内容体系注重小学算术与初中算术的衔接性,凸显了初中算术实用性与生活化的特点。代表性教科书编辑者展现了先进的数学教育观,为近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民国中期,中国学制系统取法欧美,1922年建立“六三三”学制。初中实行混合数学,算术与代数、几何、三角相融合编排设置。1929年转为混合与分科制并行。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坚持混合与单科并行策略,教科书呈现多元化趋势,编写出版达到了民国时期的高峰。混合数学教科书呈现各科知识巧妙融合及融入数学史内容丰富的特点,单科初中算术教科书注重算术内部各科知识的衔接性。4.民国后期,基本沿用“六三三”学制,数学课程标准在1936年课程标准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商务印书馆和正中书局、开明书店为代表的出版机构在资源短缺、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坚守教科书的出版,推动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辑、出版保持平稳前进。《实验初中算术》、《国防算术》、《中级算术》的编写出版极具代表性。5.阐释1902至1949年间分数概念表述与分类表述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数概念表述经历了份数定义、商定义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的复杂演变过程。分数分类表述经历了不同时期对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繁分数的表述演变。演变过程同样体现出分数如何使用及继承中国传统分数表述方法和接纳域外分数界的数学文化的演变。6.通过上述五部分的具体分析,总结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有: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及日本、欧美的影响。探析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特点,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有益经验。

刘伟[7](2020)在《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数学建模进入数学课程标准和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建模能力成为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改革方向。然而,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数学建模“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仍然困扰着一线教师。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前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也缺乏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初中生的数学建模学习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创建一种具有通用性和统摄性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理论,提出具体可行的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帮助和指导一线教师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认识,本研究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为切入点,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探查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又希望通过详细的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全面调查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总结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以期研究并得到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及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梳理,分析和研判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中的困境,透视和了解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最后,为了有针对性地探查和寻找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本研究从提升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和为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提供系统性支持的视角,提出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由此可见,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通过探究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规律,解答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理论雏形,可以有效改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为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此项研究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各部分的理路分别是:第一部分是导论,简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缘起与意义、核心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并对已有的研究文献做了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梳理了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为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重点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做了文本分析,讨论了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初步分析了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不足;第四部分通过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详细调查了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透视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第五部分分析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存在的局限性、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以及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意在为探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基础;第六部分主要探讨怎样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从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三个方面提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

拉毛草[8](2020)在《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其实践研究 ——以甘肃省甘南藏区为例》文中认为在Bishop的文化法数学课程理论原则及跨文化数学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本论文从基于藏文化研究藏区小学数学教育的需要、藏区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藏区小学数学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完善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实践操作的需要四个方面出发,主要以学生的喜欢和好奇为目标,从藏族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和提炼与数学学业相关的文化背景或生活题材,通过对这些题材的加工处理,设计出可供教学使用的具体教学内容,并开展实际的课堂教学实验,探索藏族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进入课堂、融入知识学习的可能性。经过实际教学,对这样的素材能否融入藏区日常数学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和适切程度做出科学判断。研究、探讨和提炼提升藏族数学教学基本策略流畅运行的操作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分析、访谈、问卷分析、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设计藏文化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指导性理论。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界定了文化、民族数学等相关概念。通过这些概念和原则指导本文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案例设计。2.收集基于藏文化的数学素材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背景的替换或附加改编。本文结合文献分析与自身的藏文化基础,经过与相关专家和一线教师的研讨对案例进行增删。最终确定了 10个可适用的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案例。同时由于案例所在教材位置、所授学期与时间安排等原因将案例分为研讨类、数学活动类和教学实践类进行分析探讨。3.选择基于藏文化的统计与概率模块的条形统计图(1)与(2)进行实际教学实践探索其操作性和可行性。本研究选用孙亚玲教授制定的关于课堂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而课堂观察框架选取了崔允漷教授团队的LICC课堂观察框架。通过课堂实录,对课堂进行学生学习维度、教师教学维度、课程性质维度和课程文化维度四个维度的观察。4.基于两节课的研究观察结果总结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实践的成效、出现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成效主要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的提升;双语教师优势的体现;课堂实践经验的获得;藏文化在课堂的渗透五个方面展现。5.对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的出现的不足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本论文结论如下:首先10节教学案例是关于藏区小学数学课程的适度改编,在文化层面及数学知识层面进行了适度的融合,其操作性和可行性较高。其次案例在实践中能够活跃教学课堂,使得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凸显藏文化底蕴,彰显双语教师优势;案例背景贴近学生生活,提升家校合作;提供教学经验,反思文化课程;尊重多元文化,了解民族数学。本研究建议如下:要选取有针对性有价值有深度的藏文化进行教学案例背景的改编;基于藏文化小学教学案例设计需要理论指导;在进行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时,可先进行访谈找寻学生难以理解的背景再进行改编,可能更符合学生的需要;可进行改编的文化背景来源非常丰富,如藏族天文历算学等。

李玥[9](2020)在《初中生迷思概念及其转变研究 ——以“整式及其加减”为例》文中认为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中着重强调“精准分析学情,优化教学方式”。迷思概念作为学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概念形成的初始状态,既是课堂教学的“生长点”,也是新旧知识间建构的桥梁,它的存在会妨碍新知识的理解,或与所学结合生成新的迷思概念,影响课堂教学的质与量。教师既需要在清楚认识学生迷思概念基础上以学定教,也需要用科学的概念转变模式来指导教学。但研究表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迷思概念的了解,同时很多教师无法科学地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本研究以鲁教版初中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为研究内容,根据Treagust(1986)提出的二段式测验问卷编制步骤:首先,界定章节内容维度,构建概念图;其次,在查阅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征询教研员、一线教师的建议,编制半开放式问卷并对相关学生进行访谈,收集学生的错误想法;最后,结合问卷与访谈的结果,总结出二段式测验问卷的二阶理由选项,问卷经过信度效度测试后,形成探查学生“整式及其加减”章节迷思概念的测试卷。本研究以鲁教版实施地区四所中学42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测试卷结果的整理分析,得到在“整式及其加减”章节中普遍存在的迷思概念及其对应迷思比例。迷思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去括号时,括号前面的符号与运算无关(65.0%)”、“合并同类项时,未知数指数需相加(59.5%)”、“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各项不带性质符号进行交换和计算(47.1%)”、“探索规律时,第9)次的个数是在9)的基础上加上或减去探索到的规律(40.8%)”、“式子中含有一个未知数的叫做单项式,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叫做多项式(38.6%)”、“去括号时,系数作用于括号内的第一项(34.4%)”、“代数式表示只含有字母的式子(22.9%)”。5E教学模式是美国BSCS基于建构主义与概念转变理论提出的教学模式,最终目标指向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是转变迷思概念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本研究基于测试得到的学生迷思概念的现状,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两个课时为例,根据“引入、探索、解释、精致、评价”五个教学环节进行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设计,总结出“将迷思概念与科学概念相结合,设置认知冲突或建立认知连接”、“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搭建平等的解释舞台”、“采用多样化的变式策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三条使用该模式进行概念转变的教学建议。

姜欢[10](2020)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推进,我国最新修订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同时也增添了一些挑战。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要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利用国家现代化技术并融入到教育中,加快推动了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现代化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系统的规模化,同时把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与之有机结合”。针对这样的要求,情境教学便成为一种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情境教学是以思维为核心,情感为纽带,通过教育者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师生良好关系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以M小学五年级(3)班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观察以及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后发现数学情境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具有局部化、创设形式单一以及忽略学生自身经验等问题。在分析其问题的基础上,研究者通过实习与学习,以及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设计了行动研究方案,对五年级(3)班的学生进行为期两个半月,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课程,在“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过程中,研究者结合自身的实习经历总结了一些关于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建议。从研究结果来看,恰当的情境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为良好的教学反馈,情境创设局部化、形式单一以及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通过本次行动研究,研究者得出一系列结论并提出有关教师本身、情境创设与学生经验、全程式情境以及利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四个方面提出了有关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解决了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活跃思维 学活知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跃思维 学活知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教学重点
        1.2.2 数学教学重点
        1.2.3 数学概念课教学
        1.2.4 评价指标体系
        1.2.5 评价模型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专家咨询法
        1.5.3 统计分析法
    1.6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研究创新点
    1.7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教学重点设计
        2.1.2 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及其特点
        2.1.3 数学教学重点设计评价
        2.1.4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APOS理论
        2.2.2 教学最优化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工具的构建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研究样本的选取
        3.2.1 质性分析研究样本的选取
        3.2.2 实施检验研究样本的选取
    3.3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阶段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完善阶段
        3.3.3 评价指标权重划分阶段
        3.3.4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3.3.5 评价指标体系检验阶段
    3.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3.4.1 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和修改专家咨询意见数据处理
        3.4.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系数专家意见咨询数据处理
        3.4.3 评价指标体系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数据处理
第四章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初构
    4.1 一级指标的设立依据
    4.2 二级指标的设立依据
        4.2.1 “课程标准因素”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设立依据
        4.2.2 “数学知识因素”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设立依据
        4.2.3 “教学设计因素”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设立依据
    4.3 基于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展示教学设计的NVivo质性分析
        4.3.1 教学设计样本的确定
        4.3.2 质性分析工具与方法
        4.3.3 质性分析结果与反馈
    4.4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第五章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完善
    5.1 基于专家咨询的评价指标的筛选修订
        5.1.1 研究方法
        5.1.2 专家的选取
        5.1.3 专家意见咨询结果讨论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5.2.2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5.2.3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4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模型
第六章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检验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检验
        6.1.1 信度检验评价人员的确定
        6.1.2 信度检验评价样本的确定
        6.1.3 信度检验方法的确定
        6.1.4 信度检验评价实施前的准备
        6.1.5 信度检验评价的具体实施
        6.1.6 评价结果分析
        6.1.7 评价结果一致性检验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检验
        6.2.1 效度检验评价人员的确定
        6.2.2 效度检验方法的确定
        6.2.3 效度检验评价实施前的准备
        6.2.4 内容效度检验的具体实施
        6.2.5 内容效度系数检验
    6.3 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验证
第七章 讨论、结论与建议
    7.1 讨论
        7.1.1 与已有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
        7.1.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1.3 指标体系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7.2 结论
    7.3 建议
        7.3.1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案例分析
        7.3.2 针对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表
    附录2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问卷
    附录3 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样本
    附录4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打分表
    附录5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指南
    附录6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效度问卷
致谢

(2)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模式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的思路
    1.7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课程理解的相关研究
        2.1.1 教师课程理解的内涵
        2.1.2 教师课程理解的基本内容
        2.1.3 教师课程理解的影响因素
    2.2 教材理解的相关研究
        2.2.1 教材理解重要性
        2.2.2 教材使用
    2.3 研读教材的相关研究
        2.3.1 研读教材的重要性
        2.3.2 研读教材的内容
        2.3.3 研读教材的视角
        2.3.4 研读教材的方法
        2.3.5 研读教材的策略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方法
    3.4 资料收集与整理
    3.5 研究的伦理
    3.6 小结
第4章 小学数学教材“数与代数”模块的内容分析
    4.1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的总体设计
        4.1.1“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单元数的分布情况
        4.1.2“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课时数的分布情况
        4.1.3“数与代数”模块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
        4.1.4“数与代数”模块新知识例题数分布情况
        4.1.5“数与代数”模块单元、节的基本结构
    4.2“数的认识”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4.2.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4.2.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4.3“数的运算”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4.3.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4.3.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4.4“常见的量”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4.4.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4.4.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4.5“探索规律”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4.6“代数初步”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4.6.1 研读“式与方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4.6.2 研读“正、反比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4.7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教学内容的特点
        4.7.1 关注生活情境的运用
        4.7.2 关注学生数感的培养
        4.7.3 重视算理与算法的联系
        4.7.4 重视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4.8 小结
第5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
    5.1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愿景
        5.1.1 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
        5.1.2 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
        5.1.3 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
        5.1.4 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
    5.2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时应遵循的原则
        5.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5.2.2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5.2.3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5.3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法
        5.3.1 整体系统研读法
        5.3.2 深度追问研读法
        5.3.3 横纵对比研读法
        5.3.4 移情理解研读法
    5.4 小学数学教师“研”教材文本的步骤
        5.4.1 课标为据,明晰要求
        5.4.2“初研”教材整体结构
        5.4.3“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
        5.4.4“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
        5.4.5“深研”教材编写意图
    5.5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式
        5.5.1 自我研读
        5.5.2 交流研读
        5.5.3 合作研读
        5.5.4 指导研读
    5.6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前后的教育教学效果
    5.7 小结
第6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课例分析
    6.1 研读教材课例的选取
        6.1.1 内容层次
        6.1.2 水平层次
        6.1.3 结构层次
    6.2“数的认识”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6.2.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6.2.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6.2.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6.2.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6.3“数的运算”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6.3.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6.3.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6.3.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6.3.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6.4“常见的量”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6.4.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6.4.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认识钟表”
        6.4.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6.4.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6.5“探索规律”部分课例分析——丰富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
        6.5.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6.5.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数学广角——数与形”
        6.5.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6.5.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6.6“代数初步”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6.6.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6.6.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用字母表示数”
        6.6.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6.6.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6.7“数与代数”模块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6.7.1 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6.7.2 微循环研究过程的作用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的结论
    7.2 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
    7.3 研究的反思
    7.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模型思想的小学高段数学方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于模型思想的小学高段数学方程教学的理论概述
    2.1 模型思想相关概念
        2.1.1 模型思想
        2.1.2 数学模型
        2.1.3 数学建模
    2.2 模型思想的特征
        2.2.1 内隐性:模型依托问题情境
        2.2.2 可描述性:问题情境数学化
        2.2.3 可操作性:问题解决明晰化
        2.2.4 派生性:应用产生衍生价值
    2.3 模型思想的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化思想
    2.4 基于模型思想的小学高段数学方程教学的必要性
        2.4.1 数学方程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符合当代诉求
        2.4.2 数学方程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符合学生发展需求
    2.5 基于模型思想的高段小学数学方程教学的可行性
        2.5.1 数学方程内容中蕴含模型思想
        2.5.2 学生特点为渗透模型思想提供了可能
第三章 基于模型思想的小学高段数学方程教学设计
    3.1 教学内容
        3.1.1 内容结构
        3.1.2 教学要求
    3.2 教学原则
    3.3 教学方法
    3.4 教学环节
        3.4.1 创设情境,准备模型
        3.4.2 提出假设,模型分析
        3.4.3 探究启发,建构模型
        3.4.4 自主动手,求解模型
        3.4.5 回归情境,验证模型
        3.4.6 模型应用,总结反思
第四章 基于模型思想的小学高段数学方程教学实践探索
    4.1 教学实践的准备
        4.1.1 教学实施对象的选择
        4.1.2 教学实施内容的选择
    4.2 教学实践的过程
    4.3 教学实践的结果
        4.3.1 课堂行为观察结果
        4.3.2 学生访谈结果
        4.3.3 测试结果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基于模型思想的小学高段数学方程教学的积极效果
        5.1.2 基于模型思想的小学高段数学方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2 基于模型思想的小学高段数学方程的教学建议
        5.2.1 课前精选,合理组织数学建模活动
        5.2.2 课堂引导,促使学生养成建模习惯
        5.2.3 实践指导,提高学生方程应用能力
        5.2.4 学后反思,实现学生模型思想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生活情境塑造在“数与代数”教学例题中的应用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第一学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教学情境塑造生活化理念及问题研究
        (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塑造策略研究
        (三) 第一学段“数与代数”教学场景设置形式的研究
        (四) 在教学例题中运用生活情境塑造的相关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生活情境
        (二) 教学例题
        (三) “数与代数”教学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可能创新之处
第一章 课堂教学生活情境塑造应用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及实施
        (一) 调查设计
        (二) 调查实施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教师对例题中生活情境塑造理念的理解
        (二) H小学教学例题中生活情境的来源分析
        (三) 教师对教学例题进行情境塑造的策略
第二章 课堂教学例题情境塑造的问题表现
    一、例题生活化情境塑造的问题类型
        (一) 情境塑造与例题无关
        (二) 教学情境塑造脱离生活经验
        (三) “数学化”与“生活化”的冲突
        (四) 情境设置的策略失当
    二、例题生活化情境素材构成存在的问题
        (一) 课堂教学例题塑造情境素材的匮乏
        (二) 校本教材例题的情境素材元素不足
    三、例题生活化情境塑造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 例题素材改造后教学效果的偏离
        (二) 教学实践手段的单一
第三章 课堂教学例题情境塑造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情境的形式化对教学思维的影响
        (一) 例题情境塑造的策略单一
        (二) 教师自身生活经历的限制
    二、意义建构教学观对情境塑造的扭曲
        (一) 以计算意义为核心的情境塑造
        (二) 算术思维训练取代代数思维
    三、教师的“生活经验”与学生“数学经验”是否契合
        (一) 例题情境塑造的课堂表现差异
        (二) 学生“数学经验”与教师“生活经验”矛盾
第四章 教学例题使用中塑造情境的改进策略
    一、有效选择例题素材及情境再塑造
        (一) 教学例题的有效选取
        (二) 例题情境元素选择的生活化
    二、科学化教学观对例题情境塑造的价值
        (一) 例题情境塑造的认知科学化
        (二) 引导数学思维形成的科学化
    三、使教师专业知识在情境塑造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 专业知识对例题情境塑造的影响
        (二) 重塑教师专业知识的来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数与代数”教学例题中的情境建构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1.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1.3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
        2.1.2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2.1.3 数学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桑代克“试误说”学习理论
第3章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对象及其选取
        3.1.2 调查方法
    3.2 调查研究过程
        3.2.1 编制问卷的维度与方法
        3.2.2 问卷的编制
    3.3 调查反馈信息的统计与分析
        3.3.1 学生问卷调查统计与统计
        3.3.2 教师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3.3.3 教师访谈分析
        3.3.4 课堂观摩分析
        3.3.5 综合分析
第4章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4.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分析
        4.1.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意义和要求
        4.1.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
    4.2 “综合与实践”教学建议与评价
        4.2.1 “综合与实践”教学建议
        4.2.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评价
第5章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与分析
    5.1 “在寻宝中与圆相识”的教学案例与分析
        5.1.1 教学案例
        5.1.2 教学案例分析
    5.2 “数说校园,保护校园绿化从我做起”教学案例与分析
        5.2.1 教学案例
        5.2.2 教学案例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6.2 展望
附录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之学生问卷
附录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之教师问卷
附录3 小学生“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之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内容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1902—1911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2.1 清末时期历史背景
    2.2 数学教育制度
        2.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2.2.2 初中(高等小学)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2.4 高等小学用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以《高等小学用最新笔算教科书》为例
        2.4.1 编译者简介
        2.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2.4.3 内容简介
        2.4.4 名词术语
        2.4.5 具体例析
        2.4.6 特点分析
    2.5 初中算术教科书译作个案分析——《中学算术新教科书》
        2.5.1 编译者简介
        2.5.2 编写理念与主要内容
        2.5.3 具体例析
    2.6 小结
第3章 1912—1922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3.1 民国初期历史背景
    3.2 数学教育制度
        3.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3.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3.4 个案分析——以《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算术》为例
        3.4.1 编者简介
        3.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3.4.3 内容简介
        3.4.4 名词术语介绍
        3.4.5 具体例析
        3.4.6 特点分析
    3.5 数学家寿孝天的数学教育观
        3.5.1 寿孝天与杜亚泉、蔡元培
        3.5.2 寿孝天对我国近代数学教育的贡献
        3.5.3 数学教科书及教授法编写中体现的数学教育观
    3.6 小结
第4章 1923—1936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4.1 民国中期历史背景
    4.2 混合时期(1923—1928)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4.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4.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4.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4.2.4 个案分析(一)——混合数学中的算术
        4.2.5 个案分析(二)——以《现代初中教科书算术》为例
    4.3 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4.3.1 课程标准的演进
        4.3.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4.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4.3.4 个案分析——以《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算术》为例
    4.4 小结
第5章 1937—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5.1 民国后期历史背景
    5.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5.2.1 数学教育制度
        5.2.2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5.3 个案分析(一)——以《实验初中算术》为例
        5.3.1 编写理念
        5.3.2 主要内容、具体例析
    5.4 个案分析(二)——以《建国教科书初级中学算术》为例
        5.4.1 编者及教科书简介
        5.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5.4.3 内容简介
        5.4.4 具体例析
        5.4.5 特点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1902—1949年初中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分数概念表述及分类表述之演变
    6.1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6.1.1 分数由来及其认识
        6.1.2 清末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概念表述之演变
        6.1.3 民国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6.2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分类表述之演变
        6.2.1 编译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6.2.2 自编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
        7.1.1 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本身的影响
        7.1.2 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7.1.3 日本的影响
        7.1.4 欧美的影响
    7.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特点
        7.2.1 宏观特点
        7.2.2 微观特点
    7.3 启示与借鉴
        7.3.1 教科书的编辑与出版传递一种文化担当
        7.3.2 探寻教科书编写的实用性
        7.3.3 学习教科书编着者的智慧与甘于奉献的精神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核心概念及论题说明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
        一、数学建模的兴起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育人价值
    第二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数学建模教育的萌芽起步阶段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
        三、数学建模教育的稳步发展阶段
    第三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问题解决理论
        二、知识迁移理论
        三、深度学习理论
第二章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要求
        一、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要求
        二、对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对课程实施的建议
        四、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第二节 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与编排
        一、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
        二、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编排
    第三节 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一、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二、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总结
第三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课堂考察
        一、课堂考察与分析
        二、教师访谈与分析
    第二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一、七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二、八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三、九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及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一、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二、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第四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困境分析
    第一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分析
        一、数学建模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脱节
        二、教学内容缺少真正意义的数学建模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不适切
        四、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忽视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分析
        一、学校和教师对数学建模教学不够重视
        二、数学建模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三、数学建模教育理念不适应数学建模能力培养
        四、数学建模教学缺乏培训和理论指导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困难分析
        一、数学建模学习方式需要转变
        二、尚未掌握数学建模的学习路径
        三、学习进阶过渡中遇到障碍
第五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第一节 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的依据
        一、依据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分析
        二、依据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
        三、依据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现状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一、反映数学本质,突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贴近学生现实,体现数学建模的真实性
        三、注重数学建模过程性,体现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四、注重选择变式问题,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迁移
        五、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全面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六、面向学生的长远发展选择数学建模内容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由平铺直叙转变为创建有利于数学建模的真实问题情境
        二、由教碎片化知识转变为教完整的建模知识
        三、由教会做题转变为教会解决问题
        四、由强调记忆转变为致力于知识迁移
        五、由重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
        六、由单项能力训练转变为数学建模能力综合提升
    第四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
        一、学习完整的数学建模知识
        二、学会条件化地储存知识
        三、学会深度加工知识
        四、掌握提取知识的路径
        五、改善数学建模的程序与方法
        六、学会类比与联想
        七、学会知识迁移
结语
附录一 七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八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九年级数学建模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8)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其实践研究 ——以甘肃省甘南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基于藏文化研究藏区小学数学教育的需要
        二、藏区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小学数学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
        四、完善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实践操作
第二章 有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文化
    第二节 藏文化
    第三节 民族数学
    第四节 文化法的数学课程
        一、文化法的数学课程需遵循的五个原则
        二、文化法的数学课程需具备的三个要素
    第五节 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一、小学教学内容可选择的依据
        二、藏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可选择的依据
        三、藏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来源
    第六节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三章 研究问题的表述
第四章 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概况
        一、文化对数学教与学的作用
        二、基于文化的数学课程
    第二节 国内研究概况
        一、少数民族数学教育
        二、藏区数学课程
第五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课堂实录法
        四、访谈法
第六章 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素材选择
    第二节 教学案例的具体设计
        一、位置
        二、小小设计师
        三、万以内数的认识
        四、时、分、秒
        五、亿以内数的认识
        六、计算工具的认识
        七、条形统计图(1)
        八、条形统计图(2)
        九、历算中的四则运算
        十、历算中的数字异名
第七章 学生调查问卷及教师访谈分析
    第一节 学生调查问卷反馈及分析
    第二节 教师访谈分析
第八章 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实践及其分析
    第一节 条形统计图(1)的实践
        一、课堂实录基本信息
        二、课堂有效性评价
        三、作业的布置及反馈分析
    第二节 条形统计图(2)的实践
        一、课堂实录基本信息
        二、课堂有效性评价
        三、学生作业的布置与反馈分析
    第三节 综合课堂观察分析
        一、学生学习维度观察结果分析
        二、教师教学维度观察结果分析
        三、课程性质维度观察结果分析
        四、课堂文化维度观察结果分析
    第四节 关于实际教学后对学生访谈的分析
第九章 分析与结论
    第一节 理论教学案例总结与分析
    第二节 实践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第十章 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存在的不足
    第二节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位置”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的教学设计
附录二 “小小设计师”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附录三 “万以内数的认识”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附录四 “时、分、秒”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附录五 “亿以内数的认识”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附录六 “计算工具的使用”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附录七 “条形统计图(1)”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附录八 “条形统计图(2)”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附录九 “藏族历算中的四则运算”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活动教学案例设计
附录十 “藏族历算中的数字异名”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活动教学案例设计
附录十一 条形统计图(1)课堂有效性评价量表
附录十二 条形统计图(2)课堂有效性评价量表
附录十三 藏族文化中的数学知识素材汇总
附录十四 学生问卷
附录十五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十六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十七 教师研讨部分主要讨论

(9)初中生迷思概念及其转变研究 ——以“整式及其加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迷思概念
        2.1.2 概念转变
        2.1.3 5E教学模式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对象
    3.3 问卷编制
第4章 迷思概念调查结果分析
    4.1 半开放式问卷与访谈结果分析
    4.2 预测卷结果分析
    4.3 正式卷结果分析
第5章 基于5E教学模式的概念转变教学研究
    5.1 基于5E教学模式的概念转变教学设计
        5.1.1 《去括号》教学设计
        5.1.2 《合并同类项》教学设计
    5.2 基于5E教学模式的概念转变教学建议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作者简历

(10)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情境
        二、情境教学
        三、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第二节 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第二章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行动研究方案设计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步骤
第三章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行动研究准备阶段
    第一节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课堂现状调查
        二、通过访谈学生初步确定情境教学存在问题
        三、通过教师访谈确立情境教学存在问题
    第二节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实施现状的问题总结
        一、教师们在数学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不充分
        二、教学情境创设形式单一化
        三、情境创设偏离学生实际经验
第四章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行动研究过程
    第一节 第一轮情境教学行动
        一、计划
        二、实施
        三、评价
        四、小结
    第二节 第二轮情境教学行动
        一、计划
        二、实施
        三、评价
        四、小结
    第三节 第三轮行动方案的实施
        一、计划
        二、实施
        三、评价
        四、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第一节 讨论
        一、关于情境教学全过程运用
        二、有关情境创设的形式
        三、关于情境教学与学生经验
    第二节 建议
        一、教师本身应做到多方面发展
        二、着重分析学生经验与情境内容之间的联系
        三、充分了解并采用全程式情境
        四、选择多种形式进行情境创设
结语
附录一 学生访谈提纲(集体)
附录二 学生访谈提纲(个人)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学生课后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四、活跃思维 学活知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李明雪.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D]. 罗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基于模型思想的小学高段数学方程教学研究[D]. 郭花梅. 山西大学, 2021(12)
  • [4]生活情境塑造在“数与代数”教学例题中的应用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第一学段为例[D]. 董菁. 扬州大学, 2021(09)
  • [5]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包芳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6]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D]. 常红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D]. 刘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8]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其实践研究 ——以甘肃省甘南藏区为例[D]. 拉毛草.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初中生迷思概念及其转变研究 ——以“整式及其加减”为例[D]. 李玥. 鲁东大学, 2020(02)
  • [10]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行动研究[D]. 姜欢.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主动思考、学习与生活知识——用字母教数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