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成骨不全症的临床及X线诊断(附2例报告)

致密成骨不全症的临床及X线诊断(附2例报告)

一、致密性成骨不全临床及X线诊断(附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亚,章振林[1](2019)在《CTSK基因突变导致致密性成骨不全症一家系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分析由于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 CTSK)基因突变导致的致密性成骨不全症一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罕见病的认识。该家系先证者为8岁男性,非近亲婚配后代,身高116.6 cm(-2SD),牙列紊乱,胫骨骨折2次,全身骨骼密度升高,全外显子组测序和Sanger测序证实其携带CTSK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其中位于5号外显子的杂合错义突变(c.440C>T)为新生突变,导致p.Ala147Val(A147V),另一个位于6号外显子的缺失突变(c.778delA)遗传自先证者父亲,导致p.Ser260AlafsX15;先证者母亲及妹妹未携带上述突变。临床上,致密性成骨不全症需与石骨症和其他类型的骨硬化症鉴别。

姜涛[2](2017)在《组织蛋白酶K在牙体硬组织形成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TSK)于1995年首先被发现存在于兔的破骨细胞中。早先的研究认为CTSK主要在破骨细胞中表达,并通过在酸性环境下降解Ⅰ型胶原、骨桥蛋白等骨基质蛋白参与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CTSK基因位于人类1号染色体,其突变将导致致密性成骨不全(pycnodysostosis)。其典型症状除骨密度增高、频发骨折、指/趾骨末端溶骨等骨骼异常之外,通常还会表现有牙釉质发育障碍、牙髓腔或根管闭锁以及牙骨质增厚等牙体硬组织异常,但其机制尚不清楚,甚至目前尚未见到CTSK在牙齿发育过程中表达模式及作用的研究报道。考虑到骨组织和牙体硬组织(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有着相似的成分及理化性质,在骨改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CTSK有可能在牙体硬组织发育过程中亦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以研究CTSK在牙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切入点,利用体外降解实验寻找CTSK在牙齿发育过程中可能的作用底物,构建Ctsk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并分析其表型,并通过对CTSK基因突变临床病例的研究,来探索CTSK在牙体硬组织形成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牙齿发育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25只BALB/c小鼠(18天胎鼠和出生后1天、5天、10天、20天小鼠各5只),用1%戊巴比妥钠行腹腔内注射过量麻醉处死后解剖分离下颌骨,利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下颌磨牙(牙胚)中CTSK的表达情况;2)利用釉基质蛋白(Emdogain,EMD)酶谱实验(考马斯亮蓝染色),检测不同p H值(p H=4.5、p H=5.5和p H=8)、不同反应时间(2 h、6 h、12 h、24 h、48 h)和不同CTSK浓度(上样量分别为0.015μg、0.045μg、0.075μg、0.105μg、0.15μg和0.225μg)条件下,CTSK对釉基质蛋白的降解能力;3)利用体外降解实验(银染色),检测不同酶/底物比和不同反应时间(0 h、2 h、4 h、8 h、12 h、24 h、36 h、48 h)条件下,CTSK对釉原蛋白(AMELX)的降解能力;4)委托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Ctsk基因敲除小鼠模型;5)利用体视显微镜和Micro CT初步观察Ctsk基因敲除小鼠下颌骨和牙齿的形态与结构;6)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理检查、X线检查、颌面部CBCT等检查和CTSK基因测序对1例致密性成骨不全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和基因分析。研究结果:1)在小鼠磨牙牙胚发育过程中,从前成釉细胞到成熟晚期的成釉细胞均表达CTSK,表达强度呈弱-强-弱的变化;2)在牙本质矿化阶段的成牙本质细胞中可以检测到CTSK的强表达,并且这种表达一直持续到牙本质形成的晚期;3)通过EMD酶谱实验,发现在p H=4.5的酸性环境中,CTSK能够降解商品化的釉基质蛋白,其酶解能力随着作用时间和CTSK浓度的增加而增强;4)通过体外降解实验,发现CTSK可以将釉原蛋白裂解为多个产物,其酶解能力随着作用时间和CTSK浓度的增加而增强;5)成功构建了Ctsk-/-小鼠模型,为研究CTSK在牙齿发育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工具;6)初步观察到Ctsk-/-小鼠磨牙有类似于成熟不全型釉质发育不全的表现,以及下颌第一磨牙髓室牙本质增厚、髓室局部闭锁等牙体硬组织异常表现;7)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发现该患者具有身材矮小、骨密度增高、锁骨发育异常、双手双脚短小、指甲发育异常、指/趾骨末端溶骨、额骨膨隆、颧面部塌陷、上下颌骨发育不良、下颌角变钝、腭穹隆消失、上颌牙列缺损、下颌牙列缺失、牙骨质增生、牙齿萌出异常、下颌颌骨骨髓炎等致密性成骨不全的典型症状;通过基因分析,明确了患者致密性成骨不全的诊断,发现了CTSK基因5号外显子上的两个复合杂合突变位点(p.Gly146Asp和p.Tyr203His)。研究结论:本课题首次发现了CTSK表达于小鼠磨牙牙体硬组织形成相关细胞,首次揭示了CTSK在小鼠磨牙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及CTSK能够降解牙体硬组织特异性蛋白——釉原蛋白等釉基质蛋白的能力;成功构建了Ctsk-/-小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CTSK在牙齿发育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工具;并且首次观察到Ctsk-/-小鼠磨牙具有釉质发育不全、局部髓室闭锁等牙体硬组织异常表现。与此同时,我们再一次证实CTSK基因突变所致的致密性成骨不全患者表现有包括牙齿发育异常在内的多种牙齿相关表征。初步证实了CTSK在牙体硬组织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为进一步揭示CTSK在牙体硬组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解释致密性成骨不全患者牙体硬组织异常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李平,臧泉金[3](2015)在《遗传性成骨不全临床及影像诊断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遗传性成骨不全诊断要点。方法对健在35例成骨不全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及5例死亡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患病年龄特征10个月至67岁。(2)同时具有两种不同遗传方式(显性32例,隐性8例).(3)40例均有均有深浅不同的蓝色巩膜。(4)健在的35例的骨骼X线改变:29例为普遍性骨密度减低,皮质薄,长管状骨细长,6例正常。21例合并骨折。(5)进行性耳聋24例(含死亡3例)。(6)蓝巩膜、骨脆、耳聋三联症20例(含死亡3例)(7)碱性磷例酸酶升高17例,为本组实验室检查特殊表现。结论蓝巩膜、骨脆、进行性耳聋为遗传性成骨不全的特征性表现,尤其蓝巩膜为本病首现晃易显体征,为诊断必要条件。

薛洋,毛天球,段小红[4](2013)在《致密性成骨不全的口腔颅颌面部表征及鉴别诊断》文中研究指明致密性成骨不全(pycnodysostosis)是一类由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基因(MIM-601105)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以破骨细胞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早在1923年Montanari报道了首例致密性成骨不全患者,但因患者骨密度明显增高这一典型特征,该病一直归于骨硬化性疾病,直到1962年Maroteaux和Lamy才将该病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分离岀来,并命名为Pycnodysostosis/Pyknodysostosis,即致密性成骨不全,因此该病也被称为Maroteaux-Lamy综合征。由于法国着名艺术家Henri de Toulouse-Lautrec也是致密性成骨不全的患者,因此该病又被称为Toulouse-Lautrec综合征。该病较罕见,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1962年以来全世界报道的病例总数约200例,我国检索已报道的病例数仅5例。如此低的报道量可能与医务工作者对该病了解较少有关。为了全面了解该病的临床特征,特别是口腔颅颌面部特征,现回顾15年来已

薛洋[5](2011)在《破骨细胞功能相关分子CTSK与ClC-7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骨改建是维持骨骼质量、强度以及钙盐平衡必不可少的过程,是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过程和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过程协同作用的结果。一旦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将会导致骨形态和结构的异常,从而引发一系列骨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破骨细胞在遗传性骨病中的作用逐渐被揭开。有研究表明:电压门控氯离子通道7(voltage-gated chloride channel 7 gene,CLCN7)及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TSK)等十余个基因异常均可引起破骨细胞功能障碍,进而导致遗传性骨硬化性疾病。本研究选择了3例CTSK或CLCN7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骨病患者进行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旨在探讨破骨细胞功能相关分子CTSK与ClC-7参与疾病发生的机理,为相关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CTSK基因突变所致致密性成骨不全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作为破骨细胞重要的功能分子,CTSK主要参与降解骨有机基质,并可以通过调控破骨细胞凋亡控制破骨细胞数量。CTSK基因突变将导致一类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致密性成骨不全。本研究对1996年以来文献报道的109个家系中的159例致密性成骨不全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①其中59个家系(涉及104例患者)的基因分析发现了33种不同的CTSK基因突变类型,主要以错义突变为主(69.70%),且位于6号外显子的Arg241和位于7号外显子的Ala277是突变的高发位点;59个家系中除了1个单亲二倍体家系外,携带纯合子突变的家系共44个(74.58%),携带复合杂合子突变的家系为14个(23.73%)。②根据74个家系中97例致密性成骨不全患者的临床表征,本研究发现身材矮小、骨密度增高、颅缝不闭合、颅骨膨隆、频发骨折、下颌角变钝、颌骨发育不良、四肢短小伴指/趾端溶骨是该病最常见的八大表征。③除了错义突变患者指/趾端溶骨和下颌角变钝阳性率较高外(P<0.05),其余基因型与表型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根据回顾性研究的结果,我们首次创建了CTSK基因突变数据库(http://www.centralmutations.org/Lsdb.php#CTSK)。为了进一步研究CTSK功能,探讨CTSK参与疾病发生的机理,本部分研究选择了我科接诊的一例致密性成骨不全患者,在全面检查、基因分析和家系研究的基础上不但证实了该患者的诊断(该患者30年来一直被诊断为骨硬化症),还发现了一对新的CTSK杂合突变位点(p.Trp29X和p.Tyr283Cys)、2个父系p.Tyr283Cys携带者和7个母系p.Trp29X携带者。同时提出颅颌面部特征在致密性成骨不全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对该患者接受死骨清除术时一并去除的左侧上颌磨牙进行Micro CT扫描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牙根周围牙骨质明显增厚(平均厚度为1.30±0.42 mm),牙骨质与周围牙槽骨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根管狭窄伴部分钙化闭锁,但牙本质无明显异常。从而提出CTSK除了在骨代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外,很可能参与牙骨质的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提出了致密性成骨不全患者拔牙后继发颌骨骨髓炎的一个可能机制:增厚的牙骨质与周围牙槽骨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使得拔牙时容易损伤患牙周围的牙槽骨,增大拔牙创面,造成更多的牙槽骨暴露,从而导致拔牙后继发颌骨骨髓炎的风险增大。免疫功能相关研究发现该患者外周血总IgE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升高、IL-17A水平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降低。利用白芍总甙胶囊和胸腺肽肠溶胶囊进行免疫调节治疗12周后,各项异常的免疫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右侧上颌骨骨髓炎相关的临床症状逐渐缓解,口内病灶区新生肉芽组织形成并逐渐增大,部分覆盖拔牙创底。该患者外周血IL-17A水平降低不仅预示着CTSK可能在人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揭示了致密性成骨不全患者拔牙后继发颌骨骨髓炎的又一可能机制:辅助性T淋巴细胞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匮乏导致致密性成骨不全患者抵抗外源微生物感染的能力减低,从而增加拔牙后颌骨骨髓炎发生的风险。CLCN7基因突变所致骨硬化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ClC-7作为一种Cl-/H+反向转运体位于破骨细胞的褶皱缘上,通过控制氯离子通透性,调控骨吸收陷窝内的pH值。CLCN7基因突变将导致一组遗传性疾病——骨硬化症,根据其遗传方式、临床特征、疾病的发病年龄以及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三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骨硬化症(autosomal recessive osteopetrosis,ARO)、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骨硬化症Ⅱ型(autosomal dominant osteopetrosis typeⅡ,ADOⅡ)、中间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骨硬化症(intermediate autosomal recessive osteopetrosis,IARO)。本部分研究选择2例不同类型的CLCN7基因突变导致的骨硬化症患者进行了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通过详细的临床研究和CLCN7基因测序分析,证实了病例2为中国首例IARO患者,并发现了一个新的CLCN7纯合突变位点p.Pro470Leu,其母为该位点的杂合携带者。同时发现该患者表现有睾丸及阴茎发育障碍,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其Y染色体增大(Yq+)。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未见骨硬化症患者表现有生殖系统发育障碍的报道。但CLCN7基因突变、Yq+和男性外生殖器发育障碍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CLCN7基因测序分析,明确了病例3为CLCN7基因杂合突变(p.Arg286Trp)导致的ADOⅡ。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L-17水平及淋巴细胞亚型分析发现该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轻度降低,余未见明显异常。ClC-7在人免疫系统中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部分研究还发现病例2、3均表现有部分后牙埋藏伴不同程度的牙根发育障碍,于是首次提出ClC-7可能参与牙根发育,且其在牙根发育中的作用存在时空效应和剂量效应的假设。结论本研究通过对159例致密性成骨不全患者的文献回顾性研究,得出了致密性成骨不全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首次创建了CTSK基因突变数据库。通过对3例CTSK或CLCN7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骨病患者进行相关研究,发现CTSK很可能在人类免疫系统和牙骨质发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首次提出ClC-7参与牙根发育,且其在牙根发育中的作用存在时空效应和剂量效应的假设。

蔺大伟,张艳,刘士明,李慎江[6](2007)在《致密性成骨不全1例报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增敏,吴莹[7](2007)在《致密性成骨不全症1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陈卫国,黄婵桃,廖昕,程勇,涂茜[8](2006)在《成骨不全症的X线诊断(附10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成骨不全症的X线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成骨不全症患儿的临床和X线表现。结果①骨密度改变,普遍性骨质疏松并易骨折10例。②骨形态改变10例,其中肢骨细长型3例,肢骨短粗型3例,肢骨囊状膨胀性改变2例,混合型改变2例。③并发关节病变5例。④并发脊椎改变5例,骨盆畸形3例,胸廓畸形4例。结论X线表现对成骨不全症的诊断和分型有重要临床价值。

蒋德科[9](2004)在《Ⅰ型成骨不全及骨质疏松症两个候选基因的遗传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主要包括单基因疾病和复杂疾病的遗传性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并日益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焦点。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一种典型的骨骼系统相关的单基因疾病,有七种类型,其中Ⅰ型(OI Ⅰ)是最主要的一种类型。许多研究表明,Ⅰ型成骨不全存在着种族、遗传以及分子异质性,白种人患者大多是由于COL1A1基因的突变所致,而非洲黑人患者则主要与COL1A2基因的突变有关,但至今在中国人群中还没有针对Ⅰ型成骨不全开展相关的分子遗传学的研究。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发病率高且危害严重的骨骼系统相关的复杂疾病,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是其重要的风险因子。目前关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候选基因与骨密度的关系已有大量的研究,其结果大都存在不一致性。本论文的目的是:1)考查在中国人群中Ⅰ型成骨不全是否由COL1A1基因或COL1A2基因的突变所致;2)研究在中国人群中两个重要的骨质疏松症相关的候选基因(骨钙素基因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是否为骨密度变异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s)。本研究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征集了8个Ⅰ型成骨不全家系(其中包括一个拥有132个成员、43个患者的大家系)和402个正常人群的核心家系(共1,263个个体,每一个家系至少含有一个20~45岁的女性子代)。1)通过在大的Ⅰ型成骨不全家系中对COL1A1基因和COL1A2基因进行连锁分析,当θ=0.001时,在COL1A1基因处检测到的LOD值为2.31,而在COL1A2基因处检测到的LOD值为-8.50。但随后在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分析和直接DNA测序的方法对该大家系先证者的COL1A1基因进行的突变扫描分析时,却中文摘要没有在COL IAI基因中检测到有致病突变。而且扩展到对另外七个I型成骨不全家系先证者的COLIAI基因进行突变扫描分析时,同样没有在COLIAI基因中检测到任何致病突变。2)通过应用数量传递不平衡测验(QTDT),在402个核心家系中同时检测骨钙素基因的Hindlll多态性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工基因的CA重复多态性与腰椎和骸部骨密度之间的连锁和关联,没有发现显着性的结果。本研究的结果提示:1)在中国人群中,工型成骨不全的病因可能不是COLIAI基因或COLIAZ基因的突变,其真正的分子遗传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2)不支持骨钙素基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工基因为中国绝经前妇女骨密度变异的QTLs。

刘军,沈树斌,白末了,白先信,张子曙,谭长连[10](2002)在《致密性成骨不全临床及X线诊断(附2例报告)》文中提出

二、致密性成骨不全临床及X线诊断(附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致密性成骨不全临床及X线诊断(附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组织蛋白酶K在牙体硬组织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组织蛋白酶K
        1.1 组织蛋白酶K的结构
        1.2 组织蛋白酶K的功能
        1.3 组织蛋白酶K与口腔颌面部疾病
        1.4 致密性成骨不全患者口腔异常表现
    2 牙体硬组织的发育
        2.1 牙釉质
        2.2 牙本质
        2.3 牙骨质
    3 基因敲除技术
        3.1 同源重组技术
        3.2 CRISPR/Cas系统
        3.3 基因敲除技术的应用
第一部分 CTSK在小鼠磨牙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1 材料
        1.1 伦理审查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组织的获取和处理
        2.2 免疫组化染色
    3 结果
        3.1 孕18天胎鼠磨牙牙胚中CTSK表达情况
        3.2 出生1天仔鼠磨牙牙胚中CTSK表达情况
        3.3 出生5天仔鼠磨牙牙胚中CTSK表达情况
        3.4 出生10天幼鼠磨牙牙胚中CTSK表达情况
        3.5 出生20天幼鼠磨牙中CTSK表达情况
    4 讨论
第二部分 CTSK降解釉基质蛋白能力的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溶液配制
        1.3 主要设备
    2 方法
        2.1 pH值对釉基质蛋白酶谱实验的影响
        2.2 反应时间对釉基质蛋白酶谱实验的影响
        2.3 Pro-CTSK浓度对釉基质蛋白酶谱实验的影响
        2.4 CTSK体外降解釉原蛋白
    3 结果
        3.1 pH值对釉基质蛋白酶谱实验的影响
        3.2 反应时间对釉基质蛋白酶谱实验的影响
        3.3 Pro-CTSK浓度对釉基质蛋白酶谱实验的影响
        3.4 CTSK体外降解釉原蛋白
    4 讨论
第三部分 CTSK基因敲除小鼠的构建及其牙齿形态结构的初步观察
    1 材料
        1.1 伦理审查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设备
    2 方法
        2.1 Ctsk~(-/-)小鼠的繁育
        2.2 小鼠基因组DNA提取及基因型鉴定
        2.3 Ctsk基因敲除小鼠下颌骨及牙齿形态结构的观察
    3 结果
        3.1 Ctsk基因敲除小鼠的繁育和基因型鉴定
        3.2 Ctsk基因敲除小鼠下颌骨及牙齿形态的大体观察
        3.3 Ctsk基因敲除小鼠牙齿形态结构的Micro CT扫描
    4 讨论
第四部分 CTSK基因突变导致致密性成骨不全的个案研究
    1 病例简介
        1.1 现病史
        1.2 既往史
        1.3 家族史及生育史
    2 临床检查
        2.1 颌面部检查
        2.2 全身检查
    3 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
        3.1 颌面部CBCT
        3.2 病理检查
        3.3 全身其他部位影像学检查
        3.4 超声检查
        3.5 其他辅助检查
    4 基因诊断及家系分析
        4.1 伦理审查
        4.2 基因组DNA提取
        4.3 基因突变分析
        4.4 突变位点保守性及致病性分析
    5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3)遗传性成骨不全临床及影像诊断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及X线表现
    1.1 临床表现
    1.2 X线表现
2 讨论

(5)破骨细胞功能相关分子CTSK与ClC-7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骨改建
    2 破骨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3 破骨细胞吸收骨质的机理
    4 破骨细胞功能相关分子 ClC-7
    5 破骨细胞功能相关蛋白 CTSK
    6 破骨细胞功能异常引发的疾病
第一部分 CTSK 基因突变所致致密性成骨不全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一、159 例致密性成骨不全患者的文献回顾性研究
        1 资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致密性成骨不全的个案研究
        1 病例简介
        2 临床检查
        3 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
        4 颌骨骨髓炎的治疗
        5 讨论
    三、CTSK 基因突变分析和家系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CTSK 参与牙齿发育的基础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五、CTSK 与T 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CLCN7 基因突变所致骨硬化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一、IARO 的个案研究
        1 病例简介
        2 临床检查
        3 辅助检查
        4 染色体核型分析
        5 治疗
        6 讨论
    二、ADOⅡ的个案研究
        1 病例简介
        2 临床检查
        3 辅助检查
        4 临床免疫学检测
        5 讨论
    三、CLCN7 基因突变分析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CTSK 和ClC-7 致病机理的比较分析
    一、诊断及鉴别诊断
    二、CTSK 和ClC-7 的致病机理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Ⅰ型成骨不全及骨质疏松症两个候选基因的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遗传疾病
    1.2 骨骼系统相关的遗传疾病
    1.3 遗传分析
第二章 中国Ⅰ型成骨不全家系/患者的连锁与突变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中国核心家庭中骨钙素基因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与骨密度之间的关联与连锁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已发表的SCI论文
    已投稿SCI杂志的论文
    获奖的会议摘要
    成果登记
    缩写表
    原创性声明
致谢

(10)致密性成骨不全临床及X线诊断(附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2 讨论
    2.1 病因、病理
    2.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2.3 X线表现
        2.3.1头颅
        2.3.2 脊椎
        2.3.3 四肢骨
        2.3.4 其他骨
    2.4 诊断与鉴别诊断
    2.5 治疗与预后

四、致密性成骨不全临床及X线诊断(附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CTSK基因突变导致致密性成骨不全症一家系研究[J]. 张晓亚,章振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9(07)
  • [2]组织蛋白酶K在牙体硬组织形成中的作用研究[D]. 姜涛. 第四军医大学, 2017(02)
  • [3]遗传性成骨不全临床及影像诊断体会[J]. 李平,臧泉金.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80)
  • [4]致密性成骨不全的口腔颅颌面部表征及鉴别诊断[J]. 薛洋,毛天球,段小红.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3(07)
  • [5]破骨细胞功能相关分子CTSK与ClC-7的临床及基础研究[D]. 薛洋. 第四军医大学, 2011(03)
  • [6]致密性成骨不全1例报道[J]. 蔺大伟,张艳,刘士明,李慎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21)
  • [7]致密性成骨不全症1例报告[J]. 杨增敏,吴莹. 中医正骨, 2007(08)
  • [8]成骨不全症的X线诊断(附10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陈卫国,黄婵桃,廖昕,程勇,涂茜.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6(11)
  • [9]Ⅰ型成骨不全及骨质疏松症两个候选基因的遗传学研究[D]. 蒋德科. 湖南师范大学, 2004(04)
  • [10]致密性成骨不全临床及X线诊断(附2例报告)[J]. 刘军,沈树斌,白末了,白先信,张子曙,谭长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06)

标签:;  ;  ;  ;  

致密成骨不全症的临床及X线诊断(附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