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区油菜籽产业化经营

浅谈山区油菜籽产业化经营

一、山区油菜籽产业化经营浅议(论文文献综述)

傅籍锋[1](2019)在《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对策及其产业上游提取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因地制宜地推广,不仅可以实现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与区域扶贫开发,取得良好的石漠化治理效果,同时还可以优化我国粮油生产布局,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因地制宜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研究立足于喀斯特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为推进喀斯特石漠化山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以发展特色木本食用油料产业治理石漠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的内容主要从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综合评价与筛选以及石漠化治理典型油料树种油脂提取工艺等三方面展开。本研究旨在为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建设为主线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提供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助力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双脱贫。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内外部环境的优势(S)、劣势(W)、机遇(O)和挑战(T)深入分析,结合当前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的发展情况,认为要充分利用喀斯特山地资源和丰富的油料资源优势,把握住国家政策条件和油料市场提供的机遇,依托石漠化山区重大生态工程项目,推进木本食用油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提出了加强政策协调,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产业各主体的扶持力度;加强资源保护、发掘和培育等基础工作,寻求多元化发展;提高产业化水平,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注重生态化经营,立足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等四个方面的产业发展对策。(2)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对石漠化治理中具有产业化开发潜力的木本食用油料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选择,通过建立以不同强度石漠化治理为基础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可产业化开发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最后得出在轻度石漠化治理中可以优先考虑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有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香榧(Torreya grandis)、核桃(Luglans regia)、星油藤(Plukenetia volubilis)、油茶(Moringa oleifera)、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而在中度和强度石漠化治理中可以优先考虑的树种有盐肤木(Rhus chinensis)、花椒、香榧、三叶木通和核桃等五种木本食用油料树种。(3)采用溶剂法提取盐肤木果油,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得到盐肤木果油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原料过40目筛,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55℃,液料比为30:1(mL/g),在此条件下盐肤木果出油率为8.336%。盐肤木果油共有11中脂肪酸,其中亚油酸的相对含量高达72.54%,总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占87.14%。(4)采用溶剂法提取青刺尖果油,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青刺尖果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青刺尖果粉过100目筛,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提取温度为45℃,液料比为30:1,时间为3 h,在此条件下青刺尖果出油率为42.13%。青刺尖果油的折光指数为1.4716、相对密度为0.9314、碘值为50.23 g/100g、皂化值160.96 mgKOH/g、酸价为0.38 mgKOH/g、过氧化值为2.71 mmol/kg。青刺尖果共有11脂肪酸,主要以油酸39.91%和亚油酸37.41%为主,总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超过79%。(5)采用水剂法提取八月瓜籽油,通过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分析优化后得到八月瓜籽油水剂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八月瓜籽粉末过40目筛,以自然纯水为提取溶剂,液料比为5:1,提取温度为65℃,提取时间1.2 h的条件下,八月瓜籽油的提取率可达68.85%。不同提取方法所得到的八月瓜籽油的相对密度为0.93070.9346,折光指数为1.46241.4628,碘值为71.2274.34 g/100g,皂化值为196.35212.87 mgKOH/g,酸价为1.338.83 mgKOH/g,过氧化值为4.256.39 mmol/kg。八月瓜籽油共有9种脂肪酸,脂肪酸相对含量较高的为油酸42.743.19%、亚油酸29.2829.46%和棕榈酸23.1223.3%、总的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超过72.8-73.07%。

赵瑾璟[2](2019)在《林下经济对农户收入和森林资源的影响研究 ——基于江苏省的经验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家大力推行林下经济以期实现保护森林资源和增加农户收入的“双赢”。为探究林下经济能否实现其政策目标,本文以邳州、睢宁、铜山、盱眙、宜兴5县市8个乡镇13个林下经济调研案例与江苏省81个县市林下经济发展情况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林下经济对农户收入和森林资源的影响。在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等生态学理论与生产要素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剖析林下经济对农户收入的作用机制与效果。在生态系统原理、理性小农理论与外部性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计量模型与案例分析方法探究林下经济对森林资源的影响机理与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在农户收入方面,发展林下经济能够通过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与生产效率提高农户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但实践中品种搭配不合理与较高的交易成本制约了林下经济增收作用的进一步提高;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发展林下经济能够保持水土、促进森林抚育、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森林面积、丰富树种结构进而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但生产中负外部性无法内化使林下经济对森林资源存在负面影响。同时,不同林下经济模式的生产方式、生产周期、产品特性与经济效益等不同,因而对农户收入与森林资源的影响存在差异。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不仅可降低农户生产与销售环节的交易成本,还大幅降低了农户经营的市场风险;促进林下产品质量认证,降低买者获取产品质量的信息成本,增加产品消费需求和市场竞争力,使生产者获得环境溢价,有助于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提高农户收益的双重目标。

王小小[3](2018)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大报告最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在当前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如今面临着资源和环境、数量和质量的双重约束。如何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农业的绿色转型发展,以实现粮食安全和有效供给、食品安全和满足需求、生态安全和持续发展,这是新常态下人们必须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因而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和必然选择。发展生态农业,对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及生态农业思想为指导,通过文献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围绕生态农业的内涵、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概况以及完善生态农业模式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通过对高原藏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重点分析了当地发展生态农业独特的地理资源环境优势、民族文化优势、宽厚的政策环境优势和独有的品牌优势,深刻剖析了当地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如休闲观光农业模式、生态畜牧业模式、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等等,从这些现有模式中总结出特色经验及其还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据此有针对性的提出科学规划并因地制宜地探寻适宜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提高模式运作中科技水平、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模式推广体系等一系列完善措施以及强化促进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政策体系与激励机制,从而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脱贫增收提供一些思考。

游运琦[4](2018)在《农旅融合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经营策略研究 ——以贵州六枝特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经济走向供给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从旅游需求的方方面面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农旅融合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六枝特区在农旅的大背景下,把“3155工程”当作农业生产的标准案例,继续扩展生产规模,引入先进的生产型企业,发展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培养一批先进的农产品品牌,一方面增加农民的整体收入,实现农业创收。另一方面争取早日实现农业的产业升值,实现双方的共同进步,发展社会主义特色农业。但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当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六枝特区的发展,基于此,笔者以六枝特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农旅融合背景下,进一步分析我国农业生产所遇到的问题,发掘农业生产的欠缺之处,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建议。以期本文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六枝特区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面带来一定的推动效果。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初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农旅融合背景下六枝特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推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主要的矛盾有如下几个方面:农产品的品牌辨识度太低,产品的产地建设十分落后,先进企业不能带领中小型企业实现规模效益增长。农业生产的创新能力缺失,参与农业生产的农民知识文化素质低下等。(2)可以从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化经营、强化保障,注重在“快”上加劲、完善机制,注重在“实”上见效、强科技,实施品牌化战略、强科技,实施品牌化战略、统筹推进,注重在“好”上融合、创新农旅融合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和产品、以旅游资源融合推动主题创新组建多元人才队伍等方面来加强农旅融合背景下六枝特区的整体发展。

师路路[5](2017)在《电商环境下贵州边远山区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农产品物流业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在加强农产品流通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方面、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电子商务的进步,农产品网购逐步兴起,在顺应人们消费观念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将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相融合,使得农产品物流模式变得多样化、新颖化、人性化。这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流通效率、降低农产品物流的运作成本,还会大大促进农产品物流产业向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转变及发展。本文以电商环境下贵州边远山区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对国内外物流专家研究成果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国内国外较为经典的4种农产品电商物流模式:美国Local Harvest生鲜电商020模式、浙江遂昌模式、吉林通榆模式、甘肃成县模式进行了优缺点的对比分析;其次对贵州边远山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贵州三个典型的边远山区威宁县、兴仁县、黎平县的农产品物流发展进行了分析,运用了SWOT分析法对贵州边远山区发展农产品物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再次对贵州边远山区农产品电商物流发展的现有模式、现有特点和条件进行了分析,接着运用文献检索法对影响贵州边远山区农产品电商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概括分析,得出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以影响因素为条件构建出适合贵州边远山区农产品电商物流发展的三种模式,分别为以区域电商综合服务站为主题的物流模式、以粉丝经济+品牌化运作为主题的物流模式、以原产地直销+CSA为主题的物流模式,每种模式下都分析了该模式的适用情况,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通过本文对贵州边远山区农产品电商物流模式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贵州边远山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发展农产品电商物流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赵梅[6](2016)在《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在农业及农村领域的延伸,是整个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的提出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以中国革命老区江西莲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挖掘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和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重点分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与技术,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地剖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和障碍因子,并提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和措施。具体来看:(1)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莲花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几经曲折,经历了5个不同的发展时期:(1)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年前):莲花县土地为封建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2)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年):建立了农村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提高了农民知识和技术水平、改进了农田耕作制度。(3)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年):恢复和扩大农村社队的自主权,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集体副业和集市贸易,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4)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年):加大了政府政策支持,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逐步进行规划发展,农田耕作制度趋简,农业税费得到了改革。(5)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至今):主要呈现出产业化经营规模壮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休闲现代农业快速兴起等特点。近年来,莲花县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效果良好、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农业相关政策扶持不断完善等,同时以“莲花”为主题打造当地特色产业。(2)该县资源非常丰富,一直以来都是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农业大县。通过调查发现,莲花县已经形成了多种典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技术,包括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和技术等。(3)本研究同时基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资源环境、农业科技和农村社会等5个方面,结合莲花县山多、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并咨询当地相关农业专家的意见,构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加权评价模型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可持续发展单项指标评价值及其权重看,影响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农用土地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升级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贫困率和恩格尔系数。其中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恩格尔系数虽有增长,但呈现波动性;农村贫困率是影响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体因子。从单项指标的评价值看,农业总产值、林业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资源承载能力和农业科技投资能力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2010至2014年,它们分别增长了78.30%、55.08%、99.58%、100.94%、65.79%和74.14%。人均粮食产量、农业集约化程度、农业中间消耗生产率、农业机械总动力、教育文化投资率和恩格尔系数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2%、5.48%、8.75%、7.48%、4.78%和6.09%,且人均粮食产量和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还出现波动性;农用土地产出率和农村贫困率出现波动性下降,呈不可持续性。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度都处于较好的状态,均处于不断增长态势。与十一五末年(2010年)相比,2014年,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为137.19%,年均增长率达8.22%;可持续发展能力为128.71%,年均增长率为6.51%;可持续发展度为131.75%,年均增长率为7.14%。可持续发展水平要高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度后劲需进一步加强。(4)本研究探讨了莲花县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现状,同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微观环境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出定量综合评价结果,为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为:(1)莲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特别是全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业小气候资源丰富,适宜绿色山地蔬菜、各类特色水果、优质茶叶等多种作物生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使得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农业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等取得创新性发展等都对莲花县农业持续发展起着强劲的拉动作用。(2)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积极、宽松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等为莲花县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劣势与挑战: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资源稀缺并持续减少;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大;农业灾害频发;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等因素对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负面影响大。综上所述,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发展度都处于不断整长态势,这主要还要归功于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阻碍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发展对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让透支的资源休养生息;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本地特色,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立防灾减灾长效工作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普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品品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健全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等。

王翔[7](2015)在《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稳定农村社会、助力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逐步成为宏观经济“助控器”、农业经济“助推器”、农村社会“稳定器”和农民福利“倍增器”。云南近年来发生多次重大灾情给云南农业造成巨大损失,也给政府相关部门、保险企业和保险学术界沉重的反思:要如何转变云南农业保险发展方式,真正建立适合云南省省情民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才能有效降低日益频繁的气候灾难对农业发展造成的巨大伤害,让农业保险真正发挥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和维护云南生态功能区的作用。“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对云南省保监局、农业厅、林业厅、昆明市林业局、中国人保财险云南分公司、省森林防火指挥部、西双版纳州政府生物产业办公室、曲靖市、玉溪市、文山州等跟踪调研、实地考察和对部分农民、保险公司职员、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在了解客观情况和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福利经济学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管理学、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保险精算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机融合在一起,对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了进行研究。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来源,阐明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的内容及方法。同时,运用管理学、福利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恢复农业再生产理论等分析云南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国际国内的农业保险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尤其对中国现行农业保险的政策体系下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模式、保险公司的主要做法和现阶段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对云南农业保险发展方式如何转变以及建立云南农业保险新型发展模式有充分的借鉴和启示作用。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部门调研、田野调查、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详细分析了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第三部分的模型构建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以及数据支持,为第四部分构建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的客观性、科学性、可行性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在收集整理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数据基础上,按投入、产出与环境变量三类指标对财政补贴效率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实证结果表明:云南省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效率较高,无资源浪费现象,财政补贴处于技术效率前沿,为第四部分构建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中如何有效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提升制度运行效率提供了实证分析依据。进而利用单产随机波动模型分析云南省四种主要农作物生产风险,厘定了这四种农作物保险的纯费率。对构建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中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管理新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第四部分分析了云南农业保险发展的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提出了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以及具体模式的选择和构建,并综合前三部分的内容提出了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第五部分全文总结及展望。对文章进行简短总结,归纳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及要点。

张晔[8](2015)在《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已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转变。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正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农产品品牌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了对构成品牌的各个要素的开发与建设,如产品、符号、传播、渠道等等,而经营指的不仅仅是经营主体对资金的运作或是保持与合作伙伴的经济往来,更是对品牌建设与发展的付出。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体现的是现代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同时也是联系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的纽带,是能将产品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以及市场优势,从而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最直接与有效的途径。湖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创建农产品品牌,发展农产品品牌,经营农产品品牌,并培养一批在国内市场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对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值得肯定的是在湖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但是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农产品品牌化经营过程中影响要素的阐述,对现阶段湖北省农业发展及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现状做出客观分析,提出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刘洁[9](2013)在《欠发达地区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以邵阳市绥宁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浙江省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着提高,但是发展速度并不均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乃至不同人群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尤其是农民收入差距表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特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大多学者对农民收入现状和差距的研究集中在中国东西部之间或省际之间,近年来有学者系统研究了省内农村居民收入差异问题。但是对一个县市内农民收入现状差异问题的研究还有待加强。欠发达乡镇经济增长更加迟缓。本文将以湖南邵阳绥宁县为例,在现代农业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科学技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为基点,主要从以四个方面开展研究。(1)基于不发达地区,以邵阳绥宁县为具体事例,研究分析当前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发展中的情况,并找出存在的问题;(2)调查分析并归纳当前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3)以邵阳绥宁县为例对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发展的模式及效能(效益)进行阐述;(4)结合欠发达地区自身特点,探索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寻求农业科技进步与现代农业的协调发展双赢局面。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有关现代农业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欠发达地区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并以邵阳绥宁县为例,充分阐述欠发达地区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及效益分析,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化、科技化、特色化。

沈洋[10](2013)在《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化扶贫研究 ——以恩施自治州J县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家逐步加大对农村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以及农村贫困对象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然而,随着制度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加之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反贫困任务更显繁重,反贫困形势也变得更加艰巨。鉴于此,继续深入研究贫困的生产过程和反贫困的工作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系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在贫困地区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培育和丰富贫困地区的社会资本,不仅仅具有直接减缓贫困地区贫困程度的功能,而且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还能极大地促进农业产业化扶贫进程,促使贫困地区农户有效把握家庭小规模农业的良好发展契机,进而实现有效应对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挑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户的生产和发展条件,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地区农户的自主发展能力。论文正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章:绪论。该部分系统地阐述了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全面梳理了社会资本理论、农业产业化扶贫、社会资本与贫困、社会资本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总体框架和创新之处,介绍了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研究样本。该部分界定了社会资本、贫困、农业产业化扶贫、农民四个概念,对调查对象J县的人口、文化、贫困形势、农业资源开发等几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概述,同时说明了样本户的选择过程及代表性等问题。第三章:社会资本与贫困。本章以J县为分析对象,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及调研信息发现贫困地区的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的个体社会资本存量很低,但贫困地区集体社会资本存量却相对较为丰富。个体社会资本存量的不足进一步强化了贫困农户的弱势地位,而集体社会资本存量的相对丰富性因有助于化解集体非理性的困境,为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发展创造了潜在机遇。当然,本文也指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贫困地区的集体社会资本存量正在逐渐减少。第四章:社会资本与农业产业化扶贫。本章的研究内容包括贫困地区家庭小规模农业发展前景及其在减贫中的重要地位、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形式和模式选择、农业产业化扶贫的问题与贫困农户社会资本之间的关联、农业产业化扶贫理想模式的构建与集体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等。本部分的重点在于全面阐述了培育贫困地区集体社会资本和贫困农户个体社会资本对提高农业产业化扶贫效果的重要性。第五章:社会资本的变迁与培育途径。本章主要依据此前的分析,结合中国人的行为特点及贫困地区农民的信任结构特征,提出从“赋权于民”,即保护贫困地区传统社会资本资源;“强化投入”,即丰富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社会资本存量;“加快转型”,即通过制度建设、社会结构的调整等弥补贫困地区制度信任不足三个方面培育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社会资本,并提出完善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扶贫机制和政策的具体思路。第六章:总结与思考。包括总结了社会资本、贫困、农业产业化扶贫、减贫四者之间的关系,对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促进贫困地区社会资本转型方面的作用过程进行了思考。

二、山区油菜籽产业化经营浅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区油菜籽产业化经营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1)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对策及其产业上游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生态产业发展
        1.1.2 我国食用油料安全的国内外形势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动态发展
        1.3.1 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
        1.3.2 石漠化治理植被修复与衍生生态产业
        1.3.3 植物油脂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1.3.3.1 压榨法
        1.3.3.2 溶剂法
        1.3.3.3 水剂法
        1.3.3.4 水酶法
        1.3.3.5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3.3.6 其他辅助方法
        1.3.4 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进展
        1.3.4.1 石漠化治理特色资源植物的发掘与利用
        1.3.4.2 石漠化治理生态衍生产业生态化建设
        1.3.4.3 石漠化治理生态衍生产业产业化开发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1 前言
    2.2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生态产业建设意义
        2.2.1 促进石漠化地区的扶贫开发,社会经济显着
        2.2.2 促进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生态效益显着
        2.2.3 缓解食用油供需矛盾,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
        2.2.4 合理开发石漠化山地资源,优化粮油生产布局
    2.3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现状
    2.4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SWOT分析
        2.4.1 优势分析
        2.4.1.1 土地资源供给优势
        2.4.1.2 可开发木本食用油料资源丰富
        2.4.1.3 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2.4.2 劣势分析
        2.4.2.1 石漠化土地水土条件劣势
        2.4.2.2 贫困问题、资金缺乏
        2.4.3 机会分析
        2.4.3.1 国家政策支持
        2.4.3.2 市场前景广阔
        2.4.3.3 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参与
        2.4.4 威胁分析
        2.4.4.1 市场发育程度不足
        2.4.4.2 国外油料市场的冲击
    2.5 石漠化治理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策略与对策
        2.5.1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SWOT策略分析
        2.5.2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对策
        2.5.2.1 加强政策协调,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产业各主体的扶持力度
        2.5.2.2 加强资源保护、发掘和培育等基础工作,寻求多元化发展
        2.5.2.3 完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
        2.4.2.4 注重生态化经营,立足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综合评价与筛选
    3.1 前言
    3.2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初步选择
        3.2.1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初步选择原则
        3.2.2 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的初步选择结果
    3.3 石漠化强度对植物资源利用的影响及其等级划分
        3.3.1 石漠化强度对植物资源利用的影响分析
        3.3.2 基于农业工程实施的石漠化强度划分
    3.4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综合评价与筛选
        3.4.1 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4.1.2 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综合评价指标的选择
        3.4.1.3 基于AHP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4.2 木本食用油料树种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4.2.1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3.4.2.2 各层次指标权重及其一致性检验
        3.4.3 基于石漠化强度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的筛选
        3.4.3.1 木本食用油料树种评价指标赋值标准
        3.4.3.2 指标赋值
        3.4.3.3 基于石漠化强度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筛选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漠化治理典型油料树种盐肤木(Rhus chinensis)果油提取工艺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提取工艺流程
        4.3.2 单因素考察
        4.3.3 正交实验设计
        4.3.4 盐肤木果油脂肪酸组成测定
        4.3.5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单因素考察结果分析
        4.4.1.1 过筛情况对盐肤木果出油率的影响
        4.4.1.2 提取时间对盐肤木果出油率的影响
        4.4.1.3 提取温度对盐肤木果出油率的影响
        4.4.1.4 料液比对盐肤木果出油率的影响
        4.4.2 盐肤木果油溶剂法提取工艺优化
        4.4.3 盐肤木果油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石漠化治理典型油料树种青刺尖(Prinsepia utilis)果油提取工艺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青刺尖果油提取工艺流程
        5.3.2 单因素考察
        5.3.3 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
        5.3.4 青刺尖果油理化特性分析
        5.3.5 青刺尖果油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
        5.3.6 数据分析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单因素实验结果
        5.4.1.1 提取溶剂对青刺尖果出油率的影响
        5.4.1.2 过筛情况对青刺尖果出油率的影响
        5.4.1.3 回流次数对青刺尖果出油率的影响
        5.4.1.4 提取温度对青刺尖果出油率的影响
        5.4.1.5 液料比对青刺尖果出油率的影响
        5.4.1.6 提取时间对青刺尖出油率的影响
        5.4.2 青刺尖果油提取工艺响应面优化
        5.4.2.1 响应值结果与模型拟合
        5.4.2.2 各因素交互影响的响应面分析
        5.4.2.3 最优工艺及验证实验
        5.4.3 青刺尖果油的理化性质
        5.4.4 青刺尖果油的脂肪酸组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石漠化治理典型油料树种八月瓜(Akebia trifoliate)籽油提取工艺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3 试验方法
        6.3.1 八月瓜籽油提取工艺流程
        6.3.2 单因素考察
        6.3.3 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6.3.4 八月瓜籽油理化性质测定
        6.3.5 八月瓜籽油脂肪酸组成测定
        6.3.6 数据处理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单因素实验结果
        6.4.1.1 pH对八月瓜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6.4.1.2 液料比对八月瓜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6.4.1.3 提取温度对八月瓜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6.4.1.4 提取时间对八月瓜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6.4.1.5 离心转数对八月瓜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6.4.2 八月瓜籽油水剂法提取工艺响应面优化分析
        6.4.2.1 响应值结果与模型拟合
        6.4.2.2 各因素交互影响的响应面分析
        6.4.2.3 最优工艺及验证实验
        6.4.3 八月瓜籽油理化性质分析
        6.4.4 八月瓜籽油脂肪酸组成成分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2)林下经济对农户收入和森林资源的影响研究 ——基于江苏省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林下经济对农户收入影响的研究
        1.2.2 林下经济对森林资源影响的研究
        1.2.3 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林下经济影响农户收入与森林资源的理论基础
    2.1 林下经济影响农户收入的理论基础
        2.1.1 生态学理论
        2.1.2 经济学理论
    2.2 林下经济影响森林资源的理论基础
        2.2.1 生态系统原理
        2.2.2 理性小农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第三章 林下经济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案例分析
    3.1 案例基本情况
    3.2 林下养殖模式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3.2.1 生态公益林养殖模式
        3.2.2 商品林养殖模式
        3.2.3 经济林养殖模式
    3.3 林下种植模式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3.3.1 林药模式
        3.3.2 林花模式
        3.3.3 林油模式
    3.4 森林景观利用模式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3.4.1 农户主导的森林景观利用模式
        3.4.2 村集体主导的森林景观利用模式
        3.4.3 政府主导的森林景观利用模式
    3.5 制约林下经济增收效果的问题与分析
        3.5.1 林下种植品种搭配不合理
        3.5.2 林下养殖经营风险高
        3.5.3 销售渠道不畅
        3.5.4 销售价格不理想
        3.5.5 交易成本高是林下经济效益不佳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 林下经济对森林资源的影响—计量与案例分析
    4.1 林下经济对森林资源影响的计量模型分析
        4.1.1 理论依据与假设
        4.1.2 变量选取与定义
        4.1.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1.4 模型设定
        4.1.5 计量结果分析
    4.2 林下经济对森林资源影响的案例分析
        4.2.1 林下经济对森林资源的正面影响
        4.2.2 林下经济对森林资源的负面影响
第五章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3)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小结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2.1 生态农业概述
        2.1.1 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2.1.2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内涵
    2.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阐释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2.2.2 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生态思想初步探索成果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
第三章 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3.1 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3.1.1 迪庆州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3.1.2 迪庆州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3.2 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农业发展优势
        3.2.1 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优势
        3.2.2 独具特色的藏族生态文化优势
        3.2.3 优厚的政策环境优势
        3.2.4 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优势
    3.3 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概况分析
        3.3.1 迪庆州生态农业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3.3.2 迪庆州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
        3.3.3 迪庆州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典型案例
    3.4 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农业模式发展中的特色
        3.4.1 休闲观光农业中民族文化优势凸显
        3.4.2 区域模式发展体现“一村一品”特点
    3.5 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农业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5.1 模式发展中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3.5.2 模式运作中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3.5.3 模式推广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第四章 完善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策思考
    4.1 科学规划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4.1.1 积极遵循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原则
        4.1.2 科学规划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布局
    4.2 大力完善与创新生态农业模式发展
        4.2.1 继续推动迪庆州现有生态农业模式发展
        4.2.2 完善生态农业模式中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4.2.3 提高模式运作中科技创新能力
        4.2.4 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模式推广体系
        4.2.5 创新“特色小镇+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4.3 强化促进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政策体系与激励机制
        4.3.1 积极加强当地生态功能区建设
        4.3.2 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资金投入
        4.3.3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激励机制
        4.3.4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保障体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4)农旅融合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经营策略研究 ——以贵州六枝特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进展
        3. 研究评述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相关概念概述及理论基础
    (一) 农业产业化内涵及特征
        1. 农业产业化内涵
        2. 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
    (二) 农旅融合内涵解读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里的理论基础
        1. 分工协作理论
        2. 交易费用理论
        3. 产业融合理论
二、农旅融合背景下六枝特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 六枝特区概况
    (二) 农旅融合背景下六枝特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 六枝特区旅游业发展概况
        2. 六枝特区农产品发展现状
        3. 六枝特区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三、农旅融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 龙头企业带动力弱
    (二) 农产品品牌度低下
    (三) 产业基地建设薄弱,产业化创意缺失
        1. 产业基地建设薄弱
        2. 农业产业化创意缺失
    (四) 参与主体素质不高
四、发展农旅融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策略
    (一) 加强龙头企业培养,带动产业化经营
        1. 强化保障,注重在“快”上加劲
        2. 完善机制,注重在“实”上见效
    (二) 加大力度,实施品牌化战略
        1. 认真谋划,注重在“优”上升级
        2. 统筹推进,注重在“好”上融合
    (三) 创新农旅融合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和产品
        1. 深化认识,注重在“特”上着力
        2. 以主体融合培育新型模式
        3. 以资源融合推动主题创新
        4. 以技术融合打造特色产品
    (四) 组建多元人才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电商环境下贵州边远山区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贵州边远山区的界定
    2.2 农产品物流相关理论
        2.2.1 农产品及农产品物流
        2.2.2 农产品物流模式
        2.2.3 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2.3 农产品电子商务相关理论
        2.3.1 电子商务
        2.3.2 农产品电商发展阶段
        2.3.3 农产品电商发展趋势
        2.3.4 农产品电商模式
    2.4 国内外典型的农产品电商物流模式
        2.4.1 美国Local Harvest,生鲜电商020模式
        2.4.2 浙江遂昌模式,走平台化道路
        2.4.3 吉林通榆模式,走品牌化道路
        2.4.4 甘肃成县模式,走资源整合道路
        2.4.5 四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 电商环境下贵州边远山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状况
    3.1 电商环境下贵州边远山区农产品物流整体发展状况
        3.1.1 贵州省电商总体发展概况
        3.1.2 贵州边远山区农产品概况
        3.1.3 贵州边远山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3.1.4 贵州边远山区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3.2 三个典型边远地区电商环境下农产品物流发展分析
        3.2.1 威宁县农产品物流发展状况
        3.2.2 兴仁县农产品物流发展状况
        3.2.3 黎平县农产品物流发展状况
    3.3 电商环境下贵州边远山区发展农产品物流的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遇分析
        3.3.4 威胁分析
第四章 电商环境下贵州边远山区农产品物流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
    4.1 电商环境下贵州边远山区现有的农产品电商物流模式及特点
    4.2 电商环境下实施贵州边远山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有条件
        4.2.1 贵州省物流整体发展势头好
        4.2.2 贵州生态环境优越,农产品资源丰富
        4.2.3 中央及省政府对农产品物流重视程度高
        4.2.4 黔货借助电商出山势在必行
    4.3 关键影响因素的确定
        4.3.1 初始影响因素的确定
        4.3.2 影响因素的数据处理
        4.3.3 关键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
第五章 电商环境下贵州边远山区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构建
    5.1 以区域电商综合服务站为主题的物流模式
        5.1.1 模式构建原则
        5.1.2 模式构建图
        5.1.3 模式适用情况分析
    5.2 以粉丝经济+品牌化运作为主题的物流模式
        5.2.1 模式构建原则
        5.2.2 模式构建图
        5.2.3 模式适用情况分析
    5.3 以原产地直销+CSA为主题的物流模式
        5.3.1 模式构建原则
        5.3.2 模式构建图
        5.3.3 模式适用情况分析
第六章 促进贵州边远山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建议
    6.1 政府方面要加大支持力度
    6.2 农户方面要加大组织化程度
    6.3 农产品方面要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6.4 电商平台方面要选择合适的电商平台
    6.5 其他方面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资料来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2.1.1 提出
        2.1.2 概念
        2.1.3 特征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
    2.3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2.3.1 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2.3.2 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与“高效率可持续农业”
        2.3.3 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
        2.3.4 德国“综合型可持续农业”
        2.3.5 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农业
    2.4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2.4.1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2.4.2 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第3章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
    3.1 莲花县自然条件
        3.1.1 区域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土壤植被
        3.1.4 气候
        3.1.5 水文
    3.2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
        3.2.1 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 年以前)
        3.2.2 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 年)
        3.2.3 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 年)
        3.2.4 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 年)
        3.2.5 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 年-)
        3.2.6 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3.3 莲花县农业发展成就
        3.3.1 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3.3.2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3.3.3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3.4 机械化水平提高
        3.3.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3.3.6 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3.3.7 休闲旅游农业提升发展
        3.3.8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3.3.9 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
        3.3.10 农业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3.4 小结
第4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和技术
    4.1 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
        4.1.1 莲花县山地立体农业布局
        4.1.2 莲花县立体农业经营实例
    4.2 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4.2.1 莲田生态系统
        4.2.2 稻田生态系统
    4.3 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1 生猪产业主导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2 其他畜禽产业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 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1 绿色水稻农业模式
        4.4.2 无公害蔬菜农业模式
        4.4.3 高产油菜农业模式
        4.4.4 优质茶叶农业模式
        4.4.5 优质莲产业农业模式
    4.5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5.1 以莲为媒的生态休闲农业
        4.5.2 其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4.6 小结
第5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5.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的内涵
        5.1.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5.1.3 莲花县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
        5.1.4 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结构
    5.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
        5.2.3 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5.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
        5.3.1 单项指标描述评价模型
        5.3.2 综合评价模型
        5.3.3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6.1 优势(Strengths)
        6.1.1 农业气候资源丰富
        6.1.2 生态环境优美
        6.1.3 农业主导产业突出
        6.1.4 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突破
        6.1.5 体制机制创新性发展
    6.2 劣势(Weaknesses)
        6.2.1 基础设施薄弱
        6.2.2 资源锐减
        6.2.3 生态环境恶化
        6.2.4 环境破坏
        6.2.5 农业灾害频发
    6.3 机遇(Opportunities)
        6.3.1 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
        6.3.2 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
        6.3.3 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
        6.3.4 优越的创业环境
        6.3.5 积极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6.4 挑战(Threats)
        6.4.1 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
        6.4.2 重视不够,资金贫乏
        6.4.3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6.4.4 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不足
    6.5 小结
第7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7.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7.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7.2.1 人口战略
        7.2.2 资源战略
        7.2.3 环境战略
        7.2.4 科技战略
        7.2.5 法制战略
    7.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7.3.1 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7.3.2 基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7.3.3 建立防灾减灾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
        7.3.4 增加扶持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
        7.3.5 扩大农业宣传,培育农业商品品牌
        7.3.6 建立农业基金,增加财政资金支持
        7.3.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生产能力
        7.3.8 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7.3.9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7.3.10 推进制度建设进程,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简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2章 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农业灾害评估管理理论基础
        2.1.1 基本假设与理论基础
        2.1.2 农业灾害的福利衡量基础
        2.1.3 收入变化的福利衡量指标
        2.1.4 农业保险定价的福利分析
    2.2 恢复农业再生产理论
        2.2.1 农业人均资本恢复过程
        2.2.2 农业人均资本增长率
        2.2.3 存在技术进步的农业灾害经济索洛模型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的国际国内比较研究
    3.1 国际农业保险模式
        3.1.1 部分国家农业保险模式
        3.1.2 国际三大农业保险模式比较
    3.2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3.2.1 政府鼓励保险公司自营阶段
        3.2.2 政府退位保险公司纯商业化运作阶段
        3.2.3 政府引导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阶段
    3.3 现阶段国内区域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模式
        3.3.1 安徽模式
        3.3.2 江苏模式
        3.3.3 北京模式
    3.4 国内部分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管理经验
        3.4.1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验
        3.4.2 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验
        3.4.3 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验
        3.4.4 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验
    3.5 国内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探索
        3.5.1 地方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探索
        3.5.2 中央农业保险试点地区对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探索
    本章小结
第4章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4.1 云南农业发展情况及区位优势
        4.1.1 云南农业基本情况
        4.1.2 云南农业发展的沿边区位优势
    4.2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现状
        4.2.1 云南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4.2.2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结构
        4.2.3 养殖业保险
        4.2.4 种植业保险
        4.2.5 森林火灾保险
        4.2.6 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调查:以玉溪市为例
    4.3 问卷调查分析
        4.3.1 农民对农业保险认识的调查
        4.3.2 农业部门对农业保险认识的调查
        4.3.3 保险公司职员对农业保险认识的调查
    4.4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4.4.1 复杂的地理条件约束
        4.4.2 技术手段约束
        4.4.3 制度环境约束
        4.4.4 农业保险经营问题
        4.4.5 农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问题
        4.4.6 农业保险制度结构与制度环境问题
        4.4.7 农业巨灾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5章 云南农作物灾害风险评估及保险费率厘定
    5.1 云南农作物受灾基本情况
    5.2 农作物单产波动模型
        5.2.1 数据收集与稳定性检验
        5.2.2 数据修正和随机波动幅度的计算
        5.2.3 单产随机波动系列模型的选择
    5.3 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和保险费率的测算
        5.3.1 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
        5.3.2 农作物保险费率测算
    5.4 结论
    本章小结
第6章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构建及应用策略
    6.1 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6.1.1 总体思路
        6.1.2 基本原则
    6.2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的制度与政策环境
        6.2.1 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
        6.2.2 云南省对云南农业保险的支持
    6.3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
        6.3.1 建立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办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6.3.2 建立有云南特色五位一体的农业保险功能模式
        6.3.3 建立云南农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新模式
        6.3.4 建立云南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新模式
    6.4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的应用策略
        6.4.1 完善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的农业保险制度设计
        6.4.2 建立以促进农业保险发展方式转变为导向的经营模式
        6.4.3 探索以“供给侧”改革为方向的农业保险功能模式
        6.4.4 建立以提高制度运行效率为目的的农业保险新型基层管理服务体系
        6.4.5 完善以提升农业抗灾能力为目标的农业巨灾保险制度
        6.4.6 完善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为重点的农业保险监管机制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附表1 附基础数据表
附表2 云南历年农作物受害情况
附表3 历年云南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产量
附表4 云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
附表5 历年云南省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产量
附表6 云南省农业总产值
附表7 农村居民保险需求调查问卷
附表8 农业保险相关知识调查问卷

(8)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要素分析
    2.1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中的农产品
    2.2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中的规模与集中
    2.3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中的文化环境
    2.4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中的传播体制
    2.5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中的各类认证体系
    2.6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中的政策措施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湖北省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3.2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与发展基本态势
        3.2.1 湖北省各方主体农产品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3.2.2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发展壮大
        3.2.3 湖北省“三品一标”工作持续深入
    3.3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SWOT分析
        3.3.1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中的优势
        3.3.2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中的劣势
        3.3.3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中的机会
        3.3.4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中的威胁
    3.4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4.1 湖北省农产品高端品牌缺位
        3.4.2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缺乏合理的传播方式
        3.4.3 湖北省对农产品品牌保护不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案例分析
    4.1 以武汉小蜜蜂食品有限公司为例
    4.2 以武汉正大有限公司为例
    4.3 以武汉中粮肉食品有限公司为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改进的对策与建议
    5.1 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中注重对“文化”元素的运用
    5.2 对农产品品牌传播的全面升级
    5.3 强化政府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中的职能作用
    5.4 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欠发达地区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以邵阳市绥宁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依据
    2.1 现代农业的概念
    2.2 现代农业的内涵
    2.3 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2.4 科技支撑相关概念
        2.4.1 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2.4.2 农业科技创新模式
第三章 邵阳市绥宁县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邵阳市绥宁县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1 邵阳市绥宁县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3.1.2 邵阳市绥宁县气候、水土特征
        3.1.3 邵阳市绥宁县耕地分布
    3.2 邵阳市绥宁县农业产值分布
    3.3 邵阳市绥宁县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第四章 绥宁县科技支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4.1.1 创新主体
        4.1.2 创新环境
    4.2 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4.2.1 推广组织人员不足
        4.2.2 推广形式单一
    4.3 农业科技服务现状
        4.3.1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4.3.2 农业劳动者科技素质不高
第五章 绥宁县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对策研究
    5.1 发展模式
        5.1.1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5.1.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教育
    5.2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5.2.1 着力实施科技支撑
        5.2.2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5.2.3 积极培育农业科技中介组织
        5.2.4 推进农业产业化
        5.2.5 提高农民素质
    5.3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建议
        5.3.1 扩大生产规模
        5.3.2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5.3.3 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促进高效农业发展
        5.3.4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
        5.3.5 完善监督财政对农业支出的制度
第六章 对邵阳市绥宁县现代农业发展可行性分析
    6.1 资源优势
    6.2 政策优势
    6.3 基础优势
    6.4 区域生态环境优势
第七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7.1 科技支撑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
    7.2 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化扶贫研究 ——以恩施自治州J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由来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由来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回顾及述评
        (一) 社会资本研究
        (二) 农业产业化扶贫研究
        (三) 社会资本与贫困的关系研究
        (四) 社会资本与产业化扶贫的关系研究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 研究框架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目的
        (二)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样本
    一、概念的界定
        (一) 主要概念
        (二) 相关概念
    二、研究样本
        (一) 样本县的基本概况
        (二) 样本户的基本情况
第三章 社会资本与贫困
    一、贫困地区农户的社会资本及特征
        (一) 测量贫困地区农户社会资本存量的方法
        (二) 农村贫困地区农户社会关系网络构成
    二、贫困地区集体社会资本及其特征
        (一) 社区关系网络
        (二) 家族关系网络
        (三) 象征性活动网络
        (四) 功能性网络
    三、社会资本与贫困的双重性关系
        (一) 个体社会资本与贫困
        (二) 集体社会资本与贫困
第四章 社会资本与农业产业化扶贫
    一、农业产业化扶贫前景
        (一) 我国家庭小规模农业的发展前景
        (二) 贫困地区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形势
    二、农业产业化扶贫形式与挑战
        (一) 农业产业化扶贫意义与形式
        (二) 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挑战
    三、社会资本与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挑战
        (一) 个体社会资本对发展农业产业的影响
        (二) 集体社会资本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第五章 社会资本的变迁与培育途径
    一、社会资本与文化
        (一) 信任文化
        (二) 互惠性文化
        (三) 合作文化
    二、社会资本的转型
        (一) 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
        (二) 社会的信任结构
        (三) 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的优劣
        (四) 社会资本的变迁方向:强化制度信任
    三、社会资本的培育途径
第六章 总结、思考与展望
    一、小结
    二、思考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山区油菜籽产业化经营浅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对策及其产业上游提取工艺研究[D]. 傅籍锋.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2]林下经济对农户收入和森林资源的影响研究 ——基于江苏省的经验证据[D]. 赵瑾璟.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3]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 王小小.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4]农旅融合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经营策略研究 ——以贵州六枝特区为例[D]. 游运琦.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5]电商环境下贵州边远山区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D]. 师路路. 贵州大学, 2017(04)
  • [6]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赵梅.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5)
  • [7]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 王翔.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5)
  • [8]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研究[D]. 张晔. 武汉轻工大学, 2015(08)
  • [9]欠发达地区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以邵阳市绥宁县为例[D]. 刘洁.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10]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化扶贫研究 ——以恩施自治州J县为例[D]. 沈洋.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浅谈山区油菜籽产业化经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