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半干法脱硫系统反应器节能改造措施

循环半干法脱硫系统反应器节能改造措施

一、循环半干法脱硫系统反应器节能改造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廖立,李恩超,林瑜[1](2021)在《半干法脱硫技术在钢铁企业燃气锅炉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烟气超低排放的要求,采用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技术对某钢铁企业自备电厂燃用副产煤气的燃气锅炉进行环保改造。基于半干法脱硫原理,结合钢铁企业燃气锅炉的运行特点,对设计方案和运行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如采用更大容量的再循环烟道、改进锅炉零压点控制方案、提高脱硫出口烟温控制值、采用粉煤灰作为流化床建床原料等。改造完成后,在一般运行工况、性能考核工况及多种燃料混合工况下,SO2排放质量浓度(标准状态)均能控制在35 mg/m3以内,脱硫效率可达8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满足超低排放要求,验证了该套脱硫系统对变负荷和变燃料工况的适应性。

高三平[2](2021)在《电解铝脱硫调研评估及新型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气二氧化硫污染控制要求不断提高,相关行业企业迫切需要加强脱硫技术改进及创新应用,以便积极服务于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本研究围绕电解铝行业企业脱硫技术需求,通过对国内电解铝企业脱硫方法进行广泛调研,从污染物排放情况、节能、节水、三废排放情况、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多点喷射半干法脱硫技术在电解铝烟气脱硫方面优势明显;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了技术改进,通过多点喷射反应物料来增加反应接触面积,营造整体系统负压以方便物料输送,根据二氧化硫浓度自动调节水量,增加缓冲仓调节物料输送量及新鲜料加料方式以避免脱硫塔底积料,通过科学的风选工艺来高效利用脱硫剂,该新型多点半干法脱硫技术呈现出多方面的优越性;选择山西、云南等省份两个电解铝厂为例,进行了新型多点半干法脱硫技术应用效果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该技术可高效应用于电解铝企业脱硫,同时取得了改善周围生态环境、减少二次污染、降低淡水消耗、节约能源等方面的突出效果,实现了高效脱硫、降低碳排放等多方面协同的生态环境综合效益,为电解铝等行业企业脱硫技术改进及创新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积极响应“蓝天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等生态环保行动。

王建朋[3](2021)在《耦合电袋除尘器结构设计及除尘性能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燃煤锅炉排放是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主要贡献源,国内外对燃煤锅炉颗粒物排放浓度要求日益严格。其中,工业锅炉多采用布袋除尘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烟气含尘浓度高问题,以至于无法满足颗粒物超低排放标准和低能耗需求,本文利用耦合电袋除尘器实验平台,在工业锅炉现场测试基础上,对耦合电袋除尘器进行结构设计并探讨其除尘性能优劣。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基于耦合电袋除尘器实验平台,针对电除尘区和袋除尘区三种结构匹配方式,从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两方面比较不同结构下除尘器性能,结果表明:对一级静电除尘区和二级电袋结合区同时施加-14k V~-16k V电压时,除尘器出口颗粒物排放浓度低于5mg/m3,满足重点地区超低排放标准且总耗能水平较低。进而优化一级电场比集尘面积,结果表明:当比集尘面积为10.44 m2·m-3·s时,除尘器性能最佳。在第一阶段结论基础上提高入口颗粒物浓度,比较不同浓度下的除尘器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入口浓度增加,颗粒物排放浓度也会相应增大,当入口浓度小于80g/m3时,颗粒物排放浓度低于10mg/m3,符合超低排放标准。继续探讨过滤风速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将入口浓度定为临界值10mg/m3,发现随着过滤风速的增加,除尘器出口浓度逐渐增加,当过滤风速≤1.62m/min时,排放总浓度小于10mg/m3。

刘孟玥[4](2021)在《钢铁行业烧结烟气处理工艺生命周期多目标集成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钢铁需求量迅速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2020年中国钢铁产量占世界钢铁总产量的56.5%。作为经济支柱型产业,钢铁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2017年,我国钢铁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量分别为106万吨、172万吨、281万吨,分别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7%、10%和20%。钢铁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电力工业,成为工业部门中最大的污染物排放源。烧结工序作为钢铁生产的重要环节,烟气排放量大、污染物种类多、浓度高、成分复杂,是烟气治理的难点和重点。2019年4月,中国出台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政策,规定烧结机机头烟气排放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限值分别为10、35、50mg/m3。自此,我国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超低排放改造正式拉开序幕,这不仅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措施,也是中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主要推力。在此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在大气污染物治理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通过环境效益佳、经济成本低、技术性能好的污染物处理技术达到超低排放标准,成为钢铁行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选取了三种典型烧结烟气超低排放处理技术作为研究对象(S1技术:臭氧氧化工艺+半干法脱硫工艺+半干法脱硝工艺+袋式除尘工艺;S2技术:湿法脱硫工艺+湿式静电除尘工艺+SCR脱硝工艺+冷凝消白;S3技术:半干法脱硫工艺+袋式除尘工艺+SCR脱硝工艺),构建了一种生命周期多目标决策模型,对三种工艺在环境影响、经济成本、技术性能三个维度进行集成评价研究。环境维度选取ReCiPe2008模型中的18种中间点环境影响类型作为量化指标;经济维度以投资改造成本和运行操作成本两项指标作为衡量标准;技术维度选取技术成熟度、环境风险、安全风险、废弃物综合利用潜力、系统运维难度作为量化指标。本文以生产1吨烧结矿为功能单位、选择“摇篮到大门”的系统边界,通过生命周期评价(LCA)对三种技术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估。根据标准化结果,每功能单位下S1、S2和S3技术分别产生了 0.1822、0.1298和0.1170的总环境影响。运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对三种技术的经济成本进行评估,每功能单位下S1、S2和S3技术的总成本分别为11.622元、10.353元和10.435元。采用优劣解距离法(TOPSIS)结合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TFAHP)评估了三种工艺技术性能。S1、S2和S3技术的最优解相对接近度分别为0.5710、0.4219和0.4248。运用TOPSIS法对三种工艺在环境、经济、技术维度的表现进行了集成评价。当决策者无决策偏好,赋予三项指标相同的权重时,三种技术的相对接近度分别为0.4142、0.5572及0.5822。因此,S3技术是最佳选择,其次是S2技术,最后是S1技术。当环境、经济、技术三项指标的权重发生变化时,S3技术依然是最优方案的首选,在所有的权重组合中,S3技术成为最优方案的概率占48%。在对三种技术分别进行环境经济影响关键流程和关键因素识别、敏感性分析后,明确了每种技术的优化顺序和优化方案。一是优化我国电力结构。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驱动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结构将成为我国能源领域的巨大革命,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也从根源上降低了污染物排放。二是针对其他关键因素的优化,包括使用催化剂以减少对臭氧的需求量、在亚硫酸钠吸收剂中加入抗氧化抑制剂、提高钙基吸收剂对NOx的吸收效率、在半干法脱硫过程中用电石渣替代石灰等。三是在技术层面,提出利用钢铁生产过程烧结余热、余气或余压等进行发电,采用高能效设备并改善设备运行以降低电力消费影响的优化措施。本研究对整个钢铁行业未来超低排放技术的选择具有参考价值,可为政府将来超低排放改造的决策部署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

王建朋,段璐,纪任山,王志强,杨石,王乃继[5](2021)在《燃煤工业锅炉半干法脱硫除尘系统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对固定源颗粒物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需对颗粒物在污染物控制系统中排放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基于半干法脱硫技术的某煤粉工业锅炉污染物控制系统,在系统沿程设置4个测点进行颗粒物等速采样,并通过称重、激光粒度仪、SEM-EDS及XRD等手段对颗粒物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4个测点的颗粒物浓度分别为9.90 g/Nm3、793.50 g/Nm3、92.14 g/Nm3和26.72 mg/Nm3。烟气排放出口实测颗粒物浓度为16.84 mg/m3,实测含氧量为8.07%,折算成基准氧含量9%时布袋除尘器出口颗粒物排放浓度为12.69 mg/m3,满足工业锅炉排放要求。此半干法脱硫反应器进口的颗粒物主要由锅炉出口飞灰与增湿循环灰结合而成,粒径分布呈现出典型的双峰分布形态,峰值出现在0.7和22μm处,其中粒径小于1、1.0~2.5、2.5~10μm和大于10μm的分级浓度占比分别为2.38%、2.59%、16.47%和78.54%;经过脱硫反应器后,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峰值向大粒径方向迁移,分别出现在1和90μm处,其分级浓度占比波动不大;旋风分离器后,飞灰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峰值向小粒径方向迁移,分别出现在0.7和6μm处,飞灰颗粒物总浓度及分级浓度下降,其中大粒径颗粒物占比明显下降。4个测点的颗粒物无论从形态还是成分上都有所不同,锅炉出口飞灰颗粒物不规则结构偏多,且存在明显团聚现象,颗粒物粒径偏大,其组成成分与燃煤飞灰类似;脱硫反应器出口飞灰颗粒物较大不规则多孔块状结构明显减少,而不均匀规则球型结构物质含量增多,颗粒物表面附有细小不规则物质,元素含量中Si、S和Ca元素含量有所增加;经过XRD检测分析发现,脱硫前颗粒物主要组分为钙矾石、SiO2和Ca(OH)2等,与燃煤飞灰组分一致,脱硫后组分发生变化,主要组分为CaO、CaSO4·2H2O和SiO2。

吴庆康[6](2020)在《基于DCS的热电厂烟气净化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几年国家对大气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对燃煤电厂烟气排放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烟气净化技术是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污染物的重要措施。烟气排放参数的稳定达标与采取的烟气净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密切相关,因此选取合适的控制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集散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为控制方式,结合丰县鑫成热电厂2×18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首先对湿法与半干法两种主流烟气治理方案的工艺原理进行介绍,说明了各自的工艺特点。并结合电厂的现有的运行方式对两种方案展开详细的比较说明,最终确定了以半干法脱硫与低温循环氧化脱硝相结合的烟气治理工艺并对系统进行了简要说明,根据其烟气净化系统的控制难点及要求对控制方式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半干法脱硫结合低温循环氧化脱硝相结合的工艺路线由于其重点在于协同处理,脱硝系统必须依托脱硫系统进行有效反应,所以要求整个DCS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本文从DCS系统的性质和特点入手,通过对烟气治理系统各个参数的控制要求对DCS系统制定了设计方案,通过对烟气排放控制策略的优化,解决了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波动较大的问题。最后,从电厂实际的运行情况及烟气排放参数来看,以DCS作为控制系统的脱硫脱硝设施能够满足工程改造的要求,DCS系统对于烟气排放数据的变化能够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排放数据优于烟气超低排放标准。该论文共有图40幅,表16个,参考文献81篇。

李建宏[7](2020)在《焦炉烟气脱硫脱硝与余热回收综合设计运用》文中指出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日益严峻,焦化作为重污染行业,以焦炉煤气或高炉煤气为燃料,对煤高温干馏进行炼焦生产,燃烧后废气由烟囱排出,焦炉烟气中含有烟尘、SO2、NOx等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健康乃至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随着国家环保法的出台,环保部门对污染行业的监控处罚力度加大,焦化行业将环保生产、排放达标与安全置于同一高度,事关企业的生存,如果焦化企业“三废”问题不能有效解决,污染严重、排放不达标必将被限产直至关停,环保污染问题严重制约着焦化行业的发展。“十三五”时期,焦化行业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强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工艺、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有效降低能耗、物耗、水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并提出焦炉烟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管式炉二氧化硫达标控制措施,我国对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排放标准日益严格,《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对大气污染物规定了排放限值:颗粒物、SO2和NOx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15mg/Nm3、30mg/Nm3、150mg/Nm3。大气中的 SO2和 NOx 含量增加,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致命的,为严格执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研发焦炉烟气末端净化技术,有效降低焦炉尾气中SO2和 NOx的含量,控制SO2和NOx达标排放。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焦化行业现状,分析焦炉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的原因,确定焦炉烟气综合治理原则。根据焦炉烟气的特点,从SO2和NOx的来源及其特性入手,针对神龙能源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焦炉烟气综合治理提出四种方案,通过多方面比较,确定技术方案二:低温SCR脱硝+余热回收+湿法脱硫为可行性方案。设计焦炉烟气综合治理主要分为四部分:烟气脱硝系统、余热回收系统、热备系统、烟气脱硫系统。对每个系统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设计说明。焦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余热利用回收一体化工程实施运行后,通过测试考察了烟气温度、氨氮比、催化剂空速对脱硝效率的影响,同时也考察了脱硫液pH、液气比与碱硫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以此确立保证脱硫脱硝效率的关键参数。同时也分析了余热回收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符合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方针政策。通过“低温SCR脱硝+余热回收+湿法脱硫”一体化项目系统运行情况来看,运行稳定、指标良好、效果显着,不仅可以满足焦炉烟气的治理需求,年减少SO2排放量约109t,减少NOx排放量约1.89t,大大减轻了有害物质对大气的污染,余热回收还能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余热回收产蒸汽8 t/h。这种方法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较低,适合目前条件下的焦化企业现状。

侯奇虎[8](2020)在《焦炉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传统耗煤行业,我国焦化行业发展相对粗放,生产过程排放的焦炉烟气中含有大量的SO2和NOx等污染物,且烟气成份复杂、工况波动大,烟气治理难度大。目前,在严苛环保政策的驱动下,少数焦化企业进行了脱硫脱硝治理改造,但仍有很大部分焦化企业焦炉烟气污染物排放尚未得到有效的治理。本文以山西立恒集团焦化厂焦炉烟气脱硫脱硝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性、技术可靠性、工况适应性等多方面考虑,选出了“CFB半干法脱硫+布袋除尘+低温SCR脱硝技术”作为烟气处理工艺,首先研究了该处理工艺计算过程、关键设备选型及工艺设计分析,然后通过CFD数学建模及模拟优化了其结构设计,最后,分析了该项目的环境、经济及社会效益。结果表明:(1)通过物料衡算计算出了脱硫脱硝系统进出口烟气参数的变化量、脱硫剂耗量、脱硫排渣量、灰渣成份、脱硝还原剂耗量、脱硝催化剂用量等。(2)确定了脱硝关键设备选型方案:采用氨水汽化器,从脱硝反应器抽取高温烟气作为氨水汽化及稀释风;采用25孔蜂窝式催化剂方案;采用回旋式GGH换热器配合外置式加热炉对烟气进行换热及升温。(3)研究了脱硝系统加热炉加热温度及GGH换热温度两个因素对脱硝系统经济性的影响,得出脱硝系统运行成本随加热炉的加热温度的提高而递增,而投资费用随之下降。(4)确定了脱硫关键设备选型方案:采用行喷脉冲式布袋除尘器作为脱硫后的除尘方案;采用三级变频消化器作为生石灰消化方案;采用高压回流式水喷枪作为烟气喷水降温;采用烟气再循环系统方案,配合调节型挡板门调节循环烟气量,来满足系统不同负荷下的稳定运行要求。(5)通过CFD流场模拟有效提高了烟气速度场和还原剂浓度场的均匀性,并且不增加反应器内部的压降;有效提高了脱硫塔内烟气径向分布均匀性,气流经过弯头时的偏流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6)脱硫脱硝项目投运后,其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显着,且大大降低了企业排污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张杨[9](2020)在《燃煤电厂环保装备对SO3排放的影响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大气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节能减排依然是能源行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题。而在全国燃煤电厂即将全面实现常规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的形势下,SO3排放由于其所导致的生态环境危害,已引起广泛重视,对其排放特性与控制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是下一步制定相关政策以及实施排放控制工作的基础。本文针对215台燃煤机组开展了563项现场性能测试工作,对燃煤电厂SO3排放现状、全过程影响特性以及相应的控制策略及技术路线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研究了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对于烟气SO3协同控制与排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涉及的148台机组在实现超低排放前后SO3平均排放浓度降低了51.8%,SO3排放控制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但不同超低排放技术路线的SO3综合脱除效率差异较大,在26.994.8%之间。第二,研究了催化剂V2O5含量、WO3/MoO3含量、壁厚、入口烟温、入口SO2浓度、面速度等因素对脱硝装备SO2/SO3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SO2/SO3转化率随着催化剂V2O5含量、WO3含量以及入口烟温的升高而增大,而随着MoO3含量、入口SO2浓度以及面速度的升高而减小。各种影响因素中,V2O5含量影响权重最大,达到30.633.6%;SO2/SO3转化率对烟温的敏感性最强,达到±42.4%。在役催化剂的SO2/SO3转化率一般随催化剂活性降低而降低,再生过程中需要重点清除催化剂表面促进SO2/SO3转化的沉积物。第三,研究了液气比、塔内烟气停留时间、入口SO3浓度、入口烟温、入口烟尘浓度等因素对湿法脱硫装备协同脱除SO3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O3脱除效率在31.080.9%范围内,平均值为53.1%,超低排放改造后SO3脱除效率提升约5.89%,串塔较单塔效率高约8.69%。除入口烟温外,其他参数均与SO3脱除效率呈正相关性,且塔内烟气停留时间与液气比影响权重相对较大,分别达到27.4%与23.1%。SO3脱除效率对入口烟温的敏感性最强,达到±23.1%。第四,研究了除尘装备的SO3脱除性能以及比集尘面积、烟气流速、入口SO3浓度、入口烟温、入口烟尘浓度等因素对湿式电除尘器协同脱除SO3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干式除尘装备的SO3脱除效率在20%左右,而低低温电除尘器可达到70%以上,且与入口烟温呈显着相关性。湿式电除尘装备SO3脱除效率在50.9%91.8%之间,平均值为76.9%。各影响因素中,比集尘面积影响权重最大,达到38.442.4%。SO3脱除效率对入口烟温的敏感性最强,其次是比集尘面积,分别达到±18.9%与±7.1%。第五,在对各环保装备SO3控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针对SCR脱硝装备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干式除尘装备建立了一元非线性回归模型,湿法脱硫装备建立了指数回归模型,湿电装备建立了二次多项式模型,最终形成燃煤电厂全流程SO3排放及控制预测模型及预测软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超低排放技术路线应对不同SO3排放控制要求的适应性以及148台样本机组的达标排放能力,并分别针对煤粉炉、循环流化床锅炉以及W火焰炉,燃煤硫分小于1%、12.5%以及大于2.5%,排放限值5、10以及20 mg/m3,提出了以充分发挥超低排放环保设施协同脱除SO3能力为基础的燃煤电厂SO3排放控制技术路线。最后,针对当前高硫煤机组SO3排放控制的难题,提出一种将碱基吸收剂烟道喷射与低低温电除尘器技术有机结合的一体化协同脱除SO3技术,技术经济性论证结果表明可在实现常规污染物超低排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低低温电除尘器、湿法脱硫的SO3协同脱除作用,有效控制碱基吸收剂耗量并提高其运行可靠性,较常规技术的SO3排放控制能力更强,经济性更优,为后续高硫煤机组实现超低排放与SO3协同控制提供了一项解决方案。

严军喜[10](2020)在《焦炉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实践》文中提出介绍了焦化行业现行环保政策以及各行业烟气脱硫脱硝工艺路线,对比了电厂脱硫脱硝技术存在的优缺点,确定焦炉烟气采取SCR脱硝+氨法脱硫工艺路线。通过研究焦炉烟气指标,确定了脱硝技术中的低温催化剂是课题研究的关键因子。通过对低温SCR催化剂中试研究,确定了催化剂温度窗口为190-320oC,氨氮比控制范围为1:1,可实现脱硝效率85%-95%。2017年3月份JTXS公司将此项技术进行工业化应用,于2017年7月份正式投产运行。实践生产运行期间,脱硫脱硝系统多次出现停机事故。经过分析停机事故,通过延长脱硫塔浓缩段G1和G2喷洒管,并控制脱硫塔浓缩段浓度、调整脱硫塔入口烟气管道倾斜角度15°以及更改脱硫塔上中下三段循环路线,解决了脱硫系统中硫酸铵结晶和系统稳定性较差的问题。通过每半年更换烟气预处理层焦炭、每半年清理催化剂层过滤网以及增加焦炉烟气提温100oC热风炉,解决了脱硝系统阻力失控的问题。通过对比再热器压缩空气吹扫和高压水冲洗的降阻效果,确定了烟气再热器在线清理的最佳方案。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工艺优化,JTXS公司焦炉烟气脱硫脱硝系统稳定运行,烟囱排放指标达标,NOx≤100 mg/m3,SO2≤30 mg/m3,运行成本基本控制在13.5元/吨焦以内。图27幅;表10个;参51篇。

二、循环半干法脱硫系统反应器节能改造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循环半干法脱硫系统反应器节能改造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半干法脱硫技术在钢铁企业燃气锅炉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概况
2 工艺介绍
    2.1 工作原理
    2.2 影响因素
        2.2.1 固体颗粒物浓度
        2.2.2 钙硫比
        2.2.3 固体物停留时间
        2.2.4 近绝热饱和温度
        2.2.5 脱硫吸收剂粒径
    2.3 主要设备
        2.3.1 流化床反应器系统
        2.3.2 除尘系统
        2.3.3 CaO消化和Ca(OH)2给料系统
        2.3.4 工艺水系统
        2.3.5 脱硫灰循环系统
        2.3.6 脱硫灰输送系统
    2.4 项目特点
        2.4.1 钢铁企业燃气锅炉特点
        2.4.2 锅炉零压点设计方案优化
        2.4.3 数值模拟流场优化设计
3 运行情况
    3.1 设计参数
    3.2 实际运行情况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3.1 脱硫剂投加方式
        3.3.2 脱硫出口烟温控制
        3.3.3 建床原料
        3.3.4 脱硫灰处理
4 结束语
项目简介:

(2)电解铝脱硫调研评估及新型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二氧化硫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1 硫与二氧化硫
        1.1.2 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危害
        1.1.3 二氧化硫对动物的危害
        1.1.4 二氧化硫对建筑物等基础设施的危害
        1.1.5 二氧化硫对人的危害
    1.2 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
    1.3 电解铝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情况
    1.4 电解铝烟气脱硫技术概述
        1.4.1 循环流化床脱硫(CFB)
        1.4.2 烟气悬浮脱硫(GSA)
        1.4.3 增湿灰循环脱硫(NID)
        1.4.4 高倍率灰钙循环脱硫(NGD)
    1.5 电解铝烟气脱硫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电解铝行业脱硫情况调研方案
        2.1.1 调研时间的确定
        2.1.2 电解铝脱硫技术类型的确定
        2.1.3 调研区域的确定
        2.1.4 调研的主要内容
        2.1.5 调研的主要目的
    2.2 电解铝烟气脱硫工业化应用
        2.2.1 主要实验原料
        2.2.2 工业化主要仪器设备及仪表
        2.2.3 工艺路线图
        2.2.4 分析测试方法和计算方法
        2.2.5 实验方法
第3章 典型电解铝烟气脱硫情况调研分析
    3.1 调研结果分析
    3.2 新型烟气脱硫方案的确定
        3.2.1 各种脱硫技术节电分析
        3.2.2 各种脱硫方法节水分析
        3.2.3 三种脱硫方法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比
        3.2.4 投资成本对比
        3.2.5 运行成本对比
    3.3 小结
第4章 新型多点半干法脱硫技术的应用
    4.1 山西某电解铝厂脱硫前的现状
        4.1.1 某电解铝厂概况
        4.1.2 污染物排放现状
        4.1.3 排放标准及容量要求
    4.2 云南某电解铝厂脱硫前的现状
    4.3 新型多点喷射半干法脱硫技术的应用
        4.3.1 多点喷射反应物料,增加反应接触面积
        4.3.2 营造整体系统负压,方便物料输送
        4.3.3 根据二氧化硫浓度自动调节水量
        4.3.4 增加缓冲仓调节物料输送量,避免脱硫塔底积料,提高反应效率
        4.3.5 通过科学的风选工艺,高效利用脱硫剂
    4.4 应用效果分析
        4.4.1 山西省某电解铝厂效果分析详细说明
        4.4.2 云南某电解铝厂脱硫应用效果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3)耦合电袋除尘器结构设计及除尘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1.2.1 燃煤锅炉超低排放路线
        1.2.2 电袋除尘器研究现状
        1.2.3 实验与分析方法
        1.2.4 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
    1.3 本文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3.1 本文主要目标
        1.3.2 本文研究内容
        1.3.3 主要技术路线
2 耦合电袋除尘器实验系统设计
    2.1 耦合电袋除尘器实验系统简介
    2.2 实验系统主体结构设计
        2.2.1 实验系统主体内部结构设计
        2.2.2 实验系统供料器设计
    2.3 实验平台分析测试系统
        2.3.1 压差测试系统
        2.3.2 风速流量测试系统
        2.3.3 除尘效率采样测试系统
    2.4 实验用粉尘特性
        2.4.1 粉尘粒径分布
        2.4.2 粉尘外貌特性分析
        2.4.3 粉尘灰成分分析
    2.5 耦合电袋除尘器实验平台自身特性研究
        2.5.1 耦合电袋除尘器实验平台伏安特性
        2.5.2 耦合电袋除尘器实验平台布袋压降特性
    2.6 本章小结
3 耦合电袋除尘器不同结构性能实验研究
    3.1 实验方案设计
    3.2 耦合电袋除尘不同结合方式除尘性能比较研究
        3.2.1 AHPC结构除尘性能实验研究
        3.2.2 COHPAC结构除尘性能实验研究
        3.2.3 耦合结构除尘性能实验研究
    3.3 耦合电袋除尘不同结合方式技术经济性比较
    3.4 前区比集尘面积对除尘器性能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运行条件对耦合电袋除尘实验平台性能影响实验研究
    4.1 电袋除尘器入口浓度参数设计
        4.1.1 工业测试方法
        4.1.2 测试结果
    4.2 实验平台对入口颗粒物浓度适用范围研究
    4.3 滤袋过滤风速对实验平台除尘性能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钢铁行业烧结烟气处理工艺生命周期多目标集成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1.2.2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研究
        1.2.3 多准则决策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命周期环境-经济-技术集成评价方法学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多目标决策模型构建
    2.3 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2.3.1 生命周期评价步骤
        2.3.2 环境影响评估模型
    2.4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模型
    2.5 TOPSIS+TFAHP决策模型
        2.5.1 TOPSIS模型
        2.5.2 TFAHP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烧结烟气超低排放多目标决策模型构建及评价结果
    3.1 生命周期评价建模及评价结果
        3.1.1 功能单位与系统边界
        3.1.2 数据来源
        3.1.3 清单构建
        3.1.4 评价结果
        3.1.4.1 环境影响特征化
        3.1.4.2 环境影响标准化
    3.2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建模及评价结果
        3.2.1 成本分析建模
        3.2.2 评价结果
    3.3 技术维度建模及评价结果
        3.3.1 技术维度建模
        3.3.2 评价结果
    3.4 多目标决策建模及评价结果
        3.4.1 多目标决策建模
        3.4.2 评价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果解释及技术优化建议
    4.1 环境影响结果解释
        4.1.1 关键流程识别
        4.1.2 关键因素识别
    4.2 经济成本结果解释
        4.2.1 关键流程识别
        4.2.2 关键因素识别
    4.3 敏感性分析
        4.3.1 环境经济影响敏感性分析
        4.3.1.1 关键流程敏感性分析
        4.3.1.2 关键因素敏感性分析
        4.3.2 多目标权重因子敏感性分析
    4.4 优化建议
        4.4.1 环境经济影响优化建议
        4.4.1.1 电力结构优化
        4.4.1.2 其他因素优化
        4.4.2 技术工艺优化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燃煤工业锅炉半干法脱硫除尘系统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对象
2 试验方法
    2.1 采样方法
    2.2 分析测试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飞灰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特性
    3.2 飞灰颗粒物分级粒径分布特性
    3.3 颗粒物的形貌特征及元素组成
4 结论

(6)基于DCS的热电厂烟气净化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烟气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2.1 改造工程背景
    2.2 烟气净化技术介绍
    2.3 烟气净化方案的比较及选择
    2.4 本章小结
3 烟气净化系统DCS设计
    3.1 烟气净化系统的功能及需求分析
    3.2 MACS系统介绍
    3.3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4 DCS控制系统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烟气净化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4.1 控制方式分析
    4.2 模拟量计算控制回路
    4.3 开关量顺序控制系统
    4.4 烟气排放浓度控制策略优化
    4.5 运行效果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焦炉烟气脱硫脱硝与余热回收综合设计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焦化行业现状
        1.2.1 国外焦化行业现状
        1.2.2 国内焦化行业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焦炉烟气净化技术的现状调查及研究进展
    2.1 焦炉烟道内排放的烟气具有如下特点
    2.2 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2.2.1 焦炉烟气中SO_2的来源
        2.2.2 焦化脱硫工艺简介
    2.3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2.3.1 焦炉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来源
        2.3.2 改变燃烧方式和生产工艺
        2.3.3 烟气脱硝工艺简介
        2.3.4 脱硝催化剂的选择
    2.4 焦炉烟气联合脱硫脱硝技术
        2.4.1 焦炉烟气联合脱硫脱硝技术开发实施情况
        2.4.2 焦炉烟气脱硫脱硝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工程实例及工艺综述
    3.1 工程概况
        3.1.1 神龙能源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概况
        3.1.2 焦炉规模、参数与配套条件
    3.2 整改工艺综述
        3.2.1 工艺选择的原则
        3.2.2 工艺技术方案的确定
        3.2.3 工艺设计基本参数
        3.2.4 总工艺流程与设备
    3.3 生产工艺
        3.3.1 烟气脱硝工艺系统
        3.3.2 余热锅炉系统
        3.3.3 热备系统
        3.3.4 烟气脱硫系统
第四章 一体化集成技术运行效果分析
    4.1 SCR法脱硝系统试验分析
        4.1.1 温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4.1.2 空塔流速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4.1.3 氨氮比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4.2 双碱法脱硫系统试验分析
        4.2.1 脱硫液pH值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4.2.2 液气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4.2.3 钠离子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4.3 余热回收利用效果
        4.3.1 余热回收系统运行数据
        4.3.2 经济效益分析
        4.3.3 环境效益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焦炉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焦炉烟气来源及特点
    1.3 焦炉烟气脱硫技术介绍
        1.3.1 纯干法脱硫技术介绍
        1.3.2 半干法脱硫技术介绍
        1.3.3 湿法脱硫技术介绍
    1.4 焦炉烟气脱硝技术介绍
        1.4.1 氧化法脱硝技术
        1.4.2 低温SCR脱硝技术
        1.4.3 中高温SCR脱硝技术
        1.4.4 活性焦脱硝技术
        1.4.5 各种脱硝技术对比
    1.5 国内焦化行业烟气脱硫脱硝技术路线应用
    1.6 研究内容及目标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主要研究目标
第2章 立恒焦炉烟气治理技术路线的比选
    2.1 立恒焦炉烟气治理项目概况
        2.1.1 项目概况
        2.1.2 焦炉生产工艺流程及烟气来源介绍
        2.1.3 焦炉污染物来源介绍
        2.1.4 立恒焦炉燃烧工况特点及排放烟气参数
    2.2 脱硫脱硝工艺技术路线选择原则
    2.3 脱硫工艺选择
    2.4 脱硝工艺选择
    2.5 焦炉烟气治理技术路线比选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立恒焦炉烟气脱硫工艺设计
    3.1 CFB半干法脱硫工艺系统介绍
    3.2 脱硫物料与热量平衡计算
        3.2.1 CFB脱硫系统总平衡说明
        3.2.2 CFB脱硫系统物料平衡计算
        3.2.3 CFB脱硫系统热量平衡计算
        3.2.4 CFB脱硫系统进出口烟气量计算
    3.3 脱硫系统关键设备选型与设计
        3.3.1 除尘器及返料系统介绍
        3.3.2 三级消化器介绍与影响因素分析
        3.3.3 喷枪选型设计说明
        3.3.4 再循环烟气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立恒焦炉烟气脱硝工艺设计
    4.1 立恒焦炉脱硝工艺介绍
    4.2 SCR脱硝工艺计算
        4.2.1 还原剂耗量计算
        4.2.2 催化剂介绍与选型计算
    4.3 脱硝系统关键设备选型说明
        4.3.1 还原剂喷射系统与计算
        4.3.2 加热炉介绍与计算
        4.3.3 烟气换热器(GGH)介绍
    4.4 脱硝系统换热升温方案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CFD流场模拟实验
    5.1 CFD流场模拟实验内容与目标
    5.2 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5.2.1 模型的简化及假设
        5.2.2 数学模型
    5.3 SCR脱硝数值模拟
        5.3.1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5.3.2 系统烟道导流板布置方案
    5.4 脱硫数值模拟
        5.4.1 脱硫入口烟道导流布置方案
        5.4.2 优化后数值模拟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经济及环境效益分析
    6.1 脱硫脱硝运行成本分析
        6.1.1 脱硫系统运行成本分析
        6.1.2 脱硝系统运行成本分析
    6.2 脱硫脱硝投资成本分析
        6.2.1 脱硫系统主要设备清单
        6.2.2 脱硝系统主要设备清单
    6.3 环境效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燃煤电厂环保装备对SO3排放的影响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国外燃煤电厂烟气SO_3 排放控制现状
        1.1.2 我国燃煤电厂烟气SO_3 排放控制现状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燃煤电厂烟气SO_3 排放控制研究进展
        1.2.1 SO_3 生成研究进展
        1.2.2 SO_3 协同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2.3 SO_3 专项脱除技术研究进展
        1.2.4 问题的提出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3.3 各章节主要内容
2 超低排放前后SO_3 协同控制与排放水平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系统及方法
        2.2.1 研究机组概况
        2.2.2 测试方法说明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炉内生成
        2.3.2 SCR脱硝装置
        2.3.3 干式除尘器
        2.3.4 湿法脱硫装置
        2.3.5 湿式电除尘器
        2.3.6 不同技术路线SO_3 综合脱除效率分析
        2.3.7 典型机组SO_3 综合脱除效率研究
        2.3.8 排放浓度对比
    2.4 本章小结
3 SCR脱硝装备SO_2/SO_3 转化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系统及方法
        3.2.1 研究机组概况
        3.2.2 试验方法说明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脱硝催化剂实验室检测结果
        3.3.2 脱硝装备现场性能测试结果
        3.3.3 在役催化剂SO_2/SO_3 转化率变化
        3.3.4 催化剂再生前后SO_2/SO_3 转化率变化
        3.3.5 典型As中毒催化剂SO_2/SO_3 转化率变化
    3.4 脱硝装备控制SO_2/SO_3 转化措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湿法脱硫装备协同脱除SO_3 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系统及方法
        4.2.1 研究机组概况
        4.2.2 试验方法说明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塔内烟气停留时间的影响
        4.3.2 液气比的影响
        4.3.3 入口烟温的影响
        4.3.4 入口SO_3 浓度的影响
        4.3.5 入口烟尘浓度的影响
        4.3.6 SO_2与SO_3 脱除效率对比
        4.3.7 各因素敏感性分析
    4.4 湿法脱硫装备协同脱除SO_3 提效措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除尘装备协同脱除SO_3 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系统及方法
        5.2.1 研究机组概况
        5.2.2 测试方法说明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比集尘面积的影响
        5.3.2 烟气流速的影响
        5.3.3 入口SO_3 浓度的影响
        5.3.4 入口烟尘浓度的影响
        5.3.5 入口烟气温度的影响
        5.3.6 除尘效率与SO_3 脱除效率对比
        5.3.7 各因素敏感性分析
    5.4 湿电装备协同脱除SO_3 提效措施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燃煤电厂全流程SO_3 排放及控制预测模型研究
    6.1 引言
    6.2 模型建立方法
    6.3 SCR脱硝装备SO_2/SO_3 转化模型研究
        6.3.1 蜂窝式催化剂脱硝装备
        6.3.2 平板式催化剂脱硝装备
    6.4 干式除尘装备SO_3 控制模型研究
    6.5 湿法脱硫装备SO_3 控制模型研究
    6.6 湿式除尘装备SO_3 控制模型研究
        6.6.1 玻璃钢阳极板湿电装备
        6.6.2 金属阳极板湿电装备
    6.7 燃煤电厂全流程SO_3 排放及控制模型研究
    6.8 模型有效性验证
    6.9 本章小结
7 燃煤电厂SO_3 控制策略与技术路线研究
    7.1 引言
    7.2 样本机组概况
    7.3 样本机组适应性分析
        7.3.1 燃煤硫分适应性
        7.3.2 排放限值适应性
        7.3.3 达标排放率
    7.4 SO_3 排放控制策略分析
        7.4.1 源头控制
        7.4.2 协同减排
        7.4.3 结构减排
    7.5 SO_3 排放控制可行技术路线
        7.5.1 煤粉炉
        7.5.2 循环流化床锅炉
        7.5.3 W火焰炉
    7.6 本章小结
8 典型高硫煤机组SO_3 治理工程技术论证
    8.1 引言
    8.2 机组概况
        8.2.1 锅炉及环保设施配置
        8.2.2 燃煤煤质情况
        8.2.3 污染物排放现状
    8.3 改造边界条件确定
    8.4 改造技术论证
        8.4.1 NOx排放控制
        8.4.2 SO_2 排放控制
        8.4.3 烟尘排放控制
        8.4.4 SO_3 排放控制
    8.5 改造技术路线对比
    8.6 经济性评价
    8.7 本章小结
9 全文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本文主要创新点
    9.3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攻博期间曾获奖励
参加的科研项目

(10)焦炉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家政策要求
    1.2 河北省政策要求
    1.3 技术研发的目的
    1.4 技术研发的意义
    1.5 国内外现有技术现状
        1.5.1 脱硫技术
        1.5.2 脱硝技术
        1.5.3 几种适合焦炉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比较
第2章 焦炉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开发与中试
    2.1 焦炉烟气特性
    2.2 技术开发难点
    2.3 低温催化脱硫脱硝一体化工艺
    2.4 低温SCR催化剂用于焦炉烟气脱硝中试研究
        2.4.1 试验参数
        2.4.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2.4.3 实验原理与实验流程图
        2.4.4 试验条件的确定
        2.4.5 试验数据分析
        2.4.6 中试结论
第3章 焦炉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工业化应用及改善
    3.1 低温SCR脱硝技术
        3.1.1 焦炉烟气脱硝工艺
        3.1.2 SCR脱硝工艺原理
        3.1.3 SCR脱硝工艺特点
    3.2 氨法脱硫技术
        3.2.1 焦炉烟气脱硫工艺
        3.2.2 氨法脱硫反应原理
        3.2.3 氨法脱硫工艺特点
    3.3 脱硫系统稳定性研究及优化
        3.3.1 解决脱硫塔塔盘堵塞的研究
        3.3.2 根除脱硫塔入口烟气管道积料的研究
        3.3.3 优化脱硫塔三段循环的研究
    3.4 脱硝系统稳定性研究及优化
        3.4.1 现状调查
        3.4.2 技术理论分析
        3.4.3 改善措施制定及实施
        3.4.4 效果检验
    3.5 烟气再热系统稳定性研究及优化
        3.5.1 现状调查
        3.5.2 技术理论分析
        3.5.3 改善措施制定及实施
        3.5.4 效果检验
第4章 技术经济指标及效益
    4.1 技术经济指标
    4.2 理论经济效益
    4.3 实际运行成本核算
    4.4 社会和环境效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循环半干法脱硫系统反应器节能改造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半干法脱硫技术在钢铁企业燃气锅炉上的应用[J]. 廖立,李恩超,林瑜. 广东电力, 2021(10)
  • [2]电解铝脱硫调研评估及新型技术应用研究[D]. 高三平.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1
  • [3]耦合电袋除尘器结构设计及除尘性能实验研究[D]. 王建朋.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
  • [4]钢铁行业烧结烟气处理工艺生命周期多目标集成评价研究[D]. 刘孟玥. 山东大学, 2021(09)
  • [5]燃煤工业锅炉半干法脱硫除尘系统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J]. 王建朋,段璐,纪任山,王志强,杨石,王乃继. 洁净煤技术, 2021
  • [6]基于DCS的热电厂烟气净化系统研究与应用[D]. 吴庆康.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7]焦炉烟气脱硫脱硝与余热回收综合设计运用[D]. 李建宏.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8]焦炉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研究[D]. 侯奇虎.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9]燃煤电厂环保装备对SO3排放的影响及控制策略研究[D]. 张杨. 浙江大学, 2020(08)
  • [10]焦炉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实践[D]. 严军喜.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循环半干法脱硫系统反应器节能改造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