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展望光明的未来

思科:展望光明的未来

一、思科:展望光明未来(论文文献综述)

荀燕双[1](2021)在《圆明园遗址纪念地保护及展示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掠夺、焚毁,此后又几经劫难,从皇家园林衍变为遗址遗迹,现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纪念价值。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及展示一直备受关注,研究成果丰硕,但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保护及展示方法的研究尚不够系统,且多关注于物质遗存,对物质遗存所蕴含的历史记忆、纪念教育等内涵的挖掘尚有待深入。本次研究在前人基础上,以遗产保护及展示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归纳总结、三维建模与图示表达等方法,从有形的物质遗存和无形的历史记忆两方面探究圆明园遗址作为纪念地的保护及展示方法,研究在安全保护遗迹遗存的基础上,将遗迹遗存及其所附着的历史记忆予以真实、完整地诠释和展示。论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意义及创新点,明确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并对论文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查阅相关史料、回忆录、历史照片等,梳理圆明园遗址变迁历程;并分析圆明园遗址作为纪念地的价值、属性及组成要素;第三部分:结合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分析圆明园遗址纪念地保护及展示现状,并对其现存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第四部分:探究圆明园遗址纪念地的保护及展示方法。首先,对圆明园遗址纪念地的保护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为展示提供前提;其次,提出圆明园遗址纪念地的展示原则;最后,从有形“可视性”和无形“精神性”两个方面研究圆明园遗址纪念地的展示方法,并分析各种展示方法的适用性;第五部分:选择圆明园正大光明遗址作为案例,从遗址变迁、价值认知、组成要素、保护及展示原则、方法等方面对其保护及展示的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论文希望能丰富和完善圆明园遗址作为纪念地的保护及展示方法研究,为圆明园遗址保护和展示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本文共有图163幅,表6个,参考文献98篇。

何建[2](2021)在《以铱配合物为光敏剂高效实现可见光驱使环加成反应的研究》文中认为可见光催化以实现传统热反应难以完成的转化赢得了化学工作者的青睐,成为有机化学领域选择性活化特定官能团或化学键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可见光驱动下通过能量转移途径敏化底物可实现一系列独特的反应,并以其原子经济性和环境友好型的特点而备受关注。虽然光敏剂担当能量转移活化底物的核心角色,但是针对光敏剂的设计并未受到理所当然的重视。在课题组秉持开展可持续发展有机光化学转化的理念下,我们通过设计过渡金属配合物的配体,对光敏剂的性能进行优化,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长激发态寿命、高激发态能量、强吸光和高稳定性的过渡金属铱配合物。此外,为了评估该系列铱配合物的效率,我们将其应用在可见光催化反应中,高效实现了一系列通过常用光敏剂难以实现的环加成反应,并且通过控制实验、电化学和光谱学研究,对相应的光催化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配体设计对提升光敏剂性能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1.概述近年来可见光催化能量转移反应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研究意义、反应机制与主要类型。特别地,对可见光催化能量转移环加成的应用和课题设计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2.相比于传统有机分子光敏剂,过渡金属铱、钌等配合物具有更强的吸光性和更高的稳定性,并且通过修饰其配体可以相应调节氧化还原电势和三线态能量。因此,我们合成了一系列铱配合物,并对其光谱性质进行了表征,其中部分铱配合物相比于公认的能量转移光敏剂具有更长寿命和更高能量的价电子转移激发态。3.为了测试铱配合物的催化效率,我们选择具有高三线态能量且常用光敏剂难以有效敏化的杂环烯烃马来酰亚胺作为能量受体,含有不饱和C=S的硫羰化合物作为偶联底物,首次实现了可见光下通过敏化烯烃和硫羰化合物的[2+2]环加成(thia-Paternò–Büchi)反应,并利用电化学和光谱学测试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最后,量子产率对照实验表明,设计的铱配合物比已知优秀的能量转移光敏剂更加高效。4.为了进一步考察铱配合物对光催化环加成反应的普适性,我们使用同样的光催化体系,引入含不饱和C=N的亚胺参与反应,首次完成可见光下亚胺参与的分子间能量转移环加成反应。并且通过醛和胺原位生成亚胺,实现了多组分一锅法的氮杂环化反应,最后通过控制实验和光谱学分析进行了机理验证。5.使用设计的铱配合物作为光敏剂活化马来酰亚胺,进而与不饱和烯/炔烃化合物[2+2]环加成制备了3-氮杂双环[3.2.0]戊烷化合物。与已报道相关光敏剂比较,我们设计的铱配合物催化性能更加优异,具备低负载、高效率、高产率、底物适用范围广以及官能团容忍性良好等特点。6.本章对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可见光催化能量转移反应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能量转移光敏剂的设计和可见光能量转移反应的未来。

李坤鹏[3](2021)在《南太集团南太云创谷产业园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高杠杆高周转,逐渐切换为存量为王的新模式。在新形势下,很多地产开发商在寻求转型,佳兆业于2017年入股由电子平板显示行业转型为产业地产开发商的南太集团,开发南太云创谷产业园,南太集团作为产业地产的新兵,面临诸多问题,如何使南太云创谷园区拥有竞争优势,成为公司必须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南太集团的内部问题:主营业务转型,没有产业地产开发的人才储备;南太品牌需重新塑造;新、老南太人文化融合困难多。外部困难,房企巨头扎堆涌入产业地产行业,南太如何突围;2020年的新冠疫情情况下,企业对办公场地的需求大幅萎缩;区域市场供大于求,近1-2年内供应量达200万㎡;各竞争对手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等等。本文通过分析园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总结出南太集团南太云创谷园区所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威胁,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加权得到的分数为2.8,说明机会大于威胁;内部环境,得分是2.64,优势大于劣势;再运用SWOT矩阵、QSPM矩阵进行战略分析、战略筛选和决策,确定南太云创谷园区竞争战略应采用“差异化战略”。最后,提出战略实施和保障措施,战略实施包括定位差异化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品差异化、渠道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品牌差异化;保障措施包括组织架构保障、人力资源保障、财务保障。通过以上措施的组合运用和有效执行,有助于南太集团南太云创谷园区获得竞争优势。

董海燕[4](2020)在《当代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逻辑与空间表达》文中研究指明纪念性博物馆具有承载集体记忆、教化启迪后人的功能,是国家公共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审美范畴的扩展和生活的多元化,人们越来越渴求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满足,纪念性博物馆的设计也越来越追求对情感体验、观众参与和空间职能多元化的重视,强调将更多的需求融合在纪念性博物馆中。纪念性博物馆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决定了其成功建构主要在于如何借由空间讲述故事,使受众有效解读空间所传达的信息、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纪念性博物馆的情感体验诉求。基于纪念性博物馆具有的叙事性特征,本文将纪念性博物馆的设计创作与叙事理论相结合,从叙事逻辑角度对当代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属性加以解析,从而探索出一套基于叙事逻辑的纪念性博物馆设计方法,达到有效建构故事情境、提升空间体验性、传达精神内涵、实现纪念性情感体验的目的,以期从方法论层面对纪念性博物馆的情感体验建构产生一定启发。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来展开对纪念性博物馆叙事逻辑与空间表达的研究:第一部分对应论文的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与背景、研究内容与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其中重点介绍了纪念性博物馆与叙事逻辑的研究现状以及叙事逻辑应用于纪念性博物馆的研究现状,借此引出本文的研究课题:从叙事逻辑角度研究纪念性博物馆的设计创作与空间表达。第二部分对应论文的第二章,为理论章节。主要介绍了纪念性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与各阶段的特点,明确纪念性博物馆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和新的空间特征;概述了叙事学的起源和发展,对各阶段的研究内容与理论特征进行解读;明确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性特征,总结出叙事逻辑与纪念性博物馆的在文学性、结构性、时空维度上的关联。第三部分对应论文的第三章、第四章,为本文的核心章节。在明确叙事逻辑与纪念性博物馆关联性基础上,分两部分对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创作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借鉴小说文本的空间形式,将叙事逻辑的结构性转译为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结构,并分“线性结构”、“并置结构”、“拼贴结构”三种进行分类叙述;第二部分借鉴叙事逻辑的文学性,分“场所语汇”、“形式语汇”、“技术语汇”三个层面探讨纪念性博物馆的语义建构。第四部分对应论文的第五章,在上一部分的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叙事表达的四个原则;并总结出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叙事表达的设计方法,即叙事主题的确立与表达——叙事节奏的编排——空间结构的生成——叙事氛围的营造,从这四个方面对纪念性博物馆空间的叙事表达进行详细表述。最后为论文的总结章节,对本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前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王胜男[5](2020)在《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治理”一词在近现代国际政治语境中未曾见到。最早发明这一概念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距今也不到30年。目前有关“全球治理”的内涵解释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但是共同的解释都聚焦于“全球化”与“全球困境”两个语境。换言之,“全球治理”是伴随新时期的“全球化”到来,引发了以往未曾见到或者是未曾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全球困境”产生而产生的。很显然,“全球治理”属于国际政治现象,涉及“体系、行为体、价值与目标”,应当说,国际政治的基本要素应有尽有,那么,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相比,是不是能够完全独立于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构成新的国际政治理论诠释?回顾国际关系领域的几大流派可以发现:国家间关系取决于国际体系、国家行为体与人性之间的互动,权力与利益成为国际政治的追逐目标,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成为密不可分话语叙述。从发展历史来看,现实主义相对历史悠久,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自由主义理论在研究国家之间的预防战争与追求和平方面,延伸并扩大了有关国际体系与其他行为体的“角色”作用,个人、公民团体、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行为体角色”纳入讨论范围。自冷战结束以来,建构主义的出现,扩大了国际关系本体论研究视角,对权力、身份、观念与秩序进行了更广度的讨论,进一步将身份角色、观念角色等国际社会领域的概念纳入到国际关系中来,其中“安全共同体”的理念打破了传统国际关系话语权的垄断,但国家行为体作为传统国际政治的主导角色,国家安全作为“高级政治(high politics)”的叙事基本没有颠覆性的变化。进入21世纪,随着新全球化的到来,“全球主义”路径日渐浮现出来,但这一新视角并不意味着国家主导角色的丧失,其方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的图景,在新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治理理论从全球视角出发,作为研究国家关系新的理论现象与内容,既继承了上述传统理论的精髓,又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国家关系的方法与视觉,拓宽了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由于前所未有的“全球困境”的出现,以往被视为“低级政治”的非传统领域的东西变成了被优先考虑的“高级政治”的内容,如此次突发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导致全球各国紧密联动,全球治理、国际合作、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简而言之,现有的全球化的全面深化,打破了国家封闭的“海洋孤岛”,全球体系形成了彼此联系,相互依赖的网络,这种相互依赖性全球性结构导致合作越成功共同收益就越多,反之,对抗越激烈损失就越大。任何国家只关注自己国家内部事务,而回避与其他国家相互关联与互动,完全不参与现有的国际事务纷争之中,试图维持本身的“角色孤立”已经不尽可能。近30年来,面对全球治理困境严峻现实,大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引起学人的关注,并常常被放在全球治理的国际政治中心的位置。中美两国分别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角色认知、角色期望、角色需求,面对新一轮全球化的出现,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表现出不同的“角色定位”。从全球治理动态发展来看,国家的“角色定位”具有多维度。每个参与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确定不同角色。而全球性大国在全球治理中“角色定位”的作用尤其突出。大国“角色定位”一旦形成,对全球治理的实践、体系结构的稳定影响巨大。可以说,中美两个大国在全球治理方面,如果减少“角色冲突”,全球治理体系就存在了一个持久性的基础,体现出来的一种稳定模式。反之,如果“角色冲突”加剧,全球治理体系也将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彼此联系、依赖与博弈关系的全球治理的系统中,经过反复多次的“角色冲突”,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合作性竞争”逐渐向“对抗性竞争”偏移。“对抗性竞争”危害在于将会全面延伸到其他领域,因此,中美之间如何相互认知适应、追求共同利益、规避对抗竞争、追求相对收益与共同收益就成为“合作优势”的基本动机。当然,相互依赖性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竞争领导权的现实主义本质属性,但合作共赢的目标极大修正了对抗性竞争“零和博弈”的走向,因此,构建中美之间良性的“竞合关系”,就成为全球治理的当务之急。本论文研究,主要涉及了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认知、角色预期、角色定位、角色冲突、受众效应、角色嬗变与新时代“角色再构建”等多方面内容,按照国家主义、国际主义与全球主义三个路径方向,融汇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三大理论,借用全球治理宏观理论,将角色中层理论与竞合关系的微观理论有机结合,集中在全球治理、区域治理与大国双边角色互动三个层面,同时,在全球经济治理、全球发展治理、全球环境治理、全球安全治理、全球公域治理和全球区域治理等六个主要领域展开多维度的研究。在新全球化时代到来的今天,国际政治不仅步入“百年未曾有的大变局”时代,人类也面临迄今未曾见到的全球治理困境。因此,如何构建中美两国在全球治理实践中的“合作性角色”,如何推动中美两国的良性的“竞合关系”,对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对国际社会的稳定,对全球治理困境的解决、全球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郭瑞[6](2020)在《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作为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高校智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的高校智库评价有助于检视高校智库建设中的问题,为高校智库的发展诊断号脉,明确标准及树立标杆,推动我国高校智库的良性互动及整体实力提升。我国对高校智库的评价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评价主体单一及多元评价主体合作的缺失、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及共识度较低、评价结果的应用有待完善等问题制约了高校智库评价功能的发挥。因此,亟待完善高校智库评价及其体系精准把脉我国高校智库发展问题。2014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对高校智库评价提出“改进科研评价”的指示。2015年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强调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计划,推动高校智库的发展完善、学科优势发挥、管理体制改革及整体水平提升。以上文件为完善高校智库评价提供了顶层设计。本文在此背景下,立足于公共管理学、教育评估学,结合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构建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调查实证挖掘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理论工具分析其制约完善的内在机理。理论分析框架下将科学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作为高校智库评价要素维度中的“序参量”,协同、整合高校智库评价中其他要素,共同促进高校智库评价问题的解决。最后基于建构的指标体系,抽样选取18所典型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分析评估结果来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提升高校智库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由绪论、四章、结束语六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提出本文研究的立意和主旨。详细梳理学界对智库评价及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现状,对本文的核心概念高校智库、智库评价、高校智库评价的内涵进行解释和界定。阐述本文运用的理论分析工具治理理论及第四代评估理论。厘清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和价值取向。第一章,详细阐述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和理论分析框架。首先,对高校智库评价涵括的主体维度、客体维度、工具维度、指标维度、结果维度等进行阐述。其次,通过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来搭建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高校智库评价制度环境的诱导、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及解析进行详细论述。理论分析框架的搭建为下文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二章,本部分设计调查方案,探求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及相关机理。首先,对问卷设计、抽样方案、样本数据等进行阐述分析。其次,探求高校智库评价各维度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以及各个要素维度间的“耦合”关系。通过要素维度的相关分析发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程度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程度影响较大,说明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能促进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及共识性;评价工具中评价方式方法对评价指标科学程度的影响最大;评价制度完善程度对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和评价结果公信影响都较大;评价程序的完善对评价结果的公信影响较大,但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影响较小。最后,本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挖掘高校智库评价面临的诸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及科学性有待提升、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评价结果应用不完善等问题,并通过理论分析制约其完善的机理。第三章,基于第二章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及内在机理分析结合理论工具的指导,提出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科学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遵循《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中“改进科研评价”的政策导向及梳理智库评价、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关注政府部门、第三方评价机构、同行评议、高校智库、民众及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的价值诉求,完善评价工具的情况下,结合高校智库的功能和特征建构而成。其次,阐述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初始集、问卷设计及相关描述性统计。复次,通过问卷调查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取舍进行筛选、因子分析技术修正指标结构并对其进行赋权。最后,论述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及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第四章,基于第三章构建的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科学抽样选取18所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制定评估表,详细说明评估标准及评分细则。分析18所高校智库的评价结果,挖掘样本高校智库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提出高校智库提升的策略路径。结束语,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对评价过程中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的应用,工具理性的完善,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价主客体诉求等进行总结和回顾。最后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展望未来高校智库评价研究可能的研究焦点。本文的创新主要如下:1、基于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建构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界较多运用知识管理理论、知识市场理论、公民参与理论、组织有效性理论来分析高校智库评价。本文运用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搭建高校智库评价理论分析框架体系,对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和要件进行详细论述,将高校智库评价看做是评价主体维度、评价客体维度、评价指标维度、评价工具维度、评价结果维度等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分析要素维度间的关系,基于治理理论中“序参量”对其他要素的协同、整合,决定系统的演变甚至结果的功能,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作为高校智库评价中的“序参量”协同、整合其他要素维度,来发现和解决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以期探究高校智库评价系统的完善。2、研究视角及研究途径的创新。学界对高校智库评价的研究多关注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其他要素维度的研究和探讨关注较少,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以量化方式理性认知高校智库评价要素维度间的相关关系,探究评价主体维度、评价客体维度、评价工具维度、评价结果维度等,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构建的影响,挖掘各要素维度面临的问题,分析其制约完善的内在机理,以期达到显示、描述和推断被研究对象特征、趋势和规律性的相关目的,进而来论证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多维性和系统性,为高校智库评价中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依据,这在当前的高校智库评价研究中较少出现。3、基于治理理论和第四代评估理论尊重、识别多元评价主体价值倾向,完善高校智库评价工具理性的导向下,建构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当前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多基于单一评价主体的价值倾向而建立,而智库对于政府及社会影响程度的评判话语权实质应掌握在“用户手中”,“决策用户”的认可程度决定其价值的体现。本文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和相关访谈,尝试聚焦高校智库的用户主体如政府、媒体、社会公众、利益相关方,潜在评价主体中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机构乃至高校智库本身等,他们对高校智库评价的价值理念,结合高校智库的功能和特征,建构涵括“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政府影响力、智库的对外合作交流情况、智库的组织情况”等共34个指标在内的定量评价指标集,通过因子分析技术的修正,最终确定了涵括“智库投入及平台建设因子、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因子、智库合作和对外交流因子、智库学术生产能力因子”五个一级评价指标及29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而得的定量指标结构能够回应高校智库的各项功能,为衡量高校智库各项影响力的实现提供可供参考的维度。为完善评价方式,经过问卷调查的筛选确定11个定性指标集来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4、系统分析高校智库评价结果、总结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往高校智库评价研究多关注评价结果的排名,较少关注评价结果的分析、总结及探讨。本文通过科学抽样对18所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分析样本高校智库在基础建设、运营管理、影响力实现等方面的情况,挖掘出样本高校智库在实体化建设及内部组织管理不完善,高校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的实现程度较低,高校智库学科间的协同有待进一步深化等问题。并参考评价指标提出:深化高校智库的实体化建设,完善高校智库的支撑体系;完善高校智库成果发布与转化机制,提升高校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从学科、项目、人员等方面深化高校智库的协同,扩大对外合作和交流等对策和建议。

胡林云[7](2020)在《基于行业轮动策略的多因子选股模型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蓬勃发展,以及对现代金融理论逐渐深入的研究,金融工程应运而生,其借助庞大而先进的金融信息系统,重新构造、拆解与组合现有的金融数据状况,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网络图解、仿真技术等方法来设计开发金融产品,而量化投资作为金融工程的一项重要应用分支,在当今的策略研究和产品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策略研究通常会从选股和择时两方面进行,常见的选股策略有因子选股、筹码选股、风格轮动等,而自2004年美林投资时钟理论提出以来,行业轮动策略成为资产配置领域研究的热点。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该策略应用在各大基金公司的产品中能够取得不错的收益。实际上,资产配置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由于行业配置可针对大类资产、股票、以及证券投资基金,在众多机构,尤其是基金公司和券商资管,都在积极地探索我国A股市场的行业配置法则,由于经济周期能够反映整个经济体的流动性,在行业阶段之前首先要进行宏观经济的判断,本文目的在于通过结合宏观经济和量化投资的相关分析技术完成一轮自上而下的分析,达到完成股票配置策略来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本文通过结合投资组合理论、宏观经济学、信号处理再和量化选股的方法,分别构建多因子选股策略和行业轮动策略并进行回测检验。首先依据已论证的投资经验及理论确立投资逻辑,基于Wind公司旗下的万矿量化平台,选取了2016年至2019年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技术指标数据以及估值数据,建立了一个以估值因子、财务质量因子、成长因子、规模因子、资本结构因子、动量因子以及换手率因子所构成的因子库。然后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筛选出有效因子构建多因子模型和行业轮动模型。在构建行业轮动策略时,本文首先使用信号处理的方法识别库存周期长度,然后根据CAPM模型理论将申万28个一级行业划分为周期性与非周期性行业,接着将工业增加值作为需求端指标,工业产成品库存作为供给端指标从而划分最近一轮的库存周期。在划分好的周期阶段对行业进行相应的配置,在进入被动去和主动补库存时配置周期性行业股票,在被动补和主动去库存阶段配置非周期性行业股票从而建立基于行业轮动的多因子选股模型,将前后两个模型的绩效指标和中证800对比,将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作为模型样本回测期,构建行业轮动策略和多因子模型结合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估值、财务质量、成长性、资本结构和技术指标等多个维度选取的39个候选因子测算发现,多因子模型中市盈率、市净率、市现率、ROE以及换手率等6个因子较为有效构建行业风格固定下的多因子策略累计收益率为45.98%,年化收益为13.09%,取得了较好的收益;(2)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观察到频点附近有明显的能量聚焦,验证了中国股票市场短周期集中在41.37个月,并基于工业增加值和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作为指标划分库存周期分别计算出各个阶段的因子占优情况,构建的基于行业轮动策略多因子模型获得累计收益率为83.91%,年化收益为21.91%。两个策略都战胜了基准收益率的22.54%和基准年化收益率为6.62%;(3)多因子整个模型期没有选出有色金属、国防军工和通信这三个行业的股票,较为集中的直接原因就是没对行业风格固定下的多因子选股模型进行不同时期进行不同行业配置的这一操作所致。

李国敏[8](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提出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龚凡荻[9](2019)在《医药制造企业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实施效果及风险分析 ——以海思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医药制造是关乎民生的朝阳产业,国内医药行业正面临医药市场迅速增长的良好前景,且行业内竞争激烈,在国家大力推进药品创新研发的政策环境下,行业内许多企业正积极转型为以研发为导向,试图轻装上阵,更加注重技术研发、品牌建设、客户关系、营销渠道等轻资产要素的价值创值,充分整合企业外部社会资源,以较轻的资产结构撬动更多资源,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逐步探索轻资产运营模式。目前国内外许多行业企业都成功实施了轻资产运营模式,而由于行业背景不同、企业性质的差异,企业对该模式的实施效果各有不同,就医药制造行业而言,由于该行业政策变动频繁、该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以及该行业特殊的性质使得企业在轻资产运营模式实施过程中既存在优势,也会遇到一定风险,原有的措施需不断进行升级调整。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轻资产运营模式的研究,多从与企业财务绩效的正相关关系角度,本文进一步从模式实施动因、财务绩效,并从行业背景的角度对轻资产运营模式面临的风险、自身的缺陷等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优化策略,且选取医药制造行业为研究对象,对同行业采取该模式或是即将转型的企业更是有一定的借鉴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财务指标分析法等,主要选取医药制造行业较为典型的运用轻资产模式的企业海思科为研究对象,在行业背景下分析企业采取该模式的动机,对其模式的实施路径和财务特征进行梳理,从市场维度和财务维度对模式实施效果进行分析,通过与同行业纵横对比发现,该模式实施之初对财务绩效有较明显正向影响,而效果并未一直维持,且在近几年各项能力甚至下降至较低水平,究其原因进一步分析,由财务角度分别从行业影响及轻资产模式自身弊端等角度提出原有模式存在的风险,主要为医药“两票制”、合作生产、市场因素、巨额研发投入、无形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融资方式、大量资金闲置等带来的风险,原有模式部分措施需及时调整,本文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指出国家鼓励创新、目前行业内医药政策正为医药制造企业实施轻资产模式带来机遇,企业可进一步调整原有措施,采取新的医药代工模式CMO、自主与合作生产结合、提高研发投入转化效率、代理商模式向CSO转型、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等。希望为同行业企业带来借鉴意义。

蒋静飞[10](2018)在《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4年1月正式成立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简称“中阿合作论坛”),是推动中阿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这个多边合作机制的创立,标志着中阿关系步入机制化建设的新阶段,也为我们研究21世纪中阿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中阿合作论坛”的设立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着眼于中阿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全球化日益凸现的新时期极具战略意义。论坛成立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在运行过程中,机制建设逐步完善,紧贴不同时期中阿双方的不同需求,为中阿政治、经济、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框架。可以说,“中阿合作论坛”是服务于中阿关系发展的综合性平台,对于中阿务实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21世纪以来,中阿友好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南南合作”的一个典范。本论文以“中阿合作论坛”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前中阿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论坛成立的背景和过程、论坛主要相关文件、论坛机制及相关活动、中阿合作模式与阿拉伯国家和其他国家合作模式的异同等进行全景式考察,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对21世纪中阿关系的发展做全面、综合的研究与评估,以期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本论文由绪论、正论五章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主要讲述选题意义,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主要的创新点与难点、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正文部分的第一章回顾了“中阿合作论坛”的缘起和创立。“中阿合作论坛”的成立,是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传统友谊的历史积淀,是对21世纪初变幻多端的国际形势的积极应对,是中阿相互多样化利益诉求的现实选择。成立“中阿合作论坛”的设想最早源于阿方,但得到中方积极回应,同意“分阶段、有步骤地建立‘中阿合作论坛’”。最后在阿方草案基础上,各自拟订了文件草案。在中阿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筹备下,“中阿合作论坛”于2004年1月30日正式成立。第二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建设。“中阿合作论坛”在14年的发展过程中,正规化、机制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部长级会议为引领机制,以高官委员会为执行机制,以中阿企业家大会、专题经贸研讨会、中阿能源合作大会、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阿友好大会、中阿互办文化节、中阿新闻合作论坛、高教与科研研讨会、环境保护合作等十余个定期或不定期的合作机制为协同机制的框架。本章对这些机制进行分类,分析论坛的主要会议文件、介绍论坛机制的相关活动,并对论坛的机制成效进行评估,分析其特点及局限,同时阐述外界对其评价。第三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关系的迅速发展。自论坛成立以来,推动中阿关系经历了三次飞跃:2004年论坛成立之际,首届部长级会议确立了中阿“平等、全面合作的新型伙伴关系”;2010年“中阿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宣布中阿关系升级为“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2014年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一带一路”构想正式纳入中阿合作的议题,中阿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推进构建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本章对论坛成立后中阿关系的三个阶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做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第四章主要从比较的视角,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类型进行研究并阐明其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本章把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分为阿拉伯联盟参与的整体合作机制、阿拉伯地区区域组织参与的局部合作机制、阿拉伯世界特定国家的对外合作机制这三大类,并列举典型案例对这三类合作机制进行分析,通过与中国对阿合作机制的对比,分析各自特点,揭示其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第五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中阿关系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揭示“中阿合作论坛”的建设要深化战略、突出创新、务求实效,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时代主题,提升合作效能。

二、思科:展望光明未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思科:展望光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圆明园遗址纪念地保护及展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圆明园遗址
        1.2.2 纪念及纪念地
        1.2.3 遗址保护及展示
    1.3 研究现状
        1.3.1 圆明园遗址的相关研究
        1.3.2 纪念及纪念地的相关研究
        1.3.3 遗产保护及展示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2 圆明园遗址纪念地概况
    2.1 圆明园遗址的变迁
        2.1.1 遗址变迁历程
        2.1.2 各历史阶段被破坏或修缮的遗址点分布
    2.2 圆明园遗址纪念地价值认知
        2.2.1 见证历史的价值
        2.2.2 纪念教育的价值
        2.2.3 科学研究的价值
        2.2.4 生态与美学价值
    2.3 圆明园遗址纪念地的属性
        2.3.1 文物属性—不可再生性
        2.3.2 历史属性—真实性
        2.3.3 精神属性—纪念性
    2.4 圆明园遗址纪念地的组成要素
        2.4.1 有形要素
        2.4.2 无形要素
    2.5 本章小结
3 圆明园遗址纪念地保护方法的研究
    3.1 圆明园遗址纪念地的保护现状
        3.1.1 遗迹遗存现状
        3.1.2 考古挖掘现状
        3.1.3 遗址保护现状
        3.1.4 现存保护问题
    3.2 圆明园遗址纪念地的保护原则
        3.2.1 真实性原则
        3.2.2 完整性原则
        3.2.3 可逆性原则
    3.3 有形要素的保护方法
        3.3.1 遗址遗迹的保护
        3.3.2 可移动文物的保护
    3.4 无形要素的保护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圆明园遗址纪念地展示方法的研究
    4.1 圆明园遗址纪念地的展示现状
        4.1.1 展示现状
        4.1.2 现存问题
    4.2 圆明园遗址纪念地的展示原则
        4.2.1 尊重遗址的原真性
        4.2.2 突出遗址的纪念性
        4.2.3 遵循可持续性原则
    4.3 圆明园遗址纪念地的展示策略
        4.3.1 有形“可视性”展示
        4.3.2 无形“精神性”展示
    4.4 有形要素的展示方法
        4.4.1 遗址遗迹的展示
        4.4.2 可移动文物的展示
    4.5 无形要素的展示方法
        4.5.1 场景还原
        4.5.2 物质承载
        4.5.3 虚拟展示
        4.5.4 远程展示
    4.6 本章小结
5 正大光明遗址保护及展示研究
    5.1 正大光明遗址变迁
        5.1.1 营建历程
        5.1.2 衰败历程
    5.2 正大光明遗址价值认知
        5.2.1 历史价值
        5.2.2 艺术价值
        5.2.3 纪念教育价值
        5.2.4 科学研究价值
    5.3 正大光明遗址保护及展示要素
        5.3.1 有形要素
        5.3.2 无形要素
    5.4 正大光明遗址的保护方法
        5.4.1 有形要素的保护
        5.4.2 无形要素的保护
    5.5 正大光明遗址的展示方法
        5.5.1 有形要素的展示
        5.5.2 无形要素的展示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以铱配合物为光敏剂高效实现可见光驱使环加成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可见光催化能量转移反应机制
    1.3 可见光催化能量转移反应类型
    1.4 可见光催化的能量转移环加成反应
    1.5 课题思路及目标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性质表征
    2.1 背景简介和研究思路
    2.2 光催化剂的设计合成
        2.2.1 光催化剂金属中心的筛选
        2.2.2 光催化剂的配体设计
    2.3 光催化剂的光物理与电化学性质探究
    2.4 本章小结
    2.5 实验部分
        2.5.1 药品试剂与仪器设备
        2.5.2 合成光催化剂的实验步骤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可见光催化thia-Paternò–Büchi反应构筑硫杂环丁烷
    3.1 背景简介及研究思路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反应条件优化
        3.2.2 底物适应性考察
        3.2.3 克级规模反应
        3.2.4 反应机理探究
        3.2.5 量子产率测试
    3.3 本章小结
    3.4 实验部分
        3.4.1 药品试剂与仪器设备
        3.4.2 实验操作步骤
        3.4.3 相关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可见光驱动氮杂环化反应构筑吡咯并[3,4-c]喹啉
    4.1 背景简介及研究思路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反应条件优化
        4.2.2 底物范围探究
        4.2.3 克级规模反应
        4.2.4 合成应用考察
        4.2.5 反应机理探究
    4.3 本章小结
    4.4 实验部分
        4.4.1 药品试剂与仪器设备
        4.4.2 实验操作步骤
        4.4.3 相关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可见光催化下马来酰亚胺与不饱和烯/炔烃的环加成反应
    5.1 背景简介及研究思路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反应条件优化
        5.2.2 底物范围考察
        5.2.3 反应机理探究
    5.3 本章小结
    5.4 实验部分
        5.4.1 药品试剂与仪器设备
        5.4.2 实验操作步骤
        5.4.3 相关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南太集团南太云创谷产业园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的工具和方法
        1.3.1 研究的工具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2.1.1 企业战略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
        2.1.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2 竞争战略理论
    2.3 产业地产文献综述
第3章 南太云创谷园区外部环境分析
    3.1 南太云创谷园区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科技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产业园总体态势分析
        3.2.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3 主要竞争园区
第4章 南太集团南太云创谷园区内部环境分析
    4.1 南太集团南太云创谷园区内部资源分析
        4.1.1 南太云创谷园区有形资源分析
        4.1.2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无形资源分析
        4.1.3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人力资源分析
    4.2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能力分析
        4.2.1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营销能力分析
        4.2.2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组织管理能力分析
        4.2.3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核心竞争力分析
    4.3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经营现状分析
        4.3.1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财务管理状况分析
        4.3.2 南太集团组织结构分析
        4.3.3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文化建设分析
第5章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竞争战略制定
    5.1 南太集团的战略目标体系
        5.1.1 公司使命
        5.1.2 南太集团公司愿景
        5.1.3 发展战略
        5.1.4 目标
    5.2 战略分析
        5.2.1 外部因素评价
        5.2.2 内部因素评价
    5.3 SWOT矩阵
    5.4 战略决策
        5.4.1 战略输出
        5.4.2 战略内容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竞争战略实施与保障
    6.1 战略实施
        6.1.1 定位差异化
        6.1.2 产品差异化
        6.1.3 渠道差异化
        6.1.4 服务差异化
        6.1.5 品牌差异化
    6.2 保障措施
        6.2.1 组织架构保障
        6.2.2 人力资源保障
        6.2.3 财务保障
    6.3 战略识别与控制
        6.3.1 风险识别
        6.3.2 风险控制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CPM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附录B EFE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附录C IFE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致谢
作者简介

(4)当代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逻辑与空间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范围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纪念性博物馆的研究现状
        1.4.2 叙事逻辑的研究现状
        1.4.3 叙事逻辑应用于纪念性博物馆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纪念性博物馆相关研究概述
        2.1.1 纪念性博物馆的概念及分类
        2.1.2 纪念性博物馆面临的挑战
        2.1.3 当今纪念性博物馆的特征
    2.2 建筑叙事与叙事逻辑思维概述
        2.2.1 叙事学概述
        2.2.2 叙事逻辑概述
        2.2.3 建筑叙事概述
        2.2.4 其他相关理论
    2.3 纪念性博物馆与叙事逻辑的关联性
        2.3.1 与叙事逻辑文学性的关联
        2.3.2 与叙事逻辑结构性的关联
        2.3.3 与叙事逻辑时空维度的关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结构模式
    3.1 纪念性博物馆叙事的线性结构
        3.1.1 回应叙事结构的线性时空
        3.1.2 线性时间——时间片段的连续
        3.1.3 线性空间——空间结构的连续
    3.2 纪念性博物馆叙事的并置结构
        3.2.1 回应叙事结构的并置时空
        3.2.2 并置时间——叙事情节的共时
        3.2.3 并置空间——空间结构的层次
    3.3 纪念性博物馆叙事的拼贴结构
        3.3.1 回应叙事结构的拼贴时空
        3.3.2 拼贴时间——时间片段的拼贴
        3.3.3 拼贴空间——空间结构的重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纪念性博物馆基于叙事逻辑的语义建构
    4.1 场所语汇语义构建——场所记忆
        4.1.1 回应叙事文学性的场所语汇语义
        4.1.2 回应主题意义的场景记忆
        4.1.3 回应语义建构的场地要素
        4.1.4 回应语义建构的空间要素
    4.2 形式语汇语义构建——情感表达
        4.2.1 回应叙事文学性的形式语汇语义
        4.2.2 回应主题意义的文化记忆
        4.2.3 回应语义建构的形态要素
        4.2.4 回应语义建构的符号要素
    4.3 技术语汇语义构建——时代特征
        4.3.1 回应叙事文学性的技术语汇语义
        4.3.2 回应主题意义的构筑记忆
        4.3.3 回应语义建构的材料要素
        4.3.4 回应语义建构的技术要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叙事表达的原则与方法
    5.1 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叙事表达的原则
        5.1.1 根植主题意义的整体性原则
        5.1.2 提升叙事意境的艺术性原则
        5.1.3 注重文脉传承的延续性原则
        5.1.4 强化情感体验的以人为本原则
    5.2 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叙事主题的确立
        5.2.1 叙事题材的解读与提取
        5.2.2 叙事主题与空间基调的确立
        5.2.3 主题的表达方式
    5.3 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叙事节奏的编排
        5.3.1 叙事的开端——前导空间
        5.3.2 叙事的发展——过渡空间
        5.3.3 叙事的高潮——主导空间
        5.3.4 叙事的结尾——尾声空间
    5.4 纪念性博物馆空间结构的生成
        5.4.1 直线型空间结构
        5.4.2 折线型空间结构
        5.4.3 环绕型空间结构
    5.5 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叙事氛围的营造
        5.5.1 物质元素的运用
        5.5.2 非物质元素的运用
        5.5.3 信息元素的运用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结语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案例汇总目录
附录2 图表来源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5)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分类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论文创新与论文不足
第1章 全球治理体系与全球治理理论
    1.1 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演变
        1.1.1 全球化发展与新全球化的出现
        1.1.2 全球治理体系的三个历史阶段
        1.1.3 全球治理体系演变的基本原因
    1.2 全球治理的基本内容
        1.2.1 全球治理的概念界定
        1.2.2 全球治理的构成要素
        1.2.3 全球治理的实践范畴
    1.3 全球治理的理论基础
        1.3.1 全球治理理论的现实价值
        1.3.2 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范式
        1.3.3 全球治理角色理论的框架
第2章 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2.1 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认知”
        2.1.1 中国的“角色认知”
        2.1.2 美国的“角色认知”
    2.2 中美两国彼此之间的“角色预期”
        2.2.1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角色预期”
        2.2.2 中国对美国霸权的“角色预期”
    2.3 冷战后中美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2.3.1 中国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2.3.2 美国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第3章 中美在全球治理实践中的“角色冲突”
    3.1 中美在全球治理实践层面的“角色冲突”
        3.1.1 “多元合作”与“单极霸权”的治理冲突
        3.1.2 “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模式之争
    3.2 中美在区域治理实践层面的“角色冲突”
        3.2.1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虹吸效应
        3.2.2 美国“印太战略”的对华遏制围堵
    3.3 中美在大国关系互动层面的“角色冲突”
        3.3.1 中美贸易战的冲突持续升高
        3.3.2 中美科技战的零和性博弈凸显
        3.3.3 中美核心利益的碰撞全面升级
    3.4 中美两国“角色冲突”的受众效应
        3.4.1 “角色冲突”带来不同的“受众效应”
        3.4.2 “角色冲突”引发的中美“角色困境”
第4章 中美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嬗变”
    4.1 中国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嬗变”
        4.1.1 “中国发展”推动了国际格局的演变
        4.1.2 “中国方案”影响着国际规范的导向
        4.1.3 “中国角色”促进了国际制度的发展
    4.2 特朗普政府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嬗变”
        4.2.1 全球治理“举旗者”蜕变为“搅局者”
        4.2.2 霸权体系“保护者”蜕变为“讹诈者”
        4.2.3 自由秩序“灯塔国”蜕变为“破坏者”
    4.3 中美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转换”
        4.3.1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转换
        4.3.2 美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转换
第5章 新时代中美在全球治理中“角色再构建”
    5.1 中美构建良性“竞合角色”的重要基础
        5.1.1 中美构建良性的“竞合角色”重要性
        5.1.2 中美构建良性“竞合角色”的新机遇
    5.2 中美在全球治理中“合作性角色”的实践积累
        5.2.1 全球经济治理合作
        5.2.2 全球安全治理合作
        5.2.3 全球公域治理合作
    5.3 中美在全球治理中“角色再构建”的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6)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智库评价研究的发展与聚焦
        (二) 我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发展与聚焦
        (三) 研究文献评述及进一步扩展的空间
    三、核心概念
        (一) 高校智库
        (二) 高校智库评价的内涵
    四、理论分析工具
        (一) 治理理论及其应用阐述
        (二) 第四代评估理论及其应用阐述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创新
        (三) 本研究的价值取向
第一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及理论分析框架
    一、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与制度环境
        (一) 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
        (二) 高校智库评价的制度环境
    二、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
        (一) 制度环境的诱导
        (二) 治理主体协作的动力和基础
        (三) 治理主体的多元诉求和资源互赖
        (四) 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存在
    三、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解析
        (一) 高校智库评价分析框架的构建
        (二) 高校智库评价分析框架的解析
第二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调研方案设计
        (一) 高校智库评价现状的问卷设计
        (二) 抽样方案与样本规模的估计
        (三) 问卷的发放与数据收集
    二、数据分析
        (一)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二)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三) 要素维度的相关关系
    三、高校智库评价的问题表征
        (一) 高校智库评价主体单一,降低评价指标体系的共识性
        (二) 对高校智库分类评价不完善,降低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程度
        (三) 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降低评价过程的公信力
        (四) 评价结果应用不完善,降低评价功能的有效性
    四、制约高校智库评价完善的内在机理
        (一) 多元评价主体协同与合作的缺失
        (二) 评价偏好不一致,价值冲突与价值均衡共存
        (三) 制度规范的缺失,弱化智库评价的共识性
        (四) 信息不对称,降低评价结果的科学及共享
第三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指标体系建构
    一、响应式聚焦,树立高校智库评价导向
        (一) 关注多元评价主体价值诉求
        (二) 完善评价工具理性
        (三) 遵循指标体系多维性及动态发展的规律
    二、确定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一) 系统原则
        (二) 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及特殊指标互为补充的原则
        (三) 简明性原则
        (四) 可操作性原则
        (五) 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三、指标体系初始集设置的阐释和说明
        (一) 指标体系建立的程序
        (二) 定量指标体系初始集的设置
        (三) 定性指标体系初始集的设置
    四、指标体系的问卷设计及相关描述性统计
        (一) 指标体系的问卷设计
        (二) 相关描述性统计
    五、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
        (一) 因子分析
        (二) 定量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
        (三) 定量指标体系的修正
        (四) 定量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五) 定性指标体系的筛选
    六、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及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一) 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
        (二) 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实证评估
    一、评估标准的制定
        (一) 评估表的制定
        (二) 评估标准及评估细则
    二、基于18所高校智库的数据采集
        (一) 样本容量
        (二) 样本选取
        (三)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三、评估结果的比较及分析
        (一) 总分及一级指标得分分析
        (二) 二级指标得分分析
        (三) 三级指标得分分析
    四、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及提升的策略路径
        (一) 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
        (二) 高校智库提升的策略路径
结束语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校智库评价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2: 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的论文情况及科研情况
后记

(7)基于行业轮动策略的多因子选股模型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多因子选股策略相关文献综述
        1.2.2 行业轮动策略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与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与不足
2 行业轮动策略相关理论基础
    2.1 多因子模型的理论基础
        2.1.1 马科维茨均值方差理论
        2.1.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2.1.3 套利定价模型理论
        2.1.4 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
        2.1.5 小结
    2.2 经济周期理论研究
        2.2.1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
        2.2.2 朱格拉周期理论
        2.2.3 基钦周期理论
        2.2.4 小结
    2.3 行业轮动理论研究
        2.3.1 行业轮动原理
        2.3.2 产业链视角下的行业轮动
        2.3.3 美林投资时钟理论
        2.3.4 经济周期下中国资本市场的行业轮动研究
3 多因子选股模型方案设计
    3.1 多因子选股模型原理和方法
    3.2 建立候选因子库
    3.3 数据预处理
        3.3.1 异常值处理
        3.3.2 缺失值处理
        3.3.3 标准化处理
    3.4 因子有效检验
        3.4.1 相关性检验
        3.4.2 因子收益率分析
    3.5 冗余因子剔除
    3.6 构建多因子模型
    3.7 模型评价指标设定
4 多因子选股模型实证分析
    4.1 实证研究
        4.1.1 实证数据选取
        4.1.2 候选因子的选取
        4.1.3 实证数据预处理
        4.1.4 因子有效性检验
        4.1.5 因子收益率检验
        4.1.6 进一步筛选有效因子
    4.2 模型构建与实证结果分析
5 基于行业轮动的多因子选股策略
    5.1 库存周期的选取与划分
        5.1.1 库存周期的经济含义
        5.1.2 库存周期验证
        5.1.3 库存周期划分
        5.1.4 行业大类划分
    5.2 行业轮动策略的构建
    5.3 行业轮动策略实证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行业轮动因子IC测试结果
附录2 :行业轮动策略因子收益率测试结果
附录3 :行业轮动策略因子相关性测试结果
附录4 :策略选股情况
附录5 :模型构建的相关代码

(8)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四、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三、跨国公司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一、后危机时代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非政治风险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结论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医药制造企业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实施效果及风险分析 ——以海思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轻资产概念界定
        2.1.2 轻资产运营模式
    2.2 轻资产运营模式理论基础
        2.2.1 微笑曲线理论
        2.2.2 价值链分析理论
        2.2.3 企业价值创造的财务绩效评价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轻资产运营模式的优势与风险
        2.3.2 轻资产运营模式动因研究
        2.3.3 轻资产运营模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2.3.4 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2.3.5 经营风险评价研究
        2.3.6 文献述评
第3章 轻资产运营模式相关分析
    3.1 轻资产运营模式下企业价值实现途径及财务报表特征
        3.1.1 轻资产运营模式下企业价值实现途径
        3.1.2 轻资产运营模式下的财务报表特征
    3.2 企业轻、重资产运营模式对比分析研究
        3.2.1 轻重资产模式优缺点对比
        3.2.2 轻重资产模式适用范围
第4章 海思科轻资产模式案例分析
    4.1 医药制造行业行业范围界定及行业背景下模式实施动机分析
        4.1.1 医药制造行业范围界定
        4.1.2 行业背景下企业轻资产运营模式实施动机分析
    4.2 海思科简介
        4.2.1 公司概况
        4.2.2 海思科经营情况简述
        4.2.3 选择该企业及对比企业的原因
    4.3 海思科轻资产模式实施路径及财务报表特征
        4.3.1 注重研发
        4.3.2 合作生产模式
        4.3.3 代理销售
        4.3.4 内源融资为主
        4.3.5 轻资产模式下财务报表特征
    4.4 海思科轻资产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4.4.1 市场维度
        4.4.2 财务指标分析
        4.4.3 经济增加值评价
第5章 由海思科看医药制造企业轻资产模式风险及控制措施
    5.1 医药制造企业轻资产模式面临的风险
        5.1.1 海思科风险评价指标分析
        5.1.2 巨额研发投入带来的风险
        5.1.3 无形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
        5.1.4 合作生产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5.1.5 新医药政策的推出——“两票制”带来的风险
        5.1.6 药品价格下调带来的风险
        5.1.7 融资风险
        5.1.8 大量闲置资金未充分利用
    5.2 医药制造企业轻资产模式风险控制措施
        5.2.1 提高研发投入转化效率,增加独占性品种
        5.2.2 新制度“松绑”新药,可采取新的医药代工模式CMO
        5.2.3 高端产能自建、低端产能生产外包模式
        5.2.4 代理商模式向CSO转型
        5.2.5 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5.2.6 合理并购、加强海外业务合作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构安排
第一章 “中阿合作论坛”的缘起与创立
    第一节 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传统友谊是论坛建立的历史背景
        一、相互理解和尊重,维护彼此的核心利益
        二、从单一援助到多样化合作,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第二节 21世纪初复杂的国际形势是论坛建立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发展对国家间交往方式提出新要求
        二、新世纪中东局势的急剧变化是中阿关系进一步深化的推手
    第三节 中阿双方的多样化需求是论坛建立的现实背景
        一、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需求
        二、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需求
    第四节 “中阿合作论坛”的筹备与创立
    小结
第二章 “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建设
    第一节 引领机制:部长级会议
    第二节 执行机制:高官委员会
    第三节 协同机制:其他合作机制
        一、经贸能源类合作机制
        二、人文交流类合作机制
        三、可持续发展类合作机制
    第四节 “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评估
        一、“中阿合作论坛”的外交类型
        二、历届部长级会议的意义及成绩
        三、“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特点
        四、“中阿合作论坛”机制的局限性
        五、外界对“中阿合作论坛”的评价
    小结
第三章 “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 中阿新型伙伴关系:2004~2009年
        一、高层交往互动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
        二、经济关系高速发展、合作机制日趋完善
        三、借力论坛框架平台,文化交流不断扩大
        四、加强国际事务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第二节 中阿战略合作关系:2010~2013年
        一、理性应对中东变局,稳妥推进政治关系
        二、经贸关系逆势增长,合作平台愈加完善
        三、文化交往有序开展,深度广度不断扩大
    第三节 中阿“命运共同体”(2014年~至今)
        一、战略互依逐步提升,政治互信全面加深
        二、“一带一路”当为契机,经济务实合作提质增效
        三、文化交流实力推进,民间参与稳步提升
    小结
第四章 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及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阿拉伯联盟参与的整体合作机制
        一、阿拉伯—印度合作论坛
        二、阿拉伯—日本经济合作论坛
        三、阿拉伯联盟参与的其他整体合作机制简要介绍
    第二节 阿拉伯地区区域组织参与的局部合作机制
        一、西地中海“5+5对话”机制
        二、美国—海合会战略合作论坛
    第三节 阿拉伯世界特定国家的对外合作模式
    第四节 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
    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中阿合作论坛”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阿关系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当前形势下中阿合作面临的机遇
        二、当前形势下中阿合作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指导下的“中阿合作论坛”建设
        一、新气象
        二、新期待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一览表
附录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高层领导交往统计表(2004~2017年)

四、思科:展望光明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 [1]圆明园遗址纪念地保护及展示方法研究[D]. 荀燕双.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以铱配合物为光敏剂高效实现可见光驱使环加成反应的研究[D]. 何建. 兰州大学, 2021(09)
  • [3]南太集团南太云创谷产业园竞争战略研究[D]. 李坤鹏. 兰州大学, 2021(02)
  • [4]当代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逻辑与空间表达[D]. 董海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研究[D]. 王胜男. 吉林大学, 2020(08)
  • [6]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D]. 郭瑞.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行业轮动策略的多因子选股模型实证研究[D]. 胡林云. 西南大学, 2020(01)
  • [8]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9]医药制造企业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实施效果及风险分析 ——以海思科为例[D]. 龚凡荻. 苏州大学, 2019(04)
  • [10]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D]. 蒋静飞.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思科:展望光明的未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