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

论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

一、试论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昕垚[1](2021)在《中国传统纹样图案在展示空间中的多维化表达及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展示设计的飞速发展已经势不可挡,而作为我国各个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传统纹样符号,则在独具风格的中国展示设计中体现出重要价值及意义。而如何将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并发扬优秀的灵魂与精髓,是我国设计师首先思考的时代命题。文章分五部分对论文进行阐述。第一章阐述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等。第二章阐述了相关理论概念。首先论述了中国传统纹样图案与展示空间的基本内涵,并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构图、造型角度探索中国传统纹样对展示设计的影响,总结出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对我国展示设计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推动我国展示设计个性化发展的立足之本。第三章主要研究如何将多维化概念引入展示空间并探索其应用方法,目的在于将展示空间的信息以多维度的展示方式传递给受众,让受众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心理等多方位的感官体验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第四章对展示空间中传统纹样图案的创新应用进行深入探讨,选取国内外展示空间中传统纹样图案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借助数字媒体艺术以及现代设计中的新理念,将传统纹样图案进行创新性转化,使其符合现代审美要求,将民族文化深厚的精神内涵与现代展示相结合,使其走向国际化与创新化。并且以全新的形式面向大众,引起观众的共鸣,达到深化观众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并有效传承和发扬我国优良文化精神的目的。第五章实践例证,以研究生毕业设计《“满绣”荷包刺绣工艺与纹样展》为例,以满族荷包刺绣中传统吉祥纹样作为基本设计素材,并在展示空间中以多维度的设计语言对其进行表现,注重元素与理念的创新,创造出符合满族文化的创新性展示空间。经过实践研究可知:多维化与创新型传统纹样图案同传统文化融入展示空间是展示设计专业中重要的可行性实践方法,通过深入挖掘与提炼民族的文化基因并对其进行提炼,并且融入现代元素与理念,使得展示空间可充分向受众传递文化内涵,创建中国现代展示空间表达的新风貌。

员琪琪[2](2021)在《黔东南苗绣在现代室内软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文中认为黔东南苗绣历史悠久,被称为“写在衣服上的史书”,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但人们对苗绣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历史文化、民族发展等层面,将苗绣蕴含的装饰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推广作用不大。在我国室内软装设计发展进程中,大量外来文化的侵入使我国的软装设计风格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室内设计作品同质化严重,民族文化特色越来越少,反而是国外设计师进行了大量的中国风元素设计尝试。其实国内设计师对我国传统文化更为了解,通过将黔东南苗绣艺术这一民族文化与现代室内软装设计创新结合,可以开辟出一条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设计之路,以实现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与发展,更好的融入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本文以黔东南苗绣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发展历程及现状的研究,提出本课题研究存在的文化传承意义;通过对其基本要素如图案纹样特征、色彩搭配特征、用料材质分类和绣工技法分类的详细探究,得到其蕴含的艺术装饰元素;通过对上述装饰元素所表达的文化内涵研究,得到黔东南苗绣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体现民族文化的路径。对现代室内软装设计的特征、元素分类、设计风格、设计原则的归纳研究,为后续室内软装设计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室内软装设计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研究,为设计实践提供了可行的设计方向。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黔东南苗绣在现代室内软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可行性及价值进行分析,得到了图案元素重组和色彩搭配创新等设计方法,以实际应用案例为模板进行应用分析,得到可借鉴的设计方法和需要规避的不足之处。最终的整体软装设计方案既保证了现代室内软装的功能交互和人性化需求,以社会关注热点为选题灵感,选择平层单身青年公寓为目标项目,以“时光故事”为苗绣与现代软装结合的设计主题。首先对小户型单身公寓进行功能分区设计,再选取设计灵感来源,完成整体风格定位,最后以每个功能区域为单位进行软装元素的创新设计及选配,完成各区域的整体软装效果图,并选择了部分创新设计软装产品进行实物样品制作。黔东南苗绣装饰元素的加入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韵味,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实现了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更论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孟冬冬[3](2020)在《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文化立场研究 ——以深圳平面设计现象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世界全球一体化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设计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全球化潮流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各国设计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不同地区的文化碰撞、冲突与融合促进了世界设计文化共同发展。虽然中国现代设计通过不断学习与借鉴西方先进设计文化与理念,在设计教育、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同时也呈现出一些创意抄袭、过度设计、滥用传统元素等设计现象,从本质上来说,设计文化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设计的发展。在全球化大趋势下,面对当今设计现状,秉持怎样的文化立场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文章着眼于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通过梳理中国传统设计思想文脉,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平面设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当代平面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缘由,并强调设计文化立场的重要性。设计从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也多与文化有关,通过梳理中国设计文化的特征,借用文化结构层次理论,分别从精神层、物质层、制度层来分析设计文化之结构,探寻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现象背后的深层文化根源。精神层属于设计文化的内核,从根本上引导着设计行为,最终左右着设计文化的发展方向;物质层作为视觉层面,从图形、色彩、版式等设计要素彰显文化特征;制度层包含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等一系列组织制度,规范着设计活动,并协调着设计文化系统各要素之前的关系。最后以深圳平面设计文化现象为例,提出通过设计语言、设计制度、设计理念三个层面来重塑中国当代平面设计文化立场的有效路径。

王英[4](2020)在《战国中山服饰文化及当代创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战国时代的中山国疆域中,主要民族构成为北方迁徙而来的游牧民族,地域文化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中山国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历史文化风貌,展现出别样的生活习俗以及艺术特色。战国中山文化主要涵盖了政治、经济、农业、文化习俗等诸方面。随着中山王墓考古发掘工作逐步的展开,关于战国中山文化的研究得陆续展开,并且在很多方面得以深入研究,服饰方面的研究是目前空白领域。本文基于历史考古及文献资料尝试探索进一步梳理研究。首先概述了战国中山文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然后立足于实物资料和相关史料的充分搜集,并进行一定的田野考察。梳理出了战国中山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就其中的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地域礼俗文化展开探讨,并总结其服饰文化特征,使得有关中山服饰文化的内容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再进一步论述当代中山文化的创新设计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得出战国中山文化的创新设计思路,并逐步开展设计。主要对中山地区出土器物造型和纹样的汲取和再创造,论证其创新设计在当代具有可行性和可借鉴性,也印证了中山文化的重要性。目前有关服饰文化方面的创新作用较为缺乏,也说明了本文对于战国中山地区服饰文化再创造的必要性。然后,对类似服饰文化创新方面成功的案例进行解析,归纳出对传统服饰文化进行当代创新设计时,应遵循一定的设计法则。最后,将战国中山文化元素通过创新实践的手法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在设计理念上,结合中山国独有的双翼神兽和凤的造型,进行服装图案的创新设计,应用在现代服装当中。使得服饰在整体上适宜于当代女性人群的穿衣偏好,同时也能展现出中山国的别样艺术风采,从而更好地来弘扬和传承中华服饰文化。为日后战国中山服饰文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相应的思路和基础,也为创新设计工作增加了实践方法和经验。

宋哲琦[5](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表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杨安迪[6](2020)在《文化认同与身份重构:AGI香港设计师群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香港现代设计于1960年代早期初露锋芒,西方的现代设计风格和理念逐渐在市场上占据主流地位;第一代平面设计师如石汉瑞、靳埭强作为启蒙者,对香港现代平面设计的萌芽与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1970年代即交融与图新时期,香港设计界的中坚人物代表陈幼坚脱颖而出,他的实践探索使“香港设计”的地位在八十年代巩固下来。1990年代是香港现代设计的全盛时期,涌现了不少杰出的中青代设计师,如李永铨、刘小康、黄炳培;这一代人与香港设计是共同成长起来的,他们既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象,也融入了西方现代流行文化和艺术美学,设计风格和创作形式都自成一格。“九七”回归以后,香港的设计更具多样性,设计师通过打破传统身份框架来建构香港设计的主体性和本土主义,具有代表性的新生代香港设计师如林伟雄、毛灼然。加入AGI的这四代香港设计师共同见证了香港1960年代至今的现代平面设计发展历程,香港平面设计的价值和地位则在于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文化形态,这种独特的形态对中国平面设计的整体格局乃至世界平面设计的学术语境有着重要意义。本课题首先分析了加入国际平面设计协会(AGI)的八位香港设计师的重要经历、设计历程和风格演进,并结合他们的代表作品探讨西方现代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对香港设计产生的影响,进而解读东方民族文化在设计表现上从解体至延续的过程;透过香港设计师在不同时期的文化立场转变,体现香港平面设计在多元、混杂的特殊文化中形成的发展轨迹和独特形态,也呈现香港设计以传统身份、政治身份、民族身份三种文化身份策略来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并建构起“香港形象”的历程。最后从香港的“边缘化”和后殖民主义等理论视野,进一步揭示港人在回归过渡时期和“后九七”阶段的身份认同困惑,以及本土文化因子遭遇西方文化冲击时的立场变化和价值观选择;从而深入分析四代香港设计师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身份危机和发展机遇,通过对该群体文化认同与身份重构过程的研究,从中折射出中华文化的边缘生存境况和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身份思考。

鞠斐[7](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方诗瑶[8](2020)在《基于用户体验的壮锦纹饰艺术形态再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体验时代的来临,用户体验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产品或服务的体验。壮锦是我国四大名锦之一,其丰富多样的纹饰图案,高度概括的造型,强烈的色彩搭配,具有深厚的壮族文化内涵与明显的地域特征。由于时代的发展,壮锦纹饰符号突破了原有的载体,以一种文化视觉符号应用于广西八桂大地的生活场景当中。通过对壮锦纹饰艺术形态的应用现状分析,发现当前壮锦载体或媒介变化的多元化与壮锦艺术形态单一化与同质化之间的矛盾问题,遂而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探讨壮锦纹饰艺术形态再设计的策略。以用户体验为理论依据,将壮锦纹饰符号进行分解与重构,把壮锦符号从单一的载体转化为多维度的载体媒介中传播,利用其丰富多样的图形文化价值与现代生活场景进行多种形式的再设计应用,为人们呈现出多样化的全新体验形式,使得壮锦符号成为当地人们文化价值观的升级与再现。本文以基于用户体验的壮锦纹饰艺术形态再设计进行研究及探讨,内容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相关论述。首先,通过对壮锦纹饰艺术形态的特征、衍生变化及应用在传统设计、平面设计与空间维度的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了当前壮锦媒介形态的多元化与壮锦纹饰图形应用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性问题,为用户体验理论引入壮锦再设计提供前提条件。其次,深入了解用户体验的相关理论概念,分析了壮锦纹饰艺术形态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关系,发现壮锦纹饰艺术形态通过再设计的手段会形成一种新的体验方式,从而提出用户体验引入壮锦再设计的可行性。第三,通过前两章的用户理论与壮锦艺术形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辛向阳的EEI体验模型及诺曼的设计三个层次的理论探究,分析优秀的壮锦纹饰艺术形态再设计的体验案例,针对用户体验的期许、事件、影响三个体验阶段,分析了壮锦再设计期许的用户需求、目标与期望,提出了壮锦再设计进程体验阶段的主题体验、文化体验、感官体验、交互体验、空间体验、情感体验及综合情境体验等七个体验路径,总结了壮锦再设计对用户形成情绪反应、创造个性化体验记忆、促使用户形成新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最后形成了壮锦纹饰艺术形态再设计的体验设计策略。基于用户体验的壮锦纹饰艺术形态将会在新的应用场景或媒介中形成有效的设计方法与策略,为壮锦的现代转型、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价值,也有利于为相关的设计人员、研究人员、市场产品开发等方面起到借鉴作用。

闵洁[9](2019)在《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传统文化资源作用于品牌的构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与经典传统符号的分析,结合品牌理论、文化观念、审美活动以及社会、经济、时代发展状况等因素,对以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品牌背景、概念、特征进行梳理与归纳。阐述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激活“品牌构建”的主要路径,并结合传统文化品牌案例来研究品牌构建的类型特征与营销应用,期望对丰富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方向有所助益。在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量西方品牌充斥于市场,但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中国本土品牌明显不足。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型与变革,数字媒体与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多元文化思潮交融与互动的局面加剧,这迫切需要深入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的价值内涵,以此来激活中国品牌的内在基因。目前,面对构建具有中国本土品牌的路径研究相对缺乏的现状,本文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通过梳理传统文化的脉络与分类、运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品牌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尝试以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为本文研究的立足点,对于我国当下品牌的构建与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路径,继而从宏观上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我国商业市场环境的良性发展。其次,以传统文化品牌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品牌构建”,不断适应市场和消费趋势,形成产品与服务组合特色,并且伴随着城市商业文明互利共生加以思考。最后,立于品牌完整价值体系的立场,以系统的、深层次的视角来解析传统文化资源与品牌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传统文化创新不仅在品牌的视觉设计上,而且需要贯彻到品牌的整体塑造与管理上,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运用品牌构建路径把传统文化精神与文化符号进行重新演绎,并通过跨媒体的网络营销传播,以达到传统文化资源激活中国品牌的塑造,这对于促进我国本土品牌的建设与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章绪论对如何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发展提出了相关问题,通过阐述研究背景、依据、意义和范畴,对传统文化资源作用于品牌的观点做了初步分析。第二章分别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资源分类,以及对中国品牌塑造的影响,阐述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资源与品牌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传统文化资源支撑品牌构建的意义。第三章概述了中国经典文化符号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的集中表现,从其特征的角度分类并举例加以解析,对文化符号在品牌应用中所暴露的问题进行反思,对其在中国品牌形象建设上的现代性考量。第四章主要探讨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激活品牌的构建。从其构成条件、路径步骤,到促进“品牌构建”的两大基本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强调了品牌策划者与设计者要准确表达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成不变的复制,也不能曲解与盲目改动,而是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成分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性开发。特别在品牌构建的三大步骤中,将传统文化通过文化灌注的方式融入品牌,使其与现代的、世界性语言进行转换与再创新,尝试探寻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品牌发展的新路径。第五章结合相应的案例分析,阐述了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的四大类型特征:文化思想特征、时代更新特征、传统文化识别特征、传奇功效特征,进一步规范品牌的优化与重塑的方法。第六章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叠的语境下,对品牌构建和文化再造市场营销策略进行解读,探究动态跨媒体营销策略对传统文化品牌发展带来的启示,以及品牌的管理与维护,从而达到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品牌发展。

王梓瑞[10](2019)在《基于湘西“苗态”茶文化的包装设计研究 ——以保靖黄金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保靖黄金茶为例,对湘西“苗态”茶文化包装设计展开研究,挖掘湘西“苗态”茶文化独特的民族文化内容,整理出与之相关的茶源典故、茶俗礼仪、制茶工艺、信仰崇拜、民间艺术等五种表现形式,并在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中根据设计原理和设计原则提出相对应的设计策略。通过调研发现,保靖黄金茶属于湖南湘西特定环境下出产的绿色产品,现有包装仅满足基本的运输保护和产品储存作用,使包装设计与湘西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失去了联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孕育成熟,满目琳琅的茶产品不断涌现,保靖黄金茶的崛起为湘西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却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自身本土的民族文化内涵,导致茶包装设计的文化价值流失,与市场其他的包装设计产生雷同,缺乏差异性和独特魅力,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购买需求。所以,如何将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与其他茶包装设计拉开差距,解决和提升湘西“苗态”茶文化的价值问题已迫在眉睫。保靖黄金茶产地主要为湘西苗族聚居地,其地域环境、劳作形态和民族历史促使保靖黄金茶形成了独有的湘西“苗态”茶文化,这样特有的茶文化对于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来说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笔者对湘西“苗态”茶文化进行概述,说明其表现形式及内涵特征为保靖黄金茶包装带来的设计价值,在调研过程中大量搜集国内外包装案例进行分析,找出目前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为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提出改进策略和创新设计。其次,整个论文通过个案研究和对比手法对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展开构思,不仅从视觉设计的角度出发,将提炼出的文化元素转换为包装中新的图形、色彩和结构造型,而且更加注重包装的品牌形象塑造,助于包装设计彰显湘西“苗态”茶文化的民族个性,使其更有效地承载和传播湘西“苗态”茶文化,并对包装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行探索。最后,笔者对湘西“苗态”茶文化包装设计的趋势予以展望,应重视湘西“苗态”茶文化与现代设计潮流的结合。在民族化包装中关注当下消费者真实需求,增强包装的信息交互功能。在包装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提倡包装绿色环保,突出湘西物产的原生态,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让保靖黄金茶有足够的底气走出湖南,迈向世界,使民族性与国际性在湘西“苗态”茶文化包装设计中和谐共生共存。

二、试论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传统纹样图案在展示空间中的多维化表达及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1.1.2 大众对于传统图案的审美与情感诉求
        1.1.3 展示设计的时代需求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跨界研究法
        1.3.4 总结归纳法
    1.4 研究框架
    1.5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中国传统纹样图案与展示设计的理论概述
    2.1 中国传统纹样图案的概念
        2.1.1 中国传统纹样图案的基本内涵
        2.1.2 中国传统纹样图案分类
        2.1.3 中国传统纹样造型的特点
    2.2 展示空间设计的概述
    2.3 中国传统图案对展示设计的影响
        2.3.1 中国传统思维观念对展示设计观念的影响
        2.3.2 中国传统的构图方式对展示设计布局的影响
        2.3.3 中国传统纹样造型对展示设计外型的影响
    2.4 传统纹样图案融入展示设计的重要性
        2.4.1 提升民族文化认同
        2.4.2 现代语境下对本土传统文化进行开发
    2.5 中国传统纹样图案在展示空间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分析
        2.5.1 中国传统纹样图案在展示空间中应用现状
        2.5.2 中国传统纹样图案在展示空间中应用前景
第3章 中国传统纹样图案在展示设计中的多维化表达
    3.1 多维化概念引入展示空间的理论依据
        3.1.1 多维化设计基本内涵
        3.1.2 引入的时代背景
        3.1.3 多维化表达引入展示设计的基本原则
    3.2 展示空间中的多维化表现形式
        3.2.1 空间维度下表现形式
        3.2.2 时间维度下的自然与文化体验
        3.2.3 多维化的科技手段
        3.2.4 多维化的感官体验
    3.3 中国传统纹样图案在展示设计中的多维化应用方式
        3.3.1 传统纹样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3.3.2 传统纹样图案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3.3.3 传统文化图案在视觉环境中的应用
        3.3.4 传统纹样图案在情感中的应用
第4章 中国传统纹样图案在展示设计中的多维化创新应用
    4.1 展示空间中的传统纹样创新遵循的形式美规律
        4.1.1 对比调和
        4.1.2 节奏韵律
        4.1.3 对称均衡
    4.2 平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方法
        4.2.1 夸张变形
        4.2.2 异质同构
        4.2.3 解构与重组
    4.3 空间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方法
        4.3.1 展示结构创新
        4.3.2 展示道具造型创新
    4.4 科技手段创新应用方法
    4.5 精神内涵创新应用方法
    4.6 小结
第5章 实际案例——以满族荷包刺绣纹样展示空间设计为例
    5.1 项目情况及项目分析
        5.1.1 满族荷包文化的源流及现状
        5.1.2 满族荷包纹样艺术特色及刺绣技法
    5.2 展示空间中满族荷包纹样创新表达方法
        5.2.1 东北满族纹样符号提炼
        5.2.2 展示空间中满族荷包刺绣纹样现代化创新设计
        5.2.3 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突破
    5.3 展示空间中满族荷包刺绣纹样多维化应用方法
        5.3.1 多维化的空间应用
        5.3.2 多维化的时间体验应用
        5.3.3 多维化的视觉环境应用
        5.3.4 感官体验与氛围营造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2)黔东南苗绣在现代室内软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现存问题
        1.4.2 创新点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黔东南苗绣艺术装饰元素探索
    2.1 黔东南苗绣的发展历程
        2.1.1 黔东南苗绣的历史发展
        2.1.2 黔东南苗绣的发展现状
    2.2 黔东南苗绣的基本要素
        2.2.1 图案纹样特征
        2.2.2 色彩搭配特征
        2.2.3 用料材质分类
        2.2.4 绣工技法分类
    2.3 黔东南苗绣的文化内涵
        2.3.1 纪念历史
        2.3.2 信奉自然
        2.3.3 图腾崇拜
第三章 室内软装设计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
    3.1 室内软装设计概述
        3.1.1 室内软装饰特征
        3.1.2 软装饰元素分类
        3.1.3 室内软装饰风格
        3.1.4 室内软装饰设计原则
    3.2 发展现状
        3.2.1 不同地域消费者分层现象
        3.2.2 专业软装设计师缺乏现象
        3.2.3 软装饰缺乏民族特色现象
    3.3 未来发展趋势
        3.3.1 个性化趋势
        3.3.2 人文化趋势
        3.3.3 生态化趋势
        3.3.4 品牌化趋势
第四章 黔东南苗绣在室内软装设计中应用案例分析
    4.1 应用可行性分析
        4.1.1 民族文化内涵
        4.1.2 苗绣图案色彩元素
        4.1.3 室内软装设计角度
    4.2 应用价值分析
        4.2.1 外观美感和深刻寓意
        4.2.2 文化传承和历史意义
    4.3 黔东南苗绣的现代化创新应用
        4.3.1 现代化创新应用概述
        4.3.2 创新设计方法
    4.4 应用案例分析
        4.4.1 客栈外观
        4.4.2 公共区域
        4.4.3 客房区域
        4.4.4 小结
第五章 设计实践
    5.1 选题思路
    5.2 设计方案
        5.2.1 空间设计
        5.2.2 整体设计定位
        5.2.3 客厅区域
        5.2.4 卧室区域
        5.2.5 厨房区域
        5.2.6 卫生间区域
        5.2.7 玄关区域
        5.2.8 小结
    5.3 设计实现
        5.3.1 选材工艺
        5.3.2 样品选作展示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3)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文化立场研究 ——以深圳平面设计现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相关文献
        2.国外相关文献
    (四)创新之处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一、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现状
    (一)中国近代平面设计的发展概况
    (二)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存在的问题
        1.屡禁不止的创意抄袭
        2.普遍存在的过度设计
        3.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的误用与滥用
        4.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缺失
    (三)中国当代平面设计问题分析
        1.设计是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
        2.设计是一种文化表达
        3.文化立场对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重要性
二、中国设计文化立场与文化结构分析
    (一)何谓设计文化立场
        1.文化的由来和定义
        2.文化立场的内涵
        3.中国古代设计的文化立场概述
    (二)中国设计文化特征
        1.多元融合的设计文化
        2.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3.内敛含蓄的设计表达
    (三)基于文化层次理论的设计文化结构分析
        1.文化层次理论概述
        2.设计文化的结构层次分析
        3.设计文化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
三、重塑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文化立场的途径——以深圳平面设计现象为例
    (一)深圳平面设计的发展概况
        1.地理优势
        2.政策优势
        3.人才优势
    (二)深圳平面设计文化之结构层次剖析
        1.精神层——设计理念
        2.物质层——设计语言
        3.制度层——设计制度
    (三)重塑设计文化立场的路径
        1.在设计理念上做到“和而不同”
        2.在设计语言上做到“推陈出新”
        3.在设计制度上做到“规圆矩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4)战国中山服饰文化及当代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学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课题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战国中山服饰文化背景概述
    2.1 战国中山服饰制度
        2.1.1 服饰制度的政治成因
        2.1.2 服饰制度的地理成因
    2.2 战国中山服饰发展经济条件
        2.2.1 农业的兴起
        2.2.2 游牧的发展
        2.2.3 手工业的发展
        2.2.4 商贸经济的发展
    2.3 战国中山的地域礼俗文化
        2.3.1 游艺习俗
        2.3.2 男女无别之风
        2.3.3 尚武崇勇之风
        2.3.4 崇儒重礼之风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战国中山服饰特征
    3.1 服饰穿着人群分类
        3.1.1 上层统治阶级服饰
        3.1.2 平民阶层服饰
        3.1.3 武士服饰
        3.1.4 艺人服饰
    3.2 服饰的艺术特征
        3.2.1 服装的形制
        3.2.2 服装的色彩
        3.2.3 服装的纹样
        3.2.4 服装的材料
        3.2.5 服装的佩饰
    3.3 服饰的审美特性
        3.3.1 服饰的审美思想
        3.3.2 服饰的审美表达
    3.4 战国中山服饰的区域化特征表现
        3.4.1 中山与邻国的区域化服饰共性
        3.4.2 中山在服饰区域化特征中体现出的独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国中山文化现代设计的应用现状
    4.1 战国中山文化创新现状分析
        4.1.1 产品类别
        4.1.2 应用元素
        4.1.3 艺术表现特征
    4.2 战国中山文化在服饰方面的创新现状
        4.2.1 创新的内容
        4.2.2 创新的发展现状
    4.3 战国中山文化在现代服饰创新中的现实意义
        4.3.1 传承与创新优秀的民族文化
        4.3.2 传递民族化的审美观念
        4.3.3 创新服饰设计思路
    4.4 战国中山文化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思路
        4.4.1 创新元素的多样化
        4.4.2 创新方法的个性化
        4.4.3 创新形式的时尚化
    4.5 战国中山服饰文化在现代创新中的设计法则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战国中山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实践
    5.1 古代服饰文化创新实践解析
        5.1.1 楚国服饰文化创新案例解析
        5.1.2 唐朝服饰文化创新案例解析
    5.2 毕业设计创新表达
        5.2.1 灵感来源于设计理念
        5.2.2 创新设计表达
        5.2.3 效果图
        5.2.4 制作过程
        5.2.5 成衣展示
    5.3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6)文化认同与身份重构:AGI香港设计师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标、内容
        1.3.1 课题研究目标
        1.3.2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AGI香港设计师群体的代际区分与风格演进
    2.1 第一代:设计启蒙,开创先河
        2.1.1 石汉瑞:跨文化设计
        2.1.2 靳埭强:融汇中西
    2.2 第二代:传统延续,兼容并蓄
        2.2.1 陈幼坚:东情西韵
    2.3 第三代:跨界融合,多重演变
        2.3.1 刘小康:以物抒怀
        2.3.2 黄炳培:本土再思
        2.3.3 李永铨:品牌意识
    2.4 第四代:同构异化,时代延伸
        2.4.1 林伟雄:创意实验
        2.4.2 毛灼然:多向思维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身份重构的策略:西方与东方之间
    3.1 西方现代设计文化对香港设计的影响
        3.1.1 包豪斯在香港的发展
        3.1.2 构成主义运动的影响
        3.1.3 波普运动与流行文化的影响
    3.2 视觉他者化:香港现代设计的身份重构
        3.2.1 传统身份的他者化
        3.2.2 政治身份的他者化
        3.2.3 民族身份的他者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文化认同的悖谬:传统与现代之争
    4.1 香港平面设计的视觉传统与文化选择
        4.1.1 去传统:本土文化的解体
        4.1.2 再传统:本土文化的延续
    4.2 混杂的现代性:隐藏与显在的矛盾
        4.2.1 边缘化:身份危机与发展机遇
        4.2.2 后殖民语境下的香港文化认同
        4.2.3 香港设计的主体性与本土主义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1970年代至今AGI香港设计师群体主要展览
    附录2 .AGI香港设计师群体主要作品图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用户体验的壮锦纹饰艺术形态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用户体验理论研究
        2.关于壮锦设计类的相关研究
        3.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创新点
二、壮锦纹饰艺术形态特征与设计应用现状
    (一)壮锦概述
    (二)壮锦纹饰艺术形态的特征
        1.壮锦纹饰的构图方式
        2.壮锦纹饰的色彩特征
        3.壮锦纹饰的类型
        4.壮锦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三)壮锦纹饰艺术形态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1.传统壮锦的应用现状
        2.壮锦纹饰在现代平面设计范围内的应用现状
        3.壮锦纹饰在空间维度的应用现状
        4.壮锦纹饰艺术形态设计存在的问题
三、用户体验与壮锦纹饰艺术形态之间的关系
    (一)用户体验理论概述
        1.用户体验的定义
        2.用户体验的内容分类
        3.用户体验的模型
    (二)用户体验与壮锦纹饰艺术形态的关联性
        1.用户体验、环境与壮锦纹饰艺术形态的相互联系
        2.用户体验过程也是壮锦文化符号的再现过程
        3.影响壮锦再设计中用户体验的因素
    (三)EEI体验模型在壮锦纹饰艺术形态再设计中的体现
        1.用户对体验的期许
        2.事件的体验进程
        3.事件对用户的影响
    (四)用户体验引入壮锦纹饰艺术形态再设计的可行性
        1.理论性分析
        2.应用性分析
四、基于用户体验的壮锦纹饰艺术形态再设计的策略
    (一)期许的体验阶段
        1.研究用户的需求
        2.分析用户目标与期望
    (二)事件进程的体验阶段
        1.主题体验——设计形态主题整体统一
        2.文化体验——多维度挖掘地域文化符号
        3.感官体验——整合利用多种感官刺激
        4.交互体验——创造互动性多方面体验
        5.空间体验——拓展载体传播的多样性
        6.情感体验——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
        7.综合情境体验——体验类型的混合组合
    (三)影响的体验阶段
        1.用户情绪反应
        2.创造体验记忆
        3.新的生活方式
    (四)用户体验测评与改进优化
    (五)基于用户体验的壮锦纹饰艺术形态再设计模型
五、基于用户体验的壮锦纹饰艺术形态与奈雪的茶跨界的设计实践
    (一)设计前期分析与用户调研
        1.壮族三月三与奈雪的茶品牌跨界分析
        2.目标人群定位
        3.用户的需求、目标与期望
    (二)设计构思
        1.设计主题定位——主题体验
        2.壮锦纹饰符号的提炼与重构——文化体验
        3.壮锦纹饰艺术形态再设计的具体方案
    (三)设计总结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传统文化与品牌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资源
        一、传统文化资源的分类
        二、传统文化与品牌的关系
    第三节 传统文化资源支撑品牌构建的基础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国文化根植入品牌的基因
第二章 传统文化资源的符号转换特征
    第一节 经典中国文化符号概述
        一、符号的概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概念
    第二节 经典中国文化符号的解析
        一、中国文化符号的资源类型
        二、中国文化符号的特征分类
    第三节 传统文化符号在品牌上的应用方式
        一、传统文化符号的常见运用形式
        二、传统文化符号在品牌上的误用
        三、传统与现代在品牌战略中的考量
第三章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的路径
    第一节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条件
        一、品牌构建中的文化意识构成
        二、品牌构建中的趋向
    第二节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路径
        一、文化精神提炼
        二、文化灌注方法
        三、文化形象成形
        四、文化传播演绎
    第三节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传统文化思想的契合性
        二、传统文化品牌的精神共鸣性
第四章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的特征
    第一节 品牌构建的文化思想特征
        一、文化价值评估
        二、文化思想创造价值
    第二节 品牌构建的时代更新特征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
        二、结合时代潮流理念
        三、品牌的生命再造
    第三节 品牌构建的传统文化识别特征
        一、发掘历史遗产
        二、传统文化视觉识别
    第四节 品牌构建的传奇功效特征
        一、传奇品质保证
        二、传奇延伸价值
        三、品牌的资产组合
第五章 传统文化品牌的营销拓展与管理
    第一节 传统文化品牌的市场营销
        一、文化再造市场营销策略
        二、品牌的本土化与全球化
    第二节 文化在跨媒体传播策略中的运用
        一、跨媒体营销策略
        二、文化与技术的互动
        三、品牌的跨媒体营销策略
    第三节 传统文化品牌的管理
        一、管理与释放文化理念
        二、传统文化品牌的管理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10)基于湘西“苗态”茶文化的包装设计研究 ——以保靖黄金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 课题研究方法
    1.6 课题研究创新
第2章 湘西“苗态”茶文化概述与形式特征
    2.1 湘西“苗态”茶文化概述
        2.1.1 湘西“苗态”茶文化的形成
        2.1.2 湘西“苗态”茶文化的现状
        2.1.3 湘西“苗态”茶文化的发展
    2.2 湘西“苗态”茶文化的表现形式
        2.2.1 茶源典故
        2.2.2 茶俗礼仪
        2.2.3 制茶工艺
        2.2.4 信仰崇拜
        2.2.5 民间艺术
    2.3 湘西“苗态”茶文化的内涵特征
        2.3.1 形式多样丰富
        2.3.2 民族意识浓郁
        2.3.3 艺术装饰强烈
第3章 湘西“苗态”茶文化下的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分析
    3.1 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概述
        3.1.1 保靖黄金茶现状解读
        3.1.2 保靖黄金茶包装简况
    3.2 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现状
        3.2.1 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调查分析
        3.2.2 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实例探究
    3.3 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瓶颈
        3.3.1 民族文化特色缺失
        3.3.2 视觉设计个性不足
        3.3.3 包装设计意识浅薄
    3.4 湘西“苗态”茶文化与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的关系
        3.4.1 湘西“苗态”茶文化是强化保靖黄金茶包装形象的根基
        3.4.2 保靖黄金茶包装是传播湘西“苗态”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第4章 湘西“苗态”茶文化对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的价值与影响
    4.1 湘西“苗态”茶文化赋予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的价值
        4.1.1 彰显地域特色的人文价值
        4.1.2 满足产品包装的审美价值
        4.1.3 推动旅游经济的社会价值
    4.2 湘西“苗态”茶文化给予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的影响
        4.2.1 图形民族化设计符号更加明确
        4.2.2 色彩情感化表现搭配愈加丰富
        4.2.3 造型个性化设计特色得以彰显
第5章 湘西“苗态”茶文化在保靖黄金茶包装中的创新设计研究
    5.1 湘西“苗态”茶文化在保靖黄金茶包装中的设计理念
        5.1.1 传播与承载湘西“苗态”茶文化特色
        5.1.2 凸显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的视觉个性
        5.1.3 塑造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的品牌形象
    5.2 湘西“苗态”茶文化在保靖黄金茶包装中的设计原则
        5.2.1 传统与创新的统一
        5.2.2 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5.2.3 情感与理性的统一
    5.3 湘西“苗态”茶文化在保靖黄金茶包装中的设计策略
        5.3.1 标志创意的择取
        5.3.2 图形符号的提炼
        5.3.3 色彩美感的搭配
        5.3.4 造型借鉴的运用
    5.4 湘西“苗态”茶文化保靖黄金茶包装系列设计方案
        5.4.1 湘西“苗态”保靖黄金茶花纹系列包装设计
        5.4.2 湘西“苗态”保靖黄金茶人物系列包装设计
        5.4.3 湘西“苗态”保靖黄金茶系列包装设计总结
第6章 湘西“苗态”茶文化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6.1 重视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延续发展
    6.2 增强民族包装中信息交互的功能拓展
    6.3 关注绿色材料与包装技术的和谐发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附录B 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调查问卷

四、试论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传统纹样图案在展示空间中的多维化表达及创新研究[D]. 刘昕垚. 鲁迅美术学院, 2021(09)
  • [2]黔东南苗绣在现代室内软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D]. 员琪琪.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8)
  • [3]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文化立场研究 ——以深圳平面设计现象为例[D]. 孟冬冬. 河南大学, 2020(06)
  • [4]战国中山服饰文化及当代创新设计研究[D]. 王英.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7)
  •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6]文化认同与身份重构:AGI香港设计师群体研究[D]. 杨安迪.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8)
  • [7]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8]基于用户体验的壮锦纹饰艺术形态再设计研究[D]. 方诗瑶.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研究[D]. 闵洁. 上海戏剧学院, 2019(10)
  • [10]基于湘西“苗态”茶文化的包装设计研究 ——以保靖黄金茶为例[D]. 王梓瑞.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论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