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矿业研究院岩土工程设计院

马鞍山矿业研究院岩土工程设计院

一、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岩土工程设计研究所(论文文献综述)

邹日崧[1](2020)在《基于专利的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及影响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石油装备产业是我国战略性基础产业,对国家能源工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伴随着知识经济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石油装备产业创新发展面临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挑战,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逐渐成为促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推手。现阶段,随着产学研合作规模的扩大,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渐由单一线性合作转向多元网络化发展,但产学研合作网络功能不完善,合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依然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制约。因此,结合石油装备产业具体情境,探索产学研合作网络的特征规律与功能效用,对丰富产学研合作网络研究以及助推石油装备产业创新发展兼具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从专利视角出发,首先在概念与理论上对产学研合作网络等基本概念做出界定、对社会网络等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并由此提出了包含网络关系与网络结构两方面的产学研合作网络与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关系的理论模型。其次聚焦到石油装备产业,通过对该领域产学研合作专利的计量分析研究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关系特征,同时奠定本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紧接着,依据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结合UCINET网络分析工具,构建并分析了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特征。进一步地,利用上述产学研合作网络关系与结构分析结果设计研究变量,构建面板数据随机效应负二项回归模型,使用STATA统计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从而验证前期理论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得出本文研究结论,并针对石油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供参考。研究发现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成果与规模在不断扩大,呈现小世界网络特征,自2013年起网络连通性逐渐向好,进入知识流通的加速期。但合作网络内部关系发展失衡,且网络密度持续下降,连接功能亟待完善;随着集聚程度与趋势的加深,网络表现出非同类混合特征,高节点度主体之间各自为战现象严重,不利于行业内部信息交流与协同创新发展。此外,就合作网络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来看,产学研合作网络中的关系周期对企业创新能力存在正向影响;关系强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不显着;产学研合作网络中的节点规模对企业创新能力表现出正向影响,但存在时效限制,一般延长至产学研合作后的5年;而节点位置则始终对企业创新能力存在正向影响。综合研究结论,建议一方面从优化产学研合作网络环境入手,另一方面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入手,全力推动我国石油装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章林,仪海豹,杨海涛,郑学敏,胡文达[2](2019)在《谦比希铜矿东南矿区巷道掘进爆破改进思路及控制措施》文中提出由于谦比希铜矿东南矿区北采区巷道掘进爆破参数不合理、炸药单耗高、断面成形差、岩体块度过于破碎,导致矿山爆破成本居高不下,溜井易堵塞,严重威胁了生产掘进作业安全。为有效解决矿山掘进爆破作业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开展了矿岩质量稳定性分级和现场爆破漏斗试验,分别从调整掏槽方案、控制起爆延期时间、优化周边孔控制爆破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提高爆破效果的爆破控制改进思路,并对现场施工的安全措施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①矿化板岩属于第Ⅲ~Ⅳ级岩体,上盘石英岩和下盘石英岩均属于Ⅱ级岩体,基底花岗岩和下盘砾岩均属于Ⅱ级岩体,岩体条件差异较大,需根据现场岩性对爆破参数进行动态调整;②现场爆破漏斗试验确定的合理炸药单耗约1.86 kg/m3,当前炸药单耗明显偏高,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③斜孔掏槽在炮孔数量、单耗、爆破效果等方面较直孔掏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适宜开展斜孔掏槽对比试验;③矿山掘进爆破微差延期时间偏大,可采用短微差延期雷管进行优化试验;④周边孔装药结构不合理,适宜采用所提爆破改进思路进行调整,改善巷道轮廓控制效果。今后将通过多方案现场爆破对比试验,验证改进思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为矿山生产爆破巷道控制提供参考。

朱亲州[3](2018)在《攀钢朱家包包铁矿南帮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攀枝花铁矿床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地质变动,断层发育,岩体破碎,不同时期的岩脉相互穿插,地质结构复杂。虽然经历了多次的地质勘察以及不同深度的边坡科研工作,但对矿区内的许多断层和岩层界面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本次研究的着重点就是首先要弄清这些起着控制边坡破坏作用的内在因素。本文主要通过野外勘查手段和现场研究,查明了攀钢朱家包包铁矿南帮边坡的分布、规模、主要诱发因素、稳定性及发展变化趋势、危害特征等。攀钢朱家包包铁矿南帮边坡,顺坡向断层是影响其稳定性最主要的因素,尽管与边坡斜交,仍易形成歪斜的楔型滑体。流层面在外力的作用下,较易形成相对完整的滑面,这种滑面对边坡的稳定性整体将会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岩性的接触面,因其为弱接触,所以易形成滑动面。露天开采时将使用爆破作业,这将会引起边坡岩体整体强度降低,产生更多的的松散结构面,从而加大了滑坡发生的可能。因此在进行产爆破时应该采取控制爆破技术,可以通过控制抵抗线、炸药类型、孔口余高、填塞、装药密度、孔距、和爆破孔直径、高度来实现,以期将生产爆破是对边坡的不利影响降至最小。降雨所形成的地表水在冲刷表层岩体的同时也在渗入岩体的不连续的软弱结构面,这种渗入的地下水会使岩体沿软弱带的有效抗剪强度大幅度的降低,从而导致不稳定岩体产生滑动引发灾害。同时,由于矿区岩体主要以辉长岩为主,辉长岩渗透系数很低,进行边坡的排水工程相对比较困难,进一步加剧了矿区边坡的不稳定因素,通过数值模拟等计算得出该区域边坡的稳定性与地下水相当大的关系。

刘慧[4](2014)在《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文中指出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关乎国计民生和人类生存的学科,地球科学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着其显着的生存性需求和战略性地位,但是由于作为传统艰苦专业的特殊性,其日益增长的高素质人才需求与逐步降低的专业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却在近些年愈演愈烈,主要体现在招生环节的人才吸引不力、培养环节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就业环节的人才选留困境等。本文在呼吁更具自主性的招生政策和提升专业社会认可度同时,重点聚焦现行的招生和就业制度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实践环节,运用职业规划的教育理念,从职业兴趣引领、职业技能提升、职业价值观的树立等角度,对研究型大学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历史演进、当前现状和职业价值观进行历史性、现实性的分析和研究,从职业规划的视角探索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和教育体制,一方面帮助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及早和有效开展职业规划并付诸行动,另一方面也为学科发展在现阶段的人才培养困境提供数据和信息,以期主管部门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为贴近当代大学生特征和现实,为学科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后备人才。本研究以地球科学领域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及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职业规划理论为研究理论框架,以不同时期的价值观演变作为研究背景,客观理解和认识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探索地球科学专业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机制。本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在于:1、当前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知和认可度不高的历史性根源是什么,该如何客观理解?2、当前大学生对于地球科学领域的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体现如何,职业规划教育可以从哪些方面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历史研究相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文献分析寻求艰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理论基础,以历史研究阐述学科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以问卷调查分析的量化研究探索艰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以对不同时期典型人物和当代大学生代表进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探索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规律和价值观要素的形成机制。对于专业的历史角度的理解和现实角度的质性、量化分析,都旨在为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具有专业特色和意义的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工作。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从学科发展的需要角度阐述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系统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职业规划相关理论、地球科学学科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外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从地质学专业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学科内涵的演进、我国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战略地位等方面,分析和阐述学科发展对于人才综合技能、全局眼光、学科交叉能力等方面的素质需求。对应这样的需求,阐述当前我国学科发展存在的科研思维和质量、理论创新和交叉融合、高新技术与开发、人才质量、平台构建等方面的差距。学科的差距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差距,本文就此提出职业规划教育对于优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第三章从个人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促进的角度出发,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专业的30届校友毕业去向为数据支撑,分析建国以来地球科学专业人员职业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职业分布及变化规律、职业价值观呈现,发现研究型大学学生在本专业就业以及在基础科研方向就业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基于典型人物访谈阐述地学人才的成才因素并从中获得“名人效应”对于专业兴趣引领的积极作用、应用地质学前景和地质学的自由职业市场分析等方面的启示。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地球科学专业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度堪忧,职业规划进展较为滞后,职业价值观呈务实和自我倾向,大学生专业认识、择业要素、职业期待、价值体现等诸多职业规划要素与学生个人属性呈显着相关性;第五章通过深入的学生访谈,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探索教育方式、成长环境、职业指导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表明提升地球科学专业的本专业就业率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引领工作,社会实践的缺失成为阻碍大学生职业规划进程的重要因素,揭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尚未固化,需要更具有实效的教育手段的介入,激发大学生的积极价值观念。第六章在文献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量化和质性研究的结果,针对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指导教育机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提出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开展科普创作来弘扬地学文化;通过新生导学、名师引领来提升专业兴趣;探索以实践为主导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思路;完善地学领域职业规划指导教育机制;以霍兰德职业兴趣六边形为蓝本,提出地球科学专业的职业世界六边形模型,用于开展更符合国情和贴近时代的职业规划指导;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职业规划理论的本土化两个方面阐述本次研究对于大学生教育的普遍意义。

刘相纯[5](2014)在《昆钢马鞍山铁矿3-1#矿体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厚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许多露天矿山的后期,都要面临由露天开采转向地下开采的过渡问题。矿山由露天开采转向地下开采的过渡过程复杂,会遇到许多技术问题(尤其是转入地下开采后其地下首层开采采用空场法的矿山):境界顶柱稳定性、防突涌突冒、矿柱回收及空区处理等等,所有的这些技术问题,都必须在露天转入地下之前或者在其过程中做认真的分析和论证,做出有针对性的方案。通过留设境界顶柱可以保障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同时进行,同时还能保证地下开采系统中排水、通风等系统的正常运行。然而,境界顶柱的留设也会给地下开采的安全带来隐患:如果境界顶柱的厚度留的过薄,容易造成境界顶柱塌落,进而造成灾难性事故;如果留的太厚,由于境界顶柱的回采率很低,会造成矿山大量永久性资源的浪费。因此,境界顶柱厚度的研究对于保障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安全生产和矿山的可持续发展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即以马鞍山铁矿3-1号矿体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最优安全厚度的确定以及人工矿柱代替天然矿柱作为境界顶柱的可行性作为研究对象,寻求一套分析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以制定可行的方案来指导矿山生产实践。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矿山地质资料和现场地质条件的调查结果,依据H-B准则,确定马鞍山铁矿3-1号矿体矿体及上下盘岩体的力学参数;(2)在分析影响境界顶柱稳定性的因素和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失稳的力学机理的基础上,建立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的理论力学模型,分析该力学模型中应力的分布特点。利用传统理论计算方法及顶板的初次来压理论,计算覆盖土层下境界顶柱最优安全厚度的取值。(3)根据矿山的开采现状及矿体的赋存情况,建立较符合马鞍山铁矿3-1号矿体露天转地下开采工程实际的数值模拟模型,设计正交数值模拟实验,根据结果,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确定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安全境界顶柱的最优安全厚度。(4)针对传统境界顶柱回收率低,损失大的缺点,在研究和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讨论一种主要以钢筋混凝土为结构的人工境界矿柱代替传统天然境界矿柱的作为境界顶柱方法,并经过详细的技经比较以及数值模拟分析,检验该方法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本文所总结出来的解决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留设问题的研究方法,为工程中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矿山境界顶柱的留设拓宽了思路,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李跃,杨永生,毛权生,唐恺[6](2013)在《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排土场边坡整体稳定性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所广泛采用的平面应变分析手段,针对排土场边坡稳定性评价时有时会出现某剖面安全系数高于设定允许值,实际中却遭破坏的现象,除了常被提及的力学参数、本构模型等因素,排土场凹形夹持效应和凸形发散作用突出以及滑体端部效应的影响,是分析结果不能准确反映实际的根本原因之一。鉴于此,从平面高程数据、地质剖面、钻孔资料等条件,配合插值效果较为稳定的Kriging法对空间数据进行插值,建立排土场三维地质整体模型。然后,采用自编FISH语言接口程序,将地质模型导入FLAC3D中离散化并计算,较为简单、有效地实现三维地质建模、模型可视化、岩土工程计算分析三位一体功能,有效地克服了平面分析无法解决的上述问题。以攀钢兰尖铁矿尖山第7排土场为实,对其整体稳定性进行应力、应变分析,采用三维强度折减法计算排土场三维整体安全系数,与现场调查及平面计算结果较为一致。基于该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有效避免排土场空间效应和滑体端部效应,得到的排土场全域应力-应变规律,对露天矿排土场的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跃,杨永生,毛权生,唐恺[7](2013)在《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排土场边坡整体稳定性探究》文中认为目前所广泛采用的平面应变分析手段,针对排土场边坡稳定性评价时有时会出现某剖面安全系数高于设定允许值,实际中却遭破坏的现象,除了常被提及的力学参数、本构模型等因素,排土场凹形夹持效应和凸形发散作用突出以及滑体端部效应的影响,是分析结果不能准确反映实际的根本原因之一。鉴于此,从平面高程数据、地质剖面、钻孔资料等条件,配合插值效果较为稳定的Kriging法对空间数据进行插值,建立排土场三维地质整体模型。然后,采用自编FISH语言接口程序,将地质模型导入FLAC3D中离散化并计算,较为简单、有效地实现三维地质建模、模型可视化、岩土工程计算分析三位一体功能,有效地克服了平面分析无法解决的上述问题。以攀钢兰尖铁矿尖山第7排土场为实,对其整体稳定性进行应力、应变分析,采用三维强度折减法计算排土场三维整体安全系数,与现场调查及平面计算结果较为一致。基于该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有效避免排土场空间效应和滑体端部效应,得到的排土场全域应力-应变规律,对露天矿排土场的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跃[8](2010)在《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动态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大气降雨入渗坡体,诱发边坡破坏或泥石流发生已成为常见的工程灾害之一。应当承认,在边坡工程设计中,传统的稳定性评价和允许安全系数计算理论体系只考虑水固介质和饱和水的静水作用,而没有考虑降雨入渗造成的坡体内非饱和带孔隙水压力变化的影响,往往高估了安全系数设计值,这也是造成雨水偏多且集中地区边坡工程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有鉴于此,本研究旨在:(1)依据非饱和土力学理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不同降雨强度、不同持续时间和蒸发时间土坡体内基质吸力场实时状态,同时求得抗剪强度随降雨-蒸发全过程的实时值;(2)基于弹塑性理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不同降雨强度、不同持续时间和蒸发时间条件下边坡土体内应力-应变状态,即力学行为的响应特性;(3)根据传统极限平衡理论和可靠度理论,在特定条件的数值模拟结果时,求得不同降雨强度、不同持续时间和蒸发时间条件下边坡的评价指标——安全系数和破坏概率;(4)整合上述3个体系,首次构造并提出一个考虑降雨入渗条件的土质边坡稳定性动态评价方法,其实用于设计边坡计算和生产边坡管理。本研究以永平露天矿东帮上部土坡为工程背景,基于该边坡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水文条件,采用所提出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提供了一套完整评价指标,以做边坡工程管理决策的依据。

王文景,李琦,李国平,吕能功[9](2009)在《高水头承压水防渗帷幕在姑山采场的应用》文中提出马钢姑山铁矿由于矿石开采需要,决定在采场北帮第四系边坡施工防渗帷幕堵截砂砾卵石层高水头承压水。在对防渗帷幕的技术关参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后,为了满足安全生产,在露天采场进行了防渗帷幕工业试验,确定了双液灌浆施工工艺,取得了第四系砂砾卵石层承压水堵水成功。

王文景,李琦,李国平,吕能功[10](2009)在《高水头承压水防渗帷幕在姑山采场的应用》文中指出马钢姑山铁矿由于矿石开采需要,决定在采场北帮第四系边坡施工防渗帷幕堵截砂砾卵石层高水头承压水。在对防渗帷幕的技术关参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后,为了满足安全生产,在露天采场进行了防渗帷幕工业试验,确定了双液灌浆施工工艺,取得了第四系砂砾卵石层承压水堵水成功。

二、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岩土工程设计研究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岩土工程设计研究所(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专利的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及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
        1.2.1 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研究
        1.2.2 产学研合作网络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结构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理论与研究假设
    2.1 概念界定
        2.1.1 石油装备产业
        2.1.2 产学研合作网络
        2.1.3 专利合作
    2.2 理论基础
        2.2.1 三螺旋理论
        2.2.2 协同学理论
        2.2.3 模块化理论
        2.2.4 社会网络理论
    2.3 产学研合作网络与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关系的理论假设
        2.3.1 产学研合作网络关系特征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假设
        2.3.2 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假设
        2.3.3 产学研合作网络与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关系的理论假设模型
第3章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关系分析
    3.1 产学研合作网络运行机理及分析数据来源
        3.1.1 产学研合作网络运行机理
        3.1.2 分析数据来源
    3.2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主体关系特征
        3.2.1 主体关系分布
        3.2.2 主体关系演化
    3.3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合作关系特征
        3.3.1 合作关系周期
        3.3.2 合作关系强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分析
    4.1 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分析基础
        4.1.1 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的内涵
        4.1.2 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的复杂性
        4.1.3 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分析架构
    4.2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测度指标与模型构建
        4.2.1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测度指标
        4.2.2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模型构建
    4.3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特征
        4.3.1 整体网络结构
        4.3.2 网络集聚性
        4.3.3 个体网络属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学研合作网络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取与度量
        5.1.1 自变量选取与度量
        5.1.2 因变量选取与度量
        5.1.3 控制变量选取与度量
    5.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5.3 实证模型构建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t+1期回归分析结果
        5.4.2 t+2期回归分析结果
        5.4.3 t+3期回归分析结果
    5.5 实证结果总结与讨论
        5.5.1 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总结与讨论
        5.5.2 自变量回归结果总结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关于优化石油装备产业创新网络环境方面的建议
        6.2.2 关于提升石油装备产业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建议
    6.3 不足之处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之处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谦比希铜矿东南矿区巷道掘进爆破改进思路及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矿岩质量稳定性分级
3 当前爆破参数设计及存在的问题
    3.1 当前爆破参数设计
        3.1.1 凿孔
        3.1.2 装药及起爆
    3.2 爆破存在的主要问题
4 爆破漏斗现场试验
    4.1 试验方案
    4.2 试验结果分析
5 巷道掘进爆破改进思路
    5.1 掏槽方案调整
    5.2 起爆延期时间控制
    5.3 周边孔控制爆破方法优化
6 安全技术措施
7 结论

(3)攀钢朱家包包铁矿南帮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特征
    2.1 地形地貌特征
    2.2 交通位置
    2.3 矿区南帮边坡岩组划分
    2.4 矿区南帮边坡软弱结构面
        2.4.1 断层
        2.4.2 矿岩界面
        2.4.3 节理裂隙
    2.5 矿区南帮边坡岩体风化及蚀变特征
        2.5.1 岩体风化特征
        2.5.2 岩体蚀变特征
    2.6 矿区南帮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2.7 水文地质
        2.7.1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7.2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2.7.3 矿区水文地质
    2.8 地震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边坡水文地质特征与边坡渗流场分析
    3.1 矿床水文地质条件
    3.2 矿区边坡含水层特征
    3.3 边坡渗流场有限元分析
        3.3.1 渗流有限元计算原理
        3.3.2 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有限元法求解
        3.3.3 坡渗流场计算的边界条件和参数
    3.4 边坡渗流场计算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爆破振动测试
    4.1 爆破振动测试原理
    4.2 爆破振动测试仪器
    4.3 测试数据处理与分析
        4.3.1 测试数据采集
        4.3.2 测试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爆破对矿山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5 临近边坡爆破的生产最大段药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边坡岩体物理力学性能
    5.1 概述
    5.2 岩石中型直剪试验
        5.2.1 试验方法
        5.2.2 试验资料整理与统计计算
    5.3 岩石三轴试验
        5.3.1 试验方法
        5.3.2 试验资料整理与统计计算
    5.4 各类岩体历次试验成果汇总
    5.5 边坡岩土体力学推荐指标
第6章 边坡应力场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6.1 有限元计算理论及方法
        6.1.1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6.1.2 四节点四边形单元结构矩阵的形成和计算
        6.1.3 岩体材料的本构关系
        6.1.4 材料的屈服准则
    6.2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6.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源起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背景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二、国内职业生涯教育及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职业规划教育研究的启示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力求创新之处
第二章 地球科学学科发展背景及人才需求
    一、地质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
    二、现代地球科学学科内涵发展历程
    三、我国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与战略地位
    四、我国地球科学学科发展现状
    五、学科发展需求对于地学人才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第三章 建国后我国地球科学专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演变---基于数据统计和典型生涯人物访谈的研究
    第一节 地球科学学科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地球科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分布——以南京大学为例
    第三节 建国后地球科学专业人员就业价值观的演变
        一、建国初期:一元化的传统职业价值观
        (一) 建国初期地球科学人才的社会价值观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中国科学院院士W院士
        二、改革开放后:务实求真的现实主义价值观
        (一) 改革开放后的地球科学人才的社会价值观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S教授
        三、新世纪以来:个体幸福最大化的后现代价值观
        (一) 后现代价值观体现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地质学家、自由职业者B先生
    第四节 数据分析和启示
        一、就业市场不断扩大和专业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分析
        二、典型人物职业生涯发展对于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一) 名人效应在专业兴趣引领中的作用
        (二) 应用地质学的职业前景
        (三) 地质学领域的自由职业市场分析
        (四) 地球科学人才的成才因素分析
第四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基于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工作设计
    第二节 调查数据分析
        一、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可度分析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进展分析
        三、职业期待
        四、职业价值观分析
        五、农村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各要素对比分析
    第三节 小结
        一、综合性大学地球科学专业学生专业认可度堪忧
        二、职业规划进展不尽如人意
        三、职业价值观呈现自我倾向和务实趋势
        四、大学生职业规划要素随个人属性呈现差异性
第五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基于访谈的质性研究
    第一节 大学生职业规划个案访谈
        一、A同学 立志科研,取法乎上
        二、B同学 心系小家,胸怀大家
        三、C同学 酷爱文学,取道地学
        四、D同学 步步紧扣,精心规划
        五、E同学 日行三省,孜孜以求
        六、F校友 勇于挑战,敢于担当
        七、X&Y校友 比翼双飞,各司其职
    第二节 个案分析对于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一、专业的内在吸引构成职业选择的根本动力
        二、社会实践缺乏成为职业规划滞后的广泛因素
        三、中美比较视角的启示
        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深层次体现
第六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特点及教育机制探索
    第一节 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教育特点(实证总结)
    第二节 提升艰苦专业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
        一、弘扬地学文化
        二、专业兴趣培养
        三、行业就业政策的鼓与呼
    第三节 地球科学领域的霍兰德职业世界探索模式
        一、霍兰德职业兴趣角度的职业世界探索分析
        二、职业世界六边形模型在职业规划指导中的应用
    第四节 开展以实践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一、职业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根本
        二、价值追求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职业市场均衡发展有赖于职业价值观教育
        四、以实践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途径
    第五节 构建全方位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一、确保组织机构人力保障
        二、职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三、完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四、全员参与职业规划教育
        五、全程开展职业规划指导
        六、建立就业实习评估机制
        七、关注特殊人群职业辅导
    第六节 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的普遍意义
        一、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和紧迫需求
        二、职业规划教育的中国本土化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地质学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近30年校友职业分布
附录4 图表目录
致谢

(5)昆钢马鞍山铁矿3-1#矿体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厚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露天转地下开采及境界顶柱的研究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特色
第二章 矿山现状及矿岩力学参数确定
    2.1 工程概况
    2.2 马鞍山铁矿3-1号矿体岩体结构特性描述
    2.3 矿岩力学参数工程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境界顶柱可能的破坏模式和稳定性分析
    3.1 影响境界顶柱稳定性的因素
    3.2 境界顶柱潜在破坏模式
    3.3 境界顶柱力学模型讨论
    3.4 传统理论法确定境界顶柱的最优安全厚度
    3.5 基于顶板初次来压理论的自定义境界顶柱最优安全厚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境界顶柱最优安全厚度的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4.1 基于FLAC3D软件的顶板最优安全厚度数值分析
    4.2 基于数值模拟结果的境界顶柱最优安全厚度预测模型
    4.3 相关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型人工矿柱替代传统境界矿柱的可行性研究
    5.1 概述
    5.2 人工境界顶柱的构建方法
    5.3 人工境界顶柱经济效益分析
    5.4 人工境界顶柱安全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附图)

(8)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动态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文献评述
    2.1 现状与趋势
    2.2 非饱和渗流研究现状
    2.3 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研究现状
    2.4 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评
        2.4.1 传统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2.4.2 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2.5 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土边坡稳定的可靠度理论研究
第三章 动态评价体系的建立
    3.1 概述
    3.2 入渗影响边坡稳定性基本理论
        3.2.1 土水势理论
        3.2.2 土水特征曲线
        3.2.3 渗透系数函数的确定
    3.3 非饱和渗流及降雨入渗的基本理论
    3.4 非饱和土的强度理论
    3.5 基质吸力时空形态的数值模拟
    3.6 基于非饱和土强度理论的应力-应变数值模拟
    3.7 评价指标——安全系数的确定
    3.8 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动态评价方法的总体架构
第四章 工程应用实例与计算结果
    4.1 边坡工程地质模型与水文条件
    4.2 模拟过程的实现
        4.2.1 几个分析参数的设置
        4.2.2 定解条件的设置
        4.2.3 计算工况简介
    4.3 计算成果展示
        4.3.1 初始状态计算
        4.3.2 基质吸力计算结果
        4.3.3 应力-应变计算结果
        4.3.4 稳定性评价计算结果
第五章 动态分析评价
    5.1 基质吸力的时空形态
    5.2 应力-应变的响应特性
    5.3 边坡动态反应分析与评价
    5.4 饱和渗透系数对安全系数的支配作用
    5.5 最大基质吸力对稳定性状态的决定作用
第六章 入渗条件下的边坡可靠度分析
    6.1 概述
    6.2 统计矩法的基本原理及计算实现
        6.2.1 统计矩法的基本原理
        6.2.2 计算流程及实现
    6.3 边坡可靠度分析
        6.3.1 降雨入渗过程中边坡可靠度动态变化
        6.3.2 蒸发过程中边坡可靠度变化
第七章 结论与问题
    7.1 结论
    7.2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岩土工程设计研究所(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专利的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及影响效应研究[D]. 邹日崧.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2]谦比希铜矿东南矿区巷道掘进爆破改进思路及控制措施[J]. 章林,仪海豹,杨海涛,郑学敏,胡文达. 金属矿山, 2019(05)
  • [3]攀钢朱家包包铁矿南帮边坡稳定性研究[D]. 朱亲州.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4]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D]. 刘慧. 南京大学, 2014(05)
  • [5]昆钢马鞍山铁矿3-1#矿体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厚度研究[D]. 刘相纯.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2)
  • [6]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排土场边坡整体稳定性探究[A]. 李跃,杨永生,毛权生,唐恺. 《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 2013(总第226期)
  • [7]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排土场边坡整体稳定性探究[J]. 李跃,杨永生,毛权生,唐恺. 岩土力学, 2013(S1)
  • [8]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动态评价方法研究[D]. 李跃.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 2010(01)
  • [9]高水头承压水防渗帷幕在姑山采场的应用[A]. 王文景,李琦,李国平,吕能功. 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9
  • [10]高水头承压水防渗帷幕在姑山采场的应用[J]. 王文景,李琦,李国平,吕能功. 金属矿山, 2009(S1)

标签:;  ;  ;  ;  ;  

马鞍山矿业研究院岩土工程设计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