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量指数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现金流量指数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一、试论现金流量指标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军桦[1](2021)在《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责任审计在经历了起步、探索以及规范提高三个阶段后,逐步成为国有企业和机关单位的一项常规性审计。然而如何开展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对象履职工作情况,就需要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体系作保障。审计评价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环节,其科学性和客观性成为保障审计质量、发挥审计能效的必然要求。M集团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已有数年,虽然有一套审计工作流程,但在优先发展经济建设的指导政策下,对审计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M集团至今依旧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审计评价体系。在审计工作开展中,由于审计评价的不精确、不客观,造成了企业很大的审计风险,进而弱化了审计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因此M集团亟待解决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改进、完成审计全覆盖。本文以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回顾了国内外绩效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评价内容、指标等有关研究文献及资料,熟悉最新研究进展;接着介绍了M集团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原因,然后对同行业的W集团、F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借鉴学习其先进的审计评价理念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M集团实际特点和发展需求,运用相应的理论概念,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从经济政策执行权、经济管理权、经济决策权、经济监督权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五个方面构建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作为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务的参考,帮助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加规范科学。最后,结合M集团审计中心组织实施的M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R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XX同志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真实案例,采用新构建的审计评价体系对该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得到M集团R公司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更科学合理的结果,并为审计评价体系的完善和运用提供建议。

王雪娟[2](2021)在《“审计全覆盖”抑制了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届四中全会再一次明确提出,我国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审计作为内生于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个同时具备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刘家义,2012),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和国家发挥监督约束效应的必要手段之一,建立科学全面的审计制度是强化国有资本监督约束力度的重要机制,对于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可或缺。企业是推动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He&Tian,2013),尤其是国有企业更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而国企的价值创造过程与投资活动密不可分,因而国企的投资效率将会直接与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相联系。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对我国进一步落实高质量发展战略起到十分关键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对于培养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也尤为重要。因此,聚焦政府审计对被审计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作用可以从本质上证明政府审计的政策实施效果。基于此,本文提出,在2015年,国家进一步推出的审计监督制度,提出的“审计全覆盖”要求,会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产生影响吗?基于这一现实问题,本文在对有关文献阅读归纳后,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国家全面审计对国有企业过度投资问题的影响,并提出了信息治理机制的作用路径,然后利用2015年国家推出“审计全覆盖”要求这一“准自然实验”,选用2011-2018年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与非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双重差分模型(DID)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研究中,我们按企业是否聘请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机构投资者关注度这两个变量对样本进行分组检验,以此来检验“审计全覆盖”和其他外部治理机制的关系。另外本文还将样本根据管理层激励机制是否发挥作用、政府补助数量进行分组,来检验“审计全覆盖”在抑制国有企业过度投资方面的政策效果是否在不同的企业中存在差异。根据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相较于不会被政府审计的非国企,“审计全覆盖”显着降低了国企的过度投资水平。并且,我们发现“审计全覆盖”是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来抑制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在进一步研究中,我们发现“审计全覆盖”能够作为外部监督的替代机制,在聘请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机构投资者关注少的组里,即外部治理能力较弱的国有企业中发挥外部约束作用。并且,我们证明了审计政策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在不同企业中是不同的,“审计全覆盖”在存在过度投资动机即管理层激励不足、拥有过度投资资源即政府补助更多的企业政策效果更显着。本文研究,一方面从“审计全覆盖”这一外部监管环境角度丰富了抑制过度投资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扩展了“审计全覆盖”制度经济后果的研究,为政府审计的外部治理作用提供实证依据。本文以国企的过度投资行为作为研究切入点,发现增强政府审计广度和深度可以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提高公司的治理能力,这对于国家进一步强化政府审计监督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有利的实证支持。本文研究结论为国家进一步针对国有企业制定合理的审计监督制度提供了一定的方向。这意味着,目前依然需要加快审计制度建设的步伐,提高对国有企业资源利用的有效监督,在制度层面上完善国有企业的治理能力。

孙银涛[3](2021)在《Y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菲[4](2020)在《基于审计风险的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特有的组织形式,对其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监督及评价其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随着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全面展开,被审计对象对经济责任审计认知不足、对自身存在问题发现与整改不足的问题,暴露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都揭示了审计组面临较大的审计风险,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审计工作亟待优化。审计机关针对这些情况,探索采用清单式协同审计模式,提出了具体的国家审计工作要求和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对照这些要求采取措施,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知及应对水平,提高日常审计工作效能。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而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可以审计风险为基础,从审计活动现状出发,结合各方对审计工作的最新要求构建评价体系,再通过制度将评价体系嵌入日常审计工作中,使日常审计管理全面化、常态化、简易化、高效化。本文分析了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结合国内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及审计风险的研究和国外对于绩效审计的文献,以及审计机关B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和“清单督导”模式的框架,归集整理A机关下属单位的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发现问题,收集各方的培训资料与指导手册,探讨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从而建立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整个评价体系涵盖了中央及地方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审计机关B对审计发现共性问题的总结、A机关对审计发现共性问题的总结、各下属单位自身业务特点与风险事项。采用“清单式”模式,衔接审计机关B对A机关内审工作的要求,可加强评价体系的常态化、灵活性与可操作性,提高下属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流程和内容的熟悉程度,即提升被审计对象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知,方便A机关更为具体、实际地指导下属单位开展日常审计工作,以及各下属单位的自查自纠工作,以此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与效率,增强被审计对象对自身风险的识别与防范,更好地发挥审计活动帮助被审计对象优化自身日常管理的作用,从而降低审计组的审计风险。

蒋文璇[5](2020)在《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分析程序运用研究 ——以C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使企业整体经营战略风险和财务风险与日俱增。面对经济体量大的企业,审计人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保证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近几年,由于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内数量增多,加大了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审计人员开始重视对成本效益原则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分析程序作为一种既能保证质量又能提高效率的审计程序越来越受审计人员重视,其在风险评估、实质性程序和总体复核阶段得到了广泛使用。分析程序可以应用于风险评估、实质性程序以及总体复核三阶段。由于分析程序在实质性程序阶段和总体复核阶段的运用与风险评估阶段分析程序运用所采取的手段大致相同,因此,论文重点介绍了分析程序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具体运用,分析程序在实质性程序阶段和总体复核阶段的具体运用参照分析程序在风险评估阶段具体运用执行。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从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写作思路和研究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二章,从理论层面对风险导向审计、分析程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介绍,对分析程序在三个不同阶段的运用进行描述。第三章,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以C公司审计为例,对其经营战略以及财务风险进行分析,找寻C公司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点。第四章,针对利用分析程序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并提出在风险导向审计下,将分析程序更好的应用于实际的相关建议。第五章,论文的总结与展望。

胡松涛[6](2020)在《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J省国家审计的视角》文中指出商业类国有企业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非常重要作用,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如何在国有企业审计中科学、全面地作出审计评价已成为审计机关面临的难题。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J省审计机关对商业类国有企业的审计评价主要以财务指标和合规性指标为主,往往忽视了国有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机会成本,以及企业应承担的社会和环保责任,与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符。因此,本文尝试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商业类国有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并探讨其在H集团的应用情况。本文系统梳理了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和经济增加值的相关文献,分析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在J省审计中的应用现状及不足。进一步剖析其原因,发现现有评价体系存在如下局限性: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较少;未设置指标权重,难以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具有滞后性,且存在短期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和经济增加值的综合评价体系。该综合评价体系包括财务维度、政策落实与责任履行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4个维度、10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同时,本文还将现有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到H集团的绩效审计评价中,对比分析两类评价体系的优缺点。最后,本文还给出了推进J省商业类国有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应用的保障措施。

刘璐璐[7](2020)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 ——以A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我国国情发展起来的特有的审计模式,我国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的监督和管理,预防和治理腐败。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我国为了使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更加规范的发展,出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制度与法律法规,但是由于我国发展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较短,目前仍旧存在审计结果运用不到位、缺乏完善的审计评价体系、审计重点不突出等问题,所以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案例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归纳分析法,通过文献分析法整理了国内外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动态及相关理论。在国内外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理论以及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归纳分析法,以A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案例背景、审计实施过程、审计结果进行分析,发现A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存在审计力量与审计资源欠缺、较少关注政策落实情况和社会责任、审计方法局限、审计结果没有真正落实、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完善A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包括整合审计机关的审计资源、完善A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式、完善A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制度、健全A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促进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潘泽禹[8](2020)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研究》文中指出党的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未来需要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覆盖,以此来增强国家对权力运行体系的监管以及制约。因此,我国审计署署长刘家义2014年针对审计工作进行分析后,提出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到审计工作中,这一要求也一直延续至今。随后在2017年的时候,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更是颁发了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由此可知国家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是,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的难点:经济责任的界定与量化难。那么如何对经济责任进行量化,本文试图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相关的研究与探索。本文首先从内部经济责任界定入手,然后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并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的最初构思。其次,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础上,得出定量指标及定性指标。然后运用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案,进而实现对特定指标权重的有效赋值。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的方式,建立所需求的评价模型,进而获得最终的量化结果。通过前述分析,论文获得了下述的结论:其一,当前围绕内部经济责任界定方案的分析有很多不完善的问题,不管是指标选择还是详细的评价方法等,都有着相对较大的探索和发展的空间。第二,通过专家咨询以及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得出特定指标的权重参数,最终使所适用的评价程序较为简易、评价时间较为短暂,可以更加深入地听取专家意见,可以提升最终的评价精度。第三,论文在进行经济责任界定的过程中,将其划分成定量与定性两类指标,构建所需求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成畅[9](2020)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演进与经济后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持续经营假设是关于会计主体状态的基本假设,它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假定其经营活动是持续的,并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经营下去,不拟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持续经营假设是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倘若企业的经营难以为继,则以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不再合理。此时若仍错误地以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整体会因存在广泛而严重的错报而不再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因此,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的适当性以及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发表审计意见至关重要。近年来,世界经济普遍面临下行压力,经济运行过程中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企业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作为反映经济的“晴雨表”,资本市场中潜藏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有效防范风险日益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不仅时刻牵动着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心,更与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休戚相关,与社会财富和资源的保值增值息息相关。身为资本市场“看门人”的注册会计师,通过发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及时地向市场各方传递关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风险的预警信号,以提醒投资者充分地关注风险,则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即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明确指出企业运用持续经营假设不适当或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一种“非标”意见。确保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具有充分的信息含量和质量,以及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发挥应有的警示作用,对维护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保障我国经济长久稳定健康发展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9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新证券法)正式审议通过。新证券法全面推行证券发行注册制,将企业发行股票应当“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规定改为“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并改革退市制度,取消暂停上市的规定,大幅提高持续经营能力受限企业的退市效率,推进退市常态化。新证券法的这些举措进一步凸显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资本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研究也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提高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质量,不断加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预警功能和决策价值,世界主要的审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在为制定更高质量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而不懈努力,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形式、信息含量、审计师与持续经营相关的责任等都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推动着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制度的演进。美国审计准则(Statements on Auditing Standards,SAS)中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先后历经了SAS No.34、SAS No.59、SAS No.126和SAS No.132等多个时期,在持续经营相关责任的界定、审计师责任的强化、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出具等方面作出诸多改进,并推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制度的建立。在美国之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开始致力于制定高质量的、利于国际趋同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并通过“明晰项目”和国际审计报告改革等诸多重大举措持续地推进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制度的变革。我国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从首次发布至今历经4次修订。从最初参照美国的SAS No.59,到2006年基本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ISA 570实质性趋同,再到2016年汲取国际审计报告改革的成果、继续保持与国际审计准则全面趋同,我国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朝着弥合社会公众的审计期望差距的目标不断迈进。尤其是2016年12月发布的最新持续经营审计准则,标志着我国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发展历程中最重大的制度变革,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预警功能和决策价值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制度不断演进与变革的历史背景下,本文首先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制度演进的主要过程进行了梳理,厘清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相关制度的发展脉络及最新发展动向,并对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产生的影响及存在的症结等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其次,本文对我国近年来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的实施情况及审计意见的出具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整理与分析,评述了我国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实施的总体成效以及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总体面貌;最后,本文实证检验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机制及路径,分别从市场反应、债务融资和企业盈余管理的角度研究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管理层的风险传导效应,全面地考察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预警作用及决策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最新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为我国新审计报告准则全面实施背景下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的实施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提供经验证据。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首先检验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1)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公布日前后1天、前后2天以及前后5天的时间窗口内,以累计超额收益(CAR)衡量的市场反应显着为负,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具有显着的负反应。(2)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市场反应显着为负的结论存在短期效应。在上市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后的第4天,超额收益(AR)的均值即开始显示为正,且累计超额收益(CAR)在前后10天的时间窗口内并不显着。这意味着在我国证券市场,部分投资者“炒壳”动机强烈。在投机的驱动下,一些本该由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出具而可能导致股价持续下跌直至退市的公司却并未得到应有的看低。(3)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具有异质性。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几种不同类型中,市场对于持续经营无法表示意见的负反应最为强烈,表明我国投资者能够识别持续经营无法表示意见是风险警示程度最强、预警价值最高的一类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然而,未有证据表明市场能够显着区分持续经营无保留意见和持续经营保留意见的差别,反映出我国投资者对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认知水平仍有待提升。(4)最新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全面实施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负反应显着增强,表明我国审计报告改革对持续经营审计准则作出重大变革的举措显着地提升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之于投资者的风险警示作用,起到了应有的实施效果。本文接着实证检验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1)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相比,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债权人具有额外的预警作用及决策价值。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企业,其次年债务规模比被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的企业多减少17.62%,次年债务成本比被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的企业多增加9.47%,表明债权人能够识别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在风险警示程度上的差异。(2)不同类型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程度存在显着差异,持续经营无法表示意见的负面影响最为强烈。(3)最新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的全面实施显着地加强了持续经营无保留意见之于债权人的风险警示作用,进一步表明我国审计报告改革对持续经营审计准则作出重大变革达到了应有的实施效果。本文最后从盈余管理的角度检验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企业管理层的风险传导效应。研究发现:(1)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出具后,企业管理层会迫于市场压力和保全职位的压力,加大后期盈余管理的程度。(2)企业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后,盈余管理隐性化程度显着提升,表明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管理层更加倾向于实施真实盈余管理。(3)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机制会因企业性质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效应。作为一种“非标”审计意见,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发挥了一定的监督机制,而对民营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却具有显着的强化与促进作用,反映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具有的内在监督效能与其之于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风险传导机制之间存在力量的博弈。(4)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后,管理层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进行盈余操纵,而非在改善真实的经营绩效上下苦工,这会进一步损害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降低企业的生存几率。因此,除市场反应和债务融资外,从盈余管理的角度也能够建立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企业破产之间的内在联系。文本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演进与最新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全面揭示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机理及预警价值,证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能够通过对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自身的风险传导机制实现资本市场治理功能,帮助市场加速淘汰落后的产能和生产方式,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不断完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环境、持续地加强并最大限度地释放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风险防范和资本市场退出机制中的作用是我国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的现实需求,也是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健康、高效发展的内在要求。

班佩然[10](2020)在《“义利合一”型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际社会不断提高对跨国经营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重视程度,社会责任绩效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透明度不断增强,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越来越关注,“义利合一”型企业已成为全球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如践行“敬天爱人”、“义利合一”的京瓷等企业,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是其他企业学习的典范。现阶段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进行,本文从企业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角度,将责任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加入到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中,将企业区分为“义利合一”型企业和一般性企业,全面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旨在企业整体与社会、自然等共生发展。本文顺应共生的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有别于现有的企业分类方式,以全新角度和独特的视角,将企业划分为“义利合一”型企业和一般性企业。通过对“义利合一”型企业沿革的梳理,界定了“义利合一”型企业的概念与衡量标准,系统的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理论和共生等相关基础理论。然后依据科学性和可比性等原则,在有别于现有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基础上,通过分析ISO26000等社会责任标准、指南,本文将体现企业“义”的责任管理议题加入到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中,以责任管理、经济责任、员工责任、产品责任、环境、社区贡献和可持续发展七个反映企业“义利合一”全过程的核心议题构建“义利合一”型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之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问卷调查和Rstudio软件收集、处理数据以确定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以构建“义利合一”型企业社会责任绩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奇正藏药的社会责任绩效进行评价分析。最后针对奇正藏药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结果,从加快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发挥企业家精神的引导作用、深化企业的生态责任和树立利他的企业公益观等几个方面为一般性企业提高社会责任绩效提供建议,以期对一般性企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试论现金流量指标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现金流量指标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经济责任审计界定
        2.1.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权力制衡理论
        2.2.2 人本管理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M集团有限公司概况
    3.2 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3.2.1 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流程
        3.2.2 M集团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历程
        3.2.3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3.3 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3.1 评价内容不全面
        3.3.2 评价指标聚焦性不足
        3.3.3 评价方法不够科学
    3.4 本章小结
4 同行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借鉴
    4.1 同行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及指标
        4.1.1 W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及指标
        4.1.2 F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及指标
    4.2 同行业企业先进经验借鉴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4.2.1 审计内容与评价指标的一致性分析
        4.2.2 评价指标可量化分析
5 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构建
    5.1 评价原则
    5.2 评价内容及指标
        5.2.1 经济政策执行权指标设置
        5.2.2 经济管理权指标设置
        5.2.3 经济决策权指标设置
        5.2.4 经济监督权指标设置
        5.2.5 个人廉洁自律指标设置
    5.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3.1 判断矩阵构建
        5.3.2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和指标权重确认
    5.4 评价等级及评分表
        5.4.1 评价等级
        5.4.2 审计评价评分表
6 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运用案例分析
    6.1 M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R公司基本情况
    6.2 XX同志离任审计概况
        6.2.1 审计基本情况
        6.2.2 R公司财务状况和民意测评情况
        6.2.3 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6.3 XX同志离任审计评价
        6.3.1 经济政策执行权指标审计评价
        6.3.2 经济管理权指标审计评价
        6.3.3 经济决策权指标审计评价
        6.3.4 经济监督权指标审计评价
        6.3.5 个人廉洁自律指标审计评价
    6.4 评价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附录 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审计全覆盖”抑制了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审计全覆盖”政策
        1.3.2 过度投资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研究现状
        2.1.1 财政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2.1.2 企业过度投资的动因与治理因素研究
        2.1.3 政府审计与过度投资关系的研究
    2.2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1.2 委托代理理论
        3.1.3 自由现金流假说
    3.2 假设提出
        3.2.1 “审计全覆盖”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
        3.2.2 信息不对称在“审计全覆盖”与企业过度投资中的中介效应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4.2 PSM+DID模型
    4.3 变量定义
        4.3.1 企业过度投资的衡量
        4.3.2 中介效应变量的度量
        4.3.3 控制变量
    4.4 模型设计
        4.4.1 主假设检验模型设计
        4.4.2 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设计
第五章 实证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结果分析
        5.3.1 “审计全覆盖”与企业过度投资的回归结果
        5.3.2 信息透明度作为中介效应的回归结果
    5.4 进一步研究
        5.4.1 “审计全覆盖”与外部治理机制的关系
        5.4.2 存在过度投资倾向企业的政策效果
    5.5 稳健性检验
        5.5.1 变量替换法和更换模型
        5.5.2 平行趋势假设检验
        5.5.3 安慰剂检验
        5.5.4 其他因素干扰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审计风险的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2.1 研究思路
        1.2.2 结构安排
    1.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2.1.1 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界定
        2.1.2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2.1.3 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2.1.4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2.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相关研究
        2.2.1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内涵
        2.2.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
        2.2.3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2.3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
第三章 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现状与风险因素分析
    3.1 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3.2 A机关风险因素概况
        3.2.1 内部控制因素
        3.2.2 人员管理因素
        3.2.3 财务管理因素
        3.2.4 资产管理因素
        3.2.5 其他方面因素
第四章 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体系概况
        4.1.1 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4.1.2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1.3 评价体系构建的内容框架
    4.2 单位基本情况
    4.3 基本评价指标
        4.3.1 政策落实及内控制度评价指标
        4.3.2 人员管理评价指标
        4.3.3 财务管理评价指标
        4.3.4 资产管理评价指标
        4.3.5 其他情况评价指标
    4.4 特殊评价指标
    4.5 评价指标的赋分
        4.5.1 分值设置
        4.5.2 实际应用
第五章 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实施的对策与保障
    5.1 内审机构设置与内审人员配备
    5.2 信息共享与信息化建设
    5.3 组织培训与提高认知
    5.4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5.5 加大责任追究制度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专家问卷表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分析程序运用研究 ——以C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风险导向审计下分析程序相关理论
    2.1 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理论
        2.1.1 风险导向审计含义
        2.1.2 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2.2 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流程
    2.3 分析程序相关理论
        2.3.1 分析程序的界定
        2.3.2 分析程序的发展过程
        2.3.3 分析程序的方法
        2.3.4 影响分析程序实施效果的因素
    2.4 风险导向审计与分析程序的关系
    2.5 风险导向审计下分析程序的运用
        2.5.1 风险导向审计下分析程序在风险评估阶段的运用
        2.5.2 风险导向审计下分析程序在实质性程序阶段的运用
        2.5.3 风险导向审计下分析程序在总体复核阶段的运用
第3章 分析程序的具体运用——以C公司审计为例
    3.1 C公司概况
    3.2 分析程序在风险评估和实质性程序阶段的运用
        3.2.1 C公司经营战略风险分析
        3.2.2 C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3.3 分析程序在总体复核阶段的运用
        3.3.1 资产负债表趋势分析
        3.3.2 利润表趋势分析
        3.3.3 现金流量表趋势分析
    3.4 确定C公司重点审计领域
第4章 应用分析程序的问题与建议
    4.1 应用分析程序时应注意的问题
        4.1.1 分析程序方法使用单一
        4.1.2 数据收集不全
        4.1.3 执业人员风险意识不强
        4.1.4 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联系度
    4.2 分析程序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运用的建议
        4.2.1 分析方法之间的结合使用
        4.2.2 引入大数据在审计分析程序中的应用
        4.2.3 重视人才培养和审计队伍建设
        4.2.4 复核人员应加大对风险评估过程的关注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论文的局限和展望
        5.2.1 论文的局限
        5.2.2 论文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J省国家审计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1.2.2 平衡计分卡的研究
        1.2.3 经济增加值的研究
        1.2.4 对文献的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及绩效审计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1 商业类国有企业的概念
        2.1.2 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
        2.1.3 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审计
        2.1.4 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及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2.2 平衡计分卡的概念、维度与实施流程
        2.2.1 平衡计分卡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2.2 平衡计分卡的维度
        2.2.3 平衡计分卡的实施流程
        2.2.4 平衡计分卡的优缺点
    2.3 经济增加值的概念、计算与构成体系
        2.3.1 经济增加值的概念
        2.3.2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
        2.3.3 经济增加值的构成体系
        2.3.4 经济增加值的优缺点
3 J省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现状、不足及原因分析
    3.1 J省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现状
        3.1.1 J省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基本情况
        3.1.2 J省商业类国有企业评价中使用的指标体系
    3.2 J省商业类国有企业现有绩效评价存在的不足
        3.2.1 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较少
        3.2.2 未设置指标权重系数,难以进行综合评价
        3.2.3 评价指标具有滞后性,且存在短期效应
    3.3 J省商业类国有企业现有绩效评价不足的产生原因
        3.3.1 缺乏绩效审计意识
        3.3.2 缺乏标准的绩效评价体系
        3.3.3 审计人员能力不足
4 商业类国有企业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4.1.1 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4.1.2 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4.2 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与目标维度
        4.2.1 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4.2.2 综合评价体系的目标维度
    4.3 综合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
        4.3.1 财务指标的选取
        4.3.2 政策落实与责任履行指标的选取
        4.3.3 内部流程指标的选取
        4.3.4 学习与成长指标的选取
    4.4 综合评价体系的权重设置及评分标准
        4.4.1 综合评价体系的权重设置
        4.4.2 综合评价体系的评分标准
5 综合评价体系在H集团的应用分析
    5.1 H集团简介
    5.2 现有评价体系在H集团绩效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5.2.1 现有评价体系应用情况
        5.2.2 基于现有评价体系的审计评价
    5.3 综合评价体系在H集团的试应用分析
        5.3.1 综合评价体系试应用情况
        5.3.2 基于综合评价体系的审计评价
    5.4 两种评价体系的对比
6 推进商业类国有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应用的保障措施
    6.1 强化绩效审计
    6.2 动态反馈调整
    6.3 推广大数据应用
    6.4 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6.5 充分利用内部审计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 ——以A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国有企业
        2.1.2 经济责任审计
        2.1.3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
    2.2 基本理论
        2.2.1 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2.2.2 权力制衡理论
        2.2.3 受托责任理论
3 国有企业及其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
    3.1 国有企业状况
    3.2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难点
        3.2.1 审计全覆盖与审计资源有限性相矛盾
        3.2.2 审计内容全面性与审计监督重点性无法全面兼顾
        3.2.3 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责任界定不清
        3.2.4 审计结果运用效率低
4 A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
    4.1 案例背景
        4.1.1 A企业基本情况
        4.1.2 被审计领导B同志任职情况
        4.1.3 A企业财务状况
    4.2 A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概况
        4.2.1 审计主体
        4.2.2 审计客体
        4.2.3 审计目标
        4.2.4 审计流程
    4.3 A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4.3.1 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及执行情况
        4.3.2 “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制定及执行情况
        4.3.3 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情况
        4.3.4 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4.3.5 廉洁从业方面情况
    4.4 A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4.4.1 审计发现的问题
        4.4.2 审计建议
        4.4.3 审计评价
    4.5 A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4.5.1 审计力量与资源欠缺
        4.5.2 较少关注政策落实情况和社会责任
        4.5.3 审计方法局限
        4.5.4 审计结果没有真正落实
        4.5.5 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
5 完善A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5.1 整合审计资源
        5.1.1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5.1.2 有效利用各种审计资源
        5.1.3 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5.2 完善A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模式
        5.2.1 运用新型多样的审计方法
        5.2.2 采用现代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程序
        5.2.3 统筹审计计划
    5.3 完善A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制度
        5.3.1 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及问责追究力度
        5.3.2 加强审计问题的落实整改
        5.3.3 加大任中审计的比重
    5.4 健全A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5.4.1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坚持审计评价原则
        5.4.2 选取评价指标全面评价B领导的经济责任
        5.4.3 采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6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经济责任界定内容的相关研究
        1.2.2 经济责任界定方法的相关研究
        1.2.3 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的相关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研究框架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内部经济责任界定
        2.1.1 内部经济责任的涵义及分类
        2.1.2 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的内容及意义
        2.1.3 影响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的因素
    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2.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涵义
        2.2.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模型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势
    2.3 其他相关理论
        2.3.1 经济责任审计理论
        2.3.2 权力制衡理论
        2.3.3 博弈论
第三章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3.1 S企业基本情况
    3.2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的现状
        3.2.1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的相关制度
        3.2.2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的方法与流程
        3.2.3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配置情况
        3.2.4 S企业近3年的经营业绩分析
    3.3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中存在的问题
        3.3.1 内部经济责任的具体承担者确定难
        3.3.2 内部经济责任的界限划分难
        3.3.3 领导人的内部经济责任的量化难
第四章 S企业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内部经济责任界定
    4.1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的目标与原则
        4.1.1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的目标
        4.1.2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的原则
    4.2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评价指标确定依据及指标选取
        4.2.1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评价指标确定依据
        4.2.2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评价指标的选取
    4.3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评语集和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4.3.1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评语集的确定
        4.3.2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隶属度矩阵R的设置
    4.4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一致性检验
    4.5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指标权重的确立
        4.5.1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指标权重的计算依据
        4.5.2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指标权重计算
        4.5.3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权重汇总
    4.6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模糊矩阵的建立和评价结果
        4.6.1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模糊矩阵的建立
        4.6.2 S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模糊矩阵的评价结果
第五章 S企业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内部经济责任界定保障措施
    5.1 健全内部经济责任制度
    5.2 加强会议记录的完整性
    5.3 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制度
    5.4 完善权力制衡机制
        5.4.1 加强对企业的监督
        5.4.2 强化企业的管理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演进与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论文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会计持续经营假设
        二、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三、企业持续经营危机
        四、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第二节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产权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受托责任理论
        四、信息不对称理论
        五、财务报告理论
        六、破产理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发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动因
        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经济后果
        三、文献评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背景
    第一节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演进:美国审计准则的视角
        一、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雏形:“受限于”审计意见
        二、SAS No.34 时期:增设“中间段”的“受限于”审计意见
        三、SAS No.59 时期:审计师责任与管理层责任日渐明晰
        四、后SAS No.59 时期:持续经营审计意见遭受信任危机
        五、从SAS No.126到SAS No.132:审计期望差距不断弥合
    第二节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变更:国际审计准则的视角
        一、国际审计报告改革:ISA570 作出重大修订
        二、改革背后的逻辑:回应持续经营问题,强化审计投入
    第三节 我国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历史沿革和最新发展
        一、持续经营审计准则首次发布:与SAS No.59 原则一致
        二、持续经营审计准则首次修订:明确管理当局的责任
        三、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第二次修订:与国际审计准则全面趋同
        四、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第三次修订:强化审计师责任与管理层责任
        五、持续经营审计准则重大变革: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单设段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的实施现状及审计意见的描述性分析
    第一节 我国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实施的总体情况
        一、2010-2016 年情况分析
        二、2017-2018 年新准则实施后的情况分析
    第二节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描述性分析
        一、持续经营无保留意见
        二、持续经营保留意见
        三、持续经营无法表示意见
    第三节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预警价值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
    第一节 问题引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第四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主回归分析
        三、进一步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来自债务融资的证据
    第一节 问题引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第四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主回归分析
        三、进一步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风险传导效应——基于企业盈余管理的视角
    第一节 问题引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第四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主回归分析
        三、进一步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义利合一”型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目的
        1.1.3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义利合一”型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2.1 “义利合一”型企业的概述
        2.1.1 “义利合一”思想的由来与传承
        2.1.2 “义利合一”型企业的沿革
        2.1.3 “义利合一”型企业的界定
        2.1.4 “义利合一”型企业与一般性企业的区别
        2.1.5 “义利合一”型企业的衡量标准
        2.1.6 “义利合一”型企业对国家的作用及意义
    2.2 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概述
        2.2.1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2.2.2 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内涵
        2.2.3 绩效评价的内涵
        2.2.4 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
    2.3 相关基础理论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 共生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义利合一”型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义利合一”型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1 科学性原则
        3.1.2 可比性原则
        3.1.3 系统性原则
        3.1.4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3.2 构建“义利合一”型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2.1 确定“义利合一”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
        3.2.2 “义利合一”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2.3 “义利合一”型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说明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义利合一”型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方法的选取
        4.1.1 层次分析法
        4.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4.2 构建“义利合一”型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模型
        4.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2 确定评价集
        4.2.3 构建模糊综合总评价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义利合一”型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模型的应用
    5.1 奇正藏药概况
        5.1.1 奇正藏药简介
        5.1.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5.2 奇正藏药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分析
        5.2.1 奇正藏药的责任管理情况
        5.2.2 奇正藏药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5.2.3 奇正藏药的员工责任履行情况
        5.2.4 奇正藏药的产品责任履行情况
        5.2.5 奇正藏药环境责任方面的履行情况
        5.2.6 奇正藏药在社区方面的贡献
        5.2.7 奇正藏药的可持续发展责任履行情况
    5.3 奇正藏药社会责任绩效评价分析
        5.3.1 确定指标隶属度
        5.3.2 奇正藏药社会责任绩效综合评价
        5.3.3 奇正藏药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义利合一”型企业对一般性企业提高社会责任绩效的建议
    6.1 加快企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
        6.1.1 明确企业责任治理内容
        6.1.2 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融合
        6.1.3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沟通
    6.2 发挥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引领作用
    6.3 深化企业的生态责任
    6.4 树立利他的企业公益观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四、试论现金流量指标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D]. 陈军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2)
  • [2]“审计全覆盖”抑制了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吗?[D]. 王雪娟. 山东大学, 2021(02)
  • [3]Y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孙银涛.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4]基于审计风险的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D]. 孙菲.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5]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分析程序运用研究 ——以C公司为例[D]. 蒋文璇. 阜阳师范大学, 2020(06)
  • [6]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J省国家审计的视角[D]. 胡松涛.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7]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 ——以A企业为例[D]. 刘璐璐.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0)
  • [8]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研究[D]. 潘泽禹.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9]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演进与经济后果研究[D]. 成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10]“义利合一”型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研究[D]. 班佩然.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现金流量指数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