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区食品行业苍蝇调查分析

阿城区食品行业苍蝇调查分析

一、阿城市区食品行业蝇类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世奇[1](2019)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寒地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不复往日繁华喧闹景象,随之而来经济、文化、治理等问题加剧,使乡村逐渐沦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眼下发展振兴是国内乡村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日前,旅游振兴以其“投资少、见效快”的优点,被越来越多的地区认可,全国各地争相涌现出大批乡村旅游开发案例,旅游实践的开展需要科学的规划指导。本文以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规划为题,应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法,从乡村发展振兴的角度提出一种可行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方法,并以寒地五常市新发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案例实践进行了探讨,验证理论的实际效用。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对国内外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两大理论的发展脉络及主要观点,从中构思提取本次研究的切入点。(2)对旅游振兴乡村的理论及案例基础进行了探讨,从乡村旅游的概念特性、乡村振兴的理念主张、旅游与振兴的关系界定3方面研究得出旅游与乡村振兴存在密切关联,并探讨了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规划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旅游振兴乡村的优秀案例,总结旅游振兴对于乡村旅游规划的启示借鉴。(3)紧密结合寒地实际条件,从规划技术流程、规划模式构建角度对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框架进行了界定:技术流程方面,包括规划准备与启动、寒地乡村振兴条件分析研判、方案制定及成果编排、振兴结果评价反馈4个流程;规划模式方面,界定了规划思路、规划原则以及规划的适用性。(4)对振兴视域下寒地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详细探讨,从规划定位、旅游产品及项目规划、空间布局整合、乡村设施提升、乡村特色形象塑造、运营管理及环境保护6个方面对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指导寒地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实践。(5)以寒地五常市新发村为研究对象,将前文总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调查、区域旅游市场、乡村发展现状综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规划定位,并进一步提出总体布局、分区项目规划、主题活动及游线设计、基础配套设施规划、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乡村特色形象规划、环境保护与运营管理的详细规划设计内容,以期为未来寒地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实践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汪传艳[2](2014)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政府财政责任不明确、农民义务教育负担过重等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难题。2005年,我国颁布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从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及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等几方面入手,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此次改革对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城镇化发展为背景,立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大规模问卷调研和访谈,探讨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新机制改革工作的建议。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理顺了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关系,保证了农村中小学校日常运转、减轻了农村家庭经济负担、确保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然而,此项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其中既有改革过程中操作不规范的问题,也有机制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机制改革保障范围不全。新机制改革保障范围主要包括四项内容,许多需要正常开支的项目如代课教师工资、后勤人员工资、中心校运转资金、配套设施建设资金、债务偿还及学校维稳费用等项目都未被考虑在政策范围内,导致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不足或造成违规列支行为。(2)公用经费拨付方式不合理。我国按照学生生均人数单一的拨款方式对学校规模、学校类型、地域类型及教育政策、教育目标等影响学校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外在因素考虑不够,客观上造成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公用经费不足。其中,农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及高寒地区学校最为严重。(3)公用经费拨付总额不足。总体上看,公用经费拨付额度仅能维持最基本的运转需要。公用经费不足的具体体现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高寒地区主要体现为取暖费不足;中部地区主要体现为日常运转资金不足;东部地区主要体现为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资金不足。(4)贫困寄宿生补助政策的实施存在地区差异,补助比例、受惠群体范围及补助方式均存在不合理之处:补助比例过大或过小,不能适应实际需求;部分群体因政策因素被排除在外;一次性发放现金的方式造成资金利用低效。(5)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呈现出“中部塌陷”格局。较之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的县级财政在各项目的责任分担上均承担了更多的投入责任,但经济发展水平及中央政府资助力度均赶不上其他地区,从而使得中部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6)政府间的财政责任划分不合理。对具体项目而言,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对“分项目”的责任划分存在错位现象,将占义务教育经费大头的教师工资交由县级财政负担;而将不易核定、需要因校制宜的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交由省级财政负担。这种责任划分方式导致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及校舍维修改造机制成为新机制改革成效最低的两项内容。(7)“问题导向型”改革方式对社会时代背景考虑不够。“问题导向型”改革方式拘泥于解决过去体制下存在的问题,缺少对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的考虑。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学校布局及农村学生上学方式、就学地点都有了较大变化,新机制改革执行“城市”、“农村”两种不同的标准,使得部分农村学校、部分农村学生无法分享改革利益。通过上述研究,研究者认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应立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立足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建立科学、合理的拨款方式,进一步理顺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维持运转的正常开支项目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内。

孙鸿金[3](2012)在《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沈阳,作为清王朝陪都、自开商埠城市和满铁附属地,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形态,其城市的历史变迁颇具典型性、代表性。近代沈阳的历史主要沿着两条基本的脉络发展:一是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社会转化,这种转化是历史的自然过程;另一条则是由一座独立的封建都城变为半殖民地城市,这是外国资本主义强加给这个城市的,是城市政治地位的变化。与此相适应,沈阳的近代城市建设也相应表现出两条主要的脉络: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城市向新兴资本主义开放的、多方位的城市文化形式进化;另一条则是纯粹的外国建设模式的直接输入,这两条脉络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进交融。本文以1898——1945的时间跨度为限,以近代沈阳城市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沈阳城市的近代化历程,归纳城市发展演进的特点和影响沈阳城市近代化发展的因素。全文分共七部分。绪论,主要阐述该论文研究的选题意义和概念的厘清,重点介绍当前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论文所运用的理论、研究方法与整体结构等。第一章,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沈阳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条件及盛京古城的形成,说明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社会背景。即沈阳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早期城市的兴起与传统封建城市的形成;清代盛京古城的建设与发展;沈阳传统城市的近代过渡。第二章,主要论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沈阳殖民地化与近代化的同步演进过程。一方面,营口开埠后,伴随着列强的侵略、洋教洋货的冲击、日俄的争夺、日本殖民机构的建立,盛京古城屡遭洗劫,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同时殖民者也将西方物质文明的成果不自觉地带入了近代沈阳,推动了沈阳的近代化;另一方面,日本为把奉天满铁附属地建成日本侵略东北的前沿阵地,殖民者投入大量资金,给沈阳这座古城带来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基础设施、市政管理手段和西方的科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转向和发展,造成了附属地城市空间和社会结构迅速向近代化演变,率先成为当时东北地区较为先进的具有现代意味的城市。第三章,主要论述了20世纪初,清末新政、自开商埠与奉天自主性近代化的启动历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奉天三罹兵燹,社会动荡,经济停滞,百业萧条。为恢复城市生机,一方面,赵尔巽在奉天率先启动新政,带动了近代沈阳城市面貌的恢复与更新;另一方面,伴随着奉天开埠,城市功能结构、城市面貌和城市发展动力都有所改变,加快了奉天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并逐步发展成为内外贸兼有的商业城市。第四章,主要论述了自辛亥革命至九一八事变,奉系军阀统治时期,沈阳城市自主性近代化的推进。面对日本通过经济和军事控制奉天的企图,张作霖一方面与之周旋,另一方面,努力拓展城市空间、建立市政公所、完善市政建设与管理、大力发展经济、教育、交通、卫生事业等,全力进行自主性城市建设,将沈阳城市自主性近代化建设推向了高潮。第五章,主要论述了伪满时期,沈阳城市建设的畸形发展。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把沈阳变成侵略战争的战略物资供应基地,建立稳定的侵华后方的需要,建设了铁西工业区,制订并实施了《奉天都邑计划》,推行为殖民统治服务的教育,进行为战争服务的经济建设,这一时期沈阳人民的社会生活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于对沈阳城市发展没有长远考虑,致使城市格局、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对今天沈阳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结语,这是论文的最后部分。梳理了近代沈阳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过程,探析了影响近代沈阳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对沈阳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并对今天的沈阳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议。

孙合秀[4](2011)在《晚清民国时期山东移民东北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山东移民东北,是清政府对东北开禁后,一直到民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整个关内移民东北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股巨大的历史潮流。它是近代山东地区人口压力大、天灾人祸频繁等社会问题产生的结果,也与山东、东北两地间经贸联系的加强和海陆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及东北优越环境的吸引有关,山东移民东北的规模也因此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移民数额、行进路线、移民迁出地与迁入地的地理分布及移民从事的职业也相应变化。日军侵华中断了山东移民东北的正常进程,其侵略政策的变化也使日伪时期的山东移民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点,移民规模出现突变性增长。因而,近代山东移民东北问题的研究在近代历史学、人口发展史、移民史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近代山东移民东北,不仅对东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于山东本地来说,也因移民活动引起了一系列社会变化。一方面,因人口迁出,山东本地人口压力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另一方面,也因移民在东北的辛勤劳作,使粮食输入山东以暂时解决粮食匮乏的问题成为可能,并给山东农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资金来源,进一步密切了山东与东北间的经贸联系。与此同时,山东移民在东北开荒拓土的创业精神及互相帮助的同乡之谊更是深入到山东人心中,在移民过程中形成的“闯关东”精神成为山东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徐薇[5](2010)在《自我、角色与乡土社会 ——对民间二人转艺人及其生活世界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角色来展现自我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角色联结着自我与社会。自我怎样通过符号、行为阐明其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自我的经验中哪些是由特定的历史地域文化背景造成的?哪些是人类所共有的?对于这些看似宏大复杂的问题,人类学的解答方式是从微观的田野民族志个案入手。本文所讨论的自我是游走在乡间的二人转艺人,他们生活在黑龙江乡村社会特殊的地域历史文化背景中,有着民间艺人的特殊身份职业背景。二人转艺人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既表现在舞台上,又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这些角色嵌入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探讨艺人自我与角色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能帮助我们理解二人转与乡土社会文化中稳定与变化的部分。我试图捕捉这些关系与变化,探寻艺人角色的转变,追述他们的理想与愿望,并重点解析艺人在不同场景与情境中的行为与话语,以及与艺术创作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了解艺人创作的文化理念,发现背后的概念系统和意义体系,认识并理解与之相关的其他许多因素。最终目的在于理解与阐释二人转艺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内涵,实现人文学科共同的学术取向:通过人解读文化,通过文化解读人。艺术反映了人们的关系,人们的关系也构成了艺术。‘各种仪式场合赋予艺人展现自我及其艺术风格的空间,仪式以强烈的情感对社会与文化作出某种迂回间接的表达,仪式亦使抽象的伦理道德观念、宗教原则等规范更加戏剧化,使这些枯燥的内容具体化并与人们的现实经验相结合。这是人类学研究产生洞见的地方,要通过田野调查来发现,以民族志的方式来呈现。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诸如二人转这样的传统民间戏曲,它更多地流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不论是艺人还是百姓,从小浸染其中的人们“张口是戏,闭口还是戏”,可见,传统戏曲化人之深。于是,对二人转的理解就不只是在表演它的地方,更需要对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理解和关注,同时不能忽视演绎这门艺术的人,他们的人生经历、情感愿望,通过艺术形式来呈现,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本文由导论、五章正文和结论组成。导论部分,我在反思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取向和研究方法,并对相关术语进行解释。本文的主体部分按照艺人在不同场景中的转换分为五部分,包括村子、家庭、江湖、仪式、信仰等。第一章介绍艺人生活的背景,人与自然环境是互为依存的关系,地域环境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反过来,人的生存方式赋予地域环境以文化意义。第二章考察黑龙江乡土社会中民间艺人小平与小玲夫妇的个体生存状态,他们不仅传承和发展了二人转,也将这种特殊的表演生活与个人生活交织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第三章进一步理解艺人生存与斗争的场域——江湖。这是一个外在于家庭、内在于社会的场域,有着自成一体的规则与秩序,是艺人自我社会化的必由之路。第四章重点分析艺人在红白喜事中的表演过程,艺人通过表演沟通了传统与现代、阳世与阴间、活人与神鬼,他们乐此不疲地穿梭其间,并根据社会环境和人们观念的改变而随时进行改编和创造。第五章考察了民间信仰“跳大神”,分析民间艺人如何推动这一民间信仰的变迁及其背后的原因。在结论中,我指出艺人扮演了再现与推动乡村社会变迁的角色,艺人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表演场合的变化,有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在乡村社会中,艺人成为乡土传统的承载者、传播者与改造者。为了更好地理解艺人与历史、与社会、与艺术互为建构的关系,把握艺人的情感与愿望,本文力图将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强调切身体验的重要性,充分关注艺人的所思所欲所想,同时尝试民族志电影的拍摄与制作,努力实现“分享”的人类学。这些均成为本项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之处。

吴云[6](2009)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调查研究工作体系的中日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从影响因素角度,它涉及到制度、技术、观念等诸多方面。从保护开展角度,它表现为称号申报、规划编制、规划落实、后续管理、学术研究等诸多环节。其中,调查研究工作既是保护开展的环节之一,渗入其他诸多环节,其成果的科学与否也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成功与否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调查研究的成果是确定被调查研究区域是否符合条件被授予历史文化街区称号的依据,是历史文化街区称号授予后保护措施制定的依据,也是保护措施实施若干时间后检验保护方向和力度的依据。所以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而言,调查研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保护的成效。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还未形成一套健全的调查研究工作体系。对于调查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也少有评价,更缺乏学术支持。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坚实基础和首要步骤的调查研究工作亟待完善。作者通过留学日本一年时间的研究学习发现,日本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类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制度,在调查研究阶段有具体落实形式,即“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它是日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开展的首要步骤和必要前提。“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工作体系以其独立完善的运行流程,系统、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内容设定,客观先进的调查研究方法运用,确保了针对不同历史文化街区的各个调查研究成果的权威性、科学性,从而为后续的保护措施制定和落实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日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调查研究工作完善的体系,给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调查研究工作体系的进一步健全以重要启示。本文在比较研究我国和日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调查研究工作的制度建设、实践操作、成果表现等现状的基础上,以我国的现状为立足点,结合系统论的观点,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尝试在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中建立完善的调查研究工作体系。该体系通过资金保障机制,程序机制,以及调查研究内容导向机制三方面共同作用,确保调查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确保调查研究成果的科学呈现。在调查研究工作的政策引导,资金扶助,人员构成与职权所属,调查研究内容设定和对应内容的方法使用及成果表达等方面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通过中日比较,本文特别强调提高我国历史文化街区调查研究工作的权威性。为保证权威性,借鉴日本“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运作流程和我国各项保护工作流程,架构程序机制对调查研究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外,进一步借鉴当前我国建设工程项目中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开展模式,建立调查研究成果的审批制度;通过中日比较,本文还特别强调提高调查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其在后续保护工作中的可操作性。为保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在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双重作用下架构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内容框架,明晰各项内容的设立目的。一方面参考中日实例,引入客观、先进的调查研究方法,并规范化调查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

王晓芳[7](2008)在《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类型与演进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本载体,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反映的是我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互动状况。城乡统筹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创新空间。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研究与政策讨论越来越关注县域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县域的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剩余劳动力输出、新农村建设等问题。在目前县域经济研究中,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将对我国县域发展道路与发展机制的普遍认识,与2000多个丰富多彩的具体县域结合起来,而不仅是关注县域发展的一般共性问题,或是讨论个别县域的发展。本文认为,可以通过辨析县域地域要素条件与经济结构的地域分异,将我国县域划分为农业型、加工型、林矿型、边境口岸型、旅游型、商贸型等地域类型,根据对各种类型县域的研究,获得能够支持具体县域发展的理论成果与实践规律。区域经济地理学是本文研究的学科基础,本文从经济地域的角度,来讨论我国及东北地区县域发展的演进机理,包括类型变化、结构演变、地域机制、重大因素,并提出东北地区县域发展的调控要求。东北地区农村人口占全区半数以上,县域经济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在地区整体发展格局中仍然处于薄弱环节,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显着落后于发达地区,县域发展对建设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的支撑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必要性,而东北地区县域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及其丰富的县域类型也有利于获得县域经济研究的一般认识。论文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六章: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本文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第一章讨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界定县域经济的概念与特征,讨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机理,包括地域类型、地域结构和地域机制;第二章总结美国、法国、日本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并归纳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对东北地区县域发展的现状研究。第三章从东北地区县域总体发展的角度,总结其历史发展过程、现状发展特征、主要问题与类型划分;第四章是对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类型的个别分析,分别对东北地区农业型县域、加工型县域、林矿型县域、边境口岸型县域、旅游型县域与商贸型县域的发展情况进行系统研究。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第五章,是在县域经济的理论探讨与东北地区发展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演进机理。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总结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类型发展变化的过程规律;二是深入讨论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机制;三是探讨影响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第六章,提出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控对策。首先讨论了东北地区类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别化道路,进而提出促进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并讨论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改革问题。

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8](2004)在《北京市天然气负荷指标及用气规律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 一、概述1.北京市燃气发展概况城市燃气事业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城市的标志。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北京市也面临着能源和环境的挑战。为了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体现城市现代文明,增加城市竞争力,市政府下决心改变北京市以煤为主的燃料结构,建立市场化优质能源供应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王岗,张旭玲[9](2001)在《阿城市区食品行业蝇类调查分析》文中提出

二、阿城市区食品行业蝇类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城市区食品行业蝇类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域下寒地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面临发展困境
        1.1.2 国家层面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1.1.3 旅游发展亟需规划引导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动态
        1.3.1 国外动态
        1.3.2 国内动态
    1.4 国内外乡村旅游规划研究动态
        1.4.1 国外动态
        1.4.2 国内动态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跨学科研究法
        1.6.3 案例分析法
        1.6.4 实地调查法
    1.7 技术路线
2 旅游振兴乡村的理论及案例基础
    2.1 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相关性研究
        2.1.1 乡村旅游相关概念
        2.1.2 乡村振兴的理念主张
        2.1.3 旅游与振兴关系界定
    2.2 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旅游理论
        2.2.2 环城游憩带理论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5 产业融合理论
    2.3 旅游振兴乡村的案例探讨
        2.3.1 日本白川乡合掌村
        2.3.2 黑龙江林海雪乡
        2.3.3 成都三圣花乡五朵金花
        2.3.4 无锡阳山田园东方
    2.4 对于乡村旅游规划的启示借鉴
        2.4.1 旅游振兴乡村的关注重点
        2.4.2 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规划的关键任务
    2.5 本章小结
3 振兴视域下寒地乡村旅游规划研究框架
    3.1 规划技术流程
        3.1.1 规划准备与启动
        3.1.2 寒地乡村振兴条件分析研判
        3.1.3 方案制定及成果编制
        3.1.4 振兴结果评价反馈
    3.2 规划模式构建
        3.2.1 规划思路
        3.2.2 规划原则
        3.2.3 寒地适用性
    3.3 本章小结
4 振兴视域下寒地乡村旅游规划方法构建
    4.1 规划定位
        4.1.1 定位内容
        4.1.2 定位方法
    4.2 旅游产品及项目规划
        4.2.1 项目特点
        4.2.2 项目策划方法
    4.3 空间布局整合
        4.3.1 空间布局流程
        4.3.2 分区布局方法
    4.4 乡村设施提升
        4.4.1 基础配套设施
        4.4.2 旅游服务设施
    4.5 寒地乡村特色形象塑造
        4.5.1 乡村形象理论基础
        4.5.2 乡村特色形象策划方法
    4.6 旅游运营管理与环境保护
        4.6.1 运营管理
        4.6.2 环境保护措施
    4.7 本章小结
5 振兴视域下寒地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以五常市二河乡新发村为例
    5.1 旅游振兴乡村的背景研究
        5.1.1 区域概况
        5.1.2 旅游资源调查评价
        5.1.3 区域旅游市场认知
        5.1.4 乡村发展现状分析
    5.2 规划定位
        5.2.1 旅游发展定位
        5.2.2 乡村产业定位
    5.3 空间布局及项目策划
        5.3.1 总体布局
        5.3.2 分区项目规划
        5.3.3 主题活动及游线设计
    5.4 基础设施提升规划
        5.4.1 公共服务设施
        5.4.2 道路交通设施
        5.4.3 给排水设施
        5.4.4 环境卫生设施
    5.5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5.5.1 住宿设施
        5.5.2 餐饮设施
        5.5.3 标识导向设施
    5.6 乡村特色形象规划
        5.6.1 形象策划
        5.6.2 形象宣传及推广营销策略
    5.7 乡村旅游环境保护与运营管理
        5.7.1 环境容量分区控制
        5.7.2 乡村资源保护
        5.7.3 运营管理模式
    5.8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1.1 城镇化发展给新机制改革带来新的挑战
        1.1.2 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呼唤必须深化改革
        1.1.3 研究者的个人旨趣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研究
        1.3.2 新机制改革实施情况研究
        1.3.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农村
        1.4.2 农村教育
        1.4.3 机制
    1.5 研究方法
        1.5.1 资料收集阶段的方法
        1.5.2 资料分析阶段的方法
    1.6 样本基本特征
2.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2.1 公共财政理论
        2.1.1 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历程
        2.1.2 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范围
        2.1.3 有关公共财政理论的争议与共识
        2.1.4 公共财政理论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影响
    2.2 财政分权理论
        2.2.1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2.2.2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
        2.2.3 财政分权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争议
        2.2.4 中国式财政分权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影响
3.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历史演变
    3.1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乡为主”的体制时期(1985-1993年)
    3.2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镇为辅”时期(1994-2000年)
    3.3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体制时期(2001-2005年)
    3.4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时期(2006年至今)
4.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的初步成效
    4.1 政府财政投入主渠道功能凸显
        4.1.1 地方各级财政关于免杂费和公用经费补助资金的分担情况
        4.1.2 地方各级财政关于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的分担情况
        4.1.3 地方各级财政关于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的分担情况
        4.1.4 地方各级财政关于免费教科书资金的分担情况
        4.1.5 地方各级财政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分担情况
    4.2 农村中小学校保运转水平得到提高
        4.2.1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及生均水平逐年提高
        4.2.2 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标准逐年提高
    4.3 农民义务教育负担切实减轻
        4.3.1 收费项目和收费额度显着减少
        4.3.2 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及补助比例显着提高
        4.3.3 “营养餐改善计划”取得显着成效
    4.4 “校财局管”制度促进经费管理精细化
    4.5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得到保障
        4.5.1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逐年提高
        4.5.2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能够按时、足额发放
    4.6 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5.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5.1 公用经费使用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1.1 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偏低
        5.1.2 农村小规模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运转相对困难
        5.1.3 公用经费仍存在被挤占现象
        5.1.4 部分地区市直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偏低
    5.2 “免、补”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5.2.1 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的质疑较大
        5.2.2 贫困寄宿生补助比例、补助范围及发放方式不尽合理
        5.2.3 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
    5.3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5.3.1 教师工资福利整体水平偏低
        5.3.2 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
        5.3.3 绩效工资制度实施效果不尽理想
    5.4 校舍维修改造机制存在的问题
        5.4.1 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缺口较大
        5.4.2 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存在不合理之处
        5.4.3 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困难
6.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1 公共财政投入总量不能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需要
    6.2 “分项目”承担主体存在错位现象
    6.3 公用经费拨付方式缺乏科学性
    6.4 诱致性变迁改革方式忽视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
    6.5 教育部门的“弱经费管理权”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基本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均等化
        7.2.2 以满足学校实际需求为本位,建立科学合理的拨款方式
        7.2.3 构建“以省为主”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及“以县为主”的校舍维修机制
        7.2.4 加强资金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3)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及有关问题的说明
        一、 城市的定义
        二、 城市发展与近代化
        三、 社会变迁概念的界定
        四、 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与空间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拟解决的问题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 拟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论文所运用的理论、研究方法与整体结构
        一、 参考运用的理论与方法
        二、 整体结构
第一章 传统封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沈阳城市发展的自然环境
        一、 沈阳的地理位置
        二、 沈阳的地形地貌
        三、 水文与气候
    第二节 传统封建城市的形成
    第三节 清代沈阳古城的建设与发展
        一、 迁都沈阳
        二、 清入关前沈阳的建设城市与发展
        三、 陪都盛京的城市建设与空间拓展
    第四节 沈阳传统城市的近代过渡
        一、 手工业
        二、 商业
        三、 公共卫生事业
        四、 金融、教育、电讯业
第二章 近代沈阳殖民化与近代化的同步演进
    第一节 洋教洋货的传入与城市近代化因素的渗入
        一、 洋教的传入
        二、 洋货的涌入
    第二节 日俄对陪都盛京的争夺
        一、 沙俄对盛京的占领
        二、 日俄战争对城市的破坏
        三、 日军奉天守备队进驻沈阳与殖民机构的相继建立
    第三节 奉天满铁附属地的形成与扩大
        一、 奉天满铁附属地的形成
        二、 奉天满铁附属地的规划建设
        三、 奉天满铁附属地人口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三章 近代沈阳自主性城市近代化的启动
    第一节 清末新政与沈阳近代化
        一、 改革官制整合行政机构,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
        二、 发展实业振兴经济,推进城市近代化
        三、 建立现代警察制度,强化社会管理与控制
        四、 发展文化教育,培养新式人才
    第二节 通商续约与自开商埠
        一、 奉天自行开商埠的原因
        二、 奉天商埠的划定与开放
        三、 奉天商埠的拍租、规划与建设
        四、 奉天开埠与城市自主性近代化的启动
第四章 奉系统治下沈阳城市自主性近代化的推进
    第一节 奉系统治时期沈阳城市规划与空间拓展
        一、 惠工工业区
        二、 奉海市场
        三、 大东新市区
        四、 东大新区、东大营和北大营
        五、 大帅府
    第二节 奉天市政公所的成立
        一、 奉天市政公所的成立原因
        二、 奉天市政公所的成立
        三、 奉天市政公所与城市近代化的推进
    第三节 奉系军阀统治下沈阳市政建设的近代化
        一、 完善道路系统
        二、 上下水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三、 公共空间的建设与管理
        四、 公用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 奉系军阀统治下沈阳城市经济的发展
        一、 近代工业体系的形成
        二、 繁荣的城市商业经济
        三、 东北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
    第五节 奉系统治下城市交通体系的完善
        一、 城区交通
        二、 对外交通
    第六节 城市公共卫生的建设与管理
        一、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
        二、 城市医疗机构的完善
        三、 城市卫生防疫
    第七节 奉系统治下教育体系的日臻完备
        一、 奉天学制改革
        二、 学校教育日臻完备
        三、 社会教育蓬勃发展
    第八节 东北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
第五章 伪满时期沈阳城市的畸形发展
    第一节 铁西工业区的设立
        一、 九·一八事变前的铁西
        二、 铁西工业区的形成
        三、 日本对铁西区的畸形开发与影响
    第二节 奉天都邑计划与沈阳城市建设
        一、 奉天都邑计划的出台
        二、 奉天都邑计划的内容
        三、 奉天都邑计划的实施
        四、 奉天都邑计划的影响
    第三节 伪满时期沈阳的文化教育
        一、 组建教育管理机构,颁布《学制要纲》
        二、 实施殖民教育,强化教育统制
    第四节 伪满时期沈阳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消费生活的变迁
        二、 休闲娱乐生活的变迁
结语
    一、 近代沈阳城市形态的形成机制与特点
    二、 近代沈阳城市发展的影响
    三、 对现代沈阳城市建设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晚清民国时期山东移民东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晚清民国时期山东移民东北的概况
    第一节 清入关至19世纪60年代以前山东移民东北概况
    第二节 晚清至民国时期山东移民东北概况
第二章 近代以来山东移民东北的原因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前山东移民东北的基本原因
    第二节 伪满时期山东移民东北的原因
第三章 山东移民东北对东北的影响
    第一节 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和东北边防的巩固
    第二节 推动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形成
    第三节 促进东北工商业的发展
    第四节 推动东北城镇的发展
    第五节 影响东北文化风俗的变迁
第四章 山东移民东北对山东的影响
    第一节 部分地缓解了山东人口的压力
    第二节 促进山东农工商业的发展
    第三节 促进沿海港口城镇的崛起
    第四节 加强了山东与东北的联系升华了异地的乡土情谊
    第五节 对移民者个人的影响
    第六节 "闯关东"精神的延续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自我、角色与乡土社会 ——对民间二人转艺人及其生活世界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缘起与缘由
    二、反思二人转的相关研究
    三、借鉴国内表演艺术的相关研究
    四、理论取向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取向
        (二) 研究方法:以个人为中心的流动民族志
    五、内容概述与章节安排
    六、相关的术语解释
第一章 明星村里的大明星
    第一节 地理环境
    第二节 村庄历史
    第三节 日常生活
    第四节 "我是这个屯里土生土长的人"
        一、瞎爹哑巴娘
        二、代东——仪式中的核心人物
        三、艺人社会角色的提升
    小结
第二章 两个人叫二人转:一对艺人夫妇的生活史
    第一节 艺人的婚恋生活
        一、小平:"我有五个媳妇!"
        二、小玲:"坎坎坷坷这一生!"
    第二节 艺人的家庭状况及拟亲属关系
        一、家庭生活
        二、儿子的婚姻
        三、社会关系的亲属化:认干亲、拜把子
    第三节 艺人的经济状况:不缺钱的穷人
    第四节 艺人的情感特征:敏感易变
    第五节 艺人的宗教信仰
    小结
第三章 人在江湖:艺人与社会的互动
    第一节 江湖——艺人生存的场域
        一、何为江湖
        二、走江湖——艺人的社会化道路
    第二节 走江湖的规矩——江湖文化的建构与解构
        一、行规
        二、行话
    第三节 江湖气——艺人的性格
        一、直
        二、义
        三、反
        四、戏
    小结
第四章 想要什么来什么
    第一节 红事中的表演分析
        一、表演之前的准备工作
        二、舞台上的表演
    第二节 白事中的表演分析
        一、二人转:对传统的再现
        二、艺人:能动地建构
        三、村民:接纳与习得
    小结
第五章 十个二神里八个是唱二人转的
    第一节 跳大神
        一、跳大神概述
        二、出马、开马绊
    第二节 二大神不用本,合辙押韵就是曲
        一、二人转中的跳大神
        二、对跳大神的实地考察
        三、跳大神的情感学与关系学
    第三节 从斗神到养神
        一、传统社会中的"斗神"
        二、现代社会中的"养神"
        三、娱乐艺术取代巫觋艺术
    小结
结论与反思
    一、社会变迁的再现与动力:艺人的角色
    二、创造体验,书写自我:民族志与民族志电影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二人转神调
    附录二 二人转行话对照表
    附录三 跳大神行话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6)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调查研究工作体系的中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论文研究框架
    1.1 研究对象
    1.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
    1.3 调查研究工作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
        1.3.1 主体意义
        1.3.2 附加意义
        1.3.2.1 文献价值
        1.3.2.2 宣传作用
    1.4 选择日本进行比较研究的意义
        1.4.1 比较研究
        1.4.2 选择日本的原因
        1.4.2.1 文化同源
        1.4.2.2 保护有效
        1.4.2.3 制度完善
        1.4.2.4 物质形态相似
    1.5 本文研究目标
        1.5.1 架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调查研究资金保障机制
        1.5.2 架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调查研究程序机制
        1.5.3 架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调查研究内容导向机制
    1.6 本文的研究方法
        1.6.1 资金保障机制和程序机制的架构
        1.6.2 内容导向机制的架构
2 概念综述及基础理论
    2.1 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2.1.1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2.1.2 关联概念(我国)
        2.1.2.1 历史地段
        2.1.2.2 历史文化保护区
        2.1.2.3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2.1.2.4 其他
        2.1.3 本文研究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
        2.1.3.1 区域性
        2.1.3.2 功能多样性
        2.1.3.3 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并存
        2.1.3.4 属于城市也属于村镇
        2.1.3.5 历史信息的综合性
        2.1.3.6 范围明确
        2.1.4 日本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2.2 保护和调查研究的概念
        2.2.1 他人的研究
        2.2.2 本文对保护和调查研究的界定
    2.3 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论
        2.3.1 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2.3.2 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关系
        2.3.2.1 经济价值建立在文化价值基础上
        2.3.2.2 文化价值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2.3.2.3 经济等外在力量可以对文化价值产生影响
3 日本"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工作体系研究
    3.1 "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工作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3.1.1 "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制度
        3.1.2 "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
        3.1.2.1 沿革
        3.1.2.2 现状
    3.2 "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工作体系详解
        3.2.1 资金补助
        2.2.2 运作流程
        3.2.2.1 调查研究委员会
        3.2.2.2 调查员
        3.2.2.3 调查研究事务局
        3.2.2.4 调查研究内容
        3.2.2.5 调查研究成果
        3.2.3 实例--以日本茨城县樱川市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为例
        3.2.3.1 调查研究目的和概况
        3.2.3.2 调查研究组织设置
        3.2.3.3 调查研究过程
        3.2.3.4 调查研究报告书制作
    3.3 "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内容框架及调查研究方法运用
        3.3.1 地段历史调查研究——地段整体的历史和构成
        3.3.2 建造物历史调查研究——传统建造物的历史和构成
        3.3.2.1 抽出传统建造物
        3.3.2.2 传统建造物深入调查
        3.3.3 景观调查研究——景观要素构成和现状景观
        3.3.3.1 景观要素调查研究
        3.3.3.2 现状景观分析
        3.3.4 社会调查研究——地段和地段社会间关系
        3.3.4.1 已有保护成果调查研究
        3.3.4.2 居住者意识状态调查研究
        3.3.5 保护规划初步方案制定——地段保护构想。
    3.4 "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工作体系特点
        3.4.1 成果独立把关
        3.4.2 唯一性
        3.4.3 学科综合性
        3.4.4 专项资金的设立
        3.4.5 范围的首先明确化
        3.4.6 内容设定系统规范
        3.4.7 方法客观严谨
4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调查研究工作现状解读
    4.1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
        4.1.1 实践型保护的现状
        4.1.1.1 蓬勃的旅游开发
        4.1.1.2 公众参与不足
        4.1.2 学术型保护的现状
    4.2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调查研究工作的现状
        4.2.1 称号申报制度中的调查研究工作
        4.2.1.1 称号申报流程
        4.2.1.2 称号申报所需调查研究内容
        4.2.1.3 称号申报制度中的调查研究工作特点
        4.2.2 保护规划编制制度中的调查研究工作
        4.2.2.1 保护规划编制流程
        4.2.2.2 保护规划编制所需调查研究内容
        4.2.2.3 保护规划编制制度中的调查研究工作特点
        4.2.3 学术研究中的调查研究工作
        4.2.3.1 具体研究主题下的调查研究工作
        4.2.3.2 独立性调查研究工作——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开展的独立性历史文化街区调查研究工作为例
        4.2.4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调查研究工作特点总结
        4.2.4.1 调查研究工作有待制度化
        4.2.4.2 调查研究内容有待规范化
        4.2.4.3 调查研究方法有待客观化
5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调查研究工作体系架构
    5.1 资金保障机制——设置调查研究的专项资金
    5.2 程序机制——法定化调查研究开展程序
        5.2.1 调查研究开展与成果审批
        5.2.2 称号申报与核定公布
        5.2.3 保护规划编制与成果审批
        5.2.4 其他建议
        5.2.4.1 明确主管和协助的行政部门
        5.2.4.2 明确各调查研究参与人员职责
        5.2.4.3 调查研究内容特点与人员知识结构特点相结合
        5.2.4.4 建立专家与调查员的关联性
        5.2.4.5 出版调查研究成果
    5.3 内容导向机制——规范化调查研究内容和方法
        5.3.1 内容导向机制及架构依据
        5.3.1.1 理论依据
        5.3.1.2 历史文化街区调查研究指导性内容框架
        5.3.2 内容设定的特点
        5.3.2.1 "概况"部分内容设定
        5.3.2.2 "地段整体"部分内容设定
        5.3.2.3 "建筑物"部分内容设定
        5.3.2.4 "景观风貌"部分内容设定
        5.3.2.5 "居住生活环境"部分内容设定
        5.3.2.6 "保护建议"部分内容设定
    5.4 历史文化街区调查研究工作体系特点总结
        5.4.1 完善的工作机制
        5.4.2 前瞻性的工作
        5.4.3 全面的、主客观相结合的价值评价
        5.4.4 重视公众参与
6 附件
    附件1 日本"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内容整体框架
        一、地段历史调查研究
        二、建造物历史调查研究
        三、景观调查研究
        四、社会调查研究
        五、保护规划初步方案
    附件2 居民居住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件3 日本茨城县樱川市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中的文献史料调查研究
        一、通过旧照看真壁
        二、通过文字史料看真壁
        三、《家屋台帐》明治35年(公元1902)——樱川市历史民俗资料馆藏
    附件4 中日历史分期对照表
    附件5 "建造物历史调查研究"一般性内容分层级框架中专有名词释义
    附件6 日本长野县须坂市"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社会调查研究的调查问卷
    附件7 黟县西递古村保护规划编制前期居民问卷调查成果统计表
    附件8 日本"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常用建筑物信息统计表——以八女市福岛地区为例(全83件建筑物中的5栋)
    附件9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文化街区独立性调查研究报告名称和发表期刊统计表(2003.06~2008.10)
    附件10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旧城有机更新"课程中的调查研究内容研究报告
    附件11 日本出版发行的"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集(第一、二期出版发行)
参考文献
    专着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其它
附录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
    博士期间主要参与课题与设计工作
致谢

(7)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类型与演进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研究的基本背景
    二、县域经济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目标框架
第一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一、县与县域的基本界定
        二、我国的县级行政设置
        三、县域经济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县域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县域经济的农村性
        二、县域经济的基础性
        三、县域经济的复杂性
        四、县域经济的开放性
    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类型
        一、农业型县域
        二、加工型县域
        三、林矿型县域
        四、边境口岸型县域
        五、旅游型县域
        六、商贸型县域
    第四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结构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要素结构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产业结构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空间结构
    第五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机制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工机制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运动机制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系统机制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国外的县域经济发展
        一、美国的县域发展
        二、法国的县域发展
        三、日本的县域发展
        四、对我国县域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国内的县域经济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
第三章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系统诊断
    第一节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范围界定
        二、东北地区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概况
        三、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分省区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一、封建时期的县域经济
        二、半殖民地与殖民地时期的县域经济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县域经济
        四、改革开放后的县域经济
    第三节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县域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
        二、县域发展的层次差距显着
        三、县域发展的空间格局鲜明
        四、县域发展的区域特色突出
    第四节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条件制约日趋突出
        二、生态环境退化比较严重
        三、林矿县域历史包袱较多
        四、农村城镇化滞后问题突出
        五、体制机制问题制约显着
    第五节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类型
        一、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类型划分依据
        二、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类型体系
第四章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类型分析
    第一节 农业型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一、农业型县域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农业型县域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农业型县域发展的主要问题
        四、各类农业型县域发展的分析
        五、农业县域国营农场发展分析
    第二节 加工型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一、加工型县域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加工型县域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加工型县域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林矿型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一、林矿型县域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林矿型县域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林矿型县域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边境口岸型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一、边境口岸型县域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边境口岸型县域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边境口岸型县域发展的主要问题
        四、各类边境口岸型县域发展的分析
    第五节 旅游型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一、旅游型县域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旅游型县域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旅游型县域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六节 商贸型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一、商贸型县域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商贸型县域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商贸型县域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演进机理
    第一节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类型演变
        一、萌芽发展阶段
        二、单一发展阶段
        三、多元发展阶段
        四、分化发展阶段
        五、提升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机制
        一、地域分工机制
        二、地域运动机制
        三、地域系统机制
    第三节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
        一、地区水土资源及其变化
        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地区交通与区位条件
        四、行政区经济系统的变化
        五、农业产业化与粮食安全
        六、区域政策与管理体制
第六章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控对策
    第一节 东北地区类型县域的发展道路
        一、农业型县域发展道路
        二、加工型县域发展道路
        三、林矿型县域发展道路
        四、口岸型县域发展道路
        五、旅游型县域发展道路
        六、商贸型县域发展道路
    第二节 东北地区县域发展的调控重点
        一、促进县域产业结构调整
        二、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三、加快县域城镇化的进程
        四、协调县域内外区域发展
        五、提高县域生态环境质量
    第三节 东北地区县域发展的体制改革
        一、探索新型省市县体制关系
        二、转变政府职能与治理机制
        三、改革垦区和林矿县域体制
        四、建立适应发展的财政体制
        五、创新城乡间要素流动机制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主要贡献
    三、遗留问题
参考文献
附图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阿城市区食品行业蝇类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域下寒地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D]. 郭世奇. 东北农业大学, 2019(11)
  • [2]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研究[D]. 汪传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3]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D]. 孙鸿金.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4]晚清民国时期山东移民东北问题研究[D]. 孙合秀.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 [5]自我、角色与乡土社会 ——对民间二人转艺人及其生活世界的个案研究[D]. 徐薇.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1)
  • [6]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调查研究工作体系的中日比较研究[D]. 吴云. 浙江大学, 2009(03)
  • [7]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类型与演进机理研究[D]. 王晓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 [8]北京市天然气负荷指标及用气规律的调查研究[A]. 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城市燃气用气负荷指标及用气规律统计研究汇编, 2004
  • [9]阿城市区食品行业蝇类调查分析[J]. 王岗,张旭玲.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1(06)

标签:;  ;  ;  ;  ;  

阿城区食品行业苍蝇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