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地基化学灌浆质量控制

软地基化学灌浆质量控制

一、化学灌浆在软弱地基中的质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商治[1](2021)在《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作用机理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岩溶空洞软弱地基上修筑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广州白云区某工程项目为典型的岩溶空洞软弱地基,该场地岩溶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较差。在遵循施工方便、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的原则下,选用高压旋喷桩对场地岩溶空洞软弱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本文以该项目为依托工程,通过地质勘查资料、现场检测、高压旋喷桩加固技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并引入理论计算、室内配合比试验、微观结构分析、土工试验以及稳定行分析等手段,建立了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研究应用框架。主要进行的工作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在现场实地踏勘的基础上,考虑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稳定性评价的复杂性,综合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半定量分析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依托工程39#地块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依托工程39#地块场地的岩溶空洞软弱地基在自然状态下稳定性较好,发生坍塌的可能性小,但当挖填方施工结束后或者在整体施工结束后的运营阶段,土洞和溶洞易使地面产生塌陷,对工程安全具有不利影响。(2)在土工试验结果以及高压旋喷桩设计技术参数的基础上,进行了三个不同配比,两种养护条件下高压旋喷固结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并对原状土样和高压旋喷固结体进行了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考虑设计要求及场地地下水的影响,加固时水泥浆液可采用每延米35%胶凝材料用量配比设计。外部胶凝材料的加入使原状土结构的表面增加了很多细微的颗粒,这些细微的颗粒起着连结和胶结原状土体的作用,且这种连结和胶结作用随着胶凝材料用量的增多而越发明显。(3)对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施工前准备工作、工艺流程以及施工工艺参数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采用多种手段对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效果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塔楼范围内土洞和溶洞经高压旋喷桩处理后均得以填充,土洞和溶洞填充物的密实度较高,无钻孔泥浆漏失问题的存在。高压旋喷桩处理过的地基关键区域取芯率明显提高,土洞及溶洞发育区域的取芯率均高于90%,证明经过高压旋喷桩加固处理后,地基的完整性、稳定性以及连续性均得以显着提高。

熊奔[2](2020)在《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围堰防渗体系设计及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地基处理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地基条件,提高建筑基地的物理以及力学性能,增强整体强度、改善剪切特性、减少地基沉降,增强防渗效果等,从而满足工程的需要,确保建筑物的安全运行。桐子林工程坝址所处区域岸坡较陡峻,地质条件差,尤其是上游围堰左堰肩覆盖层,属于软弱地基且厚度深达90m,防渗难度大,同时整个防渗工程施工工期仅为4个月,工期较为紧张,如何形成完整的防渗体系并取得较好的效果难度较大。基于此,本文针对桐子林水电站工程的具体特点,围绕桐子林水电站围堰防渗方式进行了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坝址处的地质以及水流情况,对其围堰防渗轴线进行研究并提出比选方案,选择出经济合理的防渗轴线,即从左导墙沿着垂直右岸方向出发,在河流中心处折向S214线公路涵洞,又从S214线改建公路涵洞处转弯,沿着铁路涵洞垂直向山体延伸,形成一条防渗轴线。(2)结合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左堰肩地质条件以及达到的目的要求,在传统软弱地基处理方式进行研究,将不同的方案进行对比,从而确定灌浆法是处理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左堰肩软弱地基的合理方式,即覆盖层帷幕灌浆采用3排孔,中间排入岩8.0m,帷幕灌浆孔间距2.0m,排距1.0m,呈梅花形布孔。(3)桐子林水电站工程上下游围堰采取土工膜心墙堰体,深厚覆盖层混凝土防渗墙,基岩下帷幕灌浆的防渗方式,左堰肩深厚覆盖层、破碎的岩体采用帷幕灌浆的防渗方式,从而与导墙及边坡形成完整封闭的防渗结构。

李禄禄[3](2020)在《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成桩机理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是将传统的布袋注浆桩与高聚物浆液结合,而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加固既有建筑物软弱地基加固的新工艺,由于其具有施工速度快、加固效果好、无水反应、施工扰动小等特点,对水敏感较强的土质地基的加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施工工艺,高聚物布袋注浆桩加固技术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如成桩机理、施工工艺、成桩规律、挤土效应以及加固效果等。因此,为提升对高聚物布袋注浆桩加固技术相关科学问题的认识,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高聚物布袋注浆桩加固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比试验,对布袋材质、注浆管的形式及出浆口位置进行筛选,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高聚物布袋注浆桩的施工工艺。(2)通过成桩模型试验,研究了高聚物布袋注浆桩在不同性质、不同密度及不同分层土体中的成桩规律,对成桩过程、桩体密度分布规律、不同密度土体中成桩规律和加固效果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3)基于淤泥质土的模型成桩试验,以及成桩后的单桩载荷试验,研究高聚物布袋注浆桩的成桩挤土效应,对挤土压力变化规律、挤土效应影响范围、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和单桩竖向承载力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4)基于ABAQUS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对高聚物布袋注浆桩的加固效果进行数值模拟,进一步对高聚物布袋桩加固含软弱和硬质夹层土体、饱和淤泥质土体后地基沉降量变化情况、加固机理、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和桩身变形量等进行了研究。

嘎玛[4](2020)在《高寒地区土石坝坝基渗流分析与防渗加固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石坝因具有就地取材造价低、对地形地质条件适应性强、抗震性能好、施工技术简单及筑坝经验丰富等优点而被国内外广泛应用。随着土石坝建筑的不断增加,相对应的诸多复杂工程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土石坝坝基防渗加固处理及渗流分析是土石坝水利工程建设中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高寒地区通常指高海拔(或高纬度)、常年低温地区,如我国的青藏高原、甘肃、内蒙古等地区。近些年,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水电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向西藏等高海拔和高寒地区转移。西藏等高寒地区昼夜温差大、气温年变幅大、冬季寒冷历时长,且现有水利工程建设相对较少,在该地区建设土石坝工程时可供参考的资料十分有限,因此分析探究高寒地区土石坝坝基防渗加固处理及渗流分析对支撑我国西部水电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振冲碎石桩是当前地基处理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首先论述了不同地基(砂性土、粘性土)的振冲碎石桩加固原理,从振冲碎石桩的设计原则、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两方面介绍了振冲碎石桩的设计方法,并简述了该地基处理方法的主要实施过程及质量控制手段,为该方法在高寒地区土石坝坝基处理的应用奠定基础。(2)论文阐述了渗流的基本原理,对渗流基本方程的推导、求解进行了论述,并以Geo-Studio软件Seep/w模块为依托介绍渗流分析的主要步骤。随后分析了渗流控制的主要措施,并从原理、设计、施工三个方面对混凝土防渗墙、帷幕灌浆两种目前渗流控制中常用的防渗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3)以高寒地区西藏结巴水库大坝地基处理作为研究实例,运用振冲碎石桩、渗流控制及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该工程地基防渗加固的处理方法。在地基振冲碎石桩加固方面,振冲碎石桩桩径设计为1.0m,深度依据地基条件确定,比砂层所处地基高程低1.0m,桩距依据实际情况采用1.5m、2.0m、2.5m三种不同距离进行梅花桩布置。试桩结果表明,所设计振冲碎石桩处理后形成的复合地基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在坝基防渗处理方面,设计坝基覆盖层采用混凝土防渗墙,覆盖层下基岩采用帷幕灌浆的防渗技术。依据渗流分析结果,在设计防渗处理下,渗流量、渗透比降均满足项目渗透稳定要求。

林坚鹏[5](2020)在《微生物固化海相砂土抗液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是一种新兴的更为环保和经济的地基处理技术,该技术以微生物为成核位点形成碳酸钙沉淀,粘结砂土颗粒,以改善软弱地基物理力学性能。相较于不适用于大面积使用并且需要专业的设备的传统的液化地基处理方法,MICP技术具有施工扰动小、周期短、对处理场地周边环境影响小以及能耗低等优点。目前关于微生物固化砂类土的试验研究,大多基于商用砂,只有少部分学者对天然砂诸如钙质砂、珊瑚砂、沙漠风沙等进行生物固化的研究,且此类研究大多是基于淡水条件下的静力学研究。随着岩土测试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室内小单元实验来尽可能地模拟土体的实际受力情况。本文首先研究了海水和淡水溶液环境、MICP灌浆方式以及灌浆轮次对MICP固化海砂的固化效果的影响。其次,利用SPAX-2000土工静动真三轴加载系统,研究在常规条件Kc固结状态以及平面应变条件Kc固结状态下饱和天然海砂的抗液化性能。最后选取合适的灌浆方式,研究了不同MICP胶结程度试样在不同初始应力状态、不同动荷载幅值作用下的抗液化性能。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MICP技术在淡水和海水环境中都可以改善天然海砂的物理力学性能,但在同等条件下,海水环境MICP固化效果比在淡水环境中略差;灌浆轮次及灌浆方式会影响固化砂柱试样的强度具有显着影响,随着灌浆轮次的增加,固化砂柱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碳酸钙含量、干密度逐渐增加,渗透系数逐渐降低,且在同等溶液环境下,间歇式灌浆方式的固化效果优于连续式灌浆方式。SEM图像显示,MICP改善砂土的力学性能主要是碳酸钙沉淀的生成,随着灌浆轮数的增加,生成的碳酸钙逐渐累积增加,填充了砂颗粒之间的孔隙并形成更多的有效胶结Ca CO3键,从而改善砂土的物理力学性能。(2)在天然海砂的抗液化性能试验中,固结应力比、动应力、应变条件都对砂土的抗液化性能有影响。固结应力比越大,试样达到破坏标准所需的振次越多,动应力越大,试样达到破坏标准所需的振次越少。等向固结情况下,试样轴向应变迅速发展达到破坏应变标准,同时孔压迅速增大至围压并随循环荷载波动,使试样发生流动性的液化破坏;在非等向固结情况,试样轴向应变逐渐趋于预剪方向累积,孔压在加载初期迅速发展后随着加载时间延长缓慢增长并趋于稳定。在平面应变条件加载过程中,试样的轴向应变增长率小于常规条件,孔压大于常规条件。(3)MICP注浆能够在砂颗粒间生成起到胶结碳酸钙沉淀,增强砂土的整体性,通过动载试验发现,经过MICP处理的砂土试样抵抗变形和抑制孔压发展的能力显着增强;并且MICP胶结程度越高,试样抵抗变形以及抑制孔压发展的能力越强。MICP注浆过程存在的不均匀现象,使得MICP胶结试样存在薄弱部位,在动荷载作用下,薄弱部位首先发生破坏,从而引起孔隙水压力的增长或者变形的累积。由MICP固化海砂试样的((9)-关系曲线可知,胶结试样的孔隙水压力发展规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初始快速增长阶段、缓慢发展阶段、液化或稳定阶段。

刘超,李俊涛[6](2019)在《锦屏一级水电站f2断层化学灌浆施工质量控制探讨》文中指出化学灌浆的实质在于应用化学灌浆泵等压送设备将一定的无机或有机化学材料配制而成的真溶液注入各种介质裂缝或孔隙,然后使其渗透、扩散、胶凝或固化,以达到降低地层渗透性、防止地层变形、增加地层力学强度、增大地基承载力的目的。从目前来看,化学灌浆已在高坝基软弱岩带、断层带等地层较为复杂的区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论文以锦屏一级水电站f2断层化学灌浆处理工程为实例,简述化学灌浆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夏可强[7](2019)在《海上DCM施工技术在香港机场3号跑道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水平不断地提高,同时国内的人口也在不断地增长,导致人均用地面积不断的减小,加上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发展,现代化建设规模在快速扩大,大量的高层建筑也应运而生。由于对地基的承载力无法满足工程设计的需求,导致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甚至危及到建筑的安全。地基处理技术开始受到工程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复合地基处理技术在建设工程中使用开始越来越广泛,但复合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却远远没有满足实际工程的需求,需要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因此,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研究与实际应用,通过对深层水泥搅拌桩在软土地基中使用的工程进行总结,提出新的设计以及施工方案,为实际工程提供指导。本文首先通过对复合地基的发展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引出复合地基的常用处理方法,对地基处理常用的机械设备以及其发展进行深入解析。并对深层搅拌桩的发展、实际应用以及工程基本特性进行解释。其次,对深层搅拌桩的发展史,搅拌器械的发展进行介绍。剖析软土地基的成因,根据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工程特点对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基本加固原理进行探讨解析,深入地研究固化剂的基本的硬化机理,并阐述了深层搅拌桩的施工工艺流程以及施工方法,详细分析了深层搅拌桩的机械安装流程,并对深层搅拌桩的质检方案进行探讨。再次,对海上深层水泥搅拌桩(简称DCM)工艺进行分析讨论,介绍DCM工艺的诞生以及其工程特性。对DCM船舶进行详细介绍,进一步对DCM工艺的施工管理系统进行探讨,找出其优势与不足,分析该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最后,综合香港机场3号跑道的工程概况进行介绍,并将该工程实例结合还海上DCM桩工艺,从选料,取样测试到现场布置及施工、施工流程等等,进行设计其施工方案。通过工程实例验证该设计施工方案是可行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性。综上,使用深层水泥搅拌桩工艺对海上机场的建立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其施工方案可行。

蔡建兵[8](2018)在《填方路基纵向开裂变形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高等级道路向山区延伸,深挖高填十分普遍。由于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填方路堤边坡工程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填方路基纵向开裂变形病害经常发生,其变形破坏机理模式、稳定性评价方法及病害的防治工程对策等越来越被重视。本文采用工程调查分析、数值模拟计算和现场实例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填方路基纵向开裂变形机理,提出典型的破坏模式和判识特征,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工程对策。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广泛收集有关填方路堤边坡工程病害案例资料,实地考查各类病害工点现场,综合分析填方路堤边坡变形破坏性质、产生原因、稳定程度和发展趋势,总结和归纳了填方路堤边坡工程的主要病害类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高填路堤、软基路堤和陡坡路堤等三种典型的路堤边坡地质模式。通过对三种典型路堤边坡地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别提出路堤沉降开裂变形机理和路堤侧移开裂变形机理,并建立了沉降梯度、侧向拉伸率和深部位移形态等控制因素及其主要变形特征。(2)高填路堤纵向开裂变形机理:随着填土高度的增加或强度参数的衰减,在坡顶部逐渐出现拉应力,造成坡顶纵向开裂,纵向开裂属于沉降-蠕滑拉裂,此时坡顶有以下特征:坡顶拉伸应变量超过0.1%,且路堤坡顶中部凹陷,呈中部低两侧高的现象。(3)陡坡路堤纵向开裂变形机理:陡坡路堤在填土重力、陡坡地形及上部山体开挖卸荷回弹的综合影响下,在坡顶填挖交界附近产生不均匀沉降及拉应力,造成坡顶纵向开裂,纵向开裂为差异沉降造成的剪切拉裂,此时坡顶有以下特征:填挖交界处的拉伸应变量超过0.06%,沉降梯度超过0.48%,同时坡顶靠近填方坡面侧的填土体的沉降明显大于靠山侧的沉降。(4)软基路堤的纵向开裂变形机理:由于地基岩土性质软弱,在上部填土重力的作用下,首先导致软弱地基破坏进而引起上部填土的相应变形,从而在坡顶产生拉应力而造成坡顶纵向开裂,纵向开裂为地基破坏造成的坡顶拉裂,但在坡顶开裂时坡体状态变化特征又因三种不同模式而有所差异。(5)针对不同的路堤纵向开裂变形机理,提出采用地基处理措施、支挡工程措施及排水措施等综合防治工程对策。并通过一处工程实例,结合路堤边坡位移监控量测措施,对病害路堤进行治理,根治病害,对病害的规模及发展趋势进行评估预测,反馈路堤治理工程措施的调整和优化。

李东海[9](2016)在《海口滨海软弱地基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的体型和高度持续增加,而大型超高层建筑要求更大承载力的基础来支撑。目前,使用钻孔灌注桩是构成大承载力基础的首选方法。但钻孔灌注桩的成本高昂,如何使用最少的资金来获得最大的承载力是建筑界人士十分重视的问题。后压浆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工艺,能很大程度提高基桩的承载性能,已在国内外经过大量实践验证。海口滨海地区大多存在很厚的软弱土层,且地下水位变化很大,海浪的冲击还会形成动水压力,这一系列的因素将对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及质量稳定性产生严重的削弱。相关文献表示,后压浆工艺能提高桩的承载性能及增加质量保证率,但关于海口滨海软弱地基中使用后压浆灌注桩的报道较少,已有的文献也大多是工程经验,理论研究还十分落后。因此明确海口滨海软弱地基中后压浆桩的承载特性对该地区后压浆桩设计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以海口美丽沙工程项目为依托,结合现场13根试桩的各项试验以及现场的具体施工,对该地区滨海软弱地基中后压浆桩的承载特性开展系统的研究,期望获取出可靠的滨海软弱地基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公式,为后期工程人员的设计提供明确思路,具体研究开展步骤如下: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后压浆对软弱地基的加固机理、对桩侧摩阻力增强机理以及对桩端阻力增强机理。为压浆桩的设计及承载性能分析提供基本理论依据。进而将分析出的理论来指导海口滨海软弱地基后压浆桩的设计,并将设计后的方案应用于当地实际的工程当中。同时对实际工程中的基桩进行一系列试验,包括静载荷试验、内力测试、小应变试验、超声波试验。通过试验得到的结果来分析后压浆桩对承载力的提高效果以及基桩受荷过程中的承载特性,总结滨海软弱地基中后压浆桩比较典型的承载特性,并整合试验数据来提取承载力计算公式。最后根据现场的施工及实际工程经验,总结常见工程事故出现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杨加兴[10](2016)在《水泥搅拌桩在软弱地基处理中的应用与质量控制》文中研究说明地基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基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使用寿命。然而,在我国沿海地区,地基浅层存在大量的软土,如何保证沿海地区工程避免在施工以及运行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工程施工质量保证的重要难题。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在沿海道路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能够使软弱土形成具有

二、化学灌浆在软弱地基中的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灌浆在软弱地基中的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作用机理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研究概况
        1.2.1 岩溶地区空洞的发育机理
        1.2.2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的特点
        1.2.3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研究现状
    1.3 地基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基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2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治理方法
    1.4 高压旋喷桩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高压旋喷桩的加固机理
        1.4.2 高压旋喷桩加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稳定性的分析与评价
    2.1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分析方法
        2.1.1 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1.2 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2.2 广州某典型岩溶发育场地的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场地工程地质概况
        2.2.2 场地分析与评价
        2.2.3 场地地基基础选型
    2.3 依托工程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稳定性评价
        2.3.1 场地稳定性的定性评价
        2.3.2 场地稳定性的半定量评价
    2.4 依托工程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
        2.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2.4.2 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高压旋喷固结体的室内配合比试验及微观结构分析
    3.1 原状土样土工试验
        3.1.1 密度和含水率测试
        3.1.2 液限和塑限测试
        3.1.3 土的固结试验
        3.1.4 土的直剪试验
    3.2 原状土样微观结构分析
        3.2.1 XRD射线物相分析
        3.2.2 光学显微分析
        3.2.3 电镜扫描分析
    3.3 高压旋喷固结体的室内配合比试验
        3.3.1 高压旋喷固结体配合比设计及制作养护
        3.3.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现象
        3.3.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3.4 高压旋喷固结体的电镜扫描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高压旋喷桩在岩溶空洞软弱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4.1 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方案设计
        4.1.1 39#地块软弱地基状况
        4.1.2 39#地块软弱地基处理设计
        4.1.3 施工技术参数设计
    4.2 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关键技术
        4.2.1 准备工作
        4.2.2 高压旋喷桩施工
        4.2.3 引孔和旋喷工程的质量保证措施
        4.2.4 高压旋喷桩施工应急预案
    4.3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处理效果检验
        4.3.1 水泥浆液固结体检验
        4.3.2 钻孔取芯检验
        4.3.3 土常规试验检验
        4.3.4 物探勘查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工艺设计
    5.1 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工艺流程
        5.1.1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稳定性评价
        5.1.2 旋喷浆液配比设计
        5.1.3 施工关键技术
        5.1.4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处理效果检验
    5.2 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施工工艺设计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本人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本人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
    附录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2)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围堰防渗体系设计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2.1 桐子林水电站工程简介
    2.2 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地基基础特点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桐子林水电站工程二期围堰防渗轴线设计研究
    3.1 二期围堰工程地基处理目的
    3.2 二期围堰防渗体系构成
    3.3 本章小结
4 桐子林水电站工程二期围堰防渗设计研究
    4.1 二期围堰堰体防渗研究
    4.2 堰体防渗结构设计
    4.3 二期围堰堰基防渗研究
    4.4 二期围堰堰基防渗结构设计
    4.5 二期围堰三维渗流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防渗效果评价
    5.1 防渗墙效果评价
    5.2 帷幕灌浆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成桩机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方法研究现状
        1.2.1 扩大基础法
        1.2.2 锚杆静压桩法
        1.2.3 树根桩法
        1.2.4 坑式静压桩法
        1.2.5 注浆加固法
        1.2.6 石灰桩法
    1.3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研究现状
        1.3.1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技术研究现状
        1.3.2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理论研究现状
        1.3.3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2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成桩机理与施工工艺
    2.1 成桩机理
        2.1.1 基本方程
        2.1.2 Mohr-Coulomb屈服准则的弹塑性解
        2.1.3 算例
    2.2 施工工艺
        2.2.1 成桩材料
        2.2.2 施工设备
        2.2.3 施工工艺
    2.3 本章小结
3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成桩规律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方案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成桩过程分析
        3.3.2 桩体密度分布规律
        3.3.3 不同密度土体中的成桩规律
        3.3.4 含软弱夹层土体中的成桩规律
        3.3.5 含硬质夹层土体中的成桩规律
        3.3.6 加固效果
    3.4 本章小结
4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挤土效应试验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方案
    4.3 试验过程
    4.4 试验仪器
    4.5 加固饱和淤泥质软土挤土效应分析
        4.5.1 成桩效果
        4.5.2 挤土压力变化规律
        4.5.3 水平向土压力变化规律
        4.5.4 挤土效应影响范围
        4.5.5 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4.5.6 成桩方式对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4.5.7 单桩竖向承载力
    4.6 加固非饱和粉土挤土效应分析
        4.6.1 成桩效果
        4.6.2 水平向土压力变化规律
        4.6.3 挤土效应影响范围
        4.6.4 单桩竖向承载力
    4.7 本章小结
5.高聚物布袋注浆桩加固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5.1 概述
    5.2 加固不同分层土体效果的数值模拟
        5.2.1 基本假定
        5.2.2 模型的建立
        5.2.3 加固含软弱夹层土体效果分析
        5.2.4 加固含硬质夹层土体效果分析
    5.3 加固饱和淤泥质软土效果的数值模拟
        5.3.1 基本假定
        5.3.2 模型的建立
        5.3.3 加固饱和淤泥质软土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高寒地区土石坝坝基渗流分析与防渗加固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1.2.2 振冲法研究现状
        1.2.3 土石坝渗流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振冲碎石桩加固原理与设计
    2.1 振冲碎石桩加固地基原理
        2.1.1 砂土地基加固原理
        2.1.2 粘土地基加固原理
    2.2 振冲碎石桩设计
        2.2.1 振冲碎石桩设计原则
        2.2.2 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2.3 振冲碎石桩实施
        2.3.1 实施过程
        2.3.2 质量控制
    2.4 本章小结
3 坝基渗流控制研究
    3.1 渗流控制目的
    3.2 渗流控制措施
        3.2.1 水平防渗
        3.2.2 垂直防渗
        3.2.3 其他防渗
    3.3 坝基防渗处理
        3.3.1 混凝土防渗墙
        3.3.2 帷幕灌浆
    3.4 本章小结
4 渗流理论与方程求解
    4.1 渗流基本概念
    4.2 渗流理论方程
        4.2.1 基本方程
        4.2.2 方程求解
        4.2.3 有限元解法
    4.3 渗流分析软件
    4.4 本章小结
5 西藏结巴水库坝基处理实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1.1 水库基本情况
        5.1.2 坝基工程地质
    5.2 坝基防渗加固
        5.2.1 振冲碎石桩加固地基处理
        5.2.2 坝基防渗处理
    5.3 振冲碎石桩处理效果试验
        5.3.1 试验布设及检测内容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基于SEEP/W模块的坝基渗流分析
        5.4.1 渗流分析模型构建
        5.4.2 渗流分析工况
        5.4.3 渗流计算结果分析
    5.5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5)微生物固化海相砂土抗液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砂土液化成因及影响因素
        1.2.1 砂土液化的定义及机理
        1.2.2 砂土液化的影响因素
    1.3 砂土液化及MICP固化砂类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传统常用的液化地基处理方法
        1.3.2 砂土液化的室内试验研究
        1.3.3 砂土液化的判别及破坏标准
        1.3.4 微生物矿化研究
        1.3.5 MICP固化砂类土研究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2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用砂的基本性质
        2.1.1 颗粒分析
        2.1.2 土粒比重
        2.1.3 渗透系数
        2.1.4 酸碱度(pH)
    2.2 试验所用微生物
        2.2.1 微生物介绍
        2.2.2 微生物活化及扩大培养
        2.2.3 微生物浓度及活性检测
    2.3 微生物固化海砂试样制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相环境下微生物固化海砂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方案及测试方法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验仪器及测试方法
    3.3 不同溶液环境、灌浆方式及灌浆轮次固化效果
        3.3.1 不同溶液环境、灌浆方式及灌浆轮次固化砂柱的表观图
        3.3.2 试验结果
    3.4 灌浆轮次、溶液环境及灌浆方式固化效果分析
        3.4.1 灌浆轮次对MICP固化海砂影响
        3.4.2 溶液环境对MICP固化海砂影响
        3.4.3 灌浆方式对MICP固化海砂影响
        3.4.4 应力应变曲线及破坏形态
        3.4.5 SEM微观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然海砂的抗液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仪器介绍
    4.3 试验方案及步骤
        4.3.1 试验方案
        4.3.2 试验步骤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1 典型试样的试验时程曲线
        4.4.2 动应变分析
        4.4.3 动孔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ICP固化海砂的抗液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案
    5.3 试验步骤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1 典型试样的试验时程曲线
        5.4.2 MICP胶结海砂动应变分析
        5.4.3 MICP胶结海砂动孔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致谢
附录

(6)锦屏一级水电站f2断层化学灌浆施工质量控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施工准备阶段的控制
    2.1 工程地质的掌握
    2.2 灌注机具的选择
3 灌浆施工阶段的控制
    3.1 灌注历时的控制
    3.2 孔内余水的排除
    3.3 施灌中注入率的控制
    3.4 浆液返渗的控制
4 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1670m近坝区f2断层带化学灌注效果
5 结语

(7)海上DCM施工技术在香港机场3号跑道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历史
        1.2.2 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1.2.3 海上深层水泥搅拌桩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香港机场3号跑道工程背景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3 工程建设条件
        2.3.1 水位变化
        2.3.2 潮流
        2.3.3 风向风速
        2.3.4 气温
        2.3.5 降雨
第3章 海上DCM工艺及深层搅拌桩计算方法
    3.1 海上DCM工艺概述
    3.2 工艺的流程
    3.3 DCM船舶及施工管理系统
        3.3.1 处理机系统
        3.3.2 水泥浆制、输浆系统
        3.3.3 施工管理控制系统
        3.3.4 DCM船锚泊定位系统
        3.3.5 DCM船防污染系统
    3.4 DCM船的特点
    3.5 深层搅拌桩的计算方法
        3.5.1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变形的影响因素
        3.5.2 深层搅拌桩桩数计算及布桩方法
        3.5.3 深层搅拌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
        3.5.4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3.5.5 深层搅拌桩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方法
        3.5.6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量计算方法
第4章 海上DCM施工技术在香港机场3 号跑道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4.1 地基处理方法及施工设备的选择
        4.1.1 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
        4.1.2 施工设备的选择
    4.2 深层水泥搅拌桩设计与计算
        4.2.1 深层水泥搅拌桩持力层选择
        4.2.2 深层水泥搅拌桩桩长设计
        4.2.3 深层水泥搅拌桩截面积设计
        4.2.4 深层水泥搅拌桩总根数计算
        4.2.5 深层水泥搅拌桩桩间距计算
        4.2.6 深层水泥搅拌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
        4.2.7 深层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4.2.8 深层水泥搅拌桩布桩形式设计
    4.3 深层搅拌桩的材料确定
        4.3.1 粘合剂的确定
        4.3.2 水泥浆液水灰比的确定
        4.3.3 水泥掺量确定
        4.3.4 深层搅拌桩的用水水源确定
    4.4 DCM取样和测试
        4.4.1 DCM集群嵌入砂垫层的确定
        4.4.2 DCM集群的取芯和测试
        4.4.3 振动取样
        4.4.4 弹性模量的测试
    4.5 施工流程
        4.5.1 DCM成桩工艺流程
        4.5.2 DCM桩终孔标准
        4.5.3 DCM桩成桩
        4.5.4 DCM桩施工
        4.5.5 DCM桩施工质量控制
    4.6 DCM桩无侧限抗压强度检测
        4.6.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4.6.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填方路基纵向开裂变形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填方路堤研究现状
        1.3.1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应用的研究
        1.3.2 填方路基纵向开裂病害及其治理措施的研究
        1.3.3 对填方路基现场试验及模型模拟实验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填方路堤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
    2.1 填方路堤的基本工程特征
        2.1.1 填方路堤的定义及分类
        2.1.2 填方路堤的断面设计形式
        2.1.3 填方路堤的填料特征
        2.1.4 填方路基的受力特征
    2.2 路堤路面开裂破坏病害调查
        2.2.1 文献中的路堤路面开裂病害分类汇总
        2.2.2 咨询及现场踏勘路堤病害工点调查
        2.2.3 路堤病害工点归纳分析
    2.3 填方路堤纵向开裂形式
    2.4 路堤纵向开裂变形影响因素概述及开裂判定
        2.4.1 自然因素
        2.4.1.1 湿度的影响
        2.4.1.2 温度的影响
        2.4.1.3 大气降雨及地下水的影响
        2.4.2 地质因素
        2.4.3 填筑材料的影响
        2.4.4 设计施工影响
        2.4.5 纵向开裂辨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填方路堤纵向开裂机理数值模拟分析
    3.1 有限单元法
    3.2 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
    3.3 岩土有限元软件及摩尔-库伦本构模型
        3.3.1 Midas/GTS岩土软件简介
        3.3.2 Phase~2软件简介
        3.3.3 摩尔-库伦本构模型
    3.4 Midas建模延伸厚度及岩土体参数
        3.4.1 高填路堤
        3.4.2 建模情况及结果
    3.5 典型平坦地基高填路堤坡顶纵向开裂及其机理分析
        3.5.1 模型概况
        3.5.2 平坦地基高填路堤坡顶纵向开裂机理分析
        3.5.3 平坦地基高填路堤坡顶纵向开裂位移形态特征
    3.6 陡坡路堤坡顶纵向开裂及其机理分析
        3.6.1 模型概况
        3.6.2 陡坡路堤坡顶纵向开裂机理分析
        3.6.3 陡坡路堤坡顶纵向开裂发展过程位移形态特征
    3.7 软弱地基填筑路堤坡顶纵向开裂及其机理分析
        3.7.1 地表与地层均水平软弱地基路堤
        3.7.1.1 模型概况
        3.7.1.2 地表地层均水平软弱地基路堤坡顶纵向开裂机理分析
        3.7.1.3 地表地层均水平软弱地基路堤坡顶纵向开裂位移形态特征
        3.7.2 地表与地基地层均倾斜软弱地基路堤
        3.7.2.1 模型概况
        3.7.2.2 地表地层均倾斜软弱地基路堤坡顶纵向开裂机理分析
        3.7.2.3 地表地层均倾斜软弱地基路堤坡顶纵向开裂位移形态特征
        3.7.3 地表水平、地层倾斜软弱地基路堤
        3.7.3.1 模型概况
        3.7.3.2 地表水平、地层倾斜软弱地基路堤坡顶纵向开裂机理分析
        3.7.3.3 地表水平、地层倾斜软弱地基路堤坡顶纵向开裂位移形态特征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填方路堤纵向开裂防治对策
    4.1 填方路堤病害的防治原则
    4.2 填方路堤纵向开裂病害防治对策
        4.2.1 填方路堤纵向开裂病害预防措施
        4.2.1.1 填方路基排水措施
        4.2.1.2 强夯加固地基
        4.2.1.3 软基换填
        4.2.1.4 填土层设置土工格栅
        4.2.2 填方路堤纵向开裂病害治理措施
        4.2.2.1 地表裂缝灌缝处理
        4.2.2.2 注浆加固
        4.2.2.3 微型桩加固
        4.2.2.4 抗滑桩加固
    4.3 填方路堤变形监测
        4.3.1 路堤沉降监测
        4.3.2 深层侧向位移监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填方路堤纵向开裂病害实例分析
    5.1 实际纵向开裂变形路堤边坡分析
        5.1.1 工程概况
        5.1.2 工程地质条件
        5.1.3 路堤变形情况及影响因素
        5.1.3.1 路面及坡面变形情况
        5.1.3.2 深部位移监测及滑移面位置分析
        5.1.3.3 路堤病害影响因素分析
        5.1.4 路堤纵向开裂变形机理分析
        5.1.4.1 路堤模型的建立
        5.1.4.2 路堤纵向开裂机理分析
    5.2 路堤纵向开裂病害治理措施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海口滨海软弱地基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钻孔灌注桩与后压浆技术
        1.1.1 钻孔灌注桩
        1.1.2 后压浆技术
    1.2 后压浆灌注桩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工程应用价值
        1.3.1 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1.3.2 研究的工程应用价值
2 滨海软弱地基后压浆灌注桩承载力提高机理研究
    2.1 后压浆对软弱地基的加固机理
        2.1.1 渗透理论
        2.1.2 压密理论
        2.1.3 劈裂理论
    2.2 桩端压浆提高承载力的机理
        2.2.1 后压浆固化桩端沉渣机理
        2.2.2 后压浆增加桩端土体机理
        2.2.3 后压浆改变桩侧阻力机理
    2.3 桩侧压浆提高承载力的机理
        2.3.1 桩周泥皮固化机理
        2.3.2 桩侧土体抗剪强度增加机理
        2.3.3 桩侧摩阻力提高机理
    2.4 桩端桩侧联合压浆
    2.5 小结
3 后压浆技术在海口滨海软弱地基中的应用
    3.1 项目背景
        3.1.1 工程布局
        3.1.2 结构形式及抗震设计
        3.1.3 地基土层地质条件
        3.1.4 气象与水文地质条件
    3.2 一次试桩
        3.2.1 第一次试验桩设计
        3.2.2 一次桩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第二次试验桩设计
    3.4 第二次试桩的现场施工
        3.4.1 成孔施工
        3.4.2 钢筋笼制作与下放施工
        3.4.3 水下混凝土浇筑施工
        3.4.4 后压浆施工
    3.5 小结
4 后压浆效果检测与分析
    4.1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
        4.1.1 试验方法及试验设备
        4.1.2 试验结果
        4.1.3 数据处理分析
    4.2 桩身内力测试
        4.2.1 测试方法及仪器设备
        4.2.2 测试结果与数据分析
    4.3 单桩低应变检测
        4.3.1 检测方法及原理
        4.3.2 桩类判别标准
        4.3.3 检测数据处理及成果
    4.4 单桩超声波检测
        4.4.1 测试原理与方法
        4.4.2 仪器设备与测试参数
        4.4.3 桩身缺陷判别及结构完整性分类
        4.4.4 检测数据处理及成果
    4.5 小结
5 后压浆灌注桩质量控制及常见事故处理
    5.1 后压浆桩质量控制
        5.1.1 成孔质量控制
        5.1.2 压浆管路安装控制
        5.1.3 水下混凝土浇筑控制
        5.1.4 后压浆施工控制
    5.2 后压浆桩常见事故处理
        5.2.1 断桩
        5.2.2 单侧漏筋
        5.2.3 承载力需要较大位移才能满足设计要求
        5.2.4 混凝土不密实
        5.2.5 压浆压力不满足设计要求
        5.2.6 压浆管路堵塞
        5.2.7 地面冒浆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和实践
致谢

(10)水泥搅拌桩在软弱地基处理中的应用与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泥搅拌桩的适用范围以及与其他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对比分析
二、水泥搅拌桩对软弱地基固化所起的主要作用
三、水泥搅拌桩在软弱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1.水泥搅拌桩设计
    2.场地平整施工
    3.工艺性试桩
    4.桩位测放
    5.桩机就位
    6.浆液拌制
    7.喷浆搅拌
    8.下钻和搅拌提升
    9.重复喷浆搅拌和提升
四、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1.原材料质量控制
    2.现场监控和管理
    3.质量检验、检测
五、经过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施工后总结出几点主要经验心得
    1.防止出浆口堵塞
    2.钻头磨损补充
    3.质量控制三要素
    4.遇到异常地层时处理
    5.出现地下流动水系

四、化学灌浆在软弱地基中的质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作用机理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D]. 商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围堰防渗体系设计及实践[D]. 熊奔. 三峡大学, 2020(06)
  • [3]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成桩机理试验研究[D]. 李禄禄. 郑州大学, 2020(02)
  • [4]高寒地区土石坝坝基渗流分析与防渗加固处理技术研究[D]. 嘎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微生物固化海相砂土抗液化性能研究[D]. 林坚鹏.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6]锦屏一级水电站f2断层化学灌浆施工质量控制探讨[J]. 刘超,李俊涛.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9(12)
  • [7]海上DCM施工技术在香港机场3号跑道中的应用研究[D]. 夏可强.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4)
  • [8]填方路基纵向开裂变形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D]. 蔡建兵. 福州大学, 2018(03)
  • [9]海口滨海软弱地基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能试验研究[D]. 李东海. 海南大学, 2016(03)
  • [10]水泥搅拌桩在软弱地基处理中的应用与质量控制[J]. 杨加兴. 中华建设, 2016(04)

标签:;  ;  ;  ;  ;  

软地基化学灌浆质量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