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后的竞争力提升

中国加入WTO后的竞争力提升

一、增强加入WTO后的竞争力(论文文献综述)

韩杨[1](2021)在《中美农业支持政策的演变与完善——基于WTO《农业协定》影响的对比》文中研究说明中美两国农业支持政策具有明显的经济发展历史阶段特征,在WTO 《农业协定》生效后,既要受协定中市场准入和国内支持等规则条款的约束,也要结合各自农业资源禀赋、农产品国际贸易地位、国内农业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本文系统对比分析中美适用WTO 《农业协定》规则及其对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和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影响,并认为未来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改革应当根据国内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战略需要,在全球视角下充分考虑中美农业差异,审慎完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一是加快构建农业新发展格局,统筹衔接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对外投资政策与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建立支持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明确不同阶段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目标,积极拓展、创新绿箱政策工具,在国家财力承受范围内逐步提高农业支持水平;三是逐渐推进农业国内支持市场化改革措施,逐渐调整"黄转绿、黄转蓝"政策转箱,统筹用好、用足黄箱,利用黄箱政策空间集中精准地支持特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品种,扩大非特定产品支持规模;四是加快推进WTO农业领域规则向更公平、更平等、更包容的方向改革,各成员享有的权益和承担的义务应当与其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

潘秋晨[2](2021)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后,正面临动力转轨,而在复杂的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之下,先前本就潜藏的矛盾更为突出,“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已不适应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但创新效率低下、所有制歧视、产业分割严重等难以转变的现实,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集约型”增长模式的发展。如何找到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是政策制定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中国制造业当下存在的资源错配,不仅说明产业部门包含着充分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空间,更潜藏着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巨大能量。若要释放这一能量,就有必要在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内国际生产体系紧密联结的双循环背景下,结合中国深化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历程,考虑如何构筑更高质量的全球价值链嵌入路径,更充分的利用好全球价值链的组织、治理结构,进而促进生产要素的内外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若能基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有的放矢的制定政策,改善不平衡、不协调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等不可持续的问题,就可能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文章将全球价值链与资源配置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基于全球价值链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理论分析框架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特征事实,系统阐述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不同于以往大部分文献的是,本文在全面量化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内外协同型、内向型动能,并区分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资源错配事实的基础上,利用1996-2013年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以垂直深化的视角探究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要素流动效应、分工协作效应、外向集聚效应、结构升级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展开综述,梳理理论发展脉络并归总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方面找到支撑本文开展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发现相关研究领域的局限和空白,以阐明本文仍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第二,以文献综述为源点,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产业经济理论为基础,全面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阐明中国作为一个转型国家,向更高水平的开放型市场经济转变的最终目的是使外部资源对国内市场产生有益的引领作用,从而巩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因此,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机制应是垂直深化和由表及里的,异质性行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可能经由两个端口,产生三种动能,进而通过四类机制发挥作用。一方面是单纯依靠外向型动能驱动的资源优化配置,即在国际市场进出口侧主要发挥作用的要素流动和分工协作机制;另一方面是在异质性行业深化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全球价值链与国内生产体系产生深入联结后在国内市场供给侧发挥作用的机制,可分为外向集聚和结构升级。其中,外向集聚机制主要说明了内外动能的协同作用;而结构升级机制则更强调在外部资源对国内市场产生有益的引领之后,本国产业部门自主增值能力的增强和国内大循环发挥的主体作用。第三,以1996-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为依据,对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角色和资源配置实际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在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形下阐明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的资源配置情况;另一方面,克服总值贸易思维的缺陷,以垂直深化的增加值视角重新考量中国的贸易利益,进一步区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内外协同型和内向型动能。第四,实证检验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资源配置的程度和方向,进一步界定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区间”。第五,实证检验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资源配置的路径机制。首先,构建方程检验在全球价值链嵌入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相应的影响机制发挥了什么作用;其次,若存在多种中介机制的多重影响,则进一步确定其中更为显着的中介机制;最后,进一步探讨影响机制是否存在局限性,进而可能在一定条件之下弱化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改善作用。第六,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归总,对如何构筑高质量的全球价值链嵌入路径从而打开效率提升的“黑箱”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和经验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正从一个倾向于被动接受他国中间产品的低端代工者角色,向一个倾向于为全球生产网络输送中间产品的中端分工者角色转变,且在此过程中,国际市场对中国国内循环的依存度逐渐上升。第二,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源错配,也恰好潜藏着实现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巨大能量。若能够改善资源错配,1996-2013年,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还将提升约13.16%,平均每年实现0.73%的增长;总产出将额外提升9.6%,平均每年实现0.53%的增长。第三,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对打通资源在行业间的流通渠道的作用更强,内向型动能对打通资源在企业间的流通渠道的作用更强。进一步的行业异质性分析显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行业越来越依赖于偏向内向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动能改善资源配置。非线性分析显示,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各类动能对资源配置均存在一定的“优化区间”。内向型动能与资源错配的关系呈“倒U型”,当内向型动能增强到超过非线性关系的临界值之后,将发挥着可持续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这意味着,基于中国资源禀赋和产业体系构筑的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路径,确实潜藏着带动经济下一轮快速增长的巨大能量。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内外协同型、外向型动能与资源错配的关系均呈“U型”,且具备“左高右低”的非对称特征,说明外向型动能的参与确实优化了行业间资源配置,且该效应大于抑制作用,合理利用外向型动能将促使其发挥更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第四,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改善行业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基于外资更替和再配置的要素流动效应共同发挥了多重中介作用,且外资再配置的中介作用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外资再配置效应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之间呈“倒U型”关系。这意味着,由发达经济体外资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确实隐含着“纵向压榨”效应,而这一效应对东道国市场资源配置的负面影响也将阻碍外资本身的成长。并且,基于内外资部门之间生产率增长动力的差异,外资实质在这一资源协同优化的过程中获益更多,也更依赖于在东道国的资源再配置过程驱动自身的迅速成长。若这一协同优化过程无法持续,“纵向压榨”可能转变为“双向压制”,从而造成“损人不利己”和“两败俱伤”的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从属者的研发行为,实质是全球价值链参与者之间相互追赶和学习的表现,驱动了全球价值链主导者更高效率的资源再配置过程,一定程度消弭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纵向压榨”效应,“重启”了国内国际资源的协同优化路径。第五,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在改善行业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协作关系实现的就业结构横向调整和融资约束缓解共同发挥了多重中介作用,且就业结构横向调整的中介作用更强。但需要注意的是,就业结构的纵向调整并未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相对于高技能劳动要素的增长,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的深化反而促使制造业更多的积累了对中低技能劳动要素的偏好,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可能存在一定的资源优化配置“偏向”。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虽然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全球价值链嵌入壁垒驱动了制造业整体的资源优化配置,但却以“拖累”劳动要素的优化配置为代价,且低端“拖累”更为严重,由此加剧了劳动和资本要素配置的“双重分割”。第六,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协同型动能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外向集聚效应发挥了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全球价值链和国内生产体系的深化联结呈现出显着的协同优化作用。但区分“二元”嵌入模式的研究发现,不论是行业内还是行业间,全球价值链上游嵌入的“隔绝机制”都存在,且上游嵌入度越高,企业对核心技术等资源的保护动机越强,国内国际生产要素的流通、扩散渠道被一定程度的阻隔,个体利益和大局利益的调节失灵促使积蓄于全球生产网络和本地产业集群之下的外向集聚效应被抑制,可能导致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生产体系的“双重分割”。而同时,全球价值链下游嵌入的资源“互仿互享”机制也稳定存在,且下游嵌入度越高的企业与集群内关联企业进行优势资源互享的动机越强,外向集聚效应对资源配置的改善作用亦随之强化。因此,上述两种机制相互博弈的结果一定程度决定了外向集聚效应的强弱,进而左右着内外协同型动能引导资源配置的最终效果。第七,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内向型动能改善行业内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结构升级机制呈现出明显的部分中介作用。而进一步对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机制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通过中间投入优化、国际竞争、“链中学”路径驱动了制造业结构升级。但上述全球价值链的结构升级路径存在行业异质性,进而塑造着结构升级机制下的资源配置路径:技术水平越高的行业越依赖于由中间投入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嵌入路径驱动资源优化配置,技术水平越低的行业则越依赖于由国际竞争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嵌入路径驱动资源优化配置,而基于“链中学”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路径则能够驱动所有行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且对低技术行业的作用更强。这意味着,正是由于中高技术行业的全球价值链低端嵌入路径依赖、中高端嵌入路径较难贯通、高端嵌入路径正向效应较弱,才造成中高技术行业难以进入内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区间”。

郑红玲[3](2019)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对外贸易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在不断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进程中,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不断增大,贸易摩擦频率增多影响变大,诸多问题使中国必须思考产业转型发展升级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推动产业升级,对外贸易在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促进竞争、示范学习、扩大市场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利用国内外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对外贸易无疑对产业升级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思考经济转型发展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对于中国不断提高经济质量,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论文先从概念界定、理论梳理及现状分析切入,接着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结构演进、经济效率、产品空间及生产分工四种视角逐一揭示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其间涵盖大量数据及运用多种定量分析方法,如面板数据回归、面板Probit回归、面板门槛分析、产品空间邻近矩阵、马尔可夫链等,力求多层面对研究对象进行测度,之后分析了制约对外贸易推进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最后在不同视角下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论文具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期文献梳理及框架搭建工作。涵盖前三章的内容,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并列出创新点及不足。主要概念与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有关产业升级的概念,从结构演进、经济效率、产品空间、生产分工等角度对产业升级的概念进行归类界定,然后依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不同视角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理论梳理部分从对外贸易理论、产业升级理论和对外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理论思想进行归纳,之后从市场供求机制、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关联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国际分工效应等方面探讨开放经济下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第二部分为实证检验部分。涵盖了五章的内容,由现状分析入手,从产业间、产业内、产品间、产品内进行观察与解读,确定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四重奏:结构演进视角、经济效率视角、产品空间视角、生产分工视角。在对现状分析时,不仅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升级的现状,还分析了产业升级滞后于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结构演进视角下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产业升级在产业结构协调度、产业结构轻软度、产业综合效率和产业结构转换度等方面的影响。经济效率视角下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产业升级在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效率等方面的影响。产品空间视角下检验了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在比较优势及国际竞争方面的影响。生产分工视角下以世界投入产出表作为数据基础,分析中间品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在增值能力方面的影响。第三部分为因素分析及归纳总结阶段。涵盖了后两章的内容。主要运用规范分析方法,结合对外贸易发展固化性特征突出、国内要素红利已经逆转、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崛起的遏制、国际市场不完全竞争格局以及服务业基础薄弱等制约对外贸易推进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之后在四个不同视角下对研究结论进行归纳,并提出发挥贸易结构先导效应以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贸易溢出效应以促进经济效率提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以提升产业攀升能力、不断完善国内价值链以增强产业升级稳定性等建议。论文研究结论简要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规模和贸易规模快速扩张,产业发展有显着变化。结构演进视角下,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协调是有益的、对产业综合效率的提升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但对产业结构的转换在统计意义上没有显着影响;除服务贸易外,其他贸易形式对产业结构轻软度的影响均是负向的,人力资本和科技投入有助于产业结构轻软度的改善,对产业结构协调和产业综合效率的提高也是有益的。经济效率视角下,出口贸易发展有利于促进全要素率的提升,进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相反;工业制品出口及服务贸易都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但初级产品出口对劳动生产率影响为负。产品空间视角下,贸易产品蕴含的既有能力禀赋在推进产业升级时,发展中国家的效果好于发达国家,出口产品密度、进口产品密度、经济增长对产业升级均有正向推动作用。生产分工视角下,中国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早期阶段,随着国际分工参与度的提高,增值率不断上升,有助于产业升级;而后随着参与全球价值链及国际分工的不断成熟,某些领域的低端嵌入压力较大,增值率呈现倒U型轨迹;若考虑到产业关联,则增大全球产业链的融入深度有助于产业升级。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搭建出结构较为清晰的研究框架。在结构演进、经济效率、产品空间和生产分工四个不同视角下,研究外贸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多层面对研究对象进行论证,这一研究框架的确立,延伸了同类研究的范围和逻辑,也构建了比较清晰的思路。二是研究内容上,对产业层面的研究,既涉及产业间结构的演进,也涉及产业内效率的提升;对产品层面的研究,既涉及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也涉及生产分工的增值情况,四重奏模式使得研究内容更加完整。三是研究细节及数据使用方面。如变量选择,利用RCA进行升级判断时,不仅考虑逻辑判断,还对原始值进行追溯;对WIOT进行数据分析时,既考虑到中间产品也考虑到最终产品。此外,在数据使用上,从时序数据到面板数据,从产品空间数据到投入产出数据等,为增加论文的说服力,所用数据类型较同类研究更加丰富。

周定根[4](2019)在《贸易自由化对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不断提高开放程度以促进国际贸易的便利性,逐渐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出口导向型战略在中国经济过去的快速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经过数十年对外贸易增长的“黄金时期”,中国的追赶型战略受到的阻力越来越明显。在出口增长的“量”放缓和遇到障碍时,如何追求增长的“质”?本文以出口时间维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为切入视角,研究由关税下降引致的贸易自由化对企业-产品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也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区域营商环境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考察贸易自由化对出口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出口时机的影响。通过呈现中国贸易自由化与出口持续时间的典型事实,发现中国的关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零关税和低关税产品数大幅增加,高关税产品数大幅减少,说明中国在加入WTO后下调了几乎所有产品的进口关税,且下调幅度较大。企业面临的关税水平随着贸易自由化政策的推进也不断下降。60%左右的出口片段在出口一年后即退出,意味着大部分产品的出口持续时间都很短。随着出口持续时间的延长,产品的退出风险逐渐下降。测算企业出口的可持续性并进行初步统计,观察到企业-产品出口的可持续性并不乐观,大部分出口关系没有稳定地维持下去。从进口成本降低效应、政策不确定性下降效应、市场竞争与再分配效应以及营商环境的间接效应四方面进行阐述贸易自由化影响出口持续时间的作用机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和中国贸易体系特有的“双轨制”构建准自然实验,采用生存分析方法考察中国的贸易自由化对企业-产品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投入品关税减免整体上提升了产品的出口持续时间,说明中国的贸易自由化改善了出口产品的生存状况。关税减免对核心程度较高的产品出口持续时间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核心程度较低的产品。以关税下降幅度最大的年份为起始时间的出口片段退出风险也下降得最多。以中国加入WTO后企业出口所面临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大幅下降为切入点,考察其对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有助于提升出口持续时间,改善出口稳定性。企业在面临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时适度地等待进入时机有助于提高后续出口持续时间,但过度的等待会适得其反。从市场竞争的再分配效应分析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的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核心产品的出口持续时间在改善,而非核心产品则加速退出出口。通过优胜劣汰的过程,企业的出口产品组合逐渐向核心产品集中。这一再分配效应也体现在出口产品质量、价格和差异化程度上,高质量、高价格和差异化产品的出口持续时间在提高,而低质量、低价格和同质化产品逐渐被淘汰。进一步从法制环境和声誉质量两方面考察区域营商环境对贸易自由化的交互作用。发现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提升区域法制化水平与声誉质量将加强关税减免对出口可持续性的促进作用。从出口目的地数与出口目的地集中度考察贸易自由化与区域营商环境对出口目目的地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升区域法制环境与声誉质量将加强关税减免对出口目的地数与集中度的促进作用。研究中国制造业企业如何通过从自身出口经验中学习以决定后续出口时机。发现企业在积累出口经验以降低固定成本和获取潜在出口收入之间权衡,以决定出口的时机和顺序。生产率高的企业不仅从成立到首次出口所需要的时间更短,且后续进入不同国际市场的时间间隔也更短。生产率高的企业先进入需求规模更大的国际市场以获取高的潜在收入,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则选择先进入需求规模相对较小的国际市场以积累经验。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分别从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消除、尊重市场规律的主导作用、建立起透明度和可预测性更高的贸易政策环境以及为企业构建高效便捷的进出口服务等方面提出合适的政策建议。

肖文兴[5](2012)在《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近九亿农业人口的生存问题和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农业进行保护,确保入世后的农业产业安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紧迫。农业产业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经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时,能够基本上不受威胁、干扰和破坏而保持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不会引发国内农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它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业竞争力是保障农业安全的基本手段。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挑战,如外资对我国农业的控制增强,潜在风险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我国农业产业链不发达,产业整体竞争力受到制约等。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投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农业产业的竞争。一些开放度高、缺乏有效调控手段的产品受贸易和外资进入影响大,产业安全状况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其中羊毛、棉花、大豆是较为典型的三个品种。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作物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一些,包括棉花、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玉米、大豆和大麦。而小麦和大米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入世会对水果、蔬菜和畜产品带来有利影响。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冲击大于机遇。根据何维达和何昌(2002)的研究,中国农业在2001前基本安全,本文改进研究方法,借鉴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IMD和WEF在整合国际竞争力的多指标体系时的方法,建立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探索性的结论:根据本文的研究,加入“WTO”后,2002-2009年,中国农业的安全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中国农业仍然是“基本安全”,接近“不安全”的边缘,因为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增加,需要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措施。与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而且,首次对湖南农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同时,编写了附录一的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根据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的五个安全度区域及其状态标识本研究创新地设置相应的预警灯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它国家农业保护政策启示我们:应完善我国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我国农业;产业保护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应并重,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保护手段力求多样化和灵活性;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运用世贸组织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和规定,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下,我国要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建立农业保障体系,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推进农业税制改革和国家财政支持,合理利用外资。我们必须要构筑起确保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树立“大开放”、“大发展”、“大安全”的农业产业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于扩大开放的相互依存中促进大发展,于大发展的相互合作过程中谋求大安全。但是,农业产业安全具有其产业特色所要求的特殊性,应采取如下保障措施: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建立灵敏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防范产业安全风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中国农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建立完整自主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品牌,自主定价体系,降低对外依存度,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抵御外部冲击,保障产业安全。

郭克莎[6](2003)在《加入WTO后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加入WTO后工业品进出口变化、外商直接投资变化、以及经济体制环境和资源配置格局的变化 ,总体上说将促进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工业结构的升级 ,但在不同的阶段将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和特点。在加入WTO后的过渡期期间 ( 2 0 0 5年之前 ) ,工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将继续推进 ;在 2 0 0 5~ 2 0 1 0年期间 ,工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将相对缓慢 ;到 2 0 1 0~ 2 0 2 0年期间 ,工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工业结构政策的主线依然是加快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重点是促进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要积极推进产业比较优势的转换 ,促进产业竞争优势的增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7](2002)在《加入WTO后的中国:调整、改革与竞争力的提升》文中研究表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8](2002)在《加入WTO后的中国调整、改革与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2》主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朴英姬[9](2002)在《加入WTO后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电产品贸易是国际贸易中有形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电行业是国际市场最大的行业之一。机电产品出口能力的大小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工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把扩大机电产品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速在 30%左右,在我国外贸总出口增长量中的贡献率年均超过 110%,并从1995年开始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1985年的6.1%上升至2001年的44.6%,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出口增长过度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局面。 尽管近年来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呈强势发展,但仍然存在制约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因素。目前,我国机电企业出口经营秩序混乱,盲目竞争、压价竞争、无序竞争的现象屡禁不止;机电产品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投入贷款还远不能满足实际要求;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中占主导部分的仍然是资源、劳动密集型的中低档产品;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缺乏自己的优质品牌,多以外国品牌实现对发达国家的出口。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将切实贯彻WTO建立和运行的体制基础和政策基础,也即市场经济体制和管理贸易政策。加入WTO,不仅可以为我国机电产品提供一个自主竞争、平等开放的市场环境,而且通过资本在国际间更快速的流动和产品跨国界贸易的深入展开,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增加和机电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加入WTO也会给我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带来挑战。首先,随着我国逐步实现对机电产品关税及非关税的减让,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其次,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仍然存在不符合WTO规则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最后,加入WTO后我国将渐次地取消部分违背世贸组织规则的保护性强的机电产业政策,这种转变将使长期受到过度保护的机电产业生存与发展受到冲击。 若要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提升我国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明确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内在机制。一般来说,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内在机制可理解为,直接导致机电产品形成创汇额更高、产品更新换代更快、附加值更高、市场应变能力更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产品的一系列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策略。本文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视角来分析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内在机制:一方面,通过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战略性贸易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与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及时代背 加入WT 0后中回机电产品国际无争力馒开分析 景相结合,提出机电产品国际竟争力提升所需具备的产业和贸易政策:另一方面,通过实现 机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提升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制定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时,应努力使其既顺应当今知识经济的潮 流,又要利用加入WTO的有利契机。具体的战略构想为:以贸易发展的国际竟争力导向战 略和贸易与投资相结合的“走出去”战略作为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战略选择; 采用符合WqD要求的以关税为主,同时兼顾非关税措施的方式作为中国机电产品参与国际 竞争的方式选择;制定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竟争力提升的战略步骤,即取消不符合WTO规则 的保护性强的机电产业政策、修订不符合WTO要求的法律体系、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以及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扩大机电产品出口。 最后,针对当前我国机电产品存在的国际竞争劣势,依据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 内在机制及对机电产品国际竟争力提升的战略构想,提出今后我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 的政策框架。分为政府采取的宏观政策和企业采取的微观政策两部分:从政府实行宏观政策 的角度来说,主要有建设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制订和完善符合WTO要求的法律体系和技 术环境标准、对高新技术机电产业给子政策性金融支持、鼓励跨国公司来华设立分支机构; 从机电企业实行微观政策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加快机电企业的资产重组、提高机电企业研发 和技术创新的水平、组建高新技术开发型国际合资企业、实现机电产品加工贸易的升级、大 力发展“双高”机电产品、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机电品牌和拓展机电产品国际市 场营销网络。

郭克莎[10](2002)在《加入WTO对我国医药工业的影响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医药工业在加入WTO之后受到的冲击 ,可能没有一般理论分析所预期的那样大。主要原因是开放程度较高和市场竞争的锻炼使医药工业企业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外资企业对进口药品将起较大的抵制作用。这种情况突出地表现在被人们认为国际差距较大的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与此相反的是 ,一般认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中药制药工业却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往市场保护度较高的医疗器械工业在加入WTO之后也会受到较大的冲击。研究表明 ,外资企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医药工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起了重要的作用 ,而受进口产品冲击较小的行业 ,受外资企业的影响则相应较大。

二、增强加入WTO后的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强加入WTO后的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农业支持政策的演变与完善——基于WTO《农业协定》影响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WTO《农业协定》生效及中美适用规则对比
WTO对中美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
    (一)从中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地位看贸易格局变化
    (二)从中美农产品市场准入看WTO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影响
WTO对中美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影响
    (一)从中美农业国内支持水平、支持结构看国内支持政策变化
    (二)从中美农业黄箱支持政策看WTO《农业协定》的影响
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经验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一)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经验
    (二)中国农业支持政策面临的挑战
结语与建议

(2)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篇章结构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沿革
        2.1.2 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升级
        2.1.3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量化方式与经济内涵
        2.1.4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
    2.2 资源错配与生产率提升的研究
    2.3 开放视角下的资源配置研究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评述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3.1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来自国际市场进出口侧和国内市场供给侧的生产率效应
        3.1.1 要素流动效应
        3.1.2 分工协作效应
        3.1.3 外向集聚效应
        3.1.4 结构升级效应
    3.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资源配置路径研究——基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框架
        3.2.1 生产设备和技能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2 市场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3 研发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4 创新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与资源配置的特征事实
    4.1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角色
        4.1.1 实证方法与数据处理
        4.1.2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
        4.1.3 中国制造业行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特征事实
    4.2 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与产出的反事实估计
        4.2.1 实证方法与数据处理
        4.2.2 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资源错配
        4.2.3 中国制造业行业间资源错配
        4.2.4 中国制造业生产率与产出的反事实估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
    5.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5.2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5.3 实证结果分析
    5.4 进一步的研究:还剩下多少“优化区间”?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何而起?——全球价值链嵌入在国际市场进出口侧的外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6.1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要素流动效应:基于内资、外资协同配置的探讨
        6.1.1 内外资部门资源再配置效应的动态分解
        6.1.2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6.1.3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6.1.4 实证结果分析
        6.1.5 进一步的研究:国内、国际资源配置协同优化了吗?
    6.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分工协作效应:基于劳动、资本协同配置的探讨
        6.2.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6.2.2 估计方法和变量处理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2.4 进一步的研究:劳动、资本要素配置协同优化了吗?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如何存续?——全球价值链嵌入在国内市场供给侧的内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7.1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集聚效应:基于国内国际生产体系联结路径的探讨
        7.1.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7.1.2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7.1.3 实证结果分析
        7.1.4 进一步的研究:全球价值链上游嵌入路径是否存在“战略隔绝”?
    7.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结构升级效应:基于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的探讨
        7.2.1 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升级效果分析
        7.2.2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7.2.3 估计方法和变量处理
        7.2.4 实证结果分析
        7.2.5 进一步的研究: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是否存在不可持续性?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本文的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8.3.1 本文的局限性
        8.3.2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基于Melitz和 Polanec(2015)方法的生产率增长分解式推导
    附录 Ⅱ: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地位指数、前向参与指数、后向参与指数
    附录 Ⅲ: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劳动、资本错配指数及行业间资源错配指数
    附录 Ⅳ: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资源错配指数
    附录 Ⅴ: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生产率和产出增长潜力
    附录 Ⅵ: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结构升级指数
    附录 Ⅶ: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致谢

(3)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对外贸易
        2.1.2 产业升级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第3章 相关理论与影响机理分析
    3.1 相关理论
        3.1.1 对外贸易相关理论
        3.1.2 产业升级相关理论
        3.1.3 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相关理论思想
    3.2 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机理分析
        3.2.1 市场机制的普适性机理
        3.2.2 交易主体全球化的竞争效应影响机理
        3.2.3 全球贸易往来的产业关联效应影响机理
        3.2.4 贸易市场扩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影响机理
        3.2.5 对外贸易发展的溢出效应影响机理
        3.2.6 贸易产品的空间邻近效应影响机理
        3.2.7 全球生产网络的分工深化效应影响机理
        3.2.8 引致需求诱发的要素流动效应影响机理
第4章 对外贸易发展与产业升级的现状分析
    4.1 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4.1.1 货物贸易现状
        4.1.2 服务贸易现状
    4.2 产业升级现状分析
        4.2.1 结构演进视角下的产业升级
        4.2.2 经济效率视角下的产业升级
        4.2.3 产品空间视角下的产业升级
        4.2.4 生产分工视角下的产业升级
    4.3 产业升级滞后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4.3.1 外贸规模膨胀降低了产业升级的内在激励
        4.3.2 产业发展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占位较低
        4.3.3 外贸的粗放发展加重了产业升级的负担
        4.3.4 服务贸易水平低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力度不足
        4.3.5 要素引进推动产业升级的道路曲折
第5章 结构演进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结构演进视角下外贸影响产业升级的特征
    5.2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5.3 相关变量的描述统计
    5.4 结构演进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5.4.1 商品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检验
        5.4.2 服务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检验
        5.4.3 一般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检验
        5.4.4 加工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检验
        5.4.5 稳健性检验
    5.5 结构演进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结论
第6章 经济效率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经济效率视角下外贸影响产业升级的特征
    6.2 基础模型设定与相关指标解释
        6.2.1 基础模型设定
        6.2.2 相关指标解释
    6.3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效率实证检验
        6.3.1 全国层面的检验
        6.3.2 省际层面的检验
    6.4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经济效率实证检验
        6.4.1 全国层面的检验
        6.4.2 省际层面的检验
    6.5 基于微观数据的稳健性检验
        6.5.1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6.5.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6.5.3 稳健性检验
    6.6 经济效率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结论
第7章 产品空间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7.1 产品空间视角下外贸影响产业升级的特征
    7.2 产品空间及相关指标解释
        7.2.1 产品空间
        7.2.2 相关指标解释
    7.3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7.3.1 基础模型设定
        7.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7.3.3 相关变量的描述统计
    7.4 产品空间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7.4.1 具体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7.4.2 检验结果分析
        7.4.3 稳健性检验
    7.5 产品空间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结论
第8章 生产分工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8.1 生产分工视角下外贸影响产业升级的特征
    8.2 投入产出表及相关指标解释
        8.2.1 投入产出表
        8.2.2 相关指标解释
    8.3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8.3.1 基础模型设定
        8.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8.3.3 相关变量的描述统计
    8.4 生产分工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8.4.1 具体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8.4.2 检验结果分析
        8.4.3 稳健性检验
    8.5 生产分工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结论
第9章 制约对外贸易推进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9.1 贸易惯性削弱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向上流动性
    9.2 要素红利逆转约束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动力
    9.3 国际市场竞争格局限制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利得积累
    9.4 服务业基础薄弱降低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效率
    9.5 频繁的贸易摩擦增大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阻力
第10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贸易自由化对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贸易自由化与持续时间文献回顾
    2.1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基准模型及拓展
        2.1.1 基准模型
        2.1.2 与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融合
        2.1.3 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拓展与应用
    2.2 贸易自由化的影响研究
        2.2.1 贸易自由化对异质性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2.2.2 贸易自由化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
        2.2.3 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2.2.4 贸易自由化对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的影响研究
    2.3 进出口持续时间研究
        2.3.1 进口持续时间研究
        2.3.2 出口持续时间研究
        2.3.3 进出口持续时间研究方法
        2.3.4 进出口持续时间影响因素研究
    2.4 总结性评述
第3章 贸易自由化与出口持续时间典型事实和作用机制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 贸易自由化的测算与典型事实
        3.2.1 贸易自由化的测算方式
        3.2.2 贸易自由化典型事实
    3.3 出口持续时间测算与典型事实
        3.3.1 年度出口生存数据构建
        3.3.2 季度出口生存数据构建
        3.3.3 出口可持续性测算与典型事实
    3.4 贸易自由化影响出口持续时间的作用机制
        3.4.1 进口成本降低效应
        3.4.2 政策不确定性下降效应
        3.4.3 市场竞争与再分配效应
        3.4.4 营商环境的间接效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贸易自由化与企业-产品出口持续时间
    4.1 引言
    4.2 研究设计
        4.2.1 构建实验组和对照组
        4.2.2 生存分析方法与数据
    4.3 贸易自由化影响企业-产品出口持续时间的生存分析
        4.3.1 Cox风险模型与比例风险假设检验
        4.3.2 扩展Cox风险模型初步回归结果
        4.3.3 产品异质性与交互作用
        4.3.4 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与出口片段起始时间有关吗?
        4.3.5 关税减免内生性
    4.4 稳健性检验
        4.4.1 分企业所有制与产品差异化检验
        4.4.2 进一步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贸易自由化、政策不确定性与出口持续时间
    5.1 引言
    5.2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影响出口持续时间的作用机制
        5.2.1 不确定性下降与出口持续时间
        5.2.2 不确定性与等待的价值
    5.3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测算与典型事实
        5.3.1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测算
        5.3.2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典型事实
    5.4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5.4.1 Cox风险模型与变量定义
        5.4.2 数据来源与比例风险假设检验
    5.5 实证结果与解析
        5.5.1 初步回归结果
        5.5.2 排除其它政策干扰和反事实检验
        5.5.3 替换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出口持续时间测算方法
        5.5.4 不确定性与等待的价值
    5.6 再分配效应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的异质性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贸易自由化、区域营商环境与可持续出口
    6.1 引言
    6.2 模型设定、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6.2.1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6.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6.3 贸易自由化与区域营商环境影响出口持续性的实证分析
        6.3.1 基础回归结果
        6.3.2 稳健性检验
        6.3.3 出口目的地结构
    6.4 出口持续性的生存分析
        6.4.1 离散时间生存模型与生存函数估计
        6.4.2 cloglog模型估计结果
    6.5 商业信用、贸易中间商与所有制的异质性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贸易自由化、全要素生产率与出口时机
    7.1 引言
    7.2 理论机制分析
        7.2.1 最优出口时机选择
        7.2.2 国际市场进入速度
        7.2.3 国际市场规模与出口顺序
        7.2.4 运输成本与出口时机
    7.3 计量模型、变量定义与数据说明
        7.3.1 计量模型设定
        7.3.2 数据来源与指标测算
    7.4 企业生产率影响出口时机估计结果
        7.4.1 基础回归结果
        7.4.2 国际市场规模与出口顺序
        7.4.3 运输成本与出口顺序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命题7.1-7.3 的证明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
致谢

(5)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 本文研究的目的,对国民经济或学术上的意义,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4 当前研究的缺陷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本文研究的内容,设计方案、预期效果
        2.1 论文的结构及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思路和效果
        2.4 研究框架
        2.5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第二章 产业安全与农业产业安全
    1 产业安全的内涵
    2 用模型诠释产业安全
        2.1 基本假设
        2.2 基本理论模型
        2.3 最佳产业安全状态的确定
        2.4 产业安全水平的测度
    3 农业产业安全
        3.1 农业产业安全的定义
        3.2 农业产业安全的决定因素
        3.3 农业产业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
    1 按照“WTO”规则,调整农业政策
        1.1 调整农业法律法规
        1.2 调整国内支持政策
        1.3 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
        1.4 调整农产品食品卫生安全政策
        1.5 减让农产品进口关税
    2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2.1 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化
        2.2 其它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状况
    3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
        3.1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变化情况
        3.2 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影响
    4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影响
    5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及产生的安全风险
        5.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
        5.2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风险
    6 展望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与新一轮WTO谈判
        6.1 展望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6.2 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WTO谈判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与预警
    1 中国农业现状
        1.1 食物与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面临5个方面的矛盾
        1.2 食物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存在的“三个不可逆转”
        1.3 中国农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2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及竞争因素分析
        2.1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
        2.2 价格竞争因素分析
        2.3 质量竞争因素分析
    3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
        3.1 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3.2 对中国农业安全度的估算
        3.3 湖南农业产业安全度的初步估算
    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
        4.1 产业安全预警的涵义
        4.2 建立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紧迫性
        4.3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的阶段
        4.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执行
    5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危机的事发、事后管理
        5.1 中国产业安全危机的特征
        5.2 政府是产业安全危机管理的主体
        5.3 农业产业安全危机事发、事后管理的构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国际经验
    1 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保护农业
        1.1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1.2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
    2 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措施
        2.1 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2 大量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关税等措施保护国内农业
        2.3 实行适度的政府配售和购销价格政策,保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4 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出口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外向型发展
        2.5 加大农业投资和补贴,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支持农业发展
    3 世界各国农业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1 完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农业
        3.2 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内需并重
        3.3 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利用世贸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
        3.4 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
        3.5 应用灵活性和多样化的保护手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
    1 在WTO《农业协议》条件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1 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
        1.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1.3 增加国家财政支持和农业税制改革的力度,合理利用外资
        1.4 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
        1.5 建立农业创新体系
        1.6 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
        1.7 建立农业保障体系
        1.8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维护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政策保障
        2.1 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
        2.2 健全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2.3 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
        2.4 做好农业产业损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灵敏有效的产业安全预警系统
        2.5 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保障产业安全
        2.6 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
        2.7 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2.8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研究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中国紫菜出口日本案”
附录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6)加入WTO后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加入WTO前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二、 加入WTO后工业结构变动的趋势与特点
    1.在加入WTO后的过渡期期间, 工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将继续推进
    2. 在2005~2010年期间, 工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将相对缓慢
    3. 到2010~2020年期间, 工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三、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政策取向
    1. 总体政策目标
    2. 几个重要关系
    3. 产业结构政策
    4. 技术进步政策
        (1) 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2) 促进技术密集型企业全面提高R&D水平。
        (3) 优先加快关键产业的技术进步。
        (4) 加强大型企业对产业技术进步的带动效应。
        (5) 促进跨国公司加快技术转让。
    5. 政府与市场的对接

(7)加入WTO后的中国:调整、改革与竞争力的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影响:利大于弊总体格局下的不确定性
    1. 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影响
    2. 对中国产业的影响
        (1) 对农业的影响
        (2) 对制造业的影响
        (3) 对服务业的影响
    3. 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
        (1) 直接影响
        (2) 间接影响
    4. 利弊权衡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二、进取性的应对战略:进一步开放条件下充分发挥大国竞争优势
    1. 为什么要选择和实施进取性的应对战略
    2. 市场开放与规则调整:将比较优势转化为
    3. 按照进取性应对战略的要求积极推进调整、改革和制度创新
三、调整与改革:近中期应着力解决的若干重要问题
    1. 与WTO规则要求相适应, 加快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国内市场
    2. 加快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 着力解决退出机制问题, 为国企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3. 以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 推进政府体制改革,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落实依法行政
    4. 分类推进产业调整, 以多种方式有效提升中国产业的竞争力
    5. 加快立法和司法体制改革, 建立与WTO规则和国际惯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6. 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减少入世后的产业调整冲击, 保护弱势群体, 保持社会稳定
    7. 继续扩大内需,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为加
    8. 加强制度建设, 在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8)加入WTO后的中国调整、改革与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2》主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影响:利大于弊总体格局下的不确定性
    1.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影响
    2.对中国产业的影响
        (1) 对农业的影响
        (2) 对制造业的影响
        (3) 对服务业的影响
    3.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
        (1) 直接影响
        (2) 间接影响
    4.利弊权衡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进取性的应对战略:进一步开放条件下充分发挥大国竞争优势
    1.为什么要选择和实施进取性的应对战略
    2.市场开放与规则调整: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3.按照进取性应对战略的要求积极推进调整、改革和制度创新
调整与改革:近中期应着力解决的若干重要问题
    1.与WTO规则要求相适应加快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国内市场
    2.加快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 着力解决退出机制问题, 为国有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3.以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 推进政府体制改革,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落实依法行政
    4.分类推进产业调整以多种方式有效提升中国产业的竞争力
    5.加快立法和司法体制改革, 建立与WTO规则和国际惯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6.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减少入世后的产业调整冲击, 保护弱势群体, 保持社会稳定
    7.继续扩大内需,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为加入WTO后的调整和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8.加强制度建设, 在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9)加入WTO后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第一节 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节 运用显示性指标评价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
    第三节 运用分析性指标评价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
第二章 加入 WTO后的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趋势
    第一节 加入WTO后的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环境
    第二节 加入WTO后的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态势
第三章 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内在机制
    第一节 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现实基础
第四章 加入WTO后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构想
    第一节 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贸易战略与方式选择
    第二节 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步骤
第五章 加入WTO后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政策措施
    第一节 政府应采取的宏观政策
    第二节 机电企业应采取的微观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10)加入WTO对我国医药工业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化学制药工业面临的挑战
    1.化学原料药
    2.化学药品制剂
二、 中药制药工业面临的挑战
三、生物制药工业面临的挑战
四、医疗器械工业面临的挑战
五、外资企业的作用和影响
六、医药工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思路
    1.分析医药市场局势, 开拓中、低档医药市场
    2.通过有效途径,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经济规模
    3.有区别地加强重点, 发挥比较优势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全面提高研发水平
    5.加快技术进步, 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6.在WTO规则下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四、增强加入WTO后的竞争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农业支持政策的演变与完善——基于WTO《农业协定》影响的对比[J]. 韩杨. 国际经济评论, 2021(06)
  • [2]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D]. 潘秋晨.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3]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D]. 郑红玲. 辽宁大学, 2019(07)
  • [4]贸易自由化对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研究[D]. 周定根. 湖南大学, 2019(08)
  • [5]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D]. 肖文兴.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1)
  • [6]加入WTO后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J]. 郭克莎. 产业经济研究, 2003(02)
  • [7]加入WTO后的中国:调整、改革与竞争力的提升[J].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管理世界, 2002(06)
  • [8]加入WTO后的中国调整、改革与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2》主报告[J].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机电新产品导报, 2002(06)
  • [9]加入WTO后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分析[D]. 朴英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01)
  • [10]加入WTO对我国医药工业的影响及对策[J]. 郭克莎. 中国工业经济, 2002(03)

标签:;  ;  ;  ;  ;  

中国加入WTO后的竞争力提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