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立地划分及适宜树种

四川立地划分及适宜树种

一、四川立地分区及适生树种(论文文献综述)

曾倩倩[1](2021)在《洪江区国有林场风景林经营类型组织与经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洪江区国有林场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与城区相连,林地资源分布于沅江两岸,主要管辖范围包含于嵩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景观价值。本文通过对洪江区国有林场189个风景林小班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其结构特点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划分了风景林质量等级;然后,运用空间视域分析技术进行视觉敏感度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林分质量以及林业专题图叠加组织了经营类型;最后,运用回归分析法,构建竹林生态阈值估测模型,探讨竹林适宜保有量,在明确经营类型和竹林经营尺度的前提下,设计了风景林经营技术措施,为科学编制洪江区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提供依据,也为因地制宜健康经营森林、提高林分综合效益提供技术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区风景林林分结构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其中竹林扩张问题最突出。(2)根据风景林质量综合指数,将风景林等距划分为3个质量等级,其中,质量等级为“差”的风景林占比6.82%,为“一般”的风景林占比51.91%,为“优良”的风景林占比41.26%。(3)研究区按视觉敏感度分为视觉高敏感区、视觉一般敏感区和视觉低敏感区,通过叠加分析,共组织了 9种经营类型。(4)从生态服务价值和景观格局两方面进行生态阈值估测,得出研究区竹林适宜保有量为(64.53,68.57)&(81.47,86.89)公顷,现阶段竹林经营应以管控为主,维持现有规模为宜。(5)基于经营类型,共设计了管护、保育、抚育、提质改造4种经营措施类型,包括管护、限伐、竹林管控、抚育、改造、采伐、补植、混交林营造、病虫害防治等9种主要的经营技术措施。除必要的管护措施外,通过其他技术措施的调整组合,对不同质量的风景林按视觉敏感度采取不同程度的经营措施,在视觉敏感度高的风景林区营造特效核心景观,在视觉敏感度一般的风景林区营造增效景观过渡带,在视觉敏感度低的风景林区营造补效景观背景,以达到保质、提质、改质的风景林经营目的。

王峰利[2](2020)在《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文中指出高速公路的建设方便了沿线居民的交通出行、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但是也导致了一系列的水土流失问题,最常见的是弃渣松散堆积体的坍塌、坡面溜渣、对沿线水系的影响等。高速公路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为例,对该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进行研究。首先,了解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及水土流失现状,然后确定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分析项目区工程设计总体布局、设计确定依据,结合沿线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开展研究区水土流失预测,根据预测结果确定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时段,路基及隧道工程区、弃渣场和桥涵工程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部位,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满足规范要求。从水保角度分析,本研究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指标均能达到方案防治目标要求,至设计水平年,扰动土地整治率约为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约为97%,拦渣率约为95%,土壤流失控制比约为1.1,林草植被恢复率约为99%,林草覆盖率约为53.4%。结论表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既能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现象,并且对沿线景观有很好的改善,与周边的环境更加协调,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曹雨薇[3](2019)在《安徽环巢湖地区湿地树种选择及景观质量提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环巢湖区域现有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为试验地进行土壤理化性质、观赏效果的分析,选择较适合生长的乡土和外来耐水湿树种进行栽植试验。在不同淹水程度下通过测定植物成活率、生长量等指标,筛选出适宜环巢湖区域湿地植被恢复与景观提升的适生树种;针对不同立地条件,构建植物搭配模式并进行景观评价分析。结果如下:(1)环巢湖区域植被丰富,湿地植物种类共362种,89科,274属。其中,主要木本植物群落包括杨树群落、垂柳群落、池杉群落、中山杉群落;林下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主要优势草本类植物群落包括菊科、禾本科、唇形科、玄参科、莎草科等(详情见附录)。试验地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有维管束植物86科、204属、281种。(2)环巢湖试验区土壤为水稻土,土壤容重平均约为1.36 g/cm3,质地较为粘重;土壤孔隙度依地势有明显区分,地势较高区域土壤孔隙度与正常指标(55%)相比较偏低,平均为50.1%;地势较低区域土壤孔隙度在粘土(40-60%)范围之内,均为48.6%,能满足植物生长的耕层土壤要求;土壤的pH值为7.0,有机质(27.0g/kg)、全氮(1.25g/kg)含量较为适宜,能满足一般树种的生长需求。(3)滨湖国家湿地公园以杨树为主,因树龄偏大、地下水位偏高、栽植密度过大,导致林分衰退。本研究预选了 23个树种作为更新树种进行成活率和生长量观测,初选出5种乡土乔木树种: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92%)、皂荚Gleditsia sinensis(92%)、青枫 Acer palmatum(88%)、黄栌Cotinus coggygria(88%)、白蜡 Fraxinus chinensis(88%)成活率较高;3种外来树种中,北美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92%)、复叶槭Acer negundo(92%)、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92%)成活率较高,适宜在环巢湖区域栽植。(4)根据不同的水位条件与地形坡度,结合植物生物学特性与景观美学,构建①水生生境(菖蒲-矮慈姑群丛;水生美人蕉-慈姑群丛等)。②岸带湿生(水烛香蒲-水葱群丛)等。③陆生生境群落(北美红杉-结香-茶梅-麦冬;女贞-乌桕-构树-小叶女贞-八角金盘-黑麦草;香樟-棕榈--腊梅-紫薇-南天竹-大吴风草-兰花三七-鼠尾草等)3种类型植物群落结构。(5)根据“AHP”评价,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质量,总得分为81.24分,在湿地森林公园景观评价中居于上等,公园内部生态环境适宜,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湿地区域占比较大,利于湿生植物生长。湿地景观质量指标层得分为76.52分,居于中等级别,公园水域环境斑块占比大,但是水质情况一般,斑块类型数量中等水平,丰富度一般,整体内部景观破碎度较高,空间结构复杂多样。湿地社会文化价值指标方面得分为83.53分,说明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旅游休闲价值和科研环境良好。内部植物配置主次分明,季相变化明显和整体环境氛围较好。

亓军红[4](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宋思梦[5](2019)在《四川盆地主要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分布格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化学计量是认识植物体化学元素相对比例关系及其在生态过程中随生物/非生物因子共变耦合规律的关键途径,可为人工林经营培育中制定不同层次资源“需求-供应”状况的养分管理策略提供数据基础。为了解四川盆地人工林C、N、P计量特征及其分布格局,以该区域巨桉(Eucalyptus grandis)、柏木(Cupressus funebri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四种主要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其主要栽培区内共选择288个标准样地进行调查采样,分别测定不同龄组及不同立地条件下各树种叶片C、N、P含量,并计算其C:N、C:P和N:P化学计量特征值。结果表明:1)四种主要人工林(巨桉、柏木、马尾松和杉木)平均TC、TN、TP分别为(529.30±21.52)g kg-1、(10.05±0.77)g kg-1、(1.08±0.21)g kg-1,C:N、C:P、N:P分别为53.31±5.81、509.29±106.92、9.51±1.58。从大尺度地理格局来看,研究区内人工林整体呈现“N、P相对稀缺”的养分格局,而N元素可能更容易成为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限制性养分。四种人工林在盆中(N:P为9.73±2.22)、盆南(N:P为9.09±1.27)、盆北(N:P为9.88±0.42)、盆西(N:P为9.54±1.79)均受N限制且盆南最严重;在平原(N:P为7.75±0.25)和丘陵(N:P为9.53±0.54)均受N限制且平原最严重,山地(N:P为10.01±0.83)受N、P共同限制或不受限制;在紫色土(N:P为9.37±1.42)和黄壤(N:P为9.15±1.66)中均受N限制。2)四种主要人工林TC、TN、TP及其计量比分布总体受到物种、立地、龄组及其交互作用的显着影响(p<0.05),植物养分分布特征具有物种差异性、立地差异性和龄组差异性。不同人工林相比较,巨桉和杉木在各立地类型中均主要受N限制(N:P分别为7.88±0.34、9.23±0.35);柏木在盆北区域(N:P为10.04±0.26)和山地地貌(N:P为10.04±0.24)中受N、P共同限制或不受限制,其余各立地内均受N限制严重(N:P为9.65±0.46);马尾松除在盆北区域(N:P为9.77±0.12)内受N限制,其余各立地内均受N、P共同限制或不受限制(N:P为10.92±1.30)。3)立地类型显着影响不同龄组主要人工林C、N、P化学计量特征。同一龄组内,巨桉所有立地类型均为N、P相对稀缺且受N限制更严重。柏木最佳立地类型Cf-Ⅱ1.11、Cf-Ⅱ21与Cf-Ⅰ1.12中N、P相对不足,生长受N、P共同限制或不受限制;一般立地类型中N、P相对稀缺,部分生长受N限制,部分生长受N、P共同限制或不受限制;较差立地类型Cf-Ⅰ2.21、Cf-Ⅰ1.31与Cf-Ⅰ2.31中N相对稀缺,生长受N限制严重。马尾松最佳立地类型Pm-Ⅰ11、Pm-Ⅰ12、Pm-Ⅰ13、Pm-Ⅰ21、Pm-Ⅱ1.11、Pm-Ⅱ1.21与Pm-Ⅱ1.22和一般立地类型中N、P相对稀缺,生长受N限制或P限制;较差立地类型Pm-Ⅱ1.42、Pm-Ⅱ2.11与Pm-Ⅱ2.21中N相对稀缺,生长受N限制严重。杉木最佳立地类型Cl-Ⅱ1.12、Cl-Ⅱ1.21、Cl-Ⅱ1.22与Cl-Ⅱ1.23和一般立地类型中N、P相对稀缺;较差立地类型Cl-Ⅰ11、Cl-Ⅰ12、Cl-Ⅰ13、Cl-Ⅰ21、Cl-Ⅰ22、Cl-Ⅰ23、Cl-Ⅱ2.11与Cl-Ⅱ2.13中N相对稀缺,所有立地中杉木生长均受N限制严重。4)龄组显着影响不同立地类型主要人工林C、N、P计量特征。同一立地内,巨桉、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随龄组增加,各自TC、C:N、C:P及N:P先降后升,TN、TP先升后降,柏木人工林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四种主要人工林生长过程受N限制严重(N:P为8.91±1.23),生长后期有所缓解,而马尾松在成熟林阶段转为受P的限制(N:P为16.45±0.56)。结合以上基础数据可从化学计量角度建立高效、简明、合理的养分诊断指标体系,以期在不同年龄阶段或不同立地类型下针对性补充限制性养分元素的供应状况,平衡与调节植物C、N、P计量特征分布格局。同时,可在四种人工林幼龄林阶段施N肥或引入固N植物,在马尾松人工林生长后期施用P肥来科学培育。研究结果对了解我省主要人工林C、N、P养分分布格局,指导其生产实际与可持续经营,构建稳定与健康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李荔[6](2016)在《南疆沙区防风固沙林结构与效益研究 ——以224团为例》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南疆沙区防风固沙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层次分析和综合评价模型等数学分析方法对观测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从树种组成、层次机构、合理密度入手,系统的研究了南疆沙区防风固沙林结构与效益,旨在为南疆沙区防风固沙林的营建、区内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主要结论有:(1)根据立地环境、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采用因子分析与层次分析法,筛选出适宜南疆沙区不同立地类型的乔、灌造林树种。乔木树种适宜性排序为: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新疆杨(Populus alba)>沙枣(Elaegnus angustifolia)>榆树(Ulmus pumila)>白蜡(Fraxinus velutina)。灌木树种适宜性排序为:柽柳(Tamarix chinensis)>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欧李(Cerasus humilis)>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枸杞(Lycium chinense)。(2)根据现有植被结构类型、生长状况及其防护功能等因子与立地类型综合分析,兼顾防护效能与经济效益筛选出适合南疆沙区不同立地条件的防护林结构类型,包括防风固沙林6种、农田防护林12种、用材林5种、经济林4种、护路护岸林9种。(3)防护林体系中乔木林带的防风效能与林带的疏透度、林龄、带高相关,同时季相变化也是影响防护林防风效能的重要因子;稀疏型林带防护效果最佳,林带的防护距离为带高1013H以内,其中最佳防风区域为林带背风面带高的35H;风沙前沿区灌木片林的密度、灌高、分枝数是影响防风效能的关键因子。过渡区与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主林带间距离应以主林带树高的11H为依据确定,一般应按主林带间距100150m、副林带间距150200m为宜。主林带是起主要防护作用的林带,其走向应与盛行风向(主要害风方向)垂直,同时尽可能与田间道路、排灌渠道等的方向一致,若受地势、河流等影响不能与主风向垂直时,允许有<45°夹角,副林带走向应该与主林带成直角。(4)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季节空气温度测定表明:春、秋季与空旷地对比林内气温分别可提高0.29℃、0.2℃,而在夏季则可以降低0.76℃,其中降温最明显的绿洲内部降温达1.14℃,防护林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在农业生产上起到重要作用。防护林对土壤改良是个较为缓慢的过程,但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通过物质循环变了土壤理化性质,使土壤结构改善,土壤肥力逐步得到提高。风沙前沿区由于水分条件限制固沙林地生物量和生产力均相对较低。(5)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南疆沙区主要防护林体系进行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进行筛选,确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确定各个指标权重系数,通过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三个分区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得分依次是过渡区>绿洲内部>风沙前沿区;风沙前沿区和过渡区胡杨、新疆杨、柽柳乔灌混交林的生态效益综合评分为38.79、41.81;绿洲内部胡杨、沙棘乔灌混交林的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分为38.93。反应了区内效益最佳的均是乔灌混交结构的防护林。

尹盼[7](2013)在《大榭岛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地在大榭岛(大榭开发区),因历史及特殊地理条件原因,低效林还广为存在,为进一步改善森林景观面貌,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实现建设“生态石化之岛、滨海宜居之城”的目标,迫切需要一套快速更新恢复低效林的改造技术。本研究调查分析了大榭岛主要的低效林类型,并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征及主要树种的生长状况,筛选出低效林改造的适生优势树种,针对大榭岛常见的两种退化森林类型的进行更新改造试验,并总结出大榭岛主要低效林改造方式及技术要点。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立地因子划分了14种立地类型,按照优势树种分类法,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将大榭岛植物群落分成灌丛和灌草丛,次生阔叶林、次生针叶林、次生针阔混交林4个外貌类型,16种群落类型,物种丰富度介于6.0~15.3之间。反映出因特殊地理条件及人为干扰影响相对严重,对物种丰富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采用综合因子分类法把立地类型和群落类型两个分类因子结合起来对大榭岛低效林进行分类并命名。依据国家林业局《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中对低效林的评判标准,大榭岛一共划分出16类低效林类型。以次生阔叶林类型分布最广,其次是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3)选择12种阔叶优势树种进行幼林生长量比较,试验表明,12种树种中,11种成活率达到90%以上,仅有苦槠1种在85%以下。5a生湿地松以平均树高4.5m、平均胸径9.45cm的生长量居12种树之首,而苦槠生长最慢(5a生平均树高与平均胸径仅为2.1m及1.05cm)。从阳坡、阴坡造林对比试验来分析,绝大部分树种幼林期在阳坡、阴坡均能生长良好,舟山新木姜子在阴坡生长状况要比阳坡好,小果冬青、枫香、湿地松在阳坡生长优势更明显。总体上看上述树种,只要选择得当,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都可作为更新的先锋树种应用于低效林更新改造。4)针对大榭岛主要两种低效林群落类型分别进行改造试验,结果表明:①对马尾松林(8松2阔)进行疏伐补植改造后林下种植木荷、枫香树种生长良好,6年后树种结构调整为6松4阔,林分郁闭度均达0.8。补植和保留的目的树种快速生长,林分密度大幅提高,蓄积量增加了86.7%,明显高于对照小区的生长速度。改造小区林分的枯落物重量和持水功能明显提高,土壤的贮水功能也大大增强,林分水源涵养功能显着改善。②对郁闭度0.6左右的麻栎-木荷低效林进行改造后,森林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造区麻栎的重要值明显下降,而阔叶树幼树重要值占比快速上升到40%以上。通过在A改造区(不经疏伐抚育)、B改造区(经疏伐抚育,每年控制林分郁闭度在0.4-0.5)对比试验表明,在郁闭度中等的次生阔叶林,也完全可以采用先造后抚的改造方式。但是要选择耐荫树种或者幼苗时期较耐荫的树种,并且在幼苗生长3—5年后及时进行透光疏伐,逐渐伐除上层非目的乔木树种,使更新树种快速生长,演替为新森林群落结构。5)通过本项研究,总结了大榭岛主要低效林改造方式与技术要点。

高岗[8](2009)在《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有效的保护水资源是当前重要的生态任务之一。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在水源涵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大多数人工林结构单一,难以起到高效发挥森林水源涵养的功能。为此,需要对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人工林分进行结构调整,使其有效地发挥高水源涵养的功效。本文以赤峰市敖汉旗大五家流域境内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从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的因素入手,着重讨论了林分结构、土壤结构等方面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并对流域内各种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本着操作性强、科学性高的原则筛选出影响水源涵养功能发挥的林分外在表现因子和辅助因子,针对流域及流域周边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林分的特点提出低功能林的概念、界定标准和定向更新技术措施;尝试用干扰指数来定量描述林分结构,提出了该流域内发挥水源涵养功能人工林的目标林分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了各种森林类型合理面积的配置和以水源涵养为目标区域森林覆被率的发展目标,提出了调整建议和目标结构。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运用邻体干扰模型研究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等林分结构得到,林分干扰指数与林木的胸径、树高和树冠面积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林木的高径比呈正相关关系;确定了林分类型在特定条件下的邻体干扰半径,即丘陵小叶杨柠条(Caragana microphylla)混交林、浅山小叶杨纯林、平原小叶杨林带杨树邻体影响半径分别为3m、5m、6m;油松纯林邻体影响半径为5m;华北落叶松邻体影响半径为3m。(2)通过树干解析资料,对流域内主要乔木树种小叶杨、白榆(Ulmus pumila)、油松、华北落叶松的生长过程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树种的树高、胸径、材积累积生长量遵循3次多项式曲线;同时各树种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其原因除受立地环境尤其是水分因子的限制外,也与林分密度有关;小叶杨、白榆、油松、华北落叶松等树种数量成熟龄分别为14a,20a,13a,17a。(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角度,对流域境内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功能量化指标变动范围为1.95~8.91,顺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阔灌混交林>针灌混交林>灌木混交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在该流域内表现较好,其次是阔叶林、针叶林、阔灌混交林、针灌混交林,桑(Morus mongolica)杏(Prunus sibirica )灌木混交林、柠条灌木纯林水源涵养功能较低。(4)通过对枯落物层、土壤层涵蓄水分因子与林分表现因子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8种森林植被类型14项林分表现因子对涵蓄水分因子典型相关性均较大,其中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为树高、胸径、公顷蓄积量、年蓄积生长量、郁闭度、地被物盖度、下木盖度、群落结构等8项因子,依此可运于划分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高低的林分指标因子。(5)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贝叶斯判别分析、典型判别分析等方法分别对不同树种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等级进行判别,并对功能等级属于第Ⅳ类的低功能林分列出划分技术参数。(6)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敖汉旗以水源涵养功能为目标的森林植被类型组成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树种结构组合为针阔叶林21.78%,杨树林21.54%,油松针叶林为20.97%,山杏林12.28%,柠条林11.8%,经济林果11.63%;区域目标规划森林覆盖率为47.86%,流域规划森林覆被率为69%。(7)通过综合效果测度对研究区主要乔木树种、灌木树种、混交树种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0种乔木树种达到适生要求,其中杨树和榆树表现出较广的适生范围,其次是柳树、油松成为当地荒山荒坡生态治理的主栽树种;灌木树种在该地区适生性较强,其中山杏表现出较广的适生范围,其次是沙棘、柠条、杨柴;乔木树种混交中,阔叶树混交对立地条件要求严格,针阔叶树种混交表现出强的适宜性、其次是乔灌混交。(8)根据低功能林分布的特点、立地条件和所处的龄级等,在近自然理论和森林健康理论的指导下,经过调查、规划、改造等步骤稳步推进杨树、油松、华北落叶松和灌木低功能林分的更新技术,提出了各种林分更新改造模式。

潘云芬[9](2008)在《淡水森林湿地植被恢复与构建适生树种筛选研究 ——以安徽升金湖湿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安徽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升金湖水陆(山→湖)过渡区三个不同地下水位梯度区,选择种植8种本土树种和7种外来树种的多树种耐水湿栽培比较实验,研究筛选出了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垂柳(Salix babylonica)、金丝垂柳(Salix×aureo-pendula)、中山杉(Ascendens×mucronatum)、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s)、池杉(Taxodium asendens)和落羽杉(T. distichum)这7种木本植物为升金湖地区淡水森林湿地植被恢复与构建的适生树种,并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淡水森林湿地植被恢复与构建的树种选择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升金湖自然保护区草本植物种类丰富,有湿地草本种子植物59科173属275种,蕨类植物13科13属15种。该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复杂多样,地理成分复杂,过渡性明显,主要以泛热带分布成分为主,温带分布次之,为热带向温带过渡地区,明显具有热带、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多重性质,但以亚热带性质为主。植被群落生境复杂,湿地植被类型多样(共划分为2个植被型,4个植被亚型,12个群系),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实验区周边森林群落类型主要有马尾松林和马尾松—枫香—青冈栎林,其中枫香为群落灌木层或亚乔木层中的优势种,是林下主要的自然更新树种。2)实验区土壤在靠近山缘的低(L)地下水位梯度区为壤土,土质坚硬;中(M)、高(H)地下水位梯度区为粘壤土,质地较为粘重。低(L)、中(M)、高(H)三个不同水位梯度区土壤的含水量均较高,并随着地下水位的增高迅速增加;土壤容重大,除0-10cm土壤层外,其它各层均在1.3g/cm3以上,土壤紧实,密度值随地下水位的增高而降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低,通气透水性差,不利于植物根系扎入;毛管孔隙度占土壤总孔隙度的94.54%,表明土壤的蓄水供水性较强;中(M)、高(H)地下水位梯度区的土壤总孔隙度显着高于低(L)地下水位梯度区的土壤,并基本能达到作物生长的要求。土壤的pH值呈弱酸性,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与耕地、水稻土等其它类型土壤相比,较为适宜,均能满足一般树种的生长需求。因而,在树种的选择上主要考虑该地区土壤的含水量、通气透水性等物理性质。3)在适生树种筛选上,8种本土树种在种植14个月后的成活率分别为枫香(99.0%)、垂柳(98.3%)、金丝垂柳(91.3%)、中山杉(51.2%)、乌桕(50.0%)、水杉(7.3%)、江南桤木(4.0%)和枫杨(1.8%);7种外来树种在种植14个月后的成活率分别为美洲黑杨(79.7%)、池杉(72.4%)、彩叶桤柳(56.8%)、日本甜柿(55.6%)、落羽杉(34.6%)、美国山核桃(15.8%)和水紫树(6.3%)。这表明枫香、垂柳、金丝垂柳、美洲黑杨和池杉的成活率较高,适应性强,耐水性较强;水杉、江南桤木、枫杨和水紫树的成活率低,适应性弱,耐水性弱。4)从淹水成活率与淹水深度和持续淹水天数之间的关系来看。在本土树种中,枫香、垂柳在平均淹水深度为80cm左右,持续淹水86d左右,淹水成活率皆为100%;金丝垂柳在平均淹水深度51.3cm,持续淹水64d左右,淹水成活率为100%;中山杉在平均淹水深度达苗高1/2(51.3cm),持续淹水64d左右,淹水成活率为95.8%;水杉、江南桤木和枫杨的成活率低,耐水性差,不适宜在升金湖季节性水淹的湿地种植。在外来树种中,美洲黑杨在平均淹水深度为67.2cm,持续淹水85d,淹水成活率为100.0%,在平均淹水深度为83.3cm,持续淹水87d,淹水成活率为83.3%,但美洲黑杨经长时间持续淹水后,对退水后的寒冷干旱环境适应性较差;池杉在平均淹水深度为65.9cm,持续淹水84d,淹水成活率为100%,但在90cm以上的平均淹水深度下,成活率随着淹水天数的增加而持续降低,可能与土壤粘性较重有关;落羽杉在平均淹水深度70.7cm下(为平均苗高的1/2),持续淹水85d,淹水成活率为70.6%,在淹水深度达107.8cm下(为平均苗高的2/3),能耐30d左右的持续淹水,淹水成活率为87.1%;彩叶杞柳的耐水淹性较差,在平均淹水深度为52.9cm下,耐30d左右的持续淹水。

孟广涛[10](2008)在《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金沙江流域是长江流域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流域森林的生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剧减,水土流失严重。该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对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国家天保工程县—永仁县为主要试验区,从2004年至2007年,以“近自然林”思想为指导,从森林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不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主要干扰因素,退化天然林生境和群落变异的时空异质性,退化天然林的分类原则、退化等级确定标准和分类系统,退化天然林封育恢复技术体系及评价标准;通过实验生态学手段,对退化阶段天然次生林的结构调整快速恢复技术,天然林区严重退化生境生态重建技术,天然林区大面积人工纯林改造技术,不同类型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模式及不同模式的生态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评价选择出适应不同退化林分类型的恢复重建模式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技术,研究结果如下:(1)按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金沙江流域天然林生态系统划分为3个森林生态区和10个森林生态亚区。按干扰等级,流域退化天然林分为微度退化类型、轻度退化类型、中度退化类型和重度退化4个类型。(2)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森林适宜的恢复模式有封禁、封调、封造和封改4种模式,其配套恢复技术组成了完整的森林恢复技术体系,形成乔林、乔灌、乔灌草、灌林和灌草5个恢复培育类型。(3)通过封禁恢复,退化天然林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明显提高,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显着,天然林水源涵养能力大幅提高。(4)封调措施成效:通过封调,林分质量得到提高,群落结构多样化,群落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功能加强。(5)封改对人工林的恢复效果良好。通过封改的云南松人工林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混交复层结构,物种多样性显着提高,林分的保土、保土能力增强。(6)对旱冬瓜、圆柏、藏柏、柳杉、川滇桤木、云南松人工林和旱冬瓜×云南松、旱冬瓜×园柏、云南松×圣诞树、藏柏×旱冬瓜混交人工林的研究表明,封造能使立地条件得以恢复,土壤肥力回升,蓄水功能加强。在中山区,造林4年后,土壤的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干热河谷,以麻栎、锥连栎和槲栎恢复起来的植被较为稳定。(7)本研究提出了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天然林结构调整快速恢复技术规程草案,疏林地、低效林地、灌木林地、中幼林地和退化荒草地可进行封抚、封补、封调、封改和封保等措施措施。云南金沙江流域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技术规程草案以是分布在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带内,生长不良、树种单一的人工林分为恢复对象,进行封调改造、封育造林、皆伐改造和复壮抚育。

二、四川立地分区及适生树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立地分区及适生树种(论文提纲范文)

(1)洪江区国有林场风景林经营类型组织与经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风景林的定义
        1.2.2 风景林研究进展
        1.2.3 风景林经营管理研究进展
        1.2.4 风景林评价研究进展
        1.2.5 竹林扩张研究进展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2.2.2 因子分析法
        2.2.3 综合指数法
        2.2.4 空间视域分析技术
        2.2.5 回归分析法
        2.2.6 叠加分析法
    2.3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条件
        3.1.4 水文条件
        3.1.5 土壤条件
        3.1.6 植被类型
    3.2 风景林现状分析
        3.2.1 林分结构分析
        3.2.2 主要经营问题分析
4 风景林质量综合评价
    4.1 选取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
    4.2 评价指标筛选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 质量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4.5 风景林质量等级划分
5 风景林经营类型组织
    5.1 经营类型组织原则与划分依据
        5.1.1 经营类型组织原则
        5.1.2 经营类型划分依据
    5.2 经营目标
    5.3 经营区划
    5.4 立地条件
    5.5 管理类型
    5.6 视觉敏感度
        5.6.1 观测点选择
        5.6.2 空间视域分析结果
        5.6.3 视觉敏感度按小班统计
    5.7 风景林经营类型
6 风景林经营技术研究
    6.1 经营理念
    6.2 经营措施设计
    6.3 竹林适宜保有量研究
        6.3.1 生态阈值确定的基本思路
        6.3.2 生态阈值估测
        6.3.3 竹林适宜保有量
    6.4 风景林经营
        6.4.1 质量优良的风景林经营
        6.4.2 质量一般的风景林经营
        6.4.3 质量差的风景林经营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及水土保持现状
        1.2.2 国内外水土流失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工程设计总体布局
    2.1 工程设计确定依据
        2.1.1 工程等级确定依据
        2.1.2 工程规模确定依据
        2.1.3 工程征占地面积确定依据
    2.2 项目概述
        2.2.1 工程地理位置
        2.2.2 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
        2.2.3 工程等级与规模
        2.2.4 工程项目组成
        2.2.5 项目布置
        2.2.6 工程征占地
        2.2.7 土石方平衡分析
    2.3 自然条件概况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质及地震条件
        2.3.3 气象与水文
        2.3.4 土壤条件及植被分布
    2.4 土地利用状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土流失预测研究
    3.1 水土流失特点
        (1)对工程自身安全的影响
        (2)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影响
        (3)对周边河道水质的影响
    3.2 水土流失预测时段
    3.3 占地分析
    3.4 施工工艺分析
        (1)剥离表土
        (2)路基工程
        (3)隧道工程
        (4)桥梁工程
    3.5 水土流失量预测方法
        3.5.1 数学模型法
        3.5.2 类比法
        3.5.3 通用流失方程
        3.5.4 流失系数法
        3.5.5 本工程采用的方法——类比法
    3.6 水土流失量预测结果
    3.7 水土流失情况分析
        (1)对当地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2)对周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
        (3)对沿线水体产生影响
        (4)弃渣对周边的影响
        (5)施工临时设施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
    4.1 水土流失防治
        4.1.1 防治目标执行标准
        4.1.2 防治责任范围
        4.1.3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4.1.4 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4.2 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
        4.2.1 Ⅰ区路基及隧道工程区
        4.2.2 Ⅱ区桥涵工程区
        4.2.3 Ⅲ区互通及附属设施区
        4.2.4 Ⅳ区改移工程区
        4.2.5 V区弃渣场区
        4.2.6 VI区施工临时设施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防治工程设计效益分析
    5.1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5.1.1 六项指标计算过程
        5.1.2 扰动土地整治率
        5.1.3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5.1.4 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
        5.1.5 拦渣率
        5.1.6 土壤流失控制比
    5.2 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安徽环巢湖地区湿地树种选择及景观质量提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湿地植被恢复研究
    1.2 湿地植物群落研究
    1.3 湿地树种选择研究
        1.3.1 湿地土壤理化性质
        1.3.3 淹水程度与造林成活率
        1.3.4 淹水程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4 湿地植物景观研究
        1.4.1 植物配置研究
        1.4.2 湿地景观质量评价研究
2 引言
    2.1 课题来源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3 主要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土壤概况
        3.1.3 试验区概况
    3.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3 试验方法
        3.3.1 植物群落调查
        3.3.2 土壤取样及理化性质测定
        3.3.3 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调查观测及计算
        3.3.4 植物搭配模式与景观评价方法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环巢湖湿地植物群落结构
    4.2 湿地土壤理化性质
        4.2.1 土壤物理性质
        4.2.2 湿地土壤化学性质
    4.3 现有主要乔木杨树林现状
    4.4 杨树林下苗木栽植实验
        4.4.1 淹水程度对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4.4.2 淹水程度对苗木生长量的影响
    4.5 景观提升技术研究
        4.5.1 不同立地及功能区植物搭配模式
        4.5.2 湿地景观质量评价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介

(4)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5)四川盆地主要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分布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四川省人工林概况
        1.1.1 主要人工林发展现状
        1.1.2 主要人工林存在问题
    1.2 树种龄组划分
    1.3 立地类型研究
    1.4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进展
        1.4.1 人工林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研究
        1.4.2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与立地因子间的关系
        1.4.3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与树种龄组间的关系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设置与野外调查
        3.2.2 样品采集与测定
        3.2.3 立地类型划分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 结果
    4.1 四种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值分布特征
    4.2 不同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值差异比较
    4.3 四种人工林C、N、P化学计量特征及PCA分析
        4.3.1 巨桉人工林
        4.3.2 柏木人工林
        4.3.3 马尾松人工林
        4.3.4 杉木人工林
5 讨论
    5.1 四川四种人工林C、N、P含量及比值宏观分布格局
    5.2 不同人工林区域尺度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种间差异
    5.3 立地对四种人工林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5.4 龄组对四种人工林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6)南疆沙区防风固沙林结构与效益研究 ——以224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南疆沙区立地类型划分与树种选择
    3.1 立地划分原则
    3.2 立地类型
    3.3 固沙植物种的筛选
    3.4 小结
第4章 南疆沙区防风固沙林结构特征
    4.1 防风固沙林结构类型
    4.2 乔木防护林带结构特征
    4.3 南疆沙区防护林结构优化配置
    4.4 小结
第5章 南疆沙区防风固沙林效益研究
    5.1 乔、灌防护林的防风、固沙作用
    5.2 防风固沙林的小气候效应
    5.3 防风固沙林的土壤效应
    5.4 人工植被的生物效益
    5.5 小结
第6章 南疆沙区防风固沙林效益综合评判
    6.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6.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大榭岛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概况
        1.4.1 低效林的定义
        1.4.2 低效林的成因研究
        1.4.3 低效林类型划分研究
        1.4.4 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
        1.4.5 海岛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
2 低效林类型划分与特征研究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土壤状况
        2.1.3 气候条件
        2.1.4 森林植被
        2.1.5 社会经济
    2.2 研究方法
        2.2.1 立地类型划分
        2.2.2 植物群落调查
        2.2.3 低效林类型调查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森林资源分析与评价
        2.3.2 立地类型及评价
        2.3.3 大榭岛主要群落类型及物种丰富度特征
        2.3.4 低效林类型分析
3 大榭岛低效林改造树种选择
    3.1 树种选择的原则
        3.1.1 适地适树原则
        3.1.2 生物多样性原则
        3.1.3 经济性原则
        3.1.4 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兼顾的原则
    3.2 试验地点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方法
        3.2.3 试验树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供试树种生物学特征
        3.3.2 成活率分析
        3.3.3 幼林生长量分析
4 低效林更新改造试验
    4.1 针叶林疏伐补植改造试验
        4.1.1 试验地点和方法
        4.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3 小结与讨论
    4.2 先造后抚改造试验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方法
        4.2.3 调查与分析方法
        4.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 大榭岛低效林改造技术
    5.1 造林技术
        5.1.1 造林地清理
        5.1.2 造林地整地
        5.1.3 造林方法
        5.1.4 幼林抚育
    5.2 低效林改造技术
        5.2.1 低效林改造树种
        5.2.2 低效林改造技术措施
6 主要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附录一 样地调查记录表
附录二 相关植物名录

(8)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机理研究
        1.2.2 林分结构对水源涵养功能影响研究
        1.2.3 土壤结构对水源涵养功能影响研究
        1.2.4 森林空间配置对水源涵养功能影响研究
        1.2.5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研究
        1.2.6 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改造研究
    1.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1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2 低质低效人工林更新改造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
        2.1.6 水文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森林资源概况
    2.4 试验区概况
        2.4.1 自然环境概况
        2.4.2 流域土地利用
        2.4.3 森林资源分布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2.1 流域内主要森林植被结构特征分析
        3.2.2 流域内主要树种生长过程及生物量研究
        3.2.3 流域内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及综合评价
        3.2.4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标准
        3.2.5 流域内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更新改造技术
    3.3 研究方法
        3.3.1 流域内森林植被状况及生长效应调查
        3.3.2 流域内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研究方法
        3.3.3 流域内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研究方法
        3.3.4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标准研究方法
        3.3.5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更新改造、定向恢复与重建技术
    3.4 资料整理与数据处理
    3.5 研究技术路线
4 流域内主要森林植被结构特征分析
    4.1 小叶杨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4.1.1 小叶杨人工林树种组成
        4.1.2 小叶杨人工林树高分布
        4.1.3 小叶杨人工林直径分布
        4.1.4 小叶杨林分树高与直径关系
        4.1.5 小叶杨林分树高与直径回归模型
        4.1.6 邻体干扰指数分析小叶杨林分结构
        4.1.7 小叶杨树种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4.2 油松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4.2.1 油松人工林树种组成
        4.2.2 油松人工林树高分布
        4.2.3 油松人工林直径分布
        4.2.4 邻体干扰指数分析油松林分结构
        4.2.5 油松树种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4.3 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4.3.1 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人工林林分树种组成
        4.3.2 混交人工林林分树高分布
        4.3.3 混交人工林林分直径分布
        4.3.4 邻体干扰指数分析落叶松~白榆混交林林分结构
        4.3.5 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林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4.4 灌木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4.5 小结
5 流域内主要树种生长过程及生物量研究
    5.1 流域主要树种生长过程
        5.1.1 小叶杨生长过程
        5.1.2 油松生长过程
        5.1.3 白榆生长过程
        5.1.4 华北落叶松生长过程
        5.1.5 生长过程曲线拟合
    5.2 流域主要林木及林分生物量
        5.2.1 小叶杨柠条混交林分地上生物量
        5.2.2 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林分地上生物量
        5.2.3 油松沙棘混交林分地上生物量
    5.3 小结
6 流域内不同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与综合评价
    6.1 流域内不同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6.1.1 流域内不同森林植被枯落物层水源涵养功能特点
        6.1.2 流域内森林植被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
        6.1.3 流域不同森林植被林地蓄水量
    6.2 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
        6.2.1 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6.2.2 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2.3 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主成份分析法)
    6.3 森林植被类型涵蓄水功能与林分因子关系的探讨
        6.3.1 林分因子与枯落物层涵蓄水分功能的关系
        6.3.2 林分因子与土壤层涵蓄水分功能的关系
        6.3.3 林分因子与枯落物层、土壤层综合涵蓄水分功能的关系
    6.4 小结
7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标准研究
    7.1 低功能林概念的提出
    7.2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因子选择
    7.3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的评判
        7.3.1 杨树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的评判
        7.3.2 油松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
        7.3.3 华北落叶松低功能水源涵养型森林植被评判
        7.3.4 灌木林低功能水源涵养型森林植被的评判
    7.4 小结
8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更新改造技术研究
    8.1 低水源涵养功能类型划分和采取的经营措施
    8.2 低功能水源涵养型森林植被的更新改造
        8.2.1 树种结构的调整
        8.2.2 目标林相的选择
        8.2.3 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区域森林覆被率确定
        8.2.4 更新改造树种的选择
    8.3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林分改造技术措施
        8.3.1 杨树林分改造技术
        8.3.2 油松林分改造技术
        8.3.3 华北落叶松林分改造技术
        8.3.4 灌木林分改造技术
    8.4 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淡水森林湿地植被恢复与构建适生树种筛选研究 ——以安徽升金湖湿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淡水森林湿地植被恢复研究概况和必要性
        1.2.2 淡水森林湿地植被恢复模式
        1.2.3 淡水森林湿地适生树种筛选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气候特征
    2.3 土壤特征
    2.4 植物资源
    2.5 动物资源
    2.6 实验区概况
第三章 升金湖湿地植物群落组成及特征
    3.1 研究方法
        3.1.1 湖滩地草本植物调查方法
        3.1.2 水生植物调查方法
        3.1.3 周边森林植物调查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升金湖湿地草本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
        3.2.2 升金湖湿地植被类型及分布
        3.2.3 升金湖湿地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
        3.2.4 升金湖周边森林植物群落类型
    3.3 小结
第四章 实验区土壤理化性质
    4.1 研究方法
        4.1.1 样品的采集
        4.1.2 分析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4.2.2 土壤化学性质
    4.3 小结
第五章 淡水森林湿地植被恢复与构建适生树种筛选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实验树种的选择
        5.1.2 种植模式的设计
        5.1.3 地下水位的月动态观测
        5.1.4 苗木成活率观测及计算
        5.1.5 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间的观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区不同水位梯度地下水位的月动态变化
        5.2.2 实验区各苗木月成活率
        5.2.3 主要树种苗木耐水性分析
        5.2.4 实验2 区各梯度下苗木月成活率及混种合理性的初步分析
        5.2.5 各地下水位梯度区各树种淹水成活率对比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退化生态系统研究现状
        1.2.2 退化天然林近自然经营与恢复的理论基础
        1.2.3 退化天然林近自然经营与恢复存在的问题
        1.2.4 退化天然林近自然经营与恢复的发展趋势
2 研究区概况
    2.1 云南金沙江流域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水土流失状况
    2.2 永仁县概况
        2.2.1 自然概况
        2.2.2 社会经济状况
3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样地调查方法
        3.3.2 生物量测定方法
        3.3.3 定位与半定位监测
        3.3.4 水保功能测定
        3.3.5 遥感影像分析
        3.3.6 林分可视系统(SVS)
    3.4 技术路线
4 云南金沙江流域森林生态系统分区
    4.1 森林生态分区的依据和原则
        4.1.1 森林生态分区的依据
        4.1.2 森林生态分区原则
    4.2 金沙江流域(云南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现状与特点
        4.2.1 地貌系统的空间分异
        4.2.2 气候系统的空间分异
        4.2.3 森林植被系统的空间分异
    4.3 金沙江流域森林生态分区系统
        4.3.1 天然林分区系统
        4.3.2 生态环境系统的主要特点
        4.3.3 区域性天然林系统评价指标和分区评价
    4.4 小结
5 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林分系统的分类与评价
    5.1 云南金沙江流域的“顶极森林类型”
    5.2 退化天然林的形成、演变与分类
        5.2.1 退化林分的形成
        5.2.2 退化林分系统的时空变化
    5.3 退化天然林干扰体系的研究
        5.3.1 干扰等级划分
        5.3.2 干扰等级评分
    5.4 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天然林退化程度分级与分类
        5.4.1 退化程度的划分
        5.4.2 退化分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5.4.3 退化林分的分类
    5.5 小结
6 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天然林封育恢复模式选择
    6.1 原始天然林典型样地分析
        6.1.1 云南松原始林
        6.1.2 半湿性常绿阔叶林
        6.1.3 旱冬瓜天然林
    6.2 封山育林类型划分
        6.2.1 类型划分的原则和指标
        6.2.2 类型划分的方法
        6.2.3 退化天然林类型的划分
        6.2.4 封山育林培育类型
    6.3 封禁措施的成效分析
        6.3.1 群落结构维持在稳定状态
        6.3.2 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6.3.3 群落生物生产力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6.3.4 群落土壤的理化性质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6.3.5 群落的生物量和水源涵养能力保持在高水平
    6.4 封调措施的成效分析
        6.4.1 林分质量得到提高
        6.4.2 群落结构多样化
        6.4.3 群落物种多样性增加
        6.4.4 生态功能加强
    6.5 封改措施的成效分析
    6.6 封造措施的效果分析
        6.6.1 中山区封造成效分析
        6.6.2 干热河谷区封造成效分析
    6.7 封育恢复技术体系
        6.7.1 封育模式
        6.7.2 恢复模式的技术措施
    6.8 封育恢复评价标准
    6.9 小结
7 提出金沙江流域退化天然林和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规程草案
    7.1 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天然林结构调整快速恢复技术规程草案
        7.1.1 总则
        7.1.2 调整的对象
        7.1.3 改造评价指标
        7.1.4 改造模式
        7.1.5 管理措施
        7.1.6 调整作业实施
    7.2 云南金沙江流域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技术规程草案
        7.2.1 总则
        7.2.2 改造对象
        7.2.3 改造评价指标
        7.2.4 改造模式
        7.2.5 近自然化经营管理
        7.2.6 改造实施
    7.3 小结
8 结论
附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四川立地分区及适生树种(论文参考文献)

  • [1]洪江区国有林场风景林经营类型组织与经营技术研究[D]. 曾倩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D]. 王峰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3]安徽环巢湖地区湿地树种选择及景观质量提升技术研究[D]. 曹雨薇.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4]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四川盆地主要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分布格局[D]. 宋思梦.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6]南疆沙区防风固沙林结构与效益研究 ——以224团为例[D]. 李荔. 塔里木大学, 2016(08)
  • [7]大榭岛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D]. 尹盼. 浙江农林大学, 2013(05)
  • [8]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技术研究[D]. 高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1)
  • [9]淡水森林湿地植被恢复与构建适生树种筛选研究 ——以安徽升金湖湿地为例[D]. 潘云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8(04)
  • [10]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模式研究[D]. 孟广涛.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四川立地划分及适宜树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