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隆正在打造“德隆反倾销模式”

德隆正在打造“德隆反倾销模式”

一、德隆正在打造“德隆反倾销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子琪[1](2018)在《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视阈下的美国-墨西哥关系发展走向》文中指出墨西哥是拉美地区大国,亦是唯一与美国有陆上边界的发展中国家。国家身份的复合性与地理区位的特殊性使其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对象。门罗主义作为美国拉美政策的“基石”,深刻影响着美国对墨政策的制定。在此历史背景下,美国一直将墨西哥视作“后院”,且在与墨西哥的政策互动中带有明显的霸权主义倾向。本文通过对冷战后美墨关系史的回顾,总结出双边关系中几项具有代表性的议题——移民问题、贸易谈判、联合禁毒以及资源分配。这些议题背后包含着两国在相关领域的战略考量,因此也成为双方外交博弈的“道场”。论文重点聚焦特朗普上台以来对墨西哥的政策调整,以民粹主义、霸凌主义和单边主义三个维度为切入点,对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的实质进行解读;并结合当前美墨关系面临的现实议题,从霸权国与中小邻国间的权力互争矛盾、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间的利益冲突矛盾,秩序创造者与“搭车者”间的矛盾这三个层面分析了美墨关系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最后,通过对墨西哥总统大选的最新结果及其国内左翼民粹势力崛起现象的分析,探讨了“美国优先”政策背景下美墨关系前景走向,并在结论部分指出“有限疏离”或将成为今后两国关系发展的新模式。

谭庆政[2](2017)在《大连A船厂钻井平台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余波的影响,全球经济仍在滑坡,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市场的运营更是屡遭瓶颈。由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经营成本大、资金周转较为迟钝,因此许多业内的中小企业已经濒临倒闭,许多大企业虽然还在继续运营,但是却很难保证盈利。A公司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中的一家大型企业,A公司在近些年中为了适应市场的竞争,已经逐渐的将主营目标定位于海洋工程钻井平台市场,虽然该市场受到美国页岩油的挤压并不景气,但是在能源越来越少的将来,能源业仍然是一枝独秀,因此,A公司面对未来极具诱惑的海洋工程钻井平台市场,他们将经营目标主动向海洋工程钻井平台市场转型。然而,以修理改装建造为传统的A公司要想在海洋工程领域占领一席之地,转型成为国际一流的海工制造企业,他们还需要不断提高管理及业务水平,提升企业自身实力,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斩获得更多订单,进而使企业向越来越好的方向上发展。在这样的局势下,对海洋工程市场的清醒认识及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出合适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对A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国际及国内海工行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为切入,继而对国内外钻井平台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STP理论对钻井平台市场进行了市场细分及A公司的目标定位和定价,又通过SWOT工具分析了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系统地阐述了A公司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最后,提出了在当前形势下A公司应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和营销保障措施。

王志明[3](2014)在《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长期高速增长的中国钢铁产业等中国工业经受严重冲击,产融结合成为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优先发展的方向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和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成为国有企业改革新的发展方向。通过产融结合将企业集团培育成为产融结合财团,继而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成为下一步国企改革的重点之一。产融结合是产业经济与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和影响的过程,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从全球领域看产融结合是大势所趋,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融结合之路颇有挑战。宝钢等中国钢铁企业集团公司已经开展了产融结合的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以中国钢铁产业和钢铁上市公司为例,研究产融结合在企业集团中有着怎样的作用,如何实施产融结合促进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用更好,就成为本研究关注的主题,也便于研究和区分产融结合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一般特点和共同规律。基于以上分析,按以下内容展开:(1)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概念界定。通过对宏观层面(金融经济学方面)、中观层面(产业层面)和微观层面(企业层面)的定义比较与辨析,界定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概念和研究对象。(2)基于竞争优势和企业价值观点的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分析。分析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动因和影响因素,基于资源观点、核心能力和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有关理论对产融结合带来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基于企业价值理论对产融结合提升企业价值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3)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有效性分析和模型构建。构建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成本-收益模型,将经营绩效、企业价值作为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持股比例作为解释变量,对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有效、无效和最优化进行分析(4)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现状分析。结合中国钢铁产业的产业特点,探讨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钢铁产业和企业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金融危机过后的战略困境,指出新形势下产融结合是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优先发展方向之一,对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现状进行评析。(5)产融结合对中国钢铁企业集团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中国钢铁上市公司为例,根据产融结合作用机理,提出理论假设,通过实证研究设计,对金融机构参股钢铁企业(由融到产)和钢铁企业参股金融机构(由产到融)两个方面,实证检验产融结合对钢铁企业集团的影响。通过上述内容的详细研究,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从企业集团角度分析产融结合作用机理认为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可以带来竞争优势,提升企业价值。首先企业集团进行产融结合的动因,主要有促进资金融通,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多元扩张,获取高额利润;实现协同效应等动因。其次,认为企业集团产融进行有效结合主要受到市场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规模与实力、持有股权比例、人才因素、风险管理水平等企业内外部条件影响。第三,基于资源、能力、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价值视角,认为实施产融结合可以带来竞争优势,提升企业价值。(2)提出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有效、无效和最优化理论通过建立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收益与成本模型分析,发现存在企业集团进行产融结合的有效区域、无效区域,并且有效区域存在最大值;认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产融结合持股比例会存在一定的合理有效区间,如果持股比例在这个有效区间内,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行为就是有效的,否则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就应将持股比例调整到有效或最佳比例,取得最佳公司绩效。(3)由融到产对中国钢铁企业集团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产融结合对经营绩效、企业价值有正向直接作用,还可通过绩效的改善间接对企业价值产生正向作用;产融结合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通过Loess方法证明,确实存在最佳结合点,使得产融结合行为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企业价值影响最大。(4)由产到融对中国钢铁企业集团的影响研究表明参股金融机构,尤其是参股财务公司,对实体企业(母公司)带来的经济效应满足正的三次函数关系;参股金融机构给企业集团带来投资收益明显,可以提高经营绩效,但不同结合模式带来的指标影响不同;不存在绝对好的结合模式,与创业投资公司结合的模式相对较好;莱钢集团的案例表明产融结合关键是对金融子公司进行有效并购整合,理论上要基于价值创造,实践上要与企业整体规划有序对接。本文可能有的创新点:首先,以中国钢铁产业和企业集团为例研究,更易发现和区分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产融结合特点和共性规律。其次,提出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无效、有效和最优化的理论观点。第三,提出和构建金融机构参股钢铁企业产融结合实证模型,证明产融结合可以对经营绩效、企业价值有多种作用;通过Loess非参数加权多项式回归方法用实证方法来证实存在最适宜的产融结合点。第四,提出和构建钢铁企业参股金融机构产融结合实证模型,发现参股金融机构,尤其是参股财务公司,对钢铁上市公司(母公司)带来的经济效应是正的三次函数关系。本文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以钢铁产业为例研究产融结合的理论将有助于延伸产业经济学理论,对钢铁工业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种新思路,为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一条新方法。对提升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一条新路径,对中国钢铁企业走出当前经营困境和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去”国际化战略有借鉴和参考价值,为企业集团改组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提供一条新途径。

吴标志[4](2012)在《案例研究:中成公司的营销策略》文中指出本文以中成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对中成公司的营销策略进行了介绍和分析,针对营销策略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在案例主体部分,作者介绍了中成公司发展历程、主营业务状况、组织结构。本文重点介绍了中成公司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绿色营销策略,关系营销策略。在案例分析部分,作者分别运用PEST方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对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结构进行了分析,从外部环境找出中成公司的机会和威胁。还运用STP方法对中成公司的目标市场营销进行了分析,为重新选择目标市场提供依据。本文重点分析了中成公司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绿色营销策略,关系营销策略,指出营销策略的不足。针对营销策略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中成公司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保险粉生产和出口企业,其营销策略有成功经验。但目前的营销策略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调整和改进。中成公司的营销策略案例研究希望能为中国化工企业和工业品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中华工商时报[5](2008)在《中国民营经济5年来50大标志性新闻事件报告》文中指出所有的当代史都必将成为历史。根据中华工商时报5年来对每一年中国民营经济十大新闻的重新梳理, 我们推出2003~2007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50大新闻。正如克罗齐所说,"史家对以往史实的兴趣,永远和他对当前生活的兴趣连成一体。"5年,晃如昨日。回望,是为了有更加理性的认识,从而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未来,以更加坚实的脚步汇入活力竞相迸发的财富充分涌流的时代。

何花[6](2007)在《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选择 ——安全与创新的理性权衡》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金融控股公司法律规范的尚付阙如实为我国金融界和法律界的共同缺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立法者未能对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即立法的价值目标做出科学合理的定位与选择。“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似乎是金融业的默示定律,金融控股公司及其法律制度的发展就是此规律的最好印证。“分”与“合”对于立法者来讲考虑的其实不外乎安全与创新,金融的分业经营在传统意义上就意味着安全,而综合经营则代表了金融创新。显然,安全与创新是冲突的,一部金融发展史就是一部金融风险史,而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业的缩影,所以安全是立法者的初衷,但是,金融全球化带来的金融一体化使创新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提供综合一体化服务的金融控股公司又是金融创新的弄潮儿,因此创新亦为立法者的目标。我们可以说,与金融业在分与合之间的纠缠相对应,立法者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也在安全与创新之间权衡与选择,这种权衡与选择是动态的平衡过程,如美国从银行控股公司法到最后金融控股公司法的确立、日本对金融控股公司从限制到解禁等,均是立法者根据具体的历史背景做出的安全与创新的权衡和选择过程。不同国家在同一时期对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的选择是不同的,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选择也会有一定差异,但是选择的原则是共通和不变的,即要对安全与创新做理性的权衡,这亦即本文的主旨所在。金融控股公司在法律夹缝中生长,外国由于立法者的及时回应与调整,特别是立法价值目标的理性选择,促进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金融的发达,造就了世界级的“金融百货公司”和“金融航母”。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亦大量存在,正如哲学家萨特所说的那样:“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国立法者应当走出重要的第一步即对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做理性的选择进而引导具体法律制度的构建。全文分为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安全与创新——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冲突”。本部分从社会性和制度性两方面论述了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的两个价值目标安全与创新的冲突。首先,文章从金融业的风险属性和金融全球化的时代趋势阐述了安全与创新是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的社会性冲突。其次,从金融控股公司制度本身的属性要求出发,论述了安全与创新是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的制度性冲突。金融控股公司特殊风险即反映了对安全的呼吁,文章重点分析了流动性风险、资本重复计算的危险、以CDS(credit default swap即“信用违约互换”)为中介的信用风险转移、不透明的风险、利益冲突的风险、内部交易的风险和垄断的风险。同时,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种制度其组织经济优势亦要求立法以创新为目标,文章根据哈特定理分析了金融控股公司资产专用性较低的组织创新、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和威廉姆森企业组织理论分析了其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创新、根据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分析了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冲抵的创新,最后阐释了金融控股公司合并报表、合理避税的创新。在第一部分结尾,文章指出,安全与创新的冲突是绝对的、常然的,但它们又不是孤立分开的,要正确把握其关系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和选择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为文章的第二部分揭开了序幕。第二部分为“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的演进与比较分析”。本部分从纵向和横向通过对外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的历史演进和各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的比较,总结了值得我国借鉴的国际先进经验。首先,文章以历史脉络为主线考察了外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的演进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安全的优位与创新的缺位,体现在法律上则表现为各个国家均倡导严格的分业经营,禁止混业;第二个阶段是安全的妥协与创新的上位,此阶段中,各个国家在立法上对分业的限制有所松动,为混业经营酝酿了法律土壤,甚至有些国家呈明显鼓励混业的趋势,使得综合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获取了无限壮大的力量来源;第三阶段是创新的最终优位,突出表现即金融控股公司在各国法律地位的正式确立。接着,文章对各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进行比较,考察其相同与不同点。最后,是对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的评析与借鉴,总结了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选择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亦应当理性权衡安全与创新,进而引出下文。第三部分为“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的选择”。本部分通过分析现阶段中国国际国内具体情势提出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选择意见即首要价值目标为安全,重要价值目标为创新,并提炼了我国处理两目标的原则即安全与创新的理性权衡,画龙点睛。首先,文章阐述了首要价值目标安全,原因包括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自身发展的低水平制约、金融市场环境制约、法律瓶颈、监管真空、危机事件的警示。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重要价值目标创新,分别是十一五规划的政策指引、金融业全面开放的迫切需要、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创新的可行性。最后,概括了我国处理安全与创新两个价值目标的原则即安全与创新的理性权衡,强调要灵活处理安全与创新,要能根据新情况与时俱进地把握两者关系,做出新的理性权衡,在此点题并升华主题。第四部分为“价值目标指引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的建构”。本部分根据第三部分的结论阐述了安全与创新指引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的建构,文章强调了这里的法律制度仅为部分,并非囊括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的全部。首先,是体现安全的制度安排。文章阐述了五个方面,一是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机制,二是资本充足性的审核规则,具体包括审核原则、纵向审核、横向审核、具体计算方法,三是信息披露制度,包括基本原则、具体内容、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四是防火墙制度,包括防火墙制度质疑说及其评价、我国防火墙内容,五是义务扩展制度,包括其历史沿革、理论基础、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义务扩展制度的几点认识。其次,是体现创新的制度安排。文章从两个层次进行了阐述,一是宏观层次的监管理念的创新即倡导竞争性监管理念,二是在新的竞争性监管理念下微观层次的监管体制的构建,包括人民银行的金融反垄断监管,“三会”的功能性监管,人民银行与“三会”的合作机制。本文创新点一为研究视角的创新。综观我国现有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及控制、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等,在内容上几乎都直接引进国外经验,甚至照搬原样,对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建议,普遍认为加快相关立法是当务之急,殊不知,在一个法治社会如此的建议多么苍白无力,且具体法律制度的设计也仅仅为效仿的堆积,不免出现内容繁杂和逻辑的紊乱,如此的研究无疑将阻碍我国立法进程。从安全与创新的关系出发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的价值目标选择,有利于立法者在宏观方向的正确拿捏,进而高屋建瓴,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法律。本文创新点二为研究资料的创新。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国际性,本文引进了国际最新的关于金融控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和信用风险转移的资料,资料来自在此领域最具权威参考价值的巴塞尔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和国际保险监管协会组成的联合论坛发布的文件,实为文章增色不少。本文创新点三为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在第一部分第二节论述金融控股公司制度性冲突时,以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为理论支撑分析了金融控股公司的现代垄断风险,用哈特定理阐述了金融控股公司在资产专用性较低上的组织创新,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和威廉姆森的企业组织理论分析了金融控股公司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最后以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为工具阐析了金融控股公司如何实现风险冲抵。上述内容均以一定理论工具为基础进行分析,避免了对金融控股公司组织经济创新的泛泛而谈,达到了理论研究深入之要求。本文创新点四为部分观点的创新。如本文最后一部分阐述的体现创新的制度安排,提到了监管理念的创新即竞争性监管理念。竞争性监管理念是相对于传统的审慎性监管提出的,强调在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时,不仅要贯彻审慎监管精神,更要注重公司的良性竞争,消除垄断和反竞争行为,鼓励和促进竞争,保证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速健康发展。

田茂永[7](2007)在《“新财务运动15年”十大财务战略黄金法则》文中研究表明虽然改革开放已有近30年的历史,但本土企业走向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财务战略管理的进程却实质上要短得多。这从本土企业财务管理中最基础的会计核算制度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伴生性演变过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总体来看,中国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两大部分。当国内经济由计划经济基本转向为市场经济之际,财政部自1992年加快了旨在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步伐:在会计制度方面,从1992年底出台的“两则两制”(即《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分行业的企业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确立了会计的六大基本要素,到1998年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准则方面,自1992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之后,16个具体准则在1997年至2002年间陆续出台。《首席财务官》杂志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出发,将这场影响深远且错综复杂的财务制度变革称之为“新财务运动”。如果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出台的“1992年11月30日”作为“新财务运动”的起点,而以去年出台的新会计准则生效日“2007年1月1日”为“新财务运动”的阶段性终点来看的话.其间15年本土企业所发生对财务管理的本质上的深刻认识,大多是从一些惨痛的商业教训出发,进而淬炼为本土企业财务战略的黄金法则。本刊从15年来起伏跌宕的“新财务运动”实践中总结出10条具有典型意义的财务管理黄金法则,这些黄金法则或引发本土企业界对于某个财务环节的高度重视,或催生其走向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原动力,或在企业战略层面带来实质性的改变等等,以此作为“新财务运动15年”的一个经验性总结。我们希望这些中国企业用真实的资本损失所换来的黄金法则成为新一批本土商业领袖的前车之鉴,套用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引用的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堂恩的诗句——每一元本土企业的财务损失,都是中国工商业界的损失,所以不要问警钟为谁而鸣,它为你而鸣。

梅花[8](2006)在《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战略联盟是企业合作与竞争的必然产物,是企业做强做大、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各行各业逐步与国际接轨,企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如何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建立企业战略联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式。建立企业战略联盟,不仅可以克服和降低开拓新领域、开发新技术的巨大不确定性,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可以利用合作伙伴的资金、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更快更及时地生产出新的产品,开拓新领域,抢占市场先机。稳定性问题是企业战略联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战略联盟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以企业战略联盟的稳定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其隐含的基本假设是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企业战略联盟得以存在的根本。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是联盟能否实现战略目标的保证。本文在把握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概念和实质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决定因素,论述了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运行机制,对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测评机理、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和构建,以德隆集团为例对中国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测评,并针对中国企业实施战略联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遵循“什么是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如何实现企业战略联盟的稳定(决定因素、运行机制)→怎样测定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全文由导言、六章主体内容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第一章导言。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价值链理论、博弈理论、系统理论、战略缺口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网络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说明了本文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企业战略联盟及其稳定性的实质。本章从企业战略联盟的概念、类型、特征、动因及与传统合资经营比较出发,阐述了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实质,探讨了企业战略联盟不同发展阶段稳定性的特征表现,论述了商业生态系统演化理论,创建了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轨迹图”并对企业战略联盟失败、解体和升华等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决定因素。本章是把握稳定性运行机制和构建测评指标体系的基础。影响企业战略联盟的建立、发展、稳定的因素很多,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主要的决定因素是:企业核心能力、沟通和信任、组织学习、文化融合、外部适应性和技术创新。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交叉融合的产物。企业在考虑建立战略联盟时,核心能力是基础。信任就是在合作中一方相信另一方会按照双方达成的目标行事的一种态度,是联盟得以实施的保证。联盟组织学习可以促进知识在联盟组织内部快捷流畅地传播。企业文化融合强调成员企业在经营理念、战略目标、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相容性和配合性。对联盟成员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培养兼容的企业文化,倡导合作的精神,能够促使联盟成员加强相互信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增强外部适应性,保持联盟稳定,发挥联盟竞争力。加强和改善这些因素,对于企业战略联盟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实现联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第四章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运行机制。机制是系统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系统的自组织功能。所谓自组织,就是系统在没有外界特定干预的情况下,自行调整自身要素和结构以适应自身及外部环境变化,形成或保持某种功能的过程和现象。机制就像人体中的神经系统在一个组织中起着协调作用,如果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使联盟瘫痪或者失败。本章集中探讨和论述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运行机制,包括合作竞争机制、信任机制、约束机制、学习机制、监督机制、退出机制、预警机制等。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各种机制的原则和措施,特别是提出了利用声誉模型探讨强弱联盟伙伴的稳定性概率以建立预警体系。第五章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测评。本章以企业战略联盟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利用博弈方法对联盟各阶段进行了分析,选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影响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内外部因素进行逐层分析,建立了测评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指标体系,并为实证研究联盟稳定性的测评制定了工作流程。第六章德隆集团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实证分析。本章以德隆为案例,通过对其发展历程的分析,指出其联盟模式的利弊,分析联盟解体的原因,为其他已经建立或欲建立战略联盟的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章也是对本文前几章关于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规范分析成果内容的具体应用和实践验证。第七章增强中国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对策措施。本章在分析中国企业实施战略联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了增强中国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相应对策和措施。第八章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出基本结论,并说明了本文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及不足之处。

吴霁虹·桑德森[9](2006)在《阻碍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根源是什么》文中研究表明

马朝阳[10](2004)在《有多少颠覆值得喝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F编者按$E $T年底人们总是习惯地要回头看。 回头看时,当然不都是令人陶醉的风景,有一些颠覆值得喝彩,有一些离开让人无奈,有一些改变值得期待,有一些悲欢让人感慨。 这里,我们选择了一些人,一起重温一下他?

二、德隆正在打造“德隆反倾销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隆正在打造“德隆反倾销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视阈下的美国-墨西哥关系发展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美墨关系发展的历史视角
    1.1 美国拉美政策的基本框架
        1.1.1 门罗主义的形成与扩展
        1.1.2 门罗主义在美国拉美政策中的地位
    1.2 《北美自由贸协定》与20世纪90年代美墨关系
        1.2.1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背后的美墨战略考量
        1.2.2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美墨关系的促进作用
        1.2.3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给美墨关系带来挑战
    1.3 21世纪初(2000-2010)的美墨关系发展
        1.3.1 “9·11”事件对美墨关系的影响
        1.3.2 金融危机对拉美政治生态的冲击
        1.3.3 金融危机下美国对墨政策调整——强调伙伴关系
第二章 美墨关系面临的现实议题
    2.1 墨裔移民问题及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2.1.1 屡禁不止的非法移民
        2.1.2 非法移民现象的成因分析
        2.1.3 墨裔移民的困境:“同化滞后”
        2.1.4 移民问题给美国社会带来的认同危机
    2.2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背后的矛盾和误读
        2.2.1 贸易逆差与失业现象引发美墨争端
        2.2.2 贸易逆差背后的误读——“中间产品”
    2.3 联合禁毒过程中的合作与纷争
        2.3.1 影响禁毒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
        2.3.2 联合禁毒过程中的矛盾分歧
    2.4 墨西哥湾资源的分配争议与联合开发
        2.4.1 墨西哥湾资源开发对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4.2 海洋能源在美国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2.4.3 僵局破冰:《美国—墨西哥跨境碳氢化合物协定》
第三章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及美国对墨政策调整
    3.1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
        3.1.1 民粹主义的政治倾向
        3.1.2 霸凌主义的政策特性
        3.1.3 单边主义的外交路径
    3.2 修建美墨边境围墙
        3.2.1 美墨边境墙的历史背景与现实障碍
        3.2.2 “边境墙”修建激化民族情绪的对立
        3.2.3 “边境墙”效果的局限性分析
    3.3 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重新谈判
        3.3.1 对美墨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3.3.2 特朗普在谈判中的利益诉求
        3.3.3 新版《美墨加协定》的“出炉”
        3.3.4 特朗普霸凌主义下的“毒丸条款”
    3.4 特朗普政府在禁毒和墨西哥湾资源开采上的政策动向
        3.4.1 特朗普“铁腕”禁毒
        3.4.2 特朗普对墨西哥湾资源开采的新动向——“美国优先能源计划”
第四章 美墨关系的矛盾分析与走向预判
    4.1 中小国家与超强权为邻:美墨双边关系的基本特征
        4.1.1 霸权行径下美国对墨西哥的渗透与控制
        4.1.2 墨西哥的军事平衡外交
        4.1.3 权力之争的根源:墨西哥“双重身份”与反美主义
    4.2 地区秩序主导国家与“搭车者”之间的矛盾
        4.2.1 美国全球主义受挫与世界霸权的衰落
        4.2.2 美国提供地区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意愿下降
        4.2.3 墨西哥拒绝分摊更多区域公共产品成本
    4.3 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矛盾
        4.3.1 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间的南北矛盾
        4.3.2 美国逆全球化趋势与墨经济多元外交战略的冲突
    4.4 美墨关系走向预判——“有限疏离”
        4.4.1 墨西哥国内政治新动向——左翼势力崛起
        4.4.2 “有限疏离”或将成为美墨关系走向大体趋势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大连A船厂钻井平台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市场营销理论
    2.1 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现状
    2.2 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营销理论
    2.3 市场营销理论研究依据
        2.3.1 营销策略的内涵
        2.3.2 研究及营销策略制定的方法
        2.3.3 研究及定制营销策略的工具
3 A船厂及钻井平台产品概况
    3.1 A船厂简介
    3.2 A船厂钻井平台产品
    3.3 A船厂钻井平台产品的适用性
4 A船厂营销环境分析
    4.1 钻井平台产品的发展
        4.1.1 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发展历程
        4.1.2 中国钻井平台及相关产品的技术水平
    4.2 宏观环境分析
        4.2.1 政治环境分析
        4.2.2 经济环境分析
        4.2.3 技术环境分析
        4.2.4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4.3 行业环境分析
        4.3.1 行业环境现状
        4.3.2 现有行业竞争
        4.3.3 潜在的竞争者
        4.3.4 替代者的威胁
    4.4 市场分析
        4.4.1 国际钻井平台产品市场情况
        4.4.2 产品的目标客户选择
        4.4.3 产品的客户需求分析
        4.4.4 客户的购买过程分析
    4.5 A船厂钻井平台产品的市场预测
    4.6 A船厂的实力分析
        4.6.1 企业资源分析
        4.6.2 企业文化分析
5 SWOT分析
    5.1 企业发展态势分析
        5.1.1 产品优势
        5.1.2 产品劣势
        5.1.3 产品机会
        5.1.4 产品威胁
    5.2 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6 A船厂钻井平台产品营销策略的制定
    6.1 应对目标客户的策略
    6.2 产品的营销策略
        6.2.1 价格策略
        6.2.2 产品策略
        6.2.3 渠道策略
        6.2.4 宣传策略
7 营销保障策略的实施
    7.1 加强公司内部风险防控
        7.1.1 完善制度建设
        7.1.2 防范管理风险
    7.2 加强客户资源管理
        7.2.1 加强客户开发管理
        7.2.2 提到客户满意度
    7.3 完善营销队伍建设
        7.3.1 构建高素质的营销团队
        7.3.2 完善营销人员的绩效考核
    7.4 提升服务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1.2.1 产融结合
        1.2.2 企业集团
        1.2.3 钢铁产业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早期研究综述
    2.2 国外现代研究综述
    2.3 国内研究综述
        2.3.1 对宏观经济和产业的影响
        2.3.2 对企业的影响
    2.4 文献述评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研究
    3.1 中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动因
        3.1.1 降低交易费用
        3.1.2 实现多元扩张
        3.1.3 实现协同效应
    3.2 中国企业集团产融有效结合的条件
        3.2.1 企业外部因素
        3.2.2 企业内部因素
    3.3 中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研究:基于竞争优势
        3.3.1 基于资源视角
        3.3.2 基于能力视角
        3.3.3 基于企业集团竞争力视角
        3.3.4 基于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
    3.4 中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研究:基于企业价值
        3.4.1 企业价值理论
        3.4.2 基于企业价值的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
    3.5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有效性分析及模型构建
        3.5.1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成本-收益模型
        3.5.2 有效性评价指标选取及模型构建
        3.5.3 基于持股比例的有效性研究
        3.5.4 产融结合有效、无效和最优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现状分析
    4.1 后危机时代对中国钢铁业的影响
        4.1.1 钢铁工业发展简述
        4.1.2 后危机时代对中国钢铁产业的影响
        4.1.3 金融危机后中国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战略困局
    4.2 产融结合是中国钢铁企业发展优先方向之一
    4.3 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现状
        4.3.1 金融机构参股中国钢铁企业集团
        4.3.2 中国钢铁企业集团参股金融机构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金融机构参股钢铁企业的产融结合实证研究
    5.1 产融结合与经营绩效、企业价值关系研究
        5.1.1 假设提出
        5.1.2 研究设计
        5.1.3 结论
    5.2 产融结合与经营绩效、企业价值线性关系研究
        5.2.1 研究假设
        5.2.2 变量选取
        5.2.3 样本选择
        5.2.4 模型建立
        5.2.5 实证分析
        5.2.6 结论
    5.3 产融结合最佳结合点研究
        5.3.1 Loess方法
        5.3.2 主要模型和计算步骤
        5.3.3 实证分析
        5.3.4 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钢铁企业参股金融机构的产融结合实证研究
    6.1 中国钢铁上市公司参股金融机构概述
        6.1.1 一直呈稳定发展态势
        6.1.2 各模式整体变化趋势各不相同
        6.1.3 各模式在不同时期所占比例不同
        6.1.4 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现新变化
    6.2 产融结合模式有效性对比研究
        6.2.1 研究假设
        6.2.2 变量选取
        6.2.3 样本选择
        6.2.4 数据变量含义和描述性统计
        6.2.5 实证分析
        6.2.6 结论
    6.3 参股金融机构对钢铁上市公司经济效应研究
        6.3.1 理论假设
        6.3.2 研究设计
        6.3.3 实证分析
        6.3.4 结论
    6.4 莱钢集团产融结合案例研究
        6.4.1 研究方法
        6.4.2 案例背景
        6.4.3 参股金融子公司对莱钢集团的影响
        6.4.4 经验与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7.2.1 理论意义
        7.2.2 实践意义
    7.3 研究局限性
    7.4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列表
致谢

(4)案例研究:中成公司的营销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部分 案例主体部分
    第二章 中成公司概况
        2.1 中成公司发展历程
        2.2 中成公司主营业务状况
        2.3 组织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成公司的营销策略
        3.1 产品策略
        3.1.1 产品组合策略
        3.1.2 产品差异化策略
        3.1.3 品牌策略
        3.1.4 包装策略
        3.2 价格策略
        3.2.1 地理定价策略
        3.2.2 高价格撇脂策略
        3.3 渠道策略
        3.3.1 间接渠道策略
        3.3.2 直销策略
        3.3.3 选择性渠道策略
        3.3.4 专营性渠道策略
        3.4 促销策略
        3.4.1 人员促销策略
        3.4.2 公共关系策略
        3.5 绿色营销策略
        3.6 关系营销策略
        3.7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部分
    第四章 营销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因素
        4.1.2 经济环境因素
        4.1.3 技术环境因素
        4.1.4 全球化因素
        4.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4.2.1 新进入者威胁
        4.2.2 供方议价能力
        4.2.3 买方议价能力
        4.2.4 替代品威胁
        4.2.5 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
        4.3 目标市场营销分析
        4.3.1 市场细分
        4.3.2 目标市场选择
        4.3.3 市场定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营销策略分析
        5.1 产品策略分析
        5.1.1 产品结构不合理
        5.1.2 产品组合太宽太长
        5.1.3 品牌效用低
        5.1.4 塑料编织袋包装安全隐患大
        5.2 价格策略分析
        5.2.1 价格太高
        5.2.2 价格灵活性不够
        5.3 销售渠道策略分析
        5.3.1 渠道单一
        5.3.2 渠道层级太多
        5.4 促销策略分析
        5.4.1 人员促销不足
        5.4.2 公共关系促销欠缺
        5.5 绿色营销策略分析
        5.6 关系营销策略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营销策略的改进建议
        6.1 重新选择目标市场
        6.2 产品策略改进
        6.2.1 调整产品结构和产品组合
        6.2.2 提升品牌效用
        6.2.3 推广回收包装
        6.3 价格策略改进
        6.3.1 满意定价策略
        6.3.2 差别定价策略
        6.4 渠道策略改进
        6.4.1 恢复直销渠道
        6.4.2 渠道扁平化
        6.5 促销策略改进
        6.5.1 加强人员促销
        6.5.2 利用公共关系促销
        6.5.3 价格折扣促销
        6.6 绿色营销和关系营销策略改进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选择 ——安全与创新的理性权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论题研究意义
    二、与论题相关的文献综述
    三、本文使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1. 安全与创新——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冲突
    1.1 安全与创新是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的社会性冲突
    1.2 安全与创新是金融控股公司的制度性冲突
2. 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演进与比较分析
    2.1 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的历史轨迹
    2.2 各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的比较
    2.3 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评析与借鉴
3.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的选择
    3.1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的首要价值目标——安全
    3.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重要价值目标——创新
    3.3 我国处理两个价值目标的原则——安全与创新的理性权衡
4. 价值目标指引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的建构
    4.1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体现安全价值目标的制度安排
    4.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体现创新价值目标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1.1 自身工作的需要
        1.1.2 理论研究的需要
        1.1.3 实践呼唤理论指导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3.2 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研究概况
    1.4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企业战略联盟及其稳定性的实质
    2.1 企业战略联盟的概念和动因
        2.1.1 企业战略联盟概念的界定
        2.1.2 企业战略联盟的类型
        2.1.3 企业战略联盟的特征
        2.1.4 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动因
        2.1.5 企业战略联盟与传统合资经营的对比
    2.2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实质、判定标准和特性
        2.2.1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涵义和实质
        2.2.2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判定标准
        2.2.3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主要特性
    2.3 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战略联盟的稳定性
        2.3.1 传统战略联盟(价格联盟)的稳定性
        2.3.2 现代企业战略联盟(产品联盟)的稳定性
        2.3.3 新兴企业战略联盟(知识联盟)的稳定性
        2.3.4 小结
    2.4 企业战略联盟的不稳定性
        2.4.1 企业战略联盟不稳定性的涵义
        2.4.2 企业战略联盟不稳定性的特征
        2.4.3 企业战略联盟不稳定性的表现
    2.5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2.6 稳定性、不稳定性及其与成功的辩证关系
    2.7 稳定型企业战略联盟与不稳定型企业战略联盟
        2.7.1 稳定型企业战略联盟的概念和特征
        2.7.2 不稳定型企业战略联盟的概念与特征
    2.8 企业战略联盟的失败、解体和升华
        2.8.1 企业战略联盟失败、解体和升华的客观必然性
        2.8.2 企业战略联盟的失败
        2.8.3 企业战略联盟解体
        2.8.4 战略联盟的升华
        2.8.5 联盟时间长短与联盟成败的关系
第三章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决定因素
    3.1 企业核心能力
        3.1.1 核心能力理论概述
        3.1.2 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
        3.1.3 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
        3.1.4 核心能力与联盟稳定性的关系
    3.2 信任
        3.2.1 信任的概念
        3.2.2 信任的类型
        3.2.3 信任与联盟稳定性
    3.3 联盟组织学习
        3.3.1 组织学习的基本理论
        3.3.2 组织学习的结构分析
        3.3.3 组织学习模型
        3.3.4 组织学习障碍
        3.3.5 组织学习与联盟稳定性
    3.4 文化融合
        3.4.1 文化的概念、特性、功能
        3.4.2 企业文化的概念
        3.4.3 企业文化融合的模式
        3.4.4 文化融合与联盟稳定性
        3.4.5 促进文化融合的措施
    3.5 外部适应性
        3.5.1 有关组织与环境关系的各派理论
        3.5.2 外部适应性与联盟稳定性
    3.6 技术创新
        3.6.1 技术创新的概念
        3.6.2 技术创新的动力
        3.6.3 技术创新的作用
        3.6.4 技术创新与联盟稳定性
        3.6.5 技术创新的措施
第四章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运行机制
    4.1 运行机制对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4.2 合作竞争机制
        4.2.1 合作竞争机制的作用
        4.2.2 合作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4.3 信任机制
        4.3.1 信任的产生方式
        4.3.2 信任机制的建立措施
    4.4 学习机制
        4.4.1 学习机制的意义
        4.4.2 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学习机制的措施
    4.5 激励机制
        4.5.1 联盟激励主体和客体
        4.5.2 明确联盟目标,激发动力
        4.5.3 联盟激励方式可以从两个方面设计
    4.6 约束机制
        4.6.1 约束机制的作用
        4.6.2 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4.7 监管机制
        4.7.1 监管机制的意义
        4.7.2 监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4.8 退出机制
        4.8.1 退出机制的作用
        4.8.2 退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4.9 预警机制
        4.9.1 预警机制的意义
        4.9.2 预警机制的建立
第五章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测评
    5.1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测评机理
        5.1.1 企业战略联盟的生命周期
        5.1.2 企业战略联盟各阶段稳定性的博弈分析
    5.2 测评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指标体系
    5.3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测评方法和流程
        5.3.1 测评方法
        5.3.2 确定指标
        5.3.3 构建层次模型,确立系统的递阶层次关系
        5.3.4 求出权重值
        5.3.5 联盟稳定性测评流程模型
第六章 中国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实证分析
    6.1 德隆基本情况介绍
        6.1.1 早期的发展
        6.1.2 90 年代中后期的联盟战略
        6.1.3 18 年后的崩塌
    6.2 大是否一定强
    6.3 德隆联盟模式之利与弊
        6.3.1 德隆联盟模式之利
        6.3.2 德隆联盟模式之弊
    6.4 德隆集团稳定性的测评与诊断
        6.4.1 稳定性测评
        6.4.2 诊断
第七章 增强中国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对策措施
    7.1 我国实施企业战略联盟的现状
        7.1.1 与国外企业联盟的现状
        7.1.2 国内企业间联盟现状
    7.2 我国实施企业战略联盟存在的问题
        7.2.1 层次低,依赖性强、控制力渐失
        7.2.2 国内企业间横向联盟多,纵向联盟少
        7.2.3 缺乏应有的信任感,联盟难以走远
        7.2.4 核心能力水平不高和核心能力培养不够
    7.3 增强中国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对策措施
        7.3.1 树立联盟的战略意识,战略第一,联盟第二
        7.3.2 融入世界经济舞台,提高国际竞争力
        7.3.3 树立“正和博弈”思想,防止恶性竞争,以利于联盟稳步发展
        7.3.4 实现与跨国公司的战略资源共享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阻碍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根源是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领先者在国际市场上铩羽而归
发现根源
“穿越时空”效应
太阳的生长靠什么
把桃树种植在沙漠
数千万美元换铅笔
    经验曲线
    一纸IP价值几何
从“化石”到“淘金”
    有形无实的“化石型”
    孤芳自赏的“理想型”
    有勇无谋的“赌徒型”
    智勇双全的“淘金型”

四、德隆正在打造“德隆反倾销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视阈下的美国-墨西哥关系发展走向[D]. 张子琪.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2]大连A船厂钻井平台营销策略研究[D]. 谭庆政. 大连理工大学, 2017(10)
  • [3]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研究[D]. 王志明. 东华大学, 2014(03)
  • [4]案例研究:中成公司的营销策略[D]. 吴标志.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5]中国民营经济5年来50大标志性新闻事件报告[A]. 中华工商时报. 2007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 2008
  • [6]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价值目标选择 ——安全与创新的理性权衡[D]. 何花.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4)
  • [7]“新财务运动15年”十大财务战略黄金法则[J]. 田茂永. 首席财务官, 2007(03)
  • [8]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D]. 梅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6)
  • [9]阻碍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根源是什么[J]. 吴霁虹·桑德森. 经济导刊, 2006(Z1)
  • [10]有多少颠覆值得喝彩[N]. 马朝阳. 中国证券报, 2004

标签:;  ;  ;  ;  ;  

德隆正在打造“德隆反倾销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