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切袋两头覆土结果栽培新技术

金针菇切袋两头覆土结果栽培新技术

一、金针菇切袋覆土两端出菇栽培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琦智[1](2021)在《基于桃木屑的大球盖菇高产配方与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讨桃木屑用于大球盖菇高产栽培的最优配方与工艺,明确大球盖菇生长过程中木质纤维素利用及其降解酶的变化规律与产量等的关系,本文共设置两种工艺(生料、发酵料),三个配方(含有不同质量比例桃木屑80%、60%、40%)共计6个处理,综合比对了菌丝生长情况、理化性状、木质纤维素组分及其降解酶的变化、农艺性状及产量等指标。结果如下:1、配方中木屑含量与菌丝生长速度呈显着负相关。生料配方S-3(桃木屑40%、玉米芯30%、玉米秸秆30%)配方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但菌丝长势较差,其次为生料配方S-2(桃木屑60%、玉米芯20%、玉米秸秆20%)与发酵料配方F-3(桃木屑40%、玉米芯30%、玉米秸秆30%),二者菌丝长势优良。2、各处理理化性质研究表明,发酵期间,含水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 H值在翻堆期间明显上升,发酵后期下降,基质碳、氮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而逐渐降低。在菌丝生长阶段,所有配方的含水量显着下降,p H从6.35~7.31下降至5.18~6.29,培养料逐渐酸化,生料含碳量降低至25.92%~32.96%,发酵料降低至31.02%~43.52%。生料含氮量降低至0.87%~1.2%,发酵料降低至0.96%~1.32%。C/N从23.44/1~42.07/1下降至27.07/1~37.73/1,生料较发酵料更能促进菌丝对于培养料中营养的吸收。灰分与EC值显着上升,其中菌丝生长速率与灰分呈显着正相关,与含碳量呈显着负相关,与含氮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在出菇阶段,含水量与C/N持续下降,p H略微回升,EC值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3、各处理木质纤维素及其降解酶的研究表明,发酵期间,半纤维素相对含量从19%~25%降低至15%~21%,木聚糖酶活力范围在1.95~3.51 U/g之间,显着高于漆酶和滤纸纤维素酶,此阶段消耗大量半纤维素。纤维素相对含量从29%~33%升高至35%~37%,滤纸纤维素酶活力在1.72~2.98 U/g之间,纤维素部分降解。木质素相对含量此时期无显着变化且未检测到漆酶活性。在菌丝生长阶段,所有配方中木质纤维素大量降解,其中以纤维素降解最多,生料对于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大于发酵料。生料中纤维素相对含量降低至15%~19%,发酵料降低至19%~26%。纤维素酶活性显着上升,其中生料(2.39~3.54 U/g)略高于发酵料(2.05~3.32 U/g)但差异不显着。木质素在生料中的相对含量降低至10%~14%,发酵料中降低至12%~23%。此时期生料整体对于木质素的降解优于发酵料,其漆酶活力分别为生料5.60~10.55 U/g、发酵料3.11~11.61 U/g。半纤维素在生料中的相对含量降低至15%~17%,发酵料降低至19%~26%。木聚糖酶活力显着上升,其中生料(4.45~5.80 U/g)显着高于发酵料(4.22~4.67 U/g)。在出菇阶段,大球盖菇优先降解纤维素,纤维素相对含量在14%~24%之间。滤纸纤维素酶活性保持在较高水平(1.52~3.96 U/g);其次为半纤维素,其相对含量在13%~17%之间。木聚糖酶活性也保持在较高水平(5.53~7.83U/g);木质素相对含量在25%~37%之间,漆酶活性水平较低(0.51~2.50 U/g)。4、农艺性状与产量测定结果表明,发酵料容易栽培硬度较大的子实体。生料产量显着优于发酵料,相同工艺中,木屑比例越少,其一潮菇产量越高。S-2的子实体农艺性状更好,子实体短而粗,可以生产更多一级菇。S-2与S-3(1.58 kg/m2)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其次为F-3(1.22kg/m2),综合来看,S-2与S-3都为最优配方。5、在营养品质中,生料在灰分、粗蛋白、氨基酸含量中优于发酵料。生料的灰分含量(7.15%~7.70%)要显着高于发酵料(6.65%7.25%),木屑比例与灰分含量呈负相关,其中以S-3(7.70%)最高,其次为S-2(7.38%)。粗纤维含量方面以F-3(9.60%)与S-1(9.40%)最高。粗蛋白含量与氨基酸含量以F-2(35.13%,22.41%)与S-2(32.23%,22.60%)最高。当配方中桃木屑比例为60%时可以生产营养价值高的大球盖菇。综上所述,生料更适合栽培大球盖菇,其中以S-2与S-3两个配方为北京地区栽培大球盖菇的最优配方。

沈皓明[2](2021)在《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香菇(Lentinusedodes)营养丰富、口感适宜,药食同源,营养价值极高,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的特点,是一种高产高效栽培作物;属木腐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以及少量矿物盐类和维生素,大多数树木均可用于种植香菇。我国香菇栽培约有千年历史,自古以来是闽浙山区的特产,山区优良的气候环境和大量的菇木资源为香菇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姜堰区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河网区,菇木资源短缺,市场上的香菇主要来自福建、浙江等地区,价格高,供需矛盾突出。1995年,姜堰区引进、吸收转化闽浙山区香菇栽培经验,成功利用本地资源丰富的胡桑枝条栽培香菇,在此基础上,持续选育香菇新品种、完善栽培技术、建设成品深加工生产线、主动提升管理水平,以点带面,助推泰州市形成了特色食用菌产业。2018年,泰州市菇业总产量达25880吨,其中姜堰区菇业产量达3350吨,产值达4856万元,鲜香菇1930吨、干香菇1420吨。桥头镇是姜堰区菇业主产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香菇种植面积达1300亩,建立有千亩香菇产业园,以及江苏省最大的香菇生产与交易基地。探究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模式,对提升区域性香菇生产水平、加快高效农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提高农民纯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季节和生产场所,香菇栽培细分为层架栽培模式、林下栽培模式、覆土栽培模式、半覆土栽培模式等,栽培技术经历了砍花法栽培、段木栽培和木屑栽培3个阶段。香菇栽培需要选择优质菌种,配置培养基料时注意碳氢比,灭菌要及时、充分。香菇是低温和变温结实性的菇类,需要温差刺激才能结实,生长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通风顺畅,无杂菌感染和鼠害、虫害。香菇采摘后及时出售,干制时合理控制好烘干温度和时间。姜堰区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呈现园区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特点,园区内龙头企业为菇农统一购置菌种和原料,统一市场销售,订单生产面积达1100亩,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菌棒制作流水线及冷藏保鲜库,可实现年制作菌棒800万袋。创立了“苏福”品牌,主持修订了泰州市无公害香菇标准化生产规程,每年培训菇农1500人次。改善了菇农年龄结构,45周岁及以下青壮年占比达30%,经济效益明显,种植香菇亩均纯收益23950元,远超传统稻麦种植收益1155元,科技含量增强,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和周年栽培技术分别获得省、市农业推广奖项,获得各项专利、认证20多项。桥头香菇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产业粗放程度高、产品价值链条短、营销方式不完善、服务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香菇生产仍处在初级加工阶段,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小,无延伸产业链,销售渠道较为传统,易造成产品滞压,市场竞争力不强,基层从事香菇专业人才断档等,影响了桥头香菇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桥头镇香菇产业优化发展策略为:优化提升香菇生产技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强化行政服务保障工作,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等。

杨文琪[3](2019)在《玉米秸秆栽培毛头鬼伞及其菌糠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占农作物生物学产量的60%,是我国产量最大的可再生利用资源,其中玉米秸秆约占总秸秆产量的27.39%,合理利用玉米秸秆资源对解决秸秆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毛头鬼伞作为土生草腐菌,具有营养丰富,易于栽培,适应原料广泛等特点。利用玉米秸秆栽培毛头鬼伞,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解决玉米秸秆带来的污染问题,还为栽培毛头鬼伞提供了新的培养料,促进毛头鬼伞产业的持续发展。将毛头鬼伞菌糠发酵后制成菌糠肥料种植玉米,既能食用菌菌糠得到有效的利用,又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符合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选取7株不同来源的毛头鬼伞菌株,以玉米秸秆为碳源,通过平板筛选和酶活性检测等方法,比较其分解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素的能力。然后配制了含有不同比例的玉米秸秆栽培配方,进行毛头鬼伞栽培试验,从中选出产毛头鬼伞子实体最优配方。最后,对毛头鬼伞菌糠进行发酵、堆肥处理,将毛头鬼伞菌糠肥料施入玉米幼苗盆栽土壤中,通过分析玉米幼苗生长过程中各种生理生化指标和土壤理化指标,筛选出菌糠肥料适宜的施用量。综上所述,试验结果如下:1.本试验选取了7株毛头鬼伞菌株(鸡腿菇01、三明、白鸡腿、cc100、白鸡腿3号、特36、cc200),通过平板筛选和酶活检测的方法,比较7株毛头鬼伞菌株对玉米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的降解能力。通过平板筛选的结果表明,7株毛头鬼伞菌株中,对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能力较强的菌株是鸡腿菇01、三明、cc100、特白36。通过酶活性检测试验分析毛头鬼伞菌株产漆酶、木聚糖酶、羧甲基纤维素酶的能力,结果表明,鸡腿菇01产这三种酶的能力最强,酶活性分别为10.39U/mL、42.36 U/mL、3.30 U/mL,本试验筛选出降解玉米秸秆最优毛头鬼伞菌株为鸡腿菇01。2.对鸡腿菇01菌株,进行最适玉米秸秆栽培料配方的出菇试验研究,通过设置10个毛头鬼伞栽培配方,以纯棉籽壳栽培料为对照组(CK),采用袋料发菌,筐内覆土,菇房出菇的栽培模式,对毛头鬼伞菌丝的生长情况,出菇产量、子实体的商品性状、生物转化率及出菇前后菌糠中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活性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配方7(玉米秸秆60%、棉籽壳30%、麸皮10%、另添加1.5%的石灰)的毛头鬼伞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菌丝满袋时间最短为37天,毛头鬼伞出菇产量最高为1513.6 g,子实体商品性状好,生物转学化率为126.13%,木质纤维素酶活性出菇前后变化最大,与其他处理相比均有显着差异。利用玉米秸秆栽培毛头鬼伞可降低栽培毛头鬼伞的成本,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因此配方7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3.将毛头鬼伞菌糠添加干鸡粪进行适当的发酵堆肥处理,设置11个施肥水平,原土栽培为对照组,施用菌糠肥料的处理与施用干鸡粪的处理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毛头菌糠肥料对玉米幼苗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较施用干鸡粪的处理相比更有利于玉米幼苗的生长。其中T4处理对玉米幼苗的生长作用最为显着,T4处理玉米幼苗株高比对照组(CK)高出20.06%,T4处理玉米幼苗鲜重与对照相比明显增加了39.8%,并能显着提高玉米幼苗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和光合速率。进一步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菌糠肥料能显着降低土壤的pH值和电导率(EC),能有效改善土壤盐碱性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全量养分含量。根据不同处理玉米幼苗株高和干重与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玉米幼苗生长指标与土壤的EC值、有机质、氨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和全磷的含量具有显着的影响关系。试验结果表明,T4处理的土壤有机质、氨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最高,T4处理全磷、全钾在土壤的含量最高。因此T4处理为最佳施肥水平,即每千克土壤中毛头鬼伞菌糠肥料的施肥量为20g。

喻晓明[4](2018)在《巨大口蘑六种菌株贮藏期间褐变及相关机理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用菌子实体在采后贮藏期间生命活动仍在继续,贮藏时间的增加会引起其生理生化和自身品质的变化,不同菌株子实体在贮藏期间会表现出不同的贮藏特性。巨大口蘑是一种珍稀食药用菌,其SCAU1菌株在812℃条件下能贮藏30 d不变色,有着独特的不易褐变性质。本研究以巨大口蘑SCAU1、SCAU3、SCAU4、H49、H99和H100六种菌株子实体为实验材料,比对分析六种菌株子实体采后贮藏期间的褐变度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结合SCAU1菌株的A6单核菌丝基因组数据和高通量二代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六种巨大口蘑菌株进行有参转录组测序及分析,旨在筛选出耐贮藏的巨大口蘑菌株品种,并从分子水平探讨巨大口蘑不同菌株褐变度差异的内在可能原因,具体结果如下:1.在相同贮藏条件下定期测定六种菌株子实体的褐变及褐变相关生理指标(PPO、酪氨酸酶、漆酶和总酚含量)的变化情况并对各指标与褐变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贮藏期间六种巨大口蘑的褐变度呈上升趋势,PPO和漆酶活性均呈折线波动下降趋势,H49和SCAU3菌株的TYR活性先上升再下降,另外4个菌株的TYR活性先下降后上升再折线波动下降,其中SCAU1、H49和H100三种菌株的褐变度和PPO、TYR及漆酶活性较低,SCAU3菌株褐变度和PPO活性最高,而总酚含量在六种菌株间并未出现显着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六种菌株的褐变度均与PPO活性呈显着负相关(p<0.05),此外,仅SCAU3菌株的褐变度还与TYR活性呈显着负相关(p<0.05);2.在相同贮藏条件下定期取样测定巨大口蘑六种菌株的抗氧化酶(CAT、POD和SOD)活力,结果表明:巨大口蘑六种菌株子实体的CAT呈缓慢下降趋势,在整个贮藏期间差异不显着(p>0.05);POD活性在前6 d内均急剧下降,随后呈不同幅度的缓慢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六种菌株的SOD活性在贮藏前期12 d内均急剧上升,随后呈不同速率的下降;3.对巨大口蘑六种菌株转录组数据进行质量评估、组间关系分析和,结果表明:巨大口蘑六种菌株的转录组测序质量较好,能有效保证测序数据可以用作后续生物信息学的分析;在六种菌株的基因表达水平组间比较中,SCAU1、SCAU4、H99和H100四个菌株聚为一类,SCAU3和H49菌株各自单独为一类;4.对巨大口蘑不同菌株组间比对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挑选组间差异分析中有代表性的SCAU1、SCAU3、H49和H100四种菌株进行组间比对及GO功能注释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四种菌株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主要是在代谢过程、细胞组分、细胞过程和催化活性中;5.对巨大口蘑六种菌株在黑色素物质生成相关代谢通路富集到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菌株的两两组间比对中,差异表达基因都主要富集在苯丙氨酸代谢和酪氨酸代谢途径;六种菌株在苯丙氨酸代谢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呈显着差异,六种菌株的酪氨酸代谢主要以氧化分解途径为主,在酪氨酸代谢的黑色素生成途径相关基因中,SCAU3菌株的表达量最高,SCAU1菌株的表达量最低。从上述实验结果中可看出,在巨大口蘑六种菌株中,SCAU1和H49两菌株表现出较好的贮藏品质和市场价值,SCAU3菌株的贮藏品质最不理想。从转录组水平的分析结果来看,SCAU1和H49菌株不易褐变可能与其子实体细胞的代谢过程和黑色素生成途径的基因差异表达有关。

代俊杰[5](2018)在《羊肚菌营养供给及转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羊肚菌整个栽培周期内涉及的营养元素进行了研究。其中在营养生长阶段,以羊肚菌主要存储营养的器官菌核为主要指标筛选出一个栽培种及其对应的栽培种配方和营养袋施用方式,并通过几种主要胞外酶活的测定评价了该菌株对各种营养类型的分解吸收特性。在生殖生长阶段通过对羊肚菌播种后土壤中主要矿物元素的测量发现土壤溶液中部分矿物元素浓度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其生殖生长转化的一个刺激因素。⑴在菌株筛选试验中,通过对收集到各地主要栽培菌株的菌丝生长情况及菌核产量的观察测定评价筛选出来自美国宾州的MCU菌株为最佳菌株。并通过ITS序列比对发现其与红褐羊肚菌Morchella rufobrunnea近似种。⑵在培养基筛选试验中,利用响应面优化法,以产生的菌核干重为响应值,筛选出羊肚菌菌种生长中主要营养成分各部分最佳材料及其配方。实验发现,在小麦粒含量约59.7%,木屑含量约为12.5%,麦麸含量约为8.3%,豆粉含量10%,羊肚菌基脚土含量7.5%,石灰石膏含量各1%时试验点响应值最大,为16.66g/100g湿重。本试验同时发现,豆粉与基脚土对响应值即菌核干重影响较小,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可以对其含量进行适当修正。⑶通过对羊肚菌生长过程中五种胞外酶酶活变化的分析,发现该羊肚菌菌株在栽培种阶段和营养袋阶段半纤维素酶活性明显高于其它酶,此外,漆酶、淀粉酶、羧甲基纤维素酶等酶类酶活水平基本一致,说明该菌株在菌丝营养积累阶段,羊肚菌对于半纤维素即括各种聚戊糖和聚己糖的分解吸收能力较强。除蛋白酶外其余四种酶类营养袋前期变化趋势基本等同于栽培种时期,不同于其它食用菌,说明该菌株是一种先吸收、储存营养再进行转化的过程。⑷通过L9(3)3正交试验筛选最适营养袋使用方式,发现从产量、转化率、成品数等指标来看,编号9在1%水平上均显着高于其它试验处理,此外,从原基数上看,编号9处理也较少,说明它出菇密集且集中,生长势高,整体周期短。故选择编号9为最佳试验处理,该菌株在栽培实践中最佳的营养袋供给方式为播种后第15天在畦床放置2400g/平方米湿重的营养袋,营养袋配方为小麦粒80%,麦麸9%,木屑9%,石灰1%,石膏1%。该种方式产量最高,可产每平米333g子实体。⑸通过栽培过程中0-10cm、10-20cm土壤内钙、钠、镁、钾及速效钾、速效磷元素含量变化,发现钙、钠、钾元素在羊肚菌栽培过程各个阶段变化均大致呈一个趋势。表层和深层土壤呈不同规律反映出羊肚菌菌丝主要活动区域在0-10cm土层内。羊肚菌菌丝对这些元素有富集作用,但在出菇刺激即浇水漫灌时,表层中这些元素会被冲刷含量下降。根据这一现象表明离子浓度变化导致的电位差会促进羊肚菌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

马布平,罗祥英,刘书畅,李荣春[6](2017)在《裂褶菌研究进展综述》文中指出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Fr.)属珍稀食药用菌,具有显着的强身健体、抗肿瘤、防衰老功效。较系统介绍裂褶菌的活性成分、栽培历史、品种资源及分布、生物学特性、母种培养和栽培培养基筛选,以及栽培(出菇)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主要结果。

任羽,王松,王涛[7](2017)在《酒糟栽培食用菌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该文从适宜在酒糟中栽培的食用菌品种、酒糟栽培食用菌效果、酒糟预处理技术及栽培料配方等方面对不同酒糟栽培食用菌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酒糟生产食用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酒糟栽培食用菌的研究重心应从传统的可行性研究、配方筛选,转向研究酒糟适宜食用菌生长的作用机理、菌株筛选、食用菌的营养品质、食品安全、酒糟菌糠的再利用,以及工厂化生产的栽培工艺研究等。酒糟栽培食用菌为酿酒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一个前景广阔的发展方向,提升了酒企新形势下的竞争力,同时也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林原,赵光辉,陈剑,郭德章,陈躬国,郑英姿,吴汉琼[8](2016)在《草菇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明介绍各地现行的7种草菇栽培方法,包括畦式栽培法,压块栽培法,小草把堆草栽培法,室内床架式栽培法,熟料栽培法,港式栽培法,设施化筐式栽培法,进而对这些栽培法进行了扼要的分析和讨论。

黄千慧[9](2014)在《平菇熟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平菇熟料栽培技术不规范的状况,我们进行了平菇熟料栽培技术工艺研究,以期为平菇的栽培提供技术支撑。1.不同培养基栽培种栽培平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栽培种对平菇菌丝生长及生物学效率有显着影响。平菇生物学效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麦粒菌种、棉籽壳菌种、玉米粒菌种、小米粒菌种、木屑菌种、玉米芯菌种。2.培养料含水量试验结果表明:棉籽壳熟料栽培平菇,培养料含水量为65%,平菇菌丝生长最好,生物学效率最高。3.料袋封口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套环报纸封口方式为平菇料袋最佳封口方式,平菇菌丝生长情况最好,发菌期最短,出菇最早,生物学效率最高。4.料袋规格试验结果表明:使用17cm×36cm×0.004cm料袋平菇生物学效率最高,使用28cm×56cm×0.004cm料袋平菇生物学效率最低。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平菇熟料栽培选用22cm×45cm×0.004cm或24cm×50cm×0.004cm的料袋比较适宜。5.出菇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出菇环出菇为平菇最佳出菇方式,菇棚利用率最高,产品的商品性较好。6.子实体采收规格试验结果表明:平菇子实体菌盖2cm时采收比较适宜,此时采收经济效益最高。7.石灰添加量试验结果表明:棉籽壳熟料栽培平菇,石灰的适宜添加量为2%,此时平菇生物学效率最高。8.石膏添加量试验结果表明:棉籽壳熟料栽培平菇,石膏的适宜添加量为1%,此时平菇生物学效率最高。

刘冬忍[10](2013)在《糙皮侧耳漆酶基因poxc启动子替代与双孢蘑菇aco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木质素的生物降解中,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依赖过氧化物酶、漆酶是3种主要的木质素降解酶类,可以产生这些酶类的微生物以白腐真菌为主,其中糙皮侧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类群。糙皮侧耳靠自身分泌各种胞外酶把基质中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并转化为自身生长发育所需物质,其胞外酶种类和活性与分解利用的营养物质密切相关。因此这些酶的活性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菌丝对培养料的生物转化率。在双孢蘑菇覆土出菇机理的研究中,发现双孢蘑菇具有由甲硫氨酸经氨基环丙烷羧(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ACC)合成乙烯的途径,而ACC氧化酶(ACC oxidase,ACO)是乙烯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它直接催化从ACC到乙烯的转变,而ACO基因对子实体发育具有调控作用。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糙皮侧耳天达300漆酶POXC基因的同源重组片段。以糙皮侧耳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pd)同源替代糙皮侧耳POXC漆酶基因前的启动子序列,用大肠杆菌潮霉素B抗性基因为标记基因,构建糙皮侧耳漆酶POXC基因的同源重组片段。2.用幼嫩的糙皮侧耳菌丝为实验材料,脂质体TM2000为转化的载体,将糙皮侧耳天达300漆酶poxc基因的同源重组片段转入糙皮侧耳菌丝细胞中,在含80μg/mL潮霉素RCM再生培养基上培养,获得一系列拟转化子。通过潮霉素筛选、在含底物ABTS的PDA平板上显色验证、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的酶活、RNA表达量验证等方法,得到一批能高效表达漆酶酶活的拟转化子。3.通过栽培试验验证发现:在发菌阶段,转基因菌株的菌丝满袋时间比出发菌株快2天左右;在菌丝满袋后经低温≦16℃诱导2天后,转化菌株菌袋形成原基的比例约50%-75%,而出发菌株形成原基的比例≦30%。出菇2茬后,用范氏(Van Soest)洗涤纤维素分析法检测棉籽壳栽培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简称三素)。结果发现出发菌株栽培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分别为32.0%、26.9%和18.6%;转基因菌株分别为28-29%、22%和14%;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出发菌株相比,转基因菌株菌株对棉籽壳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到30%以上,产量提高20%以上。4.根据NCBI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双孢蘑菇ACO基因序列设计一对PCR特异性引物,以双孢蘑菇AS2796菌丝体的总RNA为模板,经RT-PCR克隆得到一个大小为630 bp的ACO基因的部分序列;以其为模板,先后克隆得到用于构建颈环结构的正向和反向序列。正、反向序列分别与双孢蘑菇的GPD启动子和来自质粒pBHg的T35S终止子连在一起后,通过酶切、酶连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了ACO基因RNAi的颈环结构;并使其与质粒pBHg连在一起,得到RNAi颈环结构的表达质粒pBHg-dsACO。5.用幼嫩的双孢蘑菇菌褶组织为实验材料,以脂质体TM2000为转化载体,将表达质粒 pBHg-dsACO转入双孢蘑菇菌褶组织细胞中,在RCM再生培养基上倒置培养;随着脂质体-DNA复合物与菌褶共培养时间的增加,菌褶的萌发率不断升高;当共培养时间为100 min,脂质体介导转化达到最佳效果。运用潮霉素抗性筛选及分子生物学手段筛选、鉴定拟转化子。在随机挑选的22个转化子中均能检测到外源潮霉素抗性基因和发卡RNA(hpRNA)。6.双孢蘑菇的转化菌株在PDA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0天后,分别采用气相色谱法和离子色谱法测定了双孢蘑菇培养过程中合成的乙烯,乙烯合成量分别为9.26μL/L和5.92μL/L。再加入ACC溶液,使其终浓度达到5 mmol/L,温育后,测定酶活性。酶活测定结果表明:出发菌株和转基因菌株的ACC合成酶的活性(单位为nmol/mg.h)分别为9.81和1.94,两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

二、金针菇切袋覆土两端出菇栽培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针菇切袋覆土两端出菇栽培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桃木屑的大球盖菇高产配方与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食用菌及大球盖菇概述
        1.1.1 食用菌概述
        1.1.2 大球盖菇概述
    1.2 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性
        1.2.1 大球盖菇的形态特征
        1.2.2 大球盖菇的营养需求
        1.2.3 大球盖菇对环境的要求
    1.3 大球盖菇栽培现状
    1.4 大球盖菇木质纤维素利用及其酶活性的研究
    1.5 农业废弃物利用现状
        1.5.1 玉米秸秆
        1.5.2 玉米芯
        1.5.3 木屑
    1.6 北京市农业废弃物现状
        1.6.1 北京市农业废弃物现状
        1.6.2 平谷区桃木屑资源现状
    1.7 存在的问题
    1.8 目的与意义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配方与工艺设计及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实验材料
        2.1.3 配方与工艺设计
        2.1.4 培养料处理工艺
        2.1.5 栽培方法与播种区设置
        2.1.6 菌丝生长观察方法
        2.1.7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球盖菇不同配方与工艺培养料的理化性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原料及培养料的理化性状指标与测定方法
        3.1.3 实验仪器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原料理化性质
        3.2.2 培养料理化性质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配方与工艺栽培大球盖菇的木质纤维素组分及其相关酶活力的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原料及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组分的测定
        4.1.2 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相关酶活力的测定
        4.1.3 实验仪器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原料木质纤维素
        4.2.2 培养料木质纤维素变化
        4.2.3 相关性分析
        4.2.4 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相关酶活力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配方与工艺栽培大球盖菇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农艺性状的测定
        5.1.2 产量的测定
        5.1.3 实验仪器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农艺性状分析
        5.2.2 产量与生物学效率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配方与工艺栽培大球盖菇的营养品质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1.3 实验仪器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灰分
        6.2.2 粗纤维
        6.2.3 粗蛋白
        6.2.4 氨基酸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第八章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香菇的营养价值
    1.3 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
    1.4 我国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1.5 典型省份香菇产业特征
        1.5.1 浙江省香菇产业
        1.5.2 甘肃省香菇产业
        1.5.3 河北省香菇产业
        1.5.4 辽宁省香菇产业
        1.5.5 湖北省香菇产业
        1.5.6 其他地区香菇产业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香菇的栽培技术
    2.1 菌种选育与栽培管理
        2.1.1 菌种选育
        2.1.2 栽培基料
        2.1.3 装袋、接种
        2.1.4 发菌管理
        2.1.5 转色管理
        2.1.6 出菇管理
        2.1.7 栽培模式
        2.1.8 栽培环境控制与过程管理
    2.2 香菇保鲜与加工
        2.2.1 保鲜与加工
        2.2.2 干香菇的分级标准
    2.3 栽培技术规程
    2.4 小结
第3章 泰州市农业基本情况
    3.1 泰州市概况
    3.2 泰州市农业发展现状
    3.3 泰州市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3.4 姜堰区桥头镇概况
        3.4.1 桥头镇概况
        3.4.2 桥头镇农业基本现状
        3.4.3 桥头镇特色农业
第4章 桥头镇香菇产业特征
    4.1 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4.1.1 香菇发展园区化
        4.1.2 香菇发展产业化
        4.1.3 香菇发展标准化
        4.1.4 香菇发展品牌化
    4.2 桥头镇香菇发展成效
        4.2.1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4.2.2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4.2.3 科技含量不断增强
    4.3 桥头镇香菇产业的现实挑战
        4.3.1 产业粗放程度高
        4.3.2 产品价值链条短
        4.3.3 营销方式不完善
        4.3.4 专业技术人才少
    4.4 小结
第5章 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5.1 优化出菇过程管理
    5.2 推广无公害生产集成技术
    5.3 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
    5.4 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
    5.5 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
    5.6 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
    5.7 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
    5.8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5.9 拓宽香菇销售渠道
    5.10 小结
第6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玉米秸秆栽培毛头鬼伞及其菌糠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秸秆资源和综合利用现状
        1.1.1 我国秸秆资源产量及分布
        1.1.2 秸秆的成分与营养价值
        1.1.3 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1.1.4 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2 毛头鬼伞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1.2.1 毛头鬼伞形态和分布
        1.2.2 毛头鬼伞的营养价值
        1.2.3 毛头鬼伞栽培技术研究
        1.2.4 毛头鬼伞降解秸秆研究进展
    1.3 菌糠的利用现状研究
        1.3.1 菌糠理化特性及营养价值
        1.3.2 菌糠利用现状
        1.3.3 菌糠利用前景及问题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降解玉米秸秆的毛头鬼伞菌株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玉米秸秆及预处理
        2.1.3 培养基
        2.1.4 试剂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毛头鬼伞菌株平板初筛
        2.2.2 毛头鬼伞菌株液体培养基复筛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毛头鬼伞菌株平板初筛
        2.3.2 毛头鬼伞菌株液体培养基复筛
    2.4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玉米秸秆栽培毛头鬼伞培养料配方的筛选
    3.1 试验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试验器材及药品
        3.1.3 玉米秸秆预处理
        3.1.4 培养基
        3.1.5 毛头鬼伞的栽培方法
        3.1.6 毛头鬼伞栽培料中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活性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栽培料配方对毛头鬼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3.2.2 不同栽培配方对毛头鬼伞子实体生长情况的影响
        3.2.3 不同配方毛头鬼伞出菇前后栽培料中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活性变化
        3.2.4 毛头鬼伞产量与出菇前后木质纤维素酶活性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毛头鬼伞菌糠肥料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品种
        4.1.2 毛头鬼伞菌糠肥料制备
    4.2 试验方法
        4.2.4 试验设计
        4.2.5 试验样品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添加不同肥料对玉米幼苗的影响
        4.3.2 添加不同肥料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3.3 添加不同肥料的玉米幼苗株高、干重与土壤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4.4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4)巨大口蘑六种菌株贮藏期间褐变及相关机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及英汉对照
1 前言
    1.1 巨大口蘑简介
        1.1.1 巨大口蘑的食药用价值
        1.1.2 巨大口蘑的菌种驯化及栽培
        1.1.3 巨大口蘑不同菌株间的差异
        1.1.4 巨大口蘑的抗褐变研究
        1.1.5 巨大口蘑的分子研究
    1.2 食用菌的褐变及其机理研究
        1.2.1 食用菌的酶促褐变
        1.2.2 真菌黑色素的合成途径
        1.2.3 食用菌的褐变抑制研究进展
    1.3 转录组学简介
        1.3.1 转录组学及其测序技术简介
        1.3.2 转录组学在真菌方面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供试巨大口蘑菌株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巨大口蘑子实体贮藏方法
        2.2.2 巨大口蘑六种菌株贮藏期间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2.2.3 巨大口蘑转录组测序及组装方法
        2.2.4 转录组质量评估方法
        2.2.5 Unigene功能注释及分析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巨大口蘑六种菌株贮藏期间褐变度及相关酶活性测定结果
        3.1.1 巨大口蘑六种菌株贮藏期间褐变度的变化
        3.1.2 巨大口蘑六种菌株贮藏期间多酚氧化酶活力的变化
        3.1.3 巨大口蘑六种菌株贮藏期间酪氨酸酶活力的变化
        3.1.4 巨大口蘑六种菌株贮藏期间漆酶活力的变化
        3.1.5 巨大口蘑六种菌株总酚含量的变化
    3.2 巨大口蘑六种菌株贮藏期间抗氧化酶活力的变化
        3.2.1 巨大口蘑六种菌株贮藏期间过氧化氢酶活力的变化
        3.2.2 巨大口蘑六种菌株贮藏期间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变化
        3.2.3 巨大口蘑六种菌株贮藏期间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变化
    3.3 巨大口蘑六种菌株转录组测序质量评估
        3.3.1 RNA质量检测
        3.3.2 转录组测序碱基及Reads质控分析
        3.3.3 过滤rRNA后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统计
        3.3.4 巨大口蘑六种菌株基因表达结果统计
    3.4 巨大口蘑六种菌株样品关系分析
        3.4.1 巨大口蘑六种菌株样品基因表达水平相关性分析
        3.4.2 巨大口蘑六种菌株样品主成分分析
        3.4.3 巨大口蘑六种菌株样品聚类分析
    3.5 巨大口蘑各菌株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5.1 基因差异表达统计
        3.5.2 巨大口蘑各菌株差异Unigene的GO分析
        3.5.3 显着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3.6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黑色素物质生成的初步探讨
        3.6.1 转录组数据中与黑色素物质生成有关的差异基因通路富集分析
        3.6.2 转录组数据中与黑色素物质生成有关的差异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3.6.3 巨大口蘑六种菌株贮藏期间褐变度差异的可能原因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巨大口蘑六种菌株贮藏期间褐变度及相关酶活性变化
        4.1.2 巨大口蘑六种菌株贮藏期间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4.1.3 巨大口蘑六种菌株转录组质量评估和样品间关系分析
        4.1.4 巨大口蘑不同菌株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4.1.5 差异表达基因在黑色素物质生成途径的分析
    4.2 结论
5 创新性与不足
    5.1 创新性结果
    5.2 存在的问题及深入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羊肚菌营养供给及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羊肚菌研究概述
    1.2 食用菌胞外酶研究现状
    1.3 响应面优化法
    1.4 土壤中主要养分成分及其作用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菌核高产菌株筛选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最适营养供给配方筛选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设计及项目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菌种培养过程中酶活变化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营养袋相关实验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栽培过程中土壤中主要矿物质元素变化情况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试验菌株MCU所提ITS序列
附录 B 试验菌株MCU生长形态变化
附录 C 不同材料配方中菌核状态
附录 D 爬坡实验中各配方菌核形态
作者简介
致谢

(6)裂褶菌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裂褶菌活性成分
    1.1 胞外多糖
    1.2 酶类
    1.3 蛋白类
2 栽培历史
3 品种资源及分布概况
4 生物学特性
5 栽培研究
    5.1 母种培养基筛选
    5.2 栽培培养基筛选
    5.3 栽培 (出菇) 模式
6 结语

(7)酒糟栽培食用菌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适宜在酒糟中栽培的食用菌品种及效果
    1.1 适宜在酒糟中栽培的食用菌品种
    1.2 酒糟栽培食用菌效果
2 酒糟栽培食用菌技术现状
    2.1 酒糟预处理技术
    2.2 栽培料配方研究
3 展望

(9)平菇熟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引言
    1 概述
        1.1 食用菌
        1.2 平菇
        1.3 平菇栽培方式
        1.4 平菇栽培历史及发展现状
        1.5 平菇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2 引言
第二章 不同培养基栽培种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栽培种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培养基栽培种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培养料含水量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料含水量对平菇菌丝长势的影响
        2.2 培养料含水量对平菇菌丝长速的影响
        2.3 培养料含水量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料袋不同封口方式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料袋封口方式对平菇菌丝长势的影响
        2.2 料袋封口方式对平菇菌丝长速的影响
        2.3 料袋不同封口方式对平菇菌丝满袋及出菇的影响
        2.4 料袋封口方式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料袋规格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料袋规格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菌袋规格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不同出菇方式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出菇方式对菇棚的利用率
        2.2 不同出菇方式对平菇子实体性状的影响
        2.3 不同出菇方式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子实体采收规格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子实体采收规格对平菇第一潮单朵重的影响
        2.2 子实体采收规格对平菇转潮时间的影响
        2.3 子实体采收规格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2.4 子实体采收规格对平菇经济效益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石灰添加量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石灰量添加对培养料 pH 的影响
        2.2 石灰添加量对平菇菌丝生长及菌袋感染率的影响
        2.3 石灰添加量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石膏添加量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石膏添加量对平菇菌丝长势的影响
        2.2 石膏添加量对平菇菌丝长速的影响
        2.3 石膏添加量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十章 主要结论及后续工作设想
    1 主要结论
        1.1 平菇熟料栽培中宜用棉籽壳作为栽培种培养料
        1.2 平菇熟料栽培最适含水量为 65%
        1.3 平菇熟料栽培料袋最佳封口方式为出菇环报纸封口
        1.4 料袋规格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1.5 平菇熟料栽培最佳出菇方式为添加出菇环立体摆放出菇
        1.6 平菇熟料栽培子实体最佳采收规格为菌盖 2cm
        1.7 平菇熟料栽培培养料石灰最适添加量为 2%
        1.8 平菇熟料栽培培养料石膏最适添加为 1%
    2 后续工作设想
        2.1 混合原料作为栽培种培养料栽培平菇的研究
        2.2 培养料含水量对料袋内营养积累的影响研究
        2.3 料袋折径和长度对平菇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2.4 平菇子实体采收规格对子实体营养成分和货架期的影响研究
        2.5 石灰添加量对平菇生长过程中培养料 pH 及平菇酶活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10)糙皮侧耳漆酶基因poxc启动子替代与双孢蘑菇aco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作物秸秆在食用菌栽培中的应用
        1.1.1 我国农作物秸秆的资源状况
        1.1.2 秸秆的基本结构
        1.1.3 食用菌栽培和秸秆利用的关系
        1.1.4 糙皮侧耳在秸秆降解中的应用
        1.1.4.1 糙皮侧耳的发展概况及推广意义
        1.1.4.2 糙皮侧耳在秸秆降解中的应用
    1.2 双孢蘑菇覆土出菇机理的研究进展
        1.2.1
        1.2.2 乙烯生物合成途径的类型
    1.3 真菌基因功能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1.3.1 基因敲除技术
        1.3.1.1 基因敲除技术
        1.3.1.2 基因敲除技术在真菌中的应用
        1.3.2 RNAi技术
        1.3.2.1 RNAi的作用机制和特征
        1.3.2.2 RNAi在真菌中的应用
    1.4 食用菌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4.1 平菇的转化方法
        1.4.1.1 PEG-CaCl2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
        1.4.1.2 电激转化法
        1.4.1.3 基因枪法
        1.4.1.4 限制性内切酶介导的DNA整合法(REMI)
        1.4.1.5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1.4.1.6 脂质体介导转化法
        1.4.2 食用菌遗传转化的筛选标记
        1.4.3 食用菌常用的启动子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构建平菇漆酶工程菌株的意义
        1.5.2 构建双孢蘑菇ACO基因工程菌株的意义
第二章 糙皮侧耳漆酶基因poxc启动子替代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和载体
        2.1.2 试剂和药品
        2.1.3 培养基配方
    2.2 实验方法
        2.2.1 构建糙皮侧耳漆酶POXC基因的工程菌株的技术路线
        2.2.2 引物设计
        2.2.3 CTAB法提取糙皮侧耳的基因组DNA
        2.2.4 2号质粒的提取
        2.2.4.1 质粒宿主菌的活化与培养
        2.2.4.2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
        2.2.5 同源重组片段的构建
        2.2.6 PCR产物回收纯化
        2.2.7 脂质体的转化方法
        2.2.8 转化子的筛选与鉴定
        2.2.8.1 潮霉素筛选与PCR鉴定
        2.2.8.2 拟转化子菌丝的遗传稳定性观察
        2.2.8.3 拟转化子的显色验证
        2.2.8.4 拟转化子生长速度的测定
        2.2.8.5 拟转化子的酶活测定
        2.2.8.6 拟转化子的半定量检测
        2.2.9 拟转化子的栽培验证
        2.2.10 栽培料中三素含量的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平菇基因组DNA的提取
        2.3.2 各个目的片段的PCR产物
        2.3.2.1 脂质体转化平菇天达300
        2.3.2.2 PCR鉴定阳性转化子
        2.3.3 转化子的筛选与鉴定
        2.3.3.1 转化子在PDA固体平板上的表型稳定性分析
        2.3.3.2 转化子的显色验证
        2.3.3.3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结果
        2.3.3.4 转化子的酶活测定
        2.3.3.5 转化子的半定量检测
        2.3.4 栽培试验
        2.3.5 栽培料中三素含量的检测
第三章 双孢蘑菇ACO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菌种和质粒
        3.1.2 培养基的配制
        3.1.3 主要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RNAi真核表达载体pBHg-ACO构建
        3.2.2 双孢蘑菇AS2796ACO基因的克隆
        3.2.2.1 引物设计
        3.2.2.2 双孢蘑菇AS2796基因组总RNA提取
        3.2.2.3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3.2.2.4 PCR回收产物与pMD19-T克隆载体连接
        3.2.2.5 酶连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JM109)
        3.2.2.6 重组质粒提取、鉴定并鉴定
        3.2.3 ACO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BHg-dsACO的构建
        3.2.3.1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3.2.3.2 酶切反应与酶连反应
        3.2.3.3 RNAi载体的构建
        3.2.3.4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3.2.3.5 重组质粒的鉴定
        3.2.4 脂质体的转化方法
        3.2.5 转化子的筛选与鉴定
        3.2.5.1 高浓度潮霉素的抗性筛选
        3.2.5.2 PCR扩增目的基因验证
        3.2.5.3 ACO基因的半定量表达验证
        3.2.5.4 双孢蘑菇产生乙烯的测定方法
        3.2.5.5 ACC氧化酶酶活性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RNA的质量检测
        3.3.2 双孢蘑菇ACO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3.3.2.1 RT-PCR产物检测
        3.3.2.2 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对
        3.3.3 cDNA目的片段的RT-PCR扩增鉴定
        3.3.4 载体验证
        3.3.4.1 载体的酶切验证
        3.3.4.2 克隆载体pDM19-Tsimple+dsACO发夹结构测序结果
        3.3.5 脂质体的转化方法
        3.3.5.1 共培养时间与萌发率
        3.3.5.2 脂质体转化双孢蘑菇As2796
        3.3.6 转化子的筛选与鉴定
        3.3.6.1 潮霉素抗性验证
        3.3.6.2 ACO基因的半定量验证
        3.3.6.3 转基因菌株在PDA培养基中乙烯含量的测定
        3.3.6.4 转基因菌株在PDA培养基中ACC酶活的测定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遗传转化方法的选择
    4.2 糙皮侧耳漆酶基因poxc启动子替代
    4.3 双孢蘑菇ACO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四、金针菇切袋覆土两端出菇栽培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桃木屑的大球盖菇高产配方与工艺的研究[D]. 杨琦智.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2]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D]. 沈皓明. 扬州大学, 2021(05)
  • [3]玉米秸秆栽培毛头鬼伞及其菌糠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D]. 杨文琪. 天津农学院, 2019(07)
  • [4]巨大口蘑六种菌株贮藏期间褐变及相关机理的比较研究[D]. 喻晓明.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羊肚菌营养供给及转化研究[D]. 代俊杰.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2)
  • [6]裂褶菌研究进展综述[J]. 马布平,罗祥英,刘书畅,李荣春. 食药用菌, 2017(05)
  • [7]酒糟栽培食用菌研究现状[J]. 任羽,王松,王涛. 中国酿造, 2017(03)
  • [8]草菇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述评[J]. 林原,赵光辉,陈剑,郭德章,陈躬国,郑英姿,吴汉琼. 食药用菌, 2016(02)
  • [9]平菇熟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 黄千慧.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10]糙皮侧耳漆酶基因poxc启动子替代与双孢蘑菇aco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 刘冬忍. 河南农业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金针菇切袋两头覆土结果栽培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