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财政收入超亿元

代县财政收入超亿元

一、代县财政收入突破亿元(论文文献综述)

忻州市人民政府[1](2021)在《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十四五”“336”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认为忻政发[2021]1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忻州市"十四五""336"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16日(此件公开发布)忻州市"十四五""336"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张生明,温安娜[2](2021)在《代县“十三五”砥砺奋进步伐坚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三五”的五年,是代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五年,是砥砺前行、务实奋进的五年,是苦干实干、成果丰硕的五年。五年来,在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县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顺应新常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最大追求,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最高目标,?

郭敏[3](2021)在《农户理性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研究 ——以传统农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目前宅基地问题的实质是国家发展阶段、城乡关系转型与农户现实需要的错位与失调。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其改革成效将会直接影响国家下一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的质量。因此,研究以农户需求与理性为切入点,以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形成过程为主线,构建“理性—意愿”的分析框架,探究传统农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形成机理及一般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的退出机制,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提供理论支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文化风俗不同,农户对宅基地的依赖程度和价值认知也不相同,从而退出意愿形成的影响因素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属于经济落后或偏远的传统农区,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传统农区宅基地退出的探索尚缺乏系统性和专门化,因此研究以山西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农区农户为研究对象,以理性、需要、博弈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主要运用扎根理论、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形成机理开展研究。具体分析思路为:首先,构建一个包含农户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模型,从模型化的角度,抽象出农户在宅基地退出中的决策逻辑、思维方式;其次,基于扎根理论,探讨农户宅基地退出理性的内涵、构成维度等,从理论视角分析不同理性对农户退出意愿的影响;接下来,利用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理性与退出意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形成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基于理性决策的宅基地退出意愿均衡分析。从农户行为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包含农户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模型,分析了退出补偿水平、政策执行方式等对均衡结果的影响,从理论上计算出实现农户宅基地退出要满足的具体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在面临可供选择的多方案时会形成不同的纳什均衡,理性的农户会选择一个令其效用得到最大满足的方案。第二,农户宅基地退出理性的概念界定与内涵。采用访谈法、扎根理论,对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因素进行分析与提炼,将宅基地退出理性分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两大维度。参考已有文献,对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构成进行分解,并进一步发现不同理性之间的关系。对农户理性的讨论有较长的历史,形成了不同的观点,研究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农户理性的概念,而且编制了农户理性测量量表,并对其测量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对“理性”这一主观性较强的概念进行了较为精准的测量,具有良好的理论承接性和现实操作性。第三,价值理性对退出意愿的影响。价值理性对退出意愿的影响有明显的层次性。第一层次是基础理性,其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156,研究将其解构为四个维度,从回归结果看,作用强度排序为:生存安全满意度(-0.426)>生产方式(-0.147)>享受需要(-0.124)>生活方式(-0.106);第二层次是本体理性,其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144,本体理性构成维度中作用强度排序为:根祖文化(-0.306)>情感依恋(-0.287)>养老育小(-0.139);第三层次为社会理性,其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135,研究将其解构为两个维度,从回归结果看,作用强度排序为:生活面向(-0.454)>参考依赖(0.227)。-第四,工具理性对退出意愿的影响。工具理性由感知收益与感知风险构成。感知收益正向影响退出意愿,路径系数为0.456,研究将其解构为两个维度,从回归结果看,作用强度排序为:社会利益(0.440)>经济利益(0.243);感知风险负向影响退出意愿,路径系数为-0.219,研究将其解构为三个维度,从回归结果来看,作用强度排序为:生计生存风险(-0.264)>心理风险(-0.230)>经济风险(-0.190)。第五,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通过bootstrap法,发现感知收益、感知风险均在基础理性、社会理性、发展理性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中起显着的完全中介作用,感知风险在本体理性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着,但感知收益在本体理性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之间起显着的完全中介作用,说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决策符合“收益——成本”原理。第六,综合所有研究结果,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形成是从追求生存安全、生产便利、生活质量、情感价值、社会价值的多元目标和动机开始,综合考虑退出获得的补偿、承担的风险,反复权衡、计算,寻找平衡点的过程。具体表现为:(1)生存安全与长远保障是宅基地退出意愿形成的底线。(2)本体理性是宅基地退出意愿形成的深层次阻因。(3)与农村的脱离程度是宅基地退出意愿形成的关键因素。(4)宅基地退出利大于弊是最根本的驱动因素。最后,研究提出了合意的宅基地退出需满足两个条件:(1)宅基地退出后,农户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都要比退出前有所改善。(2)宅基地退出后,农民的生产、生活、心理都要具有可持续性。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1)研究建立了“理性—意愿”的分析框架,探索性研究了农户宅基地退出理性的内涵、构成维度,不仅将理性作为影响因素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联系起来,而且探讨了不同理性之间的关系,弥补了现有研究缺乏统一理论框架,部分影响因素重复讨论和交叉讨论的缺陷,同时也丰富了农民理性理论,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转型期的农户。(2)以农户理性、需求为研究切入点,以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形成过程为主线,发掘农户在宅基地退出问题上内心真实和隐性的需求意愿及其背后隐藏的理性逻辑,为处于深水区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全新视角。(3)开发设计了农户理性的测量量表和理论模型,弥补现有研究对主观因素定量研究不足的缺陷,为科学推进宅基地退出制度改革提供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

李九龙[4](2020)在《新时代下的文化复兴 铁矿资源大县的转型发展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代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际精品文化旅游县、山西省重点旅游县,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使得代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更具优势。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铁矿资源得天独厚,这是代县的禀赋和优势。同时其产业结构畸重难解,这也是代县的现实和困境。作为山西省着名的铁矿资源富集地区,

李棒棒[5](2020)在《广东省体育精准扶贫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区、贫困人口同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是我党的庄严承诺。广东省作为较早开始体育扶贫的省份,推进体育与扶贫工作的深度融合,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既是新时期的强烈要求,也是促进广东省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从长远利益来看,体育“精准”扶贫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帮助贫困县域人口实现永久脱贫。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木桶理论、贫困代际传递传递理论为依据,详细梳理了广东省体育精准扶贫从相关政策的制定到落实的各个环节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结合国外反贫困和国内体育精准扶贫的做法对广东省的启示上,总结出体育扶贫应遵循的原则而后提出广东省体育扶贫的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体育扶贫工作起步较早,主要包括:体育赛事扶贫、体育彩票扶贫、体育援疆援藏扶贫、体育基础设施扶贫、体育冠军扶贫、打造体育综合体扶贫,取得了公共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快培育特色体育品牌、公共体育服务能力显着提升等成效。2.目前,广东省体育扶贫工作仍存在着公众对体育扶贫的认识不足、扶贫对象的参与度不高、精准度低、赛事活动不足和扶贫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等诸多问题与挑战。究其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队伍建设匮乏、收入差距大脱贫周期长和政府的重视程度低所导致的。3.由国外澳大利亚、美国和日本的反贫困的经验中认为广东省体育扶贫需要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地开发自然资源和加强扶贫宣传;从国内广西、山西和甘肃对体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做法上认为广东省体育扶贫需要完善扶贫政策体系、注重扶贫的多方协作和培养贫困主体的信心和能力。4.广东省体育精准扶贫工作应遵循以人文本、绿色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为原则,通过创设良好的体育精准扶贫环境、利用“体育+”促进体育精准扶贫、积极开展体育教育精准扶贫、广泛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助力脱贫、抓好党建工作、开展媒体传播、构建“体医融合”、加强扶贫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参与等策略来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

周璞[6](2020)在《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空间分区或区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义,也是地球科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课题。针对当前国土空间分区科学性不足、省级国土空间分区定位不清,以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资源型地区空间治理亟待加强等问题,本文以全国第一个全省域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为研究区域,开展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和实证综合研究,优化提出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的模型方法与技术流程,提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与空间管制建议,以期为省级空间规划分区方案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为促进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一是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重构和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在国土空间分类、分区相关理论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从国土空间功能系统演化机理出发,按照平行维度分类结构的思路,优化构建了五级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根据资源型地区独特的空间演化路径和高质量发展诉求,综合考虑资源产业发展及其外部影响,改进提出了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二是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和区划技术方法体系优化。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指标设置指向性不突出、模型方法机理解释不足,功能判别的量化依据不明晰等问题,引入生态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自组织理论中的协同学等原理,构建了以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为核心,以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和空间兼容功能协同性分析为判别标准,以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定性研判为校验准则的技术方法体系。三是开展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评价、综合识别与分区方案制定。构建体现山西特色的国土空间功能“态”“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方法进行多功能适宜性评价。基于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比较优势分析和协同性分析等结果,划定了山西省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和复合功能分区方案,兼顾了空间管制的政策需要和增强空间管制弹性的现实诉求,并提出了以功能为导向的空间格局优化建议和分区管治策略。综合山西省分区方案衔接对比和技术方法体系总结讨论,本文提出的功能分区体系、综合识别与区划技术方法基本可行,能够对不同尺度尤其是宏观、中观尺度下的空间分区研究提供一定指导,对完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与方法、指导省级和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具有良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杜鹏霞[7](2020)在《忻州市产业扶贫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贫困问题,是党和国家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而扶贫开发的宗旨是为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社会目标。扶贫攻坚政策的发展落实对于我国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农业农村部余欣荣副部长在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92%以上的贫困人口在具有明显带动优势的特色产业中获得充足的参与和发展,67%的已脱贫人口主要通过产业帮扶发展脱离贫困。产业扶贫可以作为贫困人口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增收的基本对策。忻州市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横跨两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包括吕梁山、太行山-燕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建档立卡初期,辖区内12个行政县中11个为国定贫困县,扶贫难度大,任务重。虽然忻州市经过几年的产业扶贫,扶贫开发已经取得较大成绩,但忻州市贫困面积大、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深的现象仍存在。因此,随着所处的经济社会的变迁以及产业扶贫政策的发展,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和评估面临新的挑战。那么,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构建新型产业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如何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产业扶贫绩效进行合理评估并挖掘阻碍绩效提升的关键因素?如何针对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建设性地提出提升产业扶贫绩效的相关合理化建议?此外,在我国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后,贫困人口的持续脱贫及致富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以梳理国内外产业扶贫专家、学者以及扶贫工作者的研究与实践为起点,阐述了产业扶贫的相关概念、政策发展历程与理论基础,并根据相关研究、理论模型与忻州市产业发展实际构建忻州市产业扶贫绩效评价研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AHP-模糊绩效评价法开展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忻州市产业扶贫政策在培育地区新兴产业以及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产业扶贫基本具有可持续性,而且自2013年以来整体脱贫趋势向好,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23.59%下降到2018年底的2.28%,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8.46万,并且根据产业扶贫准则层的综合得分,从不同维度来看,各维度绩效差异性较大,减贫成效较好,而农业产业发展、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方面成效表现平稳。此外,基于山西省忻州市11个贫困县域2018年截面样本数据对产业扶贫绩效进行评价,通过综合计算分析各县产业扶贫绩效差异状况。忻州市产业扶贫绩效综合评分排名前六位分别为河曲县、神池县、繁峙县、保德县、岢岚县、五寨县,与山西省人民政府2019年批准退出的贫困县名单基本一致,其中,神池县、岢岚县、繁峙县坚决落实精准扶贫政策要求,全力发动产业扶贫攻势,提前脱贫摘帽,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中2018年的脱贫任务,为加快该地区脱贫攻坚步伐提供有力参考。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通过可持续生计理论将产业扶贫可持续性的绩效考核纳入产业扶贫的绩效评价研究框架,使得对产业扶贫的评价更为具体完整。忻州是山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8年所辖区县有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剩余5个县也在2019年如期进入“摘帽”程序。但贫困人口在现有贫困线实现脱贫以及贫困县在现行标准下实现“摘帽”,并不意味着贫困的消失或减贫工作的结束。2020年后,农村贫困仍将以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的形式存在,未来的减贫工作将继续进行。本文通过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将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纳入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分析得出:忻州市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在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宏观环境有所改善,但仍潜藏一定风险;产业发展主要资本大幅增加,但仍存在结构性失衡;产业发展生计选择有效拓展,但仍受多重因素制约。文章最后依据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提出能够提升产业扶贫绩效且适宜该地区产业发展实际的对策建议,以期通过产业扶贫带动地方持续脱贫致富。

忻州市人民政府[8](2020)在《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忻政发[2020]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2020年1月10日(此件公开发布)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忻州——黄土丘陵、农牧交错、高原风光、千古文化。虽立地条件艰苦,但产业特色明显,享有中国杂粮之都、特优名品之乡等美名。特色产业基地、园区经济和农业的聚集功能不断提升,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立新型产业链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郝泽林[9](2019)在《演化视角下的雁门关景区发展动因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2月25日雁门关景区成为山西省第7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忻州市继五台山景区之后的第2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雁门关是中华古关隘的杰出代表,是华夏民族旱地农业文化和游牧民族草原部落文化相互碰撞的接合地带,是北方各民族的重要融合之地,积淀了色彩斑斓的多民族文化精华,拥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军事价值。本文作者通过对雁门关历史和景区演化历程的梳理,试图探明雁门关景区在演化视角下的驱动因素,以期总结一般规律,对今后长城类、边塞类景区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共分为五章,来阐明研究成果和观点: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本文的技术路线和采用的研究方法,最后还对雁门关景区的概念范围进行了界定,以示说明。第二章主要是文献综述部分。主要是对与雁门关相关的文献和旅游地发展演化方面的理论基础进行回顾总结。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梳理了雁门关景区相关文献,以及旅游演化方面的文献整理;二是与本研究具有相关性的理论综述,包括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驱动因素等。第三章以时间为逻辑主线,介绍雁门关景区的历史沿革,历史地位与作用,以及新中国以后雁门关的存在状态,重点分析了雁门关景区的演化历程,从景区开发角度分析了各阶段旅游要素和旅游吸引物的变化情况。最后一部分介绍了景区主管部门的转变。第四章从政府、精英、景区、活动赛事、文学影视五个方面对雁门关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雁门关景区发展过程中各驱动因素所起的作用。第五章为结论。概括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得出研究结论,同时提出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关伟[10](2017)在《民国时期晋绥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晋绥军作为一支军阀武装,在民国存在达38年之久,其兴衰荣辱历程主要是以下几方面要素之互动关系:地盘、经济能力、统率之才能、将领的忠诚、兵源的稳定、士兵的训练、武器装备及后勤补给、官兵战略战术素养以及如何应对外部之挑战等方面。对于以上诸要素在晋绥军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考察与分析,进而深入理解晋绥军何以能够在民国时期长期存在。抗战时期晋绥军与日军作战过程中损失惨重,“晋西事变”的发生使得晋绥军进一步削弱,在此情形之下晋绥军的凝聚力不降反升,其原因是阎锡山在晋绥军中成立了“铁军组织”与“民族革命同志会”这两大组织,加强了对于晋绥军的统驭。解放战争期间晋绥军是诸军阀部队中少见的与解放军顽抗到底进行激烈巷战的部队,甚至出现了所谓的“五百完人”,究其根源在于“铁军组织”在晋绥军中已深入于部队之班级,“铁军基干”的培养及训练加强了晋绥军的内聚力。第一章:阐述晋军建立的历史背景及统率权之争夺。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的危机,不得不依靠地方督抚大员以维护自身的统治,由此中央的集权制逐步削弱,中央的权力不断下移,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二元权力结构,满族与汉族的权力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由此而加剧,最终为民初军阀政治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辛亥革命时期太原起义的爆发,则为晋军的建立提供了历史契机。1911-1917年,是晋军的建立与形成时期,最高统帅地位的权力之争是此时段事关晋军日后发展趋势的最主要关节点。最终,留学日本的军人阎锡山利用灵活巧妙的政治手腕相继将对其晋绥军统帅地位产生威胁的实力派人物铲除,掌握了山西的军政大权,这为晋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分析1917-1928年晋军如何巩固并扩张其军事实力及势力范围。晋军如何解决饷源、将官培养、士兵招募及训练等问题以及阎锡山如何应对军阀混战之时局,是此阶段晋绥军所遇到的主要发展瓶颈。阎锡山在军阀混战的过程中“保持中立”,但是亦伺机谋利,相继采取了拥段反直,联冯拥段倒直,联直、奉反冯和和联蒋讨奉的策略,不断的巩固和扩大了晋军的势力范围。晋绥军的军费一般由本省垫支自筹解决,同时有部分国家协款;军费来源主要是扣留中央税,增收苛捐杂税以及增发省钞等办法筹措。在将领培养及任用方面,逐步形成了以留日学生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生为主体的高级将领和山西将官培育学校培养的中下级军官的格局。晋军的训练主要分为陆军教育的实施、军纪的训练和军事技术的训练三个部分,其训练程度超过了一般军阀的水平。在战略与战术方面,晋军则主要学习德国和日本,战略上注重防守和修筑坚固工事,战术上重视手掷弹与火炮的运用。晋绥军的武器装备有购买和制造两条途径,其武器装备多由日本购买。除了购买的途径外,阎锡山在山西发展了独立的军事工业。第三章:叙述中原大战时期晋绥军由盛而衰的历程,考察晋绥军的编遣过程及中原大战后晋绥军如何解决迫在眉睫的军费开支问题。北伐结束后,民国的政权与军权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编遣会议成为了新的军阀混战的“导火索”。在中原大战前阎锡山相继采取了联冯反蒋、联唐反蒋与拥蒋反唐、二次联冯反蒋的策略,晋绥军及西北军与中央军展开了混战,最终阎冯联军归于失败。蒋介石任命张学良对于晋绥军进行编遣。由于晋绥军将领的内部冲突和矛盾不断,导致了编遣过程一波三折,最终晋绥军重要将领商震率兵脱离晋绥军体系。晋绥军的编遣费用也是此时颇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围绕编遣费用晋绥军将领多次与张学良协商沟通,最终在各方努力下才初步解决。此阶段,晋绥军的军事工业也由趋于衰落,张学良对于太原兵工厂亦实施了编遣,1931年阎锡山重掌山西军政大权后军工业才开始复兴。第四章:分析抗战时期晋绥军在遭遇重大损失后如何继续生存与发展。阎锡山如何处理与日本、蒋介石中央政府及中共的关系,阎统区缩小后如何维持晋绥军的军政开支,如何扭转晋绥军将领离析的趋势以及如何补充新兵等问题是晋绥军此阶段面临的关系其生死存亡的问题。阎锡山的“抗日要准备和日,拥蒋要准备拒蒋,联共又要准备反共”的策略为晋绥军赢得了有限的政治发展空间。晋绥军的军饷除了由中央拨给部分外,主要依靠阎锡山通过实施合理负担、整顿银行、实行兵农合一和克难运动等举措解决财政困难。第二战区监部及其所下属的各机构对于晋绥军的武器装备、粮食补给、交通运输补给、医疗卫生及通讯器材补给等方面给予了援助。抗战中期,阎锡山为了克服“晋西事变”导致的军心涣散的现象,成立了“铁军”组织扭转了这一颓势。晋绥军在士兵补充方面,采取了征兵制与募兵制,并将以往依靠政权补充兵员的方法,转变为依靠政治动员等方法补充士兵。抗战后期,阎锡山在晋西地区实施兵农合一政策以补充兵员和粮饷。晋绥军的士兵训练主要分为政治训练、精神训练、学科训练及术科训练等方面,但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第五章:考察解放战争时期晋绥军的覆灭及官兵凝聚力较强的原因。抗战胜利后,晋绥军通过收编伪军,留用日军以及整编晋绥军进一步扩充了晋绥军的实力。为了保证足够的兵员,阎锡山在其统治区内推行了“兵农合一”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给阎锡山提供了大量的兵员,也给山西民众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为了进一步提升晋绥军的凝聚力,阎锡山在晋绥军的士兵中继续深入发展铁军组织——“铁军基干”,士兵之间形成了相互监视的恐怖氛围,内聚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增强。在与解放军的作战过程中,阎锡山的统治区域日益缩小,此时后勤补给状况对于晋绥军的存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战区总监部及其下属的各分监部等机构对于晋绥军进行了相应的补给,使得晋绥军得以在“苟延残喘”,继续与解放军顽抗到底。晋绥军与解放军作战屡战屡败的现实,使得阎锡山不得不思考晋绥军战略及战术的不足之处,并做出相应的改进以应对危局,但最终由于军阀政治为历史潮流所不允,晋绥军随着阎锡山的军阀政权而走向了历史的终结。

二、代县财政收入突破亿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代县财政收入突破亿元(论文提纲范文)

(2)代县“十三五”砥砺奋进步伐坚实(论文提纲范文)

我的小康生活
    谢来虎:办好教育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杨君宇:服务社区服务居民是我的本职工作
    孟炜:把北方药茶做大做强
    王发斗:守护人民健康
    魏文福:为了让人民群众的粮袋子鼓起来、餐桌上的主食更丰富
数说
    1.常住人口
    2.地区生产总值
    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市印迹
    1994年12月
    2003年年底
    2008年5月
    2009年7月30日
    2011年8月18日
    2012年10月1日
    2017年2月16日
    2017年7月
    2020年2月27日

(3)农户理性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研究 ——以传统农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范围和对象的确定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2.1.1 宅基地退出的理论及研究方法
        2.1.2 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
        2.1.3 宅基地退出模式
        2.1.4 宅基地退出实施效果
        2.1.5 研究述评
    2.2 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2.3 理论基础
        2.3.1 理性与农户行为
        2.3.2 需要层次理论
        2.3.3 理性与博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的选择
    3.2 定性研究的数据来源
        3.2.1 访谈法
        3.2.2 网络媒体资料
    3.3 定量研究的数据来源
        3.3.1 定量研究调研区概况
        3.3.2 样本数量的确定和数据获取
        3.3.3 问卷调查描述性统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宅基地退出中农户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宅基地退出中地方政府和农户博弈模型的建立
    4.3 农户宅基地退出均衡分析
    4.4 农户宅基地退出经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户理性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的理论分析
    5.1 农户宅基地退出理性内涵及分类
        5.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确定
        5.1.2 开放式编码
        5.1.3 主轴编码
        5.1.4 选择编码
        5.1.5 理论饱和度检验
    5.2 农户宅基地退出的理性维度及其对退出意愿的影响
        5.2.1 价值理性
        5.2.2 工具理性
        5.2.3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关系
        5.2.4 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理论模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户理性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农户宅基地退出理性量表设计
        6.1.1 价值理性量表
        6.1.2 工具理性量表
        6.1.3 退出意愿测量量表
    6.2 问卷预测试分析
        6.2.1 价值理性问卷的预测试分析
        6.2.2 工具理性问卷的预测试分析
        6.2.3 退出意愿问卷的预测试分析
    6.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6.3.1 价值理性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6.3.2 工具理性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6.4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5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6.6 农户理性对退出意愿影响的回归分析
        6.6.1 本体理性各维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
        6.6.2 基础理性各维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
        6.6.3 社会理性各维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
        6.6.4 感知收益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
        6.6.5 感知风险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
    6.7 农户理性对退出意愿影响的路径及中介效应分析
        6.7.1 模型拟合度
        6.7.2 路径分析
        6.7.3 中介效应检验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与启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新时代下的文化复兴 铁矿资源大县的转型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转型的必然选择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良好底蕴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劲动力
文化旅游产业顺应时代发展理念要求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代县的支柱型产业

(5)广东省体育精准扶贫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精准扶贫
        2.1.3 体育扶贫与体育精准扶贫
        2.1.4 发展策略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
        2.3.2 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
        2.3.3 木桶理论
        2.3.4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案例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广东省体育扶贫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1 广东省贫困概况
        4.1.2 广东省体育扶贫的现状
    4.2 广东省体育扶贫实践成效
        4.2.1 公共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4.2.2 加快培育特色体育品牌
        4.2.3 公共体育服务能力显着提升
    4.3 广东省体育扶贫存在的问题
        4.3.1 公众对体育扶贫的认识不足
        4.3.2 扶贫对象的参与度不高
        4.3.3 体育扶贫精准度低
        4.3.4 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不足
        4.3.5 扶贫资金投入渠道单一
    4.4 体育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各市、县(市)经济发展不平衡
        4.4.2 人才队伍建设匮乏
        4.4.3 收入差距大,脱贫周期长
        4.4.4 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5 国外反贫困及国内体育精准扶贫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5.1 国外反贫困的实践经验
        5.1.1 澳大利亚:土着特色旅游扶贫的经验
        5.1.2 日本文化扶贫的经验
        5.1.3 美国“西部大开发扶贫”的经验
    5.2 国外反贫困对广东省的启示
        5.2.1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灵活运用政府干预手段
        5.2.2 因地制宜开发自然资源,确立本土特色模式
        5.2.3 加强扶贫宣传,营造精准扶贫浓厚氛围
    5.3 国内体育精准扶贫的做法
        5.3.1 广西自治区:马山县“体育+旅游+扶贫”模式
        5.3.2 山西省:代县“体育+旅游+文化”精准扶贫模式
        5.3.3 甘肃省体育精准扶贫模式
    5.4 国内体育精准扶贫对广东省的启示
        5.4.1 完善体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
        5.4.2 注重体育精准扶贫的多方协作
        5.4.3 培养贫困人口的信心和能力
6 广东体育精准扶贫发展对策与措施
    6.1 体育精准扶贫发展的原则
        6.1.1 “以人为本”原则
        6.1.2 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
        6.1.3 因地制宜原则
    6.2 广东省体育精准扶贫的实施对策与措施
        6.2.1 创设良好的体育精准扶贫环境
        6.2.2 利用“体育+”促进体育精准扶贫
        6.2.3 积极开展体育教育精准扶贫
        6.2.4 广泛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助力脱贫
        6.2.5 抓好党建工作,保证帮扶有序开展
        6.2.6 开展媒体传播,扩大社会影响
        6.2.7 构建“体医融合”扶贫模式
        6.2.8 加强扶贫人才队伍建设
        6.2.9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元扶贫开发模式
7 结论
8 研究展望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完成的工作量
2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1 基本概念界定
        2.1.2 相关基础理论
    2.2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研究
        2.2.1 国土空间功能类型划分
        2.2.2 国土空间功能评价方法
        2.2.3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
    2.3 国土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研究
        2.3.1 国外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类型
        2.3.2 我国“多规合一”的发展背景与分区对比
    2.4 资源型地区相关研究
        2.4.1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研究
        2.4.2 资源型地区空间发展相关研究
        2.4.3 山西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2.5 研究进展评述
3 山西省国土基本概况及数据来源与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资源环境
        3.1.2 土地利用状况
        3.1.3 经济社会发展
    3.2 国土空间分区现状和开发利用问题
        3.2.1 现有国土空间分区类型对比
        3.2.2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主要问题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处理
4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
    4.1 国土空间优化治理的需求分析
        4.1.1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理论与现实需求
        4.1.2 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诉求
    4.2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机理分析
        4.2.1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的一般机理
        4.2.2 资源型地区空间功能演变的主要特征
    4.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优化
        4.3.1 分区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4.3.2 “多规合一”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构建
        4.3.3 基于省级资源型特征的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
5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
    5.1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方法改进
        5.1.1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基本原理
        5.1.2 功能“态”与“势”评价模型
        5.1.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5.1.4 改进的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
        5.1.5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动态综合评价
    5.2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和参数选取
        5.2.1 标准地域单元确定
        5.2.2 功能“态”与“势”评价指标构建
        5.2.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与参数选取
    5.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和分析
        5.3.1 功能“态”和“势”测度结果
        5.3.2 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结果
        5.3.3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结果
        5.3.4 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空间关联分析
6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
    6.1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判别与分区技术流程优化
        6.1.1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
        6.1.2 国土空间功能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6.1.3 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性分析方法
        6.1.4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路径
    6.2 基于比较优势分析的主导功能识别与分区
        6.2.1 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
        6.2.2 主导功能调整优化
        6.2.3 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
    6.3 基于协同分析的潜力功能识别与分区优化
        6.3.1 国土空间兼容功能性识别
        6.3.2 兼容功能协同性指数测算
        6.3.3 兼容潜力功能类型判别
        6.3.4 国土空间复合功能分区方案
    6.4 国土空间功能格局主要特征和政策导向
        6.4.1 功能区的市域分布规律统计
        6.4.2 功能区分异特征和调控政策
        6.4.3 与相关分区成果的衔接与对比
    6.5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和技术体系适用性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附录2 个人简介和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7)忻州市产业扶贫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文献综述
        1.2.1 关于产业扶贫的研究
        1.2.2 关于产业扶贫绩效评价的研究
        1.2.3 关于产业扶贫可持续性的研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创新点
        1.6.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6.2 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精准扶贫
        2.1.2 产业扶贫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主导产业理论、产业发展理论
        2.2.3 DFID可持续生计理论
第三章 忻州市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与产业扶贫战略选择
    3.1 忻州市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艰巨
        3.1.1 脱贫难度大、任务重
        3.1.2 经济总量低、发展速度慢
        3.1.3 贫困县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3.2 忻州市产业扶贫战略选择
        3.2.1 农业产业扶贫
        3.2.2 旅游产业扶贫
        3.2.3 光伏产业扶贫
        3.2.4 各贫困县产业扶贫战略
第四章 忻州市产业扶贫绩效评价及县域差异分析
    4.1 绩效评价方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
    4.2 忻州市产业扶贫多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4.2.1 忻州市产业扶贫多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
        4.2.3 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综合得分
        4.2.4 忻州市产业扶贫绩效总体评价
        4.2.5 产业扶贫可持续性分析
    4.3 忻州市各县产业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4.3.1 忻州市各县产业扶贫多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3.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
        4.3.3 数据处理与综合评分计算
        4.3.4 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综合得分
        4.3.5 各县域产业扶贫绩效差异分析
第五章 对策建议与展望
    5.1 分析结论:忻州市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5.1.1 产业带贫能力有限,发展后劲不足
        5.1.2 产业选择精准度低、可持续性不足
        5.1.3 农民精神脱贫困难,内生动力不足
    5.2 新形势下忻州市提升产业扶贫绩效的对策建议
        5.2.1 贯通完善产业链条,补齐发展短板
        5.2.2 差异实施产业政策,发展优势产业
        5.2.3 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激发参与意识
    5.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附录1:忻州市评价体系判断矩阵
    附录2:各县域评价指标体系判断矩阵
    附录3:忻州市产业扶贫扶贫无量纲化数据
    附录4:忻州市各县产业扶贫无量纲化数据
    附录5:忻州市部分年限农业机械化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9)演化视角下的雁门关景区发展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雁门关的概念范围
第二章 相关研究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研究
        2.1.1 雁门关相关研究综述
        2.1.2 旅游演化的文献综述
    2.2 相关理论
        2.2.1 旅游目的地成长理论
        2.2.2 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综述
第三章 雁门关旅游演化过程
    3.1 雁门关的历史沿革
        3.1.1 各朝代雁门关的战略防御作用
        3.1.2 雁门关商旅通衢
    3.2 雁门关旅游演化历程
        3.2.1 文保阶段(1986 年-2002 年)
        3.2.2 初始阶段(1997 年...2006 年)
        3.2.3 上升阶段(2007 年...2010 年)
        3.2.4 快速发展阶段(2011...至今)
        3.2.5 雁门关行政管理单位变革
    3.3 各阶段旅游要素变化情况总结
        3.3.1 旅游人数变化情况
        3.3.2 旅游吸引物的变化
        3.3.3 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的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雁门关旅游演化的动因分析
    4.1 政府对当地旅游业的认可与扶持
        4.1.1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1.2 指导文物保护和旅游规划工作
    4.2 精英人物的重要作用
    4.3 雁门关景区自身建设与提升
    4.4 活动赛事对雁门关知名度的推广作用
    4.5 文学影视作品对雁门关的宣传作用
第五章 总结与思考
    5.1 本文观点总结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民国时期晋绥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四、“晋绥军”的称呼及研究时间范围的界定
第一章 初创班底:晋军的建立与发轫(1911-1917)
    第一节 晚清的政治失序与督抚专权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晋军的建立
    第三节 晋军统率权之争夺
        一、阎锡山督军地位的稳固
        二、阎锡山剪除异己,集中军权
第二章 纵横捭阖:晋军的巩固与发展(1917-1928)
    第一节 晋军的三次扩军
        一、第一次扩军
        二、第二次扩军
        三、第三次扩军
        四、北方国民革命军之组织及缩编
    第二节 晋军将领的聚合与维系
        一、留日学生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生为主体的高级将领
        二、山西将官培育学校培养的中下级军官
        三、阎锡山任用人才之兼容并包与弊端
    第三节 晋军士兵的招募与训练
        一、募兵制的实施及征兵制的试办
        二、官兵的训练
        三、官兵的内务
    第四节 晋军的饷源及后勤
        一、山西的财政状况
        二、军费开支
        三、后勤业务
    第五节 武器装备及战略战术
        一、武器装备的供给
        二、战略与战术
第三章 由盛而衰:晋绥军的扩张与编遣(1928-1936)
    第一节 中原大战前阎锡山与各方势力之互动
        一、联冯反蒋
        二、联唐反蒋与拥蒋反唐
        三、二次联冯反蒋
    第二节 中原大战时期晋绥军的编制及作战状况
        一、中原大战前夕晋绥军之编制
        二、晋绥军的作战
        三、阎锡山的用兵观
    第三节 中原大战后晋绥军的编遣
        一、晋绥军的状况
        二、编遣过程的“一波三折”
        三、将领的纷歧与商震离晋
    第四节 中原大战前后的军饷筹措
        一、中原大战前晋绥财政状况
        二、编遣费用之筹措
        三、山西的财政状况及军费开支
    第五节 山西军工业的衰落及复兴
第四章 抗战军兴:晋绥军的奋战与整编(1937-1945)
    第一节 晋绥军的编制
        一、抗战初期的编制
        二、抗战中后期晋绥军之整编
    第二节 晋绥军与日军的作战
        一、忻口战役与太原会战
        二、反攻太原及晋西作战
        三、战略战术的反思与转变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军饷与后勤
        一、抗战时期的饷源
        二、后勤补给
    第四节 晋绥军将领的训练与“内聚”
        一、将领的培养及训练
        二、建立铁军组织与将领内聚力之加强
        三、将领的选拔及任用
    第五节 士兵的招募与训练
        一、士兵的招募
        二、士兵的训练
第五章 穷途末路:晋绥军的溃败和覆灭(1945-1949)
    第一节 晋绥军的整编
        一、收编伪军,留用日军
        二、整编晋绥军
    第二节 兵源及“铁军基干”的训练
        一、兵农合一政策的全面施行
        二、铁军基干的培养和训练
    第三节 晋绥军的后勤供给
        一、武器弹药的补给
        二、交通运输补给
        三、医疗卫生及通讯
        四、粮食及服装补给
    第四节 晋绥军的覆灭
        一、晋绥军的溃败
        二、战略战术的反思及局限
        三、晋绥军的覆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代县财政收入突破亿元(论文参考文献)

  • [1]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十四五”“336”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规划的通知[J]. 忻州市人民政府. 忻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9)
  • [2]代县“十三五”砥砺奋进步伐坚实[N]. 张生明,温安娜. 忻州日报, 2021
  • [3]农户理性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研究 ——以传统农区为例[D]. 郭敏.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新时代下的文化复兴 铁矿资源大县的转型发展之路[J]. 李九龙. 文化产业, 2020(28)
  • [5]广东省体育精准扶贫发展策略研究[D]. 李棒棒.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6]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D]. 周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7]忻州市产业扶贫绩效评价研究[D]. 杜鹏霞.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8]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J]. 忻州市人民政府. 忻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02)
  • [9]演化视角下的雁门关景区发展动因研究[D]. 郝泽林. 山西大学, 2019(01)
  • [10]民国时期晋绥军研究[D]. 关伟.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代县财政收入超亿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