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初探

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初探

一、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刍论(论文文献综述)

熊悦汐[1](2020)在《经济学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其实效性还存在一定的缺失。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从社会、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增强其实效性,而对经济学视域下教育的成本与收益、供给与需求的关注度不够,因此对增强实效性的途径还有待扩展。基于此,本文以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投入产出理论,通过查阅文献、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等研究方法,基于经济学的研究视域,在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本与收益、供给与需求两组经济学元素分别的含义、关系和现状进行分析,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部引出投资效益,从内部提出教育供给与需求存在的问题,并从两组经济学元素共同出发,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索。期望本研究可以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新的视域和一定的参考。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搜集相关的研究情况,搭建研究平台。对古今中外经济学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济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整理,以此为基础搭建研究平台,为系统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理论梳理和分析引入,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进行经济学视域分析引入,做好研究的理论准备。第三部分是界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的内涵,并从思想导向作用、社会环境营造作用、生产力转化作用三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发展贡献进行分析,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第四部分是在经济学视域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内部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社会、个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成本与收益,分析教育成本与收益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在经济学视域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外部进行分析,通过建立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需求关系模型,分析教育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和存在的矛盾。第六部分是在经济学视角分别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和外部入手,提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周红霞[2](2015)在《基于环境产权行为的环境审计模式再造研究》文中指出人类社会追求凯恩斯经济思想及其政策为导向的产权演化之极端,它导致了人类面临经济可持续发展危机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可持续运行危机。“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保护环境,但目前采用具有“单向三方环境审计关系”的环境审计模式已无法遏制日趋恶化的环境治理问题。为了遏制与解决目前世界性环境问题,本文再造新环境审计模式,其研究概述如下: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环境审计研究进行综述,以其作为本文再造环境审计模式的理论观点依据,同时对再造环境审计模式所需其它理论观点,从契约理论、产权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大循环成本理论以及环境资源价值理论中具体理论观点进行提炼萃取,为后文再造环境审计模式给予理论支撑;其次,从弥补超契约非完备性视角分析环境审计本质,即从“单向三方环境审计关系”中求解出:只有具有边际收益递减性的环境审计制度才能维护与实现“超然独立”的环境审计本质特征。为了确保环境审计的“超然独立”本质特征,实现环境审计主体在利益上公平独立,本文将当前审计理论所忽略的且称之为第四方的环境社会委托方引入传统环境审计关系之中,形成了由环境审计方为环境审计社会委托方、环境审计组织委托方以及通过层级代理最终形成的环境审计组织受托方提供环境审计服务,构建了具有边际收益递减性的“双向四方环境审计关系”的环境审计契约;再其次,从超契约视角对“单向三方环境审计关系”的环境审计模式进行再认知,在此基础上再造具有“双向四方环境审计关系”的新环境审计模式,并对此新环境审计模式的特征与功能进行分析,展示了新环境审计模式的价值之所在。最后,从新环境审计模式的构成:针对环境委托责任来说,作为组织层级代理的受托方要了解环境委托方的委托权合理与否,自然需要作为第三方公证人身份的环境审计方为其服务,形成了组织受托方聘请环境审计方,并将自己身份定义为环境审计受托方,即环境审计受托方是环境审计服务需求者,它需要环境审计方公正、公平、公允地对环境审计委托方的环境委托(产)权进行再界定、再保护以及再报告,从而使自己权益免受其侵害。因此,环境审计方为环境审计受托方提供环境审计服务,理论上由环境审计受托方向环境审计方的提供环境审计服务价值,即环境审计受托方支付环境审计方的环境审计费用。因此,对委托环境审计模式的实证检验而言,由于环境审计受托方通过购买环境审计服务来维护自己利益,选择管理层薪酬以及其衍生的相关变量来表征委托环境审计模式的解释变量;选择环境审计质量来表征委托环境审计模式的被解释变量,其样本数据来源于与解释变量同源的生物医药业、水电煤业、造纸印刷业、采掘业、石化塑胶业的5个重污染行业企业组织环境审计委托方的问卷调查。针对环境受托责任而言,企业委托方了解企业受托方对其受托权的履行效果如何,需要作为第三方公证人身份的环境审计方为其服务,于是企业组织委托方聘请环境审计方,并将自己身份定义为环境审计委托方。环境审计委托方通过购买环境审计服务来维护自身利益,理论上由环境审计委托方支付环境审计方的环境审计费用。因此,对受托环境审计模式的实证检验而言,由于环境委托方通过购买环境审计服务维护自身利益,选择企业组织股东权益及其相关变量来表征受托环境审计模式的解释变量;选择环境审计质量来表征受托环境审计模式的被解释变量,其样本数据来源于与解释变量同源的同上所述的5个重污染行业企业组织的环境审计受托方的问卷调查。利用STATA11.0软件且选择OLS回归与TSLS回归对上述委托环境审计模式与受托环境审计模式分别进行实证检验。鉴于解决发生环境问题所再造一般性的新环境审计模式,为了拓展新环境审计模式在解决未来可能发生环境问题的应用范围,本文从战略角度对新环境审计模式的战略环境审计服务动态定价策略进行规范研究,这为后续研究做一个铺垫。

毛雯,孙红梅[3](2013)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计量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越来越多社会责任缺失现象的发生,我国对于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在建立准则过程中,计量方法的确定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一大难题,而在企业社会责任所包含的各项内容里,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的人力资源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展现出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特性,使得传统的计量方法无法准确衡量其价值。文章通过分析传统计量方法的不足,根据人力资源所展现的新特点引入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作为其计量方法,并对模型进行简单的推导,以期从期权的角度对人力资源进行定量计量。

王艳龙[4](2012)在《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资本化研究》文中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其成功与否决定我国21世纪的经济总体水平,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竞争力。近些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人均积累水平等诸多方面,东西部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对其差距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也存在着不同观点。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批准项目号:2009JJD790035),目的是探讨西部地区通过资源开发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及有效途径,提出西部地区通过资源开发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政策。通过资源开发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有很多种,本文的核心思想是“资源资本化”,基于这样一个假设,认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之所以缓慢,是因为资本稀缺。它没有珠三角吸引外资的优势,也没有苏南乡镇企业和江浙民营资本的优势,所拥有的只有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优势。通过“资源资本化”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来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不失为一条路径选择。本文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如何把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转为资本优势,即研究资源资本化的条件、方法和机制保障,探索西部自然资源资本化的路径。由于自然资源范畴很宽,本文以矿产资源为例进行研究。矿产资源资本化的思想就是将矿产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社会再生产,而不是简单的开发销售矿产品,使矿产资源在不开发(待开发)的情况下也能带来资本收益,即把资源未来现金流折现,这要靠矿业权的资本化运营来实现,关键要要借助于金融手段,如资产证券化。资源资本化,有了资本,在好的资源配置机制下,就可以推动西部地区的投资、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积累,进而促进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综述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的发展思路。这一思路的核心思想就是“资源资本化”。即将矿产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社会再生产,而不是简单的开发销售矿产品,使矿产资源在不开发(待开发)的情况下也能带来资本收益,即把资源未来现金流折现,这要靠矿业权的资本化运营来实现,关键还要借助于金融手段(如资产证券化)。内生增长框架下经济增长的源泉还是技术创新。通过资源的资本化,将未来的资源收益转化为现实的、可利用的资本,有了可利用的资本,在好的资源配置机制下,就可以推动西部地区的投资、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积累,消除资源开发的挤出效应,进而促进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对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产权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并构建了矿产资源的价值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几种典型的矿业权评估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为矿产资源资本化奠定了前提和基础。第三,对矿产资源资本化的实现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矿产资源资本化运营的方式包括矿产资源产权流转和证券化。重点对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证券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论证其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基础上,将金融学中的资产证券化理论创造性的应用到“资源证券化”中,借鉴国外自然资源储备(主要是石油天然气)证券化的经验,构建了矿产资源资产(矿业权)证券化的结构模型,设计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方案,并对证券化运作中的基础资产选择、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等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在总结国内外自然资源资产证券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资产证券化的配套措施。证券化是矿产资源资本化的核心和关键,它可以将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由实体经济领域向资本市场领域拓展,加速矿产资源的资本化进程,创新西部资源开发的模式,使矿产资源在不开采的状态下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价值,使西部地区潜在的矿产资源储备转化为现实的可利用的资本,能够加快西部矿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步伐,将为西部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只要论证科学、相关配套措施到位,矿产资源资产证券化的构想是可以付诸实践的。第四,站在微观企业层面,运用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对矿产资源资本化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认为矿产资源资本化只有落实到企业的账面上,才算真正实现了资本化。对矿业权核算的会计科目进行了重新设置,并对矿业权的取得、持有、处置以及证券化等各环节的业务进行了相关的会计处理,规范了矿产资源资本化问题在企业账面上的会计核算问题,为宏观层面的矿产资源资本化奠定了微观基础。第五,从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化”管理的角度系统研究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从矿业权交易市场和矿业资本市场建设、矿产资源收益分配、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大企业进入与大项目带动机制等方面构建了矿产资源、资产和资本“三位一体”化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认为资源、资产和资本有着密切的内部联系和相互转化关系,“三位一体化”管理机制能够实现资源与资本的良性互动,为矿产资源资本化提供有效的保障。本文融合经济学和会计学上的资本化内涵,提出了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资本化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矿产资源的产权界定与价值评估、矿产资源资本化运营、矿产资源资本化会计核算以及矿产资源资本化管理四大方面内容。产权界定与价值评估是矿产资源资本化的理论和技术前提,资本化运营是矿产资源资本化的实现方式和核心,会计核算使矿产资源资本化的过程真正落实到企业层面,是资本化运营的微观基础,“三位一体化”管理机制是矿产资源资本化的有效保障。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绿色环保开发和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为矿业发展模式和矿业资本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参考,为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支持提供了借鉴,为西部地区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益分配等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王卫平[5](2011)在《新疆独立学院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现阶段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实现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性选择,独立学院在90年的末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有群众首创精神的新机制的办学模式,新疆抓住机遇,举办了一批适合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独立学院。目前共有5所,在校生逾万人,推动了新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为新疆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本科人才。但相对于全国特别是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来说,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发展速度相对迟缓、发展结构较为失衡。如何依据新疆独立学院教师资源配置的现实情况,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改进未来教师资源增量的宏观结构,构建起新疆独立学院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对于其能否持续不断的产创出符合高教市场需要的教育服务,增强自身在高教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身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新疆独立学院的教师资源为研究对象,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管理科学原理理论和效益理论,综合运用文献检索归纳法、调查统计分析法、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规范分析及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独立学院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对开发教师资源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构建新疆独立学院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新疆五所独立学院教师的调查,对独立学院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进行分析,全面了解新疆独立学院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通过对教师资源配置内容、配置效率的现状分析来归纳新疆独立学院教师资源配置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在对新疆独立学院教师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对重要因素影响机制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从而确定构建新疆独立学院教师资源配置模式的主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合理构建教师资源配置的模式,进而提出促进新疆独立学院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研究从分析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入手,将新疆独立学院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作为研究中分析问题的钥匙,以独立学院教师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的实证分析为依据,全面揭示新疆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的实质。研究表明,在影响教师资源配置的众因素中,教师资源的结构性因素、科研投入、教师薪酬水平及培训水平在提升教师资源配置效率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构建新疆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的主导性作用。本研究素材取自新疆五所独立学院,实证研究,量化分析,获得了与已有研究有所区别的结论,能提供给管理者较好的决策参考。

胡晓艳[6](2011)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损害员工权益等严重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这将有利于规范我国企业行为,促进我国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结构和内容上的安排。首先对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其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来自体系内部和体系外部环境两方面,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继而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对体系构建的原则、结构框架和构建的关键点进行说明。然后,按照体系构建关键点的要求,对体系的结构框架进行分解,分别予以具体说明:介绍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原则、基本假设和要素等基本理论问题;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即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进行了说明;提出要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外部环境。最后,文章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进行了案例分析。对中国平安社会责任工作及其2009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提出对中国平安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建议。

王新红,方莹,张伟[7](2010)在《基于ERP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给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基于此我校提出了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ERP理念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重心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本文就体系中的五个模块进行阐述。

杨江伟[8](2008)在《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业的高速增长,然而巨大收益获取的背后却是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激化。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社会责任履行不尽人意,增加了旅游企业的负面影响;旅游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服务质量的低劣,都将旅游企业推到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相关利益者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相继提出,要求企业从社会的层面重新审视自身的企业观。不管是国家法律强制还是出于企业自愿,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理当义不容辞。社会责任会计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为我国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了经济学上依据,帮助企业摆脱局部利益的限制,站在“社会人”的角度从宏观上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及造成的损失。诚然,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运用于企业会计实务更是步伐缓慢,但并不能就此否认旅游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可行性与现实性。西方发达国家社会责任会计的实施经验,为发展和完善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建立了可借鉴的技术平台。本文的目的是在充分分析旅游业现状的基础上,作出旅游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具备现实意义的理性判断,并进一步架构出适合我国旅游企业特点的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最后建立与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文章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未来为研究背景,提出本文理论与实务两方面的研究意义。对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了阐释;分别介绍了社会责任会计国际、国内研究现状。为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实施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从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将旅游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划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生态责任与伦理道德责任。从目前旅游企业所面临的旅游资源破坏、景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伦理道德意识缺失、旅游可持续发展及旅游法规的缺位等问题入手,论述了旅游企业所需履行的具体社会责任。国际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的出台,也给旅游企业实施社会责任提供了借鉴。第三部分,从会计确认、计量理论出发,将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要素划分为社会责任资产、社会责任负债、社会责任成本及社会责任收益四项,就如何确认与计量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设置了会计科目,进行了具体账务处理。第四部分,通过广泛收集整理目前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结合会计信息披露的方法与披露工具,构建适合旅游企业特点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完善披露指标体系。提出了可能的创新点,即建立“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卫星账户”进行信息披露的构想。本文的特点:以目前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入手,结合当前国外披露模式,构建出适合我国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可行模式及指标体系。并借助虚拟的“旅游卫星账户”技术平台,提出建立“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卫星账户”构想。本文不足之处:没有进行大量数据调研,缺乏实证分析,其结论还待于进一步验证。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以此为重点,加大研究力度,为我国旅游企业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

周虹[9](2006)在《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文中提出一直以来,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始终都停留在微观层面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这一核算方法主导下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诱导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伪劣产品销售、做假账、偷漏税金、劳动工作条件恶劣、职工生活无保障等。因此,如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遏制这些负面影响已成为当今经济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责任会计也应运而生,它是在传统会计的模式上发展起来的,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而开展的会计,它对企业给社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加以计量和报告,其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整体效益。 本论文的目的是在力求对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完善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社会责任会计应用情况的比较分析,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在核算和信息披露上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论文主要包括如下几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理论渊源、理论支柱、社会责任会计基本涵义等方面对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假设、基本原则、对象内容、会计要素等方面阐述了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 第二部分在得出传统会计计量方法对社会责任会计的非适应性结论的基础上,介绍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几种特有的计量方法。如调查分析法、替代评价法、人力资源计量法、生态环境法、历史成本法等等。 第三部分对国外社会责任会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报表模式从简单形式到高级形式进行分类并简要分析了其利弊,同时介绍了国外社会责任会计的应用情况。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和创新点,笔者在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涉及的主要经济业务核算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同时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可行性模式。 社会责任会计在理论和实务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领域,中国的社会责任会计的推行和发展也是任重而道远,笔者结合会计学、社会学、经济学、数学等相关学科,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比较分析方法、归纳法等来开展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本文所作的工作,希望能为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唐建[10](2006)在《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后,社会责任会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实践,它客观上缓和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矛盾,并促进其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行为引起的外部性问题也日益突出,但目前我国现有会计不能反映企业行为引起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从这个角度讲,现有会计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责任会计是反映企业外部性问题的重要工具,然而,我国学术界对于当前是否实施社会责任会计,以及如何实施等方面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为题,力图解决上述问题,为丰富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价值作出应有贡献。 本文采用实例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国内分析与国际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和对部分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以会计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理论、外部性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和实践经验,以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分析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并结合我国国情,较全面地揭示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利弊,继而对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做出理性判断,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基本理论结构进行构建,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披露的方法或模式进行了比较与选择,进而提出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政策建议,最后形成研究结论。论文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概述,同时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效率。 第二部分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社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社会学、人力资源学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贡献,较详细地论述了这些学科与社会责任会计的关系,这反映出社会责任会计具有较广泛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对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所引发的资源配置、企业影响和行业影响

二、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刍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刍论(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学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存在的不足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研究视域概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原理
        2.1.2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
        2.1.3 投入产出理论
    2.2 经济学研究视域的引入
        2.2.1 引入成本与效益
        2.2.2 引入供给与需求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发展贡献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
        3.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内涵与类型
        3.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3.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提供思想导向
        3.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3.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塑造高素质人才并转化为生产力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与收益
    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本与收益的概念
        4.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本的含义
        4.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成本及收益
        4.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成本及收益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投资效益
        4.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投资效益的含义和类型
        4.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投资效益的特征
        4.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投资效益的评价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与需求
    5.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需求的概念
        5.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与需求的内涵
        5.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需求模型
    5.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矛盾
        5.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国家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5.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大学生个性化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5.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大学生心理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经济学视域下的发展路径探索
    6.1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本管理体系
        6.1.1 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本意识
        6.1.2 建立健全成本预算管理体系,发挥成本控制功能
        6.1.3 构建成本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发挥绩效评估的促进功能
    6.2 调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与需求平衡
        6.2.1 建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体系
        6.2.2 构建合理高校思想政治供给内容
        6.2.3 积极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环境产权行为的环境审计模式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理论与实践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与实践意义
    1.2 本研究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2.1 本研究来源
        1.2.2 本研究主要内容
    1.3 研究对象和目的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环境审计模式再造的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环境产权研究
        2.1.2 环境审计模式的逻辑起点
        2.1.3 环境审计本质研究
        2.1.4 环境审计概念研究
        2.1.5 环境审计主体研究
        2.1.6 环境审计假设研究
        2.1.7 环境审计目标研究
        2.1.8 环境审计内容研究
    2.2 相关理论观点的提炼
        2.2.1 契约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公共物品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6 大循环成本理论
        2.2.7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境审计本质理论解析
    3.1 “单向三方环境审计关系”的理论分析
        3.1.1“单向三方环境审计关系”的解析
        3.1.2“双向四方环境审计关系”的产生
    3.2 “双向四方环境审计关系”的形成
    3.3“双向四方环境审计关系”的环境审计方利益分析
        3.3.1 环境审计委托方支付环境审计费用的测算
        3.3.2 环境审计受托方支付环境审计费用的测算
        3.3.3 环境审计委托与受托双方博弈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环境产权行为的环境审计模式再造研究
    4.1 超契约与环境产权的相容性分析
    4.2 传统环境审计模式的再认识
        4.2.1 环境审计本质
        4.2.2 环境审计概念
        4.2.3 环境审计主体
        4.2.4 环境审计假设
        4.2.5 环境审计目标
        4.2.6 环境审计准则
        4.2.7 环境审计程序和方法
        4.2.8 环境审计报告
    4.3 新环境审计模式的再造
        4.3.1 环境审计本质与概念研究
        4.3.2 环境审计主体研究
        4.3.3 环境审计总体目标与假设研究
        4.3.4 环境审计原则研究
        4.3.5 环境审计规范理论分析
        4.3.6 环境审计应用理论分析
    4.4 新环境审计模式的特征与功能分析
        4.4.1 受托环境审计的特征与功能
        4.4.2 委托环境审计的特征与功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环境产权行为的新环境审计模式实证研究
    5.1 实证研究思路设计
    5.2 文献梳理与假设提出
        5.2.1 受托环境审计模式的文献综述及其假设提出
        5.2.2 委托环境审计模式的文献综述及其假设提出
    5.3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5.3.1 环境审计质量
        5.3.2 环境审计执业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5.3.3 环境审计执业过程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5.3.4 权益资本成本
        5.3.5 环境绩效
        5.3.6 管理层薪酬变化率与高管非自愿更换率
        5.3.7 模型的设计
    5.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5 统计分析
        5.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5.2 单变量分析
        5.5.3 回归分析
        5.5.4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环境审计模式应用拓展研究
    6.1 模型描述
        6.1.1 战略环境审计委托方
        6.1.2 环境审计方
        6.1.3 行为时序
    6.2 战略环境审计委托方购买环境审计服务
        6.2.1 战略环境审计委托方的收益特性分析
        6.2.2 战略环境审计委托方的风险特性分析
    6.3 环境审计服务的动态定价策略
    6.4 典型案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附录B 环境审计执业质量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配问卷调查(委托方、受托方)
附录C 第 6 章相关计算过程
    C1第6章结论2数理推导
    C2第6章式 6.25 数理推导
    C3第6章结论3数理推导
    C4第6章案例分析计算过程
致谢

(3)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计量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力资源传统计量方法
    (一) 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方法
        1. 历史成本法。
        2. 重置成本法。
    (二) 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
        1. 非购入商誉法。
        2. 未来价值折现法。
二、实物期权及其定价模型
    (一) 人力资源的期权特征
    (二) 实物期权
三、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
    (一) 欧式期权
        1. 单步二叉树
        2. 两步二叉树
        3. n步二叉树
    (二) 美式期权
四、结论

(4)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资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很低
        1.1.2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明显但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1.1.3 “十二五”规划将西部开发放在区域发展的优先战略位置
    1.2 研究意义
        1.2.1 促进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向资本优势转变
        1.2.2 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实现西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1.2.3 实现自然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2.4 有利于形成企业开发为主的西部资源开发机制
        1.2.5 有助于推动西部开发的金融支持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逻辑结构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逻辑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资源经济学与资源管理学相关理论
        2.1.1 矿产资源持续优化利用理论
        2.1.2 矿产资源产权理论
        2.1.3 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理论
    2.2 发展经济学中的“资源诅咒”与“资源资本化”理论
        2.2.1 “资源诅咒”理论
        2.2.2 “资源资本化”理论
    2.3 经济学与会计学中的资本与资本化理论
        2.3.1 传统的资本理论
        2.3.2 自然资本论
        2.3.3 资本化理论
    2.4 金融学中的资产证券化理论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6 国内自然资源资本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2.6.1 土地资源资本化
        2.6.2 旅游资源资本化
        2.6.3 矿产资源资本化
        2.6.4 对已有成果的简单评述
    2.7 国外矿业资源管理的经验
        2.7.1 美国矿业资源管理体制
        2.7.2 加拿大矿业资源管理
        2.7.3 德国矿业资源管理
        2.7.4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8 西部地区资源资本化(矿产资源资本化)理论构想
        2.8.1 矿产资源资本化的内涵
        2.8.2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资本化的目标
第三章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资本化的前提:产权界定与价值评估
    3.1 矿产资源产权界定
        3.1.1 矿产资源产权的结构
        3.1.2 矿产资源产权的属性
        3.1.3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建设
    3.2 矿产资源的价值计量问题
        3.2.1 矿产资源价值计量的一般模型
        3.2.2 地质勘查费的计量模型
        3.2.3 矿产资源绝对收益的计量模型
        3.2.4 矿产资源级差收益的计量模型
    3.3 矿产资源性资产评估问题
        3.3.1 矿产资源性资产评估实质:矿业权评估
        3.3.2 矿业权评估方法模型
第四章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资本化的实现方式:产权流转与证券化
    4.1 矿产资源资本化运营的实质——矿业权资本运营
    4.2 矿产资源产权流转(矿业权流转)
        4.2.1 矿业权出让
        4.2.2 矿业权转让
    4.3 矿产资源证券化
        4.3.1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证券化的重大意义
        4.3.2 矿产资源证券化的模式
第五章 矿产资源资产证券化运作与实证分析
    5.1 矿产资源资产证券化的结构模型
    5.2 矿产资源资产证券化运作流程
        5.2.1 资产池的组建
        5.2.2 设立特定目的机构(SPV)
        5.2.3 资产转移(破产隔离)
        5.2.4 信用增级
        5.2.5 信用评级
        5.2.6 证券发售与管理
    5.3 资产支持证券的组成要素
        5.3.1 证券的期限
        5.3.2 证券的融资规模
        5.3.3 资金募集方式
        5.3.4 投资者的选择
        5.3.5 发行范围
    5.4 证券化基础资产选择博弈分析
        5.4.1 模型假设
        5.4.2 模型分析
        5.4.3 模型结论
    5.5 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模型
    5.6 证券化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5.7 自然资源资产证券化经验实证
        5.7.1 卡塔尔石油总公司液化石油气项目资产证券化
        5.7.2 墨西哥石油公司石油出口应收款资产证券化
        5.7.3 海南三亚地产投资券
    5.8 矿产资源资产证券化相关配套措施
        5.8.1 修订并完善相关法律、准则
        5.8.2 健全和完善信用担保与评级机构
        5.8.3 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建立健全监管法规
        5.8.4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5.8.5 完善矿业权评估和矿业权流转市场
第六章 矿产资源资本化运营的微观基础:会计核算问题
    6.1 会计核算视角的矿产资源资本化内涵
        6.1.1 支出处理资本化
        6.1.2 资金渠道资本化
        6.1.3 经营实体未来现金流量资本化
    6.2 矿业权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6.3 矿业权核算相关会计科目设置
    6.4 矿业权取得与转让相关账务处理
        6.4.1 《CAS27——石油天然气开采》对矿区取得的会计处理
        6.4.2 矿产资源勘探的会计核算问题
        6.4.3 矿产地质成果的会计核算问题
        6.4.4 采矿权取得的会计核算问题
        6.4.5 矿业权摊销(折耗)的账务处理
        6.4.6 矿业权资产减值的核算
        6.4.7 矿业权转让的会计核算
    6.5 矿业权资产证券化相关的会计问题
        6.5.1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
        6.5.2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计量
        6.5.3 相关账务处理
第七章 矿产资源资本化的保障:“三位一体化”管理机制
    7.1 矿产资源、资产与资本“三位一体化”管理机制概述
        7.1.1 “三位一体化”管理机制的提出
        7.1.2 矿产资源、资产化与资本化的内在联系
    7.2 建立完善的矿业权交易市场和矿业资本市场机制
        7.2.1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矿业权交易市场
        7.2.2 建立风险勘查资本机制和矿业资本市场
    7.3 构建公平合理的矿产资源收益分配机制
        7.3.1 推进资源税费制度改革
        7.3.2 改革相关税收的分享政策
        7.3.3 建立自然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
        7.3.4 逐步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7.4 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
        7.4.1 在西部地区推广排污权交易
        7.4.2 开发CDM项目
        7.4.3 积极主动参与CDP(碳信息披露)项目
        7.4.4 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7.4.5 科学地运营生态资本
        7.4.6 加强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
    7.5 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矿产资源开发机制
        7.5.1 国有大型企业
        7.5.2 优秀的民营企业
        7.5.3 资源开发主体强化社会责任
    7.6 循环经济、绿色环保开发方式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新疆独立学院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2.1 人力资源理论
    2.2 资源配置理论
    2.3 科学管理原理
    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3章 新疆独立学院教师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3.1 我国独立学院概况
    3.2 新疆独立学院教师资源配置分析
    3.3 新疆独立学院教师资源配置存在问题
第4章 新疆独立学院教师资源配置影响因素研究
    4.1 新疆独立学院教师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2 新疆独立学院教师资源配置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4.3 研究结论
第5章 构建新疆独立学院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5.1 独立学院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主导思想
    5.2 独立学院教师资源配置理论分析
    5.3 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建立
第6章 新疆独立学院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对策研究
    6.1 从创新管理理念和提升运作效能角度来构建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系统框架
    6.2 科学设计教师资源招录流程
    6.3 积极创新刚性约束与软性管理激励模式的实现方式
    6.4 大力提升教师资源服务学院发展的综合能力
第7章 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企业社会责任
        2.1.2 社会责任会计
        2.1.3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关系
    2.2 理论基础
        2.2.1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2 制度经济学理论
        2.2.3 社会学理论
        2.2.4 会计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构建
    3.1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
        3.1.1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内部的问题
        3.1.2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外部环境的问题
    3.2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构建
        3.2.1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构建的原则
        3.2.2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结构框架
        3.2.3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构建的关键点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
    4.1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
    4.2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原则
    4.3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基本假设
    4.4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要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
    5.1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确认
        5.1.1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总体确认标准
        5.1.2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各要素的确认条件
    5.2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
        5.2.1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特点
        5.2.2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
        5.2.3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各要素计量方法的选择
    5.3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记录
        5.3.1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记录的主要观点
        5.3.2 本文观点
    5.4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主要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与记录
        5.4.1 环境资源经济业务
        5.4.2 人力资源经济业务
        5.4.3 社会公益事业经济业务
    5.5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
        5.5.1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求
        5.5.2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选择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外部环境
    6.1 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
        6.1.1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法律地位和性质
        6.1.2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关系
        6.1.3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结构
    6.2 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6.2.1 政府应转变观念、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扶持力度
        6.2.2 企业应构建社会责任管理模式
        6.2.3 企业各利害关系人应发挥各自积极作用
        6.2.4 全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6.3 推广企业社会责任审计
        6.3.1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
        6.3.2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报告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案例研究
    7.1 中国平安社会责任工作及社会责任报告概况
        7.1.1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成果显着
        7.1.2 积极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7.2 中国平安2009 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分析
        7.2.1 主要经济业务方面
        7.2.2 其他经济业务方面
    7.3 中国平安2009 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优缺点分析
        7.3.1 2009 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的优点
        7.3.2 2009 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的缺点
    7.4 中国平安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建议
        7.4.1 单独核算企业社会责任
        7.4.2 创造有利的体系外部环境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7)基于ERP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ERP理念开展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变革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1. 第一模块:
    2. 第二模块:
    3. 第三模块:
    4. 第四模块:
    5. 第五模块:

(8)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本论文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历史背景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逻辑思路
2. 旅游企业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现实性
    2.1 中国旅游业现状分析
    2.2 旅游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
    2.3 旅游企业面临的社会责任
        2.3.1 旅游资源破坏问题
        2.3.2 旅游景区环境污染问题
        2.3.3 旅游企业伦理道德意识缺失问题
        2.3.4 法律缺位
    2.4 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借鉴意义
3. 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架构
    3.1 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确认与计量
        3.1.1 确认的内容
        3.1.2 确认与计量
    3.2 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科目设置及帐务处理
        3.2.1 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科目设置
        3.2.2 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帐务处理
4. 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
    4.1 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4.1.1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国际现状概述
        4.1.2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概述
        4.1.3 我国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以旅游上市公司为例
    4.2 信息披露模式探讨
        4.2.1 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4.2.2 旅游企业应重点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4.2.3 信息披露的可行模式
    4.3 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指标体系
    4.4 利用“旅游卫星账户(TSA)”披露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探索
        4.4.1 旅游卫星账户(TSA)的性质
        4.4.2 在改造旅游卫星账户(TSA)基础上,建立“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卫星账户”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9)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及理论基础
    2.1 国外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理论渊源
    2.2 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支柱
    2.3 国内外社会责任会计基本涵义界定
第3章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研究
    3.1 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
    3.2 社会责任会计的假设
    3.3 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原则
    3.4 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和内容
    3.5 社会责任会计的要素
第4章 社会责任会计计量方法研究
    4.1 传统会计计量模式对社会责任会计的非适应性
    4.2 社会责任会计的几种计量方法
第5章 国外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模式研究及应用情况
    5.1 简单形式
    5.2 中级形式
    5.3 高级模式
    5.4 国外社会责任会计的应用情况
第6章 我国推行社会责任会计对策
    6.1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应用情况
    6.2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6.3 中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模式
第7章 结束语
    7.1 结论与创新
    7.2 局限性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国际背景
        1.2.2 国内背景
    1.3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基础
    2.1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 环境经济学理论
    2.3 制度经济学理论
    2.4 社会学理论
    2.5 人力资源理论
第3章 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经济学分析
    3.1 基本分析假设
        3.1.1 社会公众社会责任意识普遍较高
        3.1.2 企业能够真实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情况
    3.2 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对资源配置影响
        3.2.1 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前后,企业积极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分析
        3.2.2 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前后,企业消极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分析
    3.3 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对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影响分析
    3.4 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对行业影响的分析
        3.4.1 对社会责任承担力较强行业的影响
        3.4.2 对社会责任承担力较弱行业的影响
第4章 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有利因素分析
        4.1.1 政府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1.2 社会公众消费意识转变,为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4.1.3 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转变为建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内在动力
        4.1.4 会计事业迅速发展为有效地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1.5 我国兴起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热潮推动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
        4.1.6 西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为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1.7 WTO下我国会计国际化有利于建立社会责任会计
    4.2 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不利因素分析
        4.2.1 相关社会责任会计法规制度不健全
        4.2.2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尚未形成
        4.2.3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4.2.4 部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成本偏高
    4.3 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时机判断
第5章 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
    5.1 基本理论框架构建原则
    5.2 社会责任会计本质
    5.3 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
    5.4 社会责任会计目标
    5.5 社会责任会计假设
    5.6 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要素
    5.7 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原则
    5.8 社会责任会计程序和方法
第6章 社会贡献的确认、计量与记录
    6.1 社会贡献的核算内容
    6.2 社会贡献的确认
        6.2.1 社会责任会计的总体确认标准
        6.2.2 人力资源的贡献的确认
        6.2.3 对所在地贡献的确认
        6.2.4 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贡献的确认
        6.2.5 社会公益事业贡献的确认
    6.3 社会贡献的计量
        6.3.1 人力资源贡献的计量
        6.3.2 对所在地贡献的计量
        6.3.3 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贡献的计量
        6.3.4 社会公益事业贡献的计量
    6.4 社会贡献的记录
        6.4.1 社会贡献会计科目设置
        6.4.2 社会贡献的会计处理
第7章 社会成本的确认、计量与记录
    7.1 社会成本的具体核算内容
    7.2 社会成本的确认
        7.2.1 企业社会成本的特征
        7.2.2 环境污染成本的确认
        7.2.3 资源消耗成本的确认
        7.2.4 社会人工成本的确认
        7.2.5 其它社会成本的确认
    7.3 社会成本的计量
        7.3.1 环境污染成本的计量
        7.3.2 资源消耗成本的计量
        7.3.3 社会人工成本的计量
        7.3.4 其它社会成本的计量
    7.4 社会成本的记录
        7.4.1 社会成本会计科目设置
        7.4.2 社会成本的会计处理
第8章 社会责任会计披露报告
    8.1 国内外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8.1.1 国外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述评
        8.1.2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述评
    8.2 社会责任会计的主要披露模式
        8.2.1 文字叙述披露模式
        8.2.2 依附传统报告披露模式
        8.2.3 独立披露模式
    8.3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选择依据
        8.3.1 社会责任会计实施目的要求较全面地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
        8.3.2 信息使用者范围及其素质决定了社会责任会计需要货币化披露
        8.3.3 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工作条件决定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能太复杂
        8.3.4 从经济效率角度来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8.3.5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程度决定了我国应采取强制披露方式
        8.3.6 为便于信息使用与会计监管,应采用规范披露内容和披露模式
    8.4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披露模式选择
第9章 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政策建议
    9.1 西方社会责任会计经验借鉴
    9.2 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政策建议
        9.2.1 加强宣传,提高整个社会的社会责任意识
        9.2.2 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的教育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9.2.3 采取先易后难、稳定推进的实施方式
        9.2.4 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立法,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制度
        9.2.5 规范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内容和计量方法,逐步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体系
        9.2.6 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
        9.2.7 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的组织与管理
第10章 研究结论
    10.1 在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具有重大意义
    10.2 当前是实施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有利时机
    10.3 实施社会责任会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支持
    10.4 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10.5 实施社会责任会计需要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项目和获奖情况

四、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刍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学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熊悦汐. 西华大学, 2020(12)
  • [2]基于环境产权行为的环境审计模式再造研究[D]. 周红霞. 湖南大学, 2015(02)
  • [3]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计量方法的探讨[J]. 毛雯,孙红梅. 会计之友, 2013(32)
  • [4]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资本化研究[D]. 王艳龙.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5]新疆独立学院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王卫平. 新疆农业大学, 2011(05)
  • [6]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问题研究[D]. 胡晓艳. 江苏科技大学, 2011(01)
  • [7]基于ERP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王新红,方莹,张伟. 财会月刊, 2010(36)
  • [8]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构建研究[D]. 杨江伟. 西南财经大学, 2008(S2)
  • [9]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D]. 周虹.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4)
  • [10]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D]. 唐建. 西南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