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法”

作为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法”

一、作为一条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律”(论文文献综述)

黄勇[1](2021)在《老挝语定语标记隐现研究》文中提出老挝语定语标记种类繁多,是老挝语定语语序研究中突出的问题。通过确定老挝语定语的三大语义域,即定性域、定位域和定态域;之后对语料样本的定量分析,能够发现定语标记的隐现及使用与老挝语定语语义域的功能、排列次序以及定语类别的语法成分有密切关联。从类型学角度看,老挝语定语标记的隐现与使用遵循了称谓性与突显性、联系项居中原则、距离—标记对应律等人类语言的共性规律。

迟政[2](2021)在《类型学视角下俄汉语名词性领属结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领属结构具有普遍性,存在于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但由于各民族的认知与文化的不同,在不同的语言中领属结构的句法表现形式也会不同,所以详细研究俄汉语领属结构有利于探究俄汉语领属结构在表达方式上的共性与个性,以期对俄汉语领属结构对比翻译提供帮助。本文主要运用类型学相关理论,将俄汉语名词性领属结构的形态类型、语序类型和语义类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种语言的异同。形态类型部分主要论述了俄汉语名词性领属结构的编码方式和形态标志位置。对于俄语,编码方式稍显复杂,同时论述了俄语名词性领属结构的主要编码方式和各自特点;对于汉语,名词性领属结构方式编码方式仅“N1+的+N2”一种,研究重点集中在领属标志“的”的隐现规律。俄汉语编码方式决定了各自形态标志的位置。语序部分主要是使用语序类型学的相关理论,包括基本语序、领属结构的语序特征、语义靠近原则和可别度领先原则等,比较俄汉语名词性领属结构语序类型的差异。关于语义的研究是从领属者、被领属者和领属关系三个角度论述,传统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领属关系的语义类型研究,本文在对语义类型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领属者和被领属者的语义类型,并且探究了领属者、被领属者和领属关系的语义类型对俄汉语名词性领属结构选择的影响。

杜丹[3](2020)在《存现范畴的类型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类型学视野下的存现范畴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存现句式相关成分如存现主体、存现动词以及相关的时体特征、格特征,同时对存现句式语序与语言语序的类型特征以及相关句式如处所句式、领属句式等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班图语系等语系语言的存现范畴的跨语言考察,试图寻求跨语言中存现范畴中的蕴含共性,同时结合语义地图模式、语言语序类型、认知语言学理论、生成语法理论等试图探寻存现范畴中的蕴含共性以及产生共性的机制与动因。首先,本文认为存现主体的语义类型特征以及内在属性对存现句式以及存现动词具有很大的影响,也应该成为判定存现句式的标准之一。同时根据跨语言调查发现存现主体的内在属性也会对人称代词、处所助词、语气词以及时体助词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存现句式的主语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本文假设存现主体是存现句式主语的论点,试图在类型学视野下进行论证并探寻共性。通过对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班图语系等语系语言中存现句式的跨语言调查研究发现,很多语言使用格标记、助词、词缀等句法手段将处所短语标记为向格、位格或方位格,一般情况主格为零形式;同时在无格标记的处所短语存现句式与形式代词存现句式中,本文从语言的类型特征、论元配置、生成语法原则等方面试图论证存现主体为存现句式的主语。然后通过对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班图语系等语系语言中的存现动词的跨语言考察,试图描写存现动词概念结构的编码类型特征,发现主要有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种存在结构编码类型。进而根据其谓词性编码类型,试图描写并解释存在动词编码类型的语义图;基于以上存现动词编码类型的语义图以及演变路径探寻存现动词如存在动词、领有动词、系动词、居住动词、处所动词之间的蕴含共性。同时,通过对跨语言存现动词的类别的对比分析中发现,汉藏语系、班图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阿尔泰语系中都存在消失类存现动词,只有印欧语系中很少使用消失类存现动词。最后在类型学视野下探寻英汉存现动词类型差异的原因,本文认为以上差异是由于施通格-主宾格句法模式配置、语言类型与使成式、动补结构以及存现句式不同的历时来源等四个方面造成的。另外,进一步调查研究发现跨语言中进行体/持续体以及相关语法语素大多源于存现动词,包括存在义类、领有义类、系词类、位移义类、居住义类、处所义类等动词,进而在此基础上寻求跨语言中存现动词与时体标记的演变路径、蕴含共性以及动因。存现句式是一种表示“某处存在、出现或消失某人或某物”的句式,一般由存现主体(Existential Theme,简称T)、处所短语(Locative Phrase,简称L)、存现动词(Existential Verb,简称V)三部分组成,但是在不同语言语序中,存现句式编码类型有所差异,文章把存现句式基本语序类型总结为三种:L+T+V,V+T+L以及L+V+T。同时探寻T、L、V三者之间在存现句式中的蕴含等级序列以及以上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还在跨语言中调查并探寻存现句式概念结构的编码类型,并试图描写并解释存现句式语序类型,发现存现句式主要有两种类型:处所短语编码类型以及指示代词编码类型;并将两种编码类型与语言语序相结合探寻其中的蕴含共性或类型特征。同时在跨语言中试图描写并解释存现句式语序与语言语序的类型特征,进而探求存现句式编码类型与语言语序的关联性,发现在跨语言中四种语序语言中仅存在三种存现句式编码类型:SVO语序语言对应L V T语序类型、SOV语序语言对应L T V语序类型、VSO/VOS语序语言对应V T L语序类型,由此得出一条蕴含共性:若L后置则T后置;若T前置则L前置。最后根据定指性效应、话题化、可别度领先原则、语义靠近原则、“大块置两端”与“内小外大”定律、左右分支结构配置以及存现动词的不及物性特征等方面分析解释以上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尝试把语言类型学与构式语法相结合,试图归纳存现句式与处所句式、领属句式的主要类型特征,探讨存现句式与处所句式、领属句式在跨语言中的类型特征以及蕴含共性。最后,本文参照主宾格语言和施通格语言的句法特征以及存现主语与存现动词分裂性、基于时体因素的主格-施格模式、存现名词组的语义及句法特点三个方面,试图分析并解释汉语存现句式的分裂施格特征,最后在类型学视野下探讨分裂施格特征在跨语言中的普遍性。

鲁方昕,陈保亚[4](2019)在《格(形态)序列的构建与解读》文中提出格是标记名词与动词、另一名词或附置词之间关系的语法范畴。本文旨在描写跨语言情境下不同类型格的优先程度。首先,研究在Blake(2001:1)定义的基础上确定了五条用于判定格与非格的标准,并依此标准调查了141种现代语言的格系统,得出了新的蕴涵等级:主格>宾格/施格>属格>与格>地点格/离格>工具格>向格>伴随格>其他。随后,文章对格序列进行了解读,认为格序列至少反映了格的三方面特征,即格标记的语法化程度、格自身的实义程度以及某一种格所常标记的句法成分与主动词之间的语义紧密度。最后,文章从频率和替换策略两个角度阐释了格序列共时与历时的对应。

柳俊[5](2019)在《东南亚语言区域的双及物结构类型及其成因》文中研究表明在区域类型学框架下,本文着眼于东南亚语言区域的双及物结构类型。经统计推导出10条共性。它们表现为基本语序、"接事-客事"语序(RT语序)、结构、标记性和事件发展方向性之间的多维关联性。RT语序的倾向性,在动词居中(V2)与动词居末(V3)语言和方言中相反(USEA1),在"双宾构式—附属语标记结构—连动式"结构连续统和"R型—中性—T型"标记性连续统上渐变(USEA5和USEA6),在顺逆向事件编码上时同时异(USEA4和USEA9)。这些共性的5条结构、功能和认知成因互相竞争,它们的总体效应量排序为:核心VP紧缩原则>观念距离象似性原则>顺序象似性原则>可别度领前原则>[T-R]连动式原则(USEA10)。

唐晓东[6](2019)在《英语句法配置的述谓性研究 ——类型学视角》文中认为为弥补传统英语教学语法在理论体系建构和理论解释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尝试从语言类型学视角,以述谓这一句法功能为主线,重新梳理和界定相关工具性概念,对英语述谓结构的句法配置进行系统性描写、分析和解释,用理论语法研究成果解释英语教学语法,建构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强的英语教学语法理论解释体系。语言的核心功能是述谓。一个完整的述谓结构由指称语和述谓语构成。一个句子包含至少一个述谓结构。如何在英语单位句子中标记一个或多个述谓结构是个句法问题。本文将英语述谓结构的直接构成单位,即短语,进行七分,在此基础上推定英语简单句的句法标记方式为只标记主要述谓成分,指称成分和辅助述谓成分为无标记形式,该句法标记方式就英语语言自身而言是最经济的。在分析英语主要述谓和辅助述谓的句法组合关系时,本文得出:1)英语句法结构的标记项全部居于结构首位,符合VO型语言核心居首(结构右分支)的共性倾向。2)排除并列项的情况下,英语单位句子中存在0-9个辅助述谓成分的句法槽位。同时,本文发现句法结构的述谓性对英语句法配置具有较强解释力,具体表现在:1)人类语言中述谓性短语倾向多于指称性短语:英语仅负责述谓的短语有4类,仅负责指称的短语有1类,既可述谓也可指称的短语有2类。2)跨语言N-V结构是最典型的述谓结构,居于V槽位的句法结构倾向具有述谓性:英语指称性结构居于V槽位时,也会获得述谓性。3)冗余述谓缺省原则:在充当述谓性成分的结构中,如果存在可以或倾向删除的具有述谓性的成分,那么,这个可以或倾向删除的述谓性成分是冗余述谓项,其所在结构中必定含有其他能够赋予该结构述谓性的成分。本文重点讨论了英语中介词和being的省略现象。论证过程中,本文重新界定的传统英语教学语法的相关工具性概念有:短语、分句、小品词(归入“副词”类别)、补语、双宾结构(归入“宾补结构”)、独立主格结构(界定为“独立宾格结构”)。文末从短语类别、句法标记方式、句法组合与聚合关系三方面,论证了英语句法配置具有理据性。本文旨在桥接理论语法与英语教学语法,充分发挥理论对应用的解释和指导作用,可为英语句法研究和句法教学提供参考,为跨语言视角的单语句法研究提供参考。

向丽君[7](2019)在《状语标记“地”的习得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汉语缺少形态变化,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虚词中的结构助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状语标记“地”就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之一。目前助词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的”的偏误分析与习得过程上,对状语标记“地”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希望通过蕴含量表法、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偏误分析法、测试卷调查法,研究留学生习得状语标记“地”的过程,为本体研究的丰富提供新的着眼点,也为对外汉语教学在实践上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本文一共有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阐述了研究的对象与语料来源、选题的缘起与意义,以及研究综述。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测试卷两个不同的角度探究留学生习得状语标记“地”的过程。测试卷发放对象为湖南师范大学留学生、湖南中医药大学留学生、印尼文桥三语学校汉语高级班的学生,研究发现将状语分成十一类甚至更多小类难以得出比较科学的关于状语标记“地”的习得顺序;将所研究的范围设置为三大类状语即描写性状语、评注性状语、限制性状语就能够在统计分析语料后得出蕴含量表的矩阵,并且计算得出的可测量系数大于0.6,说明本研究得出的习得顺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是这与通过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统计分析语料而得出的习得顺序略有不同,考虑到某些个例的特殊性、语料数量的有限性、语料分类时的误差性以及正确使用相对频率的接近性(两类状语相差0.67%),而且蕴含量表法可以减少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本文认可通过蕴含量表法分析得出的习得顺序,同时这也与通过分析测试卷得出的习得顺序一致,即“描写性—评注性—限制性”。第四章在前述的基础上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并且有针对性地总结出一些教学启示,语料库的研究结果在测试卷中得到了印证,汉语学习者在习得状语标记“地”时确实存在一定的习得顺序,语料库的研究是伪纵向的,测试卷的研究是共时的,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些教学启示,特别是对教材语言点的编排。最后一章是结语,总结了本文的论点,也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常娥[8](2019)在《山西朔城区方言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有关汉语复句和复句关联标记的研究已有不少,但就关联标记模式,尤其是方言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结合现代汉语和相近各方言复句的关联标记,立足于朔城区方言复句的实际,以语言类型学为理论指导,以储泽祥、陶伏平(2008)提出的三种关联标记模式为依据,分析和探讨联系项居中原则对朔城区方言复句关联标记模式和关联标记位置的影响,并尝试用象似原则等解释朔城区方言复句中存在的语序颠倒情况。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论文的引言。这一章共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朔城区地理、历史、人文和方言特点等的简单介绍。第二部分是对国内外有关复句、复句关联标记已有研究成果和语言类型学相关理论的论述。第三部分主要介绍本文运用的理论方法、概念和研究意义等。第二章是对朔城区方言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描述。本章以朔城区方言复句各分句间的意义关系为分类依据,将朔城区方言复句分为偏正类复句和联合类复句。先对朔城区方言复句关联标记的搭配和词性做了说明。接着分别对假设复句、因果复句、目的复句、条件复句、转折复句这五类偏正类复句和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顺承复句这四类联合类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做了细致的划分和描写,得出了朔城区方言九类复句均以居中粘结B式和前后配套C式为主。其中居中粘结B式是偏正类复句的优势模式,前后配套C式是联合类复句的优势模式,居端依赖式只在条件复句中出现。第三章主要是探讨复句前后分句主语一致性和语序颠倒对各关联模式中关联标记位置的影响。首先,通过对语序颠倒前,各复句在前后分句主语一致和不一致时关联标记位置的分析,得出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对居中粘结B式的“不哩、就尖因、不产”等少数关联标记的位置有影响,对大多数关联标记的位置没有影响,且这些不受分句主语一致性影响的关联标记的分布位置有的比较灵活,可居于分句主语前,也可居于分句主语后,如“要是、不是啊、共各”等,有的则比较固定,只能位于分句主语前或主语后或前分句句尾。其次,经过分析,得出复句前后分句语序的颠倒对关联标记的位置分布影响甚微,只对前后配套C式中的“一时接、不要看、倒是”这三个关联标记的位置有影响。另外,以象似原则和突显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朔城区方言复句前后分句语序颠倒的动因,得出对重点信息的强调是前后分句语序倒置的主要原因。第四章考察的是各关联模式中关联标记的居中程度。以能否居中、能否位于前分句句尾、能否位于后分句主语前、能否位于后分句主语后和能否位于前分句前端这五个因素为标准,考察朔城区方言居中粘结A式,居中粘结B和前后配套C式中各类复句常用关联标记的居中情况,并列出各关联模式中关联标记的居中程度序列。结论部分是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总结和概括。通过对朔城区方言复句关联标记和关联标记模式的细致分析,以及各关联模式中关联标记居中程度的考察,得出朔城区方言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符合Dik的“联系项居中原则”。

季安锋[9](2018)在《从“的”与印尼语“yang”的比较看定中标记的隐现条件》文中研究表明汉语结构助词"的"与印尼语的关系代词"yang"都可用在定中结构中,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它们的不同点是,当定中结构的定语表示质料、所属、时间,或者定语表施事/受事、中心语表事件/行为时,不使用"yang",而此条件下,汉语的"的"有时需要加,有时不加。定语表关涉对象时,印尼语不加"yang",汉语都需加"的"。制约"的"与"yang"隐现的因素,包括句法语义区分的需求、定语的语义性质、定中语义关系,以及语用因素、韵律等方面,其中前三项条件的制约作用共性较明显。综合来看,汉语"的"分布范围更广,使用频率更高,而且其隐现受语用因素的影响更大。

王世群[10](2013)在《现代汉语框式介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框式介词是汉语的一种重要语言类型特征,由于学界重视前置词,忽略后置词的传统,框式介词受到的关注较少。本文在语言类型学的视野下,在大规模语料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认知语法、功能类型学、语法化和词汇化等理论和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现代汉语框式介词的句法、语义功能和框式介词前后项的隐现规律,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现代汉语后置词以及框式介词的来源,并依据汉语的特征类型以及功能类型学的共性原则,对框式介词的句法语义属性以及成因做了分析和解释。第一章是对框式介词的界定。依据粘着后附以及介词性特征,从严界定后置词,进而将框式介词与虚词框架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汉语后置词以及框式介词系统。第二章考察框式介词的句法和语义功能。对框式介词的句法分布、句法范域、语义标记功能、语义抽象度和冗余度,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框式介词的句法范域可以用语义冗余度来解释,部分冗余的框式介词,前后置词谁冗余,谁就处于外层;完全冗余的框式介词则分不清具体的句法范域来,所以可以视作双核心的结构。第三章考察框式介词前后项的隐现规律和制约因素。框式介词在不同句法位置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倾向性,在某个具体位置,某个框式介词可能表现出强制性的需要,这可能受到句法、语义、语用、语体或韵律等因素的制约。第四章从历时的角度调查了框式介词的来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框式介词产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大致到明清所有框式介词的类型基本完备。多数框式介词是通过后置词的语法化和词汇化而来的,但排除类和部分比况类框式介词的来源比较特殊,它们是句法糅合和类推的结果。后置词语法化或词汇化的主要动因是背景化和联系项原则的驱动,演变中还涉及语法功能的衰退和调整,语义、语用和韵律因素也在起作用。第五章从类型学的角度解释框式介词句法语义特点以及成因。现代汉语是具有近动型前置词以及认知型语序特征的SVO语言,从两汉开始,汉语不断向认知型语序表达策略调整,框式介词主要是联系项原则、认知型语序表达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在句法和语义方面的特点可以用经济原则、标记度等级、重度-标记对应律和距离-标记对应律等语言共性原则来解释。

二、作为一条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作为一条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律”(论文提纲范文)

(1)老挝语定语标记隐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背景
2.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样本
    2.4 研究步骤
        2.4.1 确定老挝语定语三大语义域与语义类别系统
        2.4.1.1确定三大语义域
        2.4.1.2 确立语义类别系统
        2.4.2 数据统计和分析
3. 统计结果
    3.1 三大语义域内各定语类别标记使用情况
    3.2 三大语义域内各定语类别标记的隐现特点
    3.3 三大语义域内各定语类别标记的隐现规律
        1)在语义功能方面,各定语标记的隐现规律表现为:
        2)在定语类别的语法成分方面,定语标记的隐现规律表现为:
        3)在语义域的排列次序方面,定语标记的隐现规律表现为:
4. 讨论
    4.1 称谓性与突显性
    4.2 联系项居中原则
    4.3 距离—标记对应律
5. 结语

(2)类型学视角下俄汉语名词性领属结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俄汉语领属结构相关理论研究
    第一节 领属概念的界定
        一、汉语界领属概念的区分
        二、俄语界领属概念的区分
    第二节 汉语领属结构研究综述
    第三节 俄语领属结构研究综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汉语名词性领属结构的形态类型对比
    第一节 形态标志位置与编码方式
    第二节 俄语名词性领属结构的形态类型
        一、领格附缀
        二、领属代词
        三、领属形容词
    第三节 汉语名词性领属结构的形态类型
    第四节 俄汉语名词性领属结构形态类型的异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汉语名词性领属结构的语序对比
    第一节 基础理论
        一、语序蕴涵与语序和谐
        二、语义靠近原则和可别度领先原则
        三、领属结构的语序特征
    第二节 俄汉语名词性领属结构的语序类型
        一、俄语名词性领属结构的语序类型
        二、汉语名词性领属结构语序类型
    第三节 俄汉语名词性领属结构语序类型的异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汉语名词性领属结构的语义类型对比
    第一节 名词性领属结构三要素
        一、领属者因素
        二、被领属者因素
        三、领属关系类型
    第二节 俄汉语名词性领属结构语义类型的异同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3)存现范畴的类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2.1 学术理论意义
        1.2.2 实践应用价值
    1.3 研究现状及不足
        1.3.1 存现句式的分类
        1.3.2 存现动词的分类
        1.3.4 存现动词与时体演变
        1.3.3 存现句与格理论
        1.3.5 存现动词以及存现句式的形成条件
        1.3.6 概念编码类型与语序类型
        1.3.7 语义地图模型
    1.4 主要研究问题
    1.5 理论依据
        1.5.1 语言类型学理论
        1.5.2 存现句与格理论
    1.6 研究方法
    1.7 语料来源
    1.8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2.1 存现范畴的界定
        2.1.1 存现句式的界定
        2.1.2 存现动词的界定
        2.1.3 存现主体的界定
    2.2 相关概念与理论
        2.2.1 处所句式相关概念
        2.2.2 领属句式相关概念
        2.2.3 存现范畴与显赫范畴
        2.2.4 存现范畴与时体范畴
        2.2.5 存现范畴与格范畴
        2.2.6 话题化与定指性效应
    2.3 小结
第三章 存现主体的编码类型特征
    3.1 存现主体的语义类型
    3.2 存现主体的属性与句法成分
    3.3 存现主体人称代词的类型特征
    3.4 其他助词及语气词的句法表现
    3.5 小结
第四章 类型学视野下存现句式的主语问题
    4.1 存现主语的类型特征
        4.1.1 汉藏语系中存现主语的类型特征
        4.1.2 阿尔泰语系中存现主语的类型特征
        4.1.3 南岛语系中存现主语的类型特征
        4.1.4 南亚语系中存现主语的类型特征
        4.1.5 印欧语系中存现主语的类型特征
        4.1.6 班图语系中存现主语的类型特征
        4.1.7 小结
    4.2 无标记语言中存现主语的类型特征
        4.2.1 处所短语存现句式的主语
        4.2.2 形式代词存现句式的主语
    4.3 小结
第五章 存现结构与存现动词的编码类型分析
    5.1 存现结构的编码类型特征
        5.1.1 体词性存现结构编码类型
        5.1.2 谓词性存现结构编码类型
    5.2 存现动词的编码类型特征
        5.2.1 存现动词的概念空间及语义图
        5.2.2 存在动词的编码类型特征
    5.3 存在结构与存在动词编码类型特征的动因
        5.3.1 存在动词的历时演变
        5.3.2 存在结构与存在动词的显赫性
        5.3.3 存在概念类型与语言类型
    5.4 小结
第六章 类型学视野下存现动词的对比分析
    6.1 英汉存现动词的类型特征
        6.1.1 英语存现动词的类型特征
        6.1.2 汉语存现动词的类型特征
    6.2 英汉存现动词的差异
        6.2.1 英汉存现动词中及物动词的使用差异
        6.2.2 英汉存现动词的类别与数量差异
        6.2.3 英汉消失类存现动词的不对等现象
    6.3 英汉存现动词差异的动因
        6.3.1 施通格——主宾格句法模式配置
        6.3.2 语言类型与使成式
        6.3.3 动补结构对存现构式的影响
        6.3.4 存现动词历时来源不同
    6.4 小结
第七章 消失类存现动词的类型学特征
    7.1 类型学视野下消失类存现动词
        7.1.1 汉藏语系中的典型消失类存现动词
        7.1.2 阿尔泰语系中的典型消失类存现动词
        7.1.3 南岛语系中的典型存现动词
        7.1.4 南亚语系中的典型消失类存现动词
        7.1.5 班图语系中的典型消失类存现动词
        7.1.6 印欧语系中的典型消失类存现动词
        7.1.7 消失类存现动词中的蕴含共性
    7.2 消失类存现动词类型特征的动因
        7.2.1 消失类存现动词的矢量性
        7.2.2 存现句式中动词类型与体貌特征
        7.2.3 存现句式的历时来源
        7.2.4 不同语言类型
    7.3 小结
第八章 存现动词与时体演化的类型特征分析
    8.1 存现动词及其时体演变类型
        8.1.1 存在类动词的时体演化
        8.1.2 系词类动词与时体演化
        8.1.3 领有类动词与时体演化
        8.1.4 位移类动词与时体演化
        8.1.5 居住类动词与时体演化
        8.1.6 处所类动词与时体演化
        8.1.7 存现义动词演变为进行体/持续体标记的语言
    8.2 存现动词的演变路径
    8.3 存现动词演变为时体标记的动因
        8.3.1 存现动词的显赫性
        8.3.2 空间域(源域)向时间域(目标域)的转化
        8.3.3 存现动词的语义泛化
    8.4 小结
第九章 处所短语存现句式编码类型与语序的类型研究
    9.1 存现句式的编码类型
    9.2 存现句编码类型特征
    9.3 存现句式编码类型动因
        9.3.1 可别度领先原则
        9.3.2 语义亲疏等级原则
        9.3.3 “大块置两端”与“内小外大”定律
        9.3.4 左右分支结构配置
        9.3.5 存现动词的不及物性特征
    9.4 小结
第十章 形式代词存现句式编码类型与语序的类型研究
    10.1 形式代词存现句式的编码类型
    10.2 形式代词存现句式编码的类型特征
    10.3 形式代词编码存现句式类型特征动因
        10.3.1 形式代词语序与语义靠近原则
        10.3.2 语言语序与形式代词编码类型
        10.3.3 形式代词存现句式与存现动词类别
    10.4 小结
第十一章 存现句式的表达类型特征
    11.1 跨语言中存现句式的表达类型
        11.1.1 汉藏语系语言存现句式的表达类型
        11.1.2 印欧语系语言存现句式的表达类型
        11.1.3 阿尔泰语系语言存现句式的表达类型
        11.1.4 南岛语系语言存现句式的表达类型
        11.1.5 南亚语系语言存现句式的表达类型
        11.1.6 班图语系语言存现句式的表达类型
        11.1.7 闪含语系语言存现句式的表达类型
    11.2 存现句式表达的类型特征
    11.3 存现句式表达类型特征的动因或条件
        11.3.1 事物与事件类存现句
        11.3.2 存现动词的表达类型与时态
        11.3.3 语言类型与存现动词
    11.4 小结
第十二章 存现句式、处所句式与语言语序的类型特征
    12.1 存现句式与处所句式语序相反的语言类型特征
        12.1.1 基本语序类型
        12.1.2 存现句式与处所句式基本语序动因
    12.2 存现句式与处所句式语序一致的语言类型特征
    12.3 存现句式与处所句式同一句式的语言类型特征
    12.4 存现句式与处所句式中的语言类型特征
    12.5 只有处所句式的语言类型特征
    12.6 小结
第十三章 存现句式与领属句式的类型特征
    13.1 存现句式与领有句式中动词一致的类型特征
        13.1.1 存现句式与领属句式使用领有动词的类型特征
        13.1.2 存现句式与领属句式使用“be+介词”的类型特征
        13.1.3 区分存现句式与领有句式的形式手段
    13.2 存现句式与领有句式之间的类型特征
        13.2.1 领有动词与“be+介词”的编码类型
        13.2.2 “存现”与“领属”从概念关联到构式关联
    13.3 存现句式与领属句式的演变路径
    13.4 小结
第十四章 从分裂施格现象看汉语存现句的类型特征
    14.1 汉语存现句的分裂施格表现
        14.1.1 存现主事与存现动词的分裂性
        14.1.2 基于时体因素的主格-施格模式
        14.1.3 存现名词组的语义及句法特点
    14.2 存现句分裂施格现象的动因
        14.2.1 存现动词的内论元假说
        14.2.2 及物动词的不及物化
        14.2.3 生命度等级
    14.3 分裂施格的类型学意义
    14.4 小结
第十五章 结语
    15.1 研究成果
        15.1.1 基本观点
        15.1.2 类型学视野下存现范畴中的蕴含共性
    15.2 研究启示
        15.2.1 对存现范畴研究的启示
        15.2.2 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启示
    15.3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15.3.1 研究创新
        15.3.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4)格(形态)序列的构建与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框架
    2.1 格的标准
    2.2 语言取样
3. 格序列的构建
    3.1 挑选候选者
    3.2 核心格
    3.3 边缘格
4. 格序列的解读
    4.1 语法化程度
    4.2 实义性程度
    4.3 与主动词的语义紧密度
    4.4 历时与共时的交汇
5. 余论

(5)东南亚语言区域的双及物结构类型及其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双及物结构的东南亚区域特性
    2.1 基本语序与RT语序
    2.2 优势双及物结构
    2.3 双及物结构与RT语序
    2.4 标记性与RT语序
    2.5 事件发展方向性与RT语序
    2.6 结构连续统
    2.7 标记性连续统
3.东南亚语言区域特性是动因竞争所致
4.总结

(6)英语句法配置的述谓性研究 ——类型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1.3 本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回顾
    2.1 传统英语教学语法存在的问题
        2.1.1 以往对“短语”和“分句”的划分
        2.1.2 以往对“小品词”的界定
        2.1.3 以往对“补语”的界定
        2.1.4 传统英语句型结构的划分
        2.1.5 以往对“双宾”结构的界定
        2.1.6 传统语法中的“独立主格结构”
        2.1.7 部分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的及物性问题
        2.1.8 传统语法理论体系的系统性问题
    2.2 本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思路
第三章 本文核心理论假设及英语述谓标记方式
    3.1 语言的述谓功能
        3.1.1 述谓的基本结构单位:短语
        3.1.2 述谓的层级
    3.2 有关述谓标记方式的理论假设
    3.3 英语的短语类别和述谓标记方式
    3.4 N-V结构式的述谓性
        3.4.1 N-V语序的普遍性
        3.4.2 跨语言证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语主要述谓结构及其组合关系
    4.1 指称成分的句法特征
        4.1.1 可数名词
        4.1.2 不可数名词
        4.1.3 名词性结构
    4.2 主要述谓成分的句法特征
    4.3 主要述谓的组合关系
        4.3.1 并列关系
        4.3.2 从属关系:名词性从句(主语、宾语、表语、同位语、补语从句)
        4.3.3 从属关系:形容词性从句(定语从句)
        4.3.4 从属关系:副词性从句(状语从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语辅助述谓结构及其组合关系
    5.1 补语的功能和形式
        5.1.1 “小品词”的重新界定
        5.1.2 介词和副词的区分
        5.1.3 双宾结构的本质——主动宾补结构
        5.1.4 关于只存在“名词性补语从句”的解释
    5.2 从主要述谓到辅助述谓(从核心事件到非核心事件)
        5.2.1 辅助述谓结构(非限定述谓结构)的句法标记
        5.2.2 英语的句法核心标记项居首
        5.2.3 句法核心标记项居首的经济性和像似性动因
        5.2.4 独立宾格结构
    5.3 辅助述谓的组合关系
        5.3.1 英语句子最多由12 个句法位置构成
        5.3.2 补语、定语、状语的区分
    5.4 英语句型系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语七类短语的功能验证
    6.1 指称功能
    6.2 述谓功能
        6.2.1 主要述谓——作表语
        6.2.2 辅助述谓——作补语
        6.2.3 辅助述谓——作定语
        6.2.4 辅助述谓——作状语
    6.3 某些所谓特殊句法现象的解释
        6.3.1 具有述谓性的名词短语
        6.3.2 关于men/women的述谓性
        6.3.3 特定结构引起的冗余述谓缺省现象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英语句法配置的理据性
    7.1 跨语言短语类别及述谓标记方式的理论假设
        7.1.1 短语类别的理论假设
        7.1.2 述谓标记方式的理论假设
    7.2 组合关系的趋简性
        7.2.1 句法成分的两两组合
        7.2.2 句法标记方式的趋简性
        7.2.3 结构的递归性
        7.2.4 句法形式趋简
    7.3 聚合关系的复杂性
        7.3.1 结构的多功能性
        7.3.2 语法化
        7.3.3 结构的递归性
        7.3.4 英语基本句型的连续性(模糊性)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主要创新
    8.2 主要成果
    8.3 后续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7)状语标记“地”的习得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语料来源
    1.3 状语标记“地”的研究综述
        1.3.1 “地”的本体研究
        1.3.2 “地”的习得及习得过程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地”的习得过程的语料调查与分析
    2.1 三类状语标记“地”的偏误分析
        2.1.1 评注性状语标记“地”的偏误分析
        2.1.2 限制性状语标记“地”的偏误分析
        2.1.3 描写性状语标记“地”的偏误分析
    2.2 习得“地”的伪纵向调查与分析
        2.2.1 无等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地”的习得
        2.2.2 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地”的习得
        2.2.3 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地”的习得
        2.2.4 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地”的习得
    2.3 “地”的调查结果的分析
3 “地”的测试卷的设计与分析
    3.1 测试卷设计
        3.1.1 测试卷调查的对象及目的
        3.1.2 测试卷的设计及考察内容
        3.1.3 测试卷的难度及区分度
    3.2 测试卷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3.2.1 测试卷试题正确率统计
        3.2.2 测试卷结果的分析
4 研究结果对比及其教学启示
    4.1 研究结果的对比
        4.1.1 上述研究结果
        4.1.2 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
    4.2 教学启示
        4.2.1 对学习者
        4.2.2 对汉语教师
        4.2.3 对教材编写者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山西朔城区方言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朔城区人文地理与朔城区方言概括
    1.2 与本文相关的前贤研究现状综述
        1.2.1 对汉民族共同语复句关联标记的研究
        1.2.2 方言中有关复句关联标记的研究现状
        1.2.3 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型学研究现状
    1.3 与本文相关的概念说明
    1.4 本文的理论方法、研究方法、意义及语料来源
        1.4.1 研究的理论方法—语言类型学和联系项居中原则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选题意义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 朔城区方言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2.1 朔城区方言复句关联标记和关联标记模式的概念说明
        2.1.1 关联标记的数量类型和词类划分
        2.1.2 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2.2 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2.2.1 居中粘结式
        2.2.2 前后配套C式:g_1+S_1,g_2+S_2
        2.2.3 小结
    2.3 因果、目的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2.3.1 居中粘结B式:S_1,g+S_2
        2.3.2 前后配套C式:g_1+S_1,g_2+S_2
        2.3.3 小结
    2.4 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2.4.1 居中粘结式B式:S_1,g+S_2
        2.4.2 前后配套式
        2.4.3 居端依赖H式:g+S_1,S_2
        2.4.4 小结
    2.5 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2.5.1 居中粘结B式:S_1,g+S_2
        2.5.2 前后配套C式:g_1+S_1,g_2+S_2
        2.5.3 小结
    2.6 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2.6.1 居中粘结B式:S_1,g+S_2
        2.6.2 前后配套C式:g_1+S_1,g_2+S_2
        2.6.3 小结
    2.7 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2.7.1 居中粘结B式:S_1,g+S_2
        2.7.2 前后配套C式:g_1+S_1,g_2+S_2
        2.7.3 小结
    2.8 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2.8.1 居中粘结B式:S_1,g+S_2
        2.8.2 前后配套C式:g_1+S_1,g_2+S_2
        2.8.3 小结
    2.9 顺承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2.9.1 居中粘结B式:S_1,g+S_2
        2.9.2 前后配套C式:g_1+S_1,g_2+S_2
        2.9.3 小结
    2.10 小结
第三章 朔城区方言复句关联标记的分布位置
    3.1 朔城区方言复句语序变换前关联标记的位置分布
        3.1.1 受分句主语是否一致影响关联标记的位置分布
        3.1.2 分句主语是否一致不影响关联标记的位置分布
    3.2 朔城区方言复句语序变换后关联标记的分布位置
    3.3 小结
第四章 朔城区方言复句关联标记的居中程度
    4.1 朔城区方言复句居中粘结A式中关联标记的居中程度
    4.2 朔城区方言复句居中粘结B式中关联标记的居中程度
        4.2.1 居中粘结B式中偏正类复句关联标记的居中程度
        4.2.2 居中粘结B式中联合类复句关联标记的居中程度
    4.3 朔城区方言复句前后配套C式中关联标记的居中程度
        4.3.1 前后配套C式中偏正类复句关联标记的居中程度
        4.3.2 前后配套C式中联合类复句关联标记的居中程度
    4.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从“的”与印尼语“yang”的比较看定中标记的隐现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定中结构中“的”与“yang”用法比较
    1. 定语表示质料
    2. 定语表示领属
    3. 定语表示时间
    4. 定语表示方位处所
    5. 定语表示数量、指量
    6. 定语表示动作行为
    7. 定语表性质、特征等
    8. 定语表示施/受事、中心语表事件或行为
    9. 定语表关涉义
二汉语、印尼语定中标记隐现的制约因素
    1. 区分句法语义关系的功能需求
    2. 定语的性质与类型
    3. 定语与中心语的关系远近
    4. 语用上的强调与指别
    5. 韵律的和谐、简洁
结语

(10)现代汉语框式介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
    0.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0.2.1 框式介词研究回顾
        0.2.2 框式介词相关的研究
        0.2.3 存在的问题
    0.3 选题意义
    0.4 研究方法
    0.5 研究目标及章节安排
    0.6 语料来源与说明
第1章 框式介词及相关概念
    1.1 介词(附置词)
        1.1.1 前置词
        1.1.2 后置词
    1.2 框式介词的内涵和外延
        1.2.1 框式介词的界定
        1.2.2 汉语框式介词系统
    1.3 与框式介词类似的几个概念
        1.3.1 框式介词和介词框架
        1.3.2 框式介词和介词并用
        1.3.3 框式介词与双位介词
    1.4 框式虚词和虚词框架
    1.5 小结
第2章 框式介词的句法语义分析
    2.1 框式介词的句法分析
        2.1.1 介词短语的切分与定性
        2.1.2 框式介词的层次和范域
        2.1.3 框式介词短语的句法功能
    2.2 框式介词的语义分析
        2.2.1 框式介词的语义标记功能
        2.2.2 框式介词的语义抽象度
        2.2.3 框式介词的语义分工与冗余
        2.2.4 框式介词的语义分工与句法范域
    2.3 框式介词与虚词框架的差异
        2.3.1 虚词框架的类型
        2.3.2 句法和语义比较
    2.4 小结
第3章 框式介词前后项的隐现
    3.1 时空类框式介词前后项的隐现
        3.1.1 处所类框式介词
        3.1.2 时间类框式介词
        3.1.3 起讫类框式介词
    3.2 非时空类框式介词
        3.2.1 排除类框式介词
        3.2.2 比况类框式介词
        3.2.3 “来说”类框式介词
        3.2.4 目的类框式介词
    3.3 框式介词的隐现规律与制约因素
        3.3.1 句法位置
        3.3.2 语义方面
        3.3.3 语用方面
        3.3.4 语体方面及句子的复杂度
    3.4 小结
第4章 框式介词的历时考察
    4.1 时空类框式介词的来源
        4.1.1 时空类后置词的语法化
        4.1.2 时空类前置词的语法化
        4.1.3 时空类框式介词的来源和发展
    4.2 非时空类框式介词的来源
        4.2.1 排除类框式介词
        4.2.2 比况类框式介词
        4.2.3 “来说”类框式介词
        4.2.4 目的类框式介词
    4.3 后置词与框式介词的来源
        4.3.1 后置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4.3.2 框式介词的来源
    4.4 小结
第5章 框式介词与汉语语言类型
    5.1 当代语言类型学与介词参项
        5.1.1 传统语言类型学与当代语言类型学
        5.1.2 语言类型学中的介词参项
    5.2 汉语语言类型
        5.2.1 现代汉语语序类型:SVO与SOV之争
        5.2.2 汉语特征类型
    5.3 介词短语语序与汉语语语序类型的发展
    5.4 框式介词的类型学解释
        5.4.1 区域效应与联系项居中
        5.4.2 认知型语序与近动型前置词
        5.4.3 重度-标记对应律和距离-标记对应律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作为一条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律”(论文参考文献)

  • [1]老挝语定语标记隐现研究[J]. 黄勇.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05)
  • [2]类型学视角下俄汉语名词性领属结构对比研究[D]. 迟政.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存现范畴的类型学研究[D]. 杜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4]格(形态)序列的构建与解读[J]. 鲁方昕,陈保亚.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9(06)
  • [5]东南亚语言区域的双及物结构类型及其成因[J]. 柳俊.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04)
  • [6]英语句法配置的述谓性研究 ——类型学视角[D]. 唐晓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7]状语标记“地”的习得过程研究[D]. 向丽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山西朔城区方言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研究[D]. 常娥. 山西大学, 2019(02)
  • [9]从“的”与印尼语“yang”的比较看定中标记的隐现条件[J]. 季安锋.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0]现代汉语框式介词研究[D]. 王世群. 南京师范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作为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