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

浅谈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

一、浅淡高校住宅区的物业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高恩嵩[1](2019)在《熙和小镇项目电气工程典型质量问题改进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房建项目的电气工程,在我国很长时间都得不到重视,项目方往往只重视土建工程的质量控制,对于电气工程质量问题的影响认识不足,导致建设时候重主体轻功能。随着人们对房屋建筑功能要求的提高,智能家居、互联互通、绿色安全、舒适等都越来越依赖于电气工程来实现,提高房建电气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势在必行。由于电气工程专业性强,包括很多隐蔽工程内容,如线路敷设、软件编程、电气控制策略等,质量点多而散,给项目质量控制带来一定难度。如何在保证与主体工程的进度同步、投资成本可控下做到电气工程质量最优的目标,通过质量改进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熙和小镇项目电气工程运作过程中的典型质量问题改进为研究对象。针对熙和小镇项目电气工程中暴露出来的典型质量问题,运用技术系统分析、统计表、因果分析法、关联图等工具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查找,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根据问题要因制定相应的质量改进措施计划,建立质量改进措施评价理论模型。结合两个实例运用PDCA循环控制理论和矩阵图,对提出的质量改进措施评价模型进行逐一验证,分析得出质量问题改进的有效措施,最后得出研究结论。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以点带面,完善并丰富了质量改进控制措施方法,为其他项目中避免类似质量问题的发生提供预防手段。

马骁[2](2016)在《西安市沙坡村安置住区人居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建设外延扩张,“城中村”成为城市中的一种特殊的居住形态,城中村典型的“脏乱差”严重影响了城市整体环境,因此,“城中村改造”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而安置住区的规划建设往往忽视了安置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总是以城市商品房小区的标准或者低于此标准的方式来规划建设安置住区,导致了安置住区人居环境质量较低,村民归属感严重缺失。因此,本文对西安市沙坡村安置住区的人居环境现状进行调研与评价,对了解和解决目前城中村安置住区的人居环境问题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理论研究,对人居环境评价的理论进行阐述,简要的介绍国内外人居环境实践和评价经验。第二章是对人居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进行梳理,针对安置住区的特殊性构建适合沙坡村安置住区人居环境现状的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方法。第三、四章是对沙坡村安置住区现状进行详实的调研,通过客观和主观评价,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法进行计算,得出沙坡村安置住区人居环境现状评价结果。第五、六章是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沙坡村安置住区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沙坡村安置住区的提出改进建议,并在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上提出对其他同类型城中村安置的建议。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详细的梳理,对沙坡村安置住区人居环境现状反复进行现场调研,并构建出沙坡村安置住区人居环境的指标体系,分为安置住区适用性能评价体系和环境性能评价体系。第二,运用专家赋权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对已构建的评价体系具体评价。结果显示:西安市沙坡村安置住区的人居环境现状评价为良好(3.815)。第三,根据调研及评价结果得出:沙坡村安置住区在建筑及住宅套型、住区与生态环境、住区的规划和住区人文这四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第四,依据调研过程及评价结果,对沙坡村安置住区提出改进建议,并从住宅建筑、住区规划、人文环境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建议,期望对将来其它安置住区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刘胜强[3](2014)在《多中心治理视角下昆明市江北社区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利益价值正经历着调整变革,思想观念也进行着重要的转变。人们对城市社区的认识已经不仅仅限于居住的场所,逐渐把城市社区发展为利益关系的汇聚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和基层政府执政的支撑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社区的研究地位不断上升、逐渐居于我国行政管理中的重要位置。就我国当前城市社区发展的现状来看,矛盾问题层出不穷。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基础设施落后、治理主体单一化、服务供给不足、自治功能缩小等问题已经严重抑制着社区治理的发展。鉴于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本文选择了以城市社区多元主体治理为研究对象,以昆明市江北社区为研究案例,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理论依据,展开对昆明市江北城市社区多元主体的治理研究。本文从社区概念的界定和理论介绍入手,结合昆明市江北社区治理的实践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了昆明市江北社区管理的现状和所取得的成就,找出了当前昆明市江北社区治理中的现实难题。其次,试图利用多中心治理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昆明市江北社区治理难题的成因。最后,根据当前昆明市江北社区的现实情况,提出相关对策。本文提出的对策包括:第一,转变传统的社区管理理念,重组江北社区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第二,培育江北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理顺多元主体间的关系。第三,改善江北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对策。第四,构建江北社区多元参与主体合作机制。从制度层面、领导机制、资金来源、监督机制四方面去拓宽完善社区治理。鉴于此,笔者对昆明市江北社区多中心治理模式进行了初步构想,提出目标以及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对昆明市江北社区治理的具体问题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对策。

万子欣[4](2013)在《基于青年需求的住宅小户型空间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共和国建国60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科学技术飞跃进步,而作为我们身边最常见建筑类型——住宅,也已逐步从贫困、安居型向小康、舒适型转变,不仅是人均居住面积的提高、建设数量和规模增长,更重要的变化是体现在开拓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设计新思路上。从住宅的角度看,这短短数十年里从人们居住模式、住宅的建造方式、供应模式、分配模式、乃至人们精神层面对于居住问题的观念和理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需要设计者对住宅的户型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开发。在城市用地紧张、房价不断攀升、经济购买力不足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难以购得理想的住宅,经过多次国家政策调控,我国住宅户型开始从“大户型”向“小户型”发展,其形式将会越来越多,空间利用也越来越充分。本文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从基本住宅建筑设计理论出发。深入分析青年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及居住需求等方面,将青年人群对居住空间的需求主要分为享受型、居家型和工作型。通过借鉴国外户型多样化的经验,为青年住宅小户型空间设计适应性提供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论文最后通过总结已有的空间适应性经验以及研究住宅功能房间的尺度,针对青年人群的三种居住需求类型提出在水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上实现青年住宅小户型空间适应性的设计。

雷志铿[5](2012)在《广州地区1980年代多层住宅适老化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口老龄化为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而解决好老年居住问题是做好养老工作、保障老年人安居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老龄化特点与传统居住文化,在我国社会养老机构建设没完善的情况下,居家养老始终是我国养老模式中最普遍的养老模式。现存大量既有住宅成为了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的载体。但目前既有住宅,特别是多层旧住宅老旧且适老化程度低,给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甚至给老年人的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产生了迫切的改造需求。本文以广州地区1980年代多层住宅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归纳、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老年学、环境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对广州市老年化特点与1980年代多层住宅现状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立足于老年人的实际改造需求,通过调研分析归纳出1980年代多层住宅中存在着套型不合理、厨卫空间狭小、缺乏安全防护措施等适老化不足的共性问题及特殊问题,根据不同改造需求对套型空间提出基本型、推荐型、舒适性三个层次的改造策略与方法,并对住宅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出通用化改造措施,最后为推动广州地区旧住宅适老化改造提出可行性建议。论文分为四部分:(1)第一与第二章,就研究背景、意义与相关研究进行论述,并归纳总结出广州老龄化特征与基本养老现状。(2)第三章,从规划布局、景观绿化、建筑风格、套型特征等方面归纳总结出广州80年代多层住宅小区的现状特点。(3)第四章,分析总结现场调研中老年人对住宅适老化不足问题的信息反馈,并从调查数据中归纳出80年代旧住宅适老化不足的共性问题以及特殊问题,总结出老年居住者的改造需求。(4)第五章,从安全性、适用性、舒适性、经济性的原则探讨广州80年代旧住宅的适老化改造措施与方法,并根据老年人需求层次分为三个等级进行案例研究,提出相应的改造方案措施。

史奕[6](2012)在《西安市“村改居”社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城中村”作为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下的产物,既带有农村的特征,同时也具有一些不成熟的城市居民区的的特性,从而成为转型中的传统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混合体。“村改居”社区不同于一般的居住小区,具有其自身的特点:(1)居民构成方面,“村改居”前,原构成人员主要为村民和流动人员,社会关系中血缘、地缘、业缘特征更为突出;(2)经济来源方面,“村改居”前,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出租屋收入、村集体收入和个人的劳动所得。“村改居”后,生活来源主要通过社区配套建成的商业打工所得、开发商按一定分红对村民进行补偿所得或者以经营小生意所得,但是还有大部分村民成为无业的食利阶层。经济来源的转变使“村改居”社区闲散人员增多,年龄层次分布更广;(3)社会特征方面,“村改居”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较之改造前依旧未发生改变。“村民”向“居民”的转变过程中,使得很多旧有生活习惯在新建社区里仍有保留;(4)地理位置方面,城中村改造后,村民安置大多采用在原村集体土地上安置和异地安置两种方式。对于地理位置优越的村子,基本上都选择就地安置,因此通常造成安置区高容积率、低绿化率的现象发生。鉴于此,笔者通过对西安地区“村改居”工程的实地调查,针对改造后所出现的普遍问题,借鉴相关环境心理学及建筑设计理论的指导,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为今后“村改居”改造工程提供参考资料。本论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论文选题背景、课题研究意义与国内外文献研究,提出论文的主体框架与组织结构;第二部分通过对户外交往的心理学研究,以人为本的探索交往空间与交往心理的辩证关系,并对西安市“村改居”社区户外交往空间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针对西三爻村、东窑坊等小区的户外交往情况进行详细的数据统计与对比分析;第四部分针对西安地区区域特征探讨适宜的“村改居”社区户外交空间模式;第五部分总结前四部分论述得出论文结论。

曾婷婷[7](2010)在《混居模式对寒地老年居住建筑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内地老年人口增至1.69亿,占总人口的12.79%,目前全国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均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寒冷地区因其地域气候的特殊性,表现在老年居住建筑上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住房问题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舒适的住房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最基本生活条件之一。本课题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以老年人、寒地老年居住建筑、混居模式以及气候适应性设计作为研究主体,从影响寒地老年居住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入手,分析自然气候、地域风俗习惯、老年人自身特点以及养老模式等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同时,以寒地老年人养老模式与居住意愿的实态调研为基础,结合寒地现有的老年居住建筑的现状,提出了混居模式的构想。混居模式基于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并借鉴国外经验,从宏观住区规划角度出发,在现有的住区或者待开发的住区内,根据住区规模与地域人口老龄化程度,设置相应规模的管理服务配套设施完备的老年居住建筑,在住区中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摒弃一般老年居住建筑居住人群同质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老、中、青、幼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混居”模式充分考虑老年人群的情感交流问题和生活服务问题,体现了人生和生活的立体综合性。在论文的第3章通过分析这种模式的特征与形态及其实施的途径;以环境心理学为理论平台,总结混居模式下的寒地老年居住建筑的使用人群与行为模式。论文第4章基于前3章的阐述,系统地分析了混居模式对寒地老年居住建筑的影响,从规划与选址、建筑形象与细部、内部功能空间、外部环境与设施等方面,分别从寒地老年居住建筑规划与选址系统、寒地地域文脉系统、居住空间布局与公共空间服务设施系统、寒地冰雪景观文化载体系统等四个方面对提出构建对策。倡导寒地老年居住建筑选址“混合”的必要性,住宅空间可选择性、服务设施的完备性以及反映地域特色、社区特色的文化载体,最终通过以上设计对策构建和谐的寒地混居模式。

赵映年[8](2009)在《节约型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举措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学校特别是在高等院校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并具体落实到节约型校园建设当中,对于推动整个国家和社会形成节约风气,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迈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在校园基本建设管理中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重视项目前期阶段管理是控制工程造价、节约建设资金、进行节约型高校建设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在高校基本建设管理中,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有很多,基本建设程序模糊、不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规律办事是根本原因之一。本文以高校基本建设管理现行各类规章制度为依据,以节约型校园建设为背景,以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从基本建设程序的角度,结合自己从事校园基本建设管理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华中农业大学为实证,对反映高校基本建设管理规律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研究和再思考,着重研究了项目前期阶段项目决策、立项报建、图纸设计和工程招投标等4个环节,总结了高校基本建设管理“三阶段、八环节、四十二内容”的基本规律,形成了《前期阶段二十七内容、十八步骤流程图》。文章最后从推行代建制和开展基本建设程序执行情况审计等方面,对节约型高校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创新进行了初略探讨。

周海萍[9](2009)在《居住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的景观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居住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儿童是居住社区中的主要人群,是居住社区活动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如何通过设计师的努力,给儿童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富有活力的,而必须具有安全性的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的研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本文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进行,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运用调查的手段,深入分析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的安全性设计因素,参与案例的实际应用,力图探索集安全性与益智性于一体的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方法和模式。本文的研究以居住社区、儿童、活动空间、景观安全为基本研究内容,采用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居住社区儿童活动场环境进行调研,进而对居住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的安全性状况进行具体分析,这些分析包括设计因素、人的行为及心理因素、器械细节因素分析。居住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的景观安全性设计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性的工作,居住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是社区外环境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设计流程应从前期的工作准备、分项的设计、后期的管理入手,分层次、分阶段的进行,并通过设计实践加以运用。通过此项研究,对居住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的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就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结论及建设性意见,指出了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彭阳[10](2009)在《长沙市岳麓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城市社区文化是我国当前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本文试图对城市社区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探讨,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独特功能,使精神文明建设由抽象走向具体。本文选题以长沙市岳麓区社区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模式为研究重点,在简单描述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基本方法与思路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社区文化建设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概述了长沙市岳麓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和问题,借鉴国内外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岳麓区实际情况,从软硬件建设、管理运行机制、居民意识培养等角度分析了社区文化建设中现行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用志愿者组织、市场公益互补等理论方法进一步阐述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关系。研究表明,社区文化建设具有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趋势,其发展应遵循相应的原则。论文最后针对岳麓区实际,提出了一整套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对策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培养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素质,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二、浅淡高校住宅区的物业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淡高校住宅区的物业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熙和小镇项目电气工程典型质量问题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1.4 论文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
        1.2.1 国外研究现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采用的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采用的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气工程质量和质量改进相关理论
    2.1 项目质量管理和改进
        2.1.1 项目和项目质量管理的定义
        2.1.2 项目质量管理的内容
        2.1.3 项目质量改进工具
    2.2 电气工程质量
        2.2.1 电气工程质量及特点
        2.2.2 电气工程的质量要求
    2.3 PDCA循环理论
        2.3.1 PDCA循环的概念
        2.3.2 PDCA循环理论的使用步骤
第三章 熙和小镇项目电气工程介绍
    3.1 熙和小镇项目电气工程概述
        3.1.1 熙和小镇项目电气工程范围和主要内容
        3.1.2 工程设备(系统)性能质量要求
        3.1.3 工程标段划分情况
    3.2 熙和小镇项目电气工程项目运行情况简介
        3.2.1 项目运作流程
        3.2.2 原材料供应方式
第四章 熙和小镇项目电气工程典型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熙和小镇项目电气工程质量问题统计与分类
        4.1.1 质量问题统计
        4.1.2 质量问题分类
        4.1.3 典型质量问题确认
    4.2 熙和小镇项目电气工程典型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4.2.1 技术系统原因分析
        4.2.2 因果分析法进一步原因分析
        4.2.3 典型质量问题原因确认
第五章 熙和小镇项目电气工程典型质量问题改进
    5.1 熙和小镇项目电气工程典型质量问题改进措施计划
        5.1.1 制定质量改进策略
        5.1.2 制定项目质量目标及管理要求计划
        5.1.3 项目组织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完善计划
        5.1.4 技术改进措施计划
        5.1.5 质量改进效果检查计划
        5.1.6 质量改进措施方法的有效性评估计划
    5.2 典型质量问题改进实例运用
        5.2.1 典型案列1:穿线管堵塞问题质量改进
        5.2.2 典型案列2:防雷接地不合格问题质量改进
    5.3 典型质量问题改进结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6.2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附1:在国内公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致谢

(2)西安市沙坡村安置住区人居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居环境研究备受关注
        1.1.2 城中村改造如火如荼
    1.2 研究对象、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2.3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动向
        1.4.2 国外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实践
        1.4.3 国内人居环境评价的实践状况
        1.4.4 国内安置住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现实状况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安置住区人居环境评价理论研究
    2.1 人居环境评价概述
        2.1.1 人居环境评价的概念
        2.1.2 人居环境评价的意义
        2.1.3 人居环境评价的一般程序
    2.2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2.2.1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2.2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2.3 住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依据
        2.2.4 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研究
    2.3 沙坡村安置住区人居环境现状评价指标与方法的构建
        2.3.1 沙坡村安置住区人居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说明
        2.3.2 沙坡村安置住区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沙坡村安置住区人居环境现状调研
    3.1 沙坡村概况
        3.1.1 区位分析
        3.1.2 村域范围
        3.1.3 发展沿革
        3.1.4 改造历程
    3.2 沙坡村安置住区基本状况调研
        3.2.1 住宅
        3.2.2 人口构成
        3.2.3 绿地及活动场地
        3.2.4 道路交通及停车
        3.2.5 生态环境
    3.3 沙坡村安置住区公共配套设施调研
        3.3.1 商业金融设施
        3.3.2 文化体育设施
        3.3.3 医疗卫生设施
        3.3.4 社会服务设施
        3.3.5 市政公用设施
        3.3.6 教育设施
        3.3.7 行政管理设施
    3.4 拆迁安置后对居民基本生活的影响
        3.4.1 生活方式
        3.4.2 就业
        3.4.3 邻里关系的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沙坡村安置住区人居环境现状评价
    4.1 确定评价目标与评价对象
        4.1.1 评价目标
        4.1.2 评价体系
    4.2 沙坡村安置住区适用性能评价
        4.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2 沙坡村安置住区适用性能评价过程及结果
    4.3 沙坡村安置住区环境性能评价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沙坡村安置住区环境性能评价过程及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市沙坡村安置住区人居环境问题总结与剖析
    5.1 建筑及住宅套型问题
    5.2 住区与生态环境问题
    5.3 住区规划问题
    5.4 居住区人文存在的问题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中村安置住区人居环境建设的建议
    6.1 对沙坡村安置住区人居环境的改进建议
    6.2 对同类型城中村安置住区人居环境建设的建议
        6.2.1 住宅建筑的建议
        6.2.2 住区规划的建议
        6.2.3 人文环境建设的建议
    6.3 本章小结
结论
    1 结语
    2 研究的局限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沙坡村安置住区人居环境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沙坡村安置住区适用性能专家赋权调查问卷
附录3 68位村民打分矩阵R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多中心治理视角下昆明市江北社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四、 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一章 城市社区多元主体治理的概念及理论阐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城市社区
        二、 社区治理
        三、 社区多元主体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 “多中心治理”理论
        二、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二章 昆明市江北社区治理现状
    第一节 昆明市江北社区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昆明市江北社区治理的历史沿革与成就
        一、 昆明市江北社区治理的历史沿革
        二、 昆明市江北社区治理成就
    第三节 昆明市江北社区现有参与主体间的关系
        一、 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的关系
        二、 居民委员会与社区党组织的关系
        三、 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的关系
        四、 居民委员会与物业服务企业的关系
        五、 业主委员会与物业服务企业的关系
第三章 昆明市江北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昆明市江北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江北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
        二、 江北社区治理主体单一化,现有主体间互动不足
        三、 江北社区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四、 江北社区自治功能缩小化
    第二节 昆明市江北社区治理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传统社区管理模式的影响
        二、 社区多元主体发育不足,多元主体间利益诉求存在差别
        三、 社区服务建设滞后制约着社区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四、 多元主体合作机制不健全
第四章 改善昆明市江北社区治理的相关对策
    第一节 转变传统管理观念,重组江北社区管理组织结构模式
        一、 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增强多元主体参与的认同感
        二、 重组江北社区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组织结构模式
    第二节 培育江北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理顺相互间关系
        一、 培育江北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
        二、 理顺多元主体间关系
    第三节 加强江北社区公共服务建设
        一、 规范政府在江北社区服务中的介入尺度
        二、 加强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三、 完善江北社区公共服务资金运行机制
        四、 提高参与江北社区公共服务的积极性
    第四节 构建江北社区多元参与主体合作机制
        一、 从制度层面逐步完善江北社区的各项政策法规
        二、 建立协调有力的江北社区运行领导机制
        三、 拓宽江北社区运行的资金来源渠道
        四、 完善对多元主体的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基于青年需求的住宅小户型空间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问题提出
        1.2.1 青年和青年住宅
        1.2.2 住宅户型和小户型
        1.2.3 适应性空间
        1.2.4 与适应性空间相关的理论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近期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4.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1.5 研究工作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有关青年住宅小户型设计适应性发展的现状
    2.1 “国六条”中关于住宅小户型的解读
    2.2 与小户型空间适应性相关的青年住宅分类及其评述
        2.2.1 房地产商实践类
        2.2.2 纯粹理论研究类
        2.2.3 民间自发建设类
    2.3 青年住宅小户型空间适应性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2.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3.2 问题产生的原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青年住宅小户型设计适应性分析
    3.1 青年住宅小户型使用人群的适应性分析
        3.1.1 青年价值观分析
        3.1.2 青年生活方式发展趋势
        3.1.3 青年人群居住需求类型分析
    3.2 青年住宅小户型空间适应性发展的必要性
    3.3 青年住宅小户型空间设计适应性的发展方向
        3.3.1 精细化
        3.3.2 科技化
        3.3.3 人性化
    3.4 各地住宅户型设计适应性的借鉴
        3.4.1 德国台地住宅
        3.4.2 西班牙“生长住家”
        3.4.3 日本深尺集合住宅
        3.4.4 新加坡住宅
        3.4.5 香港张智强宅
        3.4.6 各地住宅户型设计适应性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青年住宅小户型空间适应性设计
    4.1 设计原则
        4.1.1 满足功能与使用需求
        4.1.2 满足精神与审美需求
        4.1.3 可持续发展
    4.2 实施策略
        4.2.1 功能的组合
        4.2.2 功能的混合
        4.2.3 功能的模糊
        4.2.4 功能的细分
    4.3 青年住宅小户型空间适应性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法
        4.3.1 住宅基本功能房间组成
        4.3.2 青年住宅基本功能房间尺度分析
        4.3.3 青年住宅小户型空间水平方向上的适应性
        4.3.4 青年住宅小户型空间垂直方向上的适应性
        4.3.5 青年住宅小户型空间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综合适应性
    4.4 与小户型空间适应性相关的青年住宅发展现状及其评价
        4.4.1 “蚂蚁工房”
        4.4.2 广州万科万汇楼
        4.4.3 万科“可能住宅”设计竞赛
        4.4.4 重庆大学七平方米极限住宅设计
        4.4.5 明珠新村村屋加改建
        4.4.6 旧宅改造自住
        4.4.7 对现有青年住宅小户型发展的评价
    4.5 越秀·可逸江畔——青年住宅小户型空间适应性设计的实例分析
        4.5.1 项目概况
        4.5.2 楼盘户型构成
        4.5.3 户型空间适应性的体现
        4.5.4 对该项目户型空间适应性未来发展的思考
    4.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广州地区1980年代多层住宅适老化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1.1.2 既有住宅老化与适老化程度低
    1.2 相关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其框架
        1.4.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广州城市老龄化现状与养老特征
    2.1 广州老龄化现状与特征
        2.1.1 广州老龄化概况
        2.1.2 广州老龄化特征
    2.2 广州应对老龄化政策与措施
    2.3 广州城市老年人总体生活状况
        2.3.1 影响广州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2.3.2 广州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 1980 年代多层住宅小区发展与特征
    3.1 广州 1980 年代多层住宅小区建设背景
        3.1.1 广州 1980 年代以前城市发展及住房建设情况
        3.1.2 广州 1980 年代城市发展及住宅建设概况
    3.2 广州 1980 年代住宅小区特征
        3.2.1 总体特点
        3.2.2 规划布局
        3.2.3 交通组织
        3.2.4 小区景观绿化
        3.2.5 建筑风格
        3.2.6 套型特点
        3.2.7 公共配套服务设施
    3.3 广州 1980 年代住宅小区现状及不足
        3.3.1 小区现状与不足
        3.3.2 社区老年设施及服务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 1980 年代多层住宅适老化改造需求调研
    4.1 调研设计
        4.1.1 调研内容及目的
        4.1.2 调研方法与问卷设计
        4.1.3 调研小区的选择与概况
        4.1.4 调研流程图
    4.2 调研分析
        4.2.1 调研小区设计概况
        4.2.2 受访老年人基本信息
        4.2.3 住宅基本情况与评价
        4.2.4 住宅使用存在问题与改造需求
    4.3 受访老年人的改造需求分析
        4.3.1 存在问题总结
        4.3.2 改造需求分析
    4.4 旧住宅适老化改造必要性
        4.4.1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迫切需求
        4.4.2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 1980 年代多层住宅适老化改造措施与方法研究
    5.1 改造目标、原则、依据与标准
        5.1.1 改造目标
        5.1.2 改造原则
        5.1.3 改造依据
        5.1.4 改造标准
    5.2 广州 1980 年代多层住宅套内适老化改造方法研究
        5.2.1 基本型改造示例—空间尺度改善
        5.2.2 推荐型改造示例—空间设备完善
        5.2.3 理想型改造示例—舒适型空间改造
        5.2.4 主要家具及设备细节改造要点
        5.2.5 物理环境改善措施
    5.3 广州 1980 年代多层住宅公共空间改造方法研究
        5.3.1 公共楼梯间
        5.3.2 加装电梯
    5.4 广州 1980 年代多层住宅适老化改造措施与方法总结
        5.4.1 改造措施与方法
        5.4.2 各空间改造适用方法总结
    5.5 广州地区旧住宅适老化改造前景展望
        5.5.1 广州地区旧住宅改造现状
        5.5.2 旧住宅适老化改造主要困境
        5.5.3 对广州地区旧住宅适老化改造的展望与建议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结论
    存在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6)西安市“村改居”社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现状
        1.4.1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1.4.2 目前我国“村改居”建筑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方法
    1.6 论文的主体框架和组织结构
2 户外交往空间的特点分析
    2.1 户外交往空间的三种类型
        2.1.1 必要性交往
        2.1.2 自发性交往
        2.1.3 社会性交往
    2.2 居民交往心理与行为分析
        2.2.1 居民交住的心理类型
        2.2.2 居民交往的心理特征
        2.2.3 交往心理在户外空间的体现
        2.2.4 影响交往行为的因素
    2.3 户外交往空间解析
        2.3.1 空间对交往的影响
        2.3.2 交往对空间的影响
    2.4 西安市“村改居”社区户外交往空间特点
        2.4.1 西安市“村改居”社区形成原因
        2.4.2 西安市“村改居”社区现状
        2.4.3 西安市“村改居”社区特征
    2.5 小结
3 西安市“村改居”案例调查分析与研究
    3.1 西何家村“村改居”社区户外交往空间实证分析
        3.1.1 西何家村“村改居”情况介绍
        3.1.2 调查概要
        3.1.3 户外交往活动类型、时段及人数
        3.1.4 户外活动空间特征分析
    3.2 西三爻村“村改居”社区户外交往空间实证分析
        3.2.1 西三爻村“村改居”情况介绍
        3.2.2 调查概要
        3.2.3 户外活动类型、时段及人数
        3.2.4 户外活动空间特征分析
    3.3 东窑坊“村改居”社区户外交往空间实证分析
        3.3.1 东窑坊“村改居”情况介绍
        3.3.2 调查概要
        3.3.3 户外活动类型、时段及人数
        3.3.4 户外活动空间特征分析
    3.4 其它“村改居”社区户外交往空间实证分析
        3.4.1 颐园新城(刘南村城中村改造项目)
        3.4.2 常春藤花园(皇甫庄城中村改造项目)
        3.4.3 天伦·御城龙脉(刘家庄城中村改造项目)
    3.5 小结
4“村改居”社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模式探讨
    4.1 人口规模对“村改居”社区户外交往空间形成设计策略
        4.1.1 屋顶花园或露台
        4.1.2 空中庭院、过街楼等
        4.1.3 户型内的立体院落
    4.2 交通方式对“村改居”户外交往空间形成的设计策略
        4.2.1 扩大单元入户门厅的交往空间
        4.2.2 扩大同层候梯平台的交往空间
    4.3 “村改居”小区中地下交往空间设计策略
        4.3.1 设置贯通地下的下沉院落空间
        4.3.2 设置可观可演的硬质主题空间
    4.4 视觉感受对“村改居”小区户外交往空间形成的设计策略
        4.4.1 适当扩大住宅楼之间的间距
        4.4.2 底层架空的交往空间设计
        4.4.3 利用建筑小品营造户外交往空间
    4.5 结合西安中堡子村改造工程探讨户外交往空间设计
        4.5.1 项目背景
        4.5.2 项目设计理念
        4.5.3 项目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手法探索
        4.5.4 项目结语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附录

(7)混居模式对寒地老年居住建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养老模式与老年居住建筑研究
        1.3.2 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2章 寒地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影响因素解析
    2.1 地域文脉因素
        2.1.1 地域性因素
        2.1.2 文脉性因素
    2.2 气候影响因素
        2.2.1 气温因素
        2.2.2 降雪因素
        2.2.3 风环境因素
        2.2.4 日照因素
    2.3 人的影响因素
        2.3.1 人口因素
        2.3.2 生理与心理因素
        2.3.3 居住行为因素
    2.4 养老模式影响因素
        2.4.1 家庭养老
        2.4.2 机构养老
        2.4.3 综合养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居模式构想
    3.1 实态调研
        3.1.1 调研内容
        3.1.2 调研总结
        3.1.3 居住模式探讨
    3.2 构想概述
        3.2.1 模式形态
        3.2.2 模式特征
        3.2.3 实施途径
    3.3 理论平台
        3.3.1 环境心理学
        3.3.2 环境心理学与建筑
        3.3.3 环境心理学与混居模式
    3.4 行为分析与心理需要
        3.4.1 行为模式
        3.4.2 心理需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居模式对寒地老年居住建筑的影响
    4.1 规划与选址
        4.1.1 利用周边环境
        4.1.2 确定设计目标
        4.1.3 确定合理的开发模式
        4.1.4 建立便捷的交通系统
    4.2 建筑与细部
        4.2.1 建筑形象
        4.2.2 建筑细部
    4.3 内部功能空间
        4.3.1 人性的居住空间
        4.3.2 便捷多样的公共空间
        4.3.3 便利的辅助空间
        4.3.4 清晰流畅的交通空间
    4.4 外部环境与设施
        4.4.1 绿化环境
        4.4.2 道路交通
        4.4.3 灯光色彩
        4.4.4 小品标识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节约型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节约型高校建设”
        1.2.2 关于“高校基本建设管理”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写作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2.1 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1.3.2.2 文献资料分析法
        1.3.2.3 动态分析法
        1.3.2.4 访谈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2 相关理论分析
    2.1 科学发展观
        2.1.1 科学发展观内涵
        2.1.2 科学发展观是节约型高校建设的理论指导
    2.2 循环经济理论
        2.2.1 循环经济理论内涵
        2.2.2 用循环经济理论创建节约型高校
    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基本建设管理的借鉴意义
        2.3.2.1 政府职能部门应视高校为客户
        2.3.2.2 加强对公共服务部门的绩效评估
        2.3.2.3 实现竞争与合同制
    2.4 系统论
        2.4.1 系统论概述
        2.4.2 运用系统论原则管理高校基本建设
        2.4.2.1 整体性原则要求基本建设管理目标一致
        2.4.2.2 有序性原则要求高校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
        2.4.2.3 运用定量分析原则防止主观片面
        2.4.2.4 运用最优化原则科学合理决策
3 节约型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分析
    3.1 节约型高校概述
        3.1.1 节约型社会的提出及内涵
        3.1.1.1 资源紧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3.1.1.2 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3.1.1.3 如何理解节约型社会的内涵
        3.1.2 节约型高校概念与特征
        3.1.2.1 节约的含义
        3.1.2.2 节约型高校的内涵
        3.1.2.3 节约型高校特征
        3.1.3 节约型高校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3.1.3.1 消费观念不切实际
        3.1.3.2 制度设计不尽合理
        3.1.3.3 激励机制不够充分
        3.1.3.4 政策措施不合时宜
        3.1.4 节约型高校建设途径
        3.1.4.1 培养节约意识
        3.1.4.2 完善管理制度
        3.1.4.3 发挥高校科研优势
        3.1.4.4 加强高校基本建设管理
    3.2 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分析
        3.2.1 基本建设的概念
        3.2.2 高校基本建设管理界定
        3.2.2.1 概念
        3.2.2.2 高等院校基本建设管理与社会项目管理的区别
        3.2.2.3 高等院校基本建设管理的特点
        3.2.3 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模式分析
        3.2.3.1 工程指挥部模式
        3.2.3.2 基建处模式
        3.2.3.3 大学城模式
        3.2.3.4 代建制模式
    3.3 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在节约型高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3.1 高校基本建设能全面体现节约型高校建设的要求
        3.3.2 科学规划能有效节约土地和资金
        3.3.3 建筑设计是校园节能、节水、节材的源头
        3.3.4 控制工程造价是节约办学资金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4 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实证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
    4.1 高校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概述
        4.1.1 基本建设程序的概念及内容
        4.1.1.1 前期阶段
        4.1.1.2 施工阶段
        4.1.1.3 竣工验收阶段
        4.1.2 基本建设程序的特点
        4.1.2.1 严肃性
        4.1.2.2 复杂性
        4.1.2.3 可交叉性
        4.1.3 高校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存在的问题
        4.1.3.1 重施工管理、轻前期手续办理
        4.1.3.2 抢工期,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执行不严
        4.1.3.3 项目协调耗时长,影响建设进度
        4.1.3.4 报建手续复杂,政府工作效率低
    4.2 华中农业大学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现状分析
        4.2.1 项目决策
        4.2.1.1 校园建设总体规划
        4.2.1.2 项目建议书
        4.2.1.3 可行性研究报告
        4.2.1.4 设计任务书
        4.2.1.5 项目决策对工程造价控制的决定性影响
        4.2.2 立项报建
        4.2.2.1 立项审批
        4.2.2.2 项目选址审批
        4.2.2.3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4.2.2.4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审批
        4.2.2.5 建筑方案审批
        4.2.2.6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批
        4.2.2.7 建筑红线定位
        4.2.2.8 缴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4.2.2.9 办理人防手续
        4.2.3 图纸设计
        4.2.3.1 建筑方案和施工图设计
        4.2.3.2 设计合同签订备案
        4.2.3.3 地形地质勘测
        4.2.3.4 地勘审查
        4.2.3.5 施工图审查
        4.2.3.6 消防设计审查
        4.2.4 工程招投标
        4.2.4.1 监理、施工招投标
        4.2.4.2 签订监理合同和施工合同
        4.2.4.3 办理施工许可证
        4.2.5 前期阶段工作流程图
    4.3 华中农业大学控制工程造价成功经验
        4.3.1 在前期阶段控制工程造价
        4.3.1.1 审核施工图
        4.3.1.2 编制拦标价
        4.3.1.3 审查施工合同
        4.3.2 在施工阶段控制工程造价
        4.3.2.1 材料价格控制
        4.3.2.2 严格签证流程
        4.3.3 在竣工验收阶段控制工程造价
        4.3.3.1 竣工资料齐全
        4.3.3.2 竣工图手续完整
        4.3.3.3 基建处初审
5 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创新
    5.1 推行代建制
        5.1.1 什么是代建制
        5.1.2 代建制的产生
        5.1.3 转变高校基本建设管理职能
        5.1.4 代建制的不足
    5.2 开展基本建设程序执行情况审计
        5.2.1 必要性分析
        5.2.2 审计内容
        5.2.1.1 经济技术审计
        5.2.1.2 行政手续审计
        5.2.1.3 管理责任审计
        5.2.3 审计步骤和方法
        5.2.3.1 审查项目决策
        5.2.3.2 审查立项报建
        5.2.3.3 审查图纸设计
        5.2.3.4 审查项目招投标
        5.2.3.5 审查施工准备情况
        5.2.3.6 审查项目实施情况
        5.2.3.7 审查竣工验收
        5.2.3.8 审查项目后评价
    5.3 正确看待高校基建社会化
        5.3.1 已经社会化的内容
        5.3.2 可以社会化的内容
        5.3.3 不能社会化的内容
6 结语
    6.1 六条主要结论
    6.2 四个方面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居住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的景观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的选择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动态
        1.3.1 国外的研究动态
        1.3.2 国内的研究动态
    1.4 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对象
        1.4.2 研究的方法
    1.5 课题研究的目标
    1.6 研究框架
2 居住社区儿童活动空间景观安全性的相关研究
    2.1 范围:居住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的外围环境
        2.1.1 居住社区的定义
        2.1.2 社区的构成要素
        2.1.3 居住社区的发展趋势和类型
    2.2 主体:儿童—社区活动空间的使用主体
        2.2.1 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
        2.2.2 儿童的年龄分组与相应的活动领域
        2.2.3 儿童活动的特点
    2.3 客体:活动空间—儿童游戏的主要场所
        2.3.1 活动空间的基本特点
        2.3.2 活动空间的基本形式
        2.3.3 活动空间的使用人群
        2.3.4 活动空间的构成要素
        2.3.5 活动空间的类型
        2.3.6 活动空间的量化分析
    2.4 重点景观安全—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研究的核心
        2.4.1 安全的要求与条件
        2.4.2 儿童伤害的特点
        2.4.3 景观安全设计法则
3 居住社区儿童活动环境调研
    3.1 研究方法
    3.2 调查对象的选取
        3.2.1 实地观察的对象
        3.2.2 问卷调查的对象
    3.3 调查初步结果
        3.3.1 实地观察—空间层次上的对比
        3.3.2 实地观察—时间层次上的对比
        3.3.3 问卷调查
    3.4 调查整理分析
        3.4.1 实地观察—空间层次上的对比
        3.4.2 实地观察—时间层次上的对比
        3.4.3 问卷调查
4 居住社区儿童活动空间非安全因素分析
    4.1 设计因素
        4.1.1 场地位置
        4.1.2 游戏分区
        4.1.3 场地平面
        4.1.4 环境绿化
        4.1.5 器械和小品
    4.2 人的行为及心理因素
        4.2.1 社区因素
        4.2.2 儿童主体之间的安全干扰
        4.2.3 儿童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4.3 器械细节因素
        4.3.1 尖锐的突起,转角和边界
        4.3.2 突出物和发射物
        4.3.3 夹痛、压垮和剪切点
        4.3.4 陷入
        4.3.5 绊跌危险
        4.3.6 悬挂危险
5 居住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的安全性设计要点
    5.1 前期工作
        5.1.1 社区类型
        5.1.2 社区的结构和规模
        5.1.3 交通系统
        5.1.4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5.2 分项设计
        5.2.1 场地设计
        5.2.2 环境绿化设计
        5.2.3 活动设施与建筑小品设计
        5.2.4 附属设施设计
    5.3 安全管理
        5.3.1 游戏场地监督与管理
        5.3.2 安全教育
    5.4 本章小结
6 居住社区儿童活动场设计实践
    6.1 位置及环境概况
    6.2 总体规划
    6.3 场地总体设计
        6.3.1 场地位置选择
        6.3.2 场地的功能分区
    6.4 婴儿学步区
        6.4.1 位置选择
        6.4.2 场地地形及地面处理
        6.4.3 场地分区设计
    6.5 学龄前儿童活动区
        6.5.1 位置选择
        6.5.2 场地地形及地面处理
        6.5.3 场地分区设计
    6.6 学龄儿童活动区
        6.6.1 位置选择
        6.6.2 场地地形及地面处理
        6.6.3 场地分区设计
    6.7 植物绿化设计
    6.8 场地设施
        6.8.1 坐凳椅
        6.8.2 围墙
        6.8.3 铺地
        6.8.4 亭廊
        6.8.5 灯光照明
        6.8.6 垃圾箱
    6.9 后期管理
    6.10 小结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儿童活动场地安全性评价表
    附录二 居住社区儿童活动区景观安全性调查
详细摘要

(10)长沙市岳麓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简介
    2.1 城市社区文化的基本定义
    2.2 城市社区文化的区位理论
    2.3 城市社区文化的社会体系理论
    2.4 城市社区文化的社会互动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先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经验借鉴与分析
    3.1 上海杨浦区社区文化建设经验
    3.2 北京西城区社区文化建设经验
    3.3 新加坡社区文化建设经验
    3.4 先进社区文化建设经验归纳与分析
第四章 长沙市岳麓区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长沙市岳麓区社区文化建设基本情况与特点
        4.1.1 增加投入,加强阵地建设
        4.1.2 不断创新,释放文化效力
        4.1.3 打造品牌,服务文明建设
    4.2 岳麓区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缺乏认同,参与意识不强
        4.2.2 社区文化建设经费不足和硬件设施落后
        4.2.3 社区文化工作的队伍不适应当前工作需要
        4.2.4 社区文化教育功能较弱
    4.3 岳麓区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主要领导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4.3.2 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缺乏持久力和吸引力
        4.3.3 政府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缺乏长远的统筹规划
第五章 推进长沙市岳麓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5.1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5.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5.1.2 以“文”化人的原则
        5.1.3 软硬件并举的原则
    5.2 社区文化建设的物质环境层面
        5.2.1 切实满足社区群众现实需求
        5.2.2 进一步理顺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协调关系
        5.2.3 形成稳定规范的管理机制
    5.3 社区文化建设的精神价值层面
        5.3.1 打造特色社区文化
        5.3.2 推进社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5.3.3 增进社区的社会团结,培养居民的主体性精神
    5.4 社区文化建设的运作机制层面
        5.4.1 培育和扶持各类社区团队组织
        5.4.2 进一步稳定壮大文化骨干队伍
        5.4.3 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主导作用
    5.5 岳麓区梅溪湖街道阳明山庄社区文化建设实例
        5.5.1 统一居民思想认识,号召其参与社区管理
        5.5.2 提高居民个人素质,促进杜区文化建设
        5.5.3 加大资金和硬件投入力度
        5.5.4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5.5.5 开展特色文化活动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浅淡高校住宅区的物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熙和小镇项目电气工程典型质量问题改进研究[D]. 高恩嵩. 云南大学, 2019(03)
  • [2]西安市沙坡村安置住区人居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研究[D]. 马骁. 长安大学, 2016(02)
  • [3]多中心治理视角下昆明市江北社区治理研究[D]. 刘胜强.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4]基于青年需求的住宅小户型空间适应性研究[D]. 万子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5]广州地区1980年代多层住宅适老化改造研究[D]. 雷志铿.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6]西安市“村改居”社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 史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02)
  • [7]混居模式对寒地老年居住建筑的影响研究[D]. 曾婷婷.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2010(02)
  • [8]节约型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创新研究[D]. 赵映年.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9]居住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的景观安全性研究[D]. 周海萍.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2)
  • [10]长沙市岳麓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彭阳.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6)

标签:;  ;  ;  ;  

浅谈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