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枣品种四种同工酶活性分析

不同枣品种四种同工酶活性分析

一、不同枣品种4种同工酶活性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艳[1](2021)在《酸枣遗传多样性、谱系地理及种群历史动态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在我国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随着我国果树野生种质资源研究热度的提高,酸枣蕴含的丰富基因库将为栽培枣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但是目前我国酸枣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形势不容乐观。对我国酸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种群动态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将为酸枣保护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奠定重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酸枣中单拷贝核基因标记,然后对我国21个酸枣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种群动态等进行分析。使用叶绿体基因组数据对酸枣谱系地理结构及谱系分化时间等进行了计算。同时,利用实地调查与文献检索收集到酸枣在我国境内的498个分布信息,结合10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对酸枣在地质时期、当前和未来环境条件下的分布动态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初步筛选得到13个单拷贝核基因标记,标记的长度在295-887 bp之间,总长为9806 bp。核苷酸多样性参数π和θw的值分别在0.00073-0.01220和0.00105-0.01209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00513和0.00531。Rm的平均值为3。中性检验结果均不显着,说明所有单拷贝核基因标记位点均符合中性进化假设。系统发育和遗传结构分析表明所筛选的单拷贝核基因标记能够用于酸枣遗传学等相关研究。酸枣基因组频繁发生的染色体融合与片段复制事件导致单拷贝核基因标记筛选的困难,未来将会开发更多的单拷贝核基因标记用于酸枣及枣属遗传学等相关研究。2)在开发的13个单拷贝核基因标记中随机选取5个开展我国酸枣种质资源遗传学相关研究。本研究共采集了我国酸枣21个野生种群328个个体。经过扩增测序及数据处理后发现,5个单拷贝核基因标记的长度在199-846 bp之间,分离位点数目和单倍型多样性的变化区间为24-82和0.611-0.940,Rm的平均值为8。Tajima’s D检验、Fu和Li’s D*和F*检验及多位点联合HKA检验结果表明所使用的5个单拷贝核基因标记符合中性进化假设。我国酸枣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π=0.00720,θw=0.0153),这可能与酸枣交配系统及种群历史动态有关。失配分布和Bayesian skyline plot分析表明我国酸枣资源在进化历史上经历过种群扩张或持续增长,扩张时间大约发生在11.57Ka(95%置信区间:9.76Ka-14.07Ka)左右,正处于末次盛冰期向全新世中期过渡的阶段,全球气候正逐步回暖。STRUCTURE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酸枣个体水平的遗传组成比较类似并将所有酸枣种群划分为2个种内分支,分别为核心种群和边缘种群。Migrate分析发现核心种群的有效种群大小大约是边缘种群的1.5倍,且二者之间的基因流为非对称基因流。AMOVA分析表明酸枣种群间遗传分化水平较高(Fst=0.197),种群内变异是总变异的主要来源(80.30%),酸枣种子和花粉的扩散特性导致种群间基因流较小。Mantel检验结果表明酸枣种群间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以及环境距离和遗传距离均显着相关,表明地理距离的增加及种群间环境条件的差异进一步降低了种群间基因流水平。3)在21个种群中分别各随机选取了1个个体进行叶绿体基因组测序与组装。结果表明酸枣叶绿体基因组长度在159399-161279 bp之间,GC含量在36.51-37.30%之间。酸枣叶绿体基因组包含一个短单拷贝序列,一个长单拷贝序列及两个反向重复序列,共编码112个基因,包括78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叶绿体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和Median-joining谱系图同样把所有种群分为核心种群和边缘种群,处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核心种群叶绿体基因组单倍型为酸枣古老叶绿体单倍型,据此推测黄土高原地区可能是酸枣冰期避难所所在。分化时间计算结果表明核心种群和边缘种群的分化时间约在55.86Ma(95%HPD:31.82-79.37Ma)之前,分化可能是由当时的气候环境条件与地质条件导致的。4)使用MaxEnt模型模拟了酸枣在当前、地质时期(末次间冰期、末次盛冰期及全新世中期)和未来2个时期(2050s,2070s)的分布动态。结果表明MaxEnt模型模拟的精确度较高(验证数据和测试数据AUC平均值分别为0.943和0.932)。环境因子中,最冷季度平均温度(Bio11)对MaxEnt模型模拟的贡献率最高(35.4%),土壤因子的贡献率最低(0.1%)。最冷季度平均温度(Bio11)、最热季度平均降雨量(Bio18)、气温年较差(Bio7)和海拔高度(elevation)为影响酸枣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最冷季度平均温度(Bio11)在-8.5℃-4.9℃之间,最热季度平均降雨量(Bio18)在245-550mm之间,气温年较差(Bio7)范围在1.8℃-15.7℃之间且海拔高度(elevation)在1000 m左右的地区为酸枣适宜分布区的主要分布范围。MaxEnt模拟发现当前环境条件下酸枣的总适生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北山东半岛至黄土高原地区,与文献记载的分布地区基本一致。末次盛冰期时酸枣分布范围缩减明显且整体南移,末次间冰期时酸枣最适生区和总适生区面积均比当前时期的面积有所扩大。地质时期酸枣分布动态符合温带植物类群应对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循环的退缩-扩张模型。在秦岭北部地区可能存在酸枣冰期的另一个避难所。在未来环境条件下,酸枣的总适生区面积与当前相比略有下降,但最适生区面积有所增长。未来环境条件下酸枣分布区向高纬度地区迁移趋势明显。黄土高原地区和北方高纬度地区将是当前与未来时期酸枣种质资源保护措施重点开展的地区。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开发了一套在枣属物种中通用的单拷贝核基因标记,并且表明单拷贝核基因标记在酸枣种质资源遗传学及谱系地理学研究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我国分布的酸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种群间遗传分化明显。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酸枣分布范围也产生了相应的波动。本研究的开展将丰富酸枣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内容,并有助于从理论上了解温带植物类群应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响应,同时也为酸枣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吴梦嘉[2](2021)在《枣和酸枣有机酸含量差异分析以及关键基因筛选》文中研究指明枣(Ziziphus jujube Mill.)是鼠李科最重要的经济树种,由酸枣(Ziziphus jujube var.spinosa)驯化选育而来,果大味甜,Vc含量高,营养丰富。有机酸作为水果中的天然成分,对水果风味和营养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本研究以枣、酸枣和酸枣到枣的过渡型三种不同的枣属植物种质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技术检测,分析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含量的积累趋势;进一步以酸枣(41个多样性个体)和枣(21个多样性品种)群体果实为材料,检测其有机酸积累特点;根据有机酸测定结果对含酸量极高的5个酸枣样本及含酸量极低的5个枣品种成熟期果实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调控果实有机酸形成的关键基因,揭示其对枣果实有机酸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对枣种质资源评价及驯化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有机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枣柠檬酸含量随果实成熟显着下降,全红期柠檬酸含量极低;酸枣中柠檬酸含量随果实成熟呈积累趋势,酸枣果实全红期大量积累柠檬酸。在整个发育阶段,苹果酸含量表现为酸枣>过渡型>枣。2、枣和酸枣群体有机酸分析表明,酸枣有机酸类型以柠檬酸为主(平均含量为9.96mg·g-1),同时含有较高的苹果酸(平均为8.07mg·g-1);过渡类型中柠檬酸和苹果酸含量平均含量分别为7.37mg·g-1、5.65mg·g-1。枣果实平均有机酸含量仅为酸枣有机酸含量的1/4左右;枣有机酸类型以苹果酸为主(平均含量为1.62mg·g-1),柠檬酸含量平均含量为1.07mg·g-1。抗坏血酸(As A/Vc)在高有机酸含量的酸枣群体积累丰富;中低酸型(过渡型)酸枣群体中As A含量在个体间变化差异较大。相关性分析显示柠檬酸含量在酸枣和枣中均与苹果酸表现极显着正相关,奎宁酸含量在酸枣和枣中均与柠檬酸表现出负相关,As A含量在枣中与柠檬酸含量呈现极显着正相关性,在酸枣中与苹果酸表现出显着正相关性。不同样本有机酸的分析为种质资源评价及育种具有重要借鉴作用。3、对10个成熟时期枣和酸枣果实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差异表达基因5693个,其中上调基因1563个,下调基因4130个,依次富集在核糖代谢(ko03010)、氨基酸生物合成)(ko01230)、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ko00400)、类黄酮生物合成(ko00941)和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ko00053)。共筛选到与有机酸代谢及转运相关基因21个。4、通过对上述转录组样本有机酸含量和有机酸积累相关基因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柠檬酸降解基因乌头酸酶ZjAco3同时和柠檬酸含量呈显着负相关;铝激活的苹果酸转运蛋白ZjALMT4和苹果酸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进一步对21个枣品种和41个酸枣样本中ZjAco3和ZjALMT4定量分析,从群体水平计算基因表达和有机酸含量的相关性,结果与上述一致。此外ACO酶活性也在枣果实成熟过程中显着增强,在酸枣样本中酶活性逐步降低,因此我们推测ZjAco3是枣果实柠檬酸降解的关键基因;而ZjALMT4在苹果酸的转运和积累中起重要作用。

张志勇[3](2017)在《不同小麦品种GS同工酶表达差异与氮效率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大田与盆栽相结合的方法,以高氮高效型(HH):周麦27、郑麦366;高氮低效型(HL):周麦28、开麦20;低氮高效型(LH):漯麦18、豫麦49-198和低氮低氮型(LL):西农509、矮抗58这8个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个氮水平(N0:0 kg/ha,N120:120 kg/ha,N225:225 kg/ha)下这些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氮效率特征、氮素的积累和分配特征以及籽粒灌浆特性。同时,研究了小麦器官不同发育时期的氮代谢特征,包括氮代谢物的含量和相关代谢酶的活性,测定了GS同工酶的蛋白亚基表达和基因表达。利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GS1,GS2和GS2m三种同工酶和氮效率的具体关系。以期明确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的GS同工酶表达特征及其时空分布,探究GS同工酶对小麦氮效率的主要调控方式,为不同小麦的优质高效栽培和氮高效品种选育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施氮量对氮低效品种的影响大于氮高效品种,且氮水平与氮效率指标均呈负相关关系,氮低效品种的氮效率提高潜力高于氮高效品种;(2)氮素在籽粒中的积累和分配量与氮素利用效率呈显着正相关,且氮高效品种(HH型、LH型)在成熟期时籽粒中的氮分配量高于氮低效品种(HL型、LL型);(3)功能叶GS活性峰值出现在花后7天时,不同氮水平间表现为N225>N120>N0,器官间表现为:功能叶>籽粒>穗下节>护颖,同一氮水平下,GS酶活性一般为氮高效品种高于氮低效品种;(4)不同器官氮代谢物含量差异显着,开花期前,叶片中氮代谢物含量最高,开花后到成熟期,籽粒中氮代谢物含量最高,表现出明显的氮素转运趋势。(5)在小麦不同器官中均存在GS1同工酶,且GS1酶活性受器官衰老的诱导,GS2同工酶仅存在于绿色器官中,随着器官的衰老其活性降低,而新鉴定到的GS2m酶活性仅存在于绿色器官的特定发育时期,不同氮效率品种间表现为花前氮高效品种GS2/GS1的酶活比值高于氮低效品种,氮高效品种表现出更高的同化能力;花后氮高效品种GS2/GS1的酶活比值低于氮低效品种,氮高效品种表现出更好的转运能力;(6)在小麦不同器官中存在两种蛋白亚基,大小分别为39KD和42KD的GS2亚基和GS1亚基,叶片和护颖中GS2亚基较丰富,穗下节中GS1亚基占主导地位,籽粒中仅存在GS1亚基;氮高效品种开花前GS2/GS1蛋白亚基含量高于氮低效品种,花后则低于氮低效品种;(7)功能叶中TaGS1基因相对表达量与施氮量呈负相关关系,TaGS1基因表达峰值出现在开花以后;TaGS2基因和施氮量呈正相关关系,其表达峰值出现在拔节期;不同器官中TaGS2基因的表达量大小为:叶片>护颖>穗下节>籽粒,GS1基因的表达量大小为:护颖>穗下节>功能叶≈籽粒;(8)GS同工酶的时空分布可能参于调控了小麦植株体内的源库流器官间的氮代谢物调动,GS2/GS1造成的源库强差是GS同工酶调控氮效率的主要原因;(9)不同器官间GS同工酶与氮效率的相关性大小表现为:叶片>穗下节>护颖>籽粒,叶片可以作为研究GS同工酶和氮效率关系的主要器官;GS1同工酶活性与氮素利用效率(NUE)、氮素吸收效率(NAE)在叶片和护颖中均达到极显着正相关,与氮素生理利用效率(NPE)和氮素转运效率(NTE)达到极显着负相关,其他同工酶活性未发现与氮效率指标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GS2同工酶与氮代谢指标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GS同工酶指标之间也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10)不同部位GS同工酶、氮代谢指标和氮效率间的回归方程均具有较高的方程决定系数(R2);叶片NTE回归方程决定系数最高,穗下节NAE回归方程决定系数最高,护颖和籽粒NAE回归方程决定系数最高;产量对NAE、NPE和NTE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达到极显着水平;拔节期可作为预测小麦氮效率的生育时期;(11)叶片中GS1同工酶与NUE和NAE关联程度最高,GS2同工酶与NAE的关联程度较高;穗下节中GS1与NAE的关联系数最高;施氮量、总氮含量、干物质积累与氮效率的关联系数也较高。结论:GS同工酶通过影响源库流器官的库强来影响氮效率,对提高小麦氮效率具有积极作用,但并不是构成限制氮效率提高的决定因素,氮效率的提高需要通过复杂的多基因调控和外界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张春梅[4](2016)在《枣糖酸代谢及其驯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鼠李科最重要的经济树种,其果实营养丰富,含糖量高,素有“木本粮食”之称。果实糖酸含量影响品质及商品价值。本研究通过测定糖、酸和抗坏血酸等生理指标,结合基因组数据,利用转录组测序和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枣和酸枣糖、酸、抗坏血酸形成与积累的遗传与生理本质,深化了对枣和酸枣糖酸积累差异的理解。同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研究了酸枣到枣的糖酸驯化,明确糖酸驯化关键基因。本研究为枣果实品质形成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分子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蔗糖是枣果实糖积累的最主要形式,积累时期始于白熟期。研究鉴定了5个枣蔗糖合成关键基因(ZjSPS1、ZjSPS2、ZjSS1、ZjSS2和ZjSS3)。糖代谢关键基因中,转化酶类基因(vINV、nINV和cINV)在枣果实的低表达是其蔗糖含量高于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的重要原因;而转化酶基因及己糖基因(HK3和HK6)在酸枣的高表达降低了其糖分积累。本研究鉴定了枣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分积累的关键基因,揭示了果实糖分以蔗糖为主的重要原因,为果实糖分积累期的管理及提高含糖量提供生产指导。2.本研究共鉴定得到83个糖转运蛋白基因,其中两个参与山梨醇的运输。ZjSWEET2和ZjSWEET15在花和果实中特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揭示ZjSUC2和ZjSWEE2促进了果实的蔗糖积累;单糖转运蛋白ZjSTP12,ZjSTP16,ZjpGlcT3,SWEET15,ZjSWEET20和ZjTMT2基因也对果实糖分积累起到重要作用。与其直系同源基因(葡萄和番茄)相比,ZjSTP12,ZjSTP16,ZjSUC2和ZjSWEET2特异在枣果实中高表达,这可能是枣果实含糖量高于其他果实的重要原因。另外,糖转运蛋白基因在果实发育不同阶段的叶片表达水平也具有差异性。本研究深化了糖转运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理解,明确了枣果实糖转运机理,为红枣优质栽培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3.枣果实的有机酸类型主要为苹果酸,酸枣的为苹果酸和柠檬酸;本研究鉴定的9个枣和酸枣表达显着差异的酸代谢关键基因是酸枣果实含酸量高于枣的重要原因。此外,ZjCS3促进了枣和酸枣柠檬酸的积累,果实中特异表达的苹果酸合酶ZjMS及苹果酸脱氢酶ZjMDH12促进枣和酸枣的苹果酸合成,ZjMT3和ZjMT11促进了苹果酸的运输。本研究揭示了野生型酸枣味道极酸的重要原因,探究了导致有机酸积累的关键基因,为定向选育过程中淘汰酸性口味的种质提供分子基础。4.基于32个样品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找到了4个酸代谢关键基因、13个糖转运蛋白及3个糖代谢相关基因。驯化关键基因的选择,揭示了枣在栽培化过程中,糖代谢基因尤其是糖转运蛋白的受选择,对枣果实高含糖量的积累具有重要作用;酸代谢基因的选择效应对驯化过程中酸积累的抑制具有重要贡献。酸枣到枣糖酸驯化机制的解析,对于优化种质、提升含糖量及利用酸枣多样性选育新品种提供了分子依据,为其他果树的风味驯化研究提供理论模型。5.枣抗坏血酸(AsA)主要在果实发育早期合成,成熟期已趋于稳定,且果实的含量远高于其他组织。研究深化了枣果实中的两条AsA合成途径—半乳糖途径和肌醇途径:在果实发育早期半乳糖途径对AsA的合成起决定作用,并且GMP1、GME1、GGP、GPP和GaLDH是合成AsA的关键基因;肌醇通路及半乳糖通路中的GMP2和GME2基因在枣果实成熟期AsA含量的维持起重要作用。AsA再循环通路中,MDHAR和DHAR对维持枣AsA含量起协同作用。本研究阐明了枣果实AsA合成关键基因和关键通路。AsA代谢机制的研究对提高果实抗坏血酸含量、改善果实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殷晓[5](2013)在《基于SSR标记的中国枣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枣(Ziziphus jujuba Mill.),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是原产我国的特有果树,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为我国第一大干鲜兼用果树以及重要的药用植物和生态经济林树种。长期驯化过程中,由于分离、突变、迁移、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作用,枣树群体产生了大量的遗传变异,形成区域性品种和品种群。资源异质性生境形成了繁多的地方品种(类型),加上枣种质间广泛交流,不仅为枣生产提供优良的品种或类型,也造成枣品种间遗传关系复杂,地理演化关系不明确。利用现代分子标记,在我国枣的起源地和栽培中心,研究枣品种群遗传结构,对于探明我国枣品种群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指导资源利用和育种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双重抑制PCR技术自主开发枣SSR多态性引物;分别利用13对和19对多态性SSR引物,研究了我国黄河沿岸6个省区48个品种和陕西19个地理区域(区/县)8个品种群共237份枣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是我国枣分子水平最为系统的研究,明确了我国枣品种的渊源关系、品种群组成,为资源利用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基础。具体结果与结论如下:开发了23对枣多态性SSR引物,利用48个枣样品筛选得到9对多态性引物。共获得5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为310,均值为5.56;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3480.780,均值为0.506;期望杂合值(HE)和观测杂合值(HO)范围分别为0.2500.958和0.3490.723,平均HO(0.657)大于平均H(E0.516)。除Zjuju002,Zjuju016与Zjuju020外,其他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 <0.05);所有位点未检测到连锁不平衡(P <0.05),均适合进行枣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黄河沿岸六省枣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Shannon’s信息指数(I)幅度为0.656~1.029,HE为0.394~0.568;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发现,地理区域内变异(93%)远大于地理区域间分化(7%),平均近交系数(FST)为–0.166,地理区域间平均基因流(Nm)2.898。说明黄河沿岸枣群体为中度杂合,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程度较高,趋向远缘杂交。甘肃群体在Na、HE和I指标中均最小。近期各区域均未发生瓶颈效应。UPGMA(类平均法)聚类图与Structure群体结构表明,黄河上游的甘肃与其他区域关系较远,且缺乏基因交流,即地理位置相邻、资源一致区域的枣群体间遗传距离较小,品种交流频繁,分化低;甘肃与陕西遗传距离较小,供试甘肃枣品种可能主要来源于陕西;供试枣品种遗传关系与用途无明显关系。陕西枣品种地理区域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I幅度为0.219~1.020,HE为0.158~0.567,关中渭河平原枣区(下游)遗传多样性和杂合度普遍高于陕北黄土高原枣区(上游);品种群I幅度为0.493~0.932,HE为0.296~0.518,原生枣品种群遗传多样性和杂合度普遍低于新分化的品种群。AMOVA分析发现,地理区域内变异(85%)与品种群内变异(78%)均远大于群间分化(14%,22%);品种群间分化(22%)小于地理区域间分化(14%)。品种群FST值(0.283)大于地理区域(0.172)。品种群间平均基因流(0.633)均小于地理区域间平均基因流(1.203)。陕北枣属中度杂合,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程度较高,近交程度很低。枣品种交流频繁,地理区域间遗传分化低,品种群分化程度高。近期各区域均未发生瓶颈效应。UPGMA和NJ(邻近法)聚类图、主成分分析与Structure群体结构表明,小尺度下,同一区域的枣种质并没有聚在一起,而是按照品种群聚类;但在大尺度下,可分为陕北木枣—团枣品种群和关中晋枣水枣—狗头枣品种群,且狗头枣品种群与陕北木枣—团枣品种群距离较远;地理位置相邻、资源一致的区县亲缘关系近。

宋艳波,蔚露,吴国良[6](2010)在《同工酶技术在果树方面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同工酶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以适应调节不同细胞部位、不同代谢途径以及不同发育条件下的同类反应的需要,同工酶的研究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在果树中的应用研究主要表现在:遗传与育种,品种分类与鉴定的研究,起源演化及亲缘关系的研究以及遗传标记等方面。

梁启伟[7](2010)在《灵宝大枣遗传多样性的表型与ISSR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灵宝大枣(Ziziphus jujuba‘Lingbaodazao’)果实个大,糖分含量高,营养丰富,是枣(Ziziphus jujuba Mill.)的一个优良地方品种。灵宝大枣有栽培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和品质特征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对灵宝大枣生产的标准化和商品化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同时也为从中选育优良品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采用传统形态学标记方法并结合技术成熟稳定、经济适用且多态性检测水平高的ISSR标记方法,对灵宝大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学结构及遗传学关系进行了研究,收集了一些优良单株并进行了嫁接实验,为灵宝大枣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对70份灵宝大枣材料28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分析结果显示:灵宝大枣14个植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7.36%,平均方差为9.3267;8个果实外观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5.29%,平均方差为15.1270;6个果实主要内含物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1.39%,平均方差为8.1293。表明在灵宝大枣表型总变异中果实的变异程度最高,植株变异程度居中,而内含物最为稳定,变异系数也最小。2.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70份材料可以分为3个群组,第一群组为大果型,为灵宝大枣的典型代表类型,第二群组为小果型和长果型,在灵宝大枣中种类中比较稀少。第三组群仅有1株,形态特征多方面异于其他单株,可能是灵宝大枣的变异单株或者同名异物单株。对灵宝大枣10个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形主要受到果横径变异的影响最大;单果重和内含物含量的关系比较密切,内含物各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明显。3.改良后的SDS法提取的灵宝大枣基因组DNA,纯度较好平均OD260/280值为1.77;平均得率为93.7μg/g;完整性好。可以完全满足后期ISSR扩增的需要。4.建立和适合灵宝大枣的ISSR-PCR反应体系:总体积20μL,其中含模板DNA80ng,引物浓度0.7μmol/L,2×Taq PCR MasterMix 10.0μl,用无菌去离子水补足20μl。扩增程序: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4℃(视引物而定)复性45s,72℃延伸75s,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4℃保存,筛选出多态性较好的12条ISSR引物用于扩增。5.共选出扩增稳定、多态性较好的引物12个,对70份灵宝大枣基因组DNA进行了扩增,共扩增出105个位点,平均每引物扩增位点8.7个,其中多态位点91个,多态位点百分率86.67%,检查到的等位基因数na=1.8667,有效等位基因数ne= 1.5491,基因多样性h= 0.3183,香农信息指数I= 0.4725,说明70份灵宝大枣材料间存在着较高的遗传变异。6.对灵宝大枣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灵宝大枣群体的基因多样度Ht为0.3193,群体内基因多样度Hs为0.2828,群体间基因多样度Dst为0.0365,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144,说明仅有11.44%的变异来源于居群之间,而主要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的个体之间,基因流Nm为3.8717>1,说明居群间的基因流动性较大,居群间的分化比较小。7.基于ISSR数据的聚类分析同基于表型的聚类分析的结果有所差异,但基本保持一致;主坐标分析更加直观地揭示灵宝大枣各材料之间的亲缘关系;对遗传距离和地理关系的相关系分析表明,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有着弱相关关系。8.综合表型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从70株优良单株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优良单株,用高接换头嫁接的方法,在灵宝和新郑进行异地对比试验和遗传稳定性测定,结果有待于经一步观察。

刘冬芝[8](2010)在《济南大酸枣与枣和酸枣亲缘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济南大酸枣(甜酸枣、脆酸枣)及其它来自山东省的7个枣品种和18个酸枣类型为试材,对大酸枣生物学特性、果实品质进行比较研究以及采用形态学分析及RAPD标记技术对于大酸枣与酸枣和枣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济南大酸枣是从济南南部山区传统的鲜食大酸枣品系中选育出的新品种,包括甜酸枣和脆酸枣。通过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发现,二者都具有极早熟,产量高,鲜食品质优良,具有抗旱、耐贫瘠、较抗枣疯病等特性,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2.本试验中的大酸枣(甜酸枣、脆酸枣)果实长在2cm左右,果核椭圆形或近球形,核内含饱满的种子,这些特征像酸枣;而甜酸枣和脆酸枣二者外果皮较薄,中果皮较厚,味道酸甜适口,果核一端尖,另一端较钝,枝刺都不发达,细弱,且脆酸枣3年生以上结果枝枝刺成退化状,这些形态特性和枣相似。3.大酸枣的Vc含量高于供试大枣品种的Vc含量,但低于酸枣类型的Vc含量,从营养学角度推测甜酸枣和脆酸枣可能为供试酸枣类型和枣品种的中间类型。大酸枣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和供试枣品种接近。4.形态学性状数据分析,聚类结果表明,同属大酸枣的甜酸枣,脆酸枣距离很近,首先聚为一类,然后和枣品种聚类群聚为一类,最后和酸枣类型的聚类群聚为一类,从形态学上说明大酸枣与供试枣品种亲缘关系较近。5.筛选出16个能稳定扩增的引物,对11个供试品种(类型)进行了RAPD分析,聚类结果表明,当在15阈值下可将11个供试材料分为3类,大酸枣介于酸枣聚类群和枣品种聚类群之间,显示出大酸枣的分类地位介于酸枣和枣之间,通过遗传距离分析得知,大酸枣与供试酸枣的平均欧氏距离大于与枣品种间的平均欧氏距离,表明大酸枣与供试枣品种间亲缘关系相对较近。

郭盛[9](2009)在《中国大枣资源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枣与大戟类药材配伍减毒机理研究”和《中国药典》2010年版“大枣药材质量标准修订”项目的部分研究内容。本论文共分两章内容。第一章系统地总结了大枣种质资源、化学成分、药理效应、营养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现代研究进展。第二章为大枣资源化学研究部分,共分五节,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节中国大枣资源分布及药用大枣资源现状调查。采用文献调研及实地考查的形式,对我国大枣主要产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按照地形地貌、水文、生态环境及主栽品种差异,将我国北方枣产区初步划分为13个主要产区。并对我国药用大枣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及思考。第二节大枣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及聚酰胺柱层析等色谱技术对大枣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大枣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23个化合物,其中13个为三萜酸类,分别为:大枣新酸(zizyberanal acid,1)、zizyberenalic acid(3)、ceanothenic acid(4)、ursonic acid(5)、白桦脂酸(6)、zizyberanalic acid(7)、麦珠子酸(8),熊果酸(9)、ceanothic acid(10)、epiceanothic acid(11)、齐墩果酸(12)、2α-羟基齐墩果酸(13)和2α-羟基乌苏酸(14);2个神经酰胺类:(2S,3S,4R,8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5)和1-O-β-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6);3个甾醇类:3β,6β豆甾烷-4-烯-3,6-二醇(17)、β-谷甾醇(18)和胡萝卜苷(19);2个脂肪酸类:十七烷酸(20)和二十四烷酸(21);此外尚有萘醌类(大枣萘醌,zizyberanone,2)、黄酮类(槲皮素-3-O-芸香糖苷,22)和单糖类(D-葡萄糖,23)成分。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15和16为首次从枣属植物中分得的神经酰胺类化合物,化合物5、11、14、17、20和2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第三节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大枣品质评价。首次建立了一种用于同时测定大枣药材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ceanothic acid,麦珠子酸,大枣新酸,zizyberanalic acid,epiceanothic acid,ceanothenic acid,白桦脂酸,齐墩果酸,ursonic acid和zizyberenalicacid)的HPLC-DAD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Waters Sunfire C18(250 mm×4.6mm,5μm)色谱柱,柱温35℃,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化合物1-9的检测波长为205 nm,化合物10的检测波长为238 nm。所测10个化合物的工作曲线在线性范围内均表现出较好的线性相关性(r2>0.9999);其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43-1.72%和0.53-2.45%,加样回收率为94.98-104.09%。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同时测定22个产地36个栽培品种共计42批大枣样品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含量。结果显示,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大枣三萜酸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山东沾化产冬枣品种总三萜酸含量最高。基于样品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含量差异,应用系统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样品进行区分和归类。结果显示,山东沾化产冬枣品种与其他大枣品种有较大差异,提示其亲缘关系可能较远。该方法测定的结果有助于更好地应用大枣资源,也可从植物化学分类学角度为大枣植物进行种下界定提供帮助。第四节大枣药材质量标准研究。以白桦脂酸和齐墩果酸为对照品,分别比较了不同提取溶剂、不同展开条件及不同显色方法对大枣药材薄层色谱鉴别的影响,确定了大枣药材的TLC色谱条件。首次建立了大枣药材白桦脂酸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Hypersil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柱温25℃,以乙腈—0.1%乙酸水溶液(81:19)为流动相,流速0.4 mL/min;ELSD条件:气体压力为35 psi(2.28 slpm),漂移管温度为65℃,喷雾口温度为36℃。第五节大枣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初步评价。采用MTT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对从大枣中所分离得到的11个三萜酸类成分(白桦脂酸、大枣新酸、熊果酸、epiceanothic acid、ceanothenic acid、zizyberenalic acid、麦珠子酸、ceanothic acid、zizyberanalic acid、齐墩果酸和ursonic acid)以及1个萘醌类成分(大枣萘醌)进行了体外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人结肠癌细胞(HT-29)、人肺癌细胞(NCI-H460)、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熊果酸、zizyberenalic acid、zizyberanalicacid和齐墩果酸对上述四种肿瘤细胞株均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提示上述四种化学成分可以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剂,或作为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为:1.以药用大枣资源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复合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和光谱技术,从中分离鉴定了23个化合物,其中两个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大枣新酸和大枣萘醌),并首次在枣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神经酰胺类化合物。2.采用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思路,应用HPLC-DAD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药食两用不同产地的36个大枣栽培品种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价,为客观认识和评价大枣药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3.按照国家药典委员会2010年版药典修订要求,对大枣药材质量标准进行了修订,建立了白桦脂酸对照品的质量标准草案,并首次建立了大枣药材的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大枣药材质量标准。

白瑞霞[10](2008)在《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文中指出枣是原产我国的重要果树,种质资源极其丰富,遗传背景复杂。枣种质资源的研究涉及形态学、孢粉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经历了从形态多样性到DNA多样性的发展过程。由于缺乏系统研究,对枣种质资源的亲缘演化关系目前仍不很清楚,尤其在核心种质构建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本研究应用AFLP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177份枣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枣的核心种质,为枣的分类、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提供了有力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适合AFLP分析的枣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为改良CTAB法,在细胞核裂解之前,用CTAB-free缓冲液对叶片组织匀浆洗涤后再进行DNA提取,可有效克服多糖等次生代谢物质对提取的干扰;加大CTAB浓度,用3×CTAB作为裂解液;在用无水乙醇沉淀DNA之前,用高浓度NaCl再次分离多糖。粗提后的DNA经RNase处理去除RNA,氯仿/异戊醇抽提去除蛋白质,得到了基本无降解、无污染、高分子量的枣基因组DNA。2.从120对AFLP引物组合中选出17对谱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对177份枣种质资源进行扩增分析,共扩增出577条电泳谱带,平均每对引物产生34条谱带,其中372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64.47%;其余205条谱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35.53%。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761~1.000之间。圆铃与酥圆铃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1.000;秤砣枣与酸枣1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761。3.构建了供试材料的AFLP指纹图谱,部分供试材料具有独有的特征带,其余材料可通过二歧分类法确定各自在AFLP图谱中的差异带,根据样品的特征带或差异带可区分开所有的供试材料。4.利用6对SRAP引物组合对177份枣种质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13条谱带,平均每对引物能扩增出19条谱带。其中51条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45.13%;其余62条均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检出率为54.87%。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727~1.000之间。圆铃与酥圆铃,无头枣与襄汾圆枣,义乌大枣与南京枣,壶瓶酸与壶瓶枣,大马牙与葫芦长红,金丝小枣与金丝蜜,赞新大枣、赞皇大枣1与赞皇大枣2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均为1.000;新疆小圆枣与永城长红,小平顶与核桃纹,小木枣与短果长红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均为0.727。5.采用UPGMA法对供试材料的AFLP数据、SRAP数据和AFLP与SRAP整合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与枣种质地理来源关系密切。6.基于AFLP和SRAP分析结果,在分子水平上,探讨了几组枣品种的亲缘演化关系:(1)酥圆铃与圆铃可能是同物异名;老婆枣可能是由核桃纹演化而来;延川狗头枣与圆铃的亲缘关系较近。(2)磨盘枣与圆铃枣品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是由圆铃枣演化而来。(3)宣城尖枣、义乌大枣与南京枣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4)宁阳六月鲜、孔府酥脆枣和疙瘩脆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5)葫芦长红与大马牙的亲缘关系极近;短果长红与其他长红枣品种群的品种的亲缘关系稍远。河南龙枣与河北龙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是由长红枣演化而来;串铃与长红枣的亲缘关系较远,并不属于长红枣品种群。(6)大名布袋枣与尜尜枣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7)金丝小枣品系间的差异是DNA水平的差异;天津快枣、二秋枣、缨络枣、郎家园枣、长木枣、小木枣、马铃脆和金丝小枣的关系较近,是金丝小枣品种群的组成部分;无核小枣是由金丝小枣演化而来。(8)馒头枣、沧县傻枣、大白铃、大瓜枣、大荔鸡蛋枣、溆浦鸡蛋枣、涪陵鸡蛋枣与临猗梨枣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推测它们为同一近缘系。(9)敦煌大枣和临泽大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10)临泽小枣和中宁小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11)大王枣、薛城冬枣和雪枣的亲缘关系较近。(12)赞皇大枣株系间的差异是DNA水平的差异。(13)婆枣株系间的变异程度较大;泡泡红、串干、沙枣与婆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4)灵宝大枣和屯屯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差异应该属于品种内株系间的差异。(15)小平顶和朝阳圆枣的亲缘关系较近,为同一近缘系。(16)胎里红和三变红的亲缘关系较远,并不是同一个品种。(17)蒲城晋枣和耙齿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8)稷山圆枣和柳罐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9)茶壶枣与扁核酸的亲缘关系较近,推测茶壶枣可能是由扁核酸变异而来。(20)日出、红颜和福枣3个韩国品种与中国枣品种亲缘关系较近,3个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7.根据AFLP和SRAP数据整合后的聚类结果,对166个枣品种采用3种方法构建核心种质,比较了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表明采用逐步聚类法构建的枣核心种质代表性较好。枣核心种质包括50份资源,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基本在95%以上,核心种质能很好的代表初始种质。

二、不同枣品种4种同工酶活性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枣品种4种同工酶活性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酸枣遗传多样性、谱系地理及种群历史动态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酸枣及中国植物谱系地理研究进展
    1.1 酸枣研究现状
        1.1.1 酸枣的分布
        1.1.2 酸枣的应用价值
        1.1.3 酸枣种质资源调查、评价及分类
        1.1.4 酸枣育苗栽培技术
        1.1.5 酸枣与环境的关系
        1.1.6 酸枣遗传多样性研究
    1.2 中国植物谱系地理研究现状
        1.2.1 青藏高原地区
        1.2.2 中国西南地区
        1.2.3 北方寒温带地区
        1.2.4 亚热带地区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枣属单拷贝核基因标记的开发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单拷贝核基因挖掘和引物设计
        2.1.3 PCR扩增和测序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核苷酸多样性和中性检验
        2.2.2 系统发育和遗传结构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酸枣遗传多样性及谱系地理结构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样品采集及扩增测序
        3.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1.3 酸枣叶绿体基因组测序与组装
        3.1.4 叶绿体基因组的注释及图谱绘制
        3.1.5 叶绿体基因组谱系地理分析及分化时间计算
    3.2 结果
        3.2.1 酸枣核苷酸多样性水平及中性检验
        3.2.2 酸枣种群历史动态
        3.2.3 酸枣种群遗传结构
        3.2.4 Mantel test
        3.2.5 基因流分析结果
        3.2.6 叶绿体基因组组装结果
        3.2.7 叶绿体基因组谱系结构及分化时间
    3.3 讨论
        3.3.1 酸枣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3.3.2 酸枣的遗传结构
        3.3.3 酸枣的谱系地理结构
    3.4 小结
第四章 酸枣种群分布动态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采集和处理
        4.1.2 环境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4.1.3 分布模型构建
        4.1.4 适生区分析
        4.1.5 主导环境因子阈值
    4.2 结果
        4.2.1 模型评价及环境变量贡献率
        4.2.2 酸枣分布动态
        4.2.3 主导环境因子及阈值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致谢

(2)枣和酸枣有机酸含量差异分析以及关键基因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枣产业现状
    1.2 枣果实演化及糖酸品质
    1.3 果实有机酸研究进展
        1.3.1 果实有机酸类型的研究进展
        1.3.2 果实有机酸代谢机制研究
        1.3.3 果实有机酸转运机制研究
    1.4 转录组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4.1 转录组技术
        1.4.2 转录组学在果树研究上的应用
    1.5 研究意义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枣和酸枣果实有机酸提取及含量测定
        2.2.2 果实总RNA 的提取和c DNA 的合成
        2.2.3 转录组生物学信息分析
        2.2.4 差异表达分析
        2.2.5 引物设计、合成与扩增体系
        2.2.6 关键基因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2.2.7 Aco酶活性测定
        2.2.8 数据处理和图表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果实有机酸含量分析
        3.1.1 枣和酸枣不同发育阶段有机酸积累趋势分析
        3.1.2 枣和酸枣群体总有机酸含量分析
        3.1.3 酸枣和枣有机酸组分含量差异分析
        3.1.4 枣和酸枣群体抗坏血酸(As A)含量差异分析
        3.1.5 有机酸组分之间的相性分析
    3.2 转录组测序及差异基因分析
        3.2.1 差异表达基因(DEG)分析
        3.2.2 差异基因GO和 Pathway功能富集分析
        3.2.3 有机酸代谢途径关键基因的筛选
        3.2.4 有机酸代谢关键基因在群体的定量验证表达分析
        3.2.5 枣果实发育过程中乌头酸酶(ACO)活性动态分析
4 讨论
    4.1 枣果实发育期间有机酸含量变化
    4.2 枣和酸枣有机酸积累特点分析
    4.3 枣和酸枣抗坏血酸积累分析
    4.4 有机酸代谢关键基因的筛选及鉴定
5 结论
    5.1 枣和酸枣果实有机酸组分及含量变化
    5.2 枣果实有机酸代谢关键基因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5.3 枣果实有机酸代谢关键基因的筛选及鉴定
    5.4 乌头酸酶(ACO)活性与有机酸代谢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不同小麦品种GS同工酶表达差异与氮效率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中英文对照缩写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氮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
    1.2 小麦对氮素利用的生理学基础
        1.2.1 小麦氮素的吸收,同化和利用
        1.2.2 小麦氮素的转移与再利用
    1.3 谷氨酰胺合成酶同工酶(GS isozymes)研究进展
        1.3.1 GS同工酶的种类、功能及定位
        1.3.2 GS同工酶与小麦氮素的吸收、转运与同化
        1.3.3 GS同工酶在组织中的时空分布研究进展
        1.3.4 GS同工酶基因的表达研究进展
    1.4 不同作物氮素利用效率的氮效率差异研究进展
    1.5 GS同工酶与氮素利用效率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差异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取样时间与部位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氮效率的计算及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
        2.2.2 不同小麦品种的氮效率差异
        2.2.3 不同小麦品种叶片开花期SPAD值的差异
        2.2.4 不同小麦品种叶片形态的差异
        2.2.5 不同小麦品种器官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差异
        2.2.6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速率的差异
    2.3 讨论与结论
        2.3.1 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3.2 不同小麦品种的氮效率差异
        2.3.3 不同小麦品种的叶片形态差异
        2.3.4 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积累与分配
        2.3.5 不同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速率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小麦品种的氮代谢特征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取样时间与部位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小麦品种器官GS酶活性的差异
        3.2.2 不同小麦品种器官NR活性的差异
        3.2.3 不同小麦品种器官全氮含量的差异
        3.2.4 不同小麦品种器官硝态氮含量的差异
        3.2.5 不同小麦品种器官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差异
        3.2.6 不同小麦品种器官可溶性蛋白的差异
    3.3 讨论与结论
        3.3.1 不同小麦品种器官氮代谢酶代谢差异的研究
        3.3.2 不同小麦品种器官氮代谢物代谢差异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小麦品种GS同工酶表达差异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取样时间与部位
        4.1.3 酶与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5 谷氨酰胺合成酶(GS)Native-Page活性染色
        4.1.6 RNA的提取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RT-PCR分析
        4.1.7 谷氨酰胺合成酶蛋白亚基(Western-blot)的测定
        4.1.8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小麦品种器官Native-Page的分析
        4.2.2 不同小麦品种GS同工酶Native-Page比活力分析
        4.2.3 不同小麦品种器官GS同工酶Western-Blot的分析
        4.2.4 不同小麦品种GS同工酶蛋白亚基相对含量分析
        4.2.5 不同小麦品种器官TaGS1基因表达差异的分析
        4.2.6 不同小麦品种器官TaGS2基因表达差异的分析
        4.2.7 GS同工酶时空分布及其相对含量对小麦氮效率影响的分析
    4.3 讨论与结论
        4.3.1 不同小麦品种器官Native-Page和Western-blot的分析
        4.3.2 不同小麦品种器官 GS 同工酶相对酶活力和蛋白亚基含量的分析
        4.3.3 不同小麦品种器官TaGS1和TaGS2基因表达的分析
        4.3.4 GS同工酶时空分布及其相对含量对小麦氮效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小麦品种GS同工酶与氮效率关系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取样时间与部位
        5.1.3 试验方法与数据来源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小麦GS同工酶与氮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5.2.2 小麦GS同工酶与氮效率的回归分析
        5.2.3 小麦GS同工酶与氮效率的灰色关联度分析(GRA)
    5.3 讨论与结论
        5.3.1 小麦GS同工酶与氮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5.3.2 小麦GS同工酶与氮效率的回归分析
        5.3.3 小麦GS同工酶与氮效率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1.1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差异的研究
        6.1.2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氮代谢差异的研究
        6.1.3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 GS 同工酶表达特征的研究
        6.1.4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 GS 同工酶与氮效率关系的研究
    6.2 创新点
ABSTRACT

(4)枣糖酸代谢及其驯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枣种质资源概况
    1.2 植物糖代谢途径及关键基因研究
        1.2.1 糖代谢通路研究
        1.2.2 糖代谢关键基因研究
    1.3 植物糖转运蛋白研究
        1.3.1 糖运输方式
        1.3.2 糖转运蛋白类型
    1.4 果实酸代谢研究进展
        1.4.1 果实内有机酸的组成及代谢途径
        1.4.2 有机酸代谢酶研究
    1.5 植物抗坏血酸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1.6 物种驯化机制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的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枣糖代谢机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枣果实糖分积累
        2.2.2 糖代谢基因的鉴定
        2.2.3 糖代谢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2.2.4 糖代谢基因转录组数据分析
        2.2.5 糖代谢关键基因的定量表达结果分析
    2.3 讨论
        2.3.1 枣果实的糖积累
        2.3.2 糖代谢基因的组织差异性表达
        2.3.3 糖代谢基因在果实中的表达
    2.4 小结
第三章 枣糖转运蛋白家族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糖转运蛋白基因的鉴定
        3.2.2 糖转运蛋白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构预测及亚细胞定位
        3.2.3 糖转运蛋白的表达分析
    3.3 讨论
        3.3.1 枣基因组糖转运蛋白鉴定
        3.3.2 糖转运蛋白的组织差异性表达
        3.3.3 果实发育过程中糖转运蛋白表达
        3.3.4 糖转运蛋白在叶片中的表达
    3.4 小结
第四章 枣果实酸积累机制及代谢途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果实酸积累
        4.2.2 酸代谢基因的鉴定
        4.2.3 酸代谢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4.2.4 酸代谢基因的转录分析
    4.3 讨论
        4.3.1 果实有机酸积累
        4.3.2 酸代谢基因表达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酸枣到枣的糖酸驯化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受选择区域的筛选
        5.2.2 糖酸驯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5.2.3 驯化基因的系统进化关系
    5.3 讨论
        5.3.1 酸驯化关键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5.3.2 糖驯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5.4 小结
第六章 枣抗坏血酸积累机制及代谢途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植物材料
        6.1.2 实验试剂和设备
        6.1.3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抗坏血酸(AsA)积累
        6.2.2 AsA代谢基因的筛选
        6.2.3 果实发育过程中AsA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6.2.4 果实发育过程中AsA降解和再循环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6.2.5 不同组织AsA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6.3 讨论
        6.3.1 果实发育过程中AsA的积累特点
        6.3.2 不同果实AsA合成通路的差异
        6.3.3 果实发育过程中AsA合成基因的表达特点
        6.3.4 果实发育过程中AsA降解及再循环相关基因的表达特点
        6.3.5 花、叶和果实中AsA的合成和再循环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SSR标记的中国枣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枣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1.1 枣和酸枣的分类学地位
        1.1.2 枣的起源演化
        1.1.3 枣的种下划分
        1.1.4 品种分类
    1.2 分子水平枣研究现状
        1.2.1 品种鉴定及亲缘关系
        1.2.2 亲本鉴定
        1.2.3 遗传图谱构建
        1.2.4 遗传多样性分析
    1.3 微卫星标记开发方法
        1.3.1 数据库搜索
        1.3.2 基因组文库法
        1.3.3 微卫星富集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利用双重抑制 PCR 技术开发 SSR 标记
    2.1 供试材料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引物序列
    2.3 研究方法
        2.3.1 基因组 DNA 提取
        2.3.2 文库构建
        2.3.3 引物设计
        2.3.4 多态性检验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文库构建
        2.4.2 引物设计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黄河沿岸枣遗传多样的 SSR 分析
    3.1 供试材料
    3.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3 研究方法
        3.3.1 基因组 DNA 提取
        3.3.2 PCR 扩增
        3.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3.3.4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0 位点多态性分析
        3.4.1 遗传多样性及分化
        3.4.2 枣种质聚类分析
    3.5 讨论
        3.5.1 黄河沿岸地区枣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化
        3.5.2 黄河沿岸枣区的遗传结构及分化
        3.5.3 黄河沿岸枣种质的遗传关系
    3.6 小结
第四章 陕西枣品种群遗传结构的 SSR 分析
    4.1 供试材料
    4.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1 主要仪器
        4.2.2 主要试剂
    4.3 研究方法
        4.3.1 基因组 DNA 提取
        4.3.2 PCR 扩增
        4.3.3 毛细管电泳检测
        4.3.4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遗传多样性
        4.4.2 群体结构与分化
        4.4.3 枣种质聚类分析
    4.5 讨论
        4.5.1 枣遗传多样性
        4.5.2 地理区域与品种群的遗传分化
        4.5.3 枣种质的遗传关系与群体结构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1.1 枣 SSR 引物开发
        5.1.2 黄河沿岸枣遗传多样性研究
        5.1.3 陕西枣品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同工酶技术在果树方面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同工酶技术在果树中的应用研究
    2.1 果树同工酶早期研究
    2.2 同工酶在果树遗传育种方面的应用
    2.3 同工酶在果树起源演化及亲缘关系中的研究
    2.4 同工酶在果树分类及鉴定的研究
    2.5 同工酶在果树其他方面的研究
3 结论

(7)灵宝大枣遗传多样性的表型与I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枣简介
        1.1.1 枣的起源
        1.1.2 枣品种的一般分类
        1.1.3 枣及其近缘种分类
    1.2 枣种质资源分类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评述
        1.2.1 枣种质资源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1.2.2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及枣树上的应用
        1.2.2.1 形态学方法
        1.2.2.2 生态地理学方法
        1.2.2.3 数量学方法
        1.2.2.4 孢粉学方法
        1.2.2.5 细胞学方法
        1.2.2.6 生物化学方法
        1.2.2.7 分子生物学方法
    1.3 分子水平上遗传多样性度量及意义
    1.4 分子标记技术及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4.1 分子标记种类及ISSR 分子标记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1.4.2 ISSR 分子标记技术在经济林中的应用
        1.4.2.1 遗传多样性研究
        1.4.2.2 分子遗传图谱构建
        1.4.2.3 亲缘关系分析
        1.4.2.4 品种分类鉴定和分类
        1.4.3 分子标记技术在枣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4.3.1 遗传多样性研究
        1.4.3.2 遗传关系分析
        1.4.3.3 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和 QTL 分析
        1.4.3.4 品种分类鉴定分类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形态学标记
        3.2.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3.2.1.2 调查方法
        3.2.1.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3.2.1.4 指标计算公式
        3.2.2 ISSR分子标记
        3.2.2.1 主要仪器、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3.2.2.2 基因组DNA 的提取及检测
        3.2.2.3 ISSR反应的构建
        3.2.2.4 扩增产物的检测
        3.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2.6 指标计算公式
4. 结果与分析
    4.1 形态学性状分析
        4.1.1 变异系数分析
        4.1.1.1 植株
        4.1.1.2 果实
        4.1.1.3 内含物
        4.1.2 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1.3 聚类分析
    4.2 ISSR 分子标记
        4.2.1 灵宝大枣基因组DNA 的提取及检测
        4.2.1.1 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
        4.2.1.2 琼脂糖电泳检测
        4.2.2.ISSR 反应体系的优化及引物的筛选
        4.2.2.1 模板DNA 用量对ISSR-PCR 反应体系的影响
        4.2.2.2 引物浓度对ISSR-PCR 反应体系的影响
        4.2.2.3 2×Taq PCR MasterMix 对ISSR-PCR 反应体系的影响
        4.2.2.4 退火温度对ISSR-PCR 反应体系的影响
        4.2.2.5 循环次数对ISSR—PCR的影响
        4.2.2.6 ISSR-PCR 优化体系的建立
        4.2.2.7 引物的筛选
        4.2.3 灵宝大枣ISSR 扩增结果分析
        4.2.3.1 灵宝大枣群体内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
        4.2.3.2 灵宝大枣居群间遗传结构分析
        4.2.3.3 基于 ISSR—PCR 结果进行聚类分析
        4.2.3.4 主坐标分析
        4.2.3.5 灵宝大枣群体内样本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4.2.3.6 优良单株的初选及分子差异性分析
    4.3 特异性单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8)济南大酸枣与枣和酸枣亲缘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枣的种类、起源及分布
    2 枣和酸枣的分类学地位
    3 枣属植物的分类
        3.1 枣属植物属下分类
        3.2 枣属植物种下分类
    4 枣属植物分类研究方法
        4.1 形态学分类
        4.2 细胞学分类
        4.3 孢粉学分类
        4.4 同工酶分类
        4.5 分子生物学分类
    5 枣和酸枣的营养成分及研究
    6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部分 试验论文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生物学性状观测
        2.2 果实品质的测定
        2.2.1 Vc 含量的测定
        2.2.2 蒽酮法测定含糖量
        2.2.3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2.2.4 有机酸含量测定
        2.2.5 水分含量测定
        2.3 果实形态学分析
        2.4 RAPD 分析
        2.4.1 基因组DNA 的提取
        2.4.2 模板DNA 的纯度和浓度检测
        2.4.3 引物筛选
        2.4.4 PCR 反应体系
        2.4.5 结果统计与数据分析
        2.5 相关试剂配制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酸枣(甜酸枣、脆酸枣)生物学特性比较
        3.2 果实品质比较研究
        3.3 不同枣品种和酸枣类型的形态学分析
        3.3.1 不同枣品种和酸枣类型的形态学性状差异
        3.3.2 不同枣品种和酸枣类型形态学性状聚类分析
        3.4 不同枣品种和酸枣类型的RAPD 分析
        3.4.1 样品基因组DNA 的提取结果
        3.4.2 RAPD 扩增结果与多态性分析
        3.4.3 特征带和种质鉴定
        3.4.4 供试材料的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从生物学性状上研究大酸枣与酸枣和枣的亲缘关系
        4.2 从果实品质上研究大酸枣与酸枣和枣的亲缘关系
        4.3 形态学研究及 RAPD 分析
        4.4 RAPD 标记技术在枣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
    5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中国大枣资源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大枣的现代研究进展
    1 概述
    2 大枣种质资源研究
    3 大枣化学成分
    4 大枣药理作用
    5 大枣质量标准研究
    6 大枣的营养价值
    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枣资源化学研究
    第一节 中国大枣资源分布及药用大枣资源现状调查
        1 中国大枣资源分布及生产现状
        2 药用大枣资源现状及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大枣的化学成分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提取分离
        3 化合物结构鉴定
        参考文献
    第三节 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大枣品质评价
        1 引言
        2 实验
        3 结果和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节 大枣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1 药材来源
        2 白桦脂酸对照品研究
        3 鉴别研究
        4 含量测定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五节 大枣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初步评价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
        3 结果及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枣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1 枣种质资源的起源与演化
        1.1.2 枣种质资源的分布
        1.1.3 枣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保存
        1.1.4 枣种质资源的评价
        1.1.5 枣种质资源的分类与鉴定
        1.1.6 枣种质资源的创新
    1.2 植物核心种质研究进展
        1.2.1 核心种质的概念、特征
        1.2.2 核心种质的构建
        1.2.3 核心种质的应用
        1.2.4 核心种质研究概况
        1.2.5 木本植物核心种质的构建
    1.3 AFLP技术及其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
        1.3.1 AFLP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1.3.2 AFLP技术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
    1.4 SRAP技术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4.1 SRAP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1.4.2 SRAP技术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主要仪器
        2.2.2 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枣基因组DNA的提取
        2.3.2 模板DNA纯度和浓度检测
        2.3.3 AFLP分析
        2.3.4 SRAP分析
        2.3.5 扩增产物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2.3.6 凝胶银染程序
        2.3.7 引物筛选
        2.3.8 结果统计与数据分析
        2.3.9 供试枣品种核心种质的构建
    2.4 试剂配制
3 结果与分析
    3.1 枣基因组DNA的提取
    3.2 供试材料的AFLP分析
        3.2.1 AFLP引物筛选
        3.2.2 枣种质的AFLP分析
        3.2.3 基于AFL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2.4 基于AFLP标记的聚类分析
    3.3 供试材料的SRAP分析
        3.3.1 多态性分析
        3.3.2 遗传相似性分析
        3.3.3 基于SRAP标记的聚类分析
    3.4 AFLP和SRAP数据的综合分析
        3.4.1 AFLP和SRAP在枣种质间扩增结果的比较
        3.4.2 AFLP和SRAP聚类分析结果的比较
        3.4.3 AFLP和SRAP数据在枣种质分类中的综合利用
    3.5 供试枣品种核心种质的构建
        3.5.1 枣核心种质构建方法
        3.5.2 各样本群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3.5.3 取样比例的确定
4 讨论
    4.1 AFLP和SRAP标记在枣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4.2 枣DNA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4.3 几组枣品种或品系的亲缘演化关系
        4.3.1 酥圆铃、核桃纹、老婆枣、大柿饼枣、延川狗头枣、圆铃新1号与圆铃的关系
        4.3.2 磨盘枣与圆铃枣品种群的关系
        4.3.3 义乌大枣、南京枣和宣城尖枣的关系
        4.3.4 宁阳六月鲜、孔府酥脆枣和疙瘩脆的关系
        4.3.5 龙枣和长红枣品种群的关系
        4.3.6 串铃和长红枣品种群的关系
        4.3.7 大名布袋枣与尜尜枣的关系
        4.3.8 几个枣品种和金丝小枣品种群的关系
        4.3.9 馒头枣、大荔鸡蛋枣、涪陵鸡蛋枣、临猗梨枣等的关系
        4.3.10 敦煌大枣和临泽大枣的关系
        4.3.11 临泽小枣和中宁小枣的关系
        4.3.12 大王枣、薛城冬枣、雪枣的关系
        4.3.13 赞新大枣和赞皇大枣的关系
        4.3.14 泡泡红、串干、沙枣、新乐大枣和婆枣的关系
        4.3.15 灵宝大枣和屯屯枣的关系
        4.3.16 小平顶和朝阳圆枣的关系
        4.3.17 三变红和胎里红的关系
        4.3.18 蒲城晋枣和耙齿枣的关系
        4.3.19 稷山圆枣和柳罐枣的关系
        4.3.20 茶壶枣和扁核酸的关系
        4.3.21 韩国枣品种的亲缘关系
    4.4 枣的种下划分
    4.5 枣核心种质的构建
        4.5.1 构建核心种质的数据
        4.5.2 核心种质的取样比例
        4.5.3 核心种质构建的取样方法
        4.5.4 核心种质的代表性、多样性和实用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录

四、不同枣品种4种同工酶活性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酸枣遗传多样性、谱系地理及种群历史动态变迁研究[D]. 胡晓艳. 山西农业大学, 2021(02)
  • [2]枣和酸枣有机酸含量差异分析以及关键基因筛选[D]. 吴梦嘉.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不同小麦品种GS同工酶表达差异与氮效率关系的研究[D]. 张志勇.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1)
  • [4]枣糖酸代谢及其驯化的分子机制研究[D]. 张春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3)
  • [5]基于SSR标记的中国枣遗传多样性研究[D]. 殷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6]同工酶技术在果树方面的应用研究[J]. 宋艳波,蔚露,吴国良. 农业与技术, 2010(06)
  • [7]灵宝大枣遗传多样性的表型与ISSR分析[D]. 梁启伟.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6)
  • [8]济南大酸枣与枣和酸枣亲缘关系的研究[D]. 刘冬芝.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 [9]中国大枣资源化学研究[D]. 郭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 [10]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D]. 白瑞霞.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不同枣品种四种同工酶活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