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奉献精神

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奉献精神

一、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奉献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黄晓宇[1](2021)在《内蒙古地区高校硕士研究生党员党性修养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党员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开拓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调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党的建设需要高素质的青年党员队伍,硕士研究生党员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高水平人才,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先锋力量。硕士研究生党员的党性修养直接影响着党的事业的发展。因此,对高校硕士研究生党员的党性修养进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硕士研究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为研究视角,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内蒙古地区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党员的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和作风修养等党性修养的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党员党性修养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理论知识欠缺、政治觉悟不高、道德素养不强、纪律意识淡薄等问题。针对硕士研究生党员党性修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存在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从硕士研究生导师党员、高校党支部、硕士研究生党员自身三个维度提出了加强硕士研究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对策:第一,提高导师党员对党性修养教育工作的参与度;第二,建立一支高质量的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队伍;第三,健全完善党员党性修养教育的保障机制;第四,运用内蒙古红色文化资源,发掘党员党性修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第五,增强党员自我教育意识,提高党员学习主动性。

田佳佳[2](2021)在《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状况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共产党提出新的要求:“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中国共产党是由无数个共产党员构成的,他们的形象是靠党员自身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表现出来的。学生党员是党组织中的特殊群体,是优化党员队伍建设的新生力量。而民族高校的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是未来建设民族地区的中坚力量,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中流砥柱,更应当加强党员队伍的自身建设。党章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新时代民族高校的学生党员,能否保持党员先进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直接影响着民族高校学生对我党的认同。但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时,个别学生党员不能很好的起到带头、表率作用。所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民族高校学生党员群体的特殊性,对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采取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综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对新时代、民族高校、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理论支撑,通过调查问卷,对几所民族高校的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经过调查可知,我国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状况总体向好发展,呈现出入党积极性高、学习态度较为端正、工作态度积极、生活作风良好等,但是其中不乏存在入党动机不纯、党员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到位。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本文在确保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有效路径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注重氛围,营造民族高校学生党员良好发展环境;其次,制度为本,努力完善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机制;再次,顺应时代,自觉搭建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平台;最后,严以修身,自觉培育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总的来说,通过以上建议希望可以为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起到一定的作用和帮助。

方丽君[3](2021)在《“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研究 ——以黑龙江省部分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基础性问题,“0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入党的新生力量。据调查,绝大多数“00后”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入党意愿强烈。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等因素的影响,“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并由此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入党动机。如何端正“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事关大学生自身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事关中国共产党是否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此背景下,针对“0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本文通过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找出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提出端正“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路径。本文从以下五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文献研究综述,通过梳理关于本问题的现有文献后,指出本文的研究方向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概念进行界定,从“00后”这一代的特点出发探寻他们的入党动机,并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理论以及西方学者的需要激励理论三个方面,对“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理论来源做出深刻挖掘,最后阐明研究“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主要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和面对面个人访谈的形式来分析“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存在的主要类型,并提出“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主要论述影响少数“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的原因,从国内外环境和就业环境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影响、家庭环境因素影响以及“00后”大学生自身理论素质水平影响四个方面入手;第五部分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从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四个维度分别提出端正“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有效对策。端正入党动机,提高党员的发展质量,不仅能够帮助“0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证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还有利于不断推进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为培养更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后备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不竭力量。

李昭君[4](2021)在《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学生党员是党的队伍中有知识、有朝气、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是党员干部的储备库,党事业发展的后备军,是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的核心和中坚力量。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主要体现是思想觉悟高于普通群众、业务技能高于普通群众、服务奉献高于普通群众。先锋模范作用在新时代学生党员的要求是具有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和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虽然我国的高等学校的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在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基本管理制度、党支部建设、党建队伍发展等方面有了显着提高。但是在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等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指出部分学生党员存在着深入群众不足、服务奉献不够、理想信念不坚定等现实问题。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有:政治理论学习主动性不强、思想认识深刻性不够、日常学习生活中自律意识不高、主动服务师生意识薄弱等党员自身因素;高校党员发展教育的不均衡、未能形成学生党员管理的长效促进机制,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有待加强等高校因素;西方思潮、信息爆炸、经济快速发展的负面影响等社会因素。高校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发挥作用为目标,以服务学生党员成长成才,贴近学生党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党员的主体性为原则,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健立健全党员联系帮扶平台,使党员与群众的密切关系得到增强;建立健全党员服务奉献机制,带头做好服务表率;要优化党员评价监督,加强党员教育考核管理。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对围绕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主题,对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做一个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分析,提出有效促进的科学机制,切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

王福军[5](2021)在《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文中认为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一种崇高的文化思想,是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产物。它体现了黑龙江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政治品格、优秀的文化传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执着的价值追求,是一系列优秀精神的整体体现和智慧结晶。包括黑龙江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开发建设北大荒苦难而壮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在大庆油田大会战艰难险阻的条件下创造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黑龙江革命、开发、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闯关东精神、东北小延安精神、大兴安岭精神、马恒昌小组精神、马永顺精神、哈尔滨城市精神、抗疫精神等共同构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精神资源体系。这些精神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产物。当前,我国已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为此,加强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总结和提炼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探索弘扬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构筑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价值,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奋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一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讲的是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研究现状,阐述相关核心概念,概括相关研究内容,阐明课题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溯源进行梳理总结;第三章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了深刻阐释。在此基础上凝练和升华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第四章系统分析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精准把握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第五章通过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论述,强化黑龙江优秀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引领;第六章通过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分析,全面论证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阐明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原则,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阐述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文章试图从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对黑龙江优秀精神产生、发展和弘扬进行必要研究,目的是将黑龙江优秀精神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将黑龙江优秀精神内化为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陈文[6](2020)在《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公益活动是主体化育人的新途径、隐性化育人的新方式、实践化育人的新载体,是大学生最为喜欢、真心接受的道德实践。大学生公益精神是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投身于面向某一群体或整个社会所开展的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公益实践活动,并在其中实现助人与自助、他利与自利相统一的一种综合品质。然而,大量文献和现实案例表明,在社会思潮、不良风气等多要素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公益心缺失、社会责任感下降、价值观错位,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亟待加强。通过对多所高校的实证调研,发现目前大学生公益精神及其培育现状不甚理想,阻碍大学生公益精神成长和培育的因素较多,因此,本文界定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涵,归纳总结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特征,解析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要素和内在结构,调研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现状并实证分析影响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主要因素,系统总结和梳理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历史经验、现实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有效实践路径。本研究首先从国家政策层面和中央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高度、目前存在的不良社会风气、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存在的问题、高校公益教育实效性不足和大学生公益教育水平亟待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的选题。基于问题导向,理论分析结合实证调研系统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是本研究的现实逻辑。其次,用文献研究法从古代公益思想的滥觞和发展,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和西方现代公益精神的理论中吸取养分和借鉴经验,梳理马克思主义公益理论的发展,总结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历史脉络,这是本研究的历史逻辑。对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涵进行定义,归纳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四个特征,基于心理学和德育教育品德结构“知、情、意、行”四要素理论,从公益认知、公益情感、公益意志和公益行为四个方面解析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部构成要素,建构起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在结构,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思想基础以及培育的时代价值进行理论界定,这是本研究的理论逻辑。结合理论研究以社会调查法和回归分析法实证分析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及影响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内部原因、个体因素和外部影响,系统提出遵循方向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四性”原则,完善健全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组织体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的“三制”,从制度建设层面统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解决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动力问题;推进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融入课程教材体系、融入教育教学体系、融入理论研究体系的“三融”,从学校教育层面着力提升大学生公益意识,解决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教育问题;拓展微感恩、微公益、微创业的“三微”,从个人行为体验层面切实推进大学生公益实践,解决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实践问题;协同家庭教育的协同力、学校文化的涵养力、“三社联动”的带动力的“三力”,从环境育人层面优化大学生公益培育氛围,解决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合力问题,从而建构起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路径,这是本研究的实践逻辑。西方国家对公益精神的研究对我国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同时也存在明显不足和本质不同。本研究着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属性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实践路径。

秦苗苗[7](2020)在《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随之教育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并成为关涉“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关键。教师作为完成这一使命的特殊主体,其师德起到决定性作用。习近平非常关注师德建设,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深入一线了解情况,亲自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到学校实地调研、与师生促膝长谈,并且通过书信来往,勉励慰问广大师生。同时掌握学生成长需要、教师发展特点的一手资料,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反复强调师德建设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明确了优秀教师的基本要求与条件。他先后于2013年教师节致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提出“三个牢固树立”;2014年教师节到北京师范大学慰问时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引路人”及“四个统一”;2018年教育大会上提出“三个传播”“三个塑造”;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六要”标准等一系列关于师德的最新论断,为新时代下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培养确定了努力的方向,逐渐形成了具有高度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师德建设相关论述。该论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布局,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师德建设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新时代下培养优秀教师队伍需求的正确把握,成为实现中华民族教育强国的理论支撑。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师德师风水平明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高。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青年队伍正在茁壮成长。当前学术界对于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研究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课题,一些学术成果对于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理论思想具有一定价值。但是这些理论成果大多聚焦于习近平师德建设内容的简单论述,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学术观点重复率高。综合考虑当前学术研究的不足与国家教育发展迫切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本论文立足于习近平教育施政实践,系统阐述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发展过程和路径探索,深入分析理论特征、继承发展和时代价值,力求在前人研究水平上、尤其是针对不足,再做深入探求。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进一步明确了论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介绍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梳理了理论基础和发展过程。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主要内容。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明确了新时代高尚师德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和提高政治站位,恪守道德规范和涵养高尚人格,增强学识素养和不断守正创新,心怀宽仁慈爱和践行敬业奉献;进而提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全面领导、完善教师引入培养考核机制、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环境、发挥教师主观能动等措施,切实推进了师德建设。第四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特征。其一,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突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人本思维;其二,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突出了锻造优良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体现战略思维;其三,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划定了师德红线,体现底线思维;其四,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深化了协同育人,体现系统思维。这几个理论特征彼此联系、密不可分,具有一定的逻辑必然性,共同彰显了习近平的教育管理智慧。第五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继承与发展。在几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从全局角度考虑教育和教师问题,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和谋划教师队伍建设。这其中既有对以往优良传统的传承,又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提炼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中关于师德建设初心、建设内容、建设路径上的继承和发展,是探明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形成与发展机制的应然之举。第六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时代价值。首先,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实现中国共产党师德建设的理论升华。其次,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在他的领导下,师德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深化了师德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丰富了师德建设的工作方法,并初步取得成效。

赵志娜[8](2020)在《大庆精神融入“三全育人”模式研究 ——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文中认为大庆精神作为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一直以来都在以其内在的精神力量指引人们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突出强调了高等教育的地位和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重要性,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把大庆精神融入“三全育人”就是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努力推进大庆精神融入高校教育体系,构建大庆精神融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模式,形成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实施方案,使大庆精神办学育人切实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在查阅相关文件资料、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学校育人现状,提出相关问题建议,对大庆精神融入“三全育人”的模式开展创建尝试。首先是对大庆精神以及“三全育人”的相关概念进行诠释,对大庆精神融入“三全育人”的必然性进行分析。其次是依据调查问卷和学校现实情况分析当下大庆精神融入“三全育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原因进行探析。最后,试图对大庆精神融入“三全育人”模式进行构建,探索有效开展大庆精神育人的方法路径。

唐朝[9](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奉献精神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要大力倡导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全新的战略谋划,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爱国奉献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战略目标,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就必须使爱国奉献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系统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奉献精神的形成、主要内容、时代价值及弘扬路径,对于大学生强化家国一体认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磨砺爱国奋斗意志、激励甘于奉献行为,引导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围绕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奉献精神研究这一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奉献精神的有关概念进行了多层次的阐述,梳理了爱国奉献思想的历史脉络及爱国奉献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运用系统论研究方法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奉献精神的主要内容、时代价值、弘扬路径展开了全面研究。首先,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变化,对爱国奉献精神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包括励志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励志精神是大学生爱国奉献的方向导航;奋斗精神是大学生爱国奉献的动力支撑;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爱国奉献的活力源泉;奉献精神是大学生爱国奉献的意旨所在。其次,明晰了大学生爱国奉献精神的时代价值,认为加强大学生爱国奉献精神教育,有助于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力量,有助于弘扬中国精神。最后,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提出新时代大学生弘扬爱国奉献精神的四个路径,通过加强自我教育和优化环境以强化大学生爱国奉献的自我认知,通过激发信息活力、增强认同感、汇聚爱国主义情感力量厚植大学生爱国奉献的情感根基,通过培育大学生拼搏意志的自觉性、长期性、现实性以磨砺大学生爱国奉献的拼搏意志,通过行为思维、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的联合推动爱国奉献精神由心动转化成行动。四个路径层层递进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奉献精神由思想升华到情感和意志转化成自觉的行为规范,有效激励大学生成长为爱国奉献的新时代奋斗者。新时代孕育爱国奉献精神新内涵,新内涵体现社会对大学生的发展导向,面对时代新要求,大学生要全面学习爱国奉献精神,在对其弘扬中增强认知、深化感情、磨炼意识、养成良好习惯、练就本领、勇于担当,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实现自身理想的同时把自己的力量汇聚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之中。

王超越[10](2020)在《“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其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三大核心内涵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研究“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回应了立德树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育人新要求,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这一新时代要求。由于“红船精神”(2005年提出)提出较晚,目前对“红船精神”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和推进。此外,“红船精神”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红船精神”的认知度不够高,“红船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结合较少,高校宣传“红船精神”的渠道有限等。为进一步实现“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增强“红船精神”的育人实效性,要明确“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丰富“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宽“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等。本文以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为指导,分析并总结“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的原则并提出具体路径。首先,阐述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梳理并归纳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重难点,并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创新点;并对“红船精神”的形成背景、核心内涵和基本特点进行介绍,分析“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分析“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调查、分析“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归纳“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为提出“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指明方向;最后,针对“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得出“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的原则,并从融入高校校园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融入网络空间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路径。

二、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奉献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奉献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地区高校硕士研究生党员党性修养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党性修养理论概述
    (一)党性的概念
    (二)党性修养的概念及内容
        1.党性修养的概念
        2.党性修养的内容
    (三)党性修养理论基础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党性修养的论述
        2.列宁关于党性修养的论述
        3.毛泽东关于党性修养的论述
        4.刘少奇关于党性修养的论述
        5.邓小平关于党性修养的论述
        6.江泽民关于党性修养的论述
        7.胡锦涛关于党性修养的论述
        8.习近平关于党性修养的论述
    (四)硕士研究生党员的特殊性及加强其党性修养的必要性
        1.硕士研究生党员的特殊性
        2.加强硕士研究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必要性
二、内蒙古地区高校硕士研究生党员党性修养现状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二)调查现状分析
        1.理论修养现状
        2.政治修养现状
        3.道德修养现状
        4.纪律修养现状
        5.作风修养现状
三、硕士研究生党员党性修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硕士研究生党员党性修养存在的问题
        1.部分党员理论知识有待深化
        2.部分党员政治觉悟有待提高
        3.部分党员道德素养有待加强
        4.部分党员纪律意识有待增强
        5.部分党员作风修养有待提升
    (二)硕士研究生党员党性修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党性修养教育客观环境不够优化
        2.党性修养教育者队伍不够充实
        3.党员自我教育意识淡薄
四、提高硕士研究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对策
    (一)提高导师党员对党性修养教育工作的参与度
        1.建立导师党员培训机制,增强研究生党建师资力量
        2.建立导师党员领导小组,搭建指导平台
        3.增强师生互动,建立导师党员与学生党员交流论坛
    (二)建立一支高质量的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队伍
        1.建立奖惩考核制度,提高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工作的积极性
        2.开展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技能评比竞赛,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
    (三)健全完善党员党性修养教育的保障机制
        1.建立健全学习考核评价机制
        2.完善密切联系群众机制
        3.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四)运用内蒙古红色文化资源,发掘党性修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1.增添党支部红色党日活动学习内容
        2.丰富党支部红色文化实践教育活动
        3.创建党支部红色网络学习平台
    (五)增强党员自我教育意识,提高党员学习主动性
        1.增强理论武装,坚定政治信仰
        2.做到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自我约束
        3.增强道德定力,提升道德品格
        4.积极参加实践,增强实践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党员党性修养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2)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状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新时代
        二、民族高校
        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节 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建理论中关于党员先进性的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中关于党员先进性的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第三节 新时代进一步发挥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走在前列
        二、有助于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在爱国意识培育上发挥引领作用
        三、有助于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上发挥带头作用
        四、有助于民族高校学生党员自身发展
第二章 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状况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现状分析
        一、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现状
        二、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二、西方文化传播过程中负面因素的影响
        三、民族高校制度建设不完善的影响
        四、民族高校学生党员自身发展不足的影响
第三章 新时代确保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有效路径
    第一节 注重氛围,营造民族高校学生党员良好发展环境
        一、优化社会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二、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 制度为本,努力完善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机制
        一、建立健全民族高校学生党员日常管理机制
        二、建立健全民族高校学生党员监督机制
        三、强化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入党后继续教育机制
        四、建立健全民族高校学生党员考评奖励机制
    第三节 顺应时代,自觉搭建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平台
        一、搭建网络新媒体平台
        二、搭建公寓服务平台
        三、搭建学生党员实践平台
        四、搭建校园文化服务平台
    第四节 严以修身,自觉培育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
        一、强化民族高校学生党员自觉践行党员标准意识
        二、加强民族高校学生党员的素质修养
        三、树立民族高校学生党员科学的理想信念
        四、重视民族高校学生党员“三观”培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关于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状况的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介

(3)“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研究 ——以黑龙江省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注释
第二章 “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基本概述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理论
        (三)西方学者的需要激励理论
    三、实践依据
        (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需要
        (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
        (三)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注释
第三章 “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现状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样本及结果分析
        (一)关于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问卷的样本分布
        (三)结果及分析
    二、“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主要类型及其表现
        (一)信仰驱动型
        (二)现实驱动型
        (三)环境驱动型
        (四)盲目从众型
    三、“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现状的积极方面
        (一)政治参与意愿较强
        (二)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三)具有正确的政治观念
        (四)拥有强烈的奉献精神
    四、“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现状的消极方面
        (一)理想信念不坚定
        (二)易受环境影响
        (三)自身政治素养不高
        (四)社会贡献意识较薄弱
    注释
第四章 影响少数“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的原因
    一、国内外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一)西方不良思潮侵蚀
        (二)就业压力增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有待提升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调不畅
        (二)高校党建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三、家庭环境因素影响
        (一)家庭成员价值观念有偏差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妥
    四、“00后”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影响
        (一)政治理论素养不高
        (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
    注释
第五章 端正“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路径
    一、构建全社会健康向上的和谐氛围
        (一)发挥优秀共产党员的示范作用
        (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一)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合力
        (二)抓实高校党建工作机制
    三、营造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弘扬风清气正的优良家风
        (二)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四、加强自身的理想信念教育
        (一)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二)强化知行合一,树立正确“三观”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内涵的研究
        (二)对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现状的研究
        (三)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原因的研究
        (四)对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路径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一章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理论概述
    一、新时代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基本概述
        (一)先锋模范的基本内涵
        (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新时代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先锋模范的论述
        (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党员先锋模范的论述
        (三)榜样教育的理论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水平
        (二)夯实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现状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现状的调查概况
        (一)调查样本
        (二)调查内容设计
        (三)调查结果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现状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的特点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取得的成效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的原因
    一、学生党员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政治理论学习主动性不强
        (二)思想认识深刻性不够
        (三)日常学习生活中自律意识不高
        (四)主动服务师生意识薄弱
    二、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原因的影响
        (一)高校党员发展教育的不均衡
        (二)高校未能形成学生党员管理的长效促进机制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有待加强
    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西方思潮的不利影响
        (二)信息爆炸的负面影响
        (三)经济快速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新时代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路径探析
    一、加强学生党员教育培训
        (一)加强对党务工作者的教育培训
        (二)推动新媒体阵地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三)注重学生党员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性
        (四)促进实践环节在教育培训中的融合
    二、建立健全学生党员联系帮扶平台
        (一)建立健全党员联系宿舍平台
        (二)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班级平台
        (三)建立健全老党员联系新党员平台
    三、建立健全学生党员服务奉献机制
        (一)建立志愿服务平台制度保障
        (二)不断深化服务奉献内涵和广度
    四、优化学生党员评价监督
        (一)优化党员发展考察机制
        (二)优化党员评优激励机制
        (三)优化党员监督考核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学术专着
    (二)学术期刊
    (三)学位论文
    (四)报纸及其他
附录 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问卷调查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
        1.4.1 优秀精神
        1.4.2 中国精神
        1.4.3 区域精神
        1.4.4 黑龙江优秀精神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
    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思想来源
        2.1.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支撑
        2.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引领
        2.1.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文化根基
    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实践基础
        2.2.1 救国图强的革命运动
        2.2.2 开疆拓土的生产实践
        2.2.3 艰苦卓绝的支援建设
        2.2.4 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科学内涵
    3.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
        3.1.1 东北抗联精神
        3.1.2 北大荒精神
        3.1.3 大庆精神
        3.1.4 铁人精神
        3.1.5 大兴安岭精神
        3.1.6 闯关东精神
        3.1.7 其它黑龙江优秀精神
    3.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
        3.2.1 忠贞报国、勇于献身的爱国奋斗精神
        3.2.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3.2.3 尊重科学、讲究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
        3.2.4 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
        3.2.5 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3.2.6 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4.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
        4.1.1 鲜明的地域性
        4.1.2 广泛的包容性
        4.1.3 艰苦的开拓性
        4.1.4 奉献的无私性
        4.1.5 优秀的传承性
        4.1.6 先进的时代性
    4.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主要功能
        4.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凝聚功能
        4.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激励功能
        4.2.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整合功能
        4.2.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育人功能
        4.2.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导向功能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5.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
        5.1.1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5.1.2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发展
        5.1.3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繁荣龙江文化的内在动力
        5.1.4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促进龙江振兴的重要支撑
    5.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价值
        5.2.1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5.2.2 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
        5.2.3 当代人民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路标
        5.2.4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
        5.2.5 鼓舞人民建设新龙江的精神动力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6.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6.1.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
        6.1.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紧迫性
    6.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原则
        6.2.1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6.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6.2.3 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
    6.3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
        6.3.1 推进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与阐释
        6.3.2 聚焦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塑造与实践
        6.3.3 建立黑龙江优秀精神弘扬培育机制
        6.3.4 纳入各层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6)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2 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理论阐释
    2.1 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2.2 大学生公益精神的要素和内在结构
    2.3 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思想基础
    2.4 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
3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调查研究设计
    3.2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分析
    3.3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调查研究结论
4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历史、现状及问题探析
    4.1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历史考察
    4.2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现状审视
    4.3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问题反思
5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5.1 坚持“四性”,遵循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原则
    5.2 完善“三制”,统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制度
    5.3 推进“三融”,着力提升大学生公益意识教育
    5.4 拓展“三微”,切实推进大学生公益实践锻炼
    5.5 协同“三力”,优化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环境
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及影响因素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
    2.1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
        2.1.1 世界交往环境对师德提出新的挑战
        2.1.2 建设教育强国对师德提出新的亟需
        2.1.3 教师队伍建设对师德提出新的要求
    2.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
        2.2.2 列宁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
        2.2.3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
        2.2.4 传统文化中关于师德建设的历史积淀
    2.3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发展过程
        2.3.1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萌芽期(1982-2012年)
        2.3.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发展期(2012-2017年)
        2.3.3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成熟期(2017-今)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习近平对新时代师德的内涵界定
        3.1.1 高尚师德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和提高政治站位
        3.1.2 高尚师德体现在恪守道德规范和涵养高尚人格
        3.1.3 高尚师德体现在增强学识素养和不断守正创新
        3.1.4 高尚师德体现在心怀宽仁慈爱和践行敬业奉献
    3.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五个抓手
        3.2.1 掌握意识形态话语
        3.2.2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3.2.3 完善“引培考”机制
        3.2.4 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3.2.5 发挥教师主观能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特征
    4.1 突出立德树人体现人本思维
        4.1.1 将教师和学生作为师德建设的双主体
        4.1.2 将满足师生需要作为师德建设的目标
        4.1.3 将优秀教师和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推力
    4.2 锻造师德师风体现战略思维
        4.2.1 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上强调政治战略
        4.2.2 教师师德师风锻造上体现目标战略
        4.2.3 教师师德师风培养上立足知行战略
    4.3 划定师德红线体现底线思维
        4.3.1 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底线
        4.3.2 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教学的底线
    4.4 深化协同育人体现系统思维
        4.4.1 定义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体现整体性
        4.4.2 构建学校各部门教育共同体体现协同性
        4.4.3 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体现建设开放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继承与发展
    5.1 在师德建设初心上的继承与发展
        5.1.1 在师德建设初心上的继承
        5.1.2 在师德建设初心上的发展
    5.2 在师德建设内容上的继承与发展
        5.2.1 在师德建设内容上的继承
        5.2.2 在师德建设内容上的发展
    5.3 在师德建设路径上的继承与发展
        5.3.1 在师德建设路径上的继承
        5.3.2 在师德建设路径上的发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时代价值
    6.1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价值
        6.1.1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
        6.1.2 实现中国共产党师德建设理论升华
    6.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实践意义
        6.2.1 领导师德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
        6.2.2 深化师德建设体制机制的改革
        6.2.3 丰富师德建设的有效工作方法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大庆精神融入“三全育人”模式研究 ——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大庆精神和“三全育人”相关理论概述
    1.1 大庆精神概述
        1.1.1 大庆精神的内涵
        1.1.2 大庆精神的时代价值
    1.2 “三全育人”概述
        1.2.1 “三全育人”的含义
        1.2.2 “三全育人”的发展阶段
        1.2.3 “三全育人”的特征
    1.3 大庆精神融入“三全育人”的必要性
        1.3.1 应对国际国内形势与挑战的必然选择
        1.3.2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由之路
        1.3.3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
        1.3.4 利用红色资源育人的当代选择
    1.4 大庆精神融入“三全育人”的理论依据
        1.4.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4.2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论述
        1.4.3 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控制原理
第二章 大庆精神融入“三全育人”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大庆精神融入“三全育人”的良好基础
        2.1.1 大庆精神育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2.1.2 教师队伍牢牢掌握课堂主阵地
        2.1.3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完善
        2.1.4 育人环境资源逐步丰富完善
    2.2 大庆精神融入“三全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 全员育人格局尚未形成
        2.2.2 教育过程未全覆盖
        2.2.3 全方位培养不到位
        2.2.4 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2.2.5 自我教育积极性待提高
第三章 大庆精神融入“三全育人”模式探究
    3.1 大庆精神融入“三全育人”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3.1.1 因材施教原则
        3.1.2 因地制宜原则
        3.1.3 与时俱进原则
    3.2 大庆精神融入“三全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
        3.2.1 大庆精神融入全员育人,加强完善育人队伍建设
        3.2.2 大庆精神融入全过程育人,加强完善育人阶段建设
        3.2.3 大庆精神融入全方位育人,加强完善育人体系建设
    3.3 大庆精神融入“三全育人”模式的保障措施
        3.3.1 组织保障
        3.3.2 制度保障
        3.3.3 资金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附录 调查问卷

(9)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奉献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奉献精神的概念分析和理论渊源
    2.1 相关概念分析
        2.1.1 爱国奉献的内涵
        2.1.2 爱国奉献精神的内涵
        2.1.3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奉献精神的内涵
    2.2 爱国奉献精神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爱国奉献精神的思想
        2.2.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爱国奉献精神的思想
        2.2.3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爱国奉献精神的思想
3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奉献精神的主要内容
    3.1 树立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奉献旗帜的励志精神
        3.1.1 坚定价值观自信
        3.1.2 补足精神之“钙”
        3.1.3 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3.2 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奉献提供不竭动力的奋斗精神
        3.2.1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3.2.2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3.2.3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
    3.3 不断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奉献活力的创新精神
        3.3.1 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
        3.3.2 培育大学生创新思维
        3.3.3 鼓励大学生创新实践
    3.4 促使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奉献务实落地的奉献精神
        3.4.1 诠释忠诚奉献之志坚定爱国奉献立场
        3.4.2 发挥榜样作用传递爱国奉献之情
        3.4.3 崇尚“夙夜在公”砥砺爱国奉献之行
4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奉献精神的时代价值
    4.1 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4.1.1 大学生成为时代新人的必要条件
        4.1.2 爱国奉献精神体现了时代新人的内在逻辑
    4.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2.1 追求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
        4.2.2 拥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2.3 成就出彩人生
    4.3 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4.3.1 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4.3.2 个人梦的现实需要
    4.4 弘扬中国精神
        4.4.1 彰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4.4.2 强化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5 弘扬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奉献精神的路径
    5.1 强化大学生爱国奉献的自我认知
        5.1.1 实现自我教育
        5.1.2 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5.1.3 优化成长环境
    5.2 厚植大学生爱国奉献的情感根基
        5.2.1 激发大学生获取爱国奉献相关信息的活力
        5.2.2 强化大学生对爱国奉献相关信息的情感认同
        5.2.3 汇聚爱国主义的情感力量
    5.3 磨砺大学生爱国奉献的拼搏意志
        5.3.1 培育大学生磨炼意志的自觉性
        5.3.2 增强大学生磨炼意志的长期性
        5.3.3 增强大学生磨炼意志的现实性
    5.4 养成大学生爱国奉献的行为规范
        5.4.1 发挥行为思维的引导作用
        5.4.2 运用高校社团的育人功能
        5.4.3 遵循志愿服务的科学步骤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10)“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1 重点难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红船精神”概述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
    2.1 “红船精神”概述
        2.1.1 “红船精神”的形成背景
        2.1.2 “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
        2.1.3 “红船精神”的基本特点
    2.2 新时代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述
        2.2.1 新时代关于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论述
        2.2.2 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2.3 “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3.1 “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2.3.2 “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第三章 “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分析
        3.1.1 “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调查
        3.1.2 “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2 “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3.2.1 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3.2.2 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3.2.3 提供了具体的创新路径
    3.3 “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3.3.1 融入的意识有待加强
        3.3.2 融入的内容有待挖掘
        3.3.3 融入的效果有待增强
        3.3.4 融入的方法有待提升
    3.4 “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红船精神”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共享难度大
        3.4.2 多元化复杂环境对革命传统教育的挑战
        3.4.3 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与革命精神教育的矛盾
        3.4.4 高校宣传“红船精神”的渠道有限
第四章 “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路径
    4.1 “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4.1.1 坚守传统,与时俱进的原则
        4.1.2 选择主体,以生为本的原则
        4.1.3 组织实践,知行统一的原则
        4.1.4 突出重点,力求全面的原则
    4.2 “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4.2.1 “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4.2.2 “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课堂核心作用
        4.2.3 “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发挥同心共筑作用
        4.2.4 “红船精神”融入网络空间,发挥教育互动性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奉献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地区高校硕士研究生党员党性修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 黄晓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状况的调查研究[D]. 田佳佳.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3]“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研究 ——以黑龙江省部分高校为例[D]. 方丽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路径研究[D]. 李昭君. 兰州大学, 2021(12)
  • [5]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D]. 王福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6]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D]. 陈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8)
  • [7]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研究[D]. 秦苗苗.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8]大庆精神融入“三全育人”模式研究 ——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D]. 赵志娜.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9]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奉献精神研究[D]. 唐朝. 河北农业大学, 2020(12)
  • [10]“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超越.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奉献精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