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体育科学》2002年(第24卷)目录索引

《浙江体育科学》2002年(第24卷)目录索引

一、《浙江体育科学》2002年(第24卷)目次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张元梁[1](2020)在《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体育科学技术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是一个既相互牵制,又协同共生的复合大系统。其中,体育科技在促进系统稳固可持续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我国在建设竞技体育强国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继续借助和依靠体育科技,不断提升对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两者相互关系与融合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并充分利用体育科学研究与开发,力求达到两者之间的有序与和谐,才能最终实现我国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良性融合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想提升我国体育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发挥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需要我们对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进行系统探索研究。本研究旨在依据系统科学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理论与方法,对我国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体育科技发展中的体育科学研究特征和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在对我国体育科技进步进行追踪观测的基础上,探索体育科技对竞技体育的影响,最后对我国体育科技攻关与服务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为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经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动态演化系统,其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发展需求的拉动力、体育科技自身创新的推动力以及包括相关政策规范在内的外部环境支持力,两者即是在此三方面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推动下不断演化发展。(2)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在国际上踏入高产高影响力国家行列,同时产生了一批诸如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国际高影响力的体育科研机构,凭借高产和高质的论文成果跻身世界顶尖级研究机构行列,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步入了新时代。然而,我国的影响力并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全球领先国家和机构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我国在体育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国际合作论文产出的绝对值上中国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运动创伤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康复学及运动心理学等是我国国际合作频率最高的领域,国际合作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在合作网络规模上,美国核心圈和外围圈明显大于中国。(3)我国在体育自主创新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显着进步,体育专利申请数量逐年攀升,并在数量上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在专利申请量激增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专利质量参差不齐,多数技术还停留在低技术含量的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的边缘技术。完善的专利制度、良好的专利保护意识、广阔的国际市场范围、稳固高效的研发团队以及高科技核心专利技术,成为国外领先国家与核心企业重要的专利技术研发战略。(4)上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科技进步相对发展比较缓慢,无论是科技人员、科技经费的投入等均处于较低水平,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在体育科技人力和经费等方面投入的不断增长,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扩散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使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贡献率大幅增长。其中,体育科技经费投入、体育科技创新活动及体育科技创新扩散三个指标对竞技体育产出呈现显着影响。(5)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实现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多年来,我国所实施的竞技体育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制度,逐步形成了运动队、体育院校和科研所、政府体育部门三维一体互动模式,为竞技体育科学化训练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在科研攻关课题方面,逐步形成了以体育类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以非体育专业类院校和地方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合作攻关联网络模式,为我国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科技保障。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水平。(2)进一步加强国际体育科学合作研究。(3)加强有利于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的创新机制建设。(4)进一步增强体育科技成果在竞技体育领域内的成果转化与应用。

张梦莹[2](2020)在《《东方杂志》儿童体育传播》文中指出在近代,儿童被看作成人的“附属品”,依附于成人,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但随着中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的开展,大量出版物的引介,社会思想逐渐开化,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儿童的重要性,纷纷提出要解放儿童。在儿童地位逐渐提高的背景下,《东方杂志》也开始关注儿童体育。《东方杂志》于190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刊,终刊于1948年,历时45年,共出版44卷,在学术界有“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料库”、“杂志界的重镇”、“杂志的杂志”等称号,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是近代不可忽视的一份综合性杂志。《东方杂志》已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新闻传播、教育等多个方面,但对于儿童体育的研究,还鲜少有人涉猎,但当时的《东方杂志》对儿童问题是十分关注的,也有大量体育史料散见其中。因此,《东方杂志》中的儿童体育内容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东方杂志》中所刊载的儿童体育文本、广告和作者群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传播者与传播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对《东方杂志》儿童体育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分类后,从健康卫生、教育、军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儿童卫生分为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两个方面,是近代儿童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生理卫生包含儿童日常卫生、传染病防护、产妇分娩及产前护理和家庭卫生等多个方面,体育对儿童心理卫生健康也作用颇大,主要体现在对儿童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养成。但相比于儿童心理卫生,《东方杂志》给予儿童生理卫生的关注更多,仅刊登了一些儿童心理卫生的相关书籍广告。在教育层面,本文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环境出发,分析《东方杂志》对儿童体育教育的传播,在学校教育方面,主张体育与德育、智育并重,家庭教育也受到重视。《东方杂志》十分关注当时社会时兴的儿童公育思想,但它也未给出明确的态度,而是刊登了支持与反对双方的意见,让读者自行评判。在儿童军事体育层面,《东方杂志》鼓吹童子军训练,并且在“东方画报”栏目刊登童子军训练的图片。对于儿童军事体育的目的,《东方杂志》在不同的时期态度也有有所转变,在1916年前后,军事体育目的主要围绕强国强种展开,而到40年代中期,转为了为军事战争服务。除文本外,《东方杂志》的儿童体育广告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内容。儿童体育广告主要可分为图书广告和商业广告,图书广告大部分板式简单,并且只介绍了书名、作者、价格以及书的主要内容。商业广告则不同,它呈现出图文并茂,受众明确的特点。从传播者来看,《东方杂志》的作者群并不局限于教育界或是体育界,而是涉及报刊编辑、军事将领、教育学家等。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儿童体育确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二是儿童体育未形成系统的学说,整个学界仍在探索之中。为当代儿童体育能更好发展,本文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儿童体育不应局限于单一学科;二是儿童体育应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三是让儿童能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何金花[3](2018)在《我国近代报刊学校体育报道研究(1903-1927)》文中提出我国学校体育走向初步现代化的过程,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到1927年。短短20多年里,学校体育制度、课程从无到有,从仿日转而仿美。在新文化运动后,国人开始独立思考,对美国实用主义、西方现代体育观念进行消化、整合、重构,并体现在近代学校体育的舆论思想当中。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呈现初步现代化的趋势,其奠定了现代学校体育发展的根基。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以1903年我国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教育纲领《奏定学堂章程》为起点,下延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对报刊中学校体育的传播概况及其报道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述。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概述,主要对近代报刊报道和学校体育的内涵、近代中国的研究范式、近代报刊学校体育报道演变的思路和基本框架进行了探讨。第二部分探寻这一时期历史阶段划分的依据和具体历史阶段的界限。以近代学校体育的阶段划分为主体框架,循着报刊不同阶段学校体育报道的特征,把近代报刊学校体育报道划分为萌芽、转型、重构三个阶段。第三部分通过整理和挖掘1903—1927年的报刊中的学校体育信息文本,对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报刊学校体育报道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剖析。第四部分是对报刊学校体育报道发展、演变的解读。研究发现:从学校体育主流思想的转变来看:在萌芽时期报刊学校体育报道中,学校体育主流思想为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随后的转型时期里出现国粹主义思想,重构时期学校体育由实用主义思想所主导。从学校体育话语的演变来看:在萌芽时期学校体育仅仅被作为强兵强种的工具手段;再到转型时期国人逐渐意识到学校体育身体锻炼的重要目的;进而在重构时期开始强调对健全身心精神价值的追求。从议程设置的嬗变来看:学校体育最初的出现是以“尚武、强国”为宗旨进行的军国民教育,在五四时期前后徐一冰等人提倡“正当体育”,一战后政府颁布法令鼓励“课外有益之种种运动”实行“双轨制”,最后壬戌学制确立现代化的学校体育模式。从传播方式的变迁来看:在中国学校体育近代化的过程中,一定程度在于报刊舆论的指引下,被动地对德日“体操”概念进行传播,后主动地探索体育的真义,而后有目的地依据国情发展,结合美国实用主义,对学校体育制度进行改革,并进行相应传播。第五部分为启示,笔者认为,1903—1927年报刊学校体育报道对现今学校体育的发展有两点启示:第一,充分运用媒体对学校体育的发展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第二,重视“体教融合”的发展模式推广。

赵翠青[4](2016)在《基于知识图谱视角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研究现状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少年体育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支撑,我国历来重视青少年体育的科学研究,本文将我国青少年体育科研现状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985年-2014年间的相关期刊文献作为样本数据,运用知识图谱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三十年间年发表文章数量整体上处于上升状态,且从2004年开始年度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三阶段文献数量占总文献数量的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越来越大。2.三十年间文献作者合作度为1.69,三阶段作者合作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两个阶段均下降0.04;42.59%的样本文献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合作完成,合着率较高,作者合作规模变化趋势并不一致,一个作者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两入合作文章数量呈上升趋势,三人、四人、五人及以上合作文章数量都呈下降趋势,且变化趋势并不明显。3.三十年间机构合作度为1.24,三阶段机构合作度呈上升趋势;文献80.31%由同一研究机构完成,29.69%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机构合作完成,合作率较低;一个机构文章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二个、三个、四个及以上机构合作文章呈上升趋势,且两个、三个研究机构合作比例上升趋势较为明显;研究机构分散,研究专注度不高,81.39%来自于高校,11.10%来自中小学(含高中),4.07%来自体育科研及行政机构;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江苏、河南、北京等21个省市。4.三十年间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对阳光体育的研究;对校园足球的研究;对学校体育(高校体育)发展现状及改革的研究等方面。5.1985年-1994年的研究热点:对足球项目训练及后备人才选拔的研究;对中长跑项目训练的研究;对青少年学生体质(测试)的研究;对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等方面。6.1995年-2004年的研究热点: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和测试结果的研究;对《全民健身计划》、《体育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政策法规解读和贯彻执行情况的研究等方面。7.2005年-2014年的研究热点:对青少年体质测试结果的分析及研究;对中外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模式和保障的研究;对青少年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对中外青少年运动员学训状况的研究等方面。

成家全[5](2015)在《学校体育人身伤害救助义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人身伤害问题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突出因素,而学校体育内在的风险性是体育活动无法规避的必然现象,由此引发的人身伤害事件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此问题,相当一部分学者基于学校体育风险的来源、体育保险市场的现状、体育领域法制的不完善,以“权利论”为视角,从完善学校体育保险、健全相应法律规范、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和强化学生体育权利保障等多角度、多层面进行研究,并根据一般侵权理论来论述体育风险责任的分担和免责条件。从法哲学层面来看,以“权利-义务”为中心的法律逻辑体系,其逻辑起点建立社会主体的具体行为之上,对学校体育人身伤害问题的研究,自然不能忽视体育参与主体在体育活动中的具体行为。从学校体育人身伤害发生过程来看,无论面对体育内在风险还是超常风险,对体育风险的防抑、人身伤害的减损是应对学校体育人身伤害的有效措施,这需要学校及时实施对学生的救助行为,履行适当的救助义务。因而,考察并研究学校对学生承担的救助义务,既是是保障学生基本权利的重要途径,也是研究学校体育人身伤害问题的重大基础性课题。从“义务论”角度对救助行为本身进行基础性分析,以学校体育主体救助行为为逻辑起点,对学校实施救助行为存续时间、存在方式、存在条件以及行为主体、救助行为履行标准等进行全面考察,在此基础上对救助行为性质、行为特征、行为类型进行一般理论抽象,确立学校体育教育中救助义务的基本的命题和判断,从而对学校体育领域救助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整体研究,全面阐释学校体育领域的救助义务。本文基于现代社会风险分担和风险损害的关联理论、法哲学上的义务论,在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引起的赔偿纠纷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以救助行为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对遭受体育风险损害的主体的基本生存权利和生活权利的保护为目的,将救助义务置于救助行为中考察,以救助行为存在的时间轴为标准,综合考虑学校性质、学校与学生关系、学校履行救助行为过程中风险、损害、过错、因果连结、伦理等因素,把学校体育中的救助义务分为广义救助义务、一般救助义务和严格救助义务。针对不同类型的救助义务,以义务论为视角,深入研究学校体育纠纷下的救助义务以及救助义务的类型、法理基础、救助义务确立标准、履行标准、救助义务纠纷中责任承担、损害后果分担等法律问题,整体性解决学校体育领域内涉及救助义务的纠纷,在救助义务的承担主体上,完善以“政府主导、体育主体参与”的救助义务履行模式。第一部分,引言。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鉴于目前并没有出现针对学校体育人身伤害救助义务的专门研究,而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通常以三种方式来表述救助义务:其一,认为救助义务是安全保障义务或安全注意义务的基本类型,是更高程度的注意义务;其二,认为救助义务应当独立于侵权法上的安全保障义务并与之并列;其三,基于学校对学生的保护、管理职责,认为救助义务就是学校应对伤者及时提供紧急治疗并告知伤者的监护人。但这些表述容易引起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也不足以涵盖救助义务的全部内容。因此,笔者通过对救助义务概念的国内外考察,参考学者对学校体育风险因素及风险保障机制、学校体育人身伤害责任分担等理论成果,认为在学校体育领域内,救助义务是指在学校体育活动中,体育参与主体对体育伤害风险的防抑、伤害减损进行必要的干预义务和伤害损失的适当补偿义务。第二部分,学校体育纠纷中的救助义务。本部分从时间、空间和主体三个方面对学校体育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在分析当前对学校体育纠纷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和重点关注的基础上,将学校体育纠纷分为民事责任类纠纷、行政责任类纠纷、刑事责任类纠纷和诉讼责任类纠纷4种类型。从引起纠纷的原因上看,学校体育人身伤害赔偿纠纷占绝大多数,通过搜集和梳理学校体育人身伤害赔偿纠纷案件共90例,数据分析说明学校体育纠纷中大多数案件是由于学校没有履行救助义务或没有适当履行救助义务所引起,并且这种救助义务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安全保障义务,结合学校体育风险因素和风险类别的实证分析,在学校体育纠纷的解决中,宜以保障学生体育权利为中心,以“义务论”为视角,要求具体的义务承担者,通过适当履行自己承担的救助义务,来实现学生体育权利的保障。第三部分,救助义务的法理阐述。学校体育教育涉及公共政策的价值导向、法律规定和道德伦理诸多因素。从司法实践上看,学校对学生承担救助义务的直接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肖涵诉上海市第五十五中学等赔偿一案的复函》([1999]民他字第25号),该涵明确将学校未适当履行救助义务作为责任划分的主要依据,随着司法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立法的完善,学校体育救助义务逐步规范化。笔者依据学校体育教育活动开展的时间轴为标准,参照体育风险防抑、体育人身伤害减损要求,将救助义务分为严格救助义务和一般救助义务,按照公平原则,对于不能归责于任何一方的人身伤害,学校基于人道主义,可能分担受害者的一部分经济损失,本文将此类经济性帮助称为广义救助义务,但三类救助义务,在强制性上存在显着的程度差异,在适用范围上存在一定的限定性,并涉及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争议。围绕以体育救助义务的法律规定和救助义务法律化发展路径,介绍了两大法系一般救助义务的法律化标准,即特殊关系理论和管理他人事务理论。借鉴康德、德沃金等人的互助义务、慈善义务、司法义务、完全义务、不完全义务等义务理论,从方法论上说明道德义务并不排斥救助义务的法律化,以结果主义论和义务论角度论证救助义务的正当性。论证结果表明,学校对学生承担救助义务不以体育风险来源为条件,在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学校承担严格救助义务,而学生在校自发开展的体育活动,学校承担一般救助义务,是否承担严格救助义务存在限定性,广义救助义务的存在基于体育风险责任分配的正义性,与学校体育人身伤害过程无关,主要考虑受害者经济损失严重程度,具有对受害者基本权利的保障性质,并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学校不应该再承担强制性的广义救助义务。第四部分,学校体育救助义务规范分析。救助义务理论的目的是承担救助义务的主体,在面对伤害风险时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抑风险对他人造成损失,或者在看见他人遭受伤害时,应立即采取适当措施为伤害者提供医疗急救服务、通知专业救援人员等,在相应专业人员到来之前穷尽一切办法阻止情况进一步恶化。为此,本部分以学校体育救助义务法律化的义务一权利范式、义务范式路径,论证学校承担严格救助义务和严格救助义务的合法性及其范围,阐明救助义务的适当履行标准。通说认为救助义务存在的界限是双叉标准,该标准首先要求可预见性问题,其次是公共政策问题,前者是指对风险伤害的可预见性,后者是对体育教育的公共政策定位,并决定救助义务的履行标准和存在范围。从危险程度和行为主体预见能力上看,救助义务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当二者都提高或减小时履行标准自然上升或下降,而当行为人预见能力相一致时,危险来源、危险程度并不是判断救助义务是否适当履行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严格救助义务的履行,可预见性是决定学校是否适当履行救助义务的判断标准,对于一般救助义务的履行因为具体救助主体、救助时机存在不确定性,应适用回复性标准,广义救助义务的履行应该充分保障受害者的基本权利,在尊重学校意愿的基础上,宜适用酌定标准。但适用司法自由裁量不会混淆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区别,通过司法判决要求学校对受害者承担广义救助义务,实质上将道德义务法律化,增加学校经济压力和教职员工心理压力,从长远看不利于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实现。第五部分,学校体育救助义务的责任分担。论述了学校违反严格救助义务、一般救助义务的责任原则和构成要件,并以平等理论论证了学校承担广义救助义务的正义价值和局限性,从实质上看,学校体育领域的风险责任一般通过社会分担,在伤害救助机制缺失下,广义救助义务承担一种风险责任的分担职能,任何当事人独立承担风险责任或双方分担损失都容易引起争议,即使存在司法救助的可能性,通常都不足以弥补受害者的损失,也不利于体育精神的培养。同时,对学校体育内在风险的责任分担,法律上并没有确定的风险自担标准,司法上对此规则的适用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性,由此本部分详细考察了风险自担规则产生、发展和适用条件,风险自担规则中的风险是体育活动本身所容易发生的和内在的风险,该规则强调体育活动参加者认识上的自主性和行为上的选择性,对于学校体育内在风险而言,自担风险规则具有单独的适用价值,对于超常体育风险,禁止适用风险自担规则。第六部分,学校体育救助义务纠纷的解决途径。在教育法律规范的框架下,学校体育风险责任应该由社会分担,学校违反对学生承担的救助义务,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通过社会保险等保障措施解决的同时,不应弱化对学校相关责任者的行政问责,将经济赔偿、补偿和行政责任适当分离,完善以“政府主导、体育主体参与”的学校体育发展保障机制,从风险救助机制、行政救济机制等方面,完善目前的救助义务纠纷解决途径。

何易展[6](2013)在《清代汉赋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本是文学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文学批评的一种特殊形态.清代赋选之众,殊难胜计。既有本朝赋集,亦有历代赋集;既有专选古体,也有仅猎律体者,律赋选中以选唐律与本朝馆阁赋选居多,而涉及到汉赋选篇则主要保存在一些通选性质的选本或专选古赋的选本中。这类赋选的编撰目的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主要因为清代科举院试、觐风、会试及翰林院考试试诗赋,故士子习赋,许多赋选编撰即为蒙学之需或书院参备的教材。其次则因明末儒商的出现以及编书刊书渐成文人“治生”之法。当然清代赋选编撰有着清代文教政策及其传统学术的影响。在清初统治者重宋儒理学,乾嘉时期洁儒则重考据之学,宋学与汉学交相并炽。无论是宋学、汉学,还是清初的启蒙主义思潮与务实求征的实用学风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清代赋选编撰义例,清代赋选在笺释、注疏、评点以及选篇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分期特徵.此为第一.章之概述与第二章分期特徵论之要义。以乾嘉为界,康熙时期刊印的《历代赋钞》《历朝赋格》《历朝赋楷》三部赋选,都采用首、末评点的方式,或偶於文中夹注音释,但基本上都缺乏考辨,而是注重义释与结构的揭示,其评点形同风格鉴赏论。在编撰体例上三部赋选又各有其特徵。陆棻《历朝赋格》首列三格,以文体分类,每格之下又以年代为次。既打破了赋、骚相别的观念,也突破了文赋的范畴,对骈、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律赋的肇始渊源可谓不彰白明。这种分类对赋体流变史的把握可谓极其清晰,这远较後来学者所谓“汉文赋”、 “唐宋新文赋”的分体观念要通达得多。《历朝赋楷》与《历代赋钞》虽主要都以时序为次选篇,然各有其侧重,在笺释评点.卜也各有风格。王修玉《历朝赋楷》主要於赋中夹音注,而於赋末评点义疏,多对义理有所闸发,这与其在清初“为诸生三十年,浮沉经史中”的经历相关。赵维烈《历代赋钞》则於卷首目录赋家名下作作者小传,又於赋中旁批夹注,多有对结构章法的揭示。康熙四十五年陈元龙编定《历代赋汇》,仅收以“赋”名篇之作,缺乏考辨与笺释,多有重出、漏载、误录之讹。乾嘉以後,通选性质的赋选总集趋少,此期出现了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为先唐文献总汇,其《全汉文》《全後汉文》多收载汉代赋作,虽非专门的赋选,然首列各人赋作,且录赋篇极多,对於文体而言亦具有“选”的性质,其对汉赋文献的保存与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具有总集之性质,谨列於《赋汇》之後。此外,清初费经虞、费密父子编定的《雅伦》一书虽是“诗学”着作,但既涉及诗选诗论,也涉及赋选赋论等,对文体风格、体调、格式等多有精到论析,其裁选赋篇颇精,对赋篇评点及赋体流变分析独具颖见。乾嘉时期张惠言编《七十家赋钞》收录梁宋之前的古赋作品,在笺注评点上有考据家的学风影响,也偶有义理揭示。此书反映了张氏的赋、骚、颂同体的赋学观念,提倡古赋对“文”、 “道”的重视。在清代许多赋选凡例、序、跋、评注中体现出编撰者重“情志”、 “文辞”、“气韵”的主导文论观。此为第三章至第八章之要义。清代赋论与赋作,除专门的赋论外,极大部分是靠选本得以保存与传播,就选本中序、跋、凡例、评点、笺释,或附录赋论,实不亚於专门赋论着作之贡献。清代本朝赋体文学创作的保存与传播,以及借鉴前代文学经典,实际上主要的途径便是通过选本、类书等文献的阅读与受授,因而清代赋选与清代文学与学术实极相关系,这种关系看似只是赋学与文学或学术的关系,实则又明显地表现在赋选与二者的关系。此等内容并主要赋选刊刻统计表之类附录於後.在选本选篇目次上,清代赋选主要表现出古、律以及赋、骚关系的异同,但从选本凡例、序、跋、评注等来看,其中又有古、律相融的文体观,而且绝大数赋选表现出赋、骚同体的文论观。清代汉赋选研究是清代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所涉期对清代文学中的时文与古文关系、赋体的古律借鉴,以及赋体源流之争等等的研究有所裨益。

李翔[7](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从这次全会开始,全国上下思想解放,进入了波澜壮阔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其中,中国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成就的缩影,是由“边缘化”到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典型代表。中国体育取得的成就与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是密切关联的,一定意义上,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的成就决定了中国体育的成就。目前,关于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的研究甚少,特别是运用史学研究方法,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进行史料性研究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意义深远的鸿篇巨着的基本时代背景、结合30多年来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对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情况进行描述,运用文献资料法、史学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中国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关系、中国与区域国际体育组织的关系、中国与各个国家的双边体育关系为基本架构,以重大事件、主要人物为基本素材和索引,系统梳理,形成特定历史阶段的专题性文献。通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的基本史料系统梳理,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是与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是密切关联的,而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本身而言,改革开放是原始动力,世界变化是历史机遇,中国体育的自身努力是根本原因。在今天,中国体育因为有了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扎实基础、因为有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体育领域获得的制高点与话语权,应该也能够在体育本质的回归、人类共同社会理想追求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诠释,从而影响其他,满足国家与世界的和谐发展需求,引领人类文化的大同。

李元[8](2012)在《中国体育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1 442篇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文献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文献数量、来源期刊和被引频次3个方面,从我国历史纵向考察和与国际横向比较两个维度分析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文献数量增长速度明显,但绝对数量少;来源期刊广泛,但分布在高影响因子期刊区域的文献偏少;文献总被引稳步上升,但篇均被引频次偏低,高被引文献偏少;各研究方向的影响力差别较大。建议从重视数量积累、质量提升和期刊国际化等方面着手,提升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王赟馨[9](2012)在《唐代游艺与诗歌》文中指出诗歌发展至唐代,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在这个中国历史上大繁荣、大发展、大融合的强盛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空前发达,多民族的融合为文化的交流与传承添加了一抹异彩,坚实的经济基础,开放的政治环境,浑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社会生活,也使唐代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有唐一代,诗歌成为诗人抒情、言志的最常用和最直接的文学形式,卷帙浩繁,气势磅礴,绚烂多姿,作品风格多样,作者身份多元,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展现了时代精神。唐代诗歌题材丰富,诸如边塞诗、山水诗、田园诗、咏史诗、咏物诗、应制诗、讽喻诗、悼亡诗、送别诗、闺怨诗等,不胜枚举,古今中外研究者不计其数,涉及内容广泛,研究深入透彻。游艺活动在古代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人们通过游艺活动强健体魄,愉悦心情,陶冶情操,而唐代政治强大,经济繁盛,文化先进,物质生活丰富,这就促使唐人产生追求更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欲望,游艺活动恰恰满足了他们这一需要。在游艺活动的过程中,人们用诗歌记录场面和过程,或摹景状物,或抒情言志,自成一类,虽然不若其他题材诗歌数量众多,却也相当可观,有待于深入的整理和研究。而唐代游艺诗不仅能展现唐代游艺活动的风貌,更为我国古代游艺活动状态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本文以《全唐诗》为研究文本,整理并研究涉及游艺活动描写的篇章,对唐人游艺活动的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呈现。其中包括专门描写游艺活动和诗句中提及游艺活动的诗歌,整理为运动竞技、休闲娱乐、岁时节令游艺活动与诗歌三个部分进行梳理研究,分析其艺术特色,力图通过对游艺活动及其诗歌的整理与研究,展现唐代的一些社会生活风貌和民族习性,以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绪论之外,分为五章对研究主题进行论述:唐代经济繁荣,国势强盛,民族大融合使其政治空前开明,思想也较之其他朝代更加自由,受少数民族开放的风气和勇武之风的影响,唐代人们的竞争意识较之其他各代更加强烈。自唐代统治者就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正是这种意识使唐人更加充满了热情豪放、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唐人将这种竞争精神带入了娱乐意味较浓的游艺活动中,不仅成为消遣娱乐方式,更是成为了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手段。第一章整理分析运动竞技游艺诗:分射猎、球戏、角抵三大类,内含五小项,共计百八十余首。人们茶余饭后,闲暇休憩时,常通过各种游艺活动聊以自娱,活动形式多样,如棋之安静闲雅,充满智慧,如博之投机取巧,一赌输赢,如绳技戴竿之惊险刺激,夺人心魄,又有无忧无虑充满童真童趣的小儿之戏,驯化以表演的动物之戏,宴飨集会之投壶、藏钩、射覆,家禽牲畜斗戏如斗鸡走狗。文人雅士或参与,或观赏,间或评价数语,或用笔墨描绘渲染一番,也因此,在诗歌大行其道的唐代产生了许多诸如此类游艺活动的诗作,从中也可窥见活动的盛况。第二章整理分析休闲娱乐游艺诗:分弈棋、博戏、乐舞、筵席宴飨、斗鸡、技巧、小儿戏七大类,内含二十二小项,共计近七百首。我国节俗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蕴含厚重的文化积累,逐渐形成独特的岁时节令文化,顺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游艺活动正是诸多民俗形式的一种。岁时节令的游艺活动形式多样,如上元观灯,寒食清明蹴鞠、秋千、斗鸡,端午龙舟竞渡,重阳登高等,表示庆祝、纪念、祭祀、祈福等美好的心愿和寄托,同时亲人相聚,朋友相约,增进情感,放松身体,调整心情。第三章整理分析岁时节令游艺诗:分上元观灯拔河、寒食秋千、端午竞渡、重阳登高四种,共计二百余首。唐代游艺活动的蓬勃发展,游艺诗虽不比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等自成一类,却也融入各种题材的诗歌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审美意识。第四章分析唐代游艺诗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意识:唐诗中专题描写游艺的诗较少,其描述大多依附与穿插于其他内容;以典故入诗;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场面表现生动鲜活,写人状物形神兼备。其游艺形式以身体活动为主,则诗歌描写多呈现刚健雄浑和柔和绮丽之美;以脑力活动为主,则往往表现出闲雅宁静,淡泊超脱之美;当诗人通过游艺活动抒写送别、思念、不遇等心情郁结时,其作品则呈现出沉郁悲凉之美。唐代盛世繁华带给人们安逸的生活,唐人好玩乐,享受游艺活动带来的身体的快感和心灵的愉悦,创作于期间的游艺诗表情达意,言志抒怀,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唐人休闲游艺画面,多角度呈现了唐代游艺文化属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状态和民族习性。第五章分析唐代游艺诗所见游艺文化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关照:从游艺诗创作中可以看出,唐代游艺文化具备娱乐性、竞争性、民俗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内涵意蕴,从中也可看出唐代社会上行下效、文人尚武、女性参与、僧道交往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社会特点。

孙越[10](2012)在《中国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管理产生于体育运动实践的需求。经过近百年发展,体育管理形成了趋向完整的专业体系。在体育飞速发展的21世纪初叶,总结历史经验,理性认识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的问题,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体育管理专业发展史研究,将我国体育管理发展历程分为:体育管理伴生阶段、体育管理扩散阶段,体育管理萌芽阶段、体育管理呼吁建设阶段、体育管理形成与发展阶段。2.体育管理专业教育形成了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三个专业和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体现出与体育管理实践、地区人才需求相协调的特征。与国外相比,我国体育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尚不合理,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亟需改善,人才培养在不同地区和地域存在着或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问题。3.我国体育管理学术成果不断增多,研究主题集中于行政管理和宏观管理,但缺少对重大问题研究的学术精品。学术研究理论与方法不尽科学深入严细,学术组织较少,学术队伍结构不合理,高水平学术研究交流缺乏,学术活动不足。4.体育管理专业的影响因素分为历史因素(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和逻辑因素(理论体系、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其相应权重为:科学研究(24.03%)、体育(20.79%)、理论体系(20.27%)、经济(11.66%)、政治(8.79%)、专业教育(5.7%)、科学技术(3.23%)、文化(3.19%)、全球化(2.34%)。根据上述推论,本文提出建议:第一,重点加强体育管理科学研究工作,紧密结合我国体育事业,完善体育管理理论体系,深化体育管理分支学科研究,合理利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因素的有利影响,发展体育管理专业。第二,加强体育管理专业教育,科学设置专业,提高专业质量,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专业交叉优势,大力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第三,整合体育管理专业研究队伍,完善体育管理学术组织体系,加强体育管理学术交流,繁荣体育管理学术研究,进而不断改善和优化中国体育管理专业,为建设体育强国战略服务。

二、《浙江体育科学》2002年(第24卷)目次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体育科学》2002年(第24卷)目次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体育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
        1.3.2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相互关系的研究
        1.3.3 国外相关研究
        1.3.4 小结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
        1.5.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重点和难点
        1.5.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5.5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2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的理论思考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科技、体育科技与体育科技进步
        2.1.2 竞技体育
    2.2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协同进化机制
        2.2.1 体育技术在竞技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2.2.2 竞技体育竞赛规则对体育技术发展的调节机制
        2.2.3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协同进化机制
    2.3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2.3.1 竞技体育实践发展需求的拉动力
        2.3.2 体育科技创新的推动力
        2.3.3 外部环境的支持力
    2.4 小结
3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体育科学研究特征
    3.1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特征分析
        3.1.1 数据来源与检索
        3.1.2 中国体育科学发文量与总被引国际影响力的演变特征
        3.1.3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战略地位演变特征
        3.1.4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机构国际影响力特征
        3.1.5 中国体育科学高影响力研究成果的期刊分布特征
        3.1.6 中国在不同体育科学研究方向的国际影响力特征
    3.2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特征分析—中美两国特征比较
        3.2.1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3.2.2 中美国际体育科学合作论文的整体概况
        3.2.3 中美国际体育科学合作的特征解析
        3.2.4 社会合作网络结构的对比分析
        3.2.5 主要合作国家领域分布的对比分析
    3.3 小结
4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专利技术研发特征
    4.1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时空分布特征
        4.1.1 数据来源与检索
        4.1.2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的时间分布特征
        4.1.3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空间分布特征
    4.2 基于专利质量的中外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比较-以运动鞋相关专利为例
        4.2.1 数据检索和处理方法
        4.2.2 指标选取
        4.2.3 整体发展对比分析
        4.2.4 专利质量对比分析
    4.3 基于专利战略的中外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比较-以运动鞋相关专利为例
        4.3.1 数据来源及相关术语说明
        4.3.2 国家专利战略分析
        4.3.3 核心企业专利战略分析
        4.3.4 国外专利战略特征分析
    4.4 小结
5 我囯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
    5.1 我国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运行机制
        5.1.1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范围界定
        5.1.2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内容
        5.1.3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管理模式
        5.1.4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保障机制
    5.2 我国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课题研究特征分析
        5.2.1 数据检索及研究方法
        5.2.2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课题研究的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5.2.3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课题研究的内容分析
    5.3 小结
6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
    6.1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的跟踪观测
        6.1.1 体育科技创新投入的跟踪观测
        6.1.2 体育科技创新活动的跟踪观测
        6.1.3 体育科技扩散活动的跟踪观测
        6.1.4 体育科技进步总指数与体育产出指数跟踪观测
    6.2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分析
        6.2.1 数据指标的选择与来源
        6.2.2 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率分析
        6.2.3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致谢

(2)《东方杂志》儿童体育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关于杂志的研究
        2.1.1“杂志”的来源
        2.1.2 杂志的定义
        2.1.3 杂志的发展史研究
        2.1.4 近代杂志的体育传播研究
    2.2 关于《东方杂志》的研究
    2.3 关于儿童体育的研究
        2.3.1 近代关于儿童体育的研究
        2.3.2 现代关于儿童体育的研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文本分析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东方杂志》儿童体育内容研究
        4.1.1 儿童健康卫生与强民保种
        4.1.2 儿童军事体育与强种救国
        4.1.3 儿童体育教育与育儿强国
    4.2《东方杂志》儿童体育广告分析
        4.2.1 图书广告
        4.2.2 商业广告
    4.3《东方杂志》儿童体育作者群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致谢
7.参考文献
附录

(3)我国近代报刊学校体育报道研究(1903-192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近代学校体育发展对当今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有借鉴意义
        1.1.2 学校体育发展与近代社会舆论的关系密不可分
        1.1.3 报刊史料重现近代学校体育演变的过程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文献综述
        1.5.1 近代学校体育相关研究
        1.5.2 近代报刊报道与学校体育相关研究
        1.5.3 研究现状评价
    1.6 研究范式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资料法
        1.7.2 历史分析的方法
    1.8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8.1 研究重点、难点
        1.8.2 研究创新点
2 近代报刊与学校体育报道的历史阶段划分
    2.1 近代报刊体育报道阶段划分
    2.2 近代学校体育变迁
    2.3 近代报刊学校体育报道的三个发展阶段
        2.3.1 萌芽阶段(1903—1914)
        2.3.2 转型阶段(1915—1922)
        2.3.3 重构阶段(1923—1927)
3 不同时期报刊对学校体育报道传播的剖析
    3.1 萌芽时期报刊学校体育报道剖析(1903—1914)
        3.1.1 前期学校体育报道分析(1903—1908)
        3.1.2 后期学校体育报道分析(1909—1914)
        3.1.3 小结
    3.2 转型时期报刊学校体育报道剖析(1915—1922)
        3.2.1 前期学校体育报道分析(1915—1918)
        3.2.2 后期学校体育报道分析(1919—1922)
        3.2.3 小结
    3.3 重构时期报刊学校体育报道剖析(1923—1927)
        3.3.1 报刊学校体育报道概况
        3.3.2 学校体育言论报道分析
        3.3.3 小结
4 对报刊学校体育报道发展、演变的解读
    4.1 学校体育主流思想的转变:军国民主义——国粹主义——实用主义..
    4.2 学校体育话语的演变:强兵强种的工具——身体锻炼的手段——健全身心以及精神价值的追求
    4.3 学校体育议程设置的嬗变:尚武、强国——“正当体育”——双轨制——学校体育
    4.4 学校体育传播方式的变迁:被动——主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
5 对现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
    5.1 充分运用媒介对学校体育的发展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5.2 重视“体教融合”的发展模式推广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个人简历

(4)基于知识图谱视角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研究现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青少年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地位的重要性
        1.1.2 科学认识我国青少年体育研究现状的必要性
        1.1.3 跨学科研究我国青少年体育科研现状的时代性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思路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科学知识图谱应用现状的综述
        2.1.1 科学知识图谱的整体应用现状
        2.1.2 科学知识图谱在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2.2 我国青少年体育的研究现状
        2.2.1 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科研状况整体分析的研究
        2.2.2 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研究的计量学研究
        2.2.3 我国青少年体育的科研现状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词频分析法
        3.2.3 知识图谱法
        3.2.4 历史比较法
4 研究样本数据库的构建
    4.1 数据时间节点的控制
    4.2 数据来源平台的选取
    4.3 研究样本数据的清洗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我国青少年体育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特征
        5.1.1 整体分布特征
        5.1.2 阶段分布特征
    5.2 我国青少年体育研究文献作者与合作关系的知识图谱
        5.2.1 作者合作度
        5.2.2 作者合作规模
        5.2.3 作者合作知识图谱
    5.3 我国青少年体育研究文献作者所属机构及合作的知识图谱
        5.3.1 文献作者所属机构的合作特征
        5.3.2 文献研究机构的类型及地域分布特征
    5.4 我国青少年体育研究文献的主要研究领域
        5.4.1 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
        5.4.2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5.5 我国青少年体育研究文献的研究热点及其演进
        5.5.1 1985-1994年研究热点分析
        5.5.2 1995-2004年研究热点分析
        5.5.3 2005-2014年研究热点分析
6 研究的结论
7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1 不足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1985-2014年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词表
    附录B 1985-1994年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词表
    附录C 1995-2004年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词表
    附录D 2005-2014年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词表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学校体育人身伤害救助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现实的困惑
        1.1.3 救助义务概念之争
    1.2 选题意义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2.2 选题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救助义务研究综述
        1.3.2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3.3 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学校体育纠纷中的救助义务
    2.1 学校体育的范围
        2.1.1 主体维度
        2.1.2 空间维度
        2.1.3 时间维度
    2.2 学校体育纠纷的类型化
        2.2.1 学校体育纠纷的研究进展
        2.2.2 学校体育纠纷的类型化
    2.3 学校体育纠纷的特征
        2.3.1 纠纷主体多元化
        2.3.2 纠纷原因复杂化
        2.3.3 化解途径单一化
    2.4 学校体育纠纷的义务范式
        2.4.1 学校体育纠纷的实证分析
        2.4.2 学校体育伤害的成因
        2.4.3 学校体育纠纷的义务范式
3 学校体育救助义务的法理阐释
    3.1 学校体育救助义务的立法
        3.1.1 学校体育救助义务的立法演进
        3.1.2 学校体育救助义务的类型
        3.1.3 学校体育救助义务的法律难点
    3.2 学校体育救助义务法律化的两种路径
        3.2.1 救助义务法律化历史
        3.2.2 救助义务法律化的两种论证
        3.2.3 两种论证路径的比较
    3.3 学校体育救助义务的性质
        3.3.1 方法论上的道德和法律关系
        3.3.2 道德的法律性
        3.3.3 法律内容的道德语义
        3.3.4 法律概念的两个向度
    3.4 学校体育救助义务的范围
        3.4.1 救助义务法律化基本命题
        3.4.2 基于互助义务的救助义务说
        3.4.3 救助义务存在的范围
4 学校体育救助义务规范分析
    4.1 救助义务法律化的理论范式
        4.1.1 救助义务法律化前提
        4.1.2 救助义务法律化的几种范式
        4.1.3 对几种范式评价
    4.2 救助义务内容范围
        4.2.1 救助义务的双叉标准
        4.2.2 学校救助义务的范围
        4.2.3 权利与义务的均衡
    4.3 严格救助义务履行标准
        4.3.1 救助义务过失标准
        4.3.2 救助义务的理性标准
        4.3.3 严格救助义务的过失理论
        4.3.4 严格救助义务的可预见性标准
    4.4 一般救助义务履行标准
        4.4.1 救助行为的经验标准
        4.4.2 救助行为的回复性标准
    4.5 广义救助义务履行标准
        4.5.1 广义救助义务的范围
        4.5.2 广义救助义务的特征
        4.5.3 广义救助义务的酌定标准
5 学校体育救助义务的责任分担
    5.1 学校体育救助义务的过错责任
        5.1.1 学校体育救助义务的责任原则
        5.1.2 学校体育救助义务的责任主体
        5.1.3 救助主体在救助行为中的过错
    5.2. 学校体育救助义务责任优化
        5.2.1 救助义务责任分担的公正性
        5.2.2 救助义务责任分担的优化
    5.3 学校体育自担风险规则
        5.3.1 自担风险规则概述
        5.3.2 自担风险规则的发展
        5.3.3 自担风险规则类型
        5.3.4 自担风险规则的评析
6 学校体育救助义务纠纷的解决途径
    6.1 学校体育救助义务纠纷的现实考察
        6.1.1 影响救助义务纠纷解决的结构性因素
        6.1.2 学校体育风险责任的分配正义
    6.2 学校体育救助义务纠纷的解决途径
        6.2.1 完善学校体育风险保障制度
        6.2.2 完善学校体育责任分担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清代汉赋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历史与现状
    二、关於本课题中“汉赋”的界定
    三、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清代汉赋选溉述
    第一节 清代赋选状况
    第二节 清代选赋繁荣的时代背景
    第三节 清代汉赋注疏与辩伪
    第四节 清代赋选选录汉赋统计二
第二章 清代汉赋选的分期及其古律观念
    第一节 顺治至康熙年间的几种刊本
    第二节 雍正乾隆年间的几种选本
    第三节 嘉庆年间的几种选本
    第四节 道、咸、同、光时期选本
    第五节 清代赋选古赋觐
第三章 陆棻《历朝赋格》略论
    第一节 偏胜:祖骚宗汉与前严後恕
    第二节 溯源:仰溯苟末与古律批评
    第三节 会通:选赋实践与赋学品鉴
第四章 《历朝赋楷》与《历代赋钞》述论
    第一节 《历朝赋楷》与《历代赋钞》成书及其版本
    第二节 《历朝赋楷》与《历代赋钞》选汉赋篇目比较
    第三节 《历朝赋楷》与《历代赋钞》选赋义例
第五章 《历代赋汇》与《全汉文》《全後汉文》简述
    第一节 《历代赋汇》选汉赋
    第二节 《全汉文》与《全後汉文》录赋概要
    第三节 赋选与类书的文献价值——以扬雄赋篇考述为例
第六章 费氏《雅伦》述论
    第一节 《雅伦》着者及其成书
    第二节 《雅伦》选赋义例及其成就158
    第三节 《雅伦》的赋学批评及其意义
第七章 《七十家赋钞》版本及其赋学理论价值174
    第一节 《七十家赋钞》版本流传及异同考溯
    第二节 《七十家赋钞序》及其赋学批评
    第三节 《七十家赋钞》在清代赋学中的学术价值
第八章 清代赋选论汉赋约言
    第一节 赋取“六义”
    第二节 辞赋源流论略
    第三节 古律体变与相争
附录:清代汉赋选与文学及学术
附表一:清代着述引录部分汉赋篇名例表
附表二:清代引录部分汉赋篇名《诗经》学着作
附表三:清代主要汉赋选刊刻年表
附表四:清代汉赋选文献着录与传播例表
参考文献
後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或提交学术会议论文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四、 相关概念与内容安排
        (一) 相关概念
        (二) 内容安排
上篇 1977-1992 年中国体育对外关系的变革与发展
    第一章 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
        一、 “奥运模式”
        (一) 国际奥委会的努力
        (二) 中国的努力
        (三) “奥运模式”的意义
        (四) 新中国的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
        二、 1977-1992 年,中国与奥运会
        (一) 1980 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
        (二) 抵制 1980 年莫斯科奥运会
        (三) 洛杉矶、汉城、巴塞罗那
        (四) 萨拉热窝、卡尔加里、阿尔贝维尔
        三、 受邀来访的国际奥委会委员
    第二章 中国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
        一、 积极争取重新加入相关国际单项体育组织
        (一) 足球、羽毛球、田径
        (二) 其他项目
        二、 广泛邀请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负责人访华
        (一) 1977-1984 年
        (二) 1985-1992 年
        三、 全面参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事务
        (一) 亮相国际单项体育组织
        (二) 参加国际体育组织竞选
        四、 参加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各项重要赛事
        (一) 1977-1984 年
        (二) 1985-1992 年
        五、 承办单项国际体育赛事和承接国际体育组织会议与培训
        (一) 承办单项国际体育赛事
        (二) 承接国际体育组织会议与培训
    第三章 中国与亚洲地区国际体育组织的关系
        一、 亚洲运动会
        (一) 1978 年曼谷亚运会
        (二) 1982 年新德里亚运会
        (三) 1986 年汉城亚运动会
        二、 成功举办第 11 届亚洲运动会
        (一) 中国申办第 11 届亚洲运动会
        (二) 第11 届亚洲运动会的筹办过程
        (三) 第11 届亚洲运动会的胜利召开
        三、 努力在各种亚洲体育组织中发挥作用
        (一) 承担亚洲体育组织委托的任务
        (二) 争取在亚洲体育组织的话语权
    第四章 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体育双边关系
        一、 中国与欧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一) 中国与西欧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二) 中国与东欧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二、 中国与美洲大洋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一) 中国与美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二) 中国与大洋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三、 中国与亚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一) 中国与东亚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二)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三) 中国与西亚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四) 中国与南亚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四、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一) 中国与北非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二) 中国与东非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三) 中国与西非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四) 中国与中部和南部非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上篇小结
下篇 1993-2008 年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
    第一章 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
        一、 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
        二、 北京第二次申办奥运会
        (一) 不申办 2004 年奥运会
        (二) 酝酿申办 2008 年奥运会
        (三) 确定北京再次申奥
        (四) 北京获胜
        三、 1993-2004 年,中国与奥运会
        (一) 亚特兰大、悉尼、雅典
        (二) 利勒哈默尔、长野、盐湖城、都灵
        四、 北京成功举办第 29 届夏季奥运会
    第二章 中国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关系
        一、 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中国的往来
        (一) 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负责人频繁来华
        (二) 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中的中国声音
        二、 中国参加的国际单项体育比赛
        (一) 世界锦标赛
        (二) 世界杯赛
        (三)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三、 中国承办的国际体育比赛和重要会议
        (一) 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赛
        (二)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其他重要国际比赛
        (三) 国际重要体育会议和体育培训
    第三章 中国与亚洲地区国际体育组织的关系
        一、 中国在亚洲地区国际体育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 中国与亚洲运动会和东亚运动会
        (一) 中国与亚洲运动会
        (二) 中国与东亚运动会
        (三) 中国承办的亚洲锦标赛和亚洲杯赛
    第四章 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体育双边关系
        一、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一) 中国与欧洲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二) 中国与亚洲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三) 中国与美洲、大洋洲等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二、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一) 中国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二) 中国与欧洲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三) 中国与非洲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四) 中国与拉美地区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三、 中国与最不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一) 中国与亚洲最不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二) 中国与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三) 中国与大洋洲最不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下篇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体育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科研成果影响力的评价
2 数据来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文献数量分析
    3.2 来源期刊分析
    3.3 被引频次分析
4 结语

(9)唐代游艺与诗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 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 研究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 “游艺”与“游艺诗”
        二、 研究范围
    第三节 唐代游艺活动盛行的背景简述
        一、 社会安定是游艺活动广泛开展的前提
        二、 经济繁荣是游艺活动盛行的物质保障
        三、 府兵制和武举制推动了游艺活动的发展
        四、 文化的开放拓宽了游艺活动形式
第一章 运动竞技游艺诗
    第一节 射猎
        一、 统治者的射猎活动
        二、 文人的射猎诗
    第二节 球戏
        一、 蹴鞠
        二、 马球
        三、 其他
    第三节 角抵
第二章 休闲娱乐游艺诗
    第一节 弈棋
        一、 围棋
        二、 弹棋
        三、 象戏
    第二节 博戏
        一、 六博
        二、 樗蒲
        三、 双陆握槊与长行
    第三节 乐舞
        一、 剑器舞
        二、 胡旋舞
        三、 胡腾舞
        四、 柘枝
        五、 霓裳羽衣舞
        六、 字舞
        七、 马舞
        八、 犀象舞
    第四节 筵席宴飨之戏
        一、 投壶
        二、 藏钩
        三、 射覆
    第五节 斗鸡
    第六节 技巧
        一、 长竿戏(寻橦)
        二、 绳技
    第七节 小儿戏
        一、 竹马戏
        二、 纸鸢
        三、 斗草
第三章 岁时节令游艺诗
    第一节 上元观灯拔河
        一、 观灯
        二、 拔河
    第二节 寒食清明荡秋千
    第三节 端午竞渡
    第四节 重阳登高
第四章 唐代游艺诗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意识
    第一节 唐代游艺诗的艺术特色
        一、 依附其他内容,点明主题
        二、 巧用典故
        三、 善用修辞方法
        四、 生动鲜活的场面描写,形神兼备的写人状物
    第二节 唐代游艺诗的审美意识
        一、 刚健雄浑
        二、 柔和绮丽
        三、 闲雅宁静
        四、 淡泊超脱
        五、 沉郁悲凉
第五章 唐代游艺诗所见游艺文化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关照
    第一节 唐代游艺诗所见游艺文化
        一、 娱乐性
        二、 竞争性
        三、 民俗性
        四、 开放性
        五、 创新性
    第二节 唐代游艺诗对社会生活的关照
        一、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二、 文人尚武,进士击鞠
        三、 浓妆淡抹,动静皆宜
        四、 僧道趣俗,方外交通
        五、 中外交流,互通有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后记

(10)中国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现代体育渐入全球化进程
        1.1.2 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两个基本点
        1.1.3 中国体育管理专业建设的需要
        1.1.4 体育管理专业研究也要以史为鉴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基本概念
        1.3.2 研究角度的选取
        1.3.3 逻辑构架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管理学发展的相关研究
        2.1.1 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研究
    2.2 管理学专业的相关研究
    2.3 管理学发展趋势的研究
    2.4 体育科学发展的相关研究
    2.5 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管理学专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2.5.1 体育管理专业发展史研究综述
        2.5.2 中国体育管理专业体系研究综述
        2.5.3 国内外体育管理专业及教育实践比较研究综述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分析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2.6 历史研究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中国体育管理专业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4.1.1 鸦片战争后的清朝末期(1840—1911年)
        1. 历史背景:西方体育的传入
        2. 阶段特点:体育管理的产生
        3. 中外比较
        4. 体育管理专业影响因素的分析
        4.1.2 民国初年与北洋军阀时期(1911-1928)
        1. 历史背景:西方体育对传统体育的冲击
        2. 阶段特点:竞赛管理体制的形成
        3. 中外比较
        4. 体育管理专业影响因素的分析
        4.1.3 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年)
        1.历史背景:土洋体育之争
        2. 阶段特点:第一本体育管理学专着而世
        3. 中外比较
        4. 体育管理专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4.1.4 建国后30年(1949-1979)
        1. 历史背景:中国退出与重返国际奥委会
        2. 阶段特点:举国体制形成
        3. 中外比较
        4. 体育管理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
        4.1.5 改革开放以来(1979-2011年)
        1. 历史背景:体育市场化转型、北京奥运会申办与举办
        2. 阶段特点
        3. 中外比较
        4. 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1.6 本章小结
    4.2 中国体育管理专业专业教育与学术研究分析
        4.2.1 专业教育
        1. 专业设置
        2. 课程设置
        3. 人才培养
        4.2.2 学术研究
        1. 学术成果
        2. 学术队伍
        3. 学术活动
        4.2.3 本章小结
    4.3 中国体育管理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3.1 中国体育管理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其权重
        4.3.2 中国体育管理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1. 体育管理科学研究因素
        2. 体育实践因素
        3. 体育管理理论体系因素
        4. 体育管理专业教育因素
        5. 相关科学技术因素
        6. 政治因素
        7. 经济因素
        8. 文化因素
        9. 全球化因素
        4.3.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尚需加强研究的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A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B 调查问卷
    附件C 体育科学载文目录(2004-2011)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浙江体育科学》2002年(第24卷)目次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D]. 张元梁.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2]《东方杂志》儿童体育传播[D]. 张梦莹.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3]我国近代报刊学校体育报道研究(1903-1927)[D]. 何金花. 广州体育学院, 2018(04)
  • [4]基于知识图谱视角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研究现状的分析[D]. 赵翠青.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2)
  • [5]学校体育人身伤害救助义务研究[D]. 成家全. 武汉大学, 2015(07)
  • [6]清代汉赋选研究[D]. 何易展. 南京大学, 2013(08)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研究[D]. 李翔. 苏州大学, 2013(10)
  • [8]中国体育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分析[J]. 李元. 体育科学, 2012(12)
  • [9]唐代游艺与诗歌[D]. 王赟馨. 吉林大学, 2012(03)
  • [10]中国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研究[D]. 孙越. 北京体育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浙江体育科学》2002年(第24卷)目录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