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感染猫传染性鼻结膜炎病毒的研究

虎感染猫传染性鼻结膜炎病毒的研究

一、老虎感染猫传染性鼻-结膜炎病毒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江妮[1](2021)在《青黛散加减对猫杯状病毒感染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猫杯状病毒感染是由猫杯状病毒(FCV)所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打喷嚏、眼鼻分泌物、结膜炎等。猫杯状病毒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多发于猫聚集的场所。目前没有针对猫杯状病毒感染的特异性药物,且国内没有理想的疫苗。临床上普遍应用干扰素和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不理想。而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中药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青黛散,首见于武之望《济阳纲目》,由青黛、黄连、黄柏、薄荷、桔梗、儿茶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收敛生肌的功效。目前应用青黛散治疗猫杯状病毒感染的治疗效果未见报道,因此,本实验建立了一个稳定的猫杯状病毒感染模型,探究青黛散加减对猫杯状病毒感染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治疗猫杯状病毒感染提供新的方法。通过滴鼻方式以109.67TCID50/mL的1 mLFCV病毒液接种于6-12月龄猫,建立了稳定的猫杯状病毒感染模型。攻毒后48 h,实验猫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扁桃体和肺部产生病理变化。成功建立猫杯状病毒感染模型后,对青黛散有效剂量进行筛选。设定三个不同剂量青黛散治疗组,分别为高剂量(2 g/kg)治疗组(n=4),中剂量(1 g/kg)治疗组(n=4)和低剂量(0.5 g/kg)治疗组(n=4)。将临床症状评分、体温变化、体重变化、剖检及组织病理变化等作为治疗效果判定指标。结果表明,青黛散各剂量组对猫杯状病毒感染都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其中青黛散中剂量(1 g/kg)治疗组的效果最好,能够显着减轻临床症状和扁桃体病理变化。对各组实验猫进行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测定,结果表明猫感染FCV后,IL-6表达显着升高;治疗后,青黛散中剂量(1 g/kg)治疗组的IL-1β和IFN-γ表达显着上升。最后收集了8例临床病例,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选用1 g/kg青黛散进行治疗。在临床治疗中,青黛散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率可达87.5%。结果表明,青黛散有潜力成为临床上治疗猫杯状病毒感染的药物。

李丽景[2](2021)在《西南部分地区猫疱疹病毒Ⅰ型和猫杯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猫上呼吸道疾病(Felin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disease,FURTD)是小动物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最主要的病原是猫疱疹病毒Ⅰ型(Feline Herpesvirus type 1,FHV-1)和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CV)。FHV-1是一种引起猫鼻气管炎的病原体,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感染幼猫;它在世界各个国家不同地区皆有流行,分布较为广泛。FCV不仅能引起患猫咳嗽、打喷嚏,还能引起口腔溃疡、流涎、发热和抑郁等症状;高毒力FCV毒株可感染成年猫并导致高热、水肿、头部和四肢溃疡性及黄疸等症状,引起较高死亡率。本试验旨在建立针对FHV-1的一种TB Green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以及文献报道染料法的引物建立检测FCV的TB Green real-time RT-PCR方法,对西南部分地区FHV-1和FCV的感染情况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为这些疾病的防控提供理论支持。1.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引物浓度,成功建立了检测FHV-1的TB Green real-time PCR方法。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性,FHV-1的最低检测限为1.9×102 copies/μL;同时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2.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表明:FCV和FHV-1的总检出率分别为30.29%(103/340)和17.94%(61/340),FCV+FHV-1的检出率为6.47%(22/340)。其中,呼吸道疾病样本和健康样本中FCV的检出率分别为37.16%(68/183)和22.29%(35/157)(P<0.01),FHV-1检出率分别为20.77%(38/183)和14.65%(23/157)(P>0.05),FCV+FHV-1的混合感染的检出率分别为10.14%(14/183)和5.10%(8/157)(P>0.05)。3.感染相关因素表明:FHV-1感染与年龄有关,7岁以上FHV-1的检出率为42.86%(3/7)且与其他年龄段检出率呈差异显着(P<0.05),FCV和FHV-1混合感染的检出率与其他年龄段呈差异显着(P<0.01);FCV的感染与品种有关(P<0.05),检出率最高的品种为布偶猫和暹罗猫;猫口炎样本中FCV检出率高达62.22%(28/45),而FHV-1的检出率只有4.45%(2/45),显示FCV的感染与猫口炎的发病密切相关;年龄、性别、免疫状况与FCV嗜性无关(P>0.05)。FHV-1的感染与性别、品种和免疫状况无显着差异(P>0.05)。本研究建立了针对FHV-1的TB Green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并结合文献报道的FCV检测方法证明FCV的检出率与品种、发病状态和口炎因素有关,FHV-1感染与年龄、品种有关。丰富了西南部分地区猫群中FHV-1和FCV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为FHV-1和FCV的防控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王洁,廖均乐,钱鹏,陈亚磊,刘玉秀,习向峰,范伟,张渊魁,张许科,田克恭[3](2021)在《猫杯状病毒的进化与致病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 FCV)是猫上呼吸道疾病主要病原之一,对宠物猫的生命和野生猫科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威胁。目前FCV仅有1个血清型,该病毒 RNA依赖RNA聚合酶的低保真度和高错误率使FCV在复制中有较高的基因可塑性,在免疫压力下能较快发生突变,由此造成的免疫逃避是引起猫杯状病毒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50多年,猫杯状病毒在免疫压力下随着时间推移突变出多种可引起猫不同临床特征的新毒株,

范玉,张庆勋,韩姝伊,罗静,何宏轩[4](2020)在《基于GIS技术对虎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疫病对珍稀濒危物种虎的(Panthera tigris)生存构成重大威胁。先前的许多研究都将疫病的出现与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因素联系起来,但还没有研究明确分析这些因素与虎病例发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从虎病例的分类统计情况、空间分布情况、时间相关性三个方面分析了1909至2019年间全球范围内的551个虎病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及SPSS统计分析软件针对中国范围内(未统计台湾省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虎病例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虎病例的发生与人口因素存在显着的相关性,提示相关工作人员应注意加强对人口密度较大地区的虎疫病防控工作力度。该结果为建立一个用于预测虎疫病最有可能发生地区的模型提供了基础。

杨玥晗[5](2020)在《安徽省猫疱疹病毒Ⅰ型和猫杯状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猫上呼吸道疾病(FURTD)是兽医临床的常见疾病之一,多由感染性病原引发,其中最主要的病原是猫疱疹病毒Ⅰ型(FHV-1)和猫杯状病毒(FCV),对猫的健康造成威胁。国外近几十年对此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多,而目前国内对此研究较少,缺乏地区性流行病学数据。为此,本研究以安徽省内的家养猫和流浪猫为对象,对FHV-1和FCV的流行情况、关联因素等进行调查,以期为安徽地区FURTD的防治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方法:(1)采取调查问卷和从第三方实验室获取相关资料的方法,对300例FURTD病例的病原感染率、发病年龄、时期、症状和疫苗免疫状况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选取家养猫和流浪猫共40只,分为4组(无FURTD症状家养猫组、有FURTD症状家养猫组、无FURTD症状流浪猫组、有FURTD症状流浪猫组),分别采集眼鼻口拭子进行FURTD病原检测。(3)选取临床就诊猫共30只,分为3组(未免疫组、首免完成组、复免前组),分别检测血液FHV-1和FCV的Ig G抗体滴度。(4)选取3例患有FURTD的临床病例,对诊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在调查的300例病例中,282例进行了PCR检测,246例发现有FURTD病原感染。其中FHV-1感染为112例(感染率45.5%),FCV感染为176例(感染率71.5%)。病例的就诊高峰年龄段为2~4月龄。就诊高峰时期为4月份、6~7月份和9~11月份。调查中就诊雄性病例多于雌性,但确诊比例无明显差别。发病率最高的品种为英国短毛猫、中华田园猫和美国短毛猫。未免疫患猫的发病比例为45.11%。饲养于多猫环境中的患猫混合感染多种FURTD相关病原的比例较高。(2)无FURTD症状的家养猫组和流浪猫组中,分别有20%和50%检测出FCV感染,其余病原检测为阴性。有FURTD症状家养猫组中,FHV-1感染率为10%,FCV感染率为30%。有FURTD症状流浪猫组中,FHV-1感染率为20%,FCV感染率为90%。(3)未免疫组的抗体滴度水平最低,且30%有FCV感染。与未免疫组相比,首免完成组和复免前组的抗体滴度均有明显提升。(4)采用支持疗法和抗病毒疗法治疗FHV-1和FCV感染预后良好。结论:近年安徽省内确诊的FURTD病例中,FHV-1感染率为45.5%,FCV感染率为71.5%。感染相关风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发病时间、疫苗免疫状况等。流浪猫的感染率高于家养猫。

王浩[6](2020)在《猫杯状病毒广西流行株分离鉴定、发病模型及治疗性抗体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CV)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原体。它能引起猫常见的口腔和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口腔溃疡、鼻炎、结膜炎和上呼吸道疾病等临床症状。强毒株致死率达50%以上,严重危害猫的健康。由于FCV的广泛流行,造成变异毒株的不断产生,现有疫苗的保护效力也在不断下降,因此开展FCV遗传进化分析及治疗性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依然没有有效药物来治疗感染FCV的猫,需要开发安全、有效的治疗性的药物。Ig G约占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是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的血清中含量最高的抗体,具有特异性中和抗原、激活补体、结合受体等多种功能,因此,它是被动免疫治疗的首选。在抗血清被动免疫疗法中,为了克服完整的抗体分子与具有Fc受体的细胞结合所引起的非特异性反应和由其抗原性所引起的过敏反应,常用Fab片段或F(ab’)2代替完整抗体分子。因此,本研究首先分离鉴定FCV流行毒株并开展遗传进化分析及致病性研究。将筛选出的毒力强、效价高、与国内近年流行株同源性高的毒株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定,动物发病模型的建立。同时制备FCV灭活疫苗免疫动物,制备高效价F(ab’)2抗体并开展纯化研究,为开发FCV治疗性抗体打下基础。本研究由三个阶段组成:1.FCV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与致病性试验本研究通过RT-PCR方法对2017年~2019年南宁市宠物医院、猫舍、花鸟市场采集的55份疑似FCV样品进行检测,获阳性样品10份,阳性率为18.2%。将阳性样品接种猫肾传代细胞(F81)后,有5份出现FCV引起的典型的细胞病变(CPE)。通过测序和BLAST比对,确定为FCV,共获得5株FCV流行株,分别命名为GXN1、GXN2、GX2019、GXN4、GXN5。通过测定5株流行株的TCID50,选择其中3株效价高的毒株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发现3株分离株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国内疫苗株255、国外疫苗F9株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存在疫苗免疫失败的风险。动物致病性试验发现GX2019株致病力最强。综合分析,GX2019用于下一步研究。2.FCV-GX2019分离株全基因序列测定及动物发病模型的建立按照常规方法设计3对引物对GX2019全基因进行分段扩增,经拼接获得大小为7687 bp的目的基因序列,将GX2019株全基因上传至Gen Bank,获得的载录号为MK867378。遗传进化分析发现该毒株与吉林分离株CH-JL4亲缘关系最近,与国内疫苗株255及国外疫苗株F9相比较,与抗原表位相关的一些关键氨基酸位点发生了变化,这可能导致疫苗保护率下降。为了构建动物发病模型,将病毒稀释成不同的滴度采用滴鼻途径接种试验猫。结果显示,以FCV-GX2019株不同剂量感染猫后,攻毒组猫表现出发热、眼角分泌物增多、舌面溃疡灶、体重减轻等临床症状,感染第3 d拭子检测出FCV阳性,7 d后试验猫有死亡情况出现。攻毒14 d后测定ID50=10-2.5,LD50=10-1.5,肺脏出现出血、淤血;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到肺泡壁增厚、肺泡腔红细胞及炎性细胞渗出等典型FCV临床及病理变化,证实动物发病模型的构建。3.抗FCV免疫球蛋白F(ab’)2的制备与纯化大量培养GX2019病毒并测定TCID50。将病毒用甲醛灭活后与吐温-80混合制成水相,白油、司本-80和硬脂酸铝熬煮制成油相,将水相和油相用匀浆器混合均匀制成油乳灭活疫苗。经过安全性检测后,皮下注射免疫兔,颈部和臀部多点肌肉注射免疫马,免疫后采血进行血清中和效价的测定及血清中FCV-Ig G抗体含量测定,采血后离心分离出血清用正辛酸-硫酸铵沉淀法进行Ig G的纯化,测出蛋白浓度,接着用亲和层析方法将酶解所得样品通过Protein A+G层析柱,分离出F(ab’)2片段,测出免疫球蛋白F(ab’)2蛋白浓度和中和效价,计算F(ab’)2回收率,并通过SDS-PAGE电泳验证和安全无菌性检测。

连晓欢,孙艺学,丛彦龙[7](2020)在《虎人工繁育种群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与防制现状》文中提出虎作为中国国家Ⅰ级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具有重要的科研、观赏和社会价值。近年来,我国对虎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疫病,尤其是病毒性传染病仍然威胁着虎的生存质量和种群数量。为此,本文总结了临床上感染虎的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犬瘟热、流感、猫传染性鼻气管炎、猫杯状病毒感染和犬副流感等重要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和防治现状,以期为虎的传染病防护工作提供疫病的本底信息和参考依据。

杨清,刘巧荣,孙明,李涛,乔明明,邓小雨,杨欣艳,王慧,陈西钊[8](2019)在《虎源猫杯状病毒的分离及其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贵州省某动物园因发热、呼吸道等症状死亡的东北虎脾脏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猫杯状病毒(FCV),命名为FCV-YH/16。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了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显示,FCV全基因组长7 687 nt(GenBank序列登录号为KX815169),该基因组包含3个开放阅读框。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该毒株与12Q087-1、 GD、SH和FB-NJ-13在一个大的分支上,而与疫苗株F4、F9和F65等不在一个分支上;其中与12Q087-1基因组同源性最高为80.5%,与疫苗株F9同源性最低为76.3%;衣壳蛋白氨基酸进化分析显示,与21株国内外代表株相比,该毒株的VP1氨基酸序列发生了9处新的单个氨基酸变异,5个区域的3个连续的氨基酸发生了变异,这些变异是否影响病毒毒力还需进一步研究。

程王琨,邓长林,李明杰,李俊娴,陈楠,章小小,陈蓉,周薇[9](2019)在《虎疑似杯状病毒感染病例的诊疗》文中研究表明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CV)是杯状病毒科的成员之一,同时也是猫科动物中一种重要的致病病原。猫杯状病毒感染又称猫传染性鼻-结膜炎,是由FCV引起的猫科动物的一种多发性口腔和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可以随唾液、眼泪、鼻液扩散传播,病猫康复后长期带毒[1],且临床症状多样,如上呼吸道感染、口腔溃疡、慢性口炎、鼻炎、结膜炎、肺炎与跛行等,与由猫疱疹病毒(Feline Herpesvirus,FHV)引起的猫传染性鼻炎十分

赵涵[10](2019)在《猫疱疹病毒1型宠物猫感染模型的建立》文中指出猫疱疹病毒1型(Feline herpesvirus type 1,FHV-1)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成员,是典型的有囊膜的线状双股DNA病毒,可引起猫及猫科动物传染性鼻气管炎。目前,该病呈全世界流行,只感染猫科动物,其中26月龄幼猫最易感,发病率为100%,病死率可达到20%50%。感染FHV-1后,患病猫出现体温升高,可达到39.542℃,造成严重的上呼吸道及眼部症状,出现咳嗽、打喷嚏、呼吸啰音、眼鼻浆液性或脓液性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由于本病与杯状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呼肠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相似,所以很难通过临床症状区分鉴别,且本病常与杯状病毒、细小病毒混合感染,给本病的诊断带来了困难。目前,我国对FHV-1的相关研究较少,主要的预防手段还是依靠进口疫苗,国内尚无获得临床批件的自主研发疫苗,因此,建立FHV-1动物感染模型可为FHV-1的疫苗及治疗性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本实验室前期分离了一株FHV-1毒株,命名为FHV-1 CH-B株,进行扩大培养后测得效价为10-7.38TCID50/ml。本研究首先使用FHV-1 CH-B株进行了动物感染试验,通过滴鼻接种方式以0.5ml/鼻孔的剂量(10-7.38TCID50/ml)接种6-10周龄的健康未免疫中华田园猫,连续观察11d。通过观察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变化,监测体温变化,检测排毒情况,组织中病毒分布情况,确定该毒株的致病性。实验结果显示,接种后所有猫均发病,存活率40%,在接种后第2d开始排毒,出现体温升高、眼鼻分泌物增多,打喷嚏、呼吸啰音、眼鼻周围皮肤溃疡等症状,在肝脏、脾脏、肾脏、心脏等组织器官中未检测到FHV-1。由此说明FHV-1 CH-B株具有强致病性,感染猫后只造成上呼吸道感染,不会造成全身感染。使用FHV-1 CH-B株以滴鼻、口服、皮下注射三种接种方式分别接种6-10周龄的健康未免疫中华田园猫,滴鼻接种剂量0.5ml/鼻孔,口服和皮下在注射1ml,病毒效价为10-7.38TCID50/ml。接种后连续观察15d,通过观察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变化,监测体温变化,检测排毒情况确定最佳接种途径。实验结果显示滴鼻接种后的猫第2d体温升高,第4d体温达到40℃,接种第3d开始出现打喷嚏、眼鼻浆液性分泌物等症状,第4d症状加重,出现眼鼻脓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精神沉郁等症状;口服接种后的猫初期体温波动不明显,在第9d体温升高至39.1℃,接种后第5d出现打喷嚏、眼鼻浆液性分泌物,第7d症状加重,出现眼鼻脓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等症状;皮下注射接种后的猫未出现体温升高和明显的症状。由此说明,滴鼻和口服的接种方式均可引起发病,皮下注射的接种方式不能引起发病。滴鼻接种方式引起发病最快,症状最显着且全部死亡。因此,确定滴鼻接种为最佳接种途径。其次,选取四种不同感染剂量以滴鼻接种方式接种A、B、C、D组进行动物感染试验,接种效价分别为:10-7.38 TCID50/mL、10-6.38 TCID50/mL、10-5.38TCID50/mL、10-4.38 TCID50/mL,接种剂量均为0.5ml/鼻孔。接种后连续观察15d,通过观察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变化,监测体温变化,检测排毒情况确定最低感染剂量。实验结果显示,接种FHV-1后A组第6d出现体温升高,于第7d全部死亡,无法观察体温变化;B组第3d开始体温升高,在第5d体温达到39.3℃,C组猫接种后第2d开始体温升高,第7d体温达到39.2℃;D组体温小幅度波动。A组接种后第2d出现眼鼻浆液性分泌物,打喷嚏等症状,第3d症状加重,第6d三只死亡,第7d全部死亡;B组接种后第4d出现眼鼻浆液性分泌物、打喷嚏、打呼噜等症状,第6d眼鼻浆液性分泌物转为脓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等症状;C组接种后第5d开始出现眼鼻浆液性分泌物、打喷嚏等症状,第7d症状加重,眼鼻浆液性分泌物转为脓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等症状;D组没有出现上呼吸道症状。实验结果说明,只有剂量为10-4.38TCID50/mL的攻毒剂量不能引起发病,其他三种剂量均能引起猫发病并死亡,所以确定最低接种剂量为10-5.38TCID50/mL。最后,根据之前试验中确定的最佳接种途径和最低感染剂量,采用滴鼻方式接种,接种剂量为10-5.38TCID50/mL,进行三次重复感染试验并连续观察20d。通过观察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变化,监测体温变化,检测排毒情况建立了动物感染模型。试验结果显示,接种后第3d开始体温升高,在第8d达到峰值,体温可达39.2℃,第9d体温开始有所回转。接种后第4d出现眼鼻浆液性分泌物、打喷嚏、打呼噜等症状,第8d症状明显加重,出现眼鼻脓液性分泌物,结膜炎、呼吸困难、眼鼻周围皮肤溃疡等症状,第10d俩只猫死亡。由此说明,采用滴鼻方式接种,接种剂量为10-5.38TCID50/mL,能够引起所有猫发病且死亡。本实验建立的FHV-1宠物猫感染模型,为疫苗制备及治疗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

二、老虎感染猫传染性鼻-结膜炎病毒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虎感染猫传染性鼻-结膜炎病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青黛散加减对猫杯状病毒感染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猫杯状病毒感染
        1.1 病原研究
        1.2 流行病学
        1.3 发病机制
        1.4 临床分型
        1.5 猫杯状病毒感染的防治
    2 猫杯状病毒感染模型的研究
        2.1 实验动物的选择
        2.2 毒株的选择
        2.3 攻毒途径
    3 中药治疗猫杯状病毒感染的现状
        3.1 青黛散的概述
        3.2 中草药提取物对猫杯状病毒感染的抑制作用
        3.3 青黛散加减中主要单味药的研究概况
    4 小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猫杯状病毒感染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细胞及病毒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细胞复苏
        2.2 细胞传代
        2.3 细胞冻存
        2.4 病毒培养
        2.5 病毒TCID_(50)测定
        2.6 模型建立
        2.7 qPCR鉴定
        2.8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F81 细胞及FCV病毒的培养
        3.2 FCV的 TCID_(50)测定结果
        3.3 猫杯状病毒感染模型的建立
        3.4 PCR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青黛散加减对猫杯状病毒感染有效剂量的筛选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毒株来源
        1.3 试验药物
        1.4 主要仪器
        1.5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青黛散的制备
        2.2 青黛散有效剂量的筛选
        2.3 炎性细胞因子检测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症状
        3.2 青黛散的有效剂量筛选试验疗效分析
        3.3 剖检变化
        3.4 组织病理学变化
        3.5 血常规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3.6 炎性细胞因子变化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青黛散加减对猫杯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病例治疗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药物
        1.3 试验材料
        1.4 实验器材
        2 方法
        2.1 临床症状变化
        2.2 体温变化
        2.3 体重变化
        2.4 白细胞数值变化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眼观治疗效果
        3.2 临床症状评分
        3.3 青黛散应用疗效分析
        3.4 体温变化
        3.5 体重变化
        3.6 白细胞数值变化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西南部分地区猫疱疹病毒Ⅰ型和猫杯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猫疱疹病毒Ⅰ型的研究进展
        1.1 猫疱疹病毒的概述
        1.2 基因组学
        1.3 流行现状
        1.4 检测方法
    2 猫杯状病毒的研究进展
        2.1 猫杯状病毒的概述
        2.2 基因组学
        2.3 流行现状
        2.4 检测方法
    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FHV-1 TB Green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
        1.1 毒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样本的采集
        2.2 病毒DNA提取
        2.3 标准质粒的制备
        2.4 胶回收
        2.5 质粒转化及提取
        2.6 Real-time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2.7 反应体系及条件的优化
        2.8 熔解曲线分析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2.9 特异性评价
        2.10 敏感性测定
        2.11 稳定性评价
    3 结果
        3.1 普通PCR检测
        3.2 优化的real-time 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3.3 标准曲线及熔解曲线
        3.4 特异性试验
        3.5 敏感性试验
        3.6 稳定性试验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西南部分地区FCV和 FHV-1 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
        1.1 临床病例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 方法
        2.1 样本的采集
        2.2 病毒DNA提取
        2.3 病毒RNA的提取
        2.4 cDNA的合成
        2.5 样本的FCV和 FHV-1 的检测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FCV和FV-1 的检出结果
        3.2 不同年龄段猫FCV和 FHV-1 的检出结果
        3.3 不同品种猫FCV和 FHV-1 的检出结果
        3.4 不同免疫状况猫FCV和 FHV-1 的检出结果
        3.5 不同性别猫FCV和 FHV-1 的检出结果
        3.6 不同症状猫FCV和FHV-1的检出结果
        3.7 不同采样地点FCV和 FHV-1 的检出结果
    4 讨论
        4.1 FCV和 FHV-1 检出率
        4.2 不同因素对FCV和 FHV-1 检出率的影响
    5 小结
全文的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3)猫杯状病毒的进化与致病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猫杯状病毒分类与基因组
2 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猫杯状病毒
3 引起肺炎的猫杯状病毒
4 引起跛行的猫杯状病毒
5 引起全身性疾病猫杯状病毒
6 猫杯状病毒的致病机理
7 防控
8 展望

(4)基于GIS技术对虎病例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
    1.2 虎在中国的分布
    1.3 空间定位
    1.4 驱动因素
    1.5 风险因素分析
    1.6 虎病例数量与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虎病例分类统计结果
    2.2 虎病例分布地图
    2.3 中国范围内虎病例的相对发生风险分析
    2.4 虎病例数量与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5)安徽省猫疱疹病毒Ⅰ型和猫杯状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和符号清单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
        1.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1.3 主要治疗药物
    1.2 方法
        1.2.1 流行病学调查
        1.2.2 抗体滴度水平检测
        1.2.3 家养猫与流浪猫的FHV-1和FCV感染情况调查
        1.2.4 典型病例分析
        1.2.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1.1 病例数量
        2.1.2 宠物医院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2.1.3 第三方临床检验实验室数据分析
        2.1.4 FHV-1和FCV感染率统计
    2.2 抗体滴度水平检测结果
    2.3 家养猫与流浪猫的FHV-1和FCV感染情况调查结果
    2.4 典型病例诊疗分析
        2.4.1 一例FHV-1单一感染病例的诊疗
        2.4.2 一例FCV单一感染病例的诊疗
        2.4.3 一例FHV-1和FCV混合感染病例的诊疗
3 讨论
    3.1 安徽省FHV-1和FCV的流行病学特征
    3.2 疫苗免疫对抗体滴度水平的影响
    3.3 家养猫与流浪猫的FHV-1和FCV感染情况区别
    3.4 防治FHV-1和FCV的有效方法
    3.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近年国外报道的猫疱疹病毒Ⅰ型和猫杯状病毒流行情况
附录B 常见FURTD病原感染的相关临床症状
附录C 流行病学调查所使用的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6)猫杯状病毒广西流行株分离鉴定、发病模型及治疗性抗体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猫杯状病毒的研究进展
        1.1 病原学
        1.2 FCV分子生物学特性
        1.3 流行病学研究
        1.4 展望
    2、免疫球蛋白(Ig)的研究进展
        2.1 Ig的结构
        2.2 IgG的功能
        2.3 IgG的提取方法
        2.4 展望
    3、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FCV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与致病性试验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细胞株及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样品处理
        2.2 病毒的分离培养
        2.3 病毒的鉴定
        2.4 TCID_(50)的测定
        2.5 理化性质测定
        2.6 分离株VP1基因遗传进化及重要氨基酸位点分析
        2.7 致病性试验
    3 试验结果
        3.1 病毒分离及RT-PCR鉴定
        3.2 电镜观察
        3.3 TCID_(50)测定
        3.4 理化性质测定
        3.5 分离株VP1基因遗传进化及重要氨基酸位点分析
        3.6 3株分离株的致病性试验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CV-GX2019分离株全基因序列测定及动物发病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细胞株及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FCV-GX2019 毒株TCID_(50)的测定
        2.2 FCV-GX2019毒株细胞传代稳定性的测定
        2.3 FCV-GX2019毒株全基因序列的扩增
        2.4 FCV-GX2019毒株遗传进化分析
        2.5 FCV动物发病模型的建立
    3 试验结果
        3.1 FCV-GX2019 毒株TCID_(50)的测定
        3.2 FCV-GX2019毒株细胞传代稳定性测定结果
        3.3 分离株的遗传进化分析
        3.4 动物发病模型的建立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FCV免疫球蛋白F(ab')_2的制备与纯化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及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病毒的培养
        2.2 FCV疫苗的制备
        2.3 动物的免疫
        2.4 血清中和效价的测定
        2.5 FCV-IgG抗体含量测定
        2.6 IgG的提纯(以兔血清为例)
        2.7 F(ab')_2的酶切与分离纯化
        2.8 F(ab')_2回收率计算
        2.9 F(ab')_2的无菌、安全性检测
        2.10 动物预防保护试验
    3 结果
        3.1 病毒的培养
        3.2 FCV疫苗的检测
        3.3 血清中和效价的测定
        3.4 FCV-IgG抗体含量的测定
        3.5 兔血清IgG的提纯
        3.6 F(ab')_2的分离纯化
        3.7 F(ab')_2回收率计算
        3.8 F(ab')_2细胞中和试验
        3.9 F(ab')_2的无菌、安全性检测
        3.10 动物预防保护试验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虎人工繁育种群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与防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虎重要病毒性传染病
    1.1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1.2 犬瘟热
    1.3 流感
    1.4 猫传染性鼻气管炎
    1.5 猫杯状病毒感染
    1.6 犬副流感
    1.7 其他病毒病
2 存在问题

(8)虎源猫杯状病毒的分离及其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样品来源
    1.3 病料处理
    1.4 分离培养
    1.5 病毒鉴定
        1.5.1 RT-PCR鉴定
        1.5.2 电镜观察
        1.5.3 TCID50测定
    1.6 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1.6.1 引物设计与合成
        1.6.2 基因扩增
        1.6.3 扩增产物的克隆及测序
        1.6.4 FCV全基因组拼接以及序列同源性分析
2 结果
    2.1 病毒分离
    2.2 病毒鉴定
        2.2.1 RT-PCR鉴定
        2.2.2 电镜负染观察
        2.2.3 TCID50测定
    2.3 基因的测序及序列分析
        2.3.1 扩增结果
        2.3.2 克隆鉴定和测序
        2.3.3 基因组序列同源性分析
3 讨论

(9)虎疑似杯状病毒感染病例的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情经过和临床症状
2 实验室检验
    2.1 血常规检测
    2.2 抗体检测
3 诊断结果
4 治疗
5 讨论

(10)猫疱疹病毒1型宠物猫感染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猫疱疹病毒1型病原学
        1.1.1 FHV-1 形态结构
        1.1.2 FHV-1 基因组结构及主要蛋白功能
        1.1.3 FHV-1 的理化特性
    1.2 猫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病学
        1.2.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1.2.2 宿主范围
        1.2.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2.4 国内外流行现状
    1.3 FHV-1 的诊断与防治
        1.3.1 诊断方法
        1.3.2 防治策略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
    2.1 材料
        2.1.1 毒株与细胞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方法
        2.2.1 FHV-1 CH-B株的培养
        2.2.2 FHV-1 CH-B株 TCID50 的测定
        2.2.3 实验猫的筛选
        2.2.4 FHV-1 CH-B株致病性实验
        2.2.5 FHV-1 CH-B株最佳感染途径的确定
        2.2.6 FHV-1 CH-B株最低感染剂量的确定
        2.2.7 FHV-1 CH-B株感染模型的重复试验及判定标准的确定
        2.2.8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FHV-1 CH-B株的培养、鉴定及TCID50 的测定
        2.3.2 实验猫的筛选
        2.3.3 FHV-1 CH-B 株致病性实验结果
        2.3.4 最佳感染途径确定结果
        2.3.5 最低接种剂量确定结果
        2.3.6 FHV-1 CH-B 株感染模型的重复试验及判定标准的确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老虎感染猫传染性鼻-结膜炎病毒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青黛散加减对猫杯状病毒感染的疗效研究[D]. 黄江妮. 吉林大学, 2021(01)
  • [2]西南部分地区猫疱疹病毒Ⅰ型和猫杯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D]. 李丽景.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3]猫杯状病毒的进化与致病性研究进展[J]. 王洁,廖均乐,钱鹏,陈亚磊,刘玉秀,习向峰,范伟,张渊魁,张许科,田克恭. 中国兽医杂志, 2021(02)
  • [4]基于GIS技术对虎病例的回顾性分析[J]. 范玉,张庆勋,韩姝伊,罗静,何宏轩. 动物学杂志, 2020(04)
  • [5]安徽省猫疱疹病毒Ⅰ型和猫杯状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D]. 杨玥晗.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6]猫杯状病毒广西流行株分离鉴定、发病模型及治疗性抗体的初步研究[D]. 王浩. 广西大学, 2020(02)
  • [7]虎人工繁育种群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与防制现状[J]. 连晓欢,孙艺学,丛彦龙. 野生动物学报, 2020(01)
  • [8]虎源猫杯状病毒的分离及其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J]. 杨清,刘巧荣,孙明,李涛,乔明明,邓小雨,杨欣艳,王慧,陈西钊. 中国兽医杂志, 2019(09)
  • [9]虎疑似杯状病毒感染病例的诊疗[J]. 程王琨,邓长林,李明杰,李俊娴,陈楠,章小小,陈蓉,周薇. 中国兽医杂志, 2019(05)
  • [10]猫疱疹病毒1型宠物猫感染模型的建立[D]. 赵涵.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虎感染猫传染性鼻结膜炎病毒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