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一、“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王颢霖[1](2021)在《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是我国乃至全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承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至今已走过将近二十年的历程,开展了形式广泛、内容丰富的保护工作,形成诸多成果。本文聚焦当下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实际情况,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法规建设、评估体系、本体保护与传承保护几个方面,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的构建进行基础性的建设。论文从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系统性保护的角度出发,对保护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探讨。论文建立在对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实践、保护研究考察分析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各项研究工作,力求形成整体性的研究构架。引言部分首先明确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梳理我国当下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研究的具体情况,并对论文的研究方法与重点研究问题进行说明。第一章是本文的研究基础,从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缘起与发展历程切入,在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营造技艺概念的基础上,分四个阶段梳理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发展历程,厘清保护思想的发展脉络,为其后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的具体问题研究打下基础。第二章针对当下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制度进行论述,从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以及保护制度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并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文第三章试对我国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进行研究,从项目本体评估与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两方面展开,为评估工作进行方法论层面的搭建。在此基础上,论文的第四、五章分别针对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与传承保护进行论述,结合实际保护案例,多方面探讨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方式。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总结收束,并对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当下与未来进行展望。

冯骥才工作室[2](2021)在《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事记(1964—2020)》文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1964—1966)自发考察砖刻、木雕、剪纸、年画、泥塑等天津民间艺术,计划编写天津民间美术丛书,并完成《天津砖刻艺术》一书书稿。20世纪70年代常因公赴芦台(东丰台),顺带考察木版年画。20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农历腊月必访"画乡"杨柳青。

孙玉芳[3](2019)在《作家的“民间” ——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周连华[4](2013)在《2004——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述评》文中认为2004——2006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期发展阶段,可以说在这个阶段我们明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同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本文力求通过对这三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点的解读述评,让我们在已有的成熟经验基础上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磊[5](2012)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转型,少数民族文化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如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使之避免在上述进程中消失,又能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成为当前少数民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正是由此制定并实施的,就目前而言,这项政策取得了诸多重要的成就,对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采用了民族学、公共政策学、文化遗产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主要借鉴政策过程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制定、执行及完善做了整体的考察与分析。论文首先考察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制定。制定这项政策的背景包括有“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统”、“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以及“少数民族文化权益保护”。还分析了制定这项政策的理论依据,包括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民族平等理论、民族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论文回顾与审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发展历程,并分四个阶段对于政策形成的背景、内容及特点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再其次,论文分析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执行的要素、机制以及措施,详细论述了当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所取得的成效。通过对该政策执行实践的考察,概括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有“重视遗产申报轻视保护”、“以产业化开发来代替保护”、“遗产私属化”、“遗产及传承人造假”、“遗产保护主客体错位”,“选择性保护”,进而从利益分配、政策资源、机构设置和执行人员素质等四方面分析了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引出本文的核心观点,即要调整和完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促进民族国家认同、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以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调整与完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目标取向。调整应当遵循一定的思路,包括应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合理规划为关键,以公民参与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最后,论文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政策过程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完善政策的措施,分别是规范政策主体、营造政策环境、提高政策执行力、协调多元化利益以及建立利益补偿机制。论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第一,应用公共政策学理论来分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问题,开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新路径,实现了民族学、公共政策学、文化遗产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交叉应用。第二,提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政策要以民族国家认同、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障为目标等观点,在当前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时代背景之下,将能够更加凸显开展少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来提出调整与完善政策的具体措施,提出整合政策执行中多元化利益并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论文不足之处:文中对于一些问题的论证不够深入和具体;在注重宏观政策考察及分析的同时,微观个案研究有所忽略。

王世伟[6](2011)在《2000-2010年的花儿研究》文中指出“花儿”是大西北悠久文化中美丽的一道风景,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及沉淀,它已经成为西北地区最具代表的民俗文化现象之一。对于花儿学术的研究,应始于公元1925年,花儿研究学家、地质学家袁复礼教授(1893年—1987年)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82期上发表介绍花儿的文章《甘肃的歌谣——话儿》,刊登了他在甘肃收集到的30首花儿及4首小调,这是花儿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也正是这篇文章,拉开了花儿学术研究的序幕。本文是对2000——2010年花儿已有研究的再研究,全文通过对这一时期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话题进行分门别类的综述研究,意在把握这一时段的研究动向、对花儿的发展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本文通过十个章节,对花儿的历史渊源、花儿分类、花儿内容研究、花儿唱词、花儿曲调、花儿演唱、花儿会、花儿研究视角、花儿传承保护、花儿搜集整理研究等二十四个方面做了全面的论述。

余悦[7](2010)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十年回顾与理性思考》文中认为自从2001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发布活动开展,使包括中国昆曲在内的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特别是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中国开始了声势浩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也成为一场热烈的"学术运动"。回顾十年来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出现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未来的学术路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科意识、问题意识、学者意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取得更大的成就,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学术影响。

魏崇周[8](2010)在《2001—2010: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点问题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启动至今,学界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2001至2003年为启动阶段,2004至2005年为启蒙阶段,2006年至今为深入阶段。国家政治的推动、社会运动的开展、学者的积极介入,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点频现,学术思考逐渐深入。

杨森,张仲谋[9](2010)在《2001—200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在历史的描述中去勾勒和阐述亦是学术综述写作的一种方式,而且这种基于历史的写作方式,可能更忠于事实。在对2001—200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事件进行梳理和年度研究情况分析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下一步发展趋势和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一是要结合中国和世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实际需要进行研究;二是要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学理研究;三是要贴近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际需求与实践要求进行理论先行式研究。

施爱东[10](2009)在《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兼谈民俗学家在非遗保护运动中的学术担当》文中研究表明民俗学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主要学术力量,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家"多数由民俗学者变身而来。民俗学者们普遍认为,参与非遗保护运动是民俗学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和学术职责,同时也是一次新的历史机遇。可是,作为一门常规科学,民俗学的处境却显得非常尴尬:学术与时政的结盟必然导致学术独立性的丧失;常规研究的停滞也将进一步削弱民俗学在整个学术格局中的学科地位;对基础研究以及既有范式的放弃必将导致民俗研究后继乏力;而一旦非遗保护运动落幕,久违了常规研究的民俗学家们必将进退两难。

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缘起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营造技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念的缘起
        二、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内涵阐释
    第二节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初兴(20 世纪初——1948 年)
        二、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中的耕耘(1949 年建国后——1976 年)
        三、传统营造技艺研究的接续(1978 年改革开放后)
        四、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新篇章(21 世纪初至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制度研究
    第一节 行政管理体系
        一、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运行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的方向与途径
    第二节 法律法规体系
        一、法律、法规政策建设的现状
        二、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伦理原则
        三、现有问题与解决方案
    第三节 保护制度的体系建设
        一、项目申报与认定制度
        二、完善保护名录制度建设
        三、技艺传承机制的完善
        四、保护规划编制与履约
        五、评估与退出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研究
    第一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相关阐释
        一、文化遗产评估的相关研究与经验
        二、构建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意义
    第二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构成框架
        一、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框架说明
        二、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目标内容
        三、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主客体
        四、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方式与流程
        五、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原则
        六、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标准
    第三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本体评估的搭建
        一、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价值评估
        二、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现状评估
        三、评分方式与分类保护模型的设计
    第四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
        一、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的方式
        二、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的要素
        三、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的指标与内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的研究
    第一节 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行为主体
        一、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单位
        二、行业保护团体与机构
        三、传统营造技艺的持有者
    第二节 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的内容与原则
        一、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的内容
        二、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原则
    第三节 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方式
        一、传统营造技艺的整体性保护
        二、传统营造技艺的生产性保护
        三、传统营造技艺的研究性保护
        四、传统营造技艺的展示性保护
        五、传统营造技艺的数字化保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保护的研究
    第一节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的保护
        一、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保护的背景
        二、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保护的紧迫性
        三、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的记录工作
    第二节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途径的保护
        一、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模式
        二、现代教育与培训模式的探索
        三、行业组织与营造团体
        四、面向公众的普及与宣传
    第三节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机制的保护
    本章小结
结语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当下与未来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
    附录2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
    附录3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简介(传统技艺类)
    附录4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简介(传统美术类)
    附录5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法规文件(国家)
    附录6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法规文件(部级)
    附录7 传统营造技艺相关研究出版物内容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2004——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高校
六、中国文化遗产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附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纪实(截至2006年)

(5)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旨趣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四、基本概念的界定
    五、研究的理论借鉴
    六、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制定
    第一节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制定的背景
        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统
        二、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冲击
        三、少数民族文化权益保护
    第二节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
        二、民族发展理论
        三、民族平等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发展历程
    第一节 酝酿准备时期(1921—1949年)
        一、政策内容
        二、政策特点
    第二节 基本形成时期(1949-1978年)
        一、民族工作方针的提出
        二、政策内容
        三、政策特点
    第三节 全面发展时期(1978-2000年)
        一、民族工作重心的调整
        二、政策内容
        三、政策特点
    第四节 转型调整时期(2000年至今)
        一、文化遗产观念转变
        二、政策内容
        三、政策特点
第三章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执行及其成效
    第一节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执行
        一、政策执行要素
        二、政策执行机制
        三、政策执行措施
    第二节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执行的成效
        一、申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二、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成果显着
        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保护成果斐然
        四、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得以抢救和保护
        五、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区建设进展良好
        六、其他方面的成就
第四章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遗产申报轻视保护
        二、以产业化开发代替保护
        三、选择性保护
        四、遗产私属化
        五、遗产及其传承人造假
        六、遗产保护主客体错位
    第二节 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利益分配不均衡
        二、政策资源缺失
        三、机构设置失当
        四、政策执行者素质不高
第五章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第一节 明确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取向
        一、促进民族国家认同
        二、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利
        三、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第二节 调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思路
        一、以转变观念为先导
        二、以科学规划为关键
        三、以公民参与为基础
        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第三节 完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具体措施
        一、规范政策主体
        二、营造政策环境
        三、提升政策执行力
        四、整合多元化利益
        五、建立利益补偿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建国以来有关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文件
附录2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事记(1949.9-2012.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6)2000-2010年的花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源起
    二、前期资料搜集与资料梳理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创新点
花儿研究十年回顾
第一章、花儿“源”与“流”的研究
    一、花儿起源
    二、“花儿”名称之源起
    三、花儿族属问题
第二章、花儿分类及衍生地域花儿研究
    一、花儿分类
    二、流传地域花儿及流传途径研究
第三章、花儿内容研究
    一、花儿与民俗事项研究
    二、花儿主题分类
第四章、花儿唱词研究
    一、花儿唱词及结构研究
    二、花儿歌词的创编研究
第五章、花儿曲调的研究
    一、花儿曲式结构及曲令特点研究
    二、花儿演唱
        (一) 演唱方法
        (二) 演唱形式
第六章、花儿会研究
第七章、花儿传承与保护研究
    一、花儿音乐形态保护的措施及意义
    二、花儿传承人及研究者的保护与研究
    三、创新与发展
    四、花儿剧方面
第八章、研究之新视角、新方法、新领域
    一、新视角研究
    二、新方法研究
    三、新领域研究
    四、花儿研究在国外
第九章、搜集整理
    一、曲词整理研究
    二、曲令整理研究
    三、花儿研究史综述研究
    四、音响资料整理
参考文献
后记

(7)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十年回顾与理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走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运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术运动”的表现与特色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表征
    (一) 厘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由来和内涵
    (二) 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和功能
    (三)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问题做了全面的探讨
    (四) 关注和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承人研究
    (五) 重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
    (六) 研究与介绍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和经验
    (一) 学科意识
    (二) 问题意识
    (三) 学者意识

(8)2001—2010: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点问题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一阶段:启动阶段 (2001-2003)
二、第二阶段:启蒙阶段 (2004-2005)
三、第三阶段:深入阶段 (2006年至今)
    (一)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逐渐深化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民俗学发展
    (三) 对于目前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反思
四、余论

(9)2001—200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2001—200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回顾
二、2001—200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情况分析
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发展趋向和应重点研究解决的一些课题

四、“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D]. 王颢霖.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2]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事记(1964—2020)[J]. 冯骥才工作室. 民艺, 2021(01)
  • [3]作家的“民间” ——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思想研究[D]. 孙玉芳. 天津大学, 2019
  • [4]2004——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述评[A]. 周连华. 山东省民俗学会2013年年会暨中国石榴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5]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 吴磊.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6]2000-2010年的花儿研究[D]. 王世伟. 西北师范大学, 2011(01)
  • [7]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十年回顾与理性思考[J]. 余悦. 江西社会科学, 2010(09)
  • [8]2001—2010: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 魏崇周. 民俗研究, 2010(03)
  • [9]2001—200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J]. 杨森,张仲谋.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 [10]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兼谈民俗学家在非遗保护运动中的学术担当[J]. 施爱东. 河南社会科学, 2009(03)

标签:;  ;  ;  ;  ;  

“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