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与冯子恺散文比较

朱自清与冯子恺散文比较

一、朱自清与丰子恺散文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张秋霞[1](2021)在《论丰子恺的儿童文学创作》文中认为

梁瀚[2](2021)在《丰子恺散文中的儿童观与教育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新文化运动后,一批思想进步人士开始关注儿童的处境,例如提出了“幼者本位”儿童观的鲁迅,投身于儿童教育事业终身的陶行知、陈鹤琴等人。而以创作儿童漫画闻名的丰子恺,也写了许多赞美儿童生活、揭露儿童处境的文章,这些文字对于研究他的儿童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丰子恺散文作品中与儿童有关的篇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概括、归纳这些作品中的儿童观内涵。丰子恺的漫画根植于儿童生活,兼具艺术美和情感美。他的散文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轻描淡写之下,宛如真的有一幅儿童日常生活的景象跃然纸上。丰子恺能创作出这些贴近儿童真实生活的作品,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深爱着世上的儿童。在他的眼中,儿童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是最贴近自然的人。同时,在儿童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是新奇而有趣的,这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生趣和活力,这是疲敝困顿的成人所缺乏的。丰子恺认为,儿童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并将其称为“黄金时代”,每一位儿童都带着闪耀的光芒,而这样的光芒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褪去,最终变成他口中“不堪的大人”。儿童的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他们与生俱来的艺术气质,能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世间的万物,窥见事物的本相,所以凡是艺术家,都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孩子气”。从丰子恺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心目中儿童的形象。此外,丰子恺还在他的散文中,基于时代背景,提出了一些旨在唤醒社会对儿童处境的关注、改善儿童的生活的教育启示。本研究基于当下的儿童教育中出现的背离儿童生活实际、罔顾儿童发展需求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提出了基于这些教育启示的若干建议,希望能给从事儿童教育事业的工作者以启发:例如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珍视儿童的生活;要重视儿童的游戏,并给他们提供适合的玩具;要呵护儿童的艺术气质,践行全面的艺术教育等等。

张蓬[3](2021)在《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国“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新式教育制度、白话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新文学作品教学等方面的分析,发掘新文学在酝酿、发生、发展中与“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影响。“新文学”借助教育制度奠定了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通过国文教科书编写加速了传播,影响了学生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形成,奠定了其经典地位,同时“新文学”也全面推动了国文教育改革,加快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主要体现在教育改革、知识生产与传播、文学创作、经典形成等方面。为了清晰地呈现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文学”“教育”的双视角,以国文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尤其是“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经典形成,旨在通过以上分析促进当下文学教育中对“新文学”作品的正确认识和科学选择,为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等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本文共分五章,尝试从现存国文教育制度文件、发行量大且出版权威的代表性国文教科书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的史料分析,探究中学“国文教育”与“新文学”之间在文学传播、知识生产、经典形成、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第一章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制度演变的考察,论证了学制和教育宗旨的变迁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的媒介、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双潮合一”,确立了“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地位。第二章以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传播为研究内容,阐述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文学如何通过国文教科书进行传播。其中政府教育部门的权力、教科书编写者的个人兴味制约着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筛选,也影响了新文学知识的生产。从1920年代“新文学”开始进入国文教科书,到1940年代战争背景下,“国定本”以党化教育的名义对新文学作品的排挤,再到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坚决选用新文学作品以反抗“国定本”的压制,都体现了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经典化形成的推动作用。第三章论述了新文学对国文教学改革的促进。从“问题教学法”、“道尔顿制”实验到“精读”“略读”法,新文学选文帮助国文教育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新文学也促进了国文教育的作文教学改革,教科书中的新文学作品成为学生写作训练的范文,不仅促进了学生现代文体意识的形成,也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被强化,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得到了考试制度的官方认可,自身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第四章分析了新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国文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新文学作家倡导白话文,自主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带去新文化、新思想。从教经历也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素材,他们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诉诸作品,同时也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新文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国文教育的改革、发展,加速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第五章探讨了国文教育在现代文学作品经典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现代语文教科书中那些不可缺少的现代文学“经典篇目”,其“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经典本质外,在经典形成的过程中,还有教育、政治等其他外部力量的参与,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对于“新文学”来说,“国文教育”是一个最佳的传播途径。清末以降的学制改革和教育宗旨演变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领域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教育的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新文学与国文教育的全面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借助国文教育这一途径,推行新文学、新文化、新思想,促进了现代文学审美观念及书写范式的形成。但是受到教育权力机制的约束和教育者个人视野及志趣的影响,国文教育对新文学存在着“限制性”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二者之间的互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新文学促进了国文教学改革,引领了民国教育的新风尚,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在二者互动的过程中,新文学选文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文体意识,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国文教育中被强化,新文学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典”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金钰[4](2020)在《不止留下“匆匆”“背影”——论O.M.社的文学史意义》文中提出O.M.社是以朱自清、俞平伯为首的一个松散的文学社团,曾出版《我们的七月》《我们的六月》两期刊物。本文通过对O.M.社作者队伍的聚合方式、与其他文学团体的关系以及刊物形成过程的梳理,力图还原O.M.社的真实生态。同时,在对《我们》具体作品细致考察的基础上,以"我们的南方"作为切入O.M.社与江南文化关联的入口,廓清O.M.社群体"雅"而"静"的文学品格和承载着"江南记忆"的文化追求。从而探得O.M.社是如何在一个广阔复杂的文学社群场域中,成为"五四"整体文化语境中不可替代的唯一。

赵宗梅[5](2020)在《民国时期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研究》文中认为开明书店成立于1926年,至1953年与青年出版社合并为中国青年出版社,存续时间不过短短27年,却在中小学国文教材出版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且对当今语文教育仍有影响深远的成就。究其原因,与开明书店拥有一群既为文学家、又为教育家且皆有中小学语文教育经验的精英人才分不开。支撑起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繁荣局面的中坚力量首推夏丏尊和叶圣陶,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开明系列教材在民国时期的异军突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毋庸置疑,开明书店出版的系列中小学教材,是应时代需要而推出的典范作品。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系列教材,并未把迎合课程标准要求作为基本立足点,而是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提升学生实际语言运用水平为目标,在教科书编辑、教育理论引导,以及教材的选文安排、知识点导入和课后题设置等环节,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较完善的语文素养。在小学阶段,注重识字教育和阅读兴趣,因此开明书店小学阶段国语教材的选文偏重日常应用和口语化,以最大限度贴近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国文教材则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尤重读写两级;高中国文教材在提升学生文言和语体素养方面都有了实质性进展。而理论类阅读和写作教材的大量涌现,则更清晰地体现出开明人关心学生成长,力图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良苦用心。从历时的角度看,开明书店出版的系列教材编写经历了注重生活应用和儿童心理、养成身心诸能力和侧重文章解读三个阶段,直到今天仍然值得语文教育研究者关注和借鉴。

孙景鹏[6](2020)在《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文中研究指明“叙述”是语言艺术掌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是专门探讨中国现代散文“叙述”问题的一门尚未成形、有待建构的学问。本文的写作初衷就是试图建构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为此,笔者在通读中国现代散文经典作品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叙述学、文体学、阐释学等研究方法,围绕“谁在叙述、怎么叙述”的基本问题,从现代散文叙述艺术的发展实际出发,从“叙述主体”“叙述角度”“叙述形态”“叙述语言”“叙述方式”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努力把文本细读、叙述分析和理论阐释较好地结合起来,着重辨析和概括现代散文叙述的特点和特长,从中总结和建构出初步的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散文叙述学首先要解决“谁在叙述”的问题。“叙述主体”主要探讨散文作者、叙述者与叙述主体的复杂关系、组合形态和叙述功能。中国现代散文的叙述主体大致有作者、叙述者以及作者与叙述者合体三种常见的形态,相应形成自叙、分叙、合叙三种叙述模式,叙述主体意识也有理性、感性和潜意识层面诸因素的错综交融。散文叙述学还要着重解决“怎么叙述”的问题,包含叙述角度、叙述形态、叙述语言和叙述方式等主要问题。“叙述角度”探讨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和叙述聚焦三个问题,着重辨析散文叙述的观察方式与思维特点;现代散文以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和内聚焦的叙述为主,也善用其他人称、视角和聚焦方式。“叙述形态”涉及叙述结构、叙述顺序和叙述节奏,着重解决散文谋篇布局、组合有序的章法问题。“叙述语言”探讨现代汉语与散文变革的相互关系,辨析现代汉语散文现代性、民族性和个人性的话语特色,以及闲话体、对话体、独语体、训导体等主要语体的叙述特点。“叙述方式”则探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具体表达方式的组合交融关系,以及记叙类、抒情类、议论类三类散文的叙述特色。从叙述学的角度入手,对中国现代散文展开具体研究,不仅能发现散文研究的一系列新问题,而且能开拓散文研究的新景观,推进散文研究的细化、深化和学理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宋浩成[7](2020)在《地域文化视野中的白马湖散文》文中指出20世纪20年代前期,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等人因为教育与文学的共同追求汇聚于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他们结庐于白马湖畔,彼此情投意合,不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现象——白马湖散文。白马湖散文是形成于特定地域文化中的创作现象,这一文人群体在清幽宁静的白马湖畔教学写作,从而在散文创作中呈现出对教育的思考,对生活的艺术化追求,整体风格趋向清新素淡又自成境界。白马湖作家对佛学有着自觉的靠近,他们认同世间的苦难,并以心灵的平静去超脱苦难。他们以心理上的亲和来感悟佛教与人生,以宗教的虔诚靠近儿童生命的本质,在现代散文史上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内涵。

吴海峰[8](2020)在《丰子恺文学作品中的儿童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丰子恺最初是以漫画家的身份为大众熟知,但他同时亦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在他独具个人特色的散文和随笔中,有着大量关于儿童的文字,表达他对儿童问题的思索和见解。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关注的仅是丰子恺的漫画创作,而很少从文学创作方面分析丰子恺的童话、散文中所体现出的儿童观念。事实上,丰子恺对儿童的认识相当独特,他的儿童观念既挣脱了对儿童的传统看法,又在儿童本位观盛行时保留了自己的异质性。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丰子恺独特儿童观的建构过程,廓清他的儿童观的真实面貌,并探究他的这种儿童观念对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同时,通过比较丰子恺的儿童观与同时代主流的儿童观念之异同,来探究丰子恺儿童观的独特性。丰子恺的儿童观内涵丰富,既受“五四”时期广泛传播的儿童本位观的影响,也有着自己对儿童清醒独到的认识,因而呈现出一种包容进取的姿态。丰子恺是从父亲的角度认识了儿童,对他来说,儿童最初呈现的面貌是“我的孩子们”,因而在他视域中的儿童天然带有血缘联系下的亲近的情态。或可换句话说,他是先认识了自己的孩子,然后才认识了儿童。基于“做父亲”的心态,丰子恺去观察、摹写儿童时,便能更好的理解他们,同情他们,能够设身处地想象儿童的生活,并从实践出发呼吁父母科学对待自己的儿女,做合格的父母,以养育幸福的儿童。丰子恺的文学创作,不论散文还是童话作品,都贯彻着将儿童视为儿童的关怀。同时因为笃信佛法,信奉“绝缘”与“童心”的力量,所以对他崇拜的儿童设置了“黄金时代”的期限,并不相信走出黄金时代的儿童还具备令人崇拜的能量。这种认识虽然具有局限性,但丰子恺对儿童蕴含的能量及其延伸的可能所抱有的期望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出于对儿童的平等的关怀,丰子恺在刻画儿童时会尽可能地还原儿童的本真面貌,力求儿童以未受规训的状态呈现在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之中,并最终以儿童也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现他独特的儿童观念。在这个过程中,丰子恺尝试了很多方式:翻译知名儿童教育家的着作、创作以子女成长为线索的随笔、书写讨论儿童教育问题的文论、创作示范儿童故事讲法的童话等等。通过梳理作家的书写脉络也可大致看出丰子恺对儿童的认识是逐渐加深、渐趋成型的,这种独特的认识正是丰子恺儿童观的魅力所在。丰子恺的儿童观对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凡涉及儿童的文字都在他的儿童观指导之下进行,儿童形象塑造以及读儿童的认识亦是在文字中体现。探究丰子恺的文学创作,可以更好地领会他的儿童观念。

张扬[9](2020)在《《中学生》杂志的文学传播(1930—1937)》文中指出《中学生》杂志是开明书店在1930年创办的教育类综合月刊,它以中等教育程度的青少年为读者对象,以补足课堂知识、提供丰富的趣味、解答读者困惑、指导青少年前途和做便利的发表机关为宗旨,是“开明人”实践其教育救国理念的一个重要平台和话语空间,对当时的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一本教育类杂志,1930—1937年的《中学生》因刊登大量的文学作品,而在同类刊物中极具特殊性,在文学传播与文学教育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学生》刊载的文学作品类型丰富,为中学生的文学阅读提供了便利,也为中学生提供了多种与文学接触的渠道和方式,有助于中学生文学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杂志开辟的“读者之页”“青年论坛”“青年文艺”等投稿栏目,给青少年读者提供了发表文学见解、刊登文学创作和讨论新文学作品的平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作家、读者和新文艺工作者。因此,本文结合“开明人”的教育救国理念研究《中学生》杂志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传播,探讨《中学生》杂志在文学传播方面的实践、效果和意义。本文从文学传播者、文学传播内容、文学传播媒介(文学文本载体)、文学受众及传播效果等角度全面论述1930—1937年的《中学生》杂志的文学传播。全文共四章,第一章主要从“开明人”的教育救国理念和文学出版实践入手,梳理了《中学生》杂志的创办背景和基本概况,并初步探讨其文学立场。第二章论述了《中学生》文学传播的内容与倾向,对其刊载的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内容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探究出了《中学生》文学传播的倾向,强调《中学生》对青少年的文学启蒙和对其文学素质的培养。第三章论析《中学生》文学传播的策略,充分展现其传播优势,并对杂志中刊登的文学广告做了重点分析。第四章揭示了《中学生》杂志的文学传播效果、行业影响及历史意义,突出了《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实践的重要价值。

石婷[10](2020)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丰子恺作品选编及教学研究》文中认为丰子恺是我国的散文家、漫画家、翻译家,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卓有建树的全能型人才。他的作品被选编进中学语文教材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早在民国时期,丰子恺的作品就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常客”。民国时期课本选编的丰子恺作品篇目丰富、主题集中。这些被选中的文章在丰富学生艺术知识,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指导学生写作上都功不可没,特别是《忆儿时》一文,是民国时期教材的常选篇目,发挥着启发学生热爱家庭的独特作用。建国后,由于丰子恺的作品不符合当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材选编要求,因此一度被中学语文课本拒之门外。直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开展以及学术界关于丰子恺研究的“回暖”,丰子恺的作品才再度出现在各地新编的语文课本中,为实践“双基”的教学目标,承担着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教育重担。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展以“以人为本”为教育理念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丰子恺的作品在教材编者的精心编排下,与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尽管丰子恺作品被选编进中学语文教材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因编写理念等原因,未选编丰子恺的作品,而这并不意味着丰子恺的作品已经失去了教育教学价值。他的艺术类文章,内容丰富、语言浅白,是中学生拓展艺术知识,提升审美素养的有效途径;他的散文清幽玄妙,善于以琐屑平凡写人生百态,在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学生散文写作的学习典范;而他本人更是光风霁月、闲适恬静、尊师重教且又勤奋好学,是极富人格魅力的良师益友。他的作品依旧可以以拓展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方式继续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其特有的育人价值。

二、朱自清与丰子恺散文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朱自清与丰子恺散文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2)丰子恺散文中的儿童观与教育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
        (一)研究儿童观的重要性
        (二)研究丰子恺散文中儿童观的必要性
    二、文献综述
        (一)儿童观的研究
        1.西方儿童观的发展轨迹
        2.中国儿童观的发展轨迹
        3.儿童观的内涵
        4.儿童观的构成
        (二)丰子恺的相关研究
        1.丰子恺佛教思想的研究
        2.丰子恺教育思想的研究
        3.丰子恺文艺思想及作品的研究
        (三)丰子恺儿童观的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儿童观
        (二)散文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文本分析法
        (三)访谈法
第1章 丰子恺及其儿童散文
    一、丰子恺其人
    二、对丰子恺的评价
        (一)对其美术成就的评价
        (二)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三、丰子恺文学作品的分类
    四、丰子恺散文与儿童的关系
第2章 丰子恺儿童观产生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
    二、生平经历
        (一)初尝寄宿生活
        (二)遇见两位恩师
第3章 丰子恺散文中的儿童观
    一、儿童是最自然的人
        (一)儿童拥有赤裸裸的真心
        (二)儿童的健全与天真
        1.儿童是最健全的人
        2.儿童是最天真的人
    二、儿童期是“黄金时代”
        (一)丰子恺的童年生活
        (二)“黄金时代”的含义
        (三)《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三、儿童的兴味最为浓烈
        (一)儿童对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二)儿童对同一事物的兴趣难以持久
    四、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
        (一)儿童拥有“同情心”
        (二)儿童拥有“绝缘眼”
第4章 丰子恺散文的教育启示
    一、解决儿童的成人化问题
        (一)儿童“大人化”的本质
        (二)儿童“大人化”的表现
        (三)使儿童“去大人化”的方法
        1.关注儿童的需求
        2.尊重儿童的天性
    二、重视儿童的游戏和玩具
        (一)游戏是儿童的职务
        (二)儿童游戏应该遵循“儿童本位”
        (三)儿童玩具形式应多元化
    三、重视儿童的艺术教育
        (一)培养儿童观察和鉴赏的能力
        (二)给予儿童涂鸦创作的空间
        (三)儿童艺术教育不应脱离生活
        (四)儿童艺术教育可以融入各个领域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知识身份”的确立
    第一节 晚清至“五四”教育制度变迁中的“文学”演变
        一、晚清学制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奠基
        二、民初教育改革对“文学教育”地位的确定
        三、“五四”时期教育制度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强化
    第二节 新文学与国文教育“联姻”
        一、“言文一致”的必然结果
        二、文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利益共谋
第二章 新文学以国文教科书为媒介的传播
    第一节 192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新文学兴味的体现
        一、《白话文范》的“新思潮”倾向
        二、《初中国语文读本》的新文学经典倾向
        三、《初级国语读本》的“新文学理念”倾向
        四、编者个人因素对新文学选文编排的影响
    第二节 193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文学教育”观的转变
        一、“新思潮”的延续与深化
        二、“文艺性”的强调与凸显
        三、从“文学”到“文章”
    第三节 1940 年代国文教科书中新文学的“遮蔽”与“反抗”
        一、“国定本”对“新文学”的有意遮蔽
        二、《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对“新文学”的坚持
        三、国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特征
第三章 新文学对国文教育改革的推动
    第一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阅读教学改革
        一、“人生问题”选文引发“问题教学法”
        二、艺术性选文引发“道尔顿制”教学实验
        三、新文学教育引发“精读”“略读”改革
    第二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写作教学改革
        一、语体文作文观的形成
        二、写作教学内容的明确
        三、写作指导方法的转变
    第三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考试改革
        一、考核方式的改变
        二、考核内容的改变
第四章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创作与国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第一节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一、周氏兄弟的“儿童本位”思想
        二、叶圣陶与朱自清的国文教育观
    第二节 国文从教经历对新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以学生为假想读者群的“范文式”创作
        二、以抒发个人教育理想为目的的创作
        三、从教经历影响在作家写作风格中的体现
    第三节 新文学中的“教育书写”
        一、以“教育批判”为主题的创作
        二、以“儿童为本”的创作
        三、为教育助力的新文学读物编辑
第五章 国文教育视野下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反思
    第一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
        一、散文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二、小说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三、新诗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四、戏剧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第二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成因
        一、符合选文标准
        二、具有教学价值
        三、文化斗争需要
        四、自我经典化努力
    第三节 国文教育对新文学“经典”产生的影响
        一、节选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二、删改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三、教学阐释对原作的影响
        四、教育及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本文参考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及新文学选文篇目
后记

(5)民国时期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开明书店国文教材出版概况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
    四、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五、相关概念界说
第一章 注重生活应用和儿童心理的小学国语教材
    第一节 《开明国语课本》对生活教育的推崇
    第二节 丰子恺插图的生活化趣味
第二章 以养成身心诸能力为宗旨的初中国文教材
    第一节 思想上兼容并包和与时俱进的初中国文教材
    第二节 以知识系统为主导的初中国文教材
第三章 注重文本解读的初高中国文教材
    第一节 文白分编且注重文本解读的教材
    第二节 开明人文言教育观探源
第四章 注重读写教学法的理论型教材
    第一节 《文章讲话》和《阅读与写作》:阅读和写作观的集中体现
    第二节 《文心》:故事性文本中的读写观念
    第三节 《文章例话》中的读写观念
    第四节 《文章作法》:训练类教材开山之作
结论
附录 开明书店国文教材明细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概述
    一、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二、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三、研究价值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主体
    第一节 散文作者的重要性
    第二节 散文叙述者的可靠性
    第三节 散文叙述主体的多重性
第二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角度
    第一节 散文的叙述人称
    第二节 散文的叙述视角
    第三节 散文的叙述聚焦
第三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形态
    第一节 散文的叙述结构
    第二节 散文的叙述顺序
    第三节 散文的叙述节奏
第四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语言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语言特色
    第二节 现代散文的叙述引语
    第三节 现代散文的叙述语体
第五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方式
    第一节 叙述与记叙和描写
    第二节 叙述与抒情
    第三节 叙述与议论和说明
结语 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地域文化视野中的白马湖散文(论文提纲范文)

一、散文里的教育理想
二、日常生活的艺术化审美
三、佛家思想浸染下的创作选择
四、散文风格的真率自然与清新素淡

(8)丰子恺文学作品中的儿童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儿童的发现
    第二节 作为文学家的丰子恺
    第三节 丰子恺儿童观的相关研究及本文思路
第一章 丰子恺的儿童观
    第一节 儿童崇拜
    第二节 “黄金时代”的儿童
    第三节 丰子恺儿童观念中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第二章 丰子恺的儿童观念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丰子恺文学作品中的儿童形象
    第二节 丰子恺文学作品中的儿童观表现
    第三节 丰子恺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教育思想
第三章 关于丰子恺儿童观的再思考
    第一节 “五四”时期儿童本位观的多面呈现
    第二节 同话“儿女”的不同
        一、与“五四”同人的异声
        二、佛教因素对丰子恺儿童观的影响
    第三节 走出“黄金时代”以后怎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学生》杂志的文学传播(193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现状
第一章 “开明人”教育救国理念下的《中学生》杂志
    第一节 “开明人”的教育救国理念与实践
        一、“开明人”教育救国理念的萌芽
        二、“开明”文学出版的兴起
        三、从事文学创作与译介
    第二节 “开明人”教育救国理念下的《中学生》杂志
        一、创刊背景
        二、办刊方针及宗旨
        三、栏目设置与特色
    第三节 教育救国理念与《中学生》杂志的文学立场
        一、“爱与平等”的编辑观
        二、“文学+教育”理念
第二章 《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的内容与倾向
    第一节 《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的内容
        一、散文类作品丰富
        二、名家小说的刊载
        三、戏剧、寓言等作品
        四、外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
    第二节 《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的倾向
        一、关注青少年的前途和命运
        二、传达白话文创作观念
        三、为教育和政治服务
第三章 《中学生》杂志的文学传播策略
    第一节 借助名人效应扩大传播
        一、聚集着名编辑
        二、邀请知名撰稿人
    第二节 “亦师亦友”的读者关系建构
        一、奖金激励与征文互动
        二、杂志社与读者的共情话语
    第三节 文学类广告的辅助
        一、文学类广告的刊登
        二、文学类广告的特点
        三、文学类广告的作用
第四章 《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的效果与意义
    第一节 《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的效果
        一、读者写作能力的培养
        二、青少年主体意识的浮现
    第二节 《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的行业影响
        一、在同类杂志中脱颖而出
        二、对后期文学教育杂志的启示
    第三节 《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的历史意义
        一、“开明人”教育救国理念的宣扬
        二、助力新文学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1926—1949年开明书店文学书籍出版统计
附录2 :《中学生》杂志1930—1937年作品类别统计(节选)
附录3 :《中学生》杂志1930—1937年文学广告统计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10)中学语文教材中丰子恺作品选编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民国时期教科书中丰子恺作品选编分析
    第一节 民国时期丰子恺作品入选教材情况梳理
    第二节 丰子恺作品选编解读
        一、中学国文课本对丰子恺艺术类作品教育价值的选择
        二、中学国文课本对丰子恺生活类作品教育价值的选择
    第三节 《忆儿时》选编解读
第二章 建国以来教科书中丰子恺作品选编分析
    第一节 1949-1977年间丰子恺作品未入选教材原因解析
    第二节 1978-1999年间教科书中丰子恺作品选编解读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教科书中丰子恺作品选编解读
        一、新世纪以来丰子恺作品入选教材情况梳理
        二、新世纪以来的中学语文教材对丰子恺作品教学价值的选择
    第四节 丰子恺作品选编总结与展望
        一、丰子恺作品选编总结
        二、统编本教材未选编丰子恺作品原因分析
        三、未来选编建议
第三章 丰子恺作品的教育教学价值及教学实践
    第一节 丰子恺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教育教学价值
        一、丰子恺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丰子恺作品的教育教学价值
    第二节 以拓展阅读带动丰子恺作品学习
    第三节 以群文阅读带动丰子恺作品学习
        一、丰子恺作品运用在群文阅读中的意义和价值
        二、丰子恺作品在群文阅读中的组元设计
    第四节 以整本书阅读带动丰子恺作品的学习
        一、开展整本书阅读对学习丰子恺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二、整本书阅读开展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朱自清与丰子恺散文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丰子恺的儿童文学创作[D]. 张秋霞.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2]丰子恺散文中的儿童观与教育启示[D]. 梁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D]. 张蓬.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不止留下“匆匆”“背影”——论O.M.社的文学史意义[J]. 金钰.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0(01)
  • [5]民国时期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研究[D]. 赵宗梅.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6]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D]. 孙景鹏.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7]地域文化视野中的白马湖散文[J]. 宋浩成. 齐鲁学刊, 2020(03)
  • [8]丰子恺文学作品中的儿童观研究[D]. 吴海峰.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中学生》杂志的文学传播(1930—1937)[D]. 张扬.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10]中学语文教材中丰子恺作品选编及教学研究[D]. 石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朱自清与冯子恺散文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