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分析

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韩丽云[1](2021)在《小学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应用题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慧伦[2](2021)在《CTCL范式下高中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验研究 ——以高中数学“对数函数的性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基于学习技术(CTCL)研究范式,以高中数学“对数函数的性质”内容为例,以认知起点作为切入点,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起点变化,开展了技术促进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实验教学。本研究针对以下三个研究问题进行:(1)学习者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起点”是否可以测查;(2)通过技术,对学习者课中的“认知起点”进行干预是否可以提升学业成绩;(3)课中的技术干预是如何改变学习者的认知起点的,能否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围绕上述的三个研究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准实验研究法,进行了以下五个部分的研究:第一,利用一组学习者进行课前认知起点的测查和分类,同时为前、后测卷的编制收集相应的信息;第二,利用另外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学习者进行前测,取得学习者课前认知起点类型的同时,对被试的同质性进行检验;第三,依据测查和前测获得的数据,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者可能出现的课中认知起点进行预测,并利用一组同质的学习者对预测进行验证。同时,对实验教学中需用到的技术进行选择,并对学习资源进行设计;第四,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者实施实验教学,并在教学结束后施以后测。两组学习者均开展依托于课前认知起点的个性化学习,其中,实验组将额外受到基于课中认知起点的实时干预,而对照组不会;第五,处理数据并进行综合的分析,得出基于研究问题的研究结论。通过以上五个部分的研究,发现基于学习技术(CTCL)研究范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入针对学习者当前认知起点的课中测查(下文中简称为“中测”)并进行实时干预,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业成绩和认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研究最终得到如下三个结论:(1)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起点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得以测查的。(2)针对学习者课中的认知起点进行实时干预可以提升学习者的学业成绩。(3)课中的技术干预坚实了认知的发展趋势,推进了学习者的认知发展。

程亚娥[3](2021)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学生成绩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教师作为教育中的重要成员,其专业素质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教师学科知识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上对教师学科知识与学生成绩关系的大量研究,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成绩的关系研究也被得到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因此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学生成绩的现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本研究将聚焦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探讨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主要研究问题有以下两个:(1)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学生成绩的现状;(2)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首先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以往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学生成绩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形成了教师学科知识问卷、教师教学效能感问卷,学生成绩主要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随后,以青海某县的部分初中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回收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问卷使用了描述性统计,项目反应理论,平均数差异检验,相关分析以及多层线性分析(HLM)的分析方法。根据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达到了如下结论:1)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其中课堂管理能力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教师教学能力,帮助学生的能力得分最低,并且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各个维度以及教学效能感总分与教师性别、学历、职称、教龄没有显着差异。2)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处于中等水平,优秀率较低,不合格人数占比较多。其中数的知识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数据知识,接下来是几何知识,代数知识得分最低。3)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数学成绩水平处于中下等水平,并且县直学校和乡镇学校的学生数学成绩差异较大,县直学校学生的平均分数以及中位数远远高于乡镇学校。4)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各个维度与教师学科知识的各个维度之间不存在显着相关关系;教师效能感中的课堂管理能力、教师教学能力与帮助学生的能力两两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教师学科知识中的代数知识、几何知识、数的知识两两之间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并且代数知识和数据知识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5)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的职称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教师的教龄与学生成绩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教师教学效能感中的教师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与学生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帮助学生的能力与学生成绩之间不存在显着相关关系;教师学科知识中的几何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而数、代数、数据知识与学生成绩无显着相关关系。

廖红芳[4](2021)在《适合高三潜能生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高考是学生通过考试选拔进入大学的必经之路,也是现行制度下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最公平的途径,对任何一个高三的学生而言都非常重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新高考模式下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更高。高中数学课程具有高度抽象、逻辑严谨、系统性强和应用广泛的特点,加之高三数学复习周期长、内容多,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式教学,学生经常是被动的接受灌输,在课堂上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非常容易出现消极疲惫的状态,并且存在着相当比例的学生感觉数学学习困难,即数学潜能生,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复习效果提升不佳。因此,研究如何通过教学策略的选择来促进数学潜能生的成绩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表现,及针对学生高三数学复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经过调查得到数据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出数学潜能生的形成原因和数学学习现状。对教师进行有关高三数学教学现状的访谈,发现现下高三数学复习课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为主,反复练习的复习模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关注较少。基于以上情况,在进行本教学实践研究时以建构主义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元认知学习理论作为理论依据,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案教学、变式教学、思维导图教学和迁移理论教学这四种不同教学策略的教学实践,探究几种教学策略对高三潜能生数学复习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得出四种教学策略对潜能生的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成绩提升有效果,同时有利于提升潜能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潜能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本文一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综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及思路。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三部分阐述了进行本教学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则论述了本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教学策略,通过阐述相应教学策略的定义、实施步骤、教学案例及作用与意义,指明如何结合具体教学策略有效地进行高三数学复习,进而达到提高潜能生的数学成绩及数学能力。第五部分介绍了本教学实践过程及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得到学生学习现状和教师教学现状,通过对前测数据和后测数据的分析,得出四种教学策略对潜能生的数学复习有效。第六部分是本研究对教学的意义与思考,通过实践研究得出,在高三数学复习教学时,首先教师需要使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成绩和能力;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不同人学不同层次的数学,最后教师也需要及时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此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魏福雄[5](2021)在《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实验研究 ——以“解三角形”二轮复习课为例》文中提出在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人才的缺乏,成了我国正面临的挑战。与此同时,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应该如何培养,成为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难题。应时代的要求,深度学习的理论出现了。深度学习的理论自从问世,便备受教育工作者的推崇。现阶段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学生大多还是在浅层学习。实际上,教师和学生都花了很多时间,但是复习的效果却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因此,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的研究,可以完善我国对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教学研究的不足,能够为深度学习理论体系在高三数学二轮复习阶段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能够对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有所促进。为了探究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能否对学生的数学成绩的提升有显着性的影响,本研究做了以下几个工作。第一,采用文献法,梳理了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整理了已有的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整理了已有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研究,得到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的教学现状并对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二,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的发生。第三,采用实验研究法,验证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是否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显着性的提升效果,具体做法是以马云鹏的深度学习理念的教学设计思路为基础,借鉴变式教学的教学方式,重建了深度学习理念应用于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将教学设计结合具体的学科知识应用在高三数学二轮复习中进行教学实验,利用SPSS软件分析实验数据与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实验得到如下结果:在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中,学生产生了深度学习的动机,学生确实发生了深度学习;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显着性的提升;学生的性别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没有显着性的影响。最后,本研究得到的研究结论是: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对学生的数学成绩的提升有显着性的影响,但学生的性别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没有显着性的影响。论文共七章,分别是绪论、文献综述、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研究设计、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实验研究、研究的结论与反思。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教学设计构建视角的创新;第二,从深度学习理念的视角来看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中学生性别与学生成绩是否有显着性影响的视角新;第三,将高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新。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一,本研究仅以“解三角形”为例进行了实验,虽然具有代表性,但是可能并不全面;第二,本研究的实验时间的特殊性以及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比较特殊,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两倍多,缺乏推广性。

宁锦松[6](2020)在《高一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现状的调查》文中指出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后难以适应数学课程的要求、学习出现困难,其中以学习兴趣下降、学习策略混乱、缺乏归纳反思能力等为代表。数学自我调节学习涉及数学学习动机、学习管理、学习策略、巩固反思等,与高中生的学习困难紧密相关。而老师们通常没有重视引导开发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数学自我调节学习是一种能力,调节的是学习者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学习者运用认知调节和动机策略筛选出适用于学习者数学学习的方式方法,从而建构一个可以促进自己数学学习过程。数学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更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数学学习活动,从而提高数学成绩。本研究力图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研究了解高一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的特点与现状。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出声思维法和访谈法。首先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听取专家学者以及两所高级中学的高一数学老师的建议后得到初测问卷,并进行初测问卷施测,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据此,对初测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还对初测问卷进行了检验,验证了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分为4个因子是合理的。经过对修改完善后的问卷再次施测,发现其Cronbach’sα系数值为0.865,KMO值为0.824,表明高一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调查问卷符合研究基本要求,作为本研究的正式调查问卷。为了探究高一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的现状和特点,利用问卷对城乡两所学校六百多名高一学生施测,以了解高一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的整体情况和特点、性别和预选学科对于4个因子和问卷总分的差异性、期中考试成绩对于4个因子和问卷总分的差异性等。问卷调查后,为了印证问卷调查的结果,从两所学校各抽取两名学生,利用出声思维法和访谈法对他们进行进一步追踪研究。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整体而言,当前高一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呈中等水平,有待提高。其中,学习动机的水平相对较高,巩固反思的水平相对较低。第二、整体而言,学校的不同,学生的数学自我调节学习水平是不同的。第三、整体而言,男生的数学自我调节学习水平比女生的高。可是在学习动机一项上,男女生之间虽然未达到显着性差异,可是女生的确比男生表现稍好。第四、因为本次调查进行之时的高一年级尚未分成文理科,所以此处的学科项为学生的心理预选。(预选)理科的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水平显着高于(预选)文科的学生。第五、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数学自我调节学习水平高于成绩差的学生。第六、访谈中发现,外在的社会赞许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明显的影响。根据以上结论,总结得到以下教学建议:第一,本次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中,巩固反思出现的问题尤其明显,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巩固反思能力,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其他三个因子的培养。第二,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校与校之间可以分享各自的教学特色,完善数学教学思想,互帮互助共同培养提高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水平。第三,鼓励学生间的数学交流,认知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每个人对于数学的认知度有差异,取长补短,互相印证是十分重要的。第四,注重学习策略的学习,学习管理地把控。第五,对学生的教导从来就不只是学校、教师的工作,家庭与社会也是有相应责任的,应多鼓励学生,至少在学习动机一项上,会有不错的反响。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某地两所城乡学校的学生,调查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调查结果对于更发达或落后地区是否适用,仍有待进一步验证。第二,出声思维法和访谈法的研究对象有限,缺乏跟踪研究的时间,样本的选择还不能做到严格的代表性。

张惜蕊[7](2020)在《学习困难学生一次函数理解的课堂志研究 ——以杜郎口中学三名学生为个案》文中指出国内外数学教育界普遍认为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理解数学,而推动学生的数学理解则是教学实践改革的必经之路。因此许多学者抱着这一目的从教育学、心理学或脑科学等学科去探究如何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初中生在校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所以如何通过课堂改进来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就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聊城市杜郎口中学是全国知名的示范性初级中学,一直致力于课堂改革,探索和实施了“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学习困难学生虽然一直被各界所关注着,但在实际教学中他们却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而成为了被忽略的弱势群体。本研究以八年级某班的三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堂志的研究方法,通过课堂观察与访谈,呈现她们在课堂中学习理解一次函数概念、图像和实际问题时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她们只能说出概念的单一信息,不清楚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区分不清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不会使用描点法画出一次函数图像,一次函数表达式与图像之间转换困难,不能通过图像看出一次函数的性质,以及不会解决路程与时间、方案的选择这两类实际问题等。这三名学生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有思维不精确、缺乏深刻性,基础比较薄弱,数形结合思想意识较弱,工作记忆容量小,顿悟过程中缺乏检索一次函数知识的能力,符号意识较弱。本研究结合以上问题与原因分析给教师提出在教学中的四点建议:教师要注重学习困难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要着力培养学习困难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师要努力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符号意识,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要多一些夸奖,以期对教师提高一次函数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张莉[8](2020)在《“五味杂陈”:中职生尊严感的多向度表达》文中提出尊严是人的一种精神诉求,是否体验到尊严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无论是从学校教育生活构成了学生生活最主要的部分,还是从教育作为一项育人事业来说,尊严都应该成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使学生在体验尊严中成长为有尊严感的人。然而,中职教育和中职学生虽然被国家政策给予重视却被社会看低。针对中职生被社会歧视的现象,本研究关注中职生的尊严感,旨在了解中职生对尊严的理解、中职生的尊严感状况,从而揭示影响中职生尊严感的因素,并探讨维护和提升中职生尊严感的可能性。本研究采取质的研究方法,以Y职业中专的学生为例,通过以访谈为主,观察为辅的方法,呈现了中职生的尊严感状况。中职生的尊严感部分体现为健康的尊严感,所在学校优质的物理环境、严格的管理、显着的教育成果和良好的师生、同学关系让中职生对学校产生认可,并以作为学校的一分子而自豪,与接受普通教育相比的更高的考上大学的几率、所学知识的专业性和对技能的掌握让中职生对接受职业教育充满自信,更为重要的是,进入中职后取得的进步也让中职生获得了尊严感。但是,部分中职生的尊严感却以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以树立与学生身份不符的形象彰显自己的本事,以制造权力等级享受欺负他人的威严感,以打架等不合理的方式维护尊严感,总而言之,这部分学生以有违校纪校规和社会主流价值的问题行为为荣,甚至以践踏他人的尊严为尊严。有践踏他人尊严的人存在就有受害者存在,被欺负是中职生尊严感失落的重要表现之一,除此之外,教师的羞辱、家长的贬损和外界的歧视也体现了中职生尊严感的失落。健康、扭曲、失落的尊严感是中职生尊严感的多向度表达,此外,多向度还体现在中职生的尊严感并非总是与客观的尊严状况相匹配,既有对缺乏自尊的不自知也有对不被尊重的漠视。这都体现了中职生尊严感的“五味杂陈”。中职教育自身地位的争议性、教育者教育实践的双面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中职生尊严感“五味杂陈”的原因所在。据此,维护和提升中职生的尊严感需要从维护和提升中职教育的尊严、改变教育者的教育实践、提升中职生的自尊三个方面展开:从维护和提升中职教育的尊严来说,中职教育自身要维护其职业性价值和教育性价值,政府要为中职教育的质量攻坚营造良好的支持环境,社会要认可职业教育的独特价值;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教育者在日常教育实践中要避免羞辱学生,并尊重和关爱学生,教会学生自尊和尊重他人;从中职生对尊严的自我维护来说,中职生要维护自身的内在价值和权利,追求自我实现,维护自身的道德性。

陶殷[9](2020)在《初中生数学态度诊断与干预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小学相比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增多,且对学生的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学生一直难以适应或需很长时间才能适应这种要求,导致部分学生数学学习负担加重,对数学学习活动容易产生消极的态度。国家教育政策一直强调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切实减轻数学学习负担极其重要。针对减负这一目的,考虑通过改善学生的数学态度来达到。目前,对初中生数学态度水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缺乏对于不同数学态度水平的学生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等问题,因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1)在数学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中,是否存在数学态度水平较差的个体?(2)在数学态度水平较差的个体中,是否分别存在有用性、愉悦性、倾向性、学习动机、学习信念、学习策略方面表现相对最差的六类个体?(3)对六个个体进行数学态度方面的指导后,观察其数学学习成绩和数学态度水平是否均有所提高?采取个案研究法、访谈法、测试法和实验法,以《初中生数学态度量表》为测评工具,对被试者进行测试诊断,根据测试结果分别选出各维度最“差”的学生作为个案,对诊断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结合现有研究和专家建议,制定出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对被试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在数学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中,存在数学态度水平较差的个体;且数学学习成绩与数学态度水平存在显着正相关。(2)在数学态度水平较低的个体中,分别存在有用性、愉悦性、倾向性、学习动机、学习信念、学习策略方面表现相对最差的个体。(3)对被试者诊断指导后发现,数学学习策略维度水平相对最差的学生,其数学学习成绩提升幅度最大;其次是数学学习动机、有用性维度水平相对最差的学生,其数学学习成绩提升幅度相近;再是数学愉悦性维度水平相对最差的学生,其数学学习成绩提升幅度稍弱;最后数学倾向性、学习信念维度相对最差的学生,其数学学习成绩提升幅度最小。根据研究结果可知,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数学态度的积极转化,及时进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减轻学习负担。

王丽丽[10](2020)在《高一数学学困生课堂学习行为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困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其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个人经历各不相同,产生“学困”的原因也有所差异,因此针对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也应有所不同。本文通过课堂观察法和结构式访谈法对学困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个案研究,旨在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学困生课堂学习行为转化策略。根据学困生的特点,将学困生分为情感态度欠缺型学困生和知识能力欠缺型学困生,并通过课堂观察法对一名情感态度欠缺型学困生、一名知识能力欠缺型学困生和一名学优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由此得到的两名学困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观察数据分别与学优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观察数据进行对比。经过对比发现:(1)两名学困生在课堂上的无关学习行为对比学优生的无关学习行为发生频数相对较多;(2)言语行为中“学生群体回答”行为的发生频数学优生对比两名学困生相对较多;(3)非言语行为中“听讲”行为的发生频数学优生对比两名学困生相对较多;(4)非言语行为中“记笔记”行为发生频数知识能力欠缺型学困生对比学优生相对较多。根据课堂观察得出的结果,针对两名学困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分别对两名学困生进行访谈,通过访谈探究学困生所产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原因,研究发现情感态度欠缺型学困生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学习动机,长期的知识负积累导致学困生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并且课堂学习行为更容易受不良学习氛围影响,知识能力欠缺型学困生的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数学成绩无法提高,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缺乏交流,更善于“记”而不善于“听”。根据两名学困生在课堂学习行为上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提出具有针对性转化学困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建议,如针对情感态度欠缺型学困生的学习动机较弱问题可以成立互助小组,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学困生学习动机;针对知识能力欠缺型学困生的自信心不足问题可以为其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使学困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CTCL范式下高中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验研究 ——以高中数学“对数函数的性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三种较具影响力的认知发展理论
        2.1.2 最近发展区理论
        2.1.3 知识整合框架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CTCL范式下认知发展的研究
        2.2.2 数学教学中认知发展的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1.1 问卷调查法
        3.1.2 准实验研究法
    3.2 研究框架
第4章 认知起点的探查和实验前期准备
    4.1 测查内容的选取
    4.2 研究对象选择
        4.2.1 被试职能分配原因
        4.2.2 基于前测的同质性检验
    4.3 认知起点的探查
        4.3.1 对课前认知起点的测查
        4.3.2 对课前认知起点的分类
        4.3.3 对课中认知起点的预测
        4.3.4 对课中认知起点的验证
    4.4 基于认知起点的技术选择
        4.4.1 技术选择的原则
        4.4.2 具体的技术选择
第5章 实验教学的实施与数据分析
    5.1 实验教学的设计
    5.2 研究过程中的前测、中测与后测
        5.2.1 研究过程中的前测
        5.2.2 研究过程中的中测
        5.2.3 研究过程中的后测
    5.3 数据的综合分析
        5.3.1 基于学业成绩的数据分析
        5.3.2 基于认知发展的数据分析
第6章 研究总结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测查卷
附录B 验证卷
附录C 前测卷
附录D 后测卷
附录E 中测试题
附录F 教学设计详案
附录G 视频资源文字稿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3)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学生成绩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少数民族地区
        2.1.2 教师学科知识
        2.1.3 教师教学效能感
    2.2 关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
        2.2.1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内涵与结构研究
        2.2.2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测量研究
        2.2.3 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其他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2.3 关于教师学科知识的研究
        2.3.1 教师学科知识的结构研究
        2.3.2 教师学科知识的测量研究
        2.3.3 教师学科知识与其他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2.4 文献综述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与思路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工具
        3.4.1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问卷的形成
        3.4.2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效能感问卷的形成
    3.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3.5.1 数据的收集
        3.5.2 数据的处理
第4章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学生成绩的现状研究
    4.1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现状研究
        4.1.1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4.1.2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教师人口学因素的差异分析
    4.2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的现状研究
        4.2.1 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4.2.2 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的项目反应理论结果分析
    4.3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数学成绩的现状研究
    4.4 讨论
        4.4.1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现状
        4.4.2 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的的现状
        4.4.3 初中学生数学成绩的现状
第5章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学生成绩的关系研究
    5.1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与教学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5.2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学生成绩的多层线性分析
        5.2.1 初中学生成绩的内部差异检验
        5.2.2 初中数学教师人口学因素与学生成绩的多层线性分析
        5.2.3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成绩的多层线性分析
        5.2.4 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与学生成绩的多层线性分析
    5.3 讨论
        5.3.1 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系
        5.3.2 初中数学教师人口学因素与学生成绩的关系
        5.3.3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成绩的关系
        5.3.4 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与学生成绩的关系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对教育部门的建议
        6.2.2 对教师培训的建议
        6.2.3 对学校管理者的建议
        6.2.4 对一线教师的建议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适合高三潜能生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2.研究综述
    2.1 文献综述
    2.2 核心概念界定
3.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理论
    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3.3 元认知学习理论
4.适合高三潜能生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
    4.1 学案教学策略
    4.2 变式教学策略
    4.3 思维导图教学策略
    4.4 迁移理论教学策略
5.教学实践及效果分析
    5.1 教学实践设计
    5.2 教学实践过程
    5.3 教学实践数据及分析
    5.4 教学实践结论与不足
6.研究对教学的意义与思考
    6.1 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6.2 教学实践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三数学复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
致谢

(5)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实验研究 ——以“解三角形”二轮复习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现实背景: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现状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设计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深度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
        2.1.1 文献检索情况说明
        2.1.2 关于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研究
        2.1.3 关于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对比研究
        2.1.4 关于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的研究
        2.1.5 关于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2.1.6 关于深度学习的评价方式的研究
        2.1.7 研究小结
    2.2 关于高三数学二轮复习的研究
        2.2.1 关于变式教学研究
        2.2.2 关于“学为中心”研究
        2.2.3 关于微专题研究
        2.2.4 关于主题探究教学研究
        2.2.5 关于专题复习研究
        2.2.6 研究小结
    2.3 关于解三角形的研究
        2.3.1 文献检索情况说明
        2.3.2 关于“解三角形”二轮复习课的特点的研究
        2.3.3 关于“解三角形”二轮复习课教学方式的研究
    2.4 研究述评
第3章 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3.3 变式教学理论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整体设计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对象
        4.1.3 研究过程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研究法
        4.2.2 实验研究法
        4.2.3 问卷调查法
    4.3 研究工具
第5章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5.1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教学设计特征
        5.1.1 深度学习的特征
        5.1.2 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5.1.3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的特征
        5.1.4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教学设计
    5.2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解三角形”二轮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5.2.1 高考考试大纲及高考真题分析
        5.2.2 学情分析
        5.2.3“解三角形”二轮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5.3 边和角的计算问题教学设计
    5.4 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教学设计
    5.5 边和角范围问题教学设计
    5.6 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范围问题教学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研究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对象
    6.3 实验变量
    6.4 实验过程
        6.4.1 实验时间
        6.4.2 实验前测
        6.4.3 实验后测
        6.4.4 实验流程
    6.5 实验结果分析
        6.5.1 深度学习调查问卷的前测与后测成绩分析
        6.5.2 边和角的计算问题前测与后测成绩分析
        6.5.3 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问题前测与后测成绩分析
        6.5.4 边和角范围问题前测与后测成绩分析
        6.5.5 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范围问题前测与后测成绩分析
        6.5.6 性别对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反思
        7.2.1 研究的创新点
        7.2.2 研究的不足
    7.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深度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B 2010——2019 年全国卷新课标高考理科数学解三角形真题归纳
附录C 边和角的计算问题前测与后测
附录D 三角形周长与面积计算问题前测与后测
附录E 边和角的范围问题前测与后测
附录F 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范围问题前测与后测
附录G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教学设计模板
附录H 教学实验数据前测与后测成绩统计汇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高一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现状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意义
    1.6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自我调节学习
        2.1.1 自我调节学习定义
        2.1.2 自我调节学习的结构
        2.1.3 自我调节学习的实证研究
        2.1.4 自我调节学习与成绩的关系
    2.2 数学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2.2.1 数学自我调节学习的维度划分
        2.2.2 数学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基础
        2.2.3 数学自我调节学习的国内外相关性研究
    2.3 小结
3 高一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
    3.1 研究问题和对象
        3.1.1 研究问题
        3.1.2 调查对象的确定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内容与思路
    3.5 初测问卷
        3.5.1 问卷设计和编制
        3.5.2 初测问卷研究对象
        3.5.3 初测问卷的项目分析
        3.5.4 初测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3.6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6.1 研究对象
        3.6.2 信度检验
        3.6.3 效度检验
        3.6.4 小结
    3.7 高一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问卷城乡学校实测
        3.7.1 实测研究对象
        3.7.2 实测的得分分析
    3.8 小结
4 访谈研究
    4.1 研究问题和对象
        4.1.1 研究问题
        4.1.2 研究对象
    4.2 研究目的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内容与思路
    4.5 四位被试的访谈与分析
        4.5.1 被试A同学的访谈与分析
        4.5.2 被试B同学的访谈与分析
        4.5.3 被试C同学的访谈与分析
        4.5.4 被试D同学的访谈与分析
    4.6 访谈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的不足
    5.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测问卷
    附录2 :高一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3 :试题和访谈问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学习困难学生一次函数理解的课堂志研究 ——以杜郎口中学三名学生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数学理解
        (二)数学学习困难
        (三)一次函数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六、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课堂志的研究方法
        (一)课堂志研究的含义
        (二)课堂志研究的特点
    二、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二)研究学校和研究对象的介绍
    三、研究过程
第三章 学习困难学生一次函数理解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困难学生对一次函数概念理解存在的问题
        (一)只能说出概念的单一信息
        (二)不清楚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三)区分不清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
    二、学习困难学生对一次函数图像理解存在的问题
        (一)不会使用描点法画出一次函数图像
        (二)一次函数表达式与图像之间转换困难
        (三)不能通过函数表达式看出一次函数的性质
    三、学习困难学生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中存在的困难
        (一)解决路程与时间问题时存在的困难
        (二)选择方案问题时遇到的困难
第四章 学习困难学生一次函数理解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习困难学生对一次函数概念理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习困难学生思维不精确、缺乏深刻性
        (二)学习困难学生基础比较薄弱
    二、学习困难学生对一次函数图像理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习困难学生数形结合思想意识较弱
        (二)学习困难学生工作记忆容量小
    三、学习困难学生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存在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学习困难学生顿悟过程中缺乏检索一次函数知识的能力
        (二)学习困难学生符号意识较弱
第五章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一、教师要注重学习困难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教师要着力培养学习困难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教师要努力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符号意识
    四、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要多一些夸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课堂日志节选
致谢
个人简历

(8)“五味杂陈”:中职生尊严感的多向度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基于对学生尊严感的思考
        (二)基于对中职生特殊性的关注
    二、概念界定
        (一)尊严
        (二)尊严感
    三、研究综述
        (一)与学生尊严感相关的研究
        (二)与中职生尊严感相关的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霍耐特的承认理论
    五、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三)研究进入与过程
    六、研究反思
        (一)对效度的反思
        (二)对推广度的反思
        (三)对伦理道德的反思
第一章 学校扫描:Y校的历史沿革与教育现状
    一、历史沿革
        (一)中职教育繁荣期的建校与发展
        (二)中职教育衰落期的逆行
        (三)中职教育攻坚期的发展
    二、教育现状
        (一)学校环境
        (二)教师队伍
        (三)生源情况
第二章 获得承认的体验:健康的尊严感
    一、对学校充分认可的自豪感
        (一)对物理环境的认可
        (二)对教育质量的认可
        (三)对师生情和同学情的认可
    二、对中职教育前景的信任感
        (一)对依托对口升学步入大学的期望
        (二)对中职阶段学习专业知识的肯定
        (三)对凭借一技之长立足社会的信赖
    三、对自我取得进步的成就感
        (一)成绩的提升
        (二)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第三章 危险的自尊:扭曲的尊严感
    一、形象打造反映的病态的尊严感
        (一)与学生形象不符的穿着打扮
        (二)购买奢侈品与借衣服
        (三)谈恋爱
        (四)抽烟与拆毁公用设施
    二、权力等级体现的荒谬的尊严感
        (一)“攀势力”
        (二)恃势凌人
    三、尊严“争夺战”暴露的变形的尊严感
        (一)打架
        (二)和解时的较量
第四章 遭到蔑视的体验:失落的尊严感
    一、同学的欺负造成的尊严感失落
        (一)身体欺负
        (二)言语欺负
        (三)关系欺负
    二、教师的羞辱导致的尊严感失落
        (一)区别对待
        (二)言语攻击
        (三)难以接受的批评与惩罚方式
    三、家长与外界的负面评价引起的尊严感失落
        (一)家长的贬损
        (二)外界的歧视
第五章 中职生尊严感的分析与提升
    一、中职生尊严感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一)多向度:中职生尊严感的特征
        (二)原因:中职生尊严感何以呈多向度特征
    二、中职生尊严感的维护与提升
        (一)维护和提升中职教育的尊严
        (二)教育过程必须是有尊严的
        (三)中职生要维护自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初中生数学态度诊断与干预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8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假设
    3.4 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四章 初中生数学态度差异的个案研究及指导
    4.1 初中生数学态度诊断情况
    4.2 个案访谈情况
    4.3 诊断分析及结果
    4.4 对个案进行实验干预
    4.5 指导后个案情况
    4.6 研究结果
第五章 讨论、结论与建议
    5.1 讨论
    5.2 结论
    5.3 建议
    5.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初中生数学态度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10)高一数学学困生课堂学习行为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学困生
        2.1.1 学困生概念界定
        2.1.2 数学学困生概念界定
        2.1.3 学困生类型
    2.2 学习行为
        2.2.1 学习行为概念界定
        2.2.2 学习行为分类
3 文献综述
    3.1 学困生国内研究综述
        3.1.1 国内对学困生成因分析
        3.1.2 国内对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
    3.2 学困生国外研究综述
        3.2.1 苏联
        3.2.2 美国
        3.2.3 其他国家
4 学困生课堂学习行为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3.1 课堂观察法
        4.3.2 结构式访谈法
    4.4 研究工具
        4.4.1 观察量表的设计
        4.4.2 观察量表的信度
        4.4.3 观察量表的效度
        4.4.4 观察量表的使用
    4.5 研究过程
        4.5.1 课前会议
        4.5.2 课中观察
        4.5.3 课后会议
    4.6 数据分析
        4.6.1 数据整理分析
        4.6.2 数据分析结果
    4.7 课后访谈
        4.7.1 访谈目的
        4.7.2 访谈过程
        4.7.3 访谈内容
        4.7.4 访谈结果分析
5 学困生课堂学习行为成因分析
    5.1 情感态度欠缺型学困生课堂学习行为成因分析
        5.1.1 长期的知识负积累导致学困生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
        5.1.2 课堂学习氛围影响学困生学习积极性
        5.1.3 惰性支配着学困生的课堂学习行为
    5.2 知识能力欠缺型学困生课堂学习行为成因分析
        5.2.1 学习方法不当
        5.2.2 消极心理使学困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信心
        5.2.3 数学基础知识薄弱,数学知识缺乏结构性
6 学困生课堂学习行为转化策略提出
    6.1 情感态度欠缺型学困生
        6.1.1 成立互助小组,实行一对一帮扶
        6.1.2 制定严格管理机制,改善不良学习行为
        6.1.3 尊重情感态度欠缺型学困生,建立友好师生关系
    6.2 知识能力欠缺型学困生
        6.2.1 帮助学困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6.2.2 教授学困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与策略
        6.2.3 降低对知识能力欠缺型学困生要求
7 本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7.1 学困生课堂学习行为转化策略未经实验验证
    7.2 个案研究存在局限性
    7.3 课堂学习行为观察量表分类不够详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困生课堂学习行为观察量表
附录 B 新授课后情感态度欠缺型学困生访谈提纲
附录 C 新授课后知识能力欠缺型学困生访谈提纲
附录 D 习题课后情感态度欠缺型学困生访谈提纲
附录 E 习题课后知识能力欠缺型学困生访谈提纲
致谢

四、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应用题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D]. 韩丽云. 济南大学, 2021
  • [2]CTCL范式下高中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验研究 ——以高中数学“对数函数的性质”为例[D]. 张慧伦.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学生成绩的关系研究[D]. 程亚娥. 西南大学, 2021(01)
  • [4]适合高三潜能生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研究[D]. 廖红芳. 西南大学, 2021(01)
  • [5]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实验研究 ——以“解三角形”二轮复习课为例[D]. 魏福雄.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高一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现状的调查[D]. 宁锦松.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学习困难学生一次函数理解的课堂志研究 ——以杜郎口中学三名学生为个案[D]. 张惜蕊.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8]“五味杂陈”:中职生尊严感的多向度表达[D]. 张莉.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6)
  • [9]初中生数学态度诊断与干预的个案研究[D]. 陶殷.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10]高一数学学困生课堂学习行为个案研究[D]. 王丽丽.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