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奖:游戏正义和游戏乐趣

艺术奖:游戏正义和游戏乐趣

一、艺术大奖:游戏公正和游戏好玩(论文文献综述)

韩文娜[1](2021)在《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成于历史传统之中、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彰显儿童天性趣味的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含着宝贵的可供现代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论文旨在集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所潜藏的教育意蕴,通过现代课程手段,转化为以立德树人、培育素养为导向的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课堂育人质量提升为具体目标,以儿童认知、课程组织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原理为理论前提,采用历史史料梳理、学术文献分析、课程田野调查、专家对话访谈、教学案例设计等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历史与当下相统一的问题导向,按照“有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题思路,尝试论证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资源有效表达转译为现代体育课程语言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进路。本文共分6章,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如下:绪论从缓解当下课程危机的现实情境和推进体育课程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出发,描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并介绍论文的解题设想和基本架构。第一章首先以历史学的方法,在史料梳理基础上再现1949年以前中华传统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所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章转向现实关切,力争回答以民间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儿童体育游戏在发挥课程育人和课程改造方面,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价值。课程表达的价值目标与当下现状间存在实际落差。准确测量这一落差、找到课程表达困阻症结之所在,正是第三章的主题。在揭示民间体育游戏实现当下体育课程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之后,第四章集中对课程表达的原理与程序进行设计,即在规范层面提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的什么元素,在现代体育课程中的哪些环节,以何种载体和形式实现表达。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化理论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难点。紧随理论设计,论文第五章聚焦实践案例,以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上位指南,为体育游戏育人作用的发挥设计了文化价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大课程表达功能区,为了更好的确认本研究提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后期初步检验了课程表达的效果。通过对专家访谈,对授课教师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检验结果分别为:有质量的体育课,有内涵的体育课和有意思的体育课。证明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由于事关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故此本章构成研究的重点。论文第六章研究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实现合理课程表达的外部环境,力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促进游戏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保障体系,由此形成实现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内外合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表达为现代课程语言,能够强化当下中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新路。2、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是基于儿童娱乐天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为手段,可以构建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践路径,从而避免生硬灌输。3、当前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存在使用频率较低且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释放其应有的功能来激活校园活力。但大部分教师对其文化价值等教育价值存在一定认可。4、课程表达不是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取代现代体育课程,而是旨在汲取其优长,强化现代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5、将传统游戏转译为现代课程语言遵循着现代课程表达的规则与程序,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游戏资源的遴选及其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嵌置等步骤。6、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现代体育课程返本开新的重要遵循。7、加强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巩固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培育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申琳[2](2020)在《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文中认为自从2014年文化部发布的《2013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泛娱乐”这个概念以后,“泛娱乐”这个词就迅速席卷互联网,并发展成为一大浪潮,而IP(Intellectual Property)在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大热,形成井喷现象。文化IP的商业化让更多的资本充实起来,内容产业得到了多维度、多层面的开发。同样,在国家政策支持与新消费观念形成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儿童产业也出现新的发展机遇,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巨大,如果用IP将儿童文学、动漫、影视、游戏、教育等多内容形式串联起来,不仅能满足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产业打通整个儿童生态链。不过,在对优质内容的海量需求之下,优质儿童IP依旧屈指可数。其实,经过几千年文化传承,我国诞生了许多很好的儿童IP,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我国也具备了很好的讲故事、艺术创意及技术制作等能力,尤其是我国在5G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这些对儿童IP发展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优势。但是,一个成功的IP是由IP本身的内涵及其变现形式共同决定的,而我国很多经典的儿童IP由于诸多原因,更多情况是被一次性消费,尤其欠缺儿童IP周边的生产与运营能力,最终无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慢慢淡出时代与市场。而有些儿童IP则因为价值本身没有那么高,且缺乏长久生命力,却硬生生地被大资金、大平台强势导流,以商业化的思路运营,甚至为了迎合市场而开始批量“生产”,彻底脱离了IP价值最本质的东西,虽能取得一时的成效,却也终究无法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市场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儿童IP在泛娱乐时代的运营模式。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儿童IP开发的内涵。在理清相关重点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泛娱乐”背景下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界定儿童IP与儿童文学的关联,并描述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总结泛娱乐时代我国原创儿童IP的发展状况并重点分析其运营模式。在描述我国逐步形成完善的泛娱乐产业链的基础上,将我国儿童IP的发展纳入泛娱乐产业链进行考察,并特别强调了我国儿童IP意识在历史上的普遍缺失。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儿童IP三大领域——儿童动画IP、儿童漫画IP、儿童游戏IP——的运营模式逐一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国外优秀的儿童IP运营模式,具体考察了哈利波特、精灵宝可梦、小猪佩奇等全球顶尖的儿童IP,也对迪士尼全产业链运营进行了总结。国外儿童IP运营模式与儿童IP产业链相对而言较为成熟,对我国儿童IP运营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分析我国儿童IP面临的问题,总结我国儿童IP运营模式的三大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储洁雅[3](2020)在《畅销儿童绘本中的性别图景与性别权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儿童绘本相对与欧美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的数据显示,国内市场的发展前景愈发广阔,在童书销售品类中排名前三,成为家长老师们积极选购的学龄前儿童读物。本研究利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分析2015-2018年度广州图书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以及“当当网”的儿童绘本借阅、销售排行榜前100本儿童绘本,整合筛选后共75本儿童绘本,分别对其中成年男性女性和未成年男孩女孩角色进行内容分析。本研究通过分析总结畅销儿童绘本中传达的性别图景,发现儿童绘本中角色出场比例总体来看是失衡的,两性形象存设定中存在定型化和刻板印象,公共领域中社会角色、私人领域的家庭角色以及亲子关系的的呈现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分工和性别模式;深入统计分析绘本中两性角色表现的行为特征,发现绘本中依旧在传达“男女有别”二元对立的性别气质,并在无意识中传达了性别规范化教育;再进一步探讨了绘本中对社会性别的建构途径以及背后深刻的结构、经济和权力因素;针对上述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以期实现社会角色与身份回归真实、性别关系和性别利益力求平等、性别气质多元化传达、性别再生产的积极功能,同时给出可以借鉴和期待的绘本选择;最后进行反思和讨论,认为有必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主流、进一步加强对传媒中的社会性别评估和监测机制、转变性别教育观念、童书出版应秉承“回归儿童本位”的共识。

杨燕玲[4](2020)在《以绘本为载体实施中班幼儿品格教育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幼儿时期是幼儿自我品格养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有效地组织幼儿开展品格教育活动,可以引导幼儿对自我有一定的认识,逐步培养起内在的品格。幼儿形成良好的内在美德以及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品格,能够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健康领域内容与要求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培养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相对于常规的教育活动,图文并茂的绘本教学更能帮助幼儿提升对故事的专注力以及促进幼儿品格教育,选取的绘本内容源于幼儿自身生活经验,则更能引起情感共鸣。以绘本为载体对中班幼儿实施品格教育的行动研究,以绘本教学为切入点,选取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幼儿感兴趣的绘本,旨在真实环境中记录孩子,生成案例,挖掘绘本教学的作用,改善幼儿品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培养良好的品格。开展研究初期,研究者运用观察法、访谈法进行中班幼儿绘本教学活动的现状调查,发现教师在绘本教学活动中存在活动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单一、封闭性提问居多、活动反思缺乏针对性、幼儿缺乏主体地位等问题。基于中班幼儿绘本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探析,以及中班幼儿存在的品格教育问题,进行质的研究中的行动研究,开展以绘本为载体的中班幼儿品格教育活动,利用延伸活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品格,以此来扩大绘本教学效果。实验对象为南宁市D幼儿园中二班(4-5岁)的28名幼儿,根据本班幼儿存在的品格教育问题,选择与幼儿兴趣、生活经验相关的绘本进行三轮行动研究,按照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环节进行,重点观察幼儿勇敢、乐观情绪、诚实品格方面前后的变化,通过开展品格教育活动,重点观察的幼儿存在的品格教育问题能够得到较大改善。对以绘本为载体开展中班幼儿品格教育实践研究结果的分析后得到的反思,以及对幼儿园、幼儿家长及幼儿教师提供相关启示,有助于丰富中班幼儿绘本品格教育理论,提升幼儿园品格教育活动的质量;提升幼儿家长对幼儿绘本品格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师对幼儿进行绘本品格教育、观察分析能力,提升专业化水平。

赵芳妮[5](2020)在《早期阅读兴趣养成 ——一位学前儿童“悦读”生活世界的叙事探究》文中提出阅读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必备技能。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关键期,开展早期阅读活动的重点是培养早期阅读兴趣。目前,我国学前儿童阅读兴趣普遍不高,相关研究比较片面和单一。因此,本研究选取一位阅读兴趣浓厚的学前儿童——凡凡,借助现象学生活世界的理论视角,以叙事探究的方法描述其“悦读”生活的状况和体验,继而深度诠释早期阅读兴趣养成的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早期阅读兴趣浓厚的4个操作性定义:参与度高、专注度高、主动性强、愉悦感强来对研究对象的阅读生活状况进行深度描述,通过幼儿、家长和教师的记忆叙事完整重现研究对象凡凡的阅读生活世界。其次,以研究对象凡凡为核心对其生活的各个场域中的阅读活动展开调研。以时间维度为线索将凡凡的家庭阅读生活按照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进行划分。通过访谈法追溯了凡凡在家庭生活中的阅读活动,发现凡凡早期阅读兴趣浓厚得益于:胎儿期的阅读胎教活动;婴儿期游戏化亲子阅读活动;幼儿期的自主阅读与早期书写萌发活动。通过进入凡凡所在幼儿园,对凡凡带班老师以及园长进行访谈。归纳总结了凡凡幼儿园时期所接受的早期阅读教育:小班时期习惯护航开启阅读之旅;中班时期家园合作走进绘本世界;大班时期趣书相伴阅读融合进主题活动中。走访调查了凡凡常去的两所公共图书馆,发现其具有开放、公益、专业的基本特征。图书资源充足、丰富、专业,开展了以激发学前儿童兴趣为目标的公益性阅读活动。早期阅读兴趣养成源于家庭阅读活动中丰富的阅读材料和浓厚的阅读氛围,幼儿园开展符合其年龄特征的绘本故事教学以及组织形式多样的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在社区图书馆接触到丰富全面的图书并参加丰富多彩的公益性阅读活动。但研究发现,凡凡的父亲在凡凡的阅读活动中较为缺失,应该加强父亲在阅读活动中的参与度,另外应该为学前儿童构建家庭、幼儿园、社区“三位一体”的早期阅读生活世界。

沈昕[6](2020)在《当代建筑中的反常合道现象研究》文中指出如同人们只会用习得的认知方式去认识事物一样,多数建筑师也只会用习得的方法来设计。务实或求虚,建筑师有各自的方法生成一幢建筑,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经验常使他们在未开始设计之前便预设出某种结果,并在后续进程中对这个结果进行有力的控制,这的确是普遍而高效的方法,但固定、容易的操作难免成为建筑师不思考的惯力,使设计停留于表面从而远离了创造。苏轼在评论柳宗元的诗时写到“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苏轼的“反常”是指诗的内容或表现手法不符合人所共知习见的常情、常规,而“合道”则肯定这种“反常”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感受,创造出既符合艺术创新规律又非一般的新奇形象。冯纪忠在介绍“何陋轩”时笑称其是对“反常合道”的妙用,然而,冯纪忠所谓的“反常”与“合道”在建筑中指向什么?本文的讨论从求解这个问题开始,主体分为“寻解——收编”两个部分。首先,思考“反常合道”在建筑中的指向,笔者通过提取历史中的“非常规”建造活动,将其置于与“常规”建筑的对比关系中,以寻解何为“反常合道”的建筑现象。从探讨使之发生的原因中,挖掘出两条与“常”相关的“反常”线索:“常规建造”与“日常生活”。二者相互掣肘、贯穿始终,使论文研究在避免被经验化的理论绑架而脱离于现实的同时,也避免过分纠缠于“日常”而落入世俗。“道”常被人用“否定”的方式描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道”包含着不可定义的特性,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道”表达着万物并不以客观物而存在,它需要通过人的体悟去获得,似一种可不断深入探索的无穷尽结构。“合道”作为动词,指不同的建筑师探求创作之意义的过程,如何“合”是本研究的核心,即通过现象来反思设计的固定方法,而非讨论“反常”建筑现象本身。在方法反思的过程中,园林处在与“反常”相关的两条线索交汇处,与此同时,园林还具有接续古今、延长传统智慧的能力。在进一步的园林研究中笔者总结出三个重要启示:关乎结构、身体以及材料。因为当代“反常合道”的建筑现象得自于完全不同的创作方法,笔者用这三个同样没有清晰界限的启示应对当代庞杂建筑异规的筛选与编配工作,通过“有法无式”(结构)、“道不远人”(身体)、“莫若以明”(材料)来讨论、联类当代创作中互文的、可变的、不连续的、否定的、借鉴的、叠合的“反常”建筑方法,为重新探寻身体“经验”与“体验”、建筑的创作与使用以及材料的可能性提供出机会,并在进一步对这些“反常”建筑的共有特征进行总结的过程中,使隐藏于现象背后的价值被人们识别,以期对人们思考当代建筑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陈莉[7](2020)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认为考察中国百余年来的儿童文学发展,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方面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一方面建构和创作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发展的中国道路。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实证性地描述这一过程,具体呈现译介的成果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和作品创作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中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本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对五四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史作一简述。第一章:评述“十七年”及“文革十年”时期在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七年”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及传播的概述。二是以儿童文学评论家兼作家陈伯吹为例,讨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体呈现外来影响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以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严文井和孙幼军的创作为例作深入探讨。四是以几部儿童小说为样本,探究揭示“文革十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评述1976年至1980年期间,“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76至1980年期间,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二是“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三是以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叶永烈为例,讨论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在挣脱历史惯性时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评述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9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八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概述。二是以鲁兵、胡从经、洪汛涛、王泉根两代学者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柯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为例,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四章:评述改革开放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年)期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情况的概述。二是以汤锐、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彭懿等七位青年学者为例,讨论1990-1999年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孙幼军、秦文君、曹文轩、梅子涵、汤素兰、陈丹燕、彭懿和杨红樱两代儿童文学作家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五章:本章以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本图画书理论家、编辑和出版人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理论为例,简要阐述这一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过程。二是从学者接受、儿童文学教材中的体现、原创图画书月刊的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究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语:在回顾70年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一译介和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展望。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方位译介及其影响,导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在风貌。改革开放后对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影响,使得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绚烂的世界儿童文学地图中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因此,探究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李佳琪[8](2020)在《校外钢琴教师教育信念和教育行为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在校外钢琴教育乱象丛生的现实背景下,本研究以质化研究为取向,采用“目的性抽样法”中的典型个案原则,对一名校外钢琴教师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行为进行调查。借助NVivo软件剖析该校外钢琴教师的教育信念,明晰在信念立场下的教育行为,厘清教育信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探究影响校外钢琴教师教育信念和教育行为的因素。通过对个案教师的调查,研究者发现个案教师的教育信念表现为对教育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师的信念、对课程的信念四个方面。其中,对教育的信念表现为教育是“全人”教育、钢琴教育是情感教育,不偏重技术的钢琴教育目标,需要赏识教育、需要循序渐进以及与家长“同步”的看法;对学生的信念表现为学生具有独特性、学生具有自主性、学生具有互哺性的看法;对教师的信念表现为教师要具有专业性、教师要具有互动性、教师要具有发展性的看法;对课程的信念表现为课程范围需要有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感知、钢琴弹奏知识与技能、钢琴即兴创编以及乐曲阐释与音乐相关文化四个方面,教材不是最重要的,课程内容既需静态预设,也要动态生成的看法。个案教师的教育行为表现为教学原则的运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评价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实施五个方面。其中,教学原则表现为因材施教原则和激励导向原则的运用;教学内容表现为引用国外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选择;教学方法表现为经验联结法、情境体验法、趣味游戏法、语言艺术法的实施;教学评价表现为全美钢琴评鉴考试的选择;教学策略表现为对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积极与家长沟通、组织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通过对个案教师的教育信念与教育行为的描述,对其进行了特点总结和关系比较。通过对个案教师教育信念与教育行为的特点总结,发现个案教师的教育信念总体上呈现学生中心取向与进步观点取向,教育行为总体上呈现进步型取向。此外,通过对个案教师的教育信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比较,利用NVivo软件对教育信念和教育行为编码节点的内容进行文本聚类分析。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发现个案教师的每一项教育行为都与某几项教育信念存在极强的相关性,说明个案教师的教育信念与其教育行为存在一致性,教育信念影响教育行为的实施;同时,个案教师的教育行为也影响着教育信念的变革,当个案教师的教育信念与教育行为会出现落差时,个案教师会变革已有的不合理的教育信念。因此,可以说个案教师的教育信念与教育行为是趋向一致且互相影响的。但由于功利性的社会文化影响,个案教师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行为在教学内容选择、考级选择的问题上存在部分冲突。透过个案教师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行为,分析得出个案教师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行为受到自身性格特征、家庭背景、教育经历、教学经验、管理者身份等自我因素,和国家政策、学生家长、功利性的钢琴教育观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完善校外钢琴教师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行为,针对校外钢琴教师、钢琴培训机构、家长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议:教师应强化角色意识、提升自身素养、注重教学反思、加强与家长的合作、注重教育行为的选择;钢琴培训机构应加强教师培训交流工作、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提供教师发展空间;家长应转变功利态度、理解教师工作。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个案教师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行为的描述,发掘个案教师教育信念和教育行为中的闪光之处,弥补校外钢琴教师教育信念和教育行为研究的不足,丰富教育信念和教育行为的相关理论,为校外钢琴教育从业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周莹[9](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朱福芳[10](2020)在《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文中研究说明关于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一般印象是十九世纪末期英国一位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海上惊险小说《金银岛》的作者,而不会想到他同时也是英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实,斯蒂文森的创作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探索文学创作表现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一直为其所钟爱。在44年的短暂生命中,斯蒂文森共创作了12部小说、4部短篇故事集、4部诗集、5部旅行文集、6部杂集和2部非小说集,其内容涉及冒险、航海、海盗、阴谋、道德、人格、儿童、旅行等多种主题。斯蒂文森作为英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其劳绩为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之为研究对象,特别是对他的作品进行探讨,可以挖掘斯蒂文森的文学价值以及正确认识他对英国文学和对后世的影响。本文乃纳入英国新浪漫主义文艺思潮语境下斯蒂文森文学思想与创作文本的专题研究。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对斯蒂文森与新浪漫主义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品读与诠释。以斯蒂文森为代表的新浪漫主义在继承发展早期浪漫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主张及其特征。斯蒂文森的文学创作可谓忠实地实践其文学理论,他认为浪漫的文学要讲好故事,文学创作要重视想象的作用,并提出小说之于成人就是“游戏”等观点。通过对斯蒂文森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其新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体现于“新”和“奇”两个方面。本乎此,以他的创作尤其小说作品为基础,着重从“游戏”和“冒险”两个审美维度来分析其创作的新与奇,挖掘存乎其中的文学张力与阅读魅力,达到对该文学个案的解读,是论文的目标。在这一前提下,进一步梳理、分析斯蒂文森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对英国文学的贡献以及之于“新浪漫主义”的建构意义。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论述了新浪漫主义概念、内涵的界定与释义;斯蒂文森与新浪漫主义的关系;研究综述;论文的思路、方法与创新点。该部分首先重点辨析新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异同,并着重探讨新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其次,此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对斯蒂文森与浪漫主义的研究情况,从而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与价值。再次是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论述19世纪后期英国新浪漫主义的诞生和创作特征。此部分内容首先探讨新浪漫主义的兴起。研究作家作品,离不开对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分析,即文学创作和它的发展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新浪漫主义的诞生也与19世纪后期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关联。阐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古已有之,而且一直与现实主义同生共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呈现不同的形式。探究新浪漫主义既具有早期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更有所创新,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早期浪漫主义进行继承与发展。其次论述19世纪后期英国新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主要分析新浪漫主义与早期浪漫主义之异同。新浪漫主义大胆、有意地把“幻想”当作艺术创作的主要对象。这些幻想往往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历险,其创作追求“新”与“奇”。具体来说大抵体现在三个层面:在精神追求上,自由、民主、正义的社会理想淡化,很少或不再抒发对政治的狂热,而更加渴求于未知世界的冒险。在生存意识上,不再热衷于塑造精神高大上的孤身奋战的自我主义英雄,而是刻画具有积极进取意识的强者。从审美特征上看,主观的、激情的、理想的、哀婉的意识逐渐消褪,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被冷峻但特异的写实风格所代替。此外,作家对于大自然的态度,也不再是单纯地描绘或着意突出诗情的田园风光,更多则是对异域风情的痴迷或刻意表达。第二章梳理斯蒂文森的生平与创作,探讨其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首先概述作家生平事略与写作生涯,究索他的成长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继而观照他的文艺思想与小说观。19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坛带有所谓“世纪末”色彩。斯蒂文森的新浪漫主义以离奇的故事、悬念的情节、多彩的异域风情吸引大批读者。斯蒂文森的文艺观,既是兹观念系统的艺术实践,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自己创作产品的某种注脚,体现着其文学追求与审美标准。文学观与文学创作水乳交融,灌注了作家对文学、人生、社会等各方面的思考,浸润着生命感悟、价值理想以及独具个性的真知灼见。他执念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因此作家必须会讲故事;小说创作就像布局游艺并深入游戏之中,让人愉悦;作家应充分释放智力,极端重视想象的作用。以自己的创作为基石,作家试图建立起一种适合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新观念。斯氏文艺观,具有实实在在的、独成体系的理论价值:既包括对小说本质的思考,也包括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他的创作实践着他的文艺观,体现在一系列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作品之中;而集中表现于不遗余力地突出“新”与“奇”的特点。第三、四章为作品论。在斯蒂文森文艺观的基础上,研究其主要代表作品,探讨其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小说(兼顾散文与诗歌)作为证例,重点究析“游戏”与“冒险”两个审美特征,具体选择四部长篇小说、一部散文和一部诗集进行解读与论析。第三章探讨斯蒂文森创作中的“游戏”特征,这是其小说美学理论的核心观念。斯蒂文森认为人与世界和解的最佳方式在于应该像孩子一样游戏,在游戏中建立亲和关系。他设计了一个个游戏,置小说人物于荒岛、高地、旷野等可以刺激人丰富想象力的地理空间,与能够和当前拉开一定距离的历史时间的立体之维里尽情嬉戏。此章选择《诱拐》和《黑箭》两部长篇小说作例释,透析斯蒂文森在苏格兰、英格兰之历史时空故事语境中的“游戏”运作。作家把读者拉进游戏世界,在虚构与真实、严肃与娱乐、历史与现实中感受新浪漫主义释放出的艺术魅力。第四章探讨“冒险”特征,这是其小说美学理论的另一个核心观念。斯蒂文森似乎是驾轻就熟地把冒险故事以传统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并把遥远的异域、奇异的人物、荒凉的孤岛、浩渺的海洋融进故事机理,展示出新浪漫主义的脱凡之美。人物不断地冒险、探奇、寻觅,把冒险作为一门艺术,一个理想目标。参与者或者获得一笔财富,或者窥见一个理想王国,或者进行一次道德救赎之旅。像所有的艺术追求一样,冒险即便没有达到终极目标,其乐趣也往往以充分展示的方式获得最大化,换言之,冒险的价值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此章以长篇小说《金银岛》《化身博士》和散文、诗歌作例释,揭示斯蒂文森创作的这一新浪漫主义重要特征。第五章论析斯蒂文森的价值意义和启示影响。斯蒂文森用新浪漫主义小说征服了英国民众,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他是一位深具内涵极有价值的伟大作家,所以其作品长期流传不衰,并且对英国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斯蒂文森拓展了英国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赋予浪漫主义以新的内容和蓬勃的生命力。他的所有叙事作品不仅富有充满浪漫色彩的壮丽景色和奇风异俗,包括原野森林、荒山峭壁、洋滩海浪、盗群习约、切口黑话之类,也很多迷信传说、贪欲恶习、双重人格等等。这些作品尽管不是毫无瑕疵、完美无缺,但无不洋溢着清新、奇特,自然、突兀,亲切、惊悚的浪漫格调,具有毋庸置疑的审美价值与启发借鉴意义。他开辟的新浪漫主义传统,被稍后的知名作家赖德·哈格德所继承。斯蒂文森还直接启发了19世纪后期名噪一时的唯美主义大师奥斯卡·王尔德,其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就烫烙着《化身博士》的深刻印痕;还有赫伯特·威尔斯的幻想小说《隐身人》、约瑟夫·康拉德的《秘密分享者》等作品,灵感显然也都来自《化身博士》。此外,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斯蒂文森文学传统的英国作家罗德亚德·吉卜林(也包括康拉德)于多个层面上步斯氏后尘,尤其是冒险小说的创作,而其中显而易见的殖民扩张色彩亦与之不无关系。及20世纪初期,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勃兴,其实斯蒂文森的新浪漫主义文学创新包含一些现代主义元素,这些因子就不同程度地为现代派作家所吸收,尤其涉及关于人格、精神、异化、道德、存在与生存等问题时,成为现代主义文学观念的一个源泉,这方面《化身博士》比较典型,同时还包含着对冒险小说和科幻小说的巨大影响。这些影响都是超越国界而广及世界文学范畴的。最后第六部分是结语,乃是对全文的收束与总结。着重思考历史上的英国新浪漫主义文学与斯蒂文森在当下高科技信息霸权时代,图文斑斓、碎片阅读、娱乐至上语境下的命运或前途。斯蒂文森倒似乎更像一个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遗留下的新浪漫主义文学范典,经过变异仿佛演化而为一个不乏自觉意识的文学现象,这一现象丰富和拓展了文学表现的能量和空间,它既是19世纪后期英国文学的特有景观,更是一个世纪之后世界文学的一条风景线。试看《哈利·波特》风靡全球以来的几十年,充满冒险传奇的小说、卡通、影视、游戏等等,除去其中用以吸引眼球的魔幻因素,受众似乎能够隐约发现斯蒂文森的思维逻辑与格局。也许,作家与新浪漫主义文学遗产的活力依旧,像所有文学史上那些曾经焕发异彩的文学遗产一样,仍在不断地给予作家以灵感。

二、艺术大奖:游戏公正和游戏好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艺术大奖:游戏公正和游戏好玩(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二)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规律探寻
        (三)体育课程西化危机的文化化解
        (四)民间游戏丰富内涵的价值回归
        (五)文化记忆课程开发的自觉选择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间体育游戏
        (二)儿童
        (三)课程表达
    四、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课程组织理论
        (三)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转化理论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一)文献资料法
        (二)访谈法
        (三)实地考察法
        (四)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历史演进轨迹
    一、体育游戏的起源假说
        (一)宗教仪式起源说
        (二)军事战争起源说
        (三)生存劳动起源说
        (四)角色模仿起源说
    二、古代儿童体育游戏的社会教化功能
        (一)伦理秩序的规范
        (二)社会行为的体验
        (三)劳动经验的传授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
    三、近代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与维新
        (一)晚清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
        (二)民国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儿童游戏观
第二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价值
    一、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造的示范
        (一)平衡日益西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底色
        (三)释放学校体育课程的潜在活力
    二、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凸显
        (一)在身心体验中享受运动乐趣
        (二)在自主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
        (三)在群体交往中完善健全人格
        (四)在积极求胜中培养道德意志
第三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现状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调研的设计
        (一)调研对象
        (二)调研工具
        (三)分析工具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问题诊断
        (一)课程表达的总体概况
        (二)课程表达的成效与经验
        (三)课程表达的瓶颈与局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困境表现
        (一)课程表达的目标失联
        (二)课程表达的内容失语
        (三)课程表达的方法失策
        (四)课程表达的评价失措
第四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设计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程序规则
        (一)层级与过程:课程表达的靶向调整
        (二)嵌入与整合:课程表达的进路选择
        (三)展示与竞技:课程表达的要素呈现
        (四)目标与结果:课程表达的评价再构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功能定位
        (一)儿童价值观念的正向引领
        (二)儿童运动能力的自主提升
        (三)儿童身心习惯的正确养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载体
        (一)教材教具:内容载体
        (二)课堂教学:形式载体
        (三)校运动会:拓展载体
第五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案例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类型划分
        (一)身体素质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运动能力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三)文化素养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案例呈现
        (一)翻山头与送军粮:灵敏素质的发展
        (二)蹦房子与跳大绳:运动能力的强化
        (三)赛龙舟与蝶穿花:文化素养的涵育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效果反馈
        (一)有质量的体育课:专家评价与建议
        (二)有内涵的体育课:教师自评与反思
        (三)有意思的体育课:学生评价与期待
第六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环境
    一、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
        (一)顺应时代的课程建设导向
        (二)因地制宜的特色政策保障
    二、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
        (一)学科统整视域下的教学软环境营造
        (二)体育教师“游戏认知与素养”的提升
    三、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
        (一)游戏育人职责在家庭中的落实
        (二)体育游戏、师徒模式与亲子关系的加固
    四、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一)“全民健身”对社区儿童体育游戏的接纳
        (二)社区空间与儿童体育游戏的课外拓展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对本文相关范畴的基本解释
        1.1.1 泛娱乐与IP
        1.1.2 社交媒体
        1.1.3 粉丝和粉丝经济
        1.1.4 社群
        1.1.5 二次元
        1.1.6 Z世代和新生代父母
    1.2 选题背景
    1.3 选题意义
    1.4 国外关于文化产业与IP问题的研究现状
        1.4.1 文化产业的范畴
        1.4.2 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1.4.3 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1.5 国内关于IP问题的研究
        1.5.1 IP现象早已存在,但IP问题研究是新问题
        1.5.2 我国关于IP问题的专着
        1.5.3 我国关于IP问题的其他文献
        1.5.4 我国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现状
        1.5.5 我国针对儿童IP运营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学方法
        1.6.2 数据分析法
        1.6.3 跨学科研究方法
    1.7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7.1 研究创新点
        1.7.2 研究难点
    1.8 研究框架
第2章 儿童IP开发运营的内涵
    2.1 IP的内涵和特点
        2.1.1 IP的内涵
        2.1.2 从吉祥物IP运营透视IP内涵
        2.1.3 优秀IP的特质
    2.2 儿童IP
    2.3 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
        2.3.1 成人IP的儿童化
        2.3.2 儿童IP的全年龄层化
        2.3.3 介于儿童IP和成人IP之间的“儿童IP成人化”IP
    2.4 儿童文学及其与儿童IP的关系
        2.4.1 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
        2.4.2 泛娱乐时代儿童文学出版的大发展与新突破
        2.4.3 儿童文学是儿童IP内容运营源头之一,但不等于就是儿童IP
第3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概观
    3.1 泛娱乐时代我国的泛娱乐产业链
        3.1.1 腾讯: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娱乐新生态
        3.1.2 阿里巴巴:打造阿里大文娱
        3.1.3 百度: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泛娱乐
    3.2 泛娱乐产业链上的儿童IP发展状况
第4章 我国儿童IP运营的历史与现实
    4.1 动画IP:儿童IP最主要的IP形式
        4.1.1 中国动画第一个黄金期(1957-1967年)
        4.1.2 中国动画第二个黄金期(1979-1989年)
        4.1.3 中国动画缓慢发展期(1990-2010年)
        4.1.4 动画IP萌芽期(2011-2015)
        4.1.5 动画IP成长期(2015-至今)
    4.2 动画电影IP
        4.2.1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记》经典IP与国人的“大圣情怀”
        4.2.2 《大鱼海棠》:成功的衍生品周边运营
        4.2.3 《大护法》:暴力美学与内容硬伤的悲歌
        4.2.4 《风语咒》:构建“中国超级武侠世界观”IP群的试水运营
        4.2.5 《白蛇:缘起》:传统IP的创新价值的实现
        4.2.6 《哪吒·魔童降世》:颠覆经典,衍生新的儿童IP
    4.3 网络漫画IP:二次元文化成主流
        4.3.1 《狐妖小红娘》:动画热播赋能原着漫画
        4.3.2 《一人之下》:传统文化灵魂下的消费者认同
    4.4 游戏IP:机遇和挑战并重
        4.4.1 《王者荣耀》:现象级游戏IP的荣耀
        4.4.2 《阴阳师》:“以玩家为本”的衍生开发
第5章 国外优秀儿童IP的运营分析
    5.1 哈利波特:从畅销小说到IP多元化商业开发模式
        5.1.1 “哈利波特”IP开发的核心:系列小说与系列电影
        5.1.2 “哈利波特”IP的游戏开发
        5.1.3 “哈利波特”IP的主题公园建设
        5.1.4 “哈利波特”IP周边衍生品链建设
    5.2 精灵宝可梦:从反应平平的游戏到全球第一大儿童IP
        5.2.1 漫画游戏联动,“精灵宝可梦”IP价值显现
        5.2.2 技术+社交的产品模式激发IP的独特价值
        5.2.3 IP大电影: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的价值进化
        5.2.4 联名营销:IP商业价值的充分释放
    5.3 小猪佩奇:中国社交媒体捧红的儿童IP
        5.3.1 《小猪佩奇》的成名史:从儿童IP到全民IP
        5.3.2 《小猪佩奇》IP的核心价值: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挖掘
    5.4 迪士尼全业产业链运营
        5.4.1 迪士尼媒体网络
        5.4.2 迪士尼主题公园
        5.4.3 迪士尼影视娱乐
        5.4.4 迪士尼消费品
第6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问题与对策
    6.1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面临的问题
        6.1.1 儿童IP产业链不够健全
        6.1.2 儿童IP全年龄段的开发意识不足
    6.2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对策
        6.2.1 孵化阶段:打造优质儿童IP内容
        6.2.2 放大阶段:善用社交媒体宣传
        6.2.3 变现阶段:跨界运营,进行商业化运作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畅销儿童绘本中的性别图景与性别权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绪论
    1.1 研究动机和缘由
    1.2 研究背景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设计
    1.6 本文的创新点
2.畅销儿童绘本中呈现的性别图景
    2.1 儿童绘本中塑造的未成年人性别形象及图景
    2.2 儿童绘本中塑造的成年人性别形象及图景
    2.3 儿童绘本中人物角色呈现的性别行为特征探究
3.解构畅销儿童绘本中的社会性别
    3.1 性别出场格局——被遮蔽的性别失衡
    3.2 绘本中两性性别形象的建构与呈现
    3.3 绘本中的性别角色与性别分工模式探析
    3.4 绘本中的性别叙事和性别结构
4.畅销儿童绘本再解读——对社会性别的建构及规训
    4.1 畅销儿童绘本中建构社会性别的重要途径
    4.2 女性主义视角下畅销儿童绘本性别图景背后
5.展望探索与总结反思
    5.1 对绘本建构性别图景的展望与探索
    5.2 总结
    5.3 讨论与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广州图书馆绘本类图书借阅排行(2015-2018)
附录二 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绘本类图书借阅排行(2015-2018)
附录三 当当绘本类图书综合畅销排行榜
附录四 最终编码样本库绘本
致谢

(4)以绘本为载体实施中班幼儿品格教育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一)幼儿阶段是进行品格教育的关键期
        (二)绘本教学是对幼儿品格培养的有效途径
        (三)实践中观察到幼儿园绘本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品格教育的研究综述
        1.国外关于品格教育的相关研究
        2.国内关于品格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3.关于品格教育的涵义分析
        (二)关于绘本的相关研究综述
        1.幼儿园绘本教学活动特点的相关研究
        2.关于绘本内容教育价值的研究
        3.关于绘本应用于品格教育的研究
        (三)关于研究综述的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品格与幼儿品格教育
        (二)绘本与绘本教学
        (三)勇敢品格
        (四)乐观情绪
        (五)诚实品格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1.访谈法
        2.观察法
        3.案例分析法
        (四)创新之处
        (五)研究过程
        (六)研究可行性分析
        1.有利的环境条件
        2.适宜的研究对象
        3.优越的教育资源
第1章 以绘本为载体实施中班幼儿品格教育行动研究活动设计
    一、方案设定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价值澄清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3.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
        (二)现实依据
    二、方案内容的选择与实施
        (一)绘本内容的选择
        1.绘本主题一:勇敢品格
        2.绘本主题二:乐观情绪
        3.绘本主题三:诚实品格
        (二)绘本的内容分析
        (三)绘本教学活动计划
        1.幼儿自主阅读
        2.绘本集体教学活动
        3.绘本教学相关延伸活动
第2章 以绘本为载体实施中班幼儿品格教育行动研究过程
    一、中班幼儿绘本教学现状调查
        (一)中班幼儿绘本教学选材现状
        (二)中班幼儿绘本教学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以绘本为载体实施中班幼儿品格教育行动研究过程
        (一)第一轮行动方案—激发幼儿品格培养意识
        (二)第二轮行动方案—巩固幼儿品格教育目标
        (三)第三轮行动方案—提升幼儿品格教育目标
第3章 以绘本为载体实施中班幼儿品格教育反思与启示
    一、以绘本为载体实施中班幼儿品格教育的反思
        (一)树立整体的绘本品格教学观
        (二)擅于抓住形成性提问的契机
        (三)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
    二、以绘本为载体实施中班幼儿品格教育的启示
        (一)教师方面
        1.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创设多样化的品格教育方式
        2.使用标准规范的语言,给予幼儿鼓励和关怀
        (二)家长方面
        1.担负起对孩子品格培养的责任
        2.提升幼儿家长对绘本的重视程度
        (三)园所方面
        1.环境创设是基础
        2.师资培训是保障
        3.园本课程是关键
    三、讨论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早期阅读兴趣养成 ——一位学前儿童“悦读”生活世界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实践需要:早期阅读兴趣养成是学前儿童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
        (二)现实困境:电子媒介泛滥导致学前期儿童早期阅读兴趣低下
        (三)理论欠缺:早期阅读兴趣的研究相对片面和单一
    二、概念界定
        (一)早期阅读
        (二)早期阅读兴趣
        (三)“悦读”
    三、文献综述
        (一)早期阅读兴趣的概念研究
        (二)早期阅读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早期阅读兴趣的养成的研究
        (四)文献评述
    四、理论视角:生活世界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质量与伦理
第一章 凡凡阅读兴趣浓厚的现状及体验深描
    一、积极参与阅读
        (一)“我喜欢听妈妈讲晚安故事”
        (二)“阅读区,我的最爱”
    二、专注投入阅读
        (一)“嘘,请别打扰我看书”
        (二)“我喜欢听老师说故事”
    三、主动进行阅读
        (一)“我可以自己阅读,不用催”
        (二)“我在阅读区等你”
    四、纵享快乐阅读
        (一)“阅读是我的快乐源泉”
        (二)“阅读帮我赶走情绪小怪兽”
第二章 凡凡早期阅读兴趣养成溯源——家庭篇
    一、胎儿期:阅读胎教打下坚实基础
        (一)胎教阅读在行动
        (二)带你认识多彩世界
    二、婴儿期:亲子互动游戏化阅读
        (一)多元化阅读材料
        (二)游戏化阅读方式
        (三)参与式阅读陪伴
    三、幼儿期:自主阅读萌发早期书写
        (一)各类主题绘本,解决成长烦恼
        (二)自主阅读为主,亲子阅读为辅
        (三)尊重孩子意愿,帮助识字与书写
        (四)参加阅读活动,丰富阅读生活
第三章 凡凡早期阅读兴趣养成溯源——园所篇
    一、小班:习惯护航开启阅读之旅
        (一)阅读材料:取书、护书、认识书
        (二)阅读教学:观察、表达、表演书
        (三)阅读氛围:全员、丰富、分享书
    二、中班:家园合作走进绘本世界
        (一)阅读材料:充足、多元、整理书
        (二)阅读教学:理解、质疑、制作书
        (三)阅读氛围:活跃、积极、置换书
    三、大班:趣书相伴阅读无处不在
        (一)阅读材料:新颖、有趣、讲解书
        (二)阅读教学:融合、拓展、感悟书
        (三)阅读氛围:自由、激烈、玩转书
第四章 凡凡早期阅读兴趣养成溯源——社区篇
    一、基本情况:开放、公益、专业
        (一)开放时间,错峰开馆假期相伴
        (二)图书借阅,“零门槛”享专业服务
        (三)专业团队,统一培训专业服务
    二、阅读材料:足量、丰富、专业
        (一)藏量充足,各取所需应有尽有
        (二)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可供选择
        (三)专业采购,保证图书较高质量
    三、阅读活动:丰富、专业、盛大
        (一)全面覆盖,活动类型丰富多样
        (二)尊重儿童,以激发兴趣的目标
        (三)多方联合,组织盛大阅读活动
第五章 研究启示与反思
    一、启示
        (一)家庭: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二)园所:开展多样化阅读教学
        (三)社区:提供公益性阅读服务
    二、反思
        (一)端正阅读观念,维护阅读兴趣
        (二)强化三方合作,构建书香社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当代建筑中的反常合道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名词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对“反常合道”建筑的求解
        1.1.2 对建筑创作方法的困惑
    1.2 研究对象
        1.2.1 “反常合道”概念的界定
        1.2.2 建筑中“反常合道”现象的指向
    1.3 研究现状
        1.3.1 与“常”相关的“基本问题”认知
        1.3.2 国内相关建筑议题
        1.3.3 传统园林中的“反常”、“合道”现象研究
    1.4 研究目的
        1.4.1 批判惯性设计
        1.4.2 探寻建筑重返日常的途径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1.5.1 研究范围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
        1.6.1 提供一个审视当代建筑创作的新视角
        1.6.2 从园林中剥离出研究当代“反常合道”建筑现象的三条线索
        1.6.3 初步建立当代建筑“反常合道”现象的研究构架
    1.7 论文组织框架
上篇
    第2章 常规与“反常”的概念辨析与成因思考
        2.1 “确定模式”下的两种态度
        2.1.1 建筑囚徒
        2.1.2 意识醒觉
        2.2 建筑历史视野中的反常活动
        2.2.1 可变的秩序——勒·柯布西耶
        2.2.2 不确定的闪现——筱原一男
        2.2.3 丢失的问题——雷姆·库哈斯
        2.3 为何反常与反常为何
        2.3.1 为何反常?
        2.3.2 反常为何?
        2.4 小结
    第3章 “反常合道”的理论基础
        3.1 科学的反常
        3.1.1 测不准原理与互补关系
        3.1.2 不可逆的耗散结构
        3.1.3 不完全性定理
        3.2 哲学的反常
        3.2.1 现象学的困境与价值
        3.2.2 从考古学到系谱学
        3.2.3 惊颤使现象逃离被占有
        3.2.4 日常生活的批判
        3.2.5 彻底翻译的不可得
        3.3 向“道”而思
        3.3.1 “形而中”学
        3.3.2 为道日损
        3.4 小结
下篇
    第4章 当代“反常合道”的建筑现象解析
        4.1 园林的启示
        4.1.1 结构之道
        4.1.2 身体之道
        4.1.3 材料之道
        4.2 有法无式:结构作为过程
        4.2.1 似轩非亭
        4.2.2 以反为返
        4.2.3 借物观法
        4.3 道不远人:身体作为思考
        4.3.1 虚以待变
        4.3.2 变化无方
        4.3.3 不法常可
        4.4 莫若以明:材料作为再现
        4.4.1 岂不自然
        4.4.2 匠无弃材
        4.4.3 以简驭繁
        4.5 小结
    第5章 当代“反常合道”建筑的特征
        5.1 得未曾有
        5.1.1 陌生性:建筑与日常关系的获得
        5.1.2 批判性:差异复述意在克服偏见
        5.1.3 启发性:给予非我想象之物机会
        5.2 小处窥道
        5.2.1 具体性:建筑“公共配方”的替换
        5.2.2 抽象性:建筑“绝对关系”的抽离
        5.2.3 不确定性:建筑“操作方法”的滑移
        5.3 意趣偶得
        5.3.1 志趣性:建筑走出藩篱的前提
        5.3.2 奇趣性:建筑对弈时间的可能
        5.3.3 非连续性:建筑惯性思考的切分
        5.4 小结
    第6章 “反常合道”建筑的当代意义
        6.1 拓充语境之阈
        6.2 寻找形式之意
        6.3 恢复敏锐之能
        6.4 小结
    第7章 实践中的“反常合道”
        7.1 “异化”装置
        7.1.1 解读“共同基础”
        7.1.2 “异化”的世界
        7.1.3 “质数”的启示
        7.2 体验差异
        7.2.1 借“词”观法
        7.2.2 意识的隐与显
        7.2.3 同一而有别:丰富性的呈现
        7.3 神秘之城
        7.3.1 运想空间
        7.3.2 时间迷局
        7.3.3 混合现实
结语
    “反常合道”让设计思维获得松绑与解放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拓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博士期间获奖情况及参与科研项目

(7)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理由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回顾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1章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1.1 “十七年”时期译介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
        1.1.1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译介概述
        1.1.2 有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
    1.2 “苏式文论”强势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1 “全盘译介”模式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2 陈伯吹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1.3 “十七年”时期“苏式文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1 受“苏式文论”规约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2 不敢逾矩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1.4 “文革”期间处于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1.4.1 “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概述
        1.4.2 “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2章 “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2.1 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
        2.1.1 “文革”结束初期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2.1.2 走出泥沼时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2.2 “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2.2.1 走出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2.2.2 蒋风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2.3 挣脱历史惯性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发生的变化
        2.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2.3.2 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思想及代表作品
第3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Ⅰ
    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3.1.1 以开放的姿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3.1.2 以上笙一郎为代表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思想内涵
        3.1.3 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3.2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改变中寻求建设之路
        3.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述评
    3.3 向文学性与儿童性回归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3.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3.3.2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4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Ⅱ
    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4.1.1 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走向多元化
        4.1.2 多元、系统地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4.2 多层次、多渠道建设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4.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4.2.2 这一时期主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内涵
    4.3 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4.3.1 生机盎然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4.3.2 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创作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5.1 外国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以日本松居直先生为例
        5.1.1 松居直其人和他倡导的图画书理论
        5.1.2 松居直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及传播过程
        5.1.3 松居直推崇的图画书在国内的译介情况简述
    5.2 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5.2.1 关注图画书阅读及图画书创作
        5.2.2 多途并举阐释松居直的图画书理论
    5.3 中国原创图画书扫描: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5.3.1 星星点灯: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
        5.3.2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缘起及发展
        5.3.3 图画书中的童年书写:以《团圆》、《荷花镇的早市》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校外钢琴教师教育信念和教育行为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钢琴教育市场乱象丛生
        (二)校外钢琴教师教育信念与教育行为的研究不足
        (三)基于研究者的个人兴趣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校外钢琴教育的相关研究
        (三)教育信念的相关研究
        (四)教育行为的相关研究
        (五)教育信念与教育行为关系的相关研究
    四、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进步主义教育
        (三)音乐教育哲学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和问题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S老师的成长故事
        (二)S老师教学成绩
        (三)S老师的工作场域—D机构
    四、研究过程
        (一)研究准备阶段
        (二)研究实施阶段
        (三)研究资料的撰写
    五、研究资料的收集
        (一)访谈法
        (二)观察法
        (三)文本分析法
    六、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研究资料的整理
        (二)研究资料的分析
    七、研究效度和研究伦理
        (一)研究效度
        (二)研究伦理
第三部分 如何理解教育:S老师的教育信念
    一、对教育的信念: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一)“琴键有限,教育无限”的钢琴教育看法
        (二)不偏重技术的钢琴教育目标
        (三)需要多方面并重的钢琴教育方法
    二、对学生的信念:我的学生都很好
        (一)学生具有独特性:不要给学生贴标签
        (二)学生具有自主性:我的学生是有能力的
        (三)学生具有互哺性:有时候学生是我的老师
    三、对教师的信念:永远葆有教育的热情
        (一)教师要具有专业性:教师是要有能力的
        (二)教师要具有互动性:我真的好会“玩小孩”
        (三)教师要具有发展性:学习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四、对课程的信念:构建和谐的课程“种子”
        (一)课程的范围:“三脑”和“一心”
        (二)课程的载体:教材不是最重要的
        (三)课程的内容:既需静态预设,也要动态生成
第四部分 如何实践教育:S老师的教育行为
    一、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一)因材施教原则:寻找每个孩子的通关密码
        (二)激励导向原则:请给老师最好听的表演
    二、全面性的教学内容
        (一)教材的选择:阶段性与系统性并存
        (二)教材选用的依据:发展性与挑战性兼顾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一)经验联结法:发现生活碎片中的教学价值
        (二)情境体验法:感受风吹过莲花般的轻柔
        (三)趣味游戏法:搭建你的黑白键游乐园
        (四)语言艺术法:舌尖生花,键上起舞
    四、不一样的教学“评价”
        (一)妥协中的选择:全美钢琴评鉴考试
        (二)考级理念:鉴定不是考试而是表演,更是钻石的打磨
    五、多渠道的支持策略
        (一)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
        (二)积极与家长沟通
        (三)组织教师培训工作
第五部分 讨论和建议
    一、讨论
        (一)S老师的教育信念与教育行为的特点
        (二)S老师的教育信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
        (三)S老师的教育信念与教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二、建议
        (一)校外钢琴教师可以做什么
        (二)钢琴培训机构可以做什么
        (三)家长可以做什么
第六部分 研究反思
附录
    附录一 S老师的教育信念与教育行为编码
        一、S老师的教育信念编码
        二、S老师的教育行为编码
        三、S老师的教育信念与教育行为的影响因素编码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机构其他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五 课堂观察记录表
参考文献
致谢

(9)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10)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名谓辨析:“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二、“新浪漫主义”概念及内涵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19世纪后期“新浪漫主义”的诞生与创作特征
    第一节 “新浪漫主义”的诞生
        一、“新浪漫主义”诞生的时代社会语境
        二、“新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新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
        一、精神追求:未知世界的冒险
        二、生存意识:进取的强者
        三、审美特征:写实的文风
第二章 “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斯蒂文森
    第一节 斯蒂文森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斯蒂文森的文艺观
    第三节 “新”与“奇”:斯蒂文森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
    第四节 语言妩媚——美文作家
第三章 游戏:“艺术即使不娱乐大众,也要自娱自乐”
    第一节 《诱拐》:在苏格兰高地上游戏
        一、现实之力:真实的游戏
        二、想象之美:虚构的游戏
        三、作者与文本的游戏
    第二节 《黑箭》:在历史中游戏
        一、历史的记忆与创伤
        二、历史的调剂与慰藉
        三、历史的传承与创新
第四章 冒险:“人世荒野中的旅行”
    第一节 《金银岛》:寻宝冒险
        一、独特的冒险叙事
        二、对人性善恶的挖掘
        三、神秘而浪漫的世界
    第二节 《化身博士》:道德冒险
        一、变身:取善还是择恶?
        二、伪装:本质存在还是悲剧宿命?
        三、自杀:忏悔还是逃避?
    第三节 荒野与花园:精神冒险
        一、心灵的栖居:自然
        二、冒险的诱惑:荒野
        三、行走的力量:乐观
第五章 斯蒂文森的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斯蒂文森之于英国文学
    第二节 斯蒂文森之于世界文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艺术大奖:游戏公正和游戏好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D]. 韩文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D]. 申琳. 吉林大学, 2020(01)
  • [3]畅销儿童绘本中的性别图景与性别权力研究[D]. 储洁雅. 暨南大学, 2020(04)
  • [4]以绘本为载体实施中班幼儿品格教育的行动研究[D]. 杨燕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5]早期阅读兴趣养成 ——一位学前儿童“悦读”生活世界的叙事探究[D]. 赵芳妮.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6]当代建筑中的反常合道现象研究[D]. 沈昕. 湖南大学, 2020(12)
  • [7]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D]. 陈莉. 新疆大学, 2020(06)
  • [8]校外钢琴教师教育信念和教育行为的个案研究[D]. 李佳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10]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D]. 朱福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艺术奖:游戏正义和游戏乐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