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独口保定煤田煤层对比研究(1967)

四川独口保定煤田煤层对比研究(1967)

一、四川渡口宝顶煤田煤层对比研究(1967)(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敏,丁华,傅丛[1](2021)在《中国中生代晚三叠世煤的资源分布与煤质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中生代晚三叠世煤的优越性表现在其产煤的种类多以低硫的气煤、肥煤、焦煤、瘦煤等优质炼焦煤为主,而比价较高的强黏结性优质炼焦煤是炼制冶金焦时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在简述中国不同时代煤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中生代晚三叠世煤的资源分布、煤质特征及其利用途径,并对其若干典型矿区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煤系煤层、探明储量、矿区生产建设情况、主要煤质特征和加工利用等情况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按成煤时代划分,中国煤炭资源的分布排序分别为中生代侏罗纪煤(占64. 7%)、晚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煤(占21. 5%)、南方早、晚二叠世煤(占8. 7%)、其他时代煤(<5%),其中晚三叠世煤占0. 5%;晚三叠世煤中也有少数受火成岩热液变质影响的地区出现有贫瘦煤、贫煤和无烟煤,其硫分含量虽变化较大,但总体上以St,d<2%的煤为主;其煤层灰分变化也较大,但多以Ad在25%~40%左右的中高灰分煤为主;其地区分布较为广泛,涵括南方的川、渝、滇、闽、藏和湖南资兴及广东南岭等地区以及北部的陕西、青海等地,但单一煤田的探明储量普遍少于10亿t;在南方探明储量较大的攀枝花、永荣、一平浪和萍乡等煤田主要产出低硫、强结焦性的优质炼焦煤,在焦化企业的配煤炼焦中对提高焦炭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朱莉娜[2](2020)在《清末民初四川自然地理认知研究 ——基于外国游历文献的考察》文中指出清末民初四川自然地理的认知是近代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界由于这一时期样本数据缺乏研究较少,而历史学界在研究时多选择科学性、客观性有所欠缺的国内传统史料,故使用外国文献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虽然封闭的自然环境是外国人进入四川面临的首要问题,但复杂的地形地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仍吸引众多国外受过良好教育的官员、学者、传教士、科学家、探险家、旅游者来此游历考察,留下了众多宝贵的以游记和调查报告为主的一手资料。他们在近代化科学思维的背景下,对于国人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或景观能从较客观角度进行分析与描述,能够发现许多国人未曾留意或以迷信来认识的自然现象,弥补近代四川地区自然地理资料缺乏和认识科学性不足的缺陷。因此本文将以此作为主要史料进行分析,以期从外国人的视角探究清末民初四川自然地理的认知情况,同时为当下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中外交流等内容提供借鉴。主要从地质地貌、气候、河流、动植物矿藏四个方面对四川自然地理认识情况进行论述。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研究缘起、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现状、研究的学术与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难点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对外国人在四川游历的情况进行整理,包括主要外国游历者(团体)来川游历情况的介绍和考察时段分析。通过整理发现外国游历者身份多样,其中以官员、商人、科学家和传教士居多。其游历考察路线包括当今川渝大部分区域,对所经地区的地质地貌、气候、河流、矿产、交通,经济贸易等多有记载,有助于我们复原当时的自然地理情况。在考察时段方面,开埠至清末游记数量最多。第三部分是清末民初外国人对四川地质地貌的认识。包括四川典型的红色盆地(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两种地貌。红色盆地中介绍了外国人对成都平原、方山丘陵地和川东平行岭谷地貌的认识。川西高原则通过对典型地区的整理,归纳出外国人对其的认识。总结发现外国人对于四川地质地貌的关注侧重于岩石土壤组成及该地地质地貌的特点,对本地资源与地质的关系十分重视,从中可看出外国人游历和考察具有经济目的。第四部分是清末民初外国人对四川气候的认知。通过外国人对气候的描述归纳四川气候特点有:难有好天气、潮湿、多雨(夜雨多)、雨热同期;川西地区气候恶劣,季节变化不明显,冬季寒冷有降雪,甚至有沙尘天气。同时外国人对于本地人对气候的迷信认知感到荒谬,体现了双方文化上的差异。外国游历者对于气候的认知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在描述气候感受时,通常借助于仪器测得的数据,更加客观真实。第五部分是清末民初外国人对四川河流的认识,主要归纳了外国游历者对扬子江和其重要支流岷江、嘉陵江的认识。激流险滩是扬子江显着特点,其形成与河床狭窄,礁石遍布有关。同时外国游历者为打开中国东西部贸易的大门,对长江是否通汽轮关注颇多。第六部分是清末民初外国人对四川动植物、矿藏的认识。外国人对四川地区珍稀动植物给予了广泛关注,并用现代科学体系对动植物进行分类和命名,这一时期四川的森林资源总体并不乐观。矿藏方面他们从矿产规模、开采方式到运输都进行了细致描写,足以窥见其对矿藏资源的重视。结语部分主要对外国游历者来川目的和其对四川自然地理认知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从作者身份来看外国游历者中对自然地理关注较多的是商人和科学家。其来华目的主要包括1、开辟中国内地,攫取资源;2、为了科学考察;3、顺应19世纪博物学潮流。他们对四川自然地理认知的特点可概括为:1、科学性;2、带有发达文明侵略色彩;3、带有发达文明优越感;4、具有全球性互利观念。最后也探讨了世界背景下英法两国间的博弈和自然地理认知中人文观念的调和问题以及外国在华游记翻译与研究的方法。

温洁洁[3](2018)在《华蓥山矿区H2S成因类型识别及异常富集控制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川省煤炭以较高的硫分含量在全国着称,华蓥山矿区多次发生H2S气体异常涌出事故。因此开展华蓥山矿区硫化氢成因和异常涌出的控制因素对矿区硫化氢的防治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华蓥山矿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地球化学、煤田地质、瓦斯地质学等分析方法,以矿区煤的工业分析、H2S硫同位素、煤的镜质体反射率、储集层流体包裹体等各种分析测试资料为研究基础,对研究区域硫化氢成因类型及地质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结论:华蓥山矿区主采煤层为二叠系龙潭组,煤的变质程度较高,以低挥发分、中灰分、高硫分的亮煤为主,属海陆交互相沉积。平均全硫含量大于3.00%,煤中硫的组成从大到小依次为硫铁矿硫、有机硫、硫酸盐硫,煤中镜质组含量较高,平均74.9%,受海水影响明显的成煤环境,挥发分和灰分产率与全硫含量呈一定的负相关规律。电镜扫描黄铁矿微观形态呈柱状充填于煤层裂隙和煤岩层有机质的胞腔内。从煤层气特征、硫化氢含量、煤的镜质体反射率、流体包裹体、碳硫同位素特征、水化学特征分析得出矿区硫化氢含量较高,煤的镜质体反射率较大,主要在0.71%1.65%之间,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较高,介于116℃211℃之间,反映煤岩经历了大于120℃的沉积温度;龙潭组高硫煤的黄铁矿硫同位素主要为+9.45‰+38.40‰,煤层气和天然气中H2S硫同位素值大多位于+6.1‰+20‰区间,地层中硬石膏的δ34S值主要在+12.0‰+26‰之间,H2S的δ34S值轻于黄铁矿和地层硬石膏的δ34S值;甲烷碳同位素δ13C多为-33‰-30‰,乙烷碳同位素δ13C多为-33‰-28‰,碳同位素总体偏重,地下水沿径流方向其水体中的矿化度逐渐降低,呈弱碱性,均表现为TSR作用特征。综合上述特征得出华蓥山矿区煤矿H2S气体主要以TSR成因为主,不排除少量的BSR成因的作用。主采煤层二叠系龙潭组富含丰度较高的烃源岩有机质,生烃强度普遍大于20×108m3/km2,为TSR作用提供雄厚的反应物来源;矿区储集层储物性能较好,矿区煤矿顶底板岩性主要为偏致密透气系数较小的泥岩、砂质泥岩,不利于H2S气体的逸散;区域储盖层为H2S等气体生、储、盖的高效结合。煤层含水层富水性强,极易发生突水,在突水的同时开辟排疏通道,解除围岩对瓦斯、H2S等气体的封堵作用,使煤岩层游离的硫化氢随之涌出。

陈柯婷[4](2017)在《西南地区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南地区煤中硫分含量普遍较高,且个别地区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异常富集。此外,西南地区成煤时代多,地质结构复杂,研究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不仅可为含煤盆地的物源分析提供理论基础,而且对煤层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为研究我国西南地区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从西南地区三个煤矿5个煤层中采取62个煤样,从四川攀枝花大宝鼎煤矿、重庆南桐东林煤矿、云南临沧勐托地区分别采取了 31、20、11个煤样品,采用ICP-MS分析测试了样品中稀土元素的含量、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特征、分配模式和赋存状态。结果表明:攀枝花太平18号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范围为6.59ug/g~281.7ug/g,均值为为123.75ug/g,攀枝花大宝顶15-3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范围在11.51ug/g和338.44ug/g之间,均值为160.87ug/g,重庆南桐5号煤中∑REE的范围在107.49ug/g和443.45ug/g之间,均值为256.14 ug/g,东林6号煤中∑REE值的范围为44.6ug/g~1573ug/g,均值为262.61 ug/g,临沧勐托煤中∑REE的范围在101.92ug/g与375.96ug/g 之间,∑REE 的平均值为 223.62 ug/g。研究区煤中稀土元素含量最小值为6.59 ug/g,最大值为1572 ug/g,算术平均值为192ug/g;其中重庆东林煤矿6号煤底板岩石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异常偏高,含量高达1573 ug/g,推测可能来源于碱性火山灰;研究区煤层顶底板附近煤分层煤样中稀土元素的含量比其同一煤层其他煤样中的稀土元素高;δEu的范围为0.25~0.78,均小于1,显着负异常,推测可能与酸性花岗岩的陆源供应有关。云南临沧勐托煤中Ce正异常,因临沧勐托煤样来自新近纪无海相沉积,Ce正异常可能与偏还原的山间湖相沉积环境有关;研究区煤中稀土元素主要赋存于黏土矿物和与碳酸盐中。

胡永发[5](2016)在《攀枝花大宝顶矿主采煤层Be和U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攀枝花大宝顶矿15-3#和18#主采煤层煤中U、Be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针对煤中U、Be的分布规律和赋存状态,在大宝顶矿共采取25个样品,包括21个煤样和4个顶底岩样,分析了煤中U、Be的含量变化规律,进一步研究煤中U、Be的赋存状态。煤样中U和Be的含量测定使用了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宝顶矿煤中U的平均含量2.78ug/g,变化范围0.10-10. OOug/g; Be的平均含量1.63ug/g,变化范围0.05-3.44ug/g。对比于世界煤中U、Be的含量,大宝项矿煤中U和Be均为正常质量分数水平;U和Be均为不富集状态;大宝顶矿煤中U的平均含量低于重庆长河碥矿晚三叠世的须家河组、重庆松藻矿、三省一市(贵州、四川、云南和重庆)、中国煤中U的平均含量。大宝顶矿煤中Be的平均含量略高于云南的平均含量,略低于贵州和中国煤中Be,低于长河碥、重庆松藻、重庆和四川煤中Be。大宝顶矿煤中U、Be的平均含量相对于上述其他地区偏小或者略大于,不富集;大宝顶矿15-3#煤中U平均含量(2.05ug/g)小于18#煤中U(3.08ug/g),15-3#煤中Be的平均含量(1.68ug/g)大于18#煤中Be(1.57ug/g)。15-3#和18#主采煤层中的U、Be均在顶底板及夹矸富集。采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来间接探讨了大宝顶矿煤中U、Be的赋存状态,研究表明:大宝顶矿煤中U和Be最可能赋存在粘土矿物中。

闫觅[6](2015)在《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的研究多是从工业建筑入手,以保护再利用为切入点,因此对工业遗产的关注点常在于建筑的空间、结构、风格等方面,所建立的工业遗产认定和保护体系也以从工业建筑为基准。但是工业遗产不应该局限于工业建筑,还应包括工艺流程、机器设备、企业文化等相关内容,因此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应该纵观整体,只有掌握全面的信息,才能对其准确的定位。天津作为旧直隶地区的工业中心,不仅仅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缩影,更反映了天津和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清末的洋务运动至民国时期的“黄金十年”再到日本占领的萧条时期,天津作为早期的开埠城市,俨然成为中外交流的窗口,同样天津地区的工业发展也不是封闭的,它反映当时中外之间的政治、权利、利益错综复杂的关系。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外资工厂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华资工业进行资源掠夺和物资倾销,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探寻工业发展的途径,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因此选择天津这个叱咤在近代历史舞台上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更有助于全面把握中国近代工业的全貌。本文首先对中国现存的近代工业遗产进行梳理,将中国现存的工业遗产分为七个工业遗产群,选取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理清工业发展脉络,并提出工业遗产行业的分类标准,对现存遗产从历史、行业、形态和保护级别四个方面的遗产构成分析,并总结出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特征。工业的发展不仅对地方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城市、建筑的发展与演变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构建了遗产群的“群-链-点”的阶梯模式,通过对军工产业链、纺织产业链、化工产业链以及公用设施中的典型案例的历史研究,明确了旧直隶地区的工业从最初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与技术,到最后精英阶层终于利用所习得的知识开展技术创新这一发展历程;在工业的建设选址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中方与西方之间的角力与博弈;工业建筑的形式风格与功能布局从中体西化演变为全盘西化,最后发展到以功能为主的厂区格局,揭示了旧直隶地区在近代化过程中工业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价值评估提供基础。工业遗产群是针对区域遗产保护的一种新型的保护理念,本文根据《下塔吉尔宪章》、《台北亚洲工业遗产宣言》、《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中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定标准,分析了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价值定位,为天津工业遗产群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陈泽明[7](2014)在《攀枝花市红坭盆地晚三叠世大荞地组沉积环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应用沉积学基本原理,充分应用各种收集的地质资料,结合野外露头、与岩石样品的测试分析等相关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攀枝花市红坭盆地晚三叠世大荞地组沉积相特征及成煤条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有利煤区进行预测。通过野外露头与岩石样品的测试分析等相关资料的研究,将攀枝花市红坭盆地晚三叠世大荞地组沉积相划分为4种类型,即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曲流河相和三角洲相,并且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划分了9个沉积亚相和13个沉积微相。垂向上,大荞地组一段主要发育曲流河相,二段主要发育辫状河相,三段主要发育冲积扇相。平面上,大荞地组早期在研究区发育曲流河相沉积,研究区西部发育三角洲;大荞地组中期,研究区内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向西迁移;大荞地组晚期,冲积扇相当发育,沉积面积比较广。根据研究区构造演化结合本地区沉积相的展布和聚煤环境的变化编制出区内晚三叠世大荞地组岩相古地理图。指出聚煤中心有向研究区西及西北部迁移的规律。通过对研究区各个沉积相成煤条件的研究,指出红坭盆地晚三叠世大荞地组一段发育曲流河相的河漫沼泽微相,容易形成煤层,向上与向下发育的煤层数都递减,厚度也变薄。从沉积相在横向上的展布可以看出越往红坭地区其煤层越发育,厚度也相应地变厚。最后本文在上述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就成煤条件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总结出较厚的煤层主要发育于曲流河的河漫沼泽和辫状河的泛滥平原2种微相中。

张兵[8](2010)在《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礁滩是一种特殊的碳酸盐岩沉积物,具有独特的油气储集空间,是一种优良的碳酸盐岩储层。礁滩相储层在世界分布广泛,在我国分布也很普遍,如发育于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的一系列生物礁型气藏,但礁相油气藏储层预测一直是油气勘探难点,目前发现的礁型气藏多为随机钻遇,而预测成功的礁型气藏很少,因此,对长兴组礁滩相储层成因和分布规律开展研究,对提高预测成功率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采用岩矿鉴定技术、碳氧稳定同位素、锶稳定同位素、铁锰锶微量元素和流体包裹体等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对长兴组礁滩相储层成因、成岩系统及预测评价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以下几点进展:1.通过钻井、野外剖面、镜下薄片以及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对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进行了沉积相特征系统研究,确定研究区长兴组发育有包括前缘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台地边缘浅滩、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在内的五个沉积相带,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认为台地边缘生物礁和浅滩相带是最有利储层发育的相带。2.在岩心描述和岩矿分析基础上,在长兴组礁滩相沉积组合中识别出微晶白云岩、微-粉晶生物礁白云岩、生屑微-粉晶白云岩、生屑粉-细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中-粗晶白云岩等白云岩类型。按结构-成因特征将储层白云岩划分为准同生交代和埋藏白云岩化两种主要成因类型,按埋藏序列划分出准同生期白云岩化、早成岩期埋藏白云岩化、中成岩期埋藏白云岩化、晚成岩期埋藏白云岩化和构造隆升期碎裂化白云岩五个白云岩化期次,不同期次和成因的白云岩具有随着成岩强度加强,白云石有序度增高和MgCO3/CaCO3比值逼近1的演化趋势。3.通过对长兴组白云岩的结构-成因分类、成岩作用方式、成岩演化序列和碳氧锶稳定同位素、铁锰锶微量元素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从盆地大尺度的成岩作用组合特征出发,按“水文体制”将研究区长兴组白云岩划分为4个成岩系统,即准同生阶段孔隙卤水成岩系统、早成岩阶段地层封存卤水成岩系统、中-晚成岩阶段混合热液成岩系统、构造隆升阶段构造热液成岩系统。4.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的储层特征,确定最有效的储集空间为晶间孔和晶间溶孔,其次为超大溶孔和粒内溶孔,部分为裂缝,结合研究区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等指标,对长兴组礁滩相储层进行了分类及评价,深入探讨了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创造性地提出如下几点新认识:①区域上礁滩相带控制了储层区域分布和发展规模;②地层封存卤水成岩系统的埋藏白云石化是储层发育的基础;③混合热液成岩系统的埋藏白云石化扩大了储层分布范围和提高了储层质量;④而构造热液成岩系统的破裂作用和溶蚀作用是提高储层质量的关键。5.综合利用地质和钻井资料,探讨了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储层类型,划分出针孔型、微裂缝-针孔型、孔洞缝型和裂缝性储层类型,确定研究区主要为前两种储层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储层类型的测井响应模式。6.在总结成藏基本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沉积微相类型、颗粒累计厚度、分布面积、储层有效厚度、物性、油气显示和油气运移路径等因素为综合定量评价指标,对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各构造带礁滩相有利储层发育区进行了定量评价,指出了研究区内有利的勘探区域,为研究区内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和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王茜[9](2009)在《攀枝花市优势矿产资源潜力及找矿方向》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市场对钛钒和橄榄石矿等资源需求量飞速上升。攀枝花市在占全国国土面积千分之一的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铁、钒钛、石墨、花岗石、石灰石、煤等矿产资源。其中钒钛磁铁矿储量巨大,无论在储量上还是经济价值上都有其突出的优势。橄榄岩拥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铁、钛、钒金属矿和以橄榄岩为代表的许多优质非金属矿是攀枝花市的优势矿产资源。攀枝花市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还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深部找矿力度不够;早期圈定矿体的边界品位过高;对贫铁矿体中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力度不够;对小岩体研究不够重视;钛砂矿独立勘查尚末实现;黑色岩系中钒的勘查尚未进行;大量优质非金属矿的调查评价工作力度不够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攀枝花市地区优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要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同时,勇于创新,改进模式,进一步对该地区的资源进行勘查。问题的存在也充分说明了攀枝花市地区的矿产资源还保有着非常雄厚的潜力,有待进一步勘查和开发。攀枝花市所在区域属川滇黔相邻成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岩浆岩分布广泛,基性-超基性岩占到了岩浆岩的60%,是重要的矿产富集岩体。区内构造运动繁杂,有利于矿产的形成,大多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矿产,都与攀枝花市的各断裂带着有紧密的关系。攀枝花市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强烈的风化作用,为钛砂矿等矿产的形成和富集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针对攀枝花市以往对钒钛资源勘查开发的特点和不足,在原有地质工作及矿产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扩大资源调查范围和深度,根据市场情况确定合理经济边界品位,重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从增加矿种和储量上下功夫,尽可能多地查明潜在矿产资源、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是今后攀枝花市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的方向。攀枝花市金属矿产大部分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因此,调查基性超基性岩体的类型、规模、含矿性就显得极为重要。对于非金属矿,要根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调查和勘查社会急需、经济价值好的矿产。本文通过全面系统收集攀枝花市地质、矿产特点、城市经济、城市发展规划等多方面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钒钛磁铁矿矿产品需求供应预测、矿床形成机理、矿床分布规律的研究,在预测上运用时间序列法、灰色预测法、Logistic模型,成矿机理上运用构造地质学、矿床学、矿床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攀枝花市已有的钒钛磁铁矿矿床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攀枝花市优势矿产的资源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价,并对远景找矿区进行了圈定。本文研究成果为攀枝花市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攀枝花市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卢忠伟[10](2009)在《攀枝花市宝鼎南部上三叠统大荞地组沉积体系特征及聚煤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沉积学、煤田地质学为理论指导,结合野外露头、钻孔、岩石样品的测试分析等相关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攀枝花市宝鼎南部地区上三叠统大荞地组沉积相特征及聚煤规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有利煤区进行预测。通过野外露头、钻孔、岩石样品的测试分析等相关资料的研究,将攀枝花市宝鼎南部地区上三叠统大荞地组沉积相划分为4种类型,即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曲流河相和三角洲相,并且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划分了8个沉积亚相和11个沉积微相。大荞地组一段到五段主要发育曲流河相,六段到八段主要发育曲流河相、辫状河相,九段到十一段主要发育冲积扇相。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发现攀枝花市宝鼎南部上三叠统大荞地组岩层主要经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成岩作用,成岩阶段处于早成岩B期—中成岩A期。宝鼎南部上三叠统大荞地组早期在研究区发育河流相沉积,宝鼎矿区及大箐向斜发育三角洲和湖泊相;大荞地组中期,河流相沉积环境逐渐向宝鼎矿区延伸,沉积中心也往大箐向斜迁移;大荞地组晚期,冲积扇相当发育,沉积面积比较广,延伸到大箐向斜周边地区。根据研究区构造演化结合本地区沉积相的展布和聚煤环境的变化编制出宝鼎南部上三叠统大荞地组岩相古地理图。指出聚煤中心有向研究区沟边地区西及西北部迁移的规律。通过对各个沉积相聚煤环境的研究,指出宝鼎南部上三叠统大荞地组七段发育曲流河沉积相岸后沼泽微相,容易形成煤层,向上向下发育的煤层数都递减,厚度也变薄。从沉积相在横向上的展布可以看出越往沟边地区其煤层越发育,厚度也相应地变厚。最后本文在上述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就聚煤规律特征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总结出较厚的煤层主要发育于辫状河的泛滥平原和曲流河的岸后沼泽2种微相中。

二、四川渡口宝顶煤田煤层对比研究(1967)(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渡口宝顶煤田煤层对比研究(1967)(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中生代晚三叠世煤的资源分布与煤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不同时代煤炭资源区域的分布特征
2 中生代晚三叠世煤的区域分布特征
3 晚三叠世煤典型矿区资源分布与煤质特征
    3.1 四川攀枝花煤田
        3.1.1 煤田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情况
        3.1.2 煤系、煤层、储量和生产建设情况
        3.1.3 攀枝花煤田可采煤层的煤质分析结果
    3.2 重庆市永荣煤田
        3.2.1 地理位置及交通运输情况
        3.2.2 煤系、煤层、储量及生产建设情况
        3.2.3 永荣煤田可采煤层的煤质分析结果
    3.3 云南省一平浪煤田
        3.3.1 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3.3.2 煤系、煤层、储量与生产建设情况
        3.3.3 一平浪煤矿各可采煤层的煤质情况
    3.4 西藏土门格拉井田
        3.4.1 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3.4.2 煤系、煤层、储量、生产建设及煤质概况
    3.5 江西省萍乡煤田
        3.5.1 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3.5.2 煤系、煤层、储量及生产建设情况
        3.5.3 萍乡煤田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
    3.6 陕西省延安市子长煤田
        3.6.1 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3.6.2 煤系、煤层、储量、生产建设及煤质概况
    3.7 陕西省富县煤田
        3.7.1 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3.7.2 煤系、煤层、储量和生产建设情况
        3.7.3 富县煤田可采煤层煤质特征
    3.8 青海省门源县多洛煤矿
        3.8.1 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3.8.2 煤系、煤层、储量、生产建设及煤质概况
    3.9 原国有煤矿晚三叠世煤的灰成分和灰熔融性
4 结论

(2)清末民初四川自然地理认知研究 ——基于外国游历文献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末民初外国人在四川的游历活动概况
    第一节 主要外国游历者(团体)及其游历介绍
        一、游历背景
        二、主要外国游历者(团体)
    第二节 考察时段
        一、开埠前
        二、开埠至清末
        三、民国初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外国人对四川地质地貌的认识
    第一节 红色盆地
        一、整体认识
        二、成都平原
        三、方山丘陵地
        四、川东平行岭谷
    第二节 川西高原
        一、马尔康梭磨乡马塘
        二、打箭炉(康定)
        三、鹧鸪山关口
        四、川藏过渡地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末民初外国人对四川气候的认识
    第一节 外国游历者对四川气候的认知
        一、对四川气候普遍认知
        二、特殊气候认识
    第二节 外国游历者对本地气候迷信的看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末民初外国人对四川河流的认识
    第一节 扬子江
        一、激流险滩
        二、航行最佳时段
        三、扬子江上游能否通汽轮
        四、沿江变化特征
        五、一些测量数据
    第二节 重要支流
        一、岷江
        二、嘉陵江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初外国人对四川动植物、矿藏的认识
    第一节 动物认识
        一、自然科学家记录下的动物
        二、其他(野生)动物
        三、白蜡虫
    第二节 植物认识
        一、游记中植物举例
        二、树木
    第三节 矿藏认识
        一、盐卤(井盐)
        二、煤矿
        三、其他矿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所发论文

(3)华蓥山矿区H2S成因类型识别及异常富集控制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硫化氢油气藏研究
        1.2.2 硫化氢成因模式识别
        1.2.3 煤矿硫化氢的控制因素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
2 矿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区域地层概况
    2.3 区域构造
        2.3.1 区域构造演化
        2.3.2 地质构造特征
    2.4 矿区水文地质概况
    2.5 本章小结
3 矿区煤气赋存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3.1 矿区煤赋存及煤质特征
        3.1.1 矿区煤矿生产情况
        3.1.2 煤岩特征
        3.1.3 煤质特征
        3.1.4 煤中硫特征
    3.2 研究区域高含H2S天然气硫同位素特征
    3.3 流体包裹体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矿区硫化氢成因类型识别
    4.1 硫化氢异常涌出来源分析
    4.2 煤矿硫化氢的成因类型
        4.2.1 TSR成因
        4.2.2 BSR成因
        4.2.3 其他成因
    4.3 矿区硫化氢成因类型识别
        4.3.1 TSR成因识别
        4.3.2 BSR及其他成因识别
    4.4 本章小结
5 矿区硫化氢异常富集控制因素
    5.1 区域硫化氢异常涌出情况
    5.2 地质构造控制作用
        5.2.1 龙滩煤矿地质构造
        5.2.2 构造控制作用
    5.3 煤层埋深控制因素
    5.4 储盖层对硫化氢赋存的影响
        5.4.1 顶底板岩性对硫化氢赋存的影响
        5.4.2 储层对硫化氢赋存的影响
    5.5 水文地质条件对硫化氢赋存的影响
        5.5.1 矿区含水层
        5.5.2 地下水化学特性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西南地区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煤中稀土元素测试方法
        1.3.2 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特征研究
        1.3.3 稀土元素分配模式
        1.3.4 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研究
        1.3.5 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主要工作量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四川攀枝花大宝鼎煤矿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区域地质概况
        2.1.3 煤层与煤质
    2.2 重庆南桐煤田
        2.2.1 自然地理概况
        2.2.2 区域地质概况
        2.2.3 煤层与煤质
    2.3 云南临沧勐托
3 样品的采集及分析测试
    3.1 样品采集
    3.2 测试方法
        3.2.1 工业测试
        3.2.2 主量元素测试
        3.2.3 稀土元素测定
    3.3 数据处理方法
        3.3.1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参数
        3.3.2 SPSS统计分析
4 研究区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4.1 四川攀枝花太平矿18号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4.1.1 太平矿的煤质特征
        4.1.2 稀土元素的含量和地球化学参数
        4.1.3 稀土元素分布模式
        4.1.4 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
    4.2 四川攀枝花大宝顶15号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4.2.1 大宝顶的煤质特征
        4.2.2 大宝顶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和地球化学参数
        4.2.3 稀土元素分布模式
        4.2.4 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
    4.3 重庆南桐5号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4.3.1 南桐煤矿的煤质特征
        4.3.2 南桐5号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和地球化学参数
        4.3.3 稀土元素分布模式
        4.3.4 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
    4.4 重庆东林6号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4.4.1 东林的煤质特征
        4.4.2 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和地球化学参数
        4.4.3 稀土元素分布模式
        4.4.4 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
    4.5 云南勐托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4.5.1 勐托的煤质特征
        4.5.2 云南勐托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和地球化学参数
        4.5.3 稀土元素分布模式
    4.6 本章小结
5 研究区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对比研究
    5.1 研究区的含量和地球化学参数对比
    5.2 研究区煤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对比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攀枝花大宝顶矿主采煤层Be和U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U与Be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煤中U、Be富集成因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工作概况及工作内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地层
    2.3 构造
        2.3.1 断层
        2.3.2 褶皱
        2.3.3 岩浆岩的发育程度
    2.4 含煤地层
    2.5 煤层
3 样品及分析方法
    3.1 样品采集及制备
        3.1.1 样品采集
        3.1.2 样品制备
    3.2 分析方法
        3.2.1 工业分析及全硫分析
        3.2.2 常量元素测定
        3.2.3 煤中U、Be的含量分析方法
        3.2.4 煤中U、Be的赋存状态的分析方法
    3.3 小结
4 煤中U、Be的分布规律
    4.1 含量
        4.1.1 含量的特征
        4.1.2 质量分数水平
        4.1.3 富集程度
        4.1.4 与其他地区对比
        4.1.5 西南地区煤中U、Be的分布
    4.2 U、Be在煤层中的分布
        4.2.1 含量的剖面分布
        4.2.2 分布相关性
    4.3 小结
5 煤中U、Be的赋存状态探讨
    5.1 相关分析
        5.1.1 灰分
        5.1.2 全硫
        5.1.3 常量元素
        5.1.4 矿物成分
    5.2 多元分析
        5.2.1 聚类分析
        5.2.2 因子分析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亚洲工业遗产亟待保护
        1.1.2 快速城市化催生大量工业遗存
        1.1.3 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存在矛盾
    1.2 研究综述
        1.2.1 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
        1.2.2 旧直隶工业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近代史的需要
        1.3.2 城市史及建筑史的需要
        1.3.3 工业遗产保护的需要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主要内容
        1.4.3 概念界定
    1.5 研究的方法与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结构
    1.6 创新之处与未尽事宜
        1.6.1 创新之处
        1.6.2 未尽事宜
第二章 中国潜在近代工业遗产群
    2.1 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
        2.1.1 萌芽时期——清末洋务运动时期
        2.1.2 兴盛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时期
        2.1.3 衰退时期——工厂内迁时期
    2.2 中国潜在的近代工业遗产群分布
        2.2.1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工业遗产群
        2.2.2 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工业遗产群
        2.2.3 以济南为中心的胶东工业遗产群
        2.2.4 以重庆为中心的川西工业遗产群
        2.2.5 以武汉为中心的鄂湘赣工业遗产群
        2.2.6 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工业遗产群
    2.3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
        2.3.1 发展脉络
        2.3.2 调查方法
        2.3.3 构成分析
        2.3.4 特征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器物的引进:军工产业链
    3.1 军火制造——天津机器局
        3.1.1 水运便利促进工业萌芽
        3.1.2 生产设备的引进与输出
        3.1.3 建筑形式与空间布局
    3.2 能源提供——开滦煤矿
        3.2.1 开滦煤矿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2.2 原煤开采技术的发展
    3.3 运输变革——铁路的诞生
        3.3.1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角力
        3.3.2 中国铁路先驱——金达技师
        3.3.3 铁路控制权的争夺
        3.3.4 铁路附属设施
    3.4 建筑材料——启新洋灰公司
        3.4.1 启新公司建造始末
        3.4.2 核心工艺——“二磨一烧”
        3.4.3 绅商集团的代表——周学熙
    3.5 小结
第四章 技术的引进:纺织产业链
    4.1 棉纺准备——棉纺工业
        4.1.1 工艺流程
        4.1.2 案例——恒源纱厂
    4.2 棉纺成品——织布工业
        4.2.1 工艺流程
        4.2.2 案例——天津第三棉纺织厂
    4.3 毛纺准备——毛纺工业
        4.3.1 工艺流程
        4.3.2 案例——东亚毛纺厂
    4.4 毛纺成品——地毯工业
        4.4.1 工艺流程
        4.4.2 案例——仁立毛纺厂
    4.5 锦上添花——印染工业
        4.5.1 工艺流程
        4.5.2 案例——东亚毛纺厂印染部
    4.6 其他纺织工业
    4.7 小结
第五章 技术的创新:化工产业链
    5.1 海盐资源——塘沽盐田
        5.1.1 滩晒技术的应用
        5.1.2 机器设备的分类
    5.2 化工原料——久大精盐
        5.2.1 精盐提纯技术的提高
        5.2.2 精英阶层的崛起
        5.2.3 私人研究团体发轫
    5.3 化工基础——永利碱厂
        5.3.1 历史发展脉络
        5.3.2 厂区空间布局
        5.3.3 制碱技术探索
        5.3.4 工业厂房分类
    5.4 其他化学工业
        5.4.1 制革业
        5.4.2 制皂业
        5.4.3 火柴业
        5.4.4 玻璃业
    5.5 小结
第六章 工业的基础:公用设施
    6.1 水运枢纽的形成
        6.1.1 码头——城市中心南移
        6.1.2 桥梁——海河两岸连结
    6.2 华洋之间的博弈
        6.2.1 天津自来水公司
        6.2.2 济安自来水公司
    6.3 电力设施的引入
        6.3.1 工厂动力提供——发电厂
        6.3.2 公共性的引入——有轨电车
    6.4 金融币制的改革
        6.4.1 新式造币厂诞生
        6.4.2 机器设备与工艺
        6.4.3 造币厂建筑形式
    6.5 小结
第七章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价值评价与保护方法
    7.1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价值评价
        7.1.1 历史重要性
        7.1.2 工业设备与技术
        7.1.3 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
        7.1.4 文化与情感认同、精神激励
        7.1.5 推动地方社会发展
        7.1.6 重建、修复及保存状况
        7.1.7 地域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
        7.1.8 其他评价因子
    7.2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保护方法
        7.2.1 工业遗产群保护方法
        7.2.2 工业遗产产业链保护方法
        7.2.3 工业遗产点保护方法
    7.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天津工业大事记
    附录二 天津显着工业列表
    附录三 直隶工业遗产目录
    附录四 机器局生产技术及产品
    附录五 唐山工厂员工于1909年寄给金达的信
    附录六 天津碱厂的生产工艺
    附录七 天津碱厂保护事记
    附录八 其他工业
    附录九 民族工业中的中国工程师
    附录十 洋务运动时期的外国技师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攀枝花市红坭盆地晚三叠世大荞地组沉积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含煤层系沉积环境的研究现状
        1.1.2 煤聚集的研究现状
        1.1.3 以往工作情况及存在问题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质概况
        2.1.1 研究区位置交通与自然地理
        2.1.2 区域构造
    2.2 地层分布
        2.2.1 前震旦系
        2.2.2 震旦系
        2.2.3 二叠系
        2.2.4 三叠系
        2.2.5 侏罗系
        2.2.6 新近系
    2.3 区域地质发展简史
第三章 沉积相体系特征
    3.1 沉积相识别标志
        3.1.1 岩石颜色
        3.1.2 岩石类型
        3.1.3 碎屑结构特征
        3.1.4 沉积构造
    3.2 沉积体系特征
        3.2.1 冲积扇沉积体系
        3.2.2 河流沉积体系
        3.2.3 三角洲沉积体系
第四章 大荞地组沉积及其分布特征
    4.1 大荞地组沉积特征
        4.1.1 主要岩石类型及其特征
        4.1.2 沉积构造特征
    4.2 大荞地组沉积相类型
    4.3 大荞地组典型剖面沉积分析
        4.3.1 二滩剖面(ET01)
        4.3.2 三滩剖面(ST01)
        4.3.3 红果剖面(HG01)
        4.3.4 红坭剖面(HN01)
        4.3.5 乌拉剖面(WL01)
    4.4 大荞地组古地貌特征
        4.4.1 沉积环境对比
        4.4.2 沉积相展布
第五章 成煤条件与目标区块优选
    5.1 大荞地组煤层特征
        5.1.1 含煤性
        5.1.2 可采煤层
        5.1.3 煤质
    5.2 成煤环境分析
        5.2.1 冲积扇成煤环境
        5.2.2 辫状河成煤环境
        5.2.3 曲流河成煤环境
        5.2.4 三角洲成煤环境
    5.3 目标区块优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来源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礁滩相储层研究现状
        1.3.2 储层测井识别研究现状
        1.3.3 成岩系统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工作量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区域构造背景
        2.2.1 区域构造分区
        2.2.2 川东高陡褶皱带特征
        2.2.3 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2.2.4 成礁期构造特征
    2.3 地层特征
        2.3.1 区域地层特征
        2.3.2 研究区地层特征
第3章 沉积相特征
    3.1 沉积相标志
        3.1.1 岩石学标志
        3.1.2 古生物标志
        3.1.3 测井相标志
        3.1.4 地震相特征
    3.2 沉积相划分与特征
        3.2.1 局限台地相
        3.2.2 开阔台地相
        3.2.3 台地边缘浅滩相
        3.2.4 台地边缘生物礁相
        3.2.5 台地前缘斜坡
        3.2.6 台内海槽相
    3.3 沉积相横向对比
        3.3.1 五百梯构造带沉积相对比剖面
        3.3.2 大猫坪构造带沉积相对比剖面
    3.4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和模式
        3.4.1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3.4.2 沉积相模式
第4章 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岩系统划分
    4.1 白云岩岩石学特征
        4.1.1 白云岩成因类型
        4.1.2 成岩作用类型
    4.2 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
        4.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2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3 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5 白云石矿物学特征
    4.3 成岩系统划分
第5章 储层特征
    5.1 储层空间特征
        5.1.1 孔隙类型
        5.1.2 破裂缝和溶缝
    5.2 储层物性特征、分类及评价
        5.2.1 物性特征
        5.2.2 孔隙结构特征
        5.2.3 储集岩分类与评价
    5.3 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
        5.3.1 岩石类型与储集物性的关系
        5.3.2 沉积微相与储层的关系
        5.3.3 成岩系统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第6章 长兴组礁滩相储层预测
    6.1 长兴组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6.1.1 充足的烃源条件
        6.1.2 有利的储集条件
        6.1.3 有利的封盖条件
        6.1.4 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6.2 有利礁滩相储层预测与评价
        6.2.1 五百梯及南部有利礁滩相储层预测与评价
        6.2.2 大猫坪和高峰场有利礁滩相储层预测与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攀枝花市优势矿产资源潜力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内容
        1.4.1 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
        1.4.2 优势矿产资源潜力分析
        1.4.3 远景调查评价区划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岩浆岩
        2.2.3 热接触变质岩
        2.2.4 构造
第3章 攀枝花市优势矿产资源分析及需求预测
    3.1 攀枝花市矿产种类
    3.2 优势矿产资源
    3.3 供需分析
        3.3.1 矿产资源预测模型
        3.3.2 矿产资料需求预测步骤
第4章 攀枝花市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4.1 铁、钒、钛资源潜力分析
        4.1.1 成矿规律
        4.1.2 资源潜力分析
        4.1.3 找矿方向
    4.2 优质非金属矿产资源潜力分析
        4.2.1 成矿规律
        4.2.2 攀枝花市非金属矿的成因
        4.2.3 非金属矿的找矿方向
第5章 攀枝花市优势矿产资源远景调查区划
    5.1 划分思路和原则
    5.2 攀枝花市钒钛资源远景调查区规划
        5.2.1 钛矿资源远景调查区规划
        5.2.2 钒矿资源远景调查区规划
        5.2.3 钒钛矿资源远景调查区规划
        5.2.4 橄榄石远景调查区规划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攀枝花市宝鼎南部上三叠统大荞地组沉积体系特征及聚煤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1.1 地质构造
        2.1.2 构造层划分
        2.1.3 区域断裂
    2.2 地层分布
        2.2.1 丙南组(T_1b)
        2.2.2 大荞地组(T_3d)
        2.2.3 宝顶组(T_3bd)
    2.3 研究区构造发展阶段
第3章 沉积体系特征
    3.1 沉积相标志
        3.1.1 岩石颜色
        3.1.2 岩石学特征
        3.1.3 沉积构造
    3.2 沉积体系类型
        3.2.1 冲积扇沉积体系
        3.2.2 辫状河沉积体系
        3.2.3 曲流河沉积体系
        3.2.4 三角洲沉积体系
    3.3 沉积模式研究
第4章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4.1 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研究
    4.2 大荞地组沉积相平面展布
        4.2.1 大荞地组一段——五段沉积相平面展布
        4.2.2 大荞地组六段——九段沉积相平面展布
        4.2.3 大荞地组十段——十一段沉积相平面展布
    4.3 沉积环境与煤层关系
        4.3.1 冲积扇聚煤环境
        4.3.2 辫状河聚煤环境
        4.3.3 曲流河聚煤环境
        4.3.4 三角洲聚煤环境
        4.3.5 煤层的展布
第5章 聚煤规律及预测
    5.1 成煤地质条件
    5.2 研究区聚煤规律
        5.2.1 盆地性状
        5.2.2 古环境分析
        5.2.3 煤层的对比
    5.3 煤质分析
    5.4 煤炭资源预测
        5.4.1 大荞地组含煤特征
        5.4.2 远景区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图版及说明

四、四川渡口宝顶煤田煤层对比研究(1967)(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中生代晚三叠世煤的资源分布与煤质特征[J]. 陈文敏,丁华,傅丛. 煤质技术, 2021(01)
  • [2]清末民初四川自然地理认知研究 ——基于外国游历文献的考察[D]. 朱莉娜. 西南大学, 2020(01)
  • [3]华蓥山矿区H2S成因类型识别及异常富集控制因素研究[D]. 温洁洁.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1)
  • [4]西南地区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对比研究[D]. 陈柯婷. 安徽理工大学, 2017(09)
  • [5]攀枝花大宝顶矿主采煤层Be和U元素地球化学特征[D]. 胡永发. 安徽理工大学, 2016(08)
  • [6]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D]. 闫觅. 天津大学, 2015(08)
  • [7]攀枝花市红坭盆地晚三叠世大荞地组沉积环境研究[D]. 陈泽明.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8]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综合研究[D]. 张兵.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3)
  • [9]攀枝花市优势矿产资源潜力及找矿方向[D]. 王茜. 成都理工大学, 2009(02)
  • [10]攀枝花市宝鼎南部上三叠统大荞地组沉积体系特征及聚煤规律研究[D]. 卢忠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四川独口保定煤田煤层对比研究(1967)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