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在功能性疾病中的应用

心理治疗在功能性疾病中的应用

一、心理治疗在功能性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曹锦亚,李涛,魏镜[1](2021)在《功能性躯体不适的心理-生理病理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现状》文中指出功能性躯体不适作为临床常见问题,给患者造成显着苦恼和功能损害,给医生和医疗系统带来压力,其对传统的笛卡尔式心-身二元论构成了科学方法论上的挑战.对功能性躯体不适的研究进展是心身医学随着各学科同步不断发展的过程.本文结合当前神经科学、医学交叉学科等对功能性躯体不适的生理病理和心理行为病理机制研究进展,按照中枢-外周、生物-心理-社会的双向、多元、整合思路进行综述,并综合当前临床干预和治疗的研究证据,按照临床诊疗流程顺序对功能性躯体不适的临床治疗进行概述.综上并结合当前我国的研究现状,建议:(1)加强对医生的心身医学思维继续教育和基本心身医学临床技能培训;(2)开展对功能性躯体不适具有针对性的高质量临床干预和治疗研究;(3)注重各交叉学科的合作,开展对功能性躯体不适的转化医学研究.

王旋[2](2021)在《丘墟透照海配合神门足三里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心脏神经症(cardiac neurosis,CN)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患者常有心悸、胸闷、疲乏、失眠、气短等表现,却无器质性病变证据。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指标,导致临床诊治困难,不仅使患者产生极大心理负担,亦导致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本病常发病于女性人群[1],以脑力劳动者为多[2]。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压力的增大,CN的发病率亦呈逐年攀升的趋势。现代医学目前尚无有效且持久的治疗方案,多采用镇静剂,β-受体阻滞剂及自主神经调节剂等药物治疗[3,4],不良反应较多。针灸治疗作为非药物疗法,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且在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上有独到之作用。导师根据三十余年临证经验,优化筛选出丘墟透刺照海配合神门、足三里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的“陈氏定悸组穴”。本课题旨在对针刺“陈氏定悸组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初步客观的评价,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1研究目的评价导师集三十余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陈氏定悸组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推广价值。2研究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心脏神经症患者随机平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针刺选穴为:“陈氏定悸组穴”(丘墟透照海配合神门、足三里),对照组针刺选穴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中心悸常用穴位(内关、神门、郄门、心俞、巨阙、脾俞、足三里)。每周行3次针刺治疗,连续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以中医证候量表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作为观察指标评估患者病情。研究中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或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取秩和检验。3研究结果3.1基线资料本研究纳入66例病例,均为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针灸科、心内科并被明确诊断为心脏神经症的患者,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3例。研究中,两组各有1例患者均因未能坚持参与研究而脱落。患者平均年龄为49.36±10.21岁,平均病程为12.09±4.34月,中医证候量表总积分平均为 17.77±3.40 分,HAMD 平均分为 16.14±4.85 分,HAMA 平均分为 17.00±4.04分。分别对试验组及对照组中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情况及中医证候量表总分、分项症状积分、HAMD积分、HAMA积分等各方面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基线资料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2临床疗效比较结果经6周针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主症心悸、胸闷或痛、气短及次症失眠、头晕、健忘、自汗、神疲乏力等症均有好转。对照组食少纳呆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其他症状亦均有好转。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量表总积分、HAMD及HAMA量表总积分均有降低,试验组降低幅度更大。对比两组疗效,试验组的中医症状改善率为90.6%,对照组为71.8%。HAMD减分率试验组为90.6%,对照组为81.3%,HAMA减分率试验组为93.8%,对照组为84.4%。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即试验组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及抑郁、焦虑情绪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任何不良事件。4结论①针刺“陈氏定悸组穴”与教材推荐组穴对于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均疗效确切,具有安全性。②针刺“陈氏定悸组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比教材推荐组穴的临床疗效更加显着。

郑旭仙[3](2021)在《原络配穴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比较原络配穴针灸与口服多潘立酮片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电脑随机数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70例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受试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生活方式教育。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温和灸治疗,针刺双侧的胃经原穴冲阳、脾经络穴公孙,留针期间同时艾灸,每日治疗1次,12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4天,治疗2个疗程,共4周。对照组:予口服多潘立酮片10mg,每日3次,连续服用4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次日记录中医症状量化分级评定(下称“中医症状积分”)、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SF-36健康调查量表(SF-36 Health Survey Scale,SF-36)。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症状积分、血清GAS及SF-36量表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0.5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中医症状积分: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单项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在改善喜温喜按、泛吐清水、手足不温、大便稀溏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胃脘隐痛或痞满、纳呆食少、疲乏方面,两组疗效无差别(P>0.05)。4.血清GAS:两组血清GAS值对比治疗前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GAS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SF-36量表评分:两组SF-36量表评分对比治疗前均升高(P<0.05)。治疗后在SF-36量表评分的改善程度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原络配穴针灸能够有效改善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综合疗效方面优于口服多潘立酮片治疗。2.原络配穴针灸能够升高GAS的含量,这可能是其治疗脾胃虚寒型FD的作用机制之一。

李新枝[4](2021)在《择时三伏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以下简称三伏贴)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是否有效,并进一步在时间因素上,探讨择巳时与非择巳时治疗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上是否有差异。研究方法从2018.9.01-2019.7.01期间在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及脾胃科门诊就诊患者中,严格筛选招募到符合本研究的试验对象共61例,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试验对象通过软件将其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0例、31例,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3例,最终完成统计分析的患者共57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统计两组试验对象在性别、年龄、病程、证型组成、2018年有无三伏贴的贴敷史、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六个方面的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可以进行后续比较。治疗组分别于头伏、中伏、闰二伏的巳时始即9点前给患者进行三伏贴治疗(贴敷治疗期间需完整包含巳时),对照组则避开巳时(9点-11点)进行三伏贴治疗,两组贴敷穴位相同,时间均为3h/次,共贴敷3次。治疗期间,患者需记录相应数据,填写相应量表,如每日记录IBS-D发作时腹痛程度、6或7型粪便的次数,每2周对各项中医证候积分进行一次评价,研究人员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对患者记录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并评价相应疗效。疗效评价指标为:腹痛应答率、腹泻应答率、中医证候总积分。研究结果1.基线比较:从性别、病程、2018年有无三伏贴贴敷史、年龄、证型5个方面比较。性别、病程(是否小于等于3年)、2018年有无贴敷史三方面均予以卡方检验,得出P>0.05;证型比较,两组均分为三个证型,即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予以卡方检验,得出P>0.05;年龄为计量资料,经检验得出两组数据均符合状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予以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P>0.05。2.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4周后腹痛应答率分别为20.69%、72.41%;治疗组在治疗2周、4周后腹泻应答率分别为48.28%、79.31%;治疗组在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疗效评价中,治愈率、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13.79%、41.38%、75.86%。3.对照组在治疗2周后、4周后腹痛应答率分别为14.29%、46.43%;对照组在治疗2周、4周后腹泻应答率分别为21.43%、50.00%;对照组在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疗效评价中,治愈率、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14%、14.29%、53.57%。4.两组对比,治疗2周时,在腹泻应答率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在腹痛应答率上,两组并未检测出差异;治疗4周时,治疗组在腹痛应答率、腹泻应答率、中医总体证候疗效愈显率三个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中医证候总积分的痊愈率、总有效率上未检测出统计学差异。推测巳时三伏贴治疗可提高腹痛、腹泻疗效,增加中医证候总积分愈显率,加速缩短异常粪质腹泻天数。研究结论1.“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效;2.选择巳时进行三伏贴治疗本病,可以明显改善腹痛、腹泻症状,提高中医证候愈显率;3.与腹痛改善情况相比,择巳时行三伏贴治疗在缩短异常粪质腹泻天数方面,起效更快。

赵文樱子[5](2021)在《半夏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与西药莫沙必利对照,观察半夏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66例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予以半夏调中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餐前半小时冲服;并联合养元通络针法治疗(针刺百会、关元、气海、命门、腰阳关、双侧足三里、阳陵泉、中脘、肾俞、脾俞、胃俞、肝俞、三阴交、太冲穴,每隔10分钟以平补平泻的手法提插捻转1次,留针30分钟),每2天治疗1次,治疗4周;对照组予以莫沙必利治疗,每次5mg,每天3次,餐前半小时服用,治疗4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需完善安全性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大小便常规、心电图),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受试者有无不良反应,评估治疗的安全性。治疗前后均需填写中医症状量表、SAS自评量表、SDS自评量表予以评分,判断治疗效果。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1)治疗后半夏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组总有效率为96.97%,莫沙必利组总有效率为78.79%,说明半夏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组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P<0.05);(2)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中医症状,且半夏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组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P<0.05);(3)在中医主要症状方面,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有效改善胃脘痞满、疼痛、口干口苦症状,且半夏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组改善主要症状优于莫沙必利组(P<0.05);(4)在中医次要症状方面,半夏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组可以有效改善纳呆、胃中嘈杂、恶心呕吐、便溏症状,莫沙必利组可以有效改善纳呆、胃中嘈杂、恶心呕吐症状,且治疗组改善次要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3、SAS、SDS自评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SAS、SDS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法都能有效改善焦虑抑郁症状,且半夏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组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P<0.05)。结论: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和莫沙必利均能够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但相对于莫沙必利,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疗效显着、安全,值得推广。

谢家诚[6](2021)在《自拟疏肝和胃方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心理状态及复发情况等相关数据变化,与单纯西药对比分析,以评价自拟疏肝和胃方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FD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自拟疏肝和胃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兰索拉唑肠溶片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总体临床疗效,中医症状总积分、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心理状态、随访复发情况及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统计数据,得出结论。结果:共剔除3例,最终参与统计的共有57例,其中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⑴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2%,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⑵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的总积分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⑶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胃脘痞满、胃脘胀痛、食欲减退、早饱、烧心、嗳气泛酸、口苦、口干、大便不爽、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除胃脘痞满、食欲减退、早饱、烧心、嗳气泛酸外,其余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较对照组患者有明显降低(P<0.05)。⑷精神心理状态比较: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精神状态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精神状态积分、焦虑积分及抑郁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的各项精神状态积分、焦虑积分及抑郁积分均较对照组患者有明显降低(P<0.05)。⑸生活质量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有明显降低(P<0.05)。⑹复发情况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为10.34%,对照组复发率为32.14%,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⑺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自拟疏肝和胃方辛开苦降,寒温并投,肝胃同治,临床上对于肝气横逆犯胃,导致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所引起的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总体疗效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有调节心理状态的优势,安全性较好,复发率低。因此可进一步推广使用。

周洁仪[7](2021)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慢性便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慢性便秘是临床工作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以排便频率减少、粪便性状干硬和排便过程困难为主要表现。其病程长,易反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长期反复的慢性便秘甚至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目前,慢性便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结肠感觉运动障碍和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是目前已知的致病机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于慢性便秘的常规治疗方法,其疗效均不尽如人意,而且,长期药物治疗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和结肠黑变病等一系列副作用。近年来,一种基于中医传统针灸学理论的新型治疗方法——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stimulation,TEA)在慢性便秘的治疗上表现出极大潜力。目前虽已有部分关于TEA治疗慢性便秘的初步研究结果发表,但其多为小样本、单中心临床研究,且纳入类型仅限于功能性便秘,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结果证实。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单盲的随机对照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继续扩大样本量,同时扩大了研究对象范围,纳入包括糖尿病等代谢因素导致的器质性便秘患者,对进一步探究TEA对于慢性便秘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TEA治疗对慢性便秘患者的疗效及其初步机制,以期为慢性便秘的治疗提供一种全新的安全有效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单盲的随机对照研究,对2020年6月30日至2021年03月20日就诊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东方医院及上海公利医院三所研究中心的51例慢性便秘患者进行筛选,其中11例被排除,最终纳入患者共40例。入组患者按照1:1的比例竞争入组,随机分到A组和B组,每组需进行持续14天的电刺激治疗。A组:即TEA治疗组,给予足三里穴位TEA治疗1小时,一天2次,连续2周;B组:即假TEA对照组,给予假穴位TEA治疗1小时,一天2次,连续2周,电刺激参数同A组。在2周电刺激治疗期间,患者通过研究团队提供的排便日记自行记录每日排便情况。此外,两组均在电刺激前、电刺激2周后和停止电刺激4周后进行随访观察,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既往病史、体格检查、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symptom,PAC-SYM)、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Quality of Life,PAC-QOL)的结果,测定电刺激前和电刺激2周后的肛门直肠压力检测和心率变异性结果。采用配对分析法分析各组内电刺激治疗前后的变化,方差分析法对比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统计并描述各组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探索TEA治疗慢性便秘的疗效及初步机制。研究结果:1.TEA治疗慢性便秘的疗效研究1)40例慢性便秘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2例(40%)和28例(70%),男女比例为1:2.33,以女性居多;入组的慢性便秘患者以功能性便秘为主(n=32,62.5%),其他病因包括糖尿病(n=7,35%)、甲状腺疾病(n=1,2.5%)。两组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基线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2周后,与sham-TEA治疗相比,TEA治疗组慢性便秘患者的每周自发排便次数明显升高(5.75±2.65 vs.2.85±1.76,P<0.001)。3)采用PAC-SYM量表和PAC-QOL量表评估患者的便秘症状和生活质量。结果表明,与治疗前相比,TEA治疗明显降低了慢性便秘患者的PAC-SYM量表总评分(1.53±0.14 vs.0.91±0.16,P<0.001)和PAC-QOL量表总评分(1.79±0.16 vs.0.98±0.18,P<0.001),提示TEA治疗可以显着改善慢性便秘患者的相关症状和生活质量。但是假TEA对照组也出现了PAC-QOL量表总评分的明显降低(1.74±0.12 vs.1.32±0.16,P=0.024)。3)电刺激治疗2周后,TEA组慢性便秘患者的通便药物使用次数为0.45±0.18次,sham-TEA组为1.65±0.46次,表明TEA治疗可以显着减少通便药物使用频率(P=0.020)。同时,与sham-TEA相比,它还提升了肠道满意度(57.50±4.91 vs.32.50±6.06,P=0.003),减少了患者的腹胀天数(2.00±0.49 vs.5.10±0.97,P<0.01)。4)持续4周的随访期间,TEA治疗组患者的每周自发排便次数明显高于治疗前(1.60±0.18 vs.4.10±0.44,P<0.001),而sham-TEA组则与治疗前类似(1.55±0.21vs.1.70±0.21,P=0.379)。在第6周的随访末期,TEA治疗组的每周自发排便次数仍显着高于sham-TEA组(4.10±0.44 vs.1.70±0.21,P<0.001),提示TEA对慢性便秘症状的改善作用具有持续效应且至少可持续1月。5)在本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TEA治疗相关的一般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2.TEA治疗慢性便秘的作用机制研究1)采用肛门直肠测压评估肛肠动力及感觉阈值,发现TEA治疗2周能够明显降低初始感觉阈值(56.50±29.43 vs.44.50±19.86,P=0.018)、初始便意阈值(94.00±33.47 vs.73.50±28.15,P=0.002)、窘迫感阈值(142.00±50.33 vs.116.00±33.93,P=0.006)、最大容量感觉阈值(181.50±54.70 vs.148.00±37.78,P<0.001),而假TEA对照组的患者这些参数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通过心电变异率评估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结果表明,与基线值相比,TEA治疗组慢性便秘患者的迷走神经兴奋性明显增加(0.54±0.09 vs.0.59±0.09,P<0.001),交感神经性兴奋性降低(0.58±0.09 vs.0.52±0.10,P<0.01),而sham-TEA对照组的慢性便秘患者则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同时,TEA治疗2周显着降低慢性便秘患者的交感–迷走神经活动度比值(1.08±0.10 vs.0.88±0.11,P<0.001)。研究结论:TEA疗法显着增加慢性便秘患者的每周自发排便次数,改善了慢性便秘的相关症状,降低了通便药物使用频率,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且疗效具有一定的持续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直肠敏感性和平衡自主神经功能相关。

孔维鑫[8](2021)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慢阻肺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并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指慢阻肺患者发生呼吸系统症状急剧恶化导致需要额外的治疗。急性加重会导致肺功能下降、远期预后变差,引发更为频发的急性加重事件,被认为是慢阻肺疾病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因此,预防并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发生、缓解急性加重病情程度并缩短急性加重治疗疗程备受重视。中医认为慢阻肺可属“肺胀”“咳嗽”“喘证”等范畴,现代大样本的横断面证候学研究及真实世界研究认为急性加重期时常见证型包括痰热壅肺、痰瘀阻肺、痰湿阻肺、外寒内饮等,其中又以痰、热、瘀三个证候要素最为多见。膏摩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治疗慢阻肺方面并未受到重视,尚未有文献报道。膏摩指的是在人体体表实行按摩手法时,涂上用中药制成的膏剂,使手法和药物的作用得以结合。基于膏摩疗法的作用机制及其他膏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试验,推测膏摩疗法可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面有所作为。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对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临床价值。目的:观察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对AECOPD痰热瘀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新的中医外治法方案,以达到缩短急性加重病程、改善咳痰喘等症状的目的。方法: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AECOPD西医诊断及痰热瘀肺证中医诊断且知情同意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2例为治疗组,23例为对照组,1例中途脱落。对照组予控制性氧疗、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每日1次,观察疗程为7天。通过纳入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体征评分、CAT评分、mMRC分级等量表,WBC、NE%、NLR、EO#、RDW、CRP、FIB等血清学指标以及总体疗效评价进行分析,探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对AECOPD痰热瘀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①基线比较:入组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慢阻肺分级、慢阻肺分组、本次AECOPD程度分级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中医证候体征量表评分、CAT评分及mMRC分级等量表评价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WBC、NE%、NLR、EO#、RDW、CRP、FIB等血清学指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基线平齐,可比性良好。②临床相关量表及总体疗效评价分析:两组中医证候体征评分、mMRC评分、CAT评分均在治疗后有明显下降,说明两组治疗对症状改善总体有效。其中中医证候体征评分、CAT评分在第4天及第7天的组间比较中均较入组当天出现显着的组内差异(P<0.01),mMRC量表除对照组第4天之外也均有显着的组内差异(P<0.01)。而两组组间比较则发现,仅有第7天的CAT评分出现了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疗效评价方面,第4天治疗组有效率为36.4%,对照组有效率为8.7%,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第7天治疗组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有效率为73.9%,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血清学指标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发现,WBC有显着性差异(P<0.01),NE%仅在治疗组出现组内差异(P<0.05),CRP仅在对照组出现组内差异(P<0.05),三项指标均未出现组间差异(P>0.05)。治疗组在RDW和FIB的改善方面较单纯西医治疗更优势,具体表现为FIB在第7日出现组间差异(P<0.05),RDW在治疗组出现组内差异(P<0.05)而未在对照组出现。两组在NLR和EO#两项指标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膏摩联合西医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能更快的改善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症状,总体有效率更高;②膏摩治疗对CAT评分的改善更有效,在胸闷症状的改善上有突出的优势;③加用膏摩治疗在FIB的改善方面较单纯西医治疗更优,说明膏摩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④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无皮肤、肝肾方面副作用,安全性高。

刘晓桐[9](2021)在《桂芍膏敷脐联合达喜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桂芍膏敷脐联合达喜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中脾胃虚寒型的临床疗效,旨在客观评价桂芍膏治疗上腹痛综合征的应用优势和价值。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FD-EPS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桂芍膏敷脐+达喜;对照组予达喜嚼服,每个组别均连续1个疗程(14天)的给药过程。观察且记录治疗前、治疗7天、治疗14天共3个时间节点,停药随访2周,同时记录证候总积分、各项症状积分、总有效率并进行评分评级,观察腹痛复发情况并计算复发率,通过GraphPad Prism 8统计分析,评价桂芍膏治疗上腹痛综合征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症候的总积分7天、14天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1;治疗7天、14天,治疗组的证候总积分均较对照组改善,P均<0.05。2.治疗第7天,中医证候疗效相比,治疗组为76.7%,对照组为50%,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4天,中医证候疗效相比,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70%,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治疗7天(除对照组的四肢无力)、14天和治疗前比较,余单项症状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均<0.05)。4.治疗7天:治疗组在胃脘疼痛、畏寒怕冷、四肢无力方面积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均<0.05;治疗14天:在四肢无力方面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5.停药2周,复发率比较,治疗组为6.7%,对照组为3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桂芍膏治疗脾胃虚寒型上腹痛综合征疗效显着,对改善患者胃脘疼痛、畏寒怕冷、四肢无力等主要症状方面疗效更有优势,且抗复发效果更佳。桂芍膏敷脐治疗脾胃虚寒型上腹痛综合征疗效肯定,优势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刘阳[10](2021)在《和胃理气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及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和胃理气方对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一般状况、胃肠动力水平及胃组织环磷酸腺苷(c AMP)/蛋白激酶A(PKA)信号通路的影响,从胃肠动力障碍角度探究和胃理气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机制,为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的切入点。材料与方法:选取40只SPF级SD大鼠,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多潘立酮组、和胃理气方组,各组10只大鼠。除空白组外,别的各组采取“郭氏夹尾激怒法”制备FD大鼠肝郁气滞型动物模型。造模时间共为14天。在造模后的治疗阶段,空白组与模型组用等量生理盐水实行灌胃治疗,连续治疗14天,早晚各1次;多潘立酮组给予多潘立酮溶液实行灌胃治疗,连续治疗14天,早晚各1次;和胃理气方组给予煎制而成的中药混悬液实行灌胃治疗,连续治疗14天,早晚各1次。于造模前1天、造模第14天以及治疗第14天分别观测大鼠体重与一般情况变化。治疗完成后,对大鼠进行麻醉并处死,确定胃排空与小肠推进的比值,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液中c AMP、PKA含量,用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胃窦组织中c AMP蛋白和PK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相对比。造模前1天各组所有大鼠毛发光亮、大便成型、情绪平和、精神状态尚可,各组大鼠行为学及体重指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14天,空白组大鼠一般状况及体重指标与造模前基本无明显变化,而其他3组造模组大鼠行为学表现变化比较明显,大鼠均出现了皮毛粗糙无光泽,情绪不稳定,容易激怒撕咬,大便稀溏,倦卧少动,体重增长缓慢。与空白组大鼠相比,造模大鼠和空白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P<0.05)。治疗第14天,多潘立酮组与和胃理气方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行为学及体重指标均有所改善,多潘立酮组和和胃理气方组大鼠毛发变得光泽柔顺,情绪趋于稳定平和,活动量增加,大便逐渐成形。多潘立酮组与和胃理气方组与模型组相比,食物摄入量与饮用水量显着增多,体重明显增长(P<0.05);在治疗后,多潘立酮组与和胃理气方组相比较,大鼠行为学与体重指标改变无显着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比相对比发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排空速度与小肠推进速度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药物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组与和胃理气方组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比明显提高(P<0.05)。3.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模型组对比空白组发现,测得的大鼠血液里c AMP、PKA水平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c AMP、PKA在多潘立酮组与和胃理气方组大鼠血液中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胃理气方组与多潘立酮组相比,大鼠血液中c AMP、PK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4.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与空白组对照,c AMP、PKA蛋白在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中表达显着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c AMP、PKA蛋白在多潘立酮组与和胃理气方组大鼠胃窦组织中表达含量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胃理气方组与多潘立酮组相比,大鼠胃窦组织中c AMP、PKA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和胃理气方能够改善肝郁气滞型F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指标与体重指标。2.和胃理气方能够提高肝郁气滞型FD模型大鼠的胃排空速度和小肠推进速度。3.和胃理气方能够改善肝郁气滞型FD模型大鼠的胃肠排空,调节胃肠功能,进而促进胃肠动力,其机制可能与激活c AMP/PKA信号通路,提高c AMP、PKA的表达有关。

二、心理治疗在功能性疾病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治疗在功能性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性躯体不适的心理-生理病理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躯体症状障碍的病理机制研究
    1.1 中枢(脑)
    1.2 中枢-外周(信息传递系统)
    1.3 外周(身体机能)
    1.4 个体层面(精神心理行为状态与特征)
2 对功能性躯体不适的临床治疗综述
    2.1 建立关系
    2.2 病史采集及评估
    2.3 症状评估
    2.4 解释病情
    2.5 一般性建议以及康复、理疗等其他治疗
    2.6 药物治疗
    2.7 心理治疗
    2.8 分级处理、多元整合治疗
3 未来发展预测和展望
4 国内发展分析

(2)丘墟透照海配合神门足三里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心脏神经症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对心脏神经症的认识及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脱落标准
        6 剔除标准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3)原络配穴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脱落及中止标准
    2 观察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分配隐匿及盲法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
        3.2 对照组
    4 评测指标
        4.1 中医症状评定
        4.2 血清胃泌素
        4.3 SF-36 健康调查量表
    5 疗效判定标准
    6 不良事件处理
    7 伦理审批及受试者权益保护
    8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比较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临床资料比较
    3 治疗结果比较
        3.1 临床疗效比较
        3.2 中医症状积分
        3.3 血清GAS比较
        3.4 SF-36 量表比较
    4 不良事件观察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1.1 FD概念
        1.2 FD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FD治疗现状
    2 祖国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1 FD中医病名
        2.2 FD病因病机
        2.3 FD辨证分型
        2.4 FD中医治疗方法
    3 研究所选治疗方法的依据
        3.1 证型选择依据
        3.2 原络配穴法
        3.3 温和灸选择依据
        3.4 原络配穴针灸选择依据
    4 多潘立酮片选择依据
    5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6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6.1 临床疗效分析
        6.2 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分析
        6.3 血清GAS变化分析
        6.4 SF-36 量表变化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择时三伏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或者终止标准
        1.7 特殊情况处理
    2.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试验前准备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3.数据分析
        3.1 统计学方法
        3.2 不良反应及脱落数据
        3.3 基线比较
        3.4 腹痛腹泻应答率比较
        3.5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机制研究
        1.3 诊疗方案
        1.4 预后
    2.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病名演变
        2.2 辨证
        2.3 中医诊疗共识
    3.本课题理研究思路来源支持
        3.1 三伏贴疗法
        3.2 择时理论
        3.3 穴位分析
        3.4 择方分析
        3.5 设计思路来源
    4.结果分析
    5.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中药穴位贴敷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的运用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件六
致谢

(5)半夏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注意事项
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3.1 一般指标
    3.2 安全性指标
    3.3 疗效指标
    3.4 疗效评定
    3.5 安全性评定
4.统计学方法
5.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比较
    5.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5.3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5.4 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5.5 中医次要症状积分比较
    5.6 SAS、SDS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5.7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祖国医学对FD的认识
        1.1 FD的病因病机
        1.2 FD的中医治疗
    2.现代医学对FD的认识
        2.1 FD的发病机制
        2.2 FD的西医治疗
    3.立题依据
    4.治疗方案机理探讨
        4.1 半夏调中颗粒
        4.2 养元通络针法
    5.研究结果分析
        5.1 一般情况分析
        5.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5.3 中医症状分析
        5.4 SAS、SDS量表评分分析
        5.5 安全性分析
    6.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文献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中医症状评分表
    附录三: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四:抑郁自评量表(SDS)
    附录五: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自拟疏肝和胃方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人纳入标准
        1.4 病人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与处理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方法
        2.4 疗效评价
        2.5 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结果
        2.1 临床综合疗效
        2.2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2.3 精神情绪状态比较
        2.4 生活质量总评分比较
        2.5 复发情况比较
        2.6 安全性对比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
        1.3 病因及发病机制
        1.4 治疗方法
    2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1 FD的中医病名
        2.2 病因
        2.3 病机
        2.4 FD的中医证治分类(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2.5 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2.6 时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2.7 中成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2.8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3 自拟疏肝和胃方的分析
        3.1 导师运用自拟疏肝和胃方治疗肝胃不和型FD的学术思想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临床综合疗效分析
        4.2 中医症状积分分析
        4.3 精神心理状况分析
        4.4 生活质量分析
        4.5 复发率分析
        4.6 安全性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渊源及病因病机
    2 中医药在临床中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简况
        2.1 中医药治疗
        2.2 中医外治法
    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慢性便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慢性便秘的疗效
    一、前言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慢性便秘的初步机制研究
    一、前言
    二、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电刺激疗法在胃肠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学术活动
致谢

(8)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膏摩疗法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案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9)桂芍膏敷脐联合达喜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FD的认识
        1.1 FD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FD的发病机制
        1.3 FD的治疗现状
    2. 祖国医学对FD的认识
        2.1 胃脘痛的病名溯源
        2.2 胃脘痛的病因病机
        2.3 胃脘痛的证型研究
        2.4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3. 穴位贴敷的理论研究
        3.1 脐敷的历史沿革
        3.2 中药脐敷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理
        3.3 中医脐敷治疗胃脘痛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桂芍膏的制备
        2.3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记录项目
        3.2 疗效观察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
    4. 疗效评定标准
        4.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4.2 单项临床症状的疗效评价
    5. 数据整理与分析
    6. 结果分析
        6.1 基本资料可比性分析
        6.2 疗效比较
        6.3 复发率比较
        6.4 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1. 理论依据及方义解析
        1.1 桂芍膏敷脐治疗FD-EPS的理论依据
        1.2 选取神阙穴的理论依据
        1.3 桂芍膏配伍特点
        1.4 桂芍膏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1.5 选用铝碳酸镁片的依据
    2. 研究结果与疗效分析
        2.1 单项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2.2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分析
        2.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分析
        2.4 复发率比较分析
    3. 创新点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和胃理气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及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心理治疗在功能性疾病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性躯体不适的心理-生理病理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现状[J]. 曹锦亚,李涛,魏镜.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1(08)
  • [2]丘墟透照海配合神门足三里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的临床观察[D]. 王旋.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原络配穴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D]. 郑旭仙.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择时三伏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新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半夏调中颗粒联合养元通络针法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D]. 赵文樱子.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自拟疏肝和胃方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 谢家诚.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慢性便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周洁仪.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8]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疗效观察[D]. 孔维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桂芍膏敷脐联合达喜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刘晓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和胃理气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及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D]. 刘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心理治疗在功能性疾病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