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网汽水换热站动态仿真

热网汽水换热站动态仿真

一、热网汽水换热站动态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张斌[1](2021)在《集中供热系统热惯性对供热机组调峰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的三北地区冬季供暖时间长,供热量需求大,以热电联产机组为热源的集中供热系统是保障三北地区正常生活需求的重要生命线,因此对集中供热系统的研究更要精细化,供热管网作为集中供热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管网规模庞大,用户群体众多,一定程度上充当了集中供热系统的储能设备,不需要额外的投资来保证用户供热质量和热舒适度,因此研究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惯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热电联产机组的强热电耦合特性。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研究了供热系统热惯性对供热机组调峰性能的影响。在系统建模方面,本文根据热电联产机组运行特性建立了热电联产机组电热运行特性方程,基于热力学原理和基尔霍夫定律,以图论方法建立了供热管网水力和热力模型。基于建筑导热特性建立了用户侧室内温度变化模型,同时建立了热源-管网-建筑的能量传递模型。为了研究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惯性,本文以供热管网出口参数和建筑侧的室内温度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动态特性,对于供热管网,经过仿真模型和实际运行数据对比,结果表明,影响管网出口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管段长度和管内流体流速,滞后时间和管段长度成正比,和流速成反比,且入口温度变化时,出口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于建筑,主要研究了供暖期提高和降低供水温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围护结构的储热能力会显着影响室内温度变化,供水温度越低,室内温度变化会受到室外温度和围护结构的双重影响。为了研究供热系统热惯性对供热机组调峰性能的影响,本文提出了热电联产机组,纯凝火电机组和风电机组联合运行模型,在保证室内温度在16~20℃的前提下利用集中供热系统热惯性打破热电联产机组强耦合特性,经过对比传统以热定电模式下系统模型和考虑供热系统热惯性的运行模型,结果表明,考虑集中供热系统热惯性能显着提升供热机组调峰性能,在典型日运行期间,在风电消纳方面后者要比前者多消纳30%的风电量。

张若瑜[2](2020)在《促进风电消纳的燃煤热电厂热电调峰一体化技术研究及其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燃煤热电联产系统本身的热电耦合问题和用户侧日益增长的供热需求制约了其热电调峰能力,是造成北方地区供暖季“弃风”问题频发的主要因素。本文将循环水余热回收与热电厂调峰问题综合考虑,提出了基于电动热泵余热回收系统结合集中式热水蓄热器联合供热的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在提升热电厂弃风消纳能力的同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为促进其参与电网风电调峰提供新的思路。首先,建立机组热力系统与电动热泵供热系统的变工况模型,研究变工况条件下机组耦合电动热泵余热回收系统供热时的热电解耦效果和煤耗特性及相关影响因素。计算结果表明热泵余热回收系统的加入有利于促进机组的热电解耦并产生节煤效益,此外,通过对比电动热泵和吸收式热泵两种余热回收技术的运行原理、调峰性能及节能性,发现电动热泵余热回收系统更适用于作为面向风电消纳问题时的电厂调峰手段。随后,综合考虑热水蓄热器及热泵的运行特点,进一步提出采用两者联合辅助机组供热的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并基于图解法分别对单独配置电动热泵和热水蓄热器以及两者联合使用时系统整体的热、电出力范围进行定性对比,结果表明后者在调峰灵活性上优势明显,更能适应风电并网后电网侧多变的负荷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电网弃风特性及电源结构组成建立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的动态运行模型,并提出系统参与风电消纳时的热源调控方法。计算结果表明系统在运行时可提升区域电网的风电消纳水平并降低传统电、热源的运行能耗。从热源类别上看,电动热泵在弃风消纳能力及节能性上均优于热水蓄热器;从选型配置上看,热源容量的大小与其弃风消纳能力和节能效果呈正相关,但当蓄热器选型过大时为保证其风电消纳效果而增加的系统能耗将超过风电上网带来的节能收益;从调度模式上看,系统通过控制调整蓄热器蓄、放热时段适应电网调峰需求变化,可提升热电厂发电上网收益。最后,基于双层优化思想,以热电厂、传统火电厂及风电场在采暖季综合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对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的调度模式及热源配置选型建立优化设计模型,并通过模糊C-均值聚类法对采暖季计算周期进行场景削减,然后采用粒子群算法联合单纯形法实现模型求解。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可以实现对系统在中长期尺度下参与弃风消纳时的运行策略及辅助热源配置优化。

赵安军,周梦,于军琪,华宇剑[3](2020)在《基于分布式群控技术的高层建筑集中供暖系统控制与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建筑所采用的节能技术有较大差异,传统的集中供暖系统控制方式不能保证建筑群体的室内舒适性温度,无法根据建筑群体供暖需求量有效分配各循环水泵的工作量。本文考虑相邻室温影响,建立了基于状态空间法室内温度控制数学模型并进行验证分析。采用模型预测分布式群控方法对建筑室内温度进行控制与优化,并根据预测后的需热量对换热站循环水泵进行分布式群控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室内外环境下,所建立的室内温度控制数学模型能够很好的反映实际室内温度和阀门开度;基于分布式的室内温度模型预测群控能够有效的调节室内温度并稳定跟踪各室内温度设定值,相较于传统温控阀控制方式其热能能耗降低14.28%。同时循环水泵群控优化后的效率提高了16.74%。

王鑫[4](2020)在《基于能量流的供热系统动态建模和控制优化》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北方的供热系统迅速发展,无论是供热规模、管网长度还是供热形式,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为了降低供热系统能耗、提高供热质量,需要在供热期间根据外界环境温度以及用户的热需求进行精细化调节。然而供热系统结构复杂,规模巨大,源侧产生的热量往往需要经过几公里至几十公里的管道传输至换热站换热后才能到达用户侧,无法及时响应用户侧热负荷的变化,因此负荷调节一直以来都是供热系统运行与管理时面临的难题。本文研究了供热系统中的主要设备的建模方法,建立供热系统动态模型并分析其动态特性,对优化供热系统调节策略、提高供热系统运行管理水平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供热系统中的主要设备——管道、换热器以及含散热器的建筑物热用户的传热微分方程进行合理的简化与假设,采用能量流法从温差驱动热量输运的角度分析管道与土壤、换热器热侧流体与冷侧流体、散热器与室内空气和外界环境的热交换过程,借鉴分段法的思想,并结合传输迟延和热电比拟分别建立了管道、换热器和含散热器的建筑物热用户的能量流模型。基于建立的供热系统主要设备的能量流模型,参考供热系统稳定运行时各主要设备的规格和运行参数,建立相应的动态模型,通过和文献数据以及实际数据相比较,证明了动态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使用建立的动态模型研究分析了管道长度、流体流速对管道传热迟延时间和散热损失的影响、换热器热侧流体温度、冷热流体流速对换热器换热效率的影响以及散热器数量、入口流体温度和室外空气综合温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根据管道、换热器和含散热器建筑物热用户动态模型,建立供热系统整体动态模型,考虑室外气象参数变化,分析了热量从源侧输运到用户侧过程的动态特性,探究在不同设计温度模式下二次网供水温度和循环水流量的控制策略,结果表明基于能量流法的二次网供水温度和循环水流速控制方法能有效的保持室内空气温度在设计温度值,并且建筑物能耗最高降幅分别为15%和12.3%,在保证了供热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供热系统整体的运行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操晨润[5](2019)在《计及气/热惯性的综合能源系统日前调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综合能源系统的开发、转换、储备、运输、调度、消费等多个环节中,可依据各类能源自身特点和相关的能源转换设备,构建跨能源、多时空协同的能量管理系统,以充分消纳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多梯级高效利用。随着电/气/热综合能源系统的快速发展,亟待开展面向电/气/热综合能源系统能源调度方面更深层次的研究。论文基于电/气/热综合能源系统典型结构分析了多能流耦合关系,明确了气/热柔性子系统惯性在能量传输、转换及消费环节的具体指代意义,分析了综合能源系统多能流调度机理及气/热惯性对多能流调度计划的制定的影响。针对大规模跨区天然气子系统,在分析输气管道压力与质量流动态平衡过程差异性的基础上,将输气管道等效为有限多个管元的串联,在每个管元上应用计及压力与质量流平衡时间差的改进Line-Pack模型,建立了适用于含多规模天然气管道的天然气系统通用细化模型;针对区域集中供热子系统,综合考虑热网和建筑物热惯性,基于节点法建立了热网传输时滞模型,并采用温度修正方程描述热力损耗,结合采暖季采暖用户的用能本质,建立了维持室温在合理范围的建筑物热惯性模型。更进一步地,构建了计及气/热惯性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通过引入基于生产模拟的采暖抽汽量线性函数,优化了热电联产机组出力区间,融入日前调度模型并给出了线性化处理方案以便于适应大规模问题求解。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综合能源系统运行过程中忽略气/热惯性将会得到优化调度方案次优解或使调度方案不准确,并分析了管网规模与气/热惯性的关系。改进Line-Pack模型反映了天然气慢流动速度及天然气管道储气能力且能够适用于多规模长输气管网,管元的长度对计算结果和计算时长均有一定影响,计及热惯性的供热负荷功率更加贴近采暖季采暖用户的热需求。综合能源系统日前调度模型充分利用柔性系统的优势互补,进一步挖掘了电/气/热综合调度运行的效益潜力,证明了综合能源系统中计及气热惯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张慧帅[6](2019)在《600MW热电联产机组利用热网蓄能特性的灵活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新能源电力迅速发展,当具有一定随机性和波动性的风电等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时,电网侧承受强烈冲击,不利于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尤其在“三北”地区,弃风、弃光伏现象日益严重。因此,积极发展以燃煤发电为代表的传统发电技术积极辅助新能源消纳尤为重要,其中更关键的是充分挖掘和利用火电机组的储能环节。相关研究表明,在我国北方地区,热电联产机组在总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中占35%以上,其关联的供热管网及其附属建筑物具有极大的储能容量和热惯性,且短时间利用热网储能不会对热用户造成可察觉的影响。因此,开展供热机组运行特性、负荷特性和热网蓄能特性的研究,对提高机组灵活性,平抑风电等具有高度随机性的电源大规模并网所造的冲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某电厂600MW热电联产机组为对象,基于相关数据进行机组变负荷过程的精细化建模,并进行验证和修正,研究机组供暖期的运行特性与负荷响应特性;分析供暖期由于供热抽汽量变化对汽轮机主蒸汽参数、出功及能耗水平的影响规律,在不同锅炉蒸发量时,供热抽汽流量、抽汽压力、主汽参数变化对机组效率的影响,完成机组供暖期变工况特性研究,进而得到各种不同运行方式下的机组的负荷响应特性;通过充分采集和分析热电厂供热抽汽、热网供水回水温度、用户侧温度等数据,研究热网及用户侧的热力学动态特性与蓄能潜力;研究供热期典型工况下局部抽汽量变化与机组瞬态负荷变化情况的精确对应关系,以及热网侧在这种动态控制下的供热效果变化规律,提出调峰响应机制的优化策略;最后,提出针对机组AGC响应系统、CCS系统的运行逻辑进行优化的实现方案并对方案进行热力学评估。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并将优化方案在电厂进行现场模拟。结果表明,此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机组灵活性,使变负荷速率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0.5-1.2%Pe/min左右,能够有效地缓解新能源电力大规模并网给电网调峰调频带来的压力。

张学峰[7](2018)在《应用热泵技术回收及利用电厂烟气余热的研究》文中认为“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我国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当前,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迅速发展,燃机技术也逐步走向成熟,由此,燃气电厂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燃气电厂运行过程中,经由余热锅炉排出的烟气温度普遍为150℃左右,烟气中仍然有大量显热及水蒸气汽化潜热未被利用,这造成了能源的极大浪费。通过对烟气余热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本文提出一种电厂烟气余热两级回收系统。系统第一级换热设备为普通热管换热器,用以回收大部分的烟气显热;系统第二级换热设备为石墨改性聚全氟乙丙烯换热器和吸收式热泵机组,可将烟气温度降至露点温度以下,以实现烟气余热的深度回收。进而通过新型集中供热技术对烟气余热进行充分的利用。本文着重研究了系统的关键设备——石墨改性聚全氟乙丙烯换热器和吸收式热泵机组。石墨改性聚全氟乙丙烯导热复合材料是通过在聚全氟乙丙烯(fluorinated ethylene propylene,FEP)中添加一定量的石墨和碳纤维碳纤维制备而成的。石墨改性FEP导热材料导热性能较好、抗冲击且耐腐蚀,可以有效防止烟气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其中的含硫氧化物和含氮氧化物与水蒸汽结合而对换热器产生的低温腐蚀。本文通过对其导热性能、力学性能及耐腐蚀性能的分析研究,确定了适用于制作烟气余热回收系统中换热器的复合材料中石墨的填充质量分数,进而又对换热器进行了相应的设计计算。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可以利用回收的烟气余热有效提升热网回水的温度,从而实现烟气余热的有效利用。本文深入研究了吸收式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并对烟气余热回收系统所应用的吸收式热泵进行了设计计算和设备选型,确定了吸收式热泵的各项参数及其相关的控制方程。进而,以Simulink为开发平台,建立了吸收式热泵仿真模型,并分析了吸收式热泵运行时的COP及其各部分换热参数。通过对烟气余热两级回收系统的研究分析,本文对系统关键部分设备进行了具体实验和设计,为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示范,对热泵回收烟气余热技术的推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杨天皓,李健,贾瑶,刘腾飞,柴天佑[8](2018)在《虚拟未建模动态补偿驱动的双率自适应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换热过程是蒸汽与循环水在换热器中进行热交换,使供水温度达到工艺规定的目标范围内的复杂工业过程.由于存在蒸汽压力、回水流量波动以及换热器内管壁结垢的扰动,导致被控对象模型参数发生未知随机的大范围变化,使控制器积分作用失效,造成内环蒸汽流量和外环供水温度波动,相互影响,甚至谐振.针对上述问题,利用工业换热过程运行在工作点附近的特点,用确定性低阶线性模型和虚拟未建模动态来描述被控过程.将自适应信号法与双率控制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以蒸汽流量为内环输出、以供水温度为外环输出的双率自适应控制器,并给出了该控制器的稳定性和收敛性分析.本文将工业换热过程机理模型作为被控对象,进行了半实物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工业换热过程,在模型参数大范围变化时,本文提出的控制方法可以将供水温度控制在工艺要求的目标范围内.

苗庆伟[9](2017)在《基于运行参数辨识的分布式变频多级泵供热系统优化控制》文中提出分布式变频泵技术在集中供热系统中可以降低输配能耗。但是随着北方集中供热规模的增大,供热管网远端的热力站需配置更高扬程的水泵,使得一级供热管网的压力等级升高。因此本文构建了分布式变频多级泵供热系统,并对其水力特性、热力特性及运行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对分布式变频多级泵供热系统,采用水力解耦罐代替旁通管,提出了恒定供水温度为锅炉设计出水温度,实现了热源侧锅炉定流量变台数调节,一级热网侧变流量调节,能够改善供热管网质调节时的滞后问题,改变现阶段“大流量、小温差”的运行状态,可以降低非设计负荷工况下的输配能耗。提出了降低分布式变频多级泵供热系统一级管网压力等级的二级泵扬程设计方法和取值范围,进而得到压力等级降低后的零压差点区域。并将该区域内系统的总泵功率最小时所对应的零压差点定义为理想零压差点,用来指导系统的设计。对于城市内的既有供热管网,整个供热系统压力等级的降低,有利于城市内既有供热系统的改造实施。提出了基于多变量函数二阶极值条件的单热源枝状网阻抗辨识方法,该方法利用热力站节点的压力和流量参数给出了管网阻抗最佳平方逼近的解析公式和满足辨识要求的水力工况条件,解决了单热源枝状管网仅利用热力站节点压力和流量参数即可对管网阻抗进行辨识的问题,利用多组水力工况可以控制阻抗辨识值的相对误差为±5%左右,满足工程精度要求。提出了分布式变频多级泵供热系统的压力优化控制策略,在保证供热可及的条件下使热网水泵的总功率最小。对一大型区域集中供热系统,研究了压力优化控制策略和定压差控制策略在各热力站等流量比调节和不等流量比调节工况下的运行性能。在流量比为0.3时,压力优化控制策略比定压差控制策略节省57%的总泵功。在热负荷变化时,压力优化控制策略可以使零压差点位置基本保持不变,这使得三级泵能够在更加平稳的压差下运行。因此分布式变频多级泵供热系统在较大的供热半径下比传统系统具有降低输配能耗的优势。

周婷[10](2017)在《既有建筑供暖设备余量及降低供暖系统回水温度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供热逐渐成为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因此寻求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回收工业余热既可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热量,又可以缓解目前的能源紧张及城镇供热面积不断加大而热源处出力不足的现象。为了提高热泵回收供热余热时的制热系数,如何获得较低的回水温度成为了一个关键因素。本文首先论述了城市能源网的构成,根据区域供热的能源结构,分析了压缩式热泵与吸收式热泵在工业余热这一能源中的利用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压缩式热泵回收工业余热在供热管网一级网与二级网处的连接方式,该方式能很好地解决热量输送及工程造价问题。为了分析供热管网水温,本文研究了考虑围护结构、室外温度、室内温度因素下的建筑综合节能率,分析在室内散热设备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回水温度的可能性。选取哈尔滨一典型建筑进行模拟计算,分析节能改造建筑与非节能建筑相比散热设备富余量。为了验证低温回水在实际运行时的效果,本文分析了近年供热管网运行的实际水温,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定回水温度调节运行公式。同时选取汤原县某一热力站进行试验,最终试验证明此种运行方式能够满足室内温度的需求。此外本文分析了单管顺流式供热系统室内温度失调现象,针对此现象提出一种“上、下”分时供水的运行方式,根据房间的热平衡方程,对供水方向改变时室内温度的动态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得出此运行方式的合理运行时间比。

二、热网汽水换热站动态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网汽水换热站动态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集中供热系统热惯性对供热机组调峰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管网热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热电联产机组调峰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的
第2章 集中供热系统建模
    2.1 集中供热系统简述
    2.2 热电联产机组建模
        2.2.1 抽凝式机组电热运行特性
        2.2.2 机组电热运行特性数学描述
    2.3 供热管网建模
        2.3.1 单一管道建模
        2.3.2 集中供热管网建模
    2.4 供热用户侧建模
        2.4.1 建筑动态导热过程建模
        2.4.2 室内温度变化规律模型
    2.5 能量传递模型
        2.5.1 热源向一次管网能量传递模型
        2.5.2 一次管网向二次管网能量传递模型
        2.5.3 二次管网向用户侧能量传递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集中供热系统热惯性分析
    3.1 管网热惯性分析
        3.1.1 供热管段热惯性分析
        3.1.2 测试数据分析方法
        3.1.3 供热管网热力工况仿真与验证
    3.2 建筑热动态特性分析
        3.2.1 前期降低供热温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3.2.2 前期增加供热量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3.2.3 后期提高供热温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供热机组调峰性能研究
    4.1 供热管网消纳风电分析
    4.2 建筑物消纳风电分析
        4.2.1 建筑物储能原理
        4.2.2 建筑物储能分析
    4.3 联合运行系统
    4.4 模型目标函数
    4.5 约束条件
        4.5.1 系统电功率约束
        4.5.2 机组功率约束
        4.5.3 系统热力约束
        4.5.4 集中供热系统约束
    4.6 仿真算例及结果分析
        4.6.1 机组及管段参数
        4.6.2 实际运行参数
        4.6.3 情形设置及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2)促进风电消纳的燃煤热电厂热电调峰一体化技术研究及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提升热电联产系统调峰能力参与弃风消纳的方法概述
    1.3 辅助热源协同机组供热参与风电消纳方案的研究现状
        1.3.1 在热电联产系统内设置热水蓄热器
        1.3.2 在热电联产系统内设置电锅炉
        1.3.3 在热电联产系统内设置热泵
        1.3.4 多种辅助热源协同机组供热
        1.3.5 研究现状简析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2 基于热泵余热回收系统的热电厂调峰手段及其运行效果分析
    2.1 热电机组耦合热泵余热回收系统的运行原理
    2.2 热电联产机组的变工况计算模型建立
        2.2.1 机组热力系统变工况模型建立
        2.2.2 机组热力系统变工况模型求解方法
    2.3 电动热泵余热回收系统变工况模型建立
        2.3.1 基于效率因子法的热泵变工况模型建立
        2.3.2 电动热泵实际COP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机组联合热泵供热时的热电解耦效果分析
        2.4.1 热电联产机组调峰范围的确定
        2.4.2 机组联合热泵供热时的热电解耦效果
    2.5 机组联合热泵供热时的节煤效果分析
        2.5.1 机组联合热泵供热时的能耗特性
        2.5.2 机组联合热泵供热时的节煤效果
    2.6 电动热泵与吸收式热泵在参与电厂调峰时的运行效果对比
    2.7 本章小结
3 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的提出及调峰灵活性讨论
    3.1 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案
        3.1.1 系统设计方案的提出
        3.1.2 系统运行原理
    3.2 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的运行调节范围分析
        3.2.1 典型热电联产系统的运行范围
        3.2.2 单独配置热泵的热电联产系统运行范围
        3.2.3 单独配置热水蓄热器的热电联产系统运行范围
        3.2.4 同时配置两种辅助热源的热电联产系统运行范围
    3.3 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在调峰灵活性上的优势
    3.4 本章小结
4 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的风电消纳能力分析
    4.1 区域电网的弃风特性
    4.2 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风电消纳能力评价方法
        4.2.1 系统风电消纳能力评价指标
        4.2.2 系统风电消纳能力评估
    4.3 基于Energy PRO的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模拟运行方法
        4.3.1 Energy PRO简介
        4.3.2 生产单元动态运行模型建立
        4.3.3 生产单元运行策略设置
    4.4 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弃风消纳能力分析
        4.4.1 算例系统介绍
        4.4.2 辅助热源配置类型对系统弃风消纳能力的影响
        4.4.3 辅助热源选型配置对系统弃风消纳能力的影响
        4.4.4 系统参与风电消纳时的节能性分析
        4.4.5 系统参与风电消纳时的调峰灵活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采暖季综合收益最大化的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5.1 区域电网发电利益共同体的综合收益分析
        5.1.1 区域电网发电利益集体的概念
        5.1.2 发电利益集体综合收益模型
    5.2 基于采暖季综合收益最大化的系统优化设计模型
        5.2.1 建模思路概述
        5.2.2 上层模型
        5.2.3 下层模型
        5.2.4 模型求解方法
    5.3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法的采暖季典型日场景获取
    5.4 案例分析
        5.4.1 算例系统简介
        5.4.2 系统优化设计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分布式群控技术的高层建筑集中供暖系统控制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法
    2.1 集中供暖系统分布式群控基本思想
    2.2 建筑模型建立
        2.2.1 室内温度预测控制模型建立
        2.2.2 室内温度预测控制模型验证
        2.2.3 换热站并联水泵模型
    2.3 基于分布式的室内温度模型预测控制
    2.4 基于分布式换热站并联水泵优化控制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室内温度模型预测分布式群控结果
    3.2 换热站循环水泵分布式控制结果分析
4 结论

(4)基于能量流的供热系统动态建模和控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供热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1.2.1 集中供热系统建模仿真研究现状
        1.2.2 分布式供热系统建模仿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供热系统主要设备动态能量流模型
    2.1 管道能量流模型
    2.2 换热器能量流模型
    2.3 含散热器的建筑物热用户能量流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供热系统主要设备建模仿真及特性分析
    3.1 管道能量流模型建模仿真及分析
        3.1.1 管道能量流模型建模仿真及验证
        3.1.2 分段数对管道能量流模型的影响
        3.1.3 管道长度和流体流速对管道迟延时间和散热损失影响
    3.2 换热器能量流模型建模仿真及分析
        3.2.1 换热器能量流模型建模仿真及验证
        3.2.2 冷热流体流速对换热器换热效率的影响
    3.3 含散热器的建筑物热用户能量流模型建模仿真及分析
        3.3.1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计算
        3.3.2 散热器选型计算
        3.3.3 散热器数量对室内空气温度的影响
        3.3.4 散热器入口流体温度对室内空气温度的影响
        3.3.5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对室内空气温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供热系统动态建模及控制优化
    4.1 供热系统能量流模型建模仿真
    4.2 二次网供水温度调节控制优化
    4.3 二次网循环水流速调节控制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计及气/热惯性的综合能源系统日前调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合能源系统研究现状
        1.2.2 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气/热惯性对综合能源系统多能流调度的影响分析
    2.1 引言
    2.2 电/气/热综合能源系统气/热惯性分析
        2.2.1 电/气/热综合能源系统结构及多能流耦合关系
        2.2.2 气/热惯性分析
    2.3 气/热惯性对多能流调度的影响
        2.3.1 长输气管道气惯性对调度计划制定的影响
        2.3.2 集中供热系统热惯性对调度计划制定的影响
    2.4 算例分析
        2.4.1 算例描述
        2.4.2 仿真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气/热综合能源系统气/热惯性建模
    3.1 引言
    3.2 基于改进Line-Pack的天然气管网气惯性模型
        3.2.1 Line-Pack模型
        3.2.2 改进Line-Pack模型
    3.3 区域集中供热系统热惯性模型
        3.3.1 供热管网热惯性模型
        3.3.2 建筑物热惯性模型
    3.4 算例分析
        3.4.1 算例描述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气/热综合能源系统日前调度
    4.1 引言
    4.2 CHP机组出力区间优化
    4.3 计及气/热惯性的电/气/热综合能源系统日前调度
        4.3.1 日前调度优化模型
        4.3.2 日前调度流程与模型的求解
    4.4 算例分析
        4.4.1 算例描述
        4.4.2 优化运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600MW热电联产机组利用热网蓄能特性的灵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热网蓄能技术方案及热力学评估方法
    2.1 热网蓄能方案提出
    2.2 案例机组介绍
    2.3 热力学评估方法及建模
        2.3.1 热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2.3.2 热力学模型建立与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供热抽汽变化对机组性能的影响评估
    3.1 供热抽汽变化对输出功率的影响规律
    3.2 供热抽汽量与输出功率关联关系式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供热抽汽变化对热网侧的影响评估
    4.1 热网及热用户的热力特性概述
    4.2 热网及热用户动态建模
    4.3 动态模拟与结果分析
        4.3.1 电厂供热情况简介
        4.3.2 模拟的边界条件
        4.3.3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灵活调峰控制策略及效果评估
    5.1 灵活调峰方案基本架构及初步分析
        5.1.1 初步分析
    5.2 新方案下的调峰性能分析
        5.2.1 理论模型
        5.2.2 机组基本情况与过程模拟的边界条件
        5.2.3 调峰过程模拟结果
        5.2.4 多变边界条件下的案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果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硕士学位论文科研项目背景
致谢

(7)应用热泵技术回收及利用电厂烟气余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吸收式热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1.2.2 烟气余热回收及其利用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1.2.3 换热器材料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1.2.4 集中供热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电厂烟气余热两级回收系统概述
    2.1 烟气性质分析
        2.1.1 烟气成分分析
        2.1.2 烟气余热分析
    2.2 联合热管及热泵的电厂烟气余热两级回收系统
    2.3 第一级余热回收换热设备概述
    2.4 第二级余热回收换热设备概述
        2.4.1 石墨聚全氟乙丙烯换热器
        2.4.2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
    2.5 集中供热系统概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墨改性聚全氟乙丙烯换热器的研究与设计
    3.1 石墨改性聚全氟乙丙烯导热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3.1.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3 石墨改性FEP导热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分析
    3.2 石墨改性聚全氟乙丙烯换热器的工艺设计
        3.2.1 石墨改性聚全氟乙丙烯换热器型式的确定
        3.2.2 换热器中流体的流动空间、流动速度及流动形式的选择
        3.2.3 换热器中传热管规格及其排列方式选择
    3.3 石墨改性聚全氟乙丙烯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3.3.1 烟气物性参数的计算方法
        3.3.2 烟气量的确定
        3.3.3 换热量的计算
        3.3.4 平均温差的计算
        3.3.5 换热器传热系数的计算
        3.3.6 换热器换热面积的计算
        3.3.7 换热器结构参数的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吸收式热泵机组的设计及仿真研究
    4.1 吸收式热泵的工作特点
        4.1.1 吸收式热泵的分类方法
        4.1.2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和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4.2 吸收式热泵机组系统的热力过程分析及参数计算
        4.2.1 吸收式热泵系统热力过程分析
        4.2.2 吸收式热泵机组系统的参数计算
    4.3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仿真建模与分析
        4.3.1 仿真建模开发平台
        4.3.2 吸收式热泵系统模型的简化假设
        4.3.3 吸收式热泵仿真模型的建立
        4.3.4 仿真建模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余热回收系统的工程应用分析及节能效益分析
    5.1 系统的工程应用问题分析
        5.1.1 应用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后烟气凝结水的处理分析
        5.1.2 应用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对烟道阻力的影响分析
    5.2 系统的节能效益分析
        5.2.1 节约能源分析
        5.2.2 改造投资分析
        5.2.3 静态回收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运行参数辨识的分布式变频多级泵供热系统优化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集中供热技术研究现状
        1.2.1 集中供热管网技术的发展
        1.2.2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的吸收式热泵应用
        1.2.3 分布式变频泵供热系统研究
        1.2.4 阻抗辨识研究的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分布式变频多级泵供热系统的构建
    2.1 分布式变频多级泵供热系统的构建
        2.1.1 水力解耦罐的工作原理
        2.1.2 水力解耦罐的尺寸确定
        2.1.3 各级循环水泵扬程的确定
    2.2 运行控制方案
    2.3 水力解耦罐解耦特性
        2.3.1 解耦特性的理论分析
        2.3.2 解耦特性的实验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分布式变频多级泵供热系统的水力和热力特性
    3.1 分布式变频多级泵供热系统数学模型
        3.1.1 图论的基本知识
        3.1.2 管网图的矩阵表示
        3.1.3 恒定流管网特性方程组
        3.1.4 分布式变频多级泵供热系统数学模型
    3.2 输配系统的水力特性
        3.2.1 零压差点位置对水泵总功率的影响
        3.2.2 零压差点位置对系统压力的影响
    3.3 输配系统的热力特性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多变量函数二阶极值条件的阻抗辨识方法
    4.1 辨识方程组的导出
    4.2 基于多变量函数二阶极值条件的阻抗辨识方法
    4.3 管段阻抗辨识方法应用
        4.3.1 中小型区域集中供热管网阻抗辨识应用
        4.3.2 大型集中供热管网阻抗辨识应用
    4.4 小结
第5章 分布式变频多级泵供热系统的运行控制策略
    5.1 分布式变频多级泵供热系统的运行控制
        5.1.1 定压差控制策略
        5.1.2 压力优化控制策略
    5.2 压力优化控制运行性能研究
        5.2.1 热网等流量比工况分析
        5.2.2 各站不等流量比变化时的工况分析
        5.2.3 零压差点运动情况分析
        5.2.4 全年运行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既有建筑供暖设备余量及降低供暖系统回水温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余热利用研究现状
        1.2.1 国外余热利用研究现状
        1.2.2 国内余热利用研究现状
    1.3 我国老旧建筑节能改造现状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小结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案
第2章 余热利用在供热管网中构建方式研究
    2.1 城市能源网概述
        2.1.1 能源互联网
        2.1.2 智能热网
    2.2 余热在供热管网中的利用方式
        2.2.1 吸收式热泵的余热利用方式
        2.2.2 压缩式热泵的余热利用方式
        2.2.3 余热供暖在供热管网中的构建方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节能率及散热设备备用系数分析
    3.1 引言
    3.2 建筑节能率理论分析
        3.2.1 建筑节能率及散热设备余量计算方法分析
        3.2.2 计算实例分析
    3.3 建筑物耗热量特性仿真研究
        3.3.1 软件介绍
        3.3.2 建立模型
        3.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3.3.4 节能建筑散热设备选择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供热管网定回水温度调节分析
    4.1 供热管网调节方式与基本公式
        4.1.1 间接连接供热系统调节方式分析
        4.1.2 定回水温度调节方式
        4.1.3 现有供热管网水温分析
    4.2 汤原华强热力公司运行调节及实验情况
        4.2.1 工程概况
        4.2.2 实验数据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单管顺流式供暖系统室内温度竖向失调分析
    5.1 引言
    5.2 单管系统室内温度计算
        5.2.1 竖向失调理论公式分析
        5.2.2 室内温度竖向失调计算实例
    5.3 单管系统运行方式分析
        5.3.1 单管系统上供与下供分时供水概述
        5.3.2 不同供暖方向时间求解方法探究
        5.3.3 改变供暖方向实例计算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热网汽水换热站动态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 [1]集中供热系统热惯性对供热机组调峰性能的影响研究[D]. 张斌.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促进风电消纳的燃煤热电厂热电调峰一体化技术研究及其优化[D]. 张若瑜.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分布式群控技术的高层建筑集中供暖系统控制与优化研究[J]. 赵安军,周梦,于军琪,华宇剑. 建筑科学, 2020(06)
  • [4]基于能量流的供热系统动态建模和控制优化[D]. 王鑫.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计及气/热惯性的综合能源系统日前调度[D]. 操晨润. 东北电力大学, 2019(07)
  • [6]600MW热电联产机组利用热网蓄能特性的灵活性研究[D]. 张慧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
  • [7]应用热泵技术回收及利用电厂烟气余热的研究[D]. 张学峰.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5)
  • [8]虚拟未建模动态补偿驱动的双率自适应控制[J]. 杨天皓,李健,贾瑶,刘腾飞,柴天佑. 自动化学报, 2018(02)
  • [9]基于运行参数辨识的分布式变频多级泵供热系统优化控制[D]. 苗庆伟. 天津大学, 2017(10)
  • [10]既有建筑供暖设备余量及降低供暖系统回水温度方法研究[D]. 周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热网汽水换热站动态仿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