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熵的成功率截断序列统计测试方案推导

基于信息熵的成功率截断序列统计测试方案推导

一、基于信息熵的成功率截尾序贯统计试验方案推导(论文文献综述)

高文锐[1](2021)在《面向核环境的移动机器人多放射源搜索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核防护移动机器人兼具机械臂操作灵活及平台移动迅速的优势,是核工业领域需求最广泛的机器人技术之一,不仅在异常巡航监测、核废料处置方面取得突破进展,还在应对突发放射源丢失及核泄漏事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移动机器人技术在核环境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保证机器人在复杂耦合环境中准确感知并理解周围几何场及辐射场信息,并根据多模感知信息同步规划放射源搜索路径,是核环境移动机器人研究的难点和重点。因此,本文针对移动机器人辐射加固设计、未知辐射场状态估计、自主决策规划与控制等问题开展研究,对提高核环境移动机器人的多物理场感知性能和自主寻源决策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针对具有高速越障平台及7DOF机械臂的一体化作业机器人,确立高速移动平台及作业臂结构的关节配置方案,分析并建立整体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学模型,为移动平台定位导航及机械臂处置操作提供了理论解算依据。针对高剂量辐射严重损毁功能组件的问题,通过辐照实验对组件极限剂量进行测试,结合系统实际空间需求,从而实现薄弱组件的重新部署与集中屏蔽防护。基于ROS松耦合通讯架构,搭建具有驱动、感知、决策多层次通用软件控制框架,改善了硬件系统的耐辐射能力,以及软件控制框架的实时性和功能扩展能力。针对未知辐射环境中放射源数目、状态均无先验信息以及机器人采样数据稀疏的问题,采用多层序贯粒子群预测结构,结合泊松观测模型及峰值权重抑制的方式,以迭代估计的形式实现局部多峰辐射场的在线非参预测,实验验证了多热点预测算法的有效性、维度扩展性及在线预测性能。针对稀疏测量带来的极端情况,采用高斯过程回归方法逼近强度残差信息,实现粒子群在位置与强度两维度的动态校正。通过开展局部多热点耦合场的对比实验,进一步证明动态残差校正方法在位置纠错能力、预测准确度、迭代优化效率等方面性能,实现了未知辐射环境中的在线参数辨识和多源数目估计。针对多模感知信息难以统一评价的问题,分析并建立障碍信息与辐射信息的探索效益模型,实现在探索价值层面的数据融合及量化评估。对于几何效益模型,基于Octo Map栅格地图与状态遍历查询方式,对候选目标在预设范围内的未探索体积进行了量化估计。对于辐射效益模型,结合机器人环绕采样需求,设计非单调的单源效益函数,并采用源间最大距离比例修正多源叠加造成的影响。为实现多目标探索行为规划,采用可行搜索空间中的扩展树规划节点作为候选目标状态,结合多源效益函数与探索导航代价等因素,筛选拓扑效益地图中最优探索轨迹与目标位置,进而以局部规划算法实时驱动机器人运动。为验证机器人系统在复杂核环境实施多点放射源自主搜索与行为规划的能力,以本文研制的移动机器人系统为基础实验平台,通过搭载辐射、视觉、激光等多类型传感器构建实验样机。通过采集螺旋轨迹与推草轨迹下的双源叠加辐射强度,分别结合本文提出的峰值抑制粒子滤波与高斯残差校正方法,开展多峰耦合辐射场的状态预测实验,实验验证了两种非参预测方法的在线性能与有效性。为验证多目标寻源策略的有效性,开展面向三类典型障碍场景(大范围障碍、杂乱障碍、走廊障碍)的自主寻源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策略在多目标任务平衡、规划路径效率、场景适应性等方面的高效性能,进一步证明了多热点预测算法的在线预测能力,以及放射源自主搜索算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侯焕鹏[2](2020)在《基于星地信道特性的物理层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卫星通信网络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随着星地通信系统规模增加,卫星通信网络用户越来越多,星地通信安全越发重要。传统的基于密码学的计算安全,由于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升而面临挑战。物理层安全通过结合无线信道特性保障安全传输,因安全性高而备受关注。论文从物理层出发,研究和实现基于星地信道特性的身份认证和密钥加密通信等安全传输关键技术。论文首先对星地通信信道特性进行分析,相比于地面传输链路,星地传输链路具有高延迟和强衰减等特性。星地信道存在直射路径,主径衰落服从Rician分布,参考经典5径低轨卫星信道功率延迟分布参数,建立多抽头延时信道模型。接着论文对星地安全通信身份认证技术进行理论研究,包括基于信道特性和基于水印信息的身份认证技术。论文首先分析星地安全通信场景,由于信道具有互易性与唯一性,可以建立基于信道特性的二元假设检验模型,提取信道特征值后,计算多维检验统计量进行身份判决。论文对恒虚警概率条件和最小化代价函数条件下的认证检测门限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推导,并仿真验证,结果显示信噪比10dB时认证率在90%以上。论文接下来研究了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的数字扩频水印身份认证,仿真验证典型信道条件下认证率、水印误码率和数据误码率等性能指标,结果表明水印扩频码率越高和水印嵌入功率系数越大时,提取的水印误码率越低,相关性越高,认证性能越好。之后论文对星地安全通信密钥生成技术进行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密钥生成过程中信道探测、信号预处理、信道特征量化、密钥协商和保密增强等模块的经典算法。对于信道特征值降噪预处理,论文主要分析了基于有效路径选择和改进小波变换的两种算法处理前后密钥不一致率(Key Different Rate,KDR)变化,仿真结果显示对信道特征值降噪预处理后初始KDR降低5%以上。之后论文仿真验证了经典量化与协商量化算法和基于交互信息与基于纠错编码的密钥协商算法的性能,结果显示等概率量化随机性高,复杂度低,基于纠错编码协商的方式交互信息少,实现简单。在物理层安全关键技术的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基础上,论文基于图形化编程软件LabVIEW(Laboratory Vir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 Workbench)和软件无线电平台USRP(Universal Software Radio Peripheral)搭建了星地安全通信半实物试验平台,针对系统同步、身份认证、密钥生成等关键模块进行设计、仿真及实现。实物连接后测试结果证明,因非法方Eve信道与合法方Alice和Bod之间信道不一致,无法主动攻击和窃取信息,合法接收方识别发送方身份,业务数据得以安全传输。身份认证和密钥生成相关的实际测试性能曲线与理论仿真性能曲线差距在1dB以内,验证了星地安全通信系统具有身份识别和加密通信功能。

李京生[3](2020)在《高速铁路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硬件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集中发生地带,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对高速铁路而言,即使是较小震级的地震,也可能会给正在行驶中的高速列车带来脱轨、倾覆等列车运行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地震发生后,高铁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在破坏性的地震波到来之前的数秒至数十秒之间发出预警,使高速行驶的列车尽快减速或者停车,这样可以防止或减轻地震灾害为铁路运输安全带来的危害,避免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相当可观的减灾效益。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作为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旦可靠性达不到要求从而发生故障,将会导致高铁地震预警系统误报或漏报地震预警信息,这不仅会造成旅客的恐慌,而且会给行车带来不便,以及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合理正确的对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进行建模及评估,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包括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和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对于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这种复杂的系统来说,由于其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并且可用于试验的样本很少,在试验过程中几乎不产生失效数据,因此很难用常规方法对其可靠性进行建模及评估。本文根据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及其组成部分的各自特点,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视为不可修单元,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视为可修系统,分别求出了其可靠性相关指标,同时,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视为复杂系统,通过对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和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的可靠性相关指标进行融合,从而得到其可靠性指标。本文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视为不可修单元,并对其可靠性进行建模及评估:为了解决用于进行试验的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数量较少的限制,以及随着产品的复杂度和产品可靠性的提高,车载地震终端发生故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导致单一的实验室试验或者现场试验得到的可靠性数据有限的弊端,本文使用相似性理论的相关内容和贝叶斯方法求出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的后验分布,通过继承因子,将实验室试验和现场试验的数据进行融合从而得到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的可靠性相关指标。本文使用的方法充分考虑了实验室试验和现场试验的异同,并且充分利用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各试验阶段的信息,因此更具有合理性。(2)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视为可修系统,并对其可靠性进行建模及评估:为了解决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后验分布复杂,难于计算等问题,本文先是建立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可靠性的分层贝叶斯模型,然后将随机过程中的马尔科夫链应用到蒙特卡洛模拟中,使用Gibbs抽样的方法得出参数后验分布的抽样,进而求得其后验估计值。这使得最终结果不仅比普通贝叶斯方法得出的结果更“安全”,而且解决了其后验分布复杂,难于计算的问题。(3)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视为复杂系统,并对其可靠性进行建模及评估: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和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本文在考虑到其是由不同组成部分构成的因素,在其不同组成部分可靠性指标融合的过程中引入了权重的概念,并且采用了基于D-S证据推理的专家信息融合。与其他确定权重的方式相比,在使用D-S证据理论的方法确定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和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可靠性权重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不同的专家提供信息的不确定性,使不确定性在信息融合的过程中不断降低。

张磊[4](2020)在《基于主体博弈的共同物流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间的竞争从产品和技术转变为商业模式的趋势下,物流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问题成为该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共同物流作为物流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商业模式,其参与主体自身的行为策略选择以及参与主体之间的风险分担和收益分配问题是制约共同物流商业模式稳健运行的关键。以物流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共同物流商业模式创新中参与主体的行为策略选择、风险分担和收益分配问题。基于商业模式、物流企业商业模式和共同物流商业模式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规范研究的文献研究法,构建共同物流商业模式的概念模型,界定共同物流收益和合作风险概念及合作风险结构,筛选共同物流合作风险影响因素,建立以道德风险、管理风险、运作风险以及信用风险为一级指标的共同物流商业模式合作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博弈分析法构建共同物流参与主体三方博弈模型,分析参与主体行为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利用熵权修正Shapley值法结合共同物流合作风险评价体系考查参与主体间的风险分担,基于单阶段静态博弈给出完全信息下共同物流参与主体之间的策略选择及相对应的收益组合,构建多阶段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声誉博弈模型分析参与主体间收益分配;采用实证研究的案例研究法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从行为策略选择约束、风险分担和收益分配三方面给出共同物流商业模式的创新路径。

林圣琳[5](2020)在《面向复杂仿真的评估与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仿真评估包含对仿真系统/模型本身的评估和基于仿真的评估两个方面。随着仿真对象的复杂化和仿真应用需求的提高,仿真系统呈现出大规模、非线性、不确定性、连续离散混合、输出变量复杂、仿真数据量大等特点,现有仿真评估、优化方法与工具面临巨大挑战。论文针对复杂仿真模型可信度评估、体系效能仿真评估与优化开展深入研究。从仿真系统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复杂仿真的若干复杂特性,给出复杂仿真评估与优化问题的数学描述。针对大规模系统观测数据缺乏时,多子模型构成的复杂仿真模型可信度评估问题,构建基于输出变量间关系的可信度外推结构模型,采用贝叶斯网络由子模型验证数据估计系统级输出的后验分布,并基于最大后验概率密度置信域准则分别对子模型和系统级模型进行结果验证。另外,该验证准则在观测数据充分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提高验证结果的准确度。针对非平稳、多元、异类且具有相关性和不确定性的复杂仿真输出,分别提出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模型排序评估方法和基于变量相关性分析与概率分布差异结合的结果验证方法。针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输出,采用经验模态分解将输出数据分解为趋势项和平稳项,提出基于Hilbert谱密度的平稳项一致性分析方法,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计算仿真模型排序结果。针对多元、异类、相关输出,采用互信息和分形维数法分别提取动、静态输出的相关变量子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基于联合概率分布差异法度量仿真模型可信度。针对体系效能仿真评估中各装备影响关系复杂的问题,以及高效的体系效能仿真优化需求,分别提出面向多装备协同的效能评估方法和基于序贯元模型与改进多目标优化算法的效能优化方法。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对海量仿真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得到指标间关联关系,构建网络化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实现效能综合评估。另外,改进传统的多目标优化算法解决连续离散混合优化问题,与元模型方法相结合提高昂贵仿真优化效率,并提出空间填充和聚类相结合的开发-探索序贯策略,进而提高元模型拟合精度。针对复杂仿真评估与优化、仿真大数据管理与分析需求,开发基于Hadoop的复杂仿真综合评估系统,支持分布式数据管理与并行分析、复杂仿真结果验证、复杂仿真模型可信度外推、体系效能仿真评估与优化等功能。采用Hadoop环境为仿真数据管理与算法运行提供支撑,具有算法可扩展、组件可重用、过程可视化等特点。通过某防空体系仿真可信度评估、效能仿真评估与优化的相关应用,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最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作出了展望。

刘占宁[6](2019)在《基于分形—地质统计学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储量估算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贯穿于矿山规划、开发直至闭坑的整个生命周期,对采矿工程师进行资源评估、采矿设计及计划编制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利用已有地质数据实现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的基础上,借助距离幂次反比法、克里格方法和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对铁矿、蛇纹岩矿、瓷土矿的矿石品位进行估计。研究使用闵可夫斯基距离及其特殊形式对距离幂次反比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提升距离幂次反比法估值效果的方法;研究将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引入到资源储量估算领域,对并其估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获得了较好的估值效果;因此,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研究采用了多个矿体类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同种方法对不同矿体类型进行估值研究,检验了不同估值方法在不同矿体中的估值效果,为其它矿山使用该类方法进行估值活动提供了参考依据,因此,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研究以铁矿、蛇纹岩矿和瓷土矿为对象,通过建立三个矿山的三维矿体模型与块体模型,分析了距离幂次反比法、克里格方法、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的估值效果。首先,研究使用闵可夫斯基距离的其它特殊形式代替欧氏距离作为距离幂次反比法中距离权重计算方式,对闵可夫斯基距离用于距离权重计算中的估值品位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其次,研究了分形克里格方法和普通克里格方法的估值特征,将分形变异函数用于实验变异函数拟合。再次,研究使用训练图像代替变异函数,将多点地质统计学引入到资源储量估算领域,并对其改进,提出了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分析了训练图像和离散区间区间数量对估值的影响。最后,横向比较不同估计方法的最优估计结果,分析不同估值方法的估值特征。通过研究铁矿、蛇纹岩矿和瓷土矿矿体品位的估值获得了以下成果。(1)分析了二维矿体剖面直接转换为三维剖面的原理,给出了二维转化为三维过程中的转换关系式,构建了铁矿、蛇纹岩矿和瓷土矿的地质数据库和矿体三维实体模型,确定了铁矿、蛇纹岩矿、瓷土矿的组合样样长。(2)使用闵可夫斯基距离的其它特殊形式替代欧氏距离,用于距离幂次反比法中距离权重计算是可行的,且计算结果具有稳定性。研究扩展了距离幂次反比法距离权重的计算方式,给出了闵氏距离权重时TFe、Ni、MgO、Li2O和Ta2O5估值品位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样品点数量和品位分布对估值的影响,确定了闵氏距离下最优的品位估值结果。(3)相比于球型变异函数,采用分形变异函数可提升拟合效果,使得估值过程更便捷、估值结果更准确;相比与普通克里格方法,而分形克里格方法的估计结果是有偏的,其有更大的均值偏差;研究给出了分形变异函数、普通克里格方法下品位最优估值结果。(4)将多点地质统计学引入到资源储量估算领域,研究了训练图像和离散区间数量对估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提高训练图像分辨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多点地质统计学的估值效果,但太大训练图像严重影响计算效率,且其并不能完全解决数据事件与数据模式间的匹配问题。在理论上,提升离散区间数量可提高估值准确性,实际上其会降低数据事件与数据模式的匹配率,降低估值准确性。为此,提出了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该方法可克服单纯多点地质统计学估值中低频品位信息不准确的问题。研究给出了混合方法下TFe、Ni、MgO、Li2O、Ta2O5品位的最优估计结果。(5)研究对比了距离幂次反比法、普通克里格方法、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的品位估值结果,分析了估值偏差特征、品位趋势特征、变异函数特征,并获得了如下认识:距离幂次反比法、普通克里格方法、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估计的TFe、Ni、MgO、Li2O、Ta2O5品位的均值较为接近,Ni和MgO品位有较大最小值偏差,该偏差主要受取样方式、品位分布影响,减少参与估值的个样品点数量在一定程度减小最大值和最小值偏差;估值品位与样品品位在变化趋势一致,克里格方法估计的Ni和MgO品位有较大的平滑特性,估值的平滑性同时也受到了样品空间位置的影响;参与估值的样品点数量对估值结果有较大影响,样品点数量越多,样品品位变异函数与估值品位变异函数之间的差异就越大;距离幂次反比法中距离权重计算方式对估值品位变异函数的影响不明显;勘探工程和样品分布同样对估值品位的变异函数是有影响的。混合估值方法的估值结果与距离幂次反比法和普通克里格方法相近,混合方法的估值结果具有稳定性和准确性,且估值理论更为先进。

赵志傲[7](2018)在《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验证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装备PHM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两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即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度量指标是什么?以及度量指标如何验证?研究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验证技术的目的在于为装备采购方、承制方提供科学的、可考核的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评价指标,并构建一套较完整的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验证方法及技术流程。当前,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验证技术主要是针对单一故障预测算法或单一产品的故障预测能力进行验证。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无法满足多故障模式或复杂产品的整体故障预测能力验证与评估;二是针对单一故障预测算法或单一产品的故障预测能力评价指标繁多且各指标间关系不明,装备PHM系统整体故障预测能力度量指标研究不充分;三是在服从统计试验规律的条件下,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验证试验方案如何设计尚未进行充分研究。论文从装备系统角度出发,着力解决由各PHM单元组成的装备系统层面的故障预测能力验证中面临的“验什么”(故障预测能力指标构建)和“如何验”(故障预测能力验证试验方案设计)两大核心问题。深入研究并提出两个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度量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验证试验方案总体设计流程,深入研究面向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的故障模式-退化过程二维度验证试验方案设计,验证试验方案设计主要包括二维度样本量和判决准则确定、样本分配与选择方法。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包括:1.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指标构建及总体验证试验方案设计论文从装备系统角度出发,分析得出故障预测样本产生的二维特性(故障模式维度和退化过程维度),提出两个以预测故障发生时间为输出目标的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度量指标。其中,相对准确度是衡量PHM系统对故障发生时间预测准确度的计量型指标,故障预测率是衡量PHM系统对故障发生时间预测准确次数的计数型指标。根据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验证工程实践需求,提出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验证试验方案设计总体思路及工作流程。2.基于随机过程的故障预测指标时变特性研究通过对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度量指标分析表明各故障模式的发生特性将影响整个系统故障预测指标时变特性。现有抽样检验理论只适用于检验指标不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情形。论文以完美维修、最小维修、非完美维修三种维修行为下的故障发生速率模型为基础,分别对多故障模式系统的故障预测度量指标时变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完美维修条件下(故障发生速率恒定)系统故障预测度量指标统计特性不随时间变化;在最小维修和非完美维修两种维修条件下,系统故障预测度量指标统计特征随时间发生变化,现有抽样检验理论无法满足此类指标的验证与评估。因此,论文研究以系统故障预测能力指标不随时间发生变化为假设基础,即不考虑最小维修、非完美维修等复杂维修行为导致系统指标随时间变化的故障预测能力验证问题。3.故障模式维度故障预测能力验证试验方案设计故障模式维度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验证试验方案的核心是样本量、判决准则确定以及样本量分配。(1)基于假设检验理论的故障模式维度样本量和判决准则确定方法●基于双方风险和基于序贯抽样理论的故障模式维度样本量和判决准则(接收/拒收)确定方法在假定故障预测相对准确度服从正态分布的基础上,考虑采购方和承制方双方风险,提出基于正态分布的故障模式维度样本量和判决准则确定方法。针对基于双方风险样本量确定方法样本量需求大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正态分布假设下基于序贯抽样理论的故障模式维度样本量和判决准则确定方法,该方法可以降低故障模式维度样本数量。●基于改进Bayes后验风险的故障模式维度样本量和判决准则确定方法针对经典统计理论确定的故障模式维度样本量过大且传统Bayes后验方法存在先验分布与现场数据不相容的问题,为了避免先验分布与现场试验数据不相容的问题,提出基于异常值检验的相容性检验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改进Bayes后验风险的故障模式维度样本量确定方法。与基于经典统计理论的基于双方风险的样本量确定方法相比,该方法能更有效地降低样本量。(2)故障模式维度样本综合加权分配故障模式维度样本分配中必需充分考虑影响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验证的多种因素,论文基于故障发生速率、严酷度、故障影响度等三个因素提出故障模式维度样本综合加权分配方法,旨在确定一个代表性好、样本结构优的故障模式样本集。4.退化过程维度故障预测能力验证试验方案设计(1)基于假设检验理论的退化过程维度样本量和判决准则确定方法由于故障预测样本具有延时性,退化过程样本确定只能采用定数样本量确定方法,考虑到装备系统层面能否获取每一个单一故障模式的相对准确度和风险约束与否,论文给出两种情形下基于双方风险的退化过程维度样本量确定方法。(2)基于分段维纳过程的退化过程维度故障预测样本选择针对退化过程维度样本选择问题,提出基于退化过程特征参数作为样本选择权重因子的故障预测退化过程样本综合加权选择方法。以装备各故障模式退化历史数据为基础,建立基于分段维纳过程的故障退化过程模型来描述故障退化过程各退化阶段的起始退化量、退化量增量、退化速率、方差等四个参数,并以此四个参数作为样本选择因子确定故障退化过程各退化阶段的样本选择权重,实现退化过程维度样本优化选择。

张安扬[8](2015)在《小子样条件下基于信息融合的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设计建模》文中研究指明经典可靠性试验设计方法要求产品有充足的试验样本量,以降低试验中的弃真风险和采伪风险,增大试验置信度,但现代产品可靠性试验中经济因素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多源信息下设计出满足约束的可靠性试验成为了经典可靠性试验设计方法的难题。本文以试验总体费用为目标函数,基于Bayes基础理论和信息融合方法,在满足风险约束和置信水平约束的条件下对系统可靠性试验设计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信息融合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小子样条件下基于信息融合的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设计理论模型(System Reliability Test Design Model based on Information Fusion,SRTM)。SRTM对系统可靠性参数进行了统计假设,对系统结构函数和子系统、系统的验前信息进行了说明,给出了弃真风险和采伪风险的定义式。基于对系统结构假设和验前信息的理解提出了同一层次和跨层次的信息融合方法,并以示例验证方法效果。最后以试验总体费用为目标函数,综合两类风险约束、置信水平约束和环境约束构建SRTM,并给出SRTM求解步骤。其次,针对子系统是成败型和指数型两种情况,建立了串联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设计模型(Series System Reliability Test Design Model based on Information Fusion,SRTM-S)。基于SRTM的理论假设,SRTM-S利用串联系统结构函数,给出子系统为成败型的串联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设计模型(Series System Reliability Test Design Model based on Information Fusion for Binomial Subsystems,SRTM-S-B)和子系统为指数型的串联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设计模型(Series System Reliability Test Design Model based on Information Fusion for Exponential Subsystems,SRTM-S-E)的信息融合过程。基于平均风险准则,给出了SRTM-S-B和SRTM-S-E中弃真风险和采伪风险的计算式。针对置信水平要求,确定了SRTM-S-B中系统的最小试验样本量和SRTM-S-E中系统的最小试验时间。考虑环境承受压力,给出试验终止决策不等式,确定了SRTM-S-B和SRTM-S-P的最大可接受失效数。对SRTM-S给出了求解的具体步骤,并以实例来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然后,针对系统结构为并联的系统可靠性试验设计问题,建立了并联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设计模型(Parallel System Reliability Test Design Model based on Information Fusion,SRTM-P)。基于SRTM的理论假设,SRTM-P利用并联系统结构函数,给出子系统为成败型的并联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设计模型(Parallel System Reliability Test Design Model based on Information Fusion for Binomial Subsystems,SRTM-P-B)和子系统为指数型的并联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设计模型(Parallel System Reliability Test Design Model based on Information Fusion for Exponential Subsystems,SRTM-P-E)的信息融合过程。模型其余的构建过程与SRTM-S类似。章节最后用两个实例分别验证了SRTM-P-B和SRTM-P-E两个模型求解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对系统结构为混联的系统可靠性试验设计问题,建立了混联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设计模型(Compound System Reliability Test Design Model based on Information Fusion,SRTM-C)。以最小路径和割集代替混联系统的可靠性结构函数,找出关键子系统,从而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以子系统为成败型和子系统为指数型为例,建立了子系统为成败型的混联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设计模型(Compound System Reliability Test Design Model based on Information Fusion for Binomial Subsystems,SRTM-C-B)和子系统为指数型的混联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设计模型(Compound System Reliability Test Design Model based on Information Fusion for Exponential Subsystems,SRTM-C-E),并给出两个实例展示了算法的有效性。

王超[9](2014)在《虚实结合的测试性试验与综合评估技术》文中认为测试性作为装备研制和采办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质量保障性技术指标,越来越受到承制方、订购方和使用方的重视。测试性试验与评估是检验和衡量测试性设计水平的重要措施,是装备研发阶段转换和鉴定定型的重要依据。如何在保证测试性评估可信度和精度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试验费用和风险、缩短试验周期,是当前测试性理论和工程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针对测试性实物试验与评估中存在的故障样本量要求大、故障注入困难、风险大、周期长、结论可信度低等问题,结合测试性虚拟试验技术的研究成果,提出基于虚实结合的测试性试验与综合评估总体技术流程,研究了虚实结合下测试性试验方案设计中的故障样本量优化方法、故障样本量分配和模式选取方法、以及测试性指标综合评估方法等关键技术问题,并通过试验案例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测试性试验与综合评估总体方案设计分析对比四种经典样本量确定方法,提出了基于单次抽样方法和序贯概率比检验(Sequential Probability Ratio Test,SPRT)方法的测试性试验方案优化思路。针对测试性小子样试验方案制定存在的先验信息不足和测试性虚拟试验数据的非完全可信的问题,提出了虚实结合的总体技术思路,提出了虚实结合下测试性小子样试验与综合评估的总体方案。给出测试性试验与综合评估技术思路,分析指出了两个关键技术问题——基于Bayes理论的测试性小子样试验方案制定和基于多源先验数据的测试性指标综合评估技术。2.基于Bayes后验风险准则的测试性试验方案研究(1)针对测试性虚拟试验数据非完全可信的问题,在分析当前测试性虚拟试验实施方式和试验数据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信息熵理论的测试性虚拟-实物试验数据折合方法。(2)针对单次抽样方法未能利用测试性先验数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Bayes后验风险准则的测试性试验样本量确定方法,给出了Bayes后验风险准则下承制方风险和使用方风险的表达式和含义。针对后验双方风险随试验次数和失败次数变化的规律,给出了基于Bayes后验风险准则的试验方案的求解过程。研究表明,Bayes后验风险准则方法相同的试验方案约束参数下,试验方案中的样本量减少。(3)针对故障样本量分配中由于故障率数据不准确造成的随机误差过大、故障样本集不合理的问题,分析了虚实试验结合条件下虚拟试验对实物试验的代替作用,提出了考虑装备服役环境因素和虚拟试验可信度因素的故障样本量分配模型。提出了基于灰色关联关系的环境-故障率因子计算方法和基于故障模式仿真可信度的虚拟试验因子计算方法,并利用上述两个因子对现有故障样本量分配模型进行修正。研究表明,本文给出的故障样本量分配模型可以有效调节故障样本量在系统各单元间的比例,得到的故障样本结构更合理,装备测试性性能可以得到更充分验证。3.基于序贯验后加权检验(Sequential Posterior Odds Test,SPOT)方法的测试性试验方案研究(1)针对基于SPRT方法的测试性试验方案由于未能利用先验数据而导致实际试验样本量可能较大的问题,利用Bayes理论对SPRT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基于SPOT方法的测试性试验方案制定方法。给出了基于SPOT方法的测试性试验方案的判决准则、判决阈值确定方法;对比分析了单次抽样方法、SPRT方法和SPOT方法的抽样特性和平均抽样次数;分析了SPOT方法在不同的先验分布参数下的抽样特性和平均抽样次数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相同的试验方案约束参数和试验条件下,做出相同的判决结论,SPOT方法的实际试验次数小于SPRT方法的实际试验次数。(2)针对当前截尾SPOT方法在双方风险增量定义、截尾试验数和截尾阈值确定中存在的问题,考虑测试性试验结果离散性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优化截尾SPOT方法的测试性试验方案制定方法。给出了优化截尾SPOT方法的双方风险拆分方法、截尾试验数和截尾判决阈值计算方法。分析对比了不同风险拆分方式下优化截尾SPOT方法的抽样特性和平均抽样次数,给出了最优双方风险拆分方式的确定原则。对比分析了SPOT方法、未优化截尾SPOT方法和优化截尾SPOT方法抽样特性和平均抽样次数,结果表明,优化截尾SPOT方法与SPOT方法的抽样特性一致性优于未优化SPOT方法,且优化截尾SPOT方法的平均抽样次数更小。研究表明,优化截尾SPOT方法可以作为SPOT方法的有效补充应用于测试性试验方案制定。4.基于多源先验数据的测试性指标综合评估方法研究为解决小样本实物试验数据下测试性指标评估结论精度和置信度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多源先验数据的测试性指标综合评估模型。首先分析多源先验数据的类型和表现形式,采用最大熵方法对测试性预计信息和测试性专家信息进行折合,采用经验Bayes方法对测试性虚拟试验数据进行折合,从而将各种先验数据转化为测试性指标的先验分布参数。然后,通过参数相容性检验方法来验证各类先验数据与测试性实物试验数据的一致性,对于通过相容性检验的先验数据,分别计算其先验可信度。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先验可信度的测试性指标先验分布模型,并结合测试性实物试验数据给出了测试性指标的后验分布模型和指标评估公式。最后,通过案例对上述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虚拟试验数据的数据量和虚拟样机的校核、验证和确认(Verification,Validation and Accreditation,VV&A)结果对测试性指标评估精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利用该评估方法能提高测试性指标评估的精度,虚拟试验数据的数据量越大、测试性指标评估精度越高,并且测试性指标的评估精度会随着虚拟样机VV&A结果的提升而提高。5.软件设计与案例应用设计开发了装备测试性综合试验与评估系统,并以某导弹控制系统为对象开展了技术的应用与验证。

朱绍强,李相民,李丹[10](2012)在《序贯截尾的舰炮射击精度评定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传统舰炮射击精度评定方法的原理过程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其不足之处。引进了"序贯截尾检验法"的基本概念及其工程应用的基本思路,按此思路论证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拦截"飞鱼"类反舰导弹试验方案,设计了拦截"FFY-1"拖靶试验方案,达到了既检验指标又减少试验次数的目的。

二、基于信息熵的成功率截尾序贯统计试验方案推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信息熵的成功率截尾序贯统计试验方案推导(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核环境的移动机器人多放射源搜索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核环境移动作业机器人研究现状
    1.3 复杂环境机器人感知技术研究现状
        1.3.1 几何障碍场建模研究现状
        1.3.2 核辐射场建模研究现状
    1.4 机器人自主环境探索技术研究现状
        1.4.1 机器人自主探索策略研究现状
        1.4.2 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现状
    1.5 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面向寻源任务的机器人设计与防辐射研究
    2.1 引言
    2.2 移动机器人结构组成及运动学建模
        2.2.1 移动机器人本体机构组成
        2.2.2 移动平台的运动学模型
        2.2.3 移动机械臂的正运动学模型
        2.2.4 基于微动操作的逆运动学模型
    2.3 移动机器人软件控制框架研究
        2.3.1 基于ROS的遥操作软件控制框架
        2.3.2 自主行为决策软件控制框架
    2.4 移动机器人核防护加固技术
        2.4.1 机器人组件辐照损伤测试
        2.4.2 辐射屏蔽材料的选择
        2.4.3 机器人核辐射加固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稀疏测量下多点放射源预测研究
    3.1 引言
    3.2 机器人寻源问题描述及经典粒子滤波缺陷
        3.2.1 面向多峰辐射环境的寻源问题描述
        3.2.2 经典粒子滤波算法及其应用局限
    3.3 基于PSPF的多点放射源状态预测算法
        3.3.1 PSPF算法的整体预测结构
        3.3.2 多层序贯粒子群结构及峰值抑制预测
        3.3.3 重要性重采样及状态估计模块
        3.3.4 仿真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3.4 基于GAUSSIAN过程的残差在线修正算法
        3.4.1 基于高斯过程的强度残差回归方法
        3.4.2 基于残差回归的强度及位置校正策略
        3.4.3 预测尺度自适应调节策略
        3.4.4 仿真实验及结果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未知环境的放射源搜索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混合地图构建及多模探索效益研究
        4.2.1 多层次混合效益地图构建
        4.2.2 基于八叉树的几何环境构建及障碍检测
        4.2.3 几何环境的效益评价模型
        4.2.4 辐射环境的效益评价模型
    4.3 基于RRT*的多目标寻源策略及规划方法
        4.3.1 基于改进RRT*的寻源轨迹规划研究
        4.3.2 基于多源信息效益的轨迹累积评价模型
        4.3.3 耦合场多目标搜索整体算法设计及分析
    4.4 基于GAZEBO与 ROS的联合仿真及算例
        4.4.1 联合仿真平台的搭建
        4.4.2 未知辐射环境下的寻源算法仿真
        4.4.3 对比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防辐射机器人的多源搜索实验验证
    5.1 引言
    5.2 防辐射机器人寻源实验系统搭建
        5.2.1 多类型感知-决策模块的搭建
        5.2.2 基于G-M传感器的强度采集及处理
        5.2.3 基于无线网卡的强度采集及处理
    5.3 多峰耦合辐射场状态预测的实验验证
        5.3.1 实验设置
        5.3.2 PSPF算法的验证实验
        5.3.3 GP-PSPF算法对比实验
    5.4 机器人自主寻源-探索策略验证实验
        5.4.1 实验设置
        5.4.2 大范围障碍场景下的自主寻源实验
        5.4.3 杂乱障碍场景下的自主寻源实验
        5.4.4 走廊障碍场景下的自主寻源实验
        5.4.5 自主寻源实验小结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星地信道特性的物理层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物理层安全技术发展
        1.2.1 物理层身份认证技术研究现状
        1.2.2 物理层密钥生成技术研究现状
    1.3 星地通信信道综述
        1.3.1 星地信道传输特性
        1.3.2 星地通信信道模型
    1.4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安排
第二章 基于星地信道特性的物理层身份认证技术研究
    2.1 物理层身份认证技术综述
        2.1.1 身份认证方案综述
        2.1.2 身份认证总体流程
    2.2 基于信道特性的身份认证
        2.2.1 基于假设检验的认证模型
        2.2.2 多种认证检测门限理论分析及推导
    2.3 基于水印信息的身份认证
        2.3.1 基于扩频的水印认证原理
        2.3.2 基于OFDM的扩频水印认证方案设计
    2.4 身份认证仿真及分析
        2.4.1 典型信道条件下基于信道特性的认证性能分析
        2.4.2 典型信道条件下基于水印信息的认证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星地信道特性的物理层密钥生成技术研究
    3.1 密钥生成技术综述
        3.1.1 密钥生成流程
        3.1.2 密钥生成性能评价指标
    3.2 密钥生成关键技术研究
        3.2.1 信道探测
        3.2.2 信号预处理
        3.2.3 信道量化
        3.2.4 密钥协商
        3.2.5 保密增强
    3.3 密钥生成仿真及分析
        3.3.1 信号预处理算法仿真
        3.3.2 信道量化算法仿真
        3.3.4 密钥协商算法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理层安全通信系统实现
    4.1 物理层安全通信系统试验台介绍
        4.1.1 LabVIEW及 USRP简介
        4.1.2 物理层安全通信系统实现原理
    4.2 物理层安全通信系统关键模块设计
        4.2.1 系统帧结构设计
        4.2.2 系统同步设计
        4.2.3 身份认证方案设计
        4.2.4 密钥生成方案设计
    4.3 物理层安全通信系统测试
        4.3.1 系统参数
        4.3.2 测试环境
        4.3.3 测试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工作及贡献
    5.2 下一步工作建议及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3)高速铁路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硬件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系统可靠性理论研究现状
        1.2.2 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研究现状
    1.3 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简介
        1.3.1 高铁地震预警系统及其架构
        1.3.2 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及控车方式
        1.3.3 高铁地震预警系统功能及意义
        1.3.4 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
    1.4 本文主要工作
        1.4.1 研究内容及结构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传统可靠性相关概念
        2.1.1 传统可靠性定义
        2.1.2 常用传统可靠性指标
        2.1.3 常用的寿命分布
        2.1.4 典型系统传统可靠性模型
    2.2 贝叶斯方法
        2.2.1 贝叶斯学派基本概念
        2.2.2 贝叶斯定理
        2.2.3 经典学派与贝叶斯学派的比较
    2.3 本章小结
3 车载地震终端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
    3.1 概述
        3.1.1 单元产品可靠性评估内容
        3.1.2 单元产品可靠性评估方法
    3.2 车载地震终端可靠性分析
        3.2.1 车载地震终端功能分析
        3.2.2 车载地震终端结构分析
    3.3 车载地震终端可靠性建模及评估
        3.3.1 车载地震终端可靠性分析概述
        3.3.2 车载地震终端可靠性后验分布的确定
        3.3.3 超参数的确定
        3.3.4 继承因子的确定
        3.3.5 融合后验分布的确定
    3.4 实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车载地震主机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
    4.1 概述
        4.1.1 可修系统可靠性评估内容
        4.1.2 可修系统可靠性研究方法
    4.2 车载地震主机的可靠性分析
        4.2.1 车载地震主机功能分析
        4.2.2 车载地震主机结构分析
    4.3 车载地震主机可靠性建模及评估
        4.3.1 车载地震主机可靠性数据分析
        4.3.2 车载地震主机可靠性分层贝叶斯模型的建立
        4.3.3 车载地震主机失效率后验分布的推断
    4.4 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
    5.1 概述
        5.1.1 复杂系统可靠性评估内容
        5.1.2 复杂系统可靠性研究方法
    5.2 车载地震装置的可靠性分析
        5.2.1 车载地震装置功能分析
        5.2.2 车载地震装置结构分析
    5.3 车载地震装置可靠性建模及评估
        5.3.1 信息融合方法
        5.3.2 基于D-S证据理论的专家信息融合
        5.3.3 基于D-S证据理论的不同权重的专家信息融合方法
    5.4 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待开展工作
    6.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主体博弈的共同物流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商业模式的相关研究
        1.2.2 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的相关研究
        1.2.3 共同物流商业模式的相关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商业模式与物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2.1.1 商业模式概念与内涵
        2.1.2 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类型
        2.1.3 物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2.1.4 共同物流商业模式创新
    2.2 共同物流商业模式概念模型与构成要素
        2.2.1 物流企业界定
        2.2.2 共同物流商业模式概念模型
        2.2.3 共同物流商业模式的特征
        2.2.4 共同物流商业模式构成要素
    2.3 商业模式分析的模型方法
        2.3.1 博弈论
        2.3.2 Shapley值法
        2.3.3 声誉模型
        2.3.4 熵权法
    2.4 共同物流商业模式相关理论
        2.4.1 风险管理理论
        2.4.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共同物流参与主体行为策略选择的博弈模型
    3.1 参与主体博弈假设
    3.2 主体博弈模型构建
    3.3 博弈过程分析
    3.4 参与主体博弈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熵权修正Shapley值法的共同物流参与主体合作风险分担
    4.1 共同物流参与主体合作风险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4.1.1 共同物流参与主体合作风险的界定
        4.1.2 共同物流参与主体合作风险的结构
        4.1.3 共同物流参与主体合作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
    4.2 共同物流参与主体合作风险初始分担模型
        4.2.1 定量评估风险损失
        4.2.2 共同物流参与主体合作风险分担初始值
    4.3 熵权法修正Shapley值
        4.3.1 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3.2 考虑参与主体道德风险承担能力的Shapley值修正
    4.4 共同物流参与主体合作风险分担算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声誉模型的共同物流参与主体收益分配
    5.1 共同物流主体博弈假设与模型参数
        5.1.1 共同物流参与主体声誉博弈假设
        5.1.2 共同物流声誉博弈模型参数
    5.2 基于声誉模型的共同物流参与主体单阶段静态博弈
    5.3 基于声誉模型的共同物流参与主体多阶段博弈
        5.3.1 共同物流参与主体的博弈策略
        5.3.2 不完全信息下共同物流参与主体的三阶段博弈
    5.4 共同物流参与主体收益分配算例
        5.4.1 参与主体策略选择及收益
        5.4.2 参与主体博弈顺序
        5.4.3 参与主体博弈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共同物流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6.1 行为策略选择约束路径
        6.1.1 参与主体监管审查
        6.1.2 企业串通行为成本
        6.1.3 企业信息共享和监督程序简化
    6.2 风险分担激励路径
        6.2.1 风险管理理念的创新
        6.2.2 风险分担机制的激励效应
        6.2.3 内外资源整合的平台优势效应
    6.3 收益分配奖惩路径
        6.3.1 声誉档案与声誉保证金
        6.3.2 收益分配和奖惩机制
        6.3.3 多方位互联互通系统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面向复杂仿真的评估与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仿真评估与优化相关概念
        1.2.1 仿真可信度评估概念
        1.2.2 效能仿真评估与优化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与分析
        1.3.1 仿真可信度评估研究现状
        1.3.2 装备效能评估与优化研究现状
        1.3.3 仿真评估工具研究现状
        1.3.4 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2章 复杂仿真模型可信度外推方法
    2.1 引言
    2.2 复杂仿真评估问题分析与数学描述
        2.2.1 仿真复杂特性分析
        2.2.2 复杂仿真评估与优化问题数学描述
    2.3 基于贝叶斯推理的复杂仿真模型可信度外推方法
        2.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2.3.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外推结构模型构建
        2.3.3 基于HPD置信域的验证准则
    2.4 可信度外推实例验证
        2.4.1 飞机引擎转子疲劳度仿真模型可信度外推
        2.4.2 飞行器制导仿真模型可信度外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复杂输出的仿真结果验证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仿真模型排序评估方法
        3.2.1 问题描述与分析
        3.2.2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非平稳数据预处理
        3.2.3 基于Hilbert变换的平稳项一致性分析
        3.2.4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排序评估
        3.2.5 实例验证
    3.3 多元相关输出仿真结果验证方法
        3.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3.3.2 多元异类输出相关变量提取
        3.3.3 相关变量子集的一致性分析
        3.3.4 实例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系效能仿真评估与优化方法
    4.1 引言
    4.2 考虑多装备协同的体系效能仿真评估方法
        4.2.1 问题描述与分析
        4.2.2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评估指标关联分析
        4.2.3 网络化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2.4 基于ANP的体系效能综合评估
        4.2.5 实例验证
    4.3 基于序贯元模型的体系效能仿真优化方法
        4.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4.3.2 改进的多目标全局优化算法
        4.3.3 基于开发-探索序贯策略的元模型构建
        4.3.4 体系效能仿真优化流程
        4.3.5 算法性能分析与实例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Hadoop的复杂仿真综合评估系统
    5.1 引言
    5.2 复杂仿真综合评估系统设计
        5.2.1 复杂仿真综合评估系统总体设计
        5.2.2 复杂仿真综合评估子系统设计
    5.3 复杂仿真综合评估系统实现及应用
        5.3.1 复杂仿真综合评估系统实现
        5.3.2 复杂仿真综合评估系统应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分形—地质统计学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三维地质建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储量估算与地质统计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分形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3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矿山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研究
    2.1 矿山基本特征
        2.1.1 铁矿矿山地质
        2.1.2 蛇纹岩矿矿山地质
        2.1.3 瓷土矿矿山地质
    2.2 矿山地质数据库
        2.2.1 铁矿地质数据库的构建
        2.2.2 蛇纹岩矿地质数据库的构建
        2.2.3 瓷土矿地质数据库的构建
    2.3 三维矿体模型的构建
        2.3.1 铁矿三维矿体模型
        2.3.2 蛇纹岩矿三维块体模型
        2.3.3 瓷土矿三维矿体模型
    2.4 样品统计与组合
        2.4.1 铁矿体样品品位统计与组合
        2.4.2 蛇纹岩矿体样品品位统计与组合
        2.4.3 瓷土矿体样品品位统计与组合
    2.5 本章小结
3 距离幂次反比法改进及应用研究
    3.1 距离类型
        3.1.1 闵可夫斯基距离
        3.1.2 标准化距离
        3.1.3 相关距离
    3.2 距离幂次反比法及其改进
        3.2.1 距离幂次反比法
        3.2.2 品位估值研究方案
        3.2.3 品位估值实现过程
    3.3 铁矿矿体品位估值
        3.3.1 距离权重对TFe品位估值的影响
        3.3.2 样品点数量对TFe品位估值的影响
    3.4 蛇纹岩矿矿体品位估值
        3.4.1 距离权重对蛇纹岩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3.4.2 样品点对蛇纹岩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3.5 瓷土矿矿体品位估值
        3.5.1 距离权重对瓷土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3.5.2 样品点对瓷土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克里格方法在矿石品位估算中的应用研究
    4.1 分形理论
        4.1.1 分形原理提出
        4.1.2 分形特征与分形维数
        4.1.3 矿石品位分形插值
    4.2 变异函数
        4.2.1 有基台模型
        4.2.2 无基台模型
        4.2.3 分形变异函数
    4.3 克里格方法原理及矿石估值
        4.3.1 普通克里格法
        4.3.2 分形克里格方法
        4.3.3 矿石品位估值方案
    4.4 变异函数的拟合
        4.4.1 铁矿样品品位变异函数拟合
        4.4.2 蛇纹岩矿样品变异函数拟合
        4.4.3 瓷土矿变异函数拟合
    4.5 克里格方法估值结果
        4.5.1 铁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4.5.2 蛇纹岩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4.5.3 瓷土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多点地质统计学的改进及应用研究
    5.1 多点地质统计学基本原理
    5.2 SNESIM方法基本原理
        5.2.1 SNESIM方法
        5.2.2 SNESIM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形式
    5.3 SNESIM方法改进研究
        5.3.1 品位估值中的特殊问题处理
        5.3.2 训练图像的建立
        5.3.3 一种新的矿石品位估值方法
    5.4 铁矿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5.5 蛇纹岩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5.5.1 Ni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5.5.2 MgO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5.6 瓷土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5.6.1 Li_2O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5.6.2 Ta_2O_5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矿石品位估值方法的估值特征研究
    6.1 铁矿估值品位对比
        6.1.1 估值品位偏差分析
        6.1.2 估值品位趋势分析
        6.1.3 估值品位变异函数分析
    6.2 蛇纹岩矿估值品位对比
        6.2.1 估值品位偏差分析
        6.2.2 估值品位趋势分析
        6.2.3 估值品位变异函数分析
    6.3 瓷土矿估值品位对比
        6.3.1 估值品位偏差分析
        6.3.2 估值品位趋势分析
        6.3.3 估值品位变异函数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验证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故障预测技术
        1.2.2 故障预测输出
        1.2.3 故障预测算法能力验证
        1.2.4 装备PHM系统能力验证
        1.2.5 存在的问题分析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指标构建及总体验证试验方案
    2.1 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指标构建
        2.1.1 故障预测技术涉及的基本概念
        2.1.2 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输出分析
        2.1.3 以故障发生时间为输出目标的指标构建
        2.1.4 故障预测能力验证方案设计
        2.1.5 故障预测能力指标统计推断
    2.2 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验证总体方案设计及工作流程
        2.2.1 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验证总体方案设计流程
        2.2.2 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试验工作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随机过程的故障预测指标时变特性研究
    3.1 问题描述
        3.1.1 故障发生过程统计模型
        3.1.2 基于随机过程的故障发生模型
        3.1.3 故障预测样本产生随机模型
    3.2 完美维修条件下指标统计特性
        3.2.1 基于更新过程的故障发生过程模型
        3.2.2 相对准确度统计特征仿真计算过程
        3.2.3 仿真案例
        3.2.4 结论
    3.3 最小维修条件下指标统计特性
        3.3.1 基于NHPP的故障发生过程模型
        3.3.2 相对准确度统计特征仿真计算过程
        3.3.3 仿真案例
        3.3.4 结论
    3.4 非完美维修条件下指标统计特性
        3.4.1 基于Brown模型的非完美维修故障发生过程模型
        3.4.2 相对准确度统计特征仿真计算过程
        3.4.3 仿真案例
        3.4.4 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故障模式维度故障预测能力验证试验方案设计
    4.1 基于双方风险的故障模式维度样本量和判决准则确定
        4.1.1 基于双方风险的样本量确定原理
        4.1.2 试验样本量确定及试验结果判决流程
    4.2 基于序贯抽样理论的故障模式维度样本量和判决准则确定
        4.2.1 基于序贯检验理论的样本量确定原理
        4.2.2 误差序贯检验原理
        4.2.3 试验样本量确定及试验结果判决流程
    4.3 基于改进Bayes后验风险的故障模式维度样本量和判决准则确定
        4.3.1 基于改进Bayes后验风险样本确定原理
        4.3.2 基于正态分布的Bayes后验风险样本量确定
        4.3.3 基于异常值检验的相容性检验
        4.3.4 试验样本量确定及试验结果判决流程
    4.4 故障模式维度样本综合加权分配
        4.4.1 故障模式维度样本影响因素分析
        4.4.2 故障模式维度样本综合加权分配算法
    4.5 案例验证
        4.5.1 传动装置故障预测系统的实验平台
        4.5.2 试验方案制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退化过程维度故障预测能力验证试验方案设计
    5.1 问题描述
    5.2 退化过程维度样本选择总体技术方案
    5.3 退化过程建模
        5.3.1 基于维纳过程的性能退化模型
        5.3.2 多阶段维纳过程
        5.3.3 基于累积和算法的多阶段变点确定
        5.3.4 各阶段退化参数估计
    5.4 退化过程维度故障预测样本选择
    5.5 退化过程维度样本确定和样本选择流程
    5.6 案例验证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小子样条件下基于信息融合的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设计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经典可靠性试验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Bayes可靠性试验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主要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设计建模
    2.1 基于信息融合的小子样系统可靠性优化设计
        2.1.1 SRTM理论模型的假设
        2.1.2 信息融合技术
    2.2 基于信息融合的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理论模型构建
    2.3 基于信息融合的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理论模型求解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串联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设计建模
    3.1 子系统为成败型的串联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模型构建
        3.1.1 SRTM-S-B模型的构建
        3.1.2 SRTM-S-B模型的求解
    3.2 子系统为指数型的串联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模型构建
        3.2.1 SRTM-S-E模型的构建
        3.2.2 SRTM-S-E模型的求解
    3.3 串联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案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并联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设计建模
    4.1 子系统为成败型的并联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模型构建
        4.1.1 SRTM-P-B模型的构建
        4.1.2 SRTM-P-B模型的求解
    4.2 子系统为指数型的并联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模型构建
        4.2.1 SRTM-P-E模型的构建
        4.2.2 SRTM-P-E模型的求解
    4.3 并联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案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联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设计建模
    5.1 子系统为成败型的混联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模型构建
        5.1.1 SRTM-C-B模型的构建
        5.1.2 SRTM-C-B模型的求解
    5.2 子系统为指数型的混联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模型构建
        5.1.1 SRTM-C-E模型的构建
        5.1.2 SRTM-C-E模型的求解
    5.3 混联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虚实结合的测试性试验与综合评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测试性试验与评估综述
        1.2.2 测试性虚拟试验技术综述
        1.2.3 基于小子样理论的试验与评估方法综述
    1.3 论文章节结构
第二章 虚实结合的测试性试验与综合评估总体方案设计
    2.1 经典试验样本量确定方法分析
        2.1.1 单次抽样方法
        2.1.2 二次抽样方法
        2.1.3 多次抽样方法
        2.1.4 SPRT方法
        2.1.5 经典样本量确定方法抽样特性和平均抽样次数对比
    2.2 虚实结合的测试性试验与综合评估总体方案
    2.3 虚实结合的测试性试验与综合评估过程及关键技术分析
        2.3.1 虚实结合的测试性试验与综合评估过程
        2.3.2 虚实结合的测试性试验与综合评估关键技术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Bayes后验风险准则的测试性试验方案
    3.1 测试性虚拟试验数据处理
        3.1.1 测试性指标先验分布选择
        3.1.2 基于信息熵理论的虚拟-实物试验数据折合
    3.2 基于Bayes后验风险准则的样本量确定方法
        3.2.1 Bayes后验风险准则
        3.2.2 案例验证
    3.3 考虑环境因素和虚拟试验可信度的故障样本选取
        3.3.1 基于故障率和装备复杂性的样本量分配方法
        3.3.2 环境-故障率因子计算
        3.3.3 虚拟试验因子计算
        3.3.4 考虑环境因素与虚拟试验可信度的样本量分配模型
        3.3.5 案例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POT方法的测试性试验方案
    4.1 基于SPOT方法的测试性试验方案制定
        4.1.1 SPOT方法判决准则及阈值计算
        4.1.2 SPOT方法统计特性分析
        4.1.3 案例
    4.2 基于优化截尾SPOT方法的测试性试验方案制定
        4.2.1 现有截尾SPOT方法
        4.2.2 优化截尾SPOT方法
        4.2.3 截尾SPOT方法风险拆分方式与方法统计特性分析
        4.2.4 SPOT方法与截尾SPOT方法对比
        4.2.5 案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源先验数据的测试性指标评估
    5.1 基于多源先验数据的测试性指标评估总体技术思路
    5.2 多源先验数据分类和处理
        5.2.1 基于经验Bayes方法的先验分布参数确定
        5.2.2 基于最大熵方法的先验分布参数确定
    5.3 多源先验数据相容性检验及可信度计算
        5.3.1 相容性检验
        5.3.2 先验可信度计算
    5.4 基于多源先验数据的测试性指标评估模型
        5.4.1 经典测试性指标评估模型
        5.4.2 基于多源先验分布的测试性指标评估
    5.5 案例验证
        5.5.1 FDR先验数据
        5.5.2 先验分布参数计算及相容性检验
        5.5.3 FDR估计及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软件设计和案例应用
    6.1 TITES结构设计及实现
        6.1.1 TITES总体结构
        6.1.2 TITES软件UML模型
        6.1.3 TITES实现
    6.2 导弹控制系统测试性小子样试验设计与综合评估
        6.2.1 导弹控制系统功能结构及测试性结构分析
        6.2.2 导弹控制系统单元故障率及故障模式信息
        6.2.3 导弹控制系统小子样试验方案先验参数分析
        6.2.4 导弹控制系统FDR小子样试验方案设计
        6.2.5 导弹控制系统FDR评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序贯截尾的舰炮射击精度评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序贯检验法
    1.1 序贯检验法的基本概念
    1.2 序贯检验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1 常数A、B的确定
        1.2.2 序贯检验的效函数
        1.2.3 序贯检验的平均试验次数
2 序贯截尾检验方法的具体应用
    2.1 基本思想
    2.2 序贯截尾的理论现状
    2.3 检验方法
    2.4 试验方案设计
3 结束语

四、基于信息熵的成功率截尾序贯统计试验方案推导(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核环境的移动机器人多放射源搜索策略研究[D]. 高文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星地信道特性的物理层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D]. 侯焕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20(12)
  • [3]高速铁路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硬件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D]. 李京生.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4]基于主体博弈的共同物流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张磊.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5]面向复杂仿真的评估与优化方法研究[D]. 林圣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分形—地质统计学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D]. 刘占宁.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7]装备PHM系统故障预测能力验证技术[D]. 赵志傲.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8]小子样条件下基于信息融合的系统可靠性优化试验设计建模[D]. 张安扬.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9]虚实结合的测试性试验与综合评估技术[D]. 王超.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2)
  • [10]序贯截尾的舰炮射击精度评定方法[J]. 朱绍强,李相民,李丹.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 2012(03)

标签:;  ;  ;  ;  ;  

基于信息熵的成功率截断序列统计测试方案推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