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作弊,从培养诚信做起

杜绝作弊,从培养诚信做起

一、杜绝作弊,从培育诚信开始(论文文献综述)

吉喆[1](2021)在《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精神作为以公民和社会共同体整体利益为依归的价值取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主体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软实力。大学生作为中国最有活力、最富朝气的青年群体、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是中国最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未来中国国家治理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素质关乎着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兴,则国家长兴,大学生强,则国家久强,大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之能“兴”、能“强”、能“有担当”的基本条件是其在公共生活中具有把公共事务、公共事业和公共利益作为行为选择出发点的意识和能力,即具有公共精神。由于公共精神是一种参与精神,它并不是人的自然禀性,也不可能建立在私人生活经验和私人情感的基础之上,只能建立于公共生活经验和公共理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公共精神是需要培育和养成的,而不是靠或者说主要不是靠自发形成的。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此阶段强化公共精神培育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个人主义极端泛滥、金钱拜物充斥,新媒体带来的“娱乐至死”的麻木,加之当前社会公共空间发育不足等导致的大学生公共意识的严重缺失,也使得加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成为新时代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为主题进行专门研究,能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推进注入绵薄之力。从厘清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相关概念的内涵入手,以公共性理论、接受理论、政治社会化理论和协同理论为理论根基,进行了加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必要性的分析,通过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因素的梳理和分析,构建了基于培育内容和培育主体两个维度的大学生公共精神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状况评判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辅导员和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并结合媒体披露的大学生有关公共精神方面表现的正反案例,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整体状况进行考察和分析,重点阐析了当前大学生公共精神弱化的表现及其原因,并具体探讨了加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途径。本文认为,当前大学生公共精神弱化主要表现为:对公共精神的认知模糊、公共责任意识相对阙如、公共参与意识不足、公共规则意识淡薄等方面。大学生公共精神弱化的影响因素存在于国家、社会、高校、家庭、网络和个人六个层面,主要表现为国家层面对大学生公共意识培育的整体顶层设计及其引导和规范不到位、社会公共空间发展不够充分、高校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体系不够科学和完善、家庭教育对公共精神培育的疏忽、网络空间缺乏有效管理以及大学生缺乏自我涵育能力,等等。为了寻求加强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有益经验,对美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四个国家关于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实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包括他们在国家层面的引导,在课堂与课外的教育和实践安排,在宗教与文化教育以及大众传媒的渗透等。他们对公民有关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志愿服务精神、法制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宽容互让等品质的培育是卓有成效和值得借鉴的。总体而言,西方国家在公共精神培育方面为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四项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推动国家法治建设、优化社会公共环境、加强课堂渗透教学和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基于上述分析,立足于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以及实践基础,参考国外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实践,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应在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四个层面,充分运用和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资源和平台,注重大学生自身心理、行为特点,建构全方位的、完整的培养体系。具体而言,要在国家层面夯实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制度基础;在社会层面打造大学生公共精神实践的平台和场域;在高校层面站牢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前沿阵地;在家庭层面塑造大学生公共精神形成的集成环境;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先进技术和资源,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和养成提供全方位的条件和平台,构建起国家保障、社会负责、高校主导、家庭配合、网络监管、个人涵育的内外联动、上下协调的六位一体的大学生公共精神协同培育体系,以期促进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全面提升,为大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担当”的新时代国家治理与发展的有用、能用和可靠人才奠定基础。

孙岳[2](2021)在《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推进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建设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突破口及具体表现。高校建设完备有效的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有助于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鼓励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学术创新的全面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可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引言,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本文的写作思路;第二部分主要针对学术诚信的有关定义和有关理论知识加以阐述,为研究现阶段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和思想基础指导;第三部分总结当前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阐述美国和德国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建设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为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借鉴;第五部分提出建立与完善学术诚信激励与约束制度、加强学术诚信监督机制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术诚信管理模式、实现学术诚信评价机制优化以及加强学术诚信教育这五方面的措施,构成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林敬平[3](2020)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活动如火如荼,也涌现了一些可资推广的经验做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总体还存在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不够顺畅的突出问题,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知行背离现象还比较严重。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实现“知行相须,知行合一”的教育宗旨,既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也是本文的研究旨趣所在。研究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离不开时代境遇和时代要求。同时认为高校在政策制定与教育实践中应注意把握时代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提高培育践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法,总结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不够张扬、生活德育实践模式尚未深入人心、内外驱动力关系认识不够到位、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和形式主义治理影响尚未根除,这些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文章运用历史文献的研究方法,从内外化机制、情理融通和躬行践履维度,详细梳理了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经验镜鉴,得出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构建“四个需要”的历史启示:需要强化协同联动意识;需要贯穿“生活德育”理念;需要借鉴主体自我修养方式和需要“敬义夹持”进路的疏通润滑。基于实证调查研究和历史文献梳理的坚实基础上,文章运用抽象分析的思维方法,从静态结构和动态过程两方面阐述了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在机理。静态结构由认知图式的心智系统、情志因素的调控系统、践行能力的保障系统构成;而需求满足构成了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驱动力、内化坚守铸就了价值观知行转化的信念定力、创设优化形成了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外部助力,三者共同构成了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动态过程。随后,文章还总结出了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层次性和阶段性特征:即以转化过程中主体性的介入融合度为分析视角,将价值观知行转化表征为“自在——自为——自觉”的内在转化层次;以知情意行的阶段特征为考察维度,将价值观知行转化表征为“感动——触动——行动”的外在转化阶段。从动静两方面内外转化效度,对知行转化效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解读,为价值观知行转化评价机制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文章最后从利益机制、导引机制、体验机制、实践机制、协同机制和评价机制六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的构建理路和具体对策。

雷妮妮[4](2019)在《陕西高校大学生诚信状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之一。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外思潮也相继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导致一些大学生诚信意识薄弱。考试作弊、学术论文抄袭、简历造假、就业违约、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网络失信这样的词条已时刻与当代大学生联系在一起。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主力军,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尤为重要。这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繁荣强盛、民族的文明进步。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诚信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陕西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方向,设计出合理的调查问卷,并借助SPSS13.0数据处理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对陕西高校大学生诚信状况做了相应客观的考察,为整个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通过对陕西高校大学生诚信状况的比较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及回归分析得出:陕西高校大学生学习诚信、经济诚信、生活诚信、政治诚信等维度的诚信状况在调查对象性别、政治面貌、专业、年级、生源地、学校性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维度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个人自身因素四个因素与陕西高校大学生诚信状况呈显着相关性,而且各个影响因素对陕西高校大学生在各个维度的诚信状况均有显着的预测作用。最后指出,要提高陕西高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社会方面需要在制定、落实科学系统的诚信规范的同时健全个人征信体系;学校方面需要在建立大学生诚信制度、诚信档案管理系统的同时改进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和方法;家庭方面家长需树立科学诚信教育理念,注重自身榜样示范作用的同时加强与学校及孩子的沟通交流;学生自身则需加强学习、注重实践,提高修养的自觉性及实践的有效性。本研究旨在提高高校大学生诚信意识,改善高校大学生诚信现状,促使全社会形成重信守诺、互信互助的浓厚氛围。

刘雨薇[5](2019)在《论诚信道德主体的培育 ——基于优良道德心理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诚信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的传统美德之一,尤其身处现代社会的今天,整个世界都落入一张无形的联系网中,诚信则是建立联系的绳结,维系社会乃至国家正常的发展运作。中国社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势头下,带来了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变革。然而,个体的道德心理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波动和变化,这种自由带来的心理震动很容易使个体误入歧途,引发种种诚信失范现象。如果没有诚信,那一切道德肯定会带上伪的前缀,难以让人信服。社会诚信建设已经势在必行。培育诚信道德主体关键是建立具有诚信德性的道德人格,人们在现实的道德活动中,不仅会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个体的认知、情感等心理活动的作用。诚信德性的建立是从强制服从、主体认同、再到自觉践行的知、情、行相融合的心理过程,自律精神是德性养成的基础与关键。现实生活中的德性孕育过程,正是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改变主体内在心理的建设过程。所以说,诚信道德主体的培育,不仅要告知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是非对错,更应该了解在诚信主体培育过程中的个体真实的心理经历,为人们畅通心理接受的渠道,实现从服从到自律的心理机制的良好运转。因此,从个体的道德心理入手进行考察是实现他律转自律,培育诚信主体的一大突破口。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以生活中的新闻案件为例,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列举了当前现实中的诚信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政治领域的职责失守、经济领域的重利轻义和文化领域的学术不端,表达了诚信道德主体培育的急迫性。其次,论述了传统文化对于诚信道德的一贯要求,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次,阐明了诚信的重要意义。最后,分析了在现今的道德困境和以往的研究方法下培育诚信道德主体的困难,提出从道德心理入手是培育诚信道德主体的落脚点。第二章列举了道德怀疑心理、道德功利心理和道德冷漠心理的非优良道德心理的表现及对诚信主体的危害。融合道德心理的理论资源,概括诚信道德主体的心理特征为心理模式的稳定性、内外契合的统一性与自觉践履的主体性与超越性。结合道德心理学的因素构成说,把诚信心理的心理结构分为诚德之知、诚德之情、诚德之行,诚德之知是诚信道德主体生成的基础,正确的认知能确保未来情感和行为的积极走向;诚德之情是诚信道德主体生成的内在动力;诚德之行是诚信道德主体生成的标志。而诚信道德主体生成的心理机制是三者的有机统一和融合,从而实现服从到自觉践行的实践路径。第三章探析了诚信心理问题的发生根源,一是源于道德认知的失调,二是因为道德情感的弱化,三是源自社会建设滞后带来的德福不一致的担忧和贫富差距下的心态失衡。第四章浅析了诚信道德主体培育的路径。一是加强诚信基础认知,重视诚信道德教育并转变教育的方式;二是培养优良的道德情感,激发诚信的道德需要,烘托讲求诚信的社会氛围;三是从法律制度出发,保障监控道德行为,建立德福一致的奖惩、监督机制,完善社会经济和分配制度,提高社会公正水平,促进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

孙纪瑶[6](2019)在《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研究》文中提出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与人之为人应有的价值准则。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诚信作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道德支撑、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展现出更加突出的社会价值和战略意义。(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3)。学术诚信被视为大学精神的根本,是诚信价值观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能够为培育新时代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人才、开拓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因而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在全球化时代,通过“交流互鉴”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可以为应对共性挑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头号科技强国并牢牢占据着国际学术话语权,其崇尚诚信与追求真理的价值遵循为学术研究有序发展、创新进步、繁荣和谐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大学生学术诚信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美国高校在近百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下构建了集目标、实施、保障“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体系,具有理论丰富、制度健全、方法多样等典型特征,成为很多国家提升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有效性的研究对象。基于此,本文尝试进行一种全景扫描与深度挖掘相结合的反思研究,遵循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度透视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如何把握价值观形成规律制定层次化目标,开展“显隐结合”、“正反互促”、“刚柔并济”的学术诚信教育实践,整合分工明确、有机联动的学术诚信教育资源等经验,为我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开展提供域外借鉴。基于上述现实要求与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厘清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演进与特征。首先从把握内涵入手,探寻西方价值观念与文化基础中的“诚信”,同时界定本文所关涉的相关概念与范畴。其次,结合美国历史与高等教育发展史,梳理以“制度建立与跟踪调研并举”、“自我约束与规则约束并顾”、“制度完善与价值养成并重”为特征的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三阶段动态发展历程。再次,基于对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整体把握,从目标、方法、策略、保障四个维度,总结当前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二章探究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目标定位。通过对教育相关政策制定、内涵界定、实践设定等内容分析,将教育目标定位为个体与共同体两个层级,同时基于价值观养成规律与价值观教育内在机制,将两个层级目标再次细分为初级目标、中级目标与高级目标。具体而言,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一方面要实现学生个体对学术诚信的内涵认知、情感认同、习惯养成,另一方面还要在学术共同体层面形成成员对学术诚信的普遍遵守、对学术失信的坚决抵制,最终构建学术共同体的诚信文化。第三章聚焦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实施过程。基于当代教育实践的整体样态,全面关照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实施过程中关于制度规范、教育引导、失信惩戒的基本经验。首先,结合对“特色性”荣誉准则、“终身性”诚信档案、“标准化”学术规范三重制度的分析考察,总结制度规范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与现实效果。其次,从课程、活动、环境三个维度揭示美国高校如何通过整合载体资源实施全面化、高效化的教育引导。再次,分析美国高校学术失信惩戒这一特色教育手段的实践过程与典型特征。第四章挖掘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保障体系。首先,从国家、社会、高校三个层面的政策与规范中梳理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政策保障资源,并考察不同层面政策的主导性、辅助性、具体性功能。其次,整合涵盖各级官方诚信组织、学生自治诚信团体、教师榜样示范团队、图书馆员指导团队的队伍保障资源,同时归纳其落实“政策督导”、倡导“自治自律”、实施“正向引导”、开展“专业指导”的策略特征。最后,分析由商业学术失信检测系统、高校学术失信自查体系共同构成的“普适与精专兼顾”、“主客观判断统合”的技术保障资源。第五章开展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理性反思。从全局性反观视角,挖掘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理论依据、精神根源与现实困境。一是基于契约理论、博弈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思想,尝试探讨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理论支撑。二是从“崇尚契约信守与求真务实”的清教主义思想与“坚持追求真理与学术自由”的高等教育理念双重维度,挖掘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精神根源。三是从“教育实施效果受限”、“行为判断模糊”、“理论指导力弱化”三个方面省思其局限性,进而从中汲取经验、规避问题。第六章立足我国社会实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论为前提,基于对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全景扫描与理性反思得出启思与鉴戒,为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发展提供参照。其一,构建层次清晰、导向明确的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目标体系,通过“强化学生学术诚信意识”、“构建校园学术诚信文化”、“鼓励学术诚信学理研究”,以逐步实现“培育个体学术诚信品质”、“树立高校学术诚信风尚”、“构建学术诚信理论体系”的层次化目标。其二,打造多维并举、一以贯之的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实施策略,采取“制度与课程结合”、“惩戒与激励同存”、“严肃与客观并重”的教育宣传、教育管理、教育反馈策略体系,凸显价值观教育策略的多元化特征。其三,整合驰而不息、协同发力的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保障资源,致力于“实现政策制度纵向联通”、“确保资源形式丰富多样”、“完成失信预防技术整合”,以为我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开展保驾护航。

任艳妮[7](2018)在《诚信教育的缺失与重构》文中指出当教育迷失了本心,异化为追名逐利的工具,诚信教育就会出现多维缺失,如人性关怀的缺失、法制精神的缺失、思想引导的缺失、诚信环境的缺失等。我们必须重构诚信教育理念和模式,让教育回归本心,使诚信成为人们内心的道德追求和立行于世的自我规约。

张一铭[8](2018)在《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预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学生数量也有了显着增长,然而,学生的质量和素质也渐渐引起人们的担忧,学术不端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由于学术不端问题严重影响学校教学质量和学术氛围,因此,我国非常重视高等学校学生学术不端问题。尽管世界各国大学都不同程度存在学术不端和学术诚信等问题,但是,国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相对较早,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学术不端行为研究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美国关于学术不端行为预警机制和治理措施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分析了美国关于学术不端行为在国家法律、学校制度以及组织层面所采取的措施,并对相关案例及其侦查处理程序进行调查研究和详细分析,借鉴其相关机制建设经验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为我国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预警机制建设和相关治理措施的完善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有利于构建完整、健康的学术系统,从而净化学术氛围,完善学术机制的目的。第一部分分别从协同治理理论和教育管理理论“热炉”法则的视角,分析了美国高校预防大学生学术不端预警机制的理论基础,并阐明学术不端行为预警措施需要多方协作,形成联动机制的基本思路,同时需要配套及时、严格、有效地惩治制度作为保障。第二部分从分析美国应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预警措施入手,从国家法律、学校制度和相关组织等方面,分析美国在各个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及成果,对学术不端行为预警措施进行具体分析。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对学术不端案例的分析,介绍了美国应对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预警机制和侦查处理程序,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和经验以及对我国进行相关改进的指导意义。第四部分在结合美国学术不端预警措施和治理经验基础上,从社会、政府、高校和教师等几方面,提出我国对大学生学术不端预警机制治理措施和管理建议,以期形成学术规范的联动机制,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

张雪[9](2018)在《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古以来受到人们推崇。在当代社会,诚信作为信用经济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搭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道德基础,更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修养。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如何,不只是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修养的问题,更关乎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国家未来发展。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是为了解决少数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也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素质总体状况是好的,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但少数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建议。论文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意义和目的,概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指出当代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及主要表现。第三部分从诚信教育效果不到位、诚信养成环境不够优、诚信制约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诚信道德问题,分别从加强诚信教育主体建设,营造良好的诚信养成环境,健全诚信监督制约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浦粹云[10](2017)在《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研究》文中指出诚信是立身之本。每个大学生都应当恪守诚信的道德规范。然而,我国高校中,大学生学业不诚信现象比较普遍,已经生成学业不诚信亚文化。这种亚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文化相冲突,影响了高校的学风建设,降低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如何才能有效治理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还需开展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本论文从教育文化学的独特视角,以高等学校本科生为主要对象,研究学业不诚信问题。笔者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别对贵州省四所高校中450名本科大学生和8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和访谈,探寻本科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的现状、滋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呈现出表现形式多样性、参与主体多样性和工具载体多样性等几个方面的特征。在高等学校内,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的生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高校教师文化方面,少数教师学术不端、对学业不诚信行为惩罚力度较轻、普遍重科研而轻教学;对学业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不牢、对大学生的评价不全面;再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减弱了教师处理大学生学业不诚信行为的针对性,教师对学业诚信文化的培育乏力。这些问题,可能助长或者不利于遏制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的生长。高校课程文化方面,显性课程的设置偏重“工具性”和“功利性”,与学业诚信文化相关的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存在困难、活动性的隐性课程并不多见、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业诚信文化的凸显不够,这些都不利于通过课程文化熏陶来防止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的滋长。高校学生文化方面,在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下,少数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发生倾斜,成为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生成的内在文化根源,少数同学以麻木不仁、漠然处世的态度对待其他学生的学业不诚信行为,以及同伴支援,都助长了大学生学业不诚信行为的发生。藉由文化建设来治理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是解决这一文化问题的应然选择。首先,要培养大学生诚信为本的价值观、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增强学业诚信文化课程比重、学习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加强与学业诚信相关的精神文化建设。其次,通过发挥教师诚信行为的教化作用、学生社团的同化作用、榜样行为的激励作用和反面教材的警醒作用,加强大学生学业诚信的行为文化建设。再次,要明确规范学业诚信制度内容,有效执行学业诚信制度,创新学业诚信制度文化的表现形式,加强大学生学业诚信的制度文化建设。最后,注重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挖掘校园建筑的诚信文化内涵,凸显图书馆培育诚信文化的功能,扩充监控检测设备和技术应用,发挥物质文化在治理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中的工具性、辅助性作用,为学业诚信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二、杜绝作弊,从培育诚信开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杜绝作弊,从培育诚信开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公共精神
        (二)大学生公共精神
        (三)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
    二、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性理论
        (二)接受理论
        (三)政治社会化理论
        (四)协同理论
    三、加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内在逻辑
        (一)公共精神是公共生活的必然要求
        (二)公共生活是大学生当下和未来的主要生活领域
        (三)大学生公共精神需要培育生成
第二章 指标确定: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状况考察
    一、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依据
        (一)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基本内容
        (二)影响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要素条件
    二、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考察的指标体系确定
        (一)基于培育内容的大学生公共精神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二)基于培育主体的大学生公共精神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三、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状况考察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
        (二)访谈调查
        (三)媒体披露的正反案例
第三章 实践基础: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状况分析
    一、中国大学生对公共精神的认知与理解程度分析
        (一)大学生对公共精神的认知与理解程度的整体分析
        (二)大学生对公共精神的认知与理解程度的具体分析
    二、当前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弱化的表现
        (一)对公共精神的认知模糊
        (二)主体意识有待加强
        (三)公共责任意识相对欠缺
        (四)公共参与意识亟待提升
        (五)公共规则意识较为淡薄
    三、大学生公共精神弱化的归因分析
        (一)国家对大学生的引导和规范不到位
        (二)社会公共空间发展不够充分
        (三)高校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体系不够完善
        (四)家庭教育对公共精神培育的疏忽
        (五)网络空间缺乏有效管理
        (六)大学生缺乏自我涵育能力
第四章 他山之石:国外公民公共精神培育的有益做法
    一、案例选取的依据
    二、国外公民公共精神培育的实践
        (一)美国公共精神培育的实践
        (二)日本公共精神培育的实践
        (三)新加坡公共精神培育的实践
        (四)俄罗斯公共精神培育的实践
    三、国外公民公共精神培育的经验与启示
        (一)以法促德:推进国家法治建设
        (二)不扶自直:优化社会公共环境
        (三)润物无声:加强课堂渗透教学
        (四)躬亲践行:丰富课外实践活动
第五章 对策建议: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前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公私观
        (二)价值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三)价值依归:将公共精神的培育植根于公共生活实践
    二、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基本思路
        (一)提高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战略地位
        (二)完善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具体内容
        (三)明晰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主体职责
    三、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具体路径
        (一)夯实大学生公共精神成长的制度基础
        (二)打造大学生公共精神实践的现实场域
        (三)站牢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前沿阵地
        (四)塑造大学生公共精神形成的集成环境
        (五)营造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
        (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涵育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调查问卷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二、学术诚信的相关概念分析及理论基础
    2.1 学术诚信相关概念的分析
        2.1.1 学术诚信概念的内涵
        2.1.2 学术诚信与学术不端
        2.1.3 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
    2.2 学术诚信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诚信的思想
        2.2.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诚信的思想
三、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1 制度手段的问题
        3.1.2 技术手段的问题
        3.1.3 道德手段的问题
    3.2 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高校学术管理制度不完善
        3.2.2 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缺失
        3.2.3 社会转型期诚信信念缺失
    3.3 建设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的意义
        3.3.1 对社会的意义
        3.3.2 对高校的意义
        3.3.3 对个人的意义
四、美国、德国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4.1 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建设
        4.1.1 学术诚信制度建设
        4.1.2 学术诚信教育
    4.2 德国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建设
        4.2.1 学术诚信制度建设
        4.2.2 学术诚信教育
    4.3 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建设的启示
        4.3.1 学术诚信制度建设方面
        4.3.2 学术诚信教育方面
五、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
    5.1 建立与完善学术诚信激励与约束制度
        5.1.1 科学合理制定激励与约束制度
        5.1.2 保证制度有效并严格执行
        5.1.3 创新激励与约束的方法
    5.2 强化学术诚信监督机制
        5.2.1 充分及时公开学术诚信信息
        5.2.2 丰富监督渠道与方式
        5.2.3 完善监督职能,扩大监督主体
    5.3 优化学术诚信管理模式
        5.3.1 调整管理方式,完善组织机构设置
        5.3.2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学术诚信档案
        5.3.3 鼓励与培育学术共同体自律
    5.4 改进学术诚信评价机制
        5.4.1 建立和完善学术诚信评价机制
        5.4.2 科学评价实现学术诚信评价常态化
    5.5 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
        5.5.1 提升教育效果及可持续性
        5.5.2 扩大教育范围,丰富教育方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支撑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第一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时代境遇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利益多元化境遇
        一、利益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正面影响
        二、利益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践行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信息网络化境遇
        一、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正面影响
        二、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践行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时代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战略意义
        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供需理路
    第四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基本经验
        一、党委意识形态责任制的确立和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教学交相辉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及其转化调查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与样本情况分析
        一、问卷调查抽样方案设计
        二、问卷设计思路与访谈提纲
        三、样本基本信息呈现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状况与分析
        一、部分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较为片面
        二、部分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存在被动性现象
        三、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内化程度较低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状况与分析
        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践行中存在无利不行现象
        二、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践行中存在知而不行现象
        三、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践行中存在不能持守现象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四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概况与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导机制的有效性不足
        二、高校对情感认同在价值观知行转化的中介作用重视不够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活机制不够完善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激励约束政策不够精准
        五、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问题的成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知行转化及其当代镜鉴
    第一节 教化机制: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外部推力
        一、官学教化:外化之正统
        二、家训家规:教化之本源
    第二节 内化机制: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原生动力
        一、立志养志:内在教化的首要工夫
        二、内省克己:内在教化的修身利器
        三、敬以直内:内在教化的正心之本
    第三节 情理融通: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关键环节
        一、情性统一论是情理融通育德模式的理论预设
        二、情理融通育德模式的展开方式
    第四节 躬行践履: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实现方式
        一、“践履育德”思想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二、人伦日用:“践履育德”思想的生活化解决方案
        三、义以方外:“践履育德”思想的日常工夫
    第五节 传承借鉴: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当代启示
        一、需要强化协同联动意识
        二、需要贯穿“生活德育”理念
        三、需要借鉴主体自我修养方式
        四、需要“敬义夹持”进路的疏通润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在机理探微
    第一节 大学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静态结构
        一、认知图式是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心智系统
        二、情志因素是价值观知行转化的调控系统
        三、践行能力是价值观知行转化的保障系统
    第二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动态过程
        一、需求与满足: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驱动力
        二、内化与坚守: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信念定力
        三、创设与优化: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外部助力
    第三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层次与阶段
        一、“自在——自为——自觉”的层次对比
        二、“感动——触动——行动”的阶段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的构建理路
    第一节 利益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驱动力
        一、大学生利益的分类与价值定位
        二、知行转化利益机制的维护与引导
    第二节 导引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外力辅助
        一、知行转化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构原则
        二、正向引力:知行转化激励机制建构
        三、反向推力:知行转化约束机制建构
    第三节 体验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媒介中枢
        一、体验式价值观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二、体验式价值观教育模式运行建构
    第四节 实践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实现平台
        一、实践机制在知行转化中的价值与定位
        二、实践机制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三、知行转化实践机制的整合与优化
    第五节 协同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统合保障
        一、明晰“四个课堂”的协同关系
        二、完善“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第六节 评价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检测督导
        一、评价机制的基本功能:明确作用发挥的问题
        二、评价机制的构建原则:凸显评价理念的问题
        三、评价机制的主体内容:解决评价什么的问题
        四、评价机制的手段途径:解决如何评价的问题
        五、评价机制的评定反馈:解决结果效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及其转化调查表
附录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及其转化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陕西高校大学生诚信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诚信的内涵
        2.1.2 诚信教育的内涵
        2.1.3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理论
        2.2.3 马克思主义诚信理论
3 陕西高校大学生诚信现状调研
    3.1 调查对象和方法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1.3 分析方法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陕西高校大学生基本情况统计
        3.2.2 陕西高校大学生诚信状况比较
        3.2.3 陕西高校大学生诚信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2.4 陕西高校大学生诚信状况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3.3 调查结果说明
        3.3.1 陕西高校大学生样本特征
        3.3.2 陕西高校大学生的诚信状况
4 陕西高校大学生诚信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4.1 客观因素
        4.1.1 社会因素
        4.1.2 学校因素
        4.1.3 家庭因素
    4.2 主观因素
5 陕西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5.1 社会方面
        5.1.1 制定科学系统的诚信规范
        5.1.2 贯彻执行诚信规范
        5.1.3 健全个人征信体系
    5.2 学校方面
        5.2.1 建立大学生诚信制度
        5.2.2 构建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系统
        5.2.3 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和方法
    5.3 家庭方面
        5.3.1 树立科学的诚信教育理念
        5.3.2 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
        5.3.3 重视沟通交流的辅助作用
    5.4 个人方面
        5.4.1 加强学习,提高修养自觉性
        5.4.2 注重实践,增强修养实效性
6 结语
    6.1 基本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陕西高校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问卷

(5)论诚信道德主体的培育 ——基于优良道德心理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诚信道德主体及道德心理的概念厘析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诚信道德主体培育的重要性
    1.1 现实生活中失信主体的表现
        1.1.1 政治领域的职责失守
        1.1.2 经济领域的重利轻信
        1.1.3 文化领域的学术不端
    1.2 诚信德性是传统道德的一贯要求
        1.2.1 诚信德性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准
        1.2.2 诚信德性是社会经济良序运行的准则
        1.2.3 诚信德性是国家政治稳定的压舱石
    1.3 培育诚信道德主体之所难
        1.3.1 现实的道德困境对诚信道德主体的呼吁
        1.3.2 优良道德心理是培育诚信道德主体的落脚点
第二章 诚信道德主体养成的道德心理
    2.1 非优良道德心理的表现及对诚信主体养成的危害
        2.1.1 道德怀疑心理
        2.1.2 道德功利心理
        2.1.3 道德冷漠心理
    2.2 诚信道德主体形成的优良心理特征
        2.2.1 心理模式的稳定性
        2.2.2 内外契合的同一性
        2.2.3 自觉践履的主体性与超越性
    2.3 诚信道德主体的心理构成
        2.3.1 诚德之知是诚信道德主体生成的基础
        2.3.2 诚德之情是诚信道德主体生成的内在动力
        2.3.3 诚德之行是诚信道德主体生成的标志
第三章 诚信道德主体养成的心理问题根源的探析
    3.1 主体道德认知失调
        3.1.1 教育体系的弊端
        3.1.2 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3.2 主体道德情感弱化
        3.2.1 传统文化的局限
        3.2.2 媒介文化的畸形发展
    3.3 社会制度体系完善建设的滞后
        3.3.1 道德选择时对于德福不一致的担忧
        3.3.2 贫富差距下的心态失衡
第四章 培育诚信道德主体的路径浅析
    4.1 加强对诚信价值观的认知
        4.1.1 加强诚信道德教育
        4.1.2 转变德育教育方式
    4.2 培养主体优良的道德情感
        4.2.1 激发诚信道德需要
        4.2.2 加强社会道德渲染
    4.3 保障监控道德行为
        4.3.1 建立德福一致的奖惩机制
        4.3.2 提高社会利益分配的公正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社会转型期诚信危机问题亟待破解
        (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极端重要
        (三)全球化趋势呼唤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二)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价值与创新
        (一)研究价值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演进与特征
    一、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西方诚信观及诚信文化
        (二)学术诚信相关概念
        (三)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
    二、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制度建立与跟踪调研并举的教育初探期
        (二)自我约束与规则约束并顾的教育实践期
        (三)制度完善与价值养成并重的教育成熟期
    三、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个体目标”与“共同体目标”逐级深化
        (二)“国家—社会—学校”有机联动
        (三)“正向引导”与“反向制约”共同作用
        (四)“自治自律”与“多维衔接”相互融合
第二章 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目标定位
    一、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个体目标
        (一)学术诚信的内涵认知
        (二)学术诚信的情感认同
        (三)学术诚信的习惯养成
    二、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共同体目标
        (一)成员对学术诚信的普遍遵守
        (二)成员对学术失信的坚决抵制
        (三)构建学术共同体的诚信文化
第三章 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实施过程
    一、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制度规范
        (一)“特色性”荣誉准则制度
        (二)“终身性”诚信档案制度
        (三)“标准化”学术规范制度
    二、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教育引导
        (一)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互动的课程引导
        (二)宣传活动与实践活动结合的活动引导
        (三)人文环境与物质环境融合的环境引导
    三、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失信惩戒
        (一)“程序性”学术失信调查
        (二)“差异性”学术失信惩戒
    四、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实施系统的典型案例
        (一)“制度规范”典型案例:普林斯顿大学的荣誉准则制度
        (二)“失信惩戒”典型案例: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学术失信惩戒
第四章 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保障体系
    一、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政策保障
        (一)国家顶层设计下的“主导性”政策
        (二)社会参与促进下的“辅助性”政策
        (三)高校教育实施下的“具体性”政策
    二、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队伍保障
        (一)各级官方诚信组织落实“政策督导”
        (二)学生自治诚信团体倡导“自治自为”
        (三)教师榜样示范团队实施“正向引导”
        (四)图书馆员指导团队开展“专业指导”
    三、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技术保障
        (一)普适与精专兼顾的商业学术失信检测系统
        (二)主客观判断结合的高校学术失信自查体系
    四、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保障体系的典型案例
        (一)“政策保障”典型案例:《关于不正当研究行为的联邦政策》
        (二)“队伍保障”典型案例:国际学术诚信中心
第五章 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理性反思
    一、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主张契约信守与自由遵从的契约理论
        (二)直面有限理性与利益驱动的博弈理论
        (三)强调精神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人力资本理论
        (四)追求物质与精神互惠平衡的社会交换理论
    二、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精神根源
        (一)崇尚契约信守与严谨务实的清教主义思想
        (二)坚持追求真理与学术自由的高等教育理念
    三、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操作变量难以把握导致实施效果受限
        (二)价值培育效果潜隐造成行为判断模糊
        (三)点位式学理研究致使理论指导力弱化
第六章 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一、构建层次清晰、导向明确的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目标体系
        (一)培育个体学术诚信品质
        (二)树立高校学术诚信风尚
        (三)构建学术诚信理论体系
    二、打造多维并举、一以贯之的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实施策略
        (一)完善制度与课程结合的教育宣传策略
        (二)健全惩戒与激励并存的教育管理策略
        (三)建立严肃与客观并重的教育反馈策略
    三、整合驰而不息、协同发力的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保障资源
        (一)实现政策制度纵向联通
        (二)确保资源形式丰富多样
        (三)完成失信预防技术整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诚信教育的缺失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教育本质看诚信教育之人性缺失与人本回归
二、从教育内涵看诚信教育之法制精神的缺失与制度理性的回归
三、从教育惩处方式看诚信教育引导的缺失与教罚并行的回归
四、从教育环境看诚信教育之良好社会环境的缺失和诚信社会的构筑

(8)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预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学术不端的界定
        (二)预警机制概念界定
    四、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案例研究法
    六、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学术不端预警机制建立的理论基础
    一、协同治理理论
    二、教育管理理论——“热炉”法则
第二章 美国应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预警机制
    一、美国政府应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规定
        (一)《联邦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
        (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二、美国高校应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规章制度
        (一)学术荣誉准则制度
        (二)学术诚信守则
        (三)美国高校应对学术不端的政策和审理程序
    三、美国应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组织机构建设
        (一)美国学术不端行为预警机制建设的政府机构
        (二)美国学术不端预警机制建设的学术团体
        (三)美国学术不端预警机制建设的学术刊物
第三章 美国学术不端预警机制的案例分析
    一、哈佛大学生集体作弊案例分析
        (一)案件概况
        (二)案件处理
    二、个人作弊,全班受罚案例分析
        (一)案件概况
        (二)案件处理
    三、案例反思
第四章 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预警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家加强立法,加大监管力度
        (一)加强立法,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强监管,提高执行力
    二、高校完善学术不端制度建设,加强学术诚信条例执行力
        (一)完善我国高校学术不端制度建设
        (二)加强高校学术诚信制度的执行力
    三、学术期刊要完善出版机制
    四、学术团体积极推动
    五、高校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加强对学生教育
        (一)提升自身水平,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
        (二)对学生加强教育,预防学术不端行为
    六、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形成联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意义
        1.1.2 选题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评述
        1.2.2 国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分析
    2.1 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
        2.1.1 问卷调查设计
        2.1.2 调查方式
        2.1.3 问卷调查情况
    2.2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2.2.1 学业行为不端
        2.2.2 经济行为不守信用
        2.2.3 求职信息不真实
第3章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3.1 大学生诚信教育不到位
        3.1.1 学校诚信教育效果不够好
        3.1.2 家庭对诚信教育不够重视
        3.1.3 大学生自身诚信修养不高
    3.2 大学生诚信养成环境不够优
        3.2.1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3.2.2 市场诚信机制不完善
        3.2.3 网络诚信监管不到位
    3.3 社会诚信机制不健全
        3.3.1 诚信法律法规不健全
        3.3.2 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
第4章 提升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建议
    4.1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主体建设
        4.1.1 加强和改进学校诚信教育
        4.1.2 强化家庭诚信教育职能
        4.1.3 增强大学生自身诚信修养
    4.2 营造良好的诚信养成环境
        4.2.1 弘扬诚信价值观
        4.2.2 完善市场诚信机制
        4.2.3 强化网络诚信监管
    4.3 健全和完善社会诚信机制
        4.3.1 完善诚信法规体系
        4.3.2 健全诚信信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亚文化
        1.2.2 学业诚信
        1.2.3 学业不诚信亚文化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关于大学生学业不诚信问题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大学生学业不诚信问题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现状
    2.1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本情况
        2.1.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2.1.2 访谈的基本情况
    2.2 大学生学业不诚信表现形式多样性
        2.2.1 作业完成不诚信
        2.2.2 考试不诚信
        2.2.3 论文写作不诚信
        2.2.4 学业活动不诚信
    2.3 大学生学业不诚信参与主体多样性
        2.3.1 “自助型”学业不诚信
        2.3.2 “外援型”学业不诚信
    2.4 大学生学业不诚信工具载体多样性
        2.4.1 传统工具载体
        2.4.2 新型数据载体
第3章 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的生成原因
    3.1 教师文化对大学生学业诚信品质的培育乏力
        3.1.1 少数教师学术不端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3.1.2 教师传播学业诚信文化力度不足
        3.1.3 教师对大学生学业诚信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3.1.4 教师对大学生的评价方式诱发学业不诚信行为
    3.2 课程文化中有关大学生学业诚信的养料供给不足
        3.2.1 显性课程中与学业诚信相关的内容分量缺乏
        3.2.2 隐性课程中与学业诚信相关的养分不够
    3.3 大学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是滋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的根源
        3.3.1 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倾斜是学业不诚信问题的内在文化根源
        3.3.2 部分同学的默认或赞赏是滋生学业不诚信问题的温床
        3.3.3 同伴支援是学业不诚信行为发生的助推器
第4章 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的治理途径
    4.1 加强大学生学业诚信的精神文化建设
        4.1.1 强化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念
        4.1.2 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4.1.3 学习借鉴优秀外来文化
    4.2 加强大学生学业诚信的行为文化建设
        4.2.1 发挥教师诚信行为的教化作用
        4.2.2 发挥学生社团的同化作用
        4.2.3 发挥榜样行为的带动作用
    4.3 加强大学生学业诚信的制度文化建设
        4.3.1 明确规范学业诚信制度内容
        4.3.2 有效执行学业诚信制度
        4.3.3 创新学业诚信制度文化
    4.4 加强大学生学业诚信的物质文化建设
        4.4.1 将诚信文化寄寓物质环境之中
        4.4.2 扩充监控检测设备和技术应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一
附录二

四、杜绝作弊,从培育诚信开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D]. 吉喆.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建设研究[D]. 孙岳.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及其机制研究[D]. 林敬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陕西高校大学生诚信状况研究[D]. 雷妮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论诚信道德主体的培育 ——基于优良道德心理的建立[D]. 刘雨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6]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研究[D]. 孙纪瑶.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7]诚信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 任艳妮. 教育评论, 2018(06)
  • [8]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预警机制研究[D]. 张一铭.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
  • [9]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雪.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10]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研究[D]. 浦粹云.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杜绝作弊,从培养诚信做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