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大肌胸肋肌骨(膜)瓣修复肱骨骨不连的应用解剖

胸大肌胸肋肌骨(膜)瓣修复肱骨骨不连的应用解剖

一、胸大肌胸肋部肌蒂骨(膜)瓣修复肱骨骨不连的应用解剖(论文文献综述)

魏杰,郭秀生,梁庆元,贾中伟,田丰年[1](2009)在《骨瓣或骨膜瓣移植治疗顽固性肱骨骨不连》文中提出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经常规2次以上手术仍未愈合的疗效。方法对肱骨干骨折已行2次以上常规手术仍未愈合的13例,均为肱骨干中段或中下段骨折,已行手术次数2~5次,病程18~60个月,平均39个月。全部病例再次手术,给予去除原内固定物,切除硬化骨痂,根据断端骨缺损情况,选择吻合血管髂骨瓣或腓骨,或骨膜瓣移植(位),重新钢板、外固定架或锁式髓针内固定。结果术后伤口一期愈合,1例并发桡神经牵拉伤,于术后6个月恢复,余病例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骨折不连接于术后3~12个月获得骨性愈合,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肱骨干骨折经常规手术后仍不愈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是一个可靠的方法。

彭田红[2](2007)在《臂丛及其主要分支的应用解剖与上肢血管神经的三维重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工业和交通的现代化发展,各种工伤和交通事故导致的臂丛及其主要分支损伤日趋增多。此类损伤致残率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影响。臂丛根性撕脱伤是臂丛损伤中最严重的类型,其诊治一直是手外科、创伤外科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在不断提高诊断的基础上,致力于探索不同的手术方法以恢复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缓解或除去其去输入性疼痛等并发症。其中,颈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和臂丛撕脱伤神经回植手术的开展就是实例。而目前与临床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的臂丛根部解剖学资料尚不够系统和全面,特别是有关臂丛根部血液供应方面的报道更为少见,因而对臂丛根部结构作详尽的显微解剖非常必要。臂丛及其主要分支损伤外科修复的临床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神经的血液供应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周围神经血供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768年Isenflamm和Doerffler首次用灌注方法对周围神经的供给血管进行了研究,之后有众多学者用类似的方法对周围主干神经的血供来源和每条神经各段接受血管的数量进行了统计,但这些研究因得不到临床应用而一直停留在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自Taylor 1976年成功地进行了带血管蒂的神经移植以后,人们对神经血供的研究由单纯的基础研究转向了临床应用的研究,同时研究方法也有了改进,在血管灌注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组织学切片法、墨汁透明法、过氯乙烯铸型法及扫描电镜观察法等研究神经外部血供和神经内微血管的构筑。但其研究的主要着重点在于全身皮神经的血供,而对四肢各神经主干的血供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对肢体神经主干血液供应及其分类的系统的研究资料;另外由于X线影像上不能同时显示神经和血管的外形,周围神经及其血供的分布特征也未能从放射学角度上得到证明。为此,本课题采用明胶-氧化铅标识血管,硝酸银涂染神经后再行放射显影的方法对上肢神经,重点是臂丛及其主要分支的血液供应进行研究,同时采用乳胶灌注及墨汁透明、组织切片法观测神经的血供情况,系统而全面地比较各方法对神经血供的显示特点。对每一具有潜在节段性血管化神经移植体进行评价,从而为带血管的神经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并进一步丰富神经血供的基础理论。随着微创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血管和神经进行三维可视化研究已成为必须和可能。自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在“可视人计划(visible human,VH)”上投入了大量的人才与财力,取得了一批可喜的突破性成果,尤其是我国解剖学家于2002年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血管标示技术,并成功应用于“虚拟中国人(virtual chinese human,VCH)”,重构出部分人体血管,为“中国数字人(chinese digital human,CDH)”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目前CDH在神经信息的提取和模型构建方面尚存困难,特别是血管和神经同步构建方面的研究更为少见。本课题采用血管及神经标识技术、现代影像手段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立体重建上肢血管与臂丛主要分支,直观、生动、形象地显示血管与神经在空间位置上的走行和毗邻关系;同时摸索出一种血管、神经计算机三维重建的实用方法,为今后的数字化虚拟人神经系统的构建提供有益的经验。方法:1.巨微解剖:①在15例防腐成人尸体的脊柱颈胸段标本上,观察臂丛根部的形态特点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观测下列指标:神经前根分出角及前支分出角,C5~T1神经前后根根丝、直径及其纤维联系,自脊髓起点至相应椎间孔的长度,前、后根与脊髓纵轴向尾侧的夹角,前、后根起始处与脊髓中线亦即前外侧沟、后外侧沟分别与前正中裂、后正中沟的距离,前、后根的血供等。②10例防腐固定并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尸体标本上,肉眼和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臂丛及其主要分支的血液供应特点,对正中神经与尺神经的臂段及前臂段和桡神经浅支的营养动脉及其来源动脉进行测量。2.透明标本与组织学观察:①采用2例新鲜脊柱颈胸段标本行组织学检查,观察臂丛根部穿椎间孔时与周围组织的联系。②2侧新鲜截肢无血管神经损坏的上肢标本动脉灌注墨汁与福尔马林后,1侧解剖游离神经血管,脱水、透明后观察神经血供,另1侧取上臂和前臂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桡神经主干、肌皮神经及腋神经各一段(3cm~5cm)包埋后行连续纵、横行切片,片厚分别为150μm、50μm,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血供。3.放射造影观察:3具新鲜捐献成人尸体,经股动脉一次性灌注明胶-氧化铅悬液行全身动脉造影。解剖分离臂丛及其主要分支的营养血管和来源血管及上肢血管主干,剔除其它所有软组织,保留神经、血管及骨骼,在保持神经和血管原位的状态下以40%的硝酸银溶液反复、均匀地涂抹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表面,行X线摄片与CT扫描;去除骨后对灌注的血管和涂染的神经行X线摄片。4.电脑图像处理:由于X线片的尺寸有限,不能将整个肢体标本拍摄在一张X线片上,因此,需将X线片导入电脑,进行图像的合成处理,可得到整个肢体神经完整、准确的动脉造影图像。5.划分神经干的血管区域并对神经的血供分型:参照Taylor的全身血管体划分,确定臂丛及其主要分支神经干的血管区域。按神经血供的5种类型,对臂丛主要分支按区段分型。6.计算机三维重建:将硝酸银溶液涂抹神经后行CT扫描得到的上肢二维灰度dicom格式图像以三维体数据形式输入Amira软件,利用Amira提供的画笔(Brush)、套索(Lasso)、魔术棒(Magic wand)等图像分割工具,对上肢动脉、臂丛主要分支、骨骼进行提取、生成面片。根据计算机的配置情况对轮廓线进行适当的简化,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进行三维表面重建。结果:1.臂丛根部的显微外科解剖:①臂丛前、后根之间有齿状韧带相间隔;前根起始处与脊髓中线的距离从上至下由C5的2.2mm逐渐增大到T1的3.1mm,后根则从C5的4.2mm逐渐减小到T1的2.7mm;前、后根与脊髓纵轴的夹角从C5的51.4°、54.8°逐渐减小到T1的21.7°、19.9°;前、后根的长度从C5的14.9mm、13.9mm逐渐增大到T1的21.1mm、19.0mm;前、后根的直径均以C6最为粗大,分别为2.1mm、3.3mm,后根比相应前根粗;后根间存在着复杂的纤维联系。②臂丛C5、C6神经根分出角小于前支分出角,C7、C8、T1神经根分出角大于前支分出角。③臂丛C5、C6神经根在椎间孔处与前、中斜角肌起点处的腱性组织交织,并与上半椎韧带融合,且有薄层纤维筋膜鞘样结构,将椎动脉、椎静脉与之包裹一起;C7、C8、T1少见或未见与前述结构的联系。④前后根的血供来自椎动脉、颈深动脉和颈升动脉发出的节段性动脉。2.臂丛血供的分布:臂丛血供来源于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轴(SAA)发出的分支,各分支间互相吻合。吻合血管形成了神经血管区间的交接处,主要位于神经主干而不是其分支处。根据其分布特点,可将臂丛营养血管分为3个血管区域。Ⅰ区:指自椎间孔处臂丛神经根延伸至上、中、下干的近端区域,该区以锁骨下动脉的直接营养动脉或由其分支甲状颈干和肋颈干供血为主。Ⅱ区:包括干的远端、股及束的近端大部分区域,此区供血以肩胛背动脉的分支及锁骨下动脉或腋动脉的直接营养支为主。肩胛背动脉的分支较粗大,供血区域较宽。锁骨下动脉和腋动脉的直接营养支相对较细,数目较多,平均为2.7支(1~5支)。Ⅲ区:包括束的远端小部分区域及终末支。此区以腋动脉直接营养支供血为主,营养支数平均为3.4支(1~6支)。3.臂丛主要分支的血供:①神经干的血供来源于邻近的血管,包括肢体的主干血管、主干血管的分支及无名的肌支和皮支、吻合动脉弓(环)等。每一神经都有神经外膜纵行动脉系统与之伴行,外膜血管间的吻合有逐渐减小口径的闭塞性吻合即“choke zone”和神经Y型动脉升降支间的真性吻合(不改变口径)两种形式。当神经有一轴型动脉伴行时,神经倾向于被动脉直接营养;而在缺乏轴型动脉时,其血供主要来自邻近的肌支,或由主干动脉的第2-3级分支节段性营养。②臂丛主要分支神经干的营养血管的外径均在0.8mm以下,走行长度不超过10mm。③臂丛主要分支神经干的血液来源于连续的血管体区。④尺神经的上臂和前臂段、正中神经的上臂和前臂段、骨间前神经从其远段到拇长屈肌分支处、桡神经浅支、骨间后神经终支的血供类型为A或C型。⑤红色乳胶灌注法、墨汁透明法及明胶-氧化铅造影法,均清晰地显示了臂丛及其主要分支的动脉供应情况,但各有其特点。4.上肢血管与神经的三维重建:重建的三维图像可以直观形象生动的体现上肢血管和臂丛主要分支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可按各种方向任意旋转演示。结论:1.臂丛神经根解剖结构的差异是臂丛C5、C6神经根较C7、C8、T1神经根不易形成根性撕脱的主要原因,熟悉臂丛根部的显微解剖有助于临床臂丛根性撕脱伤的诊治。2.臂丛血供可分为3个带状血管体区,区与区之间的血供可以互相代偿。邻近营养动脉之间的恒定不变神经内的真性吻合在病理状态下可提供有意义的侧支循环,同时为血管化臂丛神经移植提供了解剖学基础。3.系统地对臂丛主要分支血供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臂丛主要分支神经干的血管区域,并按区段对臂丛主要分支的血供形式进行了分型,这一研究在上肢神经的重建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4.乳胶灌注法适用研究神经外部的血供情况,墨汁透明法适合对神经内部血供的研究,血管造影法适用神经血管分布的整体观察及神经与血管的三维重建研究。5.三维重建图像较好地显示了上肢血管与神经的相互关系,明胶-氧化铅血管标识及神经涂染行血管神经的三维重建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主要创新点:1.通过对臂丛根部相关结构的观测,明确了臂丛C5、C6神经根较C7、C8、T1神经根不易形成根性撕脱的解剖学因素,系统而全面的臂丛根部的解剖学资料有助于临床臂丛根性撕脱伤的诊治。2.首次对臂丛的血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剖学研究,根据其血供特点,将其划分为3个带状血管体区,区与区之间的血供可以互相代偿,为血管化臂丛神经移植提供了解剖学基础;邻近营养动脉之间的恒定不变神经内的真性吻合,可帮助解释多数上肢动脉病理阻塞情况下怎样通过臂丛内神经血管建立侧支循环。3.本研究从放射学角度证明了上肢神经的血供,显示其血管体的区域与周围组织相匹配,并根据带血管神经移植的适合性对每一神经节段进行了分类,证实了已应用的神经供体的解剖学基础,显示了特殊情况下可采用的供体。这一研究在上肢神经的重建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4.采用多种方法对血供进行研究,总结了各方法对血供的显示特点。乳胶灌注法适用研究神经外部的血供情况,墨汁透明法适合对神经内部血供的研究,血管造影法适用神经与血管的三维重建。后者尚未见报道。5.首次采用明胶-氧化铅血管标识及硝酸银神经涂染行后行连续螺旋CT扫描,应用Amira3.1软件对上肢血管和臂丛主要分支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摸索了一种血管、神经计算机三维重建的实用方法。6.课题研究中所获取的资料,丰富了解剖学内容(教科书、图谱)。

彭田红,彭珍山,张心宽,万炜,谭建国,曾效恒[3](2006)在《胸大肌胸肋部肌蒂胸肋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文中提出目的:为带胸大肌胸肋部肌蒂骨(膜)瓣转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了胸大肌胸肋部的形态、血供及其与胸肋骨的关系。结果:胸肋部肌腹上缘长(18.8±1.3)cm,下缘长(19.5±1.4)cm,中部长(20.2±1.2)cm,止腱长)1.1±0.2)cm,肌蒂游离长度为(16.8±0.9)cm,血供主要来自胸肩峰动脉胸肌支,其外径(1.8±0.2)mm,长度为(5.6±0.6)cm,其分支在肌内沿肌束走行。结论:可设计艺胸大肌胸肋部为蒂带肋软骨膜、胸骨骨瓣转位修复锁骨不连、锁骨肩峰端及顽固性肱骨骨不连。

丁红梅[4](2005)在《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转位修复臂丛上干的应用解剖》文中提出目的:明确桡神经肱三头肌支的解剖学特征,为臂丛上干损伤腋神经或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的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使术式更安全、简单。 方法:取常规固定上肢标本50侧,乳胶灌注,沿上臂内侧解剖桡神经主干,以肩胛冈下缘最外侧点与肩峰的交点作为定点,测量桡神经肱三头肌支的起点、入肌点、长度、横径、无损伤分离长度;测量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的起点、入肌点、长度、横径;解剖四边孔,测量腋神经前、后支起点、横径;在四侧新鲜上肢标本上切取上述肌支,Karnovsky-Roots法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光镜下进行神经纤维计数。 结果:肱三头肌每个头均有桡神经发出的的2~4个肌支,长头肌支无损伤分离长度45.6±1.8mm,横径为0.8±0.2mm,纤维数为350±40根;外侧头肌支无损伤分离长度为44.6±1.7mm,横径为0.9±0.2mm,纤维数为341±30根;内侧头肌支无损伤分离长度为54.6±1.7mm,横径为0.9±0.2mm,纤维数为372±45根;桡神经肱三头肌支与腋神经前支、肱二头肌支在横径、纤维数上相近,内、外侧头肌支可分离长度大于其起点与腋神经起点间的距离。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起点与肱二头肌支起点相距3~20mm。 结论:臂丛上干损伤后,桡神经肱三头肌支可转位修复腋神经、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

彭田红,范松青,张心宽,丁红梅,陈胜华,曾效恒[5](2004)在《胸大肌胸肋部肌蒂骨(膜)瓣修复肱骨骨不连的应用解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为带胸大肌胸肋部肌蒂骨(膜)瓣转位修复顽固性肱骨骨不连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了胸大肌胸肋部的形态、血供及其与肋胸骨的关系。结果 胸肋部肌腹上缘长18.8 cm,下缘长19.5 cm,肌蒂游离长度可达16.8 cm,血供主要来自胸肩峰动脉胸肌支,其外径1.8 mm,长度为5.6 cm,其分支在肌内沿肌束走行。结论 可设计以胸大肌胸肋部为蒂带肋软骨骨膜、胸骨骨瓣转位修复顽固性肱骨骨不连。

许本柯,舒先涛,周文明,罗刚[6](2001)在《锁骨解剖观察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

许本柯,罗刚[7](2001)在《锁骨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 :为临床利用带血供肌蒂锁骨瓣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5 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锁骨的形态、血供来源、分支、分布特点及其间的吻合。结果 :锁骨长 13 9± 0 .7cm ,最窄处矢状径为 1 2± 0 .4cm ;血供主要来源于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其次还通过附着于其上的肌肉获得营养 ;颈横动脉、肩胛上动脉也有分支到达锁骨。结论 :应用锁骨的血供特点和肌肉的附着特点 ,可设计带血管或肌蒂的半片锁骨骨 (膜 )瓣 ,转位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肱骨骨不连及行颈椎前路植骨。

许本柯,杨运平,徐达传,高建明,彭田红,唐茂林,钟世镇[8](2000)在《三角肌前束肌蒂锁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为带三角肌前束肌蒂锁骨瓣转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5 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三角肌前束形态 ,血供及其与锁骨的关系。结果 :三角肌前束前缘平均长 16.5cm ,前束在与中间束交界处长 14 .6cm ,前束起始于锁骨部宽 5 .9cm。神经血管束入肌门的体表投影点在肩峰角下 5 .6cm ,约在前束前缘外后方 3 .5cm。肌蒂游离长度达 12 .6cm。结论 :可设计以三角肌前束为蒂的锁骨瓣转位修复肱骨上段骨不连、骨缺损及软组织缺损。

许本柯,舒先涛,曾祥宏[9](1999)在《胸大肌锁骨部肌蒂锁骨瓣移位术应用解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带脑大肌锁骨部肌蒂锁骨肌骨辩转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树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胸夭肌锁骨部形态、血供及其与销合的关系。结果:购大肌锁骨部肌腹长平均为12.2cm,起始于锁骨宽平均为6.3cm,厚平均为0.7cm。止住长平均为0.6cm,厚平均为05cm,肌蒂游离长度可达10.5cm。结论:可设计以胸大肌锁骨部为蒂的锁骨肌骨辩转位修复脏骨骨不连骨缺损及软组织缺损。

二、胸大肌胸肋部肌蒂骨(膜)瓣修复肱骨骨不连的应用解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大肌胸肋部肌蒂骨(膜)瓣修复肱骨骨不连的应用解剖(论文提纲范文)

(2)臂丛及其主要分支的应用解剖与上肢血管神经的三维重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臂丛根部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臂丛血供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臂丛主要分支血供的解剖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上肢血管与神经的三维重建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附录
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转位修复臂丛上干的应用解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Chinese Abstract)
英文摘要(English Abstract)
正文(Text)
    引言(introduction)
    材料与方法(Materiasl and Methods)
    结果(Results)
    讨论(Discussion)
    结论
    附图(Figures)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综述 (Review)
    综述参考文献(References of the Review)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Articles Published During Studying for Master's Degree)
致谢(Acknowledgements)

(6)锁骨解剖观察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锁骨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 果
    2.1 锁骨的形态及测量:
    2.2 锁骨的血供:
3 讨 论

四、胸大肌胸肋部肌蒂骨(膜)瓣修复肱骨骨不连的应用解剖(论文参考文献)

  • [1]骨瓣或骨膜瓣移植治疗顽固性肱骨骨不连[J]. 魏杰,郭秀生,梁庆元,贾中伟,田丰年.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9(05)
  • [2]臂丛及其主要分支的应用解剖与上肢血管神经的三维重建研究[D]. 彭田红. 南方医科大学, 2007(04)
  • [3]胸大肌胸肋部肌蒂胸肋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J]. 彭田红,彭珍山,张心宽,万炜,谭建国,曾效恒. 解剖与临床, 2006(02)
  • [4]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转位修复臂丛上干的应用解剖[D]. 丁红梅. 南华大学, 2005(07)
  • [5]胸大肌胸肋部肌蒂骨(膜)瓣修复肱骨骨不连的应用解剖[J]. 彭田红,范松青,张心宽,丁红梅,陈胜华,曾效恒.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04)
  • [6]锁骨解剖观察及临床意义[J]. 许本柯,舒先涛,周文明,罗刚. 解剖学研究, 2001(03)
  • [7]锁骨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J]. 许本柯,罗刚. 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1(01)
  • [8]三角肌前束肌蒂锁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J]. 许本柯,杨运平,徐达传,高建明,彭田红,唐茂林,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0(02)
  • [9]胸大肌锁骨部肌蒂锁骨瓣移位术应用解剖[J]. 许本柯,舒先涛,曾祥宏. 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 1999(01)

标签:;  ;  ;  ;  ;  

胸大肌胸肋肌骨(膜)瓣修复肱骨骨不连的应用解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