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地区适龄青年男性HBsAg、ALT检测调查

泸西地区适龄青年男性HBsAg、ALT检测调查

一、鲁西地区男性适龄应征青年HBsAg、ALT检测情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玲[1](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指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杨志,秦冬梅[2](2017)在《大英县2015~2016年征兵体检实验室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筛查征兵体检实验室检查结果不合格者,从而保证新兵质量。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2013年颁发的《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使用成都军区配发的专用试剂,对20152016年大英县801例应征男青年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801例应征者中,不合格人数160例,占19.97%。其中HBsAg阳性64例,占7.99%,ALT>40 U/L 96例,占11.98%,HBsAg阳性+ALT>40 U/L 17例,占2.12%,HIV抗体初筛均为阴性。结论为适应现代化国防的要求,应加强征兵体检实验室工作。采用合理的实验方法与检测指标,做好检测前的准备工作,减少非疾病原因造成的检验结果不合格情况。

刘利,缪敏[3](2016)在《2010-2014年自贡市大安区征兵体检检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自贡市大安区2010-2014年征兵体检实验室检测结果,为今后征兵体检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防部征兵体检标准,使用成都军区配发的专用试剂,对大安区应征青年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吗啡/甲基安非他明((MOR/MAMP)进行检测。结果 2010-2014年共征兵体检2 093人,其中HBs Ag阳性率为7.7%,ALT大于40 U/L率为15.3%,抗-HIV阳性率为0.1%,MOR/MAMP阳性率为1.1%。结论大安区应征青年实验室检查不合格者的主要指标为HBsAg、ALT,同时,在征兵体检中进行MOR/MAMP及抗-HIV检测十分必要。

胡雅琼[4](2016)在《牵引共治:强国家下的城市社会发育 ——以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为案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政府推动下的城市社会发育为主题,以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为研究过程,在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下,通过对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的生长机理及发展进程的考察,既向人们全景展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实践、新进展、新经验,又阐释和说明在城市社会发育的空间、条件、价值与限度。并在此基础上回归理论,进一步探讨强国家下城市社会发育的新路径和中国经验。第一章“改革前奏”首先交代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接着描述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的由来。第二章聚焦政府,首先介绍政府改革的背景,接着展现了思明区政府是如何通过权力“瘦身”、引入市场和竞争机制来实现自我转变的,最后,记录了思明区重构社会治理结构的举措和试验。第三章研究公众参与,全景展示共同缔造中公众参与的几种不同类型,即倒逼式参与、发展式参与、诉求式参与和互动式参与。第四章记叙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是如何把分散的社会再组织起来的。通过再造治理单元,实现社区的有效自治;在政府的推动下,通过培育和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社会组织,实现社会的有效参与;最后,在“共同缔造”中,居民自治逐渐发育,社会自主性开始萌芽。第五章是结论与讨论。首先总结了思明区共同缔造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基本结论,最后对思明经验的限度做出说明。最后,通过对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的观察与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厦门市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是强国家下社会发育的中国经验。从内容上来看,思明区的共同缔造是一个增量累进的过程,在原有的社会治理的基础上展开新的突破,形成新的增长,对已有存量而言是一种扬弃。从过程来看,思明区共同缔造是政府推动下的社会参与,具有国家建构性。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出台文件、提供启动资金、宣传发动等方式,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和营造改革氛围。利用“决策共谋、发展共谋、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理念,分散政府权力、引导社会参与、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育和成长。与西方公民社会发育的路径不同,中国基层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孕育”的产物。尤其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更具有国家建构和规划性变迁的特点。与中国农村社会发育亦有不同,“皇权止于县政”使得中国乡村社会长期游离于国家权力之外,同时也造就了中国乡村草根自治的历史传统,且一直延续至今,中国村民自治的活力远高于城市居民自治。所以说,西方的理论不能适应中国特色,而村民自治的经验也不完全适用于城市。可以说,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不但激活了沉睡已久的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是国家政策在地方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还创造了一种新型国家与社会关系——牵引共治,这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在中国的新发展,也提供了一个强国家下社会发育的新路径。

吴强,黄小丽,夏寿阳[5](2014)在《2013年泗洪县765例适龄男性青年征兵体检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2013年泗洪县765例适龄男性青年征兵体检实验室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指导应征青年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也为今后的夏季征兵体检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国防部征兵体检标准,使用南京军区配发的专用试剂,对泗洪地区应征男青年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梅毒血浆反应素(RPR)、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血常规、吗啡(MOR)/甲基安非他明(MAMP)和尿常规进行检测,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结果 765名适龄男青年参加征兵体检,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者594例,占受检者的77.65%;HBsAg阳性23例,阳性率为3.00%;ALT异常者99例,占12.94%;HBsAg阳性同时ALT异常者7例;尿常规不合格者55例,占7.19%;血常规不合格1例,占0.13%;MOR/MAMP、RPR和抗-HIV均为阴性。结论 2013年泗洪地区适龄男性应征青年实验室检查中ALT、尿常规和HBsAg的不合格是影响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其中ALT异常者最多。

毕牧[6](2012)在《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民国时期城市下层社会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数量上来讲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分化的产物。在城市社会史的研究当中,精英上层社会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对下层社会的研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但城市下层社会的命运和生活经历,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为了生存而付出的的艰苦努力,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城市下层社会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弥补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中的某些薄弱或空白环节,拓宽和深化区域史研究,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社会实践提供历史借鉴。本论文从城市化背景下近代山东城市社会结构的发展谈起,以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组成结构为切入点,从城市下层社会经济生活变迁、社会管理的变迁、社会改良的变迁、城市下层社会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几个方面,全面分析了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变迁,勾勒出下层社会发展的全景画面。社会分层是指各个社会群体由于占有或享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源的不平等和不对称而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处于不同的社会层面、面临不同的社会生存的总体情况,是人们被“分派”于社会的特定位置的客观状态,社会分层决定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在近代山东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昔日封闭的身份等级结构最终被突破,城市社会结构开始向以功能职业为基本标准的近代社会分层结构转变。民国山东城市下层社会人数众多,职业涉及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他们大多数是没有文化,缺乏熟练技艺的贫穷之人,谋生手段少,失业率极高,只能靠出卖劳动力和其他低等的谋生手段维持生存,职业涉及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城市社会中处在最低的地位。根据职业、社会地位、财富收入、声望影响等因素,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大致由以下几个群体构成:一是劳工群体:主要由产业工人、手工业者、伙计、学徒等人构成;二是自谋生计者群体:主要由小商贩、手艺人构成;三是苦力群体:主要由马车夫、人力车夫以及建筑、运输、装卸、清洁等行业季节工、临时工构成;四是游民群体:主要包括乞丐、娼妓、拾荒者、难民等。城市下层社会从来源看,主要是受城市发展的诱惑和受天灾人祸影响破产后离村流入城市的农民、在城市社会结构转型过程流动到下层的原城市居民和失业工人。城市的快速以及优越的环境使得城市对农民的吸引力大大增强,此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冲击、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战争频发也是造成农民离村进入城市的主要原因。民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在这种宏观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经济社会生活受到了很深地影响,不仅在社会中上阶层中表现明显,下层社会也亦步亦趋,有所变化。下层社会群体的收入是其进行日常生活的基础,是衡量其物质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标尺。群体内受职业、职位、性别、年龄、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收入状况又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工人工资收入情况影响颇大。不同行业间存在着工资差异;工厂企业资本多少、现代化程度高低也使工人工资存在着差异;工人间还会因技术熟练程度不同、职位不同而产生工资的差异;性别、年龄也影响工资的收入;工人工资还会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民国时期山东的城市由于大量流民涌入城市,社会上存在着大量失业人口,劳动力市场经常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因此,工人群体的工资大都被限制在很低的水平上,许多工人的工资甚至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工人群体的消费结构可以分为:饮食费,衣着费,住房费,燃料费,以及教育,医疗,礼节等杂项费用,但在这几项生活费的分配中,饮食费占到总收入的绝大部分。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人力车出现比较早,很快就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人力车夫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但收入极为微薄,扣除需要交纳给车行的车租后,才属于自己。人力车夫收入的高低全凭每日生意的好坏,一个客人都拉不到的时候也并非没有,因此人力车夫的收入非常不固定,还有一些人力车夫可能还要遭受车夫头目的盘剥。相比于工人阶层而言,人力车夫收入更显低薄,生活更加清苦,其消费结构方面呈现更加不平衡。人力车夫的收入水平在当时的下层社会中虽不高,生活水平处于勉强度日的状态,但相比于其它一些苦力群体还算是不错的。妓院在当时社会中是个收入丰厚的行业,但是为妓院带来大量利润的娼妓的收入却很少,暗娼的收入就更少了。娼妓的消费以日常生活费为主,主要为娼妓的衣服、鞋、袜、脂粉、化妆、伙食、房租等费用,而其中又以服饰的开支为大,这一点也是与工人,人力车夫等群体有所不同,是由其职业特性所决定的。捐费和医疗费,是娼妓的一项必须开支。至于每天游荡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四处讨要的大量的乞丐,则谈不上什么固定收入了。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衣着、饮食、居住情况与他们的收入、消费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贫民家庭中,衣着一般只能占全部开支的最少一部分,仅为御寒遮体而已,人力车夫拉车时一般会穿统一的号衣。娼妓衣着由于职业的缘故,注重打扮,穿戴上比较讲究,这在下层社会中比较特殊。乞丐在衣着方面则更加悲惨,根本谈不上讲究,能有一遮羞布已属不错了。民以食为天,饮食需求是下层社会的基本生存需要。下层社会贫穷之家的主食以玉米面、小米面为主,副食主要为咸菜,肉食多无力问津。若遇失业,则衣食无着。房屋是人类抵御风寒和休息繁衍的场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民国时期城市下层社会受其经济水平所限,在居住空间上大多数家庭居住在城市内、外角落等处,形成了一些破烂肮脏的贫民窟与棚户区。如果再遇上战争、灾荒等情形,有时连找个住的地方都不容易。工人、人力车夫、学徒等下层社会群体为了工作,往往会在工厂、店铺、车行的集体宿舍中居住,虽然居住条件大多都较简陋、拥挤。民国时期妓院都有其固定的位置与营业场所,但娼妓的住房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下等娼妓的居住条件极其简陋。一、二等娼妓所住房屋宽敞,家具讲究。流落街头的乞丐,则居无定所,常常是躺身于街头巷尾,或是荒郊野外。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民国时期的山东,随着外来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势力的渗透,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西方的生活方式被带到了山东各城市。在娱乐休闲方面,传统娱乐方式和现代娱乐交相呼应,表现为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特点。虽然当时娱乐休闲活动多式多样,但主要还是存在于社会中上阶层中,下层社会是极少参与的,主要受限于微薄的经济收入,劳动的辛苦,超长的工作时间等。在温饱都经常成为问题的情况下,何谈娱乐嗜好,这就造成他们的娱乐活动贫乏、简单。在山东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一方面因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激剧增加,另一方面也因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导致城市中出现了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况。由于受到物质生活匮乏的影响,城市下层社会的婚姻与家庭状况也比较简单,男女双方多出身贫苦,凑合的婚姻十分普遍。由于存在着严重失衡的男女性别比,导致很多人无法完婚,未婚率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婚姻缔结方式上,早婚、包办婚姻等陋习仍然根深蒂固,改观不是很大,表现在城市下层社会群体身上更是明显。下层社会群体不但结婚率低,受其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条件的限制,在家庭人口数量上也比较少。社会管理能否顺利实现,主要是通过政府行政机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经由权力机关强制推行,同时辅以其他手段进行宣传、推广。随着社会的变迁及国家机器的逐渐完善,民国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法律法规的的制定也努力向完善的方向发展。对于城市底层民众的管理多限于大城市内,但由于动荡的社会环境,政府下达的各项政令有的难以有效贯彻落实。民国时期,山东省政府更替频繁,且长期是军阀争夺的重点地区,战乱不断,各地行政管理机构也一直处于变化中。政府对城市社会底层民众的控制,除上述各级政权统治机关外,还有警察、军队和特务等武力机关的管理,其中与下层民众关系较为密切的主要是警察。不同的政府主政时期,警察队伍的建设、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对社会的作用等各有不同。法律法规的健全,是国家管理民众的基本保障。民国时期,我国近代立法机制逐渐建构,各项近代法律法规渐次颁布,司法机关不断完善,对社会各阶层的管理也通过法律逐渐加强。民国时期,由于受到战乱的影响,以及政府对城市下层民众的忽视,针对下层民众的社会改良的推行,主要开展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蒋介石开展“新生活运动”后,社会改良全面开展。山东省内由于处于军阀争夺的状态中,直至韩复榘主鲁时,省内的改良运动才有所发展。山东省内开展的有关城市下层社会的社会改良事业中,较为显着的有教育、救济、风化、习俗等方面。社会教育即民众教育,是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另一种教育方式。在山东省的社会教育中,发展情况较好、效果较为明显的是:通俗教育讲演所、民众教育馆以及民众学校等。山东省遵照民国政府颁布的各项法令,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各工厂主导的职业教育有工厂职工补习学校和劳工讲演。政府机构主导的职业教育有救济院等救济机构开展的职业教育和民生工厂的职业教育。近代山东战乱频仍,灾害连发,其社会救济的开展引人注意。各政府时期都有相应的救济管理机构,社会救济的常设机关主要为内政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尤其是韩复榘主鲁期间,是山东省内的社会救济事业最为显着的时期。民国时期,传统的救济机构在全省范围内比较普及的主要有:养济院、育婴堂、栖流所等。新设的救济机构有救济院(含育婴所、济良所、贷款所、孤儿所、养老所等)、乞丐收容所、感化所、职工介绍所等。民国山东省内不仅官办救济事业较之前有很大发展,民间的慈善组织、团体也多有开展救济事业,但绝大多数集中于城市,其中又以济南、青岛、烟台等地为多。民国时期,山东省内各城市在改善城市风化风俗上也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效果较为明显的是在韩复榘主鲁期间。山东省政府围绕社会风化的改善做了很多努力,如管理娼妓、乐户、旅馆、舞场、舞女、书场、毒品、赌场等,其中对社会风气影响较大且与城市下层社会联系较为密切的,则属山东政府开展的废娼、禁毒和禁赌三项工作。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则社会风俗亦应随之变化,传统风俗有值得继承与发展的精华,但也有糟粕应当禁绝。民国时期,城市发展,诸多旧风俗于社会所不容,故而城市社会风俗走上了变迁之路。民国社会风俗改变的主要方面有剪辫放足、婚丧礼仪、服饰变化等。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原有的城市建设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是统治者急需解决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因此各个城市的城市规划也逐渐提上日程。由于社会资源分配问题的存在,各个城市开展个各项城市建设中与城市下层社会联系较为密切的项目较少,其中修建平民住宅,改建道路,铺设给排水管道,开办平民医院等均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以青岛市为代表的省内各城市均采取相应的行政手段对下层社会的居住条件加以改善。医疗机构的建设、防疫事业的开展和民众卫生习惯的改进也与城市下层社会密切相关。与城市中上层社会相比,城市下层社会属于无产阶级,贫困交加,过着非常艰苦的日子,仅仅是为了基本的生存而挣扎,本身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是就在这种条件下,城市下层社会作为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本身的发展变迁对民国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民国时期山东的经济从整体构成上看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阴影之中,即使政权掌握在国人手中的时期,经济上的殖民地色彩也非常浓厚,一些重要的工业部门被外国资本把持,民族经济遭到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排挤,又受到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的压榨和束缚,经济虽有发展却是艰难而又缓慢的。因而这一阶段城市下层社会(主要是劳工阶层)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在艰难中缓慢推进。民国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山东作为革命老区,在历次革命运动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山东城市下层社会是山东革命力量的重要来源,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教育和正确领导下,作为城市下层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人阶级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斗争过程,在革命中逐渐锻炼成长,在运动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最终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为革命谱写了壮丽篇章。

周明,刘俊智,刘芳[7](2011)在《6893例男性青年征兵体检实验室检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分析简阳市近5年来兵检实验室检查情况,为今后兵检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防部征兵体检标准,使用成都军区配发专用试剂,对本市应征青年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常规及吗啡/甲基安非他明(MOR/MAMP)进行检测,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结果 6 893人参加征兵体检,其中抗-HIV均为阴性,HBsAg阳性率为11.9%,ALT异常率为8.8%,尿常规不合格率为11.77%,MOR/MAMP阳性率为10.7‰。结论简阳市应征青年HBsAg携带率较高,ALT及尿常规是实验室检查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在兵检中进行MOR/MAMP检测十分必要。

田春娟,肖德蓉,路晓钦[8](2011)在《重庆市北碚区2008~2009年应征青年体检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20082009年应征青年体检情况,分析应征青年体检淘汰的主要原因。方法回顾分析应征青年体检数据,应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汇总。结果应征青年体检淘汰率达65.7%,淘汰主要原因依次是外科疾病、五官科疾病、肝脏疾病等。结论建议加强应征青年体检结果分析,为今后的征兵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康利根,罗志强,王文富,许玉梅,朱丽娟[9](2008)在《吉水县1997-2007年适龄应征青年体检的HBsAg、ALT检测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调查本县适龄应征青年的HBV携带率和ALT异常率。方法对1997-2007年全县适龄青年应征体检的HBsAg和ALT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县适龄青年总HBV携带率29.47%、ALT异常率7.53%。城镇HBsAg阳性率17.16%,农村HBsAg阳性率31.27%,两者相比农村明显高于城镇,经统计学检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镇ALT异常率7.34%,农村ALT异常率7.53%,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县适龄青年的HBV携带率高,肝功能受损较严重、且有逐年加重趋势,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初瑞雪,孟卫东,邢贵东,燕勇[10](2001)在《鲁西地区男性适龄应征青年HBsAg、ALT检测情况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进一步了解鲁西地区男性适龄应征青年HBsAg携带和ALT异常情况。方法 选择 1998年至2 0 0 0年 1692 2名男性适龄应征青年 ,采取空腹静脉血 ,分别通过ELISA法和速率法检测HBsAg和ALT。结果 1692 2人中 ,HBsAg阳性 12 73例 ,阳性率 7.5 2 % ,ALT异常 5 83例 ,占 3 .4 4 % ;HBsAg阳性青年中ALT异常 13 7例 ,占HBsAg阳性人数的 10 .76% ,明显高于HBsAg阴性青年中ALT异常百分比 ( 2 .85 % )。各年度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LT增高与HBV感染有密切关系

二、鲁西地区男性适龄应征青年HBsAg、ALT检测情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鲁西地区男性适龄应征青年HBsAg、ALT检测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大英县2015~2016年征兵体检实验室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检测标本
        1.2.2 实验试剂
        1.2.3 检测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HBs Ag检测情况
    3.2 ALT检测情况
    3.3 HIV检测情况

(3)2010-2014年自贡市大安区征兵体检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1.2 检测方法
        1.2.1 检测标本
        1.2.2 检验试剂
        1.2.3检测方法
        1.2.3. 1 血清HBs Ag采用酶联免疫法
        1.2.3. 2 血清抗-HIV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
        1.2.3. 3 血清中ALT采用速率法检测
        1.2.3. 4 尿液中的MOR/MAMP检测
    1.3检测结果判断
    1.2.5仪器与设备
2 结果
    2.1 HBs Ag、ALT、抗-HIV和尿MOR/MAMP检测结果
    2.2 应征青年HBs Ag阳性及ALT异常情况
    2.3 应征青年尿液中的MOR/MAMP阳性及抗-HIV阳性情况
3 讨论
    3.1 HBs Ag及ALT检测情况
    3.2 尿MOR/MAMP检测情况
    3.3 艾滋病检测情况

(4)牵引共治:强国家下的城市社会发育 ——以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主题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主题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
        (一)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综述
        (二) 有关社会治理创新的研究综述
        (三) 有关地方政府治理的研究综述
        (四) 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与个案概况
        (一) 研究方法
        (二) 个案概况
第一章 改革前奏:思路在哪里
    一、厦门印象
        (一) 区位优势
        (二) 改革的“试验田”
        (三) 厦门人的性格
        (四) 组织传统
        (五) 规划变迁
    二、改革一触即发
        (一) 老厦门遭遇新挑战
        (二) “美丽厦门”的机遇
        (三) 路在何方
    三、契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
        (一) 推动者
        (二) “可不是拍脑袋做出来的”
        (三) 先试先行
    四、小结
第二章 革新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
    一、政府的困惑:做还是不做
        (一) 一切找政府
        (二) 做得越多,抱怨越多
        (三) 在分化中激化矛盾
    二、转变:轻装上阵
        (一) 权力“瘦身”
        (二) 让市场走向“前台”
        (三) 竞争性政府
    三、重构:各归其位
        (一) 当好“掌舵者”
        (二) 破冰之举
        (三) 议行分设
    四、小结
第三章 公众参与:小而有力
    一、倒逼式参与
        (一) 格格不入的小区面貌
        (二) 从“你建我看”到“共建共管”
        (三) “要和140号一样好”
    二、发展式参与
        (一) 瓶颈
        (二) 利益博弈
        (三) 软法之治
        (四) 小渔村的蜕变
    三、诉求式参与
        (一) 老街坊想住“新小区”
        (二) 寻找共同利益
        (三) 对症下药
    四、互动式参与
        (一) “明星社区”
        (二) 光环之外
        (三) 纽带
        (四) 回应与回馈
        (五) 互动升级
    五、小结
第四章 把社会再组织起来
    一、再造治理单元
        (一) 从单位到社区
        (二) 自治下沉
        (三) 依巷而治
        (四) 商圈共治
    二、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社会组织
        (一) 政府扶持
        (二) 城市义工在行动
        (三) “班班有个图书角”
        (四) 社区“关爱中心”
    三、社会自主能力的发育
        (一) “共同缔造工作坊”的诞生
        (二) 业主自治
        (三) 三个关键因素
    四、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发现
    二、牵引共治:强国家下社会发育的中国路径
    三、思明经验的限度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调查日记
    附录二:经验总结材料
    附录三:改革方案
    附件四:调研汇报信
致谢

(5)2013年泗洪县765例适龄男性青年征兵体检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1.2 检测方法
        1.2.1 检测标本
        1.2.2 实验试剂
        1.2.3 方法与仪器
2 结果
3 讨论
    3.1 HBs Ag及ALT检测情况
    3.2 尿蛋白、RBC检测结果
    3.3 尿WBC检查结果
    3.4 尿糖检测结果
    3.5 尿毒品检测中未发现阳性。在实际工作中该方法有局限性

(6)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时空范围与资料来源
    四、主要内容、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概述
    第一节 近代山东城市化与城市社会结构的发展
        一、近代山东城市化概述
        二、城市化背景下近代山东城市社会结构的发展
    第二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组成
        一、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结构
        二、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来源
    第三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成因
        一、城市发展对农村人口的吸引
        二、农民离村与向城市流动
第二章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经济生活变迁
    第一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收入状况
        一、工人群体的收入状况
        二、人力车夫的收入状况
        三、娼妓的收入状况
        四、乞丐的收入状况
    第二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消费状况
        一、工人群体的消费状况
        二、人力车夫的消费状况
        三、娼妓的消费状况
    第三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衣着、饮食、居住
        一、衣着
        二、饮食
        三、居住
    第四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娱乐休闲
        一、工人的娱乐休闲
        二、人力车夫的娱乐休闲
        三、娼妓的娱乐休闲
    第五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婚姻与家庭
        一、城市人口及其性别比
        二、下层社会的婚姻与家庭
第三章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管理的变迁
    第一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管理机构的变迁
        一、行政管理的更迭
        二、警察管理的变迁
    第二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法制管理的变迁
        一、概述: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二、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关于城市下层社会的法制管理
第四章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改良的变迁
    第一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社会教育与职业教育
        一、民国时期山东社会教育情况
        二、民国时期山东职业教育情况
    第二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社会救济
        一、救济政策及管理机构的变迁
        二、救济机构的变迁
        三、民间社会救济的开展
    第三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社会风气与风俗
        一、城市风气的改善
        二、城市风俗的改变
    第四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公共卫生与市容
        一、民国时期山东城市市容市貌的改善
        二、医疗防疫事业的开展
第五章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山东城市经济缓慢发展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山东城市经济曲折发展
        三、抗战(日伪)时期山东城市经济的艰难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城市经济的萧条
    第二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对革命运动的推动作用
        一、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山东工人运动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山东工人运动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工人运动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工人运动
结语
    一、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较多,过程复杂
    二、受东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冲突的影响较重
    三、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城市下层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前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6893例男性青年征兵体检实验室检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测方法
        1.2.1 检测标本
        1.2.2 实验试剂
        1.2.3 检测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3.1 HBsAg及ALT检测情况
    3.2 尿蛋白检测结果
    3.3 尿WBC、RBC检查结果
    3.4 尿糖检测结果
    3.5 尿毒品检测结果

(8)重庆市北碚区2008~2009年应征青年体检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1 2008~2009年应征青年外科体检淘汰率
        2.2.2 2008~2009年应征青年五官科体检淘汰率
        2.2.3 2008~2009年应征青年血、尿常规及肝功能检查淘汰率
        2.2.4 2008~2009年应征青年内科体检淘汰率
3 讨论
    3.1 应征青年总体淘汰率较高
    3.2 体型不合格成为应征青年体检淘汰的首位原因
    3.3 视力低下严重
    3.4 肝脏疾病的影响较大
    3.5 时尚纹身比例较高

(9)吉水县1997-2007年适龄应征青年体检的HBsAg、ALT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总患病率
    2.2 城镇和农村的患病率
3 讨论

四、鲁西地区男性适龄应征青年HBsAg、ALT检测情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2]大英县2015~2016年征兵体检实验室结果分析[J]. 杨志,秦冬梅. 现代医药卫生, 2017(08)
  • [3]2010-2014年自贡市大安区征兵体检检测结果分析[J]. 刘利,缪敏.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6(05)
  • [4]牵引共治:强国家下的城市社会发育 ——以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为案例[D]. 胡雅琼. 华中师范大学, 2016(12)
  • [5]2013年泗洪县765例适龄男性青年征兵体检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J]. 吴强,黄小丽,夏寿阳.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4(04)
  • [6]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变迁研究[D]. 毕牧. 山东大学, 2012(12)
  • [7]6893例男性青年征兵体检实验室检查分析[J]. 周明,刘俊智,刘芳.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14)
  • [8]重庆市北碚区2008~2009年应征青年体检数据分析[J]. 田春娟,肖德蓉,路晓钦. 重庆医学, 2011(05)
  • [9]吉水县1997-2007年适龄应征青年体检的HBsAg、ALT检测结果分析[J]. 康利根,罗志强,王文富,许玉梅,朱丽娟. 中国实用医药, 2008(33)
  • [10]鲁西地区男性适龄应征青年HBsAg、ALT检测情况调查[J]. 初瑞雪,孟卫东,邢贵东,燕勇.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1(04)

标签:;  ;  ;  ;  ;  

泸西地区适龄青年男性HBsAg、ALT检测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