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水质动态管理系统研究

基于GIS的水质动态管理系统研究

一、基于GIS的水质动态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永祥[1](2020)在《城市居民小区海绵措施的可视化描述及雨洪的过程化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使城市下垫面类型及水文过程再次改变,不同海绵措施的功能不尽相同,对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过程影响各异。要做好海绵城市对城市雨洪过程的影响以及过程中水质水量的变化模拟工作,先从小尺度、居民小区开始,细化并解析具体海绵措施的作用效果,再从构成上开展小系统集成、过程化调控模拟,实现海绵城市对现代城市建设的有效服务。目前,海绵城市的水质水量模拟大都通过国外城镇水文水力模拟工具开展,从整体出发,对海绵措施的作用及过程环节的联合模拟不够深入,接口不开放、可控性差,开展深入细致的动态过程化研究有难度。本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针对居民小区(海绵小区)采用的海绵措施,开展可视化的海绵措施作用及雨洪过程化模拟,从水量和水质上探索定量化模拟的可行性,进一步为不同海绵措施对雨洪径流及污染物调控提供一种新途径。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海绵小区的海绵措施及雨洪水质水量变化过程的可视化描述。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分析总结海绵城市的水文过程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综合集成平台以及可视化逻辑关系描述的知识图工具,对渗、滞、蓄、净、用、排环节中,LID及各种措施、地表径流组织过程、管网汇流过程、汇水区水质水量过程等,开展了可视化描述。(2)海绵小区水质水量模拟业务的组件化。对海绵小区内地表产汇流、排水过程、水质水量调控等的分析计算及模型方法进行业务组件开发,按照业务过程组件打包组装,并构建了用于水质水量模拟业务的组件库,为组件复用和组合搭建打好基础。(3)基于综合集成平台的业务过程化模拟仿真系统搭建。基于可视化的措施及过程描述,分析建立针对海绵小区业务关联、隶属关系对接明晰的可视化逻辑关系图、以及业务关系图的嵌套,实现了海绵小区水质水量分层、分类的可视化业务搭建。在可视化平台框架下,对图中的各个需要计算的节点选取添加了不同组件,建立了可以仿真模拟的业务系统,方便开展海绵小区雨洪过程及水质水量调控的业务化服务。(4)基于过程化仿真系统的多情景水质水量调控模拟分析。以北京市某海绵小区为例,开展了研究对象海绵措施的可视化及模拟平台搭建。基于仿真模拟系统,对具体海绵措施环节、管网汇流环节、水质水量调控等多情景进行了业务化分析模拟,特别是,讨论了模拟系统在应对模拟条件改变、模拟过程改变、研究对象改变等动态情形下的模拟过程分析,尝试了实用上的可行性。

李欣欣[2](2020)在《面向突发事故的河流污染追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我国在河流重金属污染方面的管理虽然在不断的加强,但是由于部分工厂和企业存在违规排污,导致我国的河流重金属污染问题仍然比较严峻。河流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因此当突发性的河流重金属污染事故发生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产生更大的环境污染后果。如何利用现有的监测数据迅速准确地找到污染源企业,在现实中十分有意义。本文设计实现的面向突发事故的河流污染追踪系统,会实现对某省的某河流重金属污染源追踪实现信息化,能够更加精确地追踪定位河流重金属污染源企业,从而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从源头保护河流,减少污染。根据目前对突发性重金属水污染源追踪的现实需求,本文通过对水污染溯源方法的研究,确定使用水动力学反演法对一维河道突发性重金属水污染追踪溯源,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首先根据重金属的特性确定了重金属污染物在一维河道的时空变化方程;构建了时空溯源模型和污染物排放量模型,确定使用改进的AFSA算法对两个模型求解得到污染源的排放时间、排放位置和排放量这三个参数;针对污染源企业的排查设计了排查方法。然后对系统进行架构、功能以及数据库方面的设计,并通过开发工具以及编程语言实现面向突发性水污染追踪系统。最后通过对系统进行测试和对结果的分析,结果表明系统满足用户的需求,达到预期目标。

王超[3](2019)在《CZ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信息化项目的效益分析与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供水企业改革带来了的契机,信息化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信息数据的动态更新与共享,可以将实时的信息准确及时的传递到决策人员手中,对于供水管网的运行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实现我国城乡供水系统的信息化,来有效保障我国城乡安全供水、提高城乡供水的技术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改善城乡供水系统水质,成为城乡供水行业的重要技术任务。供水企业因为是民生企业,有着其特殊的企业结构及研究意义。供水企业中,相对于销售来说,成本的控制是更加重要的,而成本占比相对较重的,则是供水管网的相关项目。城乡中的供水管网系统是现代城乡重要的生命线基础工程,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各个城市新建地块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导致地下供水管线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而如今城乡居民对公共用水的使用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对现代城乡供水系统的日常抢修与维修、改扩建等也提出了更艰巨的技术挑战。而地下供水管网作为城市地下管线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庞大数量多,结构具有复杂性,却又是直接维系着所有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的重要血脉。随着智慧城乡、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发展,传统的城乡供水管网管理技术和生产手段与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需要越来越不相适应。信息化如何服务于供水管网的问题随之而来。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前人科学研究成果之上,运用基础管理学等领域相关基础理论,利用研究成本效益的科学方法,以CZ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为前提,提出了信息化如何对供水管网产生影响的问题,以信息化对供水管网漏损率产生的重要作用为主要切入点,对供水管网日常的运营、维修、抢修、改造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研究了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协调适应的基本关系,最后通过结合当前企业的内外部运行管理环境,在企业工作流程,管理机制等方面分别提出了一些符合实际的优化建议和企业所需要的保障措施。论文的研究对于供水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对于具体供水管网的运营具有指导性价值。

崇佳文[4](2019)在《企业环保信用体系研究 ——以苏州市S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企业环保信用体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环保法律法规为制定原则和依据,具有评价、反应企业在污染防治、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保障能力和意愿的作用,通过建立守信激励、诚信褒扬、失信惩戒的运行机制,实现督促企业改善环境行为,自觉履行环保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引导公众共同参与,是一种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重要创新手段。研究在苏州市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背景下,以企业环保信用体系为研究对象,在现有体系实行情况的基础上,以如何有效推行体系发展,提高环境管理成效,激励企业加强自觉环保意识为目标,进行了以下研究:(1)通过比较分析国家和省级地方体系发展历程与情况,归纳总结了各省市体系执行与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与不足。根据比较研究成果,为下一步探索苏州市体系发展和改进方向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方向。(2)结合江苏省体系发展规划纲要内容和苏州市体系发展现状,针对评价开展模式总结出扩大参评对象范围的目标和三个实施阶段,并提出了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息自主申报的信息收集形式。根据评价指标的功能分类,从明确划分严重失信行为、提升鼓励性指标作用和综合考量社会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现有评价指标内容提出了修改建议;参考分类评价原则,在指标研究建议的基础上,建立了改进的环保信用基础评价标准和采用环境行为信用记录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基于苏州市已有的环境管理工作成果,对体系执行的发展与推广,总结了进一步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和实现动态管理的建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模拟建立了具有可视化分析功能的企业环境行为数据管控平台,最后对体系执行环境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3)以S公司作为研究案例,对其环境行为、环保表现和环境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采用目前执行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和研究改进后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分别对企业模拟了评价的全过程,对两种形式的评价标准与结果、评价模式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提出的企业参与信息归集模式有利于体系评价范围的扩大和企业环保信用档案的建立;改进后的评价指标与标准具有认可企业环境管理成果、鼓励企业朝准更高环保标准的作用,更符合从严评价绿色信用等级的工作要求,有利于环境管理资源的合理分配。将研究成果与江苏省最新发布的评价办法进行了对比,证明研究成果符合体系评价与管理的发展思路与要求,有力地印证了研究提出的建议和改进内容具有实用性与合理性,可以作为苏州市环保信用体系发展过程的参考建议。

陆族杰[5](2019)在《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同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结合和实施,给海绵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即是物联网+海绵城市的产物,通过对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管理系统,智慧水务管理系统,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等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寻找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评价指标,对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进行评价,为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的发展和实施提供参考建议。基于系统工程理论,以全局的观念分析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的概念,内涵,特点,从系统使用者的角度分析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评价方向,根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文献研究,专家调研等方法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评价指标重要程度调查问卷”进行了广泛的专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对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进行筛选、整合、调整,形成最终的以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评价为目标层,专业数据管理、海绵城市设施管理、协同平台管理、社会效益管理4个控制层,数据采集管理,参与方管理,平台框架设置等9个准则层,传感器覆盖率,数据的异构融合性,年径流总量监测控制效率等33个指标层)的指标体系。通过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对比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法)、层次分析法等综合评价方法和权重计算方法的原理、优缺点说明,针对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评价时部分信息难以量化、评价标准多样化的特点,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Super Decisions软件确定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评价指标权重,并对权重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进行评价。同时,针对部分评价指标,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指标量表的设计,方便专家进行打分和判断。为验证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的适用性,以某市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案例进行计算,综合评价结果为较好。这主要得益于流量传感器、雨量传感器、SS在线监测仪等一系列监测仪器的发展和成熟,使得数据采集已变得更加方便和准确,但目前仍缺乏数据统一的交互标准,同时也暴露出雨洪管理模型在各地的标准不一,适用性亟待加强;许可权限设置是否科学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知识沉淀和流通;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和相关教育部门及社会协会、组织等的对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应当加大硬件投入,建立统一的数据交互标准;强化跨流域治理的调度能力;在权限设置上增强功能性配置,加强知识流通;加强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和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对接的功能,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效益。

胡丽萍[6](2019)在《混合网格河道监管方法的建立与绍兴市混合网格河道监管系统的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河道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地理要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河道的功能需求越来越多,河道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对河道进行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可以为河道环境保持和治理提供决策依据,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必然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对河道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以往粗放式的河道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河道管理需求。为了提高河道的监管效率和水平,本文通过分析河道监管特征,提出了混合网格下的河道监管信息管理模式,并在绍兴市河道管理工作中进行应用。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1.从自然、人文两个维度对河道监管需求进行分析,总结出在河道监管工作中应该关注河道的属地特征、业务特征以及区域特征。2.提出了混合网格河道监管模式。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河道监管信息精细化管理需求,设计了河道分段网、行政区划网、地理方格网三种网格,提出了对河道监管信息进行混合网格管理模式,通过最小网格单元思想实现了混合网格下的河道监管信息网格化细分与整合的动态管理模式;同时基于基态修正模型的增量更新思想,以最小网格为更新单元实现混合网格模式下的增量式更新,不仅保证了不同网格模式下更新的同步性,还加强了现势数据与历史数据的内在联系,方便进行历史回溯。3.基于本文提出的混合网格河道监管信息管理模式,设计实现了绍兴市混合网格河道监管系统,在绍兴市河道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实践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混合网格模式下河道监管信息管理方法可以满足当前河道管理不同层次的监管需求。

龚地灵[7](2019)在《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世界正在开展的“智慧环保”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环保部颁布的“水十条”及环境管理新要求,建设一个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整个流域的河流、污染源的自动监控管理系统被提上日程。它能够进一步整合自动监控数据、地理空间数据,实现自动监控数据实时、直观、动态管理和表达,为流域水环境形势分析、研判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本文从淮河流域的水环境污染情况出发,采用SOA的架构进行系统框架设计,构建了流域水环境信息系统的框架模块和内容体系。根据污染源的类型选择相应的数学模型构建本系统的水质预测模型,以曲线表格及动态专题图等展示形式实现水质监测数据的直观显示和空间表达,对水环境信息与数据按照监测信息和预警信息进行了科学有效的管理,实现了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异常判别、水质评价、趋势分析等功能,快捷把握水环境质量状态。当某个监测站点数据超过安全阈值或正常标准时,进行异常判别并判定其污染程度,同时对污染地点进行定位,在Web GIS上发出预警,通过预警模型预测模拟出下游的污染或水质情况,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价,可评估污染事故的时间跨度、空间尺度和影响程度,在事件处置的过程中依流程进行应急响应决策,进行跟踪与后期记录,并提供常态监控和事件处置的后评估功能,从而为城市水环境系统设施的常规监管与事故风险管理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以ArcGIS平台作为基础,依托Oracle数据库进行数据运行管理,应用MapGIS地理信息系统采集空间数据建立系统空间数据库,采用Oracle数据库进行属性数据的管理建立了系统数据库。对流域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的登录界面和各模块操作界面进行了界面设计,构建了具有信息查询和运算分析功能的流域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友好方便的界面。为管理部门提供了多功能、综合性的应用管理平台,使各类水环境数据有了标准化的接口和统一应用的平台,为强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和提高流域水环境管理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

田原原,陈沈良,袁庆[8](2018)在《旅游海滩管理云平台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基于ArcGIS Online一体化云平台,将旅游海滩管理与web GIS相结合,并以海南省旅游海滩为例进行实现。本文设计了五大管理内容,包括浴场安全管理、海滩卫生管理、海滩空间管理、海滩生态管理和海滩动态管理,并阐述了旅游海滩管理云平台的设计和建设。该云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为海滩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并提供一种海滩信息存储与服务云端化的新思路,推动旅游海滩管理的数字化进程。

吴豪杰[9](2017)在《清潩河水质三维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当前我国面临着水多、水少、水浑、水脏的四大水环境问题。尤其是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一旦发生水污染事件,将会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害。水质仿真模拟预测是对水环境污染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的关键,目前的水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主要是以一维和二维水质模型分析污染事故,通过二维可视化表达污染影响结果,随着对三维水质模型研究越来越深入以及三维GIS技术的发展,有必要研究三维水质模型与三维GIS的集成方法,开发出基于三维水质模型的水质三维仿真系统。因此,本文以清潩河北环大桥南至京港澳高速段为例,设计和开发清潩河水质三维仿真系统,对清潩河研究区三维水质模型构建、清潩河研究区三维场景构建、清潩河研究区水污染事故模拟预测实现以及水质模拟动态三维可视化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本文在大量文献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水体中的污染物基本运动形式、三维水质模型公式推导以及清潩河研究区三维水质模型构建等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对三维GIS的理论、三维GIS开发平台以及三维GIS开发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了三维水质模型与三维GIS集成开发的方案。对三维场景的构建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分别从地形、地物两个部分构建研究区三维场景。根据地形数据和地物数据的特征,分别利用SketchUp和3Dmax三维建模软件构建研究区三维地形和地物模型,然后实现与ArcGIS之间的数据流动,最终实现清潩河研究区三维场景在ArcScene中的可视化显示。对河流三维可视化的实现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中心线垂线的方法,实现对河面数据的网格化划分,然后通过反距离加权插值算法实现对河面网格高程插值,最终实现河面三维可视化;根据实测河流剖面数据以及河床数据,利用GDI绘制出河流剖面并进行网格化划分,最后与地形、地物模型组合一起实现河流剖面的三维可视化。对河流网格坐标系统的转换进行了研究,通过构建河流坐标系统,完成河流网格由地理坐标向河流坐标系统的转换,根据河流网格在河流坐标系统下的坐标通过三维水质模型计算出该网格的污染物浓度值,然后根据水质标准对河流网格进行渲染,实现清潩河研究区水质模拟的三维可视化。通过设置观察时间以及时间间隔,利用序列快照播放法实现清潩河研究区水质动态模拟三维可视化。最后,本文以Visual Studio 2012为开发平台,C#为开发语言,以SQL Server2008为数据库,ArcSDE为空间数据库引擎,结合ArcGIS Engine10.0进行二次开发,最终开发出清潩河水质三维仿真系统,并以清潩河研究区实际数据为例,实现研究区水质仿真三维可视化。经试运行,该系统有良好的三维可视化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林荣亮[10](2016)在《青岛生态环境及山水风貌保护的理论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梳理了青岛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沿革,分析了青岛山水风貌及地域文化特色。从“生态、风貌、文化”三方面,总结了青岛市及国内外重要滨海城市生态环境与山水风貌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揭示出早在1897年城市建设之初,青岛在生态环境与风景园林建设方面,就以胶州湾的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目标,突出以“陆海统筹”为规划原则;城市风貌保护和开发方面,注重“见山见海”;风景园林地域文化融合方面注重“民族特色”及“中西合璧”的总体发展特点。本研究结合海洋生态学、海洋沉积学、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PSR(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框架、AHP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跨学科调查研究,探索提出了《青岛海岸带城市建设生态影响评价》。并定量的分析了 1863-2015年之间,5个重要历史时期,陆域生态环境对海湾生态的支持度;结果为(1863年74分、1935年 69.7 分、1966 年 56.8 分、1992 年 36.8 分、2015 年 35.1 分),梳理并定量分析出,陆海之间生态方面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总结出:当前城市陆域生态环境建设对海湾生态产生破坏影响的总趋势仍未改变,生态环境陆海统筹建设亟待加强。基于GIS视觉敏感度定量分析,评价了青岛山水风貌可视敏感度。以市民调查问卷结合AHP层次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定量的评价分析了当前青岛风景园林环境的文化融合程度为67.88分,融合水平较低。调查得到当地市民对各中西方文化及地域文化要素的重要程度评价,结果发现,市民普遍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风景园林在当前的传承和发扬”。基于海洋地质学原理,海洋生态学原理,结合GIS技术,提出了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及生态弹性力的海岸生态红线合理性验证方法,为潮控半封闭海湾型城市陆海交界生态红线的划定,提供了定量化的分析思路、理论支撑和具体规划设计应用的方法和步骤。本研究着重以胶州湾为例,进行相关方法、过程的实例定量验证分析。基于景观视廊保护原理,结合GIS可视分析和Grasshoper技术,提出了城市山水可视化提升的“视廊区域建筑限高定量分析方法”,相关技术方法,有助于在“城市设计”层面,实现对城市建筑高度的空间管制优化;利于实现“见山、见水”的风貌保护目标。本文以青岛八个景点为例,进行相关方法过程的实例定量验证和分析。最后,以陆海统筹为原则,以胶州湾生态弹性力为依据,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各个层面,提出了以陆域风景园林生态环境改善,进而带动海湾生态环境优化的一系列规划优化策略。并从风景园林规划角度及传统文化融合维度,对山水可视优化“城市设计”,提出了相关的优化规划策略及分析方法相关研究思路方法,为青岛市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城市风貌保护、中心城区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方法、研究依据和思路。相关方法策略,可为国内外同类型“半封闭潮控海湾城市”的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建设,提供研究借鉴。

二、基于GIS的水质动态管理系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GIS的水质动态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居民小区海绵措施的可视化描述及雨洪的过程化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海绵城市理念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水文水力模拟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水利信息化进展对海绵城市水质水量模拟的启示
        1.2.4 小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性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基础及技术支撑
    2.1 海绵城市及居民小区海绵措施理论基础
        2.1.1 海绵城市建设理论
        2.1.2 海绵城市居民小区建设
    2.2 水利信息化及知识可视化平台技术支撑
        2.2.1 水利信息化基础
        2.2.2 平台架构
        2.2.3 关键技术支撑
    2.3 应用实现
    2.4 本章小结
3 居民小区海绵措施及雨洪过程可视化描述
    3.1 可视化简介
        3.1.1 可视化方法
        3.1.2 可视化意义
        3.1.3 可视化描述流程
    3.2 海绵措施水质水量过程可视化描述
        3.2.1 海绵措施构造及原理
        3.2.2 绿色屋顶
        3.2.3 透水铺装
        3.2.4 雨水花园
        3.2.5 植草沟
        3.2.6 蓄水模块
        3.2.7 雨水塘
        3.2.8 雨水湿地
    3.3 居民小区雨洪过程可视化描述
        3.3.1 汇水区域划分
        3.3.2 汇水区地表径流组织过程
        3.3.3 管网汇流过程
        3.3.4 水质水量调控过程
    3.4 本章小结
4 雨洪过程模拟业务内容的组件化
    4.1 组件开发
    4.2 核心组件原理
        4.2.1 产汇流过程
        4.2.2 排水及管网汇流过程
        4.2.3 污染物过程
        4.2.4 水质水量调控过程
    4.3 业务组件库搭建及组件划分
    4.4 组件的定制与添加
    4.5 本章小结
5 多情景下水质水量调控模拟及分析
    5.1 居民小区水质水量动态性分析及情景设定
        5.1.1 居民小区水质水量动态性分析
        5.1.2 动态情景设定
    5.2 业务过程化模拟仿真系统搭建
        5.2.1 模拟业务流程构建
        5.2.2 研究区域概况
        5.2.3 研究区海绵措施及雨水系统拓扑关系描述
        5.2.4 模拟仿真系统搭建
    5.3 系统条件初始化
        5.3.1 降雨条件初始化
        5.3.2 参数条件初始化
    5.4 多情景业务化分析模拟
        5.4.1 业务化过程及部分过程模拟
        5.4.2 管网排水口出流
        5.4.3 水质水量调控
    5.5 动态情景模拟分析案例
        5.5.1 模拟条件改变
        5.5.2 径流组织过程改变
        5.5.3 模拟对象改变
    5.6 模拟效果及系统应用
        5.6.1 模拟效果
        5.6.2 系统应用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究成果
    参与项目

(2)面向突发事故的河流污染追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2章 相关技术与理论研究
    2.1 水污染源分类
        2.1.1 按污染方式分类
        2.1.2 按污染排放时间过程分类
    2.2 突发性水污染追踪溯源的理论介绍
        2.2.1 正向追踪污染物
        2.2.2 逆向追踪污染源
    2.3 突发性水污染追踪溯源的技术与方法
        2.3.1 追踪溯源的技术与方法
        2.3.2 常用算法的研究
        2.3.3 AFSA算法的研究
    2.4 一维河道瞬时点源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变化
    2.5 GIS技术
        2.5.1 ArcGIS介绍
        2.5.2 WebGIS介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突发性重金属河流污染追踪溯源方法的研究
    3.1 突发性重金属水污染溯源数据
        3.1.1 自动监测站信息数据
        3.1.2 水动力情景模拟数据
        3.1.3 企业排查名单数据
    3.2 水动力情景模拟
    3.3 溯源模型建立
        3.3.1 时空溯源模型
        3.3.2 污染物排放量模型
    3.4 基于改进的AFSA算法求解
        3.4.1 AFSA算法与改进后的AFSA算法的对比
        3.4.2 改进步长Step和视野Visual
        3.4.3 改进觅食行为
    3.5 改进的AFSA算法流程
    3.6 污染源的排查
    3.7 算法验证
        3.7.1 背景
        3.7.2 溯源结果
        3.7.3 溯源企业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突发事故的河流污染追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需求分析
        4.1.1 功能性需求
        4.1.2 非功能性需求
    4.2 系统架构设计
        4.2.1 数据采集层
        4.2.2 数据层
        4.2.3 服务层
        4.2.4 应用层
    4.3 系统功能设计
        4.3.1 企业管理功能模块
        4.3.2 水环境管理功能模块
        4.3.3 污染源排查功能模块
        4.3.4 系统管理功能模块
        4.3.5 数据采集功能模块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4.4.1 系统数据库表关系图
        4.4.2 系统核心数据库表
    4.5 系统实现
        4.5.1 开发平台和工具
        4.5.2 系统登陆页面
        4.5.3 系统首页
        4.5.4 企业管理模块
        4.5.5 水环境管理模块
        4.5.6 污染源排查模块
        4.5.7 系统管理模块
        4.5.8 数据采集模块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突发事故的河流污染追踪系统的测试
    5.1 系统测试环境
    5.2 测试主要内容
    5.3 系统测试情况
    5.4 测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CZ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信息化项目的效益分析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企业信息化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供水管网及GIS系统研究现状
        1.2.2 企业信息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管网漏损控制的概念
        2.1.1 物理漏失量
        2.1.2 账面漏失量
        2.1.3 免费供水量
    2.2 产销差管控的相关概念
    2.3 效益分析的概念
    2.4 企业精益化管理理论
第三章 CZ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信息化概述
    3.1 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3.2 信息化建设的历程
    3.3 存在问题的分析
第四章 CZ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信息化效益分析
    4.1 成本分析
        4.1.1 实施成本
        4.1.2 运营成本
    4.2 经济效益分析
        4.2.1 抢维修效率提高
        4.2.2 第三方损坏率降低
        4.2.3 无收入水量控制
        4.2.4 优化管网及拆迁区域改造
    4.3 社会效益
        4.3.1 整合供水信息资源
        4.3.2 优化企业管理
        4.3.3 提高供水服务质量
    4.4 结论分析
第五章 CZ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信息化改进方案
    5.1 工作流程的改进方案
        5.1.1 抢修流程优化
        5.1.2 计划性维护流程优化
        5.1.3 抢修信息实时监控
        5.1.4 延伸服务流程优化
    5.2 管理机制的改进方案
第六章 改进方案的保障措施
    6.1 制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
    6.2 调整人力资源战略
    6.3 推动企业文化发展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经验和建议
    7.3 发展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4)企业环保信用体系研究 ——以苏州市S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1.2.1 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环保信用评价体系的发展研究
    2.1 国家层面环保信用体系相关发展历程
    2.2 省级地方环保信用体系发展简述与研究
        2.2.1 湖北省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发展研究
        2.2.2 安徽省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发展研究
        2.2.3 重庆市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发展研究
        2.2.4 上海市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体系研究
    2.3 江苏省企业环保信用体系发展简述与研究
    2.4 当前企业环保信用体系的比较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州市环保信用体系研究
    3.1 江苏省环保信用体系建设纲要解读
    3.2 苏州市环保信用体系的现状研究
        3.2.1 评价工作的基本内容
        3.2.2 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3.2.3 信用评价结果
        3.2.4 现状总结
    3.3 评价对象与信息收集的改进建议
        3.3.1 扩大参评对象范围
        3.3.2 企业环保信息的自主申报
    3.4 评价指标的分析与改进
        3.4.1 明确划分严重失信行为
        3.4.2 提升鼓励性指标作用
        3.4.3 综合考量社会影响因素
    3.5 评价标准与方法的建立与探讨
        3.5.1 环保信用基础评价的建立与完善
        3.5.2 环境行为信用记录评价模式的建立
    3.6 体系执行与推广的建议与讨论
        3.6.1 完善现有信用动态共享机制
        3.6.2 基于GIS的信用信息的管控与应用
        3.6.3 优化体系执行环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公司的环保信用评价研究
    4.1 企业的基础情况及评价环境
        4.1.1 基础资料
        4.1.2 企业周边的环境质量
    4.2 企业的生产情况
        4.2.1 标识、标签印刷生产
        4.2.2 印刷版制作生产
        4.2.3 生产用原辅料情况
    4.3 企业的污染防治
        4.3.1 废水排放情况
        4.3.2 废气治理与排放情况
        4.3.3 固体废弃物处置情况
        4.3.4 噪声污染防治
    4.4 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4.4.1 EHS管理体系
        4.4.2 水污染防治程序
        4.4.3 空气污染防治程序
        4.4.4 废弃物处理管控程序
        4.4.5 厂房环境管理要求
    4.5 调查总结与反馈
    4.6 基于S公司调查结果的实例评价
        4.6.1 基于现行标准的评价
        4.6.2 基于研究改进内容的评价与分析
        4.6.3 评价情况的比较分析
        4.6.4 评价体系的新进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海绵城市建设及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建设及评价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理论基础
    2.1 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基本概念
    2.2 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内涵及特点
        2.2.1 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内涵
        2.2.2 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特点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评价指标构建
    3.1 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评价体系设计概述
        3.1.1 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3.1.2 评价指标初选方法
        3.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3.2 评价指标的初步识别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3.3.1 评价指标初选结果
        3.3.2 评价指标内涵说明
    3.4 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评价体系指标筛选
        3.4.1 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3.4.2 信度检验
        3.4.3 结构效度分析
        3.4.4 评价指标归纳整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评价方法及指标权重确定
    4.1 评价方法概述与比较
        4.1.1 评价方法概述
        4.1.2 评价方法的比较
    4.2 评价方法选取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模糊综合评判法
    4.3 指标权重确定
        4.3.1 指标权重构建思路
        4.3.2 指标权重计算
    4.4 指标权重分析
    4.5 单项指标评价赋值方法
        4.5.1 专业数据管理层指标
        4.5.2 海绵城市设施管理层指标
        4.5.3 协同平台管理层指标
        4.5.4 社会效益管理层指标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评价实证研究
    5.1 某市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建设项目概况及分析
    5.2 某市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建设项目评价
        5.2.1 评价指标因素集U
        5.2.2 评语集V
        5.2.3 建立隶属度R
        5.2.4 民意测验的方法请专家进行评价
        5.2.5 多级模糊计算
    5.3 评价结果分析与优化建议
        5.3.1 评价结果分析
        5.3.2 案例优化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混合网格河道监管方法的建立与绍兴市混合网格河道监管系统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架构
2 河道监管分析
    2.1 河道监管内容
    2.2 河道监管特征
3 混合网格河道监管方法
    3.1 混合网格监管模式提出
    3.2 混合网格监管概念模型
    3.3 混合网格下增量更新
4 混合网格河道监管设计
    4.1 混合网格监管设计
        4.1.1 混合网格监管策略
        4.1.2 混合网格编码
        4.1.3 混合网格索引
    4.2 混合网格下增量更新设计
        4.2.1 基于基态修正模型的增量更新
        4.2.2 增量更新存储设计
        4.2.3 增量更新下的历史回溯
5 绍兴市混合网格河道监管系统实现
    5.1 研究区概况
    5.2 系统环境
        5.2.1 开发环境
        5.2.2 运行环境
    5.3 系统设计
        5.3.1 总体架构
        5.3.2 逻辑框架
        5.3.3 系统数据库
    5.4 系统应用
        5.4.1 系统展示
        5.4.2 应用效果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水环境信息系统现状
        1.3.2 国内水环境信息系统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
    1.5 技术路线
2 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2.1 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系统简析
        2.1.1 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系统的整体框架
        2.1.2 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2.2 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系统的架构原则
    2.3 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2.3.1 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系统逻辑结构分析
        2.3.2 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子系统功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淮河流域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3.1 数据库的分类
    3.2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3.3 物理结构设计
    3.4 系统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3.4.1 系统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3.4.2 系统空间数据库的实现
    3.5 系统属性数据库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淮河流域水环境模型研究
    4.1 淮河流域水环境模型的原理
        4.1.1 水环境建模软件的介绍
        4.1.2 EFDC软件模型原理
    4.2 模型建设目标及主要功能
    4.3 水环境模型的建立
        4.3.1 控制单元划分
        4.3.2 污染源估算
        4.3.3 入河排污口概化
        4.3.4 河流网格化
        4.3.5 参数率定
        4.3.6 模型验证
        4.3.7 模型建成
    4.4 水污染事件预警处置
    4.5 本章小结
5 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5.1 管理系统的界面设计
    5.2 系统基本信息管理设计
    5.3 重点污染源管理模块
        5.3.1 信息发布
        5.3.2 统计分析
        5.3.3 动态评价
    5.4 地表水管理模块
        5.4.1 信息发布
        5.4.2 断面分析
        5.4.3 动态分析
    5.5 数据库管理模块
        5.5.1 功能
        5.5.2 输入项目
        5.5.3 输出项目
        5.5.4 界面设计
        5.5.5 相关数据表
    5.6 水质模型模块
        5.6.1 功能
        5.6.2 输出项目
        5.6.3 界面设计
    5.7 重点排污企业管理模块
        5.7.1 功能
        5.7.2 输入项目
        5.7.3 输出项目
        5.7.4 界面设计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旅游海滩管理云平台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旅游海滩管理数字化管理的需求和功能分析
    2.1 需求分析
    2.2 管理功能分析
    2.3 功能扩展研究
3 平台设计和建设
    3.1 建设思路
    3.2 平台设计
    3.3 关键技术
4 应用实例
5 总结

(9)清潩河水质三维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质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2.2 水质模型研究现状
        1.2.3 三维GIS研究与应用现状
        1.2.4 水质模型与GIS集成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清潩河三维水质模型与GIS开发平台
    2.1 清潩河河流三维水质模型构建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污染物基本运动形式
        2.1.3 水质模型公式推导
        2.1.4 清潩河三维水质模型
    2.2 三维GIS平台及开发方式
        2.3.1 三维GIS开发平台
        2.3.2 三维GIS开发方式
    2.3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2.3.1 ArcGIS Engine组件开发
        2.3.2 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
    2.4 河流三维水质模型与GIS集成
3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设计原则及目标
        3.2.1 系统设计原则
        3.2.2 系统设计目标
    3.3 系统架构及平台选择
        3.3.1 系统体系架构选择
        3.3.2 系统逻辑架构设计
        3.3.3 系统开发工具选择
    3.4 系统功能设计
        3.4.1 三维GIS平台管理模块
        3.4.2 水质仿真模拟模块
    3.5 系统数据库设计
        3.5.1 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
        3.5.2 污染物属性数据库设计
4 水质仿真模拟三维可视化研究
    4.1 三维场景构建
        4.1.1 三维场景实现过程
        4.1.2 三维场景地形模型制作
        4.1.3 三维场景地物模型制作
    4.2 河流三维可视化
        4.2.1 河面三维可视化
        4.2.2 河流剖面网格化划分
    4.3 水质仿真模拟三维可视化
        4.3.1 河流参考坐标系建立
        4.3.2 水质模拟静态三维可视化
        4.3.3 水质模拟动态三维可视化
5 清潩河三维仿真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概述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系统三维GIS基本功能实现
        5.3.1 文件管理功能模块
        5.3.2 地图浏览功能模块
        5.3.3 GIS查询及空间分析功能模块
    5.4 清潩河河流离散化实现
        5.4.1 清潩河河面离散化实现
        5.4.2 清潩河剖面离散化实现
    5.5 水质仿真模拟实现
        5.5.1 数据管理
        5.5.2 水质仿真模拟三维可视化
        5.5.3 河流断面模拟可视化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青岛生态环境及山水风貌保护的理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为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1.1.2. 滨海城市“生态破坏”、“千城一面”的发展困局
        1.1.3. “绿水青山”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1.2. 研究意义
        1.2.1. 符合国家宏观政策要求
        1.2.2. 风景园林设计的定量研究尝试
        1.2.3. 为同类型城市提供参考经验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对象和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空间范围
        1.4.3. 研究时间范围
    1.5. 研究现状(国内外城市生态及山水风貌保护经验启示)
        1.5.1. 国内滨海城市生态及山水风貌建设经验启示
        1.5.2. 国外滨海城市生态及山水风貌建设经验启示
        1.5.3. 中西对比
    1.6. 研究创新点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创新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和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2. 青岛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沿革
    2.1. 山水风貌、地域文化概述
        2.1.1. 山
        2.1.2. 海
        2.1.3. 水
        2.1.4. 城
    2.2. 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演变
        2.2.1. 概述
        2.2.2. 生态环境及风貌演变历程
        2.2.3. 小结
    2.3. 城市风貌及风景园林历史演变
        2.3.1. 清朝时期(1891-1897)
        2.3.2. 德国占领期(1897-1914)
        2.3.3. 日本占领期(1914-1922、1937-1945)
        2.3.4. 民国时期(1922-1929,1929-1937)
    2.4. 生态环境建设现状问题
        2.4.1. 绿地总量不足
        2.4.2. 绿地布局不均
        2.4.3. 绿地建设质量偏低
        2.4.4. 生态空间结构不合理
        2.4.5. 城市风貌混乱、山海难见
        2.4.6. 千城一面
        2.4.7. 城市绿地建设重硬轻软
        2.4.8. 城市开发夺山占水
        2.4.9. 建设理念有待提高
        2.4.10. 园林行业投入与重视不足
3. 青岛山海生态及山水风貌保护评价
    3.1. 青岛海岸带城市建设生态影响评价
        3.1.1. 摘要与背景
        3.1.2. 评价方法综述
        3.1.3. 价指标体系构建
        3.1.4.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与总结
    3.2. 青岛市中心城区山水风貌视觉敏感度评价
        3.2.1. 观景点及观景线路选择
        3.2.2. 观景点现状问题分析
        3.2.3. 山水视觉敏感度分析
        3.2.4. 山水风貌视觉敏感度综合评价
    3.3. 青岛风景园林文化要素感知融合度评价
        3.3.1. 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3.3.2. 状态打分与权重确定
        3.3.3. 评价结果与结论
4.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及山水可视化提升的理论与技术
    4.1.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的海岸生态红线合理性验证方法
        4.1.1. 方法依据及原理解释
        4.1.2. 软件技术应用
        4.1.3. 方法步骤
    4.2. 基于山水可视化的视廊区域建筑限高方法
        4.2.1. 方法依据及原理解释
        4.2.2. 软件技术应用
        4.2.3. 方法步骤
5.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及山水可视优化的理论与技术应用
    5.1.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性海岸生态红线合理性验证分析
        5.1.1. 海岸线现状分析
        5.1.2. 改造岸线划定
        5.1.3. 改造后纳潮量计算
        5.1.4. 改造后冲於环境、水交换能力演变分析
        5.1.5. 改造后海湾生态环境演变分析
    5.2. 基于山水可视优化的八景视廊建筑限高分析
        5.2.1. 信号山
        5.2.2. 小鱼山
        5.2.3. 薛家岛(窟窿山)
        5.2.4. 奥帆中心
        5.2.5. 北岭
        5.2.6. 李村河围子岭
        5.2.7. 浮山
        5.2.8. 小青岛
    5.3. 小结
6.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及山水可视化提升的优化策略
    6.1.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的生态优化策略
        6.1.1. 区域规划层面
        6.1.2. 总体规划层面
        6.1.3. 专项规划层面
    6.2. 基于山水可视优化的城市设计优化策略
        6.2.1. 山水可视优化的高层建筑空间布局
        6.2.2. 山水可视优化的城市风貌区划
    6.3. 山水意境融合的城市风貌优化策略
        6.3.1. “立意问名”的意境区划
        6.3.2. “取境山海”的意境理法
7.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基于GIS的水质动态管理系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居民小区海绵措施的可视化描述及雨洪的过程化模拟研究[D]. 冯永祥.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面向突发事故的河流污染追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欣欣.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0(07)
  • [3]CZ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信息化项目的效益分析与改进[D]. 王超. 江苏大学, 2019(05)
  • [4]企业环保信用体系研究 ——以苏州市S公司为例[D]. 崇佳文.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5]智慧化海绵城市监测管控系统评价研究[D]. 陆族杰.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6]混合网格河道监管方法的建立与绍兴市混合网格河道监管系统的实现[D]. 胡丽萍. 浙江大学, 2019(01)
  • [7]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D]. 龚地灵.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8]旅游海滩管理云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 田原原,陈沈良,袁庆. 海洋通报, 2018(01)
  • [9]清潩河水质三维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D]. 吴豪杰. 郑州大学, 2017(12)
  • [10]青岛生态环境及山水风貌保护的理论策略研究[D]. 林荣亮.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基于GIS的水质动态管理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