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野生稻的采集、鉴定与保护现状

我国野生稻的采集、鉴定与保护现状

一、中国野生稻收集、鉴定和保存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金海芳[1](2021)在《药用野生稻成熟胚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蕴藏着许多栽培稻不具有或已经丢失的优良性状和宝贵基因,包括高产、抗病、抗虫、高光效潜能等。选择性地将这些有利基因从药用野生稻转入栽培稻品种中是水稻育种者的重要目标。然而药用野生稻的基因型为CC型,与栽培稻之间杂交十分困难。构建突变体库是挖掘和利用药用野生稻功能基因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是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依赖于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对于药用野生稻而言,其再生体系的建立十分困难,转化体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药用野生稻成熟胚为材料,拟建立药用野生稻再生体系,并对其转化体系进行初步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药用野生稻愈伤组织诱导条件的优化。通过比较9组2,4-D浓度,5种不同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2种不同的外植体消毒方式,找到适合药用野生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条件:愈伤组织诱导适宜的2,4-D浓度为5 mg/L,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为55%;较为适合药用野生稻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NB和NMB,培养基中的额外添加物为0.5 g/L Gln、0.5 g/L Pro、0.3 g/L CA、2.8 g/L phytagel和30 g/L蔗糖;与用75%酒精消毒相比,药用野生稻最佳的外植体消毒方式为0.6%TCCA溶液浸泡种子3.5 h后再用0.1%氯化汞消毒8 min,这种消毒方式更利于芽的生长和愈伤组织的形成。(2)药用野生稻再生体系的建立。由诱导得到的愈伤组织经过2~3次继代才能得到胚性愈伤组织,而在低浓度2,4-D(1~2 mg/L)继代下,胚性愈伤组织形成率更高;适合药用野生稻愈伤组织继代的培养基为NB、NMB和N6;前2次分化的培养基为:NB+3 mg/L 6-BA+3 mg/L ZT+0.25 mg/L NAA+10μM Cu2++30 g/L蔗糖,后续的分化培养基选用NMB+2 mg/L 6-BA+2 mg/L ZT+0.25 mg/L NAA+10μM Cu2++30 g/L蔗糖。生根培养基为:1/2 NB+10 g/L蔗糖+3.5 g/L phytagel。(3)药用野生稻转化体系初探。以继代得到的药用野生稻胚性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经浓度OD600为0.4的含p FX-E24.2-15R载体的农杆菌侵染30 min后,22℃黑暗条件下共培养36 h,使用添加了0.4 g/L Cef为抑菌剂、15 mg/L Hyg为筛选剂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得到抗性愈伤组织后进行分化、生根,成功获得转化苗。转化苗有待通过GUS染色初步鉴定转基因阳性植株。

徐志健,王记林,郑晓明,范芝兰,汤翠凤,王新华,刘文强,朱业宝,乔卫华,杨庆文[2](2020)在《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野生稻是水稻基础研究与育种的战略性资源,野生稻的保护与利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国是世界上野生稻种质资源分布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野生稻栖息地遭到严重破环,一些重要居群濒临灭绝。自1996年开始,农业农村部设立专项对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和收集,并实施了异位保存和原生境保护项目。本文全面总结了全国野生稻种质资源调查、取样、异位保存与原生境保护的技术、方法和成效,并通过对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现状评估和未来水稻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了我国野生稻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吕阳[3](2020)在《水稻粒形相关性状的GWAS分析和基因挖掘》文中指出水稻粒形是重要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粒长、粒宽、粒重和长宽比等。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的方法,挖掘水稻粒形性状优异基因资源并进行功能研究,有助于更好的了解调控水稻粒形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改良、利用优异水稻品种资源。本研究选择161份水稻籼稻品种构成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材料的粒长、粒宽、粒重及长宽比四个粒形性状表型统计及相关性分析显示,该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粒形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的典型的数量性状,能够采用GWAS方法对该水稻自然群体进行基因定位分析。结合测序结果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共筛选了16352个高质量SNP位点,所有SNP位点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分布数量不同。多态性信息含量值(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PIC)表明筛选的SNP标记多态性较为丰富,能够进行覆盖水稻全基因组的GWAS分析。对161份材料的SNP数据计算得到遗传距离并进行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分析,按照遗传距离远近可以将161份材料分为A、B两大类,B类材料可划分成I、II亚类;亲缘关系值及亲缘关系的频次分布结果显示群体材料间亲缘关系较远,适合进行GWAS分析。利用TASSEL软件对四个粒形性状进行关联分析,以-log10(p)>4为筛选阈值,确定了38个显着关联的位点。以显着性位点上下游各100 kb范围为候选区间,筛选到多个与粒形相关的候选基因/QTLs。部分标记位点对不同的粒形性状表现出的不同的相关性,这可能是由基因的紧密连锁或是一因多效性引起的。在显着性位点的候选区间共关联到的92个已知基因/QTLs,其中有6个与粒形调控相关包括:qKw5、qGL9、GS3、GL3.1、TGW6和GW6a。在第1染色体的chr0112869918位点的候选区间内鉴定到候选基因LOCOs01g22920,被认为是与赤霉素调控相关。同时,对161份籼稻品种的SNP位点进行全基因组核苷酸多样性分析,在第3染色体窗口内的基因LOCOs03g30420受到驯化选择,该基因参与合成细胞色素P450,可能与水稻籽粒长度调控相关。后续实验可以对两个基因重点关注并进行进一步的功能挖掘。根据关联分析结果以及前人的研究报道,结合3K资源库及Halpoview软件对候选基因中关联程度较高的GS3和TGW6进行单倍型分析,并根据差异筛选优势单倍型GH4和TH1。同时,分别构建用于转基因功能验证的过表达载体和敲除载体验证基因功能。以上结果得出结论,本实验的水稻籼稻自然群体材料适合进行GWAS分析,利用GWAS的方法可以快速挖掘与粒形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基于关联分析的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鉴定优异水稻粒形基因资源。

刘俊雄[4](2020)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多年生稻品质性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稻米食味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稻米香味性状和咀嚼口感是稻米食味品质的重要评价指标,香稻和糯稻的培育是提高稻米附加值进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具有轻简化优势的多年生稻技术是水稻生产体系的重要补充,体现出了较强的应用潜力,而多年生稻米品质性状的改良可以进一步促进多年生稻的应用。随着众多基因功能的验证和相关功能标记的开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在作物育种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香稻育种面临遗传背景来源单一的瓶颈大大制约了香稻的育种进程。发掘和利用香稻种质资源,扩大香稻遗传多样性,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多年生香稻是提高多年生稻应用潜力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利用已知水稻香味基因Badh2的分子标记,分析了来自世界各地的817份水稻种质资源及25份野生稻祖先的Badh2基因型,研究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和尼瓦拉野生稻均为野生型Badh2,表明香味性状是在栽培稻驯化过程中由香味基因Badh2自然突变产生;本研究筛选到83份品种具有突变型Badh2基因,并通过人工咀嚼法对这83份稻米进行了香味性状鉴定,结果表明有28份稻米具有明显的香味性状,其中籼稻为20份,粳稻7份,中间型1份,并且籼稻香味浓郁程度普遍高于粳稻,推测Badh2受遗传背景影响而导致2-乙酰-卜吡咯啉在籽粒中积累量不同。本研究鉴定的香稻种质资源将为开展多年生稻米香味性状遗传改良提供重要材料支撑。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作物进行定向改良的逐渐显示出其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多年生稻(PR23和云大107)分别进行香味香味基因Badh2和直链淀粉合成基因Wx的定点编辑,以期进一步改良PR23香味性状和降低云大107的直链淀粉含量。本研究分别构建了Badh2和Wx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分别对PR23和云大107进行遗传转化,获得了21个PR23-Badh2-Cas9转基因株系(T0代)和23个云大107-Wx-Cas9转基因株系(T0代)。分子检测表明,21个PR23-Badh2-Cas9转基因株系中,6个株系发生了不同类型的突变,并且香味表型分析显示,其中4个株系稻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香味。23个云大107-Wx-Cas9转基因株系中,8个株系产生了突变,稻米外观性状分析发现,其中5个株系稻米种子呈现乳白色,猜测直链淀粉含量显着降低。本研究结果证明,定点编辑多年生稻PR23和云大107的Badh2和Wx基因可以定向改良它们的香味性状和直链淀粉含量,提高多年生稻米品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培育优质的多年生稻品种和提高多年生稻应用潜力提供技术和材料支撑。

付坚,陈玲,柯学,张敦宇,陈越,殷富有,王玲仙,肖素勤,黄兴奇,程在全[5](2020)在《疣粒野生稻保护、遗传特性及利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Baill.)是稻属中保存较多原始性状特征的种类,对病害、虫害及非生物胁迫的抗性良好,尤其是高抗白叶枯病,蕴含大量优良基因,既可作为抗病、抗虫、耐旱和耐盐碱基因发掘及水稻育种的优良抗源材料,也可作为稻作高蛋白、高赖氨酸等改良稻米品质育种的优异种质资源;但疣粒野生稻(GG基因组)与栽培稻(AA基因组)亲缘关系较远,其遗传特性研究和发掘利用远落后于普通野生稻等其他野生稻。文章通过综述疣粒野生稻分类和命名、优异性状、遗传特性及其在水稻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疣粒野生稻研究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指出当前疣粒野生稻赖以生存的原生境不断遭到破坏,其生存形势已十分严峻,若现存的居群得不到有效保护,将会造成更多的资源流失;此外,疣粒野生稻基因组的复杂程度限制了其功能基因及基因家族的研究,同时增加了同源基因克隆的难度和准确度,致使疣粒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发掘和利用进程缓慢,以疣粒野生稻为亲本的育种研究非常有限。因此,今后要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疣粒野生稻研究:(1)重视疣粒野生稻的保护,加强保存、保护措施研究;(2)借助现代生物技术,包括第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蛋白组学分析和代谢组学技术等开展疣粒野生稻优异性状调控机理研究,加强抗病、抗虫、耐旱及耐阴等功能基因的发掘。(3)加强疣粒野生稻杂交障碍和杂交后代不育研究,寻求克服杂交障碍及挽救杂交后代的方法,促进疣粒野生稻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郑晓明,周海飞,陈文俐,周廉,任宁宁,刘荣,孟庆霖,耿牧帆,刘开强,李丹婷,吕荣华,马小定,乔卫华,朱永清,卢宝荣,杨庆文,葛颂[6](2020)在《东南亚和南亚野生稻种质资源收集与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水稻遗传资源利用已经不能满足水稻现代育种的需求,对其近缘野生种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中国具有全世界最多的水稻种质资源储存量,但是近缘野生种(野生稻)种质资源较少,且材料来源分布不均衡,国外野生稻种资源仅占中国水稻近缘野生种种质资源保存量的10%。与中国相比,东南亚和南亚国家野生稻分布区物种丰富,气候条件与我国差异明显,这些地区的野生稻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潜在利用价值。本文总结了2009-2019年间对东南亚和南亚10个国家的普通野生稻和尼瓦拉野生稻野外考察结果,共收集2个物种66个群体,1504份个体数;分析了东南亚和南亚野生稻与中国野生稻的生态型差异及其生境特点;提出了未来在东南亚和南亚开展普通野生稻和尼瓦拉野生稻资源收集的重点区域。

刘丽辉[7](2018)在《南方野生稻与落地生根内生菌遗传多样性及新种鉴定》文中认为植物体内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内生菌群,内生菌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本文为研究不同植物的内生菌遗传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以宿主植物南方野生稻(Oryza meridionalis)、落地生根(Bryophyllum pinnatum)为试验材料,进行内生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并对内生菌进行多种促生和抗病功能检测。运用无氮培养基从表面消毒的宿主植物中,通过稀释平板涂布和划线法分离获得内生菌纯培养物。利用SDS-PAGE全细胞蛋白电泳和IS-PCR插入序列指纹图谱,对内生菌进行聚类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16S r 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对内生菌各类群代表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对分类地位不确定的菌株,采用微生物多相分类学方法,从16S r RNA基因全序列相似性比对、系统发育分析、表型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化学特性分析、DNA G+C mol%含量测定和DNA-DNA杂交等方面,对菌种进一步鉴定,并对微生物新种描述。然后对已鉴定的各类群内生菌代表菌株进行固氮、溶磷、解钾、分泌生长素和ACC脱氨酶、产铁载体和拮抗植物病原菌等多种功能的测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宿主植物中分离纯化了175株植物内生菌,其中南方野生稻中159株,落地生根中16株。共聚为33个类群和7个单株,菌株数大于6的大类群有共14个。根据初步鉴定结果,各类群的代表菌株隶属于31个属的40个物种,表现出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有4个类群的分类地位不明确,可能是未知的微生物新类群。(2)本试验分离纯化的植物内生菌具有功能多样性。各类群的40个代表菌株中,34个菌株具有分泌生长素和铁载体的能力,13个菌株为固氮菌,18个菌株检测出具有ACC脱氨酶活性,17个菌株具有溶磷能力,16个菌株具有解钾能力,15个菌株对植物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也筛选出部分性状优良的功能菌,如菌株L011、L021、L031、L081、L251、L411、L421、L461T、L501具有多项促进植物生长功能且促生能力强。菌株L101、L171、L271、L381、L451不仅有多种促生功能,还对某些植物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菌株L161和L371兼具固氮、溶磷、解钾、分泌生长素和ACC脱氨酶、产铁载体等能力,并对水稻纹枯病原菌、香蕉枯萎病原菌、粉蕉枯萎病原菌、玉米炭疽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苦瓜枯萎病原菌等具有广谱抗性,且促生能力强,广谱抑菌活性高。(3)从落地生根中分离的菌株L201T为类芽孢杆菌的一个新种。该新种为革兰氏阴性好氧细菌,椭圆内孢子,周生鞭毛,能运动,杆状,单个或链状存在,细胞大小为0.5-1.0×5.0-8.0μm。在LB培养基上菌落呈规则的圆形,乳白色半透明且光滑湿润。具有固氮酶活性。大量脂肪酸为anteiso-C15:0。主要呼吸醌为MK-7,二磷脂酰甘油(DPG)、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甘油(PG)。模式菌株L201T(=KCTC 33951T=GDMCC 1.1251T)的DNA G+C mol%含量为43.92±1.47 mol%。命名为落地生根类芽孢杆菌新种(Paenibacillus bryophyllum sp.nov.)。(4)从落地生根中分离的菌株L461T为固氮菌的一个新种。该新种为革兰氏阴性好氧细菌,周生鞭毛,能运动,点状或短杆,单个或成对存在,细胞大小为0.6-0.8×1.0-2.0μm,在LB培养基上菌落呈规则的圆形,乳白色半透明且光滑湿润。具有固氮酶活性。大量脂肪酸为C16:1ω9c。主要呼吸醌为Q-9,主要极性脂为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甘油(PG)、磷脂(PL)和氨基磷脂(APL),和一种未知的磷脂(L1)。模式菌株L461T(=KCTC 62195 T=GDMCC 1.1250 T)的DNA G+C mol%含量为64.93±2.80mol%。命名为落地生根固氮菌新种(Azotobacter bryophylli sp.nov.)。(5)经多相分类方法鉴定结果表明,从南方野生稻中分离的菌株L251,可能是固氮螺菌的一个新种。菌株L251与巴西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brasilense)和Azospirillum formosense相似度较高,本试验证实L251与Azospirillum brasilense ATCC49958T不是同一物种。菌株L361与3个不同属的菌株16S r RNA基因相似性都高于99%,而生理生化特性、全细胞脂肪酸成份、DNA G+C mol%含量与3个不同属的参比菌株均有差异,可能是放线菌微杆菌科的一个新种。

江川,朱业宝,张丹,郑苹立,王金英[8](2018)在《稻种资源收集、保存和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稻种资源收集、保存和更新的方法是否得当,对其在遗传育种上的有效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述了稻种资源收集、保存和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及今后的工作方向。

蒋春苗[9](2017)在《白叶枯病菌胁迫的云南药用野生稻转录组分析及抗病相关基因的研究》文中认为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而水稻白叶枯病(Bacterial Blight,BB)是世界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利用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培育抗病水稻品种进行生产应用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由于栽培稻抗白叶枯病遗传基础狭窄,从中发掘高抗白叶枯病基因数量有限,因而急需发掘新的抗性资源。现有的研究表明,药用野生稻中存在高抗白叶枯病的居群,从中鉴定和发掘新的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云南4个药用野生稻代表性居群进行了系统的抗病性鉴定,筛选出了对7个代表性的强致病菌生理小种抗性最强的云南临沧耿马居群作为抗白叶枯病基因发掘的抗性资源,以对其致病力最强的PX099和最弱的C5两个生理小种,分别对其进行胁迫处理后作RNA-seq;比较分析了接菌处理前后及PX099与C5处理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以及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和在植物抗病反应相关的代谢途径中的定位;筛选获得了一大批抗病候选基因;建立了抗病候选基因功能验证的转基因技术体系,以期为药用野生稻高抗白叶枯病基因发掘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云南药用野生稻4个居群进行了白叶枯病抗性的系统鉴定,明确了云南药用野生稻白叶枯病抗性的特点,发现云南临沧耿马居群抗病能力最强;4个药用野生稻居群的叶片组织结构间未发现差异结构,且均没有目前已分离克隆的9个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但分别含有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5、xa13和Xa3/Xa26的等位显性Xa5、显性Xa13以及隐性xa3/xa26基因或同源基因,并从4个居群中分离克隆了这3个同源基因,将其命名为OoXa5、OoXa13和Ooxa3/xa26。在病原菌PXO99和C5胁迫的24 h、48 h、72 h、96 h、120 h,OoXa5表达水平不受影响,但OoXa13和Ooxa3/xa26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下调,尤其是在云南耿马居群中的表达被强烈抑制;OoXa13基因可以通过下调自身的表达量,提高药用野生稻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推测药用野生稻可能含有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或新的抗病分子机理。2.获得了高质量的白叶枯病菌PXO99和C5胁迫48 h的药用野生稻转录组数据。实验共获得154,395个unigenes,通过pfam数据库比对,有78,411个unigenes具有功能结构域,在NR、GO、COG、KEGG中共有81,887个unigenes获得注释;将药用野生稻unigenes分别映射到93-11籼稻和日本晴粳稻基因组上,其中131,616个和132,478个unigenes可分别比对到93-11和日本晴基因组的12条染色体上,共有3,988个unigenes没有获得比对。对3,988个unigenes进行功能注释后发现,其中874个unigenes注释为NA,1,770个unigenes没有获得任何注释结果,这些基因极有可能是药用野生稻特有基因。3.通过白叶枯病菌胁迫的云南药用野生稻转录组分析,首次获得了大量云南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分子调控的数据。一是差异表达基因在抗病相关代谢途径上的定位与调控数据,鉴定了药用野生稻特有的RAR1基因介导的植物-病原菌互作途径的HR和GID2介导的GA信号通路,表明药用野生稻抗病代谢通路的调控方式比水稻更多样化,暗示了其可能存在新的抗白叶枯病分子机制。二是鉴定了多个与已知抗病相关的基因;鉴定分析了已报道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PR基因、植保素合成基因在PX099和C5胁迫后的表达水平变化;鉴定了 22个没有任何注释结果且比对不上栽培稻基因组的极有可能是药用野生稻特有的抗病相关基因。三是首次系统鉴定了 89个药用野生稻编码WRKY转录因子的基因(OoWRKY),并根据WRKY结构域个数和锌指结构类型,将89个OoWRKY基因分成了Ⅰ组(Ⅰa和Ⅰb亚组)、Ⅱ组(Ⅱa、Ⅱb、Ⅱc、Ⅱd、Ⅱe亚组)、Ⅲ组;探讨分析了 8个差异表达极显着的OoWRKY基因在病原菌PXO99和C5胁迫下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及其在根、茎、叶、花器官的特异性表达,初步明确了这些基因在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中的作用。四是发现了一批药用野生稻特有基因和特异性抗病候选基因。为探讨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分子机制、演化和新抗性基因发掘奠定了基础。4.转基因验证了 6个药用野生稻抗病候选基因(OoSCOP、OoHLH、Oo WRKY 71、OoSANT、Oo76183、Oo92082)功能,获得T1代转基因植株共151株,为发掘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特异新基因奠定了基础。总之,本研究认识了云南药用野生稻白叶枯病抗性的特点;首次较为系统地探讨了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分子机制;发现和筛选了一批药用野生稻特有基因和特异性抗病候选基因,并建立了转基因功能验证技术体系。为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发掘奠定了基础。

云勇,唐清杰,严小微,孟卫东,王效宁,林尤珍[10](2015)在《海南野生稻资源调查收集与保护》文中认为为了加强海南野生稻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利用,2002—2013年对海南省18市(县)野生稻资源进行野外调查、资源收集和原、异位保护。初步查明,目前在全省15个市(县)发现154个野生稻自然居群,其中普通野生稻136个、疣粒野生稻11个、药用野生稻7个。收集到野生稻居群87个,其中普通野生稻80个、疣粒野生稻4个、药用野生稻3个,总共2900余份野生稻种茎,经繁殖和编目后妥善保存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的热带野生稻异位保存圃中,并参照农业行业标准-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建设技术规范,分别在文昌、琼海、儋州、万宁、陵水和保亭等县(市)建立了6个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其中普通野生稻4个,疣粒野生稻1个,药用野生稻1个。根据调查结果,对海南野生稻濒危状况及其根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海南野生稻保护相关建议。

二、中国野生稻收集、鉴定和保存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野生稻收集、鉴定和保存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药用野生稻成熟胚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野生稻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进展
    1 引言
    2 药用野生稻研究现状
        2.1 野生稻的分类及研究概况
        2.2 药用野生稻的生物学特性及资源分布
        2.3 药用野生稻的研究价值
        2.4 药用野生稻功能基因挖掘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3 野生稻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3.1 基因型对野生稻组织培养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3.2 外植体的选择及消毒的研究进展
        3.3 培养基对野生稻组织培养影响的研究进展
        3.4 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阶段植物生长调节剂选用的研究进展
    4 稻属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进展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药用野生稻愈伤组织诱导条件的优化
    1 实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外植体的选择
        2.2 2,4-D浓度的优化
        2.3 外植体消毒方式优化
        2.4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的优化
        2.5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外植体的成熟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2 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 成熟胚的消毒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4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种类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 分析与讨论
第3章 药用野生稻再生体系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成熟胚的消毒
        2.2 愈伤组织诱导与继代培养基的配制
        2.3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
        2.4 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的优化
        2.5 愈伤组织的分化
        2.6 组培苗的生根
        2.7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药用野生稻胚性愈伤组织的获得
        3.2 药用野生稻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对胚性愈伤组织形成率的影响
        3.3 药用野生稻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
        3.4 药用野生稻组培苗的生根
    4 分析与讨论
第4章 药用野生稻遗传转化体系初探
    1 实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及细菌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质粒载体
        1.4 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转化流程及侵染材料的准备
        2.2 农杆菌的培养
        2.3 农杆菌的侵染及共培养
        2.4 脱菌
        2.5 抗性愈伤的筛选与抗性植株再生
        2.6 转基因植株检测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药用野生稻转化体系的初步建立
        3.2 药用野生稻抗性愈伤获得率
        3.3 药用野生稻转基因植株GUS基因表达检测
    4 分析与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相关抗生素配制
附录 B 基本培养基配方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的调查与收集
    1.1 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的调查与收集历史
    1.2 中国野生稻调查与收集技术体系构建
        1.2.1 野生稻调查技术
        1.2.2 野生稻居群采集技术
        1.2.3 野生稻GPS/GIS信息系统构建技术
    1.3 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成效
2 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
    2.1 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技术研究
        2.1.1 异位保存技术
        2.1.2 原生境保护技术
        2.1.3 原生境保护点监测预警技术
    2.2 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成效
3 展望
    3.1 加强对国外野生稻种质资源的收集引进
    3.2 进一步完善异位保护与原生境保护相结合的野生稻保护体系
    3.3 面向水稻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野生稻的基础性研究

(3)水稻粒形相关性状的GWAS分析和基因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稻种质资源概论
        1.1.1 水稻种质资源
        1.1.2 水稻种质资源与水稻育种的关系
        1.1.3 种质资源收集的重要性
        1.1.4 水稻种质资源的保存
    1.2 水稻粒形基因的研究进展
        1.2.1 水稻粒长粒重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1.2.2 水稻粒宽粒重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1.2.3 其他粒形粒重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1.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现状
        1.3.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3.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理论基础
        1.3.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研究策略
        1.3.4 种质材料的选择
        1.3.5 表型和基因型的测定
        1.3.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水稻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常用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常用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田间试验和表型调查
        2.3.2 性状相关性分析
        2.3.3 DNA提取和SNP标记测定
        2.3.4 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分析
        2.3.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基因的挖掘
        2.3.6 水稻总的RNA提取以及反转录
        2.3.7 PCR扩增
        2.3.8 琼脂糖凝胶电泳
        2.3.9 载体的构建与遗传转化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四个粒形性状表型统计分析
    3.2 SNP标记的基本统计
    3.3 群体结构分析
    3.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3.5 候选基因的预测
    3.6 候选基因的驯化分析
    3.7 GS3和TGW6的单倍型分析
    3.8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遗传转化
    3.9 敲除载体的构建与遗传转化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多年生稻品质性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多年生稻育种和应用现状
    1.2 分子标记鉴定在香稻种质资源中的应用
    1.3 水稻香味基因Badh2及其研究进展
    1.4 水稻直链淀粉合成相关基因Wx及其研究进展
    1.5 基因编辑技术
        1.5.1 基因编辑在作物育种中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1.5.2 ZFNs简介
        1.5.3 TALENs简介
        1.5.4 CRISPR/Cas9 基因编辑系统
        1.5.5 CRISPR/Cas9 基因编辑系统的作用原理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香稻资源分子鉴定和筛选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水稻种质资源和野生稻材料
        2.1.2 DNA提取及检测
        2.1.3 分子标记
        2.1.4 稻米品尝方法和外观品质图片采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水稻香味基因分子标记筛选检测
        2.2.2 水稻种质资源香味基因分子鉴定
        2.2.3 水稻种质资源香味性状鉴定
        2.2.4 香米外观品质鉴定
    2.3 讨论
3 利用CRISPR/Cas9 定点编辑香味基因Badh2 和糯性基因Wx
    3.1 试验材料
        3.1.1 多年生稻材料
        3.1.2 载体和菌株
        3.1.3 主要仪器
        3.1.4 实验试剂及各类培养基的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相关试验方法
        3.2.2 CRISPR/Cas9 基因编辑的载体构建
        3.2.3 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
        3.2.4 转基因植株分子和表型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多年生稻PR23 香味基因Badh2 和云大107 糯性基因Wx靶点设计及基因型检测
        3.3.2 Badh2和Wx基因g RNA表达盒的构建
        3.3.3 pRHCas9-Badh2和pRHCas9-Wx目的载体构建
        3.3.4 多年生稻PR23、云大107转基因植株分子鉴定
        3.3.5 突变转基因株系籽粒表型鉴定
    3.4 讨论
4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疣粒野生稻保护、遗传特性及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疣粒野生稻的基本特征
    1.1 疣粒野生稻的形态特征
    1.2 疣粒野生稻的分类和命名
    1.3 疣粒野生稻的分布
2 疣粒野生稻的优异性状
3 疣粒野生稻的遗传特性
    3.1 基因组研究
    3.2 遗传多样性研究
    3.3 功能基因挖掘
        3.3.1 抗白叶枯病基因发掘及其抗病机理探索
        3.3.2 其他基因的发掘研究
4 疣粒野生稻的利用情况
5 疣粒野生稻保护与利用面临的挑战
    5.1 疣粒野生稻的濒危与保存保护现状
    5.2 疣粒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发掘与利用进展
6 展望

(6)东南亚和南亚野生稻种质资源收集与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目标物种确定与采集方法
    1.2 采集地区确定的原则与方法
    1.3 样品采集的原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南亚和南亚野生稻收集结果
    2.2 南亚东南亚收集的野生稻初步研究结果
        2.2.1 采集地野生稻与中国野生稻的生态型差异
        2.2.2 采集地野生稻的生境特点
        2.2.3 采集地野生稻的保存现状
        2.2.4 采集时间横向变化对群体采集和后期应用的影响
4 结论与展望

(7)南方野生稻与落地生根内生菌遗传多样性及新种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内生菌种类多样性
        1.1.1 野生稻内生固氮菌多样性
        1.1.2 分离部位差异性
        1.1.3 宿主植物及生存环境多样性
    1.2 植物内生菌的分类方法
        1.2.1 传统分类法
        1.2.2 数值分类法
        1.2.3 化学分类法
        1.2.4 分子遗传学分类法
    1.3 植物内生菌功能多样性
        1.3.1 固氮作用
        1.3.2 促进植物生长作用
        1.3.3 溶磷作用
        1.3.4 生物防治作用
        1.3.5 增强宿主植物抗逆境作用
        1.3.6 土壤修复作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植物内生菌的分离聚类和初步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宿主植物采集
        2.2.2 培养基
        2.2.3 植物内生菌株的分离纯化
        2.2.4 固氮活性测定
        2.2.5 菌株的聚类分析
        2.2.6 16S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2.2.7 菌株生理生化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植物内生菌的分离纯化
        2.3.2 植物内生菌的聚类分析
        2.3.3 各类群的分离情况
        2.3.4 16S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2.3.5 代表菌株生理生化鉴定
    2.4 小结
第3章 植物内生菌功能多样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供试菌株
        3.2.2 固氮能力测定
        3.2.3 分泌生长素能力测定
        3.2.4 分泌ACC脱氨酶能力测定
        3.2.5 产铁载体、溶磷、解钾能力测定
        3.2.6 菌株抗病原菌能力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植物内生菌固氮、分泌生长素和ACC脱氨酶促生功能研究
        3.3.2 植物内生菌产铁载体、溶磷、解钾功能研究
        3.3.3 菌株抗病原菌能力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落地生根类芽孢杆菌新种(Paenibacillus bryophyllum sp.nov.)鉴定和描述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菌株
        4.2.2 固氮活性测定
        4.2.3 16SrRNA基因全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4.2.4 表型和生理生化鉴定
        4.2.5 化学特性分析
        4.2.6 DNA G+Cmol%测定和DNA-DNA杂交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内生固氮类芽孢杆菌的分离
        4.3.2 16SrRNA基因全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4.3.3 表型和生理生化鉴定
        4.3.4 化学特性分析
        4.3.5 DNA G+Cmol%及 DNA-DNA杂交同源性分析
        4.3.6 Paenibacillus bryophyllum sp.nov.新种描述
    4.4 小结
第5章 落地生根固氮菌新种(Azotobacter bryophylli sp.nov.)鉴定和描述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菌株
        5.2.2 固氮活性测定
        5.2.3 16SrRNA基因全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5.2.4 表型和生理生化鉴定
        5.2.5 化学特性分析
        5.2.6 DNA G+Cmol%测定和DNA-DNA杂交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内生固氮菌的分离
        5.3.2 16SrRNA基因全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5.3.3 表型和生理生化鉴定
        5.3.4 化学特性分析
        5.3.5 DNA G+Cmol%及 DNA-DNA杂交同源性分析
        5.3.6 Azotobacter bryophylli sp.nov.新种描述
    5.4 小结
第6章 南方野生稻内生菌多相分类学鉴定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菌株
        6.2.2 固氮活性测定
        6.2.3 16SrRNA基因全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6.2.4 表型和生理生化鉴定
        6.2.5 全细胞脂肪酸成分分析
        6.2.6 DNA G+Cmol%测定和DNA-DNA杂交
    6.3 结果与分析
        6.3.1 野生稻内生菌的分离
        6.3.2 16SrRNA基因全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6.3.3 表型和生理生化鉴定
        6.3.4 全细胞脂肪酸成份分析
        6.3.5 DNA G+Cmol%及 DNA-DNA杂交同源性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植物内生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7.1.2 植物内生菌促生和生防功能多样性
        7.1.3 微生物多相分类学鉴定新种资源
    7.2 结论
    7.3 创新点
    7.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博士期间已(待)发表论文情况

(8)稻种资源收集、保存和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种资源的收集
    1.1 稻种资源收集中存在的问题
    1.2 稻种资源收集的对策
        1.2.1 建立稻种资源收集与水稻育种的合作平台
        1.2.2 制定合理的稻种资源收集方法和步骤
2 稻种资源的保存
    2.1 稻种资源保存中存在的问题
    2.2 稻种资源保存中问题的对策
3 稻种资源的更新
    3.1 稻种资源更新中存在的问题
    3.2 稻种资源繁殖更新中问题的对策
4 展望

(9)白叶枯病菌胁迫的云南药用野生稻转录组分析及抗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
        1.1.1 植物基础免疫反应——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激发的免疫反应(PTI)
        1.1.2 植物R基因介导的免疫反应——效应子触发的免疫反应(ETI)
        1.1.3 植物的系统获得性免疫反应
    1.2 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1.3 植物免疫反应相关组件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激素合成及调控相关组件
        1.3.2 植保素
        1.3.3 植物转录因子——WRKY和MYB
        1.3.4 病程相关基因
    1.4 水稻白叶枯病和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1.4.1 水稻白叶枯病
        1.4.2 水稻与白叶枯病菌的互作
        1.4.3 白叶枯病菌无毒基因
        1.4.4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及利用现状
    1.5 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优良基因的发掘与利用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云南药用野生稻不同居群的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2.1 引言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
        2.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云南药用野生稻不同居群的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2.3.2 药用野生稻居群间叶片组织结构比较
        2.3.3 药用野生稻居群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鉴定
        2.3.4 药用野生稻中OoXa5、OoXa13和Ooxa3/xa26基因的分析
        2.3.5 OoXa5、OoXa13和Ooxa3/xa26进化及表达模式分析
    2.4 讨论
        2.4.1 云南临沧耿马药用野生稻居群抗白叶枯病能力最强
        2.4.2 药用野生稻4个居群不含已克隆的9个抗白叶枯病基因
        2.4.3 OoXa5、OoXa13和Ooxa3/xa26在药用野生稻中的抗病作用
        2.4.4 云南临沧耿马居群Ooxa3/xa26LRR结构域的改变对抗病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云南药用野生稻转录组分析及抗病相关基因的发掘
    3.1 前言
    3.2 研究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药用野生稻转录组测序取样时间点的确定及实验设计
        3.3.2 白叶枯病菌胁迫下药用野生稻转录组分析
        3.3.3 药用野生稻受白叶枯病菌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注释和分类
        3.3.5 差异表达基因中抗病相关基因的发掘
        3.3.5.1 已报道的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在药用野生稻转录组中的鉴定
        3.3.5.2 病程相关基因在病原菌胁迫后药用野生稻转录组中的表达变化
        3.3.5.3 植保素合成基因在病原菌胁迫的药用野生稻中的表达变化
        3.3.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3.3.7 药用野生稻差异表达基因在抗病相关代谢途径中的分析
        3.3.8 药用野生稻转录组中差异表达显着基因的real-timePCR验证
    3.4 讨论
        3.4.1 白叶枯病菌胁迫药用野生稻RNA-seq发掘抗病基因的重要性
        3.4.2 已知抗病相关基因在药用野生稻应答白叶枯病反应中的作用
        3.4.3 黄酮植保素合成相关基因在药用野生稻中的抗白叶枯病作用
        3.4.4 植物-病原菌互作途径中药用野生稻特有RAR1基因的抗病作用
        3.4.5 植物激素信号通路在药用野生稻白叶枯病抗性中的多样性
    3.5 小结
第四章 药用野生稻WRKY转录因子家族的分析
    4.1 前言
    4.2 研究材料和方法
        4.2.1 数据
        4.2.2 药用野生稻WRKY转录因子基因的鉴定
        4.2.3 药用野生稻WRKY转录因子的分类
        4.2.4 药用野生稻WRKY转录因子蛋白序列中保守域分析
        4.2.5 药用野生稻WRKY转录因子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4.2.6 药用野生稻WRKY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药用野生稻89个OoWRKY转录因子的鉴定
        4.3.2 OoWRKY转录因子的分类
        4.3.3 OoWRKY蛋白的WRKY结构域分析
        4.3.4 OoWRKY转录因子中其他结构域的分析
        4.3.5 OoWRKY蛋白氨基酸序列保守结构域的分析
        4.3.6 OoWRKY转录因子的进化分析
        4.3.7 差异表达OoWRKY基因在病原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4.3.8 差异表达OoWRKY基因在根、茎、叶、花器官特异性表达分析
    4.4 讨论
        4.4.1 药用野生稻OoWRKY基因的进化分析
        4.4.2 差异表达OoWRKY基因在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应答中的作用
    4.5 小结
第五章 药用野生稻抗病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
    5.1 前言
    5.2 研究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
        5.2.2 研究方法
    5.3 结果分析
        5.3.1 关键抗病候选基因ORF的分离克隆
        5.3.2 关键抗病候选基因的过表达载体构建
        5.3.3 pCAMBIA1303:抗病候选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水稻遗传转化
        5.3.4 T1代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和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海南野生稻资源调查收集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与路线
    1.2 调查工具和方法
    1.3 样品采集
    1.4 原生境保护
    1.5 异位保存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南野生稻的分布现状
    2.2 海南野生稻的濒危状况及原因
        2.2.1 状况
        2.2.2 原因
        外来物种入侵
        无保护规划性建设
        农业开发、毁林开荒等过度开垦
        过度的放牧与频繁割草
        环境污染
    2.3 海南野生稻原生境保护
    2.4 海南野生稻的异位保护
3 海南野生稻保护策略与建议
    3.1 海南野生稻保护策略
    3.2 海南野生稻资源保护的相关建议
        3.2.1 建立健全野生植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3.3.2 建立海南野生稻保护专项领导机构
        3.3.3 加强野生稻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
        3.3.4 保障海南野生稻保护资金来源
        3.3.5 科学建立国家和地方两级野生稻原生境自然保护区
        3.3.6 加强保护生物学研究

四、中国野生稻收集、鉴定和保存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用野生稻成熟胚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探[D]. 金海芳.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2]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护[J]. 徐志健,王记林,郑晓明,范芝兰,汤翠凤,王新华,刘文强,朱业宝,乔卫华,杨庆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06)
  • [3]水稻粒形相关性状的GWAS分析和基因挖掘[D]. 吕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多年生稻品质性状[D]. 刘俊雄. 云南大学, 2020(08)
  • [5]疣粒野生稻保护、遗传特性及利用研究进展[J]. 付坚,陈玲,柯学,张敦宇,陈越,殷富有,王玲仙,肖素勤,黄兴奇,程在全. 南方农业学报, 2020(05)
  • [6]东南亚和南亚野生稻种质资源收集与初步研究[J]. 郑晓明,周海飞,陈文俐,周廉,任宁宁,刘荣,孟庆霖,耿牧帆,刘开强,李丹婷,吕荣华,马小定,乔卫华,朱永清,卢宝荣,杨庆文,葛颂.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06)
  • [7]南方野生稻与落地生根内生菌遗传多样性及新种鉴定[D]. 刘丽辉.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2)
  • [8]稻种资源收集、保存和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江川,朱业宝,张丹,郑苹立,王金英. 江西农业学报, 2018(09)
  • [9]白叶枯病菌胁迫的云南药用野生稻转录组分析及抗病相关基因的研究[D]. 蒋春苗. 云南大学, 2017(08)
  • [10]海南野生稻资源调查收集与保护[J]. 云勇,唐清杰,严小微,孟卫东,王效宁,林尤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5(04)

标签:;  ;  ;  ;  ;  

我国野生稻的采集、鉴定与保护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