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以人为本的实施思路

高职教育以人为本的实施思路

一、论高职教育以人为本的实施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方桐清[1](2020)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我国高职院校大都脱胎于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历史只有四十年。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存在大学文化缺失、职业文化不强的客观现实,高等性、职业性都不够使得“类型”和“重要”双不显。文化育人弱化导致立德树人虚化,价值取向不明导致文化育人泛化。而现有研究成果零散,总体缺少基础框架,不足以指导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实践活动。课题通过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江苏省15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为主要样本,对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进行了研究。高职教育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必须实施文化育人,明确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高职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给予“5B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基层职业性”;我国对高职给予“复姓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高等职业性”。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文化共性,同时具有“职业性”个性价值追求。文化育人定位决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性质,文化育人特性反映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面貌,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对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具有反作用。因此,文化育人定位和特性价值追求的向度即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应然目标。从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的维度分析,其价值取向均有四个向度。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是:以“职业性”特质人才为培养目标,走校企“双主体”文化育人之路,在合作中正视育人文化与企业文化价值目标的现实不融,规避企业文化中不利于人的道德、理性、真善美形成的文化因子,有效耦合育人文化与企业先进文化,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自此至改革开放前,我国职业教育及其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我国高职教育随经济建设中心的确立应运而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对技术精神的双压制、社会文化对育人文化的深融合、外来文化对高职文化的反思间性等影响,形成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特质文化形态。以发展需要、发展规模、发展质量为评判标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具有递进式发展特征和递进式文化育人价值目标。从对文化育人的认识高度、重视程度和实践效度分析,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随递进式发展任务划分为随性、工具性、理性、特性四个发展阶段。四个阶段以经济与高职互动为演进动力,是“适应—调整—再适应”的演进过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虽然仍存在不少现实矛盾,但是从宏观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存在向度摇摆阻碍类型彰显之囧。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实践情况看,弱化并制约其彰显深度、广度和效度的主要问题包括:融入工业文化因素比较泛化、注入企业文化要素比较主观、培养优秀企业精神重视不够、关注文化间性存在盲目性碎片化。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多维因素复合的结果。影响其彰显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彰显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需要从内容、载体、路径、传播方式、文化环境等方面系统化推进。

欧阳润[2](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李甄[3](2020)在《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我国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对以往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就做出了充分肯定,也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高职院校应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着重做好学生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本文通过研究已有文献成果,辅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新时代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论文主体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发展总结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容以及意义。第二部分承接上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进一步介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不足。第三部分主要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阐述了针对问题,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措施。本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新时代的特征和重要价值,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学校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政教师队伍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形成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架构。

薛茸茸[4](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研究》文中提出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了亲和力,学生才能从内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产生认同并践行之。教师亲和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仍是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探讨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使得学生亲近教师、信任教师、认同教师,是摆在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研究者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和全面挑战。论文以学生感受性评价为着力点,在相关文献梳理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得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构成要素,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包含教学的温情与热情、深厚的知识素养、生动形象的话语体系、恰当的教学方法、亲和的态度与优雅的形象。在厘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构成要素为指标设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现状调查问卷,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客观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得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第二,教学方法单一;第三,师生情感交流不足;第四,教学话语缺乏感染力。从整体来看,教师亲和力与学生期待有一定差距。论文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心理学、教师发展理论、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入分析得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主要是教师自身修养不足、学生自身存在问题、学校相关制度不完善、社会不良氛围的影响。因而,需要从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构建良性互动师生关系、完善教师队伍保障机制建设这四个方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论文的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实证调查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得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的相关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以学生感受性评价为着力点,通过设置问卷调查分析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更具针对性与时效性。同时,论文从系统维度分析教师亲和力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关对策建议更加全面合理。

董力纬[5](2020)在《“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当代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更高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人们对于美好生活中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愈加强烈。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始终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新时代的高校教育要求“美育”课程与其他“德育、智育、体育”课程相平衡,而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的公共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任。“课程思政”建设是开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思路中表示要发挥好“课程思政”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意义,挖掘各类学科中蕴藏的思想政治元素,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由于我国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速度缓慢,各高校的教育水平自身存在差距,对于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存在较大问题,所以需要完善我国的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和管理机制,同时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把握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根本育人目标存在的共性和特征,发挥公共音乐教育独特的育人作用和其特有的德育功能。将美育和德育进行有机结合,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原则,为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思路,创新教学内容和实践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使大学生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塑造理想人格,达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以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为理论基础,以探索其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及研究为出发点,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了解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现状以及对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教育实施程度,分析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公共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根据学校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和方法,将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思想最大化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推动我国公共音乐教育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进行研究和分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相关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部分通过文献分析法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概念和含义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分析了“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及通过对我国高校中“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现状分析,更加明确“课程思政”理念对于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异同,了解国内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发展的概况,并且阐述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原则以及其在高校课程中开设的必要性这几个方面对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进行理论探索。第三部分主要通过介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阐述了思政元素在艺术类课程中的作用,以实现“课程思政”理念在公共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从而达到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德育目标进行解读。第四部分是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通过对公共音乐任课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进行访谈以及实地考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指出现如今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机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学生音乐素养以及教学的德育思想渗透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对于上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主要论述了如何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渗透“课程思政”理念,实现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思政”理念中的构建与实施。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教育内涵,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实现大学生增强音乐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双重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黄丹晴[6](2020)在《基于职业伦理的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聚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由普教化、技能化逐步向全人教育转变。高分低能的“应试机器”,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指令执行者”和只懂技术却品德低下的“技术工具”已不再满足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行业技能外,现代职业教育更关注“准职业人”高尚的伦理道德情操、良好的品行习惯和健全的精神人格的。礼仪,是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良好的礼仪教育有助于行为习惯的养成、精神风貌的展现、人格品质的完善和综合素养的提升。礼仪教育是实现高职全人教育的重要途径。《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高职礼仪教育不应局限于技术技能教育,而应以职业伦理为文化内涵与元理论支撑,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关照职业人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涵育学生正确的职场伦理观和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行为规范,提升协调职业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研究将为未来高职院校礼仪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途径。本研究主要以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为主,辅以参与观察法。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查阅,总结归纳出前人对职业伦理和礼仪的概念研究都比较丰富,但是对职业伦理的研究局限于医学、法学等典型学科,对于礼仪教育的职业伦理内涵研究较少涉及;通过调查问卷、专题访谈,发现当前高职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高职院校校园为主要观察范围,以礼仪课堂为依托,充分观察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现状、职业伦理素养现状,分析、总结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基本情况与主要问题。本研究主要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职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礼仪教育中缺乏职业伦理的支撑,并提出基于职业伦理的高职礼仪教育优化途径。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第一,当前高职院校礼仪教育存在“浅薄刻板化;机械工具化;表面形式化;功利狭隘化”等诸多问题。第二,应将职业伦理作为高职礼仪教育的内涵与基础。职业伦理是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规范及其相应的道德原则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基于职业伦理的礼仪教育更能耦合职业院校育人目标,最大程度满足“准职业人”培养诉求。高职礼仪教育背后的逻辑原点是以“份”“敬”“诚”为精神内核的职业伦理。因此,高职院校礼仪教育除了传授各种场合仪式、行为规范和表现技巧之外,更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准职业人”的特点,以职业伦理为导向,充分挖掘礼仪形式表现背后的深刻内涵。第三,高职礼仪教育急需寻求优化方法,高职礼仪教育应以“深化礼仪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形式与教学水平提升;关注内在情感体悟与整体素质提升;提升职业敬畏与职业信念,激发礼仪情感认同;增强准职业人角色意识,提升礼仪教育针对性与实用性”等为优化策略。强调重视礼仪内涵教育、知识内化和职业素养提升,更为关注礼仪形式表象之下的能动归因,重视礼仪教育的育人功能。具体来说,应更加强调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群体个人的互动关联和能动力行,打造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实践活动载体,以竞赛组织带学、以行业实践促学、以文化活动助学,营造良好的高职礼仪教育文化环境,不断巩固提升礼仪教育教学质量与效能。通过高职院校礼仪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探寻职业伦理背景下礼仪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礼仪教育由形式表现到精神内涵的深刻变革,使之能够真正成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场竞争力和全人素质的有效途径。将职业伦理作为导向去研究礼仪教育,具有一定的学术前沿性。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进一步探索、思辨其理论内涵、要素与礼仪教育的耦合关系,进一步指导完善本文提出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更有效地促进高职礼仪教育模式的优化与发展。

郭利婷[7](2020)在《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以广东Z学院为例》文中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以幼师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习者具有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专业化成长的潜能为目的,将理论与实践活动互相渗透的教育教学活动。本研究以“冰山模型”与杜威“从做中学”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研究与分析,探究实践教学体系的本质规律,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效能。同时,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从方案的制定到实施过程的深度分析,能够就院校制定与实施合理与规范的实践教学计划提供现实借鉴。本研究主要以广东Z学院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保障与管理以及评价五个维度对Z学院有关实践教学方面的现实状况进行探析,以期探讨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本质规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个案研究法、问卷法以及访谈法。通过文献分析法,对Z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探析,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以及形成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通过文本分析法与个案研究法,分析广东Z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及其他文本资料,了解其实施实践教学的政策依据以及人才培养特色。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法分析Z学院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现状及成效。调查结果显示,地方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自身专业发展与品牌建设的需求,以及学生获取专业教师资格证与提高职业胜任能力的需求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与实施。通过对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的调查发现,广东Z学院实践理念明晰,但目标体系尚不明确;实践内容丰富,但能力导向意识、本土化内容渗透意识不足;实践组织合理,但活动实施成效偏低;实践基地、师资、实训场所、制度约束与质量管理方面都相对合理,但保障与管理力度的成效有待提高;重视实践教学评价,但存在评价标准模糊、评价反馈缺乏、评价对象单一的问题。本研究以实践导向、深度体验、质量为本、多元联动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理念,坚持结合实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体系建构原则。并结合其他院校优势与现存问题,尝试性的提出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建构体系。从构建以人为本的系统性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入手,设置本土性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体系,从而提出有效的实践教学保障与管理体系,最后形成反馈性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刘艳秋[8](2020)在《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特殊群体不同程度的存在于不同高校中,但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在诸如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生源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有着特殊性。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但又有其特殊性,因而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也表现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群体。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行为散漫、欠缺组织纪律性等特点,在此特点基础上,高职院校的特殊学生群体情况显得更为突出,且心理和行为表现更为复杂。对此类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俨然关系到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此外,随着政府及教育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以及高职院校特殊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日益凸显。作为教育行业的工作者,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本论文是笔者在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找出应对之策。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展开分析,明确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及方法,引入相关概念和理论。第二,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主要类型与其特征。介绍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主要类型,明确其在思想、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特征,为后文的问卷调查夯实基础。第三,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主要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状、全纳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出发,分析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第四,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现状及问题的成因分析。对教师和学生展开调查,收集和统计相应的数据资料,找出特殊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和社会教育上的问题及原因。第五,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有效对策。针对调查及问题原因分析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有效对策,为提升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水平提供参考。第六,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案例分析。以笔者任教的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列举典型的特殊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案例,分析实施的教育管理措施,并根据案例进行反思和科学的思考。

俞亚萍[9](2020)在《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职院校的发展事关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其中,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学名师的能力素质及其内涵、维度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为高职院校优秀教师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找到依据与标准,进而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高职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升,是需要我们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能力素质模型理论为研究理论基础。首先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样本区域20名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称号的高职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成长为教学名师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经历,以及对教学名师的认识与定位;继而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编码,提炼出23类教学名师的能力素质特征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职院校教学名师的能力素质模型。能力素质模型包括外显性能力素质和内隐性能力素质两大类。外显性能力素质有教学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发展能力。其中教学科研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指导学生、课堂教学、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五项特征要素;管理能力包括领导团队、沟通协调、统筹规划、合作分享、执行能力五项特征要素;实践能力包括校企合作、企业实践、竞赛指导三项特征要素;发展能力包括总结思考、学习提升、探索创新三项特征要素。内隐性能力素质有个性态度和内在动机。其中个性态度包括责任担当、锲而不舍、良好心态、上进心强四项特征要素;内在动机包括爱岗敬业、成就需要、目标追求三项特征要素。根据初步构建的能力素质模型,编制了《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素质状况调查问卷》,内含每类能力素质特征要素的结构化问题,对123名高职院校教学名师和877名非教学名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表明,问卷的结构和信效度良好,验证了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的有效性,为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素质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工具。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能力素质的现状分析,探讨了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等变量对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水平的影响,得出高职院校教学名师的能力素质具有显着性、内发性和特殊性特点。依据教学名师访谈资料的质性分析和问卷数据的量化分析结果,本研究认为影响教学名师成长的主要因素有发展平台、发展环境、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发展平台主要包括学校层次、重点学科(专业)、高级别团队、岗位职务、高级别项目等因素;发展环境主要包括团队氛围、学校政策、职教背景、行业变化等因素;关键人物主要包括领导、导师、同事、专家、亲人等因素;关键事件主要包括职称提升、学历提升、发展机遇、职务提升等因素。依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尝试运用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对高职院校教师招聘甄选、绩效管理、职业规划、培训提升等人力资源管理环节进行创新优化,以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主要举措为运用能力素质模型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测评,测评结果可以作为招聘选拔教师以及对教师工作进行绩效管理的科学依据;高职教师可以根据能力素质测评结果,及时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好规划;高职院校可以针对岗位发展需求和在岗教师的能力素质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胥加美[10](2019)在《中职学校创新型教研管理问题及策略研究 ——以江苏省S中职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新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教研在职业学校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教研对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发挥社会服务等功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其水平的高低是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职业学校教研因为起步较晚,在其教研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一是教研管理思维落后,二是教研管理机制僵化,三是教研管理队伍建设不足,四是教研管理信息化程度有待加强。如果对这些问题不予以重视和改进,势必会影响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对学校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探求和寻找职业学校教研管理的策略势在必行。本文梳理了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文献,归纳分析了国内职业学校教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以S中职学校为例,总结归纳其教研管理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探求提升S中职学校教研管理水平的基本路径,最后提出S中职学校创新型教研管理对策。笔者认为新时代产学研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职业学校创新型教研管理应树立以人为本思想,以现代管理学思想来探求解决教研管理中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职业学校教研水平,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强化校企产学研合作、促进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协调。在新时代背景下,转变教研管理思维,激发职业学校发展;创新职业学校教研管理机制,必须建立起符合当前社会实际、符合各专业实际的经费保障机制、教研管理机制、过程控制机制和多元激励机制等;加强教研管理队伍建设,服务于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提升教研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职业学校创新型教研管理水平大提升。

二、论高职教育以人为本的实施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高职教育以人为本的实施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分析
    2.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要义诠释
    2.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
    2.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类型定位
    2.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向度目标
    2.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
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历史回顾
    3.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渊源
    3.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发展阶段
    3.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宏观成就和向度之囧
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现状考察
    4.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
    4.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4.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主要问题
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问题归因
    5.1 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
    5.2 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
    5.3 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
    5.4 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
    5.5 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
6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彰显策略
    6.1 凝练职业精神标签彰显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核心精神
    6.2 打造职业文化载体增强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显示度
    6.3 促进校企文化有效交流打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彰显路径
    6.4 建立职业文化高效传播机制推进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深化
    6.5 优化文化育人环境浓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氛围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2.3 研究述评
    3.研究思路
    4.研究方法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1.1.1 大思政的内涵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1.2.1 就业概念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2.1.1 劳动分工理论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3.3 职业锚理论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2.4.1 双元结构理论
        2.4.2 人力资本理论
        2.4.3 择业动机理论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3.1 样本结果分析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4.6.1 责任意识
        4.6.2 就业观念
        4.6.3 就业适应
        4.6.4 就业态度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5.1.1 总体目标
        5.1.2 工作原则
        5.1.3 育人模式
        5.1.4 实施内容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5.3.2 职业素养教育
        5.3.3 职业规划教育
        5.3.4 社会实践教育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选题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小结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内容
        (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二)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 适应社会客观需要,培养合格技术人才
        (二) 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实现教育培养目标
        (三) 丰富思想政治理论,促进全面发展需要
第二章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不足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
        (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地位提高
        (二)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明确
        (三)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明显加强
        (四)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 社会对其重视度不足带来的压力较大
        (二) 高职院校的特殊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阻碍
        (三)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仍需创新
        (四)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第三章 我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
        (一) 社会偏见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新挑战的影响
    二、学校层面
        (一)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期待和成长需要
        (二)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三、学生层面
        (一) 思想动态的多样性
        (二) 存在自卑和过度重视就业技能的心理
        (三) 网络资源的依赖性和生活缺乏独立性
第四章 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措施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一) 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
        (二)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
        (三) 培养优秀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干部
    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
        (一) 结合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
        (二) 结合德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三) 结合思想政治专职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工作
    三、坚持以文化育人,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一) 利用文化精神熏陶和引导学生
        (二) 利用学校优美环境和硬件措施去启发学生
        (三) 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去鼓舞学生
    四、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一) 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二)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
        (三) 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通辽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中的新见解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概述
    2.1 教师亲和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
        2.1.1 亲和力
        2.1.2 教师亲和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构成要素
        2.2.1 教学的温情与热情
        2.2.2 深厚的知识素养
        2.2.3 生动形象的话语体系
        2.2.4 恰当的教学方法
        2.2.5 亲和的态度与优雅的形象
    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3.2 心理学相关理论
        2.3.3 教师发展理论
        2.3.4 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
    2.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的现实意义
        2.4.1 有利于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2.4.2 有利于夯实学生思想基础
        2.4.3 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质量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现状调查
    3.1 调查与实施
        3.1.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3.1.2 调查内容与调查问卷设计
    3.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3.2.1 教师亲和力水平
        3.2.2 师生情感沟通
        3.2.3 学生学习态度
        3.2.4 教师职业认同度
    3.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存在的问题
        3.3.1 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3.3.2 教学方法单一
        3.3.3 师生情感交流不足
        3.3.4 教学话语感染力不足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影响因素分析
    4.1 教师自身修养
        4.1.1 知识储备不足
        4.1.2 对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把握不够
        4.1.3 教学艺术方面的欠缺
        4.1.4 缺乏与学生有效沟通
    4.2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4.2.1 学习热情不够,动力不足
        4.2.2 思政课价值性认识存在误区
    4.3 学校相关制度建设
        4.3.1 教师队伍保障机制建设不完善
        4.3.2 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4.4 社会环境
        4.4.1 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
        4.4.2 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
5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教师自身修养
        5.1.1 完善知识结构
        5.1.2 提升职业道德修养
        5.1.3 提升教学艺术水平
        5.1.4 优化话语体系
    5.2 持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5.2.1 实现教学理念创新
        5.2.2 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5.2.3 优化教学方法
        5.2.4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5.3 构建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
        5.3.1 提升师生交往意识
        5.3.2 拓宽师生交往渠道
        5.3.3 建立师生交流机制
    5.4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
        5.4.1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5.4.2 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5.4.3 健全思政课教师培训培养体系
        5.4.4 选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典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和获奖情况

(5)“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四)相关文献综述
        1.关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研究
        2.关于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理念的研究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分析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含义
    (二)“课程思政”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三)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1.“课程思政”观念并未深入人心
        2.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长期存在“两张皮”现象
        3.“课程思政”理念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理论探索
    (一)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异同
        1.教育本质的共性
        2.音乐的功能与作用相同
        3.教学主体的相通
        4.培养目标的不同
        5.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差异
        6.未来职业走向的区别
    (二)国内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概况
        1.国内发展概况
        2.国外发展概况
    (三)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程的必要性
        1.音乐育人的积极作用
        2.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四)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原则
        1.明确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目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2.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本质——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大学生
        3.提倡音乐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德育目标的解读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2.公共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二)思政元素在艺术类课程中的作用
        1.引导作用
        2.提升作用
        3.强化作用
    (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
        1.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2.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3.为高校普及“课程思政”理念提供资源
        4.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进行调查分析
    (一)桂林市三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现状
    (二)对三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访谈调查与结果分析
        1.教师访谈提纲
        2.结果分析
    (三)对三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1.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2.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四)对桂林市三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问题分析
        1.公共音乐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
        2.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3.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4.学生的音乐素养反映出的问题
        5.音乐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问题
五、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思政”理念中的构建与实施
    (一)完善公共音乐教育体制建设,融入“课程思政”理念
        1.更新音乐教学德育理念,提升公共音乐教育地位
        2.建立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德育渗透
    (二)打造优秀公共音乐教学师资队伍,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1.提升公共音乐教师综合艺术修养,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2.创新公共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强化音乐课堂的德育教育
    (三)提升大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发挥音乐艺术的德育功能
        1.拓展大学生的艺术视野,陶冶高尚情操
        2.培养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创新意识
    (四)丰富艺术实践形式,加强校园“课程思政”理念的渗透
        1.营造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2.拓展课外音乐实践活动,开展以红色经典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3.守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基于职业伦理的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
        1. 调查研究法
        2. 文献研究法
        3. 参与观察法
    (五) 本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1. 职业伦理
        2. 礼仪教育
        3. 高职院校
    (二) 理论基础
        1. 凯兴斯泰纳的职业教育伦理化思想
        2. 职业伦理的社会角色论
        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4. 张雪门的职业伦理实践化思想
三、基于职业伦理的高职礼仪教育元理论
    (一) 礼仪的伦理学内涵
        1. 礼仪的本质是伦理规范
        2. 礼仪起源于伦理关系
        3. 礼仪以伦理为核心内容
    (二) 高职礼仪教育的职业伦理内涵
        1. 社会伦理学视角下的职业角色
        2. 构建职业角色意识
        3. 深化职业认同
        4. 协调职业关系
    (三) 职业伦理驱动下的“礼”与“仪”
        1. “份”是高职礼仪教育中“礼”与“仪”的基础
        2. “敬”是高职礼仪教育中“礼”与“仪”的核心
        3. “诚”是高职礼仪教育中“礼”与“仪”的灵魂
    (四) 职业伦理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1. 职业伦理为“准职业人”步入职场打下基础
        2. 职业伦理素养符合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3. 职业伦理促进高职教育质量提升
四、高职礼仪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 高职礼仪教育现状调查调究
        1. 调查方法
        2. 调查对象
        3. 调查内容
        4. 调查结论
    (二) 高职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1. 礼仪教育浅薄刻板化
        2. 礼仪教育机械工具化
        3. 礼仪学习表面形式化
        4. 礼仪学习功利狭隘化
    (三) 高职礼仪教育问题归因
        1. 缺乏对礼仪内涵的探索
        2. 偏重礼仪技术技巧,忽视“诚”的内在体悟与素质提升
        3. 缺乏“敬业”精神支撑礼仪行为,缺乏内在情感认同
        4. 缺乏“准职业人”角色意识,忽视“份”的责任与义务
五、基于职业伦理的高职礼仪教育优化策略
    (一) 深化礼仪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形式与教学水平提升
        1. 以职业伦理支撑高职礼仪内涵教育
        2. 构建礼仪知识体系,突出礼仪教育的综合性
        3. 提升礼仪教学水平
    (二) 关注内在情感体悟与整体素质提升
        1. 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2. 加强传统礼仪文化教育
        3. 重视礼仪知识内化,促进综合素质提升
    (三) 提升职业敬畏与职业信念,激发礼仪情感认同
        1. 开展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提升礼仪教育效能
        2. 以行业专家、职业模范示范教学,诱发情感认同
    (四) 增强“准职业人”角色意识,提升礼仪教育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1. 针对“准职业人”的身份实施礼仪教育
        2. 针对高职学生的层次与需求实施礼仪教育
        3. 增强高职礼仪教育的实用性
六、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职礼仪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职礼仪教育现状访谈提纲
    (一) 针对高职教师的访谈内容
    (二) 针对高职领导的访谈内容
    (三) 针对用人单位的访谈内容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7)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以广东Z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实践教学是培养地方学前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与保障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与现实需求存在着较大差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关于实践教学研究
        (二)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三)关于目前已有研究的评论
    四、理论基础
        (一)冰山模型
        (二)“从做中学”教学理论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相关概念及其理解
    第一节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含义与理解
        一、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含义
        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解
    第二节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含义与理解
第二章 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依据及维度分析
    第一节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依据分析
        一、社会实践人才需求
        二、高校专业发展需求
        三、学生职业发展需求
    第二节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维度分析
        一、实践教学目标
        二、实践教学内容
        三、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
        四、实践教学保障与管理
        五、实践教学评价
第三章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实践教学目标:实践理念明晰,但目标体系尚不明确
    第二节 实践教学内容:实践内容丰富,但综合能力未引重视
        一、重视学科结构,但能力化导向意识不足
        二、强调教学实践,但本土化实践内容缺乏
        三、内容设置丰富,但学生参与感体验感低
    第三节 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实践组织合理,但活动实施成效偏低
        一、实践教学时间设计合理,但实践组织实施成效较低
        二、实践教学空间分配适宜,但学前教育特色空间较少
        三、校外实践教学影响深远,但系统有效跟进指导不足
        四、实践教学实施方式丰富,但现代教育信息平台缺乏
    第四节 实践教学保障与管理:保障管理到位,但力度成效有待提高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范,但需进一步有效管理与运行
        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合理,但需继续加强队伍素质建设
        三、实训场所不足设备缺乏,且实训室功能需进一步完善
        四、实践教学制度保障全面,但实施过程有待进一步规范
        五、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方面,需更加动态灵活的管理方式
    第五节 实践教学评价:重视实践评价,但未发挥其应有功效
        一、评价理念明晰,但评价标准模糊
        二、评价方式合理,但缺乏评价反馈
        三、评价主体多元,但评价对象单一
第四章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校理念较为保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一、建设实践教学的理念较为保守
        二、运行实践教学的环境受到限制
        三、改善实践教学现状的潜力不足
    第二节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缺乏师资支持
        一、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且对实践教学存在理解偏差
        二、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欠缺,过分求“全”忽“专”
    第三节 学生主体意识不强,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缺乏主体建构
第五章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
    第一节 以人为本,构建系统性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一、理念渗透:情怀教育,以人为本
        二、目标制定:清晰规范,具体翔实
        三、目标导向:就业趋向,适应社会
    第二节 内化于心,构建本土性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一、开发设计:内容全面,主体多元
        二、方案修订:专业发展,能力为本
        三、课程构成:立足一线,迎合地方
    第三节 外化于行,构建针对性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体系
        一、时间设计:全程实践,成效提高
        二、空间安排:构成多元,学前为本
        三、校外实践:教师跟进,有效指导
        四、实施方式:突破创新,实践引领
    第四节 软硬兼顾,构建有效性实践教学保障与管理体系
        一、基地建设:园校合作,互通有无
        二、师资保障:内培外引,资格准入
        三、实训场所:设备投入、功能融合
        四、制度管理:制度完善、有效引导
    第五节 以评促教,构建标准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一、评价标准:有理有据,系统规划
        二、评价反馈:形式多样,及时有效
        三、评价客体:由内及外,共同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以及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高职院校
        (二)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
        (三)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
    三、基础理论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二)教育公平理论
        (三)全纳教育理论
    四、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五、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主要类型与其特征
    一、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主要类型
        (一)家庭经济困难型学生群体
        (二)“混日子”型学生群体
        (三)心理障碍型学生群体
        (四)人际交往困难型学生群体
    二、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主要特征
        (一)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特征
        (二)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
        (三)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行为特征
第二章 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综合教育水平
        (二)有助于优化全纳教育理念的执行效果
        (三)有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学习氛围
    二、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一)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
        (二)增强学生教育管理时代性的重要保障
        (三)推动特殊学生群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章 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现状及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目的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目的
        (三)问卷设计及实施
    二、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现状
        (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现状
        (三)行为习惯教育管理现状
    三、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自身原因
        (二)家庭原因
        (三)学校原因
        (四)社会原因
第四章 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自身层面
        (一)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
        (二)鼓励学生及时反馈自身问题
        (三)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心态
    二、家庭层面
        (一)家长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力度
        (二)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配合力度
    三、学校层面
        (一)加强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积极构建全方位服务的管理机制
        (三)尽快构建分类指导的帮扶机制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社会层面
第五章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案例分析
    一、“混日子”型学生群体的个案分析
    二、人际交往困难型学生群体的个案分析
    三、家庭经济困难型学生群体的个案分析
    四、案例的反思与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9)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价值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核心概念
    第三节 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架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学名师的研究
        二、关于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素质的研究
        三、关于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素质模型的研究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二、能力素质模型理论
第二章 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构建
    第一节 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构建设计
        一、模型构建方法
        二、模型构建对象
        三、模型构建流程
    第二节 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结果
        一、外显性能力素质
        二、内隐性能力素质
        三、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
    第三节 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特征要素内涵解析
        一、教学科研能力
        二、管理能力
        三、实践能力
        四、发展能力
        五、个性态度
        六、内在动机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验证及现状分析
    第一节 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验证
        一、验证设计
        二、验证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教学名师能力素质现状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高职院校教学名师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教学名师成长影响因素数据统计
        一、编码统计
        二、问卷量化统计
    第二节 发展平台因素分析
        一、学校层次
        二、重点学科(专业)
        三、高级别团队
        四、岗位职务
        五、高级别项目
        六、其他
    第三节 发展环境因素分析
        一、团队氛围
        二、学校政策
        三、行业发展
        四、职教背景
    第四节 关键人物因素分析
        一、领导
        二、导师
        三、同事
        四、专家
        五、亲人
    第五节 关键事件因素分析
        一、职称提升
        二、学历提升
        三、发展机遇
        四、职务提升
        五、其他
    第六节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的应用分析
    第一节 招聘甄选优秀职教师资
        一、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招聘甄选特点
        二、能力素质测评方法
        三、招聘甄选的流程与方法设计
    第二节 有效管理岗位工作绩效
        一、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绩效管理特点
        二、绩效管理的流程与方法设计
        三、绩效管理的举例分析
    第三节 合理规划教师职业生涯
        一、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教师职业规划特点
        二、职业规划的流程与方法设计
    第四节 科学设计培训提升体系
        一、基于能力素质模型教师培训的特点
        二、培训提升体系的流程与方法设计
    第五节 分析与讨论
研究结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创新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一: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访谈协议
    附录三:高职教师能力素质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四:高职教师成长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后记

(10)中职学校创新型教研管理问题及策略研究 ——以江苏省S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1. 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2. S中职学校建设与发展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分析
        1. 核心概念界定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一、中职学校教研管理现状
    (一) 教研管理思维落后
    (二) 教研管理机制僵化
    (三) 教研管理队伍建设不足
    (四) 教研管理信息化程度有待加强
二、S中职学校创新型教研管理的实践路径
    (一) S中职学校教研概况
        1. S中职学校基本状况
        2. S中职学校教研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3. S中职学校教研管理现状
        4. 学校教研管理存在问题
    (二) S中职学校教研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学校教研定位不精准
        2. 学校教研管理机制不健全
        3. 学校教研队伍实力不精当
    (三) 提升S中职学校教研管理水平的基本路径
        1. 精准定位,规范管理
        2. 立足应用,更新理念
        3. 健全机构,创新机制
        4. 提高素养,打造团队
        5. 建设平台,拓展服务
        6. 打造文化,彰显特色
三、中职学校创新型教研管理的反思
    (一) 转变教研管理思维
    (二) 创新教研管理机制
    (三) 加强教研管理队伍建设
    (四) 提升教研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论高职教育以人为本的实施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D]. 方桐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2]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3]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D]. 李甄.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研究[D]. 薛茸茸.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1)
  • [5]“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D]. 董力纬.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职业伦理的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研究[D]. 黄丹晴.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以广东Z学院为例[D]. 郭利婷. 喀什大学, 2020(07)
  • [8]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研究[D]. 刘艳秋.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 俞亚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10]中职学校创新型教研管理问题及策略研究 ——以江苏省S中职学校为例[D]. 胥加美.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高职教育以人为本的实施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