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对福建水产饲料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入世对福建水产饲料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一、加入WTO对福建水产饲料工业的影响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智禹[1](2014)在《福建主要海藻中几种元素调查及食用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福建海藻中不断被检出有害元素超标,导致部分海藻产品下架,影响了海藻加工、养殖业的发展和相关人员的就业。因此,研究海藻中有害元素无论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抑或是保障福建海藻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选择了福建主要食用海藻紫菜、海带和浒苔开展以下研究:(1)对海水、沉积物和海藻中有害元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福建各个海藻养殖区海水和沉积物中的有害元素Cu、Pb、Zn、Cd、Cr、Hg和As的含量差别较大,最高达10倍以上,不同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有害元素含量变化没有明显规律;福建不同海域紫菜、海带和浒苔中有害元素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以A1含量最高,海藻加工前后各种有害元素未出现明显变化,说明海藻加工过程未受到有害元素污染。(2)论文首次开展了海藻对有害元素的富集研究。采用双箱动力学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紫菜、浒苔和海带中有害元素Cd、Pb和Al的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紫菜对Cd、Pb和Al的富集及浒苔对Cd和Pb的富集作用均符合双箱动力学模型,回归模型达到极显着,且富集速率Ka均达到显着水平;浒苔中A1的富集规律符合Logistic回归,紫菜和浒苔对Al的富集作用比对Cd和Pb的富集作用强。海带生长过程中,前70 d有害元素Pb和Cd的含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前期上升幅度较大;整个生长过程,Al的含量在111~401 mg·g-1之间,总体上呈波动式上升趋势。(3)对Al、As、Pb、Cd和Hg五种有害元素形态进行了研究。海藻中的砷主要以有机砷为主,大部分海藻中无机砷含量在1 mg·kg-1以下;Cd在三种海藻中的化学形态主要以氯化钠提取态Cd的形式存在,其含量占总Cd的比例为68.9%~81.7%;Pb的形态以氯化钠提取态为主,乙醇提取态和醋酸提取态次之;海藻中的总Al含量虽然很高,但大部分以难溶态Al的形态存在,占总Al的比例最高可达82.89%;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海藻总Hg中甲基汞所占的比例都很小。(4)论文首次了开展了海藻中有害元素在动物中代谢及毒性研究。通过小鼠试验,对海藻中有害元素Al、Cd和Pb进行了短期富集代谢和蓄积性代谢研究,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相关解毒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海藻中有害元素对小鼠的体重、脏器指数以及有害元素富集影响相对试剂组较小,试剂组中促进有害元素外排作用基因(GST)及去除活性氧基因(CAT)表达量较高,GST、CAT两个基因表达量远高于海藻组,海藻组的MT与HSP70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试剂组高,海藻中有害元素基本上未对机体产生影响。(5)首次研究了三种海藻中有害元素Pb、Cd、Al、As(无机砷)暴露评估,儿童的EDI最高,中老年次之,青壮年最低。不同年龄人群每天食用海藻的Pb摄入量占PTDI均在5%以下,不同年龄人群每天食用海藻的Al、Cd摄入量占PTDI 比例略高,儿童每日人均海藻Al暴露量最高。总体而言,福建海藻Pb、Cd、Al、As(无机砷)摄入量远远低于PTDI。最后,本文根据海藻生长海域污染情况、海藻的结构特点、海藻中有害元素的总体含量及形态分析、海藻对有害元素的富集、海藻中有害元素的毒性研究以及海藻中有害元素的暴露评估结果,提出了海藻标准中Pb、Cd、Al、As(无机砷)的建议限值。

檀云坤[2](2012)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在两岸经贸乃至两岸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两岸经贸合作,农业为先、农业为重。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取得显着成效。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两岸经贸合作的密切发展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的全面实施,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化。作为区域农业合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未来的路要怎么走?目前,理论界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闽台农业合作的研究不少,而对ECFA背景下两岸农业合作问题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对海峡两岸农业领域的一体化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尚无明确定义;对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也不少,但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来分析。笔者认为,海峡两岸农业区域合作是“一个中国之内的两个不同经济主体或两个单独关税区”之间的合作,鉴于海峡两岸关系的复杂性、特殊性,不能简单运用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欧盟模式、东欧模式等国外经验或理论的推演,来寻找两岸农业区域合作问题的解决办法。为此,在论文前期研究中首创提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观点,并对其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在大陆和台湾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农业合作不断推进的基础上,以获取海峡两岸农业经济集聚效应、协调效应和互补效应、增进两岸农民福祉为宗旨,以降低两岸交易成本、促进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在两岸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目标,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加强政策协调,消除制度障碍,实现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过程或状态。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沿着“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的轨迹步步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但是,两岸农业在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两岸农产品贸易虽然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仍然存在着双向流动不畅、贸易总额偏小等问题;两岸农产品贸易仍存在障碍,贸易成本仍然偏高。两岸农业产业合作虽然表现为不断升级态势,但仍存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受限、农业技术溢出效益低、“双赢”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存在障碍,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两岸在农业经营管理、农民合作组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了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如何消除贸易障碍,降低两岸农产品贸易成本;消除要素流动障碍,提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的有利效应;缩小经营管理水平差距,提升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本研究从海峡两岸的实际出发,结合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构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理论分析框架,分析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分析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目标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为推进两岸农业合作,乃至两岸经贸交往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对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得出若干研究启示。第二,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运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产业分工和竞争优势、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非博弈合作和博弈合作理论,结合两岸农业合作发展的实践,对两岸农业合作的机理进行探讨,并建立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分析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通过对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发展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两岸农业一体化的一般规律。第四,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通过对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天福集团、台湾农民创业园三种促进一体化类型的分析,验证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规律。第五,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重点分析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通过引力模型,以水果贸易为例,实证分析关税税率下降对两岸的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第六,研究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运用双对数回归模型,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两个维度,实证分析要素流动对两岸农业发展的影响;结合两岸农业合作的有关数据,分析两岸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流动情况和流动障碍。第七,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发展趋势;提出合作模式选择的4条原则,选择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合作模式。第八,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两岸农业协调机制、培育两岸农业物流产业、促进两岸要素双向流动、提升两岸农业合作实效、突出闽台区域先行先试等五方面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必然趋势。从实践角度来看,两岸农业合作是“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逐步深化的过程。当前,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ECFA的签署和实施,以及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为进一步深化两岸农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两岸农业的比较优势,即两岸在农业发展阶段、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产品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和动力;合理两岸农业分工、合作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是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潜力所在。虽然,两岸农业合作还存在政治、经济、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增加了合作的成本,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入,这些制约因素将逐步得到消除,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迎来一个全新阶段,实现其终极目标——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即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和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二)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目标推进过程中,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农业产业的分工往往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并依托一定的载体,或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两岸农产品物流推动、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集群发展等合作类型,对加快两岸农业一体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三)两岸农产品贸易问题主要是政治层面的问题,两岸的政策因素增加了农产品的贸易成本。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比较低,两岸贸易成本仍比较高。关税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不显着,农产品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有较大的影响;两岸直航有效地促进了两岸的农产品贸易,但目前仍要绕经第三地转口进入大陆或台湾,导致运输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农产品流通不应有关税,应该是个物流的范畴。大陆方面可以在前期对台湾开放部分农产品的基础上,对台湾农产品全面开放,对台湾所有输入农产品在原产地的条件下实行“零关税”,促进两岸农产品的贸易,提高人民的福利指数。(四)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有利无害。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不但对台湾地区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农产品进口、劳均农业产值均没有显着影响,台湾当局所担心的“替代出口效应”、“逆进口效应”等引起的“贸易抑制效应”、岛内农业“空心化”问题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拓展了台湾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台湾当局对台商赴大陆农业直接投资设限,是基于“选举政治”等政治因素的考量。(五)两岸农业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台资农业企业的示范性、带动性还不够,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省的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劳均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均没有显着影响,可能是由于投资规模小、引进层次低、技术溢出效益低、产品内销化趋势明显和辐射范围窄等因素而致。今后工作中,要对两岸农业合作的重点和方向重新定位,促进对台引进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更加注重推广、更加注重实效、更加注重“双赢”,让广大农民能够分享对台合作的成果。(六)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不畅通,两岸农业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最主要的障碍来自台湾当局对大陆农业投资和技术输出的限制和陆资赴台投资农业的限制;同时,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中遇到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金融支持不够、产品市场销售不畅、土地获取困难等各种要素流动障碍。(七)两岸农业合作在不同的阶段其合作模式和特点不同,政府在政策选择上要有利于资源优配、互利双赢、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服务,促进合作模式的多元化。

福建省水产学会,福建省水产研究所[3](2012)在《福建省水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该文系统深入地总结了福建省水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的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水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的发展动态,预测了我省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剖析了当前学科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省水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发展的思路、目标及战略任务,以及产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并针对制约我省水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出了应对措施与战略对策,对引导我省水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发展方向、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岳宁[4](2010)在《基于食品贸易发展的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食品消费和贸易大国。近年来,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以安全、卫生、健康和防止疫病疫情传入为由,打着保护人类与动植物生命健康、维护工农业生产安全的旗号,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定的检验检疫要求数量越来越多,我国出口食品产品遭拒时常发生。进口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同样严峻。各地检验检疫机构频频报告进口食品中检出农药、兽药、致病微生物和重金属等危害物质。鉴于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安全日益关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WTO/SPS通报量逐年增加,在食品安全性的提高是以科技发展为基础的共识下,基于风险和科学的贸易要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际间尤其是发达国家集团纷纷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和发展战略的研究,以期科学指导其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并进而在国际食品贸易中取得主动地位。本研究首先对我国近年来进出口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地分析,主要以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和欧盟食品安全的新法规为主要案例,分析研究了国际进出口食品安全的新要求,并以我国茶叶贸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欧盟茶叶标准的变化对中国茶叶贸易的影响。揭示了我国积极而有效地发展食品国际贸易的根本路径就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性的未来趋势展开了研究,认为未来我国对进口食品需求量的扩大将进一步诱发安全性问题,而由于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影响食品质的安全问题,以及重大食品安全技术的关键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未来我国出口食品的安全性面临巨大考验。其次,从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技术构成入手,研究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科技支撑体系的关系,探讨了主要食品贸易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相关技术发展态势,强调了科学的风险评估技术、检测监测技术、溯源预警技术以及食品全程控制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接着,总结了发达国家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部分发达国家的进出口食品安全体系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分析全球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发展演化的基础上,对我国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构成、特点进行了阐述,并以残留检测技术为例,论述了我国食品安全技术需求与国际食品安全新要求之间的匹配性问题。对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进行了评价。认为我国必须积极追踪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科技发展动态;针对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确定关键技术领域,优先发展食源性危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进一步发展更加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加快发展食品中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控制技术;这是形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体系的基础。之后,本研究在我国食品安全技术、食品安全技术标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出口食品安全隐患的机制,检验检疫设备与实际需求间反差等四个层次上展开了分析,为完善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政策框架提供支撑。最后,在总结了国家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研成果鉴定办法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体系建设,提出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科学设置检验检测机构,合理整合检验检测资源,加强核心检测技术研究,完善第三方检测及认证机构建设,加强食品安全软科学的研究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为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现有的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以及快速反应机制提出建议,提高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从而将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控制从“消极、被动、事后和弥补”提升为“积极、主动、事前和预防”,切实有效地减少我国每年因出口遭拒带来的一系列损失,同时为进口食品的安全性给与充分的监控,为我国赢得对外食品贸易的主动权。

陈昌洪[5](2008)在《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四川生猪具有低成本生产优势、数量优势和价格比较优势,但是由于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营销手段落后和技术壁垒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生猪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国际竞争力弱,生猪产业的比较优势未能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国内生猪产品市场由供需平衡转变为供应相对充足和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背景下,研究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变动规律和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提高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促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内对农业竞争力研究的论着较多,但是针对生猪国际竞争力的专门研究很少,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至今仍是空白。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采用计量经济分析和统计分析等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利用“六因素模型”深入分析影响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建立生猪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生猪国际竞争力进行科学测定,为提高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导论。从加入WTO后四川生猪产业发展所处国内外环境出发,着重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生猪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动态作了较为全面、客观的综述和评价,指出了可借鉴的主要理论、重要观点和基本方法以及研究中的不足。文献综述表明探索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提高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生猪国际竞争力的测定方法,依然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根据研究目的和关键问题,构思出本文研究的思路,研究方法,总结了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生猪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本章在导论的基础上,首先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结论,结合生猪产业特点,界定了生猪国际竞争力,认为其本质是比较生产力,是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与竞争力环境的统一体。其次,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和创新理论,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阐明了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生猪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因素;交易效率是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市场条件;创新是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动力和根本途径。最后,指出本研究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同时综合运用创新理论,构建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创新优势相结合的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是竞争力的客观基础,竞争优势是竞争力的现实态势,创新优势是竞争力持续的源泉,三者的本质都是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创新优势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从静态走向动态。第三章.四川生猪生产、贸易、消费及国际比较分析。本章运用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利用详实的数据分析了四川生猪生产、贸易和消费情况,并与世界生猪生产和出口大国进行了比较,对国外生猪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丹麦、美国和巴西等国家在提高生猪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经验进行了剖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四川生猪具有生产优势和数量优势,但是生猪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在深加工和产业化方面存在不足,在生产方式、技术支持和疫病监控等方面与丹麦和美国差距大,在生产成本上受到巴西生猪的挑战。二是在国际市场上,四川生猪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质量水平不高,与巴西的猪肉竞争激烈,形成相互替代关系,同时受制于国外技术壁垒,竞争力弱。三是国外强大的猪肉需求,特别是周边国家的猪肉需求,为四川生猪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前提条件,也是四川生猪产品的机会所在。四是四川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适用条件,有选择地借鉴吸收丹麦、美国和巴西等国提高生猪国际竞争力的经验,为我所用。第四章.影响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本章以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借鉴波特“钻石”模型构建了生猪国际竞争力“六因素模型’’,采用因素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影响四川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撑条件、生产、储运、经营主体状况、政府作用和机遇等因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剖析,研究发现:四川生猪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禀赋良好,但是与先进国家差距明显;猪肉国内需求持续增长并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四川种猪研发成效显着、繁育及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健全,但是科技水平较低: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快速发展为四川生猪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生猪屠宰及加工业发展较快但水平较低;农户散养的生产方式不适应生产发展需要、规模化养殖受环境压力大;加强猪肉供应链管理是生猪储运发展的方向;股份合作型龙头企业是生猪经营主体发展方向;政府在生猪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支持有限;生猪产业发展面临多种机遇。第五章.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本章以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为指导,应用系统论原理,结合生猪产业特点,设计了竞争绩效评价指标群和竞争实力评价指标群,建立起较系统的生猪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竞争绩效评价指标群包括:国际市场占有率(MS)、出口渗透率(EPR)、出口导向率(EOR)、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固定市场份额模型(CMS)。竞争实力评价指标群包括价格竞争力、成本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市场营销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和生产竞争力等方面的指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测定,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四川猪肉主要以国内销售为主,外向型程度不高,能出口的猪肉具有较大的贸易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但是与丹麦、加拿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四川生猪具有成本价格优势,但综合竞争力较弱。三是四川生猪的质量安全竞争力较弱,但正在逐步提高。四是生猪市场营销竞争力较差。五是生猪技术竞争力不强。六是生猪生产竞争力提高快,但与国外生猪生产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大。第六章.提升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本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借鉴国际上提升生猪国际竞争力先进经验,结合四川生猪产业发展的实际,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面提出提升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六大主要对策措施:完善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生猪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加强生猪产业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方式变革;提高生猪市场交易效率;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徐桂鹏[6](2008)在《福建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频频遭遇国外以质量、卫生和技术标准为借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出口规模受到制约,造成很大损失。出口受阻的农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进而扩展到畜产和水产品。中国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受到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造成每年约90亿美元的损失,福建也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灾区。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多领域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不乏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特别是国外关于技术壁垒测定方法的研究已有重大突破。但由于定义的含糊与测量的困难,定性研究仍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分析范式,而且研究深度、研究角度等方面还在不少问题。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寡头竞争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实际调查研究、相关统计年鉴、政府部门的数据资料库。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与实际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福建省农产品贸易发展状况、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重点分析福建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战略调整、主要应对主体的对策选择与实施。研究表明,福建出口的农产品中,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国际竞争力优势比较明显,资本密集型等产品不具备竞争优势。另外,福建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情况比较严重,这一状况主要是由外因和内因造成的。外因主要体现在国际上对我国的歧视等;内因主要可以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行业层面进行探讨;农户本身与技术性贸易壁垒并无直接的关系。通过对某些企业深入调查发现,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过程中,均有自己的主体定位和职能选择,政府与企业的作用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点。从目前福建对外投资的物质基础看,农产品出口企业加大自主开发力度,积极参与对外直接投资将有可能成为防范、避免和成功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战略和有效途径。

张玫[7](2007)在《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水产品生产与出口第一大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水产品产量不断增长,一直居世界首位。2002年中国水产品出口额首次超过泰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水产品出口国,直到2006年仍然保持这一优势地位。但中国在水产品生产量与出口额上的绝对优势并不等于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从现实情况看,中国水产品生产与出口还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因素,诸如:养殖生产基础条件较差、配套程度不高、药物和有害物残留超标,以及相关产业发展滞后等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水产品的质量水平的提高、限制我国水产品生产资源优势的发挥,也使我国水产品出口受进口国不断升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中国水产品要想在未来国际市场上获得发展机遇,需要从依靠资源比较优势转向全面提高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因此,全面地对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探讨提升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途径与措施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对世界及中国水产品生产与贸易的状况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世界水产品产量增长迅速,主要依赖于养殖产量的增长;中国养殖水产品产量已占世界产量半数以上;中国水产品生产和出口贸易在世界水产品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出口额多年连续居世界第一位,进口额也逐渐增长,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出口;2002年以来中国水产品出口平均价格有所增长,深加工品比重逐渐提高对其起到重要作用。(2)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从出口业绩上看,无论是分种类还是总体上考察,中国水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水产品竞争实力上看,中国水产品出口平均价格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相比不低,但分种类价格在主要出口市场上处于中低水平,反映出我国水产品属“中低档货”的现状;对质量升级指数计算结果表明,中国水产品质量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3)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从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一是从中国签订的相关国际协议来分析。结论是:加入WTO后进口关税的降低,不仅不会对我国国内水产品市场带来冲击,而且会促进我国水产品加工业降低生产成本,原因在于进口水产品中大多数是价格相对价廉的加工原料或养殖饲料;技术性贸易壁垒虽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一大障碍,但“倒逼机制”对我国水产品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促进作用;中国与日本、韩国与越南渔业协定的实施,直接减少我国近海捕捞范围,减少加工原料的供应,使水产加工业原料上更加依赖进口;国际渔业补贴的改革趋势有利于我国水产品出口公平贸易。二是基于波特模型,对国内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水产品生产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具有生产成本上的优势;相关产业的发展制约着水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外水产品消费偏好差异大,不能促进水产品竞争力提升;水产加工业的企业规模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最大,其次是水产加工业的资本密集度,第三是利用外资。(4)探讨了提升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措施,主要包括:积极调整海洋捕捞和养殖生产结构,合理利用可养水面;加强水产品生产的监管力度,提高水产品质量;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强行业协会作用,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多方着手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政府加强对渔业生产的补贴。本文主要创新点是:从产品出口业绩与产品出口实力两个方面入手,构建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用于中国水产品竞争力的实际测定;设计了水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得出中国主要水产品在主要出口销售市场上的质量竞争力有所提高的结论;首次将灰色关联分析法运用于相关因素对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定量研究,得出的结果是:水产加工业的企业规模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最大,其次是水产加工业的资本密集度,第三是利用外资。

山世英[8](2006)在《中国水产业的经济分析:生产、加工、对外贸易》文中指出中国是水产品生产、加工、对外贸易大国,水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我国水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长期以来粗放的经营方式过分注重产量增加,忽视质量提高,忽视水域资源与环境的养护已经严重影响到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入WTO以后,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水产品市场必将受到巨大影响。因此,在分析全球水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现状及其前景的基础上,对中国水产业进行较为系统的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探索水产业的发展规律以及实现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对于填补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不足,形成“中国水产业经济研究"理论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本项选题通过对中国水产业的经济分析,研究中国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项研究运用经济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博弈分析等理论和方法,研究水产品生产、加工、对外贸易的历史及现状,针对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论文除导言外共有6章,主要观点和研究结论如下:(1)水产业的经济特性决定了世界水产业的发展。由于水产品生产的资源和劳动密集特征,沿海海岸线长、人口多、欠发达国家水产品产量高,发达国家、海岸线短、内陆水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水产品产量低。由于水产品消费具有两重性、水产品需求弹性大的特点,发达国家对水产品需求量大,而发达国家的资源较少分配到水产品生产上,这就决定了水产品国际贸易比较活跃,并且高价值水产品流向发达国家。由于水产品的易腐特性,国际水产品贸易主要品种为水产加工品。由于世界人口的大幅度增加,水产资源日益衰竭,水域环境的日益恶化,一段时间内水产品产量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随着各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品消费量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这一方面会提高水产品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会进一步促进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繁荣。发达国家水产品进口将继续增加,发展中国家出口水产品赚取外汇的局面将继续维持。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注意到水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保护渔业资源环境、提高水产品质量方面开始学习发达国

王征南[9](2005)在《新时期我国饲料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饲料工业是现代养殖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既有效地利用了现有农业资源,又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物性食品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保障。饲料产业决定着畜牧业的发展前途,是发展畜牧养殖业、实现畜牧养殖业现代化、商品化的重要手段,同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饲料工业上连种植业,下连养殖业,因此发展饲料工业对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缓解我国粮食安全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发展饲料产业有着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新的形势下,饲料工业的发展有着新的内容,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新形势下饲料工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结合国内外饲料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对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做了全面的分析,并研究了饲料工业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本研究主要包括八章的内容。第一章:饲料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本章节主要说明饲料工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其持续健康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有序运行、增强我国养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章:国外饲料工业发展历程。本章节主要对国外饲料工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了分析说明。第三章:国内饲料工业发展现状、主要经验、取得成就及存在问题。本章节比较全面的分析了国内饲料工业的发展现状,同时总结了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并提出了现在仍旧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国内饲料工业面临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在加入WTO,饲料工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有新的发展趋势,本章节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饲料市场供需分析与发展预测。本章节在分析了我国畜牧业发展趋势、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变化趋势以及饲料工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对我国饲料市场的供求平衡做了分析研究,并预测了饲料市场的需求增长。第六章:“十一五”期间饲料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及主要任务。第七章:“十一五”期间饲料工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及相关建议。本章节分析了饲料工业发展的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有用的建议。第八章:“十一五”发展战略的效益分析。本章节分析说明了饲料工业发展战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陈洪德[10](2004)在《加入WTO对福建茶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资料来源于福建统计年鉴、福建经济年鉴及与茶叶经济、WTO农业条款有关的着作、期刊。作者在参阅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建国后50年来福建省茶叶生产与市场销售的历史变迁分析入手,认为政府宏观政策、科技发展水平、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知名品牌的创建和行业信息化以及标准体系建设等七个方面是影响茶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茶叶深加工是延伸茶业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的重要途径。 通过分析WTO关于农产品贸易的相关条款,指出政府在“绿箱”政策方面仍有较大的实施空间;根据政府对农产品的补贴水平,提出应加大和调整“黄箱”政策支持,以便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同时指出,加入WTO不仅增大了茶叶出口的机会,也可以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有利于涉茶企业按照现代企业标准进行规范管理,增强企业在国际茶叶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有利于引进技术、利用外资、促进茶叶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进而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增强出口企业竞争力。但是,由于福建茶叶企业规模较小、生产管理水平较低、生产成本高,在入世初期将受到较大冲击。 通过分析,作者认为加入WTO后,在政府宏观调控方面应实施积极的农业政策,增加对茶业科研、推广体系的投入,加强对茶农和茶叶企业的培训。进一步完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检测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农药残留量,促进企业重组,强化行业协会的作用,实施品牌战略,对于实现茶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加茶农收入将有重大意义。

二、加入WTO对福建水产饲料工业的影响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对福建水产饲料工业的影响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主要海藻中几种元素调查及食用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主要经济海藻及生产贸易状况
        1 海藻概况
        2 主要经济海藻
        3 海藻生产贸易概况
    第二节 海藻中有害元素污染的研究进展
        1 有害元素污染问题的研究
        2 有害元素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海藻中有害元素及食用安全研究
        1 海藻中有害元素研究概况
        2 食品食用安全研究简介
        3 国外食品食用安全研究现状
        4 国内食品食用安全研究现状
    第四节 本文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福建主要海藻有害元素含量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藻对有害元素的富集规律研究
    第一节 坛紫菜对Cd、Al和Pb富集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浒苔对Cd、Al和Pb富集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海带对有害元素富集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藻中有害元素形态分析
    第一节 海藻中As的形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海藻中Cd的形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海藻中Pb的形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海藻中Al的形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海藻中Hg的形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藻中有害元素在小鼠脏器中的富集代谢及毒性研究
    第一节 短期富集代谢及毒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长期(90 d)富集代谢及毒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海藻中有害元素的膳食暴露评估及限值研究
    1 海藻Pb、Cd、Al和As暴露评估[203]
    2 我国海藻中有害元素限量标准探讨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本研究资助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名词缩写
致谢

(2)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内容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
    2.2 海峡两岸经贸合作
    2.3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
    2.4 研究启示
3 基本构想、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基本构想
        3.1.1 基本概念
        3.1.2 基本内涵
    3.2 理论基础
        3.2.1 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
        3.2.2 贸易效应与投资效应
        3.2.3 产业分工与竞争优势
        3.2.4 交易成本与机会成本
        3.2.5 两岸合作的政策博弈
    3.3 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
    4.1 农业合作基础
        4.1.1 农业发展阶段
        4.1.2 农业产业结构
        4.1.3 农产品市场
        4.1.4 农业生产要素
        4.1.5 农业经营管理
        4.1.6 农产品生产成本
    4.2 农业合作现状
        4.2.1 农业合作发展历程
        4.2.2 农产品贸易
        4.2.3 农业直接投资
    4.3 存在主要问题
        4.3.1 农产品贸易
        4.3.2 农业直接投资
    4.4 本章小结
5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实证分析
    5.1 农产品物流推动实证:两岸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
        5.1.1 基本运作情况
        5.1.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5.2 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实证:天福集团
        5.2.1 基本运作情况
        5.2.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5.3 产业集群发展实证:台湾农民创业园
        5.3.1 基本运作情况
        5.3.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海峡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6.1 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
        6.1.1 研究方法选择
        6.1.2 产品选择与数据来源
        6.1.3 两岸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相关性
    6.2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2.1 大陆农产品贸易政策
        6.2.2 台湾农产品贸易政策
        6.2.3 两岸农产品贸易政策比较
        6.2.4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2.5 影响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其他因素
    6.3 关税税率降低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3.1 研究方法选择
        6.3.2 研究对象概述
        6.3.3 引力模型构建
        6.3.4 研究数据来源
        6.3.5 回归分析结果
        6.3.6 研究结论
    6.4 本章小结
7 海峡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7.1 生产要素流动对海峡两岸农业发展的效应
        7.1.1 台商对大陆直接农业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
        7.1.2 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
    7.2 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7.2.1 土地要素流动
        7.2.2 劳动力要素流动
        7.2.3 资本要素流动
        7.2.4 技术要素流动
        7.2.5 经营管理要素流动
    7.3 本章小结
8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模式选择
    8.1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8.1.1 发展机遇
        8.1.2 发展趋势
    8.2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
        8.2.1 基本原则
        8.2.2 总体导向
        8.2.3 模式选择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4)基于食品贸易发展的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方法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课题结构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
        2.1.1 食源性危害和食源性疾病
        2.1.2 食品安全
        2.1.3 SPS 和TBT 协议
    2.2 食品安全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
        2.2.1 风险分析
        2.2.2 食品安全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
        2.2.3 食品安全控制技术
        2.2.4 食源性危害关键技术
第三章 进出口食品安全的新要求及对中国食品贸易的影响
    3.1 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解析
        3.1.1 实施背景
        3.1.2 主要内容
        3.1.3 基于科学性的评判
        3.1.4 实施前后中日农产品出口制度的比较
    3.2 欧盟新食品安全法规的内容及特点
        3.2.1 欧盟食品法((EC)No.178/2002)
        3.2.2 欧盟食品卫生条例((EC)No.852/2004)
    3.3 食品安全标准与食品贸易:理论分析框架
        3.3.1 食品贸易中止
        3.3.2 食品贸易进行
        3.3.3 协商解决
    3.4 国际食品安全新标准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3.4.1 世界茶叶贸易现状分析
        3.4.2 以植物源性食品茶叶为例的实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进出口食品的安全性考察
    4.1 出口食品
        4.1.1 出口贸易量
        4.1.2 出口的主要品种
        4.1.3 出口的市场结构
        4.1.4 出口食品的安全性
    4.2 进口食品
        4.2.1 进口食品贸易情况与主要品种
        4.2.2 进口食品安全性
        4.2.3 问题进口食品的典型性案例
    4.3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性的未来趋势
        4.3.1 对进口食品需求量扩大将进一步诱发安全性问题
        4.3.2 出口食品的安全性面临巨大考验
第五章 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技术构成与发展态势
    5.1 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技术构成
        5.1.1 风险评估技术
        5.1.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5.1.3 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
        5.1.4 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控制技术
    5.2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科技支撑体系的关系
    5.3 主要食品贸易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相关技术发展态势
        5.3.1 国际食源性(化学性与生物性)危害关键检测技术发展态势
        5.3.2 国际食源性疾病的危害监测和预警技术发展
        5.3.3 食源性危害的人群暴露评估和健康效应研究
        5.3.4 食品安全性评价技术发展态势
        5.3.5 食品供应过程安全控制技术发展态势
第六章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发展演化、基本构成
    6.1 全球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发展演化
        6.1.1 全球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6.1.2 全球食品安全管理发展演变
    6.2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构成及其发展演变
        6.2.1 我国食源性危险评估技术的发展
        6.2.2 中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
        6.2.3 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及技术的发展
        6.2.4 中国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的发展
        6.2.5 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控制技术的发展
    6.3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特点
        6.3.1 食源性危害性评估技术:初显成效但应用面仍较为局限
        6.3.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体系落后且技术水平不高
        6.3.3 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效果良好但覆盖的污染物数量有限
        6.3.4 安全性控制技术:优先应用于大城市而链条较短
    6.4 我国食品安全技术需求与国际食品安全新要求的匹配性
        6.4.1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匹配情况
        6.4.2 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匹配情况
    6.5 我国现行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相关评价
        6.5.1 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下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
        6.5.2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取得的成就
        6.5.3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与食品出口稳定增长:以浙江省蜂产品及水产品为例
        6.5.4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与出口食品安全保障
        6.5.5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有没有保障进口食品安全?
第七章 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
    7.1 主要发达国家科技支撑下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7.1.1 美国
        7.1.2 欧盟
        7.1.3 加拿大
        7.1.4 日本
    7.2 发达国家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发展趋势
        7.2.1 立法与时俱进,注重实效
        7.2.2 致力于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
        7.2.3 检验检测快速化、智能化、便携化
        7.2.4 食品安全追溯技术的发展趋势:RFID 技术与条码技术有机结合
        7.2.5 食品安全的全程控制化
    7.3 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7.3.1 管理决策部门非常强调公共健康和消费者福利
        7.3.2 采用更加严格且范围更广的食品安全标准
        7.3.3 确保食品安全的HACCP 的采用
        7.3.4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责任
        7.3.5 实行食品溯源管理制度
        7.3.6 全面推行危险性分析方法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差距:基于国际比较
    8.1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8.1.1 检测技术
        8.1.2 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加工食品安全性评估
        8.1.3 全程控制技术
    8.2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检验检疫资源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8.2.1 检测机构设置和能力验证
        8.2.2 检验检疫资源开发利用
        8.2.3 检验检疫机构中人员配置
    8.3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8.3.1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布控
        8.3.2 食品质量安全法规
        8.3.3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8.3.4 缺乏食品安全系统监测与评价材料
        8.3.5 危机确认—应急和预警体系与国外差距很大
第九章 完善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若干建议
    9.1 完善检验检疫监测体系
        9.1.1 科学设置检验检测机构,合理整合检验检测资源
        9.1.2 加强检验检疫核心技术研究
        9.1.3 完善第三方检测及认证机构
    9.2 加强食品安全软科学的研究
        9.2.1 探讨加强企业诚信经营的措施
        9.2.2 研究应对国际上食品安全贸易壁垒的措施
        9.2.3 客观评价科研成果
    9.3 继续加大对食品安全科研工作的投入
        9.3.1 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
        9.3.2 建立健全促进食品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激励机制,培育企业成为食品安全科技投入的主体对象
主要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3.1 国外研究动态述评
        1.3.2 国外研究进展评介
        1.3.3 国内研究动态述评
        1.3.4 国内研究进展评价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调研情况及数据来源说明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生猪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
    2.1 生猪产业特点及其国际竞争力分析
        2.1.1 生猪产业特点
        2.1.2 生猪国际竞争力分析
    2.2 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
        2.2.1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2.2.2 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条件
    2.3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创新优势与生猪国际竞争力关系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川生猪生产、贸易、消费及国际比较分析
    3.1 四川生猪生产及国际比较分析
        3.1.1 四川生猪生产分析
        3.1.2 四川生猪生产的国际比较分析
    3.2 四川生猪贸易及国际比较分析
        3.2.1 四川生猪贸易分析
        3.2.2 四川生猪贸易的国际比较
    3.3 四川生猪消费及国际比较分析
        3.3.1 四川生猪消费分析
        3.3.2 四川生猪消费的国际比较
    3.4 提升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3.4.1 提升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经验
        3.4.2 国际经验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4.1 生猪国际竞争力“六因素模型”
    4.2 生产要素条件
        4.2.1 基础要素
        4.2.2 高级要素
    4.3 需求条件
        4.3.1 国内需求增长和需求结构变动趋势
        4.3.2 国内需求国际化
    4.4 相关和支撑条件
        4.4.1 种猪研发、繁育及技术推广体系
        4.4.2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4.4.3 生猪屠宰及加工
    4.5 生产、储运、经营主体状况
        4.5.1 生产主体状况
        4.5.2 储运主体状况
        4.5.3 经营主体状况
    4.6 政府作用
        4.6.1 创造与维护有效率的生猪产业市场
        4.6.2 产业政策
        4.6.3 国际贸易政策
    4.7 机遇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测度
    5.1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5.1.1 生猪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测定生猪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5.2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具体评价
        5.2.1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绩效评价
        5.2.2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实力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升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6.1.1 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法规体系
        6.1.2 完善生猪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
    6.2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6.2.1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6.2.2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监管体系
        6.2.3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6.2.4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信息体系
        6.2.5 建立生猪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疫病综合防控体系
    6.3 加强生猪产业先进科学技术研发推广应用
    6.4 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方式变革
        6.4.1 创新生猪产业发展机制
        6.4.2 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猪产业中介组织
        6.4.3 推进垂直一体化的安全猪肉生产方式
    6.5 提高生猪市场交易效率
        6.5.1 构建现代化生猪产业物流体系
        6.5.2 实施品牌化营销战略,努力开拓多元国际市场
        6.5.3 适时推出生猪期货
    6.6 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6.1 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的原因剖析
        6.6.2 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6.6.3 加强生猪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福建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3 研究流程与论文结构框架
        3.1 研究流程
        3.2 论文结构框架
    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回顾
    1 国外文献回顾
        1.1 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特点、分类和本质
        1.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1.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测定方法
    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1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
        2.2 关于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
        2.2.1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
        2.2.2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分析与研究方法
        2.2.3 关于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与措施研究
    3 若干启示
第三章 研究背景
    1 福建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总体状况
        1.1 福建农产品出口的特色产品及特点
        1.2 福建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及特征
        1.3 福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
    2 福建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
        2.1 福建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总体状况
        2.2 福建主要出口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
        2.2.1 福建水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
        2.2.2 福建省食用菌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
        2.2.3 福建蔬菜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
        2.2.4 福建水果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
        2.2.5 福建茶叶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
第四章 研究框架
    1 寡头竞争理论
        1.1 寡头竞争理论
        1.2 寡头竞争模型下的企业行为分析
    2 公共选择理论
        2.1 公共选择理论
        2.2 公共选择理论下的政府与消费者行为分析
    3 规模经济理论
        3.1 规模经济理论
        3.2 规模经济理论与技术性贸易壁垒
第五章 福建农产品出口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1 国际方面的因素
        1.1 国际上对我国的歧视
        1.2 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护国内市场的重要手段
        1.3 国际上保护环境和保护人类健康的兴起与发展
        1.4 WTO规则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留下合法性空间
        1.5 西方国家农业集团强大的政治势力
    2 内因
        2.1 福建农村的生产、社会环境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
        2.2 农产品出口企业层面的因素
        2.2.1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科技水平低
        2.2.2 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手段单一,而且落后
        2.2.3 农产品出口企业自律水平差
        2.2.4 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滞后,无法适应国际发展大潮
        2.2.5 企业检验检疫资源缺乏,检验检疫水平低
        2.3 其他因素
        2.3.1 政府管理体制不顺
        2.3.2 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滞后
        2.3.3 标准化工作的市场适应性差
        2.3.4 福建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不强势
第六章 福建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1 战略上的调整:鼓励自主开发、直接对外投资
    2 不同主体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对策
        2.1 政府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对策
        2.1.1 加强思想引导,强化农产品标准化意识
        2.1.2 积极推行相关认证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2.1.3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动和支持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
        2.2 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对策
        2.2.1 从宏观上和细节上全面熟悉和掌握WTO的相关规则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要求
        2.2.2 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努力构筑农业外向型经营模式
        2.2.3 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2.2.4 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强化对农民的组织和引导
        2.3 行业协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对策
        2.3.1 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向政府、企业提供TBT信息
        2.3.2 行业协会应当与政府、企业一道建立起多层次的产业预警机制
        2.3.3 行业协会自身的不断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1: 某企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过程
致谢

(7)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动态
        (二) 国内对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论文框架结构
    四、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一) 主要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评价指标体系
    一、比较优势理论
        (一) 外生比较优势理论
        (二)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三)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二、竞争优势理论
    三、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回顾与评述
        (二) 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与说明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及中国水产品生产与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一、世界水产品生产与贸易发展概况
        (一) 世界水产品生产发展概况
        (二) 世界水产品贸易的特点
    二、中国水产品生产与贸易发展概况
        (一) 中国水产品生产发展概况
        (二) 中国水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
        (三) 中国水产品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
        (四) 中国水产品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分析
        (五) 中国出口水产品价格水平及其变化
    三、中国水产品生产与贸易的国际地位
        (一) 中国水产品生产的国际地位
        (二) 中国水产品对外贸易的国际地位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业绩评价
    一、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基于固定市场份额模型
    二、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结构变化
        (一) 国际市场占有率变动趋势分析
        (二)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变化
        (三) 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
    三、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一) 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国际比较
        (二)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三) 贸易竞争指数的国际比较
    四、中国水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上国际竞争力比较
        (一) 日本市场的竞争对手比较
        (二) 美国市场的竞争对手比较
        (三) 韩国市场的竞争对手比较
        (四) 欧盟市场的竞争对手比较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实力评价
    一、中国水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评价
        (一) 中国水产品在日本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二) 中国水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三) 中国水产品在韩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四) 中国水产品在欧盟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二、中国水产品的质量竞争力评价
        (一) 水产品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
        (二) 中国水产品在日本市场的质量升级指数
        (三) 中国水产品在美国市场的质量升级指数
        (四) 中国水产品在韩国市场的质量升级指数
        (五) 中国水产品在欧盟市场的质量升级指数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有关国际协议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竟争力的影响
    一、WTO有关水产品贸易的主要协议及其影响
        (一)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二) 反倾销协议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三) 关税税率调整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二、渔业协定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一) 渔业协定签定的背景
        (二) 中日、中韩和中越渔业协定
        (三) 各协定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三、国际渔业补贴规则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一) 国际渔业补贴规则
        (二) 渔业补贴主要观点及可能趋势
        (三) 国际渔业补贴改革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影响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因素
    一、水产品生产要素条件
        (一) 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
        (二) 生产成本:以罗非鱼为例
    二、相关产业发展水平
        (一) 国内水产饲料工业发展滞后,水产饲料短缺
        (二) 水产品包装滞后,制约着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三) 渔业信息化水平低下,造成资源浪费大
    三、国内需求条件:基于对杭州市消费者的调查分析
        (一) 水产品国内需求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二) 水产品消费以常规品种为主,但高档水产品消费趋于增加
        (三) 购买方式以鲜活产品为主
        (四) 消费者普遍注重水产品的质量问题
    四、水产加工业
        (一) 中国水产加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二) 中国水产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灰色灰联分析
        (三) 计算结果
    五、本章小结
第八章 提升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 积极调整海洋捕捞和养殖生产结构,合理利用可养水面
    (二) 加强水产品生产的监管力度,提高水产品质量
    (三)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营销战略
    (四) 增强行业协会作用,规范行业竞争秩序
    (五) 加大水产科研力度,不断提高水产品的科技含量
    (六) 采取多种措施,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七) 合理利用WTO规则,政府加强对渔业生产的补贴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录2: 杭州市居民水产品消费情况调查问卷

(8)中国水产业的经济分析:生产、加工、对外贸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内容结构
    1.4 本文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水产业的经济特征及世界水产业的发展演变
    2.1 水产业的基本经济特征
    2.2 世界水产品生产、消费与贸易的演变
    2.3 世界主要水产国水产业简介
    2.4 世界水产品生产、消费与贸易的前景展望
    2.5 小结
3 中国水产品的生产特征分析与资源配置
    3.1 中国水产品生产的历史及现状
    3.2 中国水产品生产中的资源配置
    3.3 中国内陆养殖水产品产量增长的因素分析
    3.4 结论和政策建议
4 中国水产品加工
    4.1 中国水产品加工业的历史及现状
    4.2 中国水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3 结论和政策建议
5 中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上):基本格局、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分析
    5.1 中国水产品进出口的国际地位
    5.2 中国水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格局
    5.3 中国水产品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分析
    5.4 小结
6 中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下):贸易壁垒分析
    6.1 中国水产品进口贸易壁垒分析
    6.2 中国水产品出口遭遇的非关税壁垒
7 中国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中国水产业总体发展战略
    7.2 中国水产品生产发展政策和对策建议
    7.3 中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对策建议
    7.4 中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策略
    7.5 加强水产品质量管理,提高水产品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9)新时期我国饲料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饲料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1 饲料工业关系到食物的数量和质量安全
    1.2 饲料工业发展推动了人民膳食结构改善,提高了营养水平,节约了粮食
    1.3 饲料工业发展推动了食物安全相关行业的发展
    1.4 饲料工业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2章 国外饲料工业发展
    2.1 发展现状
    2.2 发展趋势
        2.2.1 企业数量减少,生产规模扩大
        2.2.2 产品专业化生产
        2.2.3 产业链条延伸,企业联合发展
        2.2.4 饲料原料及添加剂向绿色、天然、安全方向转化
第3章 国内饲料工业发展现状、主要经验、取得成就及存在问题
    3.1 国内饲料工业发展现状
        3.1.1 产量及产值
        3.1.2 发展特点与基本评价
        3.1.3 科技对饲料工业发展的贡献
    3.2 国内饲料工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3.2.1 适应养殖业发展需要是饲料工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3.2.2 集团化企业自主增长能力增强是带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3.2.3 科技创新与推广是推动饲料工业发展的强大支撑
        3.2.4 强化饲料安全监管工作是促进饲料工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3.2.5 政策扶持是推动饲料工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3.3 国内饲料工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3.3.1 有力支撑了养殖业的发展
        3.3.2 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3.3.3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3.4 推动了行业管理制度和能力建设
    3.4 国内饲料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国内饲料工业面临的形势
    4.1 饲料工业面临的形势
        4.1.1 饲料产品市场广阔
        4.1.2 饲料原料供给还有增加潜力
        4.1.3 非常规饲料资源非常丰富
        4.1.4 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
    4.2 饲料工业面临的新问题
        4.2.1 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冲击
        4.2.2 部分饲料原料仍有较大的缺口
        4.2.3 饲料质量安全问题还比较突出
        4.2.4 支持保障体系不完善
        4.2.5 投入不足,饲料资源严重浪费
第5章 饲料市场供需分析与发展预测
    5.1 我国畜牧业发展趋势
    5.2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变化趋势
    5.3 我国饲料工业发展趋势
        5.3.1 饲料工业保持稳步发展
        5.3.2 饲料原料紧缺局面近期内仍难以改变
        5.3.3 安全优质高效饲料将成为今后饲料生产的主攻方向
        5.3.4 饲料添加剂将是今后饲料工业生产的重头戏
        5.3.5 饲料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5.3.6 企业整合重组有利于促进规模化生产的发展
    5.4 饲料市场供求平衡分析
        5.4.1 饲料工业产量增长预测
        5.4.2 饲料市场需求增长预测
        5.4.3 饲料供求平衡分析
第6章 "十一五"期间饲料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及主要任务
    6.1 指导思想
    6.2 战略目标
        6.2.1 总体目标
        6.2.2 主要饲料产品发展数量目标
        6.2.3 质量安全目标
        6.2.4 科技目标
        6.2.5 环境目标
    6.3 主要任务
        6.3.1 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6.3.2 强化饲料安全监管以促进饲料工业健康发展
        6.3.3 依托秸秆养畜发展循环经济
        6.3.4 有力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第7章 "十一五"期间饲料工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及相关建议
    7.1 "十一五"期间饲料工业发展重点领域
        7.1.1 进一步完善法规标准和饲料产业政策体系
        7.1.2 采取立足"自力更生",辅以进口平衡对策保障饲料原料供给
        7.1.3 推行"退耕还草"政策,加强草地建设
        7.1.4 优化资源配置,调整饲料工业产业结构
        7.1.5 进一步完善饲料安全评价及监测体系,全面推行HACCP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7.1.6 建立适应饲料工业发展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共性科技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7.1.7 加大科研投入,继续强化应用基础的攻关研究
        7.1.8 加快饲料工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7.2 "十一五"期间应该发展的重大工程
        7.2.1 优质饲料作物基地建设
        7.2.2 非常规饲料资源研发中心建设
        7.2.3 秸秆养畜、过腹还田项目
        7.2.4 氨基酸工程建设
        7.2.5 饲料安全工程建设
        7.2.6 饲料工业共性技术研究实验室
        7.2.7 饲料技术孵化与转化基地
        7.2.8 饲料工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7.2.9 饲料基准物质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7.3 投资概算
    7.4 相关政策与建议
        7.4.1 进一步完善饲料法规和标准体系
        7.4.2 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7.4.3 加强饲料安全监管
        7.4.4 大力推进饲料工业科技进步
        7.4.5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7.4.6 提高饲料产业化经营水平
第8章 "十一五"发展战略的效益分析
    8.1 经济效益分析
    8.2 社会效益分析
        8.2.1 增加劳动力就业
        8.2.2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8.2.3 扩大畜产品出口
        8.2.4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8.3 环境效益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加入WTO对福建茶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福建省茶叶生产与市场销售状况
    1.1 福建茶业发展历史回顾
        1.1.1 福建茶叶生产概况
        1.1.2 福建茶业在全国同行业的地位
        1.1.3 每个阶段茶叶推广的手段、方式、体制
    1.2 福建茶叶销售
        1.2.1 国内茶叶市场
        1.2.1.1 国内茶叶种类、品种结构、税收、价格情况
        1.2.1.2 国内市场情况
        1.2.1.3 国内市场潜力
        1.2.2 国际茶叶市场
        1.2.2.1 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工商税收、卫生指标
        1.2.2.2 国际市场情况
        1.2.2.3 国外市场潜力
        1.2.3 产、加、销利润风险的捆绑
    1.3 福建茶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经验教训
        1.3.1 宏观政策的推动
        1.3.2 科学技术的支持
        1.3.3 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1.3.4 名优品牌的创建
        1.3.5 行业信息化的建设
        1.3.6 标准化体系的建立
        1.3.7 行业协会的成立
    1.4 福建茶叶生产成本调查和相关产业简介
        1.4.1 茶叶生产成本
        1.4.1.1 茶园管理成本过高
        1.4.1.2 茶叶税赋过重
        1.4.2 茶叶包装
        1.4.2.1 茶叶大包装
        1.4.2.2 茶叶小包装
        1.4.3 茶叶深加工
        1.4.3.1 袋泡茶
        1.4.3.2 速溶茶
        1.4.3.3 茶饮料
        1.4.3.4 茶天然产物
        1.4.3.5 超微茶粉
        1.4.3.6 保健茶
2 WTO的农产品贸易规则及入世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2.1 WTO关于农产品贸易的规则
        2.1.1 扩大市场准入
        2.1.1.1 非关税措施的关税化
        2.1.1.2 削减农产品进口关税
        2.1.1.3 关税配额管理
        2.1.1.4 特殊保障措施
        2.1.2 削减农产品生产补贴
        2.1.2.1 免于削减的“绿箱”政策
        2.1.2.2 削减范围内的“黄箱”政策
        2.1.3 削减农产品出口补贴
    2.2 加入WTO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2.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2.2.1.1 基本经济职能
        2.2.1.2 特殊经济职能
        2.2.1.3 过渡性经济职能
        2.2.2 加入WTO对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新要求
    2.3 WTO框架下国家对农业支持政策的改革
        2.3.1 政府在“绿箱”政策方面仍有较大的实施空间
        2.3.2 调整和加大“黄箱”政策支持
    2.4 加入WTO对福建茶业的影响
        2.4.1 正面影响
        2.4.1.1 茶叶出口的机会将增大
        2.4.1.2 有利于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2.4.1.3 有利于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增强出口企业竞争力
        2.4.1.4 有利于引进技术、利用外资、促进茶叶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2.4.1.5 有利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
        2.4.2 负面影响
        2.4.2.1 现有企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竞争乏力
        2.4.2.2 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运行环节多,生产成本高
        2.4.2.3 企业小而分散,缺乏大品牌、大企业
3 应对策略
    3.1 实施积极的农业政策
        3.1.1 加强茶业科研和推广
        3.1.2 加强对茶农和茶叶企业的培训
        3.1.3 加强茶叶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检测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的建设
        3.1.4 降低茶叶税赋,提高茶农收入
    3.2 提高农业生产力
        3.2.1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出口创汇
        3.2.1.1 品种调整
        3.2.1.2 茶类调整
        3.2.2 把好卫生大关,发展名优茶叶
        3.2.3 加快企业重组,实施综合开发
        3.2.4 发挥协会作用,保护茶农利益
        3.2.5 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品牌战略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加入WTO对福建水产饲料工业的影响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主要海藻中几种元素调查及食用安全研究[D]. 刘智禹.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2]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D]. 檀云坤.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1)
  • [3]福建省水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福建省水产学会,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海峡科学, 2012(01)
  • [4]基于食品贸易发展的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 岳宁. 江南大学, 2010(08)
  • [5]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D]. 陈昌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6]福建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D]. 徐桂鹏. 福建农林大学, 2008(07)
  • [7]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 张玫.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8]中国水产业的经济分析:生产、加工、对外贸易[D]. 山世英.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2)
  • [9]新时期我国饲料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 王征南.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05)
  • [10]加入WTO对福建茶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D]. 陈洪德. 福建农林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入世对福建水产饲料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