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50例

桂枝汤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50例

一、桂枝汤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50例(论文文献综述)

黄双双[1](2021)在《巨刺法结合阻力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临床对照试验,观察巨刺法结合阻力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临床应用此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提供疗效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六病区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II期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治疗组选择巨刺法结合阻力针法。两组每日各治疗1次,每周6次,共治疗2周。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肿胀程度量表的评分。根据患者疼痛、水肿症状以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分别对两组治法进行疗效分析。研究结果:1.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卒中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齐;治疗前两组SHSS评分、VAS评分、FMA评分和肿胀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2周后,两组的SHSS评分、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均有下降(P<0.05),说明两组疗法对于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感觉、运动、自主神经等方面均有改善作用;两组的FMA评分较治疗前提升(P<0.05),提示两组疗法均有助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3.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SHSS评分、FMA评分、VAS评分和肿胀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条口透承山巨刺法结合阻力针法和普通针刺都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水肿等方面的症状,并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2.条口透承山巨刺法结合阻力针法在减轻患者肩部疼痛、增强患肢运动功能和改善水肿等方面,较普通针刺法更有优势。3.条口透承山巨刺法结合阻力针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

张崇毅[2](2020)在《黄帝内针结合新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黄帝内针的理论渊源及传承的理法核心进行探讨与梳理,并观察黄帝内针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为黄帝内针的进一步推广以及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康复方案提供更多思路。方法:本研究筛选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法以1:1的比例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全部予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调控血压、调血脂、调血糖等常规神经内科对症治疗。在常规神经内科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仅予新Bobath技术开展康复治疗,治疗组则给予黄帝内针结合新Bobath技术的康复方案。两组的新Bobath技术采取相同手法,治疗组的黄帝内针治疗方案根据该针法的理法原则,按照辨六经、分三焦、明阴阳、寻阿是穴的操作路径,针刺穴位选定足太阳经跗阳穴、足少阳经悬钟穴、足阳明经下巨虚穴、足太阴经三阴交穴。两组患者的疗程均2周为一个疗程,每周治疗6天,星期日除外,共4周。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各疗程后,予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疼痛指数、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通过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VAS评分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两组患者组内第1疗程和第2疗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同疗程的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但治疗组不同疗程的疼痛指数改善均比对照组明显(P<0.05),说明采用黄帝内针联合新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疼痛改善要优于单纯使用新Bobath技术。2、FMA评分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均较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两组患者组内第1疗程和第2疗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同疗程的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但治疗组不同疗程的上肢运动功能提升均比对照组明显(P<0.05),说明采用黄帝内针联合新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上肢运动功能提升要优于单纯使用新Bobath技术。3、MBI评分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患者组内第1疗程和第2疗程间的比较,均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同疗程的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但两组间的疗程进行比较时,第1疗程后两组间比较P>0.05,第2疗程后两组间比较,P<0.05,说明第1疗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方面未见明显差异,经过第2疗程后,治疗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优于对照组。综合以上情况,提示在治疗的前期采用黄帝内针联合新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与单纯运用新Bobath技术差异不大,但后续的改善情况则更为突显。结论:1、黄帝内针结合新Bobath技术与单纯运用新Bobath技术均能够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疼痛以及提高上肢运动功能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但黄帝内针结合新Bobath技术的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运用新Bobath技术的对照组。2、随着疗程的增加,黄帝内针结合新Bobath技术的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更为突出。

冯秋娟[3](2020)在《祛瘀生新针法联合刺络药物罐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一项随机对照实验观察分析祛瘀生新针法联合刺络药物罐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验证祛瘀生新理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与相关问题,为其临床诊治规范化提供思路与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的病例均为宝安中医院脑病科、康复科确诊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病例观察时间为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通过病人就诊顺序随机数字抽样并随机分配为两组,本研究最终收集62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基础内科治疗与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祛瘀生新针法联合刺络药物罐治疗,祛瘀生新针取穴:患侧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内关,双侧合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留针30min,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刺络药物罐法取穴:阿是穴,患侧肩髃、肩髎、尺泽、曲池、阳池、外关、阳溪,每5天治疗1次,3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及每个疗程结束后对两组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视觉类比评分法(VAS)、关节肿胀程度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成果:1.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卒中分型、卒中病程、SHS病程及观察指标(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2周与治疗4周后VAS评分、肿胀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着性降低(P<0.01),FMA评分、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着性升高(P<0.01)。3.治疗2周后,观察组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肿胀程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着性降低(P<0.05),FMA评分与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着性升高(P<0.01)。4.治疗4周后,观察组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着性降低(P<0.05、P<0.01),FMA评分与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着性升高(P<0.01)。5.2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2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8%(26/3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瘀生新针法联合刺络药物罐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明显,对比常规康复训练短期治疗更能改善患肢肿胀程度、肢体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长期治疗在减轻肢体疼痛与关节肿胀、提高肢体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具优势。祛瘀生新针法联合刺络药物罐对促进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康复与回归生活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郑晓彤[4](2019)在《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与运动针法治疗进行对比,探究浮针扫散与再灌注活动的作用机理,为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共纳入72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分为浮针组和运动针法组,在治疗期间浮针组脱落4例,运动针法组脱落5例,故最终浮针组32例,运动针法组31例,脱失率分别为11.11%和13.89%。两组患者均在接受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浮针组予浮针疗法(针对患肌治疗并结合再灌注活动)治疗,运动针法组予运动针法针刺治疗,两组均每隔1天治疗1次,每周共治疗3次,共治疗2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次、治疗2周记录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肿胀评分、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的变化,并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VAS评分: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浮针组治疗1次VAS评分较治疗前评分显着性降低(P<0.01),运动针法组治疗1次VAS评分与治疗前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运动针法组比较,浮针组治疗1次VA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2周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治疗1次评分显着性降低(P<0.01);与运动针法组比较,浮针组治疗2周VA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浮针组治疗1次即可减轻疼痛,即时疗效明显优于运动针法组;治疗2周后,浮针组及运动针法组均能显着减轻疼痛,两组均有较好的短期疗效,且浮针组在疼痛减轻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短期疗效优于运动针法组。2.肿胀评分:两组治疗前肿胀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1次肿胀评分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运动针法组比较,浮针组治疗1次肿胀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2周肿胀评分均较治疗前、治疗1次评分显着性降低(P<0.01);与运动针法组比较,浮针组治疗2周肿胀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在缓解肿胀方面,两组均无显着的即时疗效;但治疗2周后,浮针组及运动针法组均能缓解肿胀,两组均有较好的短期疗效,且浮针组在肿胀缓解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短期疗效优于运动针法组。3.上肢FMA评分:两组治疗前上肢FMA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1次上肢FMA评分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运动针法组比较,浮针组治疗1次上肢FMA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2周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治疗1次评分显着性升高(P<0.01);与运动针法组比较,浮针组治疗2周上肢FMA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两组均无显着的即时疗效;但治疗2周后,浮针组及运动针法组均能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两组均有较好的短期疗效,且浮针组在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短期疗效优于运动针法组。4.临床疗效比较:治疗2周浮针组治愈5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3%;而运动针法组治愈2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7.42%。与运动针法组比较,浮针组临床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治疗2周两组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浮针组优于运动针法组。结论:经研究发现,浮针组及运动针法组均能够有效减轻疼痛、缓解水肿、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且浮针组各方面的短期疗效均优于运动针法组,减轻疼痛的即时疗效亦优于运动针法组,同时临床疗效也优于运动针法组,由此推断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优于运动针法。

高伶俐[5](2018)在《隔姜药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隔姜药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且与常规针刺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临床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本课题选择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分别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隔姜药灸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针刺组选取肩髃、肩髎、肩贞、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溪、阳池、合谷、中渚为主穴,并随症配穴进行治疗;治疗组选取相同的穴位区,运用隔姜药灸法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6次,休息1天,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通过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简化上肢Fugl–Meyer(FMA)评分、水肿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比较,客观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因、发病次数以及治疗前VAS评分、FMA评分、水肿评分及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VAS评分、FMA评分、水肿评分及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本病均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3.2个疗程后,隔姜药灸组与常规针刺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隔姜药灸组与常规针刺组FMA评分、水肿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隔姜药灸组优于常规针刺组。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隔姜药灸组总有效率83.33%;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隔姜药灸组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1.隔姜药灸和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2.隔姜药灸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3.隔姜药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疗效肯定,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房建,王爱菊,贾红玲,张永臣[6](2018)在《近5年针药结合治疗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近5年来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优缺点进行探索分析。方法:整理相关临床报道,分别从针刺结合中药内服、穴位注射以及外治法方面进行总结。结果:针药结合治疗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显着,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肩手综合征在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的同时,在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观察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谢靖萍,潘锐焕,陈红霞[7](2017)在《基于仲景六经理论探讨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疗法》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仲景六经理论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诊治上的指导意义。方法:以仲景六经理论为基础,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发病特点阐述辨证治法。结果:仲景六经理论中的经方论述可用于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辨证治疗。结论:仲景六经理论对于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诊治具有指导意义,可为临床证治提供治疗新思路。

马继红[8](2016)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概况》文中研究指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脑血管病及外伤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肩手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皮温上升,甚至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或挛缩畸形。SHS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手段,在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重要意义。现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概况综述如下。

杨惠雯[9](2016)在《火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用以评价火针配合电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别比较火针结合电针治疗该病及其单纯电针治疗本病的疗效,提出针灸优化方案,并探讨火针配合电针治疗该病征的临床价值及推广意义。方法:共纳入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并随机分成30例火针配合电针治疗组和30例电针对照组行为期4周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VAS评分的变化、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肩手综合征评分。采用DME实验设计和统计学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以比较两组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差异,以期能够找出治疗本病相对优化的治疗方案。结果:经过为期4周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ADL)进行比较,差异显着(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分别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而且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疼痛VAS评分和治疗前进行比较,两组也有改善,治疗后的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肩手综合征评分(SHS)与治疗前进行比较,两组的评分也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的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治疗组(火针配合电针组)和对照组(电针组)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火针配合电针组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疼痛、上肢运动功能、以及肩手综合征治疗效果均优于电针组。本研究拟定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确切。且本治疗方案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的特点,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简便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具备了普遍推广意义。

吴蓉蓉[10](2016)在《芒针透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上肢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1目的观察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上肢水肿运用芒针透刺治疗的临床疗效,以突出其治疗中风后SHS上肢水肿的优点,从而为研究针灸治疗本病提供基础依据,也给临床上的应用带来新方法和新思路。2方法60例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芒针透刺治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6次。相关功能评定于治疗20天后进行:上肢水肿采用水肿评分标准和排水法,手部关节活动度以拇指尖对掌的距离计分,并对测量和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3结果两组排水法所测量的体积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治疗组降低的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两组组间的比较差异显着(P<0.01)。两组的水肿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芒针透刺组降低的程度优于普通针刺组,两组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部关节活动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稍有降低,且治疗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芒针透刺疗法可明显降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排水法测量体积、水肿评分及手部关节活动度评分,从而改善SHS患者的水肿症状和手部功能。

二、桂枝汤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桂枝汤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巨刺法结合阻力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图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
        2.3 治疗方案
        2.4 注意事项
        2.5 观察指标
        2.6 数据分析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疗效性观察指标分析
        3.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中医对中风后SHS的研究
        1.1 中医对中风后SHS的认识
        1.2 中医对中风后SHS的治疗现状
    2 西医对中风后SHS的研究
        2.1 中风后SHS的发病机理
        2.2 中风后SHS的西医治疗
    3 选穴依据
        3.1 观察组选穴依据
        3.2 对照组选穴依据
    4 对阻力针法的认识
    5 对巨刺法的认识
    6 条口透承山巨刺法与阻力针法结合优势
    7 研究结果分析
        7.1 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评分的疗效分析
        7.2 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的疗效分析
        7.3 视觉模拟评分的疗效分析
        7.4 肿胀程度评分的疗效分析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黄帝内针结合新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国传统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1.1 中风病名的由来
        1.2 中风的认识发展时期
    2 中国传统医学对偏瘫后肩痛的认识
    3 中风与偏瘫后肩痛的病因病机分析
        3.1 中风的病因病机
        3.2 中风后偏瘫肩痛的病因病机
    4 中国传统医学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4.1 中药内服治疗
        4.2 针灸治疗
        4.3 手法治疗
        4.4 中药熏蒸治疗
    5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及卒中后偏瘫肩痛的认识
        5.1 脑卒中分类
        5.2 脑卒中流行病学分析
        5.3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发病机制
        5.4 现代医学的治疗研究
    6 黄帝内针的理论探讨
        6.1 中道思想的发展
        6.2 中道思想在黄帝内针中的运用
        6.3 阴阳观念的认识与运用
        6.4 定位在黄帝内针中的重要意义
        6.5 导引在黄帝内针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治疗方案
    3 疗效评价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比较
        5.2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
        5.3 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比较
        5.4 改良 Barthel 指数评分(MBI)比较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1.1 一般资料的比较分析
        1.2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比较分析
        1.3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的比较分析
        1.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的比较分析
    2 讨论
        2.1 新Bobath概念
        2.2 黄帝内针与新Bobath相结合的意义
        2.3 安全性问题
        2.4 存在的不足
        2.5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祛瘀生新针法联合刺络药物罐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研究概况
        1.1.1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1.1.2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1.1.3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辩证分型
        1.1.4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
    1.2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2.1 脑卒中后SHS的流行病学研究
        1.2.2 脑卒中后SHS的病因
        1.2.3 脑卒中后SHS的发病机制
        1.2.4 脑卒中后SHS的临床表现与分期
        1.2.5 脑卒中后SHS的诊断标准
        1.2.6 脑卒中后SHS的治疗
        1.2.7 脑卒中后SHS的预后
    1.3 脑卒中后SHS相关评估指标
        1.3.1 评估量表
        1.3.2 实验室指标
    1.4 祛瘀生新理论研究进展
    1.5 祛瘀生新针法
    1.6 刺络药物罐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详见附录2)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2 样本含量估算及随机分组方法
        2.2.1 样本含量估算方法(详见附录1)
        2.2.2 随机分组方法(详见附录1)
    2.3 治疗方案
        2.3.1 基础治疗
        2.3.2 观察组
        2.3.3 对照组
    2.4 观察项目
    2.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2.7 研究结果
        2.7.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7.2 两组患者视觉类比评分法(VAS)比较
        2.7.3 两组患者肿胀程度评分比较;
        2.7.4 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比较
        2.7.5 两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MBI)比较
        2.7.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立题依据
    3.2 祛瘀生新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选穴依据及作用机理
        3.2.1 肩髃穴和肩髎穴
        3.2.2 合谷穴和太冲穴
        3.2.3 曲池穴和足三里穴
        3.2.4 内关穴和三阴交穴
        3.2.5 手三里穴和丰隆穴
    3.3 刺络药物罐治疗SHS的依据及作用机理
    3.4 研究结果分析
        3.4.1 视觉类比评分法(VAS)
        3.4.2 肿胀程度评分
        3.4.3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
        3.4.4 改良Barthel指数(MBI)
        3.4.5 临床疗效评价
    3.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医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
        一、定义
        二、流行病学研究
        三、诊断及分期
        四、病因病机
        五、西医的治疗进展
    第二节 中医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
        一、中医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二、中医的治疗进展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算
        二、分组方法
        三、治疗方法
        四、观察指标
        五、疗效评价
        六、统计学处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病例完成情况
        二、基线资料比较
        三、研究结果比较
        四、不良事件观察
第三章 讨论分析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结果分析
        一、基线资料方面
        二、观察指标方面
        三、临床疗效方面
    第三节 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依据
        一、浮针疗法的相关概念
        二、浮针疗法的特点
        三、浮针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
        四、浮针疗法的西医机理探讨
        五、进针点选择、再灌注活动的依据
        六、总结
    第四节 不足与展望
        一、样本量方面
        二、实验设计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隔姜药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近5年针药结合治疗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结合中药内服
2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
3 针刺结合外治法
4 讨论

(7)基于仲景六经理论探讨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疗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以六经理论谈发病
    1.1 发病基础
    1.2 六经病变
2 以六经理论谈治疗
    2.1 肩手综合征Ⅰ期
    2.2 肩手综合征Ⅱ、Ⅲ期
3 小结

(9)火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祖国医学对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一) 中医病名
        (二) 中医病因病机
    二、现代医学对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一) 致病原因
        (二) 致病机理
    三、本病的治疗现状
        (一) 西医治疗
        (二) 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剔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病例的分组
        (二) 治疗方法
        (三) 针刺意外的处理
        (四) 观察量表与评分指标
        (五) 数据处理与分析统计
    三、研究结果
        (一)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二) 治疗结果与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一、本次研究选穴依据
    二、电针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机制探讨
    三、火针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机制探讨
        (一) 祖国医学对于火针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于火针的认识
    四、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芒针透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上肢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临床研究
    2.1 观察对象来源及分组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终止临床研究标准
    2.6 病例脱落标准
    2.7 研究方法
    2.8 水肿疗效评定标准
    2.9 技术路线图
3 观察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病情比较
    3.2 两组排水法测量体积治疗前后比较
    3.3 两组水肿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3.4 两组手部关节活动度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4 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SHS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SHS的研究
    4.3 水肿针灸处方的现代研究
    4.4 针灸处方取穴依据
    4.5 水肿疗效的评价
    4.6 针刺机理分析
    4.7 临床结果分析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简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四、桂枝汤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巨刺法结合阻力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黄双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黄帝内针结合新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D]. 张崇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祛瘀生新针法联合刺络药物罐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冯秋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研究[D]. 郑晓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隔姜药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研究[D]. 高伶俐.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近5年针药结合治疗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J]. 房建,王爱菊,贾红玲,张永臣. 中医药信息, 2018(01)
  • [7]基于仲景六经理论探讨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疗法[J]. 谢靖萍,潘锐焕,陈红霞. 陕西中医, 2017(12)
  • [8]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 马继红.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2)
  • [9]火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杨惠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10]芒针透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上肢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蓉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桂枝汤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5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