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基底鳞状细胞癌一例报告

皮肤基底鳞状细胞癌一例报告

一、皮肤基底鳞状细胞癌1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蔚冰[1](2021)在《HPV DNA、p16和SCC-Ag2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HPV DNA,p16和SCC-Ag2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为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探索临床有效标志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收集石蜡标本和血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HPV DNA、p16和SCC-Ag2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认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石蜡标本纳入普通类型23例,特殊类型28例,对照组为正常黏膜10例;血清标本普通类型23例,特殊类型8例,对照组为15例健康人血清。所有样本HPV D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p16在正常黏膜中表达为阴性,在普通类型鳞癌中有1例阳性表达,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癌中有3例阳性表达;口腔特殊类型鳞癌患者血清中SCC-Ag2水平显着高于普通类型鳞癌和健康人(P<0.05)。结论:HPV DNA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中不表达,提示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16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中部分表达,不能作为代替HPV检测的可靠标志物;SCC-Ag2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中血清水平较高,提示血清中SCC-Ag2水平的高低与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的预后有关。

张震飙[2](2021)在《游离皮瓣在修复颞骨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7例同期接受游离皮瓣移植的晚期颞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临床表现、肿瘤分期、病理分型、手术方式、皮瓣类型、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资料等,旨在探讨游离皮瓣在修复颞骨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耳鼻喉医院2011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接受游离皮瓣移植的晚期颞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确诊为原发性或继发性颞骨恶性肿瘤,接受手术治疗并同期采用游离皮瓣修补术后组织缺损。收集的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发生侧别、原发部位、病理分型、临床表现、肿瘤分期、手术方式、皮瓣类型、动静脉吻合、面神经功能、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调查等。排除与手术相关的禁忌症,在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手术目的、必要性、意义及相关风险的前提下,行肿瘤切除术及同期游离皮瓣移植术。术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统计,统计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调查,随访时间为8个月-10年不等,随访内容包括肿瘤复发,术后相关并发症,术后皮瓣供受区外观以及功能的恢复情况等。结果:本研究所收集的全部17例病例资料中,男性7例、女性10例,左侧7例、右侧10例。患者初次到我院就诊时年龄分布于28-72岁,中位年龄53岁,平均年龄53.9岁。肿瘤原发于外耳道及耳廓者占所有患者的64.7%。17例病例中鳞状细胞癌8例,腺样囊性癌5例,基底细胞癌2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皮肤汗腺癌1例。患者伴随症状以外耳道或耳廓新生物多见,占所有患者的64.7%,耳痛、耳漏等不典型症状也较为多见,约占47.0%。由于颞骨恶性肿瘤患者的症状并不特异,5例患者曾于外院诊疗时遭受误诊,比例占到所有病例的29.4%。根据2000年Pittsburgh分期标准,所有患者的肿瘤T分期均为T4期。17例患者中9例接受颞骨部分切除术,6例行颞骨外侧切除术,2例未侵犯至外耳道内,行肿瘤扩大切除术并磨除累及骨质。所有患者在进行肿瘤切除术的同期均接受了游离皮瓣移植进行皮肤组织的修复重建,其中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进行修补者15例,采用前臂桡侧游离皮瓣进行修补者2例。皮瓣动静脉与缺损部位临近血管进行动静脉吻合,动脉吻合选择甲状腺上动脉者10例,颞浅动脉4例,面动脉2例,舌动脉1例。静脉吻合选择颈内静脉8例,甲状腺上动脉伴行静脉4例,颞浅静脉3例,面神经伴行静脉1例,颈内静脉属支1例。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出现血管危象3例,其中抢救成功2例,抢救失败1例,抢救失败者出现皮瓣坏死而接受二期游离植皮,恢复良好。随访期间共随访到患者15例,失访率11.7%,随访时间为8-124月,平均47.2月。随访期间出现肿瘤复发者3例,2例于我院接受二次手术,另1例于当地治疗,具体不详。随访期间因肿瘤局部复发而死亡者2例。结论:1.游离皮瓣时修复颞骨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2.对于晚期颞骨恶性肿瘤患者,建议同期处理腮腺并择区清扫邻近区域淋巴结。3.血管危象时游离皮瓣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的观察与处理对于皮瓣的存活十分重要。

时晓萱[3](2021)在《基底鳞状细胞癌1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基底鳞状细胞癌(Basosquamouscarcinoma,BSC),是指癌巢中同时存在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特征的一种肿瘤,生长较快,侵袭转移情况远强于基底细胞癌。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诊断亦可因局部取材、切片的限制无法明确诊断,因此BSC误诊、漏诊率高。BSC少见且临床认识不足,其多以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的形式被报道,目前尚无肿瘤分期标准、分型标准及治疗方法。研究目的分析基底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对此种肿瘤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探索可能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病例分析和文献复习两个部分。(一)病例分析:收集2016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皮肤科就诊,并经两位经验丰富的病理专家通过病理确诊为BSC的10例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常规组织病理特点,并应用抗体BerEP4和EMA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特点。(二)文献复习: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检索BSC相关文献并加以筛选,提取文献中单个病人资料(individual patient data,IPD),应用Graphpad Prism 7.0软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肿瘤大小、转移、浸润情况及预后等行进行统计关联分析及作图。应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中位数等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一、10例基底鳞状细胞癌病例分析1.一般资料:1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4:1,就诊时年龄为53至81岁,平均年龄63.8±11.2岁。9例患者皮损位于头面部,1例皮损多发于头部和躯干。9例皮损单发的肿瘤最大直径为1.0cm~3.5cm(中位数为1.5cm)。皮损外观无明显特异性,多为黑色斑块,类似基底细胞癌表现,其中60%患者的皮损可见较为浅表的溃疡,均未见局部侵袭性溃疡。2.影像学检查及转移情况:共有6例患者于我院进行淋巴结超声、全身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发现1例患者疑似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转移至颅骨),1例皮损多发的患者疑似淋巴结转移。3.治疗及预后:1例患者接受Mohs显微描记手术,4例患者接受扩大切除手术,切缘5mm,皮损多发的患者接受了部分肿瘤切除手术,术后给予阿维A、烟酰胺口服治疗,随访未发现皮损进展及原位复发、转移。4.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所有HE染色的病理切片镜下观察均可见基底细胞癌成分和鳞状细胞癌成分。4例(40%)病理表现呈混合型模式,6例(60%)呈中间型模式。分别以皮脂腺和小汗腺作为EMA和Ber-EP4免疫组化染色的阳性对照组,与BSC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比较,半定量H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免疫组化染色切片,组织整体呈现出对Ber-EP4和EMA染色弱阳性,两种肿瘤成分无明显染色强度的分界线。二、文献复习通过文献检索纳入1990年1月至2020年12月国内外BSC临床资料较为完整的病例共62例进行分析。1.性别及年龄:男性患者33例(53.23%),女性患者29例(46.77%),男女比例为1.14:1。患者最小年龄6岁,最大年龄90岁,中位年龄62.5岁,平均就诊时年龄为62.32±17.96岁,年龄>50岁的患者共计46例,占患者总数的74.19%,男女患者年龄组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文献未特别说明发病年龄或仅提供大致的病程时间,最终仅57例可推算大致发病年龄,平均发病年龄为57.20±18.54,从发现皮损至诊断明确最长为25年,最短仅为1个月,平均为5.02年,中位时间为3年。2.发病相关诱因:共20例(32.26%)患者肿瘤继发于其他皮肤疾病或存在发病诱因:继发于着色干皮病(3例)、皮肤外伤或感染(7例)、白化病(1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2例)、表皮囊肿(1例)、放射性皮炎(1例)、砷角化病(1例)、巨大汗孔角化病(1例),3例有长期日光暴露史;42例(67.74%)无明显发病诱因。3.发病部位:45例(72.58%)患者皮损位于头面部,9例(14.52%)位于四肢,5例(8.06%)皮损位于躯干,1例(1.61%)位于肛门,2例(3.23%)患者皮损为全身多发。4.皮损大小及临床表现:22例(35.48%)患者肿瘤最大直径小于3cm,40例(64.52%)肿瘤最大直径大于3cm(多发BSC的患者皮损大小认为超过3cm)。肿瘤的外观可与BCC、SCC相似。36例(58.06%)患者皮损存在浅表溃疡,26例无溃疡(41.94%)。5.发病部位与肿瘤局部侵袭浸润情况:62例中共有30例(占总数48.38%)存在局部侵袭浸润,可累及周围器官、神经、血管、肌肉、皮肤、骨。发病部位与局部侵袭浸润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6.肿瘤转移情况:共32例患者完善了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转移情况,其中22例(68.75%)未发现转移,7例(21.88%)仅存在淋巴结转移,3例(9.37%)存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7.病理表现与肿瘤局部侵袭浸润:共有54例于文献报告中描述了肿瘤的病理表现并配有病理图片,其中混合型34例(62.96%),中间型15例(27.78%),余下5例(9.26%)两种类型并存,病理类型与肿瘤侵袭浸润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与预后:共有41例详细记录了治疗方式及随访状态,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其中28例患者接受了标准切除手术,4例出现局部复发,1例出现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复发率为14.28%;1例进行了标准切除手术+淋巴结清扫,随访未复发;3例进行了标准切除手术+术后放疗,1例未复发,2例出现复发转移并死亡;2例进行了标准切除手术+淋巴结清扫+术后放疗,随访未复发;1例进行了标准切除手术+vismodegib治疗+化疗,随访出现局部复发;2例患者接受了 Mohs显微外科描记术,随访均未复发;2例患者接受了 vismodegib治疗,随访均未复发;2例存在严重浸润转移累及多个器官且感染严重的患者仅接受了支持治疗,不久死亡。9.影响肿瘤转移及预后的因素:性别与肿瘤转移及预后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肿瘤的转移、预后关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超过3cm提示肿瘤转移、预后不良可能性大;皮损中出现溃疡与肿瘤转移、预后关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出现肿瘤转移、预后不良可能性大。人种与肿瘤是否存在局部侵袭浸润、转移关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欧美患者相较于亚洲患者出现肿瘤和局部侵袭浸润及转移可能性大。但人种与预后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BSC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男性多见,可继发于外伤、物理刺激、其他皮肤肿瘤及皮肤遗传病。2.BSC好发于头面部曝光部位,临床表现与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相似,误诊率高,诊断依赖组织病理。3.肿瘤病理混合型多见,中间型相对少见。肿瘤组织均可被Ber-EP4和EMA免疫组化染色标记为阳性,两种肿瘤成分染色差异不明显,在整体呈现出对Ber-EP4和EMA染色弱阳性。4.BSC局部侵袭浸润能力强,可累及局部器官、神经、血管、肌肉、骨等;发病部位、肿瘤病理类型与局部侵袭浸润关联无统计学意义。5.BSC淋巴结转移多见,远处转移相对较少,可见于肺、骨等器官;皮损存在溃疡、肿瘤最大直径大于3cm者出现肿瘤转移及预后不良可能性大;性别与肿瘤转移无统计学关联。欧美患者更倾向于出现肿瘤局部浸润与转移。6.手术扩大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还可配合局部放疗、淋巴结清扫术等治疗;Vismodegib可作为预后不良BSC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文立德(WALEED MOHAMMED HAMOOD AL-DUMAINI)[4](2021)在《ALA-PDT治疗肿瘤性及炎症性皮肤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在肿瘤性皮肤病及炎症性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从疗效、不良反应、复发率、创伤性、美容、病人满意度多方面评价ALA-PDT在皮肤病治疗的利弊,从而指导皮肤科医师选择和实施最佳治疗方案。方法1、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来自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部,于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临床诊断或病理诊断为皮肤肿瘤、尖锐湿疣、中重度痤疮及秃发性毛囊炎等患者50名。2、所有患者均接受2~6次ALA-PDT治疗,并记录皮疹改变,同时评价临床疗效、副作用、复发率、美容效果、皮肤损伤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1、疗效观察:(1)非黑色素性皮肤肿瘤8例,其中术后鳞状细胞癌4例,治愈2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100%;基底细胞癌1例,治愈;多发性日光性角化1例,治愈;Bowen病1例,显效,乳房外Paget病1例,有效。(2)尖锐湿疣38例,治愈29例,显效6例,总有效率92%。(3)重度痤疮、毛囊炎4例,其中重度痤疮3例,显效,有效率100%;秃发性毛囊炎1例,治愈。不同疾病类型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不良反应:1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6%。主要表现为轻度烧灼感、红斑、发红、糜烂、恶心呕吐、局部肿胀、外周色素改变。其中轻度烧灼感6例,发生率12%;烧灼痛伴糜烂3例,发生率6%;局部及外周色素改变3例,发生率6%;局部红斑3例,发生率6%;恶心呕吐1例,发生率2%。3、创伤评估与处理:(1)疼痛评估与处理:50例患者中有2例疼痛评分为2分(当注意到疼痛时会有轻微的疼痛感),均无需处理。其余48名患者的评分为0(无痛)。(2)功能评估:50例患者均为Ⅲ级(满意,功能不受限,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无局部异常)。4、美容效果评估:50例患者中,1级2例,占4%,在治疗部位的表面和边缘有局限性红斑或显着的棕色色素斑;2级2例,占4%,有很薄的疤痕或无疤痕;其余为3级,占92%,无疤痕和色素改变。5、复发率(RR):本研究共有9例复发。皮肤肿瘤组,其中Bowen病1例,复发率为100%,Paget病1例,复发率为100%;日光性角化、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无复发。生殖器疣组38例中复发6例为15.79%,其中尿道口尖锐湿疣3例,复发率为7.9%,肛管尖锐湿疣1例,复发率为2.6%,宫颈尖锐湿疣1例复发率,2.6%,阴茎尖锐湿疣1例,复发率为2.6%;外阴尖锐湿疣无复发;痤疮和毛囊炎组仅1例炎性囊性痤疮复发;斑秃性毛囊炎无复发。6、患者满意度调查:32例为5分(非常满意),占64%;15例为4分(满意),占30%;3例为3分(一般),占6%。患者总满意率为94%。结论1、ALA-PDT是一种新型的非侵入性的光化学疗法,可以广泛运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2、对于肿瘤性和炎症性皮损,尤其是大面积皮损,联合治疗可取得更好的疗效,并减少复发率;因此,建议首先应用一种或多种其他方式(手术、冷冻治疗、电灼、局部化疗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然后进行ALA-PDT治疗。3、ALA-PDT治疗的副作用发生率低,仅有轻度疼痛、烧灼感、糜烂、外周色素改变等不良反应。4、ALA-PDT治疗是一种无创性疗法,美容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不良反应少。PDT治疗也适用于特殊患者群体,例如器官移植受者、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特殊部位(头皮、面部、生殖器)的肿瘤和炎症病变以及老年患者,尤其是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不能忍受其他创伤治疗。

王羽[5](2021)在《手术切除治疗60例皮肤鳞癌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60例手术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为更有效治疗皮肤鳞癌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对6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分析。该60例患者均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2016年3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通过对患者一般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创面分泌物培养、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等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6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且年龄主要分布于50-59岁,发病部位主要是头面部及四肢。患者病程时间多数为5年以内。临床特征多为肿块,多数病灶破溃,肿瘤直径多为1.0-5.0cm,主要表现为结节隆起型或菜花型。创面细菌表明革兰氏阴性菌明显多于革兰氏阳性菌,其中最多的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手术原则是彻底切除病变组织,直接切除推进皮瓣缝合、局部皮瓣转移、游离皮片、远位轴型皮瓣对创面修复都有很好效果。结论:本60例皮肤鳞癌与慢性创面不愈合、慢性炎症刺激、紫外线暴露关系密切。尤其是年龄段在50-59岁的男性应密切关注创面变化。病变部位细菌培养细菌种类分布比较广泛,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头两位,感染细菌种类与皮肤鳞癌的发生和预后的关系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观察。皮肤鳞癌分化程度高,恶性程度低,生存率较高。手术彻底切除体表癌种病变,应用局部皮瓣或者远位皮瓣以及皮片移植修复创面缺损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根据具体病例结合放化疗和临床随访,也是皮肤鳞癌治疗的有效方法。

孙卉[6](2021)在《84例面部色素性皮损的临床与皮肤镜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临床常见的面部色素性皮损的皮肤镜特征进行分析,探求皮肤镜对于面部色素性皮损的诊断价值,结合病理分析面部色素性皮损误诊病例皮肤镜下特征,并借此提高对面部色素性皮损的无创性诊断水平。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间,以面部色素性皮疹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皮肤科门诊的患者中,行皮肤镜检查并于检查后行手术切除加病理活检确诊的病例。对其年龄、病程、皮损形态、临床分型、病理表现以及皮肤镜下特征等资料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结合文献报道的结果与之做对比综合研究该类疾病的皮肤镜特征,并分析误诊病例的皮肤镜特征。结果:本次实验共收集了79例患者84处面部色素性皮损分析如下:良性黑素细胞性肿瘤27例,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SK)17例,日光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13例,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24例,鳞状细胞癌3例。色素痣皮肤镜下可见色素网状结构10例,色素点球结构9例,均质模式2例。蓝痣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蓝色扁平的丘疹,在皮肤镜下以蓝黑色均质模式为主。Spitz痣临床多表现为褐色斑疹,色素网状结构。晕痣临床上表现为皮色扁平丘疹,皮肤镜下中央可见色素点球结构,皮疹边缘有白色毛发穿出,可见线状不规则血管。典型SK皮损皮肤镜下可见脑回样结构、“虫噬状”边缘、粟粒样囊肿,粉刺样开口等,在一些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丘疹的SK镜下可以看到发夹状血管、及围绕发夹样血管的白晕。AK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红色斑片样结构,表面可见黏着性鳞屑,不同分级下皮肤镜表现不同,Olsen1级可见红色假性网络,扩张血管明显,Olsen2级可见典型的“草莓结构”,至Olsen3级结构不明显,主要表现为鳞屑或以角化过度为主的黄白色不规则区域,追踪AK冷冻治疗后皮肤镜下表现可见“草莓结构”逐渐模糊至消失,边缘扩张血管改善不佳。BCC皮肤镜下大的蓝灰色卵圆形巢、树枝状毛细血管扩张及线状毛细血管扩张为相对特异性表现,树枝状血管、不规则线状毛细血管扩张与BCC具有关联性,树枝状血管较不规则线状血管提示性更强。鳞状细胞癌皮肤镜下可见点状、团块状血管、肾小球样血管。在面部色素性皮损中,不规则线状血管、盘绕状血管及树枝状血管提示恶性皮损可能性大,需提高警惕。误诊病例2例,均为良性黑素细胞性肿瘤,误诊率2.38%。皮内痣皮肤镜下可表现蓝灰色均质模式,但边界较蓝痣模糊。结论:1.面部色素性皮损中皮内痣皮肤镜下可表现出类似蓝痣的蓝灰色均质模式,但边界较蓝痣模糊;AK皮肤镜下以红色假网状结构、不规则线状血管,“草莓结构”及黄白色不规则区域为主。追踪冷冻治疗可见随着临床下皮损变薄镜下“草莓结构”逐渐模糊,血管结构改善不佳;BCC皮肤镜下以树枝状血管、大的蓝灰色卵圆形巢及线状毛细血管扩张为主,其中树枝状血管在血管结构中提示性最高。2.盘绕状血管、树枝状血管、不规则线状血管扩张提示面部色素性皮损恶性可能性大。3.皮肤镜在对面部色素型皮损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辅助价值,除了对皮损整体模式、血管结构、附属器结构的观察外,亦需密切结合患者的临床皮损特征、年龄等进行综合分析。

Chuang Hsiang-chun(庄翔钧)[7](2020)在《光线性角化病和鲍恩病临床与组织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我院光线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和鲍恩病(Bowen’s Disease)临床与组织病理特点,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皮肤科门诊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间,经组织病理切片确诊光线性角化病和鲍恩病临床与组织病理资料。统计其病例数、年度发病变化趋势、患病年龄分布、病程、皮损部位、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结果:1.AK患病人数共93例(男30人,女63人),男女患病比例约1:2;女性患病人数较男性高。AK最小患病年龄为47岁,最大为90岁,AK患病年龄平均69.9岁,其中(?)50岁占98%。AK患者年均病程3.7年。2.鲍恩病患病人数共62例(男28人,女34人),男女患病比例约1:1.2。鲍恩病最小患病年龄为27岁,最大为88岁;鲍恩病患病年龄平均61.3岁,其中(?)50岁占77%。鲍恩病患者年均病程5年。3.AK与鲍恩病的年度发病变化,整体趋势是逐渐上升。4.AK好发于曝光部位(头面部),鲍恩病好发于非曝光部位(躯干会阴),Z检验分析AK与鲍恩病发病于曝光部位者与非曝光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96)。5.AK最常见的组织病理类型为肥厚型与萎缩型。6.AK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为54%,鲍恩病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为50%。7.AK与鲍恩病临床诊断上易与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SK)、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和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混淆。结论1.AK与鲍恩病发病率逐年增高。高发年龄为50岁之后,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2.女性患AK人数较男性高,男女患病比例约1:2。性别对罹患鲍恩病没有直接影响。3.AK好发于曝光部位(头面部)。鲍恩病则好发于非曝露部位(躯干、会阴部位)。4.AK最常见的组织病理类型为肥厚型与萎缩型。5.AK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为54%,鲍恩病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为50%。6.AK与鲍恩病病临床诊断上易误诊为SK、BCC和SCC。

唐梦晓[8](2020)在《高分辨率MR成像在皮肤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颌面部皮肤肿瘤高分辨MR成像应用价值的研究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成像技术在颌面部皮肤肿瘤影像诊断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8名年龄在20-30岁的健康志愿者行正常面部皮肤高分辨率MR成像(HR-MRI)扫描,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独立对MR各序列(T1WI、T2WI)上的图像质量进行观察评分,并用Kappa分析对2名观察者间的主观评分进行一致性比较。另收集手术病理证实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5例颌面部皮肤肿瘤患者,术前均行HR-MRI检查,由两名放射科医生分别于HR-MRI图像(T1WI及T2WI序列)上测量原发肿瘤的厚度及记录病灶侵犯层次,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行对照研究。使用一致性相关系数(CCC)及Bland-Altman图示分析法评估二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观察者内的可重复性。结果:8例健康志愿者中,T1WI及T2WI上平均得分分别为2.75分、2.5分。7例图像可清晰的显示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三层解剖结构,表皮层较窄,呈细线样稍高信号,真皮层较表皮层稍宽,呈低信号,皮下脂肪层最宽,呈均匀高信号,并可见纤维间隔分割成的脂肪小叶结构。各序列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1)。15例颌面部皮肤肿瘤患者HR-MRI所测得的肿瘤浸润深度与病理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较好(CCC>0.95),并以T1WI序列上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最佳,Bland-Altman图示分析法未发现二者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者内的ICC均大于0.98,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且HR-MRI上判断的病灶侵犯层次均与手术病理学结果一致。结论:高分辨率MR成像可清晰的显示皮肤各层解剖结构,并能准确的判断皮肤肿瘤的浸润深度及侵犯层次,有望为皮肤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第二部分 高分辨率MR成像联合DCE定量参数在良、恶性皮肤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I联合动态对比增强序列定量参数分析在皮肤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收集54例皮肤良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HR-MRI平扫及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检查,最终纳入50例MRI图像质量良好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记录病灶的常规MR图像特征(如大小、边界、皮肤受累层次、有无骨质或肌肉受累、强化方式等)。通过DCE图像获得病灶的Ktrans值、Kep值、Ve值和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与手术病理结果行对照研究,并采用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组30例,良性组20例。良、恶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6.5岁、8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肿瘤的边缘、基底部、侵犯层次、肿瘤坏死、强化方式、骨或肌肉受累等常规MR特征在皮肤良、恶性肿瘤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Tofts模型获得的恶性组的DCE定量参数平均Ktrans和Kep值明显高于良性组(分别为 0.23/min vs.0.06/min 和 0.49/min vs.0.21/min,P<0.001)。而两组患者性别、病灶大小和V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显示Ktrans在鉴别皮肤肿瘤良恶性方面优于Kep(0.957>0.897)。TIC结果显示,Ⅲ型曲线26例,均为恶性肿瘤;Ⅱ型曲线4例,均为良性肿瘤;I型曲线20例,其中,恶性肿瘤4例,良性肿瘤16例。良、恶性肿瘤间TI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良、恶性皮肤肿瘤的MR表现具有一定差异性。皮肤肿块表现为边界不清、内部坏死、明显强化、Ktrans>0.137 min-1以及流出型TIC(Ⅲ型)时,高度提示为恶性病变。HR-MRI联合DCE定量参数有助于良、恶性皮肤肿瘤的鉴别诊断。

朱怡梦[9](2020)在《马乔林溃疡术后复发临床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马乔林溃疡(又称瘢痕癌,Marjolin’s ulcer,简称MU)是发生于烧伤、瘢痕或其他慢性创面的恶性转化,据报道,这种疾病在全球的发病率约为0.77%-2%。同时,与其他类型的皮肤癌相比,马乔林溃疡的复发率很高。本研究探讨影响马乔林溃疡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价值,达到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的目的。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马乔林溃疡患者131例。对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初始损伤或疾病、病变部位、初始损伤或疾病缺乏治疗、潜伏期、肿瘤皮损面积、组织病理类型、肿瘤病理分级、骨侵犯、淋巴结转移、放疗、复发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其中131例马乔林溃疡患者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6:1.0,且患者多在≥50岁年龄组;初始损伤或疾病最常见的原因为烧烫伤,占59.54%,其次为外伤,占17.56%;潜伏期≥1年的患者居多,占94.66%,潜伏期<1年的患者占5.34%;病变部位最常见于四肢,其次是头面颈部;大部分患者的初始损伤或疾病缺乏治疗,占59.5%;肿瘤皮损面积≥10cm2且<100cm2最多,占55.0%,其次是<10cm2,占20.6%;组织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占79.4%;肿瘤病理分级以高、中级分化为主,低级分化少见;发生骨侵犯的有43例,占32.8%;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有14例,占10.7%;术后约40.5%的患者接受放疗;随访出院患者,随访时间12-36个月,复发的患者有32例,占 24.4%。2.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模型(LASSO)对马乔林溃疡术后复发风险模型的临床特征进行优化,选择出在LASSO回归模型中具有非零系数的最优预测因子。将最优预测因子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临床预测模型。使用C指数、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预测模型的鉴别、校准和临床实用性,为了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1.统计的临床特征资料预测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初始损伤或疾病原因、病变部位、初始损伤或疾病缺乏治疗、潜伏期、肿瘤皮损面积、组织病理类型、肿瘤病理分级、骨侵犯、淋巴结转移、放疗,共12个预测因素。通过LASSO进行优化后,预测模型图中的预测因子包括病变部位、初始损伤或疾病缺乏治疗、肿瘤病理分级、骨侵犯、淋巴结转移5个预测因素。2.将这5个预测因素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判别能力,C指数为0.810(95%可信区间:0.726-0.894),校正效果良好。内部验证的Bootstrap方法仍能达到0.764的高C指数。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当干预决定在6%-61%的术后复发可能性阈值时,马乔林溃疡术后复发预测模型图在临床上是有用的。结论1.马乔林溃疡术后复发列线图(Nomogram)可方便地用于马乔林溃疡患者个体术后复发的风险预测。2.当病变部位位于四肢和头颈面部、初始损伤或疾病缺乏治疗、肿瘤病理低分化、有骨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时,术后复发的风险更高。可采用扩大手术切除范围,必要时截肢,术后积极放疗等措施,来降低术后复发率。3.马乔林溃疡是初始损伤或疾病可以预防的并发症,早期识别、积极治疗溃疡和密切随访对于马乔林溃疡的预防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刘琮[10](2020)在《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合并皮肤肿瘤2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疣状表皮发育不良(Epidermodysplasia verruciformis,EV)在1922年被最先提出,被认为是一种伴有EVER1或EVER2突变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近年来,随着流行病学、病毒学及临床的深入研究,发现部分患者有除EVER1、EVER2之外的其他基因突变或继发于其他免疫损伤,目前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分为经典型遗传性、非经典型遗传性及获得性疣状表皮发育不良(Acquired Epidermodysplasia verruciformis,AEV)3类。疣状表皮发育不良部分患者合并皮肤肿瘤,目前关于该病及继发疾病临床研究较少。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分析该病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继发疾病、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整体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研究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诊断为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的住院病例2例,检索了从CNKI、PUBMED、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并重点对国内外近20年文献,154例数据较完整的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表现、继发疾病、并发疾病、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进行总结及分析;并将合并皮肤肿瘤患者单独分组,总结合并肿瘤患者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病程进展及治疗预后等。结果一、我院收治的2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如下:1.一般资料:2例均为男性,第1例发病年龄为30岁,病程20年;第2例发病年龄为55岁,病程9年。2.临床表现及皮损分布:1例表现为扁平疣型及肥厚斑块型皮损,1例表现为扁平疣型及花斑糠疹样皮损。2例均为全身泛发,无伴随症状,无甲损害。3.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角化不全,棘层增厚,“空泡样细胞”改变。4.家族史:1例有家族史:父母近亲结婚,但子女无类似表现。1例无家族史。5.实验室检查:2例均出现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6.基础疾病并发皮肤肿瘤:1例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合并鳞状细胞癌、Bowen病;1例无基础疾病,合并鳞状细胞癌。7.治疗:1例患者行皮肤磨削术及冷冻术,口服阿维A治疗;1例冷冻术,口服阿维A治疗。8.预后:1例好转,皮损减少。1例无明显效果,且腋窝淋巴结增大,于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二、文献回顾及资料分析1.一般资料本研究检索的数据较为完整的154例患者中,男性91名,女性63名,男女比例1.44:1,平均年龄15.9±13.7岁。其中遗传性EV患者121例,平均年龄11.6±8.7岁;AEV患者33例,平均年龄28.7±19.0岁。合并皮肤肿瘤46例,均为遗传性EV患者,发生率为38.0%,从出现临床表现至第一次出现皮肤肿瘤平均病程21.5±11.3年。2.临床表现及皮损分布154例患者中,以扁平疣型最为常见,有141例出现扁平疣样皮损,占91.6%。其中9例患者有瘙痒症状,4例患者出现甲损害,9例有误诊经历。合并皮肤肿瘤的46例患者中,肿瘤发生部位最常见于头面部,临床常表现为溃疡。3.组织病理学检查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病变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具有疣状病变的许多特征,以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增厚以及“蓝色细胞”、“空泡样细胞”为特征。4.家族史及基因检测本研究121例遗传性EV患者中,38例有家族史(占31.4%)。33例AEV患者均无家族史。5.辅助检查主要检查项目为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及HIV、肝炎系列,其中最常见的为T淋巴细胞亚群及HIV、肝炎系列异常。6.继发、并发疾病继发疾病以鳞状细胞癌最多,其他主要继发疾病为:基底细胞癌、Bowen病、日光性角化病。遗传性EV患者中,以合并肝炎最为常见;AEV患者中,合并HIV感染最常见。7.HPV分型HPV-5型最常见,其次为HPV-14、HPV-8型。8.治疗及预后93例记录了治疗方案,其中50例行手术切除;27例口服阿维A;22例行冷冻、C02激光等物理治疗。有48例记录了治疗后随访情况,其中37例出现不同程度好转,1例复发,10例死亡。结论1.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可发病于任何年龄,其中遗传性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发病年龄较早,而获得性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发病年龄则相对较晚。2.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临床表现多样,其中以扁平疣型最为多见,常为多种类型同时存在。3.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继发皮肤肿瘤多发生于曝光部位,其中以鳞状细胞癌最多见,其次为基底细胞癌和Bowen病。4.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患者应根据病情选择适当治疗手段或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原发病灶以口服及外用维甲酸类为主,继发病变以手术切除为主。5.早期发现,定期复查,日常防晒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二、皮肤基底鳞状细胞癌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肤基底鳞状细胞癌1例(论文提纲范文)

(1)HPV DNA、p16和SCC-Ag2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HPV和p16 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1.3 SCC-Ag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血清水平研究进展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1 石蜡标本
        2.1.2 血清标本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器材
        2.2.3 实验方法
    2.3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纳入病例
    3.2 SCC-Ag2 浓度
    3.3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HPV、p16 及 SCC-Ag 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游离皮瓣在修复颞骨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游离皮瓣在修复颞骨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底鳞状细胞癌1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10例基底鳞状细胞癌分析
    2.1 临床资料整理
    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3 结果
        2.3.1 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
        2.3.2 影像学检查及预后
        2.3.3 病理特点
        2.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第3章 文献复习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检索与纳入标准
        3.1.2 资料提取与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性别与年龄
        3.2.2 发病诱因
        3.2.3 发病部位
        3.2.4 皮损大小及临床表现
        3.2.5 发病部位与局部侵袭浸润情况
        3.2.6 肿瘤转移情况
        3.2.7 病理表现与肿瘤局部侵袭浸润
        3.2.8 治疗与预后
        3.2.9 性别与肿瘤转移及预后
        3.2.10 肿瘤大小、皮损溃疡与肿瘤转移、预后
        3.2.11 人种与肿瘤特点
第4章 讨论
    4.1 疾病的提出与认识
    4.2 临床表现及侵袭转移能力
    4.3 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
    4.4 治疗与管理
    4.5 组织起源假说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第5章 结论与局限性
    5.1 结论
    5.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ALA-PDT治疗肿瘤性及炎症性皮肤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临床分组
    2.2 方法
        2.2.1 ALA-PDT治疗
        2.2.2 评价指标
        2.2.3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疗效观察
        3.1.1 非黑色素瘤皮肤肿瘤组
        3.1.2 生殖器疣(尖锐湿疣)
        3.1.3 痤疮和毛囊炎
    3.2 不良反应
        3.2.1 发生不良事件情况
        3.2.2 不良事件的处理
    3.3 创伤性评估
        3.3.1 疼痛评估
        3.3.2 功能评估
    3.4 美容效果评估
    3.5 复发情况
    3.6 患者满意调查: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ALA-PDT 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5)手术切除治疗60例皮肤鳞癌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84例面部色素性皮损的临床与皮肤镜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资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皮肤镜在基底细胞癌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7)光线性角化病和鲍恩病临床与组织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短篇论着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高分辨率MR成像在皮肤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颌面部皮肤肿瘤高分辨率MR成像应用价值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第二部分 高分辨率MR成像联合DCE定量参数在良、恶性皮肤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研究的缺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皮肤病高分辨率MR成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马乔林溃疡术后复发临床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马乔林溃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合并皮肤肿瘤2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病例报道
文献复习
讨论
结论
创新性与局限性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皮肤基底鳞状细胞癌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HPV DNA、p16和SCC-Ag2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研究[D]. 陈蔚冰. 南昌大学, 2021(01)
  • [2]游离皮瓣在修复颞骨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中的应用[D]. 张震飙. 山东大学, 2021(11)
  • [3]基底鳞状细胞癌1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D]. 时晓萱. 山东大学, 2021(09)
  • [4]ALA-PDT治疗肿瘤性及炎症性皮肤病的临床研究[D]. 文立德(WALEED MOHAMMED HAMOOD AL-DUMAINI). 南昌大学, 2021(01)
  • [5]手术切除治疗60例皮肤鳞癌临床特征分析[D]. 王羽.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84例面部色素性皮损的临床与皮肤镜特征分析[D]. 孙卉.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7]光线性角化病和鲍恩病临床与组织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D]. Chuang Hsiang-chun(庄翔钧). 山东大学, 2020(02)
  • [8]高分辨率MR成像在皮肤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D]. 唐梦晓. 苏州大学, 2020(02)
  • [9]马乔林溃疡术后复发临床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D]. 朱怡梦. 郑州大学, 2020(02)
  • [10]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合并皮肤肿瘤2例并文献复习[D]. 刘琮. 山东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皮肤基底鳞状细胞癌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