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进入新周期

我国居民消费进入新周期

一、我国居民消费步入新周期(论文文献综述)

徐杰[1](2021)在《基于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是现阶段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步入新常态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再次放缓,明显低于首轮振兴期间增长水平,此次下滑暴露出东北经济发展存在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亟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目前,东北地区依赖粗放式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完全扭转,要素配置仍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要素产业间流动仍存在制度性约束。缺乏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是导致要素在产业部门间配置低效的原因之一,进而了引发供需结构不匹配、过度投资、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结构红利假说”观点认为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引致要素配置效率变化,这种要素在产业部门间有效流动引发的生产效率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贡献作用。对此,研究以要素配置效率改进为目标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对于解决当前东北地区经济衰退问题具有一定实践意义。供给侧改革作为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供给体系质量的关键,是当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线。结合供给侧改革内容,东北地区结构调整应从供给端入手,重视生产环节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从根本上解决阻碍结构调整的“卡脖子”问题。为此,本文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进行研究,以经济再次下滑为问题切入点,以产业结构优化为核心内容,通过对优化目标、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最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基于“问题提出-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政策研究”的思路设计,本文结合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制度背景和现实阻碍,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归纳如下:(1)分析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产业结构演进可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具有明显制度性特征,且存在偏离一般规律现象。现阶段,东北工业增长乏力倒逼经济发展对一、三产业依赖程度加深,三大产业占全国份额均呈下降态势,亟待加速产业结构优化。(2)构建了基于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分析框架。要素在产业部门间有效流动与重置,即配置效率改进能够提升经济产出效率。面对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优化应以要素配置效率改进为目标,合理化有助于提升要素分布聚合质量,而高度化则能通过促进要素向高层次产业部门转移,实现配置效率改进目的。进一步结合供给侧改革内容,从生产环节入手,对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供给侧因素进行研究。(3)实证检验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对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影响效应。采用随机前沿分析对东北要素配置效率变化FAEC进行估算,结果表明FAEC大致经历了两次“先升后降”,其对TFP增长具有明显贡献,但程度在逐渐减弱。采用长面板数据模型,运用LSDV法、“OLS+PCSE”法、IV-GMM法等估计策略实证检验产业结构优化对FAEC的直接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化程度越高越有助于要素配置效率改进,而高度化与要素配置效率改进呈显着负相关,反映出东北工业增长乏力下的被动“去工业化”导致了产业结构“虚高度化”,不利于要素配置效率改进。(4)进一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供给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运用GPCA构建各项供给因素的综合评价指数。同样设定长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整体来看,高质量供给因素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及高度化方向演进。综合以上研究,提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建议。与既往文献相比,本文的创新体现在以下方面:(1)本文拓宽了东北经济衰退问题研究视角。结合当前东北经济形势与振兴发展要求,提出以产业结构优化为核心的结构调整方案,对调整方向及重点予以明确。通过全面剖析东北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障碍,本文提出应以要素配置效率改进为目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在进一步研究中,结合供给侧改革内容,探讨了产业结构优化的供给侧影响因素,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提出结构调整新思路。(2)对以要素配置效率改进为目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以往文献不乏对“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但从合理化和高度化双重维度定性和定量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对要素配置效率改进影响的研究成果相对缺乏。因此,本文将相关研究进行扩展,不仅对理论机制进行探讨,同时,采用实证方法对影响效应进行检验,得到更加全面的研究成果。另外,在测度要素配置效率时,对传统资本存量估算方法进行有益改进,充分结合并比较已公布数据,提出永续盘存法估算标准步骤,得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省际三次产业资本存量数据。(3)运用GPCA构造了供给因素综合评价指数。结合供给侧改革内容考察供给因素给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尝试从多角度构建以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为主的供给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PCA得到各项供给因素综合评价指数及总指数,为进一步实证检验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董雪[2](2021)在《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税收政策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兼顾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并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2019年、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相继提出要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结构性减税等积极的财政收入政策。可见,推进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现行税收结构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在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国际大环境下,我国经济面临着外部出口大幅下降、内部结构亟需调整的内外双重压力,合理有效的税收调控对于当前经济形势下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尤为重要,继续实施和完善大规模减税降费及结构性减税政策是必然之举。有鉴于此,探究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实证检验了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效应与非对称影响效应,并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层面探究了我国税收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首先,本文在理论分析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借助时变协整模型考察了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协整关系,并运用分位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随后构建了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SV-TVP-FAVAR)模型分别考察了宏观税负与税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冲击效应,结果发现:我国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时变协整关系与长期负向均衡关系,且二者之间不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仅表现为税收政策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从总量视角来看,宏观税负的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着的负向抑制效应;从结构视角来看,增加商品税主要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效应,增加所得税能够显着促进经济增长,但增加财产税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抑制效应。其次,本文从短期视角出发,基于贝叶斯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ST-BVAR)模型探究了不同经济周期下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效应,随后从长期视角出发,利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检验了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长期非对称效应,结果发现:从短期视角来看,在经济衰退期,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消费水平和投资水平主要产生了微弱的正向冲击效应;在经济扩张期,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消费水平和投资水平主要产生了负向冲击效应。从长期视角来看,我国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着的长期均衡关系与非对称效应,税收的负向波动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拉动效应弱于其正向波动所带来的抑制效应。再次,本文在理论分析税收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驱动机制基础上,运用带有潜在门限变量的时变系数向量自回归(LT-TVP-VAR)模型考察了经济危机时期、经济复苏时期及经济新常态时期我国税收结构对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供给的动态影响,试图厘清税收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以探究不同时期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合理税收结构。结果发现:在经济危机时期、经济复苏时期和经济新常态时期,税收结构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劳动力水平均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效应,而对技术进步则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效应;除了劳动力水平,税收结构对其他三类要素供给的时变影响效应均在经济复苏时期和经济新常态时期较强,在经济危机时期较弱,而税收结构对劳动力水平的影响效应在三个时期内均较强;在响应的持续期方面,除劳动力水平外,税收结构对其他三个要素供给均具有短期影响效应,长期内影响效应基本不存在,而对劳动力水平在短期和长期内均具有显着的影响效应。最后,本文基于税收经济效应理论分析了税收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需求传导渠道,并采用一个Metropolis-Hastings(MH)抽样规则下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系数结构向量自回归(SV-MH-TVP-S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宏观税负与税收结构冲击对消费和投资的时变影响效应,随后基于时变方差分解思想探究了税收政策冲击对消费和投资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发现:宏观税负对消费产生了负向影响,税收结构中商品税和所得税对消费产生了负向影响,而财产税对消费产生了正向影响;宏观税负对投资产生了负向影响,税收结构中商品税对投资产生了正向影响,所得税和财产税对投资产生了负向影响;时变方差分解显示了不同时期我国税收政策对消费与投资变化的贡献程度存在着显着的异质性。本文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对我国税收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着的时变性影响和非对称性影响,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外部环境下我国税收政策对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要素供给、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影响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征。因此,总量驱动与结构优化的双轮调控税收政策更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根据不同经济目标适时调整税收结构,针对不同时期不同要素供给及经济内需侧重充分发挥结构性减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调控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张鹏[3](2021)在《退休城镇居民消费变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目前处于老龄化社会,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亿,占到总人口约13%,远超国际上公认的老龄化标准7%,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与此同时,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更为复杂多变,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建立起来。退休是我国城镇居民迈入老年生活的标志性事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退休居民消费已然是我国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退休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把握退休居民消费特征,激发退休居民消费活力,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认为,理性经济人将在一生之中平滑其消费,退休这一事件不会导致消费骤降。但是学界发现截然相反的现象,并将此称之为“退休消费之谜”。根据消费经济学和人口经济学等理论,本文着力研究退休是否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产生严重影响,构建退休对居民消费影响的作用机制,基于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实证检验影响效应,从提振退休居民消费角度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探究退休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是本文着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总体而言,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构建退休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整体研究框架:文献梳理——基础分析——作用机理——实证检验——政策建议。其次,构建退休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机制框架。一方面从个人和家庭的微观角度分析消费需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从国家和社会的宏观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就业与劳动力供给、收入与财富等带来的影响。最后,基于实证分析验证结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实际,提出扩大退休居民消费、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具体而言,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目标和内容,阐述了全文的研究技术路线以及创新之处,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是对消费理论、退休消费之谜研究以及人口因素与居民消费研究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为后文研究提供基础和支撑。第三章是现状分析。详细阐述我国退休制度、居民宏观消费和微观消费、老年居民消费的发展演变与特征,探究基于时间分布的交互变化规律,刻画退休与消费的影响关系。第四章是理论分析。深入剖析退休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收入变动、消费供给、消费需求、财富积累等是影响退休居民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层面,退休导致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等发生改变,消费需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动。宏观影响层面,退休导致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动从而带动收入与财富的变动,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动,继而推动消费产生变动。第五章是微观实证检验。基于中国家庭金融微观调查2017年数据(CHFS),采用模糊断点回归计量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退休对城镇居民家庭总消费引起轻微变动,总消费支出略微增加,食品、医疗、旅游等家庭日常消费以及健康消费显着增加,与工作相关的消费、家政服务、娱乐等消费显着下降,消费结构发生调整。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退休对城镇居民家庭的收入保障、房产、消费需求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居民家庭消费的变动。第六章是宏观实证检验。基于2005年至2018年的宏观省际面板数据开展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退休对于城镇居民消费率影响方面,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退休之后城镇居民消费率出现下降现象,退休对消费产生负向抑制作用;第二,退休对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方面,静态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与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的结果均显示,退休产生抑制作用,导致与基本生活保障的消费支出降低;第三,收入对退休消费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作用,退休导致收入变动,继而影响消费。第七章是政策建议。结合目前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格局,提出扩大退休居民消费、提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姜龙[4](2020)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调控取向变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84年人民银行恢复中央央行职能以来,中国的货币调控在“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数量工具”与“价格工具”、“单一目标”与“多重目标”之间交替切换和协同配合,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日渐成熟。经济新形势下,中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效果出现一定弱化,货币政策有效性面临严峻考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已经具备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发展由速度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设计、传导机制等如何在“稳增长”和“稳物价”等基础上保证经济增长质量,不仅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各界正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本文通过VAR拓展和混频动态因子等模型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调控取向变动研究问题。根据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体系搭设,文章的主要章节包括以下内容:理论基础部分:包括论文第1章和第2章。论文第1章主要介绍论文研究主题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学术发展史、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等基础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进行重点介绍,重点理解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研究进展,找出论文选题的研究切入点,总结梳理本文的边际贡献。论文第2章在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等内容介绍的基础上,本章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宏观经济波动、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经济增长质量等基础理论进行重点阐述和说明,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效应、考虑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货币政策动态有效性等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实证分析部分:论文第3章、论文第4章、论文第5章和论文第6章。论文第3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时变效应分析”。本章运用SV-TVP-FAVAR模型,基于冲击极值、短期效应等指标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经济效应进行脉冲分析,并通过将预期因素纳入到分析框架,初步讨论预期管理可能存在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反向调控效应。论文第4章为“货币政策量价工具有效性对比——基于调控取向定性描述的分析”。本章首先基于具有混频数据处理能力的MF-VAR模型对货币政策变量与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混频检验,进一步运用时变动态SV-TVP-FAVAR模型考察不同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从而论证货币政策调控取向变化会对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产生影响,进而引出关于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关系的计量检验。论文第5章为“货币政策调控取向的定量测度与宏观经济效应分析”。本章首先基于长短期松紧指标测算货币政策调控取向变动指数,并对货币政策调控取向的宏观经济效应异质性分析,主要包括对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城乡消费、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企业家信心之间的关系论证。论文第6章为“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本章首先基于混频动态因子模型测算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时变SV-TVP-FAVAR模型分析货币政策调控取向的经济增长质量调控效果。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论文第7章主要是对前文理论基础、实证分析、计量检验等章节进行全面总结,并在研究结论和针对性解决对策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不足之处,进一步在指出本文研究不足和学术研究薄弱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后续学术研究展望。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经济政策手段,工具选择理应服务于宏观经济调控。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期间,货币政策操作取得了较为显着的宏观经济调控成效。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已经具备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发展由速度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货币政策框架设计、传导机制等如何在“稳增长”基础上保证经济增长质量,不仅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货币政策能通过特定传导机制调控政策当局的预设目标,宏观经济调控效果显着,一直都是货币政策当局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新形势下探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及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效应、新冠肺炎疫情下货币政策调控取向变动、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经济增长质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刘晓光,刘元春,闫衍[5](2020)在《疫情冲击、修复调整与基础再造的中国宏观经济》文中指出2020年注定是中国和世界经济史上极为特殊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市场主体产生了剧烈冲击,全球经贸体系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大停摆"。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判断超级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势与回升潜力;二是基于以上判断为疫后经济修复和中长期发展提供适用的政策建议。本文重点关注四个核心问题:第一,现阶段中国经济复苏的进展和性质;第二,下阶段中国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风险点;第三,如何科学安排一揽子规模性政策和工具组合以产生理想政策效果;第四,现有政策空间是否足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增强韧性和实现基础再造。在以上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基于经济自我调整力量和宏观政策拉动效应的模拟分析,本文形成对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核心指标的预测和展望,据此提出系统性政策建议。

张德园[6](2020)在《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世界经济形势变幻莫测,不确定性因素形影相随。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这使得本已就陷入2008金融危机泥潭而尚待恢复的世界经济一直延续低迷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历30年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近年来也有所增加。一方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全球经济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放缓等外部因素势必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性时期,经济增长内生性动力依然不足,仍然面临着资本市场杠杆过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累积等问题,这些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相互叠加,加大了中国经济运行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充分梳理和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经济不确定性测度为切入点,采用多种计量经济学模型按照递进式的行文逻辑对中国经济不确定性问题展开实证研究。首先,借鉴Jurado et al.(2015)的研究方法构建出中国经济不确定性指数,并进一步采用MS-AR模型和分位数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中国经济不确定性的状态演变特征以及与中国经济周期的联动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经济不确定性的最高峰出现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次高峰出现在2015-2016年经济下行与“股灾”期间,其他的峰值较小,主要出现在政府频繁调控宏观经济期间。中国经济不确定性难以从低不确定性状态转移到高不确定性状态,但从高不确定性状态转移到低不确定性状态则相对比较容易,并且处于高不确定性区制的持续期仅为低不确定性区制持续期的35%;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5年中国“股灾”这两个时间段,中国经济处于高不确定性状态的持续时间较长,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具有反周期特征,且与经济周期存在明显的先行滞后关系,虽然在整个分布上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存在显着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但格兰杰因果关系主要体现在低分位数和中上分位数水平上。然后,采用时变溢出指数模型考察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不确定性和中国不同类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国际层面而言,中国经济不确定性66.946%的变化是由国际经济不确定性影响引起的,且主要集中于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而加拿大、德国和意大利的影响较小。国际经济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不确定性的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后危机期间,尤其是在2007Q2-2010Q2期间美国、英国和法国经济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不确定性产生的溢出效应最为明显。就国内层面而言,中国经济不确定性32.233%的变化是由各类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引起的,其中财政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汇率与资本账户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紧随其后,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最小。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不确定性的溢出效应主要集中于2008Q1-2011Q2期间,其中财政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和汇率与资本账户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不确定性的溢出效应在2007Q3-2008Q2期间尤为明显。其次,在理论分析经济不确定性影响宏观经济的基础上,运用MH-TVC-SVAR-SV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时变影响,并对比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5年中国“股灾”两个典型时期的时点脉冲响应结果。结果表明: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在短期内引致产出、价格和利率下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出、价格和利率下降的幅度大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产出、价格和利率下降的幅度最为明显。短期内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和2015年“股灾”时期对产出、价格和利率均产生了负向影响,但对宏观经济的负向影响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明显大于2015年“股灾”时期的负向影响。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对产出、价格和利率变化的贡献率呈现出明显的时变特征,且大致呈现出依时间递减的趋势特征,而在持续期上呈现出随期数增加而递增的趋势;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对产出、价格和利率变动的贡献率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最大,其次为经济反弹时期,最后为新常态经济下行时期。再次,为进一步探究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影响宏观经济的渠道,在理论分析金融市场影响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效应的基础上,利用C-SVAR模型实证考察了金融市场在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宏观经济中的传导作用,以厘清经济不确定性、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引致金融市场压力上升,而金融市场压力上升进一步扩大了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对宏观经济的负向效应;金融市场压力上升并未增加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对宏观经济负向影响的持续期,而是通过快速增加其负向影响极值来增强这种负向效应。金融冲击虽然也引致经济不确定性水平有所上升,但是经济不确定性在金融市场冲击宏观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比较小,即经济不确定性在放大金融冲击对宏观经济负面效应中的作用非常小。最后,利用SE-IVAR模型实证考察了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在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宏观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厘清经济不确定性、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不论央行采取价格型还是数量型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不确定性冲击,扩张性货币政策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负向效应。当央行采取价格型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时滞性,而当央行采取数量型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政策的时滞性并不明显。当央行采取价格型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政策通过降低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对宏观经济的负向影响值和缩短负向影响的持续期来缓解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对宏观经济的负向效应;而当央行采取数量型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政策并未缩短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对宏观经济的负向影响持续期,而是通过降低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对宏观经济的负向影响值来缓解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对宏观经济的负向效应。

毕振豫[7](2020)在《中国金融周期的测度、传导机制及货币政策调控》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研究框架基本没有考虑金融因素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过,随着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逐渐意识到,金融因素在经济体系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深入分析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就无法深刻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在这一背景下,金融周期这一概念应运而生。金融周期的核心内涵在于金融体系的周期性波动,这种波动并不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状态,而是繁荣与萧条交替出现的常态,其根本驱动力在于融资约束与风险认知之间的相互强化,而这也正是防范金融危机传染和爆发的关键所在。由于金融体系的周期性波动是各个金融子类周期叠加的结果,这也对测度和分析金融周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鉴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金融周期运行的特征事实、金融周期影响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以及纳入金融周期的规则型货币政策。具体而言,本篇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为绪论和文献综述。其中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同时对金融周期的理论背景和现实内涵进行了介绍,从而引出本文的研究主题。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对本文研究金融周期的内涵进行解析,从而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随后,第二章系统性地梳理了将金融因素纳入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化过程。同时,由于本文后续选取信贷、宏观杠杆率以及房地产价格衡量中国金融周期影响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因此,第二章此后也按照这三个维度展开,分别对金融周期三个构成指标与实体经济关联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最后,就政策调控层面而言,第二章围绕货币政策这条主线对相关文献展开论述。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为本篇论文的实证章节。其中第二部分,即第三章的主要工作是测度中国的金融周期,并考察其和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从整体上把握中国金融周期的运行特征。第三章选取了信贷、房地产价格以及宏观杠杆率三个指标,利用转折点法和带通滤波法合成了中国的金融周期。随后依托时变参数模型,利用溢出指数法考察了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依存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中国金融周期的运行呈现出“长扩张、短收缩”的形态,且扩张阶段波动幅度明显强于收缩阶段。而就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动态关联而言,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的溢出效应显着强于经济周期对金融周期的溢出效应。即金融周期主要是溢出效应的发送者,而非溢出效应的接收者。同时,金融周期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效果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对经济周期的溢出效应显示出了显着的时变特征。在辨析金融周期的内涵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刻画之后,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金融周期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由此本文进入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为金融周期传导机制的分析专题,该部分的主要意图在于探寻金融周期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具体渠道,从而更加深入理解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的关联关系。由于本文选取信贷、房地产价格以及宏观杠杆率合成中国金融周期,因此后文也按照这三个维度展开对问题进行研究。其中,第四章构建了一个包含多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将信贷摩擦以道德风险的形式引入研究框架,并利用方差分解分析以及反事实模拟等技术详细考察了信贷摩擦对经济周期产生的影响以及我国经济周期的驱动因素。结果发现,信贷渠道是金融周期影响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道德风险等市场不完美的存在,信贷摩擦在经济周期运行中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从而导致“小冲击、大波动”这一经济后果。其次,反事实模拟显示,外生冲击驱动经济周期的具体机制存在显着的阶段性特征。在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阶段,经济周期的主导驱动因素也会发生变化。最后,资本质量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周期,无论是“软扩张”时期、“次贷危机及后危机”时期还是“新常态”时期,资本质量冲击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杠杆率水平不断攀升,“去杠杆”成为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去杠杆”与“稳增长”之间是否存在两难也成为了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第五章在非线性的视角下,以面板平滑迁移模型为技术基础,利用跨国面板数据验证了金融周期作用于宏观经济的杠杆率渠道,检验了杠杆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门限效应”,并对相关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考察。综合第六章的实证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首先,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宏观杠杆率不仅在绝对水平上处于较高位置,同时其较快的增长速度也引人担忧。其次,宏观杠杆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依存关系并非是静态的线性关系,伴随着宏观杠杆率的变动,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也会不断变迁。具体而言,当杠杆率水平在门限值以下时,随着杠杆率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也会不断加快。而当债务融资规模增大,宏观杠杆率跨过门限值之后,便会打破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并对宏观经济产生负向影响。回溯过往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危机,房地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往往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六章在区制转移的视角下,通过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模型逐步深入地研究了金融周期影响实体经济的房地产价格渠道以及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住房价格与实体经济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在房地产市场与信贷周期运行的不同阶段,房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发生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只有当货币供给量和房价处于平稳发展状态时,房地产价格上涨才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而就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效果而言,数量型以及价格型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并不存在明显的政策无效区间,其均能够有效调控房地产价格,二者在不同的区制下也能够形成有效互补。既然金融体系在实体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将金融因素纳入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框架就成为了货币当局自然的选择。本文第四部分,即第七章将关注点放在政策调控。第七章在动态的视角下,考察了纳入金融周期的规则型货币政策。研究结果表明,中央银行在调整名义利率时的确对金融周期有所关注,相比于传统泰勒规则,纳入金融周期的泰勒规则中通胀系数与产出缺口系数均有显着改善,其能够更好地拟合中央银行的实际政策操作。随后,为了进一步考察货币当局对名义利率调整的动态变化特征,第七章通过包含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拓展的时变参数泰勒规则进行了再估计。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在整体上能够有效调控金融周期。同时,随着经济周期和金融形势的更迭,中央银行也会不断动态调整其政策目标。其中,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调控不存在明显的惰性区域,控制通胀始终是中央银行工作的重心。其次,中央银行存在规避经济收缩的偏好,在经济下行时期其对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向产出缺口倾斜。最后,为了抑制金融机构的过度风险承担,货币当局在本次金融危机之后显着增强了对于金融周期的关注。

张延曼[8](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了显着进展,但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显着。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发达城市和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带动力度发挥不足、带动意愿不强、带动机制不健全,致使当前城乡发展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本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探索城乡发展新动力、新方向、新模式。在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对城乡关系进行历史性、全面性梳理,并站在全局性、战略性高度,提出了推动中国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城乡融合发展”战略。随着2019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以及2019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等18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并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等举措的陆续实施和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正越来越多地在制度层面上得到保障与支撑。新时代中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当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的深刻挖掘,有助于更好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好地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进而更好地助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在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的基础上,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释放乡村活力的迫切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围绕对城乡差距现状的揭示,以及对差距形成因素的深层次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城乡之间、城乡各要素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的各种协调、统筹、融合发展关系;对当前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存在的如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不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不合理、城乡要素配置以及治理结构不均衡、城乡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机制不健全等等一系列制度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对于拥有几千年城乡渊源的文明古国而言,对于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中国来说,如何能够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加快实践创新的制度调整,找出一条有效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重点描述研究的时代背景和政策背景,挖掘研究的理论意义并阐明实践价值,对国内外关于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对创新之处以及不足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其一是对相关概念的梳理,按照历史逻辑对城乡关系、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以及城乡融合概念进行界定;其二阐述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的理论奠基: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思想,列宁关于城乡发展制度的思想,毛泽东对城乡发展制度的探索,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理论;其三是对当代西方城乡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和借鉴。这部分主要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发展的制度变迁历程。整个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分割制度体系,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之前的城乡历经曲折发展进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新时代以来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的逐渐形成。这部分主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制度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第四章当前中国城乡发展的制度性短板及原因探析。具体从现行制度下城乡发展差距的外在表现、当前城乡发展制度体系的不尽完善,以及城乡发展出现制度性短板的深层次原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剖析。这部分主要阐述当前中国城乡发展制度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第五章构建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这里针对前一章提到的现实问题,指出中国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必然性。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第二,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有利于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第三,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第四,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这部分主要阐述在新时代中国发展中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必然选择。第六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完善路径。首先,强调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合理利用存量空间搞好城市建设,发展产业群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及满足居民在城乡安居的自由选择。这部分首先从宏观上对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进行把握,而后分别从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的打通、进城务工人员基本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三个角度,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该如何完善。

曹丙林[9](2020)在《人口老龄化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十三五”时期,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重构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背景下,“以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发展”的传统观点正在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的现代观点转变,社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作为社会发展重要问题的人口老龄化对作为经济发展重要问题的居民消费的影响,更加引人注目。我国自21世纪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消费水平不高和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等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7年的面板数据,在相关收入理论的指引下,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对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的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人口老龄化会促进城乡居民的消费,并且人口老龄化通过储蓄率和社会保障支出这两个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从时间上来看,在2001-2017年间,城镇人口老龄化通过正向影响居民储蓄和社会保障支出进而正向影响消费;而在农村,老龄化升高会降低储蓄率,进而促进居民消费,老龄化升高促进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同样促进消费。从空间上来看,首先,无论东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均通过正向影响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进而正向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其次,东部城镇老年抚养比升高使得储蓄率增加,进而促进消费,而农村老年抚养比升高则使得储蓄率降低,进而促进消费;中部城镇老年抚养比升高会提高储蓄率,但储蓄率升高抑制了消费,农村老年抚养比升高则最终促进了消费;西部地区城乡老年抚养比升高降低储蓄率,从而促进消费。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为了提升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为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动力,本文建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开发老年消费市场,加快发展老年产业;提高乡镇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协调区域经济关系;启动老年就业市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

曹浩[10](2020)在《长三角地区房价波动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自1998年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长三角地区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全国房价相对较高的区域之一。步入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虽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绝对数均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与全国范围内倾向一致,长三角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倾向在逐年递减。房价与消费这两大热点,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对房价波动对长三角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及传导机制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在对长三角地区房价和城镇居民消费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014、2016和2018三期CFPS微观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房价波动对长三角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并进一步分析房价波动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及房价波动影响消费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从总体上来看房价每上升10%,长三角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增加1.42%。(2)房价每上升10%,长三角地区城镇居民非居住消费支出增加1.81%。接下来,本文将消费性支出分为生存型消费与发展型消费,房价每上涨10%,生存型消费增加1.2%,而发展型消费则增加3.6%。可以看出房价上升对长三角地区城镇居民非居住消费、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均起促进作用,且对发展型消费的促进强于对生存型消费的促进,由此可见房价上升对这一区域消费结构升级也是有利的。(3)通过对不同住房产权类型的居民进行分析,本文发现房价每上涨10%,长三角地区城镇租住商品房的居民消费性支出增加2.13%,大于拥有完全产权住房的居民,预算约束效应与替代效应不明显。拥有完全产权住房的城镇居民中普遍存在财富效应,且拥有不止一套住房资产的居民财富效应更强,并且更多表现为财富信心效应或通过出售房产兑现的财富效应。通过引入房贷支出与房价的交叉项,验证了拥有完全产权住房的居民中存在着流动性约束效应。通过引入了未婚家庭成员性别与房价的交叉项,说明受传统观念影响,存在男性未婚家庭成员一定程度上确实抑制了长三角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

二、我国居民消费步入新周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居民消费步入新周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要素、要素配置及效率内涵
        2.1.2 产业及产业结构优化内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要素配置相关理论
        2.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3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要素配置及其效率研究
        2.3.2 产业结构演进及优化方向研究
        2.3.3 产业结构优化与要素配置效率的关联性研究
        2.3.4 供给侧改革与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研究
        2.3.5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相关研究
        2.3.6 文献评述
第3章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现状
    3.1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历程
        3.1.1 计划经济体制与改革过渡时期
        3.1.2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初期
        3.1.3 东北振兴“黄金十年”
        3.1.4 经济新常态时期
    3.2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3.2.1 地区生产总值变动趋势
        3.2.2 第一产业
        3.2.3 第二产业
        3.2.4 第三产业
    3.3 东北地区要素配置低效与产业结构调整动因
        3.3.1 结构性产能过剩与短缺并存
        3.3.2 资源型城市转型负担沉重
        3.3.3 国企改革与民企发展缺乏动力
        3.3.4 被动“去工业化”引发结构失序
        3.3.5 沉没成本效应阻碍衰退行业退出
    3.4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障碍
        3.4.1 要素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
        3.4.2 劳动力转移存在制度约束
        3.4.3 高技术产业规模扩张缓慢
        3.4.4 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框架
    4.1 总体思路
    4.2 要素流动与产业间再配置的效率改进机理
        4.2.1 要素产业间流动的理论基础
        4.2.2 要素产业间流动的前提条件
        4.2.3 要素配置效率改进机理分析
    4.3 产业结构优化影响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理论机制
        4.3.1 产业结构优化的两个维度指标构建
        4.3.2 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机制
        4.3.3 产业结构高度化影响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机制
    4.4 供给侧改革下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4.1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背景与理论逻辑
        4.4.2 产业结构优化的供给侧影响因素类别
        4.4.3 供给因素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实证分析
    5.1 东北地区要素分布结构
        5.1.1 劳动力要素分布
        5.1.2 资本存量估计与资本要素分布
    5.2 东北地区要素配置效率测度
        5.2.1 随机前沿分析与模型设定
        5.2.2 初始回归结果与模型修正
        5.2.3 估算过程与结果分析
    5.3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指标衡量
        5.3.1 产业结构合理化
        5.3.2 产业结构高度化
    5.4 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5.4.1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5.4.2 数据检验
        5.4.3 模型设定与实证结果分析
        5.4.4 内生性问题讨论
        5.4.5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进一步分析: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供给侧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6.1 供给因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主要评价指标分析与说明
        6.1.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2 供给因素综合评价指数构造与分析
        6.2.1 全局主成分分析
        6.2.2 数据有效性检验
        6.2.3 提取主成分及确定指标权重
        6.2.4 东北地区供给因素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6.3 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6.3.1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3.2 数据检验
        6.3.3 模型设定与实证结果分析
        6.3.4 内生性问题讨论
        6.3.5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建议
    7.1 加强人力资本培育与积累
        7.1.1 着力提升教育体系水平
        7.1.2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7.1.3 完善薪酬激励机制
    7.2 优化投资结构与存量资本布局
        7.2.1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
        7.2.2 稳固推进存量资本调整
        7.2.3 积极探索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7.3 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与科技成果转化
        7.3.1 促进产业发展与科技深入融合
        7.3.2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与科研协作能力
        7.3.3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7.4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与政策引领作用
        7.4.1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7.4.2 精准制定减税降费措施
        7.4.3 释放产业政策引领作用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未来展望
    8.1 结论
    8.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1 税收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1.2.2 税收政策的消费效应研究
        1.2.3 税收政策的投资效应研究
    1.3 相关概念、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目标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税收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2.1 基于税收的经济增长理论
        2.1.1 索洛-斯旺模型
        2.1.2 卡斯-库普曼斯模型
        2.1.3 AK模型
        2.1.4 人力资本模型
        2.1.5 生产性公共资本增长模型
    2.2 最优税收理论
        2.2.1 最优商品税理论
        2.2.2 最优所得税理论
    2.3 税收乘数效应理论
        2.3.1 定量税税收乘数效应
        2.3.2 比例税税收乘数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检验
    3.1 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
        3.1.1 宏观税负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3.1.2 税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3.2 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的时变协整关系检验
        3.2.1 时变协整模型
        3.2.2 时变协整关系检验
        3.2.3 分位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3.3 不同时期宏观税负与税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冲击效应
        3.3.1 SV-TVP-FAVAR模型设定
        3.3.2 变量选取与共同因子提取
        3.3.3 宏观税负对经济增长的时变效应分析
        3.3.4 税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时变效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效应检验
    4.1 非对称计量模型设定
        4.1.1 ST-BVAR模型原理
        4.1.2 NARDL模型原理
    4.2 不同经济周期下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短期非对称冲击效应
        4.2.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4.2.2 经济波动区制识别
        4.2.3 非对称冲击效应分析
        4.2.4 稳健性检验
    4.3 税收政策的正负向累积波动对经济增长的长期非对称效应
        4.3.1 变量选取与模型参数估计
        4.3.2 累积动态乘数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税收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驱动机制分析
    5.1 税收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供给驱动机理
        5.1.1 基本分析框架
        5.1.2 税收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理
    5.2 LT-TVP-VAR模型原理
    5.3 税收结构对要素供给的时变影响效应分析
        5.3.1 变量选取与平稳性检验
        5.3.2 脉冲响应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税收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内需拉动机制分析
    6.1 税收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内需拉动机理
    6.2 SV-MH-TVP-SVAR模型原理
    6.3 税收政策对消费的动态冲击效应
        6.3.1 变量选取、模型设定与参数估计
        6.3.2 脉冲响应分析
        6.3.3 时变方差分解
        6.3.4 稳健性检验
        6.3.5 税收政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效应分析
    6.4 税收政策对投资的动态冲击效应
        6.4.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6.4.2 滞后阶数选择、先验设定与参数估计
        6.4.3 脉冲响应分析
        6.4.4 时变方差分解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所获奖项
致谢

(3)退休城镇居民消费变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关键问题和可能的创新点
        1.6.1 关键问题
        1.6.2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消费理论研究进展
        2.1.1 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理论
        2.1.2 跨期消费理论
        2.1.3 其他相关消费理论
        2.1.4 我国消费理论研究进展
    2.2 退休消费之谜研究
        2.2.1 部分学者认为不存在退休消费之谜
        2.2.2 部分学者认为存在退休消费之谜
        2.2.3 对退休后消费下降现象的解释
    2.3 人口因素与居民消费的研究
        2.3.1 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
        2.3.2 人口老龄化与消费
        2.3.3 老年消费
    2.4 相关述评
第三章 退休与城镇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退休制度发展演变
        3.1.1 基于时间维度的退休制度
        3.1.2 基于逻辑维度的退休制度
        3.1.3 基于实践维度的退休制度
    3.2 我国退休制度的特点分析
        3.2.1 退休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3.2.2 退休制度的复杂性
        3.2.3 退休制度仍有待完善
    3.3 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3.3.1 居民宏观消费
        3.3.2 居民微观消费
    3.4 老年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3.4.1 我国人口老龄化
        3.4.2 我国的老年居民消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退休影响城镇居民消费变动机制分析
    4.1 影响退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4.1.1 收入变动
        4.1.2 财富资产
        4.1.3 消费供给
        4.1.4 消费需求
        4.1.5 其他因素
    4.2 退休对城镇居民消费变动的作用机理
        4.2.1 对个人和家庭的微观影响
        4.2.2 对国家和社会的宏观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退休城镇居民消费变动分析——微观层面
    5.1 实证模型与实证策略
        5.1.1 模型推导
        5.1.2 实证策略
    5.2 数据与变量处理
        5.2.1 数据来源
        5.2.2 主要变量选择与处理
    5.3 实证分析与检验
        5.3.1 实证回归结果
        5.3.2 稳健性检验
    5.4 影响机制分析
        5.4.1 收入保障
        5.4.2 房产财富
        5.4.3 消费需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退休城镇居民消费变动分析——宏观层面
    6.1 退休对总消费的影响——基于静态面板数据模型
        6.1.1 实证模型与实证策略
        6.1.2 数据来源
        6.1.3 计量模型
        6.1.4 变量处理及变量统计性描述
        6.1.5 基准回归
        6.1.6 相关检验
    6.2 退休对总消费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6.2.1 实证模型与实证策略
        6.2.2 数据来源
        6.2.3 计量模型
        6.2.4 变量处理及变量统计性描述
        6.2.5 基准回归
        6.2.6 相关检验
    6.3 退休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静态面板数据模型
        6.3.1 实证模型与实证策略
        6.3.2 数据来源
        6.3.3 计量模型
        6.3.4 变量处理及统计性描述
        6.3.5 基准回归
        6.3.6 相关检验
    6.4 退休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6.4.1 实证模型与实证策略
        6.4.2 数据来源
        6.4.3 计量模型
        6.4.4 变量处理及统计性描述
        6.4.5 基准回归
        6.4.6 相关检验
    6.5 影响机制分析
        6.5.1 实证策略
        6.5.2 数据来源
        6.5.3 计量模型
        6.5.4 变量处理及统计性描述
        6.5.5 计量分析结果及相关检验
    6.6 研究结论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调控取向变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学术进展与文献评价
        1.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宏观经济波动的文献综述
        1.2.2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波动的文献综述
        1.2.3 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经济增长质量的文献综述
    1.3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1.3.1 论文结构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的理论基础
    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基础
    2.2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基础
    2.3 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基础
第3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时变效应分析
    3.1 SV-TVP-FAVAR模型
    3.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效应数值模拟分析
        3.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三维冲击效应分析
        3.2.2 不同阶段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效应分析
        3.2.3 区间替换与稳健性检验
    3.3 纳入预期因素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3.3.1 MF-VAR模型
        3.3.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城乡消费因果关系分析
        3.3.3 考虑预期因素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城乡消费的冲击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货币政策量价工具有效性对比——基于调控取向定性描述的分析
    4.1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分析
    4.2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的关联关系检验
    4.3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取向的定性描述与转换过程
    4.4 不同调控取向下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4.4.1 全区间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效应分析
        4.4.2 不同调控取向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效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货币政策调控取向的定量测度与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5.1 货币政策调控取向的定量测度与货币政策调控取向划分
        5.1.1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取向的定量测度
        5.1.2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取向划分
    5.2 不同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下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5.2.1 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城乡消费
        5.2.2 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企业家信心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经济增长质量
    6.1 混频动态因子模型
    6.2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定量测度与特征描述
        6.2.1 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特征
        6.2.2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维度和指标
        6.2.3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动情况
    6.3 不同调控取向下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分析
        6.3.1 总量脉冲响应分析
        6.3.2 分阶段脉冲响应分析
        6.3.3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疫情冲击、修复调整与基础再造的中国宏观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论与预测
二、疫情冲击与修复调整中的中国宏观经济
    (一)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遭遇重创
    (二)中国成功守住底线、全年发展目标可期
三、中国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风险点
    (一) 疫情发展存在变数、外部形势严峻复杂——需要坚持底线思维
    (二) 需求修复慢于供给、供需缺口持续扩大——需要全面扩大内需
    (三) 内部结构分化严重、短板效应可能显化——需要落实“六保”任务
    (四) 市场主体心理变化、行为模式趋于保守——需要一剂“强心针”
    (五) 政策传导存在阻碍、相关机制有待理顺——需要完善宏观调控
    (六) 趋势力量逐步显化、潜在增速可能下滑——需要深化改革开放
        1.全球化红利处于快速下滑期。
        2.传统工业化红利开始递减。
        3.传统人口红利大幅度逆转。
四、走向稳健复苏的规模性政策和基础再造
    (一)疫情短期冲击极大、经济自发调整困难
    (二)宏观政策加力提效、财政货币协调配合
        1.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2.政策配套坚实有力。
        3.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
    (三)落实“6.8万亿元”财政扩张,形成规模性政策组合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6)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确定性的度量
        1.2.2 不确定性的来源因素分析
        1.2.3 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效应
        1.2.4 金融市场在不确定性冲击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1.2.5 不确定性与宏观经济政策相互作用
    1.3 主要研究目标、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1.4.3 不足之处
第2章 经济不确定性理论基础
    2.1 实物期权效应
    2.2 预防储蓄效应
    2.3 Oi-Hartman-Abel效应
    2.4 不确定性商业周期理论
    2.5 不确定性金融摩擦理论
第3章 中国经济不确定性测度与典型事实分析
    3.1 中国经济不确定性指数构建原理
    3.2 中国经济不确定性测度与结果分析
        3.2.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3.2.2 中国经济不确定性结果分析
    3.3 中国经济不确定性的典型事实特征分析
        3.3.1 基于MS-AR的中国经济不确定性状态演变特征分析
        3.3.2 基于分位数格兰杰因果检验的中国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关联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不确定性的时变溢出效应分析
    4.1 时变溢出指数模型基本原理
    4.2 国际经济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不确定性的时变溢出分析
        4.2.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4.2.2 格兰杰因果检验
        4.2.3 时变溢出效应分析
    4.3 国内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不确定性的时变溢出分析
        4.3.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4.3.2 格兰杰因果检验
        4.3.3 时变溢出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时变冲击效应分析
    5.1 经济不确定性影响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
    5.2 MH-TVC-SVAR-SV模型原理
    5.3 基于MH-TVC-SVAR-SV模型的经济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效应分析
        5.3.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5.3.2 模型设定与先验信息
        5.3.3 脉冲响应分析
        5.3.4 时变方差分解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影响宏观经济的金融渠道分析
    6.1 金融市场影响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6.2 C-SVAR模型基本原理
    6.3 基于C-SVAR模型的金融渠道分析
        6.3.1 数据选取与变量处理
        6.3.2 模型设定
        6.3.3 脉冲响应分析
    6.4 稳健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货币政策在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宏观经济中的作用分析
    7.1 SE-IVAR模型基本原理
    7.2 基于SE-IVAR模型的货币政策作用分析
        7.2.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7.2.2 模型设定与非线性检验
        7.2.3 广义脉冲响应分析
    7.3 稳健性分析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中国金融周期的测度、传导机制及货币政策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论文结构框架与主要创新
        1.2.1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2.2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未来研究展望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金融周期的内涵与测度
        2.1.1 金融周期的内涵解析
        2.1.2 金融周期的度量方法
    2.2 金融周期及其与经济周期动态关联的研究进展
        2.2.1 传统经济周期研究方法
        2.2.2 金融因素与实体经济
        2.2.3 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联关系
    2.3 信贷周期、信贷摩擦及其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机制研究
        2.3.1 信贷周期与经济周期
        2.3.2 金融加速器与经济周期
        2.3.3 引入银行资本机制的DSGE模型
    2.4 杠杆率与宏观经济之间非线性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4.1 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
        2.4.2 杠杆率与金融风险
        2.4.3 将杠杆率纳入统一研究框架
    2.5 房地产周期、抵押约束机制与经济周期
        2.5.1 房地产周期与经济周期
        2.5.2 抵押约束机制与资产负债表渠道
    2.6 含有金融因素的货币政策规则及其应用的文献回顾
        2.6.1 次级贷款危机之后对金融稳定及传统货币政策的反思
        2.6.2 金融周期与规则型货币政策关联机制的研究
        2.6.3 规则型货币政策的估计方法及其演变过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金融周期的测度及其与经济周期的动态关联
    3.1 中国金融周期的测度
        3.1.1 金融周期指标选取
        3.1.2 研究方法介绍
        3.1.3 金融周期单变量分析结果
        3.1.4 中国金融周期的合成
    3.2 中国金融周期的动态特征
    3.3 中国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动态关联
        3.3.1 动态溢出指数法介绍
        3.3.2 中国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交互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周期的传导机制:信贷渠道
    4.1 多部门DSGE模型介绍
        4.1.1 包含消费习惯偏好的家庭部门
        4.1.2 金融摩擦与内生信贷约束
        4.1.3 生产部门
        4.1.4 包含双重目标的货币政策
        4.1.5 市场出清
    4.2 数据选取与实证分析
        4.2.1 模型数据选取与预处理
        4.2.2 参数校准
        4.2.3 参数贝叶斯估计
        4.2.4 方差分解分析
        4.2.5 反事实模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周期的传导机制:杠杆率渠道
    5.1 研究假设
    5.2 方法介绍与模型设定
    5.3 杠杆率与宏观经济之间非线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5.3.1 数据选取与说明
        5.3.2 中国杠杆率的静态水平、动态特征以及国际比较
        5.3.3 PSTR模型估计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融周期的传导机制:房地产价格渠道
    6.1 房地产周期、实体经济与货币政策调控
    6.2 MS-VAR模型介绍与数据选取
        6.2.1 MS-VAR模型介绍
        6.2.2 数据选取与处理
    6.3 基于三区制MS-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6.3.1 模型参数设定
        6.3.2 模型区制划分
        6.3.3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6.3.4 模型估计有效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纳入金融周期的规则型货币政策研究
    7.1 金融周期与货币政策调控
    7.2 基于金融周期的货币政策框架
        7.2.1 加入金融周期的泰勒规则模型
        7.2.2 数据选取与预处理
        7.2.3 包含金融周期泰勒规则的再估计
    7.3 引入金融周期货币政策的时变反应机制分析
        7.3.1 非线性检验
        7.3.2 金融周期视角下时变参数模型的构建与模型参数估计
        7.3.3 时变系数泰勒规则的动态反应机制分析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8)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城乡关系
        2.1.2 城乡二元结构
        2.1.3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与城乡融合
    2.2 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理论奠基
        2.2.1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思想
        2.2.2 列宁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2.2.3 毛泽东对城乡发展的理论探索
        2.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理论
    2.3 当代西方城乡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和借鉴
        2.3.1 空间社会学理论对中国城乡发展的影响
        2.3.2 当代西方城乡融合实践反思与参考借鉴
    2.4 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发展的制度变迁历程
    3.1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城乡分割体制的形成以及固化
        3.1.1 “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执行
        3.1.2 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城乡分割体制的形成
        3.1.3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强化加剧了城乡分割体制的固化
    3.2 改革开放后(1978-2012):城乡固化状态在曲折发展中破冰
        3.2.1 家庭承包制的推进与乡镇企业的崛起缓解了城乡关系
        3.2.2 城市及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政策激化了城乡再度分离
        3.2.3 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不断打破城乡二元的固化状态
    3.3 新时代以来(2012-至今):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逐渐形成
        3.3.1 “三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大
        3.3.2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双轨推进
        3.3.3 城乡发展逐步走向全面融合新格局
    3.4 小结
第四章 当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性短板及原因探析
    4.1 现行制度下城乡发展差距
        4.1.1 城乡居民在收入、消费与就业上的差距
        4.1.2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及管护投入差距
        4.1.3 城乡教育资源投入以及家庭教育的差距
        4.1.4 城乡医疗服务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差距
    4.2 当前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不尽完善
        4.2.1 城乡人口和土地要素治理体系失衡
        4.2.2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管护不统一
        4.2.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机制不健全
        4.2.4 城乡产业布局和发展平台不够完善
    4.3 城乡发展出现制度性短板的原因分析
        4.3.1 历史上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及影响
        4.3.2 理论上对西方城乡发展的认识出现偏差
        4.3.3 实践中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呈复杂性
    4.4 小结
第五章 构建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5.1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5.1.1 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的打通是根本
        5.1.2 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是目标
        5.1.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实现是途径
        5.1.4 城乡普惠金融服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障
    5.2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有利于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5.2.1 有利于实现工业现代化在城乡之间的双向突破
        5.2.2 有利于发挥农业现代化促发展的根基保障作用
        5.2.3 有利于利用信息化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新鲜活力
        5.2.4 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5.3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
        5.3.1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方向
        5.3.2 在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中打破城乡失衡困局
        5.3.3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打造城乡特色融合模式
        5.3.4 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坚持人民群众的共享发展
    5.4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5.4.1 城乡产业融通发展制度促进发展的平衡化充分化
        5.4.2 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5.4.3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5.5 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完善路径
    6.1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6.1.1 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
        6.1.2 合理利用存量空间搞好城市建设
        6.1.3 发展产业群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6.1.4 满足居民在城乡安居的自由选择
    6.2 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
        6.2.1 加强城乡居民户籍统一管理
        6.2.2 完善城乡人口双向自由流动
        6.2.3 放宽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条件
        6.2.4 构建工商资本持续入乡机制
    6.3 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基本权益保障制度
        6.3.1 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平等就业同工同酬
        6.3.2 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基本住房保障制度
        6.3.3 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公平教育
        6.3.4 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体制机制
    6.4 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6.4.1 构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
        6.4.2 搭建特色小镇联结城乡发展平台
        6.4.3 创建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城乡融合
        6.4.4 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9)人口老龄化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3.2 人口老龄化影响相关研究
        1.3.3 中介效应相关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发展现状
    2.1 基础理论
        2.1.1 居民消费基础理论
        2.1.2 人口结构基础理论
    2.2 概念界定与指标衡量
        2.2.1 人口老龄化相关概念界定与指标的衡量
        2.2.2 消费的定义与指标的衡量
    2.3 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现状
        2.3.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历程
        2.3.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2.3.3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主要特征
第3章 人口老龄化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的中介效应分析
    3.1 人口老龄化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的理论路径
        3.1.1 储蓄率
        3.1.2 社会保障支出
    3.2 人口老龄化通过储蓄率影响居民消费的中介效应
        3.2.1 正效应
        3.2.2 负效应
    3.3 人口老龄化通过社会保障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中介效应
        3.3.1 正效应
        3.3.2 负效应
    3.4 储蓄率与社会保障支出的相互影响效应
        3.4.1 储蓄率强于社会保障支出
        3.4.2 社会保障支出强于储蓄率
    3.5 居民消费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效应分析
第4章 人口老龄化影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的构建
        4.1.1 变量的选取和设置
        4.1.2 模型的设定
        4.1.3 变量的描述
    4.2 实证分析
        4.2.1 样本的选取
        4.2.2 实证分析
    4.3 分析结论
        4.3.1 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4.3.2 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4.3.3 人口老龄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比较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老年社会保障
        5.2.2 开发老年消费市场,加快发展老年产业
        5.2.3 提高乡镇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5.2.4 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协调区域经济关系
        5.2.5 启动老年就业市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后记

(10)长三角地区房价波动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第四节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房价波动影响居民消费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消费函数理论
    第二节 房价波动影响居民消费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 长三角地区房价与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房价现状分析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消费现状分析
第四章 计量分析
    第一节 计量模型的设定
    第二节 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第三节 计量结果及分析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我国居民消费步入新周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徐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2]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D]. 董雪. 吉林大学, 2021(01)
  • [3]退休城镇居民消费变动研究[D]. 张鹏.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4]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调控取向变动研究[D]. 姜龙. 吉林大学, 2020(03)
  • [5]疫情冲击、修复调整与基础再造的中国宏观经济[J].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刘晓光,刘元春,闫衍.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0(08)
  • [6]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张德园. 吉林大学, 2020(08)
  • [7]中国金融周期的测度、传导机制及货币政策调控[D]. 毕振豫. 吉林大学, 2020(08)
  • [8]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研究[D]. 张延曼. 吉林大学, 2020(08)
  • [9]人口老龄化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D]. 曹丙林.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10]长三角地区房价波动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D]. 曹浩. 南京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我国居民消费进入新周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