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九五”文学作品成效显着

昆明“九五”文学作品成效显着

一、昆明市“九五”文学作品创作成果显着(论文文献综述)

董兴梅[1](2021)在《“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两个独具特色的核心概念——“语文核心素养”和“十八个任务群”。“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作为贯穿高中必修、选修、选择性必修三个阶段的特殊任务群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参与、建设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并积极主动参与先进文化传播交流,增强文化自信。2017版课程标准还指出,各个地区都有潜在的自然,社会和人文主义课程资源,作为专业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主动的课程开发意识观,积极开发利用好这些隐性的语文课程资源。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体例安排,践行着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作为对“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教材具体呈现,必修上册设置了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以此作为一个单独的活动单元供师生学习,该单元下设三个学习活动,共计9个课时的学习时间,以此给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的方向。在选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则要求教师将该任务群的教学内容渗透到其他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去,与之有机结合。因此,除去必修阶段,其他时段该任务群的教学课时不做规定。昆明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可以利用做该任务群的语文课程资源不计其数。笔者通过整理有关昆明文化的地方文献资料,并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经验,选取了其中具有语文教学价值的代表性文化资料进行梳理,资料内容涉及历史、人物、民俗、文学等多个领域,尝试进行“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探究。研究包括绪论,四章主体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释本次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现状、研究所用的方法和该研究的创新之处。正文部分,第一章,主要对论文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及昆明地方文化资源进行一个总的概述,并说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第二章,选取昆明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概述和介绍。第三章,阐明立足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的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应该秉持“特色性”、“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适宜性”的原则。第三章对地方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整合教学实施进行分析,通过对优秀案例进行教学分析,总结地方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整合教学的教学经验策略——“统筹安排要合理”,“情境创设做支架”,“学习主体不偏移”,“课堂内外齐发力”,“评价反馈促改进”,最后以昆明春节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课例设想设计。第一课时,主要进行分组,师生共同合作制定调查计划,进行调查所需方法论的讲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完成关于昆明春节民俗文化的相关调查。第二课时,学生对已完成的作品进行成果展示,汇报和交流,期间灵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成果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好的完善作品。结语部分,总结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研究意义,反思总结此次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改进和提高。

温仓金[2](2021)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乡村学校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及进程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不同地区间仍存在教育不均衡现象,偏远民族地区的乡村学校与城市地区的学校教育质量仍有差距,实现不同地区间的教育公平已然成为了社会民生领域关注的重点议题。全面加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建设关乎乡村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乎教育公平能否顺利实现,关乎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扎实推进。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云南省寻甸县D乡学校作为田野点进行个案研究,在教育人类学的视角下探讨个案学校的变革历史,彰显了D乡学校变革的成就,揭示与凝练了D乡学校发展的困境和经验,明晰了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理路。D乡学校在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困窘期”、“缘起期”、“开拓期”和“蜕变期”。此外,在学生、教师、学校文化三方面上有了巨大转变:阅读和少年宫活动使乡村学生获得了全面发展;一名骨干教师参与变革时的心路历程及D乡教师在教师培训、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努力彰显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学校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方面的实践表明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氛围在逐步丰富与扭转。本研究认为,D乡学校变革所遭遇的困境主要包含家庭教育的缺位、不良民族习俗的影响以及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人本思想、加强交流合作是其主要的变革经验。最后,本研究构建了乡村学校“三维发展”变革路径图,指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要在“三维发展”的联动下推进变革:一是要立足乡土,实现“乡土性发展”;二是要多方整合,实现“外源性发展”;三是要内增实力,实现“内生性发展”。

姜宝昌[3](2021)在《吴一峰纪游式写生山水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吴一峰是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一位因纪游式写生而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他兼备中国传统教育和现代西学教育,诗书画印皆精,是一位“通才”型艺术家。而且全程经历了20世纪中国画改良运动的思潮,开拓性的提出了以古法写实的艺术理念,并以四十余年的写生壮举,完成了对西南山水在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上的探索,他注重对传统山水笔墨的表现和审美理念的传达,并因此形成了以古法写实理念写实景的山水画表现形式,同时也赋予了这种山水画表现理念和表现形式以特殊的生命力和表现力。本文以时代背景下吴一峰探索其写生山水画的得失为视角,研究了吴一峰在纪游式写生山水画语言体系构建上的探索成就,探讨了吴一峰与陆俨少、李可染、陶冷月等同时代师友之间,在写生方法、理法、创作、意境塑造等方面的异同,论证了“以传统笔墨,写天地间实景”艺术理念的开拓价值和意义。考辩了吴一峰与黄宾虹之间的私淑式关系,以及写生理念与胡佩衡之间的独立关系,明晰了吴一峰以古法进行纪游式写生探索是自发的、自觉的一种开拓性行为。明确了吴一峰山水画中因具有地理风俗的资料性、诗书画印的综合性、内容题材的现实性,才使其作品没有因为过于强调写实景和写实性,而削弱主观写意性表达,反而显示出强劲“生命力”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探索中视觉形式上的局限性。从吴一峰个案研究来说,本文是首次把吴一峰置于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为重新认识吴一峰提供了理论支持,拓宽了吴一峰研究资料的丰富性,也为研究20世纪山水画发展现象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典型案例。本文将在吴一峰为什么在20世纪前半页取得成功并获得广泛赞誉,而后期却被历史遮蔽少有人知,这个问题背景下展开论述,以此理清吴一峰写生山水画同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真实还原吴一峰写生山水画的探索价值。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阐述了该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研究重点和创新点,以及目前该项研究的现状,阐述了吴一峰作为以写生探索山水画变革的典型个案研究的总况。第二章是吴一峰“以传统笔墨,写天地间实景”理念的形成,通过对提出的背景、理念的成因、具体表现的阐述,以及与胡佩衡“古法写生”之间的考辩,明确了吴一峰的理念是自发、自觉的一种探索行为,是对传统重新挖掘、审视、重组,发掘了旧传统在新时期发展中的新价值,是有建设性和开拓性的。第三章是纪游式写生山水画语言体系的构建,本章共有四节,第一节分别分析了纪游式写生概念的形成以及与“卧游”理念的关系,第二节从体悟自然、观照现实、革新传统三个阶段分析了吴一峰一生的写生历程和艺事活动,第三节分析了吴一峰山水画创作的语言特点与审美表现,最后提炼出纪游式写生山水画在图真和写实层面的意义。第四章是与同时代师友写生比较,本章通过对黄宾虹、陆俨少、陶冷月、李可染、赵望云、关山月、黎雄才7位同时代画家,在写生理法与章法、纪游写生与写生创作、墨法突破与笔法融合、意境塑造与现实再现、科学写实与古法写实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性论述,通过对比,明晰了吴一峰鲜明的风格特点,以及在中国画转型时期的探索意义。第五章是纪游写生山水画的生命力及局限性,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三节,提出了地理风俗的资料性、诗书画印的综合性、内容题材的现实性三方面独特的艺术“生命力”,第二部分从图式观念和笔墨探索两个方面分析了其局限性。结论:通过以上五章的客观、系统的论述,得出了吴一峰写生山水画在20世纪美术史上的探索价值,以及在科学写生与现代观察方式的建立、现场写生与时空观念转换两个方面的思考。

范小琳[4](2021)在《基于《云南建筑》文本解析的云南“在地性”建筑创作研究(1980-2020s)》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有了极大的发展,跟随中国及世界变化发展的脚步,许多理论深刻影响着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发展。《云南建筑》期刊作为展示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演变发展的重要文本,可以更好地把握媒体话语体现出来对建筑的客观认识和价值观念,可以更准确把握建筑演变的趋势。本文基于《云南建筑》专业期刊的重要文本,以“在地”一词为线索,梳理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的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划分,以核心文献、关键词和典型案例解析来找寻、提炼、概括出当代云南建筑“在地性”思想演变,并总结出当代云南地域性建筑演变的主要特征。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思想从“民族性、地方性”到回归真实即时的现代建筑语境,成为一个与地域主义密切相关的概念的演变过程,揭示“在地性”的精神性根源与存在主义哲学,使其在对传统建筑、复古主义、形式主义、现代主义的批判性思考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试图对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进行反思。

王钰瑾[5](2020)在《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火草布的当代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纺织技艺,在民族传统手工艺、服饰文化、科学纺织等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研究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火草布的产品形态远离现代生活,其纺织技艺正在凋零;同时火草布所体现的石林撒尼人生活习俗也在慢慢消失,这给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传承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以云南石林地区彝族撒尼人的火草布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对石林撒尼人火草布和我国西南地区其他民族的火草布匹进行整理归纳,为文章的写作提供理论来源;通过实地调研,对石林县、永胜县、丘北县、德昌县四个地区的火草布匹进行详实记录,为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生存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在火草布纺织技艺中,通过对技艺内容的研究,分析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纺织技艺的工艺特色。在火草布的使用中,从日常生活使用和节日仪式使用两方面归纳火草布所承载的石林撒尼人的精神文化寓意。在火草布的艺术表现中,通过布匹肌理、材质、色彩、装饰纹样四个方面分析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艺术特征和使用理念。结合对火草布文献资料、调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本文从代表性地区介绍、设计元素提取、使用变化及变化原因、价值分析与发展探究四大部分来探讨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当代适应性。第一部分选取了我国西南地区中四个具有代表性区域的火草布匹进行介绍,其中以石林撒尼人火草布为主要介绍对象,以永胜、丘北、德昌地区的火草麻布进行辅助介绍。第二部分进入文章主体内容,详细分析了石林撒尼人火草布当代适应性的设计元素范围,主要包含了织布工艺、艺术特色设计、使用功能设计三个方面。第三部分承接上文,着重分析了石林撒尼人火草布当代适应性的变化,并从技艺传承、生活方式、艺术装饰、精神理念四个方面讨论了影响火草布变化的原因。第四部分借鉴当代设计思潮,分析火草布在当代的适应性价值,探讨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张莘嘉[6](2020)在《民族·本土·创造 ——新时期滇剧新编戏剧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滇剧是云南独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新时期以来滇剧创作了许多新编剧目,题材涵盖新编滇剧历史剧、整理改编滇剧传统戏以及新编滇剧现代戏。新时期滇剧新编剧目呈现出民族性、本土性、创造性的总体风格。尤其是历史剧形成了“历史+民族”的艺术特色,深入挖掘云南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剧本创作以及舞台呈现中。创新始终是滇剧新时期新编剧目的亮点。小剧场戏曲、寓言故事剧的探索,本土人物、云南故事的书写为滇剧新编剧目创作添砖加瓦。

周玲莉[7](2020)在《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行动研究 ——以无锡市H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阅读是人类最持久、最普遍的学习方式之一,美国从五十年代就开始研究幼儿的阅读。对无锡市H幼儿园阅读活动的调查表明,该园部分教师对阅读活动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容易产生小学化倾向,而且H幼儿园开展阅读活动的方式比较传统,难以提升幼儿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受上海市荷花池幼儿园艺术小社团的启迪,该研究尝试以小社团的方式在H幼儿园开展阅读活动,以探索幼儿园阅读小社团的实施实践以及其对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成效,并提出相应的教师支持策略。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无锡市H幼儿园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从2018年9月到2019年6月,前后历时近一年。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的要求,开展了“千千静听”、“金话筒”、“三味书屋”、“巧手天地”、“星光剧院”五个阅读小社团。阅读小社团行动研究的具体实施部分包含行动计划、行动实施、行动观察和行动反思四个研究步骤,按照这四大步骤,每一个阅读小社团各整理活动详案十份,五个阅读小社团共计活动资料五十份。研究结果和分析部分,研究者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语言领域、社会领域和艺术领域的要求,结合阅读小社团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对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行为、同伴交往行为和艺术创造行为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同时分析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同伴交往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阅读小社团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了中、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伴交往能力以及艺术创造能力。为更好地促进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该研究对教师提出的支持策略如下: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支持策略行动计划阶段:创设环境,耐心倾听行动实施阶段:关注过程,鼓励创编行动反思阶段:鼓励分享,提升总结二、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支持策略行动计划阶段:创设机会,鼓励合作行动实施阶段:榜样激励,正视冲突行动反思阶段:平行学习,同伴互评三、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艺术创造力发展支持策略行动计划阶段:挖掘资源,走出课堂行动实施阶段:丰富材料,减少束缚行动反思阶段:正确评价,多元展示

熊婷[8](2020)在《彭荆风创作论》文中认为彭荆风是当代军旅作家,早期作品围绕军旅生活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书写,具有浓郁的边地色彩,是云南边地军旅文学的开拓者之一。文革时期中断文学创作长达22年。新时期重返文坛后将历经苦难沉淀与升华的人性思考注入作品创作中,并始终保持一种诗情画意的风格。20世纪90年代彭荆风将主要精力转入长篇小说与纪实文学的创作,将历史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为中国纪实文学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本论文以彭荆风作品为研究对象探寻彭荆风的文学创作之路,探讨他的作品主题以及艺术审美特性,以此彰显彭荆风作品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绪论首先阐述论文的选题意义,对彭荆风创作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梳理;其次对军旅文学、云南军旅作家群等概念进行界定和阐述;最后从彭荆风的创作经历与创作情况进行介绍,意图让彭荆风更清晰的走入大众视野。第一章从地域书写的家国同构观念,异域民情风俗以及边地自然的自在性与原始性等角度分析彭荆风创作中的边地特色叙事;第二章战争叙事主要从战争历史记忆与现实揭露,英雄话语的重构,对女性的关注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伤痕叙事结合作家的文革经历,考察作品中归来者的伤痛记忆与悲剧书写的思考等,意在整体把握作品的主体内涵。第四章结合彭荆风的创作观念分析现实主义的独特表达,“非虚构”创作与诗意化写作等文体实践以及史诗性书写的追求。作为军旅作家,彭荆风孜孜不倦于现实主义创作的美学追求,以“真”为作品创作底色,坚守自我的写作向度。结语力求客观评价彭荆风创作的价值与局限,并对中国军旅文学、边地文学进行重新审视。

黄凡[9](2020)在《1980年代文学期刊中的“文化寻根”诗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1980年代语境下的“文化寻根”诗群,或隐或显地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以现代史诗、“新边塞诗派”为寻根先导,在各省挖掘民族文化的实践中,不少地方青年诗作者或自觉加入其中,或不自觉地受其裹挟,后经由编辑有意地引导扶持,各地域性寻根诗群陆续以地方文学刊物为中心聚拢起来,诗坛形成继朦胧诗潮后浩荡的第二浪潮。寻根诗群从萌动、迸发到式微,秉守“传统、现代”的诗学导向,与政治、经济等现实场域有着复杂纠葛。大量诗篇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型实验,但也存在模式化的弊病。本论文以时间为线索,重回文艺现场,揭示“文化寻根”诗群的历史形态,梳理其发展脉络,考察文学期刊运行实践下的寻根诗群在文学史上产生的持续性影响。论文包含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下设四章:第一章:论述“文化寻根”前驳杂的语境,包括开放的文学空间、重要的政治任务,主要分析新诗发展道路问题及其形成的社会影响。以杨炼的现代史诗为主要样本,分析“文化寻根”在初兴起阶段的“传统性”“现代性”特点。第二章:论述1981、1982年间“新边塞诗派”的实践,审视特定属性刊物对民族政策的造势行为。以及考察地方文学刊物向传统文化寻根的初步靠拢,突出《滇池》及三大青年诗人在这一阶段的艺术探索。第三章:论述以“清污”运动和受批评的“雪野诗派”为主要样本,探讨地方文学刊物的发展调整与文化实践,以及新诗与该阶段人道主义话语的互动关系。“传统的、现实的、历史的”成为安全的文艺选择。开拓文学,以高昂的调子响彻西北。第四章:论述1984、1985年地域性寻根诗群快速喷涌至落潮的过程。以各省级刊物与“红土诗派”“百越境界”“东海诗群”“黄河诗派”为主要样本,分析第二浪潮在“创作自由”环境中的运行状况,找寻诗群发展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在1986年走向衰落的各方面原因与后续影响。通过对以上章节的详细梳理、论述,论文最后对“文化寻根”现象做了宏观上的把握和定位,思考了文化在文学发展中的意义,并提出有待思考的新问题。

杨雷云[10](2020)在《STEM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科幻作品教学研究 ——以《海底两万里》为例》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美国为了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教育。之后,提倡跨学科教学,重视知识的跨学科迁移,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STEM教育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论文运用STEM教育理念探索初中科幻作品的阅读教学,通过科幻作品的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全面、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科幻作品教学增添特色。本论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当代初中生的科幻作品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从教与学两方面找出问题存在的本质,以《海底两万里》为例,借助STEM教育理念探索初中科幻作品的阅读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论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重点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缘由,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以此为基础,确定本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STEM教育理念下初中科幻作品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聚焦科幻作品阅读教学的问题,为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提供问题解决的起点和思路。第三部分是以STEM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初中科幻作品阅读教学设计,用STEM教育理念进行《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教学设计。第四部分是教学的实施、检测与反馈,对STEM教育理念下的《海底两万里》阅读教学实施进行总结反馈与反思,从实践中获得优化教学探索的启示,验证并完善研究。并得出结论:STEM教育理念下的科幻作品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幻作品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幻精神。本论文以《海底两万里》为例,探索STEM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科幻作品的阅读教学,试图探索出一条科幻作品教学的有效路径,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昆明市“九五”文学作品创作成果显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明市“九五”文学作品创作成果显着(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相关概念概述及整合必要性
    第一节 相关概念概述
        一、地方文化资源相关概述
        二、 “学习任务群”和“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概述
        三、课程资源和语文课程资源概述
    第二节 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一、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课程开发理念
        二、切合新教材的实际教学需要
        三、地方文化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开发运用成效凸显
第二章 昆明地方文化资源概述
    第一节 昆明历史
        一、昆明历史与古滇文明
        二、昆明街道的历史文化记忆
    第二节 昆明人文景观与历史名人
        一、人文景观
        二、昆明名人
    第三节 昆明民俗
        一、民间技艺
        二、节庆活动
    第四节 昆明文学
        一、辞赋诗作
        二、楹联
        三、散文小说
    第五节 昆明方言
第三章 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原则
    第一节 特色性
    第二节 时代性
    第三节 实践性
    第四节 综合性
    第五节 适宜性
第四章 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课例分析及教学设计
    第一节 课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二、教学准备活动分析
        三、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四、学习资源支持分析
    第二节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一、统筹安排要合理
        二、情境创设做支架
        三、学习主体不偏移
        四、课堂内外齐发力
        五、评价反馈促改进
    第三节 课例设计 ——以昆明春节民俗文化资源为主题的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着作类
    学位论文
    期刊
    论文集和报刊文章
    标准文件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偏远地区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令人堪忧
        二、民族农村地区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
        三、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至关重要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学校变革的研究
        二、关于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研究
        三、关于乡村学校变革的人类学个案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乡村、农村
        二、乡村学校
        三、学校变革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分析模式
        二、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走进田野:山谷相间之寻甸
    第一节 寻甸县——滇东北之要冲
        一、寻甸概况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高原明珠——清水海畔之D乡
        一、D乡概况
        二、民族与文化
第二章 走进学校:变革历程之回眸
    第一节 “困窘期”——无奈无望
        一、 “处于下游”与“四年光头”
        二、 “打架”“抽烟”“杀马特”
    第二节 “缘起期”——一丝曙光
        一、 “开展读书活动”
        二、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第三节 “开拓期”——熹微旭日
        一、 “乡村少年宫”
        二、 “机构合并潮”
    第四节 “蜕变期”——灿烂阳光
        一、 “国检中的高评价”
        二、 “云南省文明校园”
第三章 学生全面发展:回归乡村学校变革之主旨
    第一节 阅读——收获知识与能力
        一、读书习惯的养成
        二、个人见识的增长
        三、写作才能的跃升
        四、精神面貌的改善
    第二节 少年宫——唤醒自信与希望
        一、自信心的拾取
        二、文明素养的养成
        三、合作意识的提高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乡村学校变革之基石
    第一节 成长——一名骨干教师的心路历程
        一、从“哭着来”到“舍不得走”
        二、从“教语文”到“教英语”
        三、从“忐忑迷茫”到“有了点方向”
        四、从“摸索前行”到“获得各方认可”
    第二节 超越——教师专业素养之跃增
        一、教师培训活动
        二、民族文化传承
        三、教育科学研究
第五章 学校文化建设:孕育乡村学校变革之土壤
    第一节 构筑苗圃——物质文化的创设
        一、简约而融洽的办公室
        二、创意十足的楼道、走廊
        三、书香四溢的图书室、书吧
    第二节 培植土壤——制度文化的建构
        一、学校组织结构
        二、学校管理制度
    第三节 含苞待放——精神文化的生成
        一、校风:以素质教育为先
        二、教风:严谨与尊重相融
        三、学风:朴实与拼搏并行
第六章 实践反思:D乡学校变革中的困境与经验
    第一节 问题聚焦——乡村学校变革之窘境
        一、缺位的家庭教育阻滞变革
        二、不良的民族习俗制约变革
        三、薄弱的基础知识妨碍变革
    第二节 经验凝练——乡村学校变革之借鉴
        一、在转变教师观念中孕育变革
        二、在坚持人本思想中推动变革
        三、在加强交流合作中实现变革
第七章 理路探寻: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之图景
    第一节 “乡土性发展”——深化乡村学校特色建设
        一、坚决避免盲目从众
        二、回归学生生活世界
        三、找寻本土文化之根
    第二节 “外源性发展”——构建乡村学校教育生态
        一、创建家校合作共同体
        二、充分运用政策与资源
        三、汲取社会各界的力量
    第三节 “内生性发展”——激活乡村学校内生动力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二、强化校长变革领导力
        三、营造“文化价值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吴一峰纪游式写生山水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四、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古法写生:“以传统笔墨,写天地间实景”理念的形成
    一、理念的提出
    二、理念的成因
        (一)承学经历
        (二)时代思潮
        (三)自觉意识
    三、理念的表现
        (一)临摹入古:进入传统
        (二)对景写生:承变传统
        (三)写物创意:复归传统
    四、理念的开拓性
第三章 图真写实:纪游式写生山水画语言体系的建构
    一、概念形成与理念引入
    二、写生历程与艺事活动
        (一)体悟自然阶段(1928—1948)
        (二)观照现实阶段(1949—1979)
        (三)革新传统阶段(1980—1994)
    三、语言特点与审美表现
        (一)另辟蹊径上溯宋元意境
        (二)新景致营造中的笔墨方式
        (三)程式化到实景化的独特章法
        (四)突出人世气息的新意点景
        (五)重彩结合水墨淡彩的设色
    四、图真意义与写实价值
        (一)探索总结现实自然规律
        (二)发掘表现地域文化内涵
        (三)融通活变主体自觉意识
第四章 存形宣物:与同时代师友的写生风格比较
    一、写生方法的比较
        (一)写生理法与章法结构:与黄宾虹的写生比较
        (二)科学写实与古法写实:与陶冷月的写生比较
    二、笔墨语言的比较
        (一)墨法突破与笔法融合:与李可染的写生比较
        (二)纪游写生与创作语言:与陆俨少的写生比较
    三、写生再现的比较
        (一)纪游写生与农村写生:与赵望云的写生比较
        (二)博采中西与现实再现:与关山月、黎雄才的比较
第五章 法自我立:纪游写生山水画的生命力及局限性
    一、地理风俗的资料性
        (一)步行海宁观潮记与浙西之游
        (二)入蜀纪游与川北之游
        (三)岷江、青衣江、柳江概况
    二、诗书画印的综合性
        (一)以诗文纪游以山水存形
        (二)以书法作画以画作书法
        (三)以金石铸筋骨以刀笔立线
    三、内容题材的现实性
        (一)自然山水与风俗题材
        (二)新中国建设题材
    四、视觉形式的局限性
        (一)笔墨个性的局限
        (二)图式个性的局限
结论
    一、纪游式写生与传统笔墨的结合拓展
    二、写生与现代观察方式的建立
    三、现场写生与时空观念的转换
参考文献
附录一:吴一峰绘画作品选录
附录二:吴一峰写生稿选录
附录三:吴一峰艺术活动年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云南建筑》文本解析的云南“在地性”建筑创作研究(1980-2020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主义
        1.1.2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建筑语境
        1.1.3 云南地域性建筑的发展历程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问题
        1.2.1 《云南建筑》文本解析的限定
        1.2.2 当代云南建筑“在地性”创作思想的界定
        1.2.3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现状研究
        1.4.1 地域主义发展脉络
        1.4.2 中国地域性建筑发展脉络
        1.4.3 《云南建筑》折射出的云南地域性建筑创作实践现状及其发展综述
    1.5 研究方法及视角
        1.5.1 文本分析法
        1.5.2 分类分析法
        1.5.3 量化分析法
        1.5.4 关键词分析法
        1.5.5 图解分析法
    1.6 论文提纲及结构框架
第二章 建筑话语中的“在地”
    2.1 “地方概念”进入中国建筑界
    2.2 从台湾的“在地”到地域建筑的“在地”
        2.2.1 local(地方)
        2.2.2 region(地域)
        2.2.3 in-situ(在地)
        2.2.4 地方性、地域性、在地性的异同
    2.3 “在地”的“在”与“地”
        2.3.1 建筑师的“在”与海德格尔的“在”
        2.3.2 地方性的“地”与地域性的“地”
    2.4 “在地性”在建筑学上的界定
    2.5 研究云南建筑的“在地性”的意义及价值
    2.6 小结
第三章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云南建筑》文本及文献分析
    3.1 《云南建筑》文本及文献分析
        3.1.1 《云南建筑》概述
        3.1.2 《云南建筑》关于当代云南建筑“在地性”创作的重要文献
        3.1.3 《云南建筑》20 世纪80 年代文本及文献分析
        3.1.4 《云南建筑》20 世纪90 年代文本及文献分析
        3.1.5 《云南建筑》21 世纪00 年代文本及文献分析
        3.1.6 《云南建筑》21 世纪10 年代文本及文献分析
    3.2 当代云南“在地性”创作的影响因素
        3.2.1 主体创作意识因素
        3.2.2 社会环境因素
        3.2.3 文化环境因素
        3.2.4 历史文脉因素
        3.2.5 技术特征因素
    3.4 小结
第四章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云南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特征
    4.1 云南地域性建筑发展的历史分期
    4.2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云南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特征及建筑创作
        4.2.1 20 世纪80 年代震荡反思时期——地域特色外在表达时期
        4.2.2 20 世纪90 年代多元突破时期——地域特色内在表达时期
        4.2.3 21 世纪00 年代理性创新时期——地域特色可持续发展时期
        4.2.4 21 世纪10 年代本土话语建立时期——立足本土的地域精神追求时期
        4.2.5 小结
    4.3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云南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演变
        4.3.1 CNKI关于当代云南建筑“在地性”创作思想关键词解析
        4.3.2 基于《云南建筑》的当代云南建筑“在地性”创作思想关键词解析
        4.3.3 基于关键词解析出的四大特征趋势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典型案例解析
    5.1 典型作品与图解方法
        5.1.1 图解方法理论
        5.1.2 生成性图解和埃森曼图解方法
        5.1.3 典型建筑选取方法和解析价值
    5.2 20 世纪80 年代昆明旧工人文化宫案例解析——“民族性”的图示体现
        5.2.1 建筑师及建筑作品基本概述
        5.2.2 建筑生成手法
        5.2.3 工人的纪念碑——现代建筑的乡土纪念性
    5.3 20 世纪90 年代’99 昆明世博会中国馆案例解析——“地方性”的图示体现
        5.3.1 建筑师及建筑作品基本概述
        5.3.2 建筑生成手法
        5.3.3 在传统的形式中追寻“现代化理想”
    5.4 21 世纪00 年代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案例解析——“地域性”的图示体现
        5.4.1 建筑师及建筑作品基本概述
        5.4.2 建筑生成手法
        5.4.3 “真实”的现代建筑语言
    5.5 21 世纪10 年代昆明新工人文化宫案例解析——“在地性”的图示体现
        5.5.1 建筑师及建筑作品基本概述
        5.5.2 建筑生成手法
        5.5.3 解构与重构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云南建筑》1982-2018 年期刊状态及刊号列表
附录 C:《云南建筑》1980 年以后重要文献列表
附录 D:《云南建筑》20 世纪80 年代重要作品列表
附录 E:《云南建筑》20 世纪90 年代重要作品列表
附录 F:《云南建筑》21 世纪00 年代重要作品列表
附录 G:《云南建筑》21 世纪10 年代重要作品列表

(5)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火草布的当代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相关的研究现状
        1.3.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一、我国西南地区火草布匹概述
    (一)永胜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工序及使用概述
    (二)丘北壮族火草麻布染色与使用概述
    (三)四川德昌傈僳族火草麻布纺织工具及使用概述
    (四)石林撒尼人火草布概述
        1.4.1 石林撒尼人的族群概况
        1.4.2 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使用现状
    (五)本章小结
二、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设计元素提取
    (一)火草布的纺织工艺
        2.1.1 纺织工具
        2.1.2 纺织工序
    (二)火草布的艺术特色提取
        2.2.1 火草布日常使用的实用功能
        2.2.2 火草布节日中圣洁的精神追求
        2.2.3 火草布肌理与布料材质的适用理念
        2.2.4 火草布颜色与刺绣装饰纹样的巧用理念
    (三)火草植物功能的设计提取
        2.3.1 火草的纤维特性及功能
        2.3.2 火草的医疗功能
        2.3.3 火草的园艺功能
    (四)本章小结
三、石林撒尼人火草当代适应性的变化及变化原因
    (一)石林撒尼人火草布当代适应性的变化
        3.1.1 技艺传承方式的当代适应性变化
        3.1.2 使用方式的当代适应性变化
        3.1.3 艺术装饰的当代适应性变化
        3.1.4 精神理念的当代适应性变化
    (二)石林撒尼人火草布当代适应性的变化原因
        3.2.1 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因素
        3.2.2 自然生态发展的因素
        3.2.3 行业分工细化的因素
        3.2.4 市场对于产品需求与受众的因素
    (三)本章小结
四、石林撒尼人火草布当代适应性的价值分析与发展探究
    (一)火草布当代适用性的价值分析
        4.1.1 当代设计思想潮流的启发
        4.1.2 火草布的布料与工艺价值
        4.1.3 火草布的可适应性发展分析
    (二)火草布传承人的培养与创作
        4.2.1 改变传承人生计模式与推广创作作品
        4.2.2 提高创作理念与扩大传承队伍
        4.2.3 改善火草生存环境与提升纺织工艺
    (三)火草布产品的传承与发展
        4.3.1 提升火草布的产品设计与创新方式
        4.3.2 加强火草布的品牌塑造与传播推广
    (四)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我的经纬之旅》系列设计创作方案
        1.1 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纺织技艺卡通绘本—《经纬里的秘密》
        1.2 火草布编织纹样设计—《湖光山色》
        1.3 火草布纺织品设计—《自然色》
    (二)访谈对象一览表
    (三)调研日志
        1、红河州弥勒市彝族撒尼人
        2、昆明市石林县彝族撒尼人
        3、大理宾川县傈僳族
        4、丽江永胜县彝族他留人
        5、大理鹤庆县彝族白依人
        6、文山丘北县壮族
        7、四川德昌傈僳族
    (四)学术成果统计

(6)民族·本土·创造 ——新时期滇剧新编戏剧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时期滇剧新编剧目概况
    第一节 滇剧发展历史概况
        一、滇剧的孕育、形成时期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滇剧改良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滇剧发展状况
    第二节 新时期滇剧新编剧目创作概况
        一、20世纪80年代,《关山碧血》引起的新编剧目热潮
        二、20世纪90年代的新编滇剧剧目创作
        三、21世纪以来的新编滇剧剧目创作
第二章 新时期滇剧新编剧目题材
    第一节 融入民族元素的历史剧
        一、南诏历史故事的多元书写
        二、讴歌边疆团结正气之歌
    第二节 书写古典女性的古装剧
    第三节 红土峥嵘岁月的革命题材
    第四节 聚焦小人大爱的现实题材
第三章 新时期滇剧新编剧目艺术特色
    第一节 继承·革新·探索的美学追求
    第二节 故乡·故事·故人的人文思想
    第三节 民族·本土·创造的总体风格
        一、民族性
        二、本土性
        三、创造性
余论 新时期滇剧新编剧目反思
附录 新时期滇剧新编剧目统计表
参考文献
致谢

(7)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行动研究 ——以无锡市H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
        一、阅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幼儿阅读的社会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三、幼儿园社团研究的相对缺乏
        四、研究者的学术兴趣和实践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本论文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确立
        一、H幼儿园阅读活动的开展现状
        二、H幼儿园阅读活动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问题的确立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案例研究法
    第三节 研究资料
        一、资料的收集
        二、资料的分析
        三、资料的可信度
    第四节 研究对象
        一、研究场所
        二、参与幼儿
        三、参与教师
    第五节 研究流程
        一、准备阶段
        二、实施、调整阶段
        三、研究分析与写作
第三章 行动研究的具体实施
    第一节 阅读小社团之“千千静听”
        一、“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介绍
        二、“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活动计划
        三、“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网络图
        四、“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活动实施
        五、“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活动观察
        六、“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活动反思
    第二节 阅读小社团之“金话筒”
        一、“金话筒”阅读小社团介绍
        二、“金话筒”阅读小社团活动计划
        三、“金话筒”阅读小社团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网络图
        四、“金话筒”阅读小社团活动实施
        五、“金话筒”阅读小社团活动观察
        六、“金话筒”阅读小社团活动反思
    第三节 阅读小社团之“三味书屋”
        一、“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介绍
        二、“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活动计划
        三、“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网络图
        四、“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活动实施
        五、“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活动观察
        六、“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活动反思
    第四节 阅读小社团之“巧手天地”
        一、“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介绍
        二、“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活动计划
        三、“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网络图
        四、“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活动实施
        五、“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活动观察
        六、“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活动反思
    第五节 阅读小社团之“星光剧院”
        一、“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介绍
        二、“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活动计划
        三、“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网络图
        四、“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活动实施
        五、“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活动观察
        六、“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活动反思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资源分布网络图
        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要求
        三、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行为的案例分析
        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资源分布网络图
        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要求
        三、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案例分析
        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艺术创造力的研究与分析
        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艺术创造力资源分布网络图
        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要求
        三、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艺术创造行为的案例分析
        四、幼儿艺术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阅读小社团促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阅读小社团促进了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三、阅读小社团促进了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
    第二节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全面
        二、阅读小社团活动中教师对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的技能有待提高
    第三节 研究建议
        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支持策略
        二、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支持策略
        三、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艺术创造力发展支持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 A:活动介绍
    附录 B:活动地图
    附录 C:幼儿自主报名表
    附录 D:活动名单
    附录 E:观察记录表

(8)彭荆风创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第一章 边地叙事
    第一节 家国同构:民族共同体的建立
    第二节 异域的民族风情呈现
    第三节 边地自然的自在性与原始性
第二章 战争叙事
    第一节 英雄话语的建构
    第二节 民族精神的谱写
    第三节 悲剧精神的审美超越
第三章 “伤痕”叙事
    第一节 寻找温情的乌托邦
    第二节 归来者的伤痕之痛
    第三节 反思与追问
第四章 艺术的追求与嬗变
    第一节 现实主义美学的坚守
    第二节 文体实践
    第三节 继承与创新:史诗性书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彭荆风创作年谱
附录二:访谈——彭鸽子问答
致谢

(9)1980年代文学期刊中的“文化寻根”诗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化寻根”前驳杂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 开放的文学空间与重要的政治任务
        一、文学报刊承载包容繁复之声
        二、新时期初期诗坛现实要求――以建设“四化”为根本
    第二节 关于新诗的发展道路问题
        一、修复传统遭遇“崛起论”的现代狂欢——挑战与契机
        二、杨炼的现代史诗初萌动――文学报刊的新选择
第二章 寻根探索:现代史诗对地方特定文化群体的启发
    第一节 “新边塞诗派”的崛起
        一、特定属性刊物对民族政策的响应造势
        二、青年诗人对民族传统的现代创新
    第二节 地方文学刊物向传统文化寻根的初靠拢
        一、挖掘民族特色文化与扶持青年诗作者
        二、《滇池》与三大青年诗人的艺术探索
第三章 清除精神污染下的“文化寻根”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压力和推动力
        一、“清污”运动的政治任务、文艺指向
        二、地方文学刊物的回响——在具体实践中复魅传统文化
    第二节 关于新时期人道主义、人性论再解释
        一、一场与政治相关的人道主义论战
        二、被点名批评的“雪野诗派”
第四章 地域性寻根诗群的快速喷涌与落潮
    第一节 1984、1985年的报刊气候
    第二节 “红土诗派”与“百越境界”
    第三节 “东海诗群”与“黄河诗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STEM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科幻作品教学研究 ——以《海底两万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综述及概念界定
        一、关于STEM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科幻作品教学的相关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对象、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亮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亮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STEM教育理念下初中科幻作品的教学现状
    第一节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科幻作品的教学特征
        一、STEM教育的特征
        二、科幻作品的特征
        三、STEM教育理念下的科幻作品教学特征
    第二节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科幻作品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科幻作品阅读现状及原因分析
        二、教师的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三节 建构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科幻作品教学框架
        一、教学框架的建构原则
        二、教学框架的建构内容
第二章 STEM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科幻作品阅读教学设计
    第一节 《海底两万里》阅读教学设计说明
        一、《海底两万里》作品分析
        二、《海底两万里》教学目标设定及课时安排
    第二节 《海底两万里》阅读教学设计内容
        一、第一课段:激趣导读,享受自读乐趣
        二、第二课段:活动推进,提升思维能力
        三、第三课段:合作实验,增强探究意识
        四、第四课段:分享评价,树立阅读自信
第三章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科幻作品教学实施
    第一节 教学实施说明
        一、对策确定
        二、教学准备
        三、课型确定
    第二节 教学检测与反馈
        一、推进引读任务单的制定
        二、课后读书笔记体系的建立
        三、知识检验
    第三节 成果与反思
        一、成果
        二、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初中科幻小说阅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海底两万里》竞赛(PPT)
    附录 C《海底两万里》阅读测试题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昆明市“九五”文学作品创作成果显着(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探究[D]. 董兴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D]. 温仓金.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吴一峰纪游式写生山水画研究[D]. 姜宝昌.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云南建筑》文本解析的云南“在地性”建筑创作研究(1980-2020s)[D]. 范小琳.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火草布的当代适应性研究[D]. 王钰瑾. 云南艺术学院, 2020(07)
  • [6]民族·本土·创造 ——新时期滇剧新编戏剧目研究[D]. 张莘嘉. 中国戏曲学院, 2020(01)
  • [7]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行动研究 ——以无锡市H幼儿园为例[D]. 周玲莉. 江苏大学, 2020(05)
  • [8]彭荆风创作论[D]. 熊婷.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9]1980年代文学期刊中的“文化寻根”诗群研究[D]. 黄凡. 河南大学, 2020(02)
  • [10]STEM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科幻作品教学研究 ——以《海底两万里》为例[D]. 杨雷云.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昆明“九五”文学作品成效显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