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载玻片标本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载玻片标本

一、如何指导学生观察显微玻片标本(论文文献综述)

谢蓉蓉[1](2020)在《让记录单为观察助力——以“水滴里的微生物”一课为例》文中指出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实验记录单,通过实验记录单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帮助学生建构认识事物的完整认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有效提升观察能力。

仇玲[2](2020)在《九种蚧科昆虫(半翅目:蚧次目)蜡腺及蜡泌物超微结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蚧科昆虫在分类上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蚧次目Coccomorpha,蚧科Coccidae,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是农林重要害虫。在其体表具有多种泌蜡腺体及蜡泌物,是分类的重要依据。本文采用扫描电镜(SEM)技术,对日本纽棉蚧Takahashia japonica Cockerell、泰龙筛棉蚧Cribropulvinaria tailungensis Hodgson&Martin、无患小棉蚧Leptopulvinaria sapinda He,Han&Wu、僧蜡蚧Mitrococcus sp.、锡兰玻壳蚧Ceroplastodes chiton Green、日本卷毛蚧Metaceronema japonica Maskell、桢楠鳞片蚧Paralecanium machili Takahashi、藤壶蜡蚧Ceroplastes cirripediformis Comstock以及七角星蜡蚧Ceroplastes Stellifer Westwood 9种蚧科昆虫的蜡腺、蜡泌物及其他分类特征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详细描述了9种蚧科昆虫的主要蜡腺和蜡泌物的超微形态特征,发现在不同虫种间及同种蚧虫不同虫龄间的盘腺、管腺、刺腺等多种蜡腺及蜡泌物的形态均存在变异。2.首次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亚缘瘤分泌的蜡丝。发现无患小棉蚧、僧蜡蚧、日本卷毛蚧体背的亚缘瘤的形态及分泌的蜡丝存在变异。3.首次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泰龙筛棉蚧的筛状腺及分泌的蜡丝。筛状腺分为两种,大筛状腺体由4种不同类型的小格组成,小筛状腺体由2种类型的小格组成,每种小格分泌的蜡丝不同。4.首次发现多格腺可分泌多种形态的蜡丝。在日本纽棉蚧中,观察到多格腺分泌3种形态的蜡丝,分别为:空心管状蜡丝、带状蜡丝及中央有凹槽的蜡丝。5.详细记述了9种蚧科昆虫的其他重要分类特征的超微形态。

蒋心怡[3](2019)在《指涡蛛体色变化的原因及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生物进化与环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生物总是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的。当生物栖息的环境中某一环境因子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超过了生物对这一因子的耐受范围时,生物就会受到捕食、求偶等各方面的影响甚至生存的威胁。动物身体颜色改变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淘汰过程中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很多动物的身体颜色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在吸引配偶、抓捕猎物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体色改变还可混淆捕食者的视觉,从而达到保护自我,躲避天敌的作用。研究动物身体颜色的多样性对研究动物生态学有重要意义。引起动物身体颜色的变化的内在因素主要有表皮色素细胞数量、体内色素酶含量、以及体内外的寄生等;引起动物身体颜色改变的外部因素有: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目前,国内外有关动物体色的影响因素及功能的研究报道很多,但关于蜘蛛体色变化的原因及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蜘蛛体色变化对研究蜘蛛的行为学、生物学特性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助于农田优势种蜘蛛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指涡蛛Octonoba digitata属于妩蛛科,涡蛛属。指涡蛛雌蛛的背部颜色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黑白两种颜色。本文研究了指涡蛛体色变化的原因及功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指涡蛛体色变化及形成原因初步研究。野外调查发现,雌性指涡蛛体色存在差异,不同生境中采集的指涡蛛体色各不相同,表现为黑色和白色,然而在实验室的交配实验表明,体色不同的指涡蛛可以成功交配产卵,而且卵可以孵化,证明它们是同一个种(蜘蛛中目前还没有发现有杂交现象)。为探讨指涡蛛体色变化的原因,作者对不同颜色指涡蛛表皮中黑色素细胞数量、合成黑色素的关键酶-酪氨酸酶的含量进行了比较。首先采用石蜡包埋切片法,在显微镜下观察蜘蛛表皮中黑色素颗粒差异。结果表明,黑色指涡蛛表皮中黑色素颗粒的数量远远多于白色指涡蛛,证明指涡蛛的两种颜色是由于表皮黑色素细胞数量不同引起的。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不同体色指涡蛛表皮中酪氨酸酶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黑色指涡蛛表皮中酪氨酸酶含量显着高于白色指涡蛛(df=8,t=4.427,p=0.002)。以上证据表明,指涡蛛表皮颜色的差异是由于表皮中黑色素颗粒数量不同引起的,而黑色素颗粒数量的差异是因为酪氨酸酶(合成黑色素的关键酶)的含量不同造成的。2、光照对指涡蛛表皮颜色的影响。野外观察时发现,在光照较亮的生境中采集的指涡蛛体色为白色,而在光照较暗的生境中采集的指涡蛛体色为黑色,因此假设指涡蛛的体色变化主要与其生境中的光照有关。为了验证这一假说,将蜘蛛单只反向饲养(黑色蜘蛛饲养在亮环境中,白色蜘蛛饲养在暗环境中),连续90天,每30天测定一次蜘蛛背部体色的白光反射率,最终选取300nm-700nm波长范围绘制反射波谱图,判定蜘蛛90天内体色的变化趋势。反射波谱图表明,白色指涡蛛在暗处理90天后,表皮颜色逐渐变深,黑色指涡蛛在亮处理90天后,表皮颜色逐渐变浅,证明了光照是改变指涡蛛体色的环境因素。3、指涡蛛体色变化的功能研究。让孵化3-4天的小鸡模拟捕食者,在黑白两种颜色的背景下啄食黑白两种体色的指涡蛛,比较不同背景下啄食不同体色蜘蛛的小鸡数量。结果显示,在黑背景下,啄食白色指涡蛛的小鸡数量(60只,总共73只)极显着地高于啄食黑色指涡蛛的小鸡数量(13只)(χ2=46.368,df=1,p<0.001)。同样,在白背景下,54只小鸡啄食黑色指涡蛛,19只小鸡啄食白色指涡蛛,啄食黑色指涡蛛的小鸡数量极显着高于啄食白色指涡蛛的数量。这一结果证明了指涡蛛在不同环境下拥有不同体色的功能是躲避天敌。

翟立峰,张美鑫[4](2018)在《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验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针对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设想,即合理安排"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协调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时间安排、注重现场教学和优化考核方式等。经过初步尝试,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杨林林[5](2018)在《胚胎无创移植前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单精子冻存技术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生存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此伴随的人类生殖健康方面的问题日趋严峻。由于环境污染、辐射、肥胖、高龄等社会心理因素所致的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内分泌失调等生理生化变化致人类不孕不育难题日益突出,其中男性不孕因素占40-50%,主要包括梗阻性无精症、非梗阻性无精症、少弱精子症等异常。辅助生殖技术(ART)有效地解决了大部分不孕不育者的生育问题,对于有生育遗传异常胎儿风险的不孕不育夫妇,需要结合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或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技术行助孕治疗。此种卵裂期活检、囊胚期活检的方法极大地弥补了前期仅靠形态学对胚胎判断的缺憾,深入地对胎儿染色体情况进行检测,但其需要在显微操作系统中进行激光打孔,后用活检穿刺针分别吸取卵裂球、滋养外胚层细胞送检,这种操作是否影响细胞的全能性进而损伤胚胎的发育潜能,或者对子代的后天发育产生潜在损害?鉴于此种隐性损伤,引发我们对无创性胚胎植入前检测技术的不断探索。前期科学家成功地在母体血液循环中发现了起源于胎儿的游离DNA的存在。由此我们考虑在胚胎培养液中是否也存在遗传物质。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快速煮沸的方法来获得废弃胚胎和其相应培养液中遗传物质;用聚合酶链反应通过扩增SRY基因来检测游离DNA。在培养胚胎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及第六天的培养液检测到了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在第一天及第二天的培养液中未检测到阳性信号。我们的研究证实,在培养过程中胚胎Y染色体的片段会释放到其相应培养液中。若此发现经过大批量样本证实的话,检测SRY基因则会是检验Y染色体连锁相关遗传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并且其无创、简便的检测方式会是胚胎植入前诊断技术发展的新方向。严重少弱精患者中,其精子的畸形率很高,行ICSI后,可能产生畸形胚胎。因此,有必要对这类患者的胚胎也进行移植前无创诊断。但首先需要解决这部分患者稀少精子的保存问题。前人采用cell sleeper、cryotop containers、cryoloops、cryostrip和cryoleaf等方法,而我们在操作中发现了可能存在的交叉污染、复苏率低等问题,因此我们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实用性、可操作性等改进,建立了cryopiece系统,即单精子冷冻技术,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后于临床实施,获得了初步成效。在本文中我对少弱精患者的珍贵精子行基于冷冻薄片的低温冷冻保存技术后,进行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而后对其临床结局进行总结。本次实验收集了来自四位梗阻性无精症或者严重少弱精患者的126个精子行冷冻薄片冻存,在取卵当日解冻后获得了88个精子,可活动精子率是47.5%。之后选取30个精子分别与其配偶的30个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期的成熟卵子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术,其中22个受精,19个受精卵分裂,之后,得到11个胚胎。每个女性病人各移植2枚新鲜胚胎,最后总共有4个健康胎儿诞生。我们新颖的冷冻薄片系统由于其高活动精子获得率、高受精率和成功的妊娠结局,可以结合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术在辅助生殖领域推广应用。我们用简便快捷的方法可以检测出胚胎培养液中DNA,那么微量DNA所能反应的胚胎染色体的具体精确程度仍有待于探索,我们在本次研究部分进一步采用了基于培养液的无创性染色体检测技术(NICS),它是根据目前最先进的全基因组基因扩增技术:多次退火环状循环扩增技术(MALBAC),其不同于以往的非线性或指数型扩增方法,MALBAC技术利用特殊引物,使得扩增子的结尾互补而成环,从而很大程度上防止了DNA的指数性扩增。其灵敏度高,需要的起始模板量由微克级可以降低到皮克级;扩增均匀性远远好于其他扩增技术;细胞拷贝数CNV分析与标准样品高度一致;且90%以上位点可被成功扩增。我们对来自11位病人的25枚胚胎及其相应的第三到第五天的培养液分析进行MALBAC技术的全基因检测,其中有8对是相匹配的,其检出率达到32%。研究中我们对两个克氏症病人的血液及所获得的精子行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后的胚胎也进行了MALBAC技术全基因检测,根据此检测结果选择染色体正常胚胎行移植,其中一位病人成功妊娠。由于NICS的无创性、检测的快捷性,若得到大样本证实,将为胚胎植入前检测提供新型、便捷的检测方案。

王雪莲[6](2017)在《中国具蕈腺粉蚧分类研究(半翅目:蚧总科:粉蚧科)》文中研究说明粉蚧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蚧总科Coccoidea、粉蚧科Pseudococcidae,分布于各大动物区系,全世界约270属2000多种。蕈腺是一种粉蚧昆虫的泌蜡腺体,存在于粉蚧科昆虫的部分属中,目前具蕈腺粉蚧全世界约17属429种。国内外对此类群虽开展过许多研究,但不同学者对具蕈腺粉蚧的属种界定不同,造成分类混乱。为此,作者对我国具蕈腺粉蚧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摸清我国具蕈腺粉蚧种类。本文概述了具蕈腺粉蚧的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介绍了该类群的研究材料和方法,并对我国具蕈腺粉蚧进行了描述、画图及讨论。本文通过对400余号标本进行显微鉴定、分类和文献总结,共记载中国具蕈腺粉蚧7属31种,其中包括3新种:杂草配粉蚧Allotrionymus herbacola Wang&Wu,sp.nov.、山东配粉蚧Allotrionymus shandongensis Wang&Wu,sp.nov.、浙江配粉蚧Allotrionymus zhejiangensis Wang&Wu,sp.nov.;1 新组合:太平洋秀粉蚧Paracoccus pacificus(Borchsenius),comb.nov.;2个中国大陆新记录种:杰克贝尔氏粉蚧Pseudococcusjackbeardsleyi Gimpel&Miller、东亚蔗粉蚧 Pseudococcus saccharicola(Takahashi)。详细描述了 18种显微特征;绘制了 15幅形态特征图;编制了中国具蕈腺粉蚧分属及分种检索表。研究标本保存于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系昆虫标本室。

许姝婧[7](2017)在《中国条粉蚧族的分类研究(半翅目:蚧总科:粉蚧科)》文中提出条粉蚧族Trionymini,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蚧总科Coccoidea,粉蚧科Pseudococcidae,粉蚧亚科Pseudococcinae,为汤祊德于1992年所建,其中部分种类是农林业重要害虫,因此,对其展开分类学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论文就汤祊德1992年在《中国粉蚧科》中记述的10属展开系统的分类学研究。首先概述了条粉蚧族昆虫国内外研究概况,介绍了该类群的研究材料与方法以及形态特征,然后从分类和地理分布两方面阐述研究结果。1.分类部分,系统记述了中国条粉蚧族7属40种,其中包括2新种,即中国新粉蚧Neotrionymus chinensis sp.nov.和云南芒粉蚧Miscanthicoccus yunnanensis sp.nov.;2中国新记录种,即布氏条粉蚧Trionymus boratynkii Danzig,1983和雀稗条粉蚧T.townesi Beardsley,1966。详细描述了 1 1种粉蚧,绘制16幅形态特征图,包括11幅雌成虫,1幅一龄若虫,2幅二龄雌若虫,2幅三龄雌若虫;订正一点分布记录错误;并编制条粉蚧族昆虫分属及各属分种检索表。2.地理分布部分,首次整理并分析了中国条粉蚧族属级和种级分类单元的地理分布信息和区系组成情况。结果表明:在世界动物地理分布区,属级水平上,我国条粉蚧族昆虫主要为古北区-东洋区型;种级水平上,我国条粉蚧族昆虫主要在古北区分布。在中国动物地理分布区,我国条粉蚧族昆虫在华中区分布最多;我国特有种较多,共21种。研究标本除广东新粉蚧N.guandu nensis(Borchsenius)保存在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其余均保存在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学科昆虫标本室。

蔡梦芳[8](2015)在《中学生物实验室利用率的调查及对开放实验室的研究》文中认为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生命规律的科学,生物学的教学离不开实验,生物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实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曾说过:理解科学过程,最重要的是亲历经验。实验课的实施就是让学生亲历科学发展的历程,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要求以及考试对于生物实验考查的侧重,各学校都已经对生物实验有了一定的重视,也建立了专门的生物实验室。但是生物实验室的利用情况如何,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调查研究。所以本论文对生物实验室利用率进行了相关调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生物实验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一些探究性实验十分喜爱。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完成生物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对教师的调查显示,教师基本都有较强的实验教学能力,但实验室的使用方面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虽然设施建设有了提高,但是实验开出率还是不高,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和研究性实验。而实验室的资源利用方面使用较频繁的仅限于教材要求的重点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调查结果表明,教师与学生都有使用生物实验室的需求,但是实验室利用率仍然不高,在教师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课时量有限造成的。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规定的生物实验,生物实验室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浪费了实验室资源,又限制了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行实验室的开放,可以改变传统实验枯燥乏味的实验过程,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生物开放实验室的研究主要是理论方面的,从开放实验室的条件、原则出发,讨论出实验室开放的流程和方式,最后再对生物实验室的管理方面给出一些建议和看法。从对生物开放实验室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实验室的开放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这对于有效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是非常重要的。

马荣,王晓炜,迪丽努尔,齐曼·尤努斯[9](2014)在《菌物分类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改革》文中研究表明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该文主要根据菌物分类学课程实践教学特点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改革,突出了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发现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改革菌物分类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实践教学基础。

刘艳[10](2014)在《植物系统分类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文中认为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系统分类部分是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针对传统植物系统分类学实验教学中的弊端,采取以下6点措施开展教学改革实践:1)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2)要求学生参与实验材料准备,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3)开展小组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4)以兴趣促学习,拓展教学内容;5)开设创新性实验,培养实践精神;6)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二、如何指导学生观察显微玻片标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指导学生观察显微玻片标本(论文提纲范文)

(1)让记录单为观察助力——以“水滴里的微生物”一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聚焦观察点,明确观察目的
二、聚焦观察法,理清观察思路
三、聚焦描述点,重建观察思维

(2)九种蚧科昆虫(半翅目:蚧次目)蜡腺及蜡泌物超微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蚧虫蜡泌物的形态及超微结构
        1.1.1 蚧虫蜡泌物的形态
        1.1.2 蚧虫蜡泌物的超微结构
    1.2 蚧虫主要泌蜡腺体
        1.2.1 盘腺(孔腺)
        1.2.2 管腺
        1.2.3 刺腺
    1.3 蚧虫蜡腺及蜡泌物超微结构的研究概况
    1.4 蚧虫蜡腺及蜡泌物超微结构研究的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方法
        2.2.2 玻片标本的制备及鉴定
        2.2.3 蚧虫超微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2.2.4 实验结果整理
3 研究结果
    3.1 日本纽棉蚧Takahashia japonica Cockerell超微结构的研究
        3.1.1 一龄若虫
        3.1.2 二龄若虫
        3.1.3 雌成虫
    3.2 泰龙筛棉蚧Cribropulvinaria tailungensis Hodgson&Martin超微结构的研究
    3.3 无患小棉蚧Leptopulvinaria sapinda He,Han&Wu超微结构的研究
    3.4 僧蜡蚧Mitrococcus sp.超微结构的研究
        3.4.1 一龄若虫
        3.4.2 雌成虫
        3.4.3 雄蜡壳
    3.5 锡兰玻壳蚧Ceroplastodes chiton Green超微结构的研究
        3.5.1 末龄若虫
        3.5.2 雌成虫
    3.6 日本卷毛蚧Metaceronema japonica Maskell超微结构的研究
        3.6.1 末龄若虫
        3.6.2 雄蜡壳
    3.7 桢楠鳞片蚧Paralecanium machili Takahashi超微结构的研究
    3.8 藤壶蜡蚧Ceroplastes cirripediformis Comstock超微结构的研究
    3.9 七角星蜡蚧Ceroplastes Stellifer Westwood超微结构的研究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不同虫种间蜡腺及蜡泌物具有一定相似性和联系性
        4.2.2 不同虫种或同一虫种间腺体形态及分泌蜡泌物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4.2.3 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没有记述的新形态特征
        4.2.4 总结
参考文献
附表1 九种蚧科昆虫主要泌蜡腺体及分泌的蜡泌物形态一览表
附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指涡蛛体色变化的原因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2 引起动物体色改变的原因
        1.2.1 引起体色改变的环境因素
        1.2.2 动物体色变化的机理
    1.3 动物体色改变的功能研究
        1.3.1 防御作用
        1.3.2 信息交流
    1.4 蜘蛛体色变化的研究
    1.5 指涡蛛的研究进展
        1.5.1 指涡蛛的形态特征
        1.5.2 指涡蛛的生活习性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指涡蛛体色变化及形成原因初步研究
    2.1 指涡蛛的采集及饲养
    2.2 指涡蛛体表内组织石蜡包埋切片
        2.2.1 实验器材及试剂
        2.2.2 石蜡切片及染色
        2.2.3 显微观察
    2.3 指涡蛛表皮酪氨酸酶含量的测定
        2.3.1 样品制备
        2.3.2 酪氨酸酶含量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2.4.1 不同体色指涡蛛体表内组织切片观察
        2.4.2 不同体色指涡蛛表皮酪氨酸酶含量的测定
    2.5 结果与分析
        2.5.1 不同体色指涡蛛表皮石蜡组织切片图
        2.5.2 不同体色指涡蛛表皮酪氨酸酶含量
    2.6 讨论
第3章 光照对指涡蛛体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指涡蛛的采集与饲养
        3.1.2 指涡蛛表皮反射波谱测定
    3.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指涡蛛体色变化的功能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蜘蛛采集与饲养
        4.1.2 小鸡孵化
        4.1.3 小鸡饲养
        4.1.4 小鸡对不同颜色指涡蛛的捕食研究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总结与讨论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SCI论文
致谢

(5)胚胎无创移植前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单精子冻存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名词对照
绪论
第一部分 PCR法检测胚胎培养液中遗传物质DNA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讨论
第二部分 单精子冻存技术的应用-严重少弱精患者无创移植前诊断的技术保障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MALBAC-WGA的NICS技术方法对稀少精子所形成胚胎进行无创移植前诊断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讨论
结论
附录
综述 胚胎植入前遗传性诊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6)中国具蕈腺粉蚧分类研究(半翅目:蚧总科:粉蚧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具腺粉蚧研究概况
        1.1.1. 具腺粉蚧种类
        1.1.2. 系统发育研究
        1.1.3. 世界具蕈腺粉蚧研究
        1.1.4. 我国具蕈腺粉蚧研究
    1.2. 存在的问题
    1.3. 生物学特性
    1.4. 经济重要性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标本采集与保存
        2.2.2. 显微玻片标本的制作
        2.2.3. 玻片标本的观察和测量
        2.2.4. 绘图方法
    2.3. 形态术语
3. 具蕈腺粉蚧研究种类记述
    3.1. 中国具蕈腺粉蚧分属检索表
    3.2. 配粉蚧属Allotrionymus Takahashi
        3.2.1. 拂子茅配粉蚧Allotrionymus calamagrostis Wu
        3.2.2. 细长配粉蚧Allotrionymus elongatus Takahashi
        3.2.3. 多孔配粉蚧Allotrionymus multipori Kawai
        3.2.4. 杂草配粉蚁(新种)Allotrionymus herbacola Wang & Wu, sp. nov
        3.2.5. 山东配粉蚧(新种)Allotrionymus shandongensis Wang & Wu, sp. nov.
        3.2.6. 山西配粉蚧Allotrionymus shanxiensis Wu
        3.2.7. 浙江配粉蚧(新种)Allotrionymus zhejiangensis Wang & Wu, sp. nov.
    3.3. 黑粉蛤属Atrococcus Goux
        3.3.1. 蓍草黑粉蚧Atrococcus achilleae (Kiritshenko)
        3.3.2. 鹤虱黑粉蚧Atrococcus paludinus (Green)
    3.4. 巧粉蚧属Chorizococcus McKenzie
        3.4.1. 鸦葱巧粉蚧Chorizococcus scorzonerae Tang
    3.5. 曼粉蚧属Maconellicoccus Ezzat
        3.5.1. 木槿曼粉蚧Maconellicoccus hirsutus(Green)
    3.6. 秀粉蚧属Paracoccus Ezzat & McConnell
        3.6.1. 木瓜秀粉蚧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 & Granara de Willink
        3.6.2. 太平洋秀粉蚧(新组合)Paracoccus pacificus (Borchsenius), comb. nov.
        3.6.2.1. 雌成虫形态特征
        3.6.2.2 一龄若虫形态特征
    3.7. 粉蚧属Pseudococcus Westwood
        3.7.1. 榕树粉蚧Pseudococcus baliteus Lit
        3.7.2. 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 (Kuwana)
        3.7.3. 柑橘棘粉蚧Pseudococcus cryptus (Hempel)
        3.7.4. 杰克贝尔氏粉蚁(中国大陆新记录)Pseudococcus jackbeardsleyi Gimpel & Miller
        3.7.5. 长尾粉蚧Pseudococcus longispinus (Targioni Tozzetti)
        3.7.6. 奥德曼粉蚧Pseudococcus odermatti Miller & Williams
        3.7.7. 菲律宾粉蚧Pseudococcus philippinicus Williams
        3.7.8. 东亚蔗粉蚧(中国大陆新记录)Pseudococcus saccharicola (Takahashi)
        3.7.8.1. 雌成虫形态特征
        3.7.8.2 一龄若虫形态特征
        3.7.9. 拟葡萄粉蚧Pseudococcus viburni (Signoret)
    3.8. 匹粉蚧属Spilococcus Ferris
        3.8.1. 艾蒿匹粉蚧Spilococcus artemisiphilus (Tang)
        3.8.2. 内蒙古匹粉蚧Spilococcus innermongolicus Tang
4. 总结
    4.1. 结论
    4.2. 不足之处
    4.3.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中国条粉蚧族的分类研究(半翅目:蚧总科:粉蚧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ACT
1 引言
    1.1 国外条粉蚧族昆虫研究概况
    1.2 国内条粉蚧族昆虫研究概况
    1.3 生物学特性
    1.4 经济重要性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标本采集与保存
        2.2.2 玻片标本制作
        2.2.3 玻片标本的观察、测量与绘图
    2.3 分类特征
3 分类
    3.1 族的定义
    3.2 中国条粉蚧族分属检索表
    3.3 中国种类记述
        3.3.1 配粉蚧属Allotrionymus Takahashi,1958
        (1) 拂子茅配粉蚧Allotrionymus calamagrostis Wu, 1999
        (2) 细长配粉蚧Allotrionymus elongatus Takahashi, 1958
        (3) 多孔配粉蚧Allotrionymus multipori Kawai, 1973
        (4) 杂草配粉蚧Allotrionymus herbacola Wang & Wu sp. nov
        (5) 云南配粉蚧Allotrionymus plurostiolatus Borchsenius, 1962
        (6) 山东配粉蚧Allotrionymus shandongensis Wang & Wu sp. nov
        (7) 山西配粉蚧Allotrionymus shanxiensis Wu, 2000
        (8) 浙江配粉蚧Allotrionymus zhejiangensis Wang & Wu sp. nov
        3.3.2 平粉蚧属Balanococcus Williams,1962
        (9) 东亚平粉蚧Balanococcus kwoni Pellizzari & Danzig, 2007
        (10) 高桥平粉蚧Balanococcus takahashii McKenzie,1964
        3.3.3 芒粉蚧属Miscanthicoccus Takahashi,1958
        (11) 台湾芒粉蚧Miscanthicoccus miscanthi(Takahashi,1928)
        (12) 云南芒粉蚧Miscanthicoccus yunnanensis Xu & Wu sp. nov
        3.3.4 禾粉蚧属Neoripersia Kanda, 1943
        (13) 台湾禾粉蚧Neoripersia miscanthicola(Takahashi, 1937)
        3.3.5 新粉蚧属Neotrionymus Borchsenius,1948
        (14) 中国新粉蚧Neotrionymus chinensis Xu & Wu sp. nov
        (15) 狗牙根新粉蚧Neotrionymus cynodontis (Kiritshenko, 1932)
        (16) 广东新粉蚧Neotrionymus guandunensis (Borchsenius, 1958)
        (17) 芦苇新粉蚧Neotrionymus monstatus Borchsenius, 1948
        (18) 云南新粉蚧Neotrionymus yunnanensis (Borchsenius, 1960)
        3.3.6 副粉蚧属Paratrionymus Borchsenius, 1948
        (19) 无管副粉蚧Paratrionymus halocharis (Kiritshenko, 1932)
        3.3.7 条粉蚧属Trionymus Berg, 1899
        (20) 黑麦条粉蚧Trionymus aberrans Goux, 1938
        (21) 耕葵粉蚧 Trionymus agrestis Wang & Zhang, 1990
        (22) 剪股颖条粉蚧 Trionymus agrostis (Wu, 1999)
        (23) 冰草条粉蚧 Trionymus agropyronicola Tang, 1988
        (24) 刺竹条粉蚧 Trionymus bambusae (Green, 1922)
        (25) 布氏条粉蚧 Trionymus boratynskii Danzig, 1983中国新记录种
        (26) 鲍氏条粉蚧 Trionymus borchsenii (Danzig, 1983)
        (27) 芦苇条粉蚧 Trionymus cannicola (Borchsenius 1960)
        (28) 白草条粉蚧 Trionymus circulus Tang, 1988
        (29) 鸭茅条粉蚧 Trionymus dactylis Green, 1925
        (30) 台湾条粉蚧 Trionymus formosanus Takahashi, 1930
        (31) 伏牛条粉蚧 Trionymus funiuensis Wu, 1999
        (32) 箬竹条粉蚧 Trionymus indocalamus Li & Wu, 2014
        (33) 芒蒿条粉蚧 rionymus latus Takahashi, 1929
        (34) 多毛条粉蚧 Trionymus multisetiger (Borchsenius, 1949)
        (35) 孤独条粉蚧 Trionymus singularis Schmutterer, 1952
        (36) 汤氏条粉蚧 Trionymus tangi Wu, 1999
        (37) 北方条粉蚧 Trionymus thulensis Green, 1931
        (38) 短柄草条粉蚧 Trionymus tomlini (Green, 1925)
        (39) 雀稗条粉蚧 Trionymus townesi Beardsley, 1966中国新记录种
        (40) 浙江条粉蚧 Trionymus zhejiangensis (Li & Wu, 2014)
4 地理分布
    4.1 中国条粉蚧族属级和种级单元的世界地理分布
    4.2 中国条粉蚧族属级和种级单元的中国地理分布
4 总结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不足之处
    4.4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中学生物实验室利用率的调查及对开放实验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1.1.1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作用
        1.1.2 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生物课时量之间的矛盾
        1.1.3 高考对实验的考查方式
        1.1.4 学生自身需要
        1.1.5 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的重要性
    1.2 对生物实验室的研究综述
        1.2.1 高中生物实验室及数字化实验装备建设
        1.2.2 加强生物实验室的管理
        1.2.3 生物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1.2.3.1 实验室开放理念的转变
        1.2.3.2 精选实验内容强化实验质量
        1.2.3.3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1.2.3.4 实验教师指导
    1.3 本课题所涉及的概念界定
        1.3.1 实验和实验室
        1.3.2 开放实验室的内涵
        1.3.3 开放实验室的作用
        1.3.3.1 开放实验室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3.3.2 开放实验室有利于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提高
        1.3.3.3 开放实验室有利于生物实验教学的发展
        1.3.3.4 开放实验室有利于实验室教学资源的利用
第二章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建构主义理论
    2.2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2.3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
    2.4 实验教学和实践教育理论
第三章 高中生物实验室利用率的调查及分析
    3.1 调查背景
    3.2 调查方法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3.1 对中学生物实验室建设及使用情况的调查
        3.3.1.1 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3.1.2 实验室及器材使用情况调查
        3.3.2 对教师的调查与分析
        3.3.2.1 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调查
        3.3.2.2 生物实验开设率的调查
        3.3.2.3 教师与学生对学生分组实验(或探究实验)的态度调查
        3.3.3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3.3.3.1 对学生生物实验学习动机的调查
        3.3.3.2 学生对生物实验态度的调查
        3.3.3.3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调查
        3.3.3.4 对学生实验时间的调查
    3.4 开放实验室的可行性分析
        3.4.1 时间可行性
        3.4.2 操作可行性
第四章 开放实验室的实施与管理的理论研究
    4.1 实验室开放的条件
        4.1.1 人文条件
        4.1.1.1 教师
        4.1.1.2 学生
        4.1.2 客观资源条件
    4.2 开放实验室的原则
        4.2.1 需求原则与导师原则
        4.2.2 探索原则与合作原则
        4.2.3 因地适宜原则
        4.2.4 选择资源要有目的性、生活性原则
        4.2.5 资源开放的渐进性原则
        4.2.6 安全性原则
    4.3 生物实验室开放的方式
    4.4 生物实验室的开放流程
    4.5 生物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模式
        4.5.1 开放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4.5.2 开放实验室设备管理
        4.5.3 开放实验室中学生管理
        4.5.4 经费管理
        4.5.5 生物开放实验室的自动化管理模式设想
        4.5.5.1 生物开放实验室的硬件自动化管理系统
        4.5.5.2 开放实验室的网络管理系统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5.1 总结
    5.2 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菌物分类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正确认识菌物分类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材料选取
    1.2 实验材料短缺
    1.3 教学方法单一
2 改革的内容及方法
    2.1 实验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2.2 显微玻片的制备
    2.3 图库建设
    2.4 多媒体辅助教学
3 展望
    3.1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3.1.1 不断补充实践教学的实物、玻片标本。
        3.1.2 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的物质环境。
        3.1.3 发挥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实习林场的优势建设综合稳定可持续的实践教学实习基地。
    3.2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2.1 积极推行老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的助课工程。
        3.2.2 提高青年教师不断学习的能力, 鼓励“走出去引进来”。
        3.2.3 培养能力全面的实验教师。
        3.2.4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0)植物系统分类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实验教学的主要弊端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2.2 参与实验材料准备,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2.3 开展小组学习,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4 以兴趣促学习, 拓展教学内容
    2.5 开设创新性实验, 培养学生实践精神
    2.6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四、如何指导学生观察显微玻片标本(论文参考文献)

  • [1]让记录单为观察助力——以“水滴里的微生物”一课为例[J]. 谢蓉蓉. 教育观察, 2020(27)
  • [2]九种蚧科昆虫(半翅目:蚧次目)蜡腺及蜡泌物超微结构的研究[D]. 仇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3]指涡蛛体色变化的原因及功能研究[D]. 蒋心怡. 湖北大学, 2019
  • [4]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验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 翟立峰,张美鑫. 时代教育, 2018(13)
  • [5]胚胎无创移植前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单精子冻存技术的应用[D]. 杨林林.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6]中国具蕈腺粉蚧分类研究(半翅目:蚧总科:粉蚧科)[D]. 王雪莲.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中国条粉蚧族的分类研究(半翅目:蚧总科:粉蚧科)[D]. 许姝婧.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8]中学生物实验室利用率的调查及对开放实验室的研究[D]. 蔡梦芳. 扬州大学, 2015(05)
  • [9]菌物分类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改革[J]. 马荣,王晓炜,迪丽努尔,齐曼·尤努斯. 现代农业科技, 2014(24)
  • [10]植物系统分类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 刘艳. 生物学杂志, 2014(05)

标签:;  ;  ;  ;  ;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载玻片标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