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黑龙江省中医药信息网的可行性研究

建立黑龙江省中医药信息网的可行性研究

一、关于建立黑龙江中医药信息网可行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候铭达[1](2021)在《雪地手球运动在黑龙江省高校开展的可行性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雪地手球是一种以传统七人制和沙滩手球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新形式的手球运动,据资料显示该运动最早起源于阿根廷乌斯怀亚市,经过不断完善发展现已成为国际手球联合会(International Handball Federation)正式管理的四类手球项目之一。雪地手球作为手球运动创新发展的新运动形式,不仅有较好的运动功能和价值,同时也极大的利用了冰雪运动资源,使其成为冬季冰雪运动的又一种创新运动形式。这一方面说明,雪地手球运动能满足社会不同阶层对冰雪运动的新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雪地手球运动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能有利于我国冬季冰雪运动的发展和体育强国的建设。因此,对雪地手球运动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和教育课程展开探索,不仅有利于丰富北方冬季校园体育活动,同时也为我国高校冬季体育课程建设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以雪地手球运动在黑龙江省高校开展的可行性为研究对象,对黑龙江省高校开展雪地手球运动所具备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开展的可行性等展开研究。认为:(1)雪地手球源于室内手球和沙滩手球,它起源于阿根廷乌斯怀亚市,在我国雪地手球开展于2016年冬季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手球课,同年11月30日手球队成功举办了“雪地手球”体验赛,完成了雪地手球竞赛在我国第一次探索。手球运动器械及场地要求不高,规则类似于沙滩手球,易于上手能够满足高校学生的运动需要。(2)雪地手球运动在黑龙江省高校开展的可行性要素有:黑龙江省丰富的冰雪气候条件及冰雪文化、良好的手球运动环境、黑龙江省良好的高校手球课程开展基础以及雪地手球运动富含的娱乐功能、健身功能、交互功能、教育功能等运动功能还有易于满足的雪地手球运动场地与器械,同时雪地手球运动与国家体育发展改革方向相契合,与国家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政策相适应。(3)雪地手球运动在黑龙江省高校开展的案例表明,社团之间的交流比赛、专业运动队表演赛、雪地手球趣味小游戏等形式,得到了参与师生的一致认可,符合新时期高等院校体育发展的需求。由此,认为雪地手球运动在黑龙江省高校开展是可行的。(4)影响黑龙江省高校雪地手球开展因素主要有,比赛规则不完善,缺少统一正式的雪地手球竞赛规则和器械标准、对参与雪地手球运动的学生保护力度不强使学生对参与雪地手球运动有担忧的心绪、雪地手球运动较为冷门学生了解较少受众程度不高,影响力小、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可持续发展水平不足。(5)为了雪地手球更好的发展,特提出完善竞赛规则、提高判罚准确性、提升运动保护、减少运动伤害、提高雪地手球受众人群及运动影响力、加强管理并优化政策,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雪地手球开展对策。

王秀芳[2](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王潘俐[3](2020)在《哈尔滨市本科院校瑜伽课程的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指出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内容中对教学课程的内容、教学课程的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了改革,预示着我国体育课程也会经历单一化、多元化、个性化的转变。瑜伽作为一项能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体育项目,能很大程度上促进体育课程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文中以哈尔滨市的26所本科院校瑜伽课程开设现状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哈尔滨市26所本科院校瑜伽课程的相关内容、师资、授课环境等方面展开细致深入的调查,客观的了解哈尔滨市本科院校瑜伽课程开设和开展的现状,了解哈尔滨市各个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阻碍因素所在,最终目的在于为推进瑜伽课程在哈尔滨市各个高校的开设提供更具客观性、可行性的参考意见,进而推动瑜伽课程得到更好的开展和推广普及,让瑜伽课程在高校得到更加体系化和系统化的开展。通过对哈尔滨市本科院校瑜伽课程的开展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对哈尔滨市的26所本科院校进行开设情况的调查后得知有21所本科院校已经开设了瑜伽课程,剩余5所本科院校还尚未开设瑜伽课程,哈尔滨市本科院校瑜伽课程的开课情况是比较乐观的。(2)哈尔滨市本科院校瑜伽课程的教学模式大部分都是采用的线下教学,少部分院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以老师教和学生学为主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未能得到更好的激发。(3)哈尔滨市本科院校瑜伽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上受到场地设施条件的限制,瑜伽教学场地较为缺乏。(4)哈尔滨市本科院校瑜伽课程的授课教师学历较高,教学经验较为丰富,只是一部分瑜伽教师在后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5)哈尔滨市本科院校瑜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存在不足的现象,表现为瑜伽课程的人力资源、课外和校外资源、教材等开发程度不够。(6)哈尔滨市本科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对瑜伽课程持兴趣和期待的态度,但也存在着学校瑜伽课程信息闭塞的现象,学生获取瑜伽的途径较为单一化。

刘晶[4](2019)在《秦皇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我国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逐步形成了“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边富边老”的局面,老龄化形势严峻。秦皇岛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建设中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既没有一个成熟的运行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供遵循和复制,又没有一个统一的成功方案可供执行。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调查法等,以秦皇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开展情况为出发点,深入研究国内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相关理论,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秦皇岛市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了解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可行性,找出了存在的实施路径不明确、服务主体参差不齐、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城市资源优势尚未发挥等主要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成因主要有管理机制体系存在缺陷、医养结合服务主体建设能力欠缺、医养结合发展的社会环境不理想、医养结合创新发展受到制约,根据学习和借鉴其他省份的一些有效做法和经验,对当前秦皇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践中的一些不合理之处进行修正,提出了建立多部门联动合作机制、制定实施积极举措和激励机制、建立明确的标准和评估制度、加大医养结合供给侧改革、探索智能养老服务的开展、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养结合的宣传力度、加大医养结合的志愿服务、强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发挥本市疗养院功能推动健康养老服务建设、多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健康养老服务建设的对策。

阙灵[5](2018)在《中药资源迁地保护调查与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大国,也是药用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中药资源正急剧减少,许多珍稀药用植物濒临灭绝,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遭遇空前危机,开展中药资源保护评估已迫在眉睫。迁地保护(Ex-Situ Conservations),是指将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种子库等,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方式(www.iucn.org),是保护物种的重要手段。我国已从多个方面陆续开展药用植物的迁地保护工作,但仍存在保护物种数量不明(保护了多少药用植物,还有多少没有保护)、保护重点不突出、保护理论和评估方法缺乏、保护效率低和缺乏全国统一性规划等问题。本文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整理,收集了全国药用植物迁地保护数据,并构建了相应的数据库,为迁地保护评估奠定数据基础。采用层次分析和专家打分法构建了评估药用植物迁地保护优先性的方法,并系统的评估了数据库收载的13 777种药用植物,制定优先保护物种名录。采用生物多样性热点和统计分析方法,根据优先保护物种的分布和海拔,开展了药用植物园的布局研究。应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研究中药资源迁地保护的经济效益。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完善中药资源迁地保护的政策建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我国药用植物的迁地保护数据库。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整理,本研究收集了分布在全国20个省市和地区的31个植物园的迁地保护植物名录(含3万多条植物迁地保护信息);整理了 73本中国近现代有拉丁名记载的本草典籍,共6万多条中药资源信息。采用Catalogue of life(简称COL)校准收集到的植物拉丁名,并构建了药用植物迁地保护和受威胁数据库,含13 777种药用植物、16 351种迁地栽培植物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以下简称《红色名录》)中的3万多种植物,为保护现状分析研究奠定基础。依据数据库我们可以得知,我国已经迁地保护了 6 949种药用植物,隶属于276科,1 936属,共占全部药用植物的50%;其中受威胁物种的药用植物1 280种(占受威胁物种的20%),其中有迁地栽培的占60%;中国特有药用植物3 988种(占中国特有种的23%),迁地栽培了 53%。表明我国药用植物的迁地保护还存在需多不足。(2)总结并借鉴国际上植物受威胁和优先保护评估的方法,构建了专用于药用植物的迁地保护优先权的评估方法(简称:优先保护评估法)。该方法采用层级分析的逻辑框架,从药用植物现有迁地保护指数(C)和药用植物保护需求指数(S)两个方面确定物种的迁地保护优先系数(A),其中,迁地保护指数((C)包括科植保护程度(X1)和药植保护程度(X2);保护需求指数(S)包括物种受威胁指数(X3)、价值指数(X4)和急切保护系数(X5)。上述5个指标具有代表性强、数据易获取、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并以人参等10种药材为评估案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新方法在指标灵敏度、数据获取容易程度、批量评估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提升,适用于评估我国药用植物的迁地保护重点。(3)用优先保护评估法系统地评估了 13 777种药用植物,将药用植物分为6个优先保护等级。其中Ⅰ级的优先级别最高有374种;Ⅱ级有1 290种;Ⅲ级有3 260种,ⅣV级有3 911种;优先级别最低的等级为VⅥ级,其次是V级,分别为1185种和3 757种。研究分析各等级种各指标的得分情况,发现目前仅有36%的药用植物的当前保护力度达到了物种的实际保护需求;约12%的药用植物优先保护级别高,急需加大迁地保护力度。由此,我们制定了优先保护物种名录,含药用植物1 664种(见附表2),建议将这个名录作为将来迁地保护工作的重点。(4)运用生物多样性热点的知识和方法开展了药用植物园适宜位置的研究,提出了 8个药用植物迁地保护优先区域。依据中国植物志提取并分析了优先保护物种的地域分布、海拔,结果表明我国优先保护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华南地区,其次是新疆北部、西藏南部和华中地区;优先保护药用植物分布的最适海拔在1 000米~3 000米。建议优先在海拔落差较大的地域或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建立新的国家级药用植物园。8个药用植物迁地保护优先区域为新疆北部、内蒙东北部、山西东部、陕西和甘肃的南部、湖北和重庆交界处、云贵川交界处、湖南和两广交界处以及浙江和福建东部(武夷山区)。(5)以茯苓为案例研究了中药资源迁地保护是否具有经济可行性。采用实地调研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cost-benefit analysis,CBA),研究了茯苳从种质资源迀地保护到商品流通的过程以及各生产环节的成本、收益和收益率。结果显示,保存并生产茯苓菌种的成本收益率高达233%。表明中药资源迁地保护与结合相关产业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国家应大力支持中药资源的迁地保护,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到中药资源保护行动中。依据以上调查和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中药资源迁地保护的政策建议:一是高度重视的中药资源迁地保护,充分认识迁地保护对中药产业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二是构建全国中药资源的迁地保护体系,将保护、品种选育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三是加强国内外药用植物迁地保护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保护效率。四是统筹规划国家药用植物园的布局,收储优先保护药用植物。五是拓展中药资源资金筹集渠道,评估迁地保护成效,从而提高迁地保护的效率。

奕岚[6](2016)在《上海卫生基建“代建制”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代建制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工程项目建设经理制(CM制),传入中国后,根据国外代建制相关理论,形成了一套中国国情的“代建制”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仍处于完善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发展和城市建设,2004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在政府投资项目中推行“代建制”项目管理。由此,包括医疗卫生在内的城市公益性建设项目响应号召,开始实行“代建制”管理模式。上海申康卫生基建管理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对上海市级医院基本建设的代建管理机构。通过十几年代建工作,探索卫建中心的代建制管理内容中关键点在于完善良好而有效的管理制度。本文针对现有卫生基建代建制中管理模式,首先提出优化改进财务管理模式,就卫生基建“代建制”管理模式中运用“全过程”财务管理制度,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经济手段反向促使工程质量、进度快速,有序发展,约束超概现象。其次,结合“互联网+”行动计划,寻找到适合医院项目独特性的有效信息管理方法。利用网络平台,依托网络,扩大信息传达人群覆盖面,将传统项目信息管理纸质化管理转变为传统化和网络化并存,也有利于信息长效储存。最后,将项目后评价的方法运用到卫生基建项目中,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上海卫生基建“代建制”项目管理模式下项目的各类效果,为将来达到优化项目管理提供直观而丰富的依据,有助于后续同类项目更好更有效开展。通过实践项目,在管理模式中寻找提高“代建制”管理效益的制度和方法,从而达到了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建设的成本和费用,提高代建项目建设的中央或地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宋福进[7](2016)在《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协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速与知识经济的来临,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各自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计划,有选择地重点建设已成为一种趋势。重点建设作为调整高等教育资源与利益分配格局的一项国家政策,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多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亟待理清。比如,为什么要有选择地进行重点建设,重点建设如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如何合理选择重点建设对象,重点建设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等等。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从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以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为主,对重点建设的必要性、分布特征与遴选机制、投入机制、管理机制等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比较研究,充分借鉴国际上的有益经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随着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政治论取代认识论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政治论的盛行回答了重点建设的必要性问题。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同时存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现象,需要建立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的多元化机制。高等教育领域存在各种博弈关系,政府、社会和高校等三方博弈力量构成了博弈的利益主体。公共产品理论和博弈论对如何进行重点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精英与大众、公平与效率、计划与市场是贯穿于重点建设始终、有待协调的三对主要矛盾,这些矛盾关系交织在一起,影响到重点建设的方方面面,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以平衡三对矛盾关系。回顾我国重点建设的历程可发现,虽然在不同时期的实施方式有所不同,但重点建设始终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美英德日等国的经验表明,世界一流大学的产生离不开政府长远规划和持续稳定的支持。在资源相对有限、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政府无力对所有高校予以均衡投入,齐头并进的绝对公平道路走不通。虽然各国出发点和建设方式不同,但资金投入更加集中、委托第三方机构、公开竞争、立法保障等已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由于建国初期,我国即确立了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形成当前格局是经过多次政策调整和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通过对我国重点建设高校分布的演变过程分析发现,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重点建设高校数量经历了大幅波动,区域分布实现从高度集中向相对集中的转变,类型分布出现从专业性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造成优质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和学校特色的消失。建议改变政府占主导的局面,建立公开透明的遴选机制,实行以学校与学科相结合的遴选方式,坚持集中与均衡兼顾的区域布局,实现类型多元化并鼓励学校形成特色。在我国高等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建立更加公平的财政拨款制度,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投入总量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依然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从投入结构来看,经常拨款不足,专项拨款比例过大,经费配置结构存在失衡的现象,从而导致既没有提高效率又没有保障公平。从投入稳定性来看,我国的重点建设周期性波动现象比较明显,学校无法根据长远规划合理安排资金,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需要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结构,明确重点建设投入的性质和作用,重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我国以中央部委为主进行管理的方式导致部门化的倾向,需要加强中央政府层面的协调,从国家整体层面进行规划和建设,通过立法保障重点建设的实施。进一步深化共建机制,建立省部共建理事会,形成定期会商机制。进一步完善共建内容与措施,明确教育部、地方、高校等共建方的责权利。建立社会各界参加的咨询、审议、评估等机构,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负责重点建设的组织实施,实行公开竞争机制。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应建立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协调机制,以平衡精英与大众、公平与效率、计划与市场等矛盾关系;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需要合理分层,应继续坚持重点建设;应平衡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建立标准明确、程序公开、信息透明的遴选机制,优化区域分布,形成特色和优势;应做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明确重点建设投入的性质和作用;通过立法保障重点建设的实施,进一步深化共建机制,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本研究从多个视角和学科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回答了当前引发广泛争议的问题,对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未来走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赵雪[8](2015)在《中医药产业国际化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中医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产业发展还不成熟,国际市场份额不大,为数不多的大型中药企业还处于国际化发展初级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人类养生与健康理念的逐渐转变,正逐步朝着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有力前进,国际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本文以国际贸易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指导,以中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其国际化路径等方面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设计,并提出相应策略与配套对策建议。首先,从国际化的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出发,对产业国际化的发展阶段与形式,尤其是中医药产业国际化相关研究进行简要阐述和归纳总结,作为全文分析的起点;其次,对中医药产业国际化的实现形式、路径及其内外影响因素进行理论探讨,得出中医药产业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再次,对当前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国际化趋势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对天津市和广东省的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初步实践经验进行调查分析与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就新形势下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策略及其具体路径进行研究设计,并提出相应策略措施。通过上述分析与研究,本文指出表明:(1)中医药产业近年来虽然总体上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产业内发展还不成熟,出口贸易体系还不规范,国际贸易壁垒等方面对产业出口影响较大,但是在政府明确政策扶持和国际市场需求刺激之下,国际化仍具有较大发展前景,机遇与挑战并存;(2)中医药产业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产品出口海外、企业跨国经营、全球资源配置和价值理念普及四个方面,而其实现路径则可以分为资源优势型、技术进步型、政府推动型和市场拉动型这四种类型;(3)案例分析表明目前中药企业还处于国际化发展初级阶段,无论企业规模还是国际化经验都尚不成熟。因而中药企业在选择国际化进入路径时需要充分考虑东道国的市场特点、企业综合实力、产品类型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路径。(4)总体上看,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可以走“四段式”发展道路,即标准化、现代化、初步国际化和国际化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各不相同,建议分别采取相应策略措施持续推进。

于延顺[9](2014)在《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高科技突飞猛进、新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知识产权成为继人力、物力、财力三大经营资源后的第四大“经营资源”。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运营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因素,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企业自身竞争力和自身发展而言是其重要的衡量指标。在目前,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的扩宽与加深,知识产权作为重要的非关税壁垒已逐渐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知识产权战略已成为企业成功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支持和保障。由于医药企业对知识产权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提高医药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开发、保护的能力,是医药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并取得市场优势的必然选择。本文以知识产权管理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企业竞争力理论、系统工程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建立我国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构建——运行机制分析——效果评价理论分析框架,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从知识产权开发、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运营三个方面构建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并进行深入分析;设计了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机制,包括系统的动力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协同机制、激励及约束机制;通过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从知识产权开发、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运营三个维度构建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初选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群组决策特征根方法识别关键指标,构建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的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评价模型,相对于现有静态与结果性研究,引入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动态评价,选择2005-2010年我国29个省级区域医药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从区域、整体的视角将黑龙江省与各个区域的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的效果进行实证评价研究,并对实证结果进行深入的剖析。从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完善知识产权配套政策,加强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管理,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开发能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加强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的提升力度,提高知识产权制度化管理的能力,提升引进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人员的力度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对策。

侯长红[10](2013)在《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与供给决策行为研究 ——以杜仲生产为例》文中认为中药材产业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最具中国独特优势、最具(国际贸易)绝对优势的产业。木本药材是中药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2010年中国木本药材产量达到117.43万吨。2011年中国药材播种面积达到137万公顷。以木本药材杜仲为例世界杜仲产地主要集中在中国2010年中国杜仲产量为23.46万吨杜仲药材出口数量为2315吨。木本药材杜仲以国内中药材市场为主并开始转向规范化栽培阶段。根据本次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意愿调查结果显示约17.23%的林农表示具有木本药材杜仲的供给意愿。由于木本药材(包括木本药材杜仲)的经济价值、自然属性、和市场需求的原因导致野生木本药材资源濒临枯竭。目前中国全面推进集体林权改革超过50%的林地面积掌握在8700万林农手中林地做为林农的重要经济资源寻求经济效益较高的林业投资项目成为林农当前的首要问题。木本药材从野生转为家种在其生态位幅度内对于林地资源的立地条件要求并不严格适合荒山荒地绿化造林利国利民;木本药材经济价值高利于山区林农致富发家;木本药材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是保证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济世本草。为了更充分的发挥中国林地资源禀赋充裕优势在当前背景下有必要系统地研究林农与木本药材供给的关系以探求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与供给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由此确定本项目研究的总体目标:从木本药材供给者---林农的微观层面入手在深入研究木本药材的种植历史、木本药材产业的发展阶段、木本药材产业政策变迁、木本药材生长习性与地域分布、种植与生产现状、生产栽植技术及推广现状、国际与国内市场供需现状的基础上寻找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提示林农木本药材供给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线性规划法进行不同约束条件下木本药材供给潜力的模拟理论分析结合实证分析为木本药材产业政策与木本药材生产提供指导性建议。为了实现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与供给决策行为研究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法寻求研究的理论支撑和理论依据并在充分研究木本药材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以杜仲为实例进行实证研究。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本研究运用经济学、社会学、计量经济学、运筹学等学科的市场经济理论分析方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随机抽样法、线性规划法作为本项目研究的基本方法并且运用了经济评价方法中的净现值法。根据本研究的具体需要构建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意愿模型并定义相关变量;木本药材---杜仲单位面积产量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与生产函数模型构建;构建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决策模型并定义相关变量。本研究内容包括:利用文献综述法深入木本药材产业发展的4个阶段中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变迁、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为研究林农木本药材供给宏观描述产业背景寻求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与供给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提出林农理性经济人假设确立林农利润最大化目标主要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四章本章主要构建林农木本药材供给理论分析与模型在充分分析林农供给意愿与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别构建林农杜仲供给意愿模型、杜仲单位面积产量生产函数模型、以及林农杜仲药材供给决策模型。第五章运用利用问卷调查法与专家访谈法设计、论证调查问卷通过分层抽样法与随机抽样法在福建省内寻找样本实地问卷调查收集林农供给意愿与影响其供给意愿的因素、收集杜仲种植地块关于林农单位面积投入与产出实际数据通过Excel软件对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描述样本林农的基本特征;同时运用二元逻辑回归法研究林农杜仲供给意愿的关键变量的显着程度运用净现值法对比分析杉木与杜仲单位面积的利润净现值。第六章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检验杜仲生产函数模型;第七章运用线性规划法求解杜仲最优投入与产出关系并模拟不同约束条件下木本药材杜仲的供给潜力。第八章根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有利于提高林农供给意愿及利于中国木本药材产业发展对策建议。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由于木本药材(以杜仲为例)药用价值和相应的原木及其它林副产品的价值比较高林农经营木本药材的经济效益高(与经营杉木相比较)但是供给意愿低。影响木本药材(以杜仲为例)的主要变量包括林农的年龄、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土地规模、政策性补贴;由其是林农的中药材背景变量和林农对木本药材(以杜仲为例)了解程度变量对林农木本药材(以杜仲为例)供给意愿具有正向影响。(2)利用木本药材杜仲生产函数分析得出劳动投入变量、种植密度变量对于单位面积木本药材杜仲的产量具有较为显着的影响肥料变量对于单位面积木本药材杜仲的产量的影响并不显着仍需要进一步深入跟踪研究。(3)通过不同约束条件的情景模拟得出中国木本药材杜仲主要产区与次要产区(包括福建省在内)木本药材供给的潜力巨大。木本药材杜仲药材的价格变化影响当其价格下降至4.95元/kg时林农将会停止供给。另外生产要素价格与贴现率水平的变化对木本药材供给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结合中国木本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提高林农对木本药材的认知水平增加科学知识普及的力度定期开设木本药材种植技术推广的培训班。(2)完善木本药材造林扶持政策。针对政策性补贴对于增加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及其对林农经营林地资源决策行为的重要影响政府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政策性林业补贴的正能量。(3)完善木本药材产业链建设遵循“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目标要求建立木本药材产业链平台推动木本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4)制定木本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确立木本药材产业发展的目标。

二、关于建立黑龙江中医药信息网可行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建立黑龙江中医药信息网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雪地手球运动在黑龙江省高校开展的可行性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雪地手球运动概念界定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文献综述
        2.1.1 手球运动项目的发展研究
        2.1.2 关于手球教学发展现状及对策方面的研究
        2.1.3 关于手球运动开展的相关研究
        2.1.4 关于手球运动攻防方式的相关研究
        2.1.5 关于手球运动训练方式相关的研究
    2.2 国外文献综述
    2.3 存在的问题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研究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个案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雪地手球运动概述
        4.1.1 雪地手球运动起源
        4.1.2 雪地手球运动的发展与演变
    4.2 雪地手球运动在黑龙江省高校开展的可行性要素
        4.2.1 气候环境要素
        4.2.2 手球运动环境要素
        4.2.3 学生掌握手球运动技能要素
        4.2.4 雪地手球运动功能要素
        4.2.5 雪地手球运动场地、器材要素
        4.2.6 高校体育改革契合要素
    4.3 雪地手球运动在黑龙江省高校开展的个案分析
        4.3.1 校园雪地手球活动开展
        4.3.2 校园雪地手球赛事开展
    4.4 影响雪地手球运动在黑龙江省高校开展的因素
        4.4.1 竞赛规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4.4.2 运动保护需要不断加强
        4.4.3 受众较小、影响不足
        4.4.4 管理缺失、可持续发展水平不足
    4.5 雪地手球运动在黑龙江省高校开展的可行性对策
        4.5.1 完善竞赛规则、提高判罚准确性
        4.5.2 提升运动保护、减少运动伤害
        4.5.3 提高受众人群、提升影响力
        4.5.4 加强管理、优化政策,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哈尔滨市本科院校瑜伽课程的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
    1.3 选题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瑜伽运动的相关研究
        2.1.1 瑜伽的体式研究
        2.1.2 瑜伽的行法研究
        2.1.3 瑜伽的功能研究
        2.1.4 瑜伽的优势研究
        2.1.5 瑜伽的练习注意事项研究
    2.2 高校瑜伽课程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2.3 高校瑜伽课程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哈尔滨市本科院校瑜伽课程的基本概况
    4.2 哈尔滨市本科院校瑜伽课程设置的调查
        4.2.1 课程的教学模式
        4.2.2 课程的性质
        4.2.3 课程的教学时数、学周安排与学分
        4.2.4 课程的评价反馈
    4.3 哈尔滨市本科院校瑜伽课程教学的调查
        4.3.1 教学目标与任务
        4.3.2 教学内容
        4.3.3 教学方法与手段
        4.3.4 教学的模式
        4.3.5 教学的组织形式
        4.3.6 教学评价与考核
    4.4 哈尔滨市本科院校瑜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调查
        4.4.1 人力资源
        4.4.2 体育设施
        4.4.3 课程内容资源
        4.4.4 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
        4.4.5 体育信息资源
    4.5 哈尔滨市本科院校尚未开设瑜伽课程的因素分析
第5章 哈尔滨市本科院校瑜伽课程开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5.1 存在的问题
        5.1.1 瑜伽理论知识的教学有待深入
        5.1.2 教学模式单一化
        5.1.3 硬件设施的匮乏
        5.1.4 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开发不完善
        5.1.5 瑜伽教师的后期培训需要加强
        5.1.6 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程度不够
    5.2 发展对策
        5.2.1 拓展瑜伽理论知识的教学
        5.2.2 多种教学模式兼用
        5.2.3 多方面挖掘现有资源、充足硬件设施
        5.2.4 加强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5.2.5 加强瑜伽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
        5.2.6 拓展瑜伽课程信息的传播途径
第6章 结论
    6.1 人力资源有待深入挖掘
    6.2 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6.3 改变对瑜伽练习群体的刻板印象
    6.4 增加教学时数和学分的比重
    6.5 加强瑜伽教学中呼吸、冥想、休息放松术的结合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秦皇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医养结合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2.1.1 内涵
        2.1.2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类型
        2.1.3 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理论
    2.2 马斯洛需求和ERG理论基础研究
        2.2.1 马斯洛需求理论
        2.2.2 ERG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秦皇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SWOT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3.1 秦皇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SWOT分析
        3.1.1 推动医养结合发展的优势(S)
        3.1.2 推动医养结合发展的劣势(W)
        3.1.3 推动医养结合发展的机会(O)
        3.1.4 推动医养结合发展的威胁(T)
    3.2 秦皇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实施路径尚不明确
        3.2.2 服务主体品质参差不齐
        3.2.3 缺乏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3.2.4 城市资源优势尚未发挥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秦皇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4.1.1 存在多部门协作障碍
        4.1.2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4.1.3 缺乏明确的标准和评估制度
    4.2 医养结合服务主体建设能力欠缺
        4.2.1 医养结合床位供需不匹配
        4.2.2 智慧养老服务缺失
        4.2.3 从业人才队伍不健全
    4.3 影响医养结合发展社会因素多
        4.3.1 缺少医养结合社会宣传
        4.3.2 中国传统养老观念的制约
        4.3.3 健康管理意识薄弱
    4.4 医养结合创新发展受到制约
        4.4.1 休疗养院的创新改革缓慢
        4.4.2 多资源融合建设发展缓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推动秦皇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
    5.1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5.1.1 建立多部门联动合作机制
        5.1.2 制定实施积极举措和激励机制
        5.1.3 建立明确的标准和评估制度
    5.2 加强服务主体品质建设
        5.2.1 加大医养结合供给侧改革
        5.2.2 探索智能养老服务的开展
        5.2.3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5.3 优化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
        5.3.1 提高医养结合的宣传力度
        5.3.2 加大医养结合的志愿服务
        5.3.3 强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5.4 创新发展医养结合发展模式
        5.4.1 发挥本市疗养院功能推动健康养老服务建设
        5.4.2 多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健康养老服务建设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中药资源迁地保护调查与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药资源迁地保护的概念界定
        1.2.2 我国中药资源迁地保护现状
        1.2.3 物种优先保护评估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药资源迁地保护现状调查及分析
    2.1 中药资源保护现状
        2.1.1 中药资源的使用情况
        2.1.2 中药资源的消耗情况
        2.1.3 中药资源保护情况调查
    2.2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2.2.1 研究方法
        2.2.2 数据获取
    2.3 中国药用植物多样性分析
        2.3.1 药用植物的分类
        2.3.2 药用植物的用药广泛程度
        2.3.3 药用植物受威胁情况
    2.4 迁地保护现状分析
        2.4.1 中国迁地保护植物的科属信息
        2.4.2 迁地保护各园中药用植物的数量及比例
        2.4.3 受威胁药用植物迁地保护情况
        2.4.4 中国特有药用植物迁地保护情况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结果
        2.5.2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药用植物迁地保护优先性评估方法研究
    3.1 药用植物优先保护评估的方法学基础
        3.1.1 决策矩阵的整体逻辑
        3.1.2 层次分析法的逻辑和指标
    3.2 药用植物迁地保护评估的基本理论
        3.2.1 评估对象和适用范围
        3.2.2 评估体系构建原则
        3.2.3 逻辑框架
    3.3 建立药用植物迁地保护评估指标体系
        3.3.1 赋值
        3.3.2 标准化处理
        3.3.3 权重向量
    3.4 优先等级设定及实证分析
        3.4.1 优先等级的划分依据
        3.4.2 药用植物迁地保护评估等级的实证研究
    3.5 讨论
        3.5.1 药用植物的迁地保护力度
        3.5.2 药用植物的迁地保护优先等级
        3.5.3 两种评估方法的比较
        3.5.4 评价指标准确性的探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药用植物迁地保护优先等级的评估
    4.1 评估对象和数据来源
    4.2 迁地保护优先物种评估方法
    4.3 评估结果与分析
        4.3.1 Ⅰ级优先保护物种
        4.3.2 Ⅱ级优先保护物种
        4.3.3 Ⅲ级优先保护物种
        4.3.4 Ⅳ级优先保护物种
        4.3.5 优先等级低的物种
        4.3.6 迁地保护热点物种
    4.4 评估结果检验
        4.4.1 国家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的优先等级
        4.4.2 CITES保护药用植物等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药用植物园的战略布局研究
    5.1 研究目的和方法
        5.1.1 确定优先保护药用植物热点区域的方法
        5.1.2 确定优先保护药用植物分布最适海拔的方法
    5.2 数据来源
    5.3 结果
        5.3.1 优先保护药用植物热点区域
        5.3.2 迁地保护最适海拔范围
    5.4 讨论
        5.4.1 优先保护区域与我国植物园分布的比较
        5.4.2 药用植物园应建在山坡地段
        5.4.3 药用植物园应与我国的名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切合
        5.4.4 建设药用植物园需要城市具备一定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基础
        5.4.5 建设药用植物园需考虑药用植物迁地保护的效益
        5.4.6 充分考虑特殊药用植物的迁地保护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药资源迁地保护成本-效益研究(以茯苓为例)
    6.1 研究背景
        6.1.1 研究对象
        6.1.2 理论基础
    6.2 研究方法和数据获取
        6.2.1 评价方法
        6.2.2 数据获取
    6.3 茯苓种质资源保护、生产和流通过程
    6.4 成本-收益分析
        6.4.1 茯苓保护和生产成本
        6.4.2 茯苓种质资源保护和生产的收益
        6.4.3 茯苓资源保护与生产的成本收益率
        6.4.4 茯苓资源价值链的延伸
    6.5 结果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药用植物迁地保护政策建议
    7.1 加强全国药用生物资源迁地保护的总体建议
        7.1.1 充分认识加强药用植物迁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7.1.2 构建全国中药资源迁地保护体系
        7.1.3 制定药用植物迁地保护计划
        7.1.4 提高公众对药用植物的迁地保护意识
    7.2 针对药用植物园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7.2.1 强化药用植物园的主要职能
        7.2.2 改革药用植物园的管理和资金投入方式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1: 中药资源按产量和市场需求情况的排名
附录2: Ⅰ级、Ⅱ级优先保护物种名录及其分布信息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宄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上海卫生基建“代建制”项目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卫生基建 “代建制”项目管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研究综述
        1.2.2 国内代建制项目管理研究综述
        1.2.3 卫生基建代建制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
        1.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代建制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2.1 国外代建制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2.1.1 项目管理理论
        2.1.2 产权理论
        2.1.3 政府职能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
        2.1.4 委托代理理论
        2.1.5 激励理论
    2.2 “代建制”模式
        2.2.1 国外代建制的几种模式
        2.2.2 国内代建制的几种模式
        2.2.3 卫生基建代建制模式— “合作代建模式”
第3章 卫生基建 “代建制”模式中 “全过程”财务管理制度的研究
    3.1 卫生基建 “代建制”模式中优化财务管理制度
        3.1.1 “全过程”财务管理涵盖的内容
        3.1.2 “全过程”财务管理重点建设内容
        3.1.3 对医院财务管理的有效制度建设
    3.2 以上海市第X人民医院为例的 “全过程”代建制财务管理
        3.2.1 项目基本情况
        3.2.2 项目实施过程中 “全过程”代建制财务管理制度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卫生基建 “代建制”模式中有效运用 “互联网+”提升网络平台信息管理
    4.1 “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网络化信息管理平台
        4.1.1 大型医院基建项目信息管理的特点
        4.1.2 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4.2 卫建中心信息管理重点内容
        4.2.1 文件签收与会签制度
        4.2.2 医院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制度
        4.2.3 项目管理工作日记
        4.2.4 过程变更资料管理制度
        4.2.5 医院建设项目竣工档案管理
    4.3 有效运用 “互联网+”健全网络信息化管理
        4.3.1 网络化信息管理平台优点
        4.3.2 网络平台运行模式
        4.3.3 以上海某医院为例探讨网络平台如何完善信息档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卫生基建 “代建制”模式下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项目后评价研究
    5.1 卫生基建 “代建制”项目后评价
        5.1.1 卫生基建 “代建制”项目后评价
        5.1.2 “代建制”项目后评价发展历程
    5.2 “代建制”项目后评价方法及主要指标体系
        5.2.1 “代建制”项目后评价方法
        5.2.2 “代建制”项目后评价主要指标体系
    5.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项目后评价研究
        5.3.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
        5.3.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特点
        5.3.3 模糊综合评判多级模型
    5.4 以XX区中心医院为例研究模糊综合评价法项目后评价
        5.4.1 项目背景和工程概况
        5.4.2 模糊综合评价法项目后评价
        5.4.3 后评价报告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认识论与政治论:重点建设的必要性
    2.2 公共产品理论: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的多元化机制
    2.3 博弈论:高等教育各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
    2.4 重点建设的主要矛盾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历程回顾与国际借鉴
    3.1 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历程回顾
    3.2 美国联邦政府科研拨款:国家利益导向的持续投入
    3.3 英国科研拨款改革:以质量评估为基础的拨款机制
    3.4 德国卓越计划:从均衡发展到有选择性投入
    3.5 日本COE计划:从政府指定到公开竞争
    3.6 小结
第四章 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分布特征与遴选机制
    4.1 重点建设高校数量分析
    4.2 重点建设高校区域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4.3 重点建设高校类型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4.4 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遴选机制
    4.5 小结
第五章 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投入机制
    5.1 高等教育投入总体情况
    5.2 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投入分析:以“211 工程”、“985 工程”为例
    5.3 重点建设高校财政投入结构:基于72 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析
    5.4 重点建设投入的性质与作用
    5.5 小结
第六章 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管理机制
    6.1 中央政府层面的管理方式
    6.2 中央与地方的共建机制
    6.3 美英德日的经验借鉴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与建议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项目
致谢

(8)中医药产业国际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1.2.1 相关概念
        1.2.2 国际化相关研究
        1.2.3 产业国际化相关研究
        1.2.4 中医药产业国际化相关研究
        1.2.5 简要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实现路径分析
    2.1 实现形式
        2.1.1 产品出口海外
        2.1.2 企业跨国经营
        2.1.3 全球资源配置
        2.1.4 价值理念普及
    2.2 实现条件
        2.2.1 生产要素条件
        2.2.2 市场需求条件
        2.2.3 支撑产业条件
        2.2.4 环境要素条件
    2.3 实现路径
        2.3.1 资源优势型
        2.3.2 技术进步型
        2.3.3 政府推动型
        2.3.4 市场拉动型
3 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国际化趋势分析
    3.1 国际天然药物产业发展现状
        3.1.1 欧美发达国家与地区
        3.1.2 东南亚及日韩地区
        3.1.3 港澳台地区
        3.1.4 其他国家和地区
    3.2 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3.2.1 组织结构
        3.2.2 地域分布
        3.2.4 资金结构
        3.2.5 技术创新
        3.2.6 品牌发展
    3.3 中医药产业出口现状
        3.3.1 出口规模
        3.3.2 出口结构
        3.3.3 出口地区
        3.3.4 销售渠道
    3.4 中医药产业国际化趋势及面临挑战
        3.4.1 国际化趋势
        3.4.2 面临的挑战
4 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实践案例分析与启示
    4.1 天津市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实践
        4.1.1 天津市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
        4.1.2 天士力集团的国际化
        4.1.3 复方丹参滴丸的国际化
    4.2 广东省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实践
        4.2.1 广东省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
        4.2.2 广药集团的国际化
        4.2.3 华佗再造丸的国际化
    4.3 经验总结与启示
        4.3.1 分阶段有步骤推进国际化
        4.3.2 完善中医药产业标准体系
        4.3.3 注重技术研发与创新
        4.3.4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5 中医药产业国际化路径设计
    5.1 中医药产业“四段式”国际化发展战略
    5.2 中医药产业标准化阶段
        5.2.1 培育核心农户
        5.2.2 构建产业联盟
        5.2.3 标准体系建设
    5.3 中医药产业现代化阶段
        5.3.1 培育龙头企业
        5.3.2 创新平台建设
        5.3.3 构建产学研联盟
    5.4 中医药产业初步国际化阶段
        5.4.1 实现产业集聚
        5.4.2 推进对外投资
        5.4.3 强化国际营销
    5.5 中医药产业国际化阶段
        5.5.1 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
        5.5.2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5.5.3 构建国际中医药联盟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建立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机构
        6.2.2 加快中医药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6.2.3 加强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
        6.2.4 注重中医药文化创新与海外传播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9)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3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现状分析
    2.1 国外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现状
        2.1.1 美国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
        2.1.2 日本医药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
        2.1.3 国外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特点
    2.2 国外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启示
        2.2.1 知识产权战略应与企业经营总体战略全面融合
        2.2.2 充分发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职能
        2.2.3 强化知识产权运营意识
        2.2.4 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政策环境建设
    2.3 我国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现状
        2.3.1 我国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2.3.2 我国医药市场现状分析
        2.3.3 我国医药企业研发能力现状
        2.3.4 我国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现状
        2.3.5 知识产权制度对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
        2.3.6 我国医药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构建
    3.1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特征
        3.1.1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含义界定
        3.1.2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特征分析
    3.2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目标框架
    3.3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分析
        3.3.1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开发系统分析
        3.3.2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保护系统分析
        3.3.3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运营系统分析
    3.4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分析
        3.4.1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构成子系统关联分析
        3.4.2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协同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4.1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机制总体框架
        4.1.1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机制架构
        4.1.2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机制作用关系分析
    4.2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动力机制
        4.2.1 内部动力因素
        4.2.2 外部动力因素
        4.2.3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动力机制
    4.3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决策机制分析
    4.4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激励机制分析
        4.4.1 企业层面的激励机制
        4.4.2 政府层面的激励机制
    4.5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约束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5.1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1.1 影响因素分析
        5.1.2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5.1.3 初选指标体系
        5.1.4 初选指标解释
    5.2 评价指标体系关键指标识别
        5.2.1 群组决策特征根方法基本原理
        5.2.2 评价指标体系筛选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动态评价
    6.1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动态评价模型构建
        6.1.1 DEA—Malmquist指数方法的提出
        6.1.2 DEA—Malmquist指数评价机理分析
        6.1.3 DEA—Malmquist指数评价的非参数模型
    6.2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数据来源
    6.3 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动态评价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对策
    7.1 从政府角度制定的对策
        7.1.1 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7.1.2 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
        7.1.3 完善知识产权配套政策
        7.1.4 加强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7.1.5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管理
        7.1.6 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7.2 从企业角度制定的对策
        7.2.1 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开发能力
        7.2.2 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7.2.3 加强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的提升力度
        7.2.4 建设医药企业协同文化
        7.2.5 完善专利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
        7.2.6 提升引进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人员的力度
        7.2.7 创建区域医药业协会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与供给决策行为研究 ——以杜仲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林农木本药材供给的概念界定
        1.3.1 概念界定
        1.3.2 农户的分类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木本药材产业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2.1.1 木本药材产业科学技术研究综述
        2.1.2 木本药材产业市场前景的研究综述
    2.2 林农供给与林农供给行为决策研究综述
        2.2.1 供给理论与供给弹性理论研究综述
        2.2.2 农户供给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2.2.3 农产品供给决策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本药材产业概况
    3.1 木本药材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3.1.1 木本药材种植历史
        3.1.2 木本药材产业发展阶段
        3.1.3 木本药材产业政策变迁
    3.2 木本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3.2.1 木本药材的生长习性与地域分布
        3.2.2 木本药材种植与生产现状
        3.2.3 木本药材产业生产栽植技术及推广现状
        3.2.4 木本药材国际与国内市场供需现状
        3.2.5 木本药材产业发展目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林农木本药材供给理论与模型构建
    4.1 林农木本药材供给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1.1 影响价格的因素分析
        4.1.2 影响成本的因素分析
        4.1.3 影响供给数量的因素分析
    4.2 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意愿模型构建
        4.2.1 统计分析
        4.2.2 模型构建和变量定义
    4.3 木本药材杜仲单位产量水平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和生产函数模型构建
        4.3.1 木本药材杜仲单位面积产量水平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3.2 木本药材杜仲生产函数模型构建
    4.4 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决策模型构建
        4.4.1 假设
        4.4.2 木本药材杜仲供给决策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林农杜仲供给意愿实证分析
        5.1.1 调查问卷设计
        5.1.1.1 调查问卷设计过程
        5.1.1.2 调查问卷内容构成
        5.1.1.3 问卷调查实践时间
        5.1.2 样本数据收集
        5.1.2.1 调查样本地选择
        5.1.2.2 调查样本地简介
        5.1.2.3 调查步骤与调查方法
        5.1.3 调查数据整理
        5.1.3.1 数据的取得和整理
        5.1.3.2 样本林农基本情况
        5.1.3.3 样本林农经营杜仲基本情况
        5.1.4 实证分析逻辑
        5.1.5 林农木杜仲供给意愿研究方法
        5.1.5.1 数据
        5.1.5.2 统计分析
        5.1.5.3 模型与变量定义
        5.1.6 结果与讨论
        5.1.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6.2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5.2 林农杜仲供给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林农木本药材杜仲生产函数估计与供给决策实证研究
    6.1 木本药材杜仲生产函数实证模型与参数估计
        6.1.1 木本药材杜仲生产函数实证模型
        6.1.2 木本药材杜仲种植地块已投产样本数据描述
        6.1.3 木本药材杜仲投入产出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检验
    6.2 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决策模型构建
        6.2.1 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决策模型的目标函数
        6.2.2 供给决策模型的约束条件、决策变量和求解方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决策优化与供给潜力模拟
    7.1 方法选择和程序介绍
    7.2 木本药材杜仲供给决策模拟方案与参数设定
        7.2.1 方案设定
        7.2.2 参数设定
    7.3 基准方案下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潜力分析
        7.3.1 单位面积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最优投入产出
        7.3.2 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潜力估计
    7.4 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敏感性分析与供给潜力模拟
        7.4.1 杜仲药材价格对杜仲供给影响的分析
        7.4.2 杜仲生产活劳动工资对杜仲供给的影响分析
        7.4.3 杜仲生产要素投入弹性对杜仲供给的影响分析
        7.4.4 贴现率水平对杜仲供给的影响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1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关于建立黑龙江中医药信息网可行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雪地手球运动在黑龙江省高校开展的可行性与对策研究[D]. 候铭达.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2]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3]哈尔滨市本科院校瑜伽课程的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 王潘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秦皇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D]. 刘晶. 燕山大学, 2019(06)
  • [5]中药资源迁地保护调查与评估方法研究[D]. 阙灵.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6]上海卫生基建“代建制”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 奕岚. 东华大学, 2016(02)
  • [7]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协调机制研究[D]. 宋福进.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中医药产业国际化路径研究[D]. 赵雪. 宁波大学, 2015(03)
  • [9]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研究[D]. 于延顺.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6)
  • [10]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与供给决策行为研究 ——以杜仲生产为例[D]. 侯长红. 福建农林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建立黑龙江省中医药信息网的可行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