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文明的载体——首都博物馆新馆

历史与文明的载体——首都博物馆新馆

一、历史和文明的载体──首都博物馆新馆方案创作(论文文献综述)

李姣[1](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郭智[2](2020)在《北京地区博物馆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文中认为受益于现代化发展带来的便利,建筑在新时代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全球化发展促使各国建筑形式互相借鉴,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视觉享受。然而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在符合现代建筑功能的情况下,展现自身地域性特色会使交流更加有意义,不同城市及地区建筑的多样性才会得以实现。当代博物馆的文化属性使其在人们心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地区文化的传播者与见证者。如何在博物馆建筑上恰当的体现自身的文化内涵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建筑设计问题。因此结合地域性相关理念,对博物馆的地域性表达进行探讨有助于挖掘城市地域文化,使城市形象更加鲜明,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以北京地区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地域主义、博物馆建筑、地区建筑等相关理论,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对比等手法对北京地区博览建筑进行研究,以建筑学视角对北京地区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归纳北京地区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方式。论文的第一部分对当前全球化背景、博物馆以及地域主义发展进行论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论文第二部分首先对地域主义进行详细阐述,并从中提取地域性表达相关的内容,解释地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并对建筑的地域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次介绍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外博物馆的地域性实践,为之后北京地区博物馆的地域性表达打下基础。论文第三部分主要对北京地区的传统建筑的地域文化展开分析,通过对这些建筑进行提炼,抽丝剥茧,提取北京地区的文化基因及其在当下对该地区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论文第四部分结合一系列的博物馆实际案例,以地域性表达为切入点,分别从传统建筑、轴线、仪式感空间、地域材料与色彩等方面总结归纳出一系列北京地区博物馆地域性特征。通过本文的归纳与总结,对北京地区建筑特色进行了挖掘与分析,同时对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表达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今后博物馆以及其它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提供新的思路。

张洪泉[3](2020)在《基于活力提升的博物馆外部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从追求量的积累转变为注重质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公众对城市文化生活的诉求也日益强烈。博物馆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建筑,其自身的功能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现阶段,博物馆的社会职能越来越被强调,它已经从神圣的文化殿堂逐渐转变为大众化的文化机构,成为公众日常休闲生活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外部空间作为博物馆的一部分,理应顺应博物馆大众化的发展趋势,承载城市公共生活。一方面,它是参观者进入博物馆的必经之地,是整个游览过程的开端,另一方面,且更重要的是,它是城市空间和建筑之间的交混地带,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对市民的公共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博物馆外部空间只是作为通向博物馆的一条通道,不能很好的满足公众的日常需求,造成外部空间活力较低的现状。因此,提升外部空间活力,使其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博物馆外部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博物馆外部空间的实地调研以及对经典案例的细致分析等,解析博物馆外部空间的特征。从宏观和中观视角出发,提出博物馆外部空间活力提升的策略,从微观的布局与流线组织出发,深化博物馆外部空间活力提升的设计研究。论文首先对研究背景及相关研究理论进行梳理,明确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接着从博物馆外部空间对城市的开放、内外空间的交互、外部空间功能与人需求的多元化几个方面对博物馆外部空间特征进行研究;然后提出博物馆外部空间活力提升的三个策略,即与城市公共空间结合的转化性设计策略、与建筑要素结合的衍生性设计策略以及与场所精神结合的叙事化设计策略;最后在布局方面提出了能够提升活力的并置式布局、融合式布局以及立体式布局的三种布局模式,在流线的组织方面提出了弱化纪念性流线、流线的多样性选择以及流线的立体化组织三种组织方式。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提升博物馆外部空间的活力,提高外部空间品质,将博物馆外部空间塑造成具有魅力的场所,促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公共生活。

胡绮[4](2020)在《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交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博物馆技术与艺术层面上的革新,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程度日益提升,为博物馆的数字展陈奠定了基础。传统博物馆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不足以满足观众日渐分化的参观需求,数字展陈作为重要的新媒介,为博物馆和观众之间搭建了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桥梁,为博物馆和观众提供数字化的展陈环境和空间,使观众能在博物馆内有选择性地进行交互活动,从而实现信息接收与传递的双向交流,其展陈方式开始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展陈手段与方式的变革,不仅是博物馆展陈理念的重大革新,更是促进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紧密连接的重要法宝,同时也为博物馆在基础建设、文化传播和文化脉络的构建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保障。本文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时代背景,探讨了博物馆语境中的数字展陈在当代博物馆环境中的应用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归纳了博物馆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展陈的形式,与交互设计的思维与设计方法,提出了DVMI峰终交互体验模型,旨在借助数字展陈和互联网手段,深入挖掘博物馆与公众之间交流互动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将博物馆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社会服务优势。首先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时间主线,归纳了博物馆经历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冲击之后,从传统型到信息化、数字化再到智慧服务型的发展新阶段,而信息交流技术为数字展陈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其次分析了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交互性结构与交互设计的框架,提出了数字展陈的序列结构与交互设计用户感知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得出了交互设计的数字模型和以平衡为导向的交互设计原则。最后以江汉关博物馆为例,分析表明博物馆借助数字展陈环境和空间为观众提供“分众”的“峰终”交互式参观体验,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博物馆、参观博物馆、体验博物馆,实现博物馆最大效能的文化传播、文脉传承与新兴文化构建。本文采用了博物馆学与新博物馆学、设计学、信息传播学、社会文化学为主要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上综合使用实地考察、观众调研和案例比较分析。在横向层面,以信息化的角度剖析博物馆中数字展陈信息序列结构,提出数字模型,以“分众”的视角提出以平衡为中心的交互设计原则。在纵向层面,引入“峰终”体验到博物馆的交互式参观中,以DVMI峰终交互体验模型平衡博物馆中数字展陈、观众、博物馆和交互设计四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致力于以更合适的数字展陈途径和交互方式为观众带来良好的参观体验,营造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生。

刘卫东[5](2020)在《文化治理视域下的博物馆文化传播 ——以首都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西方近年来兴起的文化治理新视域,为以文化传播为核心使命的博物馆突破传统的“信息传递观”思维,进身成为构建文化认同、营造社会共同体的重要机制和平台提供了契机。在文化治理的全新视域下,博物馆文化传播更加关注文化的治理向度,关注传播理念的更新,以及治理体制机制的优化与完善,这不仅涉及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的进一步发掘,也涉及博物馆组织方式的重构,更涉及个体文化能动性的发挥。本文除第一章绪论外,主体部分共分四章。第二章主要阐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概念内涵及其传播模式的演变。博物馆从最初作为文物收藏机构到后来发展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场所,文化参与生活的趋势逐渐显现。按照杜威的“传播观”,传播具有构建共同体的内涵,与之相伴的突出特征是互动性和建构性。以此观之,我国当前博物馆文化传播虽然在传播方式上日趋丰富,但根本上仍固守“传递观”的传播理念,与构建共同体的目标相去甚远。第三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理论视角。文化治理概念来源于福柯的“治理术”和本尼特的“文化治理性”理论,强调文化成为一种实用的治理技术,隐含在具体的政治、经济、审美等生活实践中。沿袭文化治理的视角,可以发现博物馆文化传播在个体的塑造和共同体的营造两个层面上均呈现出其作为治理工具的一面,但目前国内文化传播也面临文化治理理念缺位、工作人员多重身份枷锁、参观者观光化和其冷媒介属性等困境。第四章是个案研究。本章以首都博物馆为典型个案,在客观呈现首都博物馆文化传播现状的基础上,透过文化治理的视域分析其困境。首都博物馆现有定位是历史记忆与都市文化空间,即作为市民文化记忆再生产的场所,也是学校教育的补充部分。与此同时,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首都博物馆文化传播也面临都与城文化定位的模糊,“文化管理”的思维渗透其中,展览式教育代替文化传播,以及深陷建构“都市文化共同体”的迷思等困境。在第五章中,本研究尝试进行实践反思并给出对策建议。文化治理强调“藉由文化以实现治理”,它的实用主义特征决定了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要确立好公共文化中介的身份,而非文化管制者角色;多元共治也是文化治理的要义,应成立网格化治理组织,重视多主体共同治理机制;鉴于博物馆数量与人口数量比例悬殊的特殊国情,可以考虑展览策划分众化、调节收费门槛、设立免费日等措施进行调节;此外,个体自治是文化治理的重要视角,这包括文化解码、价值认同、行为自觉等微观技术策略的实施。

管琳[6](2020)在《博物馆设计管理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博物馆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地位,全国正在掀起博物馆建设的热潮。设计是博物馆建设与运营的塑造者,承担着重大而艰巨的责任。针对博物馆建设过程中的设计展开管理工作,可以保障博物馆建设的良性发展。但由于作为业主方的博物馆主要专业方向集中在考古、文博等方面,并且在建筑风格、体系架构、控制方法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可借鉴的经验。在已建的博物馆项目中,由于没有在规划阶段就开展设计管理工作而导致之后的设计方案、施工、运营阶段出现了较多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将从博物馆业主方的角度对博物馆建设工程的设计管理展开研究。本文选取博物馆建设项目设计管理控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即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SHE控制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与探讨。质量管理控制主要阐述了博物馆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目标的确定,编制设计要求文件的步骤与要求,并结合博物馆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对设计管理人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进度管理控制主要阐述了在博物馆建设的各个阶段对进度进行详细地划分与安排,逐一进行控制,发现问题随时进行调整,加强沟通协调工作的力度;成本管理控制主要阐述了通过限额设计法对投资进行控制,运用价值工程进行设计管理的优化工作;通过SHE控制体系,即对安全、健康、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博物馆功能、运营设计的考虑,使得博物馆建设更加完善、功能性更强。最后,本文以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和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为项目实例,结合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与相关理论来建立符合博物馆特点的设计管理流程:第一,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第二,根据博物馆业主方的资源配置情况建立设计管理组织模式;第三,通过对建设项目质量、进度、成本的控制,加强对建设全寿命周期每个环节的控制;第四,根据SHE体系中对于安全、健康、环境的要求,结合博物馆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要求。

陈明辉[7](2020)在《天津博物馆文化宣传品创新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生活需求,文化需求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逐渐增大。和平稳定的当下社会,文化己经进入繁荣时代,博物馆作为公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表现其多样性与开放性,不断增加与参观者的互动。博物馆文化宣传品的设计创新已成为时下十分重要的挑战。博物馆文化宣传品开发设计作为一种灵活的、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来实现博物馆文化宣传和教育的功能。文化宣传品还突破了博物馆固定的地址限制,用来搭建文化信息传播的桥梁,并延伸到大众的生活中去,让社会充满文化氛围。在历史长河的进程中,天津地区留下了浩如烟海且十分珍贵的中华传统遗存文物,它们既是中华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促进天津博物馆现代文化创意设计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天津博物馆资源条件下的文化宣传品创意设计为研究内容。从国内外博物馆文化宣传品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博物馆及文化宣传品的本质属性,提出了创意文化宣传品设计的原则和思路,阐述博物馆文化宣传品创新设计的重要性。以天津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天津博物馆文化宣传品设计现状。对天津存有的文化符号进行探讨,从天津地域文化、民俗艺术、建筑风貌、人文背景以及天津博物馆馆藏资源等方面对文化元素符号进行挖掘,并将提取的文化符号应用到天津博物馆文化宣传品中去,为博物馆文化宣传品设计与创新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参考。从而起到传播天津文化、滋养天津人民精神文化层面的作用。

赵君香[8](2019)在《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视觉信息的有效传播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日趋凸显。近些年,随着我国博物馆建设数量不断增加,博物馆传播能力的提升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博物馆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媒体应用拓展传播途径,博物馆如何通过视觉信息的传播提高传播效率,取得传播效果,博物馆如何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和审美能力等等问题都有待于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为研究对象,汲取近年来视觉信息传播和文化研究理论成果,主要基于马莱兹克传播场模式和受众中心论,试图建构博物馆视觉场,探索视觉信息的传播规律。基本路径是以视觉元素组成、特征、编码解码方式、视觉信息传播模式为突破口,概括博物馆视觉场的实体与虚拟、现象与表征、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性,考察视觉场的影响因素,提出如何通过建构视觉场提升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效果。视觉场是文化结构、视觉主体与受众发生互渗、互动的场域,由物质、活动和虚拟三种形态组成。社会环境以及受众心理空间同样构成博物馆视觉场的一部分,受众心理空间的表达依赖于空间视觉力场的构造。本研究通过博物馆实地考察,对受众留言分析,对国内外博物馆馆长、策展人、管理人员、志愿者、受众的访谈,从博物馆的视觉环境、视觉信息呈现与视觉叙事、媒介社会环境,结合受众视觉感知综合分析获得当前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现实图景。在媒介融合时代和“以受众为中心”的新博物馆学理念下,以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探索了博物馆视觉场的构建、视觉信息传播的策略和内外场域的媒介构成,探究博物馆传播者如何使受众更好进行意义建构。本研究围绕博物馆的视觉场构建、受众行为的演进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影响的两条逻辑脉络展开。研究发现,“受众中心论”将受众整合到博物馆自身已有的结构框架中,新博物馆学的兴起,将博物馆重心由“物”转向了“人”。博物馆实践创新侧重于应对当前的受众需求,建立博物馆内部与外部、物质场域的相关性。博物馆要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就要与受众形成交融互动、同生共在、内化发展的关系。参观博物馆的受众行为从凝视到交互,再到沉浸,体现出更深层的“参与性”“体验性”“分享性”特征。博物馆的发展更加注重观众在整个传播活动中的参与,传播形态更加虚拟化、科技化和场景化。博物馆视觉场转变为场景丰富大众体验的多维场域。三种传播形态是并行存在的关系,受到社会环境、受众需求和媒介技术的影响,博物馆传播发展每个阶段的重点不同,呈现出某一种形态更为突出的状态,并不会互相取代。受众对视觉场建构的影响表现在:博物馆视觉场传播形态的演进和受众行为的演进过程密切相关,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由绪论、结论与展望,以及主体部分六章内容组成。第一章是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探究。论述了博物馆视觉信息的构成要素和重要性,分析了博物馆作为大众媒介,其媒介特征表现为:具有持续不断的内容生产、文化信息的交换体系、针对受众的意义阐述、情感共鸣的艺术语境和建构公共活动的集体空间。分析了传播过程的编码方式和解码途径,并参照大众传播理论中的马来兹克模式构建出视觉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第二章基于受众中心论,分析了博物馆受众的社会环境,以及博物馆针对受众个体和受众群体的传播目的。构建出博物馆受众“认知-情感-技能三维度素养培养”模式图;将受众视为意义的积极建构者;不同受众个体的文化素养、视觉素养和媒介技能影响传播效果,因此应成为培养的着力点。对于受众群体,通过创设文化信息交换体系、多元文化环境有助于其提升文化自信并加强价值认同。第三章主要从分析视觉场的物质形态场构建、视觉信息呈现与阐释方式入手,聚焦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建筑空间、展品案例,对博物馆的视觉场域建构、视觉秩序形成、受众多感官体验策略、艺术通感、交互式视觉传播、志愿者人际传播等内部传播环境进行阐述,引导受众进行视觉体验和意义解读。良好的视觉秩序可以使得观者视线的序列、起伏和转移都能够因其空间设计而形成连贯多样的视觉线路;各视觉要素在形式上都具有程序化的特点,体现于受众的视知觉在建构过程中对视觉经验和审美心理的感知、选择和同构。第四章以博物馆中最常见的展览活动形态,即视觉场的传播内容地域文化展览和国际展览,探索展览视觉表现和内容的视觉修辞、传播过程中的视觉隐喻、视觉叙事来阐述如何实现精神层面的展览主题有效传播,通过多元文化叙事的展览增进文明的互鉴互赏。展览经过策展人员诠释、说明,由点到线,充分关注展品之间、媒介之间关联性以形成视觉叙事和视觉隐喻呈现展品价值。第五章从博物馆展示的虚拟环境、媒介方式、博物馆数字化形态对视觉信息传播功能的影响、电视媒介对信息的重构来研究博物馆视觉艺术及文化呈现,探求博物馆虚拟视觉场的构建。场域的迁移体现在:由内到外、由真实到虚拟,突破博物馆实体边界传播。各媒介平台、社会机构与博物馆协同合作,共同构建跨媒体的博物馆文化叙事,实现视觉信息的多样化传播。结合可视化技术运用,媒介融合传播效果优于比传统的展示方式;但博物馆对视觉信息的传播不能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和社会渠道,仍需要发挥传播主体功能深入传播文物本体的价值内涵。第六章主要对山东博物馆、山东美术馆个案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归纳了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从媒介社会学角度,博物馆应被看作一个社会系统,受众进入其中,从而建立起新的社会体系,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身份,并与博物馆的其他要素构成新的社会关系。基于此,本研究将田野调查获得的质性材料运用扎根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效果问题并综合分析原因。主要影响因素有:传播环境与视觉秩序;展品呈现与信息阐释;展览的多样化叙事;媒介应用与拓展。本章也是对视觉场建构的案例补充和实践验证。在最后的“结论与展望”部分,研究发现了视觉场三种形态下博物馆与受众的关系;构建了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的视觉场整合模式,提出博物馆馆内外视觉信息的传播策略;并以对中外博物馆在视觉信息、艺术思想、多元文化、城市形象传播基础上内在发展规律获得启示,进行研究展望。传统博物馆的功能多以收藏保护文物珍品、研究和展示为主,而城市化发展、文化艺术生态繁荣的环境下博物馆具有复合功能,大众传播与公共文化服务性增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定位为文化生产、阐释、传播和体验的公共中心,并嵌入城市文化系统和大众社交网络之中;受互联网思维与科技发展影响,将会出现更多的实体与虚拟博物馆结合的传播形态;大众传播为博物馆拓展更宽广的传播路径和范围,融合媒介为博物馆提供更多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式。创新内容、重组资源、跨界融合,视觉信息传播将助力博物馆文化传承与传播。

詹妮娟[9](2019)在《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博物馆观展流线研究 ——以成都博物馆新馆为例》文中指出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城市的文明程度。随着物质基础的不断夯实,中国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从原先注重数量,逐步过渡到“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博物馆质量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尤其优化博物馆空间流线,面临着更艰巨的设计考验。本论文对博物馆整体的空间布局及其观展流线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研究、并选择典型的观展空间的观展流线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片区的整体环境、城市博物馆自身特征、城市博物馆观众自身特征为主要的影响因素,从空间句法的基本理论出发,运用空间句法相关软件,从客观建模分析和主观调研分析两个角度出发,对博物馆观展流线情况进行建模并开展分析研究。首先利用空间句法软件DepthMap对观展流线的关键点位进行选择度、整合度和可理解度计算,得出观展流线的各关键点位在客观物质空间中的状态。然后,从主观调研角度出发,主要借助实地调研法和非介入式调研法对城市博物馆的观众在观展流线的关键点位的停留次数、停留时间、停留时的行进方向进行记录,从而得出路径叠加图、多数人经过的点位描绘图、参观系数等有助于介入客观建模结果的重要数据或图示语言。进而,将客观建模分析计算出的各值结果与主观调研得出的结果进行比对,找出客观数值与主观调研结果有明显差异的关键点位,分析出现主客观比对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发现关键点位的选择度高低决定了吸引观展者到达的可能性、关键点位的视线整合度高低决定了吸引观展者愿意停留的程度、关键点位上的可理解度高低决定了观展者在观展行进方向感的优劣以及该关键点位所在的空间对观展者的引导和暗示程度高低。

程旭[10](2018)在《谈博物馆的文化表情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博物馆的表情设计被提升到一种专业形象,当博物馆的建筑标准已不仅仅作为博物馆的第一表情之际;当2018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推出的"博物馆与网络超级连接",已经把博物馆各个专业层面提升到一种全民公共平台的文化自觉;当博物馆的表情包成为今天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的一种动态思考时,当我们还在为博物馆界集体玩文物"抖音"争论不休时,当博物馆的文创商店都覆盖了Q版娃娃脸时,一句"朕知道了"的书法胶带迅即被粉红,文创实用品深入平常百姓家……

二、历史和文明的载体──首都博物馆新馆方案创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历史和文明的载体──首都博物馆新馆方案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1.1.2 研究范围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述
        1.3.3 小结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2.1 藏品价值体系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2.2 本体价值利用
        2.2.1 陈列展览
        2.2.2 科学研究
        2.2.3 文物复制、仿制
        2.2.4 藏品着书出版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2.3 情感价值利用
        2.3.1 社会教育活动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2.3.3 新媒体传播
    2.4 发展价值利用
        2.4.1 数字化利用
        2.4.2 文创产品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4.1.1 广度问题
        4.1.2 深度问题
        4.1.3 频率问题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4.2.1 藏品研究不足
        4.2.2 展览场地限制
        4.2.3 利用方式单一
        4.2.4 利用观念狭隘
        4.2.5 藏品的同质化
        4.2.6 专业人才缺乏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4.3.1 法规尚待完善
        4.3.2 利用资金不足
        4.3.3 缺少馆际交流
        4.3.4 外界参与性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5.1.2 文物登录制度
        5.1.3 重视科学研究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5.3.3 文创产品开发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6.1.2 技术系统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6.2.1 人工智能概述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7.2.1 技术背景
        7.2.2 模块设计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7.2.4 具体工作流程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7.3.1 研究背景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7.3.3 损失函数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北京地区博物馆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下地域文化备受重视
        1.1.2 博物馆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角色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概况
        1.4.2 国内研究概况
        1.4.3 研究现状总结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博物馆地域性相关理论研究
    2.1 地域主义
        2.1.1 地域主义的发展
        2.1.2 全球化与地域性
    2.2 影响建筑地域性表达的因素
        2.2.1 自然环境因素
        2.2.2 社会文化因素
        2.2.3 建筑技术因素
    2.3 博物馆建筑概述
        2.3.1 博物馆的发展过程
        2.3.2 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2.3.3 中国现代博物馆发展特点
    2.4 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实践
        2.4.0 博物馆建筑地域性表达方式
        2.4.1 国外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实践
        2.4.2 中国博览建筑的地域性实践
    2.5 小结
第三章 北京地区建筑地域要素分析
    3.1 城市规划布局
        3.1.1 规整的城市布局
        3.1.2 城市布局的特色
        3.1.3 布局对北京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3.2 皇家建筑与宗教建筑
        3.2.1 皇家建筑和宗教建筑
        3.2.2 轴线的特色
        3.2.3 轴线对北京现代建筑的影响
    3.3 民居建筑
        3.3.1 四合院
        3.3.2 院落空间的特色
        3.3.3 院落空间对北京现代建筑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北京地区博物馆地域性表达手法
    4.1 传统建筑利用与借鉴
        4.1.1 改造历史建筑作为博物馆
        4.1.2 借鉴传统建筑形式建造博物馆
        4.1.3 传统建筑元素的提炼与应用
    4.2 轴线的继承与创新
        4.2.1 建筑与城市的轴线关系
        4.2.2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轴线关系
        4.2.3 建筑自身轴线关系
    4.3 仪式感空间的营造
        4.3.1 入口空间
        4.3.2 廊柱空间
        4.3.3 院落空间
        4.3.4 场所空间
    4.4 地域材料与色彩的使用
        4.4.1 地域材料
        4.4.2 地域色彩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活力提升的博物馆外部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文化生活发展的需求
        1.1.2 博物馆发展的时代需求
        1.1.3 博物馆建设热背景下对外部空间设计的忽视
    1.2 研究问题剖析
        1.2.1 博物馆外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
        1.2.2 博物馆外部空间与城市公共生活的关系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博物馆
        1.3.2 博物馆外部空间
        1.3.3 活力的含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博物馆外部空间相关研究与理论基础
    2.1 外部空间的构成与分类
        2.1.1 外部空间的构成
        2.1.2 外部空间的分类
    2.2 外部空间活力营造的向度
        2.2.1 经济活力
        2.2.2 社会活力
        2.2.3 文化活力
        2.2.4 活力营造向度的复合
    2.3 研究理论借鉴
        2.3.1 环境行为研究
        2.3.2 城市触媒理论
        2.3.3 场所精神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博物馆外部空间特征分析
    3.1 对城市的开放
        3.1.1 外部空间边界的类型与特点
        3.1.2 因地制宜的确立外部空间边界的开放程度
        3.1.3 外部空间的开放对城市的影响
    3.2 内外空间的交互
        3.2.1 视觉的渗透
        3.2.2 行为活动的渗透
    3.3 外部空间功能与人需求的多元化
        3.3.1 人对外部空间需求的多元化
        3.3.2 外部空间功能的多元化
        3.3.3 外部空间功能多元化对活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博物馆外部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4.1 与城市公共空间结合的转化性设计策略
        4.1.1 引入开放的城市街道
        4.1.2 塑造有活力的城市广场
        4.1.3 形成城市花园景观
    4.2 与建筑要素结合的衍生性设计策略
        4.2.1 结合博物馆内特定功能空间的开放性需要
        4.2.2 结合博物馆建筑界面设计的限定性
        4.2.3 引入自然的空间体验
    4.3 与场所精神结合的叙事化设计策略
        4.3.1 外部空间叙事的片段化
        4.3.2 外部空间叙事的连续化
        4.3.3 外部空间叙事的因借化
    4.4 本章小结
5 博物馆总体布局与流线组织的多元化
    5.1 灵活的总体布局
        5.1.1 并置式布局
        5.1.2 融合式布局
        5.1.3 立体式布局
    5.2 多元化的外部空间流线
        5.2.1 弱化纪念性流线
        5.2.2 流线的多样性选择
        5.2.3 流线的立体化组织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文章中涉及的主要案例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交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2.1 博物馆学和新博物馆学的交叉
        1.2.2 数字展陈的发展和应用
        1.2.3 交互设计理论及应用
    1.3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3.1 研究难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博物馆
        1.4.2 数字展陈
        1.4.3 交互设计
        1.4.4 观众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和结构
第2章 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历史嬗变
    2.1 博物馆概述
    2.2 移动互联网应用发展与博物馆的转型升级
        2.2.1 2G时代的传统型博物馆
        2.2.2 3G时代的信息化博物馆
        2.2.3 4G时代的数字化博物馆
        2.2.4 5G时代的智慧服务型博物馆
    2.3 信息交流技术与博物馆数字展陈方式的变迁
        2.3.1 信息交流技术应用于博物馆展陈的阶段性发展
        2.3.2 数字展陈普适性与交互性并驱发展
        2.3.3 数字展陈交织性与无痕性协同发展
    2.4 交互式信息空间的数字展陈应用现状
        2.4.1 系统性的分布式使用
        2.4.2 渐进的交互式参与
        2.4.3 补偿性的平等沟通
        2.4.4 虚实结合的复合体验
    2.5 数字展陈的交互设计要素
        2.5.1 数字展陈的信息结构分析
        2.5.2 兼顾平衡的交互设计原则
        2.5.3 服务观众的峰终交互体验
        2.5.4 认知共享的交互式参观空间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博物馆数字展陈的交互性结构分析
    3.1 博物馆数字展陈的主要形式
        3.1.1 屏幕显示系统
        3.1.2 触摸屏系统
        3.1.3 语音导览系统
        3.1.4 数字投影系统
        3.1.5 虚拟现实系统
        3.1.6 直播社交系统
    3.2 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特点
        3.2.1 集成性
        3.2.2 感知性
        3.2.3 交互性
        3.2.4 可供性
    3.3 信息传递与交互体验方式的演变
        3.3.1 从知识罗列到故事叙述
        3.3.2 叙事中的时间和空间复合序列
        3.3.3 时空融合的交互式文化体验
        3.3.4 虚实共生的互联性文化共享
    3.4 数字展陈交互设计的主要客体
        3.4.1 观众与数字展陈系统之间的交互
        3.4.2 观众与博物馆环境之间的交互
        3.4.3 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交互
    3.5 数字展陈交互设计的框架
        3.5.1 数字展陈子系统的集成应用
        3.5.2 观众群体的行为分析
        3.5.3 博物馆特色文化的挖掘
        3.5.4 交互方式的差异化选择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交互设计方法
    4.1 数字展陈的信息序列结构
        4.1.1 线性序列
        4.1.2 散点式序列
        4.1.3 离散式序列
    4.2 数字展陈的数字模型
        4.2.1 中心型数字模型
        4.2.2 轴辐式数字模型
        4.2.3 分布式数字模型
    4.3 数字展陈的“分众”交互设计方法
        4.3.1 交互设计思维方式
        4.3.2 数字展陈的用户感知模型
        4.3.3 “分众”的交互式参观行为分析
        4.3.3.1 观众目标
        4.3.3.2 观众任务
        4.3.3.3 观众活动
        4.3.3.4 观众体验
    4.4 “分众”的交互模式选择
        4.4.1 “请求-回馈”的触摸交互
        4.4.2 “操作-响应”的体感交互
        4.4.3 “获取-更新”的网络交互
    4.5 以平衡为导向的交互设计原则
        4.5.1 以观众为中心
        4.5.2 以活动为中心
        4.5.3 以文脉为中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博物馆数字展陈中的峰终交互体验
    5.1 观众视阈下的峰终交互体验
        5.1.1 数字化的教育体验
        5.1.2 参与性的娱乐体验
        5.1.3 交互性的知识体验
        5.1.4 虚拟性的复合体验
    5.2 峰终交互体验中的信息冗余与过滤
        5.2.1 博物馆海量信息的状态
        5.2.2 馆内信息过滤与定制
        5.2.3 系统性的信息架构
        5.2.4 信息的可视化呈现
    5.3 交互设计提升博物馆峰终交互体验
        5.3.1 促进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连接
        5.3.2 拓展观众参观的复合体验
        5.3.3 引导观众关注博物馆文化
    5.4 博物馆中峰终交互体验的提升方法
        5.4.1 结合文脉的峰终交互体验
        5.4.2 峰终交互体验的关键接触点模型
        5.4.3 峰终交互体验的用户满意度模型
        5.4.4 DVMI峰终交互体验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博物馆数字展陈体验空间的超越
    6.1 体验空间营造分布式认知
        6.1.1 规避博物馆疲劳
        6.1.2 构建分布式学习
        6.1.3 实现认知共享
    6.2 促进博物馆的知识文化传播
        6.2.1 真实与虚拟信息的融合传播
        6.2.2 博物馆藏品文化的交互传播
        6.2.3 数字信息文化的分众化传播
    6.3 推动博物馆空间的多元化发展
        6.3.1 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
        6.3.2 公共娱乐空间的发展
        6.3.3 公共社交空间的发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7.3 研究不足
    7.4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A 中国国内分地区博物馆参观人次统计表
附录B 中国国内博物馆的在线数据库信息化开放程度表
附录C 江汉关博物馆访谈问题及回答

(5)文化治理视域下的博物馆文化传播 ——以首都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简要述评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个案研究法
        (二)文献研究法
    五、创新之处
第二章 博物馆文化传播概述
    第一节 博物馆的文化传播
        一、博物馆传播模式的演变
        二、逐渐定位于文化传播的博物馆
    第二节 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内涵及特点
        一、内涵:构建文化共同体
        二、特点:互动性和建构性
    第三节 我国博物馆文化传播现状
        一、传播热络化
        二、传播智慧化
        三、传播精品化
第三章 文化治理视域下的文化传播
    第一节 文化治理的理论渊源及概念变迁
        一、西方理论渊源
        二、文化治理的都市治理角度
    第二节 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治理功能
        一、博物馆文化传播对主体的塑造
        二、博物馆文化传播对共同体的培养
    第三节 文化治理视域下的博物馆文化传播困境
        一、“冷媒介”属性
        二、文化治理理念缺位
        三、工作人员多重身份枷锁
        四、参观者观光化
第四章 文化治理视域下的博物馆文化传播——以首都博物馆为例
    第一节 选择案例的依据
    第二节 案例背景介绍
    第三节 首都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呈现
        一、历史记忆与都市文化空间
        二、文化记忆再生产
        三、学校教育再补充
    第四节 文化治理视域下首都博物馆文化传播困境
        一、都与城的文化定位
        二、“文化管理”的思维仍然浓厚
        三、展览式教育
        四、“都市文化共同体”迷思
第五章 文化治理视域下的博物馆文化传播反思
    第一节 确立新的文化定位
    第二节 成立网格化治理组织
    第三节 传播分众化
    第四节 关注个体自我治理
        一、文化解码
        二、价值认同
        三、行为自觉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6)博物馆设计管理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国内外主要实践及评述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博物馆建筑设计管理概述
    2.1 博物馆的基本涵义
        2.1.1 博物馆的概念和类型
        2.1.2 博物馆的建筑性质
    2.2 博物馆的功能分析
        2.2.1 博物馆的功能
        2.2.2 博物馆功能的分析
    2.3 设计管理
        2.3.1 设计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2.3.2 设计管理的主要任务
        2.3.3 设计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2.3.4 博物馆建筑设计管理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 博物馆设计的主要内容和管理流程
    3.1 博物馆设计主要内容
        3.1.1 建筑性质
        3.1.2 博物馆等级与投资
        3.1.3 投资性质
        3.1.4 博物馆的选址
        3.1.5 博物馆环境定位
        3.1.6 博物馆交通功能定位
        3.1.7 博物馆外形设计
        3.1.8 博物馆室内设计
        3.1.9 博物馆展陈设计
    3.2 博物馆设计管理的形式
        3.2.1 一般形式
        3.2.2 博物馆设计管理形式
    3.3 博物馆设计管理的流程
        3.3.1 设计管理开始的时间
        3.3.2 博物馆建设项目前期设计管理流程
        3.3.3 博物馆建设项目施工前期设计管理流程
        3.3.4 博物馆建设项目公共空间(户外景观)设计管理流程
        3.3.5 博物馆建设项目室内(展厅)设计管理流程
        3.3.6 博物馆建设项目设计变更流程
    3.4 博物馆设计管理范围
        3.4.1 项目设计的范围
        3.4.2 项目设计管理的范围
        3.4.3 博物馆设计管理范围
第四章 博物馆设计管理体系构建
    4.1 博物馆建设项目管理基本模式
    4.2 博物馆设计管理体系的主要构成和内容
    4.3 进度控制
        4.3.1 进度控制概述
        4.3.2 博物馆建设进度控制的目标体系
        4.3.3 博物馆设计阶段进度控制措施
        4.3.4 PDCA循环在博物馆设计进度管理中的运用
    4.4 质量控制
        4.4.1 设计质量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体系
        4.4.2 博物馆设计质量管理的方法
        4.4.3 PDCA循环在博物馆设计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4.5 投资控制
        4.5.1 博物馆设计过程投资目标管理
        4.5.2 工程设计对博物馆建设投资的影响
        4.5.3 博物馆设计过程投资管理措施
    4.6 SHE(安全、健康、环境)控制
        4.6.1 SHE的概念
        4.6.2 安全在博物馆建设项目中的控制措施
        4.6.3 健康在博物馆建设项目中的控制措施
        4.6.4 环境在博物馆建设项目中的控制措施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首都博物馆新馆项目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设计方案
        5.1.3 设计管理体系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5.1.4 SHE控制在首都博物馆建设项目中的应用
    5.2 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项目
        5.2.1 项目背景
        5.2.2 项目设计方案
        5.2.3 设计管理体系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5.2.4 SHE控制在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中的运用
    5.3 案例对比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天津博物馆文化宣传品创新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内容
        1.2.2 课题研究目的
        1.2.3 课题研究意义
    1.3 课题于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4 课题研究方法
    1.5 课题完成条件
第二章 博物馆及文化宣传品概述
    2.1 博物馆概述
        2.1.1 博物馆的定义
        2.1.2 博物馆的功能
    2.2 博物馆文化宣传品概述
        2.2.1 博物馆文化宣传品的概念与分类
        2.2.1.1 博物馆文化宣传品的概念
        2.2.1.2 博物馆文化宣传品的分类
        2.2.2 博物馆文化宣传品的作用
        2.2.2.1 社会服务与教育作用
        2.2.2.2 提高宣传片与影响力
        2.2.2.3 资料存档与收藏价值
        2.2.3 博物馆文化宣传品的现状问题
第三章天津博物馆的文化元素符号研究
    3.1 文化元素符号概述
    3.2 天津博物馆文化元素符号提取
        3.2.1 天津博物馆馆藏文物元素提取
        3.2.2 天津地域历史元素提取
        3.2.3 天津博物馆及天津特色建筑元素提取
        3.2.4 天津民俗及民艺元素提取
    3.3 从文化元素符号提取到文化设计应用
第四章 天津博物馆文化宣传品的设计原则与特征
    4.1 天津博物馆文化宣传品的设计原则
        4.1.1 信息传递原则
        4.1.2 文化体现原则
        4.1.3 视觉美观原则
        4.1.4 独特创新原则
        4.1.5 绿色经济原则
        4.1.6 主题系列原则
        4.1.7 情感互动原则
    4.2 天津博物馆文化宣传品设计的特征
        4.2.1 独特的天津博物馆品牌
        4.2.2 公益性质的服务
        4.2.3 有效的文化传播
第五章 天津博物馆文化宣传品设计开发研究
    5.1 天津博物馆文化宣传品受众简析
    5.2 天津博物馆文化宣传品设计方法
        5.2.1 元素提炼重组
        5.2.2 解构图形符号化
        5.2.3 心理学色彩运用
        5.2.4 传统元素设计现代化
    5.3 天津博物馆文化宣传品设计实践
        5.3.1 门票设计
        5.3.2 宣传单页设计
        5.3.3 导览地图设计
        5.3.4 明信片设计
        5.3.5 便捷图册设计
        5.3.6 贴纸设计
        5.3.7 文具设计
        5.3.8 数字网络宣传页面设计
    5.4 天津博物馆文化宣传品设计“创新”的可持续性探究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七章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8)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五、创新点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探究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博物馆
        二、视觉信息
        三、视觉场
    第二节 视觉信息传播述略
        一、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溯源
        二、视觉思维理论及研究启示
    第三节 从大众传播模式到视觉场建构
        一、博物馆媒介特征和传播模式
        二、博物馆视觉场的建构及形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受众分析
    第一节 博物馆受众的视觉感知
        一、接受理论和积极受众观
        二、分众化传播与学术引领
        三、博物馆视觉优先性体现
    第二节 博物馆受众的视觉素养培养
        一、博物馆受众素养的维度
        二、提升受众视觉素养的路径
    第三节 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价值
        一、创设文化信息交换体系
        二、受众群体的文化认同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物质形态
    第一节 建筑空间场域引发受众想象体验
        一、奠定视觉艺术的发展基础
        二、塑造受众的多元文化环境
        三、创设受众感知的视觉场域
        四、营造视听感知的想象空间
    第二节 视觉信息的物质内容呈现与阐释
        一、学术支撑: 策展定位与知识信息权威性
        二、历史意义: 文物类展品视觉信息的传播
        三、情感符号: 绘画类展品视觉信息的传播
    第三节 从隐喻到意义的艺术展视觉传播
        一、当代艺术的视觉信息传播
        二、视觉艺术隐喻转换与触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活动形态
    第一节 地域文化展览的视觉场活动
        一、地域文化展览视觉信息特点
        二、地域文化展览视觉叙事策略
        三、地域传统文化意蕴呈现方式
    第二节 国际跨文化展览的视觉场活动
        一、柔性视觉传播中国故事
        二、异域文化激发文明创想
        三、展览视觉文化叙事模式
    第三节 视觉场的人际传播和创意活动
        一、创建对话: 受众接受与意义协商
        二、创意活动: 交互传播与意义建构
        三、诠释讲解: 交互过程的人际传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虚拟形态
    第一节 博物馆视觉场的媒介形态演变
        一、博物馆视觉信息典藏与传播的新场域
        二、融合媒介下视觉信息的传播方式转向
    第二节 大众文化构建博物馆视觉场的主要方式
        一、电视节目构筑博物馆虚拟叙事新空间
        二、自媒体对博物馆受众的影响
    第三节 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发展前瞻
        一、科学技术带来视觉信息的人文传播
        二、物质场与虚拟场传播形态融合转换
        三、辩证运用虚拟场进行视觉信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视觉信息的传播场元素
        一、视觉场的内容分析
        二、视觉场的受众分析
        三、视觉场的媒介分析
        四、受众与博物馆关系分析
    第二节 视觉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
        一、建筑空间建立主体认知
        二、视觉信息环境的秩序性
        三、展品展览的文化多样性
        四、运用媒介阐释的重要性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启示思考
    三、局限性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博物馆观展流线研究 ——以成都博物馆新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趋势
        1.1.2 时代背景
    1.2 城市博物馆面临的问题
        1.2.1 城市博物馆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1.2.2 城市博物馆在时代背景下面临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相关概念
        1.4.1 城市博物馆
        1.4.2 观展流线
        1.4.3 空间句法
    1.5 研究内容及对象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文献现状综述
        1.7.1 空间句法相关研究文献现状综述
        1.7.2 博物馆建筑设计相关研究文献现状综述
    1.8 研究框架
    1.9 小结
第2章 空间句法理论及其在博物馆内部空间的运用分析
    2.1 空间句法理论简介
        2.1.1 空间句法概念及基本思想
        2.1.2 空间句法的支点和基石
        2.1.3 空间句法应用思路
        2.1.4 空间句法变量分析
        2.1.5 空间句法研究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2.1.6 空间句法的实际应用
        2.1.7 本论文运用Depthmap软件的原因及计算步骤简述
    2.2 选择空间句法指导博物馆内部空间的研究的原因
    2.3 空间句法在博物馆内部空间的运用分析
        2.3.1 空间句法在建筑空间的理论研究概括
        2.3.2 空间句法在博物馆建筑的理论研究概况
        2.3.3 空间句法在国外博物馆建筑的应用案例分析
        2.3.4 空间句法在国内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应用
        2.3.5 小结
    2.4 小结
第3章 城市博物馆观展流线及其观众行为特征深度解析
    3.1 城市博物馆观展流线特征及研究对象分类
        3.1.1 城市博物馆观展流线特征分析
        3.1.2 城市博物馆观展流线在展陈空间中的平面流线系统分类
    3.2 空间句法视角下的博物馆观众行为深度解析
        3.2.1 国外博物馆的观众行为研究方法的解析
        3.2.2 国内博物馆的观众行为研究方法解析
        3.2.3 空间句法视角下的博物馆观众行为研究方法解析
    3.3 城市博物馆的观众行为特征分析
        3.3.1 博物馆观众行为特征分析
        3.3.2 城市博物馆的观众行为特征分析
    3.4 城市博物馆观展流线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城市片区的整体环境
        3.4.2 城市博物馆自身特征
        3.4.3 城市博物馆观众自身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案例研究
    4.1 成都博物馆新馆概况
        4.1.1 区位与周边环境关系
        4.1.2 整体空间意象
    4.2 成都博物馆新馆展厅平面观展流线研究
        4.2.1 成都博物馆新馆展厅平面观展流线研究框架
        4.2.2 成都博物馆新馆各馆展厅实际观展情况分析
        4.2.3 成都博物馆新馆4F及5F展厅视线情况分析
        4.2.4 成都博物馆新馆4F及5F展厅及关键点位建模
        4.2.5 成都博物馆新馆各馆实地调研情况分析
        4.2.6 客观建模结果与主观调研结果比对
    4.3 优化建议
        4.3.1 4 F近世厅观展流线优化建议
        4.3.2 4 F民俗厅观展流线优化建议
        4.3.3 5 F皮影一厅观展流线优化建议
        4.3.4 5 F皮影二厅观展流线优化建议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总结
        5.1.1 研究步骤总结
        5.1.2 建议与措施
    5.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附表5
    附表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历史和文明的载体──首都博物馆新馆方案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2]北京地区博物馆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D]. 郭智.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3]基于活力提升的博物馆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 张洪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交互设计研究[D]. 胡绮.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5]文化治理视域下的博物馆文化传播 ——以首都博物馆为例[D]. 刘卫东. 中国政法大学, 2020(10)
  • [6]博物馆设计管理的研究与应用[D]. 管琳. 东南大学, 2020
  • [7]天津博物馆文化宣传品创新设计与研究[D]. 陈明辉.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8]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D]. 赵君香. 山东大学, 2019(02)
  • [9]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博物馆观展流线研究 ——以成都博物馆新馆为例[D]. 詹妮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10]谈博物馆的文化表情设计[J]. 程旭.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18(00)

标签:;  ;  ;  ;  ;  

历史与文明的载体——首都博物馆新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