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肠外营养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部分肠外营养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一、部分胃肠外营养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晨冰[1](2021)在《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荟萃分析及临床用药规律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用荟萃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为治疗淤胆型肝炎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并分析纳入文献中复方汤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探讨中医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理法方药之秘,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分别在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医学网数据库检索涉及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年限为2001年1月至2021年1月。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性风险评估,提取结局指标,应用Rev 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通过异质性检验选择合适的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并制作森林图及漏斗图进行描述分析。提取中药复方的处方信息,使用Excel表格汇总记录,对组成的药物及其性、味、归经、功效进行频次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探索药物的常用组合及组方规律。结果:1.检索到文献1214篇,根据纳排标准进行严格筛选,本次荟萃分析最终纳入23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总有效率:OR=4.49,95%CI:[3.42,5.89];TBIL:MD=-46.49,95%CI[-60.51,-32.47];DBIL:MD=-45.49,95%CI[-59.12,-31.16];ALP:MD=-54.79,95%CI[-78.51,-31.07];GGT:MD=-28.07,95%CI[-35.55,-20.59];ALT:MD=-33.75,95%CI[-43.01,-24.5];AST:MD=-42.27,95%CI[-58.20,-26.35];中医证候积分:MD=-3.26,95%CI[-4.30,-2.21];以上8项结局指标的合并效应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评价:5篇文献描述用药不良反应,对照组与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5.6%与1.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2.临床用药规律:筛选23首处方,涉及中药66味,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为茵陈、赤芍、大黄、丹参、茯苓、甘草、郁金、白术、虎杖。其中以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其次为补虚药、解表药、泻下药;四气五味中苦味、寒性的比例最大;药物主要归肝经,但也有分别入脾经、胃经、心经、肺经、肾经的药物。关联规则得出常用的药物组合有赤芍配伍茵陈、赤芍配伍大黄、茵陈配伍大黄、赤芍配伍丹参、茵陈配伍丹参、赤芍配伍郁金、茵陈配伍郁金、赤芍配伍甘草,聚类分析获取5类中药组方。结论:1.相比于单纯西医治疗,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在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改善血清TBIL、DBIL、ALP、GGT、TBA、ALT、AST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上有更好疗效,安全性更好。2.淤胆型肝炎病因以湿、热、瘀为主,清热利湿活血为其治疗大法,同时解表发汗开腠理、泻下通腑利二便以予邪出路,立足于肝脾论治,兼顾调和脏腑,根据湿热瘀的偏重、部位和兼证随证施治。常用药物组合配伍可增强疗效,结合系统聚类衍生的新组方可供因证选方。

郑泽宇[2](2020)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证型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乳果糖氢呼气试验以检测NASH患者SIBO的情况,研究NASH患者各中医证型与SIBO的相关性及变化规律,为NASH的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相关依据。方法病例来源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健康管理中心及消化内科门诊,符合本研究诊断标准、排纳标准的患者共120例。记录患者的相关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四诊资料、肝功能(ALT、AST、GGT)、脂肪肝分级、乳糖氢呼气试验结果等,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建立数据库,经统计分析以得出NASH中医证型与SIBO的相关研究结果。结果1、一般资料:(1)本课题共收录NASH患者共120例,男性74例,女性46例,男女比例为1.61:1;(2)随着年龄的增长,NASH发病率逐步上升,且年龄与各中医证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郁脾虚组年龄最小,痰瘀互结组年龄最大。2、BMI:NASH患者多有BMI升高,超重人数多达48.4%,肥胖人数占19.2%,且BMI与各中医证型在统计学上有差异性(P<0.05),肝郁脾虚组最低,痰浊内阻组最高。3、脂肪肝分级:NASH患者中轻度脂肪肝占36.67%,中度脂肪肝占51.67%,重度脂肪肝仅占11.66%。同时,NASH各中医证型在脂肪肝分级上有差异性(P<0.05),轻度脂肪肝以肝郁脾虚证最多,占比为74.07%,中度以痰浊内阻证和湿热蕴结证多见,占比分别为73.53%、63.16%,重度则以痰瘀互结证最多见,占比为42.85%。4、肝功能(ALT、AST、GGT):肝功能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痰瘀互结组升高最明显,肝郁脾虚组最低。同时,肝功能的异常主要表现在ALT及GGT,AST升高幅度较小。5、年龄与SIBO关系:18-29岁组与50-65岁组比较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随着年龄的增长,SIBO的阳性率增高。6、各证型与SIBO关系:各证型与SIBO经卡方检验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BO的阳性率方面:湿热蕴结组、痰浊内阻组、肝郁脾虚组、痰瘀互结组占比分别为34.2%、67.6%、59.3%及66.7%。结论1、NASH各中医证型中,痰浊内阻组的BMI最高,痰瘀互结组、湿热蕴结组次之,肝郁脾虚组的BMI最低。2、在NASH中,随着脂肪肝分级由轻度、中度向重度进展,中医证型也由肝郁脾虚证向痰浊内阻证或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转变。3、NASH患者年龄的增长与SIBO的阳性率呈正相关。各中医证型中,痰浊内阻组SIBO阳性率最高,痰瘀互结组、肝郁脾虚组次之,SIBO阳性率最低为湿热蕴结组。

李木松,田艳红,赵玉倩,杨会宣[3](2018)在《茵陈蒿汤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茵陈蒿汤是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诸病的经典方,对梗阻性黄疸、胆汁瘀积、脂肪肝、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部分皮肤病在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方面有明确优势。为进一步开发研究,本文对茵陈蒿汤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冯洪玲[4](2012)在《序贯结肠透析联合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序贯结肠透析联合人工肝支持系统对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0例患者(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38例、慢性肝衰竭患者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重型肝炎综合治疗及人工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先予序贯结肠透析,第2天再给予人工肝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观察患者症状、肝功能(总胆红素,totle bilirubin, 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血氨(blood ammonia, NH3)、血清内毒素(endotoxin,ET)、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nterleukin-1β,IL-1β))及并发症变化。结果:治疗前慢性重型肝炎乏力、腹胀的发生率分别为62.86%、65.71%,有51.43%的患者需采用灌肠或应用开塞露治疗,内毒素血症发生率为100%。经治疗,两组乏力、腹胀症状均有所好转,总胆红素、血氨、内毒素、细胞因子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回升。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腹胀、大便次数、总胆红素下降、血氨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回升、内毒素下降及细胞因子下降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22.22%、5.56%、11.11%、22.22%)较对照组(58.82%、41.18%、58.82%、58.82%)低(x2=4.880、6.291、8.834、4.880;P<0.05或0.01)。结论:序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显着,可缓解患者症状、有效降低血清内毒素及细胞因子水平,促进总胆红素、血氨下降,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吕雅宁,孙茜[5](2006)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6年第18卷关键词索引》文中研究指明

袁平戈,张大志[6](2006)在《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牛润章[7](2002)在《重型肝炎患者在人工肝治疗中抗凝剂对凝血影响及脂肪乳剂在其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ALSS)是目前应用较广、疗效肯定的肝衰竭辅助治疗手段。该治疗借助体外循环达到替代肝脏功能作用,所以有效抗凝是进行人工肝治疗的重要环节。目前在人工肝治疗时尚无公认的抗凝药物和方法,往往借鉴肾血液透析的抗凝方法。常用的抗凝剂为标准肝素(standard heparin, 肝素),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出现于七十年代,现已普遍用于体外循环中,其使用方便、低并发症、对体内代谢影响小等优点已为人们所熟知。但行人工肝治疗的病人往往由于自身肝功能障碍而致凝血功能差,能否在该种病人中应用以及疗效如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尚无人工肝治疗时抗凝剂应用的报道。为此,我们对该种病人在行人工肝治疗时不同抗凝剂的使用及对患者凝血影响作一研究。实验采用20例重型肝炎病人按治疗方法或药物不同分为二组:肝素组;低分子肝素(LMWH)组。肝素组和LMWH组均给予人工肝治疗,但所用抗凝剂不同。重点进行以下研究:(1)探讨不同抗凝剂在人工肝治疗时对患者凝血的影响;(2)不同抗凝剂的使用方法及其所致并发症情况。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二组对血红蛋白均无明显的影响, 肝素组和LMWH组均可引起血小板降低,但二者无明显差异。2.治疗时肝素组可引起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升高,治疗后可恢复正常; LMWH组引起二者降低。3.肝素组和LMWH组均可引起Fbg、TT增高,F8降低,而 肝素组可致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增高,LMWH则致其降低。<WP=10>4.治疗后肝素组可引起血小板结构改变如异常血小板增加、血小板活化等。5.肝素组可引起血压下降并发症,而LMWH组则无。以上实验结果说明:1.人工肝治疗对红细胞无影响,是相对安全的,但各种抗凝剂均可致血小板降低。2.肝素对可致PT、APTT显着升高,易于引起出血,LMWH可致PT、APTT降低。3.相对LMWH, 肝素更易致血小板活化,可能可通过其它途径加重型肝炎功能损害。4.与肝素相比,LMWH所致并发症少,使用方便,可常规用于人工肝治疗。

陆红,金国娴,丛玮,温景英[8](2001)在《部分胃肠外营养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陆红,金国娴,丛玮,温景英[9](2001)在《部分胃肠外营养治疗重型肝炎13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

缪文茹[10](2021)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身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体质学说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特色来防治新加坡NAFLD发生发展。2.在概述中西医诊治NAFLD的基础上,总结导师多年来治疗NAFLD的临床经验,结合新加坡NAFLD的中医体质特点,从NAFLD的“气虚痰湿瘀滞”的病因病机出发,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为大法,观察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NAFL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及临床证候积分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干预NAFLD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理论研究1.1现代医学方面:从西医学对NAFLD认识的宏观层面出发,系统性分析西医学对NAFLD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西医学对NAFLD认识存在的优缺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1.2中医学方面:从中医学对NAFLD的古今认识出发,着重整理历代重要的中医古籍中对该病症的有关论述,研究其学术渊源及规律。并且对近10年内防治NAFLD的现代中医文献进行经验总结,与古医籍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处。同时进行NAFLD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研究,以NAFLD的古今中医文献及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确立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与益气健脾消脂汤的组方原则。2.临床研究2.1选择500例新加坡NAFLD病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问卷调查,同时开展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收集资料后,将其录入SPSS20.0电脑软件中,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2将问卷调查中符合要求的100例受试者分别采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50例)和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对照组,50例)治疗,然后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观察,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1.入选的500例NAFLD患者中:患者体质种类多数为一种体质,部分患者有两种体质,但是也有少数患者具有多种体质,以1-3种体质的病例居多;按王琦教授的九种中医体质类型为指导准则,NAFLD患者的自身体质占体质类型总数的百分比的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高于正常值;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和降低的病例都存在。将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的体质与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常见有BMI增加(P<0.05),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特禀质、痰湿质、湿热质与HDL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与TG的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及阴虚质中AST升高(P<0.05),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中ALT升高(P<0.05),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中GGT升高(P<0.05),说明偏颇体质的患者常伴有肝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且因中医体质分类的差别,其AST、ALT、GGT改变则各有不同。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于男性。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 NAFLD(P<0.05)。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2%,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8%,益气健脾消脂汤的总体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肢体困重、胁肋胀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重较其自身治疗前显着减轻(P<0.05),且治疗组疗后体重较对照组疗后体重降低(P<0.05)。将两组自身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及肝血清转氨酶指标(ALT、AST、GGT)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均有显着的降血脂、保肝降酶的调节作用(P<0.05),治疗组疗后血脂及肝功能较对照组疗后有所降低(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后肝脏B超影像显示程度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次问卷调查所能收集到的病例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痰湿质与湿热质常见于男性,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有BMI增加,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痰湿质、湿热质中HDL较正常水平降低。气虚质常可见TG降低。偏颇体质多伴有肝功能指标增高,但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其AST、ALT、GGT增高也不相同。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NAFLD患者。2.经过连续三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在减低症状积分,减轻BMI,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血清转氨酶指标、减轻肝脏病变在B超下严重程度方面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适用于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患者,其既能祛脂,又能保护肝脏、降低肝血清转氨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NAFLD的中药制剂。

二、部分胃肠外营养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部分胃肠外营养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荟萃分析及临床用药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查与资料提取
    1.5 偏倚风险评估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特征
    2.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2.4 结局指标结果
    2.5 处方用药统计结果
3 讨论
    3.1 病中求证
    3.2 因证施治
    3.3 遣方用药规律
    3.4 研究的客观性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淤胆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证型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基本资料的收集
        5.2 客观化资料的收集
        5.3 课题资料的录入
        5.4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1.2 四组年龄比较
        1.3 四组性别比较
        1.4 BMI指数
    2 NASH不同中医证型在客观指标上的比较
        2.1 脂肪肝分级
        2.2 肝功能(ALT、AST、GGT)
    3 脂肪肝分级与SIBO的相关性分析
    4 年龄与SIBO的关系
    5 中医证型与SIBO的关系
第三部分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NAFLD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对中医辨证分型的认识
    2 西医对NAFLD的认识
        2.1 西医病因的研究
        2.2 西医发病机制的研究
    3 NASH不同中医证型客观化的研究
        3.1 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3.2 中医证型与BMI的关系
        3.3 中医证型与脂肪肝分级的关系
        3.4 中医证型与肝功能的关系
        3.5 NSAH 患者各年龄段与 SIBO 的关系
        3.6 中医证型与SIBO的关系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西医诊断标准
    附录B 中医辨证标准
    附录C 知情同意书
    附录D 临床调查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茵陈蒿汤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梗阻型黄疸
2 胆汁瘀积
3 非酒精性脂肪肝
4 慢性乙型病毒型肝炎
5 肝硬化
6 皮肤病
7 小结

(4)序贯结肠透析联合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1.1.1 一般情况
        1.1.2 诊断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分组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症状
        1.3.2 并发症
        1.3.3 不良反应
        1.3.4 化验检查
    1.4 化验检查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及分组
    2.2 临床症状的变化
    2.3 生化检验及PTA的变化
    2.4 血清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2.5 治疗后主要并发症的比较
    2.6 不良反应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重型肝炎患者在人工肝治疗中抗凝剂对凝血影响及脂肪乳剂在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重型肝炎患者在人工肝治疗中抗凝剂对凝血影响及脂肪乳剂在其临床应用
    前言
第一部分 重型肝炎患者在人工肝治疗时抗凝剂对凝血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脂肪乳剂在重症肝炎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图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体外循环中抗凝血研究的若干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非生物人工肝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编专着目录

(10)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西医)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探讨
        1.1 NAFLD病因
        1.2 NAFLD发病机制
        1.3 NAFLD的诊断
        1.4 NAFLD的治疗
        参考文献
    2. 中医学对NAFLD的认识
        2.1 NAFLD相关的古代文献研究
        2.2 现代中医对NAFLD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3. NAFLD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3.1 中医体质学说
        3.2 NAFLD体质类型
        3.3 中医体质学说和NAFLD治疗的相互联系
        3.4 中医体质与NAFLD发病相关性
        3.5 中医体质与治未病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病例收集
        2.1 调查样本来源的范围
        2.2 性别分布
        2.3 年龄分布为5个年龄段
        2.4 学历分布
    3. 病例选择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调查表设计及内容
        4.2 调查方法
        4.3 中医体质判定
        4.4 BMI的测定
        4.5 血压的测定
        4.6 理化指标的测定
        4.7 脱落病例处理
        4.8 整理资料
        4.9 统计分析
    5. 结果(患者情况分析)
        5.1 性别与年龄的分析
        5.2 年龄与BMI相关性的比较
        5.3 年龄与脂肪肝病变的轻、中、重程度相关性的分析
        5.4 体质分型特点分析
        5.5 体质与相关性指标的分析
    6. 讨论
        6.1 新加坡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的讨论
        6.2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情况相关性的讨论
        6.3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的讨论
        6.4 中医体质学说与NAFLD治疗的讨论
        6.5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的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NAFLD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疗程
        3.4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3.5 观察指标
        3.6 疗效判定标准
        3.7 整理资料
        3.8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基线分析
        4.2 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4.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4.4 治疗前后体重变化的比较
        4.5 治疗前后肝血清转氨酶疗效的比较
        4.6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
        4.7 治疗前后B超影像显示的比较
        4.8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的比较
    5. 药物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6. 讨论
        6.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6.2 益气健脾消脂汤方解分析
        6.3 现代药理研究
        6.4 方药疗效机理探讨
        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之处
    4. 展望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部分胃肠外营养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荟萃分析及临床用药规律探讨[D]. 李晨冰.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证型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相关性研究[D]. 郑泽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茵陈蒿汤临床研究进展[J]. 李木松,田艳红,赵玉倩,杨会宣.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16)
  • [4]序贯结肠透析联合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研究[D]. 冯洪玲.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3)
  • [5]《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6年第18卷关键词索引[J]. 吕雅宁,孙茜.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12)
  • [6]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J]. 袁平戈,张大志. 药品评价, 2006(05)
  • [7]重型肝炎患者在人工肝治疗中抗凝剂对凝血影响及脂肪乳剂在其临床应用[D]. 牛润章. 第三军医大学, 2002(02)
  • [8]部分胃肠外营养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 陆红,金国娴,丛玮,温景英. 肝脏, 2001(S1)
  • [9]部分胃肠外营养治疗重型肝炎13例临床疗效观察[J]. 陆红,金国娴,丛玮,温景英.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1(10)
  • [10]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缪文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部分肠外营养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