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音响:电磁干扰不可避免

家庭音响:电磁干扰不可避免

一、家庭音响:电磁干扰不可不防(论文文献综述)

李续鹏[1](2020)在《邮轮中间产品导向型工程分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海工装备、造船市场的增长逐步放缓,邮轮产业开始备受关注。我国邮轮市场由此充满了潜力,吸引着全球邮轮巨头们的目光,国内政府也对抢占邮轮市场势在必得,出台各项政策,号召各大船厂积极发展邮轮建造,致力于摘取邮轮这颗“海上明珠”。邮轮建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相较于典型船舶其工程分解结构更加复杂,主要集中在薄板分段制作、邮轮内装等任务上。本文基于现代造船模式的中间产品导向型工程分解(Product-oriented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PWBS),通过生产活动(Acticity)→任务包(WOP)→派工单(Task)的层级划分对邮轮的建造工程进行细致的分解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现代造船模式下的中间产品分类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邮轮的结构特点、总布置特点及建造特点,锁定邮轮建造难点;根据邮轮建造关键节点划分建造阶段,确定各阶段的产品分解结构。(2)在邮轮先行作业阶段,确定各层中间产品,重点关注邮轮的薄板分段制作任务分解,并从壳、舾、涂及辅助作业方面出发,分别进行了薄板段与结构段的任务分解研究。(3)在邮轮搭载作业阶段,通过对邮轮的搭载作业特点分析,结合搭载网络图,确定搭载作业阶段中间产品,展开对邮轮船体结构搭载作业任务分解研究,并从壳、舾、涂及辅助作业方面出发,对邮轮搭载作业阶段的任务进行了详细分解研究。(4)在邮轮后行作业阶段,对后行阶段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后行作业阶段中间产品,从区域和系统两方面出发,以典型后行作业阶段任务为例,展开对邮轮后行作业阶段任务分解的研究。

康智[2](2020)在《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伦理问题及其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是中国电子媒介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当时的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纪录片与广播打破了以往信息获取壁垒,催生了新的社会互动与交往,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众对世界的认知与态度。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通过声、光、影像等传播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般的介入感、在场感、真实性,以听觉、视觉创造出的非实体世界把信息、思想、文化等传递到各地。对于民国社会而言,新兴大众电子传媒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领域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并丰富了大众社会生活。伴随着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快速发展,大众对其在促进社会进步与提升民众素养方面寄予厚望。然而研究发现新兴大众电子传媒在发展初期,在其以直观、便捷、愉悦满足人们的新奇感、时尚追求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伦理问题,以民营为主体的广播电台过分地追求商业利益与传媒自由,缺乏正确的娱乐伦理观念,以致广播节目整体趣味呈低俗娱乐态势,靡靡之音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和民众思想;同样,纪录片在发展中也陷入了伦理困境,虚假拍摄、拼接镜头、题材猎奇、教育意识淡薄等一系列的问题引发社会对新兴大众电子传媒冲击传统文化、质疑现存社会秩序、颠覆价值观的合法性的怀疑,并进而诘问大众传媒的伦理思想与社会责任,引发出一系列关于大众传媒伦理的争论与媒介社会功能的深入思考。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外来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主旋律,在战时新闻学的理论引导下,利用纪录片、广播在内的大众传媒实现战略与舆论思想上的胜利,传播真实战况,团结各界积极抗战成为了社会普遍的共识。而现实中,纪录片与广播虽凭借独有的大众化、直观性等媒介属性,发挥了积极的抗战作用,但原有的一些伦理问题与新的伦理失序依旧产生着不良的社会影响。在此背景下,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伦理规制与建构几乎同步进行,民国社会逐步对纪录片与广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规制,包含行政手段、法律法规、道德约束、行业自律等不同形式,促使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由最初的自由粗放,朝着规范化、有序化发展。民国社会的新兴大众电子传媒批判,促使纪录片、广播通过自律、他律强化了伦理规范,并依托出台的监管法规,共同使得新兴大众电子传媒在改善不良内容、遏制低俗娱乐、追求信息真实、普及社会教育以及在抗战时期进行战前思想动员与战时舆论引导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伦理规制强化了国民对国家与民族的认知,是民国大众传媒社会化进程中伦理变迁轨迹的重要段落。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伦理规制的背后是社会对媒介德性与社会责任观的深刻反思,通过纪录片、广播等媒介帮助大众全面认识所处的时代环境,改善生活、解决冲突、达成共识,推动知识、技术、思想、文化的沟通交流,最终旨在实现人与社会的契合,这成为了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公共利益为上、至善、无害等伦理学原则出发,追求传媒、社会与人的良性互动,不断规制、影响着民国大众传媒的伦理走向。回顾历史,着眼现实,每当一种新的传媒形式产生以后,在伦理方面会或多或少地与原有社会关系发生摩擦,而这些伦理问题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中又存在着相似性,这正是传媒属性和人类社会共通性的体现。反观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伦理思想以及所暴露的伦理问题和社会所采取的规制手段,这些发展经验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地反思传媒自由、娱乐伦理、传媒之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传媒规制中所体现出的传播发展观念。这将有利于我国在新时代促进传媒伦理自洽,规范传媒行为,对跨文化传播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范雨竹[3](2019)在《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人类诞生起,声音就承载着传递信息、交流沟通、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功能。随着声音复制技术的诞生,声音突破时间、空间局限,变得可复制、可存储、可远距离大范围传播。有声出版物产生后,突破了传统的口耳相传,阅读也不再仅有视觉阅读的单一形式,人与声音符号之间的互动交流,开创了有声出版物发展的新形式。本文旨在剖析我国有声出版物的演变过程,分析作为知识传播的有声出版物的发展特征及其在演变过程中对人与社会产生的影响,揭示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及逻辑,探究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新路径。本文按照“载体技术→出版主体→功能迭新→演变动因→发展逻辑→理性探究”的框架,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论述我国有声出版物的演变:首先,依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时间顺序,即机械技术时期、模拟技术时期和数字技术时期,剖析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出版主体及有声出版物教育功能的演变过程,对我国有声出版物的演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究与归纳、总结和比较,呈现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历史图景与规律特征。其次,结合教育技术学和媒介环境学相关理论,依照“技术——环境——影响”的动态关系逻辑思路,分析有声出版物演变过程中技术、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缘由。在教育技术视角下,从人的多维感知入手,探究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的新路径。全文共分为六章。前三章为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过程探究;第四章为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第五章为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传播视角分析;第六章建构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的新路径。第一章我国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演变。本章以声音复制、传播技术为核心,阐述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演变的过程和特征,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和影响。从留声机诞生起,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记录、贮存和传输声音成为可能,声音信息不再依赖于人和人面对面的传递,而是借助科学技术呈现出可记录、可复制、可传播的新样态,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使用经历了从小众化到大众化再到个性化的变化过程。第二章我国有声出版物特征与出版主体的转型。我国有声出版物的出版主体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型,转型后的出版商和出版人为有声出版物的生产带来海量的扩容,有声出版物形态丰富。在现代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支持下,有声出版主体开发和利用声音资源,将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有声出版物资源整合,形成一个集语言、文学、教育、科学为一体的、生动有趣的开放型阅读环境,让阅读者能够更加主动地探索阅读兴趣,提高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第三章我国有声出版物功能的迭新。从机械技术时期单一的音乐戏曲类有声出版物给人们带来的娱乐教育功能,到模拟技术时期有声出版物的丰富对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带来的推动,再到数字技术时期有声出版物的海量收听及收听途径的多元化、个性化,全方位满足了人的教育发展需求。有声出版物在信息传播、情感传递、思想交流、消除知识鸿沟,促进阅读效果,推动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终身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第四章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我国有声出版物的发展演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声音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听觉文化的回归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些是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技术上的优势和先进,使有声出版物的载体技术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征,这是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声音的艺术表现以其强烈的情感性、伴随性和艺术可感性,激发了有声出版物的吸引力,使人与之交流互动;听觉文化的回归重塑人的听觉审美,想象空间的留白与耳语式的娓娓道来,让人重新回归部落化生活空间,享受“围炉谈话”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社会环境的变化、全民阅读氛围的兴起,推动了有声出版物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五章有声出版物演变的传播视角分析。本章依据教育技术学和媒介环境学的相关理论,以教育技术学关注的“媒体技术——学习环境——学习者”,结合媒介环境学所关注的“媒介技术——媒介环境——人与社会”为研究思路,从技术、环境、人三方面对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缘由进行探索。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声出版物媒介技术呈现出人性化趋势;有声出版物传播环境经历了从原生口语时期到次生口语时期,线下单向传播到线上双向传播的两次变化;有声出版物受众范围从精英式的少数人扩展到平民式的大众化,收听注意力和习惯随之变革。第六章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新路径。以教育技术学为视角,以人的听觉感知为基础,融合视觉感知及多感知感官系统,从媒体技术、阅读环境、阅读资源和有声出版物应用四个方面建构多维有声出版物发展新路径。在面对声音复制技术对有声出版物的冲击和声音符号对文本意义传递的干扰时,以“阅听合一”、“以听为读”的态度去面对,将声音、技术和文本彼此融合,相互促进。随着5G技术时代的来临,有声出版物将会更加深入各个场景,为阅读者带来更加智能化的阅读环境。本文认为我国有声出版物的演变是在科学教育技术发展引领下的演变;阅读者需求和环境变化是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从未来发展上看,多维有声出版物将是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的新形式。

张丹丹[4](2019)在《中国当代奇幻小说对志怪传统的接受研究》文中认为网络文学以幻想为核心,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发展得如火如荼,成为当代文学景观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奇幻小说作为网络小说的突出代表,以中国人的阅读趣味为根基,与我国志怪传统在表现形式与手法上有极深的渊源关系。研究中国当代奇幻小说与志怪传统的渊源关系对于中国当代奇幻小说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我国志怪小说的流变,从文学形象、时空观念、生命意识三方面重点探讨中国当代奇幻小说对志怪传统的接受与发展,对当代奇幻小说中的想象空间与审美特质进行分析,挖掘中国奇幻小说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奇幻文学发展现状,以期对中国奇幻小说的发展有所裨益,为其寻找一个可供借鉴的范式。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界定了论文的研究对象,介绍了奇幻小说的概念及发展状况,梳理了志怪传统从先秦到当代的演变过程和学界关于奇幻小说与志怪传统的研究成果,并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一章志怪传统影响下的当代奇幻小说的文学形象,从精怪、神仙、鬼三个方面入手,借助文学形象理论,对当代奇幻小说的形象特征进行探究。当代奇幻小说在继承志怪传统文学形象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注入时代精神,凸显出文学形象的主体性精神,表现出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诉求。第二章志怪传统影响下的当代奇幻小说的时空观念,从非现实的时间书写和虚实相生的想象空间两方面进行比较探究,表现出两者对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理想主义与超越性体验的追求,揭示出志怪传统与当代奇幻小说在时空观念表现形式上的相似性。表现内容虽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但当代奇幻小说反映人们精神生活、拓宽人们审美空间的文学本质并未发生改变。第三章志怪传统影响下的当代奇幻小说的生命意识,从生命图景的多样展示和生命精神的自我超越两个方面,探讨当代奇幻小说对志怪传统中生命意识的继承、发展。当代奇幻小说继承了志怪传统中“万物有灵”的生命观,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命图景,并发展了志怪传统中超越自我生命的精神内涵,探究人们对生命精神与生命价值的不同追求。结语结合中国当代奇幻小说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相关原因,为其发展探寻可供借鉴的范式。

李春营[5](2017)在《旅馆建筑主要功能分区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馆建筑作为复杂功能建筑的一种,在设计与规划中涵盖了建筑众多环节。现在建筑师已经不再单纯依照任务书进行设计,而是更多的的参与到设计前期,和甲方一同进行旅馆的前期调研与定位研究并制定任务书。这就对建筑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对旅馆建筑功能深入把握,更加全面的认识,并且了解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本文侧重于旅馆建筑研究功能规划、建筑技艺。在论文中全方位分析现有旅馆的数据,总结经验,去粗取精,对于设计者等未来设计提供借鉴以及指引。第一部分阐述问题,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意义、现状、内容、目的、方法。第二部分为界定概念,也就是第二章对旅馆功能规划概念进行解析,其概念具体就是建立在客人需求以及先进旅馆管理模式的基础之上,确定相关设施以及设备,基于数量比重、空间组合方式等,实现有效的布局。在研究内容方面,涵盖了功能分区布局及功能要素的分析等。第三部分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解答,主要集中在三到五章,侧重于各功能分区的要素、功能分区的布局、实现功能分区的具体建造技术措施等方面。在基本配置情况以及诸多特色旅馆产生中发现一些规律,同时还进行了旅馆建筑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并阐述了相关的规划方法。第四部分是总结部分,全文概述,总结,并进行未来展望。本文进行了多项案例分析,基于多套平面、计算数据,综合其他学者研究理论,积极论证,对于高星级商务旅馆设计以及实施来讲,在功能规划中有着非常好的指引。

杨雪[6](2017)在《白族女性的宗教实践研究 ——基于大理一个白族村落的田野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在大理苍洱地区的白族村落,女性是敬神拜佛仪式的主体,从事宗教活动是白族女性生活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乎家家女性都会根据特定时间,在家中、村落、山脚、海边,或前往喜洲、大理乃至周边县市的庙宇敬神拜佛。所敬的神只有当地的本主神,原始信仰,传说人物,也有儒释道中的圣人。白族女性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宗教生活?许烺光认为这是当地受祖先崇拜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男女地位的不同,女性因为在父系继嗣结构的世俗生活中地位较低,因而只能在灵魂世界逃避,以寻求心灵的安慰和补偿。本研究根据在大理喜洲镇周城村一年的田野调查,透过对白族女性宗教生活的观察以及当地人的解释,认为白族女性的敬神拜佛并非是许烺光所说的心理逃避,而是受社会文化结构的制约。同时,白族女性的关系性主体在其宗教实践中展现,以关系性的力量构建家庭的关系网络,维持宗族间的联合,凝聚地域共同体内部的族群认同,从而促进白族社会结构与历史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白族女性的宗教实践呈现出将神圣与世俗“互嵌”的特点。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周城村,白族女性的宗教职责是由家庭来定义的。婚嫁仪式已象征了女性需要在婚后负责整个家庭的祈神拜佛,在日常生活中,女性如果不为家庭去寺庙求神了愿,会被认为是没有后代或不关心后代。而女性也透过不定期的与自己的娘家和女性朋友共同去寺庙打拼伙,构建自己小家庭的关系网络。对于周城村每一个小家庭所属的宗族来说,宗族的男性成员是宗族敬祖仪式和敬神仪式的主体,体现着宗族的凝聚力和宗族力量,女性则是辅助性的服从宗族的仪式调配。在小家庭成员仪式办客中,宗族成员需共同去敬村落本主神,其中宗族的男性成员负责隆重去敬与本姓氏宗族有关的本主庙,女性则负责敬另一边其他姓氏宗族所属的本主庙。女性的仪式虽然是次要的和较不明显的,但其关系性的作用在于对村落姓氏宗族分裂倾向的缓和,维持理想的村落团结。当儿女长大成人,女性逐渐从家庭事务的台前退出时,习俗要求女性加入村落当中的女性宗教团体莲池会,在村落的公共宗教团体中代表家庭进行宗教活动。两千多名莲池会会员,透过每年的上会与供会,更新着家庭与神只的关系。同时,莲池会也日渐成为关系性主体的女性的权力场域,并有少数女性突破传统的习俗进入到以老年男性为主的洞经会宗教组织中,改变着宗教格局。每年的农历二月至四月的接送金姑驸马的仪式是以喜洲为中心,北至周城,南至湾桥一带的地域共同体的朝圣仪式。白族女性作为娘家人代表整个地域共同体,需要远赴巍山去接“我们嫁出去的姑娘”金姑回娘家。接到金姑以后,地区境内才能得平安,是地域历史情感的表达。同时,白族女性代表村落的朝圣仪式更新了地域共同体的认同,而在这一阈限中白族女性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主体空间。以上白族女性在社会制约下的宗教实践,也呈现出将神圣与世俗互嵌的特点。一方面,在敬神的供品与仪式中,女性透过煮饭敬神并与神共餐,更新与神佛的关系,仪式中的祷辞与唱调子、跳舞等,是女性自身的情感与神圣的情感的共融。同时女性以自己亲身加入佛门,并在家庭与佛门中往来的方式与神沟通。另一方面,女性关系性主体表现的情感特征,习惯性地在世俗领域与神圣领域间建立想象性的联系,使世俗的事物神圣化,神圣的事物世俗化。总之,白族女性的宗教实践,体现了白族女性的生活世界与生命世界的联结,是白族女性对自我与他者的认知,对此世与彼岸的想象。

陈彪[7](2017)在《现代汉语“日化”现象研究 ——以鲁迅译着为例》文中提出现代汉语“欧化”现象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然而从语言事实上来看,除却“欧化”现象,现代汉语中还存在众多“日化”现象。很多“日化”现象是早于“欧化”现象的,不少“欧化”现象其实是“日化”,或者说,是通过“日化”的渠道进入汉语的,现代汉语是在“欧化”、“日化”的交汇合流中形成的。然而目前针对现代汉语“日化”现象的研究为数不多,且多局限在词汇层面。本论从对比语言学角度出发,以文本对比为基础,结合清末及民国时期汉语发展变化的实际,较为系统地考察鲁迅翻译文本中的“日化”现象,特别是词汇层面之外的“日化”句法现象,为现代汉语发展进程研究、鲁迅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本论分为五大部分。在绪论部分,笔者将明确“日化”的定义,指出近代以来汉语存在“日化”现象的事实,分析“日化”现象研究缺位的原因;阐明选择鲁迅译着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对迄今为止的鲁译研究成果、鲁迅“日化”现象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指出学界存在不重视鲁译研究、忽视鲁迅翻译的日文底本的问题;明确本论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日化”现象研究之词汇篇。本篇分为两章,着重考察了鲁迅翻译文本中的“日化”词汇现象。第一章为鲁迅译文中的“日化”词汇概观。对鲁迅翻译文本中日源汉日同形词的数量分布、学科分布及典型词汇进行了考察。第二章为“日化”词汇个案研究。考察了“可能”、“必要”两个现代汉语常用词汇的来源及在鲁迅译文中的使用情况。第三部分为“日化”现象研究之句式篇。本篇分为四章,着重考察了鲁迅翻译文本中七个典型的“日化”句式。第一章为对“关于……”、“对于……”两个“日化”句式的研究,分别考察了“关于……”、“对于……”的来源及其在鲁迅翻译文本中的使用情况。“关于……”、“对于……”往往被解释为“欧化”,然而二者的直接来源是“欧化的日语”。第二章为对“在……之下”、“……和……和……”、“是……(的)”三个分隔型句式的研究。“在……之下”夹带抽象名词表示条件、状态的用法虽是“欧化”,但是从“日化”的渠道进入汉语的;而“……和……和……”这种多项并列连词构成的句式,则是古日语中早就存在的用法;现代汉语中“是”字句及“是……的”句式的增多一方面与“欧化”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近代日语中判断句增多、「のだ」形式结尾句增多密切相关。后两种句式在鲁迅译文中出现得较为频繁。第三章为对由人称代词前加定语结构构成的句式“……的我/你/他(们)”的研究。人称代词前加定语的用法与其说来自于“欧化”,不如说成“日化”更恰当,鲁迅是现代意义上使用这一句式的第一人。第四章为对由复合结构助词构成的句式“底的/底地/的地/地的……”的研究。现代汉语中复合结构助词的出现与“欧化的日语”密切相关,但并非是形式上的照搬,而是来源于鲁迅在“欧化的日语”基础上的创造。第四部分为结语。笔者对本论做出宏观上的概括,总结本论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并着重阐述了三点启示,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最后是论文的附录。在这一部分,笔者以拼音为序列举了鲁迅译作中出现的所有日源汉日同形词,以供研究者参考、鉴别。

张平安[8](2016)在《武术修生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在生理方面与所生存的“环境”之间出现的种种“错位”现象以及由此而生的诸多“健康”问题,引起了我们研究的关注。我们发现,健康且长久的生命状态必然要求我们在生理上与“环境”保持高度的匹配,即人体这个小宇宙应该与社会、自然这个大宇宙保持高度和谐,才是健康的最高境界。其实,这就是中国哲学所表达的“天人合一”境界。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有关人体身心运行规律的理解,早就蕴含着深刻的复杂系统科学思想。“性命双修”就是“天人合一”的另一种表述,即通过一些修炼方式,使人体这个小宇宙与大宇宙相协调地“运动”着,在彼此的“共振”运动中,利用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能量”进行相互交换、相互补充,并使人能够进入到某种“特殊的状态”来进一步适应大宇宙的变化。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关对生命、宇宙、运动的很多理论成果,都在武术发展中得以实践运用,这就意味着武术本身具有这样的功能。武术历来就有“通圣”之学与“入俗”之术的分流。作为“通圣”之学,武术被视为一种“生命的修炼”,其最终目的便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我们研究的逻辑起点。我们研究的逻辑是:生命是一种“运动”,宇宙是一种“运动”,武术也是一种“运动”,只有这三种“运动”是同一种“运动”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才能在“统一性”的基础上相互地发生“作用”。进一步说,只有很好地阐释了“天人合一”的运动规律,才能彻底地明白武术“通圣”之学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整个研究分为(除导论外)方法论、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方法论”主要运用了量子物理学和人体复杂系统理论的一些观点,以及“负熵”和“自组织”的概念来重新审视生命的现象,对“生命”这一概念进行了反思式的理论梳理。另外,对“武术”这一概念的思考,我们首先对88篇有关中国武术哲学研究的专业文献进行了综合述评,揭示出研究现状与所存在的研究问题;然后尝试性地运用FSH功能内稳态的理论对“武术修炼”理论进行了阐释性的研究。整个方法论部分围绕“天人合一”中的“人”进行阐述,由于深刻地认识到“人”的“主体不自知”,所以由钱学森提出的“大成智慧”的思想成为了我们研究的方法论。第二部分“本体论”主要运用了谢林的哲学观、室利·阿罗频多的哲学观、普罗提诺的宇宙观、肯·威尔伯的“一体意识”理论、怀特海的“超体”理论、长青哲学的“存在巨链”理论、以及生物中心主义的观点等对生命宇宙的本体,即“天人合一”中的“一”进行了深度地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对武术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绝不能机械地分割成一种肢体的简单运动去研究,其“复杂性”正是集中表现在其“完整性”上,所以必须考虑到生命运动与宇宙运动的“统一性”。我们认为,武术修炼是“练、体、用”系统性极强的一门独立的、修证的学问。真正的武术修炼应当效法《易经》中“泰”卦这一自然法则,以达到“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的“安泰”之境;通过内劲的修炼来开启“元精、元气、元神”的潜在功能,实现了整个武术修炼过程的功适能提升,这是中华武术独特之处,也是与其他格斗、搏击术的区别之处。第三部分“认识论”围绕“天人合一”中的“天”而展开研究,是整个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理论创新的部分。从武术基础理论构建出发,我们做了这样的理论假设:如果将武术修炼视为能够推动“生命”进化的过程,那么武术本身必然蕴藏着宇宙演变的规律,这种规律也必然是大宇宙与人体小宇宙之间和谐统一运动的实质。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结论:所谓武术“修生”,就是在宇宙吸引与排斥所构成的“阴阳运动能场”中为了能动性地平衡宇宙的“回收作用”而延缓“耗能堙灭”过程所进行的一种“智慧”的运动,我们将此称之为“贮能造物”过程。为了阐述并论证我们的观点,我们试图提出一种想象宇宙的新途径,并依此建立一个理性和谐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图景,在这个图景下使万事万物的“运动”形式相互联结,也使我们与大宇宙相协调。为了与以往的科学概念不发生混乱,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哲学概念,来阐述宇宙演化模式:宇宙原云——“礻勿”动子。“礻勿”(shū),是一个组合创造的字,英文翻译为“spiritter”,代表了“精神与物质的合一”。我们试图用“八纲”即八个研究领域(数学、天演、物理、化学、化物、生物、宇宙演化、概念)来详细阐述“礻勿”动子的“大统一”理论,为未来更深入的“生命宇宙学”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最重要的科学依据是“能量守恒定律”,这是我们坚信事物可以永远存在下去的最基本的理由,也是我们不能放弃追寻确定性的“第一原因”。因此,我们运用“流动的能量”概念取代“静止的物质”概念。同时,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了自然辨证法“运动的物质,物质的运动”的基本观点,并运用数象辩证关系、质能守恒原理、放射性物质衰变等自然科学知识,对“天人关系”这一哲学命题进行创新性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通过放射性物质衰变,从科学的角度论述了在同一种“母力”作用下大宇宙与小宇宙的运动形式具有的“统一性”,进一步解释了“天人合一”的本质与归宿,即宇宙万物的“耗能堙灭”与“贮能造物”的过程都是在宇宙强大的“回收作用”之下所进行的聚散运动。第四部分“实践论”我们主要运用了后人本心理学的“整合”理论、“层次结构”理论、肯·威尔伯的“全子”理论、“四大象限”理论以及ILP整合式生活练习理论,将“天人合一”中的“合”诠释为“共同进化”的观念。通过研究,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以武修生,是一种生命的进化模式,一种智者的运动方式,一种悟“道”的表达形式。这种在对“道”体悟式描述的自觉系统中所实践的“修生主义”,通过主观能动性下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负熵运动”,完成了宇宙“回收作用”下所进行的“贮能造物”的进化过程。

张元珂[9](2016)在《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家语言研究》文中提出导论本章阐述“新生代”的内涵与外延,概述新生代小说语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交待本课题所采用的理论、研究方法、难点及创新点、研究范型,最后对本论文常见关键词做出阐释和说明。第一章新生代小说家的语言体验本章意在呈现新生代小说语言形态最终定型之前的生成过程,分析文化环境、期刊媒介、作家主体等多种因素如何在“语言体验”这一环节上产生聚合效应。首先阐释“语言体验”的含义,简析现代文学大师们在语言体验中的文化心理,以从中获得某种启发。其次分别从语言体验的初次发生、语言体验的多元演进、语言体验的本土化倾向梳理、研究新生代小说家在面对母语时的文化心态。第二章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创生与发展本章意在研究新生代小说语言的生成背景、独特特征,并以此为个案,深入探讨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可能的发展路径。首先,概述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创生背景。新生代小说语言是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是凭空而生的自造之物,也不是纯然西方文学启蒙的结果,而是在反思现代小说语言,特别是先锋小说语言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以个体存在主义为哲学根基、带有突出自然主义色彩的语言形态。其次,阐述新生代小说去修辞化语言的特征。表意上的感性化、平面化;表现上的反修饰、反技术;叙述上的欲望化、负审美化;形式上的碎片化、拼贴化;审美上的物化倾向。去修辞化语言具有小说语言史的意义,也具有先天的局限性。最后,从对去修辞化语言的研究中上升为一种经验的总结。如果说“重叙说,轻描写”,“重口语,轻转化”,“趋于杂糅,失于无序”是新生代小说语言在整体上表现出的三个突出特征的话,那么,他们对现代汉语、现代文学语言的探索与实践,在取得某些成绩的同时也陷入了某种误区。如何避免“误区”呢?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三个务必”,即务必坚守慢长的“中间物”意识;务必找回迷失的汉语本体:务必整合汉语内部诸多要素。第三章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创生形态本章对图像语言、新古典语言、极简语言、身体语言、读屏语言等五种语言形态做深入研究。第四章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发生与演进本章意在研究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发生背景、叙述策略、表现形式及语言形态。首先梳理作为概念的“元语言”在语言学、哲学、文学中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在1980年代先锋小说中的元语言实践情况,然后指出,新生代小说家在充分吸收先锋小说经验基础上,在元语言意识、叙述策略、表现形式、艺术形态方面,都有超越前代人的表现。第一节阐释小说元语言的方法论意义。第二节评述1980年代先锋小说中的元语言(元叙述)。第三、四、五节分别研究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叙述策略、表现形式和特殊形态。第五章新生代小说方言的探索与实践本章意在以《繁花》、《妇女闲聊录》、《湖南骡子》、《石榴树上结樱桃》等几部在方言运用与实践中产生一定影响的小说为例子,阐述新生代小说家在方言实践中的现状和效果。第一节梳理方言与中国现代小说语言之间的关系。第二节分析新生代小说方言实践中的独特性——位置:由边缘到中心;功能:由负重到解放;逻辑:由割裂到统一;样态:由单一到多元。第三节探讨“粗鄙化现象”。第六章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形式探索与建构语言回到肉身,回到感性,回到感官体验的超自由状态,必然带来语言体验与实践的“大解放”。这在句型、语式、修辞等方面就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表现形式。本章意在从小说语言美学角度,具体分析其形式特征、形成原因及美学效果。超长句子:1、生产:打乱语法:广用拼贴。2、特点:句子普遍超长;所指清晰、明透;欲望推动句子裸奔。3、意义:在新生代小说语言中,几十字乃至上百字的长句成为主流,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4、缺陷:简单杂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缺乏文学性。5、方法:处理好“精密”和“烦难”的问题;靠近现代汉语本体。引语类型:直接引语得到全面复归;间接引语被边缘化;自由间接引语得到广泛实践;直接自由引语只出现在私人性话语极为个性化的新生代小说语言中。从现象到本质,分析其原因;从句子到篇章,阐释其语言效果。语式建构:第一人称讲述语式:讲述与呈现交互融合;展示语式:林白和韩东的创新;前卫与实验:被解放了的元叙述;综合语式:引发新一轮的叙述革命。从语式角度,对重点作家的叙述风格做深入研究,对重点作品的语言效果做深入分析。第七章新生代小说语言微观修辞例析本章对拼贴、戏仿、改写三种微观修辞作深入研究,呈现新生代小说家在运用这三种修辞技巧时的文化心理和语言效果。

邓先富[10](2015)在《智能电视多功能射频遥控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终端设备智能化的热潮和“三网融合”的持续推进,智能电视已经全面进入了网络化、智能化、高清化时代,逐渐改变着看电视的习惯。智能电视承载操作系统,可以实现第三方应用的安装与运行,可以完成如同移动手持设备或个人电脑上的多媒体业务,也可以支持网页浏览和体感游戏等等,他与用户的人机互动,带给用户极致的个性化体验。为更好的满足搜索浏览、游戏控制等人机交互需求,应当在普通遥控器的基础功能上,增加语音识别、触摸控制、体感控制、空中鼠标等功能。本课题在传统遥控器的基础上,围绕智能电视的人机交互体验,设计出一款使用2.4G无线通信的新型多功能射频遥控器。本课题提出的技术方案包含了电源模块、主控制模块、按键模块和其他的功能模块,定义按键模块与主控处理器连接,其他功能模块包括射频和语音传输模块、陀螺仪模块及重力加速度传感器模块,功能模块分别与主控芯片连接,构成了多功能射频遥控器。其中,主控芯片及各模块由电源模块供电,电源模块可以由升压芯片和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组成,为整个系统提供电源;主控芯片用于处理各模块传输来的数据,以及控制各模块,需要选用包含丰富的I/O资源及A/D接口的单片机;射频和语音传输模块用于根据主控处理器的控制与电视机进行通讯,可以用2.4G射频语音传输模块完成语音信号的传输及射频的发射和接收。本课题在硬件设计方面,根据多功能遥控器的整体功能需求,首先完成了主芯片的选择,确定所有配套元器件的选型,然后完成了整套的硬件设计方案,包括电源管理设计、语音模块设计、触摸模块设计等等。本课题在软件设计方面,多功能射频遥控器的软件包涵两部分,接收端和遥控器发射端。接收端主要包涵语音部分,与遥控器发射端连接的射频通信软件,以及USB接口软件。遥控器发射端主要包涵几大功能模块的软件以及功耗管理、系统绑定等。最后对多功能射频遥控器完成的样机进行全方位的测试和验证,包括各功能的实现,及样机的性能和可靠性验证,最终能满足设计预期,可以批量生产。

二、家庭音响:电磁干扰不可不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庭音响:电磁干扰不可不防(论文提纲范文)

(1)邮轮中间产品导向型工程分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现状
        国内外邮轮建造现状
        国内外造船工程分解研究与现状
    研究内容
第2章 邮轮工程分解方法研究
    2.1 船舶工程分解的分解分类方式
        2.1.1 现代造船模式概述
        2.1.2 船舶中间产品
        2.1.3 现代造船的中间产品导向型工程分解
        2.1.4 船舶建造工程分解方式
    2.2 邮轮特点分析研究
        2.2.1 邮轮结构特点
        2.2.2 邮轮总布置特点
        2.2.3 邮轮的建造特点
    2.3 邮轮建造工程分解方法研究
        2.3.1 先行阶段分解方法
        2.3.2 搭载阶段分解方法
        2.3.3 后行阶段作业分解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邮轮先行作业工程分解研究
    3.1 邮轮先行作业生产活动分解研究
        3.1.1 先行作业的PWBS元素构成
        3.1.2 先行作业Activity分解
        3.1.3 薄板分段流水线研究及Activity分解
    3.2 先行作业WOP及 Task分解研究
        3.2.1 结构分段的任务分解
        3.2.2 薄板分段船体的任务分解
        3.2.3 薄板分段阶段舾装的任务分解
        3.2.4 薄板分段阶段涂装的任务分解
    3.3 邮轮建造总组任务分解
        3.3.1 船体总组的任务分解
        3.3.2 邮轮总段舾装任务分解
        3.3.3 邮轮总段涂装的任务分解
    3.4 辅助作业的任务分解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邮轮搭载作业工程分解研究
    4.1 邮轮搭载作业分析
        4.1.1 邮轮建造搭载阶段特点
        4.1.2 邮轮建造搭载作业顺序
        4.1.3 邮轮建造搭载作业流程
    4.2 邮轮建造船体搭载任务分解
        4.2.1 邮轮搭载网络计划图
        4.2.2 结构总段搭载任务分解
        4.2.3 薄板总段搭载任务分解
    4.3 搭载作业舾装作业的任务分解
        4.3.1 大型舾装件的搭载任务分解
        4.3.2 舱室搭载的任务分解
    4.4 搭载辅助作业的任务分解
    4.5 搭载作业涂装的任务分解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邮轮后行作业工程分解研究
    5.1 后行作业的基本特征
        5.1.1 邮轮后行作业特点
        5.1.2 邮轮后行作业分解的核心要素
        5.1.3 后行作业任务间的关系
    5.2 邮轮后行作业工程分解
        5.2.1 邮轮后行作业分解依据
        5.2.2 后行作业区域分解
        5.2.3 后行作业系统分解
    5.3 邮轮典型后行作业任务分解
        5.3.1 结构段舱室舾装作业的任务分解
        5.3.2 剧院内装作业的任务分解
        5.3.3 套房内装作业的任务分解
        5.3.4 舱室空调系统检验的任务分解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完成的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2)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伦理问题及其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理由及意义
    2、文献综述
    3、概念界定
    4、研究内容
    5、研究方法
    6、创新及不足
第1章 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发展及其对民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1.1 新兴大众电子传媒伦理发展的社会基础
        1.1.1 社会系统对大众传媒之影响
        1.1.2 传媒与政治:彼此促进且制约
        1.1.3 传媒与文化:思想熏陶与伦理变迁
        1.1.4 传媒公共观念形成:经济的自由竞争
        1.1.5 社会舆论与传媒伦理规范之关联
    1.2 新兴大众电子传媒发展的阶段功能特征
        1.2.1 思想启蒙: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初期发展
        1.2.2 抗战宣传与动员: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战时发展
        1.2.3 民族凝聚与统一: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战后恢复
    1.3 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社会影响
        1.3.1 改变了信息传播格局与生态
        1.3.2 丰富社会生活,成为时尚风潮
        1.3.3 有助于社会教育普及
        1.3.4 凝聚思想,增强对外传播效力
        1.3.5 对伦理道德观念的潜移默化
        1.3.6 媒介伦理失序带来的社会负面效果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自由与责任: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内容伦理问题
    2.1 娱乐低俗化: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娱乐伦理问题
        2.1.1 传媒娱乐的低俗制作
        2.1.2 娱乐伦理的价值缺位
        2.1.3 探寻根源,正视传媒娱乐失序
        2.1.4 个案反思:《社会怪现象》的责任担当与遭遇
    2.2 虚假盛行: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内容真实性问题
        2.2.1 “普遍信任”与“真实缺位”:传媒真实性的道德考量
        2.2.2 “伪真实”引发的社会负面影响与评议
    2.3 题材失序争议: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内容价值问题
        2.3.1 题材混乱,把关机制的缺位
        2.3.2 功能定位不清,传媒责任不明
        2.3.3 鱼龙混杂,辱华题材盛行
    2.4 教育缺位: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教育伦理问题
        2.4.1 匮乏而贫瘠的民国教育:亟待普及与强化
        2.4.2 期许满满:社会对新兴大众电子传媒寄予厚望
        2.4.3 教育意涵缺失:“乐”与“教”的现实冲突
        2.4.4 传媒教育乱象引发的社会思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民族与意志:战时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伦理考察
    3.1 战时的传媒伦理重心:民族至上
        3.1.1 反抗侵略的宣传指导:战时新闻学兴起
        3.1.2 牺牲小我,成就中华:战时传媒思想与舆论引导
    3.2 战时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传播价值
        3.2.1 聚民心,共抗日: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抗战意义
        3.2.2 记录与宣传:战时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历史践行
    3.3 战时的不和谐声音: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伦理问题
        3.3.1 低俗娱乐依旧,缺乏抗战责任意识
        3.3.2 战时传媒真实与题材的价值争议
        3.3.3 战时传媒功能与真实性争议
        3.3.4 战时传媒教育的定位不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德性与至善: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伦理规制
    4.1 规制的依据:媒介德性与责任
        4.1.1 媒介的德性
        4.1.2 媒介自由的规范性
        4.1.3 媒介的真理性价值
        4.1.4 媒介的社会监督
        4.1.5 媒介的至善追求
    4.2 传媒法规的开端:北洋政府的传媒伦理规制
        4.2.1 注重电信安全,掌握传媒经营权
        4.2.2 检查制度初立,强化传媒审查
    4.3 立规则、重质量:南京国民政府的传媒伦理规制
        4.3.1 延续北洋管理,维护电信主权
        4.3.2 以法立规:明确媒介职责,规范传播行为
        4.3.3 强化战时舆论引导,提升宣传能力
        4.3.4 启发民智,巩固传媒的教育职能
        4.3.5 打击虚假,杜绝辱华题材
    4.4 为人民办媒体:中国共产党的亲民规制模式
        4.4.1 传媒话语规范及规制
        4.4.2 强化传媒行政管理,注重传播质量
        4.4.3 避免信息失真,推动新闻业务改革
        4.4.4 明确传媒的抗战职能
    4.5 租界与国外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伦理规制
        4.5.1 租界与国外传媒的伦理问题
        4.5.2 国外传媒伦理规制及借鉴
    4.6 行业自律觉醒: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内部推力
        4.6.1 自洽与规范:行业组织的兴起
        4.6.2 推进社会教育:传媒的教育属性强化
        4.6.3 公共利益为上:传媒组织的责任意识提升
    4.7 本章小结(附伦理规制图)
第5章 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伦理与规制思想演进及现实意义
    5.1 新兴大众电子传媒伦理思想特征分析
        5.1.1 民国时期伦理思想的社会变迁
        5.1.2 民国时期大众传媒伦理之共性
        5.1.3 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伦理思想之特性
        5.1.4 历史上的新兴大众传媒伦理困境
    5.2 新兴大众电子传媒伦理思想反思
        5.2.1 传媒自由的道德解读
        5.2.2 娱乐不远道:传媒娱乐伦理思考
    5.3 新兴大众电子传媒规制的现实意义
        5.3.1 助力社会发展:传媒伦理规制的落脚点
        5.3.2 提升传媒伦理自洽,促进跨文化传播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第一章 我国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演变
    一、机械录制技术产生有声出版物
        (一)记录声音的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
        (二)声音录制技术的诞生:机械录音记录声音
        (三)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传入我国
    二、模拟录制技术促进有声出版物快速发展
        (一)传播声音的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
        (二)磁性录制技术的出现与声音传递优势
        (三)广播的普及与大众化使用
    三、数字录制技术加快有声出版物创新
        (一)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交融
        (二)数字录制技术的产生与声音的高保真突破
        (三)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个性化使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有声出版物特征与出版主体的转型
    一、我国有声出版物出版主体的类型演变
        (一)外商为主,自主生产为辅的有声出版物出版主体
        (二)音像电子出版社交融成为有声出版物出版主体
        (三)数字出版行业与个体主体并行
    二、我国有声出版物的特征
        (一)唱片有声出版物的传播性
        (二)磁带有声出版物的产业性
        (三)数字有声出版物的新形态
    三、我国有声出版物出版主体的转型
        (一)技术促进有声出版物形态多样化
        (二)有声出版物的多样化开启出版主体的变化
        (三)阅读市场倒逼有声出版物出版主体革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有声出版物教育功能的迭新
    一、机械技术时期有声出版物娱乐至上的教育功能
        (一)有声出版物以大量戏曲音乐的唱片为主
        (二)声音的艺术性决定了娱乐的普适性价值
    二、模拟技术时期有声出版物突出展现知识传播教育功能
        (一)教育类有声出版物的数量、种类占主要地位
        (二)教育类有声出版物知识传播的优势
    三、数字技术时期有声出版物的多元化教育功能
        (一)有声出版物内容全面发展
        (二)有声出版物娱乐、知识、审美融合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有声出版物的兴盛
        (一)有声出版物声音录存技术的发展
        (二)有声出版物传播介质的多样化、个性化
        (三)有声出版物内容的“数字化生存”
    二、声音的艺术性强化了有声阅读的吸引力
        (一)声音符号强烈的情感性
        (二)声音传播紧密的伴随性
        (三)有声出版物艺术的可感性
    三、听觉文化的回归激发了有声出版物的活力
        (一)听觉回归的必然性
        (二)听觉审美的再度重塑
        (三)听觉空间的“重新部落化”
    四、社会环境的变化促进了有声出版物的发展
        (一)有声出版物的碎片化时间链接
        (二)全民阅读氛围的兴起
        (三)有声出版物的快速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声出版物演变的传播视角探究
    一、有声出版物演变的理论支点
        (一)从媒体技术、学习环境到学习者
        (二)从媒介技术、媒介环境到人与社会
    二、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人性化趋势
        (一)从人自身作为媒介到人使用外部媒介技术
        (二)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发展演变的人性化因素
    三、有声出版物传播环境的显着变化
        (一)从原生口语时期到次生口语时期的传播环境迭新
        (二)从线下单向传播到线上互动传播的传播环境变化
    四、有声出版物受众选择的认知变革
        (一)不同技术形态下有声出版物的认知变革
        (二)受众从仪式化收听到碎片化填补的认知转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新路径
    一、教育技术视角下的多维有声出版物
        (一)多维有声出版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多维有声出版物搭建优化的阅读环境
        (三)多维有声出版物资源的开发
        (四)多维有声出版物的实现路径是教育媒体的建立
    二、多维有声出版物的发展路径
        (一)建构单一的以听为读的有声出版物
        (二)建构交互的视听符号有声出版物
        (三)建构多重感官交织的多维度有声出版物
    三、数字时代有声出版物发展的挑战与变革
        (一)当前有声出版物面临的挑战
        (二)未来有声出版物发展演变的新格局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当代奇幻小说对志怪传统的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志怪传统影响下的当代奇幻小说的文学形象
    第一节 精怪形象
        一、植物类
        二、动物类
        三、器物类
    第二节 神仙形象
        一、神化英雄类
        二、凡人成仙类
        三、天生为仙类
    第三节 鬼形象
        一、鬼吏
        二、鬼魂
第二章 志怪传统影响下的当代奇幻小说的时空观念
    第一节 非现实的时间书写
        一、时间的模糊性
        二、时间的幻化性
    第二节 虚实相生的想象空间
        一、想象空间的虚幻性
        二、想象空间的现实性
第三章 志怪传统影响下的当代奇幻小说的生命意识
    第一节 生命景观的多样展现
        一、“万物有灵”的生命观
        二、丰富多样的生命状态
    第二节 生命精神的自我超越
        一、以幻化实现生命永恒
        二、以抗争实现生命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旅馆建筑主要功能分区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引述
        1.1.2 当今旅馆建筑规划设计中存在的显着问题归纳
    1.2 研究目的及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 研究现状及参考文献
        1.4.1 研究现状
        1.4.2 主要参考文献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影响旅馆建筑功能规划的概念研究
    2.1 旅馆功能规划的定义
    2.2 建筑功能规划的涵义
        2.2.1 规划前期条件判断
        2.2.2 功能规划的具体内容
    2.3 高星级商务旅馆的一般特征
        2.3.1 高星级商务旅馆主要客源特点
        2.3.2 高星级商务旅馆管理模式特点
    2.4 高星级商务旅馆功能规划影响因素
        2.4.1 科技发展与消费观念影响因素
        2.4.2 地理位置与客源人群影响因素
        2.4.3 旅馆政策影响因素
        2.4.4 国家政策影响因素
        2.4.5 星级评定标准影响因素
    2.5 高星级商务旅馆功能规划基本准则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旅馆建筑主要功能空间的规划与设计
    3.1 当代高星级商务旅馆功能配置分析
        3.1.1 旅馆功能分区的划分
    3.2 旅馆功能要素的演变规律
        3.2.1 功能要素的增加
        3.2.2 功能要素的衰减
        3.2.3 功能要素的复合
    3.3 当代高星级商务旅馆特色功能要素分析
        3.3.1 空中大堂
        3.3.2 女性客房
        3.3.3 行政楼层
        3.3.4 专业宴会会议中心
    3.4 未来高星级商务旅馆功能要素的发展研究
        3.4.1 当代旅馆特色要素的启示
        3.4.2 客房区域的发展方向
        3.4.3 公共区域的发展方向
        3.4.4 后勤区域的发展方向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星级旅馆建筑功能布局的规划
    4.1 高星级商务旅馆基本流线分析
    4.2 高星级商务旅馆的基本布局模式
        4.2.1 集中式旅馆的定义
        4.2.2 单体旅馆建筑的布局
        4.2.3 综合体旅馆建筑的布局
        4.2.4 标准层选型
    4.3 当代高星级商务旅馆特色布局的分析
        4.3.1 多层次到达与倒挂式大堂
        4.3.2 餐饮分散布局
        4.3.3 多样的贯通空间
    4.4 空间布局的创新方法分析
        4.4.1 客人行为活动的描绘
        4.4.2 聚合效应的运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旅馆建筑技术措施选用与主要功能的结合
    5.1 建筑装配式技术对旅馆建筑产生的影响
        5.1.1 平面中“可复制单元”的设置
        5.1.2 立面中“可复制单元”的设置
        5.1.3 集成式单元系统的设置
        5.1.4 装配式内装对室内净高产生的影响
        5.1.5 装配式内装对室内使用面积占用解决的办法
    5.2 建筑智能化技术措施的选用
        5.2.1 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选择
        5.2.2 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具体措施
    5.3 基于绿色节能措施对旅馆建筑的规划设计
        5.3.1 方法与途径
        5.3.2 技术路线图
    5.4 建筑专业技术措施的选用
        5.4.1 建筑材料的选择
        5.4.2 建筑构造技术的选择
    5.5 结构技术措施
    5.6 给排水技术措施规划设计
    5.7 电气技术措施
    5.8 空调通风技术措施
    5.9 本章小结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学术意义
    6.3 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白族女性的宗教实践研究 ——基于大理一个白族村落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人类学对女性的研究
        二、性别与宗教关系的人类学研究
        三、大理白族女性的宗教生活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白族女性宗教实践的时空背景
    第一节 历史与宗教
        一、宏观历史
        二、地方心史:神话传说与宗教仪式
    第二节 周城村概貌
        一、村落空间
        二、社会经济
        三、宗教文化
    小结
第三章 周城传说故事与女性地位变迁
    第一节 母猪龙传说:被贬抑的女性
    第二节 本主与两位娘娘的故事:被捆锁的女性
    第三节 关帝庙的禁忌:自我束缚的女性
    小结
第四章 白族女性在家庭中的宗教实践
    第一节 白族家庭生活基本格局
        一、空间格局
        二、家庭成员关系
        三、经济生活
    第二节 婚嫁仪式中女性的家庭职责隐喻
        一、仪式准备
        二、“把权”
        三、“出街”
        四、“回娘家”
    第三节 女性在家庭中的仪式实践
        一、日常敬神
        二、事件敬神
    第四节 女性在家庭间的宗教实践
        一、仪式关系代表
        二、打拼伙:家庭间联合祭祀
    小结
第五章 白族女性在宗族中的宗教实践
    第一节 周城村宗族概况
    第二节 宗族敬祖仪式
        一、“好儿子好丧事”
        二、“哭才”:“女儿最亲、儿媳最大”
        三、上坟与烧包
    第三节 宗族敬香仪式
        一、敬“神”与敬“圣”
        二、男性敬“神”与女性敬“神”
    小结
第六章 白族女性在村社宗教组织中的宗教实践
    第一节 周城村宗教组织概况
    第二节 “踩庙门”:“xx妈”加入莲池会
        一、女性与莲池会:“不加入你就害羞了”
        二、入会
        三、供会
    第三节 “出头”:“xx奶”功德圆满
        一、女人“出头”的来历
        二、出头仪式
    第四节 莲池会经母
        一、做经母:“女人修行为一家”
        二、上会
        三、接经
    第五节 洞经会中的女性会员
    小结
第七章 白族女性在地域共同体朝圣仪式中的宗教实践
    第一节 金姑驸马的传说
        一、金姑离开父母
        二、金姑与驸马的结合与不合
        三、接金姑回娘家
    第二节 接送金姑的朝圣仪式
        一、接金姑
        二、送驸马
        三、送金姑
    第三节 关系与自我:白族女性的主体性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意义之网”:白族女性从事宗教活动是社会文化结构的内在要求
    第二节 “关系主体”:白族女性的宗教实践改变了社会文化结构
    第三节 “互嵌”:白族女性的宗教实践呈现出神圣与世俗融合的特征
附录一 周城村三个宗教组织会期
附录二 文中白语词汇索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7)现代汉语“日化”现象研究 ——以鲁迅译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欧化”遮蔽下的“日化”现象
        1. “日化”概念的提出
        2. “欧化”、“日化”之辨
        3. “日化”现象研究缺位的原因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现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 研究目标与意义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内容
        4. 技术手段
        5. 分期问题
词汇篇
    第一章 鲁迅译文中的“日化”词汇
        第一节 鲁迅译文中的日源汉日同形词概况
        第二节 鲁迅译文中的日源汉日同形词的字数分布
        第三节 鲁迅译文中汉日同形词的学科分布
        第四节 和鲁迅翻译紧密相关的日源汉日同形词
    第二章 “日化”词汇个案研究
        第一节 “可能”
        第二节 “必要”
句式篇
    第一章 话题标记“关于”、“对于”构成的“日化”句式
        第一节 “关于
        第二节 “对于
    第二章 间隔结构构成的“日化”句式
        第一节 “在……之下”
        第二节 “……和……和
        第三节 “是……(的)”
    第三章 人称代词前加定语构成的“日化”句式
        第一节 “……的我/你/他(们)”句式的来源
        第二节 鲁迅译文中的“……的我/你/他(们)”
    第四章 复合结构助词构成的“日化”句式
        第一节 “底的……”类句式的来源
        第二节 鲁迅译文中的“底的/底地/的地/地的
结语
附录 鲁译中的日源汉日同形词(按拼音排序)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武术修生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范畴、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重点与独创性
    四、整体研究框架的逻辑示意简图
第一部分 方法论:大成智慧
    第一章 新生物文明下 “生命”的重新审视
        第一节 量子观下 “道生万物”的理解
        第二节 “以负熵为生”的生命认识
        第三节 生命的 “自组织”现象与 “性命双修”
    第二章 “天人关系”是修炼思想的核心
        第一节 人体复杂系统下武术的 “修炼”观
        第二节 “玛雅世界”中 “主体不自知”的认识囚笼
        第三节 “柏拉图的洞穴”里 “二元论”的思想束缚
    第三章 “何之为武”与 “武之为何”
        第一节 回归 “理性”:武术哲学 “悖论”的反思
        第二节 回归 “生命”:武术哲学研究的方向
        第三节 中华武学修炼的功能内稳态研究
第二部分 本体论:大心境界
    第四章 道—— “生命”的实相
        第一节 大心境界:谢林眼中 “永恒的当下”
        第二节 普罗提诺多维度大宇宙中的 “一”
    第五章 知之 “修炼”方谓 “圣人”
        第一节 “标月之指”与整个修道的意义
        第二节 “拳本一无”的 “空性”观
        第三节 “本证妙修”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第六章 生命与宇宙的 “不二”之性
        第一节 一体意识与 “无疆界觉知”
        第二节 自性与 “潜能”:宇宙力量的 “交易作用”
        第三节 “万法唯心”的生物中心主义阐释
    第七章 从 “无序”向 “有序”的负熵运动
        第一节 “大精神”的进化:存在巨链下的 “大宇宙”
        第二节 “超越性”自我:超体的统一性理论
        第三节 “同源性”认知:精神与物质合一的 “总体宇宙”
    第八章 “一阴一阳之谓拳”义解
        第一节 宇宙 “一体二相”:本体能量与本体能知
        第二节 “泰”卦: “万物负阴而抱阳”之修炼圭臬
        第三节 安泰之境: “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
第三部分 认识论:流变之能
    第九章 “一阴一阳谓之道”正解
        第一节 吸引与排斥:宇宙时空本身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 流动的 “能量”:运动是当下的最终限定
        第三节 视觉逻辑:退相干效应下的 “心灵之眼”
    第十章 无中生有:由 “量变”到 “质变”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 数学危机与 “数象”辩证规律
        第二节 数学单子 “1”是哲学存在的 “有”
        第三节 阴阳二气的运行是 “有”产生的条件
    第十一章 “天人关系”八纲十二论
        第一节 一纲论 “数学”
        第二节 二纲论 “天演”
        第三节 三纲论 “物理”
        第四节 四纲论 “化学”
        第五节 五纲论 “化物”
        第六节 六纲论 “生物”
        第七节 七纲论 “宇宙演化”之一
        第八节 七纲论 “宇宙演化”之二
        第九节 七纲论 “宇宙演化”之三
        第十节 七纲论 “宇宙演化”之四
        第十一节 七纲论 “宇宙演化”之五
        第十二节 八纲论“概念” ——错上加错的达尔文进化论
第四部分 实践论:共同进化
    第十二章 生命的修炼:宇宙回收作用下 “贮能”进化
        第一节 分化与整合:宇宙的进化过程
        第二节 “全子”理论
        第三节 层次结构与 “世界空间”
    第十三章 “大危机”与智者的运动方式
        第一节 零深度:我们生活在 “平地”上
        第二节 预见的未来:管理好我们的 “环境”
        第三节AQAL与 “四大象限”理论
    第十四章 天人合一:大健康下的 “修生主义”
        第一节 ILP整合式生活练习
        第二节 身体的 “韬鞘”与 “生命能量”的修炼
        第三节 觉知当下与 “共同进化”
结论与建议
后记
致谢
作者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作者攻读博士学历论文期间科研经历
参考文献
附表: “数象辩证”的元素周期表

(9)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家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新生代”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本课题选题依据、理论方法与研究范型
    第四节 本课题关键词阐释与说明
第一章 新生代小说家语言体验的发生与演进
    第一节 语言体验的发生及其意义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家语言体验的初始发生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家语言体验的多元演进
    第四节 新生代小说家语言体验的本土化倾向
第二章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创生与发展
    第一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创生背景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创生及意义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演变特征
    第四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发展原则
第三章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创生形态
    第一节 创生形态之一:图像语言
    第二节 创生形态之二:新古典语言
    第三节 创生形态之三:极简语言
    第四节 创生形态之四:身体语言
    第五节 创生形态之五:读屏语言
第四章 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发生与演进
    第一节 作为方法论意义的小说元语言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发生背景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叙述策略
    第四节 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表现形式
    第五节 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特殊形态
第五章 新生代小说方言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 方言与现代小说语言的纠葛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中方言的发生与发生学意义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方言实践中的粗鄙化现象
第六章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形式探索与建构
    第一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中的长句现象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引语类型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语式建构
第七章 新生代小说语言微观修辞例析
    第一节 作为微观修辞的拼贴
    第二节 作为微观修辞的戏仿
    第三节 作为微观修辞的改写
结语
参考着作
读博期间图书编写情况
读博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10)智能电视多功能射频遥控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智能电视的发展与应用
    1.2 需求分析及研究的意义
        1.2.1 空中飞鼠
        1.2.2 游戏手柄
        1.2.3 语音识别
        1.2.4 多点触摸
    1.3 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发展现状
        1.3.1 红外技术
        1.3.2 蓝牙技术
        1.3.3 2.4G无线技术
        1.3.4 WiFi技术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多功能射频遥控器整体方案设计
    2.1 主要关键技术介绍
        2.1.1 2.4G跳频技术
        2.1.2 语音识别技术
        2.1.3 触摸技术
        2.1.4 空中鼠标技术
        2.1.5 USB-HID技术
        2.1.5.1 USB设备构架
        2.1.5.2 HID设备规范
    2.2 整体方案设计
        2.2.1 系统组成结构
        2.2.2 主要功能实现的工作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功能射频遥控器的硬件设计
    3.1 遥控器发射端硬件核心模块设计
        3.1.1 射频语音模块选型
        3.1.2 基于射频芯片的核心模块设计
        3.1.3 射频发射匹配电路及天线的设计
    3.2 触摸板模块设计
        3.2.1 触摸板控制芯片选型
        3.2.2 触摸板模块设计
    3.3 空中鼠标模块设计
    3.4 主芯片模块电路设计
        3.4.1 主芯片选型
        3.4.2 主芯片电路设计
        3.4.3 矩阵键盘的设计
        3.4.4 红外发射电路的设计
    3.5 电源管理
    3.6 接收端电路设计
        3.6.1 接收端主控芯片选型
        3.6.2 接收端电路设计
        3.6.3 接收端USB模块匹配电路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功能射频遥控器的软件设计
    4.1 遥控器发射端软件流程
    4.2 射频通信软件设计
        4.2.1 2.4G射频模块的初始化
        4.2.2 跳频通信软件设计
    4.3 语音模块软件设计
    4.4 触摸板软件设计
        4.4.1 触摸板软件流程
        4.4.2 触摸板的状态初始化
        4.4.3 触摸手势的功能定义及算法
    4.5 空中鼠标模块软件设计
        4.5.1 传感器的初始化
        4.5.2 空中鼠标实施
    4.6 接收端软件流程
    4.7 功耗管理和系统绑定设计
        4.7.1 功耗管理
        4.7.2 射频遥控系统绑定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功能射频遥控器的测试
    5.1 遥控器印制板组件实物
    5.2 性能测试
    5.3 功能测试
        5.3.1 按键测试
        5.3.2 触摸板测试
        5.3.3 双向语音测试
        5.3.4 空中鼠标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家庭音响:电磁干扰不可不防(论文参考文献)

  • [1]邮轮中间产品导向型工程分解研究[D]. 李续鹏.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2]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伦理问题及其规制研究[D]. 康智. 河北大学, 2020(08)
  • [3]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研究[D]. 范雨竹. 西南大学, 2019(05)
  • [4]中国当代奇幻小说对志怪传统的接受研究[D]. 张丹丹.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5]旅馆建筑主要功能分区规划研究[D]. 李春营. 北京建筑大学, 2017(04)
  • [6]白族女性的宗教实践研究 ——基于大理一个白族村落的田野调查[D]. 杨雪. 武汉大学, 2017(06)
  • [7]现代汉语“日化”现象研究 ——以鲁迅译着为例[D]. 陈彪.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
  • [8]武术修生论[D]. 张平安. 上海体育学院, 2016(01)
  • [9]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家语言研究[D]. 张元珂. 山东师范大学, 2016(12)
  • [10]智能电视多功能射频遥控器的设计与实现[D]. 邓先富.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7)

标签:;  ;  ;  ;  

家庭音响:电磁干扰不可避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