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和会计角色的演变

制度变迁和会计角色的演变

一、制度变迁与会计角色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林开银,胡志勇[1](2016)在《中国政府会计演化路径与法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有国内研究政府会计路径的文献大都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笔者选用政府会计权变模型分析中国政府会计演化路径与法治性问题,将新中国政府会计演化分为"簿记式会计"、"预算会计"、"预算会计"修订、"政府会计"四个阶段,分析中国政府会计演化路径一直以来的"弱法治性"原因,解析法治对政府会计演化路径的影响,提出关于提高中国政府会计演化路径法治性的建议。

许金叶,刘辰辰[2](2014)在《会计角色转型:会计转型的人员保障》文中研究说明一、会计角色概述"角色"最初适用于戏剧界、艺术界和文学界,进而发展到广泛应用并扩展到各个不同的研究领域,最终影响了学术界,被社会学和心理学所运用。在社会学中,一般认为,角色是围绕地位而产生的体现权利、义务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是社会对处在一定地位上的人的行为期望(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1936>教授的定义)。我国较早研究会

辛艳[3](2014)在《会计人的今天与明天》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事会计这个职业,会计的就业前景似乎逐渐黯淡起来。尽管日益变化的经济环境下的市场也缓慢壮大,但会计新进人员的增长却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着,所以表面上会导致会计就业难。但学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学精学细,当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就业市场就又会变得宽大起来,对于没有办法改变环境的我们,就需要认清事实,改变自我。

毛文君[4](2014)在《基于受托责任及会计角色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文中提出为应对纯粹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行为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态问题的严峻挑战,会计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开展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国家和社会各部门人士的呼吁和引导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然而,纵观披露的这些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大都形式大于实质,缺少统一的编制标准,而且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重应用研究轻理论研究且缺乏系统性。基于这种现状,本文回归到受托责任,从会计的角度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期待相关研究成果能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本文对受托责任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详细分析企业受托责任,进而对企业受托责任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构建信息通道,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是企业解除自身受托社会责任关键的一环。通过会计角色的演变和三大分支的分析,指出会计角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当今会计应发挥“信息协调人”的作用,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传统角色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就是建立信息通道,以减少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摩擦。然后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结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存问题,从受托责任和会计角色两个方面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受托责任和会计角色两个方面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娄冰[5](2013)在《中国预算制度:变迁轨迹和改革路径》文中提出财政既是一个政治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预算制度,既与政治制度有关,又与经济制度有关。财政的双重属性决定了财政预算制度的双重属性。因而,财政预算制度的变迁与改革,无不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有关。回顾我国建国后的财政预算制度变迁轨迹,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变迁路径,分析我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化对财政预算制度变迁的影响,从中寻找出一条相对清晰的脉络,有利于加深对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变迁深层次规律的把握,理清财政发展和改革的思路和路径。同时,参考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现代预算制度的演进、发展和形成过程,以及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能为我们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提供有意的借鉴和参考。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六大又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体制大变局的背景下,从1994年分税制财政改革开始,财政预算制度的变迁已经驶入了快车道。1998年,国家正式确立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战略目标。随后,财政预算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到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支出端的改革,特别是随着新世纪以来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和预算公开的逐步深化,财政预算制度发生作用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也逐渐向政治方面扩散,这必将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财政预算制度应该发挥作用,也可以发挥作用,其重要的突破口就是通过深化预算公开,逐步落实公民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并在条件成熟时推开预算民主制度,充分发挥财政预算制度在推动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提出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篇章结构、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对全文中用到的理论分析工具和主要文献也一并做了简介;第二章结合实证分析了计划经济时代下,财政预算制度变迁的轨迹和脉络,重点对建国初期的制度设立以及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变迁动因做了剖析。第三章结合实证对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特别是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的财政预算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和动因进行了重点分析。在第二章和第三章分析中,都注重考察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思想观点与财政预算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并得出了定性的结论。第四章重点考察了英国和美国的预算制度变迁进程及成效,结合我国国情,也做了比较分析和判断,提炼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及制度安排。第五章结合目前改革的进程,以及公共财政建设的目标、现存问题和约束条件,通过分析,指出了推进预算民主是当前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无论对于财政预算制度建设本身,还是对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周舒颖[6](2013)在《浅论会计意识和会计角色定位》文中提出会计意识指导会计实践,会计实践需要通过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才能发挥作用,本文通过论述会计意识,会计角色等相关概念,并通过阐述不同的本质论中会计意识和会计角色定位的相关关系找到启示,以期为会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王跃芬,李铁[7](2013)在《对会计角色的探讨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会计在经济工作中的地位变化,决定了会计人员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本文对会计角色的发展进行了分阶段的总结和未来展望,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会计角色与会计职能和会计本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赵军霞[8](2012)在《会计意识下的会计角色定位》文中认为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中国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环境也随之变化,与此同时,受会计环境影响下的会计意识也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会计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会计角色也有了一些改变。本文就会计意识下的会计角色的定位变化,分析各个社会阶段会计一下的会计角色。

张邦龙,王锐,杨大帅[9](2010)在《会计本质与职能新论——兼谈会计角色的演变》文中提出本文以会计在主体中角色的转变为出发点,利用"漏斗理论"归纳总结出新形势下会计的本质与职能,以期为相关理论的完善提供参考。

张鸣鸾[10](2010)在《我国会计制度变迁 ——从安排到规范的演变》文中认为1992年,我国颁布了“两则两制”,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会计制度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会计制度,实现了会计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时至今日,这项新会计制度成功运行已逾15年,对深化我国的改革开放、推动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对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分析评价即成为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仍待我们继续研究。本文拟从1992年会计制度变迁出发,对旧有制度进行描述,分析旧制度的职能与特点,厘清新旧制度之间的差别,阐明制度变迁的必要性。全文旨在说明,会计制度变迁是经济体制变迁的必然要求,新制度比起旧有制度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探寻会计制度变迁的深层次原因,本文首先从会计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出发,以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和纳尔逊、温特的制度演化理论为分析框架,认为会计制度的演化是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的结果,市场经济条件下演变出了独一无二的现代会计制度。其次分别讨论了我国传统会计制度和新会计制度,说明其运行、结构与功能,得出的结论为传统会计制度是服务于全面经济核算并依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非独立制度,受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而被“锁定功能”,在实行市场经济以后逐渐失去了存在价值。这样,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性变迁方式从国外移植所谓的市场会计制度,也即我国的新会计制度,满足了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对经济制度的配套和协调要求。再次,由于此次变迁意义非比寻常,本文突出了会计制度变迁对我国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推动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转变了会计思想,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理论体系和形成了会计制度体系。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

二、制度变迁与会计角色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度变迁与会计角色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政府会计演化路径与法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政府会计权变模型的简介与分析模型的选择
    1. 最初政府会计权变模型。
    2. 动态控制论式的学习系统。
    3. 演化经济学下政府会计权变模型。②
三、新中国政府会计历史演化路径及其弱法治性特征
    1. 新中国政府会计历史演化路径。
    2. 新中国政府会计历史演化路径的弱法治性。
四、法治对中国政府会计演化路径的影响及“法治性”的提高
    1. 法治对中国政府会计演变路径的影响。
    2. 提高中国政府会计演化路径的法治性。

(2)会计角色转型:会计转型的人员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角色概述
    (一) “管家”
    (二) “账房” (“簿记员”或“核算人”)
    (三) “信息人”
    (四) “管理人” (“控制人”)
    (五) “国际经纪人”
    (六) “社会人”
二、“做事”与“做人”的统一:把握会计角色特点的基本维度
三、我国经济转型中会计角色的定位
    (一) 基于“做事”角度, 企业会计角色是“管理会计师”与“数据科学家”的统一
    (二) 基于“做人”角度, 企业会计角色是“社会人”与“信息人”的统一
四、转型期塑造会计角色的思路
    (一) 从“做事”维度, 培养具有“管理会计师”与“数据科学家”的业务能力
        1. 业务思维。
        2. 大数据思维。
        3. 互联网思维。
    (二) 从“做人”维度, 培养具有“社会人”与“信息人”的职业道德
        1. 正直。
        2. 机密性。
        3. 客观性。

(3)会计人的今天与明天(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会计的职业定位及市场需求
3 结 论

(4)基于受托责任及会计角色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受托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
        1.2.2 会计角色
        1.2.3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委托代理理论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 信号传递理论
第3章 企业受托责任及会计角色分析
    3.1 企业的受托责任
        3.1.1 受托责任的起源和发展
        3.1.2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受托责任
        3.1.3 企业受托责任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3.2 会计在企业中的角色定位
        3.2.1 会计角色的演变
        3.2.2 企业中会计角色的三大分支
        3.2.3 会计角色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第4章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分析
    4.1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
        4.1.1 披露数量比例小且多忽视负面信息
        4.1.2 缺乏编制标准且发布形式不规范
        4.1.3 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且缺乏审验
    4.2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受托责任的履行意愿不强
        4.2.2 会计角色的制度安排不完善
    4.3 中石化案例分析
        4.3.1 中石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
        4.3.2 中石化受托责任履行意愿仍需加强
        4.3.3 中石化社会责任会计角色尚未成型
第5章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
    5.1 加强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意愿
        5.1.1 结合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
        5.1.2 规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和形式
        5.1.3 引导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审验
    5.2 完善会计角色的制度安排
        5.2.1 健全统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法规
        5.2.2 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实践研究
        5.2.3 加强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实践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预算制度:变迁轨迹和改革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范围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范围
        (一) 历史阶段范围
        (二) 研究内容范围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产权理论与财政预算制度变迁
        二、 交易成本理论与财政预算制度变迁
        三、 委托代理理论与财政预算制度变迁
        四、 公共选择理论与财政预算制度变迁
        五、 制度变迁理论与财政预算制度变迁
        (一)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
        (二) 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三) 制度变迁理论在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变迁研究上的应用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篇章结构
    第五节 主要贡献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计划经济时代的财政预算制度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财政预算制度的初创期
        一、 制度创立的简要背景及主要内容
        (一) 统一全国财经,集中全国资源应对新中国的“公共危机”
        (二) 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确保最大限度的集中财力
        (三) 新中国第一个“预算”——1950 年国家财政收支概算草案
        (四) 1951 年《预算决算暂行条例》——第一个正式预决算制度
        (五) 统一全国税政
        三、 制度创立的扩展分析
        (一) 主要特征分析
        (二) 成因分析
        (三) 降低制度运行成本的其他辅助安排
        (四) 小结
    第二节 “一五”时期—新中国财政预算制度的巩固和定型期
        一、 制度变迁简要背景及主要内容
        (一) 在预算管理制度上提出了“六条方针”
        (二) 在财政体制上进行探索
        (三) 1957 年根据《论十大关系》对财政预算制度作进一步调整
        二、 制度变迁的扩展分析
        (一) 主要特征分析
        (二) 变迁动因分析
    第三节 “大跃进”时期的财政预算制度变迁
        一、 制度变迁简要背景及主要内容
        (一) 财政体制调整快速大量向地方放权
        (二) 在农村推行“两放、三统、一包”
        (三) 试行税利合一
        (四) 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受到冲击
        (五) 财政预算制度的非理性调整造成了严重后果
        三、 制度变迁的扩展分析
        (一) 主要特征分析
        (二) 变迁动因分析
    第四节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财政预算制度变迁
        一、 制度变迁简要背景及主要内容
        (一) 财政体制调整上以适当集中统一为主
        (二) 调整预算管理体制
        (三)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四) 加强基建财务管理和拨款监督工作
        二、 制度变迁的扩展分析
        (一) 主要特征分析
        (二) 变迁动因分析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财政预算制度变迁
        一、 制度变迁简要背景及主要内容
        (一) 财政体制频繁调整
        (二) 各项规章制度受到冲击
        (三) 税制简化过头
        (四) “文化大革命”后期逐步加强财政整顿
        二、 制度变迁的扩展分析
        (一) 主要特征分析
        (二) 变迁动因分析
    第六节 计划经济时代财政预算制度的定位
        一、 从政治角度看,财政主要定位于发展经济
        (一) 发展生产和经济是财政的首要政治任务
        (二) 在解决分配问题上财政更多的体现了政治属性
        二、 从经济角度看,财政未成为政府的核心约束
        (一) 预算从属于计划
        (二) 财政是处理经济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三、 从思想基础看,财政的定位有着多重原因
        (一) 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积累的经验
        (二) 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
        (三) 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单一化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的财政预算制度变迁
    第一节 公共财政预算制度的酝酿期(1978-1992 年)
        一、 制度变迁简要背景及主要内容
        (一) 向下放权,财政体制改革“一马当先”
        (二)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摸索中前行
        (三) 推进税制改革,着手理顺政府与企业、个人的财政关系
        (四) 调整支出结构,孕育公共财政的雏形
        二、 制度变迁的扩展分析
        (一) 主要特征分析
        (二) 变迁动因分析
    第二节 公共财政预算制度的全面建设期(1993 年至今)
        一、 制度变迁的简要背景及主要内容
        (一) 税制改革全面铺开
        (二) 分税制改革框定财政体制
        (三) 预算管理制度变迁之路开启
        二、 制度变迁的拓展分析
        (一) 主要特征分析
        (二) 变迁动因分析
第四章 英美预算制度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英国预算制度变迁及其对中国预算制度建设的启示
        一、 英国议会发展的历史路径
        (一) 议会制度的起源
        (二) 《大宪章》的产生和议会的形成
        (三) “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
        (四)“人民预算案”
        二、 英国政府预算程序及其特点
        三、 对中国预算制度改革的启示
        (一) 预算改革应根植于本国的政治文化土壤
        (二) 预算改革应是一个和平渐进的过程
        (三) 预算改革需要民主参与
        (四) 预算制度改革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
        (五) 预算制度改革需要独立的监督机制
    第二节 美国预算管理制度变迁及其对中国预算制度建设的启示
        一、 美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法律基础
        二、 美国预算管理制度的变迁过程
        (一) 分项排列预算
        (二) 绩效预算
        (三) 规划——项目预算
        (四) 零基预算
        (五) 新绩效预算
        三、 对美国预算管理制度发展的简评
        四、 对中国预算制度建设的启示
        (一)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二) 注重减少交易成本
        (三) 稳步推进预算改革
        (四) 积极推动责任政府建设
        (五) 加快完善预算法制建设
        (六) 注重提高公民对预算改革的参与度
第五章 我国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路径
    第一节 改革的目标、现存问题和约束条件
        一、 改革的目标—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二、 现存的问题
        三、 约束条件
    第二节 改革的路径与步骤
        一、 推进预算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二、 预算民主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三、 改革的步骤
    第三节 改革配套制度建设
        一、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二、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三、 实施全口径预算管理
        四、 加快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五、 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六、 深化税制改革
参考文献
后记

(6)浅论会计意识和会计角色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意识和会计角色概述
二、不同会计本质论中会计意识和会计角色的关系
    (一) 会计技术论中会计意识和会计角色定位
    (二) 会计艺术论中会计意识和会计角色定位
    (三) 会计信息论中会计意识和会计角色定位
    (四) 会计管理活动论中会计意识和会计角色定位
    (五) 会计控制论中会计意识和会计角色定位
    (六) 会计责任论中会计意识和会计角色定位
    (七) 会计产权论中会计意识和会计角色定位
三、结论

(7)对会计角色的探讨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角色的发展
    1. 传统形势下的会计角色
    2. 信息化条件下会计角色
    3. 未来会计角色
二、会计角色与会计职能和会计本质的关系
    1. 会计角色与会计职能关系的探讨
    2. 会计本质与会计角色的关系

(8)会计意识下的会计角色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会计角色的变化
    (一) 会计的记录作用
    (二) 会计是管家
    (三) 会计是“簿记”
    (四) 会计是一个“核算人”
    (五) 会计是信息人
    (六) 会计是管理人
    (七) 未来会计角色——业务伙伴

(10)我国会计制度变迁 ——从安排到规范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主题与研究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3 论文结构安排
2、市场会计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2.1 会计制度的经济涵义
    2.2 会计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2.3 会计制度的演化
3、我国传统会计制度:从复制到消亡
    3.1 计划经济体制分析:传统会计制度的经济环境考查
    3.2 传统会计制度的特征—传统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剖析
        3.2.1 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
        3.2.2 基于社会理性优先的苏联会计理论
    3.3 传统会计制度的内在矛盾
    3.4 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会计改革的要求—1978~1992 年数据实证
4、新会计制度的创新成果、作用与历史意义
    4.1 制度变迁的内驱动力与新会计制度的成功推行
    4.2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和会计制度变迁的历史意义—1993~2008 年数据实证
    4.3 新会计制度遇到的挑战与未来发展的趋势
5、会计制度变迁:推动我国会计理论与实践的飞跃
6、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制度变迁与会计角色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政府会计演化路径与法治性的研究[J]. 林开银,胡志勇. 经济研究参考, 2016(58)
  • [2]会计角色转型:会计转型的人员保障[J]. 许金叶,刘辰辰.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 2014(11)
  • [3]会计人的今天与明天[J]. 辛艳. 中国市场, 2014(30)
  • [4]基于受托责任及会计角色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D]. 毛文君. 湖南大学, 2014(04)
  • [5]中国预算制度:变迁轨迹和改革路径[D]. 娄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2)
  • [6]浅论会计意识和会计角色定位[J]. 周舒颖. 中国证券期货, 2013(03)
  • [7]对会计角色的探讨与分析[J]. 王跃芬,李铁. 商场现代化, 2013(07)
  • [8]会计意识下的会计角色定位[J]. 赵军霞. 中国证券期货, 2012(07)
  • [9]会计本质与职能新论——兼谈会计角色的演变[J]. 张邦龙,王锐,杨大帅. 财会月刊, 2010(27)
  • [10]我国会计制度变迁 ——从安排到规范的演变[D]. 张鸣鸾. 云南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制度变迁和会计角色的演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