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部2003年工作要点

地勘部2003年工作要点

一、2003年部地质勘查司工作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高梅[1](2021)在《BIM技术在市政冻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武汉市轨交联络通道工程为例》文中提出

苏循新,宋莹,赫天枢[2](2020)在《地质勘查工作中实物地质资料接收验收方法研究的必要性》文中认为实物载体所蕴含的大量地质信息正逐渐被开发和利用并成为地质信息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实物地质资料的有效保护与开发不仅节约了地质工作勘查投入成本、减少重复性勘查工作,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做好汇交实物地质资料的"接收验收"工作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实物地质资料接收工作尚缺少具体验收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因此建立以标准或技术要求为规则的工作管理体系十分必要。

黄波林,殷跃平,李滨,秦臻,张鹏[3](2020)在《三峡工程库区岩溶岸坡岩体劣化及其灾变效应》文中提出三峡工程库区175 m试验性蓄水10多年后,峡谷区岩溶岸坡水位变动带岩体劣化强烈,新生或加速形成了大量地质灾害,引起研究人员和政府的广泛关注。文章从微细观到宏观、由点到面,采用野外调查、室内试验分析了三峡库区岩溶岸坡岩体劣化及其灾变效应。野外调查显示,溶蚀岩体劣化集中发育于三峡、大宁河等干支流峡谷区域,其中以巫峡共约10 km长的岸坡最为典型。溶蚀岩体劣化机制包括以机械搬运为主的物理机制、以溶蚀/溶解为主的化学机制和以应力腐蚀断裂为主的力学机制。岩体劣化导致溶蚀岩体结构降级,岸坡局部持续形变。岩体劣化、岩溶水动力作用、岸坡形变相互促进,推动了岸坡灾变的发生。大量案例表明,岩溶岸坡岩体劣化引起灾变效应早期,破坏浅表层、岸坡不断后退。岩体劣化影响下岩溶岸坡破坏模式包括崩塌、滑移和倾倒3种主要类型。库水位长期变动导致的溶蚀岩体劣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陡岸坡灾变威胁,可能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带入新的发育阶段。本研究将为三峡库区岩溶地质灾害隐患点识别与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陈赵阳[4](2019)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陕西省行业高校历史悠久,多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后,是陕西省高等教育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当前陕西省由高等教育大省转变为高等教育强省的转型中责任重大。然而,自划转到地方,归陕西省政府主管,陕西省行业高校走过了近二十年的自主探索之路。前十年,伴随着经济调整、政策变动,陕西行业高校或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一些调整,在快速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特色淡化的问题尤为严重。虽然后十年开始,部分高校开始反思自身特色发展的问题,但是取得的成效不大。陕西行业高校亟需特色发展的理论指导,加强特色,提高质量,以满足新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本研究认为产教融合这种较为成熟的协同育人模式可为陕西行业高校的特色发展提供新思路。加之,关于行业高校的产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都比较缺乏,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理论,并力图以局部推动陕西省乃至全国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实践发展。首先,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及分层抽样法,分层抽样主要是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对陕西省九所高水平行业高校进行了分层,选取了四所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样本高校,在现状部分对其进行规划文本分析。在地方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部分,资源整合论与协同论是产教融合形成的基础理论,实践基础部分由地方行业高校劳动力供给的功能定位说起,将校企合作视为陕西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现实基础。其次,通过对四所样本高校的十三五规划文本的分析,从发展基础、发展目标、发展思路与战略以及发展内容四个维度展现各层级陕西省行业高校整体的发展现状。其中,研究内容现状部分主要依照高校的四大职能进行分类。透过发展现状可知,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除了面临经济、政策、行业产业与高等教育变动的四方挑战,还面临着定位不准导致的目标趋同、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特色淡化、办学经费短缺以及特色化文化不鲜明等问题。最后,以产教融合为视域,可将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的困顿原因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在政府层面,政策的出台缺乏连续性与合理性;第二是在高校层面,产教融合办学理念滞后且基础配套缺位·,第三是在行业层面,经济形势对专业发展方向的制约力较大;第四是在社会层面,文化传统阻碍行业高校推行产教融合的实践。相应的对策也集中在四个层面,主要呼吁政府建立并健全高等教育领域内产教融合的制度,高校推行并保障产教融合的新举措,行业组织加强与行业高校的沟通与协作,在社会上营造认可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氛围。

李炳呈[5](2018)在《美国白宫新闻秘书与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宫新闻秘书是美国总统和政府的喉舌,最初以总统私人秘书身份出现。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发声,在发展流变中不断推进政府与外界的互动沟通。在性质上,美国白宫新闻秘书具有突出的秘书属性、专业属性和专职属性,其本质是总统新闻顾问,专职负责新闻事务处理;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具有突出的官员属性、综合属性和兼职属性,其本质是政府官员,兼职担任政府新闻发言人。在职责上,新闻发布、解惑释疑和回应关切是两者的主要工作,但在“媒体沟通”和“媒体联系”,“舆论操控”和“为民发布”职责上有差异。在特征上,两者具有相似的发展特征和指向特征,但在法律保障特征和机构保障特征上又有所不同。根据比较结果笔者认为,美国白宫新闻秘书与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不同根源在于两国国情的差异,简单的“拿来主义”只会导致淮橘为枳。当然,积极意义的借鉴是必要的,通过加强素养建设、机构建设、法治建设能够促进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及其制度的发展,进一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江升[6](2014)在《国家矿山公园综合产业模式及经济发展研究 ——以北京百花山国家矿山公园为例》文中指出煤炭和蒸汽机开辟了工业文明,在给人类赐予巨额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第三次产业革命一方面把人类引领到一个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时代,另一方面又向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索取程度大大超出了自然资源的承载负荷和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如今人们开始反思并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寻找新型“系统治理”模式。生态工业园、矿山公园等产业聚合形式正产生出积极的经济效应。位于京城最西部的百花山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其资源利用早在千年以前就有“取煤于穴”的记载。百花山煤炭资源分布集中,生产优势明显。但本世纪初为了北京的碧水蓝天,政府果断关闭了以百花山为代表的京西所有煤矿。德国鲁尔区的成功改造向全世界宣告了工业遗迹的历史、文化价值,工业遗迹旅游作为企业资源再生的新模式具备了角逐新时代产业舞台的新活力。百花山矿区是北京煤炭工业的缩影,其历史人文价值已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百花山国家矿山公园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传统工业基地的影响力。本文通过分析建立百花山国家矿山公园的背景、意义及经济社会作用,阐述了项目设立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对国内外国家矿山公园的发展比较,明确了公园总体规划和产业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法规。提出“以园养园”经营观念。以公园内传统资源和新兴资源为基础制订出合理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方案。通过建立五个专业产业园的效益化经营,反哺公园管理、维护和发展,实现公园健康、永续发展目标。建立圣莲山百草园中草药种植、饮片加工、鲜药临床体验产业基地,打造百花山药业和疗养产业基地;建立百花山百果园休闲产业基地,打造百花山产业核心价值链。对百花山国家矿山公园产业基础进行了钻石模型分析,并在升级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兴产业体系;利用百花山优质、洁净的土壤和山泉、气候资源,建立百花山绿色农业产业休闲体验基地;首次提出在百花山国家矿山公园布局一个12MW煤炭地下气化联合循环发电(UCG-IGCC)项目,作为公园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实现公园整体经营目标。

蒋怀柳[7](2014)在《论高校德育校本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德育研究力图攻克的难关和始终难以解决的难点。德育理论源于德育实践并指导实践的开展,以确保德育目标的实现。近些年来,我国德育理论界通过世界关注、传统回归和现代创新,在前一种理论体系“还没有足够时间在实践中生根”就义不断创新德育新理论,在德育目标、德育本质、德育功能等诸多方面开展百家争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生活德育理论”、“生命德育理论”、“生态德育理论”、“生本德育理论”等,开始重视德育在物质、制度和理念等全方位构建,反映了德育人学研究的走向。但任何德育的理论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归实践的验证,要不然,德育始终想“一个能用健全的双腿走路的人却拄着拐杖走路”一样,只有象征意义而没有实质意义。仅仅持有德育的知识、理念和思维并不能令德育发挥作用,只会加剧社会对德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争论。德育研究要想取得新进展,需要在研究中回避两类问题,一是就理论谈理论,或者借用时髦的命题或哲学思辨直接和德育实践中的复杂现象挂钩,生搬硬套政治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另一类是仅停留于经验研究之上,缺乏科学定量分析和理论概括。这两类问题,都忽视了对德育学科中间层次的研究,没有建立起德育学的中层理论。在理论和事实结合上,缺乏内在的必要的场所,“应把一般经验升华上去,把一般原理渗透下去,在这两方面的结合上,建立这种上下之间的中层理论。”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问题意识”和“交义学科视野”,尽量回避传统研究中只关注单个学科及其发展的“体系取向”,而以德育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和着眼点,深入研究对象实际,在具体的对象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研究解决问题,同时,在大量的问题研究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研究视野。校本研究是面向“问题”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校本”概念在国外兴起,发展的原因是人们对教育领域中与工业化运动相匹配的“工具和技术理性”的批判和反思,主张回归到教育实践中。风靡全球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所提倡的社会现象“多元”形态、“之中心”、“反对同一,崇尚差异”等思想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界对“校本”理论的认识程度和运用决心,校本运动在国外教育界蓬勃发展。80年代“校本”理论传入我国并在基础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究其原因,85年我国中小学校开始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校长负责制的推行以及学校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成为“校本”进入教育研究视线的先决条件,而95年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成为校本实施的直接动因,“校本课程”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指标。从源头考察,“校本”能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发展促进了人的个性张扬,教育激发了社会对人的创造精神的高度关注,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日益扩大的张力使得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转向具体的学校实践,校本成为教育振兴的巨大实践。基础教育领域的校本理念能否为高等教育服务,能否为高校德育研究作用?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就目前看,“效果危机”正成为高校德育的严峻现实,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则进一步强化了危机,教育部16号文件中提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少数学校没有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①文件还提到,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探索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实践是德育实践和德育理论研究亟需攻克的难题,校本研究的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效果导向为高校德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为基础,着眼当前德育研究范式转换的趋势,运用德育学科交义的视野,引入和使用基础教育领域“校本研究”理念,开展德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旨在面向具体高校用学校的方法解决德育实效性问题,为学校德育实践的开展提供范式指导。论文从三个步骤分五个部分展开,三个步骤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逻辑陈述论证,即首先回答“是什么”,介绍并指出基础领域的校本研究可以为高校德育所用,也即校本研究的高校德育研究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德育校本研究进行了界定,讨论了高校德育校本研究的内涵;其次回答“怎么用”,对德育校本研究的主体和方式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基于校本研究的特征和德育实践的需要论述了方式方法实践取向的特征;第三步着重回答“使用效用”,阐述了德育校本研究对现实的推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别展开。理论层面德育校本研究推动了德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包括德育观、德育范式、德育模式及德育队伍等;实践上,论文选取了具体的学校为例,对校本研究在具体学校德育实践中的开展步骤、方式方法、表现形态及具体效果进行了现实分析。论文第一部分为绪论,阐明研究背景,表明德育校本研究的研究原因,并对研究的现状及本文的构想进行阐述。“问题即研究”,德育研究亦是如此,本章从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新环境、新情况出发,着眼于当前德育理论研究中关于德育价值观的人本转向、德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趋势,着眼于德育环境中高等学校的异质性竞争及德育工作者的专家化、职业化要求,着眼于德育对象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及德育如何发挥最大效益的问题,提出并引入基础教育领域的校本概念,开展高校德育校本研究。在引入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本研究的思路、内容、方法、难点和创新点等基本研究构想。论文第二部分为基本理论论述和概念界定,回答了德育校本研究是什么的问题。本章认为,关于校本研究在高等学校的研究和运用在目前只是刚刚破土的嫩芽,在显示其勃勃生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关校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在高校尚未达成共识,没有取得较为一致的认同,比如虽然已有研究者将校本理念引入高等教育的一些领域,但至今尚未有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领域校本研究的内涵和运用方法。研究高校德育校本研究,首先就要回答什么是德育校本研究,高校德育校本研究的内涵和属性是什么这样的基本问题。文章在深入分析校本研究概念的基础上,首次对高校德育校本研究的概念作出一个相对明确的界定,对其内涵做出揭示,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其特征,并对其进行分类,为高校德育校本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打下基础。论文第安部分主要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即德育校本研究开展的主体和基本方法。研究主体及方法的确定是开展研究的基本前提,德育校本研究的主体可从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分别界定和阐述,就目前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设置而言,学生工作部或者学生工作处是当前德育校本研究的组织实施单位,就个体而言,德育工作者范围较广,目前主要为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一线学生工作者,本章从辅导员的角度给予阐述。德育校本研究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基本遵循了校本研究的一般方式方法,但又充分结合了德育研究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校本德育研究的基本取向,即践行务实有效、倡导方法多元、尊重本土知识和关注累积渐进。本章实际上提出并论证了普遍意义或者基础教育领域的校本研究方法在高校德育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可行性及其表现的特殊性,是校本研究理论从抽象到具体的阐述。论文第四部分从理论维度回答了德育校本研究对当前德育理论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来源和论述都是基于德育范式转换的历史背景,范式研究一直是德育研究中争论的焦点问题,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德育研究者用“范式”来衡量德育发展水平。随着对德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德育研究范式也得到更深层次的研究。范式创新不是范式重建和革命,任何一种范式都是对前一种范式的继承,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新范式实际上都是对前一范式的改良,或者是前一范式的拓展。本部分从四个和德育范式密切相关的维度,阐述了德育校本研究范式对当前德育范式的历史转型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基于德育观和德育范式的决定和被决定关系,本章首先论述了德育校本研究对德育观人本化演进的进一步推进,并提出了德育校本研究下德育价值的平民化取向;从德育范式转换的角度,基于当前德育范式的人学趋势,阐述和论证了校本研究范式和德育人学范式的本质契合,德育校本研究具有人学范式的基本特征,是人学范式在具体学校中的实践范式;从推动教育管理模式变革角度,德育校本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校本德育管理,而德育管理的校本化也必然会反过来促进德育校本研究。最后,从德育校本研究的实施主体,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维度,论述了德育校本研究对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推进。论文第五部分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阐述了德育校本研究在具体学校中的运用,从实践维度回答了校本研究的实践模式和表现形态,也从侧面证实了实施效果。校本研究主张,学校中的问题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解决,要讲究问题的设计、操作的程序、成果的总结等。德育校本研究视野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般包含学校中的问题、现实中的问题、相对稳定的问题、关键问题和有能力解决的问题等。本章从校本研究“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逻辑特征,对校本研究如何在具体的学校中开展和实施进行了论述。论述以叙为主,摆案例、讲方法、论实效。如何“基于学校”,本章从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详细剖析,对学校和学生的特点、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把握,重点在发现问题。如何“为了学校”,本章从德育校本研究运行的机制体制角度开展了研究,实际上是从管理如何确保德育校本研究开展的可能性和高效性角度进行论述,列举了学校在保障德育校本研究开展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办法,从顶层设计到中层管理再到后续评价激励,全面保障德育校本研究在学校中的顺利进行。如何“在学校中”本章从校本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角度,通过对校本文化的内涵挖掘,最大限度发挥校本文化的德育资源对本校学生的德育意义。本章从整体上力图为德育校本研究展现一个具体情境,也是德育校本研究的实践案例分析。高校德育校本研究承认德育是一项复杂系统,多样性、复杂性是理解、阐释和建构校本德育的基本出发点。德育校本研究尊重和提倡德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承认德育范式的整体转型、德育观念的历史变迁、德育发生的客观规律,而不是只承认简明性、惟一性和模式化,德育校本研究的实施和完成具有不可精确控制和计算性,但它确实体现了德育从科学范式向人文范式的历史转向,这种转向表明了学校德育研究在方法论层面的进步和提升,丰富了德育理论研究的内容和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切实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康永波[8](2013)在《地质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以河南尧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地质遗迹保护和研究、地质公园体系构建等相关工作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加强地质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地质公园的科学教育功能、美学鉴赏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旅游经济功能,避免珍贵的地质遗迹遭受破坏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和环境教育意义。同时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遗迹是地球46亿年演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记录和自然遗产,许多重要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往往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过程,也是国家乃至世界级风景旅游地的资源基础。“地质公园(Geoparks)”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开展“地质公园计划”可行性研究中创立的新名词。2011年11月,河南尧山地质公园列入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名录,2012年4月获得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资格,依据国土资源部相关规定,申报单位获得资格后3年需完成地质公园建设。本文在对世界遗产、地质遗产、地质公园等相关概念辨析,梳理地质遗产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尧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分析了研究区的资源概况、保护管理概况,并将尧山与河南省内国家地质公园就资源类型和网络建设进行对比研究。依据国土资源部相关规范和要求对尧山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建设实践进行理论分析;通过游客调查问卷掌握游客感知,采用态度量表对尧山软件、硬件的24项评价因子赋分对比,得出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硬件、软件方面的不足;采用面积法测算地质公园生态环境容量和游客规模,通过态势分析法列出SWOT矩阵,针对尧山国家地质公园4类问题提出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分等级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加强科研科普凸显地质公园特色、加强地质公园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地质公园自然灾害防护举措、注重地质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地质公园周边文化遗产保护、保障地质公园建设和科研经费投入的8条建议。在最后的结论和讨论部分,提出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计划,为将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王涛[9](2011)在《完善我国矿业资本市场结构与功能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矿产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性作用日显突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增加了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矿业领域的投资机会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本文在矿业经济全球化、我国矿业资本市场空前活跃、国家大力发展商业性地质勘查的背景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真分析研究了我国矿业行业特点、矿业资本市场现状。遵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对文章进行总体构思。通过系统分析、理论阐述、案例剖析、经验推广、实践结合对矿业行业特性、资本市场的结构、资本市场的功能及如何将矿业与资本市场结合对都有了新认识。分析我国矿业资本市场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对完善我国矿业资本市场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了“两转变、五建立”近期及远期对策:“两转变”就是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维护矿业资本市场良好运行环境;转变地勘单位思想,学习借鉴“内蒙古模式”积极参与矿业资本市场,培育矿业资本市场服务中介功能。“五建立”指建立国家(区域性)矿业权交易平台,通过有形的矿业市场中介交易平台,提供广泛的矿权信息交流;建立我国商业地勘标准,实现与国际矿业资本市场接轨;建立我国独立地质师制度和地质监理制度,形成矿业资本市场诚信体系;建立矿业资本三板市场,推广天交所“矿业权OTC”模式,吸引多种资本便利的进入商业地勘领域;建立中国矿业证券化市场,最终形成我国矿业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格局,实现财富国民化,形成国家资源话语权。

张福良[10](2010)在《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要素和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矿山企业呈现“多、小、散”、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技术含量不高、环境破坏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等特征。虽然从政府层面已经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但因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利益重新调整,关系复杂,难度很大。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是集中解决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实现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的重要手段,是调整矿产开发结构、促进矿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在矿业领域贯彻落实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0年国务院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精神的具体措施。所以对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企业(包括矿山企业)并购整合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研究,梳理出整合不到位是企业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基本特征。借鉴有关并购整合理论,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论文系统分析了我国矿山企业的特点,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总结了全国正在开展的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取得的成效和遇到的问题,为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要素分析和整合绩效评价研究打好基础。根据文献综述得出的结论以及矿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难以到位的实际情况,本文对症下药,重点研究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重要影响要素、矿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形成创新:一、对影响矿山企业并购成功的矿产资源要素、矿山技术要素、矿山人才和文化要素进行了重点分析,建立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概念模型;从矿产资源角度创建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模式;论文中采用了很多翔实的最新统计数据和实例进行论证和说明。二、通过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等方法,提出了矿产资源、技术、人才和文化、环境、经济、安全、管理、社会效益等8方面因素是影响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绩效的核心要素,以此构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绩效评价模型;三、从众多整合案例中筛选出一有代表性的煤矿整合实例,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绩效评价实证研究,运用Delphi法、层次分析法(AHP)等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在验证指标体系可行性的同时,提炼了影响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绩效的关键因子;四、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论文从客观工作视角,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进行全面总结分析,提出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政策建议。

二、2003年部地质勘查司工作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部地质勘查司工作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2)地质勘查工作中实物地质资料接收验收方法研究的必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研究现状
    2.1 总体现状
        (1)第1阶段。
        (2)第2阶段。
        (3)第3阶段。
    2.2 政策法规依据
    2.3 工作现状
        2.3.1 接收保管方式
        2.3.2 基本做法
        (1)委托接收(入库接收):
        (2)现场接收验收:
3 存在问题
4 研究内容
5 结论

(3)三峡工程库区岩溶岸坡岩体劣化及其灾变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岩溶岸坡结构与岩溶水动力类型
    1.1 碳酸盐岩岸坡结构
    1.2 岩溶水动力类型
2 岩体劣化发育分布与机制
    2.1 岩体劣化发育情况
    2.2 岩体劣化机制
3 岩体劣化引起的灾变效应
    3.1 灾变机理与趋势
    3.2 岩体劣化灾变表现
4 结论及建议

(4)产教融合视域下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背景
        1. 地方行业高校的综合化发展后普遍面临同质化困境
        2. 陕西省行业高校划转到地方后未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3. 产教融合的政策背景为地方行业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4. 地方行业高校特色发展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
        1. 国外文献述评
        2. 国内文献述评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 核心概念界定
二、地方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
    (一) 地方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
        1. 整合论
        2. 协同论
    (二) 地方行业高校的功能定位与产教融合的现实基础
        1. 地方行业高校的功能定位——学位供给与劳动力供给
        2. 地方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现实基础——校企合作
三、基于十三五规划文本的陕西行业高校发展现状分析
    (一) 陕西行业高校发展基础现状
    (二) 陕西行业高校发展目标现状
    (三) 陕西行业高校发展思路与战略现状
    (四) 陕西行业高校发展内容现状
        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提升学科科研实力
        3. 增强社会服务意识
        4. 加强文化传承创新
四、行业高校特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 陕西省行业高校特色发展面临的挑战
    (二) 陕西省行业高校特色发展面临的问题
        1. 定位不准导致目标趋同化
        2. 综合化发展淡化学科特色
        3. 外延式扩张削弱专业特色
        4. 办学特色缺乏社会适应性
        5. 经费不足制约特色化发展
        6. 特色化发展的文化不鲜明
    本章小结
五、产教融合视域下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困顿之因
    (一) 政府政策出台缺乏连续性合理性
    (二) 高校办学理念滞后基础配套缺位
    (三) 行业经济形势制约专业发展方向
    (四) 社会文化传统制约产教融合实践
六、产教融合视域下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应对之策
    (一) 政府应建立健全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制度
    (二) 高校应推行产教融合新举措保障顺利落实
    (三) 行业应加强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沟通协作
    (四) 社会应形成认可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氛围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美国白宫新闻秘书与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及研究对象的选取
    第二节 研究理论、方法、目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白宫新闻秘书与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源流及发展
    第一节 白宫新闻秘书的源流及发展
    第二节 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源流及发展
第二章 白宫新闻秘书与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性质比较
    第一节 秘书属性和官员属性的比较
        一、秘书属性和官员属性的内涵
        二、新闻秘书具有突出的秘书属性
        三、政府新闻发言人具有突出的官员属性
    第二节 专业属性和综合属性的比较
        一、专业属性和综合属性的内涵
        二、白宫新闻秘书具有突出的专业属性
        三、政府新闻发言人具有突出的综合属性
    第三节 专职属性和兼职属性的比较
        一、专职属性和兼职属性的内涵
        二、白宫新闻秘书具有突出的专职属性
        三、政府新闻发言人具有突出的兼职属性
第三章 白宫新闻秘书与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比较
    第一节 相同职责
        一、信息发布
        二、解惑释疑
        三、回应关切
    第二节 不同职责
        一、“媒体沟通”职责和“媒体联系”职责的差异
        二、“舆论操控”职责和“为民发布”职责的差异
第四章 白宫新闻秘书和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特征比较
    第一节 指向特征相似
        一、政府指向的统一性
        二、结果权威的相向性
    第二节 发展特征相似
        一、过程曲折性
        二、前景发展性
    第三节 法律保障特征不同
        一、美国的信息公开法律具有完备性特征
        二、我国的信息公开法律具有发展性特征
    第四节 机构保障特征不同
        一、白宫新闻办公室
        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三、部委和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发言人机构保障情况
        四、保障机构比较
第五章 完善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建议
    第一节 加强新闻发言人素养建设,培养“参谋型”发言人
        一、“两专”提出的背景:新时代下的新闻环境
        二、专职政府新闻发言人
        三、专业政府新闻发言人
    第二节 加强新闻发言人机构建设,实现合理有效保障
    第三节 加强新闻发言人法治建设,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6)国家矿山公园综合产业模式及经济发展研究 ——以北京百花山国家矿山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际研究现状
        1.2.3 目前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目地和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地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矿山公园的产生与发展
    2.1 开发园区的发展途径
        2.1.1 开发园区发展背景
        2.1.2 开发园区发展历程
        2.1.3 开发园区发展的作用
        2.1.4 开发园区发展的主要问题
        2.1.5 开发园区发展的前景展望
    2.2 国家公园与国家矿山公园
        2.2.1 国家公园的特征和功能
        2.2.2 国家公园设立的意义和标准
        2.2.3 国外国家公园的实践
    2.3 中国的国家公园实践
        2.3.1 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
        2.3.2 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
    2.4 中国矿山公园的发展路径
第3章 矿山公园产业聚集与规划建设的相关理论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起源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3.1.3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原则基础
    3.2 总体规划理论
        3.2.1 矿山公园整体规划理论
        3.2.2 生态学理论
        3.2.3 LAC 理论
        3.2.4 科学管理理论
        3.2.5 矿山公园产业设计与布局
    3.3 循环经济理论
        3.3.1 循环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内涵
        3.3.2 国内外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与发展
    3.4 生态工业园区理论
        3.4.1 生态工业园区理论的内涵
    3.5 交易费用和工业共生理论
        3.5.1 交易费用理论
        3.5.2 共生系统中的企业交易成本
        3.5.3 共生系统的交易费用理论分析
    3.6 产业集群理论
    3.7 矿山公园和开发园区的其它应用理论
        3.7.1 非平衡发展理论
        3.7.2 增长极理论
        3.7.3 核心—外围理论
        3.7.4 空间扩散理论
        3.7.5 企业家能力理论、地区创造性理论
        3.7.6 苗床理论
第4章 矿山公园的功能分类及产业发展
    4.1 矿山公园的内涵
    4.2 矿山公园的功能
        4.2.1 推动矿山生态恢复与环境治理
        4.2.2 实现矿业遗迹保护与永续
        4.2.3 促进科学研究和教育
        4.2.4 推进矿业城镇经济转型
    4.3 矿山公园的分类
        4.3.1 矿山公园的分类依据
        4.3.2 国家矿山公园的特征分析
    4.4 矿山公园的产业发展
        4.4.1 国外矿山公园的发展
        4.4.2 国内矿山公园的发展
        4.4.3 矿山公园产业发展的主要难题
第5章 百花山国家矿山公园资源特征与市场分析
    5.1 百花山国家矿山公园资源、环境和经济状况
        5.1.1 自然环境与地理地貌
        5.1.2 百花山社会经济概况
        5.1.3 百花山产业转型之路
    5.2 百花山国家矿山公园基础规划条件
        5.2.1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规划
        5.2.2 北京市房山区规划
        5.2.3 房山区史家营乡规划
    5.3 百花山国家矿山公园资源评价
        5.3.1 百花山自然景观资源条件
        5.3.2 百花山人文景观资源条件
        5.3.3 百花山矿业遗迹资源等级划分及评价
    5.4 百花山国家矿山公园环境评价
        5.4.1 百花山公园区域地质环境
        5.4.2 百花山公园区域生态环境
        5.4.3 百花山公园基础设施条件
        5.4.4 百花山公园旅游市场条件
        5.4.5 百花山公园开发建设条件评价
第6章 百花山国家矿山公园产业布局
    6.1 百花山国家矿山公园总体规划
        6.1.1 总体规划依据
        6.1.2 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
        6.1.3 规划与价值理念
        6.1.4 百花山国家矿山公园总体发展目标
    6.2 百花山国家矿山公园总体产业布局
        6.2.1 总体产业布局的规划原则
        6.2.2 矿山公园结构布局和功能分区
        6.2.3 公园典型景观规划
    6.3 矿山公园旅游产业规划
        6.3.1 百花山矿山博物馆规划
        6.3.2 矿山公园旅游产业结构规划
        6.3.3 矿山公园综合服务产业
    6.4 百花山国家矿山公园核心竞争力钻石模型分析
        6.4.1 生产要素分析
        6.4.2 需求条件
        6.4.3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6.4.4 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况
        6.4.5 机会因素
        6.4.6 政府因素
第7章 建立百花山生态旅游、绿色农业和气化煤电新兴产业体系
    7.1 建立百花山、百草园、百果园生态旅游产业基地
        7.1.1 漫山遍野百花山观光圣地
        7.1.2 西游神农百草园康复疗养仙境
        7.1.3 极乐须弥百果园休闲体验世界
    7.2 建立绿色农业休闲体验产业基地
    7.3 建立煤炭地下气化联合循环发电(UCG-IGCC)产业基地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论高校德育校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选题来源和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校本研究的研究
        1.2.2 校本研究在高校的应用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德育校本研究的概念及内涵
    §2.1 校本及校本研究
        2.1.1 校本
        2.1.2 校本研究
    §2.2 相关概念比较
        2.2.1 院校研究
        2.2.2 特色研究
    §2.3 德育校本研究
        2.3.1 德育校本研究的内涵
        2.3.2 德育校本研究的属性
第三章 德育校本研究的主体及方法
    §3.1 德育校本研究的主体
        3.1.1 学生德育管理部门
        3.1.2 学生德育工作者
    §3.2 德育校本研究的方式方法
        3.2.1 基本方式
        3.2.2 基本方法
    §3.3 研究方法的特征和取向
        3.3.1 基本特征
        3.3.2 实践取向
第四章 德育校本研究推动德育理论发展
    §4.1 推动德育观的演进
        4.1.1 德育观决定德育范式
        4.1.2 德育观的演变
        4.1.3 校本德育观
    §4.2 推动德育范式的转型
        4.2.1 德育范式的内涵
        4.2.2 德育范式的转换
        4.2.3 校本研究范式
    §4.3 推动德育管理模式变革
        4.3.1 政本管理模式
        4.3.2 校本管理模式
        4.3.3 校本研究促进校本管理
    §4.4 推动德育队伍专业化
        4.4.1 整体专业化
        4.4.2 个体专业化
        4.4.3 校本研究促进专业化建设
第五章 德育校本研究推进德育实践发展—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
    §5.1 德育校本研究的对象分析
        5.1.1 学校分析
        5.1.2 学校发展评价
        5.1.3 学生分析
        5.1.4 学生社会评价
    §5.2 德育校本研究的机制建立
        5.2.1 校本德育顶层设计
        5.2.2 校本德育管理
        5.2.3 校本德育评价
    §5.3 德育校本研究的资源建设
        5.3.1 校本资源的开发
        5.3.2 校本资源的利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附件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问卷
附件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问卷
附件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辅导员职业状况调查问卷

(8)地质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以河南尧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世界遗产、地质遗产、地质公园等相关概念辨析
    2.1 世界遗产
        2.1.1 世界遗产概述
        2.1.2 国家遗产概述
    2.2 自然保护区
    2.3 风景名胜区
    2.4 森林公园
    2.5 地质遗产
    2.6 地质公园
    2.7 世界遗产、地质遗产和地质公园的关系
第三章 地质遗产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3.1 地质遗产国外研究述评
    3.2 地质遗产国内研究述评
        3.2.1 国内地质公园研究现状
第四章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及对比研究
    4.1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4.1.1 地质背景概况
        4.1.2 自然地理概况
        4.1.3 生物资源概况
        4.1.4 经济地理概况
        4.1.5 历史人文资源状况
    4.2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保护与建设发展概述
        4.2.1 保护开发史
        4.2.2 地质公园管理概况
    4.3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科学研究概况
    4.4 河南省地质遗产对比研究
        4.4.1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
        4.4.2 省内国家地质公园对比研究
第五章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研究
    5.1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的重要性
    5.2 制定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5.2.1 规划编制原则
        5.2.2 规划编制的依据和规范
        5.2.3 规划编制工作要点
    5.3 开展国家地质公园建设
        5.3.1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建设
        5.3.2 地质公园标示系统建设
        5.3.3 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
    5.4 地质公园科研科普功能建设
    5.5 地质公园服务属地经济发展能力建设
第六章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游客特征与感知研究
    6.1 调查前的准备
    6.2 有效资料
    6.3 问卷调查
    6.4 地质公园游客调查问卷分析
    6.5 游客对地质公园感知分析
        6.5.1 尧山软件、硬件因子赋分评价
        6.5.2 九个争议观点赋分评价
    6.6 尧山旅游企业调查
第七章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
    7.1 地质遗产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7.1.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7.2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环境容量和游客规模测算
        7.2.1 生态环境容量
        7.2.2 游客容量
    7.3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保护与开发的态势分析
        7.3.1 优势(Strength)分析
        7.3.2 劣势(Weakness)分析
        7.3.3 机遇(Opportunity)分析
        7.3.4 威胁(Threat)分析
    7.4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存在的问题
        7.4.1 硬件设施方面
        7.4.2 软件设施方面
        7.4.3 人为因素方面
        7.4.4 自然因素方面
    7.5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建议
        7.5.1 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
        7.5.2 分等级保护地质遗迹资源
        7.5.3 加强科研科普凸显地质公园特色
        7.5.4 加强尧山国家地质公园信息系统建设
        7.5.5 做好地质公园自然灾害防护举措
        7.5.6 注重地质公园生态环境保护
        7.5.7 注重地质公园周边文化遗产保护
        7.5.8 保障地质公园建设及科研经费投入
第八章 结论和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局限性
    8.3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1 尧山游客调查问卷
附录 2 尧山旅游企业调查问卷
附录 3 世界地质公园申请评估表
附录 4 建议的国家地质公园评审表
附录 5 平顶山地区文化资源清单
附录 6 国家地质公园考核表
附录 7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评分表
附录 8 地质遗迹类型划分表

(9)完善我国矿业资本市场结构与功能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矿业资本市场理论研究
        1.2.2 国外矿业资本市场发展研究
    1.3 相关概念、理论
        1.3.1 矿业勘查特性
        1.3.2 资本市场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1.3.3 我国矿业资本市场相关概念与理论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简述
        1.4.2 技术路线
        1.4.3 预期成果
第2章 国外矿业资本市场经验与启示
    2.1 国外矿业管理概述
        2.1.1 国外矿业管理体制
        2.1.2 国外矿业资本市场融资模式
    2.2 加拿大矿业资本市场简介
        2.2.1 加拿大的矿业管理体制
        2.2.2 加拿大多层级矿业资本市场融资模式
    2.3 澳大利亚矿业资本市场简介
        2.3.1 澳大利亚矿业管理体制
        2.3.2 澳大利亚全程性矿业资本市场融资模式
    2.4 国外矿业资本市场的经验与启示小结
        2.4.1 矿权权属清晰
        2.4.2 矿权易于获取
        2.4.3 勘查投资商业化
        2.4.4 完善的矿业资本市场监管与服务体系
        2.4.5 顺畅的资本进入-退出渠道
第3章 我国矿业资本市场结构与功能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矿业资本市场资本主体
        3.1.1 中央地勘基金
        3.1.2 矿业私募基金
        3.1.3 矿业风险投资公司
        3.1.4 民间个人资本
        3.1.5 银行贷款
        3.1.6 矿业公司上市融资
    3.2 我国矿业资本市场矿业权
        3.2.1 探矿权权数量庞大,矿业资本承载力强
        3.2.2 潜在探矿权存量丰富,潜在矿业资本需求巨大
    3.3 我国矿业中介服务机构现状分析—矿业权交易平台
    3.4 我国矿业资本市场结构与功能小结
第4章 我国矿业资本市场结构与功能存在的问题
    4.1 政府职能定位不清
    4.2 地勘单位仍不能担当市场主体
    4.3 矿业中介机构发育不良,商业地勘体制缺失
    4.4 缺乏统一有形矿业权交易机构
第5章 完善我国矿业资本市场结构与功能的对策
    5.1 转变政府职能定位,建立和维护矿业资本市场良好运行环境
    5.2 转变地勘单位思想,积极参与矿业资本市场
    5.3 建立国家(区域性)矿业权交易平台,完善服务功能
    5.4 建立我国商业性地质勘查标准,与国际矿业资本市场接轨
    5.5 建立独立地质师和地质监理制度,加强中介技术服务建设
    5.6 建立矿业资本市场三板市场,广泛吸引多种资本
    5.7 建立风险勘查证券市场,完善矿业资本退出机制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要素和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目的和意义
        1.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并购、整合
        1.2.2 并购后整合
        1.2.3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
        1.2.4 整合要素
        1.2.5 整合模式
        1.2.6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绩效
    1.3 研究现状及综述
        1.3.1 国内外企业并购整合概况
        1.3.2 并购整合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理论基础
    2.1 顶层设计理念
    2.2 效率理论
    2.3 可耗竭资源的最优耗竭理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6 科学发展观理论
    2.7 矿业权相关者利益分析
    2.8 具有中国特色的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思路
第3章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现状
    3.1 矿山企业的特点
    3.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概述
        3.2.1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3.2.2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不足
    3.3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现状
        3.3.1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政策和调研情况
        3.3.2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取得的成效
        3.3.3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存在的问题
    3.4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基本特征
第4章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要素探究
    4.1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4.2 矿产资源要素整合
        4.2.1 我国矿产资源自然禀赋状况
        4.2.2 矿产资源要素整合要点
    4.3 技术要素整合
        4.3.1 整合实施方案科学合理规范
        4.3.2 专家指导组负责整合技术层面工作
        4.3.3 技术要素整合的原则
        4.3.4 技术要素整合要点
        4.3.5 技术要素整合程序
        4.3.6 技术要素整合实例
    4.4 人才和文化要素整合
        4.4.1 矿山人才要素整合
        4.4.2 矿山企业文化要素整合
第5章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5.1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标
    5.2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3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5.4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5.5 AHP 在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5.5.1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绩效评价指标的识别
        5.5.2 评价指标的筛选
        5.5.3 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
        5.5.4 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5.5.5 构建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
第6章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6.1 选定评价对象
        6.1.1 内蒙古伊泰宝山矿区整合概况
        6.1.2 内蒙古伊泰宝山矿区整合后的矿山有关要素情况
    6.2 运用AHP 建立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权重
    6.3 评价指标度量基准的确定
        6.3.1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绩效评价指标度量基准的选取
        6.3.2 确定评价标准
    6.4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绩效评价
        6.4.1 确定权重
        6.4.2 评价及形成评价结果
第7章 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政策建议
    7.1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要因地制宜
    7.2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纳入“一张图”管理
    7.3 建立从源头上防止矿山布局不合理的长效机制
    7.4 减少整合工作中的行政行为
    7.5 注重矿山人才和文化等多要素整合
    7.6 采取多种手段和模式推进整合工作
    7.7 完善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法规政策和制度建设
第8章 结束语
    8.1 基本结论
    8.2 创新点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1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影响因素排序调查问卷
附录2 影响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效果要素调查问卷
附录3 伊泰集团宝山煤矿资源整合技改调查问卷
附录4 论文作者工作简历

四、2003年部地质勘查司工作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BIM技术在市政冻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武汉市轨交联络通道工程为例[D]. 高梅.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地质勘查工作中实物地质资料接收验收方法研究的必要性[J]. 苏循新,宋莹,赫天枢. 世界有色金属, 2020(24)
  • [3]三峡工程库区岩溶岸坡岩体劣化及其灾变效应[J]. 黄波林,殷跃平,李滨,秦臻,张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0(04)
  • [4]产教融合视域下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研究[D]. 陈赵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5]美国白宫新闻秘书与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比较研究[D]. 李炳呈. 暨南大学, 2018(12)
  • [6]国家矿山公园综合产业模式及经济发展研究 ——以北京百花山国家矿山公园为例[D]. 江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9)
  • [7]论高校德育校本研究[D]. 蒋怀柳.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2)
  • [8]地质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以河南尧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D]. 康永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0)
  • [9]完善我国矿业资本市场结构与功能的对策研究[D]. 王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8)
  • [10]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要素和绩效研究[D]. 张福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5)

标签:;  ;  ;  ;  ;  

地勘部2003年工作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