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传承历史文脉,诠释绿色文明

徐家汇传承历史文脉,诠释绿色文明

一、徐家汇传承历史文脉演绎绿色文明(论文文献综述)

高杰[1](2021)在《碰撞与融合:“红色皋城”六安城市文化形象的多元言说》文中认为

文怡[2](2014)在《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人性化提质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公共景观设施在多方面提供给人便利,如交通、教育、商业空间、办公、生活、体育、宗教、行政、文化和娱乐等方面,而公共景观设施的种类和数量必将随着社会的物质发展和人们精神层面的丰富而越来越多。城市中的公园景观设施是“城市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及改善城市面貌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随着社会的物质发展和人们精神层面的丰富,景观设施的种类和数量必将越来越多,设计也将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以城市公园景观设施设计为切入点,运用现状调查、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针对现状存在的设施数量不足、功能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进行改造性设计。通过对人性化设计理念及行为学理论的研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功案例,营造出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符合地域特色、彰显人文关怀、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的人性化城市公园景观设施。以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为理论基础,对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由深圳湾公园景观设计现状入手,从符合人体工程学、可持续发展、满足功能性、艺术性为原则展开研究,以纽约中央公园为类比对象,总结出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的设计原则。发现了景观设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包括景观设施设置不合理,景观设施配置不到位,景观设施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缺乏地域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无障碍设计缺乏对特殊人群关爱等。对此提出了从设计方法到具体设施设计表达的解决方案,以完善使用功能,营造和谐空间;文化展示,突显场所精神;关怀弱势群体,设计以人为本三个大方向提出了解决对策,制定出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的设计方法,以此来指导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设计的实践,达到解决景观设施不足,改善设计不合理的现状。从而使深圳湾公园更符合居民娱乐、休闲的需求,也更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提升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城市风貌,充分展现“人性化”的深层次涵义。

蔡鹏飞[3](2012)在《城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调查与评价研究 ——以沪杭两市五个公园为例》文中提出利用景观设计的途径,建设城市后工业公园是恢复工业废弃地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植物景观是城市后工业公园最重要景观元素之一,但对于这类植物景观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为了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有必要对城市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进行研究。围绕此目的,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展开研究:一是,从理论上对城市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概括城市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的类型和设计营造的主要相关理论。二是,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三是,以沪杭五个城市后工业公园为研究实体,调查并分析其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景观特性和群落配置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AHP层次分析方法,建立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对其植物景观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五个城市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均处于良好水平,但也有些不足之处。四是,论文对城市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的调查与评价结果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城市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建设中有益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城市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同时对今后城市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的建设作出了展望。经过分析与探讨论文得出了以下结论:沪杭城市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呈现出两个良好的特点。一是能较多地运用乡土植物,构建植物群落;二是开始注重与地域及传统景观的融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一些项目的植物景观尚处于模仿阶段,并未形成自己的特色;二是,有些公园的植物景观过于注重视觉效果而流于形式;三是植物景观施工技术与管理维护水平有待提高;四是,从纯生态和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后工业公园中植物景观与优秀的传统公园绿地还有一定的差距。针对上述问题,论文认为要在城市后工业植物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中回归到后工业景观改善生态和传承文化的根本目的上来——在充分理解场地的历史文化信息,挖掘地域自然与人工植物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设计与营造理论体系,同时通过多种手段提高植物景观施工水准,营造出独具特色的优秀植物景观。

王俊杰[4](2011)在《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方法初探 ——以宣城市梅溪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公园是一种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文体、科普及健身等活动,并向全社会开放,有较为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其理论与实践研究皆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发展的背后仍有诸多问题,比如同质化现象严重、设计手法单一、缺乏创新精神等。本文着重研究城市公园设计中所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当侧重的领域,从而在这一领域内健全、完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论文从城市公园的概念界定开始探讨,研究了中外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发展相关的重要理论;从规划和细部层面上分析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探讨了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论文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基本原则为依据,从设计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分别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并着重从城市公园系统规划和城市公园细部设计两方面入手,归纳总结出一类适合我国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方法,以期今后对我国城市公园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促进城市公共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以研究生期间所参与的实际工程项目——安徽宣城梅溪公园景观设计设计为例,对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方法进行实践性的研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徐倩[5](2010)在《“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的山地城市公园改造设计 ——以重庆沙坪公园改造为例》文中认为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也是展现人们精神文明生活的窗口。公园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经历着产生、发展、成熟、衰退、复兴、再衰退、再复兴的螺旋上升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公园景观在快速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出现的发展停滞,公园设施老化、功能布局杂乱、落后于时代等问题越发凸显,而市民由于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比以往更加渴望亲近自然,对公园等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如何协调城市公园传统的景观风貌与现代城市生活需求之间的平衡,使之重新焕发活力,已成为城市公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城市公园在我国有着较大的分布规模。以重庆为代表的山地城市大多依山而建,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决定了山地城市公园特殊的景观风貌与空间格局。山地公园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出现上述的困境外,还面临着原有山地景观破坏严重,山地景观特色丧失等特殊性问题。当前,我国对城市公园的改造在理念及实践上都存在着不足,对山地公园改造的研究更是欠缺,因此研究山地城市公园的改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重庆市典型山地公园为研究对象,总结山地城市公园面临的困境和改造过程中的误区,结合城市规划、生态学、山地城市学、风景园林学、行为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以“有机更新”理论为指导,借鉴其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形成的理念与方法,应用于山地城市公园的改造与更新中,探讨山地城市公园改造的原则、策略和步骤。即要在尊重场地原有良好资源、历史文脉、特色文化、场所精神的基础上,以发展求保护,从现状出发,根据山地公园的特殊性要求,因地制宜的制定各种阶段性改造方案,贯彻整体性、参与性、保护性、渐进性、人文性等基本原则,运用更加精确的环境艺术语言去创造适合当代公园发展的艺术景观和人文景观,推动公园自身更新与发展,改变公园景观面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生态格局,为城市居民提供全新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立起审美意义与生态意义和谐、时代性与历史性共生的山地城市公园。最后,通过对重庆沙坪公园改造设计的个案研究,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改造设计方法。

吴鹏[6](2009)在《城市公园改造中文化的延续 ——以南昌市人民公园改造项目为例》文中提出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载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城市公园由于设施陈旧、布局杂乱等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产生了老化的现象。随着新形势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型城市公园的建设以及审美标准和方式的改变,我国城市公园面临着重大挑战。如何达到公园的传统景观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需求之间的平衡,充分挖掘城市公园的潜力,使之重新焕发活力,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城市绿地系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是公园的灵魂,而在很多公园改造中对于文化的保护和延续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产生了很多有其形无其神的作品。通过总结和论述,论者认为,公园改造中文化的保护延续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清楚的表达个性,二、充分的体现地域特色,三、保留、挖掘及在现公园历史传统文化要素,四、对“意境”的表达和从新理解,五、挖掘和发挥城市及城市公园记忆。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城市公园的起源及发展概况,介绍了一些城市公园改造的方法,以及相关文化延续的理论,总结了我国旧公园改造的思路及基本原则,并归纳了我国旧公园改造的步骤和方法。认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公园改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结合南昌市人民公园改造的案例,分析了在改造过程如何更好的保护和延续文化,并对保护和延续文化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以期能为今后城市公园改造以及更好的保护和延续城市文化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裘鸿菲[7](2009)在《中国综合公园的改造与更新研究》文中提出综合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重功能。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一方面,社会发展对综合公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原有综合公园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问题凸显,已难于满足现代新型社会大众生活及审美的要求。如何协调综合公园传统景观与现代城市生活变化之间的平衡,已成为传统综合公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这些传统的公园如果采取简单的“拆旧建新”的方法,势必带来巨大的物质浪费,导致传统文化资源的缺失。因此,探讨在新形势下的综合公园改造与更新的策略与方法已迫在眉睫。鉴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综合公园改造与更新的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归纳总结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公园改造与更新的理论与方法,使综合公园重新焕发活力,为城市居民提供新型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使综合公园的发展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本文通过对北京、上海、武汉、杭州等城市的综合公园发展与更新的典型案例的实地调查,综合运用分析比较法和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借鉴相关领域的理论以及国内现代综合公园发展与更新的成功范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和探讨了我国综合公园改造与更新的策略、手段、方法与途径。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梳理了城市公园的发展脉络,简述了我国综合公园的发展的四个阶段,提出了我国综合公园从封闭到开放,从静态、观赏到动态、参与,从单一到多元的变迁特征;然后分析了我国综合公园现阶段发展中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析了综合公园在发展过程中政策与法规、经济技术、社会生活的影响,指出了综合公园改造与更新的必要性;随后分析了现阶段综合公园改造与更新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指出了研究综合公园改造与更新的手段与方法的紧迫性。第二,借鉴相关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有机更新、场所和文脉、人本主义、生态设计、场地使用后评价等理论,为综合公园的发展与更新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借鉴现代城市公园的优秀范例,提出了综合公园改造与更新的目标及方向,既要保存历史内涵,又要体现时代特征。并提出了整体性、保护性、地域特色、以人为本、生态性、时代性等六条基本原则,为综合公园的发展与更新指明了目标和方向。第三,结合典型实例,首先归纳了综合公园改造与更新一般类型和方法,然后分析、探讨了综合公园改造与更新设计的手段与方法。从宏观上分析、探讨了综合公园与城市关系的整合以及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从微观上探讨了综合公园地形、水体、道路和场地、植物、建筑及设施等景观要素的更新。第四,归纳总结了我国综合公园有机更新实现的途径。总结了综合公园有机更新设计步骤,探讨了有机更新的主要设计倾向,然后提出了实施操作的几点建议。第五,综合运用上述所得出的改造与更新的原则、手段和方法对北京青年湖公园、上海蓬莱公园和武汉解放公园的改造设计实例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最后,全面归纳总结了我国综合公园发展的主要特征和问题,以及综合公园改造与更新的策略、手段、方法及途径,以期为今后综合公园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改造思路与方法,促进我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田逢军[8](2005)在《城市游憩导向的上海公园绿地深度开发》文中研究指明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高度看,在近年来上海城市绿化超常规发展的进程中,公园绿地开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理论上,从整个城市地域范围来研究公园绿地和游憩,是一个较少被考虑到的框架,这一领域里,尤其需要应用性的研究;实践中,许多公园绿地的开发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认识和实践水平:基本上以单一化的景观、生态为主,公园绿地深层次的社会文化价值还挖掘不够,综合效益发挥不充分。因此,在对上海公园绿地发展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游憩和公园绿地开发的相关理论对公园绿地开发的实践加以指导,提出合理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上海公园绿地的特点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深度开发的角度,将公园绿地开发纳入到城市游憩的整体框架中,探讨了公园绿地在整个城市地域范围内的整体开发,与城市不同地域间其他功能相融合的综合开发,生态、景观基础上的情景规划与体验设计及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对其它城市的游憩发展与公园绿地开

陈奕,刘天池[9](2003)在《徐家汇传承历史文脉演绎绿色文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徐家汇传承历史文脉演绎绿色文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徐家汇传承历史文脉演绎绿色文明(论文提纲范文)

(2)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人性化提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城市公园景观设施的理论基础
    2.1 城市公园景观设施基础研究综述
        2.1.1 城市公园景观设施概述
        2.1.2 景观设施与城市的关系
        2.1.3 景观设施与人的关系
    2.2 人性化设计概述
        2.2.1 概念解析
        2.2.3 人性化相关理论
        2.2.4 无障碍设计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人性化设计现状分析
    3.1 选取深圳湾公园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3.2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与深圳湾公园的异同
        3.2.1 相同点
        3.2.2 不同点
    3.3 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人性化设计现状
    3.4 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人性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4.1 景观设施设置不合理
        3.4.2 景观设施配置不到位
        3.4.3 景观设施不符合人体工程学
        3.4.4 缺乏地域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3.4.5 无障碍设计缺乏对特殊人群的关爱
    3.5 调研总结
4 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人性化设计的原则及方法
    4.1 设计原则
        4.1.1 完善使用功能,营造和谐空间
        4.1.2 文化展示,突显场所精神
        4.1.3 关怀弱势群体,设计以人为本
    4.2 设计目标
        4.2.1 打造宜人环境
        4.2.2 满足使用者的需要
        4.2.3 方便保养与维护
5 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提质设计实践
    5.1 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设计方法
        5.1.1 设计前期
        5.1.2 设计中期
        5.1.3 设计后期
    5.2 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提质设计表达
        5.2.1 座具的设计
        5.2.2 凉亭、棚架、栏杆设施设计
        5.2.3 卫生设施设计
        5.2.4 娱乐设施的设计
        5.2.5 无障碍设计体现
        5.2.6 导引系统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人们对公共景观设施需求调研
致谢

(3)城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调查与评价研究 ——以沪杭两市五个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主要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技术路线
    1.3 研究目标和创新点
    1.4 城市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相关概念
        1.4.1 后工业社会
        1.4.2 城市工业废弃地
        1.4.3 后工业景观与后工业景观设计
        1.4.4 城市后工业公园
        1.4.5 植物景观与后工业植物景观设计
    1.5 相关理论基础
        1.5.1 生态学理论
        1.5.2 美学理论
        1.5.3 环境心理学理论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6.1 国外研究进展
        1.6.2 国内研究进展
第二章:城市后工业公园实例介绍及植物景观分析
    2.1 萌芽期的城市后工业公园(19 世纪末以来至 1950 年代)
    2.2 探索期的城市后工业公园(1960-1979 年代)
    2.3 发展期的城市后工业公园(1980-1990 年代)
    2.4 成熟期的城市后工业公园(1990-1999 年代)
    2.5 普及发展期的城市后工业公园(2000 年代以来)
第三章:沪杭城市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调查分析
    3.1 样地概况及植物景观分析
        3.1.1 世博公园
        3.1.2 上海后工业生态景观公园
        3.1.3 白莲泾公园
        3.1.4 浙窑公园
        3.1.5 LOFT 文化公园
    3.2 样地植物群落调查
        3.2.1 样地选择与设置
        3.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3.3 样地植物群落分析
        3.3.1 物种组成分析
        3.3.2 植物景观特性分析
        3.3.3 植物群落配置分析
第四章:基于 AHP 法的城市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评价
    4.1 层次分析法
    4.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2.1 指标选择原则
        4.2.2 指标体系构成
    4.3 确定指标权重
        4.3.1 构造指标递阶层次模型
        4.3.2 构造一对比较判断矩阵
        4.3.3 计算指标权重
        4.3.4 结果与分析
    4.4 指标赋值
    4.5 确定综合评价指数
    4.6 结果与分析
        4.6.1 各样地植物景观质量分析
        4.6.2 不同类型群落植物景观质量分析
        4.6.3 不同区域植物景观质量分析
        4.6.4 不同公园植物景观质量分析
第五章: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不同阶段城市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特征
        5.1.2 沪杭五个城市后工业公园样地群落特征
        5.1.3 沪杭城市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质量
    5.2 讨论
        5.2.1 沪杭城市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现状优缺点及建议
        5.2.2 前景与展望
        5.2.3 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城市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 2 样地植物景观质量评价调查问卷(定性指标)
    附录 3 样地植物名录及景观特性表
    附录 4 图片索引
    附录 5 样地照片
个人简历
致谢

(4)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方法初探 ——以宣城市梅溪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公园已成为人居生活环境建设的重点
        1.1.2 社会发展对城市公园提出了更高要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分类归纳法
        1.4.4 案例分析法
2 城市公园概述
    2.1 城市公园的概念
    2.2 城市公园的分类
        2.2.1 日本城市公园分类系统
        2.2.2 德国城市公园分类系统
        2.2.3 美国城市公园分类系统
        2.2.4 我国城市公园分类系统
    2.3 城市公园的功能与作用
        2.3.1 城市公园的社会文化功能
        2.3.2 城市公园的经济功能
        2.3.3 城市公园的环境功能
    2.4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2.4.1 景观的概念
        2.4.2 景观设计
        2.4.3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3 城市公园发展历程及景观特征
    3.1 城市公园的起源
    3.2 国外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
    3.3 国内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
        3.3.1 新中国成立前发展历程
        3.3.2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
4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相关理论及发展方向
    4.1 相关理论借鉴
        4.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4.1.2 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理论
        4.1.3 场所精神和文脉主义
        4.1.4 景观生态理论
        4.1.5 有关城市发展理论
        4.1.6 场地使用状况评价(POE)理论
    4.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5 我国城市公园设计现状及趋势分析
    5.1 我国公园景观设计现状分析
        5.1.1 城市公园系统规划层面
        5.1.2 城市公园景观细部层面
    5.2 我国城市公园发展趋势分析
        5.2.1 城市公园系统网络化发展
        5.2.2 城市公园与城市建设一体化
        5.2.3 传统文化要素的表达与应用
        5.2.4 城市公园景观多元化的趋势
        5.2.5 城市公园建设类型的转变
6 城市公园设计方法研究
    6.1 城市公园的设计基本原则
        6.1.1 整体性原则
        6.1.2 地域特色原则
        6.1.3 生态型原则
        6.1.4 保护性原则
        6.1.5 以人为本原则
        6.1.6 时代性原则
        6.1.7 生态美学原则
    6.2 设计前期准备
        6.2.1 基地选址原则
        6.2.2 场地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6.2.3 城市公园项目规模及容量确定
    6.3 城市公园总体规划
        6.3.1 总体规划的意义
        6.3.2 公园的主题和设计理念
        6.3.3 公园功能分区规划
        6.3.4 公园景区景点规划
        6.3.5 公园地形设计
        6.3.6 公园水系规划
        6.3.7 公园园路规划
        6.3.8 公园植物规划
    6.4 城市公园细部设计
        6.4.1 公园出入口设计
        6.4.2 园林建筑、小品设计
        6.4.3 广场及铺装设计
        6.4.4 标识系统设计
        6.4.5 无障碍设计
    6.5 后期工作
        6.5.1 设计公示与公共参与
        6.5.2 使用后评估
        6.5.3 安全与维护
7 实例研究——安徽宣城市梅溪公园景观设计
    7.1 项目设计任务书设计
        7.1.1 规划范围
        7.1.2 规划依据
        7.1.3 规划目标
        7.1.4 技术路线和方法
    7.2 宣城城市简介
        7.2.1 地理位置
        7.2.2 自然条件和城市用地评价
        7.2.3 城市社会经济
        7.2.4 宣城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7.3 梅溪公园场地现状条件概况
        7.3.1 现状自然条件
        7.3.2 现状人文条件
    7.4 设计原则及规划思路
        7.4.1 设计原则
        7.4.2 规划思路
        7.4.3 规划布局及特点
    7.5 梅溪公园单项规划
        7.5.1 梅溪公园规划总平面图、鸟瞰效果图
        7.5.2 梅溪公园功能分区规划图
        7.5.3 梅溪公园交通规划
        7.5.4 梅溪公园视觉规划分析图
        7.5.5 梅溪公园竖向规划设计
        7.5.6 梅溪公园文化展示规划图
        7.5.7 梅溪公园植物种植规划
        7.5.8 梅溪公园夜景规划
    7.6 细部景观节点设计
        7.6.1 入口广场
        7.6.2 数字大道
        7.6.3 天文广场
        7.6.4 都官墓
        7.6.5 梅花展示园
        7.5.6 阳光草坡
        7.6.7 梅湖
        7.6.8 宝章阁
        7.6.9 梅氏文化博物馆
        7.6.10 梅溪
        7.6.11 花鸟市场
    7.7 梅溪公园公共设施设计
        7.7.1 垃圾中转
        7.7.2 公共厕所
        7.7.3 餐饮服务
        7.7.4 购物
        7.7.5 标识系统
        7.7.6 防灾规划
        7.7.7 室外家具
        7.7.8 艺术小品
8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实践项目
致谢

(5)“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的山地城市公园改造设计 ——以重庆沙坪公园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市民需求的变化
        1.1.2 公园性质的变化
        1.1.3 城市公园自身的"老化"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山地城市公园的概念
        2.1.1 城市公园
        2.1.2 山地城市公园
    2.2 "有机更新"理论的阐释
        2.2.1 有机思想的渊源
        2.2.2 "有机更新"理论的提出
        2.2.3 "有机更新"理论的含义
        2.2.4 有机更新的基本原则
        2.2.5 有机更新的规划设计方法
第3章 山地城市公园面临的困境和改造中的误区
    3.1 山地城市公园所面临的困境
        3.1.1 公园与城市融合度低
        3.1.2 公园功能落后于时代要求
        3.1.3 公园整体景观风貌衰败破旧
    3.2 山地城市公园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景观风格混乱
        3.2.2 缺乏长远规划
        3.2.3 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
        3.2.4 公园文脉保护意识淡薄
第4章 有机更新理论在山地城市公园改造中的应用
    4.1 理论上的依据
        4.1.1 可持续发展模式
        4.1.2 以发展求保护,有引导的走向新的有机秩序
    4.2 模式上的借鉴
        4.2.1 整体改造
        4.2.2 局部改造
        4.2.3 扩建
        4.2.4 保护与管理维护
    4.3 原则上的贯彻
        4.3.1 生态优先的原则
        4.3.2 以人为本的原则
        4.3.3 有机整体性原则
        4.3.4 保护性原则
        4.3.5 循序渐进的原则
    4.4 目标的确定
        4.4.1 时代性与历史性的共生
        4.4.2 多种效益的有机统一
    4.5 方法上的变革
        4.5.1 基于城市宏观系统上的优化
        4.5.2 边界灰化——促进公园与城市有机融合
        4.5.3 公园整体结构体系的完善
        4.5.4 山地城市公园景观要素的改造与更新
        4.5.5 公园个性的打造
        4.5.6 公园各类设施的改造与更新
        4.5.7 公园管理政策与机制的更新
    4.6 改造步骤的探讨
        4.6.1 改造前期资料收集与分析阶段
        4.6.2 公园景观现状分析及使用后评价阶段
        4.6.3 方案设计阶段
        4.6.4 改造后评估
第5章 实例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公园改造为例
    5.1 沙坪公园概况
        5.1.1 区位环境
        5.1.2 自然地理条件
        5.1.3 历史沿革
    5.2 公园现状分析和使用后评价
        5.2.1 使用人群调查分析
        5.2.2 公园用地分析
        5.2.3 公园景观体系分析
        5.2.4 公园文化定位分析
        5.2.5 公园现有建筑分析
        5.2.6 公园水环境分析
        5.2.7 公园植物景观分析
        5.2.8 综合评价
    5.3 改造定位和原则
        5.3.1 公园改造定位
        5.3.2 规划指导原则
    5.4 公园整体结构体系的完善
        5.4.1 功能分区的有机调整
        5.4.2 景观格局的调整
        5.4.3 公园历史文脉的传承
    5.5 公园景观要素的更新与改造
        5.5.1 建筑景观的改造
        5.5.2 竖向规划的调整
        5.5.3 植物景观的改造
        5.5.4 道路景观的改造
    5.6 公园各项设施的改造
    5.7 分期建设规划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山地城市公园改造的策略
        6.1.2 山地城市公园改造的方法
    6.2 展望
        6.2.1 加强人本主义理念
        6.2.2 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6.2.3 注重山地城市公园个性的凸显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6)城市公园改造中文化的延续 ——以南昌市人民公园改造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
        1.1.1 城市公园
        1.1.2 公园改造(Park Rehabilitation)
        1.1.3 景观
        1.1.4 公园文化
    1.2 研究的背景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关于城市公园
    2.1 城市公园起源
        2.1.1 世界城市公园的起源
        2.1.2 我国城市公园的起源
    2.2 城市公园的形成与发展
        2.2.1 西方城市公园发展状况
        2.2.2 国内城市的发展状况
    2.3 城市公园造景特点、分类、主要任务及内容
        2.3.1 主要造景特点
        2.3.2 公园分类
        2.3.3 城市公园的功能和作用
    2.4 城市公园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2.4.1. 存在的问题
        2.4.2. 问题与矛盾分析
第三章 城市公园改造设计
    3.1 城市公园改造设计策略
        3.1.1 公园改造总体思路
        3.1.2 公园改造定性
        3.1.3 公园改造定位
        3.1.4 公园改造定量
    3.2 旧公园改造的敞开性设计
        3.2.1 敞开性设计成为城市公园改造发展方向
        3.2.2 敞开性设计带来的益处
        3.2.3 开敞性公园的良性循环
    3.3 公园改造方法
        3.3.1 明确功能分区
        3.3.2 按要素分项改造
    3.4 公园新旧规划体系的有机融合
第四章 各理论对公园文化延续的启示
    4.1 历史文化因素
    4.2 儒道佛等哲学思想的影响
    4.3 诗画艺术影响下的意境追求
    4.4 美学因素
    4.5 心理学因素
第五章 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表达
    5.1 现代园林文化的特性分析
        5.1.1 现代园林文化的地域性分析
        5.1.2 现代园林文化的民族性分析
        5.1.3 现代园林文化的综合性分析
    5.2 城市公园的文化性
        5.2.1 城市公园的文化认知
        5.2.2 城市公园的文化特征
        5.2.3 文化氛围在城市公园改造设计中的重要性
    5.3 城市公园园林文化内涵的几个层面
        5.3.1 城市公园园林文化内涵的行为层面
        5.3.2. 现代园林文化内涵的物质层面
        5.3.3 现代园林文化的精神层面
    5.4 对城市公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第六章 城市公园改造与城市文化的延续——以南昌市人民公园、八一公园改造为例
    6.1 人民公园改造
        6.1.1 舞台汇演广场
        6.1.2 生态运动休闲中心
        6.1.3 涉水池
        6.1.4 方志敏纪念广场
        6.1.5 树阵
        6.1.6 兰苑(园中园)
    6.2 八一公园改造
    6.3 小结
        6.3.1 公园改造因注重个性表达
        6.3.2 改造中体现地域特色
        6.3.3 公园传统文化要素的保留、挖掘及再现
        6.3.4. 传统"意境"的表达
        6.3.5 文化内涵及公园记忆的表达和挖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国综合公园的改造与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经济繁荣带来了大量公园改造建设
        1.1.2 社会发展对公园提出了更高要求
        1.1.3 综合公园发展问题凸显
    1.2 释题
        1.2.1 综合公园
        1.2.2 改造与更新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
        1.3.2 国内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的方法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论文内容及框架
        1.5.2.1 研究内容
        1.5.2.2 研究框架
第2章 我国综合公园的发展与更新
    2.1 城市公园概述
        2.1.1 城市公园的概念
        2.1.2 城市公园发展简史
        2.1.3 城市公园的功能
        2.1.3.1 社会功能
        2.1.3.2 环境功能
        2.1.3.3 经济功能
    2.2 我国现代综合公园的发展及变迁
        2.2.1 现代综合公园的发展阶段
        2.2.1.1 文化休息阶段
        2.2.1.2 强调经济生产的阶段
        2.2.1.3 重商业游乐功能阶段
        2.2.1.4 休闲游憩化阶段
        2.2.2 现代综合公园的主要变迁特征
        2.2.2.1 由封闭转向开放
        2.2.2.2 由静态、观赏到动态、参与
        2.2.2.3 由单一到多元
    2.3 我国综合公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3.1 整体面貌衰退
        2.3.2 与城市缺乏联系
        2.3.3 设施落后陈旧
        2.3.4 生态环境退化
    2.4 我国综合公园改造与更新的必要性
        2.4.1 公园自身发展的需求
        2.4.2 政策与法规的指导
        2.4.3 经济技术发展的促进
        2.4.4 社会生活变化带来的新需求
        2.4.4.1 闲暇时间增多
        2.4.4.2 使用人群结构变化
        2.4.4.3 公共生活需求增加
    2.5 我国综合公园改造与更新的误区
        2.5.1 文化保护意识淡漠
        2.5.2 缺乏长远规划
        2.5.3 盲目追求时尚
        2.5.4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2.5.5 缺乏公众参与
    2.6 小结
第3章 综合公园改造与更新的相关理论及策略
    3.1 相关理论的借鉴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2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
        3.1.3 场所和文脉理论
        3.1.4 人本主义理论
        3.1.5 生态设计理论
        3.1.6 场地使用状况评价(POE)理论
    3.2 综合公园的发展方向及改造目标
        3.2.1 发展方向
        3.2.2 改造目标
    3.3 综合公园改造与更新的基本原则
        3.3.1 整体性原则
        3.3.2 保护性原则
        3.3.3 地域特色原则
        3.3.4 以人为本原则
        3.3.5 生态性原则
        3.3.6 时代性原则
    3.4 小结
第4章 综合公园改造与更新的手段及方法
    4.1 改造与更新基本类型及方法
        4.1.1 基本类型
        4.1.1.1 全园改建
        4.1.1.2 局部改建
        4.1.1.3 扩建
        4.1.1.4 保护与恢复
        4.1.2 基本方法
        4.1.2.1 保留
        4.1.2.2 维护
        4.1.2.3 提升
    4.2 综合公园整体系统的调整
        4.2.1 综合公园与城市格局的整合
        4.2.2 综合公园空间结构的调整
        4.2.2.1 拓展使用功能
        4.2.2.2 优化空间形态
    4.3 综合公园景观要素的改造与更新
        4.3.1 地形改造
        4.3.1.1 因地制宜,增加微地形
        4.3.1.2 塑造多样的活动场地
        4.3.2 水系改造
        4.3.2.1 完善水循环系统
        4.3.2.2 丰富水体景观
        4.3.2.3 营造生态驳岸
        4.3.2.4 增强亲水性
        4.3.3 道路、场地的调整
        4.3.3.1 完善交通系统
        4.3.3.2 增加公共活动场地
        4.3.3.3 铺装材料人性化、生态化
        4.3.4 植物景观改造
        4.3.4.1 保存古树名木和大树
        4.3.4.2 突出地方植物特色
        4.3.4.3 丰富植物种植类型和品种
        4.3.5 建筑及设施的改造与更新
        4.3.5.1 保护与修缮历史建筑
        4.3.5.2 改造与拆除陈旧建筑与设施
        4.3.5.3 公共设施人性化与生态化
        4.3.5.4 基础设施智能化
        4.3.5.5 其他
    4.4 小结
第5章 综合公园有机更新的途径
    5.1 综合公园有机更新的设计步骤
        5.1.1 前期工作——场地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5.1.1.1 区位环境
        5.1.1.2 历史文化
        5.1.1.3 景观要素
        5.1.1.4 使用状况
        5.1.2 设计过程
        5.1.2.1 目标定位
        5.1.2.2 方案设计
        5.1.2.3 专家和同行评审
        5.1.2.4 设计公示与公共参与
        5.1.3 使用后评估
    5.2 综合公园有机更新设计的主要倾向
        5.2.1 文脉与场所精神的体现
        5.2.2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5.2.3 人本主义理念的加强
        5.2.3.1 增加可达性
        5.2.3.2 塑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
        5.2.3.3 增加公共活动空间
        5.2.3.4 人性化的设施及尺度
        5.2.4 自然与生态的结合
        5.2.5 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
    5.3 综合公园有机更新的实施操作
        5.3.1 推进公众参与制度
        5.3.2 加强后期的维护与管理
        5.3.2.1 维护发展
        5.3.2.2 管理与经营
    5.4 小结
第6章 实证研究
    6.1 北京青年湖公园的改造
        6.1.1 改造前期的研究
        6.1.1.1 区域环境
        6.1.1.2 历史沿革
        6.1.1.3 公园现状分析
        6.1.1.4 综合评价
        6.1.2 公园定位
        6.1.3 改造设计分析
        6.1.3.1 明确功能分区
        6.1.3.2 提升景观品质
        6.1.3.3 改善水质,增加亲水性
        6.1.3.4 完善道路交通系统
        6.1.3.5 丰富植物种植类型
        6.1.3.6 新建、翻新、拆除建筑
        6.1.3.7 服务设施人性化
        6.1.3.8 增加防灾体系
    6.2 上海蓬莱公园改造
        6.2.1 现状分析及评价
        6.2.1.1 历史与人文
        6.2.1.2 现状以及人群使用情况
        6.2.2 公园定位
        6.2.3 改造设计分析
        6.2.3.1 引入新城市主义理念
        6.2.3.2 塑造开放型城市空间
        6.2.3.3 传承历史文脉
        6.2.3.4 塑造公共核心空间
        6.2.3.5 提升公园景观品质
    6.3 武汉解放公园改造
        6.3.1 公园改造前期研究
        6.3.1.1 区位
        6.3.1.2 历史沿革
        6.3.1.3 现状分析及评价
        6.3.2 改造设计分析
        6.3.2.1 突出自然生态理念
        6.3.2.2 整合公园与城市的关系
        6.3.2.3 保护历史文化元素
        6.3.2.4 提升公园景观品质
        6.3.2.5 丰富植物景观
        6.3.2.6 完善建筑及设施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我国综合公园发展变迁的主要特征及出现的问题
        7.1.2 综合公园改造与更新的策略
        7.1.3 综合公园改造与更新的手段与方法
        7.1.4 综合公园有机更新的设计步骤
        7.1.5 综合公园改造与更新设计的主要倾向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插图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城市游憩导向的上海公园绿地深度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游憩导向的公园绿地深度开发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公园绿地的定义及分类
    第二节 公园绿地研究进展综述
    第三节 城市游憩导向的公园绿地深度开发框架及内容
    第四节 城市游憩导向的公园绿地深度开发相关理论
第三章 上海城市绿化及公园绿地建设现状评述
    第一节 上海城市绿化及公园绿地建设概况
    第二节 上海公园绿地的特点及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特征
    第三节 上海城市绿化及公园绿地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城市游憩导向的上海公园绿地深度开发思路及原则
    第一节 城市游憩导向的上海公园绿地深度开发思路
    第二节 城市游憩导向的上海公园绿地深度开发原则
第五章 城市游憩导向的上海公园绿地深度开发
    第一节 上海公园绿地整体开发
    第二节 上海公园绿地综合开发
    第三节 上海公园绿地情景规划与体验设计
    第四节 上海公园绿地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
第六章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四、徐家汇传承历史文脉演绎绿色文明(论文参考文献)

  • [1]碰撞与融合:“红色皋城”六安城市文化形象的多元言说[D]. 高杰. 安徽大学, 2021
  • [2]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人性化提质设计研究[D]. 文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3)
  • [3]城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调查与评价研究 ——以沪杭两市五个公园为例[D]. 蔡鹏飞. 浙江农林大学, 2012(12)
  • [4]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方法初探 ——以宣城市梅溪公园为例[D]. 王俊杰. 苏州大学, 2011(06)
  • [5]“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的山地城市公园改造设计 ——以重庆沙坪公园改造为例[D]. 徐倩. 西南大学, 2010(08)
  • [6]城市公园改造中文化的延续 ——以南昌市人民公园改造项目为例[D]. 吴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02)
  • [7]中国综合公园的改造与更新研究[D]. 裘鸿菲.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8]城市游憩导向的上海公园绿地深度开发[D]. 田逢军. 上海师范大学, 2005(07)
  • [9]徐家汇传承历史文脉演绎绿色文明[J]. 陈奕,刘天池. 园林, 2003(01)

标签:;  ;  ;  ;  ;  

徐家汇传承历史文脉,诠释绿色文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