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择期手术患者自体血储备的护理体会

骨科择期手术患者自体血储备的护理体会

一、自血储备在骨科择期手术病人应用中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汤佳[1](2020)在《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而健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刻不容缓。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大型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医疗任务,目前存在着病人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在所患疾病比例中,高血压、精神疾病、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占绝大多数,慢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互相影响,这让在面临一般急性疾病后的患者在治疗后,会遇到更多的临床心理问题、生活自理能力问题,这使得康复时间变得更加漫长,而且需要投入更多介入措施,这在无形之中给大型公立医院增加了很多负担。大型公立医院通过快速康复等手段,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了医疗资源,更快的周转了病床。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虽然身体疾患更快速的被治愈,可心理状况还没有能够达到满足立即返回家中的标准。平均住院日的缩短,不利于患者和医生产生良好的信任关系,而医生的短期治疗容易引起患者疾病治愈后复发,医生需要和患者保持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需要对患者进行连续的照护。因为患者难以控制病情或是病后匮乏的照护,而产生的入院治疗和使用药物的费用,对于医保部门的经费是极大的浪费。本研究立足于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进行论述。目的为了健全我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弥补服务体系中的断层。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每一级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大部分百姓的医疗救治,却存在目前患者数量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具体的服务形式,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急救、院中急性期照护、中期照护、长期照护、终末期照护,而目前在国内中期照护处于缺失状态,不仅造成了老年患者非计划性重返病房,浪费医疗资源,还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方法从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入手,分析中期照护模式存在的必要性,阐述中期照护的理论、模式、软硬件,并以医联体中骨科、卒中、胸痛中期照护病房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中医药在中期照护领域中的作用,对目前医联体中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的存在的技术和政策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来探讨中期照护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同时在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是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其中理论研究先对国内外内的中期照护模式进行梳理,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探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是一种契合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的服务模式,有助于老年医疗服务的整体化和延续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追溯了老年医疗服务的历史沿革和相关构成。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老年医疗服务古已有之,从衰老理论、预期寿命延长和疾病谱的转变等方面来论述构建整体化老年医疗服务的必要性;对目前国内提供的老年医疗的服务内容进行阐述,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救治、急性期照护、长期照护和终末期照护,急性期照护和长期照护之间存在断层,有些急性病出院后患者,因为未得到有效和安全的中期照护,导致非计划性重复入院或者身体功能未能良好恢复,甚至于致残,直接进入长期照护模式。还论述了中期照护相关概念及模式。明确阐述了中期照护模式的定义、照护对象和形式,以及开展中期照护所需的软硬件条件,通过对三家医院的2400名老年出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中期照护的需求与日常生活能力正相关;并运用服务链理论、持续照顾理论、协同论对本研究进行了相关探讨。医疗服务是个整体的产品概念,而由于卫生体制等原因,本应该形成一条“价值链”的医疗服务流程,却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关注并落实老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中各个方面的需求,是“持续照护”的理论最本质的核心点。“持续照护”让有着个性化需要的老人最大可能在固定熟悉的场所长期居住,以此受到良好的照顾。相关理论支撑了中期照护模式产生的必要性。为了阐述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的可行性,先从理论方面进行论述。医联体是在中国现有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不同层次医疗机构联合而成的组织构架,而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形势堪忧,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有效落实进行中期照护服务,它对于连续性健康管理的实行十分重要,同时还有政府支持、资源优势互补、更为便捷、提高收入、降低费用等优势,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三方面都具有理论可行性,因此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势在必行。随后通过实证分析论述老年患者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服务的有效性。取样扬州苏北人民医院肩袖损伤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其中52例为观察组,在医联体下汤汪骨科联合病房行中期照护,48例未行中期照护为对照组,对其行术后康复效果比对及UCLA评分统计学比较,显示行中期照护更加有效;取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患者300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62例作为观察组至医联体下木渎卫生院进行中期照护,138例作为对照组未接受,通过ADL量表、GDS-15量表、FRA量表、EQ-5D量表进行统计学比较,显示中期照护对急性期后老年脑卒中患者有着显着的临床效果,是一种能创造高附加值的新型照护模式,老年患者脑卒中后越早实施中期照护,效果越好;取样泰州市人民医院急性心梗行CPI手术患者208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00例作为观察组转入高港区人民医院进行中期照护,108例出院回家普通康复未接受中期照护,通过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及术后并发症出现比例进行比较,显示中期照护有益于急性心梗CPI术后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实现了安全性与有效性兼得的身心康复效果。本文也对中期照护的中医药优势,在医联体下开展中期照护的政策、技术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补充说明。在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入手,分析了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可以产生的相关作用,如如在情绪、饮食、用药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运作较好,如中医骨伤专业历史悠久,和西医骨伤结合,在中期照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的中期照护服务中要继续加强中医药理论的挖掘,促进中医药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强化中医药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让中医药这一我国文化瑰宝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绽放绚烂光彩。对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目前存在的政策及技术问题进行梳理。康复技术和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是中期照护服务中较为关键的两样技术,对医联体内实施中期照护(主要为康复治疗)的调查显示,基层康复医疗的能力较弱,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在国内刚刚发展,尚未能推广使用。他问题还包括医保支付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三级医院无力开展相关服务、软硬件标准尚未形成、绩效分配方案待确定、利润待提高、具体疾病效果评价指标缺乏以及老人多重用药、谵妄管理、跌倒和误吸等相关问题都需要关注。对医联体下中期照护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互联网医院的兴起对中期照护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介绍了“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及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并以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相关服务对中期照护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来论证“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大有可为;日间手术普及也为中期照护开展打开市场,医联体模式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应加强协作,医院主要负责为患者进行日间手术,并在手术后将患者送往社区医疗机构继续进行中期护理治疗,以苏北人民医院日间手术患者在家康复和社区中期照护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日间手术后社区中期照护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度,促进患者康复。增加了中期照护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在服务类型上更加多样,服务模式上更加完善,服务衔接上更加连续,具备了完整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信息平台难以共享、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老年护理与康复人才短缺等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结果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色,找出最适合中期照护服务的医疗组织环境,即在医联体中社区或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服务,不仅符合国家上下转诊、急慢分治的要求,且有利于老年患者恢复身体机能,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打造全生命周期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不足是研究主要以理论推断为主,样本量较少,外推行有一定局限。结论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应对巨大的老年医疗需求,需要通过中期照护这一模式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断层,以面对具有复杂需求的老年患者,同时有效衔接并整合医疗资源。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单位开展中期照护服务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以有效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断层的较好模式。

张倩[2](2018)在《临床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建立及生物医用材料与临床医疗质量的关系》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不断加强。作为医疗服务的供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医疗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医院的医疗质量评估与提升方面。医疗质量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医疗质量主要指临床直接相关的诊断、治疗、技术、效率等给患者治疗带来的效果。广义的医疗质量不仅包括临床医疗质量,还包括病人的满意度、医院的软硬件环境、系统性和安全性等。国际上对医院医疗质量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主要的体系有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标准(JCI)、国际医疗质量体系(IQIP)、医院质量改进的绩效评价工具(PATH)、英国星级评审制度、临床服务质量指标项目(CIP)、美国百佳医院评价体系等。国内主要的医疗质量体系有中国医疗质量指标体系(CHQIS)、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等。以上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角度及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主要都遵循了质量评价三层次理论,即结构、过程、结果,将医疗质量分解为基础条件质量、工作环节质量和服务终末质量三个部分。生物医用材料(Biomedical Materials),又称生物材料(Biomaterials),是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或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一类高技术新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临床诊疗的进步,医用高分子生物材料、医用金属材料、医用生物复合物和医用生物衍生材料在医疗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改变着传统的医学模式与临床手段。西南医院近年来提出“生物强院”战略,不仅催生了诸如生物干细胞治疗、3D打印、组织工程等医疗高新生物材料技术来提升临床医疗水平,还推动了基础与临床研究,发表了多篇高影响力的SCI论文,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目前关于生物材料是否影响临床医疗质量,如何影响临床医疗质量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拟在分析生物材料对临床医疗质量提升作用的理论基础上,力图阐明生物材料的投入与临床医疗质量之间的关系,并以西南医院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生物材料在医院的发展情况以及通过分析相关数据,综合评价其对构成临床医疗质量关键要素的影响,探讨生物材料对临床医疗质量的促进作用,为医院在生物科技时代的创立新型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采用焦点组访谈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用于建立医院临床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利用西南医院的实证研究数据对指标体系及生物材料对临床医疗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评估。采用因子分析法、克朗巴赫α(Cronbach’s alPha)系数计算进行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评估,采用GLM模型和Logistic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生物材料对临床医疗质量的区分度。最后采用加权累加综合评分法探讨了使用了生物材料之后,西南医院的临床医疗质量得分的变化趋势及其合理性。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以西南医院为研究对象,从第三方的角度对临床医疗质量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将该指标体系与生物材料的使用联系在一起。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临床医疗质量的评价理论,确立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结构。(2)通过焦点组访谈法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一步筛选指标体系。(3)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4)利用因子分析法、克朗巴赫α系数等统计方法计算指标体系的信效度。(5)利用西南医院妇产科、骨科、神经外科和胸外科四个科室使用生物材料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生物材料使用对临床诊疗过程的影响。(6)采用加权累加综合评分法评价西南医院四个科室使用生物材料后临床医疗质量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本研究最终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构建了以质量基础、质量效果和质量发展三大类指标为结构的具有层次性的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24个。其中质量基础包括人力资源、学科建设2个二级指标,质量效果包括诊疗强度、诊疗质量和诊疗效率3个二级指标,质量发展包括诊疗创新1个二级指标。(2)确定了一级、二级、三级指标的权重,其中质量基础权重0.293,诊疗效果权重0.499,质量发展权重0.208,人力资源权重0.126,学科建设权重0.167,诊疗强度权重0.125,诊疗质量权重0.166,诊疗效率权重0.208,诊疗创新0.208。(3)因子分析显示,按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共有6个公因子被提取,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4.4%。其中第一因子主要反应临床服务的强度及结果,第二因子主要反应科研创新能力,第三因子主要反应临床资源的利用效率,第四因子主要反应科研相关的人力资源,第五因子主要反应科研成果的产出,第六因子主要反应诊疗过程的效率。因子分析结果与二级指标的构建基本一致,反应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效度。(4)通过计算克朗巴赫α系数,一级指标的克朗巴赫α系数分别为“质量基础”0.732、“质量效果”0.807、“质量发展”0.863,二级指标的克朗巴赫α系数分别为,人力资源0.426、学科建设0.667、诊疗强度0.884、诊疗质量0.964、诊疗效率0.748、诊疗创新0.863,三级指标的克朗巴赫a系数为0.879,说明内部一致性较高。总体而言,临床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较好,指标体系设计较为合理。(5)研究西南医院四个科室的患者数据,结果显示生物材料的使用主要降低病人住院天数和手术时长。妇科子宫悬吊术病例使用生物材料的平均住院天数为7.05天,手术时长1.57小时,未使用生物材料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7.51天,手术时长1.75小时。骨科病例使用生物材料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1.75天,手术时长3.67小时,未使用生物材料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2.66天,手术时长3.99小时。神经外科使用生物材料的平均住院天数为28.85天,未使用生物材料的平均住院天数为30.35天。胸外科病例使用生物材料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3.59天,手术时长1.83小时,未使用生物材料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4.53天,手术时长1.82小时。(6)评价四个科室的医疗质量得分。妇产科2008-2013年的医疗质量得分为4.939、5.260、5.795、7.003、6.858、7.066。骨科2014-2016年医疗质量得分为5.752、4.958、5.270。胸外科2009-2011年医疗质量得分为2.406、3.008、2.938。神经外科2011-2013年医疗质量得分为3.429、3.532、3.557。(7)科室水平临床医疗质量总得分与生物材料使用数量的相关系数r=0.55(P=0.065),提示二者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但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到以下几点结论及建议:(1)建立的临床医疗质量指标体系覆盖全面,信度、效度良好;(2)评估指标的筛选方法是合理的;(3)确定指标权重系数的方法是科学的,结果是相对准确的;(4)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得分与生物材料的使用有一定的相关性。(5)生物材料促进临床医疗质量的主要机制是缩短住院天数和手术时间,提高诊疗效率和诊疗强度,从而提升医疗质量。(6)总体来看,生物材料与临床医疗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虽然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P=0.065接近0.05),但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王婷婷[3](2018)在《S医院眼科日间手术住院流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日间手术的开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日间手术管理模式以分散式管理为主,以临床科室为单位,参照标杆医院日间手术管理经验实行经验式管理。随着日间手术开展逐渐深入,粗放的分散式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日间手术发展形势的需要。由于初期各医院对日间手术的理解尚未达成一致,患者准入和日间手术术式准入未形成统一标准等,使各医院日间手术管理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标准和操作模式,日间手术服务提供过程存在不必要的耗时,各部门配合混乱,日间手术运行不畅、效益不佳。为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医院根据自身情况转变日间手术管理模式,对运作流程中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优化分析,提高日间手术运作效率和管理效率。S医院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型三级甲等公立医院,自2016年开展日间手术以来,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日间手术住院流程并未形成科学的流程操作规范,日间患者入院出现“扎堆”现象,病历资料填写复杂,患者不熟悉就医流程及环境,宣教不规范,日间手术台次未做合理安排,术后恢复服务不符合日间手术快速出院特性等,使S医院日间手术推行工作困难重重。目的为解决S医院日间手术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改善日间手术运作流程,本次研究以S医院眼科为例,理清日间手术住院流程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流程整改方案。从而减少眼科日间手术住院流程运行的时间,加快患者流通,促进日间手术的开展及推广,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方法本次研究以S医院眼科日间手术业务的一般住院流程及流程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法和调查问卷等管理工具在流程优化前后(2017年8月;2017年12月)实地追踪各50例日间患者的住院流程,收集住院流程各环节耗时以及日间患者对住院流程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结合访谈法汇总S医院眼科日间手术住院流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优化建议;主要运用流程优化方法中DMAIC六西格玛经典模型,通过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五个步骤对S医院眼科日间手术住院流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分析,确定优化流程的质量关键点,制定流程优化方案并实施,对比分析优化前后住院流程各环节耗时及流程能力,根据方案阶段性运行效果改进流程优化方案,形成S医院眼科日间手术住院流程优化建议。结果优化方案实施后,S医院眼科日间手术住院流程能力从优化前的0.90 σ增加到1.54 σ,住院流程能力显着提升;日间患者住院时间从958.94 min下降至681.72 min,住院流程中耗时最长的患者等待手术环节以及术后恢复环节所需时间分别从167.52 min、587.82 min下降至123.1 min、372.84 min,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程优化后S医院眼科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从4.19天下降为3.38天,平均住院费用从6796元减少至4715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满意度调查中,内、外部研究对象对优化后的眼科日间手术住院流程的态度明显改善,患者满意度由优化前的14%增加至82%。日间手术住院流程优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由于研究时间有限,流程优化方案中有关日间手术管理模式和快速康复外科并未正式开展,需继续加大力度完成优化方案,实现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的日间手术管理模式,建立快速康复外科(ERAS,Enhanced Recovery AfterSurgery)制度,优化日间手术住院流程。结论日间手术实施流程优化效果显着,从日间手术运作流程方面入手,运用科学的流程优化方法和工具,优化日间手术管理模式和操作方式,有助于加快日间手术运作效率,促进日间手术的运用和推广。日间手术流程优化可从观念和管理模式上着手,并结合具体流程操作方式,统一作用于流程优化中。

王宇迪[4](2017)在《护患非语言沟通中触摸的编码及标准化流程构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术前老年患者能量情绪状态、编码护理人员和患者的触摸体验以及构建触摸技能干预标准化流程,以明确不同科室术前老年患者的特征性的能量情绪状态,帮助患者提高将负性能量转化为正性能量情绪的能力,改善老年患者术前的负性能量情绪状态,促进疾病康复,指导护理人员找到最佳时机进行科学的触摸技能干预,探索触摸与护患沟通的相关性,建立伙伴式合作型建设性护患关系。研究方法1.本研究采用量性研究方法即问卷调查法对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120名老年患者进行手术前能量情绪状态的调查;2.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即观察法、深度访谈及焦点小组访谈相结合,对第三军医大学3所附属医院的18名护士深度访谈及21名患者及家属焦点小组访谈,形成触摸体验的主题编码;3.本研究采用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人际交往理论和奥兰多的护理程序理论为理论基础,使用Delphi专家函询法构建基于老年患者情绪状态的能量等级模型、针对不同能量能级情绪状态老年患者的触摸干预对策以及护患沟通中触摸技能对术前老年患者情绪调控的标准化干预流程。研究结果1.本研究通过对眼科、骨科及脑外科的老年患者的手术前的能量等级水平、正性负性情绪水平以及焦虑水平进行基线资料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手术前一天中午,眼科视觉剥夺老年患者的能量情绪状态以悲伤为主要特征,骨科意外跌倒老年患者以痛苦为主要能量情绪状态的特征,脑外科脑出血清醒期老年患者则以压抑为主要特征。2.本研究根据对术前老年患者的能量情绪状态和护患沟通中护理人员应用触摸这一非语言沟通技能的现状,提炼出护患沟通中护理人员与患者触摸体验的9大主题,如表1所示:3.基于术前老年患者的能量情绪现状和护患沟通中触摸体验的9大主题,进一步形成了基于老年患者情绪状态的能量等级模型,横坐标为老年患者术前情绪类型,从左至右依次为消极的情绪类型(悲伤、痛苦、忧郁)、中性的情绪类型(无精打采、被唤醒、中立)、积极的情绪类型(愉快、放松、兴奋);纵坐标为能量等级,从下至上使患者的能量等级逐级提高;在此基础上形成针对不同能量能级情绪状态老年患者的触摸干预对策,使其从消极的情绪状态转化为中性甚至是积极的情绪状态。4.本研究得出护患沟通中护理人员运用触摸这一非语言技能调控术前老年患者负性能量情绪状态的核心标准化流程——“RPNAS”沟通模式:R——建立关系(Relationship):与患者或家属互相介绍,构建和谐的沟通氛围;P——介绍病程(Process):向患者或家属介绍整个病程(现有诊断、病情发展、疾病预后、治疗计划);N——询问意愿(Needs):询问患者与家属的需求与意愿;A——调整需求(Adjustment):进行双方需求调整,努力达成一致;S——构建安全感(Security):治疗方案调整后再次询问患者及家属的其他需求及意愿,构建双方的安全感。5.通过Delphi专家函询,修订了在护患沟通中针对不同疾病类型不同情绪状态的术前老年患者触摸干预的标准化流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运用触摸干预的标准化流程,可有效调控术前老年患者能量情绪状态,使其负性能量情绪转化为积极能量情绪状态,提高患者依从性,促进疾病康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结论本研究通过现状调查术前老年患者的能量情绪状态以及质性研究,明确了基于老年患者情绪状态的能量等级模型,应用人际交往理论和奥兰多护理程序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针对不同能量能级情绪状态老年患者的触摸干预对策以及护患沟通过程中触摸干预的标准化流程——“RPNAS”沟通模式,制订了针对不同疾病类型、不同情绪类型患者的触摸干预核心技能的标准化流程,研究发现中性的触摸特别是被唤醒的触摸是护患双方关系“破冰”的临界点,倡导在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科学运用触摸这一非语言沟通技能,有效调控术前老年患者的能量情绪状态,为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

周凯[5](2016)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联合夹闭引流管4h对初次全髋置换术后失血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联合夹闭引流管4h对初次全髋置换术后失血的影响,并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实施本研究。病例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区及四川省骨科医院下肢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符合纳排标准病例,按不同止血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收集30例。两组术前均使用氨甲环酸1.0g,观察组为安置引流管后,将氨甲环酸1.0g稀释于20m1生理盐水,通过引流管向髋关节局部灌注使用,然后夹闭引流管4h,4h后开放引流。对照组30例为安置引流管后,持续负压引流。回顾两组术前、术后1、3、7d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计算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统计各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或感染例数、输血例数、药物不良反应,如:头晕头痛、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疲乏的等。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此对两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患者术前在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术后1、3、7天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血红蛋白变化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红细胞比容在术后第3、7天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例数、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例数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临床研究表明,局部使用1.0g氨甲环酸联合夹闭血浆引流管4h与术后持续负压引流相比较,可有效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2、本临床研究表明,在静脉使用氨甲环酸1.0g的基础上,局部使用1.0g氨甲环酸联合夹闭血浆引流管4h与术后持续负压引流均不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感染发生例数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方晓初,高虹,章祖成[6](2000)在《自血储备在骨科择期手术病人应用中的护理体会》文中认为报告57 例骨科择期手术病人采用自身血术前储备的治疗效果。方法为术前1 ~3 周自血储备,光量子照射后术中回输。结果:52 例单用自血回输,5 例用自体储备血加异体血回输,共节约全血22400ml。认为自血储备采血后患者无不良反应,无需做血型交配试验,自血储备是一种安全、实用、经济有效的输血方法之一。

常红,刘新梅[7](2013)在《自体血回输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护理》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和护理要点。方法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科治疗的129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自体血回输器的应用效果和护理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129例患者平均回输血462mL,无一例患者出现输血反应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自体血回输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使用方便、安全,减少了同种库血的应用,避免输库血造成的不良反应。

蔡传梁[8](2012)在《术中非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凝血功能及红细胞形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监测血常规、血凝四项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在回收式自体输血前后的变化,以及通过观察回收血与库存血中红细胞形态的变化,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凝血功能及红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64例,根据随机原则设置两组病人,第一组术中应用自体回输血(观察组);第二组常规术后输异体血(即库血)[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2例。观察组患者应用东莞科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科威西京体外循环心内血液回收器(型号2000型)改进型的自体回收血器,不洗涤,滤膜滤过后直接回输给患者。观察组病人如需输入库存血,则在术后3小时之后输入。两组患者分别取术前、术后(鱼精蛋白中和后,输血前)、回输血输血后(术后3小时)及术后24小时的外周静脉血,测定血常规、血凝四项。同时取回收血样本及库血样本电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分别记录1000个红细胞中不规则红细胞所占的比例。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手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心包纵隔引流总量等主要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库血量较对照组减少(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术后并发症。2.观察组在术后、术后3小时、术后24小时凝血功能与对照组及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术后3小时观察组血常规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高于对照组(p<0.05)。4.回收血样本电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正常,优于库血红细胞形态。结论:1.本研究证实自体血回输后,病人无严重并发症。2.在OPCABG中采用自体血回输,可减少输入或不输入异体血,对凝血功能无影响。3.本研究认为采用非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对回收血细胞损伤小,质量优于库存血,是安全的,节约了费用,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彭罗方[9](2010)在《不同洗涤液的自体输血对凝血功能、pH值和电解质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旨在比较两种不同洗涤液之间的影响差异,从而使临床应用时减少输入洗涤红细胞对患者生理指标的影响,达到避免患者在紧急情况下因等待交叉配血时间而贻误抢救时机,同时降低患者因输入库血所带来的风险,也减少患者使用库血所需要花费的高额医疗费用,同时为社会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的目的;研究洗涤式自体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pH值和电解质的影响,以便在临床工作中能更全面地评估手术与麻醉风险,指导医务人员全面分析患者病情变化,采取积极的干预与应对措施,减少并发症。方法采取分组临床试验。随机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洗涤式自体输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分别采用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对所收集的红细胞进行洗涤后回输,分别于手术前、自体输血前、自体输血后60min采取患者血液标本进行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pH值、电解质钾(K+)、钠(Na+)、氯(Cl-)钙(Ca2+)检测;检测两组受试对象洗涤后红细胞的pH值、电解质钾(K‘)、钠(Na+)、氯(Cl-)钙(Ca2+)水平并比较。所有资料录入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对数据进行描述,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及各时间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运用生理盐水和林格氏液对红细胞进行洗涤后回输,两组患者手术前、自体血回输前、回输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回输前机体RBC、Hb、Hct较手术前明显降低(P<0.01);回输后患者各项指标较回输前明显升高(P<0.01);但回输后较手术前降低(P<0.05)。A、B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机体RBC、Hb、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运用生理盐水和林格氏液对回收的自体血进行洗涤后回输,手术前、自体血回输前、回输后机体(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相同时间点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PLT)回输前、回输后均较手术前降低(P<0.05),回输后与回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B两组受试对象回输前与手术前比较,pH值、电解质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回输后pH值均较手术前和回输前降低(P<0.05),但其值仍在正常范围内。两组受试对象回输后电解质变化:A、B两组受试对象回输后与回输前及手术前比较,Cl-均有所升高(P<0.05),仍在正常范围;K+、Na+、Ca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与回输前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洗涤后的红细胞K+、Na+、Ga2+、Cl-检测结果:A、B两组洗涤过的红细胞与人体正常值比较,pH值较正常值低(均P<0.05),Na+、Cl-较人体正常值高(P<0.01),组间A组Na+增高更加明显(P<0.05);A组K+、Ca2+均较人体正常值低(P<0.05),B组与正常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A、B两组各30名患者自体输血后24小时内尿量为A组2066±584ml,B组2200±495ml,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名患者无一例患者有血红蛋白尿发生。6.手术后24小时引流量为A组669±267 ml,B组656±287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本试验中共回输浓缩红细胞57000ml,最多1600 ml,最少600 ml,60例节约使用库血约285U。结论1.洗涤式自体输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有效改善患者手术失血所引起的贫血状态,降低患者异体输血所带来的风险,同时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还可为社会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2.洗涤式自体输血对机体凝血功能影响不明显,生理盐水和林格氏液影响结果相同;洗涤式自体输血回输量在1500ml以下时对机体凝血功能影响不明显,生理盐水和林格氏液影响结果相同;自体-3000血液回收机洗涤红细胞后残留肝素对机体无不良影响。3.生理盐水和林格氏液洗涤红细胞后可使Na+、Cl-升高,pH值降低,其中生理盐水对Na+影响更加明显;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后可使K+、Ga2+降低,林格氏液可改善这一状况。回输后两组患者均pH值降低,血氯升高,但其值仍在正常范围内,但不排除在大量洗涤式自体输血后出现高氯性酸中毒的可能,临床应用中需注意。洗涤式自体输血对电解质K+、Na+、Ga2+没有明显影响。

兰秀夫[10](2008)在《骨科老年患者手术损害控制的临床应用与初步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手术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创伤,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功能会逐渐出现衰退,尤其是伴有内科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逐渐降低,在面对手术与否的情况下如何抉择成为临床医生、患者家属及患者本人左右为难的突出问题,是放弃手术治疗还是积极调整全身生理状况后进行手术,是按照常规进行手术还是采取损害控制性手术?是临床需要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损害控制(damage control)”技术最早起源于腹部外科,是针对腹腔内脏器严重损害后无法一期完成确定性手术而采取的分阶段、分步骤的手术策略,以避免伤者因出血过多导致生理状态的不可逆转。同样道理,为确保骨科老年病人手术的顺利进行,我们提出了“手术损害控制”的理念。所谓“手术损害控制”是指需要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因其脏器储备功能差,对常规手术的耐受能力不足,围手术期易出现并发症甚至死亡危险,为此而采取的一种相对安全、可以接受的治疗措施。并不是所有的老年患者均有机会采取损害控制手术,哪些患者不需要采取损害控制就可以直接进行常规手术?哪些需要采取损害控制性手术?哪些患者即使采取损害控制也无法完成手术?针对上述问题,建立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评分系统,以此作为客观衡量工具,对高风险患者实施手术损害控制,以达到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的目的。目的:1、找出影响骨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死亡或并发症的风险因素;2、建立大坪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评分系统;针对评分系统开发软件;将软件应用于回顾性研究;3、将该评分系统软件应用于前瞻性研究,对高风险患者采取手术损害控制;4、探讨手术风险评分、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5、建立老年大鼠多发伤动物模型,证明损害控制手术方法能够改善老年大鼠存活率、降低并发症,为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筛选风险因素:自行设计制作住院患者详细信息登记表。通过回顾近7年来在我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760例老年患者的详细资料,将相关信息填入表格内。将出现死亡或并发症的患者作为实验组;无并发症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然后对两组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风险因素;2、经统计学分析对各风险因素进行权重赋值,参照APACHⅡ、POSSUM评分系统建立的方法,初步建立大坪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评分系统(Daping orthopedics operation risk scoring system for senile patient,DORSSSP);针对评分系统开发制作便于临床应用的软件;应用软件对260例老年髋部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其预测的效价;3、应用评分软件对100例骨科老年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对高风险的患者实施手术损害控制策略,观察术后预后情况;4、应用DORSSSP对20例老年患者进行术前评分,按照评分高低分成A、B两组,于术后不同时相点采血检测白细胞GR蛋白表达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观察术前评分、术后应激与不良预后的相关性;5、建立老年大鼠多发伤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组别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IL-10浓度的变化、白细胞GR蛋白表达的高低,判断手术损害控制策略对老年多发伤大鼠治疗的效果。结果:1.760例老年患者中56.7%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存症,术后死亡率为2.1%,出现1个或1个以上的并发症占23.3%。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术前心、肺功能2级以上、营养不良、高血压病、糖尿病、神志异常、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手术大、术中出血量多、手术耗时过长是手术后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2.在第一部分760例患者信息资料基础上经统计学分析,对各因素分别给予权重赋值,初步建立大坪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分系统,评分赋值结果见表2-1;针对评分系统开发的软件在windows系统上运行稳定、快捷,应用该软件对260例老年髋部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低风险组100例,平均评分为12.5±0.8分,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10例;中度风险组80例,平均评分为17.6±2.2分,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21例;高风险组50例,评分为23.3±2.9分,住院期间死亡2例,出现并发症27例;极高风险组30例,评分为33.8±4.7分,住院期间死亡4例,出现并发症26例。DORSSSP预测并发症发生合计92例,POSSUM预测并发症发生合计119例,实际发生84例;DORSSSP预测死亡率为9例,P-POSSUM预测死亡人数10例,APACHEⅡ预测死亡人数12例,实际死亡6例。3.应用DORSSSP评分对术前评分处于高风险的患者实施手术损害控制措施。入院后首次检查PS为12-42分,平均21.4±6.7分,OS为12-24分,平均15.2±4.5;术前PS为12-30分,平均18.3±6.2分;术前OS为5-18分,平均9.1±3.4分。根据入院时PS及拟行手术OS预测并发症发生率为46%,死亡率为11%,实施损害控制后预测并发症发生率为34%,死亡率为5%;术前POSSUM和P-POSSUM预测并发症和死亡发生率分别是39%和6%;APACHEⅡ预测死亡率为8%;实际并发症发生率为32%,死亡率为3%。4.A组患者术后出现1例并发症,无死亡患者发生;B组术后出现1例死亡,3例并发症。患者术后外周血GR蛋白的变化结果是:两组病人手术创伤后外周血白细胞中GR蛋白的表达均不同程度表现为下降,术后第1天达到低峰,随着时间的推移表达逐渐升高,A组于术后第7天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14天恢复至正常。B组病人在术后第5天开始明显恢复,但恢复较A组缓慢,至术后14天时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两组间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其GR蛋白下降时间随着手术风险评分的增高而低表达水平持续时间延长。术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是:A、B两组CD3、CD4值在术后第1、3、5天均明显低于术前对照组( P<0.05) ,尤其术后第1天降低最明显( P<0.01),于术后第5天逐渐回升,A组于术后第7天恢复接近正常,14天恢复正常,而B组14天时仍呈较低水平;A组CD8在术后1、3、5天呈下降趋势,而B组显示没有降低反而呈现增高,T4/T8较长时间维持低水平。5.老年多发伤大鼠术后血浆IL-6、IL-10及TNF-α含量的变化结果是:伤后第1天两组动物血浆IL-6、IL-10和TNF-α含量持续急剧升高到达高峰,与伤前及正常对照组比较相差非常显着(P<0.01),随后呈逐渐下降趋势,C组老年大鼠下降趋势明显优于B组,至术后14天C组恢复接近正常水平,而B组仍呈较高水平,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老年大鼠术后外周血白细胞GR蛋白的表达结果是:手术创伤后大鼠外周血白细胞中GR蛋白的表达均不同程度表现为下降,术后第1天达到最低峰,随着时间的推移,表达呈逐渐增高趋势。C组大鼠在术后第10天GR蛋白表达接近正常水平,而B组仍呈较低表达,至术后14天表达才接近正常水平,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其GR蛋白下降时间随创伤的严重程度增加而低表达水平持续时间延长。结论:1.老年患者术前心肺功能2级以上、营养不良、高血压病、糖尿病、神志异常、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手术大、术中出血量多及手术耗时过长是手术后出现死亡及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术前正确评估患者生理及手术方面存在的风险,并积极调整其生理状态或者改变手术方式,是避免出现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的重要措施。2.DORSSSP是老年患者术前风险评估的重要工具,针对其开发的软件在windows系统下运行稳定,临床上使用方便、快捷;经临床回顾性研究发现能够很好的预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与APCHEⅡ、POSSUM评分系统相比具有评估指标少、容易获得、计算简便、预测准确、可操作性强等优点。3.应用DORSSSP评分系统评估出具有较高手术风险的老年患者实施手术损害控制后,明显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发生,与POSSUM、P-POSSUM和APACHEⅡ评分系统比较有很好的一致性,前瞻性研究显示三种手术风险评分系统均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该评分系统仍然要随着外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4.老年人手术风险评分与围手术期应激引起的外周血白细胞GR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术前评分高的老年患者术后GR表达呈持续低水平,CD3、CD4在低水平持续时间更长,CD4/CD8下降更加明显,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增加。通过术前的风险评分结合手术前后外周血GR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能够更好的预测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为临床上治疗老年高风险患者提供指导。5.损害控制性手术的实施能够改善老年大鼠的生理状态,以最简单、微创、快速的方法稳定骨折断端,早期有效的液体复苏,减少术中出血,提高了外周血白细胞GR的表达,降低了局部炎性介质向血浆内的释放,避免了“瀑布样效应”的发生,从而降低了老年大鼠死亡率和发生并发症的比率,该方法是治疗老年大鼠多发伤的有效措施,为临床救治老年多发伤患者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二、自血储备在骨科择期手术病人应用中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血储备在骨科择期手术病人应用中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现状和述评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述评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及相关构成
    1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
        1.1 古代老年医疗服务历史记载
        1.2 现代老年医疗服务现状
    2 构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2.1 自然衰老的需求
        2.2 预期寿命的延长
        2.3 疾病谱的转变
    3 当前老年医疗服务主要构成
        3.1 健康科普
        3.2 院前急救
        3.3 院内救治(急性期照护)
        3.4 长期照护
        3.5 终末期照护
        3.6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断层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期照护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 概念界定
        1.1 中期照护
        1.2 中期照护对象
        1.3 中期照护模式
    2 开展中期照护服务需要的软硬件
        2.1 硬件条件
        2.2 软件配备
    3 老年患者中期照护需求相关性分析
        3.1 出院老年患者的中期照护需求问卷分析
        3.2 结果分析
    4 相关理论基础
        4.1 服务供应链理论
        4.2 持续照顾理论
        4.3 协同理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研究
    1 医联体的概念及成效
        1.1 医联体的概念
        1.2 医联体建设成效
    2 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
    3 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
        3.1 政治可行性
        3.2 经济可行性
        3.3 技术可行性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实践可行性研究
    1 扬州广陵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科中期照护
        1.1 肩袖损伤患者康复不足
        1.2 肩袖损伤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1.4 实证分析
    2 苏州木渎卫生院卒中中期照护
        2.1 卒中患者康复不足
        2.2 卒中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2.4 实证分析
    3 泰州高港区人民医院心梗中期照护
        3.1 心梗患者康复不足
        3.2 急性心梗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3.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3.4 实证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医特色的中期照护条件分析及实践
    1 中医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
        1.1 丰富的中医理论优势
        1.2 非药物治疗的临床优势
        1.3 多管齐下的兼并优势
    2 中期照护中的中医应用
        2.1 情绪护理
        2.2 饮食护理
        2.3 中药护理
        2.4 恢复护理
    3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期照护的中医实践
        3.1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
        3.2 中期照护的中医骨伤应用
    4 中医特色中期照护发展的相关建议
        4.1 加强对中医中期照护理论的挖掘
        4.2 促进中医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4.3 强化中医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期照护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 老年康复技术不成熟
        1.1 医务人员中期照护康复技术应用调查
        1.2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治疗现状
    2 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未普及
        2.1 老年综合评估内涵
        2.2 老年综合评估流程
        2.3 在中期照护服务中的应用
        2.4 老年综合评估的效用
        2.5 实践应用尚未普及
    3 医保支付方式需转变
        3.1 工作机制要创新
        3.2 付费方式要协同
        3.3 收费标准要统一
    4 其他相关问题
        4.1 三级医院无力开展
        4.2 硬件设施尚无标准
        4.3 软件配备缺乏规范
        4.4 绩效分配有待确定
        4.5 药品耗材利润不高
        4.6 具体疾病指标缺乏
        4.7 老年多重用药需关注
        4.8 谵妄管理有待加强
        4.9 吞咽误吸需要重视
    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期照护发展前景与机遇
    1 “互联网+”医院为中期照护带来新机遇
        1.1 “互联网+”中期照护模式
        1.2 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
        1.3 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中期照护实践
    2 日间手术开展为中期照护带来新市场
        2.1 日间手术概念
        2.2 日间手术适用范围
        2.3 基层医疗机构日间手术中期照护成效
        2.4 日间手术普及为中期照护开展带来市场
        2.5 推广医联体日间手术中期照护信息化平台
    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1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
    2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存在问题
        2.1 管理体系条块分割
        2.2 信息平台难以共享
        2.3 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
        2.4 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
        2.5 老年护理、康复人才短缺
    3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
        3.1 探索整合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3.2 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信息档案
        3.3 整合医保方式和服务模式
        3.4 建立区域老年医学中心
        3.5 加强护理、康复人才的培养
    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2.1 研究意义深远
        2.2 研究内容创新
        2.3 研究方法创新
    3 研究不足
    4 研究展望
        4.1 理论研究将不断深入
        4.2 实证研究将更具经验
        4.3 指标模型将更加细化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临床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建立及生物医用材料与临床医疗质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医院医疗质量
    1.2 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情况
    1.3 生物医用材料与临床医疗质量的关系
第二章 医院临床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1 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生物医用材料的使用对临床医疗质量的改善
    3.1 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生物材料的临床应用与前景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医疗质量管理及常用工具的概述
    参考文献
附件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3)S医院眼科日间手术住院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背景
        1.1 研究背景
        1.2 日间手术流程优化研究现状
        1.2.1 日间手术发展现状
        1.2.2 流程优化研究现状
        1.2.3 流程优化在日间手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目的
    4 研究内容
资料来源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法
        2.2 访谈法
结果
    1 日间手术住院流程优化过程
        1.1 定义阶段(Define)
        1.2 测量阶段(Measure)
        1.3 分析阶段(Analyse)
        1.4 改进阶段(Improve)
        1.5 控制阶段(Control)
    2 日间手术住院流程优化结果
        2.1 日间手术住院流程能力有所提高
        2.2 日间手术住院流程各环节时间明显缩短
        2.3 眼科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减少
        2.4 研究对象满意度增加
讨论
    1 流程优化工具比较
    2 日间手术住院流程能力提升较小
    3 日间手术住院流程优化方案的特殊性
结论与建议
    1 理念与行动相结合的日间手术住院流程优化方案
        1.1 科学的日间手术管理模式
        1.2 与日间手术相匹配的快速康复理念
        1.3 适宜的日间手术管理信息系统
        1.4 日间手术住院流程优化具体行动
    2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附件
    附件1: 访谈提纲
    附件2: 调查问卷
    附件3: Kano分析调查问卷
    附件4: 数据采集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4)护患非语言沟通中触摸的编码及标准化流程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术前老年患者能量情绪状况现状调查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2.3 结论
    2.4 讨论
第三章 护患沟通中触摸体验的编码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护患沟通中触摸干预标准化流程的制订
    4.1 触摸干预标准化流程的理论框架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
    4.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触摸在护患沟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联合夹闭引流管4h对初次全髋置换术后失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资料来源
    2. 病例资料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资料完整性评估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分组与对照
        3.2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结果
    1. 病例资料筛选流程图
    2. 资料分析
        2.1 基线资料分析
        2.2 评价指标分析
讨论
    1. THA术后贫血相关影响因素
        1.1 年龄
        1.2 性别
        1.3 局部解剖
        1.4 手术操作
        1.5 术后引流
        1.6 抗凝与止血药物
        1.7 其他因素
    2. 隐性失血发生机制
    3. THA后贫血处理策略
    4. 中医对THA后贫血的认识及防治
        4.1 血的生成
        4.2 血虚证病因病理
        4.3 THA术后血虚证的预防与治疗
    5. 本次结果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5.1 有效性对比分析
        5.2 安全性分析
        5.3 其他
    6. 小结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附表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录2:综述 FTS理念在人工关节置换中的运用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

(6)自血储备在骨科择期手术病人应用中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操作步骤
    2.1 采血方式
    2.2 采血量的估计
    2.3 光量子照射
3 护理体会
    3.1 采血前的准备
    3.2 采血的注意事项
4 禁忌证
5小结

(7)自体血回输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心理护理
        2.1.2 常规护理
    2.2 方法
        2.2.1 术中放置
        2.2.2 检查固定装置
        2.2.3 负压设定及调节
        2.2.4 血液回输
        2.2.5 病情观察
    2.3 注意事项
        2.3.1 保持无菌, 做好观察记录
        2.3.2 观察和防止并发症
3 结果
4 讨论
    4.1 节约用血
    4.2 适应证
    4.3 6h后的引流血不可回输

(8)术中非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凝血功能及红细胞形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不同洗涤液的自体输血对凝血功能、pH值和电解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传统异体输血存在的不足和自体输血的主要优点
    1.2 自体输血在国内外应用和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方法
        2.3.1 抽样方法
        2.3.2 自体血液回输技术参数调节
        2.3.3 分组及操作方法
        2.3.4 检测结果判断
        2.3.5 质量控制
        2.3.6 护理干预
        2.3.7 技术路线
        2.3.8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机体血常规的变化
    3.3 两组患者机体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体内肝素残留情况
    3.4 两组患者机体pH值和电解质变化
    3.5 两组受试对象洗涤后红细胞pH值和电解质变化
    3.6 手术后两组患者自体输血尿量及性状变化
    3.7 引流量的变化
    3.8 回收血液量
第四章 讨论
    4.1 开展自体输血的重要性
    4.2 自体血液回输对机体RBC、Hb、Hct的影响
    4.3 自体血液回输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4.4 自体血液回输对机体pH值、电解质的影响
    4.5 展望
    4.6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的应用及护理进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骨科老年患者手术损害控制的临床应用与初步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正文 骨科老年患者手术损害控制的临床应用与初步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骨科老年患者手术损害风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DORSSSP 的建立、软件开发及临床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DORSSSP 系统在骨科老年手术损害控制中的初步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分与手术后应激反应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骨科老年病人手术风险评分与术后外周血GR 变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老年手术风险评分与术后T 细胞亚群变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手术损害控制方法在老年大鼠多发伤中的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文献综述1 评分系统预测高龄骨科手术风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2 骨科损害控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学位学习期间获奖及发表的论文
英文论着

四、自血储备在骨科择期手术病人应用中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D]. 汤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临床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建立及生物医用材料与临床医疗质量的关系[D]. 张倩.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3]S医院眼科日间手术住院流程优化研究[D]. 王婷婷. 山东大学, 2018(01)
  • [4]护患非语言沟通中触摸的编码及标准化流程构建的研究[D]. 王宇迪. 第三军医大学, 2017(04)
  • [5]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联合夹闭引流管4h对初次全髋置换术后失血的影响[D]. 周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6]自血储备在骨科择期手术病人应用中的护理体会[J]. 方晓初,高虹,章祖成. 中华护理杂志, 2000(01)
  • [7]自体血回输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护理[J]. 常红,刘新梅. 新疆中医药, 2013(05)
  • [8]术中非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凝血功能及红细胞形态的影响[D]. 蔡传梁. 山东大学, 2012(01)
  • [9]不同洗涤液的自体输血对凝血功能、pH值和电解质的影响[D]. 彭罗方. 中南大学, 2010(02)
  • [10]骨科老年患者手术损害控制的临床应用与初步实验研究[D]. 兰秀夫.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骨科择期手术患者自体血储备的护理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